文科旧教材与新教材的差别????

新高考目前推行的两种模式“3+1+2”或“3+3”到底是什么?如何选考?如何算分?报考专业和选科有什么关系?.....关于新高考的所有问题,小帮一次性帮大家解决,并且附上最强备考攻略,新高考有我不用怕!(文末有福利哦~)

二、高一选科,决定大学所选专业

平时买东西都有选择困难症的你,面对选科这么重大的事,是不是感到头秃?更何况你的选择决定这大学可选的专业!这么多的学科组合,到底对专业的选择面有多大的影响呢?以湖南为例: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到湖南省的同学选择不同学科组合后,在报大学时能选的专业数量是有明显差距的。另外,每种科目组合的特点也可以帮助大家进行自我分析,很有参考价值。那么其他新高考地区是什么情况呢?

注:大家可从各高校招生网站或本省教育考试院网站查询高校专业选考科目要求

从个例和普遍概率可以看出,基本上选择“物化政”组合可选择范围最广,选“史地政”组合选择范围相对较窄。

当物理和历史作为必选项时,两门对应的可选专业大类差别明显,对应了高校开设专业时偏传统理科专业较多的现状,但同时搭配选择“化学+政治”可选的专业更广,高校还是普遍认可此种选科组合的呢。

所有的这些选择其实都建立在学习成绩的基础上,如果你每科都学得很好,需要顾忌的因素就会更少,能选择的范围就会更广,在这时候能帮你的除了你自己,还有《教材帮》!

高考变了,教材变了。语数英三科高一阶段用书与旧教材有很大不同,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由原来的每学期两本变为一学期一本,课程体系和教材内容也有较大的改变。以语文学科为例:

当然,其他学科也有较大的变化,刚接触或是即将迈入新高考的学生和家长是不是很慌呢?不用怕,《教材帮》早已为你铺好学习之路,为你点亮求学的明灯!

《教材帮》为新高考而改变

根据高考改革精神及高中同步学习新特点,《教材帮》创新设计了①教材帮②方法帮③高考帮④作业帮⑤名师帮五大栏目。从同步到高考,名师一帮到底。

2019年5大帮栏目全新升级,强化“必备知识、关键能力、核心素养、学业质量及核心考能”,符合新课标新教材要求。以下是《教材帮》新教材的6个亮点:

《教材帮》配套新教材,全科上市送福利!

必修一:《教材帮》+《一遍过》+《活页题选》(每人一套)

必修一:《教材帮或《活页题选》(每人一本

注:以上均配套老教材,科目版本不接受指定哦~需要新教材的同学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购买

评论区话题互动:你在哪个省?是否已经进入新高考模式了呢?对于“新高考”你有什么想说的?

①评论区点赞前3名(至少30个赞)将获得一等奖奖品

②小帮将从评论区抽取11名幸运儿,获得二等奖奖品

欢迎同学、老师和家长们一起参与哦~

点「在看」分数更好看!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走进新课程》第五章 新课程评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走进新课程》第五章 新课程评价》。

走进新课程27-30 第五章 新课程评价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新课程倡导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等质性的评价方法,强调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

第一节 课程评价的发展与改革重点

46.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评价的目的功能、评价的目标体系和评价的方式方法等各方面都直接影响着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影响着课程功能的转向与落实。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对课程的结构、功能、资源、权利等各个方面重新进行思考和定位,展开了一系列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意识到实现课程变革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和评价工作模式。因此,课程评价改革成为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的来说,体现出以下特点。

一、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形成,更加构成了知识的无限丰富与急遽增长,原有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功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转而注重培养学生包括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品质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于是,配合课程功能的转变,评价的功能也发生着根本性转变,不只是检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为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评价不再是为了选拔和甄别,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如何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关注学生成长与进步的状况,并通过分析指导,提出改进计划来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评价是帮助我们“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换言之,评价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而不是学生的发展为评价的需要服务。评价功能的这一转变同时影响着教师评价工作的发展。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承担着促进学生发展的任务,教师的素质及其发展同样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话题。以往的教师评价主要是关注教师已有的工作业绩是否达标,同样体现出重检查、甄别、选拔、评优的功能,而在如何促进教师发展方面作用有限。因此,时代的发展向课程评价的功能提出挑战,评价不只是进行甄别、选拔,评价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这一点已在世界各国得到普遍认同。

二、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即从过分关注学业成就逐步转向对综合素质的考查。学业成就曾经是考查学生发展、教师业绩和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爆炸、竞争加剧、网络与信息时代的来临,仅仅掌握知识与技能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对人发展的要求,于是全球都在进行关于“教育与人”的大讨论,学业成就作为评价单一指标的局限突显出来。在关注学业成就的同时,人们开始关注个体发展的其他方面,如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从考查学生学到了什么,到对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等进行考查和综合评价。例如,美国许多著名中学设立的奖项之多、范围之广让人目不暇接,几乎涉及学生发展的方方面面,而与学业成绩相关的奖项只占到五分之一左右。法国则非常强调对学生学业态度的评价,而对学习成绩的评价则放到了第二位。日本对小学生的评价包括考试成绩、学习情况、品行与性格三个方面。英国则在1999年新颁布的国家课程标准中强调四项发展目标和六项基本技能,传统的学业成就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与此同时,多元智力理论对迈克尔·乔丹和比尔·盖茨同样是成功的论证,再一次使评价深刻地认识到尊重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独特性的价值,于是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提出评价指标的多元化,以适应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这一点也已逐渐在世界各国获得认同。

三、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即从过分强调量化逐步转向关注质的分析与把握。对科学的顶礼膜拜,使人盲目认为量化就是客观、科学、严谨的代名词,于是追求客观化、量化曾经是各国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但在今天,随着评价内容的综合化,以量化的方式描述、评定一个人的发展状况时则表现出僵化、简单化和表面化的特点,学生发展的生动活泼和丰富性、学生的个性特点、学生的努力和进步都被涡灭在一组组抽象的数据中。而且,对于教育而言,量化的评价把复杂的教育现象也简单化了或只是评价了简单的教育现象,事实上往往丢失了教育中最有意义、最根本的内容。质性评价的方法则以其全面、深入、真实再现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的优点受到欢迎,成为近30年来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倡导的评价方法。例如,在美国《国家科学课程标准》中提供的评价方法除了纸笔测试以外,还包括平时的课堂行为记录、项目调查、书面报告、作业等开放性的方法。美国各著名高校在录取学生时不仅要求学业成绩,通常还要求学生提交一份短文(选题通常极具开放性)、有关人士的推荐信和面试等。英国则强调以激励性的评语促进学生的发展,并在教师评价中注意运用面谈、行为观察和行为记录的方法。而“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和“情景测验”等质性评价的方法,目前也受到较为广泛的重视和认可。需要强调的是,质性评价从本质上并不排斥量化的评价,它常常与量化的评价结果整合应用。因此,将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应用多种评价方法,将有利于更清晰、更准确地描述学生、教师的发展状况。

四、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即被评价者从被动接受评价逐步转向主动参与评价。一改以往以管理者为主的单一评价主体的现象,目前世界各国的教育评价逐步成为由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甚至包括专业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的交互过程,这也是教育过程逐步民主化、人性化发展进程的体现。例如,美国马里兰州,对教师的评价是以学生多人组合的方式进行的。在英美等国家,学生和家长还可参与评价体系或指标的建立,学生还可就教师对自己做出的评价结果发表不同的意见、进行申诉等。这样,传统的被评价者成为了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在评价主体扩展的同时,重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在平等、民主的互动中关注被评价者发展的需要,共同承担促进其发展的职责。在以往被动地接受评价中,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扮演的基本上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角色,被评价者对于评价结果大多处于不得不接受的被动状态,对于评价本身更是拒绝大于欢迎,或者处于“例行公事”的被动状态。与此相比,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并加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既提高了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将评价变成了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同时在相互沟通协商中,增进了双方的了解和理解,易于形成积极、友好、平等和民主的评价关系,这将有助于评价者在评价进程中有效地对被评价者的发展过程进行监控和指导,帮助被评价者接纳和认同评价结果,促进其不断改进,获得发展。

五、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即从过分关注结果逐步转向对过程的关注。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传统的评价往往只要求学生提供问题的答案,而对于学生是如何获得这些答案的却漠不关心。这样学生获得答案的思考与推理、假设的形成以及如何应用证据等,都被摈弃在评价的视野之外。缺少对思维过程的评价,就会导致学生只重结论,忽视过程,就不可能促使学生注重科学探究的过程,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与精神,反而易于形成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和习惯,不利于其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限制其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因此近年来,评价重心逐渐转向更多地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关注学生、教师和学校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只有关注过程,评价才可能深入学生发展的进程,及时了解学生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所做出的努力以及获得的进步,这样才有可能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地指导,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与此同时,也只有在关注过程中,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才能注重学生存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形成,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质性评价方法的发展为这种过程式的形成性评价提供了可能和条件,注重过程,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成为世界各国评价发展的又一大特点。

47.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新课程评价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在教育评价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尝试。例如: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提出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提出综合学力考查、质量综合评定等;并尝试进行了小学考试取消百分数、实行等级制的探索,部分地区还试行分项、分类考试,加入口试、面试等超越于简单的纸笔考试的改革措施;有些地区还尝试开展了教师自评和学生评教师评价的探索等。这些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对于促进我国基础教育评价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些探索大多是浅层的、微观的和零散的尝试,没有对我国基础教育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产生根本性的改变。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

(一)评价内容——仍然过多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

(二)评价标准——仍然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

(三)评价方法——仍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仍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而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的评价手段与方法;

(四)评价主体——被评价者仍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

(五)评价重心——仍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这些问题与当前教育评价发展的特点不相符,也是对我国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极大阻碍。因此,有必要开展新课程指导下的教育评价改革,为推动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障。新课程提出教育评价的改革重点如下:

一、学生评价的改革重点

1.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学生的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如学生在道德品质、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以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发展。一般性发展目标是融合在学科学习目标中实现的。

2.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而不仅仅依靠纸笔考试作为收集学生发展证据的手段。即关注过程性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从而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实现个体价值。

3.考试只是学生评价的一种方式,要将考试和其他评价的方法,如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改变纸笔测验是考试的惟一手段,应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对象等,选择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改变过分注重分数、简单地以考试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类的做法,应对考试结果做出分析、说明和建议,形成激励性的改进意见或建议,促进学生发展,减轻学生压力。

二、教师评价的改革重点

1.打破惟“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学生的了解和尊重、教学实施与设计以及交流与反思等。一方面,以学生全面发展的状况来评价教师工作业绩,另一方面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与需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的基础。

2.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一方面,通过评价主体的扩展,加强了对教师工作的管理和监控;另一方面,旨在发展教师的自我监控与反思能力,重视教师在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此外,教师自评与奖惩脱钩。

3.打破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即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转向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情绪体验、过程参与、知识获得以及交流合作等诸多方面,而不仅仅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使“教师的教”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这一转变对教师教学能力的重新界定、学校教学工作的管理无疑将带来巨大的冲击。

三、对课程实施评价的改革重点

1.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结合本次课程改革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从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多个层面,周期性地对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包括实验方案、实验准备、实验启动、常规建设、观念转变、教学实施、学习评估以及课程开发与管理等方面,从而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2.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新课程的实施与发展。学校是课程实施的基本单位,为此,打破惟“升学率”论学校办学质量的传统做法,将课程的实施与发展和促进学校办学质量的发展相结合,从学校领导班子、制度与管理以及教学研究制度等方面建立促进学校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以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长和社区共同参与的学校评价制度,共同加强对学校课程建设与实施等各方面的监控。

1.在考试内容方面,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关注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淡化记忆性内容为主的考试;考试命题应依据课程标准,杜绝设置偏题、怪题的现象。

2.在考试方式方面,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应用多种方法,打破惟纸笔测验的传统做法。考试的方式应灵活多样,体现先进的评价思想,如辩论、课题研究、情景测验等,纸笔测验只是考试的一种方式,部分学科可实行开卷考试,可考虑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考试相结合。同时试行提供多次考试机会,同一考试也可多样化呈现,给予学生选择的空间。考试还可分类、分项进行,加强综合评价。

3.在考试结果处理方面,要求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名。考试和其他评价方法一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对考试的结果应加强分析指导,重在为学生提供建设性的改进意见,而不应成为给学生“加压”的手段。

4.关于升学考试与招生制度,倡导改变将分数简单相加作为惟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应考虑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建议参考其他评价结果(如学校推荐性评语、特长、成长记录袋等);将毕业考试与升学考试分开,前者重在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水平,后者具有选拔的性质;逐步扩大高一级学校的招生自主权等。

48.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实施发展性评价的建议有哪些?

结合评价发展的特点和时代的要求,通过分析我国现行教育评价的问题,新课程提出发展性评价,其基本内涵表现为:

(一)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淡化原有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

(二)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体现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保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三)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关注全人的发展,强调评价的民主化和人性化的发展,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

(四)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

(五)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六)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七)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而终结性的评价结果随着改进计划的确定亦成为下一次评价的起点,进入被评价者发展的进程之中。

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评价思想带给我们一个崭新的工作思路,许多课程实施者感到有些无从下手。为此,我们建议,可遵循行动研究的方法开展工作。

第一,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并了解教育评价发展的特点与新理念。

第二,组织有关人员,讨论“实现课程改革目标需要什么样的评价体系、评价工作思路与评价制度”,也可将题目分解以后再进行讨论。对照新课程倡导的教育评价思想,再分析讨论的结果。

第三,反思已有的教育评价工作,寻找与新课程倡导的教育评价思想相一致的地方,进行经验总结,同时,寻找差距与不足,制定改进计划。

第四,采取行动,具体实施在讨论和反思基础上形成的新评价工作计划。

第五,进行阶段性评价,采用多方面信息,总结经验,分析问题,丰富、补充和改进评价工作方案,再继续下一阶段的评价工作实施。

就在这样一个往返循环的过程中,完成评价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

此外,在课程评价改革中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要善于从以往的工作中总结经验与教训。事实上,不少实验区在素质教育探索的过程中,已经深刻地认识到旧有评价体系与制度的局限性,为此,部分实验区或学校已经或正在进行一些教育评价改革的尝试和探索。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其中一些做法自觉不自觉地与新课程倡导的教育评价思想不谋而合。这就需要实验区有意识地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总结,分析和提炼这些优秀的经验,并思考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的方面。这种新旧工作的衔接,便于帮助一线教师和学校领导迅速找到改革工作的关键,加强认识,深化行动。因此,面对新课程教育评价改革的要求,不要简单、盲目地全盘否定原有的工作,要善于对以往的工作进行总结,寻找有效的突破口。

(二)要善于借鉴和学习他人的经验。新课程改革倡导开放的精神和相互学习的精神,尤其前期实验阶段是将许多新思想、新观念通过大胆实践转化为实际工作效益的过程,因此,缺乏成熟、完善、具有即行性的指导意见或工作方案是正常的。但这种情况常常会给实验区的具体工作带来一些困难。这就需要各实验区发挥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精神,一方面通过学习,自己摸索,另一方面,学习借用“外脑”,打破固步自封的陋习,走出学校和地域的局限,主动和高校等科研机构接洽,寻求支持,同时广集信息,学习和借鉴其他兄弟学校和地区的经验。在开阔视野的过程中,通过思考和分析,寻找适合本实验区、本学校的工作突破口。

(三)有效选择工作的突破口,分层推进评价改革工作。教育评价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需要多方的参与、支持和协调,是一个逐步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但由于教育评价不可回避的导向作用,教育评价改革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重头戏,备受各实验区的关注。因此,不少实验区难免会产生急躁的情绪,如对评价改革现实环境的不满,或者强求面面俱到或“步到位的急功近利思想。为此,推进本次教育评价改革,首先要求各实验区建立“系统工程”“分层推进”的共识,其次建议各实验区尽快选择有效的工作突破口。通常,工作的突破口来源于:①前期工作经验;②最容易操作和见实效的方面;③热点问题或矛盾集中的方面等等。至于如何确定,应遵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尤其不能脱离实验区和学校的发展现状。也因为教育评价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只要选择了有效的工作突破口,该方面的变化自然会引发教育评价工作的全面碰撞,产生教育评价工作整体的优化,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的深入。

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一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如果想等待所有条件成熟了再行动,经验告诉我们,通常就已陷入被动、落后的局面。因此,我们要一方面抓紧学习,另一方面大胆尝试,正如发展性评价思想所倡导的,以发展为目的,勇创佳绩!

49.如何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是本次课程改革学生评价工作的基础,应包括评价的内容和标准、评价方法和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工作环节。

一、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为此,除了学科学习目标之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还包括了一般性发展目标,主要描述了评定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的指标体系。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道德品质。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诚实可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保护环境;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能对个人的行为负责,表现出公民所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等。

(2)学习能力。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能承担起学习的责任;能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来提高学习水平,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能把不同的学科知识联系起来,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具有初步的探究与创新精神等。

(3)交流与合作。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处境和观点,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地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等。

(4)个性与情感。对生活、学习有着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拥有自尊和自信;能积极乐观地对待挫折与困难。表现出勤奋、独立、自律、宽容和自强不息等优秀的个性品质。

学科学习目标以各课程标准为依据。各课程标准已列出学科学习目标和各学段应达到的标准,并提出了相应的评价建议。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很难截然分开进行,也没有特定的课程来培养和专门促进一般性发展目标的发展,通常一般性发展目标蕴涵在学科学习中,与学科学习目标同步发展,而且也常常融合在一起进行评价。

此外,评价标准应用清楚、简练、可测量的目标术语加以表述。

表5.1 《人与自然》单元结束后的评价报告单

(引自《艺术课程标准》)

二、选择并设计评价工具与评价方法

工具、方法的选择与使用配合内容的性质与需要。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了多元的、综合的评价内容和标准,那么相对应的评价工具与方法就应注重多样化,因此新课程倡导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尤其强调质性评价方法的应用。只有将质性的评价方法和量化的评价方法相结合,才可以有效地描述学生全面发展的状况,也才能评定复杂的教育现象。因此,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打破将考试作为惟一评价手段的垄断,要求重视和采用开放式的质性评价方法,如行为观察、情景测验、学习日记或成长记录等,关注学生学习、发展的过程。考试仍是一种有效的评价方式,应注意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和对象,可选择不同的考试方法,如辩论、答辩、表演、产品制作、论文撰写等灵活多样、开放动态的测评方式。此外,需要注意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相结合,将定性与定量的方法相结合,只有这样,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方法和质性的评价方法才能落到实处,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

三、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发展过程和结果的资料

这是全面评价学生的关键。这些资料通常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和同伴的观察与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考试和测验的信息、成绩与作品集、其他有关或说明学生进步的证据等。常用的收集方法有:标准化考试、以成绩为基础的评价、学生工作样例、对学生行为表现的观察、访谈与调查等,同样强调量化与质性评价方法的结合。这些资料不仅应涵盖学生发展的优势领域,也应涵盖被认为是学生发展不足的领域,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发展建立全面的、客观的资料档案,清晰描绘出学生成长、发展的曲线。

学校、教师需要和学生一起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对学生发展的成就、潜能和不足进行客观描述,对学生的考试结果等做出分析、说明和建议,形成一个分析报告。建议这一报告除了客观描述的部分,在评价的部分应采用激励性语言。

四、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这是发展性评价的意义所在。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检查、甄别和选拔,而是在于如何通过评价来促使被评价者改进,促进其发展。因此,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应根据信息收集后的分析报告,根据学生发展的成就、潜能和不足,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并用清楚、简练、可测量的目标术语表达出来,制定改进计划。通常,改进计划中注意将学生发展优势领域方面的特征向其发展不足的领域迁移,以促进其潜能获得不断的发展。

此外,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促进“全面发展”不等同于追求“全优发展”。“全面发展”主要是针对以往学生评价中过分关注学业成绩的现象而提出的,尤其要摈弃学校或教师为片面追求学业成绩而以牺牲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健康发展为代价的做法。“全面发展”强调在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的功能和目标是从全面发展的角度发展和发现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因此,各课程目标中不仅包含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发展,还要求关注学生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

例如,《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出,评价时还应关注学生以下诸方面的变化与发展:

对地理的兴趣与好奇心;

体会地理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地理学的应用价值;

对周围环境和地球上不同自然和人文特征的审美能力以及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

热爱祖国的情感和行为;

关心和爱护人类环境的意识和行为。

实质上,促进“全面发展”强调给予学生全面发展的机会,但绝不等同于追求“全优发展”。“全优发展”在教育实际中很难实现,而且也不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和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要求。因此,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是指从全方位的角度,评价学生各个方面在原有水平上的进步状况,它允许学生身上同时存在着优势领域和不足领域,评价的日的在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拥有自信,实现个人价值。所以,避免出现教师片面理解促进“全面发展”的含义,而苛责学生面面俱到、获得全优的错误倾向。

(二)评价技术的有限性和教育追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如前所述,“全面发展”不仅包括学科学习目标,还有一般发展性目标。一般发展性目标通常是蕴涵在学科教学中进行的,并不设置专门的课程来培养;一般发展性目标的评价也常常融合于学科学习目标的评价之中共同进行。除此之外,有些一般性发展目标,或者“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很难以一些客观的、量化的指标加以测评,因此,在评价体系的指标中就有可能无法显现出来。

例如,在《地理课程标准》中,评价学生参与地理探索性活动的程度和水平,重点不在于评价学生记忆的准确性和使用技能的熟练程度,而在于学生实地观察与观测、调查、实验、讨论、解决问题等活动的质量和行为表现,以及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好奇心、投入程度、合作态度、意志力和探索精神等。

而兴趣、好奇心、投入程度、合作态度、意志力和探索精神,就难以用客观的、量化的指标精确地进行描述、区分和测量,但不能因此就不关注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发展和表现。这就是评价技术的有限性和教育追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于是,应注意避免教师只以显性的评价指标为导向培养学生,即“考什么就教什么”“评价什么就重视什么、培养什么”这种片面的、僵化的做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要求教师在更高层次上关注课程功能的变化对教育和评价提出的新要求,即无论是显性、可客观测评的,还是隐性、难以进行客观测评的内容,只要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容,都应成为教师教育教学的关注点。

50.作为主要的质性评价方法,如何运用成长记录袋这种质性的学生评价方法?

新课程倡导质性的评价方法,其意义主要体现在:①质性的评价方法通常记录了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作品或者思考等描述性的内容,而不仅仅是一个分数,不仅具体直观地描述出学生发展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而且较好地全面反映了学牛发展的状况。这种评价方法对于新课程倡导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②因为质性的评价方法多以描述和记录为主,即可真实、深入地再现学生发展的过程,相比之下,量化的评价方法则更多地表现为数字,反映的是学生发展的结果。新课程强调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那么,质性的评价方法无疑提供了非常有效的评价手段。因此,质性的评价方法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评语就是一种常见的质性评价方法。除此之外,新课程倡导的质性评价方法还有行为观察、学习日记、情景测验和成长记录袋等。其中,成长记录袋是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质性评价方法。

成长记录袋,也被一些学者翻译为档案袋,主要是指收集、记录学生自己、教师或同伴做出评价的有关材料,学生的作品、反思,还有其他相关的证据与材料等,以此来评价学生学习和进步的状况。成长记录袋可以说是记录了学生在某一时期一系列的成长“故事”,是评价学生进步过程、努力程度、反省能力及其最终发展水平的理想方式。通常,成长记录袋的形成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确定评价的内容和技能;

确定评价的对象,在什么年级水平;

确定要收集的内容和收集的次数、频率;

向每一个人介绍成长记录袋;

制定交流计划和保存、使用计划。

整个形成过程通常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完成。成长记录袋的内容通常涵盖了一项任务从起始阶段到完成阶段的完整过程。例如,关于写作学习的成长记录袋,就包含了从头脑风暴式的大讨论记录开始,第一份提纲、早期草稿、修改过或再次修改的草稿,以及最终作品等。

又如,在《化学课程标准》中,化学学习档案袋包括:

单元知识总结;疑难问题及其解答;探究活动的设计方案与过程记录;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自我评价的结论;他人评价的结果。

成长记录袋的主要意义首先在于,学生通过自己的全程参与,学会了反思和判断自己的进步与努力。因为学生有权决定成长记录袋的内容,特别是在作品展示或过程记录中,由学生自己负责判断提交作品或资料的质量和价值,从而拥有了判断自己学习质量和进步、努力情况的机会。其次,成长记录袋为教师最大程度地提供了有关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信息,既有助于教师形成对学生的准确预期,方便教师检查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更是将评价与教育、教学融合在一起,与课程和学生的发展保持一致,提高了评价的效度。

成长记录袋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评价目的不同、记录或收集的内容不同,便可以应用在学校教育教学的不同方面。例如,成长记录袋可以:

(1)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具体技能的习得或整体发展评价均可);

(2)与学生全面发展(如品行发展、兴趣发展、习惯养成等)相结合;

(3)与特殊学生的教育和培养相结合;

(4)与班级管理工作相结合;

(5)与教师成长、师资队伍培养相结合;

(6)与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相结合,等等。

使用成长记录袋,可能会面临一些实际问题。

(一)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怎么办?的确,成长记录袋的应用可能需要本已十分忙碌的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这也取决于教师如何把握自己在成长记录袋应用中的作用和角色。通常,教师感受到工作量增加的压力来自于成长记录袋的内容收集和进行评价两个环节。首先,成长记录袋内容的收集、编排和保存等工作主要应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主要负责指导学生如何去操作,并监控整个过程。因此,建议教师相信学生的能力,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以指导和监控为主,而不要具体介入到学生操作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项内容之中。其次,成长记录袋鼓励的是学生的自省与反思,教师主要负责定期主持召开成长记录袋的反思、交流与评分会议。建议教师在这样的会议中,发动学生自评、互评,充分发展学生的自省意识和能力,必要时还可引入家长的参与。这样,教师就可以只在必要时对个别学生加以指点,或者以抽查的方式监控学生的发展状况,指导学生的改进行为。

此外,一些教师还面临着大班额的困扰。这就更需要教师侧重于指导学生如何学习收集资料、促成和完善成长记录袋,以及大力倡导学生之间和家长参与的自评与互评活动,教师可灵活运用抽查、集体展示与评比、集体指导、答疑等方式进行监控、指导。大班额只是教育发展进程中的过渡现象,不可能成为教育的主流现象。因此,鼓励教师积极开动脑筋,大胆尝试与探索,克服大班额的困难,学习科学使用成长记录袋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是否每个学科都要运用成长记录袋的方法?成长记录袋是一个很好的评价方法,应用得法,还会成为非常有价值的教学辅助手段。但是否每个学科都采用成长记录袋的方法,则要取决于评价的目的、教师的工作安排和学生的精力等种种因素。考虑到学生的投入,建议教师不要盲目滥用成长记录袋的方法,使成长记录袋成为学生的负担。建议各学科教师之间要协商,同时也应征求学生的意见。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课程数目减少,自然有利于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多采用成长记录袋的方法。此外,要学习创造性地使用成长记录袋,如将成长记录袋集中应用于某一学习阶段、专题或具体技能,而不必贯穿整个一学期或学年,这样无疑既达到目的,又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三)如何对成长记录袋进行评分,并纳入到学生发展的终结性评价之中?成长记录袋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在其建立和使用的过程中就已发挥出来了。记录学生发展过程的同时,成长记录袋也可以反映出学生经过一段时间以后的发展结果。对成长记录袋进行评分,就是对这一发展结果做出适当评价,并成为学生发展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

对成长记录袋进行评分,应注意:①评分者的选择。由教师评分,还是由学生评分;出个别教师评分,还是由教师小组评分;由学生自评,还是同学互评等。可以有不同的选择方式,需要根据评价的目的以及评价者的能力来三思而定。②评分方式的选择。把成长记录袋作为整体来评分,还是将各项目单独评分,然后计算平均分;是以项目评比,还是以整体评比;是评分,还是评等级;各项目是否含权重,权重又是如何确定等,也是成长记录袋评分中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③评分结果报告与交流。这涉及如何科学处理评价结果的问题。建议评价结果报告的呈现,除了数量化的评定,更应该有文字描述部分的评价、分析和建议等。评价结果呈现的对象,可以是学生、教师、学校,也可以是家长,这根据评价的目的来定,但需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同时需要考虑,是否将成长记录袋内的部分内容或作品作为证据,配合结果报告一起呈现。

51.多元智力理论对学生评价有什么样的启示?

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 Gardner)于1983年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打破传统的将智力看做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一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的能力的认识,而认为人的智力是由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考智力和存在智力等九种智力构成,并从新的角度阐述和分析了智力在个体身上的存在方式以及发展的潜力等。

多元智力理论一经提出,即对教育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首先,它直接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这九种智力,只是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即学校里没有所谓“差生”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这样的学生观一旦形成,就使得教师乐于对每一位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并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重在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这正是新课程学生评价所倡导的改革方向,关注学生个体间发展的差异性和个体内发展的不均衡性,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标准分层,重视评价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

其次,多元智力理论宜接影响教师重新建构“智力观”。虽然教师担负着发展学生潜能的责任,但是很少有教师真正思考过人类学习潜能——智力的本质是什么。传统的智力理论将智力解释为一种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的能力,于是世界各国教育的重点则被定位于追求优异的语文和数学表现;而多元智力理论则强调,智力的本质更多地表现为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显然远远超越了传统教学和评价关注的重点。因此,多元智力理论拓展了教师的“智力观”,课程功能由此开始发生着根本的转变,教师不但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同时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正是新课程学生评价改革的方向,即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加强考试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社会实际的联系,重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再次,多元智力理论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多元智力理论不仅提出每一位学生都同时拥有智力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而且提出在每一位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优势领域的同时,应将其优势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领域中去,从而促使其弱势领域得到尽可能的发展,这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教育首先是赏识教育,教师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有能力的人,乐于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欣赏,树立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其次教育是个体化的教育,教师变得更为主动、自觉地为每一位学生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以配合其智力组合的特点,促进其优势才能的展示和发展,实现个人价值;而且,教育还是主动发展的教育,教师帮助学生发现和建立其智力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之间的联系,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将其从事优势领域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智力特点和意志品质迁移到弱势领域中去。这些教育观也正深刻地体现了新课程学生评价改革的思想,即关注评价的教育功能,发展和发现学生身上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等等。

可见,多元智力理论倡导的评价思想与新课程中学生评价改革的方向相一致,并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与支持。而且,以多元智力理论为依据建立的“学生观”“智力观”和“教育观”,将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实践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评价。

源自《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朱慕菊主编)

第一章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

第一节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

1、是否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2

2、当前整个时代发展具有哪些特征?对基础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3-5

A、所谓具有高度科学文化和人文素养的人具备条件5

3、为什么说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5

4、为什么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7

5、各个国家的课程改革有什么特点?对我们有什么启示?9

1、这次课程改革的任务是什么?11

2、如何理解本次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12-15

A、三级课程管理的影响1

1、为什么要对现行的课程结构进行调整? (我国课程结构的不足)17下-18

A、课程类型有4种17

2、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8

3、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体现在哪里?20

A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是针对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而提

4、怎样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课程的? 22

第二节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4、新课程体系中现行的分科课程有什么变化发展?分科的优缺点及分科课程的

5、本次课改设置了哪些综合课程?实施综合课程要注意哪些问题?26-28

7、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特征是什么?29

8、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0-31

A综合实践与各学科领域存在三方面的联系 32

9、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须遵循哪些原则?32-34

10、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与作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二者是什么关系?

A、各门学科有效渗透“研究性学习方式,也有必要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

11、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要注意哪些问题?36-38

1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基本目标和主要内容是什么?38-40

13、如何理解新课程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40-42

A、劳动与技术教育具有特点:42

14、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什么?43-45

15、农村中学试行绿色证书教育及其其他技术培训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

第一节新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

1、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是什么?49

A、课程标准包括以下内涵: 49

2、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如何?50-51

3、为什么本次课改将教学大纲改成课程标准?(有何区别)51-53

第二节新课程标准的结构

1、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是什么?53

2、义务教育阶段各门课程标准是怎样制定的?57-58

3、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有哪些主要特点?61-64

第三节新课程标准与现行大纲的比较

1、新课程标准与现行大纲在目标和内容框架上有什么区别和突破吗?66-109

第四章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1、本次教学改革的特点和主要任务是什么?111-112

1、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还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113-114

2、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还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115

3、教学重结论还是重过程?116

4、教学关注学科还是关注人?118-119

5、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120-121

6、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122-123

A如何创造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124

第三节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

1、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哪些转变?124-127

A为什么说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125

2、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128-129

A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如何尊重学生?128

B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教如何促进学呢?128

1、为什么要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130

A转变学习方式究竟意味着什么?130-131

2、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131-133

A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

第五节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1、面对新课程,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应如何重建?136-137

A现在学校管理存在的弊端 135-136

1、为什么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138-139

第一节课程评价的发展与改革重点

1、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141-144

2、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新课程评价改革重点是什么?145-148

A学生评价改革重点教师评价改革重点对课程实施评价改革重点146-147

3、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实施发展性评价的建议有哪些?148-149

A课程评价改革中还应该注意以下问题150

B课程评价改革中工作突破口151

1、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151-155

A评定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的指标体系151-152

B、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还需要的注意点 154

2、作为主要的质性评价方法,如何运用成长记录袋这种质性的学生评价方法?156-157

A使用成长记录袋,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158-159

B对成长记录袋如何进行评分?159

3、多元智力理论对学生评价有什么样的启示?160-161

1、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162-167

A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具体包括? 162

2、如何开展教师自评?167-169

3、学生家长如何共同参与教师评价?170

A学生和家长参与教师评价时掌握一些原则170-171

4、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带来了哪些变化? 174

第四节加强对新课程实施的评价

1、课程实施评价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76

A对课程实施情况做出整体的综合的判断,需要注意:177

2、如何通过学校评价促进新课程的实施与发展?学校评价体系177-178

1、评价改革就是考试改革吗?考试改革的方向是什么?181-184

2、如何看待这样一种说法:考试不改,课程改革寸步难行?185-187

3、如何完善初中升高中的考试管理制度?187-189

第一节:课程管理的基本趋势

1、为什么一些发达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管理的权力在强化集中的时候,我们还要推行权力下放的课程管理政策?192-193

2、课程管理权力的下放会不会出现“一放就乱”的局面?194-195

第二节课程管理政策与制度

1、怎样理解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196-197

2、三级课程管理主体各自的职责是什么?197-198

3、国家课程只是国家的责任吗?国家对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是不是可以完全不管了?200

4、原来的活动课,选修课和兴趣小组活动是校本课程吗?200

5、不考试的课程会不会落空?203

6、教材管理制度改革追求的目标是什么?205

7、国家有哪些基本的教材管理制度?205-206

8、什么样的人可以编写教材?207

9、教材审定制包括哪些内容?207-208

10、为什么要逐步建立以学校选用为基础的教材管理机制?209

第一节:课程资源的意义

1、怎样理解课程资源的含义?211

2、校外课程资源主要有哪些?如何开发和利用?212-213

3、课程改革为什么要强调课程资源的作用?213

4、我们有教课书,为什么还要提出课程资源的问题?214-215

第二节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平困地区和薄弱学校也有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吗?216

2、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就是编写教材吗?217-218

3、新教材有什么特点?220

3、怎样筛选课程资源?220-221

4、怎样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221

A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主要途径222-22

3第八章新课程的组织与推进

第一节新课程组织与推进的基本思路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组织与推进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第二节新课程推进的基本方针与总体规划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推进的基本方针是什么?为什么要坚持这一方针?229-230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推进工作的总体规划是什么?230-231

第三节课程改革实验区的实验任务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主要任务是什么?231-233

2、不是实验区的地方和学校,应该为不久的将来参与和实验新课程做些什么准备?233-234

第四节新课程的支持保障体系

1、如何做好课程改革的支持保障工作?234-235

2、为保障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教师培养和培训工作要发生哪些变化?236-238

3、哪些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大学的课程中心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职责239

第五节新课程的有效落实

1、如何保证新课程的有效落实?240-241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读后感

暑假,我拜读了朱慕菊教授主编的《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一书。我深刻地了解新课改,切实将课改精神渗透到我的课堂中。读完这本书以后,我的脑海里不断闪现出书中的点点滴滴,它们震撼了我的思想,使我对教学,对新课程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走进新课程》中指出:“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在这里,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方面的基本特点。传统的学习,学生以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为主,缺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其他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教师以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发展能力。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社会发展的迅速以及知识获得途径的增多迫使我们不得不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现代教师最重要的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因此课堂中的学习方式也必然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任务和理念之一。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应努力在师生之间创造亲、助、乐的人际情境,激励学生平等和谐地质疑问难,思想上相互交流和撞击,使学生在有思想张力的氛围中爆发出智慧的火花、创新思维的亮点,从而使师生在互动互进中达成教学目标。 《走进新课程》还告诉我们,对于教师而言,也要学习,而且要学的东西太多。教师应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来帮助学生解惑、答疑,正如“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也要有“水源”。这说明教师要不断的学习,而且在这个储备知识中还应该有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作为一名教师,确实要拥有足够的知识,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好的学习方法,有了好的学习方法才能学得快、学得好。作为教师一定要掌握学习的方法,知道为何学习,从哪里学习,怎样学习。

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应该认准自己的人生坐标,找准自己的价值空间,并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潜移默化的把这些方向和价值观传给学生,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让孩子学会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

另外我们更要承认,态度和毅力对教师而言同样重要。一天爱读书容易,一辈子爱读书不易,身为教师,你必须有毅力成为一辈子的学习者,这样你才能不断以全新的观点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一个知识点讲一遍容易,讲上千遍不易,身为教师,你必须以平和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心甘情愿为学习困难的学生讲上几十遍几百遍同一个知识点。处理一件小事容易,处理无数件小事不易,身为教师,你必须做好每天处理成百上千件小事的准备,不能忽视任何一件小事的存在,因为每件小事里可能都写有孩子成长的足迹。 《走进新课程》真的带我进一步走进了新课程,也使我认识到了新课程的深刻性,确实,要想真正读懂新课程,成功成为新课标下的优秀教师,我还需要更多的努力。我想阅读和学习也会成为我职业生涯的一部分。

平凉五中高中新课程改革选修课、综合实践活动与通用技术实施情况汇报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已经一年多,经过近一年的新课程改革实验,目前我校参与课改的高一高二学生有1100多名,为高中新课程改革我们共投入资金50多万,制定完善各项制度30多项,组织参加各类培训20多场次,印发各种资料80多份,达200多页,组织新课程课堂交流课180多节,基本探索初了适合我校实际的新课程课堂教学思路。

下面围绕我校新课程选修课、通用技术课程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研究性学习等做如下的汇报。

一、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等领域,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我校十分重视综合实践活动,尤其是学生活动方面,有教务处、政教处、团委、年级组、教研组分别制定计划并组织实施丰富多彩的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活动。学习制定了《平凉五中新课程改革综合实践活动管理制度》、《平凉五中社会实践课程实施方案》、《平凉五中新课程社区服务课程实施方案》以及相应的学分认定办法用于指导综合实践工作的开展。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区服务活动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我校对此非常重视。一是学习开展各种活动,在高一开展的经典诗文朗诵比赛、happy english英语歌曲比赛,高二作文竞赛,培养

锻炼了一大批学生的演讲能力和写作能力;二是充分利用《平凉五中报》、《当代五中》、平凉五中校园广播等平台,一方面调动学生写作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事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提升了校园文化品位。三是以落实素质教育、加强德育工作为重点,长期坚持开学典礼、月考表彰大会、周一升国旗仪式、国旗下演讲等活动,进行法制、安全、德育教育。四是结合社区活动,组织高一高二学生一班为单位上街打扫卫生4次,充分利用我校距离平凉市儿童福利院近的特点,以班为单位组织学生到儿童福利院打扫卫生活动6次,组织我校文艺队参加表演4次,使学生获得参与社会服务的体验,在活动中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关注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五是每届高一新生开学进行为期一周的军训,成为学生们的一种宝贵的难得的经历。

我校发给记录卡《平凉五中学生社区服务活动记录表》,要求必须盖有服务单位及社区的章子,学生完成了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区服务活动,学习都予以认定学分并存档。

二、选修模块Ⅰ的开设方案

我校制定了《平凉五中新课程选修制度》等相关文件,将各学科选修模块Ⅰ的内容和要求进行整理,在教研组会上根据教师的广泛交流,提出了一件和建议,由学校制定了《平凉五中各学科模块Ⅰ实施意见》《平凉五中学生选课指导手册》为学生选课提供了要求和保障。 在高二开设选修课的做法是:

1、语文学科目开设的选修课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和“语

2 言文字应用”两个模块将来从限选得5个系列中选3个模块学习。

2、数学课目前开设的文科是“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方程、倒数及其应用”,理科是“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看见中得向量与立体几何”,将来文科要开设“选修1-2”,理科开设“选修2-

2、2-3”文理科还要在系列3和系列4中选修4个专题学习。

3、英语学科目前开设“英语6”,以后开设“英语7”和“英语8”。

4、物理学科目前开设的是文科“选修1-1”,“理科3-1和3-2”,将来理科学生在“选修2-2或者选修3-

4、选修3-5”中,至少还应该选择修习2个模块。

5、化学学科目前开设的文科是“选修1:化学与生活”,理科开设“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将来理科学生在选修

3、5中至少选2个模块学习。

6、生物学科将来在理科开设“选修

1、选修3”2个模块中至少选1个模块学习。

7、历史学科将来文科文科在“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等4个模块中至少选2个模块学习。

8、地理学科将来在文科的3个模块中至少选2个模块学习;理科至少选1个模块学习。

9、政治学科根据新课标高考,暂不开设选修课。

10、体育根据学生的爱好和特长,结合我校的实际已经在高二开设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田径、武术等选修课。

11、音乐开设选修模块的“唱歌”和校本选修的“舞蹈”。

三、开齐开好新课程实验的全部课程,尤其重视技术、实验的教学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校十分重视课程的开设工作,我们的原则是有条件的一定开全、开齐,没有条件的创造条件开设。

通用技术课程共4个学分,主要强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面对技术世界信心,以及对个人、社会、环境的责任心;强调对技术设计的改进与优化,强化对技术的理解和使用。目前我们开设了技术与设计模块一,每周暂开1课时,配备了客人教师,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利用现有的资源,教师在教学上劲量用音像资料、教学挂图、教学投影片、教学光盘、各种辅导资料等手段进行初步的通用技术教学。我校还充分发掘教师资源,技术设计课程,如我校教师郭锐设计开发的《家电维修与校发明》目前已经形成教材并用于课堂教学,在郭锐老师的带动下,在高二学生中开展了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活动弓收集到作品120多件,学校结果评比对有创意的20位学生进行了表彰奖励,虽然我们目前还没有建设通用技术实验室,一些时间活动无法进行,但是我们将努力最终开全所有的通用技术课程。

四、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

为了进一步指导我校教师的课堂教学,去年课改一开始,我校制定了《平凉五中关于开展“七环节”学案型教学模式实施方案》。

首先改变过去的教案为导学案,要求老师明确的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编写自己的导学案。其次,我校要求课堂教学也有原来的传统方式转变为使用导学案自主探究、合作解疑、精讲点拨、巩固拓展四个环

节的教学模式。每节课前老师把自己编写的导学案印发给学生,对本节课的目标予以展示和说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然后合作探究,初步解决导学案中设计的练习,形成合作结果。接着老师对学生有疑问地地方及合作的成果进行精讲点拨,最后进行巩固拓展、布置作业。尽管我校学生的基础薄弱,但是我们在努力的培养他们合作交流的习惯,逐步推进我校新课程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此我们还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下对学生进行了分组结合,以有利于课堂讨论探究。

为了对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进行督察,特别是对“七环节”教学法的督察,我们由课改督察小组负责,实行包级、包组、包科目的办法,对每一个高一老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听评,发现亮点及时推广,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同时对不过关的老师进行多次的督导,直至完全能够使用新课改理念教学。

本学期,针对课改中暴露的实际问题,为了便于老师操作,我校又将七环节教学法浓缩为“五环节”教学法。五环节是:

5、巩固检测。每个环节有特定的任务和学习方法,不能随意改变。单位时间内,紧扣任务,周密安排,整堂课要求充满师生互动。要求老师严格按照五环节进行课堂教学。

五、举行了新课改现场研讨课、观摩活动,通过公开示范课,进行了新课改研讨交流。

学校举办了2届迎春杯课堂教学赛讲,在全校展开了新课程课堂

教学的交流活动,旨在进一步推动五环节课堂教学法,活动中我们组织教师开展了“同课异构”等形式各异的活动,相互讨论交流经验,或同校内商讨,或某一科的课任教师聚集在一起切磋。我们要求每一位教师,每一学期上好一堂能体现新课改精神的公开课,写好一篇学习新课改的心得体会。对于有特色的经验和心得体会,我们还在全校的教师会议上进行推广。最后我校对60多名表现优秀的老师进行了表彰奖励,起到了典型引领的作用。

经过实践,我校选派业务能力强,新课改理念精的6名老师参加了区教育局、市教育局举办的新课程课堂教学竞赛,获得市级一等奖1个,区级一等奖1个,区级二等奖4个。

六、精心组织校园活动,着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进一步强化我校的特色教育,我校成立了体育训练队、启航美术训练队、乐之艺美术训练班,小百灵合唱团、书法培训班等各种学术社团共8个,开展各类活动达20次之多,充分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素质。

我校还创办了“平凉五中名师讲堂”,每周

二、周五个举办一次,分别安排初中、高中的一位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积累的老师在多媒体室讲课,有学习方法,经验的讲解,有高考中考的指导,有人生前途的指点,去年有侯志远、魏向卿等老师进行了教材的演讲,今年马四辈演讲了《材料作文的写作》、高晓燕《英语单词的记忆方法》、郭瑞卿《高考历史与文化常识》、祁镇平《语文让你更具魅力》、崔兆允《高中历史阶梯方法》等精彩的演讲,充分展示了我校老师渊博的知识和

6 风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七、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校严格按新课程计划开课,并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单独开设,每周1课时,由专任教师任课。我校研究性学习开展过程主要分为准备阶段(包括动员、成立研究性学习领导小组,指导教师集中学习与培训、指导教师精选参考性研究课题,学生成立研究性学习小组,确定小组长,指导教师。选题可以选取老师提供的参考课题也可以是自主选择的其它领域的课题)、实施阶段(包括组织学生开展研究工作、初步研究成果汇总、交流、小结等)、结题阶段和总结反思阶段。

我校共印制下发《平凉五中高中新课程研究性学习报告册》120多册,《平凉五中高中新课程研究性学习课题库》120多册,给学生提供课题350多个,每班学生以6-8人为一个小组,选取一个课题开展研究,开题研究的课题有71个,目前已经有26个课题完成了研究任务,大部分课题旨在研究之中。

通过学习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文化课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八、开发校本课程,丰富校园生活

校本课程的开设在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上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基于此,学校成立了平凉五中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正式启动了我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经过前一阶段的努力,我们目前已开发了六个方面的校本教材,其中《篆刻——微缩的文字景观》及

7 《剪纸艺术》、《钢琴艺术》、《家电维修》《书法》《舞蹈艺术》等教材,而且已经正式编印成册,并且开始给学生上课。

虽然我们为新课改作了大量的工作,但是与兄弟学校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今后我们将继续学习新课程理念和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努力进行新课程的实践工作,不断的总结和反思我们的工作,力争把我们的工作做的更好。

仔细听了王老师的视频,在不断的思考与反思之后,从中悟出了很多东西。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把自己的一点小小的体会,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记笔记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记笔记和听课并不矛盾,记笔记并不意味着要把老师所讲的东西一一记录下来,而是做好自己的笔记。每个学生的知识层次不同,导致某个重要的知识点对于不同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的价值。所以老师所讲的内容,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做好适合自己的笔记。同时,学生在考前复习的时候,学过的东西有时会忘记又无从找起,所以我在讲到重要的知识点的时候,会时不时做一下记笔记的提醒,,并强调一定要足够认真和重视。我在高中的时候就养成了记笔记的习惯,为了使学生能够信服我的说法,我把自己厚厚的几本数学等笔记拿给学生传看,上面思路清晰且字迹整洁,学生们看了之后不免佩服和有所启发。相信时间久了,他们自然会养成习惯,权衡出利弊,发现记笔记的重要性。

二、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王尚志教授提供了他自己的一个案例:一个学生做一道数学题,左试试,右试试就是没有结果,他轻拍一下学生的肩膀说:“这个题你能做出来”。轻轻的一句话,对学生之后的学习影响很大,他从此对数学的学习很有信心,成绩也提高了很多。这让我想起我的相同经历,所以,适当的鼓励,培养学生学习的信心很重要。新课程标准下的每一堂课,当你进行教学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那么一些不足和遗憾,而这些不足和遗憾,却是我们提高教学水平的法宝。正是在学生的不断磨练下,我们的技能才得到了提升。所以,我会在日常的教学中,不断地提高自己,尽快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并优秀的数学教师!

一、新课程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经过两年来的实践,取得了一些显见的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同时也发现了许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新课程实施以来数学教学取得的成效  

1.指导引领, 统筹了实验进程  

省及各地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教研主管部门积极参与,通力合作,认真调研,在充分吸取新课程先行实验省区的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推进实验的焦点、热点、难点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指导意见,如研制了《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数学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选修Ⅰ课程开设指导意见(试行)》、《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简称《教学要求》)等纲领性教学文件,科学有效地引领了实验的稳步推进、顺利实施和规范管理。

2. 学习实践, 促进了专业发展  

新课程实施年来,省普教室及各地教研部门根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先后组织了一些省、市级的教学观摩活动,并通过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网组织在线研讨等活动,促使老师们从被动执行到主动参与。在实践的探索磨砺和专题的学习研究中,我省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了更新、视野得到了拓展、角色得到了转变、教学方式得到了充实、课题研究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专业化的水平得到了提升,实验教师的教学设计和研究文章在有关杂志上频频发表,我室主编的《高中数学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也得到广泛好评。

3. 立足能力, 拓宽了学习方式  

学生的学习行为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个性品质得到了充分发展。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健体、全面发展已成为每个学生的追求。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与人合作交流能力等得到了提高。学生知识面宽了,思想活跃了,思维广度与灵活度也有较大提高。

4. 探索创新,丰富了教学内涵  

教学更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与学生潜能、个性的发挥,学科教学从过去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变为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教学更加关注基础、关注本质、关注过程、关注发展、关注情感的体验,课堂更加活跃,师生的交流更加民主与平等。

5. 因地制宜,开发了课程资源  

课程建设得到学校与广大教师的重视,特别是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得到了广泛的重视,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要求、依据校情、学情自主处理教材、整合教材、驾驭教材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以教材为载体,用教材的意识进一步增强。

6. 联手教研,共享了教研成果  

区域教研、校际交流、教师之间的交流得到了加强,教研气氛更加浓厚,同伴互助、资源共享、成果交流已成为教研的主要方式。基于教学的实际问题作为研究课题,以实践研究为重点,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和经验的校本教研得到充分的重视。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探究,了解和学习别人的经验,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成为 老师们的自觉行为。教研网络得到进一步完善,利用网络视频、网络论坛等开展教研活动,使教师培训、校本教研、资源共享更加便捷、多向。

7. 文化建设,优化了育人环境  

将数学教育纳入到素质教育体系中,将整体的、多元的数学学科价值渗入到课堂内外,开展广泛有效、丰富多彩的数学探究、数学实践、数学文化活动,促进了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提高,同时重视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重视文化艺术修养、良好习惯养成、身心健康的均衡发展,已经被广大数学教师充分认可。重视改善校园面貌,加强学校的软件、硬件、多媒体网络等教学设备的建设,校园的育人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

(二)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初高中衔接问题  

高中数学教材在内容呈现和学习的方式方法上与初中相比,具有跨度大、费时力、难入门的特征。而现行的义教课标和普高课标在定位在上存在知识、方法、能力的断层,加上突出选拔功能的高考定位,更突显了上述特征,加大了在规定课时内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的难度。

课标教材增设了“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新添了“观察与猜想”、“阅读与思考”、“探究与发现”、“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习作业”等拓广性内容及弹性教学资源,内容十分丰富。加之部分教师对整个高中数学课程教材的结构体系、内容安排没有从整体上加以把握,在教学过程中“高标准”、“深挖洞”、“用并集”的作法,使本就紧张的课时更加不足。  

对课程标准及教材体系的认识和理解欠到位,对课标要求下的阶段性目标定位欠妥,随意删减、补充、增加难度;对不同课型的教学要求和一般教学模式研究不够;重结果、轻过程,重技巧、轻思想的教学仍时有所见,思辨、推导的过程性分析不足;有的老师过分强调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课堂变成只是点击鼠标的教学;由于班级学生数多,课堂难以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交流、讨论,学生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还难以落实。  

由于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能力培养,特别是强调合情推理、归纳猜想、直觉思维的价值取向,淡化了形式化的内容,降低了过于严格的高难度的推理证明、繁难计算的要求,部分教师曲解了课标的要求,片面地降低推理证明和计算的要求,同时,义务教育课标与高中课标在计算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定位上的断层突出,致使学生的计算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普通下降,书面表达能力与书写的规范性也有所下降。  

社会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的实质性指标仍主要是考试成绩,与课标理念相去甚远,在高考升学的巨大压力下,使得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直接指向高考及期中期末考试。由于教学目标的偏离,必然延续着应试的教学习惯,大量的练习和超出课标要求的习题直接压向学生。社会对学校的价值取向使得教师无暇从琐碎、机械、繁重的教学任务中解放出来,以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用于研究新课标、落实新理念。突破片面的评价方式,构建科学、合理、多元、有效的评价机制是当务之急。  

6.教材与教辅材料问题  

课标教材中一些模块和专题的参考教学课时不够合理;整体性、结构性、逻辑性、操作性的考虑稍显不足。多数教辅材料存在如下问题:体现基础性不够,能力层次结构不够清晰,整体要求偏高,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增加了他们的课业负担;题型不全面,题量分布不均,不能达到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基本技能的要求;一些传统的、典型的有很好的训练效果的试题,未能给予足够重视,使学生的解题能力未能达到应有的水平;与初中数学缺乏有机的兼顾和联系,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的全面理解。  

二、近两年高考情况分析  

(一)《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新、旧)间的比较  

1.《课程标准》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比较  

下表给出了《课程标准》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在学习内容的主要变化。表中“学习内容”指《课程标准》的模块的“章”或选修系列4的“专题”;“新增内容”指原《教学大纲》没有的内容;“淡化内容”指不宜扩展与加强的内容或不宜要求过高的内容;“繁难计算”指繁琐的、运算量过大或技巧性过高的计算;“不要求内容”指《课程标准》中涉及,或传统教学中涉及,而2008年新课标考纲不作要求的内容;“删减内容”指原《教学大纲》涉及,但《课程标准》根本未涉及的内容。  

证明集合的相等、包含关系  

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I  

幂函数;函数的零点  

反函数;繁琐的定义域、值域的讨论;一般函数的奇偶性;一般的幂函数的定义  

复合函数的一般概念和性质;讨论反函数的定义,求已知函数的反函数  

平行投影和中心投影;三视图  

垂线定理的应用;球、棱柱、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的记忆  

异面直线的距离;正多面体;多面体的欧拉公式  

两条直线所成的角、圆的参数方程  

线性回归方程系数公式的记忆  

注:此内容安排在选修2-3中,对理科考生作考试要求  

AB不互斥时,事件A+B发生的概率计算问题  

排列组合;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独立重复试验  

注:此内容安排在选修2-3中,对理科考生作考试要求  

                

任意角的余切、正割、余割;反三角函数  

用向量解决较为复杂的平面几何问题  

线段定比分点公式;平移公式  

化和差、和差化积公式及半角公式的应用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在恒等变形中的繁难计算  

高次不等式、分式不等式的解法;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含有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含有逻辑联结词的命题的否定  

一般曲线(轨迹)方程的求法;繁难计算  

非标准的椭圆、双曲线方程;椭圆、双曲线的第二定义及准线  

超过3次的多项式函数的单调区间、极值、某闭区间上的最值  

用配方法导出线性回归系数公式  

概念的抽象表述;过高的证明技巧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含有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含有逻辑联结词的命题的否定  

一般曲线(轨迹)方程的求法;繁难计算  

非标准的椭圆、双曲线方程;椭圆、双曲线的第二定义及准线  

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定积分的概念;微积分基本定理;定积分简单应用  

3次的多项式函数的单调区间、极值、某闭区间上的最值;y=f(ax+b)以外的复合函数的导数  

概念的抽象表述;过高的证明技巧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用配方法导出线性回归系数公式  

讨论一般m×n阶矩阵以及(aij)形式的表示;三阶矩阵或高阶矩阵的知识  

极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原大纲理解圆与椭圆的参数方程降为选择适当的参数写出它们的参数方程   

中心不在原点的椭圆的参数方程;双曲线、抛物线的参数方程  

不等式证明的复杂技巧  

2. 2008年高中新课程《考试大纲》与2008年旧课程《考试大纲》比较  

1 在知识要求方面  

知识的要求由了解、理解和掌握、灵活和综合运用这三个层次变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其中新大纲的了解增加了模仿要求(可理解为类比);理解增加了基础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能够用数学语言对它们作正确的描述,能初步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现实问题;掌握则相当于旧大纲的灵活和综合运用要求,增加了能够对所列知识进行准确地刻画或解释、推导或证明、分类或归纳。新大纲对知识要求更具体,定位更准确,更具有可操作性。  

2)在能力要求方面  

能力要求由四个能力一个意识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变化为五个能力两个意识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其中思维能力修改为更加明确的要求,即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其要求更加具体明确,更具操作性。增加了数据处理能力,将实践能力修改为应用意识  

3)考试内容及其要求方面  

能使用韦恩(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  

集合表述数学问题的工具性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判断一个命题是否是复合命题;用真值表判断命题的真假  

命题和逻辑连接词含义的要求从理解降为了解”  

五种具体的幂函数;函数的零点  

单调性从了解升为理解;关注三个二次问题的拓展;更加突出了函数的应用  

对于反函数,只要求知道:同底的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互为反函数  

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三视图  

正多面体、多面体的欧拉定理  

空间几何体更加强调几何直观  

必修部分淡化了角和距离的计算  

了解斜截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算法、程序框图、程序语句  

会画茎叶图,并理解其特点;理科增加独立检验、假设检验、聚类分析等  

必修增加了随机数和几何概型。选修理科增加了了解条件概率的概念,理解超几何分布及其导出过程,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理解二项分布,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文科删掉了独立事件的概率  

任意角的余切、正割、余割;反三角函数概念  

 会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导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  

掌握平面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其坐标表示、理解平面向量数量积的物理意义、了解平面向量的数量积与向量投影的关系  

线段定比分点公式;平移公式  

了解数列是自变量为正整数的一类函数、了解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等比数列与指数函数的关系  

对给定的一元二次不等式,会设计求解的程序框图  

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  

椭圆、双曲线的准线;文科删去了了解椭圆的参数方程”  

文科把双曲线和抛物线的考试要求从理解降低为了解;理科把双曲线的考试要求从理解降低为了解”  

文科要求掌握的求导公式与理科相同。理科增加了定积分与微积分基本定理”  

明确了对多项式函数求导一般不超过三次”  

了解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文科增加了复数部分且与理科考试要求相同  

复数的概念从了解升为理解”  

复数的代数表示形式从掌握降为了解”  

文科增加了流程图与结构图”  

3.   2008年高中新课程《考试大纲》与《课程标准》的比较  

新课程《考试大纲》  

选修2-1圆锥曲线与方程  

能用坐标法解决一些与圆锥曲线有关的简单几何问题(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和实际问题  

了解圆锥曲线的简单应用  

选修1-1、选修2-2导数及其应用  

体会导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会利用导数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选修1-1、选修2-1常用逻辑用语  

了解命题及其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  

了解p,则q”形式的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  

4.上述比较分析引发的思考  

1)关注新增内容的复习  

新增内容主要有算法与框图、几何概型、统计案例、二分法、推理与证明等内容。新增内容大多与实际应用紧密相关,要重视基本概念的应用背景,使学生在遇到相关问题时会合理利用相应的知识去处理,具备初步的数学建模思想,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  

在新课标中,新增内容主要介绍基本概念及基本方法,应突出对这些内容的理解与应用,紧扣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讲清讲透,正确把握教学内容的度。  

                                       了解幂函数的图象变化情况”,应把握好幂函数的教学要求。  

对于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应明确这种求解方法是从函数角度考虑,采用函数值不断逼近、区间不断缩小来实现的,既充分体现了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方法,又是学习高等数学计算方法的基础。  

对于算法与框图,应立足算法思想的渗透,并注意与其他知识进行交汇,如用循环语句表述递推数列、数列求和,用条件语句表述分段函数、方程或不等式等综合问题。  

对于几何概型,应注意将概率知识与近似计算、函数、方程、解几等知识的联系复习时要特别注意如下问题:哪些概率问题是几何概型问题; Dd的测度是何种几何量。   

2)关注有变化内容的复习  

有变化内容是指传统内容中学习内容有变化或教学要求有变化的内容,主要体现在立体几何、解析几何、常用逻辑用语等知识上。这些内容的复习最容易凭老经验办事,应引起足够重视。  

立体几何变化最大,增加了三视图;仅要求认识柱、锥、台、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对棱柱、正棱锥、球的性质由掌握降为不作要求;线面角、二面角文科考生不作要求,理科考生要求用空间向量计算。此外,尽管教材对证明(立几推理)的要求弱化(对判定定理不要求证明),但仍应予以重视,它是推理与证明的好素材,而且还要注意位置关系的探索性问题,如“在什么条件下,两线、面具有垂直(平行)关系”等。要重视与三视图有关问题的训练。体积、表面积的计算应成为立体几何考查的重点之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隐含在求体积、面积中的能力要求,如通过图形变换、等价转换的方法求体积、面积;变动的图形的面积、体积的研究,如不变量与不变性问题(定值与定性)、最值与最值位置的探求等;由三视图给出的几何体的相关问题的研究,要注意通过适当的问题载体提高难度,如通过组合体(如圆柱内接棱柱、棱锥;球内接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等)提出位置关系、面积与体积等方面的问题。  

解析几何部分变化也很大。文科对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几何图形和标准方程的要求由掌握降为了解,对其有关性质由掌握降为知道;理科双曲线的定义、几何图形和标准方程的要求由掌握降为了解,对其有关性质由掌握降为知道。在《教学要求》中,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只限在范围、对称轴、顶点、离心率;双曲线的简单的几何性质只限在范围、对称轴、顶点、离心率、渐近线,也就是说,椭圆、双曲线的准线不要求,同时对圆锥曲线的统一方程也不作要求。复习的重心应放在直线、圆和椭圆、抛物线上,特别是圆、椭圆和抛物线。  

常用逻辑用语也发生了变化,“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是新增内容,对“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只要求作一般性的了解,对含有逻辑联结词的命题的否定不作要求,不要出现“简单命题”、“复合命题”等名词,原来的“真值表”已删减。复习中,应使学生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学会用它们正确地表述相关的数学内容,要避免抽象讨论,不在这部分内容上钻牛角尖,应把重点放在四种条件的等价性及其简单转化、充要条件的判断上。  

3)关注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  

2008年高中新课程《考试大纲》与2008年旧课程《考试大纲》比较中,可以发现,在能力要求方面增加了数据处理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主要依据统计或统计案例中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解决给定的实际问题。复习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说明问题的能力,养成会用数据“说事”的习惯。  

4)关注应用意识的培养  

新课程《考试大纲》实践能力变成了应用意识,将考查学生的应用意识第一次单独提出并给出了较为详尽的说明。复习中,不能只停留在显性的应用题的讲解,应注意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活动的产物,它来源于现实生活,又反过来指导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培养学生能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认识世界,能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来解决和处理身边的问题。  

(二)近两年福建省自主命题数学试卷与课改先行省份数学试卷分析  

1.知识内容的考查  

近两年福建卷和“课标卷”都能坚持“重点知识是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主要内容,考查时要保持较高的比例,并达到必要的深度,构成数学试题的主体”的命题指导思想,没有片面追求知识的覆盖面,既注重全面考查基础知识又突出考查主干内容,传统的主干知识在试卷中仍占主导地位,充分重视在知识网络的交汇处设置试题,全面考查考生的数学基础和数学素养,综合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好地反映了新课程的理念。必须指出的是,一些在“大纲卷”中占重要地位的内容在“课标卷”有所淡化,如不等式等。(见附件1、附件2、附件3

2.数学思想的考查  

近两年的福建卷和“课标卷”都重视对数学思想的考查,以数学知识为素材全面考查了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转化与化归思想、特殊与一般思想、必然与或然思想、有限与无限思想等,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与数学知识的考查结合进行,从学科整体意义和思想含义上立意,有效地检测考生对中学数学知识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掌握程度。(见附件4、附件5  

3.数学能力的考查  

近两年的福建卷和“课标卷”都强调“能力立意”,重视数学的应用价值,从数学学科的整体意义和思想价值立意,注重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均能以数学知识为载体,以思维能力为核心,全面考查各种能力(见附件6、附件7)。解答题大多设置了多问,形成入口宽、层次分明、梯度递进的特点,侧重考查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关注对学习潜能的考查。  

4.选修系列4的考查  

除了山东卷外,其他的课标卷都增设了选考题,试卷中出现了“超量命题,限量答题”的新情况,这是“课标卷”命题的新特点。其中,宁夏、海南卷与江苏卷以解答题呈现,广东卷以填空题呈现。宁夏、海南卷文科21,理科31,都占10分;江苏卷42,占20分;广东卷文科21,占5分,理科32,占10分。  

5. 课改先行省份高考试卷的特点与命题改革趋势  

1)传统的主干知识在试卷中仍占主导地位  

课标卷”重视基本知识的考查,传统的主干知识在试卷中仍占主导地位,如函数、三角、概率、导数、平面向量、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内容在卷面上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但也有一些在“大纲卷”中占重要地位的内容(如不等式等)有所淡化。重视在知识网络的交汇处设置试题,但在整合时,知识点的选取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试卷的结构及试题设计均发生了变化  

2)把握灵魂,重视数学思想的考查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无论是数学概念的建立,数学规律的发现,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乃至整个“数学体系”的构建,都离不开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课标卷”重视数学思想的考查,以数学知识为素材全面考查最基本的数学思想,体现了“高考命题关注从数学学科的整体意义和思想价值立意,注重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的理念,对中学数学教学有着良好的导向作用。  

3)体现学科特点,全面考查各种能力   

“课标卷”强调“能力立意”,以数学知识为载体,以思维能力为核心,从问题入手,全面考查各种能力。试卷中应用问题占有适当的比例,通过问题情境的设计,让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体现新课程理念。侧重考查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尤其是综合和灵活的应用,从而检测出学生个体理性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以及进一步学习的潜能,较好地发挥了试卷的选拔功能。

4)把握试题的层次性,适应文理科不同要求的考生  

“课标卷”试题层次分明,试卷在三种题型中体现出明显的层次感,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层层递进。试卷的入口题和每种题型的入口题都较好地把握了难度,对较难的解答题也利用分步给分的设计方法,不仅化解了难度,又合理地区分不同层次的考生。  

 “课标卷”还关注考纲对文、理科不同要求,正视文、理科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差异,突出共性,反映个性。理科注重考查数学推理和理性思维,注重对数学本质理解的深刻性及思维的抽象性;文科侧重于常用的推理方法,注重数学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工具性,在抽象思维、字母运算、空间想象、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与理科相比都适当降低了难度。充分体现文、理科考生的特点,关注考生的实际情况,有助于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  

5)发挥试题的导向作用,凸显新课程理念  

“课标卷”围绕着新课程标准中的内容主线、核心能力、改革理念进行命题,反映了新课标要求的变化。试题兼顾不同版本的教材,体现公平性。关注必修和选修的比例以及文理科的差异,关注对新增内容的考查,如三视图、算法框图、茎叶图以及统计等。在关注对新增内容考查的同时,对传统内容的考查也作了适度的创新。试题充分考查了考生采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考查了数学应用意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6对考生的个性发展体现多样性  

大多数的“课标卷”都设置了选考题,体现“多样性”与“选择性”。 选考题的难度基本平衡,且难度不大。  

三、新课程复习教学建议  

高三复习迎考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应认真研读《课程标准》、《考试大纲》、《教学要求》和福建省《考试说明》等纲领性文件,明确复习的内容和目标,准确把握高三数学复习的定位和要求,对备考复习阶段要整体安排,制定合理的复习教学计划。复习中应根据不同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不同的能力水平,关注文、理科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差异,分别制定恰当的复习策略,认真选取复习材料,编制针对性强的试题,提高数学复习的有效性。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应重面、抓点、连线,要研究每个知识点的高考命题特点、解题基本策略、考题基本类型;采用慢进度、细分析、多反复的方法,加强章、节知识过关,夯实基础,提高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对有一定难度的内容,螺旋上升,要有深度和广度的拓展,兼顾知识、方法、能力三个层次,采用小坡度、多层次、常反馈的手段,降低复习的难度。复习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克服对数学学习的恐惧,树立学好数学,积极迎考的信心。  

(一)加强数学能力的训练  

    1.由于初高中课程标准衔接问题和计算器的使用,学生的计算能力有所下降,而高考未允许将计算器带入考场,高三复习中应关注学生运算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合理、准确的运算能力。  

2.新课程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复习中应利用有关的材料,特别在知识交汇处设置问题,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中要求学生能够合乎逻辑地、准确地表述推理过程。  

3.新课程中对立体图形的直观认识的要求有所提高,复习中应借助三视图和直观图,注重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4.新课程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要求增强了,复习中应有意识地加强训练,提高应用相关的数学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新课程突出了数据处理能力,复习时应注意从函数、数列、统计等方面寻找素材,进行适度、合理的训练。  

(二)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1.高三数学复习中应对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进行抽象和概括,渗透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分类与整合、化归与转化、特殊与一般、或然与必然、有限与无限等思想。思想方法的渗透要贯穿在高三复习过程的始终,要有明确的目的,题目的编制与选取要具有针对性,注意通性通法的训练,淡化特殊技巧。

2.要注意对数学思想方法集中体现的内容的复习.如函数与方程思想主要体现在函数、导数、三角、数列以及解几等方面;数形结合思想主要体现在函数、导数、三角、向量、立几、解几以及极坐标和参数方程等方面;化归与转化思想主要体现在函数、导数、三角、向量、数列、不等式、立几、解几以及极坐标和参数方程等方面;分类与整合思想主要体现在函数、导数、不等式、数列以及解几等方面特殊与一般思想主要体现在函数、立几、解几、数列和合情推理等方面;或然与必然思想主要体现在概率和统计案例等方面;有限与无限思想主要体现在函数、导数、数列、概率、立几以及解几等方面。

3数学思想方法辐射面广,综合性强,要求较高。复习时应注意知识的交叉、融合和相互之间的渗透,要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梳理、总结和提升,掌握规律,领会本质,提高综合解题能力。

(三)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  

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应以数学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为主线,对模块内容加以整合,将分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帮助学生重新梳理知识,优化认知结构,构建良序的知识网络。应精选例题和习题,避免“题海战术”,关注学生在知识、方法、能力上的缺陷,将复习过程转化为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对知识、方法进行归纳、概括,真正提高数学复习的实效性。

1以集合的相关概念及其运算为主线,重在集合语言所呈现的数学问题的教学,突出转化与化归思想,重视运用集合语言表述相关数学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关注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对集合元素的三大特征不宜编制繁、难、偏、怪的问题,集合的基本运算只要求能够求简单集合的交、并、补。

2对于简易逻辑,要正确把握新增内容“量词”、“存在性命题”、“全称命题”、“命题的否定”的要求,对解决存在性问题、恒成立问题的思想方法要适当加强,关于“命题的否定”的复习,只要求会对含一个量词的命题进行否定。

3.函数的复习应以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为主线,并兼顾各种能力的培养,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构建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导数的复习应引导学生理解导数的“工具”作用,培养利用导数分析函数性质的意识,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函数与方程等数学思想方法;应着重关注以下问题:学生的求导计算能力的训练;复合函数的求导仅限于形如f(ax+b)型;导数与函数、方程、不等式、数列、解几等内容的综合。  

4不等式的复习应借助函数图象,准确了解函数、方程、不等式的关系,并通过构建不等式模型分析解决问题,对给定的一元二次不等式要会设计求解的程序框图对于线性规划问题的复习应引导学生体会线性规划的基本思想,能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些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利用平面区域表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借助几何直观加以解决;对于基本不等式     a,b0),只要会用其解决简单的最大(小)值问题,不宜拓展  

5.新课程对数列的极限不作要求,数列的复习应关注其函数特性,熟练掌握求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的通性通法,关注合情推理,对数列递推公式不必设置技巧性过强的题目进行训练。  

6三角函数的复习应适当控制三角恒等变换的难度,不宜做过高、过深的要求;不要补充课程标准要求之外的三角公式,应将复习的重点放在对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探究和应用上;对解三角形的应用可适当加强,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7算法初步的复习应以突出算法思想为主线,淡化数学知识的记忆与灵活应用。在自然语言、框图语言、程序语言等三种语言的要求上,应以框图语言为重点;顺序、条件和循环等三种逻辑结构的要求要适当。  

8立体几何部分加强了空间观念的培养,复习中应重视对空间图形的整体认识和把握。从实物到图形、从三视图想象空间图形;再从空间图形的整体把握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几何直观能力。文科对空间向量的应用不作要求,复习中应侧重于空间点、线、面位置关系的判断和推理证明;理科明确要求用空间向量解决问题,复习时应注意空间向量在判断点、线、面位置关系和计算角、距离中的作用,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9解析几何的考查内容和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如降低了对双曲线的要求等,复习时应重视对其本质的认识,淡化对几何图形性质的技巧性处理,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适当加强与向量、函数等知识的交叉融合。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处理代数问题,分析代数结果的几何含义,解决几何问题,这种“数形结合的思想”应贯穿复习教学的始终。复习中应关注函数方程思想的渗透,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可做适当的补充。  

10计数原理的复习应提醒学生分清排列与组合,不要涉及技巧性过高的题目。二项式定理复习中应扣紧通项公式,注意赋值法的应用。  

11统计的复习应引导学生理解各类图表的特征,并作出相应的解释;要会借助公式对给定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能对结果作出相应的解释(计算量不宜过大)。了解常见的统计方法,并能应用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难度以“教学要求”为准。

12.概率复习应引导学生关注概率的本质,理解古典概型,正确区分各类事件,理解计算公式,在计算概率时不要设置过于繁杂的计数问题(计数原理文科不要求);了解几何概型的意义,合理引导学生运用模拟方法估计概率。  

13.选考内容的复习应严格控制难度。《坐标系与参数方程》应着重理解用极坐标系和平面直角坐标系解决问题的思想,以及两种坐标的关系与互化;极坐标系只要求能够表示给出简单图形的极坐标方程;球坐标系和柱坐标系只做简单的了解,不宜拓宽、深入;参数方程的复习应通过分析直线、圆和圆锥曲线的几何性质,举例说明某些曲线用参数方程表示比普通方程更方便,具有优越性,能够选择适当的参数写出直线、圆和椭圆的参数方程,对参数方程的应用不加深,不提高要求。《不等式选讲》的复习应通过一些不等式的证明,使学生理解不等式证明的本质及思想,了解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反证法、放缩法、数学归纳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但不对恒等变化做过高要求;柯西不等式、排序不等式、贝努利不等式、平均值不等式的应用只要求会用它们证明一些简单问题和求一些特定函数的极值,应注意控制难度。矩阵与变换》重在引导学生理解二阶矩阵的概念,理解矩阵、逆矩阵、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概念和性质,掌握矩阵变换的几何意义及性质、二阶矩阵的求法及性质,掌握二阶方阵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求法(只要求特值是两个不同实数的情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科和理科的区别在哪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