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九月十二日新闻标题和导语是什么?

别了不列颠尼亚公开课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别了不列颠尼亚公开课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别了不列颠尼亚公开课教案1

  1、 了解特写新闻的特点。

  2、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 思考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能力目标:培养速读短新闻、筛选出有用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领土的思想品质,激发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1、欣赏特写新闻的语言,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2、学习特写新闻的表达技巧,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速读、品读、感悟、讨论。

  2、课文录音带、录音机。

  3、香港回归影音资料。

  播放香港回归的影音资料。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

  1、简单与学生回顾交流有关香港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事件,为下文的理解学习作铺垫。(师生之间自由畅谈交流,不局限答案)

  2、学生听课文录音朗读,分析本篇报道的导语、主体、结语三部分的内容,理清思路。

  ⑴导语(第1自然段):交代“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查尔斯和彭定康撤离香港的使命,香港即将回归中国。作用:点题、揭示文章主旨。

  ⑵主体(第2―10自然段):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

  ⑶结语(第11自然段):为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历史做了小结。

  三、研习课文:认识特写手法,体味场景描写

  1、消息、通讯、特写的区别。

  2、在本文中,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作者集中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一天的几个具有典型性的场景,把生动的现场气氛传达给读者。文章主要描写了哪几个场景?

  明确:场景一:6月30日下午4:30,末代港督告别港督府,降港督旗帜。

  场景二:晚6:15,添马舰东面广场英国举行告别仪式。

  场景三:晚7:45,“威尔士亲王”军营旁,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场景四:7月1日子夜,中英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场景五:0:40,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离开。

  3、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可以增加作品的厚重感。《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在这方面堪称典范,说说课文中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两方面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在介绍了每一种仪式之后,作者总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使得每一个仪式都显示出历史的跨度,有着历史的意义。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比如在写港督府告别仪式中,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在写广场告别仪式时,插入“156年前一个英国舰长占领港岛,升起英国米字旗”,“今天一个英国士兵在这里降下米字旗”,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

  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历史跨度极大,使人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1、文章的标题往往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中心,新闻标题更是如此。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含义?

  明确:⑴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

  ⑵ “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被洗刷。

  2、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明确: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国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把英国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根据搜集到的有关香港历史的资料,写一段文字,谈谈香港回归对我们中华民族的重大意义。

  别了,“不列颠尼亚”

  场景一:6月30日下午4:30,末代港督告别港督府,降港督旗帜。

  场景二:晚6:15,添马舰东面广场英国举行告别仪式。

  场景三:晚7:45,“威尔士亲王”军营旁,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场景四:7月1日子夜,中英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场景五:0:40,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离开。

  别了不列颠尼亚公开课教案2

  1.复习新闻知识。

  2.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异同。

  3.学会分清新闻事实与背景,理解两者结合交错使用的妙处。

  1.香港回归视频资料.

  1、学会分清新闻事实与背景,理解两者结合交错使用的妙处。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举国欢腾。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为了记下这一大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今天,我们就让这篇著名的《别了,“不列颠尼亚”》带领我们回到 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一起来重新感受那激动人心的场面。

  1、什么是新闻(消息)?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五个“W”和一个“H”即:

  1.真:消息的事实必须真实。

  2.短:消息要求短。

  4.活:消息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5.强: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

  1.标题(正标、副标题)

  2.导语: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3.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4.背景: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二、感悟(五分钟阅读课文;看香港回归照片。)

  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找出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

  (2)主体部分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写了哪些场景?请圈点出来

  4时30分,末任港督的降旗仪式。

  4时40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

  7时45分,港岛的第二次降旗仪式。

  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1、新闻报道中往往要交代有关的背景材料,试找出课文中运用的背景材料,并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如文章的第4、7、11自然段。

  背景中有历史事件的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准确的记载,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今昔对比,使人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深化了主题。

  2、对比这两句,哪句话更合适,为什么?

  ①随着末任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②香港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同时也标志着英帝国的太阳在中国的领土上空永远落下了。

  ①语言的含蓄,英国结束殖民统治,中国人扬眉吐气。

  四、合作探究――品析课文精妙

  1、哪个标题好,为什么?

  ①别了,不列颠尼亚

  ②英国撤离香港,结束统治

  ①好。(1)句式倒装,更能表达感情。香港回归,中国雪耻。

  (2)虚实结合,匠心独运,了无痕迹。“实”指“不列颠尼亚”号游轮离开香港。“虚”指英国结束在香港的殖民统治。

  2、下列两句哪个表达效果好,为什么?

  ①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②4时30分: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降下旗杆。

  ①从视觉角度、听觉角度去进行描写,更细致生动,更能看出彭定康的失落,中国人扬眉吐气;更能体现香港回归的主题。

  五、拓展运用――堂上练习

  给下面这则消息拟一个题目(能概括主要内容,不超过12字)。

  昨天,北京大学进行了自主招生考试。有考生告诉记者:“题目新,题型新。比如语文第一题用拼音默写宋词,挺新鲜的,从没这么考过。还有对对联,给‘九天揽月华夏英豪驰宇宙’对出下联,挺有意思的。”除笔试外,考生还必须参加由北大教授组成的专家组面试,在15分钟面试时间内自我陈述并抽签答问,以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1、描写清新的可视性

  细致现实场景的描写生动的可听性

  含蓄。用事实讲话:现场与背景相结合。

【别了不列颠尼亚公开课教案】相关文章:

新闻标题是在新闻文本内容前总结或评价新闻内容的简短文本。它的大小大于文本。其功能是划分、组织、揭示和评价新闻内容,吸引读者阅读。那么如何编写新闻标题呢?让我们和小编一起去看看。

一般要经过四个步骤:读稿、命意、立言、修正。

阅读手稿,即仔细阅读手稿,这是制作标题的第一步。仔细阅读指南和全文,提取最重要、最新鲜的内容。

二、 命运是酝酿和构思标题内容的过程,目的是在阅读原稿的基础上,提取新闻中最具新闻价值和社会意义的事实。

3、在标题制作过程中,立言是用适当的文字表达命运阶段确定的标题的内容和表达。标题立言要注意简单、易懂、生动。

4、 修复不仅是制作新闻标题的最后一个程序,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程序。如果时间允许,编辑应仔细审查标题。

提示新闻内容:新闻标题是用最简洁的文字向读者提示新闻中最重要、最新鲜的内容。

评价新闻内容:标题不仅简要介绍了新闻内容,而且可以代表编辑部对新闻内容的评价。一个好的新闻标题具有独特的思想,不仅可以提醒读者新闻内容,还可以帮助读者理解新闻内容的性质和意义。

吸引读者阅读新闻:编辑和制作标题,不仅要注意通过标题提示和评价新闻事实,还要善于吸引读者以生动美丽的形式阅读新闻。

3新闻标题与导语的区别

简单来说,标题是总结,导语是介绍。

在结构上,每条新闻一般包括五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标题一般包括引用标题、正标题和副标题;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简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

标题通常是新闻内容的总结;导语是概述事件或概括中心。

标题新闻和一句话新闻的区别

标题新闻是标题与新闻内容完全融合的报道形式。本质上还是标题。

一句新闻是由短句组成的新闻。一句新闻可以是单句或复句,一般以单句为主。

标题新闻由于文本短,往往五个元素不完整,元素不完整,内容不完整,不仅严重影响读者对新闻事件的完整理解,而且造成新闻不真实的感觉。

一句话新闻经常用一句话来报道最近发生的事实,这些事实对群众来说意义重大,普遍关注。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阅读更多的信息。

标题新闻,这种新闻是以题代文,文题相融,文简、事简、意明、信息含量大而丰富。

总之,新闻可以写得快,发得快,可以大大提高新闻的及时性。总之,新闻的重量应该相对较重,其新闻价值很高,文本必须非常精致。

原文链接:/,一经查实,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高三是很多人的经历,相信不少人回望这段岁月时,总是会感慨,因为拼搏过的日子最难忘,只有永远怀揣初心与梦想,才能坚定前进的方向。本期文章主要为大家介绍关于2021年浙江高考语文试卷难度点评分析、浙江高考语文试卷答案word版本解答。

一、2021年浙江高考语文真题试卷答案Word版本

高考试卷属于绝密文件,在高考之前是不会公开的,2021年浙江高考文科数据试卷答案将会在浙江高考结束后公布。届时浙江考生如果需要查看当年的语文试卷,可以登录聚志愿网站查看试卷分析和解析。查看word版本网址入口:

二、浙江高考文科类所有大学名单

三、高考语文如何答题及答题技巧有哪些

(5)自由式。给定例句,在选材和立意上充分自由。

(6)对联式。给定上联或下联,要求写出下联或上联。

6.考纲中规定的常见修辞方法共有8种(新课标地区9种,江苏省7种),非常具体,我们没有疑问,可是对于其命题特点却不清楚。

答:命题主要有3个特点:

(1)考查运用能力。不考查对修辞方法的辨认,考查修辞方法的运用,即根据规定的情境,运用一定的修辞方法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或表达对事物的认识。

(2)选材具有时代气息。所给材料,所设情境,多来自于现实生活,与自然、社会、人生密切相关,往往涉及社会热点问题。

(3)考查具有综合性。高考考修辞,往往与语言表达准确、生动、连贯、得体等结合起来考查,即使是单纯考修辞方法,也很少只考某一种修辞方法,往往多种修辞方法放在一道试题中考查。

7.默写名句名篇这一知识点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答: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

不要因为书写有误丢分。要注意那些同音异义词,这些词往往是命题人设题的热点,应知其音,明其义;要注意同义异形词,这类词是考试得分的“盲点”之一,具有迷惑性和误导性。

另外,如果题干中要求“只做两小题”,就要首先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句中没有生僻难写字、易错字的两题作答,否则阅卷时只按答出的前两题计分,所以答题时一定要看清填写要求。

四、浙江高考相关文章分享

五、浙江高考最新新闻资讯

根据《浙江省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报名办法》,浙江高考报名条件如下:

(一)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我省户籍人员,具备报名资格: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

2.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

3.身体状况符合相关要求。

(二)符合《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4部门<关于做好外省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我省参加升学考试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浙政办发〔2012〕160号)规定条件,同时符合(一)中规定条件的外省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以下简称随迁子女),具备报名资格。随迁子女不得在“流入”和“流出”两地同时参加高考报名。

随迁子女在我省可报考普通院校、军队院校(军队院校地方计划除外),不能报考公安院校、浙江警官职业学院、北京电子科技学院等需政审或按户籍实行定向招生的院校(专业),具体以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公布的招生计划为准。

(三)在中国定居、持有我省公安机关签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同时符合(一)中所列条件的外国侨民,具备报名资格。

(四)下列人员不得报名:

1.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高等学校的在校生;或已被高等学校录取并保留入学资格的学生;

2.高级中等教育学校非应届毕业的在校生;

3.在高级中等教育非应届毕业年份以弄虚作假手段报名并违规参加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包括全国统考、省统考和高校单独组织的招生考试,以下简称高校招生考试)的应届毕业生;

4.在往年参加国家教育考试中,因违规舞弊而受到暂停参加高校招生考试处罚尚处于暂停期内的人员;

5.因触犯刑律被有关部门采取强制措施或正在服刑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报纸的标题和导语例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