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反物质都不是物质是吗?

我们所知宇宙中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基本粒子和复合粒子组成的。然而,只有少数基本粒子被观察到是稳定的,不会衰变成其他粒子。是否所有的基本粒子和复合粒子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不稳定的?这还有待观察。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1月2日消息,宇宙中有一些事物,在经过足够长的时间之后,最终都会消失;但还有另一些事物,无论我们等待多久,都观察不到丝毫衰变的迹象。这并不一定意味着它们是稳定的,而是表明如果它们不稳定,其寿命就会超过某个可测量的极限。我们已经知道,大量的粒子(包括基本粒子和复合粒子)都是不稳定的,但至少到目前为止,仍有一些粒子看起来是稳定的——就我们已经能够测量的精度而言。

质子的内部结构,显示了夸克、胶子和夸克的自旋。核力就像弹簧,没有拉伸时,核力可以忽略不计,但拉伸到很长一段距离时,就会产生很大的吸引力。就我们所知,质子是一种真正稳定的粒子,科学家还从未观察到它会衰变。

  然而,它们真的足够稳定,即使宇宙的时钟永远向前运行,也永远不会衰变吗?或者,如果我们等待的时间足够长,我们能否看到其中一些粒子,甚至所有这些粒子消失?如果一个之前被认为是稳定的原子核、一个单独的质子,甚至是电子、中微子或光子等基本粒子发生衰变,对宇宙意味着什么?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从根本上就不稳定的宇宙中,又将意味着什么?

  认为任何形式的物质都不稳定的观点,实际上可以说相对新颖:科学家到19世纪末才提出了这种假说,作为放射性的必要解释。含有某些元素(镭、氡、铀等)的物质似乎会自发地产生能量,就好像它们是由某种内在的引擎提供能量似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家揭示了这些反应的真相:这些原子的原子核正在经历一系列的放射性衰变。最常见的三种类型是:

  (1)α衰变:原子核喷出一个α粒子(带有2个质子和2个中子),使元素周期表上的两种元素向下移动;

α衰变是一个较重的原子核释放一个α粒子(氦核)的过程,会形成更稳定的结构并释放能量。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是元素放射性衰变自然发生的主要方式。

  (2)β衰变:原子核将一个中子转化为质子,同时释放出一个电子(β粒子)和一个反中微子,使元素周期表上的一个元素向上移动;

  (3)γ衰变:原子核处于激发态时,会释放出一个光子,并过渡到较低能量的状态。

  在这些反应的最后,剩下的总质量(生成物)总是小于开始时的总质量(反应物),剩下的质量通过爱因斯坦著名的质能方程转化为纯能量,E = mc^2。如果你在2003年之前就知道了元素周期表,你可能会知道铋(Bi),即第83个元素,是最重的稳定元素,每一个比它重的元素都经历了某种形式的放射性衰变(或衰变链),直到成为真正稳定的元素。

尽管铋仍然被许多人认为是“稳定的”,但它其实是不稳定的,将在大约10^19年的时间尺度上经历α衰变。根据2002年进行的实验和2003年公布的结果,元素周期表已经被修订,指出铅才是最重的稳定元素。

  但在2003年,科学家发现,铋的每一种同位素都是不稳定的,包括储量丰富、自然存在的铋209。这种同位素的寿命非常长,半衰期约为10^19年,相当于现今宇宙年龄的10亿倍。由于这一发现,科学家现在认为最重的稳定元素是铅,原子序是82。但是,如果时间足够长的话,铅也可能会衰变。

  在发现放射性之后的几十年里,放射性衰变发生的原因一直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这是一个本质上的量子过程。某些守恒定律是物理定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像能量、电荷、线动量和角动量这样的量总是守恒的。这意味着,如果我们要测量任何候选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或物理上可能的生成物)的这些性质,它们必须总是相等的。这些量不能自发地产生或毁灭;这就是物理学中“守恒”的意思。

假真空中的标量场φ。请注意,如果你从山上滚下来,你可能会陷入“假”真空而不是真正的真空。经典物理学中,你必须给一个处于假真空状态的粒子足够的能量来跃过能量势垒,但在量子宇宙中,粒子有可能直接通过量子隧穿进入真正的真空状态。

  但是,如果有多种组态能遵守所有这些守恒定律,它们中的一些将会比其他的更具有能量可行性。“能量可行性”(energetically favorable)就像一个从山顶滚下来的圆球。它将停在在哪里?你可能会认为在底部,但不一定。可能存在着许多可以让球停住的低点,但其中只有一处是最低的。

  在经典物理学中,如果你的球被困在其中一个“假极小值”,或者一个并非最低可能组态的低点时,就会被困在那里,除非有什么东西出现,给了球足够的能量,使它上升到超出所在低点(如一个小坑)的边界。只有到那时,它才有机会重新开始向山下滚动,并有可能最终到达更低能量的组态,或是处于最低的能量状态(基态)。

穿过量子位势垒的过程被称为量子隧穿。在一段给定时间内发生量子隧穿的概率取决于各种与生成物和反应物能量有关的参数,并涉及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从初始状态到最终状态需要多少“步骤”。

  但在量子物理学中,你不需要增加能量就能实现跃迁。在量子宇宙中,在没有任何外部能量的情况下,自发地从一个假最小态跳到一个更低能量的组态——甚至直接跳到基态,是有可能的。这种现象被称为量子隧穿(quantum tunneling),是一个概率过程。如果自然法则没有明确禁止这一过程的发生,那么它肯定会发生,唯一的问题是需要多长时间。

  一般来说,以下几个主要因素决定了不稳定(或准稳定)状态将持续多长时间:

  (1)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能量差是多少?(更大的差异和更大的差异百分比意味着更短的生命周期)

  (2)从当前状态到最终状态的过渡是如何被抑制的?(也就是说,能量势垒的大小是多少?)

  (3)从初始状态到最终状态需要多少“步骤”?(步骤越少,过渡的可能性就越大)

  (4)到达最终状态的量子路径的本质是什么?

大质量原子核中的β衰变示意图。β衰变是一种通过弱相互作用进行的衰变,将一个中子转换成质子、电子和反电子中微子。自由中子的平均寿命约为15分钟,但束缚中子在科学家测量过的范围内是稳定的。

  像自由中子这样的粒子是不稳定的,因为它可以经历β衰变,转变成质子、电子和反电子中微子(严格地说,一个下夸克经过β衰变成一个上夸克)。另一种量子粒子μ介子也是不稳定的,也会经历β衰变,转变为电子、反电子中微子和μ中微子。它们都是弱衰变,都是由相同的规范玻色子介导的。但由于中子衰变的产物占反应物质量的99.9%,而μ介子衰变的产物只占反应物质量的约0.05%,因此μ介子的平均寿命以微秒计,而一个自由中子的寿命约为15分钟。

  单独测量不稳定粒子是确定其性质的极佳方法,只要它们的寿命比人类的时间尺度更短。你可以一次一个地观察它们,看看它们直到最终衰变消失能持续多久。但对于寿命极长(甚至比宇宙的年龄还要长)的粒子,这种方法就行不通了。如果你拿一个像铋-209这样的粒子,然后等上整个宇宙的年龄(大约10^10年),它衰变的几率还不到十亿分之一。这实在是一个可怕的方法。

等对称的物质和反物质(X和Y,反X和反Y)玻色子集合,当具有适当的大统一属性时,可能会导致我们今天在宇宙中发现的物质/反物质的不对称性。在大统一理论中,附加到标准模型粒子上的新粒子,如这里所示的X和Y玻色子,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质子衰变,而必须抑制质子衰变才能与观测结果一致。

  但是,如果你有大量的铋-209个粒子,就像阿伏伽德罗常数(6.02×10^23)那么多,那么一年之后就会有略多于3万个的铋粒子衰变。如果实验足够灵敏,能够测量出样品中原子组成的微小变化,你就能够检测并量化铋-209的不稳定性。这个想法是对20世纪80年代粒子物理学中一个重要观点——大统一理论(grand unified theory)——的一次关键考验。

  在我们当前的低能量宇宙中,存在四种基本力:引力、电磁力、强核力和弱核力。在高能量下,其中两种力——电磁力和弱核力——统一成为单一的力,即电弱力。在更高的能量下,基于粒子物理学中有关群论的重要观点,可以推理出强核力将与电弱力相统一。这个被称为“大统一”的理论,会对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质子——产生重要的影响。

像“超级神冈”这样的实验是人类寻找质子衰变最灵敏的工具。该实验包含了巨大的装满水(富含质子)的容器,周围环绕着一排排的探测器。到2020年初,我们仍然只能推测质子衰变的可能性,但信号随时都有可能出现。

  如果只考虑标准模型,我们找不到质子衰变的良好途径:它的生命周期应该很长,如果我们在宇宙大爆炸以来的时间跨度内监测宇宙中的每个质子,应该没有一个质子会衰变。但是,如果大统一理论是正确的,那么质子应该可以很容易地衰变成π介子和(反)轻子,并且在最简单的模型中其寿命应该“只有”约10^30年。如此长的时间简直不可估量,但物理学家有一种方法来验证这一点。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在一个地方收集足够多的质子——比如水分子中的氢原子——然后建立一套足够灵敏的探测器,来识别质子衰变时可能会出现的信号。如果能把10^30个质子放在一起,等待一年,那应该就能测量它们的半衰期;如果半衰期短于10^30年,我们应该能够对它们的寿命设定一个下限。经过几十年这样的实验,结合我们从中微子探测器实验中了解到的质子寿命信息,我们现在已经知道,质子的寿命不可能短于约10^35年。

由于宇宙中的束缚态与完全自由的粒子不一样,因此可以想象,质子的稳定性可能不如我们通过测量原子和分子的衰变特性时所观察到的那样稳定。在原子和分子中,质子与电子和其他复合结构结合在一起。然而,在所有的实验设备中观察到的所有质子中,我们从未见过与质子衰变相符的事件。

  这告诉我们,最简单的大统一理论并不能反映现实,也不能告诉我们质子是否真的稳定。同样,“稳定”的原子核也可能衰变;电子、中微子和光子可能也会衰变;即使是引力波或空间本身也可能不是永恒的。我们对非标准模型物理学的一些最有力的限制就来自于没有观测到这些衰变。就我们所测量的极限而言,宇宙的大部分组成似乎是稳定的。

  但是,宇宙中的物质在某种形式下真的是稳定的吗?或者,如果我们等待任意长的时间,它最终会以某种方式衰变吗?重要的是要记住,我们用实验所测量的结果会受到实验方法的局限。

  例如,一个自由中子的平均寿命约为15分钟,但中子星中的一个中子有足够的结合能,因此是完全稳定的,即可能永远都不会衰变。类似地,质子或某些原子核可能在本质上是不稳定的,但由于我们在测量它们时,它们被束缚在原子和分子中,我们才认为它们是稳定的。我们的结论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

根据质子的基本组成粒子的转变,阐明了质子衰变的两种可能途径。这些过程从未被观察到,但在标准模型的许多扩展,如第一种大统一理论SU(5)理论中,这些过程是被允许的。

  尽管如此,我们已经测量了如此多基本粒子和复合粒子的稳定性,这一事实在很多方面限制了对标准模型的可能修改。简单的大一统模型被排除在外。许多超对称理论已经完全被抛弃。其他引入新粒子的想法,包括人工色理论(technicolor theory)和涉及额外维度的理论,都受到我们宇宙中物质的可观测稳定性的限制。

  尽管物质在宇宙中的最终命运尚未确定,但其回旋余地已经比20世纪和21世纪物理学家们所提出的许多最伟大构想都要小得多。我们可能还不知道“宇宙是什么”,但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我们知道了更多有关“宇宙不是什么”的信息。(任天)

 
反物质和物质是相对立的。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众所周知,物质构成了世界,而原 子构成了物质,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带负电荷的电子围绕原 子核旋转。原子核里的质子带正电荷,电子与质子所携带的电量相等,但一正一负。质子的 质量是电子质量的1840倍,它们在质量上形成了强烈的不对称性。
这引起了科学家的关注。 因此,有一些科学家在20世纪初就认为二者相差十分悬殊,因而应该存在另外一种电量相等 而符号相反的粒子。如:存在一个同质子质量相等但携带负电荷的粒子和另一个同电子质量 相等但携带正电荷的粒子。这就是“反物质”概念的最初观点。
狄拉克是英国青年物理学家,他根据狭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原理,于1928年提出了这样一 个设想: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带负电的电子,同时还存在着一种与电子一样但能量与电荷都为 正的正电子。这种电子可以称为电子的“反粒子”。狄拉克认为,物质和反物质一旦相遇,就会 互相吸引,并发生碰撞而“湮灭”,各自的质量也消失了,并释放出大量能量,这些能量以伽玛 射线的形式出现。
在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中不可能有天然的反物质存在的原因就在于此。 狄拉克的这一设想,对科学界震动很大,科学家们认为这种设想极有道理,因而,他们 极力寻找和制造反物质。 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安德森研究了一种来自遥远太空的宇宙射线。在研究过程中,他 意外地发现了一种粒子,这种粒子的质量和电量都与电子完全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在磁场中 弯曲时,其方向与电子相反,也就是说它是正电子。
这一发现论证了狄拉克的设想,并大大 激励了人们的研究热情,他们纷纷投入到寻找反物质粒子的工作中。1955年,在美国的伯克 利,钱伯林和西格雷两位科学家利用高能质子同步加速器发现了反质子。西格雷等人于1957 欧洲一些物理学家于1978年8月,成功地分离了 300个反质子达85小时,并成功地储存 了这些反质子。
1979年,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的科学家进行了一个实验,把一个有60层楼 高的巨大氦气球放到高空。气球在离地面35千米的高度上飞行了 8个小时,捕获了 28个反质 子。关于反质子的发现层出不穷,这些发现激发了人们的兴趣。反中子和中子一样都不带电, 但它们在磁性上存在差别。
中子具有磁性且不断旋转,反中子也不断旋转,但其旋转方向与 中子恰恰相反。顺着这个线索,物理学家们继续寻找下去,结果,发现了一大群新奇的粒子。 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 300多种基本粒子,这些基本粒子都是正反成对存在的,也就是说, 任何粒子都可能存在着反粒子。
这样,用人工的方法把反质子、反中子和正电子组成反物质原子这一设想在理论上是成 立的。在实践中人们利用粒子加速器人工制造出由一个反质子和一个反中子组成的反氘核, 这个反氘核是人工制造出的第一类反原子核,它是美国布鲁克海文实验室研制成功的。
由两 个反质子和一个反中子组成的反氦-3核是第二类反原子核。苏联在塞普霍夫加速器上曾获得 5个反氦-3核。而反原子是由正电子与这些反原子核相结合而得到的。1996年1月,欧洲核 研究中心宣告德国物理学家奥勒特等利用该中心的设备合成得到第一类人工制造的反原子, 即11个反氢原子。
由于这一科研成果意义重大,欧洲核研究中心专门开会庆祝反原子的人工 合成。物理学家们预言,技术上进一步的改进将会使大量生产反物质原子的设想成为可能。 对于反物质在自然界中究竟有没有的问题,人们观点各异。以往的一些理论认为,在宇 宙中,正物质和反物质是对称的、同样多的。
虽然,反物质在地球上只能出现在实验室里,且 时间短暂,但是在茫茫宇宙中的某些部分却有可能存在一些星系,这些星系由反物质构成。在 那些星体上反物质的存在是极其“正常”的,而正物质却很少在那些星体上存在。物质与反 物质在电磁性质上相反而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在宇宙总磁场影响下,它们各自向宇宙的 相反方向集中,分别形成星系与反星系。
根据这种观点,宇宙应该一分为二,由正物质和反 物质两部分构成。可以想象,由反物质构成的星系应该距离我们极其遥远。但是,至今我们 也无法获得关于反星系分布的直接证据,因为由反物质组成的星系与正物质组成的星系发出 的光谱完全相同,而我们今天的天文观测手段还较落后,没法将它们区分开来。
宇宙中应该存在一个反物质世界,这从理论上讲是行得通的,可事实上并不这么简单。自 然的反粒子和反物质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的。科学家们研究发现,核反应中产生的反粒子被大 量正常粒子包围着,所以产生出来没多久 就会和相应的正常粒子结合,两者结合 后,反粒子便不存在了,它转化成了高能 量的光子辐射。
可人们至今还没有发现这 种光子辐射。在我们地球上很难找到反物 质,因为普通物质无处不在,而反物质一 旦遇到它就会湮灭。事实上,反物质仍能 以自然形态存在于地球以外的宇宙中。由 于反物质发出的光与物质发出的光一样, 所以人们无法从恒星发出的光来判断它是 物质还是反物质。
因此人们推断,完全可 能有反物质构成的恒星存在于宇宙中,或 者在距别的星球足够远的孤立空间中,甚 至在银河系中。自然界是有对称性的,所 以,其中必同时存在着由物质组成的星体自然界喜欢对称性,在宇宙中完全有可能有反物质构成的恒星存在于 和由反物质组成的星体。
当然,物质和反宇宙中。甚至在银河系中,也存在由反物质构成的星体。 物质不可能同处在一个星体中,因为二者碰到一起就要湮灭。 到底在宇宙中有没有自然存在的反物质,还有待于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去证实。物理 学家们努力搜寻反物质,希望能在宇宙中寻找到它们。

在宇宙学中,暗物质是指不与电磁力产生作用的物质,不会吸收、反射或发出光,不可能是由光构成的。有人会问,为什么会是这是的?

图示:根据模型和模拟,所有星系都应该嵌入暗物质晕中,其密度在星系中心达到峰值。在足够长的时间尺度上,可能是10亿年,来自光晕外围的单个暗物质粒子将完成一个轨道。但是,除了暗物质之外,必须始终考虑“质量缺失”问题的替代解决方案,并与观测数据进行比较。

“暗物质问题”是宇宙中最大的谜团之一。从所观察到的物体中,我们认知有多少光来自它们。根据我们对天体物理学的认知——恒星是如何工作的,气体、尘埃、行星、等离子体、黑洞等是如何分布的,以及我们在整个电磁光谱中可以观察到的,我们可以推断出有多少是基于原子的物质。从万有引力中,我们还知道星系和星系团等物体中必须存在多少总质量。最初,这种不匹配被称为“质量缺失”问题,因为引力显然存在,但问题是还缺少了什么。

图示:像银河系这样的螺旋星系如右图所示旋转,而不是左图,表明存在暗物质。不仅所有的星系,星系团甚至大规模的宇宙网络都需要暗物质在宇宙的早期就处于冷态和引力状态。

第一个证据表明,需要比“正常物质”更多的东西来解释我们所看到的东西,这可以追溯到1930年代。这是在能够测量星系如何旋转之前,在认知到宇宙是由一个炽热、稠密、均匀的早期状态产生之前,在我们认知到一个炽热的大爆炸会产生什么后果之前,比如

  • -剩余的辐射光穿透宇宙,
  • -引力驱动的大尺度宇宙结构逐渐形成,
  • -以及在宇宙早期历史中通过核聚变形成的元素的初始丰度。

我们还认知到恒星是如何工作的,万有引力是如何工作的。我们能够做的是观察星系在一个巨大的星系团中是如何移动的,至少是沿着我们的视线方向。通过测量来自这些星系的光,我们可以推断出有多少物质以恒星的形式存在。通过测量这些星系相对于彼此的移动速度,从维里定理,或从星团被束缚的简单条件,而不是在飞散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推断在其中有多少质量或总能量。

图示:由现代太空和地面望远镜所观察到的彗发星系团。红外数据来自斯皮策太空望远镜,地面数据来自斯隆数字巡天。彗发星团由两个巨大的椭圆星系主导,内部还有1千多个其他螺旋和椭圆星系。通过测量这些星系在星团内移动的速度,我们可推断出星团的总质量。

结果是它们不仅不匹配,而且是惊人的不匹配:保持这些星系团受到引力束缚所需的质量(或能量)大约是恒星形式存在的质量(或能量)的 160 倍!

这是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但当时几乎没有人关心。当时的许多顶级天文学家和天体物理学家只是断言,“嗯,还有很多其他的地方可能隐藏着物质,比如行星、尘埃和气体,所以不要担心这种不匹配。可以肯定,当我们考虑到它时,一切都会加在一起。”

直到1970年代,人们才进一步地探索,当时来自旋转星系的证据清楚地表明了不同规模的相同问题,如何可以通过我们所认知的:

  • -存在的恒星种类,以及它们与太阳的光质比有何不同,如何将这个问题从160比1减少到50比1,
  • -正如对不同波长光的发射和吸收特征的各种观察所揭示的那样,气体和等离子体的存在,如何将这个问题从50比1减少到5比1或6 比1,
  • -以及行星、尘埃和黑洞的存在对这个问题是多么地微不足道。

图示:各种碰撞星系团的 X 射线(粉红色)和整体物质(蓝色)图显示了正常物质和引力效应之间的明显分离,这是暗物质最有力的证据。X射线有两种,具有低能量的软X射线和具有高能量的硬X射线,星系碰撞可以产生超过几十万度的温度。

也就是说,“质量缺失”问题——即使我们只看星系团和它们内部的物理/天体物理学——确实是一个普通物质无法单独解决的问题。

根据核聚变的物理学、热大爆炸期间的条件、质子、中子、中微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电子和光子,以及我们对迄今为止的对最原始气体云的发现,科学家们已经甚至能够测量宇宙中正常的原子基物质的总量。结果是,宇宙中只有约5%的能量以正常物质的形式被锁定:不足以解释我们看到宇宙中各种物体所经历的引力总量。

那么,如果尝试向宇宙添加额外数量的光子会发生什么?如果以光子的形式添加大量能量,足以弥补必须存在的引力缺陷,会发生什么?这是一个有趣的想法,爱因斯坦著名的方程E=mc^2告诉我们,即使光子没有静止质量,由于每个光子中的能量,它们具有“质量当量”;它们对引力有贡献的有效质量由m = E/c^2给出。

图示:在极热的早期宇宙中,在中性原子形成之前,光子以非常高的速率从电子(以及在较小程度上是质子)中散射出来,同时传递动量。在中性原子形成后,由于宇宙冷却到某个临界阈值以下,光子简单地沿直线传播,仅在波长上受空间膨胀的影响。

有一些问题立即出现,展示了这样的场景是如何行不通的。

  • -首先,如果以光子的形式添加足够的能量来保持星系团的引力束缚,会发现——因为光子必须始终以光速移动——能够阻止光子流动离开星系团的唯一方法就是让它们掉进黑洞。这将增加黑洞奇点的剩余质量,但代价是破坏光子本身。否则,它们只会在短时间内逃脱,星系团就会解离。
  • -其次,如果添加额外的光子来增加宇宙中光子辐射形式的能量,会遇到的一个巨大的问题:光子中的能量相对于物质中的能量迅速减少。是的,物质和辐射都是由量子构成的,随着宇宙的膨胀,每单位体积空间的量子数量会减少。但是对于像光子这样的辐射来说,每个量子的单独能量是由它的波长决定的,而且随着宇宙的膨胀,这个波长也会延伸。换句话说,宇宙中以辐射形式存在的能量比以物质形式存在的能量下降得更快,因此,如果辐射是造成额外引力效应的原因,那么这些效应会随着宇宙年龄的增长而减少,这与所观察到的相抵触。

图示:虽然随着宇宙体积的增加而膨胀,物质(正常的和暗的)和辐射变得不那么密集,但暗能量以及暴胀期间的场能是空间本身固有的一种能量形式。随着在膨胀的宇宙中创造出新的空间,暗能量密度保持不变。值得注意的是,单个辐射量子不会被破坏,而只是稀释和红移到逐渐降低的能量。

  • -第三,也许是最重要的一点,如果在宇宙早期以光子的形式拥有额外的能量,它将完全改变轻元素的丰度,而轻元素的丰度得到了严格的观察和严格的限制。我们可以用非常小的不确定性来判断,在宇宙诞生只有几分钟的时候,每个重子(质子或中子)大约有15亿个光子,我们今天观察到相同的相应原始光子和重子密度。添加更多的光子和更多的光子能量会破坏这一点。

所以很明显,如果宇宙中有更多的光子(或更多的光子能量),我们就会注意到,而且我们非常精确地测量过的很多东西都会产生非常不同的结果。但是考虑这三个因素可以让我们走得更远,而不是简单地得出结论,无论暗物质是什么,它都不可能是不起眼的光子。我们还有很其他的经验可以认知,如下面的几点。

图示:宇宙中最轻的元素是在热大爆炸的早期阶段产生的,原始质子和中子融合在一起形成氢、氦、锂和铍的同位素。铍是不稳定的,在恒星形成之前,宇宙只剩下前三种元素。观察到的元素比率使我们能够通过将重子密度与光子数密度进行比较来量化宇宙中物质-反物质不对称的程度,并得出这样的结论:只有宇宙总现代能量密度的 5%被允许以正常物质的形式存在,并且重子与光子的比率,除了恒星的燃烧,在任何时候都基本保持不变。

从第一个约束——辐射会从引力束缚结构中流出——我们可以观察年轻的早期宇宙,看看各种束缚结构形成的速度有多快。如果造成这种额外引力效应的原因,超出了我们宇宙所拥有的正常(基于原子的)物质,在早期与光速相比移动得很快,它就会从任何试图引力坍缩的结构和形式中流出。

气体云将开始坍塌,但快速移动的高能物质的流出将导致它们再次重新膨胀。与大尺度相比,小尺度结构将受到抑制,因为宇宙的膨胀将在大尺度结构形成时“冷却”并减慢这种相对论材料,从而产生与尺度相关的抑制。现在暗物质相对于正常物质的相对丰度似乎比早期宇宙中的要高,因为在早期只会形成基于正常物质的结构,但在后期,暗物质会在引力的作用下与这些结构结合。

图示:来自星系、类星体甚至宇宙微波背景的遥远光源须穿过气体云。我们看到的吸收特征使我们能够测量介入气体云的许多特征,包括内部轻元素的丰度以及它们坍缩形成宇宙结构的速度,即使在非常小的宇宙尺度上也是如此。

这将在许多地方显示为特征,包括它会改变宇宙微波背景中的颠簸和摆动,它会在小宇宙尺度上产生强烈抑制的物质功率谱,它会导致吸收的抑制深度中间的气体云在类星体和星系上留下印记的线条,这将使宇宙网络“更加膨胀”,并且不像它那样具有丰富的特征。

我们对暗物质在早期的运动速度设定了限制。原则上它可能是:

  • -热的,与早期的光相比它移动得更快,并且只是在相对较晚的时候才变得非相对论的,
  • -温暖的,与早期的光速相比它的移动速度适中,但在中间时间变得非相对论的,
  • -或冷的,与光速相比它总是缓慢移动,并且在结构形成的所有阶段都是非相对论的。

根据观察,可以非常强烈地得出结论,几乎所有宇宙的暗物质——大约93%或更多——必须是冷的,或者至少比“热或暖暗物质模型允许的”还冷,来自甚至在很早的时候。否则,将看不到我们基于它们今天在宇宙中所拥有的特性所做的结构。

图示:宇宙中形成的暗物质结构(左)和由此产生的可见星系结构(右)在冷、暖和热的暗物质宇宙中自上而下显示。根据观察,至少98%以上的暗物质必须是冷的或暖的;排除热的情况。在各种不同尺度上对宇宙许多不同方面的观察都间接地表明暗物质的存在。

第二个约束告诉我们,正常物质的相对丰度与“导致引力与我们的正常物质预期不匹配的任何原因”不能随时间改变,我们知道无论造成这些影响的根源是什么,它必须表现出与晚期相比,早期相同。这意味着它必须具有与正常物质相同的状态方程:它必须随着宇宙体积的膨胀而稀释,但它既不能有波长伸展(和能量减少),也不能从根本上是一、二或三维度实体,如弦、墙或宇宙纹理。

换句话说,它必须表现得像物质一样:冷的、非相对论的物质,即使在早期也是如此。它不会腐烂;它不能改变它的状态方程;它甚至不可能是某种形式的“暗”辐射,其行为与标准模型的光子不同。所有与膨胀宇宙中物质行为不同的能量种类都被排除在外。

最后,第三个约束——轻元素的丰度——告诉我们,在整个宇宙历史中,光子相对于重子的性质不会发生太大变化(除了恒星核聚变将质量转化为光子能量)。无论这个“缺失的质量”难题的解决方案是什么,这都是无法改变的奥妙之一。

图示:星系团可以从可用的引力透镜数据中重建其质量。大部分质量不是在单个星系内部发现的,在这里显示为峰,而是来自星团内的星系际介质,暗物质似乎存在于其中。更精细的模拟和观察也可以揭示暗物质的子结构,数据与冷暗物质的预测非常吻合。

当然,这并不是对“失踪质量”或“暗物质”难题的可能解决方案的详尽讨论,但它很好地探索了为什么我们对它可以是什么和不能是什么有如此严格的限制。从许多独立的证据线中获得了非常有力的证据——在许多不同的宇宙尺度和许多不同的宇宙时间——我们非常了解我们宇宙中的正常物质,以及它如何与光子以及一般的辐射相互作用。

我们了解结构是如何以及何时形成的,包括许多不同尺度的光亮细节,并且知道无论暗物质问题的解决方案是什么,它的行为都好像:

  • -在整个宇宙历史中一直存在,
  • -从未以任何实质性的、显着的方式与光子或正常物质相互作用,
  • -引力和演化的方式与普通物质一样,
  • -与光速相比,从来没有快速移动过,
  • -而且在所有尺度和任何时候形成宇宙结构,就好像它生来就是冷的,从未改变过它的状态方程。

简单说来,暗物质实际上会具有辐射性的吗?关于宇宙本质的东西,还有很多我们可以认知的。理论、观察和模拟的相互运用使我们得出了一个非凡的结论:无论“失踪质量”问题的解决方案是什么,它看起来确实很像是冷暗的物质,对所有可能的替代方案都有着非常严格的限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反物质属于物质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