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时代同学们都很讨厌性格内向的女生吗?

人的性格千变万化,有的人性格外向,擅长人际往来;有的人则沉默寡言,具有内向的性格。内向和外向性格的人可以说是截然不同,这两类人面对生活的困难,也有着不同的处理方式和看法

相比较而言,性格内向的人更加心细,内心更敏感,有些事情对于外向的人来说,不会放在心上,而对于内向的人而言,却会感到尴尬。下面是心理学家总结出的、四个内向者才懂得的尴尬场景。

一、出门前会等门外没有声音才出门

对于大多数内向的人来说,不是讨厌和人交流,而是不知道该如何与陌生人进行没有内容的交流,在知心朋友面前,他们往往能够敞开心扉。

可面对点头之交或是陌生人,他们不知道该说什么,同时也害怕自己所说的话会带来不良影响。也就是说,内向的人,并不擅长浅社交。

在他们看来,和邻居简单的寒暄、打招呼,是一件麻烦又不知道如何去做的事,对方的热情和关注反而会成为他们的负担。

这样一来,内向的人喜欢避免和不熟悉的人进行没必要的接触,通过与他人保持距离来保护自己。

很显然,这样做不利于个人的身心发展,甚至会影响到日常生活,由于缺乏和普通关系的人交流,内向者的交际圈会越来越小,人缘也无法提高。

在日常生活中,浅社交对于内向者还是很有必要的,过度忽视同陌生人交流是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需要获得他人的帮助,因此需要鼓起勇气主动和陌生人交流,对于内向者而言,每踏出和陌生人交流的一步,都是对自己的突破。

二、面对公开的表扬反而会觉得羞愧

有一些人,面对公开的表扬恨不得找一个地缝钻进去,仿佛受到的不是表扬而是羞辱。

这样的人往往性格内向,喜欢低调做事,对于他们而言,在一群人中表现是不好的行为,因此他们不喜欢在人群中展现自己。

有一个心理学概念叫做冒名顶替综合症,该理论认为:有33%的人会把自己的成功归为运气,这类人在取得成功后往往因为不自信,忽略甚至不敢承认自身的努力。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内向者的群体中,在内向者看来,公共场合的表扬会加剧他们心中的害羞与不自信,这样的心理状况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

谦虚是一种美德,但是要适度,当一个人过分谦虚时,是不自信的表现,而自信是很重要的品质。

当我们获取得成功的时候,应该明白,正是自己的努力和能力让事情走向成功,只有在心中认可了自身是成功的关键因素,才能够做到适当的谦虚。

而不自信、怀疑自己的能力不仅会让他人忽视你在整个过程中的付出,还容易让你在下一件事情中获得失败。当你感到焦虑难过或是自卑的时候,可以尝试找一个倾诉对象,帮助你正视自己。

三、害怕被嘲笑而不敢说出自己心中的疑问

这样的现象显著存在于学生时代,当老师问同学:“谁还有没听懂的地方?”总会有一部分学生心中有很多疑惑,但是害怕在课堂中提出自己的疑问。

当然,学生时期的孩子们由于心智发展不完全,没有足够的社会经验,产生这样胆小的心理是正常的。大部分人在青春期以后会逐渐减轻这种心理,少部分人会带着这样的心理障碍进入职场。

由于这类人不敢和他人交流自己的看法和心中的疑惑,因此常常会给自己增加工作负担,与同事的工作交流也困难重重, 越害怕受到他人的拒绝或是嘲讽,越容易使自己因为犯错受到责骂。

事实上,我们很有必要克服这样的心理障碍,很多人之所以有这种心理障碍,是因为自尊心很强,他们畏惧将自己的弱点展现在他人面前。

对于他们而言,在人群中站出来提问或是讲出自己的看法,都会感到焦虑。

要想克服这个心理障碍,需要跳出给自身心理的限制,不要下意识给自己“会出丑”的心理暗示,鼓励自己积极看待问题,不要总想着说错话。

事实上说错话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连说话的机会都不去争取。

四、绝不会伸手拿饭桌上最后一点食物

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们经常提到要尊老爱幼,谦让别人。可是在日常生活中,有一部分人矫枉过正,对于谦让一词过分在意,以至于太在乎别人的感受,使自己的姿态很低。

这明显超出了美德的范围,利他的前提是不损害自己的利益,过分谦让超越了这个界限,是一种低自尊的表现。

低自尊的人大多为内向者,尽管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在社交过程中展现自我,但又由于自卑而畏手畏脚,常常因为各种原因,希望通过放低身段来获得对方的好感。

要想改掉低自尊的心理,首先要正视自己的价值,在心中告诉自己,你很重要,你和他们一样重要,你有追求更高价值的权利。

我们应该明白用牺牲自身利益来换得的人际关系,既不是高质量,也不会长久,也许这样的办法会奏效一时,但并不是长久之计。能够在他人心中留下好印象的,往往是个人魅力,而非委曲求全。

这四个尴尬场景,你中招了吗?

我是程序员,我一直在思考一个核心问题:我是一个内向的人吗?如果是,这样好不好?

其他人对于我们这个群体其实所知甚少,一般就是所谓“格子衫”、“牛仔裤”、沉闷话少的那一类,按照普遍的观念,这个群体是内向的。

可我总觉得我不是啊,就如我喜爱牛仔裤,但我同时也超级讨厌格子衫。

所以,别人都评价我们是内向的那一类,那我们就是吗?

为了这个答案,我先搜索内向的定义。

艾森克个性问卷对典型的内向性格描述为:安静,离群,内省,喜欢独处而不喜欢接触人。保守,与人保持一定距离(除非挚友)。倾向于做事有计划,瞻前顾后,不凭一时冲动。日常生活有规律,严谨。遵循伦理观念。做事可靠。很少进攻行为,多少有些悲观。焦虑、紧张、易怒还有抑郁。睡眠不好。具体表现与受教育程度、个人经历、生活环境诸因素有关。属于中医‘气虚 ’体质。-- 百度百科

按照这种描述,那我是内向者无疑了,大多数程序员朋友们也是内向的无疑了。

内向心理活动习惯指向内部,那么外向就指向外向。

  1. 内向的人喜欢独处,太多人的场合会感觉不适,偏独立思考和内心感受。
  2. 外向的人喜欢群聚,不能接受孤单寂寞,喜欢提问与互动。

因此,也有人说内向的人喜欢深度,外向的人喜欢广度。

所以,再具体对应的话,你就很能知道属于自己属于哪一类。

但我发现,总不那么对。

我最近在研究算法证据理论,有一项目的就是对不确定性推断一个信度。

比如,人们总喜欢听和说是和否,毕竟二元化的东西就简单,最省心。

可是,如你我所知,这世界也不是非黑即白的,我们确认一件事情可以这样:

通过寻找大量的证据,来修正这 3 个选项的区间,最终得到可能性最大的选项,而不是简单的就说是与否。

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我们都是薛定谔的程序员,在一个不透明的黑盒子里你永远不知道我是内向还是外向,等到你打开时,你发现每次结果都不一样。

为了找这个答案,我有为此在网络上特意做了一些测试题目。

按照前面文字描述,我大概率是一个内向的人,因为我喜欢独处,也喜欢深度思考,也焦虑,也敏感。

但做完测试题目后,我发现我其实比较正常,在内外之分中,是很中性的比分。

只是在情绪波动那一个维度,得分较高,我确实是一个情绪起伏比较大的人。

所以,对待一件事情可以相信感觉,但确认一件事情时,不能光靠感觉。

性格这件事情,心理学科上有很丰富的测试手段。

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简称EPQ)是英国伦敦大学心理系和精神病研究所艾森克教授编制的。他搜集了大量有关的非认知方面的特征, 通过因素分析归纳出三个互相成正交的维度, 从而提出决定人格的三个基本因素:内外向性(E)、神经质(又称情绪性)(N)和精神质(又称倔强、讲求实际)§,人们在这三方面的不同倾向和不同表现程度, 便构成了不同的人格特征。艾森克人格问卷是目前医学、司法、教育和心理咨询等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问卷之一。-- 百度百科,艾森克人格问卷

这个网络上有很多测试问卷,且免费,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搜索。

可有一个问题是,假如你真是一个内向的人,怎么办?

在真实职场中,有一个残酷的事实是:爱哭的孩子有奶喝。

人们一般不会欺负外向的人,但内向者的话就说不一定。

我相信,程序员和产品经理的交火,一般是心中的积怨由来已久,最终爆发。

有人质疑外向者时,外向的人会立马反击,甚至变成主动进攻,但内向的程序员们多是吵闹几句,便不再理会,就任由他人去了。

人们也大多关注外向的人,因为他们更爱表达自己,他们能客观公正公开表示自己干了什么什么,但内向者往往就没有主动意识,容易干活最累但默默无闻。

是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外向的人容易与人相处,能够维护、经营人际关系,在事情搞不定的情况下能够搞定人,一般搞定人就大概率能够搞定事情,所以他们总显得无所不能。

内向的人喜欢独处,或者小规模独处,遇事第一反应是认真对待,默默抗下所有。

外向者是台上的演员,光芒万丈,内向者多会成为职场的隐形人,没人知道他在干什么,可能干了很多,也可能什么都没干,不过好像也不怎么重要,也没有几个人真正在乎。

所以,如果你察觉到你是一个内向者的话,你有大概 2 种选择:

  1. 做自己,自己给自己能量
  2. 适当改变,改善自己的生活、工作待遇

内外向没有绝对之分,只有情景之分

我不大喜欢给自己贴标签,所以,我承认自己有深度,但也没有否认自己也喜欢广度。

我喜欢一个人独处带着一本书阅读思考,但同时我注意力又没有那么集成,我非常有好奇心,所看的书也很杂,总相着有一天我能融会贯通就好了。

这是我性格评分中立的原因,我有内向的一面,也有外向的一面。

所以,如果你觉得自己内向的话,你可以告诉自己只是在某些场景表现得内向而已。

在自己朋友面前,你会发现自己畅所欲言,甚至是意见专家。

你们打开 QQ 群,微信群,打着名号说技术交流的群是不是程序员斗图,各种讲段子的多呢?

所以,对于一部分同学而言,如果你觉得因为内向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其实稍微更改一下,能让自己生活的更舒服一点。

毕竟这个世界不会为你而变,但你可以为自己而变。

我觉得 2 点就好了。

我这人有个生理问题,遇到别人要宣布重大的结果时,心脏就会不由自主的砰砰跳,然后呼吸就困难的不行,所以,我是不大喜欢那种过山车的游戏。

后来,我倒找到了答案。遇到紧急情况时,人会分泌肾上激素,分泌肾上激素是为了要召唤更多的多巴胺。

问题在于这里,有些人对多巴胺不敏感,所以需要分泌肾上激素,召唤更多的多巴胺,这样他才会感觉到刺激,你应该可以想到这是外向的人。

内向的人就对多巴胺很敏感,太刺激的东西是抗扭的。

说起来感觉不可思议,但确实生理基础能够决定你的心理结构。

但好在世界美妙,人的大脑有先天影响,更多是在后天塑造的。

《刻意练习》这本书有一个观念就是反复的强化学习,可以改变大脑神经的链路。

你想一想,你初次骑单车时是种什么体验?后面熟练后,你的大脑还会思考骑车这个机械动作吗?能不能说车轮好像就如你身体结构一般?

就是强化学习和熟能生巧的道理。

我生平一个遗憾就是从小懒散惯了,没有听从老师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

这一定程序造成了和别人差不多智商,但成绩和表现就不如别人的客观结果。

前面讲过,内向外向看场景,也讲了刻意练习,那么,在某些场景下,如果表现内向,就可以尝试刻意练习一下。

预习,是为了拆分场景。

比如,你明天要去演讲,那么你提前确定好演讲内容。

你预想一下演讲时的场景,什么人会让你紧张,什么行为会让你紧张,你若是搞砸,会因为什么原因?

想的越细,你能确定的东西就越多,那么你就应该不会太过紧张。

当然,预习是一方面,练习才是最重要的,我们也都知道了那些对着镜子练习说话的故事。

把你抗拒但你又觉得重要的场景,都可以按照这种方法练习。

你想告诉领导,工作任务分配不合适。
你想告诉领导,我想加工资。
你想告诉领导,我想离职了。

再说开一点,电影《误杀》不就一个例子,看录像千遍的主人公,在脑海中预习了整个作案过程,最后没有被任何人发现证据。

预习和练习从生理上其实算是提高自己对于内分泌激素的感受阈值吧,没有人天生能够吃辣,但现在我无辣不欢。

当一个场景太熟悉了,那就太正常不过了。

当一个同事无故离开团队,可能你伤心难受。
当多年来,陆陆续续同事离开团队,你可能会想是缘分到了。

你第一次写在网络上写博文时,你会很小心翼翼,生怕哪点过于肤浅,反反复复写那么多次后,也就那样了。
你第一次因为工作任务反驳了对方时,你会诚惶诚恐,觉得自己失态了,情绪失控了,但这了来来回回几个回合后,你也得心应手了,有些原则就该坚守。
第一次公开上台分享自己的意见或是成果时,你会感觉时间过得好久,而当分享成常态时,你会发现,时间竟然不够用,你竟然言犹未尽。

所以,可以尝试对自己一些改变,如果觉得内向不好,你可以尝试走出那一步,毕竟一个场景可以改变,因为人会改变。

有些内向者可以改,因为他们想改变,而且可以做到。

但有些人就是改变不了,即使他们尝试了好多种方法,但就是没有办法达成理想状态,人也因此痛苦。

我想说的是,那就不变吧。

毕竟,没有人说过内向不好,内向的人心思更细腻,更敏感。

我也认识很多人,平常静默寡言,但身边的同事都很尊重他们,喜欢他们。

因为共同的特征是,专业能力非常优秀,而且会更优秀,一直优秀,优秀到别人不可忽视,优秀到整个团队需要。

你想想身边的同事吧,肯定有这样的人。

如果说,你觉得自己又内向,能力一般,也就这样了,不想折腾,那也可以的,毕竟人都是自由意志选择。

总之,内向并没有不好,只是有人愿意保持现状,有人想尝试改变,而改变是有可能成功的,仅此而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性格内向的学生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