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空题中“的”字开头的词有哪些?

作文,是语文的一种表达,而语文的表达则是一种艺术。作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了《语文特级教师手把手教你怎么写出好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想了解更多的写作技巧请继续关注我们出国留学网的作文栏目。

  语文能力是一切能力的基础,语文的表达是一种艺术,希望这篇利用教学之余从事资料搜集,再实际运用于教学活动撰写的文章,对你有所帮助。

  作文就是把字句组织成文,“字句”,是作文组成的份子;“组织”,是作文的方法。刘勰文心雕龙章句篇提到:章句是文意之所寄,作文就是形式和内容交通错杂而形成的产物;又说作文的最基本技术是从字、句、章的修链明确获得,所以作文先要有内容,再借由文字和技术的帮助,才得以圆满完成。我们又可把文章分成内容、形式两部份,内容是抽象的情感及思想,属于主观的表达,形式是结构和修辞的呈现,属于客观的技巧性发挥。作文是以文字为媒介,凭着个人不同程度的表达技术,以传达思想与情感的一种艺术。无论是“内容”或“形式”都同样重要。

  文章要具可读性,首先要有丰富的内容;文章要具有意义,则必要条件为内容应正确。要拥有好的写作内容的不二法门,就是多读、多写、多思考。

  内容是文章的皮肉,结构是文章的骨干,缺一不可。“结构”简单的说就是将文章开展的方法,一般而言就是所谓的起、承、转、合。面对题目,最先考虑的是相关于主题最基本的说明、看法和意见,这就是“起”;“承”则接续前文做进一步的申述;“转”是全文最重要的部份,或高潮,或变化或从完全相反的角度去看、去谈。“合”是对全文做综合的反省和收束;必须切合题义,简明有力,前面未提及,结尾不可提出,且应避免呆板沈闷。单是考虑起承转合的方法,只是能把文章写得很平稳,若要令人读来有感觉不单调,有新鲜的感觉,就必须选择一个“新奇”,却又不奇怪的“取材角度”。

  能够把文章很有条理、层次地呈现丰富的内容还是不够的。就像一个人总要穿得整整齐齐,打扮得漂漂亮亮,自己才会感觉舒服,别人也会看得顺眼;文章如果不讲究修辞,就如同一个人不修边幅一般,实在难以令人留下美好的印象。透过语言文字的修链,可以充份地驾驭情感,引起读者的共鸣。

  文章是由文字所组成,假如没有丰富的词汇,就不能作出好文章;字词太多重复,读来令人乏味、繁琐。

  学生常犯了思考广度不足的毛病,致使通篇虽切合主题,却拘泥在狭隘的论点中,当然不能称做好文章。

  学生常对词汇的认识、理解,不够透彻,造成用词不当,滥用成语的现象,无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念。

  四、不能灵活运用标点符号

  很多的学生只会使用逗号和句号,不知标点符号对文章的意义情感有很深的影响。如:“他很有钱。”表示肯定的语气;“他很有钱!”表现出很惊讶的意味;“他很有钱?”有怀疑的意味。由此可见,标点符号是很重要的。

  五、作文中有口语的感觉

  作文虽可说是“说话”的文字形式,事实上,作文较说话来得严谨、简洁、没有条理。太罗唆的句子,太直接的翻译口语,都是不恰当的。

伍、国小作文能力低落的原因

  国小学童作文能力低落是不争的事实,严重影响整个国语科教学活动。为什么作文程度的提昇总是缓慢,让有心从事作文教学的教师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导致作文教学许多的缺失,归纳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教师本身忽略作文教学:

  枯燥的命题作文,不但无法提昇学生的作文能力,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思考空间,抹煞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命题作文并非一无是处,如果教师能在命题上多加考量,并注重作文的基本能力的教导,也能达成语文教学的目标。而一般教师在缺乏一套有系统、专业性的作文教材,只好单凭自己的喜好随意命题,学生写作时无所适从也就十分正常了。国小教师本身的语文素养高低,与深究、监赏能力如何,以及具备写作经验与否,均直接影响到学生“文字发表能力”的强弱。

  (二)家长过分重视课业成绩:

  在家长的传统观念中,只有课业成绩才是最重要的,家长最注重的是考试的“分数”,在“考试领导教学”的情势下,老师只好调整教学方法,加强生字、新词与解释的背诵,反覆训练照样造句、换句话说以争取家长的认同,真正对学生思考的锻链及作文能力提昇有显着帮助的课文深究,反倒常略过不受重视。

  (三)接受的文化刺激太少:

  学生在沈重的课业压力下,很少有时间去接触儿童读物,每天埋首于教科书中,没有闲暇接触大自然,得到的知识仅限于课本的范围,又无法有效地运用所学习的教材内容,故常发生“腹笥甚窘”,没有东西可以写的现象,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四)没有妥善地运用生活经验:

  生活经验是作文最基本的素材,而一般教师并没有妥善指导学生如何运用,学生写作时就白白浪费宝贵且最真实的材料,实在相当可惜。例如:写“我的妈妈”时,一般学生只会用一些抽象的陈腔滥调,“我的妈妈很伟大”“我的妈妈很辛苦”;而不知使用具体的生活经验,“我生病时,妈妈整晚在我身边照顾,一直没有闭上眼……。”。

  (五)缺乏观察力、想像力及联想力:

  夏丏尊在“触发”一文里说:﹁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所谓“触发”,就是联想力的运用。“联想”能把抽象不易理解的情意转化为看的到、听的到的具体事物。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丰富的材料,学生若能善用敏锐的观察力,多加思考、用心去感觉,必能将原本平淡无奇的素材,化为新奇的佳句;借着想像力及联想力的发挥,拓展写作的触角,丰富写作的内容和广度,以“新意”来提昇文章的水准。

  (六)不懂修辞的技巧:

  写作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技术;既是一种技术,就得讲求技巧。作文好比盖房子,装潢得漂亮才容易吸引人,自己也会喜爱,甚至信心十足;文章如果只是在内容、结构上下功夫,可读性必大打折扣。纵然有丰富的内容,严谨的结构,如果缺乏修辞的技巧,读来也只是平淡罢了,绝不能生动感人。反之,若能以修辞的技巧弥补内容的不足,对一向视作文为畏途的学生,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可惜的是,“修辞的技巧”的指导,常为国小教师所忽略,未能配合课文深究、佳句赏析与学生共同研讨。

陆、增进作文能力的方法

  要增进学生作文的能力,就要根据缺失对症下药,笔者认为当前作文教学最大的缺失,在于写作基础训练不足。学生没有收集材料的能力,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更没有遣词用字、驾驭文句的能力;在这种前提下,学生又怎能从容地面对时下的命题作文。作文课时,老师只是规定题目,没有思路的引导,也没有学生作品的批评赏析,有的学生连文体、作文的要件,都没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只是一味地要他们写,会有效果吗?学生的作文程度能提昇吗?教师一定要从字词理解、辨认中跳脱出来,而迈向发表能力的培养,组织能力的训练,增进学生独立思考及创作的能力。以下就来探讨改进的方法:

  一、从写作的基础训练着手:

  以任一情境为主题,借由视、闻、味、触、听五种感官的训练,以增强感受力。

  (1)利用图片,让学生玩找东西的游戏,可利用可爱的动物图案,隐藏在图片中,让学生去找寻发觉。(可训练观察力)

  (2)将找寻过程中,所遭遇的种种事情,如:困难、有趣及观察的经验、乐趣口头发表出来和同学分享。(可训练发表力)

  (3)再选一样东西让学生仔细观察,将观察结果写成短文。(可训练叙述力)

  (4)教师可表演小动作,要学生仔细的描写教师的动作。

  (5)共同讨论学生作品,确定已能掌握观察与写作的表达方法后,才可独立习作。

  (1)让学生试说生活经验中,最大和最小的声音。再利用幻想力,制造出世界最大和最小的声音。

  (2)写一段日常生活中,值得回忆的对话片段。

  (3)让学生仔细聆听周遭的声音,找寻人的对话和口头禅,加以记录整理。

  (4)事先准备录音带,录制各种不同的声音,(如脚步声、雨声、风声、开窗……。)先让学生辨别各种声音;再根据各音效组合顺序,编一个完整的故事。

  (三)嗅觉、味觉、触觉:

  (1)让学生发表印象中最独特的味道,并说明内心感觉。

  (2)请学生列举各种不同气味的东西,如:醋(酸味)粪便(臭味)

  (3)闻到各种气味会有怎样的联想,如:香味会想到什么?臭味又如何?

  (4)吃东西(如柠檬、辣椒酱……。)的感觉。

  (5)准备一个箱子,在不让学生预知里面内容的情境下,玩触觉游戏,将自己感受到的物体描述出来。

  (6)请学生扮演“盲人之旅”,把他所听到的声音和闻到的味道以故事的方式描述出来,请其他同学猜猜看他曾经到过什么地方?

  (四)五种感官综合练习:

  (1)可选校园一角或菜市场经验讨论,也可提示学生下课后,多应用五官去感觉,再完成一篇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文章。

  (2)将学生的作品提出观摩、讨论,并分析哪句是用看的,哪句是用听的,哪句是用闻的,哪句是用嚐的,哪句是用摸的。

  (3)熟练了五官的感觉叙述后,就可以利用五官的感觉来写作文章了。

  (4)描写时不要用一些笼统的滥语,不如把实景用自己的语言写出,让读着自己去体会。

  (五)作文练习法:

  仔细阅读别人的文章后,试着用自己的话和写作技巧把它写下来,两相比较,看看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缺点。如果要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可以选择他们爱读且熟悉的童话故事,让学生练习改编故事。

  (六)多做句子变换练习:

  (1)主动句改成被动句

  太阳公公叫醒了沈睡的人→沈睡的人被太阳公公叫醒了

  (2)变更词句而意思不变

  今天全班的小朋友都不乖→今天没有一个小朋友乖。

  (3)“把”字的应用

  乌云弄脏了天空→乌云把天空弄脏了

  (4)把直接叙述的话改为间接叙述的话

  小英的爸爸叫小英天天写日记→小英的爸爸对小英说:“你要天天写日记。”

  (5)把两个句子合并做一个句子

  动物园里有许多游客。动物园里有许多动物。

  →动物园里有许多游客和动物。

  一杯水放在桌上→放在桌上的是一杯水。

  花园里的红花有多少,我们来数数看吧!

  →我们来数数看,花园里的红花有多少。

  (七)句子的伸展练习:

  (1)将抽象的简单句延伸为具体的复杂句。

  如:她唱歌。这一个句子不容易把所想表达的意思呈现出来,因为它是简单句;如果能延伸成,她拿起麦克风唱歌,意思较完整;又能继续延伸为,她拿起桌上的麦克风唱歌,唱得很开心,意思表达显然更具体传神。

  如:以“中秋夜,他独自骑着脚踏车……。”为题,让学生自由想像发挥,写成一长句或短文,内容越独特越佳,文句越长越好。

  二、创意的语文练习活动:

  (一)从观察活动激发联想力和想像力

  观察到“一阵风吹过来,树叶发出沙沙的声音。”每个人都会有许多不同的联想,透过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可以把这些联想编续成一个故事。如:学生会将这些现象联想成,“磨刀子的声音”“树的喉咙不舒服”“鬼怪的出现”“秋天”……。等;再让学生利用这些联想,玩编造故事的游戏,会是很有趣的教学活动,更可以借此激发儿童的想像力。不断使用这种连串的反应,就会成为一种熟练而固定的思考方式,对于创造思考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二)把说明性的文字化为描写性

  学生较熟悉使用说明性的文字,要培养尽量用描写替代说明的能力,以增添文字的曲折性变化,表现文字的高度张力。

  例如:老师大声责骂王晓明,为何不写回家作业?

  可以写成:老师气红了脸,一手拿起桌上的棍子,另一手指着王晓明,大声责骂说:“你为何不写作业。”

  (三)图形的形状创意联想

  将作文与美术相结合,把文字因素先抽掉,直接去面对未完成的图形,根据学生自己的联想力,完成图像,再根据完成的图像,写上一个完整段落的文字,呼应自己创作的图形。

  三、多做想像力的训练,拓展想像的空间:

  可配合学生的兴趣,来点“脑力激荡”,借着动脑游戏或益智活动,增加学生思考的空间。如:以“交通工具”为题,让每位学生去思考未来可能的交通工具,或者让学生自行设计新颖的交通工具以适应未来的世界,用这样的模式来拓展学生想像的范围,再运用到作文上,让学生尝试写“幻想式”的文章,如“西元3000年”。增强这方面的能力后,对于各类的文章皆能运用想像力,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四、修辞技巧的认识与练习

  要表达同样的内容,不加修饰的一句话,令人读来平淡无奇;经过修饰以后,就可能令人觉得新奇有味。如:“教室里连一根针掉落地上,都听得很清楚”比“教室里很安静”更能引起读着的共鸣。

  儿童大多不懂得修辞的技巧,但从他们的对话中、文章中,偶而也会发现浑然天成的修辞,他们不懂理论,就已能创造出佳句;若能经教师指导,必能刻意营造出更多的修辞句。

  多方的练习各类的修辞技巧,配合课文内容提出说明指导,再尝试运用技巧修饰别人的文章,熟练后就成文字的修饰家;可以轻易地,将每一篇文章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对别人的文章如此,对自己的文章也是如此。教师若能指导学生辨认课文中的修辞技巧,再经由欣赏教学的途径,引导学生创作,对于日后组织文句时,有较强的驾驭能力,更容易摆脱“仿作”的窠臼,而另辟蹊径。

  修辞的技巧很多,现将国小课本中经常出现,最简单易学,容易运用的一些方法介绍如下:

  (一)单位量词的使用

  量词通常都有习惯用法,如果用的不恰当,会令人感觉怪怪的;如果能辨别清楚,就可增加行文的效果。如:一顶帽子、一张桌子、一本书、一阵风、一头牛、一盏灯……。等。

  相同的字、词、句重复出现,可以加强语气,也会产出特殊的效果,造成听觉上的节奏感,视觉上的固定刺激,往往能紧紧抓住读者的心。如:①北风呼呼的吹②蓝蓝的天,白白的云③湖岸上,叶叶垂杨叶叶枫;湖面上,叶叶扁舟叶叶篷;掩映着一叶叶的斜阳,摇曳着一叶叶的西风。

  掌握住事物的特性,用熟悉的东西来比喻比较不熟悉的东西或用具体的事实来说明抽象的意念,可以使人容易明白和印象深刻。在应用譬喻时要留意两点:

  第一是譬喻和被譬喻的东西,至少要有一点极相类似的地方。

  第二是这两种东西在性质上是完全不相同的。

  如:老师生气的模样,像一只母老虎。

  清晨的露珠是一颗颗美丽的钻石。

  夜,一张涂黑的画。

  把一件事物的特性,刻意夸大或缩小,离开事实很远,使读者信以为真,或更塑造完美的情境和气氛。如:

  他说话时喷出的口水,可以注满一个游泳池。

  弟弟瘦得像一跟竹竿。

  姊姊得意的笑声,在十里外还可以听清楚。

  用疑问的口气,质问的口吻,能使说话更有力量。在平铺直叙的语气中,如果突然改变为询问句的形式,最具有强调的效果。

  五、由欣赏教学进而思考创作

  许多的儿童读物和国语日报上,都有很精彩的作品,可以提供教师作文教学的补充教材。教师事先准备好教材,制作成透明片或影印发给学生,让学生从观摩别人的作品,阅读别人的文章的学习历程中,自我体会一篇好文章的要素与特质;教师再进行范文解说、分析文章结构、写作技巧,待学生对文章有初步的认识,就可以进行仿作的练习,熟练仿作以后,再鼓励学生创造思考。这种循次渐进的方式,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按部就班的学习模式,更可以增强起笔作文的信心。

  六、做读书笔记和写心得报告

  作文要有正确的写作态度,像工厂制造产品,把采集来的原料,经由加工,变成另外的一件东西;不能如同堆栈,只把收集到的资料堆积起来,写作时,一字不漏全套上去。作文贵在有心得,有创见,要有自己的思想,否则没有任何意义。读书是写作文时,收集资料的一个很重要的来源,要把书上的内容理解、消化,变成自己的思想,最简易的方法就是做读书笔记。

  做读书笔记可以选择在原书上做,也就是古人所谓的眉批;也可以另用一本笔记簿,将体会的书中重点,用自己的文字陈述出来,借以训练综合文章和组织的能力。写心得报告能间接达成鼓励学生多看书的效果,但学生却往往流于形式,抄抄写写,敷衍了事。写读书心得可以就书中全部,也可以就其中的某一点加以引申发挥;当然也可以就其写作技巧来评论。如果要概述别人的文章,也要用自己的话来写。

柒、各文体的特性与写法

  记叙文是以描述具体情境为主要笔法;而抒情文必须借事抒情,方能真诚感人;议论文必须借事说理,才能论例确凿,令人心服口服。

  记叙文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记事文”,即记载人物、事件资料的“静态的、空间描述”,就是以“告诉”的方式,将人、事、物的性质、状态依我们眼睛所见,耳朵所听或凭想像所记载下来的文章。例如:“树上有一只松鼠。”“他是一个孝顺的孩子。”记事文在写作的安排上,要以观察的先后或事物本身的关系为顺序。

  另一种是叙事文,即人物事件变化流程的“动态的、时间描述”,就是以记叙人或物的动作、变化和事实推移的文字。偏重于叙述事实的经过、活动的过程与人物心理的状态。例如:“有一只松鼠在树上跳来跳去。”“他每天要照顾卧病在床的父亲,又得照顾弟妹,却毫无怨尤。”

  记事文和叙事文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单独存在。现在兹将这两种叙述法详加说明:

  (一)静态的叙述法

  记叙文的写作,脱离不了人、事、景、物的范围。

  在人方面,要认清主客体。主体放大特写,客体仅当陪衬。

  在事方面,考虑原因、事实、结果之要素,可用顺叙、倒叙、补叙、插叙法,但观点要确定。

  在景方面,要充份掌握景物的特色。

  在物方面,措辞要鲜明用笔要清晰。

  静态的叙述法是一种“告诉式”的记叙法,其叙述观点是站在作者的立场,把有关的资料“讲”给读着“听”。以这种立场来写的记叙文有三种方式,即叙述、说明、分析。

  1、叙述法:作者把人物的资料或行径,直接向读着“报告”一番。

  2、说明法:向读着解释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

  3、剖析人物性格潜存的因素,以使读着充份了解。

  (二)动态的记叙文

  动态记叙法即作者利用高度的文字技巧,如戏剧般呈现出来,它完全是写实的。其写作技巧如下:

  3、以对话增加临场感

  4、避免写概念化的文章

  (三)记叙文的取材

  审题既定,辨明题目的性质和范围,认清写作的立场和目的,便要决定思想材料的取舍。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本身及外围思考,从正面及反面思考,从人我双方立场思考。

  1、要使角色突出就须描写重点。

  2、要能品味特殊就须表现真善美。

  (四)记叙文的写法

  无论是人、事、物,都必须找适当的材料来写,不清楚的或无关紧要的,都不要写。

  主观来写的记叙文,作者会不自觉地加入自己的喜、怒、哀、乐,笔尖常带有深厚的情感;用客观的手法,能理智的叙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此两种叙述观点,在写作文章时要能确认,不可模糊不清;确定以后,从头到尾都不可变动。

  依形式可分为补叙、插叙、倒叙、顺叙四种。记叙一件事情,如果是依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叫顺叙法;如果是先讲结果再叙述事情发生的经过就是倒叙法。补叙就是补充叙述未交代的部份;插叙忘记说明的部份半途插入。

  论说文可细分为说明文和议论文,说明文是客观地解释事物的现象,说明事物的意义,目的在使读者获得事物道理与知识的文章。议论文是主观地提出自己的理由、见解,分析事理,衡量厉害,对他人的意见发表评论、批评,企图开悟读者,说服他人为目的文章。

  说明文既是一种客观的文体,所以在用语上要求明确,叙述上要有条理。用语要能明确,就必须合逻辑。比方说:“笔是一种书写的工具”,这话明确;若倒过来说:“书写的工具是笔”,那就显得含混了。叙述要有条理,就要合乎一定的顺序。说明文的一般顺序是先总、后分、再总。议论文是一种讲道理、辨是非的文体,所以要有主张,要提理由;要能证明要能释疑。

  其实,写一篇文章多少有作者主观、客观的成份在里面。以议论文来讲,要说服别人来赞同自己的意见,除了强而有力的证据外,也得注意客观的证据和理由才行。而说明文,既然要让人知道事理的原因和现象,也应当注意“说服”的技巧。所以我们可以下一个定论:议论文和说明文是很难分界限的。賩

  论说文的写作要以丰富的知识和高明的见解作为基础,配合周密的思虑,并且要能提出有力的证据。在结构上不仅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也应顾及别人反对的声音;在下判断评定是非时,应持肯定的语气,强而有力,才能具有说服力。但要有说服力,若只凭空口说白话,也是不行的。最重要的,还是要有充足的证据。一般来说,写作论说文可以引用真实的事情,或故事、寓言来证明。也可以引用古今中外名人的话,或俗语、格言,作为立论的佐证。自然界万物的变化和特徵,也可成为立论的证据。历史上发生过的事,亦是用来增强说服力的好材料。

  “起、承、转、合”是论说文最常见的布局形式,透过正、反两方面的强烈对比,衬托出自己的论点。启示起头,为文章的开始;承为承接,承接开始之意义,做更详细的说明;转为转换,换一个角度做更深入的探讨,或反面的论述;合为结束,将全文做一总结。

  论说文最常出现的题目类型是,有“如何”和“怎样”两字,如:“怎样做一个好孩子”、“何养成说国语的好习惯”、“如何做好垃圾分类”等,这类题目的重点,都是要我们提出方法,就可以运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模式来写作。“是什么”,解释题目,提出中心思想。“为什么”,证明它的重要,可从正反两方面去论说。“怎么样”,提出方法。

  如以“怎样孝顺父母”为题,其大纲可拟为:

  【一】孝顺父母的意义“是什么”?

  【二】“为什么”要孝顺父母?

  【三】“怎么样”孝顺父母?

  对于一些没有“怎样”、“如何”字眼的题目,也可运用上述三段论法来写作。如:“勤学”可将大纲拟成:

  【一】勤学“是什么”?

  【二】“为什么”要勤学?

  【三】“怎么样”才是勤学?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互为关系”的论说文,现介绍于后:

  一、主从关系:能够看出哪一件事为主,哪一件事为从。如:求学与做人。

  二、并重关系:彼此没有主从关系,可根据他们对我们的影响来辨别。如:守秩序重礼节。

  三、选择关系:不是主从关系,也不是并重关系,而是一件对我们有益,一件对我们有害,需要选择。如:节约与浪费。

  四、因果关系:两项事物的关系,一项是“因”,一项是“果”。如:耕耘与收获。

  抒情文顾名思义是抒写情感的文体。因为情感的本身是抽象、空洞的,无法直接描写,必须借由事物来寄托,或周围环境的烘托,才可能把内心感受传达给别人。这些引发感情的触媒,约有触景、感事、吊古、怀人四类;亦即抒情文的写作,无非对人、事、景、物有感而发。

  抒情文的写作要自然的表达,又不能凭空抒发,必须依附在某些事件、情况或某种想像中。由一些特殊难忘的往事来表达怀念的感情,这些往事应与双方都有关系,才能表现深刻的感情,也方能感动读者。

  一般说来对于以人为主的抒情文,也依“起承转合”的模式来抒情,也就是起→写认识的经过。承→双方感情的发展。转→离别的原因,离别的情景。合→内心的怀念、祝福和期盼。

  1、不记例行的事,选择较重要的材料,较有意义的或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来写,不要罗唆地写一些平常的琐事,否则日记就容易流于记流水帐,也就失去了写日记的意义。

  2、日记的内容应力求广泛,若千篇一律记同样的事情,没有变化,会令人读了乏味。如果能在内容方面掌握到多样化,日记的可读性就能增大。

  3、写日记绝不只是记录生活,描述生活而已,还可以发表自己对人、事、物的感想或看法;也就是说,日记的记录层次应可提昇至思想、情感。所以日记的内容形式,并不局限于记叙文,论说文、抒情文一样可以出现在日记中。日记虽是应用文,却很少受到文章格式的束缚。

  4、日记的基本格式是在开头第一行,要写上日期、星期、天气。虽然很“八股”,

  5、要能忠实的记载,不能虚伪。日记可以做为反省的工具,也可以提供日后的回忆,如果不真实记录,自欺欺人,这样的日记也就没有任何意义。

  6、日记虽然不用标出题目,但应有“中心思想”,全文根据中心思想来着墨、思考、发挥。

  书信的写作可以分“信封的格式”和“信的内容”两部份来说明。

  书信的内文有一些习用的格式,先依开头、正文、结尾三部份说明。

  开头:将对收信人的称呼,写在第一行最上方,再写问候的话。

  正文:与一般作文的写法大致相同,但要注意自己与对方的关系,保持应有的礼貌及分寸即可。

  结尾:写请安祝福的话,写信人具名,写信的月日,写在最后一行最底下。

  便条就是简便的字条,是一种精简的书信,在内容、文词上,应力求简明扼要。便条上的称呼、格式和书信一样,末尾要写上自己的名字,还要注明日期、时间。

  所谓“万事起头难”,许多的小朋友一开头就不知如何下笔,严重影响学生写作文的信心,若能将常用的开头、结尾方法予以模式化,可以帮助学生提笔,怯除对作文的恐惧。以下综合江秀芬、杜淑贞、林义烈等人的看法如下:

  一、就题论题开端法:就是以题目做为文章的开端。如:写“曾文水库”→曾文水库的位置在台南县楠西乡……

  二、自身出发开端法:以我做开端,并且一开始就写跟题目有关的题材。如写“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

  三、了望台开端法:假设写文章的人站在高处,就眼睛所能看见的东西加以描述。

  四、问答开端法:在文章开头先提出一句疑问或假设和人问答,再继续发表自己的见解。如: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吗?

  五、引证开端法:在文章的起头引用格言或成语﹑故事等。如:古人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六、时间开端法:在叙述一件事情时先说出时间,以时间做文章的开端。如:四月四日是儿童节……

  七、假如开端法:在文章的开头先做一个假设,然后逐渐引入正题。

  八、点破题义开端法:一开始就点破全文要义,给读者一个明确的概念,作为引起下文讨论中心思想。如:“论友爱”→友爱就是爱护兄弟姊妹的意思。

  九、原因开端法:说出一件事情,然后说明它的原因。如:在各项运动中,我最喜欢打篮球,因为它是最需要技巧……

  十、喻题法:如果题目较艰深,就用浅白易懂的事物或新颖的譬喻,促进读着的了解。如:“新的意义”→你们有没有见过田里初出的幼苗﹖你们有没有吃过刚出炉的面包﹖

  十一、解题法:题目若属含意较深的抽象语句,便将题目的意义简明扼要解释一下。如:“为人类谋幸福”→“为人类谋幸福”是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这句话的含意就是……

  十二、举例法:举出中外古今具体事例,以为自己理论的佐证,进而增加说服力。如:“欣赏大自然”→唐朝诗人张志和,最爱大自然。

  十三、题前着笔法:作文先审题,题之前后正反均可着笔。如:“大力士射太阳”→在好几万年以前……

  十四、联想法:由眼前的一件事或物而联想到另一件事物。

  十五、提示要点法:将要阐述的要点提示出来,以引起读着注意。

  十六、反起法:就是从题意的反面写起。如:“成功和失败”→一般人往往只看见别人的成功,而遗忘了成功前种种的失败。

  (一)祝福法:写人物的方法,祝福别人或自己达到预期目标。

  (二)希望法:期勉自己或别人如何去做,如何达到成功的彼岸。

  (三)总结法:根据全篇主旨,归纳成言简义赅,有利的结局,将全文的重点再加以强调

  用于论说文的机会较多。

  (四)呼应法:文章在尾段形成部份语句和首段相同,用以彰显主题的某种观念论点;或前面提出自己的主张,后面就必须下个结语,使文章前后连贯。、此法应用于抒情文、论说文。如:“收获的季节”→禾黄稻熟的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堆栈与工厂”,结尾:“我们听了韩老师讲的话都觉得既新鲜又深刻,能启发我们的智慧”。呼应开头:“我们的级任韩老师,告诉我们读书的道理。”

  (五)评论法:在结尾时,重申立场,以判断性、建设性的语词文字,表达出个人的见解看法。如:“美丽的秋天”→秋天是个可爱的季节。

  (六)引语法:及引用他人的话或古今中外的名言、俗语来做文章的结论。如:“肯用功的孩子”→后来,他常常说:“一种药治一种病,治笨的药就是一个勤字。”

  (七)反诘法:用问题的形式,让结论隐藏在最后,以使读着对主旨,有更深一层的反省空间。如:“星光”→现在我已经长大,但是,妈,我怎么还摘不到星星呢?

  (八)启示法:在具体情境描写之后,正文的发展以步入尾声之时,突然出现象徵意义的抽象语句,使读着联想出许多深刻的意义。如:“我们的国花”→在凛冽的寒风中,一枝梅花的开放,透露了……野味在苦难中成长的国家……

  (九)劝勉法:文末出现劝勉法,最具有较劝化与鼓舞、激励人心的作用。如:“知识的宝库”→到野外去吧!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你可以随时用智慧的钥匙,打开这个智慧的宝库。

  (十)以抒情作结:文中先有具体情境做基础(人地物事),而后再结尾,自然凝聚成情感的高潮。如:“西子湾游记”→我们一直完到夕阳西下,才依依不舍踏上归途。

  (十一)以记叙作结:描绘一具体的空间背景与人物的情感、事物的发生,有密切的关联,展现记叙文丰富多姿的面貌。

  (十二)以对话作结:利用两个人物的对话来凸显主题,将题目的意旨,更加显明彰显。

  (十三)以感叹作结:在抒情文或记叙文的结尾,若能自然使用感叹语句,则可增加表达效果,更强调声音、意义上的双重效果。

  (十四)悬疑法:作者不立即下评论,等待读者来应证事实或判断。

  (十五)移位法:突然把一件事情插进来。

  (十六)感想法:根据主旨抒发自身的感想。

  (十七)赞美法:赞美或歌颂文中的人、事、物。

  (十八)鼓励法:用鼓励的口吻,引起读者的共鸣。

  (十九)自创警语法:将主旨浓缩,用精链的文句,使读者印象深刻。

  文章中使用标点符号的目的,乃在于使文意表达更明确,增强文辞的气势。现在把各种标点符号的名称、形式、用法分别列出来,期望每位学生均能认识并正确使用。

  (一),逗号:用以标明句子应该停顿、分开的作用,是句子里的隔断符号。

  (二)。句号:用在叙述句的末尾,表示句意已经充足,语意已经完结。

  (三)、顿号:用来分开许多连用并列的同类词语,是隔断力最小的符号。

  (四)?问号:用于疑问句的末尾,表示怀疑、诧异、发问或反问等语气。

  (五);分号:表示句子完了,但意思还不够完整,语气还要补足,使底下的句子和上面的句子,合成完整的一句话。或置于各分句中间,用以标明对立、对比的分句。

  (六):冒号:总起下文或总结上文,表示前后句的意思相等,也用于提出引语。

  (七)!惊叹号:表示重大强烈的情绪,或表示加强语气的命令。

  (八)“”或『』引号:用在引用语的开头和末尾,或表示引号内的词语是特别标示出的。

  (九)(){}夹注号:表示在上下两个符号之间是做说明的作用。

  (十)——破折号:表示文句意思或语气突然改变,也用来总结上文,或当夹注号使用。

  (十一)……省略号:表示话没说完,语气没有完结;或在此省略某些词句或删去一部份。

  (十二)︱私名号:标在文字的左边,用以标明人名、地名、国名、宗族等专有名词。

  (十三)《》书名号:标在文字的两边,用以标明书名、篇名及报章杂志。

  (十四)·音界号:常用于外国人名翻译成中文的姓名之间,以便读者容易辨识,不会产生误会。

拾、指导作文时应注意事项

  一、命题题目不宜太广

  学生取舍材料的能力太差,致使宽广的题目,反会因太多的材料而无法下笔。学生如果觉得作文的命题范围太宽广,不知从何写起,可以缩小范围来写作。如:“游泳”可以缩小范围看成“我第一次游泳的经验”。

  二、不要反对模仿,但要鼓励创作

  模仿只是学习的过程,不是终极目标;不能让学生一直都在模仿,要鼓励学生从模仿中获取经验,继而创作。

  三、提供方法给学生参考,但不要强迫使用

  写作的方法不胜枚举,不要以自己的观点,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写作技巧,学生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也是值得鼓励的。透过有效的作文训练,固然可以提昇写作能力,但给予学生的写作方法,不能只是唯一的一种,否则,极容易扼杀学生的创造力。

  四、注重口头发表,引导思路

  经过口头发表可以让学生整理思路,相互的触发,更容易找寻作文的材料。

  五、鼓励阅读、留心观察、体验

  作文是生活经验的反应,要补充体验的不足最佳的方法就是阅读,吸取别人的经验。

  六、不反对捏造,但要合情合理

  命题作文绝不可能篇篇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所以学生也应练习用“想像”来创作。

  七、多鼓励、少责骂

  作文能力的培养是缓慢的,应以培养写作兴趣为优先考量,不对学生苛责,对表达正确清晰,给予鼓励,以建立学生的信心。

  笔者认为一个理想的作文教学活动,应将时间一分为二,前半段时间用于前述作文基础训练、语文游戏和学生上次作品评析;后半段时间才用于引导、启发式命题作文。作文基础训练前面已经提到很多,不再赘述;现仅就语文游戏提出几种,兹供参考:

  将教学活动结合游戏,可以使学习“事半功倍”,利用“国音四声”的任一种组合方式,如:阴阳上去、去上阳阴来让学生造词。老师可先举范例数个,比赛时可借助工具书,在规定时间内,造愈多词者胜利。最后教师根据比赛内容讲评。

  教师随意选择几个字,如:“你、门、火、口”四个字,学生按其顺序,造出有意义的句子。评分标准可采句子最短者胜或语意最生动活泼者赢。

  教师提示一成语于黑板,由各组学生以竞赛的方式,延续下一个成语;下一个成语第一字,应和前一字末字相同,完成最多个成语的组别优胜。

  找出凡将前后顺序颠倒后,仍有意义的词句,如:上海;或是比赛谁能创造出最长的回文,如: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谜语是一种智慧性的语文娱乐游戏,内容可包罗万象,在简短的字句中,暗藏玄机,费人思量,可以享受思考的乐趣,并培养联想力,是一种既有趣又有益的游戏。

  限定某一范围的成语,如:颜色组合、动物集合,给予学生填空的练习。

  让小朋友比赛,看谁能找到最多的心。如:灰心、童心、担心、细心、粗心。

  作文如果是采用命题作文的方式,从看到题目开始写作至作品完成,是有脉络可依循的,写作的步骤如下:

  命题作文最重要的是看清题目,避免造成一字之差的遗憾。看清题目后就要了解题目的意义,审定题目的范围,写作出来的文章才会切题。

  主旨就是中心思想,也就是作者希望读者在读完这篇文章后,所能感受到的主要意思;主旨就像是作文的指针,可以指引收集材料的方向,并在众多杂乱无序的材料中,明确地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使内容更紧凑。主旨决定了,就可以依据主旨来确定文体了。

  文体选择不当,会影响内容的适切表达。

  怎样决定合适的文体呢?依林义烈先生的看法如下:

  1、从材料方面来决定

  2、从主旨方面来决定

  3、从题目方面来决定

  4、从自己的擅长来决定

  作文的材料是日积月累而来的,从生活经验中自身体会,从别人的文章着作中学习,都可以储存许多的材料。但并非所有的材料都适用,可是要靠一番选择与取舍;留下和主旨有密切关系且重要的,对于和主旨关系较不密切或不重要的,应予舍弃不用。作文绝不能流于堆砌材料,而是要妥善运用材料,技巧性表达自己独特的思想。为使蒐集而来的材料不致纷乱杂陈,就要把材料依照其性质集中处理,而处理的原则有三,现以“校园剪影”为题,说明如下:

  以代表性的地点来雕塑出校园的轮廓。如:巍峨的校门、红花绿树的校园,景物不必太多,选择几个发挥即可。

  以一天中具有代表性的校景或活动的变化来描绘校园的倩影。如:朝会、上课、下课、打扫等活动,集中几点加以放大特写。

  单就师长的爱心、师生的感情、同学的情谊等,以“爱”为中心,用“情”贯穿全文。

  下笔写作之前,要在脑子里事先规划,将收集到的资料组织,分配恰当,如此才能段落分明,条理井然。拟定大纲是写作的辅助方式,只需列出重点及关键处,当作写作时的参考及备忘,并不需要叙述的很详尽。先拟定大纲可以避免漫无头绪地乱写,并根据这些大纲,详尽加以发挥。

  在文章的布局上,有所谓的“凤头、猪肚、豹尾”的说法。也就是开头要写得漂亮,才能吸引人去注意、欣赏;中段部份要能内容丰富,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结尾要强劲有力,不可拖泥带水。在用字遣词方面,意义上还没有完全理解的词汇,最好不用,免得用错时,落得贻笑大方。

  掌握以上原则,就能以大纲为蓝本,重新思索全部资料,逐段写作。在段与段之间,要注意衔接的问题,才不会出现突兀的句子,结构才能严谨不松散。

  写作完毕,自行修改的功夫是很重要的。古今中外多少名家作品是经过无数次修改,才能创造出脍炙人口的佳作。修改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2)标点符号的使用是否妥当

  (3)有无辞不达意之处

  作文的批改要掌握一个大原则——批重于改,尽量保留学生创作的原意,且能促使学生得到进步,才是批改的真谛。批改时切忌边看边改,应先概览全文,才能针对最重要的缺失提出评语和建议,评语也要具体确实,针对改进事项提出意见。

  学生字形书写错误,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批改时首应找出这些错别字,再来挑出不当的措辞。在文法组织方面,字句词语错置无序,不必要的词语窜入和必须的词语阙漏,都会严重造成文理不顺。取材不当或不能充份掌握题旨,教师只须眉批,不应删改全句。全文中称谓不统一,易使文意不明,造成读者的误解。

  在立意方面教师所要批改的重点如下:

  (一)记叙文所重在“事”,批改时宜注意:叙述是否具体,写景是否逼真,记事是否翔实,状人是否传神。

  (二)抒情文所重在“情”,批改时宜注意:情境的安排是否允当真切,情感之抒发是否委婉动人,情与辞的比重是否恰当,若情溢乎辞或辞多意寡,皆为疵病。

  (三)论说文所重在“理”,批改时宜注意:思想见解是否正确,引例举证是否能拍合本题,义理发挥能否深入透彻。

中考英语词语运用题解题

在词语运用题中,一般给出一篇难易适中的短文,然后根据短文内容设置不同的题型考查考生的整体阅读能力和基础语法的运用能力,特别是单词的词性和词形转化能力。它是介于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之间的一种题型。该题型主要包括下面几种题型:根据首字母提示完成短文;从方框内选择适当的一单词用其正确形式完成短文;用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等。

一、选词填空型词语运用

该题型的特点是给出一篇短文,中间去掉5至10个单词,同时在一个方框内给出5至12个单词。让考生根据短文的内容确定词义,然后用方框中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使文章完整通顺。

“选词填空”要求学生利用所给的词汇(一般有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冠词、介词和连词等)补全一篇有5至10个空缺的短文。要做好本题型,学生除了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外,还需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

1.拿到题目后,不要急于看文章,首先对备选的词汇研究几遍,对词性作简单的标记,同时对词义进行初步的理解。

2.通读上下文,充分理解短文内容,注意发现固定搭配关系。凭借语感积极主动地猜测空格中所缺的信息,根据需要去备选词汇中寻找匹配的答案。

3.选定单词后,不要轻率地填入。在填词过程中,需要瞻前顾后,既要符合本句的含义,又要保证句式结构的正确。

遇到动词时,要有意识地去考虑时态和语态的变化以及非谓语动词形式的变化。

填入代词时,需注意辨别主格、宾格、名词性和形容词性物主代词或反身代词的用法。

数词方面要注意基数词和序数词的变化以及分数的表达法,例如:three→third, 2/3→two thirds。

当遇到介词和连词时,只要符合上下文逻辑或固定短语搭配,填入即可。

为了方便记忆,请记住下面的顺口溜:空前空后要注意,“名词”单复数要牢记,还有's不能弃,“动词”注意要变形,“形副”注意要用三种级,要填“数词”请留意,千万别忘“基”和“序”,填入“代词”需慎重,五格变化要谨记。

4.完成填词后,应通读全文,复核校对。检查单词拼写是否正确,是否有时态、语态、惯用法及词语选用上的错误,以确保答案的正确性。最后把答案填入答卷时,切勿错位。

下面以2017年成都中考试题中的选词填空题为例,探讨这一题型的解题方法。

【主旨大意】本文是一篇记叙文。主要讲述的是作者和他的一些中国朋友在莫斯科的一家饭店就餐时,说话声音太大,给当地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从而启示我们去外地旅游学习,要做到入乡随俗。

1. meaning。作者通过在俄罗斯学习期间的一次亲身经历,体会到“入乡随俗”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故用名词meaning,意为“含义”。

2. excited。联系下文“他们聊天兴致很高,说话声音大”,可判断:他们在参观完红场后见到彼此很激动。故用形容词excited,意为“激动的,兴奋的”。

3. lower。联系上文“服务员告诉我,我们说话声音太大”,可判断本句句意为:我们压低了说话声。故用形容词low的比较级形式lower,意为“(声音)更低的”。

4. times。由上句“这种情况没有持续太长时间”,可判断本句句意为:服务员又为了同一目的,向我们提醒过两次。故用名词time的复数形式times,意为“次数”。

5. natural。nature意为“自然”,这里用其形容词形式natural,意为“自然的,正常的”。

6. lively。根据下文“在俄罗斯和西方国家的公共场合用餐时,必须压低说话声”,结合副词however(然而)表示转折,可判断这里指“在中国吃饭时气氛要活跃”,故用形容词lively,意为“活跃的”。

二、根据首字母提示填空完成短文

该题型的特点是将一篇短文的若干个词抽出,留下该词的第一个字母作为提示和限制,让考生根据短文的意思,把单词拼写完整,使短文前后上下意思连贯、通顺。该题型有非常好的信度和效度,又能拉开考生间的分差、提高区分度。这种题型属于能力测试的范畴,它考查的范围极广,可以是英语知识的方方面面,还可能涉及其他学科。它要求考生在充分理解短文的基础上将单词拼写出来,并且单词形式合理,符合语法规范,符合短文需要。这种试题的首字母已给,所填的就必须是该字母开头的单词。这既是一种限制,又是一种提示。

这种题型因难度相对较大,考生失分现象比较严重。学生要仔细阅读全文,利用上下文提供的有关信息,仔细阅读相关句子,判断所缺单词的句子成分,才能写出正确答案。要做好此类题目,考生不但要有较强的语感,善于体会上下文的内在联系,而且还要有扎实的语言知识储备和较大的词汇量。

如何提高学生对该题型的解题能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通读短文知大意,全面了解文章。

与阅读理解题和完形填空题一样,首先要通读短文,了解文章的大意。每篇短文的段落之间承上启下、前呼后应。因此通读全文时要一气呵成,只要能了解短文的大意即可,细节不理解可以跳过,阅读的目的是对文章有个全面地了解,弄清中心思想和大意。

2.复读短文抓信息,前后照应巧猜词。

在了解了文章大意的前提之下再次通读短文,目的是对短文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在阅读时要特别注意一篇文章的开头(一般不设空)和结尾,它们能提供主要的信息,帮助了解全文所描述的事件或文章的中心思想。在阅读过程中,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这对于把握文章的整体意义大有好处。

另外,要学会跳读,即对不理解的地方采用暂时回避的方式,待真正理解全文之后再找解决的方法。有些短文填空题,有时出现约3%-5%的生词是正常的,这就要求学生根据构词知识或上、下文的意思加以猜测,确定词义。

3.反复推敲多分析,慎重答题要合理。

对留空的句子进行全面分析,看它在全文中所处的位置、作用和意义。这一遍阅读要求是精心阅读,要留心找出关键词、短语或句子,还要结合所给首字母的提示,进行填写,并注意单词的正确拼写形式。

4.认真复查全文,把握整体和词形来源。

做完以后,再认真读一遍,检查所填写的单词是否与文章要求相符,文章是否通顺,前后是否呼应,有无句型结构及语法错误。在实际做题的过程中,很多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词首字母和短文内容填写单词,但是问题往往出现在单词的形式变化上。比如填以q开头的单词,要求填写quickly,然而多数考生只知道填写 quick,忽略了词性问题。因此,深思熟虑很重要。

下面以2017年山东莱芜中考试题中的词语运用题为例,探讨这一题型的解题方法。

【主旨大意】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现在人们主要是通过手机互相联系,很少给别人写信进行交流。但是两个电视节目《见字如面》和《朗读者》则把我们带回到了过去。这两个节目旨在引导我们中国人喜欢阅读、注重文化价值和真正的感情。

3. letter。根据上下文可知这个节目的播出目的是为了唤回人们对信的记忆。故填letter,意为“信”。

4. written。主语letters和谓语动词write之间是被动关系,故用一般过去时的被动语态。故动词write要用其过去分词形式written。

三、用所给单词的适当形式填空完成短文

该题型主要以考查动词的词形变化为主,有时也考查形容词、名词和代词(反身代词)等的词形变化。做好这类题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熟练掌握动词词形变化规律。

在用动词填空时,首先应考虑是用作谓语还是用作非谓语,若用作谓语则考虑语态、时态和人称等,若用作非谓语则考虑是用分词、动名词还是不定式。

2.熟练掌握构词法知识。

构词法包括动词、形容词、名词、副词等的相互转换。在词形变化时,首先要根据句义判断词义,然后根据词义推断词性,最后再根据词性写出词形,如:用名词填空时,要考虑可数和不可数,可数名词考虑单数还是复数;用形容词和副词填空时,需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转换,是用原级、比较级还是用最高级以及变化规律;用代词填空时,要考虑人称代词和物主代词的转换,人称代词的主、宾格形式,反身代词形式,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和名词性物主代词形式等。

3.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如名词的单复数是否有误,动词的第三人称单数或过去式是否正确,以及单词拼写是否有误等。

下面以2017年山东滨州中考试题中的相关试题为例,探讨这一题型的解题方法。

【主旨大意】本文是一篇记叙文。在这篇短文中作者主要叙述了当母亲失业,自己在心情低落时,遇到了一位街头演奏钢琴的女士。通过这位女士的琴声及这位女士所说的话,作者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1. was walking。分析该句的句子结构可知,此句为while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主句为一般过去时,从句用过去进行时表示动作正在进行。主语为I,故用was walking。

2. was being played。句子的主语music和谓语动词play为被动关系,联系上下文可知,钢琴曲正在被弹,是发生在过去正在进行的动作,又根据主语music为不可数名词,故用was being played。

5. relax/relaxed。make sb. do/+形容词,为固定搭配,意为“使某人(做)……”,relax为动词,意为“放松”;其形容词形式relaxed修饰人,意为“放松的”。

可知答案,此处用现在完成时表达过去发生的动作对现在造成的影响或结果。

8. Don't be。该句为祈使句,构成“Don't+动词原形”结构。句意为“不要难过”。

9. should smile。联系上文“不要难过,因为机会以不同的方式出现,如果你聋拉着头你可能看不到它”可知,此处表示提出建议,用should smile,句意“你应该多微笑……抬起你的头”。

10. are; playing。由时间状语now可知,此处用现在进行时,主语是you,所以be动词用are。

自由填空完成短文是在不给任何备选答案,也不给任何提示的情况下填空。该题型难度较大,主观性较强,有时可能出现多种答案。做这种题的方法是:先通读全文,了解大意。然后再根据先易后难的原则,仔细推敲出答案,最后还要复读全文,验证答案。做题时要注意:

1.分析句子结构。通过分析句子结构弄清楚要填的词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若是作主语或宾语,要填的应当是名词或代词;如果作谓语,要填的就应是动词;如果在名词前作定语或者在系动词后作表语,要填的应当是形容词。

2.考虑词形变化。切不可一确定词义就填,还要考虑词形变化。

4.利用上下文语境。就是利用上下文的意思与结构来填空。有时还要结合常识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才能准确判断出答案。

下面以2017年重庆中考试题中的相关试题为例,探讨这一题型的解题方法。

【主旨大意】当你和某人交谈时,你需要在某个时候结束你的谈话。你之所以这么做其实有很多原因。不管是你或者其他人都需要这么做。

1. as。上文告诉我们在必要的时候结束谈话,下文列举了需要结束谈话的原因。表列举用such as,故填as。

3. other。根据社会常识可知,只有与其他人才能进行对话和交流,故填other符合题意。

4. minutes。句意:我需要离开了,因为我的钢琴课在 4 要开始。不可能是10天,10个月,也不可能是10秒钟,只有10分钟才符合题意。

7.ideas。上文第二、三、四段都是讲在某个特定时候结束谈话的一些主意和做法,再根据句子中的these可知本空填ideas。

8. If。分析该句结构可知该句为主从复合句,前句为条件,后句为结果,故填if合适。

在《济南的冬天》一文中,修辞格的运用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质与量达到完美的统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济南的冬天》教案教学设计10篇,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济南的冬天》教案教学设计1

①会读会写“髻、镶、藻、贮”等生字。

②理解和运用“响晴、温晴、设若、贮蓄、秀气、空灵、澄清、清亮”等词语。

③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在写境中的作用,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

①理解分析文中描绘济南冬天美景的精妙,感悟景物描写中情与景的融合。

②理解作者采用对比写法的作用。

③培养自读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特别是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景物描述方法和作者感情的抒发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朗读来完成的。

2、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4、让学生查找作者的一些经历、创作,加强对作者和作品的理解。

同学们,在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欣赏了春天那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后,今天我们要步入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去领略冬日的景色。(板书课题)说起冬,尤其是北中国的寒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朔风怒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天寒地栗的萧条画面。但在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中,不仅感受不到这些,反而使人感到暖暖的春意。那么,称为“宝地”济南的冬天确如作者诗情画意的渲染吗?就让我们在老舍的引领下一起去观赏济南冬天的水墨画,去体味浸蕴其间的浓郁情致;体味文章的意境之美,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

⑴、积累“狭窄、贮蓄、发髻、水藻、地毯、宽敞、镶、肌肤”等词语。

⑵、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感受济南冬天的特点。

⑶、感受济南冬天的“温晴”特征,并体味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3、解释加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

②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一块空灵的蓝水晶。

4、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①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

②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一)读:1、朗读音频播放:(1)播放音频朗读文件,让学生注意其中的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2)让学生边听课文,边动笔在书上圈点勾画,标出生字、难词,重点词语、优美语句及自己的疑问。

2、师生同读: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多音字、形似字。教师出示整理好的本课生字词和易读错的词语。

3、生生自读讨论:作者如何概括赞誉济南的,济南冬天的总特征是什么?

(二)学生朗读全文,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写景的文章可按“找景物,抓特征”的方法阅读课文。请你运用这种方法自读课文,找出济南冬天的总的特征是什么?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表述。(温晴)

2、文中选取了哪些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来描写济南的冬天?分别突出了这些景物的什么特点?(山景、水色)

3、围绕着总特点是如何安排文章结构的?

教师引导学生:说清楚文章结构脉络。

第一部分(1段)总写济南冬天的天气特点。

第二部分(2~6段)具体描绘济南冬天的美景。

【设计意图】营造情境和引导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好的诗文当以朗读为主,尤其是写景、抒情散文的朗读,师生读,生生读,在朗读中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朗读文本中理解、解决问题。

(1)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温晴。

与伦敦相比——无重雾(响晴)宝地

与热带相比——无毒日(温晴)

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

山景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

文章先与北平、伦敦、热带作对比,突出济南天气“温晴”的总特点;然后具体描绘济南的冬天特有的景致,写山景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又绘水色,处处渗透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

1、、给下列加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③、水藻()A、B、④、镶边()A、B、ráng

2、依照课文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狭小),城外又那么(宽广、宽敞),山坡上(建着、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冒着、卧着)点雪,对,这是张水墨画(也许、大概)是唐代名手画的吧。

3、找出与其它三句修辞手法不的一项()

A、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B、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C.……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详地睡着,只等着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D、因为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⑵、本文紧扣了济南冬天的“______”这一特点,赞美的是___________(A、济南的冬天B、冬天的济南C、济南冬天的美景)抒发了对济南冬天的__________之情。

(1)认真,有感情地朗读这篇文章。

(2)复习这篇课文的生字词,下一堂课准备听写。

(3)每人回去搜集描写冬天的语句至少一则,古诗词至少三句以上。

作者说济南的冬天足以和夏天的瑞士,春天的西湖想媲美,究竟济南的冬天有怎样的魅力让作者如此不遗余力的赞美它,热爱它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济南的冬天,去体味作者笔下如诗如画的美景。

⑴、学习本文抓住济南冬天的景物特征进行具体生动的描写。

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1、划出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并写出自己的体会。

(1、运用的修辞手法2、抓住事物的特征3、情景交融)

3、小组推选一名组员全班交流,教师点评

1、欣赏薄雪覆盖下的山景图和水色图,品味其中美妙的语言,找出你认为写得美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想想为什么写得好?

【明确】比喻、拟人句。(美句赏析,着重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2、济南的冬天,在老舍的笔下如此娇媚动人,是因为运用了大量比喻、拟人的修辞。文中还有哪些比喻、拟人句用得好,找出来,说说好在哪儿?

【明确】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全在天底下晒着太阳,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3、济南的山有什么特点?

【明确】小山把整个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写出了济南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

4、文中是用哪些修辞手法来雪后的山景的?

【明确】比喻:“用日本看护妇”比喻雪光;用“花衣”来比喻雪色。

拟人;“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那点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写出了雪动人的雪态。

5、第五自然段,写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水的绿:作者通过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的绿。由水的绿联想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

【明确】水的绿:作者通过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的绿。由水的绿联想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

【明确】水的清、亮:作者描写澄清的河水,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1、作者怎样写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

【明确】①拟人的句子更多,个性化更明显,如把济南老城说成是“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把济南周围的一圈小山写得很有温情,“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用一连串的动词,烘托出舒适温暖的环境。

②“这一圈小山特别可爱,好象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说:……”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安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

③从人们有感受写:“面上含笑”“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还写了人们的幻想。不仅描绘了人们的笑容,更突出了人们舒适温馨的感受。

2、“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

【明确】①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成趣;“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白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

②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象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那点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愧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三)、再读课文,提高升华

《济南的冬天》无处不美。那么,老舍先生是如何运用艺术的笔法,来描写景物之美的呢?下面让我们再次齐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热爱。然后大家一起来寻找以下的美,在文章中找出能体现这些美的句子,并画出来:

【明确】1、修辞运用之美;2、俯瞰仰视之美;3、动静结合之美;4、景物映衬之美

⑴第2节“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这一句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写出济南的冬天的舒适和暖和。

⑵第3节“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害了羞”写出了小山的可爱。

⑶第4节“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这句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写远山的美。第5节“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还有“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水的美。

⑷第5节“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济南比作蓝水晶。

⑴第2节“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理想的境界?”这是俯瞰之美。

⑵第5节“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写出了济南的美。这是仰视。由河水看到天上,视野阔大,整个济南都美。

第3节,“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这是动静之美。

4、景物映衬之美:(几种景物相互衬托,我们常说的“绿叶扶红花”就是映衬之美。绿叶衬得花儿更红,红花衬得绿叶更绿。)

【明确】“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矮松与白雪相互映衬,在白雪的映衬下,矮松越发的青黑。这是色彩上的映衬。“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白雪与蓝天相互映衬,是色彩美。“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草的绿色和暗黄色相映衬,很美。

通过学习本文,我们应该想到:在生活中只有认真观察事物,作文时才能写出事物的“形”;真正用心去揣摩,才能发现和写出事物的“灵性”;真正动了感情,才能使你描写的事物“真挚感人”。平日里,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生活,关注周围的事物,多想多记,以丰富我们的生活积累,为写好文章打下牢固的基础。

2、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一)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①、用最简练的话概括本段的内容。(不超过8个字)

②、“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去掉“声”好不好?为什么?

③、“响亮”一般指声音宏大,从上下文来判断是不对的,那么“响亮”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

④、填空。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与______、______、______的对比,写济南冬天没有______、没有______、没有______,以突出它的______。

⑤、作者说“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根据你自己的亲身感受写一段北中国冬天的天气。

(二)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①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②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③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①、指出画线句子的修辞方法。

②、本段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③、“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这句话照应了文章第二段的哪句话?

1、选出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

A、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B、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C、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

D、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济南的冬天》一文,全文处处突出济南冬天的特点——暖和晴。

B、《济南的冬天》一文,写北平的多风和伦敦的多雾,反衬济南冬天的无风和响晴。

C、《济南的冬天》一文,重点写了人们的活动。

D、《济南的冬天》一文,重点写了各种景物——阳光、小山、白雪、绿水等。

3、本文紧扣了济南冬天的“______”这一特点,赞美的是___________(A、济南的冬天B、冬天的济南C、济南冬天的美景)抒发了对济南冬天的__________之情。

4、文章标题“济南的冬天”,结尾却说“这就是冬天的济南”可理解为:___________

5、文中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冬天无风声,温晴,山秀又水清。你印象中的冬天是怎样的,用一两句话把它描述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一)①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②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太阳,暖和安适的睡着,只等着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③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④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象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⑤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⑥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边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⑦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⑨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①、这一段主要写的是()

A、济南有山有水的地理特点B、济南冬天的温暖C、济南冬天的景色

③、文中“暖和的睡着”,其中“睡着”的是指___________

④、“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句话交代________________的原因。文中的“整”和“缺”字面上好象是矛盾的,实际上并不矛盾,因为:___________

(二)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能描绘出这么精彩的画面,为什么语言能如此优美?体会在写法上与学过的课文《春》有什么相同之处?

【明确】:都能抓住特征;安排顺序(角度);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采用情景交融的写法,色彩绚丽。

从多种感官角度来描写。

写好文章,必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经过内心感受揣摩才能成文。这两篇文章作者都写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甚至被外界景色感动了,从而写出了真情,那些比喻、拟人才那么活灵活现,富有灵性,才能达到神似。

《济南的冬天》教案教学设计2

1 在反复的朗读中感受济南冬天带给人们的美好感觉。

2 能说出济南冬天的特点,发现它独特的美。

3 欣赏并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语言技巧。

欣赏并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语言技巧。

一、 介绍老舍及其作品

1 先由学生介绍他们了解的老舍以及他的作品和语言风格。

2 教师结合学生介绍作适当补充,突出《济南的冬天》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在下面的学习中更好地理解文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二、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倾听,与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及朗读的处理相比较,作好点评的准备。

三、 学生点评教师的朗读。

四、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 用温和、亲切、喜爱的语气语调朗读。

2 感受济南冬天的特点,注意文中抓住了济南冬天的哪些自然景象来描写它冬天的特点的。

五、学生代表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思考,要求:

1 划出文中涉及的自然景象,比较后得出结论:文中对哪三种景象着墨较多?它们各有什么特征?

2 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特点?

五、 学生思考后相互交流上述问题,教师作必要板书。

参考板书: 济南的冬天:暖、秀

阳光朗照下的山——暖和、舒适、可爱、充满温情(小摇篮)

山 薄雪覆盖下的山——娇美、秀气(看护妇、镶银边、穿花衣、害羞)

城外远山————素淡、雅致(小水墨画)

水: 绿——温暖多情,富于生机(不忍冻)

活——清亮通透(空灵的蓝水晶)

(备注:说水还有清、静、净等特点也对)

天气: 济南的冬天:无风声、无雾、响晴、温情

(对比) 异地之冬:北平多风、伦敦多雾、热带日光

一、 过渡语:许多时候,美是一种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东西,要将自己感受到的美描述出来,让所有读到它的人都享受到美,是需要一点语言艺术的。下面就请你们再次细细品味课文,找出你欣赏的语言,说说你欣赏的理由。

二、 学生读课文,作批注。

三、 学生交流,教师据实际情况点评,突出本文表现美的技巧。

(参考意见:1 用词讲究 2 运用生动的修辞手法 3 虚实结合,联想丰富 4 直抒胸臆 5 创设意境,流露深情 6 对比烘托 )

四、 创设情境,仿作练习。

当你被济南的冬天深深吸引的时候,也许你沉睡的关于冬天的记忆在被唤醒,也许你神往的某地的冬天也童话般浮现在你的脑海里,那么就让我们也拿起笔,抓住一个最有代表性的景象,运用你刚刚学到的语言技巧,写下你心中最美的一处冬天。

五、习作交流,作恰当点评。

六、推荐课外阅读:老舍《济南的秋天》、《骆驼祥子》、《茶馆》

《济南的冬天》教案教学设计3

《济南的冬天》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本单元课文都以描写四季景物为主,而且大多出自名家之手,具有许多共同的特点:意境优美、构思巧妙、语言精美、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作为写景抒情散文,本文运用了丰富的写景方法和技巧,是学生学习写景方法的最好范例,同时文中优美的语言,美好的意境,都足以让学生获得不少的教益。

1.学生认知发展分析:由于地域相距较远,学生对济南知之甚少,但结合我们当地的冬季景物,可以很好地理解本文内容。另外,学生活泼好动,善于思考探究,有利于课堂上的合作学习与互动交流。

3.学生认知障碍点:本文内容较易理解,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的是:抓住事物特征多角度描绘景物的方法。

知识与技能:积累字词;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理解文中描绘济南冬天美景的精妙,感悟景物描写中与景的融合;培养自读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揣摩、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给文章增添文采的方法;把握济南冬天的特点,学习由里到外、由山到水的写景顺序,学会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景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朗读感悟文章的图画美、情感美、音乐美;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感情。

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由里到外、由山到水的写景顺序,抓住事物特征多角度写景的方法。

《济南的冬天》教案教学设计4

1、体会景物描写中的感情。

2、学习由里到外、由山到水的写景顺序和生动准确的语言。

学习方法:朗读、交流讨论

(一)学习小组集体利用工具书,消除文字障碍(正音、释词),熟悉课文内容。

(二)在学习小组内尝试朗读。

边朗读边议论:本文该怎样朗读?

在老师指导下提出朗读建议:语速要稍慢,语调要柔和,语气要亲切,要读出喜爱的感情。

(三)听课文录音,按上面的要求进行朗读训练。

1、学习第一段。引导学习小组就下面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分别与北平、伦敦、热带对比。说明济南是个宝地,突出它冬天“温晴”的特点。“温晴”是贯穿全文的主线。

2、学习第二段。引导学习小组就下面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有山有水”/“晒”“睡”“醒”“小摇篮”“安静不动”“低声”“含笑”

3、学习第三段。引导学习小组就下面问题进行交流,再在班上发言。

这一段写薄雪覆盖下的山。围绕哪个字?突出哪个字?是按照怎样的空间顺序层层铺写的?哪些词句生动形象给人留下极深刻的印象?是怎样的印象?

“妙”/“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那点薄雪好像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济南的冬天》教案教学设计5

《济南的冬天》是语文版课标教材七年级上册的一篇写景散文。

课文抓住“温晴”这一文眼来构思,角度独特,思路清晰,语言准确生动,描绘出济南冬天特有的魅力,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的热爱之情。

依据课标精神,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体验,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设计本课,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适当引导。整节课采用对话形式,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欣赏,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学会运用。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理清课文思路,了解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特征描写景物的。

3.仔细揣摩文章语言,体会作者生动准确、清新自然的语言特点。

4.学习文章写法,进行片段写作练习。

一、情境激趣,谈话导入

课件出示几幅照片,让学生欣赏。

谈话:同学们,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照片,请仔细观赏。看完了告诉老师,你从照片中看到了什么,最想说句什么。

从学生的多数回答中教师及时提取信息并适时导入课题。

谈话:这些照片是昨天老师备课的时候在网上看到的,照片拍摄的是20__年济南冬天的景象。在爱好摄影的人眼中济南的冬天是这样的,那么在著名作家的笔下,济南的冬天又是什么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老舍的一篇著名的散文《济南的冬天》。出示课题,请学生们齐读课题。

谈话:课前老师让大家查找作家老舍的资料,现在请大家把你查到的资料跟同学们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后,教师出示作者简介课件,以示重点和补充。

告诉学生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让学生先结合自己平时的语文学习,谈谈应该怎样阅读一篇文章。

谈话:同学们,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既然是“自读”,就要求自己“会学”并且“学会”。回忆一下,我们应该怎样读懂一篇文章?

学生可能会说要读会每一句话,知道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等等。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告诉学生做到了以上这些还只是“基本读懂”,要想“真正读懂”,还必须“读出自己,读出问题,读到会用”。“读出自己”就是让自己走进文本,和作者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是理解,是欣赏,是联想,是想象。“读出问题”就是带着一种研究的眼光去发现,去推敲,去质疑,去批判。“读到会用”就是把从文中学到的遣词造句的方法用到自己的说话和写作当中去。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可以默读、小声读、大声读等。教师提醒学生用工具书查自己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如果还不能解决问题,可以问同学或老师。

2、说理解的话。教师问:读完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知道了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晴天时的小山像个小摇篮,整个老城是那么温暖安静;雪后的小山是那么秀气;城外远山又是那么淡雅;济南冬天的水不但不结冰,而且那么碧绿、澄清等等。

总之,通过这样的环节和问题设计,学生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整体感知。

五、再读课文,品词析句

1、展示朗读。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非常适合有感情的朗读。此环节指名让学生朗读,教师适时的加入其中以示范读。同时让其他同学注意倾听,作出评价。

2、思考朗读。学生在听完指名读、范读后,诵读的兴趣势必大增,这时让学生带着感情再读课文,同时勾画出自己最喜欢的词语、句子或段落,说一说为什么喜欢,从中收获了什么。

此环节是最重要的对话、分享环节,“读出自己,读出问题”的核心思想贯穿其中。教师要根据学情,随机进行相关引导。理想的境界是学生和教师在自然而然的交流中互相促进,同时又不知不觉地引导着学生。教师要善于捕捉契机——敏锐地发现学生发言中和文本重点的结合点和邻近点(李镇西语)。

本文是老舍先生的一篇经典散文,在布局谋篇时思路清晰,有条有理;景物描写中流露真情实感;语言准确生动、自然朴实。在引导学生感悟、品析时,一定要注意根据课堂气氛与对话的进展情况及时调整内容和进度,要从学生可能杂乱无章的问题和回答中理出线索,筛选有价值的回答,因而使课堂对话或讨论收放自如,趋于高效。

(同学们还有没有其他方面的感受,或者:这篇文章还有没有其他方面的特点值得欣赏借鉴?)

六、三读课文,升华感情

此次朗读实属余映潮先生的“演读”,所谓“演读”就是要有表情的读,声音也要传达出感情。学生在整体感知、品词析句后,再次整体回读,情感得到深化,领悟会更加深刻。

谈话:听着同学们的侃侃而谈和美味朗读,我仿佛看到大家和老舍先生一起来到了冬天的济南,欣赏和热爱着“济南的冬天”(双关语),让我们带着这种欣赏和热爱之情再把课文美美的读一遍吧。

七、经典析读,仿写创造

反复朗读、回味第三自然段,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特征、运用生动准确、清新自然的语言描写景物的写作特色。用“最妙的是……”开头,发挥联想和想象,用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一段写景的文字。

教师谈话:学完了这课,你想给自己留点什么作业?

1、阅读老舍的《一点印象》。首推其中的《济南的秋天》。

2、搜集一些关于如何写好景物的文章。读一读,试着写一篇写景散文。

《济南的冬天》教案教学设计6

2、学习文中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具体活动的描写技能。

3、反复朗读课文,品味景中真情。

4、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细致观察的态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学习文学常识及生字新词

作者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本文是作者在齐鲁大学任教时写的。

老师指导同学们看第6页的插图。

生字新词12个,读音和默写都要正确。镶,单单,安适,着落,慈善,肌肤,秀气,宽敞,贮蓄,澄清,空灵,地毯。

1、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请学生点评课文朗读情况。

文章共有几段,每段主要写了什么?

文章的第一段写了什么?

——写了济南冬天的特点:温晴

作者是用什么手法写出这一特点的?

——作者用对比手法写的。用北平对比济南,突出无风声的特点;用伦敦对比济南,突出响睛的特点;用热带对比济南,突出无毒日,温和的特点。

接下来作者是抓住哪些景物描写济南冬天的?

——济南的山和济南的水。

作者写了哪些情形下的山,分别具有什么特点呢?

——阳光朗照下的山,温暖、舒适的特点;薄雪覆盖下的山,太秀气的特点;城外远山,小水墨画的特点。

3、结合课文结构分析本文的写景顺序

——扣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由里往外,由山到水描写景物。作者以自己的感受,通过济南和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然后紧扣“温晴”描写了济南冬天的全景,济南冬天的山,济南冬天的水。在写山景时,先写朗照下的山,再写薄雪覆盖下的山,最后写城外远山。在对山水的描写中充分体现了“温晴”的特点。

1、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句中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1)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2)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3)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投影展示济南冬天山水的图片,引导学生边看图,边看以上三个句子里拟人手法的运用。

2、根据你的理解,标出课文第3段的重音和停连,并尝试朗读这一段。

小山/把整个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儿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儿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3、朗读第五段,读后看第7页上的插图。整体看这幅图,近处有什么?远处有什么?

本文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天气特点,描绘了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图,抒发了作者深深的喜爱的赞美之情。语言优美生动,准确传神。

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就你家乡冬天的风景写一个片段。注意抓住特点来写,不少于200字。

《济南的冬天》教案教学设计7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味济南的冬天之美。

2、理清思路,体会比喻、拟人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

3、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给予的深情。

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揣摩词语,体会作者对景物的独特感受。

1、查阅老舍的资料,查阅有关济南的资料。

2、提出有价值、有争议的问题。

3、朗读课文,掌握词语。

请同学比赛课前收集的有关描写冬天的古诗词。

思考这些诗词所描写的冬天有何特点。(寒冷、冰冷、严寒、萧杀)

师:今天我们学的课文《济南的冬天》却给有无限的生机和令人向往的温暖。

听读读出思考:自由品读课文,提出思考问题,交流讨论。

1、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

2、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济南冬天总的特点是无风、响晴、温暖的宝地。

写对济南的总体感:“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

写阳光朗照下的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图;

最后写冬天的水色——写水藻之绿,衬托水的清澈、透明。

作者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即表现济南冬天之美,又寄寓对祖国山河真挚的爱。

1、你最喜欢济南冬天的哪些景色?为什么喜欢?

2、你认为语段中哪个词语用得最妙?妙在何处?

(自由发言,交流探讨,合作探究,学生间可质疑,也可以向老师质疑)

A、“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把济南比作“小摇篮”,生动形象地写出济南的可爱。

B、“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睡着”、“唤醒”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C、“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字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状样、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

D、“那”点薄雪好像是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害了羞”将雪赋予了人的情感,“露出点粉色’’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微微”词用得贴切,因是“温晴”而不是“热带”之热。

E、“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突出水的“绿”’“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况且……还’’不可去掉,“况且’’表达进一步申述,或补充、追加新的理由,“还”表示范围的扩大,“况且…还”相配合,进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冻上”的原因。

F、“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是张小水墨画”、“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则创造了一个优美的意境,表达了作者赞美的真情。

(如此要点,文中还有多处,学生说到了哪些,都可以,只要合乎情理即可。)

朗读时注意语气、语调、语速及重音的把握,同时要体味、揣摩作者的意图,有感情地朗读。

G、朗读分析第2段,写阳光朗照下的`山及自己对山的感受。

——济南冬天的山在阳光照耀下给人感觉特别舒适温暖,作者用“晒、睡、醒”、“小摇篮”为比喻写出小山特别可爱,充满温情。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这段是紧扣“响晴”和“温晴”来写的,并分析形成这种特殊气候的原因是济南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

H、怎样描写人们的感受。

——不仅描绘笑容,而且突出心理活动(含笑、冬天慈善)

I、朗读分析第3段薄雪覆盖的小山,妙在哪里?

——作者按空间顺序描绘,用了系列比喻、拟人,把各处细部雪的光、色、态一一展现出来,有层次地写出秀美景色和娇美情态。

J、用什么修辞手法写雪后山景?

——顶着“白花”的“看护妇”比喻雪光,“带水纹的花衣”比喻雪色,“山的肌肤”“镶银边”比喻雪态,“露出粉色”“害羞”拟人手法写出雪态。从上到下,如工笔画,描写出薄雪覆盖下的小山特别的娇柔秀气。“顶、镶”

K、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是以其突出特点“温晴”为主线贯穿全文的。

L、作者紧扣这一点,三段文字写了冬天的山景,第5段写了冬天的水色,按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描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

M、作者拓展想像,将天气、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

N、文章多用比喻和拟人,形似且神似,生动贴切地表现出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和在冬天里孕育着的朦胧春意,表达了作者喜爱赞美的深情。

O、文章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束。其含义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啊!这样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的算是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留下无尽的回味。

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能描绘出这么精彩的画面,为什么语言能如此优美?体会在写法上与学过的课文《春》有什么相同之处?

写好文章,必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经过内心感受揣摩才能成文。这两篇文章作者都写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甚至被外界景色感动了,而写出了真情,那些比喻、拟人才那么活灵活现,富有灵性,才能达到神似。

通过学习本文,你应该想到:在生活中只有认真观察事物,作文时才能写出事物的“形”;真正用心去揣摩,才能发现和写出事物的“灵性”;真正动了感情,才能使你描写的事物真挚感人。平日里,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生活,关注周围的事物,多想多记,以丰富我们的生活积累,为写好文章打下牢固的基础。

⑴ 善用比喻和拟人,写出济南不高的山,不冷的冬天,准确而恰到好处,予人美感。

⑵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直接抒情,或创设意境,流露深情,或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

⑶ 注意色调对比,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描写,既有简笔写意画,又有细腻的工笔画。

⑷ 突出自己最鲜明的印象和感受,唤起读者体验,仿如身临其境。

五、范读读出榜样(指导朗读)

朗读时注意语气、语调、语速几重音的把握朗读,注意用较轻声和喜爱欣赏的语调读。

齐读读出情感:背诵“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一段。

请你仔细观察你家乡冬天的景物,倾注你对家乡无限热爱之情,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将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自拟题目,字数不限。

异地之冬 北平 伦敦 热带

(对比) 多风 多雾 日光毒,响亮

济南的冬天 无风声 无雾响晴 温情

《济南的冬天》教案教学设计8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③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①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②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资料,依据课文内容设计一篇导游词。

③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

整体感悟、研读赏析25小节。

春天是昂扬向上的,她不仅带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还带来希望和力量。冬天带给我们的则是刺骨的寒冷,满目萧索和生活上的不便但冬天也有雪后的美景、无限的生机和令人向往的温暖。今天,我们就来追随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足迹,去感受济南的冬天。(板书课题,济南两字写大,突出一下)

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③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a.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b.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哪三幅山景图,写水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c.第1小节与第2、4、5小节之间有什么关系?

d.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e.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a.济南的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天气温晴;济南天是慈善的,有美丽的山景;冬天水不结冰,水是绿色的。面环山,像在小摇篮里,冬

e.不可以。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

课堂小结:文章先与北平、伦敦、热带作对比,突出济南天气温晴的总特点;然后具体描绘济南的冬天特有的景致,写山景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又绘水色,处处渗透对济南冬天的喜爱。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四人小组讨论)

a.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抓关键词概括)

b.三幅山景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c.四幅景物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后明确)

a.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城外的远山一淡雅。水色绿。

b.第一幅图是总写,第二、三幅图是具体写。

①重点研读:薄雪覆盖下的山景图和水色图,品味语言;拓展延伸:设计济南的导游词

②重点研读:第3小节和第5小节。

a.第3小节和第5小节写景顺序有什么不同之处?

b.第3小节和第5小节在抒发感情和修辞运用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

c.找出你认为写得美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想想为什么写得好?

(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a.写山景:自上而下的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写水色: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

b.都是对冬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都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

c.比喻、拟人句。(美句赏析,着重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过渡)济南的冬天,在老舍的笔下如此娇媚动人,是因为运用了大量比喻、拟人的修辞。文中还有哪些比喻、拟人句用得好,找出来,说说好在哪儿?

a.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b.全在天底下晒着太阳,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巴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答案参考教参第104页)

[提问]为什么济南的冬天的景色会如此动人?

[明确]a.细致观察b.抓住特征c.安排顺序(角度)d.运用修辞e.情景交融

①比较《春》和《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的异同。

明确:都能抓住特征;安排顺序(角度);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采用情景交融的写法,色彩绚丽。《春》还从多种感官角度来描写。

②假如你是一位导游,冬季带领游客来济南,追随老舍的足迹,请你设计一下导游词。

(此题是让学生用第一人称的方式,以济南的冬天一文为参照,介绍冬季的美景、设计行程。)

应先介绍济南的历史、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以及与其有联系的几位名人(李清照、辛弃疾等)。游览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介绍冬景。

①写作练习:写故乡的冬天,抓住景物的特征。

②比较阅读:读郁达夫《故都的秋》。(比较在感情、写法、语言等方面的异同)

《济南的冬天》教案教学设计9

知识目标,朗读课文,掌握重音和停连的要领;积累文中优美语句。

能力目标,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学习比喻和比拟的修辞手法。

情感目标,体会景物描写中融入的作者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1.整体感知内容,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重点)

2.领会自然之美,体会写景技巧。(重难点)

春天是昂扬向上的,夏天是热情奔放的,秋天是收获幸福的。谈到冬天,大家常会联想到那凛冽的北风、刺骨的寒流以及那肃杀的气象;又会想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远,想起那“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孤寂。北方的冬天,可能会令习惯于温暖的南方的人们望而却步,然而北国的济南,由于特殊的地形,冬天非但没有一副严酷的面孔,反倒是那么的“慈善可亲、笑容可掬”。今天,就让我们追随老舍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感受一下济南冬天特有的温馨吧!

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内容

1.文章按照怎样的结构写济南的冬天?

明确:总——分——总。总写“济南真得算个宝地”;分写部分,围绕山和水展开,写了阳光下的小山、薄雪覆盖下的小山、城外的远山、冬天的水色;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尾,照应开头。

2.这篇散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明确:阳光、山、雪、水。

3.课文一共有几个段落?哪些段落是写山?哪些段落是写水?

明确:一共有六个自然段,其中第三至第五自然段写山;第六自然段写水。

4.课文写了哪些状态下的山?各有什么特点?写水又有什么特点?

明确:①阳光照耀下的山:舒适温暖。②白雪覆盖下的山:娇美、秀气。③城外远山:素淡雅致、安适宁静。④济南的冬水:暖绿、清亮。

5.作者为什么把山、水作为描写重点?

明确:(1)这是济南的代表景物,是济南的魅力所在。

(2)济南多水,有“泉城”的美誉。古人曾经留下“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名句。

(3)在济南的南面,距市中心有著名的千佛山,是济南的天然屏障。

目标导学二:体会写景技巧

1.第一自然段作者用什么写作手法表现济南冬天“温晴”的天气特点?有何好处?

明确:通过和北平冬天多风、伦敦多雾、热带日光的毒和响亮(根据语境是指“晴朗得刺眼”)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独有的“温晴”美景,赞赏它是个“宝地”。

2.第四自然段描写薄雪覆盖下的山,运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请你简要分析。

明确:作者运用移步换景的手法,从山上的矮松写到山尖、山坡和山腰的薄雪,自上而下,把雪的光、色、态逐步展现在读者面前,表现济南冬天的秀美。

3.最后一个自然段描写水色,运用了哪些手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1)衬托手法:作者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绿。

(2)联想手法:由水的绿联想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

(3)拟人修辞:运用拟人修辞,写水藻“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写“水也不忍得冻上”,突出水清、水暖的特点。

济南的冬天济南的冬天——温晴(对比)阳光下的老城——暖和安适冬天的美景雪后的小山——秀美冬天的水——暖、绿、亮冬天的济南

1.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在写景中的作用。(重点)

2.品味准确的用词,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景方法。(难点)

目标导学一:体会修辞之美

课文中多处用到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请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

1.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明确:用了比喻、拟人手法。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同时赋予小山以人的情感,把济南周围的一圈小山写得很有温情,写出这一圈小山的可爱。

明确:“好像日本看护妇”这个比喻形象而贴切地描绘了小雪下矮松的秀美情态。

3.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明确:“带水纹的花衣”这个比喻传神地描绘了雪色与草色相间的美景,使小雪下的冬景充满了动态的美。

4.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明确: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突出了雪色的娇美和小山的秀丽,情态可掬。

5.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明确: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人格化的水藻、水和垂柳楚楚可爱。用“不忍得”写出了水不仅有生命的质感,而且还有一副和善心肠,为了水藻的绿,为了垂柳的倒影,仍然充满着春意。虽没直接写天气暖和,却让人感受到了温暖。

目标导学二:品味用词之美

老舍先生是语言大师,用词很是讲究,请仔细阅读全文,完成下列各题。

1.“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去掉“声”字可以吗?为什么?

明确:不可以。“没有风声”并不是没有风,济南的冬天只是没有那种令人战栗的呼啸的北风而已,如果去掉“声”就成了“没有风”,那是不切合实际情况的。

2.“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这里为什么用“卧”字?

明确:用“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与文章基调相和谐,有一字传神之效。

3.文中的色彩词用得好,请你指出并具体分析。

明确:“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矮松与白雪相互映衬,在白雪的映衬下,矮松越发的青黑。“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白雪与蓝天相互映衬。“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草的暗黄色和雪的白色相映衬。青黑,白,蓝,银,暗黄,微黄,粉色等。从视觉方面形象真切描绘出济南冬天的景物之美,让读者能更直观感受出济南冬天之美。

目标导学三:领会情感之美

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作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探究一:直接抒发感情。如开头写“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通过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后面还有“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那些小山太秀气”,结尾一句蕴含着“我爱济南的冬天,我爱冬天的济南”的情意。

探究二:创造意境,流露深情。如,“请闭上眼想:一个老城……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这是张小水墨画”,在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作者赞美的真情。

目标导学四:写法探究运用

自然界的景物本身并不带有感情色彩,可是一被写进作品,就会烙上作者感情的印记而表现出鲜明的感情色彩,此即古人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的山山水水无不表现出他对济南的喜爱之情,这就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请你借鉴本文,描写一处或几处景物,要求使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不少于300字。

示例:天气新晴,料峭的严寒,抖落在黄昏里,仍然有沁骨的凉意。夕阳,挂在脱尽了叶子的梧桐树梢上,许是奔波了一整天的缘故,光线里已经没有了热力,却充满了梦幻的色彩。整个晒谷场上,黄澄澄、亮晶晶的,宛如撒上一层金沙似的。天空中每一个粒子都染上颜色,流动着,跳跃着,一眨眼间便有种种奇妙的变化。神秘的紫色、鲜明的橙色、华丽的金色,酡醉的红色……从夕阳的中心向四周荡漾开,幻化成一片绚丽的异彩。但是,每一种颜色都带着黄蒙蒙的底子,这种黄像秋叶一般冷艳,也像秋叶一般渲染着浓郁的落寞,整个宇宙都笼罩在这奇瑰的光之网里。

优美的语言山绕老城似摇篮雪染小山如少女雪卧城外似名画清亮蓝汪汪如水晶

可取之处,本教学设计根据文章的特点,从工具性出发,如体会优美的语句,揣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而在字里行间感受济南的“温晴”,以提升人文性的原则,即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基础上,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最终完成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不足之处,首先是对文本的研读不够到位。在对阳光朗照下的山和薄雪覆盖下的山进行教学的时候,对几个句子的赏析还是不到位。

《济南的冬天》教案教学设计10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位优美的语言。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2、揣摩语言,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及其寄予的深情。

1、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2、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

教学内容: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和主要内容。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经历过冬天,那么,陈村的冬天给你什么样的感受?那么,你们有没有在冬天去过北方呢?那北方的冬天给你怎么样的感受呢?

对,我们说到北方冬天的时候,我们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那白雪皑皑的画面,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也会想到呼啸的北风,迎面如刀割的凛冽寒风。总之,北方的冬天给我们的感受既有美丽的雪景,也有刺骨的寒风。然而,在北中国有这么一个地方,不但那里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而且冬天里没有呼啸的寒风,却有着无限的温暖,那水不但不结冰,反倒冒着点热气,同学们,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吗?今天,我们一起跟随老舍的脚步一起走进《济南的冬天》,去观看济南冬天的美景,去感受那冬天里的温情吧。

二、板书课题:济南的冬天——老舍(课件显示)

作者原名舒庆春,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被誉为“语言艺术大师”。他所写的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茶馆》等作品,在中国文坛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其散文也写得清新优美,《济南的冬天》就是其中的一篇。

老舍是北京人,去过很多地方,如英国的伦敦,山东的济南。他曾先后在济南住过七年,虽然仅仅是七年,但时短情长,他对济南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把济南称作他的“第二故乡”。正因为这样,所以作者在写济南的时候,是怀着深厚的感情来写的。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作者的深情吧。

四、朗读感知:播放示范录音,在听录音的时候,要听准字音,注意语速、语气和语调。

边听边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济南的冬天?

六、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济南的冬天?(天气、山和水)

七、思考:济南冬天的天气特点是什么?(无风声、响晴、温晴)

八、思考:济南冬天的天气特点是无风声、响晴、温晴,那么文中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写济南冬天的天气特点的。(通过对比的手法,与北平、伦敦和热带对比,突出了济南是块宝地,流露出了作者对济南的喜爱之情。)

九、思考:作者分别写了什么环境下的山?山的特点分别是什么?(阳光下的小山、小雪下的小山和城外远山,特点分别是可爱、秀气和淡雅)

十、思考: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暖、绿、清亮)

十一、美的欣赏: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

十二、美的发现:划出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并写出自己的体会。

提示:我认为__最美,美在__。

十三、美的创造:导游冬天的济南

请同学做小导游,追随老舍的足迹,向游客介绍冬天的济南。

1、抄写生字词,并注音。

2、写作练习:写家乡的景物,抓住景物的特征来写。

《济南的冬天》教案教学设计10篇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字开头的四字词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