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科学的合理的小学教育,初中教育,中专职校有哪些专业,大学教育科学合理的定价价格应该是怎样的?

  2001年各级普通学校基本情况

  2001年各级成人学校基本情况

  2001年全省教育工作的总体思路是: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按照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大、十五届五中全会和浙江省委十届五次全会精神,抓住机遇,开拓进取,以建设教育强省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总纲,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加强和改进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大力普及高中段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加快教育现代化、信息化进程,确保教育质量,为把浙江建成教育强省打下坚实基础。

  加强改进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建设教育强省提供坚强的思想和组织保证。进一步巩固高校“三讲”教育成果,提高领导班子驾驭学校改革和发展的能力;在省属高校全面推行行政班子整体任期制,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坚持不懈地抓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做好在青年学生和优秀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工作,增强高校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加强高校“两课”教育,认真抓好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提出加强民办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将德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认真研究社会环境变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继续保持和维护教育系统的稳定。

  积极推进依法治教,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维护教育的良好形象。加大教育普法和执法监督力度,建立和完善行政处罚、行政复议、申诉受理等制度;加大纠正不正之风力度,规范教育收费、招生考试行为,重点治理中小学乱收费;进一步推行校务公开和政务公开。

  以创建教育强县活动为载体,努力提高全省教育现代化水平。修订完善《浙江省教育强县评审认定操作标准》,组织第二批省教育强县的评估验收工作;巩固提高“两基”成果,继续加大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力度,基本完成义务教育学制统一工作,理顺幼儿园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幼儿教育;加快发展特殊教育,最大限度地满足残疾少年儿童入学的需求;启动“百万农民培训工程”,提高农民素质和农业现代化进程。通过集中建设一批示范性窗口学校、扩大重点高中招生规模、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等措施,大力普及高中段教育。调整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积极支持各地组建职教集团,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重点专业,带动全省职教事业的发展,争取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占高中段教育的比例不低于50%。

  以加快高教园区建设为切入口,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要继续争创优势,积极推进高教园区建设,确保取得阶段性成果,为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拓展新的空间。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和广播电视教育,健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  加强制度创新,积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办学体制改革,继续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努力走出一条加快浙江教育发展的新路子;全面推进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实现后勤与高校母体的剥离,后勤实体按企业化、市场化方式运作;进一步改革学籍管理制度,探索弹性学制、学分制,在部分高校试行优秀专科毕业生进入本科学习的基础上,进行高职高专毕业生经过一定选拔程序进入本科阶段学习的试点;深化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高校推行教师聘用制,中小学进一步完善教师聘任制。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制定并实施《浙江省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规划》;坚持积极创造条件、实行分步分类、区域推进、逐步扩大、加快普及的方针,积极推进小学英语教学;大力推进区域性素质教育,认真总结推广一批先进典型,发挥实验县在素质教育中的示范带头作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认真组织实施高中新课程方案。

  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推动教育教学工作上新台阶。要把提高教育质量摆在教育工作的突出位置,继续深入开展“高等教育质量年”活动,并一抓数年、常抓不懈;切实加强高等职业学校的建设,制定《浙江省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暂行规定》;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和科研工作,对114个重点学科和重点扶持学科进行检查,启动建设50个高职高专重点专业,建设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2月10日,浙江省省长柴松岳在省九届人大四次会议开幕式上作了《关于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柴松岳在报告中强调,“十五”期间浙江省要进一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建设科教强省。

  柴松岳指出,要建设经济强省,首先必须建设科教强省。今后五年,要进一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加快构筑适应我省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现代教育体系和人才支持体系。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高标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段教育,初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积极发展各类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在扩大教育规模的同时,把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放在突出位置,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考试制度,加强学科建设,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和教育设施。积极支持浙江大学建设,基本建成杭州下沙、滨江、小和山和宁波、温州等高教园区,基本形成10所万人大学。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完善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和学校内部管理制度。不断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有效形式,在坚持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的基础上,实现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共同发展。加快实现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

  柴松岳在谈到为实现“十五”计划起好步、开好局,2001年要突出抓好的几项工作时说,要进一步加强高等院校建设,扶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继续调整中小学布局,加强薄弱学校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学校的建设,积极在小学推行英语和计算机教学。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办学,加强规范和引导,努力提高办学质量。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行教师聘任制和全员聘用合同制,完善校长选拔和任用制度。加强对教师的培训,重点培养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建立素质教育督导评价制度,完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防止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反弹。

  做好社会力量办学年检工作,进行了民办学校非企业法人登记工作,社会力量办学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全省有民办中小学476所,较上年增加53所,在校生29.14万人,增长33.7%。民办普通高校5所,以民办机制运作的本科二级学院19所。民办普通高校招生4.12万人,在校生7.9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30.4%、78.7%。其中本科二级学院招生1.95万人,在校生达3.45万人。

  九年义务教育继续得到巩固和提高。小学毕业升学比例达99.94%,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分别为97.67%、99.68%,均比上年有所提高。小学学制改制工作基本完成,小学六年制招生比重达到99.4%。初中招生数比上年减少4.78万人,初中入学高峰开始回落。高中段教育得到快速发展。高中段各类教育招生44.04万人(含技工学校招生数),比上年增加4.34万人,增长10.9%;初中毕业升高中段比例为79.85%,比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高中段教育不断向普及化目标迈进。普通高中招生数比上年增加1.6万人。普通高中招生与中职招生基本保持1∶1的比例,总体上保持协调发展。幼儿教育得到较快发展。通过“名园”效应,兼并小规模幼儿园,扩大办学规模。全省有幼儿园1.25万所,在园幼儿达到115.1万人,增长2.4%。其中社会力量办幼儿园9537所,增加483所,在园幼儿62.98万人,增长37.4%。对少数民族学生继续实行优先优惠的教育政策,有少数民族在校学生3.55万人。杭州萧山区、温岭、诸暨、桐乡、富阳等5县(市、区)被教育部评为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县(市、区),洪佳琳等11位被评为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工作者。

  中小学布局调整取得成效,初中减少42所、小学减少1823所,校均规模初中、小学分别为890人、346人,在上年基础上又有提高。办学条件日益改善,教师总体水平得到加强,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中小学专任教师达到32.47万人,比上年增加近万人。全省小学、初中、普通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6.7%、94.1%、81.9%,分别比上年提高1.1个、1.8个、5.8个百分点。小学专科及以上,初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分别达到25.2%和25.3%,比上年提高7.6个和6.9个百分点。

  注重示范性学校建设。完成了21所省一级重点普通高中的复查,新审批安吉高级中学、新昌中学两所学校为省一级重点中学,至此,全省共有66所省一级重点中学;新核准省二级重点普通高中4所、省三级重点中学10所,至此,全省共有27所省二级重点中学、48所省三级重点中学。

  [全省基础教育工作会议]

  6月27日,省政府在杭州召开贯彻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座谈会。副省长鲁松庭对贯彻落实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市分管教育的副市长、教委主任参加了会议,并就如何贯彻落实提出了建议。此后浙江省政府组织了教育、农业、财政、物价等部门组成的调研小组,赴各地调研,为召开全省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做准备。

  11月8日-9日,省政府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全省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了“十五”期间浙江省基础教育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会上,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省长柴松岳在会上作了讲话。副省长鲁松庭作了题为《加快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基》的报告。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徐志纯,省政协副主席陈文韶、王务迪出席会议。省政府副秘书长蒋泰维主持开幕式。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侯靖方,省财政厅厅长翁礼华,省农业厅副厅长朱志泉,省物价局局长黄家晖在会上作专题发言。

  柴松岳要求全省牢固确立基础教育的战略地位,确保全省基础教育适度超前发展。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增强基础教育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要千方百计保证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自觉关心、重视基础教育,经常深入学校调查研究,及时帮助解决学校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基础教育发展创造良好条件。省科教领导小组已决定,将教育投入和教育发展的情况纳入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党政领导抓教育,一是抓投入,二是抓导向,三是抓环境。柴松岳希望发达地区与25个欠发达县结成对子,开展教育对口支援工程,重点帮助欠发达地区改造危房和破旧校舍、培训师资、添置必要的教学设备,扶持欠发达地区发展基础教育。

  鲁松庭在报告中回顾了全省基础教育所取得的成就后,提出了“十五”期间全省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路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坚持以普及为主题,以提高质量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高标准、高质量“普九”,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和学前三年教育,重视发展儿童早期教育和特殊教育,到2005年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到高中阶段教育的15年教育,到2010年,基础教育总体水平接近或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为浙江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宁波、台州、衢州、丽水、诸暨等地区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会议还表彰了杭州市、宁波市、绍兴市和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省发展计划委员会等10个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单位)。

  [出台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新政策]

  省政府《关于加快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了浙江“十五”期间要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普及从学前3年教育到高中阶段教育的15年教育奋斗目标,并制订了有关政策措施。

  基础教育投入上有突破。提高省本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支出所占比例每年不低于1.2个百分点的政策,延续到2005年,各市、县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支出所占比例也要逐年提高;依法征足、管好、用好城乡教育费附加;要根据当地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合理确定和调整中小学杂费、代管费标准,适当提高高中阶段教育、幼儿教育收费占培养成本的比例;对纳税人通过非营利的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向农村中小学和城乡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的捐赠,在应纳税所得额中全额扣除;探索引入市场机制,盘活存量资产,利用银行贷款,加快学校建设;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中,优先安排学校建设用地,有关规费除上缴中央外,予以减免;城市建设土地的有偿使用收入,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学校建设;城市房地产成片开发的,必须按照城市建设和学校布局规划,同步建好配套的中小学和幼儿园;布局调整后闲置的土地等校产,全部用于学校建设;对学校置换的土地,减免缴纳出让金等。

  办学体制改革上有突破。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在留足学校运转成本和发展资金后,可适当安排经费奖励学校举办者;公办重点高中可利用社会力量和银行贷款,新办按民办机制运行的学校;鼓励以优秀学校为龙头,组建跨地区、跨类别学校的教育集团;在进一步办好公办学校,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的前提下,薄弱学校、国有企业所属中小学和政府新建的学校,可进行按民办学校机制运行的改革试验。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上有突破。要求各地面向每一个学生,办好每一所学校;重视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鼓励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免试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其他有一定特长的学生,可在升学考试中加分;鼓励有条件的高中探索试行学分制。

  对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的扶持上有突破。到2005年,省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用于补助欠发达地区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布局调整;2002年至2005年,省每年安排两个1000万元,并鼓励海内外各界人士捐资,作为扶困助学专项资金和欠发达地区名教师、名校长培养专项资金;组织实施教育对口支援工程。

  加强对教育工作领导上有突破。首次提出实行教育发展领导责任制,把财政总支出中教育支出所占比例逐年增长情况纳入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

  2001年,省教育厅组织力量对全省实施素质教育的情况进行调研,形成了调研报告。6月,在温州召开全省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对31个素质教育实验县的工作进行总结交流,表彰了成绩突出的萧山、北仑、鹿城、上虞、义乌、普陀6个县(市、区),部署了下阶段全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

  为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劳技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英语教育,先后制定了《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省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省劳动实践基地建设标准、《关于认真贯彻教育部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成立了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制定《浙江省教育厅关于积极推进我省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

  体育教育中在全国率先引入智、体合一的“定向运动”并作为学校体育的重点竞赛内容予以普及和推广。全省学生参与数已达20万人。在卫生工作方面,与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首次合作,在杭州、温州6所学校开展了以营养为重点的健康促进学校试点工作,已通过中期评估。

  每两年评选一次的浙江省教育强县,引起各地高度重视。全省有29个县(市、区)提出了创建教育强县的工作目标。省教育厅在总结1999年首批创建教育强县工作的基础上,先后组织省督学分赴25个县(市、区),深入调查了解,摸清情况,指导工作。对《浙江省教育强县评审认定操作标准》做了修订,使指标体系更体现阶段性、合理性、操作性和导向性。6月,在上虞市进行试评后,将《标准》印发各地。年底,又组织力量对22个县(市、区)进行了教育强县的评估验收,并将结果报省委、省政府审批。

  在开展教育强县活动的同时,继续推动各地开展创建教育强镇活动。分两批核准省教育强镇156个。至此,全省教育强镇总数达到461个。

  [教育信息化建设]

  6月,省教育厅发出通知,要求各市、县(市、区)教委(局)加强中小学教育网络建设。提出教育(校园)网络建设要以为教育教学服务,推进教育现代化为宗旨,紧密结合教育教学的需要和经济能力,坚持高效、适度超前的原则,有计划,有重点,分地区、分层次,积极稳妥地推进这项工作。开展信息技术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利用计算机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更要注重学生在现代信息环境良莠不齐状况下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意识。“浙江教育网站”已初具规模,实现了信息发布、查询、资源浏览等功能。一年来网站的点击人次超过20万。已有9个市和53个县(市、区)建立了城域教育网络或开设教育网站。

  全省所有高中(含职业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县城以上95%以上的初中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50%的乡中心以上小学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或信息技术教育选修课。其中杭州、绍兴、湖州、舟山等市乡中心以上学校开设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程的达85%左右。全年举办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管理、CAI工具学习培训班17期,共培训中小学教育骨干450人次。引入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项目,举办培训班143期,共有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和学科教师3912人参加了培训。组织了全省中小学生电脑作品评选活动、全省大中小学教师进行自制多媒体教育软件评选活动等,省教育厅选送30件中小学生电脑作品参加全国评比,获二等奖2个、三等奖9个、优秀奖8个,省教育厅获最佳组织奖。全省有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361所,其中教育部确认的53所。建立了杭州、舟山、宁波江东区、义乌市4个全国教育信息化示范区。在教育部举行的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工作评比中,有5所学校被评为成果突出学校,其余20多所学校分别获论文、课件单项一、二、三等奖。

  教师节前,省政府授予张天孝、祝国强、张茂松、刘美英、潘国权等16位优秀教师为第二届“浙江省功勋教师”荣誉称号,至此浙江省共有功勋教师31人(1998年曾首次表彰了15位教师)。“浙江省功勋教师”享受省部级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待遇,省政府还设立专项奖金,对获奖教师给予奖励。

  9月6日,浙江省举行“5522”名师工程(两年内在全省范围培训500名中学名教师、500名小学名教师、200名中学名校长和200名小学名校长)培训班开班仪式。通过集中培训,使他们在政治思想、职业道德、教育理论、知识结构、学术水平、教书育人与科研创新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和可持续发展,在省内外形成一定影响力与知名度,为逐步成为全面发展而又个性鲜明、务真求实而又开拓创新的中小学名师奠定坚实的基础。有245名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参加了国家级培训,300名教师和121名校长参加了省级培训。委托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和华东师范大学,为浙江省举办了2期师资培训班,120名培训机构教师接受培训。

  9月10日,浙江省举行了庆祝教师节暨优秀教师表彰大会。省委副书记李金明在会上讲话,副省长鲁松庭主持会议。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徐志纯,省政协副主席阙端麟等出席大会。大会表彰了16名第二届“浙江省功勋教师”、22名“全国模范教师和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55名“全国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35名“浙江省中小学师德楷模”、299名“浙江省第十四届‘春蚕奖’”获得者和102名“浙江省第十二届‘绿叶奖’”获得者。

  加强特级教师工作,建立了特级教师数据库和业务档案,进一步完善了年度考核评价制度;成立了省特级教师协会,充分发挥特级教师在教学、科研、培养年轻骨干教师和加快薄弱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向教育部推荐6项特级教师科研课题,10名特级教师文库候选人。

  秋季开学,全省11个市的20余万普通高中的高一新生全部使用了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教材。教材涵盖了语文、思想政治、数学、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等7门学科。为配合新教材的实施,省教育厅在年初制定了关于《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的实施意见,要求各地和学校从2001年秋季起严格实行新的课时计划,不得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并首次将信息技术课和综合实践课作为必修课纳入课程计划,7月编制了《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纲要(试行)》供各地参照实施。上半年起至8月间,对各学科高一年级的全部任课教师进行了省、市两级培训。

  全省各地各校狠抓学校安全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年初,省教育厅与各市教育行政部门签定《2001年度中小学安全工作管理目标责任书》,对各市的安全工作进行考核。3月13日-14日,省教育厅召开全省中小学安全工作会议,19日发出了《关于确保学生春游活动安全的紧急通知》。3月26日-4月1日,省教育厅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第6个“安全教育周”活动,主题是“校园安全”。4月4日,省政府召开全省学校安全保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省政府办公厅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保卫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进一步统一认识、健全制度、全面落实学校安全保卫工作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建立健全专群结合、人员防范与技术防范相结合的治安防范体系,确保学校的安全与稳定;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切实加强防范措施,消除事故隐患;进一步加强安全教育和宣传,增强师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能力。6月11日,省教育厅召开中小学校舍安全工作会议。6月至7月,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建设部门联合对中小学校舍进行拉网式检查。6月18日-22日,省政府抽调了近100名同志,组成11个检查组分赴全省11个市,对学校(包括幼儿园)的安全保卫工作进行了全面检查。

  浙江省在加快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的同时,坚持“两条腿”走路,做好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这篇大文章。2001年是浙江省职业教育改革和调整力度较大的一年。针对中职招生滑坡现状,5月省政府召开了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6月印发了《关于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意见》,出台23条扶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全省各地狠抓落实,使中等职业教育形势出现明显好转,共招收中职新生22.2万人(含技工学校招生数),比上年增加3.84万人,是全国招生数增加最多的一个省,增幅达20.6%,五年来增幅首次超过普通高中。各地加大了对中职的投入力度,骨干示范学校建设再度升温。全省在建的中职基建项目有89个,总投资额达6.4亿元。大力扶持欠发达县的中等职业教育,投入1140万元用于这些地区的骨干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大力推进综合高中建设,制定了完善和推广综合高中教育模式的意见,审核省综合高中72所,积极探索普通中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相互渗透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为加快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从2001年起,全省职业高中专业课教师的高级职务由省统一评审,全省职业高中本科学历的专任教师比上年增加2069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由上年的45.8%提高到54%;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增至1033人,占教师总数的比例由上年的5.2%提高到5.9%;省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全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2期,受训教师达1123人;有750名专业课教师通过成人高考参加“专升本”学历进修,有27名专业课教师通过教育部组织的考试,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中职毕业生就业情况普遍好转,据2001年8月统计,全省112所省级以上重点职业学校的4.3万余名毕业生,不含升学,一次性就业率高达92.5%,其中27所职业学校的毕业生100%就业。

  [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

  5月17日-18日,省政府在杭州召开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会议在总结前一时期全省职业教育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特别是“十五”期间全省发展职业教育的目标、任务和措施。

  副省长鲁松庭在讲话中提出要逐步建立基本适应社会需求、布局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现代职业教育规模体系。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要协调发展,中职招生规模占高中段招生规模的比重保持在50%以上,到2005年各类中职学校在校生数达75万人以上。高等职业教育要扩大规模,形成特色,提高质量,到2005年基本建成50所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规模达20万人。

  会上,鲁松庭向通过正式验收的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绍兴越秀外国语职业学院、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授牌。侯靖方宣读了经教育部批准的浙江省第二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的名单。宁波市政府、湖州市政府、杭州市教委等10余个单位在会上作了经验交流。

  会议前后,省教育厅先后制发了《关于改进我省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关于中等专业学校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调整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的意见》、《关于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补充意见》、《在杭州市中策职高等20所学校进行学分制试点的通知》、《关于中等职业学校示范专业建设的意见》等文件。

  [出台职教发展新政策]

  为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意见》。《意见》提出:加强宏观调控,大力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各地必须加强对初中后分流的宏观调控,确保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数占高中段招生总数的50%以上。到2005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的校均规模要达到1200人以上,每个县(市)要集中力量办好1-2所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全省建成省一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00所。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的土地、房产等教育资源转换的收入,必须全额用于中等职业学校建设。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各地可选择部分公办中等职业学校进行办学体制改革试点,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投资和管理。鼓励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组建以省级重点职校为龙头、有关学校和企业参与的职教集团,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中等职业学校年度招生计划由学校根据办学条件和社会需求自主确定;可按生均培养成本收费,自主确定校内不同专业的收费标准,按学校隶属关系报市、县(市)物价、财政、教育、劳动保障部门备案。

  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各地用于中等职业教育的财政性专项经费应逐年增加,并确保其占同级教育经费中的比例逐步提高。城市教育附加费应安排不低于20%的比例用于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各地应按企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2%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其中的50%由市、县两级政府统筹,主要用于中等职业教育重点项目建设、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和实验实训设备的添置。

  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营造中职毕业生良好的就业环境。对从事一般职业(工种)的,必须取得相应的职业学校毕业证书或职业技能培训结业证书,对从事有特殊要求职业(工种)的,还必须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没有取得相应证书的,企业不得录用,不得进入人才、劳动力市场。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初级或中级起考等级,在符合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设立职业技能鉴定所(站),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中职毕业生在城镇有固定工作和固定住所的,允许随迁户籍关系。

  推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多样化,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十五”期间,全省面向中职毕业生的高职对口招生数占高职招生总数的比例提高到60%以上。鼓励有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举办综合改革实验班。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十五”期间要集中力量建好100个省级示范专业,实现中等职业学校“校校通”,大力推进中等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建设。

  [加强综合高中建设]

  10月,省教育厅发出《关于进一步完善和推广综合高中教育模式的意见》,要求各地在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并推广综合高中这一新型的教育模式,使之与普通高中和中等职校形成三足鼎立的新格局,促使高中段教育在保持合理的结构比例的基础上加快发展。

  综合高中的培养目标是在为高等院校尤其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输送合格生源的同时,兼顾部分毕业生直接就业的需求,使所有毕业生均达到普通高中的文化水平,其中升高校和直接就业的毕业生兼有一技之长。

  综合高中的基本组织形式为:第一学年开设与普通高中相同的文化课,并采用普通高中教材;第二学年开始实行文理分班教学,各增设1-2门职业技术的专业基础课;第三学年开始按学生意愿再次分流,分别编成高职预备班、普通高校预备班和就业预备班,对应开设和加强与升学或就业相关的课程。

  按照条件,经由学校申报,市、县教委审核同意,重新确认72所学校为综合高中试点学校。这批新确认的综合高中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起点较高,规模较大,师资力量较强;二是以普通高中改办为主,约占3/4;三是民办占一定比例,共有12所。此外,办在职业高中内的综合班规模也在迅速扩大,达200个班以上。

  12月,经省教育厅组建的省中等职业学校示范专业评审委员会评审,重新确认原示范专业点23个,新增省级示范专业点33个,共计56个,落实省财政专项补助经费780万元。

  在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开展示范专业建设,旨在探索一条在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能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路子,创造一些专业建设的新模式,树立中等职业学校的良好形象,提高职业教育的竞争力。从省级示范专业评选情况看,具有四个特点:一是中等职业学校示范专业建设普遍得到市、县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特别是学校领导,把此作为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强化办学特色的抓手,精心组织,积极申报;二是申报专业建设思路清晰,与当地支柱产业结合紧密;三是一些学校比较重视专业建设经费投入,注重办学条件的改善;四是部分申报专业具有一支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师梯队,师资力量较强。但从全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看,地区差距还比较大,杭州、宁波、绍兴等地申报专业整体水平比较高。省教育厅要求各地要加大对省级示范专业的业务指导和支持力度,加强示范专业建设的经验交流,不断提高示范专业建设水平,并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进一步推动全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促进全省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为使中等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个性发展需要,省教育厅决定先在部分中等职业学校进行学分制试点。在学校申报,市教育行政部门推荐的基础上,确定杭州中策职业高级中学等20所中等职业学校为第一批学分制试点学校。允许试点学校自主选择是否参加当地的各种会考、统考和联考,让学校在宽松的环境下集中精力搞好试点工作。

  改进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宏观调控,促进普职教育协调发展,在安排高中段招生计划时,适当向中等职业教育倾斜,确保中等职业教育实际招生比例不低于50%。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实行分批按序录取,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自主权,允许一些办学条件好、社会需求旺盛的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条件和社会需求等情况,自主增加招生计划和调整招生专业;分批招生结束后,允许尚未完成招生计划的学校自主进行补招。放宽中等职业学校入学限制,允许愿意接受高中段职业教育而未参加当年统一升学考试的应届、往届初中毕业生及具有同等学力的人员入学。各地可积极稳妥地进行中职提前招生的试点。

  为强化职业学校的职业技能教学,浙江省决定从2002年起,对省劳动部门和其他省级部门还没有开考的专业,由省教育厅统一组织职业技能水平等级测试。

  经省政府同意,决定在部分学校开展五年制职业教育试点工作。五年制职业教育包括“3+2”职业教育和“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五年制职业教育原则上由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学校举办。其中,“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主要由中专升格的高职学校承担,学生5年学习均安排在校本部,不得校外办学;“3+2”职业教育主要由各市属高职学校和国家级、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含职业高中、技工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共同承担,前3年在中职学校,后2年在高职学校。2001年,全省高职院的对口招生数由上年的1.1万名增加到2.1万名,使升入高职院的中职毕业生约占中职毕业生总数的12%。招收初中毕业生的“3+2”五年制高职班试点扩大到65所省一级重点职业学校和12所技工学校,当年招生总数增加到6000多人。29所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学院首次举办五年一贯制高职班,共招生5000多人。自学考试首次开考11个高职类专业,全年共吸纳考生5000多人。

  7月,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调整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的意见》。《意见》阐述了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及措施。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浙江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2000-2020年)》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意见》为指导,遵循“调大、调强”的原则,通过调整中等职业学校布局,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协调发展。

  《意见》提出,到“十五”期末,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整体办学规模和效益得到较大提高,集中力量建设好100所规模在2000人以上、办学条件现代化、管理和师资一流的省一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好100个在全省同类专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省级示范专业,公办职校校均规模达到1200人以上,设备设施达到国家和省规定的设置标准。初步建立起布局结构合理,办学质量和整体效益好,适应浙江两个文明建设所需要的中等职业教育体系。

  《意见》提出,要集中力量建设好一批规模大、水平高、有特色的骨干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各地要加大对辖区内各类中等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力度,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调整规划,通过合并、联合、资产置换、注入资金等形式盘活并优化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各市、县要集中财力建设好1-2所骨干示范性学校和1-2个示范专业,通过重点扶持,建设好一批规模大、水平高、有特色的骨干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增强中等职业教育的市场竞争力。

  [民办职业学校建设]

  民办职业学校规模迅速扩大。台州、慈溪、长兴等市、县加大对民办职业学校的扶持力度,促进了民办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全省有民办职业学校161所,在校生6.3万人,占职高在校生总数的18.7%,其中温州市高达46%;全省民办职业高中招生2.9万人,比上年增加1.1万人。民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7所,在校生达6580人,民办专修学院27所,在校生增至2.1万人。

  2001年浙江省通过政府投入、土地置换、盘活存量资产、利用银行贷款、鼓励社会力量办学、进行社会引资等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建设高教园区,扩充教育资源,依托本科院校创办相对独立的二级学院,积极筹建高等职业学校,使高等教育规模得到扩大。全省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数达到12.02万人,在校学生数29.31万人。其中地方属高校本专科招生11.05万人,在校学生数25.79万人。在学研究生中,博士生3346人,比上年增加738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招生9.8万人,在校生22.4万人。普通高校录取率达到68.3%,比上年提高5.3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15%,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提前一年实现了规划目标,高等教育开始进入大众化阶段。

  8月,经教育部批准,杭州应用工程技术学院更名为浙江科技学院;浙江万里学院(筹)正式建校和台州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经教育部专家组评审,并由省政府报教育部审批;省政府批准正式成立了台州职业技术学院、绍兴越秀外国语职业学院、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筹建了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等3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5月,浙江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并入杭州商学院;杭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杭州教育学院等校并入杭州师范学院。

  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辍学。省教育厅会同省级有关厅局制定《浙江省生源地财政贴息助学贷款管理规定》,在全国率先推行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全省有1.5万余名学生签订贷款合同,银行实际发放贷款金额8380万元。

  继续深入开展“高等教育质量年”活动。以评估为手段,抓规范、促建设、保质量。有63所高校新增本科专业121个,高职高专专业191个;遴选出50个高职重点专业;审定了100本重点教材;有26所普通高校117个基础课实验室通过了合格评估,首批确定了9个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展了高职实训基地示范中心建设工作;召开了高校教学工作经验交流会;向省政府报送了《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方案》;首次确定浙江工业大学等三校为省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组织全省高校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和电子设计竞赛活动,有23所高校163个队参加数学建模赛,获国家级奖项21项,有21所高校128个队参加电子设计竞赛,获国家级奖项11项,获奖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浙江省继上年数学建模竞赛工作获全国组织奖后,又获全国电子设计竞赛工作组织奖;完成了年度省级教学成果奖的评审和国家级奖的推荐工作,有15项省级教改项目获国家教学成果奖,27项获省级一等奖、85项获省二等奖,有13个专业列入全国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成立了软件学院,在浙江工业大学开展了公共事业管理分段培养改革工作;鼓励浙江师范大学等一批本科高校开展第二专业、第二学位、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等改革试点工作,允许本科学制放宽到8年,专科学制放宽到6年,推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等8校学生跨校选课,学分互认工作,共有16门优秀课程近2500名学生选学;在浙江工业大学等4校开展了面向全省选拔优秀高职高专毕业生进入本科学习的试点工作。

  2001年,全省高校完成基本建设总投资70亿元,竣工面积300.37万平方米,一年竣工面积是新中国成立43年的总和。

  浙江由于历史的原因,高等教育资源匮乏。1999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战略决策,并提出了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把浙江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作出了在杭州的下沙、小和山、滨江建设高教园区的决定,宁波、温州两地的党委、政府也作出了建设高教园区的决定。浙江5大高教园区总占地2400公顷,安排37所高校(校区),设计校舍建筑面积1000多万平方米,在校生规模30万人。2001年完成或正在施工建设的高校有19所,秋季有156万平方米建设竣工并投入使用,完成投资40多亿元,5万余名大学生进入园区学习。

  进一步深化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扩大双向选择比例。省属普通高校非师范类毕业生面向全省双向选择的比例不作限制,由各高校自主决定;省属普通高校师范类毕业生面向全省教育系统双向选择的比例扩大到40%(丽水、舟山为20%),市地属高师院校可在本地区范围内按一定比例双向选择;对教育系统难以安排的部分职教类毕业生允许走出教育系统就业,拓宽了毕业生就业渠道。

  组织、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2001年举办了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会,共有900家单位到场设摊招聘,提供就业岗位2万多个,近3万名毕业生到场应聘。组织开发了“浙江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网络平台,并经试运行后于12月18日正式开通,向社会公布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

  明确把毕业生就业状况作为评价一所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和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据。首次向社会公布各高校分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以推进高校就业工作及其他各项工作的提高。

  全年全省共派遣普通高校毕业生3.7万余人,比上年增加6%,实际接收4.3万余人,增加1%。截止6月,全省普通高校本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77%(其中本科为94%,专科为59%,毕业研究生在95%以上)。

  抓好邓小平理论和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头脑”工作:

  1. 宣传“七一”讲话,抽调9名专家组成宣讲团,在30所高校对3万余名师生进行了37场宣讲。各高校也组织了200多场报告会,有15万师生接受教育。
  2. 先后召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课堂专题工作会、现场经验交流会,明确“三进”要求,培训骨干,开展教学检查。所有高校的“两课”课程中,都能有机结合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
  3. 组织了全省大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座谈会。有6万多名学生参加了邓小平理论学习小组。
  4. 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进公寓、进学生社团。

  通过调查、召开现场会、典型引路、培训骨干等办法,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创新。先后制定了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进学生公寓、进学生社团3个文件,要求各校建好1-2个思政主题网站,辅导员进驻校外学生公寓,把党团组织建到学生公寓、学生社团。有30余所高校建立了思政网站(网页),涌现了浙江大学“求是”、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红色家园”等一批强势网站。

  通过后勤社会化改革,全年完成学生宿舍、食堂等后勤设施投资16.1亿元,竣工面积近16万平方米,生均宿舍回升到8.6平方米。各高等学校普遍成立了后勤实体,建立了新的后勤体制和运行体制,原行政性的后勤管理工作逐步转变为经营行为,福利型的供给逐步转变为收费性服务。选择了浙江工业大学、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浙江师范大学等校对后勤占用的人、财、物进行实质性剥离,做强做大后勤企业。这项工作取得经验后全面推开。

  为规范管理,加强计划性,制定了全省高等院校聘请外国文教专家“十五”规划和2001年工作计划;建立了外国文教专家数据库,与省外事办公室、省公安厅一起举办了首次外国文教专家新聘请院校管理干部培训班;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赴境外开展夏(冬)令营等活动管理工作的通知》。

  2001年,共审批具有聘请外国文教专家资格的院校23所,使全省具有聘请外国文教专家资格的院校达103所,在浙文教专家560人,分别来自美国、日本等22个国家。在以往22对合作办学院校基础上,又完成审批、注册浙江师范大学等10所学校的中外合作办学。新核准校际交流院校8对,至此全省高等院校与国(境)外正式建立校际关系的共有227对。有接受外国留学生资格院校13所,2001年获准来浙学习外国留学生932名,共有在校留学生1634名,分别来自美国等33个国家和地区。接待来自英国、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等15个国家和地区访问团组26批232人。作为华东地区协调省,组织举办了英国GAP项目10周年庆典,审核赴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研究、进修学习、任教讲学和业务培训人员33人。

  2001年是浙江省成人教育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一年。浙江成人教育全面贯彻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促进农村实用科技的普及推广、推动社区教育的开展为突破口,以实施“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开展社区教育实验为重点,推进成人教育工作。与省委、省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联合印发了关于“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实施意见,并通过多种途径宣传、布置“培训工程”,与新农村杂志社共同举办了培训干部、师资培训班15期,培训骨干人员近千人;积极推动各地示范培训基地建设。农村成教基地建设再度升温,通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全省已建成省三级以上乡镇成校1366所,其中占地1公顷以上、校舍面积2500平方米以上的省级示范成校123所。社区教育试点工作逐步推进,组织召开全省部分市及社区教育实验点社区教育研讨会,交流了社区教育工作经验,贯彻部署开展社区教育实验的有关工作。杭州市下城区、宁波市鄞县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对36所专修学院进行了教学工作大检查。通过检查,停止了7所学校当年招生资格。

  全省自学考试项目达13个,其中中外合作项目3项;全年累计接纳考生88万余人次,比上年增长14%。

  学历教育考试共76万余人次,比上年增长7.13%。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设专业87个,4月、10月考试报考人数分别达到32.08万、33.62万,为历史之最,全年不计重复达46万人,比上年增加1万多人,毕业生2.01万人,比上年增加0.7万人;国家学历文凭考试2.7万人次,比上年增加1万人次,有首届毕业生1268人;电大注册视听生考试3.1万人次;首次承担清华大学远程教育考试,近700人参加考试。

  非学历教育证书考试共12万余人,比上年增长71%。增长较快的项目有少儿计算机881人、比上年增长418.24%;剑桥少儿英语培训考试8679人、增长131.87%;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4473人、增长73.1%;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46452人、增长26.32%;中英合作金融管理、商务管理证书考试1455人;心理健康教育有1419人获基础知识培训合格证书。

  自学考试助学培训机构342家,比上年增长28%。其中学历教育助学机构187家,比上年增长14%;非学历培训机构155家,比上年增长50%。

  1. 积极开拓高职自考,增辟中职后教育新途径。
  2. 重点推进县、乡助学基地建设。已建县级助学中心31个,占县市总数的42%;乡镇联络(工作)站1252个,占乡镇总数82.7%,其中设自考生学习活动室907个,占联络(工作)站总数的72.4%。
  3. 改革学习媒体供应体制,确保自考生提前5个月拿到学习用书。
  4. 实行考试管理目标管理责任制,省、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分管领导与自考机构负责人逐级签订责任书。
  5. 推行数码摄像自考管理系统,扩大银行报名服务系统试点。

  为拓宽中职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成才立交桥,实现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从10月起首次在学历教育领域开设了与中职衔接的高职类专业。这一新形式首次开考就吸引了近5000人报考,各地中职学校申办高职类试点专业助学的热情高涨,省内申办高职自考试点的中职学校达49所。

  开考的高职自考专业已有饭店管理、烹饪工艺、药学、电算会计、机电一体化工程、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等10个专业。决定2002年下半年增设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这些高职类自学考试专业中,经省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认可,省级教育、劳动、行业等部门统一组织的技能、职业考核的等级证书、资格证书,可作为免考相应专业技能课和取得学分的依据。

  2001年各级普通学校基本情况

  2001年各级成人学校基本情况

  2001年,全市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为100%,义务教育的入学率、巩固率和完成率继续处于全省领先地位;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95.46%,盲、聋及弱智儿童入学率95.14%。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宁波市被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集体。2001年,全市基本普及了高中段教育,高中段招收新生4.9万人,其中中职招生2.6万人,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的比例达到85.23%,比上年提高约3个百分点,其中市本级达到98.27%。高中毕业生升入高校的人数取得新的突破,报考普通高校21751人,共录取17353人,文理科上线率达到90.6%,高考录取率达到79.7%。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8个和11个百分点。此外,单考单招中职毕业生升入高等职业学校4831人,成人高校招生12120人,使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去年的14.3%提升到17.2%,初步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

  高等教育实力增强。2001年,全市共有全日制普通高校11所,在校生4.34万人;成人高校2所,在校生2.77万人。为加快建成全省高等教育副中心城市,宁波大学积极向教学科研并重型的大学发展;市政府与浙江大学合作创办的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于6月正式成立,并招收新生近1500名;为进一步整合高等教育资源,宁波高等专科学校与宁波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筹)顺利实现了合并办学;宁波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更名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高职“摘筹”工作进展顺利。

  成人教育快速发展。启动实施市民学习英语计划,制订实施方案,组织编写《宁波市民通用英语100句》试用教材,确定财办系统、旅游培训学校等8个单位为培训试点单位,组织了近1000名学员进行培训。积极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确定10个乡镇、5个城区街道为社区教育实验点;在鄞县邱隘镇等地建立了农村社区教育学院。重视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已有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全国7所名牌大学的远程教育站落户宁波;发展电大远程教育,在8个乡镇建立了电大学习中心,完善了电大教学网络,促进了高等教育向农村的延伸。新确定10个燎原项目,实施“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强化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建立了奉化等7个市级培训基地。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认真探索“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新体制。积极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办学,落实各项扶持政策,规范办学行为,出台了《关于规范社会力量办学机构举办中小学生培训班的若干意见》,整顿撤并了一些条件较差的民办学校与幼儿园。与上年相比,全市社会力量办学机构从1999所调整为1659所,全日制民办教育机构从78所增加到82所。投入体制改革逐步深化,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进一步加大,全市全年教育经费总收入40.57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26.83亿元,比上年分别增加8.18亿和5.67亿元;全市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17.55亿元,比上年增加5.25亿元;全年征收城乡教育费附加7.40亿元;高教园区“政府投、学校筹、社会助”的资金筹措模式成效显著。

  优化学校布局。确立了“高等学校发展园区化、县(市)区社区学院建设一体化、乡镇中心学校建设集约化”的总体思路。宁波高教园区南区的各项建设进展顺利,至年底,已落户4所院校,在校生达1.5万人,预计2002年底可基本建成;高教园区北区的框架也基本确定。县(市)区社区学院建设进程加快。完成了从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的过渡,宁波师范学校和邵逸夫艺术幼儿师范学校两校合并成为宁波大学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结合城市化、城镇化进程,按“十五”规划确定了全市中小学布局调整目标和年度实施计划。较之2000年,全市小学和初中分别从1066所、250所调整为964所和242所,校均规模分别从398人、856人增加到438人和944人。

  素质教育扎实推进。强化学校德育工作,推进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和学生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在13个学生课外活动基地、4个学生科普基地的基础上,启动建设1个综合性、大规模的学生农科实践基地。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加快教育创新,努力减轻学生负担,全面实行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并举的双证制度。深化课程改革,落实小学、初中信息技术课实施计划,城区小学英语教学从五年级提前到三年级,探索实践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推行教职工聘任制,全市各类学校共聘任教职工44004人,缓聘、试聘、转岗、流动756人,待聘102人,高职低聘159人,离岗退养440人,认真清理了在编不在岗的人员。为打破平均分配的现象,积极鼓励学校将分配与实绩、贡献挂钩,制发了《宁波市教委直属学校(单位)分配制度改革意见》,并在4所学校试点,取得初步成效。启动实施教育“引凤计划”,简化审批手续,全市共引进中小学特级教师10人,市直属学校引进了15位“双师型”人才,高校引进副教授和教授223人、博士35人、硕士129人,在甬高校教授和副教授总数达到930人。积极培养名师和骨干教师,推荐确定省第二批名师培训对象中学32人、小学28人。至年底,全市共有102位教师列入“省中小学名师计划”培养人选。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奖励力度,从9月起,对在职在岗且每年考核合格以上的特级教师新增岗位津贴每月300元。通过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提高了教师学历层次,小学和初中教师的专科和本科学历分别从上年的31.8%、32.8%提高到40.1%和40.5%。

  2001年,全市高标准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了高中段教育。普职高招生比例保持在47∶53。聋生初中升高中的比例达到51.1%。通过公办学校吸纳、镇乡(街道)举办及允许个人举办等多种途径,解决了3万多名民工子女的入学问题。

  强化德育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和全市第十次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全市农村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和城镇中小学均成立了法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得到加强,成立宁波市教育学会心理健康分会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办好“中小学生心理咨询热线、信箱”。将学生社会实践列入学校教学计划。

  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小学毕业生升初中继续实行相对就近、校校对口,小学毕业考增加了外语学科考试。“中考”继续实行毕业考和升学考两考合一,增加了自然学科实验操作、音乐、美术、英语口语和计算机等“5选2”加试,体育考试尝试了“1+5选2”的模式。扩大了普通高中跨区域招生范围和优质高中招生规模。推进普通高中办学模式多样化,在部分学校举办了美术、体育特长班和播音、媒体编导等特色班,在效实中学、镇海中学举办省、市创新教育理科实验班。城区高中招生扩大了省一级重点中学定向保送生名额。

  加快教学创新。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普通高中新的课程标准和省义务教育新教学计划,把“主动学习、探索研究”作为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突破口,积极探索实践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落实小学、初中信息技术课实施计划,编制修订小学、初中的信息技术课教材。召开全市推进素质教育现场会,评选市第二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积极宣传、推广教科研成果。制订并实施《教育创新计划》,组织特级教师和名教师编写《走向创新教育》系列丛书。加强学生科技教育和艺术、体育活动,组织开展了以“崇尚科学、探索创新、挑战新科技”为主题的科技教育宣传月等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2001年,全市有中等职业学校117所,在校生7.55万人。

  示范学校和现代化专业建设成效明显。2001年,全市共有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3所,包括省一级重点职业中学10所,省二级重点职业中学5所,省三级重点职业中学5所,国家级重点技校2所,省部级重点普通中专1所。其中宁波职教中心等9所学校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县(市)区社区学院(集职教中心、成教中心、实训指导中心、教研中心为一体的“四中心学校”)建设取得较大进展,鄞县、象山、余姚等地也已动工兴建。至年底,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共开设20多类80多个专业,建成35个与宁波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市级重点专业,其中10个为省示范性专业。服装、机电、计算机等10大类现代化试点专业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

  提高教育质量。为鼓励学生获得“一张文凭、多张证书”,市教委与市劳动局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各类职业学校毕业生职业资格鉴定工作的通知》,全面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并举的双证制度,中职毕业生职业资格鉴定的起考等级提高到中级。中等职业教育推出了“三种教学目标、五种教学类型”的教学模式。全市“3+2”五年制职业教育试点班招生935人,五年一贯制班招生600多人。6所中职学校经省教育厅批准为综合高中,全市职教综合高中试点班共招收新生2115名。为探索更为灵活的职业教育制度,市教委出台了《关于在宁波市职业学校试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通知》。

  深化体制改革。2001年,全市社会力量办中等职业学校共35所,在校生数占中职学生总数的20.4%,办学资产合计8960万元,占中等职业学校资产总数的17.4%。鄞县职高、宁海第三职业中学等5所学校相继实行国有民办改制。教育投入进一步加大,根据1994年通过的《宁波市中等职业教育条例》实行的职教经费统筹办法,2001年市本级共统筹2800万元,促进了骨干学校和专业建设,调动了行业、企业的办学积极性。

  职校师资队伍建设明显加强。职业中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61.7%,中高级职称专任教师比例达到40.5%,“双师型”专业教师比例达到28%。

  毕业生就业保持良好态势。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宁波中泰职校、奉化大桥职校等学校连续多年实现就业率100%。1980年以来,累计有20余万名中职毕业生走出校门,成为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2001年,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20402人,其中对口升入高等职业院校近5000人,报考录取率为82%,占中职毕业生总数的24.5%。

  2001年,全市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初步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提前两年实现了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

  高等教育资源继续扩大。按照“创新体制,激活机制”的要求,2001年,经过2年多的建设,浙江万里学院升格本科院校的工作取得较大进展。为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资源,宁波高等专科学校与宁波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筹)实行合并办学。新建1所完全由社会力量举办的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医药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了教育部的院校设置评议委员会的“摘筹”评审。全市高等教育逐步形成高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比较合理的结构。

  高教园区建设进展顺利。到年底,宁波高教园区南区已经完成投资20亿元,建成各类建筑80余万平方米,已有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浙江万里学院、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筹)、浙江医药职业技术学院(筹)等4所院校落户园区。为了加强高教园区(大学城)的建设与管理的研究,我市发起并举办了首届全国高教园区建设与管理研讨会,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学科和专业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市高校有8个专业被省教育厅、教育部确定为重点建设或示范性专业。结合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坚持以评促建,开展了第二批重点学科和首次重点建设专业评审,评审出10个重点学科、5个重点扶植学科、10个本科类重点建设专业和7个高职类重点建设专业,促进了高校建设,增强了高校实力。

  强化教育科研,提高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2001年,全市高校纵、横向科研项目达600余项,科研经费超过3000万元。发表在国家核心刊物上的各类论文达600余篇;其中被SCI、EI等收录的论文达65篇;9项研究成果获得省级以上奖项。举办首次宁波高校产学研工作交流会,促进高校与经济产业部门的结合,一些产学研结合项目成效显著。

  师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全年在甬高校引进各类教师427名,高校教授数突破了200名,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达到340名。教师的数量得到充实,结构得到改善,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深化高校体制改革。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初步完成,借鉴宁波大学、浙江万里学院的成功经验,其他高校按照精简高效、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开展机关机构改革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办学活力不断增强。高校后勤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浙江万里学院、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筹)等校的后勤全部由企业进行投资建设和管理,完全实现社会化。宁波大学、宁波高专、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等后勤改革阶段性工作基本完成。

  2001年,全市农村劳动力参加学习和培训的总人数为118.4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人数的44.70%,其中参加长训的人数为21.4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8.1%;乡镇成校举办全日制学历教育班263班,在校学生9441人;全市全民大集体企业职工参加学习培训14.73万人,全员培训率为38.1%。

  强化社区教育实验工作。市教委、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通知》,成立了市社区教育专业指导组;实验区中有7个乡镇、2个街道成立了社区教育学院。11月,鄞县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

  积极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确定慈溪长河镇等7个镇(乡)为市级百万农民培训工程示范培训基地。

  加快乡镇成校布局调整步伐。结合农村乡镇区域调整,调整乡镇成校布局。乡镇成校从2000年的149所减少到138所,其中省示范性成校22所,省一级成校28所,省二级成校57所,省三级成校31所。

  加强教育支援工作。认真做好东西部地区学校结对帮扶工作,全年选派2批共48名教师赴贵州对口县支教,并选送13位学科优秀教师组成暑期讲师团赴黔东南州、黔西南州进行为期二周的巡回讲学,共有4000余名教师参加了培训。2001年,全市已与贵州结对50余所学校,全年共支援资金99.36万元,以及计算机、教学仪器、图书、衣物等,资助292名特困生,接受了黔东南州、黔西南州和广西柳州市的36位校长为期3个月的挂职培训。全市的对口扶贫工作得到了省“双对口”领导小组的表彰,被评为全省教育系统中唯一的省级扶贫先进集体。在对市17个贫困乡镇、2个片进行的扶贫工作中,共安排教育扶贫经费250万元。市教委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市扶贫先进集体。

【导语】最近有家长咨询小编很专业的一个问题,就是三校生可以参高考上大学吗?小编还专业查了一下什么是三校生?下来我们就针对这一问题具体来了解一下吧


三校生(职高生、职校生、中专生)可以考大学吗?

三校生可以考本科对口升学是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也会扶持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满足职专学生升学深造的愿望,国家教育部出台了“对口升学”政策,这个升学是国家从高校招生计划中选择部分专业拿出专门指标,都希望继续深造的职校生进行对口专业的高考。对口升学计划是属于当年高招计划的一部分,对口升学的学生大学毕业后和同年普通高考进入大学的学生享受同等待遇。所以很多省份都会有学校进行对口升学招生,只要你是职高、中专生、技校生,你就可以参加对口升学高考,完成你的大学本科梦。可以说对口升学是你的起跑线上比别人落后一步的时候走捷径的最快的一次机会,错过这次机会以后你要是想继续进入本科进行学习,就只能通过专升本考试。

关于对口升学,有以下几个要点:

1、对口升学与高考是一种并列的上大学的方式,比如省的对口单招考试,省对口升学考试,安徽省对口高考,四川省职教师资等。每个省份考试内容和形式可能有所不同,但是大体上都是文化课加专业课,部分省份还需要专业技能,比如省,四川省先需要通过技能考试之后才参加文化课,最后才能进行填写志愿。

有的省份单招考试是在统招考试的前面,所以当你单招考试没有录取的时候,是可以继续参加这个对口升学考试的。

2、对口升学的招生人数是比普通高考和招生人数少的。院校也只能是本省的少数本科院校,另外考试的时候,你所考试的专业就是你大学要读的专业,到了大学以后,很多学校是要求不能换专业的,所以大家要谨慎选择。都说普通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其实对口升学也是这样。所以大家在面临对对口高考时,一定要放宽心态,加油努力,争取取得一个满意的结果。

社会的关注度对对口升学是没有像普通高考那么高的,所以很多资料和信息需要大家在网上关注,确保获取最新考试动态。

3、对口升学与普通高考相比有自身的优越性,比如考试内容比普通高考简单,内容固定,凡职业学校应届或往届毕业生均有资格报考,对口高考是一个中专生改变命运的一个机会。大家在考虑自己是选择单招还是对口高考时应注意自己本身的成绩谨慎选择。

中专生面临对口升学需要克服的最大困难是要一直拥有着学习的动力。因为大环境的原因我们改变不了,所以会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觉,但是请别放弃。我们都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初中考不上高中怎么办?

这是很多家长的疑惑,孩子目前正在上初三,但是成绩不是很理想,如果考不上高中,是不是孩子就完了。首先这点要给家长纠正一下,孩子考不上高中这是正常现象,只要真正努力过了,就无悔。千万不要因为孩子的成绩不好而杞人忧天。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不是高考一条路就能改变人生。学门技术也是不错的选择。像现在的技术院校都还不错,专业方面有烹饪、汽修、西餐、电子竞技等等,都是目前就业率好的专业,如果经验丰富并不比大学生挣的少。因此作为家长不仅仅关注孩子的成绩,更多的是树立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这里小编推荐一家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汉唐职业技术学院。不仅专业上有优势,还有3+2大专、3+3统招大专、5+2七年制统招本科。出来拿的证书跟普高的孩子拿的毕业证书差不多的。如有兴趣可拨打400-029-6659

大文斗范文网会员为你整理了“小学教导处主任个人工作计划”5篇范文,希望对你有参考作用。

篇一:小学教导处主任的工作计划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学校行政的直接领导下,坚持以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以改革为动力,集中全体教师的智慧,为进一步提升我校教育教学水平。

1、制度建设更加完善。

2、常规管理更趋规范。

3、课程设置更富科学。

4、师资结构更为合理。

(一)抓好制度建设,完善办学框架

在认真继续抓好《山脚小学教学目标管理方案》贯彻实施的同时,广泛征求全体教师意见,对原有的《教学目标管理制度》再次进行修订,并提交校长室和职代会讨论,以制定既适合我校实际情况,又富有人文关怀特色的科学的管理制度。

(二)抓好常规管理,促使办学规范

1、坚持“四查一听”,狠抓课堂教学“四查”:

一是检查教案作业,教研组长对组内教学人员每周一小查,教务处每月一大查,平时由教务处(各教研组)和主管教学的校长随时抽查;二是检查教学进度;三是检查教学出勤;四是检查教学效果。所查结果一律登记到教学日志上,教工例会时详细。

“一听”是指加强听课。学校行政领导深入一线随时听课,校长、副校长不少于20节、教导主任不少于25节、教研组长不少于20节,其他教师每期听课不少于15节。对听课情况教务处将采取平时抽查,每月月底按时检查的办法进行落实。

课堂教学检查坚持“三个务必”:一是务必抓好课堂纪律,二是务必写好能指导教学的教案;三是务必科学、合理、适量地布置作业,及时、认真、准确地批阅作业。

2、坚持“三评一考”,检查教学效果

每月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价。具体操作方法为:坚持学生评价、教研组长评估和行政人员评定相结合的“三评”原则。对“三评”存有异议的,将考试学生的学习情况,最后以考试定锤。“三评一考”的最终目的是检查教学效果。

(三)抓好课程改革,体现时代要求

根据上级最新文件要求,将专业教学实际需要与学生成长规律有机结合,对原有的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充分体现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同时,组织各教研组骨干人员,重新编写专业教学大纲和课程教学大纲,使我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四)抓好素质教育,德育教育

1、重抓教育教学质量、转变教师教学行为

2、注重德育教育、创建和谐的德育体系

(五)抓好师资培养,形成人才梯队

1、抓好师德建设,培养育人模范

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教师法》、《职业道德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各级各类学校先进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的优秀事迹,进一步增强学校教师“育人先育已”、“打铁先得自身硬”的意识,着力发现和表彰一大批育人模范,带动全校教师一同前进。凡课堂上出现“五不管”情况的教师,一经查出,当即停课!并不再予以安排工作!

2、搞好教研活动,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1)坚持开好教研会,提升各组师资水平

每周星期二的第七节课定为教研活动时间。

每次教研活动要有具体内容:诸如检查教案、作业和听课记录;研究教学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交流学生学习情况,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探讨“双差”生的教育培养方法;探讨市场对人才需求的特点,与日俱进,改革课程设置方案和教学大纲,积极稳妥地推进教学改革。

为杜绝教研活动流于形式,提高教研活动质量,教务处将进一步加大对教研活动的检查督促力度:检查教研时间有没有得到保证,检查教研活动有没有书面记录,检查教研活动有没有贴近学校和本专业实际,检查教研活动主题内容有没有真正落实到位。

(2)组织教师上好公开课,进行集体备课,增强教师业务能力

公开课要认真组织,精心安排。新调入的老师必须上好一堂公开课,每个教研组同时要确定1~2堂示范课。对公开、示范课、集体备课的要求是:①教研组长提前3~5天通知授课人做好授课准备,共同确定授课内容后,实行集体备课;②教案可以不用手写,但是必须有二次备课;③听课后要本着帮助同事,互相学习的态度,客观公正地进行集体评课;④评课时间要定在当天进行;⑤本组教师无特殊情况,必须全部参加。集体备课过程: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教法交流、课时安排、作业布置。

(3)互相促进,以老带新

新调入的教师,这些教师对于新的工作岗位,还存在诸多不适之处,因此,要继续开展“互相促进,以老带新”的传帮带活动。

(4)培养骨干,铸造学科带头人

通过选送、自修、等各种方式提升在职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并有选择地培养各组学科带头人,形成合理的学科梯队和人才梯队。

学科带头人产生的程序是:先采取教研组内民主推荐和自愿报名相结合的方式,然后通过理论考试、实践操作、学生评估、测验学生等途径,再由学校认定。

(5)激励人心,多方肯定

鼓励教师创造性开展教研教改活动,对教师参与并取得良好教育教学效果的各项教研教改活动,要给予充分重视和肯定,如优秀教案、优质课、学生满意率百分百、组织或指导学生社团活动、积极指导学生参加省地县各种竞赛、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等。

总之,本学期各教研组必须作好以下工作:传、帮、带工作;公开课;示范课;集体备课;优质课;研究课;汇报课;作业展评;教研课题的选择。

篇二:小学教导处主任的工作计划

1、本学期共开设12个班级。在校生 人,其中女生 人,约占全校总人数的 %。学生主要来源于大寨村、竹留村、九门村、湾寨村和四方山村的适龄儿童。

2、我校共有教师25人。从学历结构看:本科7人,大专 人,中师 人,其它学历1人;从职称看:小教高级 人,小教一级 人,小教二级 人,未评4人;从专业结构看,我校的科学、英语、音乐、体育等专业教师的配备还不满足学校的教学需要。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巩固和拓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抓质量、促发展、提效益,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工程,注重抓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以我校工作计划为指导,精细务实抓教学,倾心竭力谋质量,立足教导处为全体教师服务的思想,坚持以教师和学生的成长为己任,扎实开展各项工作,谋求各项工作的新突破。

三、开展教学及教研工作的具体措施

1、严格执行《黔东南州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加大执行力度,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努力构建良好的师风师德,争做学生爱戴的教师。

2、上班期间不能随意走出教室,手机要设置为静音,更不能出现喝酒后上课的现象,否则以学校相关制度予以论处。

3、每位老师都要爱岗敬业,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时时以教育教学工作为重,教学上肯专研,肯积累,我相信教学成绩会搞得好起来的。

4、积极发挥教研组的职能,教研组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措施,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组织教师探讨教法,不断学习和引进新的教学经验;教研组长每月要对本组教师的备课教案和批改作业情况进行两次检查,并写好检查评语。对其中的不足之处要大胆指出和作出整改要求,再将检查情况反馈到教导处。

5、教研组要积极开展听课、评课活动。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要经常下到教室听课,随时了解教师的上课情况。一学期,每位教师的听课次数不得少于6次,并作好听课记录,然后交给教导处和教研组长签字,学期末交到教导处存档。

6、每位老师课前要吃透教材,精心备课,不能无教案上课现象;课上要善于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和动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整堂课都由老师一个唱“独台戏”。

7、要把课上好,就必须把课堂纪律组织好,因为课堂纪律不好,就容易使我们在40分钟中做“无用功”。因此,我们在上课时要随时注意提醒学生把精力放到老师的讲课上,不能只顾自己的尽情发挥而忽视了学生的上课表现情况。

8、教师要关心和爱护学生,使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坚持“多最大障碍。

9、作业的布置和批改。教师布置作业要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批改作业要认真、及时,并作好分析,找出原因,采取相应对策及时补救。

10、我校的留守儿童较多,所以做好家访工作尤为重要。家访是老师与家长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途径。教师要经常与学生家长沟通,共同来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

11、每位教师要积极翻阅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书刊报纸,多从网上浏览和下载教学理论来学习和研究,从多条渠道去提高自身教学经验。

12、加强音、体、美、品德及综合实践等学科的教学教育,结合本校实际认真组织实施各种学生文体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的特长,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13、积极开展有意义的学科竞赛活动。各学科教师应充分树立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充分挖掘学科资源、学生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科竞赛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潜能(如:数学竞赛、作文竞赛和书法竞赛、美术竞赛等)。

14、要求全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渗透各种法制教育,使学生做到学法、知法、用法的意识。

15、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强化教学法规意识,开足、上齐每门课程,禁止随意调课、停课,确保各类课程的教学质量。

16、班主任要制定切合实际的班级管理制度和班级活动安排表,重视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17、要求每位教师在撰写教学计划时要突出对学生渗透法制知识,课前写好相关法制教案,并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渗透法制教育,班主任要上好法制主题班会课,要组织学生办好法制黑板报。

18、每个班级要保证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活动,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

19、图书管理员、仪器管理员要积极开放和完善图书室、仪器室,提高师生的借阅率和使用率,切实发挥它们的作用。

篇三:小学教导处主任的工作计划

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已经开学了,学校教导处在上级的领导指示下,按照相关的文件要求,根据学校的具体工作部署,特制定工作计划如下:

以十七大报告为指导,根据县局教研室和学校新学年的工作重点,学校教育教学教研工作将紧紧围绕学校的工作目标,立足学校教学工作实际,以常规管理为抓手,以新课程改革为中心,以教学质量为生命,以开展扎实有效的教研活动为主渠道,以解决新课程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突破口,通过多种形式引领教师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提升实施新课程的能力,积极探索现代化背景下教学管理、教学研究的新方法、新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贯彻党和国家的思想、宗旨、认真传达和学习党和国家的文宪、政策、结合地方的实际,融德育工作于教学实践中,日常生活中。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积极开展适合少年儿童特征的各种活动。坚持要求每周上好一堂周会课,坚持利用升国旗下讲话与集合队时间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三、本学期教学工作与发展目标:

1、以课改为中心,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纲要》《标准》,进一步转变教学观点,以新的教学理念指导课程改革的实践。

2、强化教学常规管理和质量意识,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质量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科教学质量的调测、监控。

3、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培养青年骨干教师,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

(一)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提升教学管理水平

1.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职业学校收费乱象评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