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香港是的长官英文香港话怎么说

在革命战争年代,邓小平曾五次踏上过香港这片土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处理香港回归的历史重任又落到了邓小平身上。他以伟人的智慧,提出了香港回归“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与撒切尔夫人就香港主权问题进行了艰难谈判,坚持香港驻军,主持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基本法》。1997年7月1日,香港顺利回到祖国的怀抱。邓小平与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紧紧联系在一起。

毛泽东会见希思时说,“香港是割让的,九龙是租借的”,说着指了指邓小平等人说:“到时候怎么办,我们再商量吧。是他们的事情了。”

邓小平在谋划香港回归时,曾经表达了在中国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后,去香港走一走看一看的愿望。很多人以为他从未去过香港。其实,他在早期的革命活动中曾经五次来到香港,尽管来去匆匆,可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20年9月11日,年仅16岁的邓小平和84名四川籍学生,由上海乘法国邮船,开始赴法勤工俭学的旅程。9月14日,邓小平和同船的同学抵达香港。这是邓小平第一次到香港。同行的冯学宗在日记里这样写道:香港“背山面海,树木阴翳。商旅云集,街市宽阔,屋宇齐整。此地贸易之人,虽是中国人,但那种种的管辖权完全属于英国人,英人自得此地后,订立了许多束缚华人的条例,近已成为沿海最繁华最紧要的商埠了”。这想必也是邓小平对香港的最初的印象了。

1929年七八月间,邓小平奉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派遣,告别妻子张锡瑗,坐上南下的船,经过香港赴广西开展革命工作,这是第二次到香港。次年1月,邓小平因向中央汇报工作,取道香港来到上海,这是第三次到香港。1月底,他取道香港回到广西,这是他第四次到香港。1931年 2月,邓小平率领红七军到达广西。他奉命往上海向中共中央请示汇报,由韶关经广州到香港,再由香港到达上海,这是他第五次到香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的一贯立场是:香港是中国的领土,中国不承认帝国主义强加的三个不平等条约,主张在适当时机通过谈判解决这一问题,未解决前维持现状。

1974年5月24日,毛泽东在中南海游泳池住处会见英国保守党领袖、前首相希思,周恩来和邓小平等在座。毛泽东以他特有的风格,与客人纵论天下大事。当希思谈到英国可以给中国提供技术和技能方面的帮助时,毛泽东说:“你们帮助我们,我们高兴。你们剩下一个香港问题,我们现在也不谈。香港是割让的,九龙是租借的,还有二十四年。”说着,他指了指邓小平等人说:“到时候怎么办,我们再商量吧。是他们的事情了。”

1977年7月17日,中共十届三中全会一致通过决定,恢复邓小平因天安门事件被罢免的党政军领导职务,他第三次被起用。摆在他面前的工作千头万绪,可拨乱反正、恢复经济才是最紧迫的工作。10月2日,他会见参加国庆活动的港澳各界同胞代表团和香港知名人士利铭泽和夫人。他在谈话中说:“说什么‘海外关系’复杂不能信任,这种说法是反动的。我们现在不是海外关系太多,而是太少。海外关系是个好东西,可以打开各方面的关系。”邓小平在这里明显地透露出一个强烈的信息,包括港澳台在内的海外关系是正常的人际关系,中国经济建设离不开海外关系这个“好东西”。

邓小平恢复工作后,便开始重视香港问题,思考“香港主权”的事情。1978年4月,国务院成立港澳事务办公室。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筹备和召开第一次港澳问题会议。会议开了将近一个月,对一些错误的极左的政策,进行正本清源,旨在改善与港澳工商界的关系。廖承志遵照邓小平的指示,对一批香港客人保证,香港可以长期保留它的现行制度,中国不会在香港搞群众运动。

1978年12月,外贸部长李强前往香港,主要任务是考察香港怎样能为中国,尤其是广东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帮助。李强在香港首次宣布,中国将接受外商投资,欢迎贷款。李强还经邓小平同意,正式邀请香港总督麦理浩访问北京。1979年3月29日,邓小平在北京会见香港总督麦理浩。他说:“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个问题本身不能讨论。但可以肯定的一点,就是即使到了一九九七年解决这个问题时,我们也会尊重香港特殊地位。”

他明确表示不同意麦理浩提出的香港回归,新界仍由英国管理的意见。中国政府的这一立场不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利益,这就是:在本世纪和下世纪初相当长的时期内,香港还可以搞它的资本主义,我们搞我们的社会主义。就是到一九九七年香港政治地位改变了,也不影响他们的投资利益。麦理浩访问北京和邓小平的会见,给国际社会透露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即中国政府已正式把香港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

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就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问题,对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提出著名的九条方针政策,又称“叶九条”。

1982年1月11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华人协会主席李耀滋时,把“叶九条”概括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即“一国两制”。他说:“九条方针是以叶副主席的名义提出来的,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两种制度是可以允许的。他们不要破坏大陆的制度,我们也不能破坏他们那个制度。国家的统一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愿望。……我们讲大政方针。没有这样的气度不行。”

邓小平正是以“这样的气度”缜密地思考香港回归的问题。4月6日,邓小平在北京会见英国前首相希思,他们之间的对话已经勾勒出“香港回归”的基本路径。希思回忆起1974年与毛泽东会见时,毛泽东所谈香港回归的往事,他问:“现在离一九九七年只有二十四年的时间了,你是如何考虑在这个期间处理香港问题的?因为很多人都要在香港投资,怎样才能使投资者不要担心呢?”

邓小平回答:“香港的主权是中国的。中国要维护香港作为自由港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也不影响外国人在那里的投资,在这个前提下,由香港,包括在香港的外国人管理香港。我们新宪法有规定,允许建立特别行政区,由香港人自己组成政府,不管是华人、英国人或其他人都可以参加,可以做政府雇员嘛,甚至成为香港政府的成员都可以考虑。香港的各种制度也不变,对外可用‘中国香港’的名字发展民间关系,如贸易、商业关系。……如果中国那时(1997年)不把香港收回来,我们这些人谁也交不了账。新界的租让,香港岛、九龙半岛的割让,是过去不平等条约定的,现在实际上是废除条约的问题。”

邓小平在会见国庆35周年港澳同胞观礼团时说:“港人治港不会变。由香港人推选出来管理香港的人,由中央政府委任,而不是由北京派出。”

1981年7月18日上午,邓小平会见香港《明报》社长查良镛,也就是著名的武侠小说作家金庸,这是邓小平恢复工作后会见的第一个香港同胞。金庸一直是邓小平的仰慕者,他为邓小平1976年的不公鸣不平。邓小平复出后拨乱反正,推行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金庸又通过《明报》予以报道,使海内外更真实地知道改革开放后的中国。

金庸来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见到邓小平时,躬身行礼,谦恭地说:“我一直对您很仰慕,今天能见到您,感到荣幸。”邓小平迎上前去,握着他的手说:“欢迎

10天后的2017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的纪念日。

回归祖国20年以来,香港迎来无数璀璨瞬间,也经历过风风雨雨。然而在祖国母亲的怀抱里,东方明珠始终光彩照人。日前,林郑月娥在接受采访时,通过一系列对比数字,介绍了香港20年的发展变化,也展望了未来五年特区政府的施政重点。


△视频:香港回归20年宣传片

1980年大学毕业后就进入政府部门工作的林郑月娥,回顾自己三十多年的公务员生涯,几乎一半时间是在回归以前,一半在回归以后,得以见证回归前后香港的总体发展。

国家支持两次平稳度过金融风暴

林郑月娥表示,香港过去20年在落实“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上是成功的。既维护了香港的地方繁荣、稳定,也成功地处理了一些危机。如回归不久便遭遇的亚洲金融风暴,以及2008年由雷曼破产事件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这两次香港都能在国家的支持下,成功地控制了问题。

5600万赴港游客7成来自内地

从统计数字看变化,香港回归时,每年香港接待大约1000万人次游客,去年增加到5600万人次,其中7成来自内地。香港在教育方面的开支,1997年是300多亿,到今年达到786亿。今年8月,香港将实现15年免费教育,从幼稚园到高中都纳入免费教育范围。

未来施政重点将从三方面发力

林郑月娥表示,当选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任行政长官后,深感任重道远。新一届特区政府的施政重点将从三个方面加大力度,一是解决香港楼价高、买房子难的问题,二是投放更多资源在教育领域,培养足够的人才,三是让香港的经济更加多元化,在创新科技和创意产业两大范畴挖掘潜力。

“我对香港未来的期盼就是,希望能为我们香港的市民提供一个他们能在这里非常有满足感的生活的地方。”林郑月娥说,未来透过“一带一路”沿线的60多个国家,应该能为香港的专业服务提供更大的机遇。“所以未来五年,我希望用我过去作为一个官员的经验,跟我个人在选举时候提出的理念,能让香港成为我们国家一个非常有朝气的特别行政区。”

有梦一起追!“港人”有话说

香港好,国家好;国家好,香港更好!从今天开始,央视新闻频道推出系列报道“有梦一起追”,一起听一听、看一看回归20年来,香港同胞自己的故事和身边的变化,体会香港的繁荣稳定、多元共融,以及拼搏向上的香港精神。


△视频:携手同心 共创美丽新香港

杨家明:国家的支持是港人的幸运

杨家明是香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的主管,他出生在香港,做地质公园已有大概十年时间,“这种地方现在就为香港的人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康乐和休息的地方。我们非常幸运,在申报联合国世界地质公园的时候,国家给香港非常大的支持,要是没有国家的支持,我们可能很难在一年从国家级申报做到世界级,这是不可能的。”

杨家明说,有了地质公园的概念,就可以把保护工作做得更好,为当地人带来好处,可以持续发展,这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希望中国的地质公园是全世界最好的地质公园,香港可以有这个平台的角色,要参与,要有贡献。”杨家明说,香港人能有这样的机会,这样的好运气,就是得到了国家的支持。

亚瑟:香港是勾连中国内地与世界的大门

亚瑟是定居香港的一位法国商人,7年前,他第一次来到香港,就爱上了这座城市。“爱它的活力 爱这里的人,我意识到在这里我能成为企业家,自己来做一番事业。”

亚瑟从一家葡萄酒公司起步,之后成立了另一家咨询公司,帮助欧洲企业进入中国内地市场。“我们团队从5个人变成了65人,现在同时运营着六七个公司。香港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让我们能够在中国内地获得成功,是一个‘超级’大门,有多元的文化 也充满活力,我认为这是能让我们迅速发展的好方式,在这里我们也能最好地观察到中国内地,那才是我们真正想要进入的大市场。”

亚瑟说,香港和“一国两制”的政策,使像他一样的商人,能够在香港发展并共享中国内地经济迅速增长的附加价值。“有人问我,你打算什么时候离开香港?这就像是在问我准备什么时候离开自己的家一样,这里就是我的家,当我乘飞机降落在这里的一刻,我就觉得我回家了。”

荣楠和亚当:为同一个梦想努力出发

荣楠来自云南,亚当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他们现在共同在香港工作创业。“在香港生活了很久,我们发现香港有很多的硬币,但是怎么也使用不出去,所以我们想来想去,不如自己研发一个管理硬币的机器,来解决下大众的问题。”

在两人的创业过程中,香港数码港的10万元微型创业基金和33万元数码港培育优化基金,让荣楠和亚当能够创造出自己的产品,并且顺利推出市场。“虽然我和亚当来自不同的地方,但是我们现在在朝着同一个有梦想的地方去出发,我们两个年轻人一起为社会努力吧!”

梁百行:团结不同的人创造同一个美好香港

梁百行是一名马拉松爱好者,2015年的12个月中,他每个月都跑一个马拉松,跑遍了全球七大洲。“我深深感受到马拉松带给自己乐观积极的人生,很希望将这种感觉带给香港每个人,所以我就跟朋友举办了第一届香港的街头马拉松。” 梁百行说,香港“街马”是人性化的,也是亲切的,“鼓励很多不同的人在街头上跟你说一个‘嗨’,打一个手,就好像是整个城市都在举办一个街头的嘉年华会一样。”

在梁百行看来,香港既有很多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也有面对不同困难的人,更有着很多拥有不同能力的人,“都是可以放在一起去创造自己的理想,将整个香港团结起来,都是同一个目标,创造一个更美好的香港。”

祝福香港的明天会更好!

香港行政长官李家超昨日(10月19日)发表任内首份施政报告,其中加大力度抢人才的内容引起热议→《

港漂买房免重税、取消优才限额……香港最新出炉的《施政报告》为抢人才拼了!

而作为被争抢的目标——人才们又是怎么看待新一份《施政报告》?新措施对他们的吸引力又有多大呢?

5年“港漂”:香港房子又小又贵

在媒体公司从事翻译和活动组织的工作、同时也在生物科技公司担任企业内部行政培训专员的“港漂”马万,于2016年到香港理工大学读硕士,2017年毕业后持IANG(非本地毕业生移民安排)签证留港工作,至今未有置业。

对于《施政报告》指出,10月19日起合资格外来人才在港置业,在成为香港永久居民后可申请退还多交的印花税,马万相信,措施对吸引内地专才确有帮助,“原本已留在香港的会继续留下,也有身边一些中产朋友或富有阶层,一听到这个政策就开始会打算是否能在香港拿个身份买个楼。”

不过,马万坦言,像他这样持IANG签证留在香港工作的,是占港漂的大多数,而不少人即使缴付昂贵的租金,也未必考虑在香港置业,皆因香港的房子又贵又小,“反而更愿意在这边租房子工作,然后在家乡买房子。”

他直言,能在香港买楼的,都是有相当的经济条件,到时除了吸引专才,也吸引更多有钱阶层到港置业,担忧届时会推高香港楼价,令本地人对他们怨言更多

他认为,若要吸引内地专才到港,政府必须针对香港所欠缺的专门领域的人才,例如IT人才。“可以给香港社会带来更多活力,而不只是带来钱,只是带来钱就没有必要。但如果能带来真正的专业人才,那就非常好。”

但这些内地专才本来已是专业人士,在外国也不乏发展机会,香港对他们而言是否仍有吸引力?

马万表示,始终有些人不太想离开内地太远,而在华人社会来看,香港各种制度都比较先进,对他们吸引力是很大的。

香港政府可做些什么吸引内地专才到港?

马万表示,不用特别做什么,保留好香港本来的一些特色就好,香港是内地和世界的桥梁,只要把桥梁角色和作用发挥就好,而且要针对行业,例如转口贸易,或者是金融业,发挥行业本来优势,足以吸引他们。

“港漂”律师:不愿放弃内地户籍

“港漂”袁巍的职业是律师,在北京大学法学院完成博士学位后,先在内地工作了10多年,然后他在2018年机缘巧合下了解到香港的优秀人才入境计划,之后提出申请,并于同年年底带着太太和2个孩子一起来到香港定居,孩子也入读了本地的官立小学。

袁巍身为专业人士,收入不俗,但他之前一直没有置业的打算,除了因香港楼价高企外,高昂的额外印花税也是让他却步的原因。

他直言:“来香港这几年根本没有关心过香港楼市的情况,也没有作任何置业的打算,因为觉得成本太高,也没有必要提前了解太多。”

此外,他还提到,孩子选校问题也是考虑的因素之一,“置业后居住的地方固定下来,可供选择的学校就相对较少,这一点我和身边的朋友都会考虑比较多。”

如今港漂买房可在拿到永居后退税,袁巍会不会加入置业大军?

袁巍认为,若要硬性规定取得永久居民身份才可以退税,对于港漂而言,政策可能会稍欠吸引力。他表示:“7年还是蛮长的,如果孩子到这边上学,3、4年左右就基本能够稳定下来,这样的话5、6年左右,如果我们需要考虑置业,可能就会一些想法。”

此外,若决定取得香港永久居民的身份,就意味需要放弃内地户籍,这对部分港漂而言也有较多顾虑

袁巍表示,“住满7年对很多身边朋友来说都不是大问题,特别是有孩子的家庭。关键是申请永久居民身份目前的政策是要放弃内地户籍,很多朋友在内地工作和上学,工作了很多年,很多资产都在内地,如果这个身份变化按照现在的两地法律或者政策,会有很多方面受到影响。要提前做一些准备,才可能下定决心切换身份。”

他期望,相关政策是越宽松越好,“退税还是有点麻烦,因为最终还是跟7年永久居民身份绑定在一起,港漂会不会最后选择申请香港的永久居民身份,也有很多不确定性。我不知道有没有可能直接免掉税项呢?但退还的话,对我们的吸引力还是稍为弱一点。”

李家超:香港吸引力不会变

新一份《施政报告》中多项吸引全球高端人才的措施,难免被人拿来跟老对手新加坡作比较——

有人力顾问指,新加坡的高端人才计划比香港更早公布,相关计划的月薪要求约3万元新加坡币,即约200万元港币年薪;而李家超新一份《施政报告》中宣布的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要求年薪为250万港币,要求比新加坡高。

而相关计划的签证年期方面,香港只有2年,新加坡是5年,人力顾问认为香港的计划竞争力较低,“迟过人吸,但出嘅条件仲要比人差(吸引人才比别人晚,但出的条件还比别人差)。”

李家超今日(20日)出席施政报告答问的电台节目,也有听众质疑港府提出的政策跟邻近地区、特别是新加坡相近,但条件比对方严谨。

李家超指,《施政报告》中的抢人才措施非常进取,但不会与新加坡对比。他强调自己永远会挑战自己,不希望跟他人比较。

也有市民指报告中有吸引外来人才政策,但如何留住本地人才的措施相对较少。

李家超承认近期离港人数多,但各人都有不同的原因,可能是因学业、亲人以至个人发展空间等,认为每人离开香港的故事都不一样。

他重申香港本身的吸引力及优势是DNA,怎样都不会改变;同时政府会多做工作向外推广,聚集足够人才,令离开香港的市民发现香港的好,相信他们会考虑回流。

不如小伙伴们也来聊聊,你对新一份《施政报告》怎么看?↓

(本文图片来自橙新闻、星岛及网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香港是的长官英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