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做自媒体现在好做吗?

一个朋友提出自媒体问题,我发现提得非常有责任感。

自媒体良莠不齐,一些观点实在不敢让人苟同,对一些年轻人,特别是哪些未成年人,一些影响到了必须清理的时候了。

在我印象中,一个特别有代表性的事件影响格外深,方方日记中的手机照片问题,虚假得甚至让我信以为真,差一点颠覆我对武汉抗疫的认知。

假、谣信息让人缺乏正确的判断是非的能力。

唯利是图更让人,尤其是让年轻人迷失方向。一些自媒体根本就没有一点点公信力,在这样的媒体的影响下,带给年轻人的负作用绝不能低估。还有哪些无处不在的没有一点可以值得信任的广告,假得无以复加,我已经一点也不相信了这些所谓的媒体的东西了。年轻人怎么想?缺乏判断能力的他们,他们能够接受这样的现实,理解这样的现实吗?

为了纠正解决自媒体问题,有关部门已经下了不少功夫。现在规定高中生不能玩手机,我们相信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信息,值得我们拍手称快,这是一个好的开头,相信更加严厉的举措还在后面。

自媒体信息审核比较复杂,现在字节跳动方面措施接二连三,非常值得庆欣。相信国家会出台更多的这方面法律法规,完善落实有关自媒体方面的规章制度。

自媒体门槛低,一些人也是,伤失了起码的道德标准,有的人一点底线意识都没有,利用网络以售其奸,到了必须严惩的地步。

一些信息平台太过商业化,使得很多优质内容和自媒体人被雪藏。一些

平台利欲熏心,虚、假、利谣、铺天盖地。利用所谓的“热门”带来了反向的中心化作用,有点无以复加。

自媒体说白了其实就是把信息源进行加工,这就导致了信息源不能被自媒体所掌控,那么所有的自媒体信息也就是在一个信息源产生之后才出现的,因此流量战争的战场也就从信息源转变到了包装上,“热门”也就成为了自媒体人争相在这上面搞噱头的目标,这样一来就使得用户大多集中在某几个热门之上,去中心化又怎么能实现呢。

误导其它媒体。自媒体给媒体带来的最大改变不是信息的高效化,而是信息的浅显化。质量变差、数量变少。

所有这些,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一些谣言,以假乱真,大有趋逐良币之势。

诚信缺乏,信念互信荡然无存。真的不敢相信,这个世界怎么了。如果继续这样下去,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啊?不敢想不敢想啊

从微博、微信公众号到直播,再到今天得抖音和快手,繁荣的移动互联网催生了一个新的职业,新媒体运营。

微博年代,只有少两人意识到了KOL以及新媒体运营的价值,后来,不仅出现了一批超级大V,也出现了一批MCN机构,这些人也都赚的盆满钵满。一条微博,广告费七八千,甚至两三万的都有。因为微博本身不限制发布数量,这些大V,一年的收入可能上千万。

而这种模式后来转移到了微信公众号,更多的大号出现了,更高的广告费出现了,某蒙的一条广告50万以上,三流画手通道大叔一个号卖几千万,这些数字不断刺激着年轻人的眼球。

于是,会写文章的,不会写文章的,甚至只要能讲几个段子的年轻人,都开始从事新媒体,仿佛自己就是下一个顾爷,自己就是下一个papi酱。新媒体运营承载了年轻人改名阶层,触碰财务自由的梦想。

我曾经招聘过新媒体运营,我让应聘的女孩把自己写的文章拿出来看一下,我第一反应当然是看一下阅读量。阅读量只有三十多,估计大家随便发个朋友圈,阅读量都不止这个数吧?所以说,这份工作的意义到底有多大呢?

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的时代,有很多的娱乐大号,这些大号通过传播明星八卦,绯闻谣言,获得了数百万的关注,然后再去赚取甲方的投放费用。最早的大号们确实赚到了钱。

后来,有的人更狠,开始刷粉丝,刷阅读,批量做号,然后再去骗取甲方的投放费用。甲方怎么投放都没有回收,所以干脆不投了。

再到现在的抖音时代,温婉的一条抖音“酷奇酷奇普拉达普拉达”,吸引了1500万粉丝的关注,不仅火了自己,也帮抖音拉来上千万的用户。但是由于封杀,很快消失在人群中。还有彩虹毛衣女孩的“老公老公抱抱,我要公主抱抱”,你有多久没刷到她的抖音了?还有号称抖音营销大师的杜子建,靠给粉丝讲课,疯狂收割,收取智商费,但是他的抖音很少有点赞上千的,1500万的大V,点赞这么少,真的让人费解。

平台越来越多,大V越来越多,造成的结果就是广告商不够用了。这些大V虽然很多粉丝,但是却没有办法变现。平台广告的分成少到可怜,阅读量百万的文章,广告分成仅10块钱。但是在公众号时代,一篇10万+的文章就价值30000。价值可以说是天壤之别。

再说导流带货呢?如果是好物分享类或者垂直类的大号,确实能带货,但是大部分娱乐号,心灵鸡汤号,是没办法带货的,粉丝多,但意义不大。

有太多的年轻人,还在将自己的前途孤注一掷的放在新媒体运营上,作为一个前辈,实在是痛心。


作为一个爱好还可以,作为一个公关也可以,作为一个作家也可以,但是千万不要写着几十个阅读的水稿,做着年收入上千万的梦。你们还有很多的行业可以选择,还有很多事值得去干。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SEO研究协会网官方发声,对观点有疑义请先联系作者本人进行修改,若内容非法请联系平台管理员,邮箱cxb5918@学习互联网营销技术请到巨推学院。

关注徐公子,解密富豪第一桶金。

1979年,是普通的一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年。

这一年,王凯出生了,他后来加入了央视,再后来他创办了凯叔讲故事。

这一年,樊登3岁了,后来他进了央视,再后来他创办樊登读书。

这一年,罗振宇6岁,后来他进了央视,再后来他创办得到。

这一年,吴晓波,11岁了,后来他创办吴晓波频道。

如今,这四位在知识付费干的风生水起,今天就来聊聊他们的故事。

1968年,吴晓波出生在浙江宁波的一家郊区医院里。

父亲是广东梅县人,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的机械系。求学期间,与一位来自浙江绍兴学船舶技术的姑娘相恋。

后来这位姑娘理所当然地成了吴晓波的母亲。

最早,两口子一起在炮兵研究所工作,番号207所,负责重兵器研究。

这种科研场所,一般都是搬来搬去的,后来搬去了山西祁县的一个山窝里。

由于担心条件艰苦,吴晓波便被留在宁波的大姨家寄养,直到6岁才被父母接到祁县。

幼儿园的第一天,晓波同学便领教了西北人的剽悍,被几个小孩胖揍了一顿。

出自绍兴书香门第的吴母,顾佳一样的性格,相夫教子、撕逼打架样样不弱。

于是跑到幼儿园,将领头的孩子爆锤了一顿。

当时这起事件只是小范围处理,可即便如此,吴母还是在大会上做了检讨,接受了批判,幼儿园还贴出了大字报。

更糟糕的是,吴晓波被幼儿园开除了。

辍学一年后,到了适龄期,这才有机会开始念小学。

在小学时,吴晓波学习不错,也酷爱阅读,尤其是《三国演义》,他也因此喜欢上了那种“大鼓齐鸣的刚烈文字”。

不过乖乖仔晓波同学,却很少得到父亲的认可,被打被骂那是常态。

有时因为吃饭稍微响了一点,可能劈头就是一巴掌。

这导致吴晓波从小就有一种动辄得咎的感觉,他永远不知道自己会在什么情况下惹怒父亲。

据说有时他被父亲打得无处可逃,只能躲在树上。

即使现在的吴晓波,和人交流时,也还是带有一丝拘谨和不安,这大概就是童年时的烙印。

不过,很显然,吴家是有学霸基因的,从吴父身上就能看出来。

1978年,国家恢复了高考和研究生考试。

吴晓波的父亲虽然已经38岁,但还是考上了浙江大学的研究生。毕业之后,在浙江大学留校任教。

而吴晓波一家人终于能从西北的蛮荒之地,迁到了烟雨江南。

在杭州,上了初中的吴晓波,在阅读方面也有了新取向,当他第一次看到了金庸文字后激动不已:

“原来文字可以写成那样子。”

1973,当年幼的吴晓波,被父母寄养在宁波亲戚家的时候。

在安徽的芜湖,罗振宇出生了。

罗振宇的父亲是一名工人,因为家庭出身不好,一路坎坷,不过最终他还是当上了厂长。

也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早熟的罗振宇从小就对现实有一种深刻而悲观的体察。

说起童年的往事,他曾这样形容:

高考之前的人生,就像是在一根漆黑的烟囱里匍匐前进,所有的目标,就是从烟囱里爬出去,而唯一的途径,就是高考。

在一次采访中,他又说:

“上帝给你扔到一个狗洞里,你就爬吧,远方有一个出口,叫做高考,其他地方全是黑暗,爬出去就当人,爬不出去就做狗。”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思想,来自父母的灌输,罗胖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指着路边的乞丐,说出多数父母都会说出的话:

“你看,那个人不读书,现在只能做这个。”

比起爱拿别人当负面教材的父亲,母亲也更爱从自身出发。

在加油打气这件事上,罗胖的小学老师也功不可没。

一年级儿童节的那天,学校安排了很多活动,有游乐场,有动物园,有影院......而且要求每项活动都要有学生参加 。

结果在一通踊跃报名后,只有一项活动没人:图书馆。

大概是小罗同学慵懒肥胖的身材,吸引了老师的目光,并产生了必要的联想,她便拿手一指:

“唉,你不是最喜欢阅读吗?那就去图书馆吧......”

那时的罗振宇,除了看过几本小人书,哪看过什么书啊,老师不过是随口一说而已。

然而,事实再次证明群体意识的力量有多强大,从此“爱看书”俨然成为了罗胖的标签。

“儿童节那天,就这小胖孩一个人选择了图书馆”,在老师和同学的一致口径下,罗胖也开始深陷其中,拿拼命读书来兑现自己的标签。

不得不说,人生道路初期,总有很多看似不起眼的东西,却在日后发挥了巨大能量。

正如罗振宇初中时,一位数学老师在他家做客,对罗胖的父亲说:你这孩子应该去当记者。

罗父没在意,振宇却问:为什么?

老师说:当记者可以背着相机,跑遍全中国啊。

这老师说的不假,那个年代,记者是个很吃香的行业,工作清闲,日子却很殷实,不像现在搞不好就挨顿打。

那时的罗振宇也许并不懂得这些,但这事儿却在心里生了根。

相比于罗振宇,吴晓波在选择传媒这件事上纯属后知后觉。

18岁的吴晓波,考中了杭州市文科的第二名。

在选择学校和专业上,他没有太明显的取向,但只要满足一点就行:不能和老爹在一个城市。

后来在老师的建议下,他选择了复旦的新闻系。

吴晓波真是个爱读书的孩子,据说他是从复旦的图书馆一楼,从第一个书架开始,一本一本地读,最后读到了阁楼上,文史哲的书籍被他几乎翻了个遍。

一个秋天的夜晚,他翻开了《李普曼传》。

李普曼是世界上最有名的政治专栏作家,而且是年少成名。

1908年,一个春天的早晨,一位白发老人敲开了李普曼的公寓,当时他正在哈佛读二年级。
老人自我介绍说,“我是哲学教授威廉·詹姆斯,我想我还是顺路来看看,告诉你我是多么欣赏你昨天写的那篇文章。”

大概真有开悟这件事吧,吴晓波曾这样形容那天夜晚的感觉:

李普曼像是一道光,击中了我的灵魂。

从此吴晓波决定了自己的终生方向,像李普曼一样,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评论者。

大三的时候,吴晓波和梁红、王月华、赵勇四个穷学生,一起成立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未来记者南疆考察队”,准备“背着照相机走遍全国” 。

可四个穷学生后来发现没有钱寸步难行,这时媒体人的潜质提前释放了,他们在报纸上刊登自己的“壮举”,希望得到有心人的赞助。

最后想必这篇文章写的声情并茂,感人肺腑,很快娄底一位姓廖的厂长决定资助他们。

并且给了一个让四个学生瞠目结舌的数字:7000元。

1989年,7000元相当于一名普通工人十几年的工资,是一笔巨款。

为了表示感谢,几个学生还特意赶到了湖南娄底。

他们原以为出手阔绰的廖厂长是个富翁,跑过去一看,才发现这位廖厂长不仅年轻,而且也并不富裕。

他经营着一个很小的工厂,领着200块钱的月薪,因为这件事,两位副厂长觉得这个厂长太不靠谱,一气之下还辞了职。

怀揣着7000元钱,吴晓波四人开启了长达半年的考察。

四个满怀理想与抱负的学生,深入到长江以南的农村、工厂,甚至到了中越边境。

印象很深的一次,是在湖南的一个村庄里,他们走进了一位村民的家中。

这位村民有三个女儿,但只有两位站起来和他们打招呼。

因为她们姐妹三人只有两条裤子。

这次实地走访,应该有很多场景都让吴晓波感到震撼。

然而,考察报告最终并没有发表,至于是什么原因,咱不知道,咱也不敢问。

只是从吴晓波的其他著作里,偶尔会看到这次考察中的一些故事。

然而,这些散落在各个大部头中的碎片,怎么都没法给廖厂长一个交代。

毕竟人家真金白银资助了7000元。

吴晓波对这件事儿一直念念不忘,25年后,影响力已经颇大的他,在公众号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名为:《只有廖厂长例外》

粉丝们也很配合,组织了一场“寻廖厂长”的活动。

48小时后,他们找到了廖厂长。

此时的廖厂长已是中年,早就剪掉了当年摇滚青年式的长卷发,成为了一名成熟的商人。

和吴晓波的见面,廖厂长显得热情有余,而激情不足。

提起曾经的往事,他只是淡淡的说道:资助完吴晓波,工厂也就倒闭了......

吴晓波考察的这一年,王凯上小学三年级了,他迷上了田连元先生的评书。那时候每天下午六点半,别的小朋友在看动画片,凯叔却坐在马扎儿上听评书。这个习惯从小学三年级一直持续到考上大学,几乎一天都没间断过。

1990年的夏天,即将毕业离开上海的吴晓波最后一次去了外滩。

他和几个同学在沪上的第一家肯德基店,排了一个小时的队,花1.2元买了一个冰激凌。

那是吴晓波第一次吃到冰激凌,所以直到很多年后,他依然觉得,那是全世界最好吃的冰激凌。

17岁的罗振宇从安徽芜湖背着行囊来到了武汉,在现在的华中科技大学读新闻系。

他和同学们每个月的生活费只有几十块钱,每到晚上,所有人都在想一个问题:要不要匀出一块钱去买碗面吃?

虽然生活贫乏,但对罗振宇来说,大学生活并不枯燥。

大一那年,他无意中翻开了一本书——威尔·杜兰特的《哲学的故事》。

那是他的一位同学,从图书馆偷出来的。

罗振宇一本正经地教育对方:

挺干净个人,咋也偷东西呢?

罗胖顺手翻了翻这本书,立马被书中诙谐的语言所吸引。

于是,对那同学说:“让我先看两天......”

直到很多年后,一脸疲倦的罗胖提到威尔·杜兰特,眼睛里居然还闪着光。

接着,罗振宇又读了很多大部头的书,比如说《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史》《西方文学史》《中国文学史》……他甚至在暑假手抄了一遍《史记》。

因为“学富五车”,而且“口若悬河”,同学都喜欢围着他,听他胡侃漫侃。

这种能力,甚至吸引了来华中科技大学交流的胡智锋老师的注意,他顿时觉得这小胖子是个人才,于是动员他来中国传媒大学读研。

胡智锋老师是个好人,帮忙帮到家,罗振宇考研时,政治差了两分,还是得到了复试的机会......

1994年的夏末,21岁的罗振宇又背着行囊一路北上,开启了中国传媒大学的研究生生涯。

一大早,他下了火车,出了北京站。

那时太阳还未升起,班车也还没运营。为了省打车的钱,他背着行李走到了7里开外的朝阳门桥。

看着桥下的车水马龙,一般新生都会产生幻觉,觉得自己有一天会成为这个城市的一个牛逼人物。

但罗振宇却充满了绝望。

他后来是这么对许知远形容当时的心情的:

“你看着下面的车流,看着旁边大楼隐隐漏出的灯光,一点一点在点亮,特别绝望。
你从来没有见到过这样的庞然大物。
将来哪辆车会是你的?你有没有可能在这个城市拥有哪怕一盏灯?”

许知远很诧异,目光高远而深邃,说道:

“你读康德、读杜兰特,这些哲学,难道还不能把你照亮?”

罗胖很诚实,庸俗的承认:“我来读书就是为了经济上好一点。”

然后他还略带怨念地补上一句:

你们北大人是无法理解的......

喜欢谈论诗与远方的北大高材生许知远,听完后哈哈大笑。

事实上,我一直很喜欢罗胖的这个特点,那就是比较真实,喜欢钱就喜欢钱,不搞那些虚头巴脑的说法。

话说几年后,许知远在薇娅直播间卖挂历,刚刚开播没多久,薇娅就拿手机给许知远看,说已经卖出了6500份。

许知远被惊到了,一脸的兴奋。

我本以为他要飚出康德仰望星空之类的金句。

谁知他脱口而出了两个字:

从某种程度来讲,吴晓波才是个理想主义者,尤其是在早期。

1990年,他刚进新华社时,就给自己制定了一个九年职业规划:

三年成为合格的财经记者;

六年成为新华社最好的财经记者;

九年成为中国最好的财经记者。

实际上,吴晓波进新华社也是个美丽的错误。

毕业那年,他去拜访在新华社杭州分社工作的一位老校友。

期间老校友出去了一会儿,回来的时候就拿着新华社的名册,说:

你看,我们这有人今天退休,要不你来?

进新华社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调研“百家大中型企业自主权落实现状”。

吴晓波很卖力,花了两个月的时间,跑了七个省,一百家工厂,写了很多报告。

然而当时的情况是,比起民企,其他同事更愿意和政府、国企打交道,没人愿意跑民企。

所以在前三年,吴晓波在社里就是个没人注意的小人物。

然而,对民企的了解和调查,却成为吴晓波日后最大的资本。

1994年,吴晓波开始尝试以小说的笔法描写民企的故事,在《杭州日报》《南风窗》《南方周末》等报纸专栏发表。

没曾想,竟然大受欢迎。

渐渐有了些名气的吴晓波戴着眼镜,身材颀长,面容清秀,举止文雅。

很多读者从成熟老道的文字中,推测作者是个长者。

有一次,一位读者来找吴晓波,吴晓波走出去迎接,读者却说:

“你爸呢,我找你爸。”

在此之前,吴晓波的妻子邵冰冰就从学校辞了职,出来和朋友开了一家方便面厂。

但因为与合伙人理念不合,三个月不到就放弃了。

她后来又和朋友开起了广告公司。

直到后来,吴晓波的蓝狮子工作室做起来了,她才放弃自己的事业去帮丈夫打理事务。

写了三年专栏之后的吴晓波,决定开始写书,每年出一本。

前三年,他写了三本书:《都市背影》、《农民创世纪》、《大智大愚吴先生》。

但大家应该都没看过,因为实在是很一般。

不过专栏和出书的收入,让吴晓波和妻子攒下了一大笔钱。

1994年,正当杭州的吴晓波给杂志社疯狂投稿时,远在北京的罗振宇也在拼命地写作,这是在给中央电视台写稿子。

读研期间,为了能进央视,罗振宇发表了18篇论文。

他的努力最终却付之东流。

那个年代,想进央视的牛逼人物实在是太多了,你罗振宇算是哪根葱啊?

不过罗振宇还是找到了一份还不错的工作:去北京师范大学的艺术系任教。

而他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背着于丹上下课。

不过那时的于丹还没有登上《百家讲坛》,秘制鸡汤也还没煲好,每天都要去给学生正儿八经地讲课。

可一次不小心劈到了腿,娇弱的身子受不了,必须找人背到教室。

体型丰满,初来乍到的罗老师自然成了首选,于是系主任把罗振宇叫到一边:“这事儿也就你能做......”

从这件小事,大概也可以看出于丹大师在校内已经是春风得意,正走在成名的康庄大道上。

而对于罗胖,却是一段极其灰暗的过往,因为实在是太穷了,穷也就算了,自己偏偏还这么胖。

在搬进青年教师公寓的第一晚,他就绝望了。

当天晚上,楼里的一位同事在睡觉时因为耳朵里爬进了蟑螂,发出了凄惨的叫声,时隔多年,这一幕依然让罗振宇不寒而栗。

更绝望的是,第一张工资条,干干净净,最下面只有一行小字:“合计人民币600元。”

后来罗振宇还向许知远抱怨,说他作为一个胖子,用这600块钱即使天天吃食堂都吃不饱。

这点我挺能理解,良叔有一位叫小胖的朋友,曾说过人生三大悲剧交响曲:穷、胖,还能吃......

这位朋友还说:驱动人去干大事的,往往是最原始的本能 。

就像当时的罗振宇,为吃上饱饭,只能去做兼职,帮央视写稿子,做策划。

那次策划工作大概做了三个月,回到学校宿舍后,发现床位被室友从乡下接来的老婆占了。

我建议你离开。你也看到了,我老婆现在住在这里,不管你回不回来,她是不会走的。
你要不介意,那就大家住一起。

罗振宇抬腿就走,跑到一个同学家,在沙发上蹭了两个月。

这段经历让罗振宇感觉到贫穷的绝望。

我还能去帮人写稿子,做策划赚点钱,可我同事呢,那真是绝望。

1997年,樊登大学毕业了,他大学期间获得过全国名校辩论邀请赛冠军,全国大专辩论会冠军、国际大专辩论赛冠军等荣誉。

1999年,吴晓波做了两个决定:

一是,他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分析,意识到中国的房地产将会迎来大爆发,所以他不仅买下了第一套房,而且决定以后每年买一套。

结果这种买房节奏,他们一直保持了很多年,知识就是财富,这话不假吧?

二是,他决定在千岛湖买下一个岛。

那时候千岛湖的地还很便宜,140亩的土地,50年的使用期,居然只要50万。

至于为什么要买岛,他后来解释说,自己迟早要被干掉,干掉以后他还可以回岛上当农民。

吴晓波在岛上种下了杭州最大的一片杨梅林,一共3000株。

十几年以后,他在吴晓波频道卖的杨梅酒,就产自于这里。

后来吴晓波调侃自己,说1999年前后,马云等十八罗汉筹集了50万,创立了阿里巴巴;马化腾和同学凑了50万,创立了腾讯;而他自己呢,用50万买了一座岛。

不过也正是这一年,他做了一个决定:写《大败局》。

为了写这本书,他连卖房打官司的准备都做好了,写这样的书,当然是要得罪人的。

央视向罗振宇抛来了橄榄枝。

因为之前在央视做兼制表现很好,一个剧组的负责人就找到他,说他正准备推出一个新节目,叫《中国房地产报道》,问罗振宇愿不愿意加入。

罗振宇当然是愿意的,但他也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条件:他要当主编。

作为一个临时工,这种要求确实是过分。但对方还是努力帮他争取到了这个机会。

27岁的罗振宇,因此成了央视历史上第一个临时工身份的主编。

2001年,《大败局》横空出世。

这本讲述无数商业帝国轰然坍塌,无数成功者瞬间灰飞烟灭的书,6年间重印了28次,被评为“影响中国商业界的20本图书”之一。

有一次吃饭,闷头吃饭的父亲突然开口,来了句夏洛特式的问话:

“听说你写了本书,叫什么败局?”

吴晓波说:这叫大败局。

父亲接着说:“你还记得隔壁家的王叔吧,你签名一本送给他。”

之后父亲又淡淡地说:“你们这一代人,也挺不容易的。”

父子俩长达十年的冷战,终于结束了。

因为《大败局》的成功,吴晓波成了世界出版巨头贝塔斯曼的签约作家,并和贝塔斯曼合作成立了“蓝狮子工作室”。

几年后,贝塔斯曼退出中国业务,吴晓波全面接手蓝狮子。

也是这一年,樊登加入中央电视台担任主持人,曾主持的节目有《实话实说》《12演播室》《三星智力快车》《财智时代》等。

2003年,吴晓波离开了新华社,开始全身心投入到写作和出版行业。

不过这几年写的几本书,比如说《穿越玉米地》、《非常营销》和《被夸大的使命》,都反响平平。

2004年,吴晓波赴美,成为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访问学者。

每天日落的时候,他都在查尔斯河漫步。

96年前,李普曼也曾在这里漫步。

正是在这段时间,吴晓波起了一个念头,写一本全面介绍中国改革开放后的企业发展史。

也是这一年,罗振宇又开始担任《对话》栏目的制片人。

这档创办于2000年的栏目此时已经达到了它的巅峰,那时候全球外企的CEO到了北京要干三件事:

登长城,吃烤鸭,上《对话》。

罗振宇把它当成自己最好的学习平台,栏目组拨给他的钱,他全用来请各领域的大咖来开策划会。

后来他开玩笑,说这是在公然贪污腐败,因为他用公费给自己重新上了一次大学,而且是最顶级的大学。

不过罗振宇还是越来越感觉到力不从心。

他渐渐意识到,传统媒体不行了。

同时他发现了一个现象,媒体的光环,在往人身上转移。

也是这一年,罗振宇后来的央视同事,

调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之声任主持人,其间演播大量小说。

次年的2005年,他开始担任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财富故事会》栏目主持人。

2007年,一本名为《激荡三十年》的书开始席卷图书市场。

这本讲述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书籍,在中国财经写作也算是个巅峰。

吴晓波也因此成为了“中国财经写作第一人”。

之后,吴晓波又写了《跌宕一百年》《浩荡两千年》《历代经济得失》等一系列大开大阖的作品,成为了名利双收的财经作家。

而此时的吴晓波,刚刚处于不惑之年,他40岁了。

这一年,9月,樊登任职于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应用传播学研究中心主任。

当央视还在讲究蒙太奇和场面调度,凤凰卫视却只让几个人坐在镜头前,然后大家开始叨逼叨,毫无技术可言。

当时罗振宇觉得这对于电视人来说简直是羞耻,但凤凰卫视就这么做出名堂来了。

罗振宇突然意识到,天要变了。

但这些都不足以让他下定决心离开央视。最后临门踹他一脚的,是他的上司郭振玺。

直到现在,他也没想明白自己到底是怎么把上司给得罪了,也许是某一次开会他睡着了,也许是谁告了他一状。

反正他就被莫名其妙地调到了另一个名气更小的节目,而且是当副制片人。

对罗振宇来说,这简直是莫大的耻辱。

不过他一直对这段历史讳莫如深,直到后来郭振玺因贪腐案被查,才坦然说出这段往事。

总之,罗振宇一气之下就离开了央视。

离开央视以后,罗振宇开始了他的“U盘化生存”。

当时有很多机构请他去讲课,为了向父亲证明自己每个月能赚到一万块,他把每堂课定价为一万五。

结果他的课还是很受欢迎,随着名气越来越大,收入也越来越高,后来一年甚至能赚上百万。

不过他当时最看重的机会,还是第一财经邀请他去担任《中国经营者》的主持人。

他早就意识到,个人品牌的时代已经来了,他要把自己的胖脸放在镜头前,而不是像以前一样躲在后台做策划。

不过在加入之前,他还是提出了几个条件:

不转档案;不带团队;不接受考核;不安排具体任务。

条件虽然苛刻,但对方还是爽快地答应了。

结果罗振宇又提出了一个条件:每次访谈结束后,他要做一个3分钟的总结和评论。

但对方没有同意,死磕了半天,罗振宇最后为自己争取到了1分钟的时间。

后来每次点评的时候,他都会用环环相扣的逻辑,尽量多说几分钟,让剪辑师剪辑的时候无从下手。

结果,他后来不仅把时间拱到了3分钟,最后还拱到了5分钟。而这5分钟,也成了节目的亮点。

之后团队只好顺水推舟,随他发挥。

这段经历为他后来做《罗辑思维》视频节目,打下了基础,他的胖脸终于出现在了屏幕上。

2010年,此时的吴晓波早已因为几本重量级书籍而名利双收。

但很快他就被一场官司折磨得筋疲力尽。

吴晓波写了一本《吴敬琏传》,而吴敬琏的助理柳红在此之前出版了一本《当代中国经济学家学术评传——吴敬琏》。

因为书中有参考之处,于是柳红说他是抄袭,最后两人还对簿公堂。

一年后,吴晓波虽然胜诉,但他也因此筋疲力尽,头发白了许多。

也正是在这段时间,吴晓波和罗振宇,两位日后最知名的自媒体人相遇了。

这一次是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第一财经准备将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拍成纪录片,罗振宇任总策划,吴晓波任总撰稿。

他们列出了100多人的名单,要完成这部长达30集的纪录片,必须集齐这些企业家。

但这几乎是一件无法完成的事。

因为现在的大佬们,早已不是当年的小人物了,想要集齐这100人,怎么可能?

正当所有人一筹莫展,罗振宇给出了一个方案:不请大佬,只做外围采访。

“张瑞敏不是砸冰箱吗,我们就把报道他砸冰箱的第一个记者找过来。

这个提议看似很扯淡,但得到了一致认可。

后来吴晓波回忆说,罗振宇简直有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

也正是在这次合作中,两人一起为纪录片的主题曲《花开在眼前》填词。

两人改了很多稿,最后还是作出了一首“听上去像老男人的未遂情歌”。

不过这首由韩磊演唱的“未遂情歌”,却在第二年的春晚意外走红,后来罗振宇干脆把它做成了罗辑思维跨年演讲的背景音乐。

一来二去,吴晓波和罗振宇就成了朋友。

那时,无论明里暗里,两人都还经常关照提携。

2010年10月,腾讯因为与360的3Q大战,遭到了舆论的围攻。

当时担任腾讯公关顾问的罗振宇向马化腾提出了一个建议:找人为腾讯写传记。

马化腾问:那谁来写合适?

罗振宇回:当然是吴晓波。

2012年,当吴晓波忙着写《腾讯传》,罗振宇却开始拥抱新媒体。

这一年,12月21日 ,罗振宇在这一天上线了自己的脱口秀《罗辑思维》,同时开始每天早晨6:30在罗辑思维公众号上分享60秒语音。

这一期视频的标题是《末日启示:向死而生》。

之所以选择在这一天上线,而且选择这个选题,是因为据说2012年12月21日是世界的末日。

第二天,太阳照常升起,当时我正在北京出差,当我醒来打开窗户的那一刻,除了天空中布满了霾,世界并没有什么异样。

而我当时也没有意识到,在我脚下的这个城市,有一个叫罗振宇的胖子很快就会变得家喻户晓。

当时的罗辑思维,由NTA创新传播公司的创始人申音负责运营,罗振宇负责前台出镜。

《罗辑思维》视频很快就成了现象级的节目,受到了广泛追捧。

2013年03月14日,王凯离开央视。当天34岁,他说:“从此问心而生,随性而活。决定不容易,但说出来就是春暖花开”。

2013年7月19日,王凯发布《凯子曰》纳贤公告,正式踏入自媒体脱口秀之列。

2013年10月,凯叔正式加盟河北卫视大型原创类诗词文化节目《中华好诗词》。这是中国首档中文诗词记忆闯关类节目,集知识性和娱乐性于一体,运用闯关、益智、综艺等多种手段,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打造的一档文化普及类节目。

也是这一年,曾经同为央视主持人的樊登,和郭俊杰、田君琦、王永军相遇,四人一拍即合,决定一起做读书平台。随后,他们通过朋友圈迅速裂变,吸纳了大量会员和代理商。由于给代理商的利润丰厚,一年后,全国30个省市都有了他们的代理商。此时,樊登读书会已成为知名品牌。

2014年的春天,在杭州柳莺宾馆前的草地上。

吴晓波沉默很久后,对FT中文网的总编辑张力奋说,他决定停掉所有专栏,开始全力做即将上线的《吴晓波频道》。

不过当吴晓波把这个深思熟虑的决定告诉罗振宇时,罗振宇却变得保守起来。

“小心一点,你作为财经作家已经很成功了,真搞垮的话,可就丢脸了。”

同时他向吴晓波提出了三个问题:

你已经有名有利,为什么还要做自媒体?
你打算投多少精力做自媒体?
凭什么年轻人要读你的自媒体?

2014年的五四青年节这一天,吴晓波在自己的公众号写下了他的第一篇推文《骑在世界的背上》。

我的胖子朋友在开始做《罗辑思维》的那一阵子,一再怂恿我,“你要做自媒体呀,你要做自媒体呀。”
等罗粉涨到170万之后,他对我说,“你一定要想清楚了,再做自媒体。”
好朋友都是这样的,往往喜欢把自己没搞懂的东西坚定地推荐给自己的死党。

吴晓波意识到,新的世界露出了它锋利的牙齿,要么被它吞噬,要么骑到它的背上。

罗振宇果决地跳上了时代的背脊,吴晓波犹豫了两年,最终也跳了上去。

罗振宇选在在“世界末日”的那一天跳上了时代之背,而吴晓波却选择在五四青年节这一天一跃而上。

当然,其实他们都已经是40多岁的中年人了。

吴晓波频道上线两个月后,终于迎来了第一篇十万加,标题是《算算你的“屌丝值”》。

和他之前所写的书以及专栏比起来,这篇文章的格调显然不高。

不过说实话, 这就是大众的品味。

2014年的4月21日,王凯正式创办“凯叔讲故事”。

2015年1月,蓝狮子在日本开年会,吴晓波发现大家都在日本抢购电饭煲、马桶盖,于是在回国的飞机上,他写了一篇《去日本买只马桶盖》。

结果这篇文章不仅成为了百万加的爆文,而且掀起了一场“马桶盖”革命。

日本很多超市的马桶盖被卖断货,淘宝上的智能马桶盖成了热门词,连国务院开会都在讨论马桶盖。

吴晓波也因此受邀去北京,与李克强座谈。

这是到目前为止,社会影响力最大的一篇公众号文章。

到了9月,吴晓波频道已经拥有了上百万的粉丝。

此时的罗辑思维,也早就有了几百万粉丝。

早在2013年,罗振宇就发起了一个“史上最无理”的会员招募计划,事先不透露任何会员权益,只放出5000个定价200元的普通会员名额,500个定价1200元的铁杆会员名额。

结果5个小时内,就销售一空。

粉丝宗教般的狂热,远远超出了罗振宇的预想,他俨然成了很多人眼中的“教父”。

2014年,罗振宇与占股82.45%的合伙人申音决裂,具体原因至今仍众说纷纭。

离开申音一个月后,罗振宇和脱不花、快刀青衣等人,联合成立了北京思维造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作为罗辑思维的运营主体。

罗振宇成为占股40%的唯一大股东,脱不花任CEO,快刀青衣负责技术。

等到了2015年的10月,罗辑思维拿到了B轮投资,估值高达13.2亿,罗振宇也成为了当之无愧的自媒体第一人。

当罗辑思维宣布允许会员可以转让,会员价格居然在社群中被炒到了 6 位数。

这年的夏天,吴晓波曾揣着办跨年晚会的主意来找罗振宇,希望能寻求合作。

但两人一商量,发现用户群体有差异,觉得还是各自办比较合适。

于是当年的12月30日,罗辑思维推出了名为“时间的朋友”的跨年演讲;12月31日,吴晓波频道也推出了“吴晓波年终秀”。

吴晓波要办多少年跨年晚会我无法确定,但不出意外的话,罗振宇会办20年跨年晚会。

毕竟票都已经被他卖出去了。

2016年5月,罗振宇的得到正式上线。

这一年,“凯叔讲故事APP”上线。 APP设置了儿童内容、亲子课程、优选电商等板块。此外,APP中设立游戏乐园,以趣味游戏的方式,让孩子“玩中乐,乐中学”。

2018年,“樊登读书会”正式更名为“樊登读书。

2018年4月15日,吴晓波频道与腾讯京东等机构联合推出“新匠人加速计划”,该计划旨在赋能新匠人,致力匠人的养成、发展与相关产业布局。未来,它将加速1000名新匠人、重点扶持100个新国货品牌、打造10个头部匠人IP、构建1个新匠人社群——新匠人学院

2019 年“4.23世界读书日”, 樊登读书在上海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首次发起“知识进化论”主题演讲,之后每年的“4.23世界读书日”,樊登都将在这一天进行“知识进化论”主题演讲,回顾每一个“知识年度”的好书知识点。

2019年7月22日,凯叔讲故事”完成由百度领投,新东方、好未来、坤言资本跟投的C轮融资,融资规模超5000万美元,泰合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其中,新东方和坤言资本分别是B轮和B+轮的领投方。

2020年2月,“凯叔讲故事” 又宣布完成了6600万美元C+轮融资,此次融资由挚信资本领投、新加坡投资公司淡马锡和正心谷跟投,泰合资本继续担任独家财务顾问。至此,“凯叔讲故事”在一年不到的时间内累计融资超过了1.2亿美元。

2020年6月21日,樊登在快手直播间开启直播首秀 “只卖好书”,当晚累计有200余万人在线观看。开播2分钟,“樊登卖书”就进入了快手热搜榜。2个小时的时间里,通过樊登对每一本书籍的倾情推荐,书籍销售数量突破13万册,累计销售码洋近1000万元。

2020年8月,罗辑思维以70亿元位列《苏州高新区·2020胡润全球独角兽榜》第351位。

2020年10月22日,樊登读书官方宣布总注册用户数突破4000万。

2021年4月23日,樊登读书APP联合快手共同主办的年度超级阅读盛典“知识进化论”。

樊登用2个小时的时间分享了一整个“知识年”的好书精华。

除樊登外,黄圣依、潘晓婷以及徐英瑾等嘉宾也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6000书友现场观看 ,累计触达人次2亿+。

生而为人,我们会焦虑知识的匮乏、工作上遇到的瓶颈、想着改善人际关系、渴望感情生活安定、希冀孩子教育成功......所以遇到樊登谈笑风生的时候,我们会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期待从只言片语中找到发泄的出口。

只是,听了这么多道理,真的能过好这一生吗?

因为就连樊登,也有他自己的焦虑啊。

比如,善于“二次加工”的樊登读书,在各种短视频平台上经常被未经授权地再次“二次加工”。因此樊登读书不得不成立“一个相当大的法务团队,到处投诉”,原因是:

拿我的视频卖书是一个产业,他们比我们挣钱还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媒体现在好做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