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体直接耦合和间接耦合的区别器直接耦合和间接耦合的区别口越小输出口越小,直接耦合和间接耦合的区别口越大输出口越大,对吗?

腔体耦合器设计与调试心得一、设计软件的使用和优缺点:在设计中使用了三种设计优化软件:A:EESOF LINECALC和TOUCHSTON;B:HP APPCAD;C:MAXWELL HFSS。三种软件中,A在初步设计时,可以减少计算量,通过LINECALC,可以很准确的解得奇偶模阻抗,但线宽一般较实际值偏大,比如,在设计6dB宽频耦合器时,该软件求得紧耦合线宽为3.05,(B=8.4,H=2.47),而实验得的数据为 2.8,偏大;耦合间隙极小,以6dB为例,求得紧耦合间隙为0.03,实验数据为0.56。但A在计算单根线宽时,还是相当准确的。软件B功能较少,只能计算特性阻抗,但计算得极为准确。软件C是个相当强大的三维场分析软件,可以单独计算奇偶模阻抗,分析场能量分布,电壁,磁壁分布线等,不过它只有分析优化的功能,只有在做好最初的设计,获得最初的数据,方可使用,该软件运行时占用资源极高,优化速度非常慢,所得数据很接近实验数据。二、实验现象第一次实验:使用分析得的间隙所做的定位块,将导电棒安装好,由于导电棒较宽,最宽处为3.9,最初使用的N连接器的安装孔外径为8.4,装配时,还没有短路的担忧,没有做任何调试,结果发现高频段的性能指标都不太理想,2200MHz的驻波、隔离指标很差,驻波只有18dB,隔离只达到17dB。耦合度不平,低频段较高,高频段较低,分析现象可推测第二级线长可能长了,以及四个端口容性较大,有必要进行低阻补偿。但有时也可以装配成功,而且指标不差,方向性最多时可达到25dB,但调试量显然是太大了。一是要将导电棒端头处锉细,以加入高阻补尝;二是将导电棒斜装,以调整输入输出回波损耗;三是控制导电棒中心的间距,以得到最优的平坦度。在试验中还发现,由于N连接器装配得不太规范,其结构强度不大,经常出现中心导电棒活动的现象。第二次试验:根据第一次实验现象,此次试验中,将导电棒50Ω线的长度减小1mm,这样在焊装时,导电棒的端头与N连接器的绝缘子就有1mm的间隙,同时为了加固,在第一级向第二级跳变处加了四氟支撑架。经过调试,发现高端的指标全部上升,不过试验的重复性不太好,而且上升幅度并不是特别明显,仅仅是指标稍高于要求值。但由于仍然使有8.4的N连接器,其结构问题没有解决。第三次试验:由于前两次试验已确定了腔体耦合器设计的正确性与可行性,此次试验主要是解决结构强度问题与成品率,在这次试验中,对腔体进行了较大的改变,将盖板改为平盖板样式,N连接器改为φ6的,型号改为cp108hf,这样,在外型上可视性要好得多,N连接器的结构强度也有了较大的改进。在实验中发现,现象与前两次试验没有太大的差别,但调试要方便的多,而且在试验中还出现了一个调试方法,就是将端头处进行低阻补偿(因为现在有了1mm的间隙,目前呈高阻),可以很好的改进指标,同时发现了导电棒的安装强度有必要改进。此次实验中,一次成品率没有提高,但调试成功率上升。第四次试验:为了加强导电棒的安装强度,对腔体又做了一次较大的改进:在四个N连接器所在的位置,挖四个8mm*2mm*1mm的深腔,加装四氟卡槽,一是加入了低阻补偿,二是加强了导电棒的安装强度,实验中发现,对了上次试验所发现的问题,都有了较完好的解决,调试成功率可达到50%。下载文档原格式(Word原格式,共3页)付费下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耦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