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3一个数先乘2再除以2结果不变对吗64与的差,再乘62与16的和?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集锦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欢迎阅读与收藏。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  ◆教材分析  介绍了算盘各部分的名称,知道算盘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简便计算工具,它曾在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使用算盘数数前,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定数位,怎样记数,强调一个下珠表示1,一个上珠表示5,空档表示0。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直观认识算盘,知道算盘各部分的名称,学会用算盘计数和数数。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用算盘表示数、数数的操作过程,掌握用算盘记数的方法,初步渗透位值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知道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一大贡献,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算盘,学会读写算盘上的数,并会用算盘表示数。  【教学难点】  带有上珠的数的读写。  ◆课前准备  课件、算盘  ◆教学过程  一、介绍算盘的`历史和现在  1、引入  现在老师请同学们猜一个谜语:一座城,四面墙,一群珠宝里面藏。如用小手拨一拨,噼里啪啦连声响。  学生猜一猜后,教师出示算盘图,揭示谜底:算盘。  2、介绍算盘的历史(配合课件第2页)  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开始用石子计数,后来用木棍或者竹签计数(就是算筹),再后来人们用摆珠子的方式计数,它是用小棍子把珠子串起来,用上面蓝色的珠子表示5,下面黄色的珠子表示1,再合起来表示数。后来这种计数和计算的工具,就慢慢地改进成了现在用的算盘。  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我们的祖先在600多年前就已经发明了算盘,开始用算盘进行计算,一直留传到现在。所以算盘的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算盘还传到日本、朝鲜、美国、东南亚、欧洲等许多国家和地区。  二、认识算盘  1、了解算盘各部分的名称  谈话:同学们小小的算盘背后蕴藏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既然它这么有魅力,我们一起来认识它吧(课件第3页)。  (1)仔细观察算盘,你知道它是有哪些部分构成的吗?  教师出示算盘,引导认识框、梁、档、算珠。  (2)通过游戏巩固  出示大算盘:看来大家都认识了算盘,下面我们玩一个看谁说得快的游戏,我指算盘上的某个部分,请你快速说出它的名称。  同桌玩一玩。  (3)认识上珠和下珠,并介绍上下珠分别表示多少(课件第4页)?  问:梁上面的算珠叫什么?一颗上珠表示多少?梁下面的算珠叫什么?一颗下珠表示多少?  《算盘歌》一把小算盘,四周围满框,横卧一根档,竖着许多梁,梁上是上珠,梁下是下珠。一颗上珠表示5,一颗下珠表示1。  同住两人一组,先一人随便拨一颗算珠,另一人说出这个算珠表示几。然后两人互换。  2、在算盘上表示1-10  (1)师:算盘的个位在哪啊(课件第6页)  和学生一起探讨定数位的方法。(必须从左往右依次定位)  问:把最右边的一档作为个位有什么好处?  教师小结:定位是用算盘记数的特殊要求。个位在哪里都可以,只要你标记一个档位是个位,其余的数位也就确定了,一般情况下,我们现在把最右边的一档定位为个位,依次往左推算,分别是个位,十位,百位,千位......  (2)怎样表示1、2、5、9  5一般不用5个下珠表示,而是用1个上珠表示。6-9依次在5的基础上添加下珠。  怎么表示10?10一般不用1个上珠和5个下珠(2个上珠)表示,而是用十位上1个下珠表示。这一点和在计数器上表示数是一致的,体现了十进制计数法的原理。  (3)用算珠表示数(课件7、8页)  1、定位2、个位上拨几表示几个一,十位上拨几表几个十……某个数位上是0,则不拨珠以空挡表示。拨出563,说说563有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4)拨珠的指法:拨入下珠用大拇指,拨去下珠用食指,拨入拨去上珠用中指。  要求学生在算盘上拨二、三位数(课件第9页),教师巡视检查。  三、巩固练习  1、猜一猜  下面几个谜语都与算盘有关,请同学们猜一猜它们分别是什么?  (1)猜猜我是谁,它有四条边,最爱帮助人,不让珠乱跑。(框)  (2)猜猜我是谁,虽然只有它,本领却很多,一个可顶五。(上珠)  (3)猜猜我是谁,它是一条线,横在框里面,管住上下珠。(梁)  (4)猜猜我是谁,它有许多根,穿着小珠子,噼里啪啦响。(档)  2、用算盘分别拨1、2、3、4、5、6、7、8、9。  3、一个一个地拨,从587拨到600。  4、在算盘上拨出805、500、190、999。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  教 材 分 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本课所学内容就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统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学 情 分 析  四年级学生在数学知识和技能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其思维能力尚停留在形象化和表面化,对于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不能灵活运用,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应做好课前准备,让学生提前了解烙饼的方法和时间。  教 学 目 标  1、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中的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优化思想。  教学难点: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3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0页第2题,“练习二十一”第4~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以及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2.运用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熟练地计算。  难点: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口算下面各题。  23×4=  230×4=  18×3=  7×50=  54÷3=  540÷3=  60÷30=  250÷50=  教师出示卡片,学生口算练习。  乘法和除法算式各选一题,让学生说一说口算的方法。  2.出示教材第110页第2题。  (1)讨论:笔算乘、除法应注意些什么?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再指名说一说。  ①计算乘法时注意对位和进位。  ②计算除法时注意试商,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2)分析这几道题的错误原因。  在小组内议一议,说一说。  (3)把这几道题在自己练习本上改正过来。  3.不计算,直接写出下面两题的积或商。  15×39=585  792÷24=33  150×39=  396÷12=  15×390=  1584÷48=  4.说一说计算的依据:积的变化规律和商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的?  5.解决实际问题。  投影出示教材“练习二十一”第6题。  (1)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2)小组讨论: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已知总价和单价,怎样求数量?针对题中所求的问题分别说一说,再计算。  (3)生活中还有哪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让学生议一议,说一说。  二、实践应用  教材“练习二十一”第4、5、7、8题。  1.第4题。  (1)组织学生练习。  (2)在小组中交流检查。  2.第5题。  (1)学生独立练习。  (2)说一说验算的方法。  3.第7题。  (1)不计算,直接写出得数。  (2)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呢。  4.第8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指名汇报解答过程。  300÷4=75(元)  75×12=900(元)  三、课堂小结  在计算过程中,要根据题目要求,认真仔细地计算,算完后还可以运用估算进行验算。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4  教学内容:练习课,课本第28页到32页练习三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读、写亿以上的数。  2.通过让学生观察、发现规律,从而感受有些题目用简便方法比计算器还要快一些。  3.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灵活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计算器,数学卡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回忆亿以上数的读法、写法和改写方法。  学生相互启发、补充。集体交流,达成共识。  2、教材第28页的.第5题。  (1)投影出示,读题。  (2)按题目要求,独立完成。  (3)教师有针对性地辅导。  3、写出下列各数。  (1)一亿三千八百万写作:()  (2)四亿零八十万七千写作:()  (3)六百亿九千零二万写作:()  (4)一千零二亿零二十万写作:()  4、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亿”做单位的数。  (1)300000000 =()亿  (2)2800000000 =()亿  (3)80200000000 =()亿  (4)50000000000 =()亿  二、巩固练习  1、教材第31页第15题  (1)四人一组,分组游戏。  (2)讲明游戏方法  每人用数字卡片摆出一个多位数,其他三人分别读一读。  (4)反复摆、读,交流自己的读数的方法。  2、把下面相等的数用直线连接起来。  2045000000七亿  32100000000七十亿零八百零五万  700000000三百二十一亿  350070000二十亿四千五百万  7008050000一百零三亿  10300000000三亿五千零七万  3、用3、6、0、0、0、0、8、9、这八个数字,按要求写出八位数。  (1)最大的数。()  (2)最小的数。()  (3)不读0的数。()  (4)约等于1亿的数。()  (5)改写成8369万的数。()  4、教材第30页第13题。  5、教材第31页第14题。  注意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6、教材第32页的第19题。  (1)看清题意,说说自己的想法。  (2)集体口算结果  (3)出示题目的下部分。  (4)看看结果是否合理,分析一下错误原因。  (5)计算出精确值进行验证。  (6)谈谈做题感受。  说明:这第二课时应是第十一课时,而上一课时“1亿有多大”的活动课应是本课时。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5  【教学内容】:  そ滩牡73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试商的方法。  难点:确定商的`位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口算。  32÷10≈  40÷20=  90÷30=  152÷30≈  78÷20≈  150÷50=  241÷30≈  360÷60=  教师用卡片出示计算题,学生开火车练习。  2.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怎样笔算呢?  (板书课题: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1。  (1)投影出示例1题目,读题理解题意。  (2)说一说怎样列式。  (板书)  92÷30=  (3)你准备怎样计算?说一说。  A.口算:92≈90,92÷30≈3。可以分给3个班。  B.摆小棒,可以看出来:92里面有()个30,所以商()。  C.笔算:  笔算时,余下的2表示什么?  2.教材第73页“做一做”第1题。  指四名学生板演,余者练习,再集体订正。  3.教学例2。  (1)(板书)178÷30=  (2)你会笔算吗?试一试。  指一名学生板演试算,余者试算练习。  (3)讨论:  ①被除数的前两位比除数30小,该怎么办?  ②为什么商是5?  因为30×5接近178且小于178,所以商是5。  ③商应写在哪一位上?为什么?  ④余下的数能比30大吗?  学生汇报后,师强调:  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时,要看前三位。余下的数要比除数小。  4.比一比:例1和例2两题竖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组汇报后,教师概括说明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笔算方法。  5.教材第73页“做一做”第2题。  指三名学生板演,余者练习,再集体订正。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练习十三”第1题。  应该怎么想?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教材“练习十三”第2题。  指名说说后,学生独立练习,填在教材上。  3.教材“练习十三”第3、4题。  学生独立练习。  四、课堂小结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应注意些什么?  【教学反思】:  1.在教学中始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学生合作学习、互相交流贯穿本节课的整个过程中,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还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也培养了学生倾听的习惯,逐步“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共处”。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6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类推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1.重点: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2.难点:学会比较位数相同亿以内数的大小。  3.关键:以比较万以内数为基础,把个级比较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教具、学具准备:  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填空。  101010是( )位数,最高位是( )位;356000左起第二位是( )位,表示( )个( )。  2.在○里填上>,<或=。  999○1010 601○564 687○678  (请学生说一说万以内数的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  二、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还需要对一些大数目进行比较。如:经调查我国面积最大的有六个省份,黑龙江454800平方千米,内蒙古1100000,青海720000平方千米,四川485000平方千米,西藏1210000平方千米,新疆1660000平方千米。你知道哪个省份的面积大,哪个省份的面积小。  三、教学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出示例4:你会比较每两个省面积的大小吗?  720000和1100000,454800和485000  教师:这么大的数,同学们比较过吗?(没有)能不能用以前学的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来比较这些大数呢?  让学生分组讨论例4:⑴两个数的数位相同时怎样比较大小?⑵两个数的数位不同时怎样比较大小?教师加入学生的讨论中,对有困难的学生加以辅导。  讨论完后,每一组推荐一个代表上台讲述讨论的结果。老师结合学生的口述板书:720000<1100000,454800<485000。让学生重点说一说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位数相同和位数不同两种情况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如果位数不相同,位数多的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就从左起的第一位比较;如果左起的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左起的第二位上的数,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教师结合学生的总结板书:位数不同,位数多的数就大;位数相同;左起第一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左起第二位上的数,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学生完成第13面做一做的题目,并且说说比较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1题。  让学生先比较大小,再说出比较的方法。  2.完成练习二第2题。  由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让他们说一说排列的过程和方法。  五、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我们在比较数的大小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小结后教师做概括性的总结和评价。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7  教学目的  使学生学会在加减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时,可直接加上整十整百数,多加了就减去。多减了就要加上来。  教学过程  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十、整百、整千数的运算,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即使在计算器已经普及的今天,这种口算仍被广泛使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学习这部份内容却困难较大,计算的正确率不高。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唤醒生活体验  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要符合儿童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形象直观而又蕴涵一定的数学知识。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中的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十、整百、整千时,先把它看作整十、整百、整千数,多加了几,减去几,多减了几,加上几,这些话听起来比较拗口,怎样才能使学生容易懂呢?我首先出示了一幅图(画有日常生活用品及其它们的价格),提出了问题: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因为买东西是每个学生都经历过的,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激活学生的内驱力。同时为引出下面的知识做好了铺垫,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索。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的思路开阔了,思维的火花闪现了,提出了许多问题:  (1)、买一双旅游鞋和一套运动服需要多少钱?  (2)、买一台电冰箱和一台洗衣机需要多少钱?  (3)、如果有200元钱买一只书包还剩多少钱?  他们调动了自己的经验和原有的知识结构去探究这个情境中所蕴涵的数学问题,并积极地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巧用生活原型,探究运算规律  我们知道,数学本来就是从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当学生从问题情境中,体会出一些数学思想时,教师应以引导者、鉴赏者的身份,即教师只是提供一些建议或信息,而不是代替学生做出判断,同时鼓励学生有创造的想法,使学生在最大的空间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索。在教学加法时,可以分成了两个步骤:  1、独立探索阶段。  我们知道,真正地数学学习不是对于所授知识地简单积累,而是通过主体地主动建构。不同的学生由于不同的知识背景就有不同的思维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注意各个学生的特殊性,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己的探索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地进行探索。  教师提出问题:营业员很快地算出买一套运动服(113元)和一个书包(59元)共需要172元,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想出了很多计算方法:  113+59=113+60-1=172。  113+59=113+50+9=172。  113+59=112+(1+59)=172。  2、合作探讨阶段。  未来社会已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在独立探索地基础上,组织学生合作和讨论,可以使他们彼此交流,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出全面地判断。  ①每一种方法为什么这样做?请讲讲你的道理?  ②这几种方法哪一种比较简便?为什么?  通过合作交流,学生各抒己见,这样既达到了增强学生合作意识地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归纳出多加几,减去几;先凑整,再相加这两种方法。  在教学减法时,可以让学生运用原型来揭示算理,探究规律。小学数学的内容大都可以直接在客观世界中找到它的`原型。减数接近整十、整百、整千数时,把它看作整十、整百、整千数,多减几,加上几这个数学知识我们可以在生活中找到一个合适的原型收付钱款时常常发生地付整找零的活动,并且在课堂中展示这个活动:妈妈带了165元,其中有一张百元纸币,到商店买钱包花了97元,妈妈怎样给钱呢?由老师扮妈妈,一名学生扮售货员,妈妈拿出一百元钱给售货员,售货员找给妈妈3元。这里的道理明明白白,是学生所熟悉的常识。这个活动是原始的、最低层次的减法速算法,是学习数学的原型。再引导学生摆这个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165-100+3,从而概括出速算的方法。这样,由常识上升到了数学,学生的学习由低层次上升到了高层次。  三、拓展问题领域,重构知识体系  在主动探究、归纳总结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所理解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和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知识相互作用,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以利于更好的迁移和运用。所以在学完了新知以后,我又设计了这样的习题:  1、你能用几种方法来计算下面的题目。  (1)198+197 299+98 =  (2)如果选择了三种物品(钱包97元,旅游鞋198元,录音机236元),要计算一共需要多少钱?你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吗?用500元钱去买钱包和旅游鞋,还剩多少钱?  2、判断下列各题是否正确,为什么?应该怎样改正?3+305=873+300-5  这样的题目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知识在日常生活的运用。  通过尝试,使我体会到在教学中尽量体现现代教育的主动性、民主性、合作性和发展性有利于把学习数学的主动权教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造能力。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8  导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95页的例3及相关内容。  导学目标:  1、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把复式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2、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提出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导学重点:  能把复式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并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导学难点:  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  导学准备:  课件、图片等。  导学过程:  一、预学--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某地区城镇和乡村人口统计表,让学生从中获取信息。  2、请你用学过的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将这个统计表中的信息在条形统计图中画出来。  生自主画图。  3、 在画这个条形统计图时,我们应注意哪些问题?  师:这些是我们学习过的单式条形统计图,老师想考考大家:请问1980年乡村人口比城镇人口多多少人呢?  生:多37万人。  师;在比较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这样对比比较麻烦,要先找到第一个图,再找第二个图,然后再计算。  生:那我们能不能将两个条形统计图合并成一个统计图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进行引导,使学生明确:将两个统计图中的内容合成一个统计图,便于信息的.获取与对比。  师:像这样将两个统计图中的内容合成一个统计图,这种新的统计图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复式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  引出课题--复式条形统计图  二、 互学--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1、明确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放手让学生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  (1)明确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师:我们来看这位同学制作的复式条形统计图,你觉得还有哪些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  根据学生讨论,明确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①要用两个直条来表示两组不同的数据;②为了区别两个直条表示的不同含义,要在统计图的右上角标明图例。  (2)放手让学生在样图中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这个统计表中的数据把教科书第96页上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2、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的问题并进行分析和判断,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教师:(出示完整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观察这幅复式条形统计图,回答以下问题  (1)哪年城镇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2)哪年乡村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3)哪年城乡人口总数最多?哪年最少?  (4)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师适时加以引导:①感受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②观察发现:人口总数逐年上升,从而进行人口教育;③了解: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人口不断转为城镇人口,乡村人口不断减少,城镇人口不断增加。  3、认识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感受复式统计图的不同呈现形式。  师:这里还有一幅复式条形统计图。认真观察,你能从中获取哪些信息?  生:他们都通过复式条形统计图表示出了城乡人口。  总结: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和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中记录的信息是相同的。  教师:为什么复式条形统计图有横向和纵向之分呢?  生:因为这是两种不同表现方式。  总结: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与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只是形式上的不同,在其他方面是相同的。  师:请大家在教科书第96页的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小结: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一种新的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根据实际需要,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不同的呈现形式,例如纵向的、横向的以及两个直条上下重叠在一起的。不论哪种呈现形式,都直观地反映了所统计的数据,方便我们更好地获取有关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  三、评学--及时练习,巩固提高  1、教科书第97页“做一做”  2、教科书第98页第1、2题。  板书设计:  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1、两个直条表示不同的数据  2、在条形统计图的右上角标明图例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9  1、本单元教材内容  例1.认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平行和垂直。  例2.学习画垂线,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  例3.学习画平行线,理解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例1.把四边形分类,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探讨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  例2.认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学习画高,梯形的各部分名称。  2、重难点、关键  重点:垂直与平行的概念;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难点:画垂线、画平行线、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关键:加强作图的训练和指导,重视作图能力的培养。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会用直尺、三角尺画垂线和平行线。  (2)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3)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进一步体会几何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课时划分  6课时  (1)垂直与平行 3课时左右  (2)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3课时左右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0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知道用电子计算器计算顺序和笔算顺序是一样的。  3、让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  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懂得观察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利用计算器计算:  386+179=  说说你是怎样使用的。  (先按“386”,屏幕上显示386,再按“+”,屏幕显示不变,再按“179”,屏幕显示179,按“=”,显示结果565。)  试试ce键有什么功能?(清除)  自己试试看:  26×39=
312÷8=  l、你觉得使用计算器需要注意些什么?  看清数,别摁错了;每次计算前要清0。  2、计算。  54+46=
60×2=  198÷49=
50+30=  38×79=
201+99=  计算后说一说你怎么算的这么快?(并不是任何时候用计算器计算都是的,像可以直接口算的、能简算的题目,就不需要使用计算器了。)  3、做一做练习。  让学生在小组内做一做,然后同桌做一做。  二、观察发现  1、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  9999×1=
9999×2=
9999×3=
9999×4=  说说你为什么做的又对又快。  观察上面的算式和结果,你发现什么规律?  生畅所欲言。  师:根据你们的发现大胆猜测,能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答案吗?  9999×5=
9999×7=
9999×9=  师总结:碰到9999乘9以内的自然数(0除外)答案都是五位数,位和个位就是自然数与9的乘积,中间三位数都是9。  三、练习  做一做。练习30页的第11、12题。  第11题用比赛的方式进行,以巩固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  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1  第一课时  课题:  平行四边形分类、平行四边形、梯形特征  教学内容:  平行四边形分类、关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课文第70页的例1)  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  2、使学生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  3、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全过程,掌握它们的特征。  4、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  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用集合图表示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图形、剪子、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知图形  1.出示校园图(70页)在我们美丽的校园中,你能找到那些四边形?  2.画出你喜欢的一个四边形。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展示学生画出的四边形,请学生标出它们的名称。  长方形平行四边形  梯形正方形  3.小组交流:从四边形的特点来看,四边形可以分成几类?学生讨论交流。  二、探究新知  1.归纳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  有什么特点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强调说明:只要四边形的每组对边分别平行,就能确定它的每组对边相等。因此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提问:①生活中你见过这样的图形吗?它们的外形像什么?  ②这些图形有几条边?几个角?是什么图形?  ③这几个四边形有边有什么特点?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2  教学目的:  1.知道这两种运算的意义(即:什么叫加法,什么叫减法)  2.知道加法和减法各部分的名称及互逆关系  3.可以熟练对一个算式各部分进行转换  教学重点:  学会利用关系求解算式中的未知数(必须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通过实例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内容:  一、预习、新课呈现  1.举例:班上有30个女生,12个男生,则班上共有多少个同学?(算式为30+12=42),提问让学生思考什么叫加法?加法的定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的的数叫做和。  2.举例:班上总共有42个学生,其中男生有12个,那么有女生多少个?(算式为42-12=30),提问让同学们思考什么叫减法?减法的定义: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已知的加数叫做减数,要求的加数叫做差。  思考:如果已知的是班级总人数和女生人数,那么算式应该怎么列,各部分的名称又是什么?  3.根据上面给的两个例子,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尝试总结加法和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二、课堂练习  1. 根据3468+475=3943,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3943-3468= 3943-475=  2、根据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另外两个等式。  例:28+19=47 47-19=28 47-28=19  (1)247+435=682  (2)643-175=468  (3)569-346=223  3、猜猜我是几?  (1)我减去56得120 (2)483加上我得数是792 4、下面各题应该用什么办法计算,为什么?  (1)滑雪场上午卖出86张门票,下午卖出59张门票。滑雪场全天一共卖出多少张门票?  (2)文具店运来一批练习本,卖出370包,剩下630包。共运来多少包练习本?  三、课堂总结  串讲知识点和容易出现的问题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正确地口算整百整十数加、减整百整十数,以及整万数的加、减法。  2.通过大量的计算培养同学们仔细认真的习惯。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口算卡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教师出示口算卡片)。  27+38 64-38 670+80 530-400  2.把下面各数简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40000 70000  二、新课  1.教学例1。  教师出示例1口算:250+470。  让学生自己先想该怎样算,然后说出不同的算法,教师把有代表性的几种想法板书出来,如:因为25+47=72,所以250+470=720,共同讨论,看一看这些想法都对吗?再看一看课本中小明和小华是怎样想的,他们都算得对吗?谁跟他们想的一样?然后教师告诉大家只要算得对,用哪种方法都可以。  2.教学例2。  教师出示例2口算:540-370。  先让学生自己想一想这道题该怎样口算,想好后同桌同学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再指名说,要启发学生说出不同的想法。如果有的学生这样想:因为54-37=17,所以540-370=170,也是可以的。学生说完后,再看一看课本中小强是怎样想的,看看他算得对吗?谁的想法跟他一样?然后教师告诉大家,做这样的口算题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口算方法,怎样算得快就怎样算。  3.做教科书最上面的做一做中的习题。  第(1)题,让同桌同学互相说说口算过程和得数,然后指名叫几个学生在全班说一说。  第(2)题,让学生独立做,做完后集体订正。  4.教学例3。  (1)让学生翻开书,找到例3,看一看题目要求,然后在书上直接填写得数。填完后,指几名同学说一说口算过程,如因为17+8=25,所以17万+8万=25万。  (2)做教科书下面的做一做。  三、课堂练习  做练习四的第1~5题。  1.做第1题时,让学生把口算得数,按题目的顺序一栏一栏地写在作业本上。然后集体订正,对算错了的同学,要让他们说说是怎样口算的,帮助他们检查错误原因,及时加以纠正。  2.第2、3题是加减法口算练习,这两题练习形式相同,都是用表格的形式让学生把得数填在表格的空格里。练习时,可以让学生独立在书上做,也可以把表画在黑板上,教师任意指两个数,让学生很快说了得数。  3.第4题和第1题一样,可以直接把得数写在作业本上,集体进行订正。还可以抽问几题,让学生说说口算过程。  4.第5题,是前面学习过的有多余条件的两步应用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进行解答。订正时,指名说一说是怎样解答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这样做。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量角器产生的过程,渗透实践出真知的思想意识.  2.认识1度的角,能正确的使用量角器进行角的度量.  3.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探究过程,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掌握用量角器量角这一技能。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量角器产生的过程  教学难点:能正确的使用量角器进行角的度量。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请看屏幕。(出示三个滑梯)玩过吗?  生:玩过  师:大家都玩过!想玩哪个?  生1:第三个,这样可以滑的快一些  生2:第一个,我想滑的慢一些,我会害怕  师:观察一下,这三个滑梯有什么不同?  生1:有高有矮  师:哦,你的意思是说它们的角度不同?原来角也有大小啊?生活中我们一般以2号滑梯为标准,今天这节课我们以2号滑梯所形成的角∠1为例一起研究:角的度量(板书)  二、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1.明确测量标准要统一,为“度”的出现作准备  师:∠1有多大呢?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学具来表示它的大小,老师为大家准备了∠1和一些学具,在1号学具袋中,请小组长打开,小组合作,借助学具表示出∠1的大小。  学生动手测量  师:量完了吗?谁能到前面来介绍你是怎样量的?  生边操作边解说:角的顶点对齐,一边对齐  师:你们这个方法非常好,老师帮你把它记录下来(板书:角顶点边)  师:得到是结果是:3个(板书)  师:还有不同的测量结果吗?  生:2个。  师:还有吗?  生:1个  师:我们测量的都是∠1,但测量结果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呢?把你们的小角举起来看一下  生:我们用来测量的角大小不一样  师:也就是标准不统一,所以测量同一个角的结果不一样,要想获得统一的测量结果应该怎么办?  生:用同样大的角来量  2、引出半圆  师:好主意!下面我们采用统一的标准角在小组内再来测量∠1的大小,这个统一的标准角就放在2号学具袋里,请小组长打开  生操作测量  师:哪个小组交流一下?说说你们小组测量的结果是多少?你是怎样测量的?能边操作边解说吗?  生:角的顶点对齐,一边对齐  师:哦,你在测量的过程中也注意到了(指板书)角的顶点与量角工具的顶点对齐,角的一边与量角工具的一边对齐!谢谢你的交流!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钝角,你能量出它包含了几个这样的标准角吗?谁到台上量一量?  生边操作:顶点对齐,一边对齐  师:我刚才注意到这个同学在测量这个角时,把这个半圆又展开了一部分,(问生)你为什么这么做?  生:三个小角不够了  师:你真聪明!  师:我们再来测量一个角,大家看这是个什么角?(生:平角)谁来测量一下这个平角?  生边操作:顶点对齐,一边对齐  师:你把这个半圆全展开了!数数你的测量结果  生:8个  师:操作非常规范,请回  师:我们刚才用统一的标准角测量了几个角的大小,想一想,这几位同学在测量每一个角的操作过程中,注意了些什么?  生:顶点对齐,一边对齐  师展示:这些同学都把角的顶点对齐了半圆的这个点,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做中心点(板书),我们刚才说了,测量时角的哪一部分和中心点对齐?(生:顶点)  师:看来这个量角工具真是方便啊,为了让大家看的更清楚,老师把这个工具搬到课件上,再用它来量一个角(课件展示,一锐角不能量)老师也注意到了角的顶点和量角工具的中心点对齐,角的一边与量角工具的这条线对齐。用这个测量工具测量这个角,同学们觉得合适吗?(不合适)怎么办?小组讨论一下  生:把半圆多折几次  师:你的意思是说把半圆平均分的份数再多一些,对吗?  3、引出并认识量角器  师:你的想法真好,已经非常接近科学家们的思想了!其实早在很多年前科学家们已经发明了量角器来测量角的大小,量角器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都是1度,记作1°(板书)我们来看0刻度线到1刻度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就是一个1°的角(课件演示)你还能再找一个1°的角吗?  生1:1刻度线到2刻度线之间就是1°的角  生2:100刻度线到101刻度线之间就是1°的角  师:你能找一个3°的角吗?  生:0刻度线到3刻度线之间就是3°的角  师:谁到黑板上来写一个3°?  生写  师:你写的真规范,请回  师:我们把0刻度所对应的这条线叫做0°刻度线,如果用量角器来测量角时猜测一下0°刻度线与角的哪一部分对齐?  生:角的一边(板书)  师:我们来读一下刚才那个角的度数。  生:39°  师:你是怎么读的?根据角的哪一部分读出的39°  生:角的.另外一条边  师:好方法!老师帮你记录下来(板书:另一边度数)  师:再来尝试一下(课件出示两个角)  生读数  师:在3号学具袋中就有一个量角器,请同学们打开,仔细观察手中的量角器与屏幕上的有什么不同?  生:还有一圈数  师:哦,也就是量角器有两圈数字,观察手中量角器这两圈数字有什么区别?(屏幕给出内刻度线)  生:内外圈数字相反  师:也就是说:外圈从左向右顺时针数内圈从右向左逆时针数  师:多了一圈数字,也就多了一条0°刻度线,为了区分,我们把中心点左边外圈所对应的这条0°刻度线叫做外0°刻度线,把中心点右边内圈所对应的这条0°刻度线叫做内0°刻度线。  师:大家对量角器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能不能借助量角器读出下面这几个角的度数呢?请看大屏幕  (30°的角)  生:30°  师:你是怎样读数的?读的是哪一圈刻度?  生:角的一边对齐内0°刻度线,我读的是内圈刻度  师:再来读一个角  生:130°  师:这个钝角是多少度?  生:150°  师:请同学们总结一下,什么时候读内圈刻度?什么时候读外圈刻度?小组讨论一下。  师:大部分小组已经有了自己的观点,哪个小组来交流一下  生:角的一边对齐外0°刻度线就读外圈刻度,角的一边对齐内0°刻度线就读内0°刻度线  师:同学们真棒!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学会了借助量角器读出角的度数!  5、用量角器测量角  师:这个角是多少度呢?我们一起来测量一下吧!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在量角时注意到了什么?  生:顶点与中心点对齐,一边与0°刻度线对齐,另一边读度数(生边说,课件边出示)  师:想不想亲自量一量?(想)请同学们用手中的量角器测量这张练习纸上的每一个角的度数并做好记录(练习卡上有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开口不同,边长不同)开始!  学生开始测量  师:都测量好了?谁来交流一下测量结果?  生:这个直角是90°,这个钝角是130°,这个锐角是60°这个平角是180°,这个周角是360°  师:你能不能演示一下这个钝角的测量过程  生:把量角器转一下,顶点与中心点对齐,一边与0°刻度线对齐,另一边读度数,所以是130°  师:你能再演示一下这个周角的测量过程吗?  生:转半圈是180°,它转了一圈就是两个180°,也就是360°  师:从这里你可以看出周角和平角有什么关系?  生:我发现一个周角等于两个平角等于四个直角(师板书:1周角=2平角=4直角)  师:谢谢你聪明的小伙子  师:回忆一下刚才用量角器测量角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步骤?  生:顶点与中心点对齐,一边与0°刻度线对齐,另一边读度数(师补充板书)  师总结:这位同学总结的真好!在用量角器测量角时,就应该注意到这几点(指板书),也就是:中心对顶点,0线对一边,他边看度数,内外要分辨  7、画角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量角器除了量角还可以画角呢!想试一下吗?(想)请尝试着用量角器画一个40°的角  生尝试画角  师:谁上台来交流一下?你能把你的画角过程演示一遍,画一个40°角吗?  生:我先画一个点,再画一条线,在40°的地方点一个点,在连起来  师:操作非常规范  师:我们一起回顾刚才的画角的过程(课件)  首先确定角的顶点,它与谁对齐?  接着确定角的其中一条边,它与谁对齐?  然后确定角的另一条边  最后把顶点与这一点相连,我们画的这个角就是一个40°的角  三、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积极动脑踊跃发言,出色的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四、拓展训练  师:最后有几个问题需要在课下认真研究一下用这个坏掉的量角器能否量出角的度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5  一、教学内容:  《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领导签字  二、教学目标:  1、集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  三、教学重点:  使学生体会用“平均成绩”比较哪个组成绩好的公平性,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学会计算平均数。  四、教学难点:  体会平均数的作用,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时数1  板书设计认识平均数  六、教学过程:  (一)炫我两分钟  口算练习  ,560÷40= 240÷60= 420÷7= 150÷30= 54÷9=  ,960÷6= 88÷8= 76÷4= 85÷5= 810÷9=  (30+50+80)÷4 (80+80+80+80+85)÷5=  【设计意图:炫我两分钟的内容要围绕着“目标原则”,即尽量设计成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本课重点内容为计算平均数,通过对简单的加法、除法的口算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为这节课计算平均数打下基础。】  (二)尝试小研究课前尝试小研究  1、1号笔筒有( )支铅笔 2号笔筒有( )支铅笔 3号笔筒有( )支铅笔4号笔筒有( )支铅笔 5号笔筒有( )支铅笔  2、上图中一共有( )支铅笔。要使每个笔筒放的铅笔同样多,每个笔筒应放( )支铅笔,动手分一分。  3、列算式为:  (三)课上尝试小研究  1、读上面的统计表,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上面两个组哪个组的成绩好?  3、你能算出每个组的平均成绩吗?  【设计意图:整个小研究的设计体现了低起点、多层次、深思考、求精炼的原则,课前尝试小研究的设计意在从学生旧有知识,且与本课密切相关的逐渐渡到新知的尝试研究,充分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为学生的解决尝试新知铺路搭桥。而课上尝试小研究通过计算平均数,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展示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感受平均数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存在。】  (四)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课上研究(一)(二)。多媒体出示小组合作交流建议:  1、组长组织本组成员有序进行交流,确定好组员的发言顺序。  2、认真倾听其他组员的发言,对他的发言内容进行评价,组内达成统一意见。  3、组内分工,为班级展示提升做准备。  【设计意图:给每一个孩子创造一个发言的机会,小组合作交流建议的给出使小组交流有序进行,让学生在思考、交流的过程中学会表达与合作、学会倾听与欣赏、激发了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探索知识的欲望。】  (五)班级展示提升  1、找一个小组展示本小组对尝试研究问题的讨论结果,其他小组作补充和评价。  要求:下面的同学也要认真听,看看你同不同意他们的研究方法。一会说出你想问他们的问题,或者对他们的研究方法做出自己的评价,或者对他们的研究方法进行补充。  2、组长带领全组同学,对老师指定的尝试小研究的内容进行交流汇报。  在交流汇报的基础上,组长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评价、补充、质疑。  组长:哪个同学对我们小组的汇报有评价、补充或提出不懂的问题?  其他组的学生进行评价、补充、质疑。教师适时点拨,填写评价表格。  3、教师适时点拨引领:平均数的含义,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4、互相纠错,小组内同学互相检查尝试题做得是否正确,错误的加以改正。  【设计意图:班级展示提升是小组内形成统一的观点向全班同学展示交流并引发深入思考的过程,通过小组间思维碰撞,以及老师精彩的点拨引导,使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使知识更加系统化,使学生将知识内化于心】  (六)挑战自我  尝试应用,解决平均数问题:  出示新华小学四年级(1)班第五组和第六组同学体重的统计表,让学生读表,了解表中的信息。交流时关注学生是否发现第五组有7个人,第六组有8个人。  教师提出:要比较哪组同学的平均体重重一些,该怎么办?学生可能回答先计算两个组的平均体重,然后进行比较。  接下来让学生分别求出两个组的平均体重。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教师巡视。指名两名学生进行板演。  预设:第五组同学平均体重:  (34+36+42+44+46+50+42)÷7=42(千克)  第六小组同学平均体重:  (38+34+54+34+35+41+39+45)÷8=40(千克)  提出“议一议”中问题“ 42千克、40千克分别表示什么?”组织学生讨论求出的两个平均数的意义。完成比较哪一组平均体重重一些的问题。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使学生感受计算平均数的必要性,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  (七)巩固练习,提升学习质量:  1、独立完成教材中练一练的第二题;  小军的身高是1米40厘米,他在一个平均水深为1米20厘米的 游泳池中(小军不会游泳),问:小军会不会有危险。  【设计意图】借助此题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拓展延伸:  小军的身高是1米40厘米,他站在一个平均水深为1米20厘米的游泳池中(小军不会游泳),问:小军会不会有危险。  课后反思学生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课堂气氛活跃。【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相关文章:数学上册教案01-15四年级上册数学的教案12-15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9-15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1-29四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01-25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2-23数学四年级上册优秀教案02-17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9-07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1-26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05
三年级下册数学笔算除法练习题  练习就是用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训练,通过多方面的强化,恰当的重复来掌握知识和技巧。题,既包括书面文字,又包括口述和动手操作的实验等。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三年级下册数学笔算除法练习题,希望大家喜欢。  三年级下册数学笔算除法练习题 篇1  一、计算  1、笔算下面各题。  960÷3= 108÷4= 505÷5= 723÷6= 408÷4= 763÷7= 327÷3=  637÷6= 485÷8= 315÷3= 635÷5= 200÷5= 120÷6= 2400÷6=  100÷5= 3×200= 350÷7= 500÷5= 100×6= 2000÷2= 1200÷4=  700÷7= 2000÷5= 160÷4= 120÷3= 1500÷3= 800÷8=  630÷9= 400÷4= 4900÷7= 540÷6=  2、填一填,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40x( )=240 8x( )=32 6x( )=4200 90x( )=4906x( )=3600 2x( )=1400 30x( )=2700 8x( )=64007x( )=5600  3、估算  82÷9≈ 241÷4≈ 235÷4≈ 162÷2≈ 330÷8≈ 121÷6≈159÷8≈ 260÷4≈ 194÷6≈ 297÷5≈ 425÷7≈ 138÷7≈267÷9≈ 440÷9≈ 410÷7≈ 360÷5≈ 178÷6≈ 181÷3≈460÷9≈ 435÷7≈  二、应用题  1、 春雨小学389名学生去参观自然博物馆、每辆车准乘45人,租9辆车够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买20枚8角的邮票和30枚6角的邮票、一共要付多少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篮球场的长是28米,宽是15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半场是多少平方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个正方形,它的周长是64米,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个游泳池的长是35米,小明游了3个来回。他游了多少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有9600千克的货物,两辆车4次就能运完。平均每辆车每次运多少千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图书馆共有126本书,放在3个书架,每个书架有6层。平均每层放几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一辆货车一次能送8台电视机,每天送3次,一个月(按30天算)能送多少台电视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妈妈买了240个苹果。每层装8个,每箱装3层,一共可以装多少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买一个西瓜要5元,李老师带150元一共能买几个西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买五件上衣要300元,平均一件共要多少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三年级的同学去野外活动。女同学有39人,男同学有42人。4个同学分成一组,大约可以分成几个小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年级下册数学笔算除法练习题 篇2  口算除法分为三个部分:  1、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  60÷3=20  解析:60里面有6个十,把6个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十,就是20.  600÷3=200  解析:600里面有6个百,把6个百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百,就是200.  6000÷3=2000  解析:6000里面有6个千,把6个千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千,就是2000.  先用一位数除被除数0前面的数,在得数末尾添上和被除数同样多的0.  2、一位数除几百几十、几千几百数  120÷3=40  解析:120里面有12个十,把12个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个十,就是40.  1200÷3=400  解析:1200里面有12个百,把12个百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个百,就是400.  先用一位数除被除数0前面的两位数,在得数末尾添上和被除数同样多的0.  3、一位数除两位数  66÷3=22  60÷3=20  6÷3=2  20+2=22  先用把两位数分成几十和几,分别用一位数去除十位上和个位上的数,把得到的商相加,算出得数。  660÷3=220  600÷3=200  60÷3=20  200+20=220  先用把几百和几十,分别用一位数去除百位上和十位上的数,把得到的商相加,算出得数。  总而言之,就是把口算除法就是要把一位数除整百整千数、几百几十数、几千几百数的算式变成能够直接用乘法口诀计算的算式。  三年级下册数学笔算除法练习题 篇3  一、口算题。  10×2= 8×11= 9×5= 14×1= 22×10=  5×8= 44×2= 30×6= 50×20= 120×3=  二、根据26×20=520,直接写出下面算式的得数。  260×2= 260×20= 6×200=  26×2= 26×200= 2600×2=  三、用竖式计算。  10×11= 12×13= 21×20=  45×22= 83×15= 66×23=  76×4= 59×34= 68×45=  四、应用题。  1、过春季的时候,妈妈买了一箱带鱼,共14千克,如果每千克带鱼18元,妈妈要付多少元钱?  2、淘气家有28亩地,今年每亩地收麦子650千克,淘气家今年一共能收多少千克麦子?  3、植树节到了,实验中学组织植树活动,已知学校有32个班级,每班植树任务是120棵,这个学校一共植树多少棵?  4、新学期开始了,第一实验小学统一给学生定制校服,学校一共有学生200名,其中女生105名,如果每套校服98元,一共需要多少元钱?其中男生的校服钱是多少?  三年级下册数学笔算除法练习题 篇4  一、填空  (1)0与的三位数相乘,积等于()。  (2)一头牛重500千克,两头牛重()千克,合()吨。  (3)有12个△,△的个数是O的2倍,O有()个。  (4)一个长方形的长是8厘米,宽是长的一半,周长是()厘米。  (5)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80厘米,它的边长是()厘米。  (6)一个三位数除以6,商是123,余数是()。  二、下面的说法对吗?对的在()里画“√”,错的画“×”。  (1)把一个圆分成6份,每份是这个圆的六分之一。()  (2)6分米=60毫米。()  (3)9050克<9千克。()  (4)周长相等的两个正方形边长也一定相等。()  (5)写字台的高度大约是8分米。()  三、选择正确的序号填在()里。  (1)长方形、正方形都是由4条()围成的。  ①线段②直线③射线  (2)把两个长为8厘米,宽为4厘米的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周长是  ①24厘米②32厘米③48厘米  四、计算  1、直接写得数  4000÷5= 700×3= 6400÷8= 480+60=  25×8= 550÷5= 11×6×0= 0÷9=  369÷3= 132×2= 84÷2= 720-80=  2、列竖式计算  2700×3= 7600÷5= 4205÷7=  3、列竖式计算并验算  4085÷5= 4362÷7=  4、脱式计算  6390÷9+2 496÷480 32÷8+41 72738×8÷4 435×7÷5  五、列式计算  (1)一个数除以8,商是324,余数是5。这个数是多少?  (2)一个数的9倍是1854,这个数是多少?  (3)比153少18的数是多少?  (4)4326里面有多少个6?  六、应用题  (1)粮店有60袋粮食,有35袋大米,其余是面粉。大米比面粉多多少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张课桌的价钱可以买5把椅子,每把椅子40元,每张桌子多少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衬衫厂过去4天生产衬衫640件,现在每天生产350件,现在比过去每天多生产多少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水果店有8箱桔子,每箱重20千克,桔子的重量是白梨的4倍。水果店有白梨多少千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年级下册数学笔算除法练习题 篇5  一、口算。  310+90= 489-69= 50×8= 9×600= 380-40= 130+250= 400×4=  二、填空。  1、2时=()分  5吨=()千克  3米=()厘米  9000克=()千克  2、世界上的动物蓝鲸重50()。  3、小明上午8:30到校上课,11:50放学,他上午在校()时()分。  4、最小的三位数与的两位数的和是(),差是()。  5、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它的()。  6、果园里有杏树6棵,桃树是杏树的5倍,桃树有()棵。  7、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1份用分数表示是(),3份用分数表示是(),读作(),其中分子是()分母是()。  8、长方形的()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9、同学们到动物园游玩,参观熊猫馆的10人,参观大象馆的8人,两个馆都参观的是3人,去动物园的一共有()人。  三、判断。  1、小芳身高136厘米。()  2、一个三位数乘一位数,积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四位数。()  3、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进率都是十。()  4、分针走一圈是一分钟。()  5、把一块蛋糕分成5份,每份是这根彩带的。()  四、选择。  1、小明每分钟走50()。  A、米 B、分米 C、千米 D、顿  2、780×5的积的末尾有几个0()。  A、1 B、2 C、3 D、4  3、一位数乘三位数的积是()。  A、三位数 B、四位数 C、三位数或四位数 D、无法确定  4、用两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是()厘米。  A、6 B、7 C、8 D、10  五、竖式计算。  1500-83 7756+369 358×630 6×7431-27 6870×6  六、解决问题。  1、小朋友们买门票。他们一共有120人,每张门票8元,带了1000元买票够吗?  2、边长是4分米的正方形相框,它的周长是多少分米?  3、小明绕长8米,宽6米的游泳池游了1圈。小明游了多少米?  三年级下册数学笔算除法练习题 篇6  一、填空题。  1、350×4的积的末尾有()个0。  2、☆□○△☆□○△☆□○△……第30个是()。  3、找规律填数:1、9、2、8、3、()、4、6、5、5。  4、明明在做一道减法算式时,把减数26写成22,结果差是48,正确的差是()。  5、把一根16米长的绳子对折2次后,每折长()米。  6、小方从一楼到二楼要花20秒钟,照这样的速度,她从二楼到七楼需要花()秒钟。  7、菜场运来白菜和萝卜共75筐,白菜是萝卜的2倍,运来白菜()筐,萝卜()筐。  8、一个长方形,宽是7米,长比宽多2米。周长是()分米。  9、一辆出租车(含司机)一共能坐5人,有31位客人外出活动,一共要租()辆汽车。  10、林叔今年34岁,林芳今年8岁,12年后,林叔和林芳相差()岁。  11、华强工程队甲组有21人,乙组有27人,丙组有24人。现根据工作需要,把丙组的人分到甲、乙两组去,要使甲、乙两组人数相等,应分()人到甲组,()人到乙组。  12、家乐超市促销期间,汽水买4瓶送1瓶,乐乐和他的9个同学每人想喝1瓶汽水,那么只需买()瓶汽水。  13、一个两位数,其数字和是7。如果此数减去27,则两个数字的位置正好互换。原来的两位数是()。  二、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一个数先减去2再加上3,再乘以2,最后再除以3得6,这个数是()。  A、8 B、10 C、18 D、20  2、两个周长都是12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周长是()。  A、24厘米 B、28厘米 C、18厘米 D、48厘米  3、同学们做操,排成一个正方形的队伍,从前,后,左,右数,小红都是第5个,问一共有()人。  A、80人 B、81人 C、90人 D、91人  4、学校召开运动会,在50米跳绳比赛中,小丽用10秒,小花用9秒,()跳的快些。  A、小丽 B、小花 C、无法判断谁  5、的一位数与最小的两位数的积是()。  A、10 B、99 C、0 D、90  1、列竖式计算。  128×53 80×520 5×91 56×7  2、脱式计算。  (208+152)÷6 189-189÷3 (5000+2070)÷7  1000-654-215 258×(455-450) 687+231-168  三、解决问题。  1、刘师傅6天加工32个零件,照这样计算,12天他共加工多少个零件?  2、小红跟爸爸、妈妈去旅游,成人门票80元,儿童门票40元,买门票共花多少元?  3、三(2)班有42个同学去公园划船,大船限乘24人,小船限乘6人,先坐满大船,剩下的坐小船,至少需要多少条小船?  4、亮亮和奶奶九月节余260元,十月比九月少节余了30元,两个月一共节余了多少元?  5、淘气一家开车去古都旅游。他家距古都1000千米,第一天行驶255千米,第二天行驶240千米,第三天行驶305千米,还要再行驶多少千米到达古都?【三年级下册数学笔算除法练习题】相关文章:北京版三年级数学: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试题08-12小数除法数学试题11-12三年级数学下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同步试题练习08-08三年级下册语文基础练习题08-25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暑假练习题08-25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练习题08-25数学三年级下册测试题07-29三年级下册数学试题09-08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总结01-31初中三年级英语下册综合练习题08-2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个数先乘2再除以2结果不变对吗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