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江华在浙大二院一院哪个院区?

文汇报
2021-03-22 16:19
2021年3月21日,这天终将会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浙大一院)永远铭记。昨天,浙大一院多院区协同,一个个生命奇迹在这里发生。一个年轻生命因意外戛然而止,家人选择捐献他的器官续写大爱。27岁的她、34岁的他、41岁的他、66岁的她、73岁的他,5个生命因为这个选择得以延续。
当天,我国著名大器官移植专家、浙大一院党委书记梁廷波教授带领多学科团队,在一天内完成包括1台肝肾联合移植,1台小肠移植,1台心脏移植,1台双肺移植,1台肾移植在内的5台器官移植手术,同时还完成1台角膜移植。这是浙大一院开展器官移植以来,第一次在同一天内完成囊括目前国内所有种类的大器官移植手术,标志着浙大一院大器官移植技术全国领先,达到国际先进甚至领先水平。
66岁大妈肝肾都坏了 换肝换肾死里逃生
多囊肝、多囊肾,杭州66岁的邵大妈(化名)被这两种疾病折磨了二十余年了,本应该是安享晚年的日子却让她觉得生活质量不断下降。(多囊肝、多囊肾,顾名思义就是肝脏和肾脏上密密麻麻长了很多囊肿。)自发现疾病后,邵大妈一直定期复查,直到3年前开始出现反复血尿,腹痛腹胀日益严重,整个肚子像个隆起的小山丘,对生活自理造成极大困扰。去年她又因为肾功能衰竭开始血透。
▲肝肾联合移植手术主刀:梁廷波教授、陈江华教授
苦不堪言的她慕名来到浙大一院肝胆胰外科就诊,梁廷波教授带领团队进行了多次大会诊,考虑到邵大妈出现肾衰,严重威胁生命安全,需要尽快进行肝肾联合移植。一位因意外去世的患者捐献的肝和肾与邵大妈配型成功,21日下午,梁廷波教授带领的肝移植团队和浙大一院肾脏病中心主任陈江华教授带领的肾移植团队通力协作,为她进行了肝肾联合移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减少对患者的额外创伤,手术中创新性采用原位肾移植方式,将捐献的肾脏“种”在她被切掉的右肾处,而不是以往种在髂窝的传统方式。
生命接力挽救5人 完成“不可能”的任务
对安徽女孩马晓娇(化名)来说,自己的这场大病就像是命中注定一样,终究是逃不过的。今年27岁的她,4年前被查出患有家族性息肉病,这是一种显性遗传疾病,整个结直肠上布满了大小不一的腺瘤,当时在上海某医院接受全结肠切除手术,仅留下靠近肛门处一段约6厘米的肠子。
▲小肠移植手术主刀:梁廷波教授、吴国生教授
但病魔并没有就此放过她,去年,由于腹部胀痛她又被查出硬纤维瘤病,这是家族性息肉病最常见的一种并发症,这个直径约16公分的肿瘤异常刁钻,侵犯了供应小肠血管的大血管,如果要完整切除肿瘤必须要切除血管,直接影响小肠血供,导致小肠失去功能,难以维系生命。经过浙大一院结直肠外科主任、小肠移植中心主任吴国生教授团队会诊,小肠移植是最适合晓娇的治疗方式。21日下午,由梁廷波教授和吴国生教授共同主刀,为她完成了手术。
随后,3月21日下午,浙大一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心脏移植中心主任马量主任医师主刀为安徽34岁的孟先生进行了心脏移植手术。当天下午,浙大一院肺移植中心主任韩威力主任医师,为来自湖州41岁的唐先生(化名)进行了双肺移植。同期,浙大一院党委副书记、肾脏病中心主任陈江华,为73岁的徐老伯(化名)进行肾移植手术。
▲心脏移植手术主刀:马量主任医师
“当天的5台手术,汇集了各移植团队、手术室、麻醉科、体外循环团队、输血科、ECMO团队、OPO团队等科室和团队的大量心血,每个手术室都同时有十余位医护人员精诚合作。”浙大一院党委书记梁廷波教授表示,同一天内完成目前国内所有种类的大器官移植,如果没有强大的器官移植技术和综合的学科能力支撑,这在国内几乎是完成不了的。浙大一院2020年完成958例大器官移植手术,还做过很多在全球首创的大器官移植,移植数量和质量都处于世界领先集团。
作者:刘海波 胡枭峰
编辑:付鑫鑫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平台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刷新
下一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浙一医院陈李华医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