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的100以内26的全部因数有哪些些 数学知识:求解26的所有因数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  圆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新教材四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P74~76。  教学目标:  ⒈从生活中感知圆,并抽象出圆。  ⒉通过不同办法画圆,建立圆的初步概念并认识圆心、半径。  ⒊认识圆规并会用圆规按要求画圆。  ⒋通过认识圆、画圆和欣赏圆,感受圆的美。  教学重点:通过各种学习活动,认识圆并建立圆的初步概念,认识圆心、半径。  教学难点:用圆规画圆。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PPT)提问:在这些物体中,你都发现了哪个图形?  2。揭题:生活中我们到处都可以见到圆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圆  (贴:圆的初步认识)  二、探究新知  1、尝试用简单工具画圆。  (1)你会画圆吗?你准备怎样画圆?  问:工人师傅是怎样画圆的?  也就是工人师傅把绳子的一端固定在一点上,另一端绕着固定点旋转一周就画成一个圆。  问: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这根绳子用女同学的橡皮筋行吗?为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师说也就是绳子的长度要相等  (2)学生尝试画圆。  你会像工人师傅那样的方法画圆吗?  要求: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图钉和短线,同桌两人合作,一人先画,一人帮忙,开始!  展示学生作品  小结:原来一定要拉紧这根绳子。没拉紧绳子,也就是长度不相等。  (3)老师画圆  老师也来画画看,你有什么要提醒我的'?  (4)认识圆心和半径  认识半径:绳子的长度在圆中有个名字,我们叫它半径。  用英文字母r来表示。  问:我们画圆是不是只要定好半径就可以了?  认识圆心:这个固定点叫做圆心用英文字母O来表示。  提问:这个圆中有几条半径?  小结:一个圆中有无数条半径  2.认识圆规,学会用圆规画圆  (1)认识圆规  刚才我们小组合作才画了一个圆,用绳子控制不好,效率比较低。聪明的工人师傅发明了这个工具来画圆,它叫圆规。  (2)尝试用圆规画圆  下面请你用这个圆规来画画看,想想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学生自己尝试画  圆规的两只脚有什么作用?  小结:我们用圆规画圆时首先要定圆心,也就是把圆心固定好;还要确定长度,也就是半径的长度不能有变化;最后绕着圆心旋转一周。  三.巩固练习  1、画圆  (1)随机选取两位学生的作品提问:  小结:原来半径不一样圆的大小也不一样。  (2)现在老师规定好半径的大小为2厘米,你会画吗?  请你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标上圆心和半径  交流:你是怎么画的?  2.画一个半径为3cm的圆,标上圆心和半径。  3.接下来,老师请你在刚刚画的那个圆上,或者圆的边上任意画圆,看谁画得又快又好!。  展示学生作品,如果涂上颜色的话会更漂亮  4.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圆组成的美丽图案(出示媒体)  四.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新知识有什么收获?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多位数的读法,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多位数,体会并能阐述多位数读数的规律。  2.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上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课在之前学习了亿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通过复习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进行学习,学生能及一反三学习起来应该比较轻松。但亿以内数的数位较多,要让学生知道先分级再读数,减少错误率。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教学读亿级的.数。  教学难点:亿以上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四、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复习引入  1、请读出6020:  2、读出60200000:  3、读出60206020  4、读数位较多的数时,要先做什么?怎样做?  5、根据数位顺序表读出:60206020  6、回忆亿以内数的读法。(请一名学生回答,全班一起读)  活动2:【讲授】新授课  (一)亿以上数的读法  1.地球上有7000000000人。你能读出来吗?可让知道的学生试一试。  生活中有比亿更大的数吗?举例说说。学生说不出来教师可让学生了解:  20xx年我国出口总额约为3256 0000 0000美元。  师:请你比较一下这些数和刚才读的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目的是让学生观察到数级扩展成了三级数。)  2.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研究:  要求:  (1)先自己试着读读这样含有三级的数,再在小组内互相读读。  (2)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你是怎样读这些数的?试着说说读数方法是什么?  3.全班反馈: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前边来读数。  (2)在学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读亿以上的数的方法是什么?  方法:(学生可能说得不完整,教师可帮助学生整理补充。实际是把亿以内数的方法迁移到这。)  ①从高位读起,一级一级往下读。  ②读亿级或万级的数,先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或“万”字。  ③数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每级末尾的零都不读。  4.说读法时,重点处理0的读法:(如果刚才学生说到的数中有0的可以指着让学生读读。)  (不管学生说到0的问题没有,都要着重处理0的读法。在读数时,0最难读,数中间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出示几个练习强化0的读法)例如:  活动3:【练习】练习  (1)判断对错:  610 0000 0000读作:六百一十亿?(√)  236 0509 0008读作:二百三十六亿零五百零九万零零零八。(?)  100 4000 20xx读作:一千零四亿零二千。(?)  问:“你怎么这么快就得出答案来了?”(分级了)  (2)教师出示读数的卡片让学生读:  92 0000 0000 267 0500 0000  5080 4000 3000 3 0070 0400  (教师在这要重点抽问:哪个0读了?哪个0没读?为什么?)  (3)选择正确答案  下面各数一个0都不读的是( E ),只读一个0的是( B ),要读两个0的是( C ),要读三个0的是( A、F ),要读四个0的是( D )。  A.20 0202 0200 B.20 0020 0000 C.20 20xx 0220  D.20 0202 0202 E.20 0000 0000 F.22 0220 0202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9―100页的例1。  教学目标:  1、 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2、 使学生初步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学会整理简单的数据,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 使学生体验解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4、 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你们知道全球有多少人?中国有多少人吗?那你们知道自己所在的区有多少人吗?  下面我们一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见课本99页的例1某地区的城乡人口统计表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根据统计表,分别完成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  见课本99页的统计图  2、根据两个条形统计图你能发现哪些信息?如果要在一个统计图中描述这些信息怎么办?在学习复式统计表时是怎么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的?  3、投影展示学生绘制的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板书课题: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4、讨论交流:  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5、全班汇报交流。  分析:  (1)那年城市人口数最多?那年最少?  (2)那年乡村人口数最多?那年最少?  (3)那年城乡人口总数最多?那年最少?  (4)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 完成102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十九的第1题和第2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4  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因此数形结合思想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也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这句话说明了“数”与“形”是紧密联系的。我们在研究“数”的时候,往往要借助于“形”,在探讨“形”的性质时,又往往离不开“数”。数形结合具体地说就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图形结合起来,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通过“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和转换来解决数学问题。  二、教材分析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是在学习乘法和加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让学生对大量运算中的一类特殊的积和运算进行概括,使学生的计算在积累一定经验之后上升到一种理性认识,在小学阶段渗透恒等变换的思想,从而更好地发展数与代数的运算能力。  三、学情分析  在初步学习了三个运算定律后,当学生碰到“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此类题时,错误就更多了。究其原因,因为这类题不仅要求学生能明确运算顺序,正确计算,而且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甚至要有一些直觉,能够进行合理的分析,找出其中能够进行简便运算的部分,并合理地进行简便运算。要想顺利完成这种题,学生必须要透彻理解简算的原理,完全把握简算的本质,既不能把可以简算的题轻易忽略了简算,也不能把无法简算的题错误地进行简算。经过整理归类,我发现学生简便运算主要是对运算定律混淆不清。  如:18×101=18×100×1=1800  125×48=125×(40+8)=125×40+8=5008  125×48=125×(40+8)=125×40×125×8=5000000  101×52=(100+1)×(50+2)=100×50+1×2=5002  25×64×125=25×(60+4)×125=25×60+4×125=20xx  这些错误的发生,说明了学生对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这两条运算定律产生了混淆。这是由于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在表现形式上十分相近,致使一些学生造成知觉上的错误。  四、我的思考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这句话说明了“数”与“形”是紧密联系的。我们在研究“数”的时候,往往要借助于“形”,在探讨“形”的性质时,又往往离不开“数”。数形结合具体地说就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图形结合起来,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通过“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和转换来解决数学问题。  在教学乘法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时出现的各种问题,很多老师都是从“数”的角度来帮孩子加强理解,这对于孩子是有用处的。也有很多老师提出要加强练习,这样的做法也是有用处的。“练习不等同于重复”,练习不等于简单机械的重复操练,而是要敏锐发现学生学习的节点,分析成因,找到真正的症结所在,针对学生的学习困难,设计有价值的课堂教学。“数形结合的思想”是一种数学思想方法。通过“数形结合思想”在乘法运算定律中的教学,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模糊的问题明朗化,孩子们对知识本质的理解更加深入了,使他们由最初的迷茫发展至现在的茅塞顿开,达到了非常好的学习效果,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将结合律、分配律的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2.借用数学模型(点子图)帮助学生区分结合律和分配律的本质特征。(结合律是拆数等分成相同的几组,所以连乘,分配律是不等分分成几个不同的块,所以乘加或者乘减。)  3.通过回顾错题的练习,让学生自觉用点子图帮助找错误原因,以提高正确率。  教学重难点:  重点:借用数学模型(电子图)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知识的本质特征,让学生能够正确区分使用这两种定律。  难点:正确认识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的本质特征。  教学过程:  一、借助点子图帮助学生区分结合律和分配律的本质  (一)创设情境,引出点子图  1.光明学校要组织一些学生参加区运动会的入场式表演,同学们要站成这样的队形(PPT出示人站成的图形15×18),要求一共有多少人,谁会列算式?  (15×18)  2.如果用一个黑点来代表一名学生,站好的队形就成了这样的方阵(PPT出示点子图15×18)。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由生活中的方阵计算一共要多少名学生,转化为点子图求一共有多少个点,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展示算法多样化  1.学生四人一小组,看哪个小组能用尽量多的不同的方法来帮助巧算,并结合点子图把算式里的想法在点子图里圈一圈,一种方法用1张图,用彩笔圈点子图,圈的时候先要想好了再圈。四人一组,讨论操作。  2.汇报  (预设)15×18=15×9×2  15×18=15×6×3  15×18=15×(10+8)=15×10+15×8  15×18=15×(20-2)=15×20-15×2  15×18=5×18×3  15×18=(10+5)×18=10×18+5×18  15×18=(20-5)×18=20×18-5×18  学生分别把7种解法的点子图做个说明。  设计意图:由于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之后进行的,一方面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另一方面展示算法多样化。  (三)分类,观察分析点子图及算式,找到两种定律的.本质区别  1.分类  学生尝试把这些方法分分类并说一说为什么这么分?  2.找到结合律的特点:因为等分成几组,所以连乘  观察结合律的点子图分析其特点。  学生举例说明:15×18=15×2×9  15×18=15×6×3  15×18=5×18×3  3.找到分配律的特点:因为不等分,分几个不同的块,所以乘加或者乘减  观察分配律的点子图分析其特点。  学生举例说明:15×18=15×(10+8)=15×10+15×8  15×18=15×(20-2)=15×20-15×2  15×18=(20-5)×18=20×18-5×18  设计意图:通过分类,了解学生观察算式的角度,分类一共有两种情况:按方法分成结合律(点子图的特点“等分”)和分配律(点子图的特点“不等分”);按拆18和拆15分类。通过比较、引导学生观察“等分”成几组只能连乘;不等分,分几个不同的块,所以乘加或者乘减。从而找到结合律和分配律最本质的区别。  (四)概括:不同的拆分一定会带来不同的方法,要时刻想着点子图  PPT出示:  总结:看来我们在做题的时候,脑子里得想着点子图,是等分成几组,还是不等分分成几块,如果等分成几组就得连乘,不等分分成几块就得乘加或者乘减。看来不同的拆分一定会带来不同的方法,相同的方法也会有不同的做法。点子图真是帮了我们的大忙,找到了结合律和分配律最本质的区别。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观察拆数,让学生掌握在做相关类型题的时候看着拆数的不同,头脑中要结合点子图的特征,从而让学生明确“不同的拆分一定会带来不同的方法,相同的方法也会有不同的做法”。  二、回顾错题,利用点子图分析错误原因  回顾过去的学习出现过的错误利用点子图进行分析  (PPT:错题1)125×48=125×40×8  (PPT:错题2)如:125×48=125×(40+8)=125×40+8  设计意图:用探究到的结合律和分配律的本质区别,结合点子图说明错误原因,使学生加深对本质区别的理解。  三、拓展练习  8×12+4×36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总结:今天我们借助图来帮助我们研究数的问题,其实不光是点子图,还有其它图形也能帮助研究数的问题,希望同学们下次在碰到有关数的问题的时候能够想到我们的图形朋友。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算理,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笔算方法。  2.把笔算和简算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重点难点  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算理,掌握笔算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国庆长假快到了,小丽一家决定从广州坐火车到北京旅游。看了这幅图,你看见了哪些数学信息?  2、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谁来列式?  (二)探究新知  1、回答并板书:114X21三位数乘两位数应该怎样计算呢?(出示课题)  2.探索方法  (1)让我们先来估计一下,从广州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2)那这道题的正确答案究竟是多少呢?请你用课堂本进行计算解答。  (3)四人为一小组交流一下你的计算方法,并说一说理由。  (4)汇报方法并板书。说说其中的道理。  (5)竖式请人说,再说,提问:这里吴老师就有一个疑问了,1X4得4写在个位上我理解,可是这个2X4得8的8为什么不写在个位上却要写在十位上呢?2280是114X20得到的,114是114X1得到的。那么这个228中的两个2表示的.意义一样吗?各表示什么?  (6)在计算完以后,我们来对照一下我们的计算结果与我们的估算结果怎么样?很接近,那么我们在做题之前可以先估计一下积的范围,在计算完以后还可以对照一下估算的结果,检查自己的计算是否正确。接下来我们把这道题补充完整。横式和答。  四、练习  1、现在小丽一家已经在火车上,我们去听听他们都在议论些什么?(生回答)  2、你想帮他们解决哪一个问题,就请你用课堂本进行解答。  3、展示学生答案:118X12=1416(个)125X11=1375(元)  4、火车不停地向前行驶,现在他们到哪了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5、那到底火车已经行驶了多少千米呢?离北京究竟还有多远?让我们一起来计算一下吧。  114X18=20xx(千米)2394-20xx=342(千米)  6、看来小丽一家就快要到北京了,那么在此,我们祝福小丽一家一路顺风,旅途愉快!  :今天这节课,我们帮小丽一家解决了旅途中的一些数学问题,那要想准确地计算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结果,要注意些什么?  (在计算的时候,我们要先从个位乘起,乘到哪一位就要把积的末尾写在那一位上)  五、数学游戏(抢占阵地)。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把一个合数分解质因数。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独立探索掌握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探索学习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数感,提高学生探索能力。  教学重点:  把一个合数分解质因数。  教学难点:  掌握质数与合数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过程:  一、 利用旧知导入新课。  1、 指名说一说怎样找一个数的倍数?一个数的倍数是有限的 还是无限的?  2、 10的最小倍数是几?有最大倍数吗?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找一个数的因数。板书:因数。  二、 探索新知。  1、 探索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多媒体出示例1) 师:把12写成两个数相乘的形式。  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来,多媒体展台展示。 生1:12=1×12 生2:12=2×6 生3:12=3×4 师:两个数相乘,乘数也叫因数,所以1、2、3、4、6、12这些 数又叫12的因数。  2、 学生探讨:什么是一个数的因数?  生1:两个自然数相乘得到一个数,那么这两个数就叫这个数的'因数。  生2:可以用字母表示因数与积的关系,如a、b、c都是自然数,且a×b=c,那么a、b就叫c的因数。  3、 试一试: 师:18的因数有哪些?  4、 探索一个数因数的特征。  师:在练习本上写出1~10各数的所有因数。 让学生观察这些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生1:我发现这些数的因数都有1和它本身。  生2:我发现有些数的因数只有两个因数,有些数的因数不止两个。  生3:我发现1只有一个因数就是它本身。 ……  师生共同概括出:像这种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质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其他因数的数叫合数。  师:根据质数和合数的意义,你认为1是质数还是合数?  生: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三、 练一练。  1、 师指名回答,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 学生利用数表,在书上圈出质数。再集体订正。  四、 拓展练习。  1、 同桌各出一个数,让对方说一说这个数的因数。  2、 找出50~100的自然数中的质数。相互交流想法。  五、 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一个数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最小因数是1。  1的因数有:1  2的因数有:1、2  4的因数有:1、2、4  3的因数有:1、3  6的因数有:1、2、3、6  5的因数有:1、5  8的因数有:1、2、4、8  7的因数有:1、7  9的因数有:1、3、9  10的因数有:1、2、5、10  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质数;  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  还有其他因数的数叫合数,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结合生活实际情景,探索并掌握除法是整十数除法的算法。  2、过程与方法  能正确应用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除法是整十数除法的算法。  【教学难点】  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试商方法和商的.书写位置。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讨论法、讲解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谈话:听说同学们都乐于助人,今天展示一下吧!我们一起帮小动物们回家,好吗?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情境图,提出问题。  谈话:我们一起去超市买东西吧!  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提出的问题,师揭示本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  8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包?  160元能买几个计算器?还剩多少元?  2、解决第一个问题,学习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  (1)出示问题:8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包?  师:小组合作完成,看哪个小组完成的最好。  温馨提示:  ①用10元人民币摆一摆。  ②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  (2)汇报交流算法:  a、每2张10元人民币买一个书包,能买4个书包。  b、因为20×4=8,所以80÷20=4。  c、因为8÷2=4,所以80÷20=4。  d、用竖式表示:  答:80元可以买4个书包。  3、解决第二个问题。  课件出示:160元能买几个计算器?还剩多少元?  师:我们男女生进行比赛,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汇报交流:160÷30=5(个)……10(元)  5×30=150,比160小,6×30=180,比160大,应该商5。  答:160元能买5个计算器,还剩10元。  4、试一试,巩固整十数的除法。  (1)你能算出600÷30的结果吗?  同桌比一比:谁想到的方法最多。  汇报交流:①20×30=600 600÷30=20  ②60÷30=2 600÷30=20  ③60÷3=2 600÷30=20  (2)你敢挑战吗?用竖式计算520÷40,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师:我们小组之间展开竞赛吧,比赛规则:  ①自己独立完成  ②组内交流方法  ③又对又快就是冠军  汇报交流:520÷40=13  5、归纳小结: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怎样计算?  师: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就看前三位,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每次除得的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拓展提高  用火车向地震灾区运输700吨货物,每节车厢限装60吨货物,需要多少节车厢才能装完  (四)课堂练习  谈话:同学们,你们学得怎么样了?我们一起到智慧乐园挑战一下自己吧!有没有信心呢?  1、小猴摘桃子。  2、括号里最大填几?  30×( )<220 50×( )<85  40×( )<140 60×( )<306  60×( )<220 80×( )<314  (五)课堂总结  师: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交流:  除数两位看两位,  两位不够看三位,  除到哪位商那位,  余数要比除数小。  (六)板书设计  买文具  160÷30=5(个)……10(元)  答:160元能买5个计算器,还剩10元。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试商的方法和商的书写位置。其中让学生理解“商为什么要写在个位上”、“为什么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要看前三位”的算理和算法更显得重要,而把抽象的算理算法呈现讲解得形象生动,易于学生的理解和消化以及把算理算法进行有机的融合,让二者相辅相成。就成为本节课的关键和一个亮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不同形式的题型,让学生四人小组讨论:用整十数除,应该从哪里除起?要看被除数的前几位?商要写在什么位置?这些题型紧紧围绕算法设计的,在学生经过充分的讨论和精彩的汇报后,教师及时的加以规范和引导自然总结出了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8  授课时目标  1.在读统计表、交流信息、自主计算的教学活动中,经历进一步认识“平均数的”过程。  2.通过具体实例,进一步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解决求平均数的简单问题。  3.在用平均数描述具体事物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解决求平均数的简单问题。  教具学具两个队员身高的表格和两次问题的小黑板。多媒体课件板书设计平均数教学程序教师指导学生活动一、问题情境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姚明吗?他是干什么的?谁知道姚明的身高是多少?如果学生答不出,教师可以介绍:姚明的身高是米,并找个参照物比一比有多高,如和门比还高出半米多等。  师:打篮球的运动员,身体都比较高。在20xx年,某市举办了一次小学生篮球友谊赛,我教学程序教师指导学生活动二、求平均身高们来看一下进入决赛的两支球队队员身高和体重的情况。贴出两个队的身高表格。师:读上面的统计表,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师:估计一下那个队队员的平均身高高一些?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情况。  师:到底那个队队员的平均身高高一些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实际计算一下吧!教师进行巡视,关注学生的计算过程是否正确。  学生可能会从不同角度发现信息,除了教材上的信息,学生可能还会说出:  ●两队人数相等,每队都是9人;  ●除李斌外,体重都在50千克左右;  ●谁最高,谁最矮……学生可能有不同的估计思路和答案。如:  ●银河小学有一个队员身高超过170厘米,这个队队员的平均身高可能会高一些。  ●银河小学队有两个队员的身高是140厘米,这个队队员的平均身高可能低一些。  ●红星小学队有一个队员身高才138厘米,这个队的平均身高可能低一些。  教后感教学程序教师指导学生活动三、求平均体重师:谁愿意把你计算的方法和结果与同学们交流。  对于第二种情况,教师要特别给与表扬,若学生没有出现第二种情况,教师可作为参与者提出来。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计算出了每个队队员的平均升高。现在有两个问题,请大家思考一下。  出示教材第98页议一议的内容。  师:谁能就这两个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师:刚才我们求出了两个队队员的平均身高,那么两个队队员的平均体重又是多少呢?请同学们自己算一算。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结果是多少?学生交流中,教师给予启发交谈。  师:谁还有其他方法?师:刚才我们计算出两个队队员的平均体重,现在我们再来讨论两个问题。  出示教材说一说的两个问题。给学生一点思考时间。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用身高和÷人数●身高后两位数的和÷人数教学程序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四.扩展应用师:就这两个问题,谁来说一说你的看法。知道“本队”意思吗?师:先来说说第一个问题,你是怎样考虑的?师:两个队的平均体重和平均身高有关系吗?学生可能回答:  第三种情况,学生没有说到,教师可作为参与者指出。  师:刚才,我们解决了两个篮求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体重的问题,下面再来看新华小学四(1)班两个小组同学的体重情况。(出示体重表)你了解到了什么?师:如果要比较那个组同学的平均体重重一些,该怎么办?师:好!就按你们说的办法,自己算一算吧!注意观察学生求平均数的方法。  生:就是自己的队。  学生可能回答:  ●红星小学队最重的运动员是56kg,超过本队平均体重6kg;  最轻的是35kg,比本队平均体重少15kg。  ●银河小学队最重的运动员是58kg,超过本队平均体重8千克;  最轻的是40kg,比本队平均体重少10kg。  ●红星小队的'身高是158cm,体重是50kg;  银河小队的身高是157cm,体重是49kg。各相差1;  ●红星小队的队员平均身高要高一些,体重也重一些;  ●一般情况下,平均身高越高,平均体重就越重……生1:五组有7个人,六组有8个人。  生2:五组最重的同学有50千克……生:分别求出两个组的平均体重,进行比较。  教后感教学程序教师指导学生活动五、课堂练习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结果是多少。  让学生展示不同方法。  师:计算出的42千克和40千克分别表示什么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出示练一练第1题师:“平均每个组”和“平均每个人”是什么意思?  1.练一练第3题师:我们再来看第3题,拟从表中了解哪些信息?谁知道表中“售完”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  师:从表中的销售情况看,你认为哪种书的销量好?师:同学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都有一定的道理,有没有更科学的方法来说明这个问题呢?生:求百科全书平均的销售量。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自己提问题并解答,看谁提出的问题多。  学生可能说出:  ●42千克表示五年级7名同的平均体重;  ●40千克是六组8名同学的平均体重;  ●六组8名同学的平均体重是40千克。  学生可能会说:  ●平均每个组就是按6个组平均。  ●就是用总棵树÷6学生会有不同意见:  ●百科全书销量好,因为五天中,用4天都比童话世界卖的多;  ●童话世界销量好,从五天卖得总数看,比百科全书卖得多。  教后感教学程序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学生可能提出的关于平均数的问题有三个:  师:同学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都有一定的道理,有没有更科学的方法来说明这个问题呢?师:现在就请同学们自己提问题并解答,看谁提出的问题多。3.练一练第2题,师:请同学们读第2题,然后自己解答。  生:求百科全书平均的销售量。  学生可能提出的关于平均数的问题有三个:  (1)《童话世界》平均每天销售多少册?  (2)《百科全书》平均每天销售多少册?  (3)销量最多的一天销售的册数超过平均每天销售量多少册?教后感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9  教学内容:  新世纪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P16-17页。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2、探索并发现、理解三种线的特征,体会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与联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探索并发现、理解三种线的特征,体会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与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  自制课件 直尺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一:说一说  1、师板书:线  2、谈话:这是什么字?说说你平时见过的线。  3、导入:刚才大家谈的很多都是生活中看到的、摸到的线,今天的'数学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数学中的三种线,这三种线分别叫做直线、线段、射线,同时板书课题:线的认识(直线、线段、射线)  4、引发思考:看到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活动二:看一看  1、课件出示“看一看”的三幅图。  2、画一画:  (1)教师示范用线表示一条斑马线。  (2)学生试着用线表示:斑马线、射灯发出来的光线、铁轨。(学生在纸上画一画,教师及时展示,并相机对比用上直尺和没有用上直尺的同学的作品,适时进行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3、课件演示抽象出来的三种线。  活动三:想一想 认一认  1、思考:你们觉得这三种线都可以叫做什么?为什么?  2、认一认(课件演示三种线的名称,并认识端点)。  3、闭眼想象,动手描描。  活动四:说一说  1、独立思考:直线、线段、射线都有什么特征?  2、小组交流。  3、全班反馈。  4、讨论:这三种线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5、小组汇报交流。  (教师巡视,选择学生认可的方式进行归纳总结。当学生汇报时没有用表格形式整理,教师可以出示:  名称  共同点  不同点  直线  都是直的  线段和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  没有端点,可无限延长  线段  有两个端点,不可无限延长  射线  只有一个端点,可无限延长  活动五 读一读  1、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三种线,请个别学生辨认。  2、学生在本子上分别画出三种线,同桌相互辨认。  3、提出问题:其实这些图形都有自己的名字,书上16页告诉大家怎样读。(学生自学课本)  4、同桌相互读一读。  5、提出问题:射线AB和射线BA一样吗?它们有什么不同?  6、教师小结。  活动六 闯一闯  1、猜谜语,打一线的名称。  有始有终 无始无终 有始无终。  2、找一找。你能从中找到线段、射线、直线吗? 总结反思。  1、说说收获。  2、师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直线、线段、射线。我们的知识在一天天增长,如果说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线来表示你们日益增长的知识,你们喜欢用哪条线来表示?  以生活中的线引出数学中的线,加强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激发学生兴趣。  开门见山引出三种线的名称,直接切入课的主题。  通过提问,帮助学生整理并明确本节课的目标。  通过看一看、画一画,让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直线、线段、射线的过程,为进一步体验、对比三种线的特征做基础。  在起名和说原因的过程中初步体会三种线的特征,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通过课件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三种线的表象。  这个环节重点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交流讨论,汇报整理,进一步理解三种线的特征、联系、区别。重点引导学生从线的形状、端点个数、延长情况等方面进行汇报,并能结合生活实际谈自己对线的认识。  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交流。  教师在总结时注意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通过画、辨认加强对每种线的特征的认识。  自学课本,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拓展练习设计,通过几个成语的出现猜线的名称,沟通学生对语文文字理解和数学概念直观形象的认识。  此练习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加深对三种线之间联系的理解。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0  设计说明  1.在不断的设疑中启发学生思考、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问题是数学学习的根本,通过不断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在比较中感知加法结合律的意义。接着通过验证、猜想,使学生发现加法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2.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体。本设计在探索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抽象、概括、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加法结合律的过程,初步感受应用加法结合律可以使计算简便,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应用,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价值所在。  课前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形成疑问,提出问题  1.观察、讨论。  师:这里有两组算式,在○里填上适当的符号。  (4+8)+6○4+(8+6)  (19+82)+38○19+(82+38)  师:观察这两组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相互说出自己的发现)  2.交流发现。  师:通过讨论,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汇报)  教师引导:  (1)几个数相加?(三个,且加数相同)  (2)分别先算了什么?(前两个数,后两个数)  (3)结果如何?(得数相同)  3.提出猜想。  师:根据刚才的发现,请你猜想一下,加法中除了交换律外,可能还存在什么样的规律?  (学生猜想: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与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所得的和是相等的)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计算给出的算式,发现两个算式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自觉地产生探索的欲望。  ⊙验证猜想,总结规律  1.验证猜想。  (1)仿写算式,验证猜想。  学生仿写算式,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2)举例验证。  利用生活中的事例验证自己的猜想。  学生自由举例,小组内交流结果。  2.明确加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所得的和是相等的,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3.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  师:用语言来叙述加法结合律很不方便,能不能用简单的方法表示出加法结合律呢?  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那么加法结合律应该怎样表示呢?  (a+b)+c=a+(b+c)  4.加法结合律的应用。  (1)感知简便的计算方法。  师:怎样应用加法结合律呢?下面我们就来试一试。  课件出示练习:  根据运算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25+68)+32=25+(□+□)  130+(70+4)=(130+□)+□  64+37+163=64+(□+□)  (指名回答)  师:这三个等式都是根据哪个运算律填写的?(学生讨论后汇报)  师小结:应用加法结合律有时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进一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含义,能用角的符号表示角。  2.通过“画一画”、“数一数”等活动,初步感悟:从一点出发可以画无数条射线,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3.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变化的观点。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直线、射线和角的含义;掌握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  掌握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准备:  教学、三角板、小组讨论表单。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孩子们,现在的你们已经了解了许多的数学知识。大家都知道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知识都是从生活中发现的',现在我们来看看今天的知识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请孩子们看大屏幕:出示一幅生活中图片(有明显的太阳光,建筑物的线条很明显),学生认真观察。  师:这图是从生活中拍摄的,很美吧。我们今天探究的数学知识就藏在这些图里面,画面上藏着许多的线,大家找找看,用手比划一下你找的线。(生比划)  师:你比划的是哪些线?(请2-3名学生说)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复习线段  出示有线段图,从图中抽象出线段。  教师:刚才有孩子找到了这些线,这种线的名字叫什么?线段。  教师:孩子们认真看看,线段是什么样子的呢?  学生;有两个端点,是直直的,有的线段长,有的短等等。  2.学习射线  教师:还有的孩子找到了这些线(出示太阳光图,除去颜色抽象到射线)这种线的名字你知道叫什么吗?  板书射线,认识射线的特征  3.学习直线  教师:刚才大家在生活中找到了许多的线段和射线,还有一些曲线。可是还有一种在我们生活中找不到的线,却在我们数学王国里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大家想不想认识这位神秘的朋友呢?  出示直线,动画延伸。  在自己本子上画一条直线。  4.线段、直线、射线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师:现在我们认识了线段、射线和直线,他们之间有着什么联系呢?  接下来就需要大家一起认真观察,讨论找一找他们三线的区别和联系,活动之前请大家听清楚活动要求。  活动要求:  请每个小组分工合作把报告单上的填完。  填好后小组团结探索找出三种线的区别和联系。  报告单:  关于角,你已知道了什么?(找角、试画角等)书本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我们再来深入探究角的秘密吧!  3、看书36页自学。  (1)自学,可以说一说、画一画、比一比。  (2)小组探讨,确定交流内容。  4、集体交流。(视学生交流情况,老师及时引导)  (1)学生概括得出角的概念。角是由什么组成的吗?(出示没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你也来画几个角。  画角(先自由画,再一生实物投影演示)说说你是这么画的?(定点,引出两条射线)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 P36做一做  2 练习四1、2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识?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2  教学内容:  以求和为基本数量关系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书p51)。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以求和为基本数量关系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能用分析法或综合法分析数量关系,会口述解题步骤,能正确地列式解答。  教学步骤:  一、准备引新  1、秋天到了,让我们到果园里看看吧!果园里种满了什么树呀?如果老师告诉大家果园里有苹果树1420棵,要求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出示准备题1)你能解答吗?为什么?谁来补一个条件呢?  2、学生补充条件,并列式计算  梨树有1000棵 1420+1000=2420(棵)  3、这是一道几步计算的应用题?谁能补一个条件,使它成为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学生口答补充:  (1)梨树比苹果树少420棵  (2)梨树比苹果树多420棵  (3)苹果树比梨树少420棵  (4)苹果树比梨树多420棵  4、揭题:这样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课,现在我们先一起来研究第一种  二、探究新知:  1、研究例3  (1) 读题,找条件和问题,师画出线段图  (2) 根据小黑板上的思考提示,同桌互说这道题的.解题思路  (3) 学生在本子上试做这道题,只用列出分步算式,快的同学可以列出综合算式。  (4) 指名板演算式,集体交流:指名说解题思路,1420表示什么?1000表示什么?  (5) 综合算式怎么写 ?谁还有不同的写法?1420-420表示什么?  2、如果补充的是梨树比苹果树多420棵,你怎样想?怎样算呢?根据思考提示自己思考后在本子上列式计算。  指名板演,并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的两步计算应用题跟以前学习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在条件上有什么不同?只有两个条件的时候,其中一个条件需要用到几次,这两题中的哪个条件用了两次?第一次用它求什么?第二次用它求什么?但今天学习的两步计算应用题跟以前学习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有一点还是相同的,那就是关键都是先求出中间问题。  三、巩固深化  1、p52练一练1,请学生写在书上,集体校对  2、p52练一练2,看线段图列式计算  3、p52练一练3判断:谁的解法对?  小刚:240+40=280(人)  小明:240+40=280(人)  240+280=520(人)  小华:240-40=200(人)  240+200=440(人)  小青:240+240=480(人)  480+40=520(人)  小组讨论,选出正确的答案,错的答案要说说错在哪里?  4、p53练一练5  5、p53练一练4  四、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3  一、指导思想:  以《数课程标准》为指导,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的学习态度、班级的学习风气是比较好的。我一直对行为习惯的培养很重视,因而这批同学的学习态度端正,作业书写工整、美观。但也有部分同学由于父母不在家,平时对自己要求不严,学习习惯较差,作业马虎,字迹潦草,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本学期应加以改进及重视。  三、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更大的数、乘法、除法、生活中的负数、线与角、图形的变换、方向与位置统计等教学内容。  1、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本单元是在第一学段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亿以内的数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掌握大数读写的方法,认识近似数及其作用。  2、第三单元“乘法”。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三位数乘两位数,对一些较大的数进行估计,认识计算器以及运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3、第五单元“除法”。本单元的学习是小学阶段整数运算的最后一个章节内容。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三位数除以整十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速度、时间与路程的数量关系,探索商的运算规律以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4、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本单元主要是使学生认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负数,对此学生已经积累了比较多的生活经验。  5、第二单元“线与角”。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直线、线段、射线的认识,平行线与垂线的认识,平角、周角的认识,以及用量角器量角与画角。  6、第四单元“图形的变换”。在第一学段的学习中,学生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的现象,能在方格纸上作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本单元是在上述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具体实例的展示,使学生体会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平移,可以设计出一个美丽图案。  7、第六单元“方向与位置”。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某一点的'位置,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在第一学段中,学生已经认识了8个方向和简单的路线等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为本单元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而本单元的学习则又是第一学段学习的发展,它对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周围的环境,都有较大的作用。  8、第八单元“统计”。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以及简单的折线统计图。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生活中有比万大的数;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能正确理解和区分“计数单位”和“数位”两个概念。  2.掌握数位顺序表,类推出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3.了解数位的意义,利用数位顺序表体会“位值”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较大计数单位的产生过程,感知位值制。  2.让学生经历在计数器上拨珠、数数的过程,加深对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丰富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和对国情的了解。  2.在认数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和“亿”;掌握数位顺序表;能结合实例具体说出“位值”的意义。  难点:能正确理解和区分“计数单位”和“数位”这两个概念。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计数器  教学过程  板块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活动1走进生活,走近大数  1.提问: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请看大屏幕,看图猜一猜,这是我们祖国的哪些地方?(课件出示北京、西藏、四川、河南、新疆、黑龙江的情境图,学生根据图片展开竞猜活动)  2.师:我们的祖国不仅风景优美,而且人口众多,同学们请看!(课件出示)  20xx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  师:这些数你们认识吗?能试着读一读吗?看到这些数你们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说一说,读一读)  活动2提出疑问,引入新课  1.师:同学们,结合我们已经学过的万以内数的认识,说下你想学习哪些有关大数的知识?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学生自由说一说)  预设  生1:我想学习怎样读这些大数。  生2:大数中每个数字的含义是什么?  生3:它们各是几位数?  生4:计数单位分别是什么?  生5:这些大数分别是由几个数字组成的?  2.导语:同学们想学习的有关大数的知识和感兴趣的问题值得我们一起去探究,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亿以内数的认识”,去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  操作指导  在这个板块中,要结合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引导,如果有的学生预习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强,可以正确读出大数,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如果大部分学生对学习这些大数感到困难,那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万以内数的知识,帮助他们完成知识的迁移。  板块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活动1  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  1.课件出示计数器。  出示探究提纲:  (1)一万一万地数,10个一万是多少?十万十万地数,10个十万是多少?一百万一百万地数,10个一百万是多少?一千万一千万地数,10个一千万是多少?请在计数器上边拨珠边数数。  (2)有比十万大的计数单位吗?分别是什么?  (3)想一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2.生在计数器上边拨珠边数数,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展示汇报探究成果。  预设  生1: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生2:比“十万”大的计数单位有百万、千万、亿……  生3: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活动2认识数位顺序表,了解数级和数位的关系  1.课件出示教材3页数位顺序表,引导学生独立尝试探究。  出示探究提纲:  (1)你看懂了什么?  (2)试着说下个级和万级分别包含哪些数位?每级有几个数位?  (3)说一说19612368这个数中每个数字分别在哪个数位上,各表示多少。  (4)什么是计数单位?什么是数位?  2.学生充分探究后小组交流,集体汇报。  预设  生1:目前学到的数位顺序表分三级:个级、万级、亿级。  生2:个级包括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级包括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每级都有四个数位。  生3:19612368中,前一个“1”在千万位上,表示1个千万。“9”在百万位上,表示9个百万。前一个“6”在十万位上,表示6个十万。后一个“1”在万位上,表示1个万。“2”在千位上,表示2个千。“3”在百位上,表示3个百。后一个“6”在十位上,表示6个十。“8”在个位上,表示8个一。  生4:个、十、百、千、万、十万……亿这些都是计数单位。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3.小结:数位是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时所占的位置,从低位开始每四位为一级,分别是个级、万级和亿级。一个大数中同一个数字所在的数位不同,表示的意义就不同。  操作指导  在板块二的教学中,运用多种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数位和计数单位,如计数器等模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给予学生动手操作、动口表达的机会,把思维表象与思维表达联系起来。  板块三课堂练习,巩固知识  1.完成教材4页“做一做”1题。  先让同学在小组内完成,再找同学汇报。  2.完成教材4页“做一做”2题。  (1)生独立填写数位顺序表并回答问题。  (2)教师巡视指导,并抽取几名同学进行展示汇报,集体订正。  3.任意写一个亿以内的.数,说一说这个数的组成。  独立写数后同桌同学互相说数的组成,再找两桌同学汇报。  4.知识拓展。  师:打开教材看4页“你知道吗?”,请同学们自己阅读,并在集体交流时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预设  生1:我知道了每秒画1个点,一刻不停地画,需要3年2个多月才能画完1亿个点。  生2:我知道了如果1亿个小学生手拉手可以绕地球赤道3圈半。  生3:通过这些,我感受到一亿确实是个大数。  操作指导  在这个板块中,练习方式要灵活多样,要求学生既要动手操作,又要动口表达;既可以独立完成,又可以与别人合作完成。每个学生在不同的练习方式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与成就感。  板块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堂总结。  师:说一说你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有哪些收获。  学生多方面、多角度谈学习收获。  预设  生1:我知道了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十。  生2:我学会了填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生3:我懂得了每个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各不相同,例如:百位上的7表示7个百,千万位上的7表示7个千万。  生4:我知道了我们的祖国不但风景优美,而且人口众多。  2.布置作业。  完成教材8页练习一1、2题。  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认识  例1
数位顺序表  教学反思  1.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大数的概念,体会大数的意义,从而建立数感。大数经常出现在新闻、经济、科技等方面,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可学生对大数却缺乏体验。因此,在教学时,充分运用主题图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  2.借助动手操作理解数的意义。在万以上数的认识教学中,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揭示数位和数级的概念十分重要。通过拨珠数数帮助学生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了解这些计数单位所占的数位,体会“位值”的意义。  3.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要遵循学一程,展一程,点一程的规律,当学生独立自学和小组交流遇到问题时,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及时、准确地进行点拨,使学习的过程真正发生在学生身上。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5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个知识点,它是在学习了比算乘法和笔算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与旧教材相比,本知识点作了适当调整:旧教材中只研究了商不变的规律,而新教材中却改为了商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探讨被除数不变上随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和除数不变商虽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这就使是这一部分知识更加系统、更加全面。  本节课从乘法变化规律入手,利用乘除法的密切关系,使学生不由自主的想到:在除法中是否也存在着这样的变化规律?它们可能是什么?从而激起学生一探究竟的兴趣。但只有猜测是不够的,要想证明猜测是否正确,就必须予以事实证明,通过对三次验证过程不同角度的指导,促使学生在理解、掌握本课知识点的同时,经历猜测――验证――结论――应用的数学研究过程,尝试大胆合理猜测、举例加以验证的数学研究方法。这既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目标,也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学理念。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93页例6。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探究引导学生发现并掌握被除数、除数和商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结论应用的一般研究过程,培养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发现、积极探索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发现并理解商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被除数不变,除数和商之间的变化规律。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利用迁移、大胆猜测。  师: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积的变化规律谁还记得?  生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随之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生2: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印数缩小相同的倍数,积不变。  师:我们都知道乘法和除法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在我们发现了乘法中有这样的规律,大家有什么想法?  生:在除法中是否也存在着类似的规律呢?  师:对呀,我也有这样的疑惑。那么我们能不能大胆的猜测一下:除法中有没有类似的规律?如果有会是什么规律呢?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我认为一次成功的教学活动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活化教材,建构生命课堂  教学是一门艺术,一节好课更是一个精雕细琢的艺术品。可见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但教材是静态的,作为知识点的'载体―教材,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照本宣科,而应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灵活地,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使课堂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之中。本节课内我创设了“通过闯关进入除法王国的城堡”的童话式故事,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地进入新知的学习,故事情境贯穿课堂始终,这样引起他们探究的欲望,激发他们的兴趣。  2、提供充分的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独立思考是小组合作的前提,只有经过独立思考才能进行有效的合作。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让他们独立思考,同位交流和小组合作几个环节,让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合作归纳出商不变的规律,并让学生展示小组合作的成果,体验探究与成功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以情感激励为导向贯穿全课  宽松的氛围,愉快的心境,和谐的交流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保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价,评价多是关注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除此之外,我也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认识自我,学会评价欣赏他人,使评价成为他们主动发展的动力。  4、适当的游戏,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一节课40分钟,对于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如果一直认真坐着听课,再加上教材的枯燥无味,无然会开小差,影响学习激情。在教材设计过程中,适当的游戏有利于教学,所以在设计练习时,我主要让学生采用比赛形式,这样,学生既可以放松,又能如愿完成教学任务。 这次教学实践,让我深深体会到只有关注课堂的活,关注学生的学,才能使课堂教学由单一传输转向双向的互动;才能由重知识的落实转变为重人的发展,由重学习结果转变为重学习过程,这样才能真正上好一节课。【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相关文章: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1-27四年级上册数学的教案12-15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2-21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18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教案11-22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4-02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9-07幼小衔接数学上册教案12-15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教案02-07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2-08

选择擅长的领域继续答题?
{@each tagList as item}
${item.tagName}
{@/each}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提交成功是否继续回答问题?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17的因数是1和17。18有:1,2,3,6,9,18,一共6个因数。26有:1,2,13,26,一共4个因数。40有:1,2,4,5,8,10,20,40,一共8个因数。60有:1,2,3,4,6,10,15,20,30,60,一共10个因数。48有:1,2,3,4,6,8,12,16,24,48,一共10个因数。64有:1,2,4,8,16,32,64,一共7个因数。86有:1,2,43,86,一共4个因数。17的因数:1、1718的因数:1、2、3、6、9、1826的因数:1、2、13、2640的因数:1、2、4、5、8、10、20、4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00以内26的全部因数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