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otics 问题: 机器人代替人类会取代人类吗?

2018-10-11 16:59
来源:
虎鱼看市
作者:禅心云起
导读
经济要解决的不是生产效率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用稀缺的手段去满足需求。手段和目的都是主观性的。机器人并不会做价值判断。(裴德荣为奥派经济学家Per Bylund自己取的中文名,就是下面这位帅哥。)
不,机器人没法取代我们
“自动化”似乎已经成了一个不断散播恐慌的源头。有报道断称,机器人将会“取代我们”并造成大规模失业。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人会制造机器人,人类生产力在经济中的价值将会归零。当生产都由机器来完成时,人类就变成了无价值的消费者,只是一张张“等吃的嘴”了。
故事继续,不管是谁首先实现了机器人制造同类及自我维修,就将在竞争中战胜所有其他人,并掌握所有的生产资料。我们这个富有创造性的物种,命运就将从根本上依赖于那个通过控制所有的生产来控制我们的资本家。
工程不是经济
问题是,这些反乌托邦设想有着根本性的缺陷。一如往常,其推理乃是基于对经济学的无知。它们以工程师的眼光来看待市场经济,而不是把它看做一个经济有机体。换言之,那些似是而非的经济学推理建立在对经济的完全误解之上:认为生产就是关于工程和技术,关于“产出”最大化,而不是关于实现有价值的目的而经济地利用手段。
如果我们把经济看做一种“循环流动”,那么其有效性就在于消除缺陷或降低“交易费用”,从而“让车轮转得更快”。高效率的经济一旦成为一项工程事务,政府计划的职能就变得显而易见:精心设计的机构和法规可以解决很多由非理性、不完美的个人决策所造成的问题(如果不是全部的话)。
与之类似,通过采用理性的中央计划将所有可获得的信息善加利用,原本由分散的决策构成的市场生产过程会得到优化。那么接下来的任务就是选择正确的人来掌权,让他们对已知的目的和手段加以计算,得到最优可能的产出。
也就是说,我们对经济的本质不需要任何了解,我们的任务就是一项工程:减少浪费并改善已有的流程。其结果就是,机器人不用休息,没有自由意志,也不必享受闲暇,并将取代不完美的人工劳动。再进一步,如果这些机器人能够自我维修、甚至制造新的机器人,那么我们肯定就再也不需要劳动力了。
但是,这完全误解了什么是经济。
问题不在于生产
而在于经济利用
前面的表述首先以“商品生产”的角度来观察经济。从经验上来说,的确如此,我们在经济中的每日工作体验就是:以正确的方式生产正确的产品。
然而,经济其实并非如此,这也是大多数将自动化视为威胁的评论家们所不了解的。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可以替很多难缠问题找到解决方案。而且,正如我们从亚当·斯密的代表作(即《国富论》——译者注)问世以来就认识到的,机器人总体上比人类劳动力更富有效率。毕竟,我们这么多年来发明并使用机器就是居于这个原因。机器人、自动化及人工智能与之同理。
但这一威胁其实并不存在,原因很简单:经济要解决的不是生产效率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用稀缺的手段去生产满足需求的东西。手段和目的都是主观的。机器人并不会做价值评估。
机器人也许是高效的工人,也可能是出色的技师,但它们无法弄清楚什么是有价值的。那是企业家的任务。企业家会赌消费者需要什么。即使所有的生产过程都由机器人来执行,它们还是不能确定哪些有价值的产品应该得到生产。
很可能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可以找到最好的方法来供应热量、氧气和其他维持人类生命的客观必需品。但是从“每天2000卡路里”切换到“人们想要购买的食品”并不是个调整算法的问题,而是对人及其重视什么的理解。更确切地说,是关于人们重视什么的推测。这是任何机器或非人事物都无法做到的,这需要大量有想象力的人类企业家——大批有头脑的劳动力——在市场中一起协作,以便弄清楚如何创造价值。
经济涉及到经济利用,而经济利用并不是关于物质资源和生产资料。尽管工具和材料在生产中是必不可少的,其在经济中的用途只有从价值的角度才能够得到表达——惟其如此,这些手段才能得到(且必然得到)经济利用。那些关于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的评论恰恰忽略了经济的根本要点。
经济关乎于价值
与主流经济学相比,奥派经济学的一大优势在于其将价值放在首要地位,即经济是从价值的角度得到理解和解释的。不幸的是,在将目标确定为从工程角度去预测和解释生产时,主流经济学忘掉了价值。其结果是,那些关于自动化、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争论,将焦点放在经济的工程层面——生产。然而,对于真实经济或理论经济的实际运转来说,这是无关紧要的,要解决的问题是以稀缺的手段来达到欲求未满之目的。
再明确一下:经济利用并非关于工程技术或物质世界。认为手段和目的能够不经价值评估就能表达出来是个普遍误解,这两者皆非如此。
需要得到经济利用的手段,不光是自然资源,还有经济资源。比如石油,是一种成为了经济资源的自然资源。在内燃机发明之前,发现石油对于农民和牧民来说意味着经济损失(如果不意味着死亡)。而如今,当这些发明被熟知并应用之后,找到石油就意味着致富。石油,还是那种自然资源不变,伴随着发明,才得以转化为(具有价值的)经济资源。石油在发动机中变得有用,其实是因为发动机满足了消费者需求。石油的价值不在于其分子结构,而在于如何用它来满足需求。
将经济误解为工程问题,将经济学误解为自然科学,是根本性的错误。一件商品,在市场上出售,不取决于它的物理外观,而取决于它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功用。换言之,商品提供的是使用价值,而价值始终由使用者的眼光决定。任何手段的价值都源自于它对有价值的经济商品所做的贡献。
当下,那些关于自动化的争论都完全忽略了价值这一维度。尽管让问题更容易解决,无论是通过创造机器还是优化算法提升算力,可提供的解决方案却忽视了问题的核心。经济,包括其物质生产过程,针对的是人类需求的满足,并通过作为消费者的人来实现。
机器人将我们从工作的辛劳和麻烦中解脱出来,这也就意味着将劳动换成闲暇,这不可能是件坏事。另当别论的是,机器人无法代替我们去充当评价者和消费者;没有哪一种自动化过程能够弄清楚我们到底想要什么。它们只有在目标确定之后才能执行工作。替人类减轻负担会成为一种威胁是不可思议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2023-05-31 10:54
来源:
新科技趣评发布于:江西省
现在有很多科幻电影,讲的就是人工智能与人类之间的争夺,而霍金貌似也曾预言,人工智能将会取代人类。从电影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进化到一定程度,确实可以取代人类。不过从当前科技发展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彻底进化,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可能对于八零后和九零后来说,看不到人工智能取代的年代。
1、有可能被取代
现在有很多关于人工智能的电影,大概意思就是机器人在发展到一定地步之后,已经有了自我进化的能力。当他们进化到一定程度后,思想就会开始发生变化。以人类为主并且听从人类,可能会变成控制人类。之前看过一部电影,叫做《我,机器人》。内容大概就是智能机器人发展到一定地步,已经可以开始自我升级并且进化,它们逐渐有了自己的意识,想要开始去掌控世界。后来在男主的努力下,这个计划被打消,机器人全部返厂。
2、近几十年应该不可能
从当前的科技发展来看,人工智能想要完全取代人类,还需要很长的时间。现在确实有很多机器,取代了人类的工作,可它实际上还是受人类自己操控的,并不是自我或者受到某个系统芯片的控制。在没有人类控制的时候,它们无法独立完成工作。对于现代人来说,想要看到机器人发展到电影里的程度,可能性非常小。不过也有些公司发明的机器人比较厉害,比如说前些年的泰坦机器人。
3、泰坦机器人
在一期《笑傲江湖》中,来了一个泰坦机器人,它表演了一段脱口秀,并且得到了部分人的认可。当时还以为那是皮套,结果没想到是真实的机器人。当时觉得很不可思议,它能够完成这样的表演,还是很令人吃惊的。不过这样的机器人很少,貌似全世界也只有不到十台。对于现在来说,想要大规模生产智能机器人,几乎是不可能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机器人代替人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