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什么叫货币化化意义?

建设中国当代艺术品交易中心,不仅是搭建了一个书画产业交易平台,更重要的是,它是当代艺术市场的生存需要,也是当代艺术市场健康发展的需要,更是当代艺术市场的一场改革和行业转型升级。这场革命将拉开艺术品市场产业化的序幕,文化振兴、文化强国、文化自信将从这里得到充分体现。中国艺术品市场包括两个部分: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作为拍卖公司的二级市场,传承了西方拍卖公司的模式,以轻资产运营,获得成功。作为一级市场的画廊业,没有研究西方画廊代理模式,自发地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方法,以传统古玩行和当代商贩的理念开起了画廊,因没实现代理制和制定商业模式,无序发展,造成了所选择的画家良莠不齐,书画作品好坏并存,加上假画盛行,价格不透明,让人觉得这个行业水很深。这种模式还造成相互哄抬价格、炒作书画家,让书画作品快速地产生了巨大泡沫,伤害了藏家。同时这种先买后卖形成的重资产经营模式,致使画廊在书画价格泡沫破灭之后,也沦为受害者。一级市场商业模式不合理,艺术生态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使艺术市场长期低迷,画廊走进死胡同,靠自然好转已经遥遥无期。为了打破这一局面,我们用六年时间反复调研,发表有关艺术市场文章150余篇,经过几次实践,逐步形成了“以集团化、平台化,画廊连锁化代理艺术家新理念”,解决在中国搞不成代理制的问题。经过反复论证,探索出“以市场化、行业化、规范化,实现当代艺术品标准化的科学方式”,从根源上解决了当代艺术品没有标准、没有合理价格和交易不公平问题。当代艺术品有了标准化,为进一步实现资产化、金融化解决了关键的一步。当代艺术品的资产化、金融化使当代艺术品的属性发生质的变化,由过去的玩品、藏品、消费品变为资产和金融产品,社会需求面变大了,由小众变大众,由传统行业变支柱产业,成为推动社会文化、经济建设的刚性需求资源。中国当代艺术品交易中心为何定在潍坊而不是北上广?潍坊作为中国画都,是当代艺术品一级市场的发源地和集散地。全国画廊不足5000家,潍坊地区就占2000家,占据了全国半壁江山,山东省占据70%左右的画廊数量,因此以潍坊画廊为引领,联合全省、乃至全国画廊在潍坊打造“中国艺术品交易中心”有无可代替的优势地位,特别是前20年,全国成名的一、二线书画家都来潍坊搞过展览,潍坊画廊界掌握着最优秀的画家资源,各种优势并存,再加上潍坊市委、市政府和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的大力扶持,中国画都正在向着书画产业化转型发展。一、探索艺术家代理制新模式,让艺术市场生态健康发展当代书画大家和名家都是近二、三十年和画廊一块成长起来的,因开始没建立代理关系,当画廊把书画家培养成大家名家后,他们的翅膀长硬后就飞走了,现在想代理一、二线名家画廊已无能为力。画廊重新代理年轻书画家,有几个难点:一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画廊不想弃高就低;二是即便是代理一个年轻书画家也互相养不活,建立不起稳固的合作关系;三是由不透明经营变成规范经营,松散惯了的画廊适应不了;四是这种纯从西方搬来的代理制模式,在中国严重不接地气,画廊无法生存,更说不上发展壮大。因此,以集团化、平台化、画廊连锁化代理艺术家,一是平台与政府、国企和画廊行业的信誉可以让书画大家和名家放心接受平台代理,二是以平台和连锁画廊代理潜力艺术家,虽然画廊代理了一位书画家,但他可以出售总平台所有大家、名家的作品,也可以出售其他画廊所代理的画家的作品,平台和其他画廊也可以出售这个画廊的作品,资源共享、利益共享,真正达到共生、共创、共享、共赢、共富。三是由平台与连锁画廊构建的书画产业链,书画资源丰富、优质,通过打造“瀚卿源”艺术品牌,实行签证保真和全国统一价格透明销售,进一步增强了信誉度和品牌效应。这个中国式代理制其重要意义在于:一是明确了画廊的职责。画廊就是靠自身的专业化,能在全国万千的艺术家中挑选出最有潜力的中青年艺术家进行代理,并进行宣传推广、定向培养、共同成长,再把这些艺术家创作出的最优秀作品出售藏家、投资人和消费者。平台式代理还解决了目前中国艺术市场存在的历史问题,就是把这20多年来自然成长或炒作起来的成名艺术家,进行学术和市场梳理,靠强大的优势磁场,将他们吸引过来,实现代理制,为真正规范艺术市场创造条件。二是为当代艺术品标准化创造条件。梳理出老中青优秀艺术家,更确切的说就是收藏级、成长性潜力级和基础较好的消费级书画创作者。只有将这些优秀艺术家梳理出来,才有目标、有计划、有效地进行代理和市场规范,才能确定真实的市场价格,解决当代艺术品价格不真实、不透明问题。三是建起一道安全防火墙。当代艺术品被炒成泡沫的罪魁祸首就是恶性资本,这个平台就是坚硬的隔离墙,把炒作资本隔在墙外,保护艺术市场健康发展。二、探索实践当代艺术品标准化,解决了历史性难题近年来,中央多次提到并推行艺术品资产化,国家也在对中国古代、近现代艺术品确真、确权、确值,进行资产化完善工作。因为当代艺术品是成长性的,大多都还没有定位,市场价值不好掌控,所以当代艺术品资产化是个难题,至今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作为中国画都的画廊带头人,在当代一线市场拼搏近30年,了解书画家,了解作品质量,更了解当代书画作品的市场真实价格。我们经过多次论证,通过特殊商品属性、统计学原理和大数据的科学性,再加上对国家有关政策的跟踪了解,初步探索形成了当代艺术品标准化的理论依据。(一)艺术家标准。一是大家标准,必须遵循拔尖的原理。作为名留青史的艺术大家,每个时代就出10—20名左右。当前这个时期,国画、油画、书法、版画、水彩、雕塑等,每个专业最优秀的前20名,才能符合这个选择标准,这个标准必须要学术性和市场性相结合,才能初步选定。二是中青年潜力书画家标准。选择有学养,基础扎实、风格明显、思维新颖,而且有一定市场基础的书画家,进行严格选拔,认真培养,稳步发展。三是大众消费型画家。排除江湖书画家、怪异书画家,将有正大气象,有较好学术水平的地方书画家和美院毕业不久的青年书画家择优挑选,让这些健康作品进入千万家庭,提高全民艺术基础审美。(二)作品标准。即便是当代大家、名家,作品中也存在着创作性作品、艺术性精品和普通艺术商品三个层次。何谓创作性作品,如获得全国级美术创作奖、全国美展获奖作品,或为国家文化机构创作的重大历史题材作品,还有艺术家自然创作的经典作品,被学术界、行业内高度认可的重要作品。精品该如何认定,是艺术家精心创作的佳作,在特殊激情下的神来之笔或艺术家在充备思考之后,带着强烈创作欲望完成的创新佳作。总之精品的基本标准就是让人看了眼前一亮,越看越有韵味,发自内心的喜欢,而且多数人看了都喜欢,过行家的眼,养大家的眼。我们说的大众消费不包括小摊出售的低俗商品书画,必须是有扎实基本功,有正大气象的作品,也基本达到行家过眼的书画作品。因此,要打破过去按平尺论价的计算方式,以质论价,以市场定价。(三)定价标准。以前作品的价格,一是画家说了算,想涨多高涨多高;二是画廊说了算,想卖多高是多高;三是画家与画廊联合定价;四是参考拍卖定价。而我们采取以市场定价为依据,即以市场真实成交为参考,以成交数量为数据,利用大数据梳理出每一位艺术家不同作品的基准价,也就初步形成了艺术品的基准价。这个基准价,也可称为标准价。因有了这个标准价,当代艺术品才能真正做到公平交易,才能让还不专业的投资者放心买艺术品,才能让艺术市场形成品牌化产业。三、当代艺术品资产化,突破了艺术品属性定位,具有了重大经济意义艺术品标准化是核心,有了这个科学的、经得起市场考验的艺术品标准化,再通过上级有关部门授权,给予平台鉴定评估当代艺术品的资质,艺术品资产化就水到渠成。艺术品标准化后就像市场卖房子、汽车一样,都有心理预期和市场判断,成交起来没有太多悬念。而资产化无论是房子还是汽车,都有个权威评估机构、合法的评估报告,即可贷款用,也可注入企业作为资产。书画也是同理,有了这个可信的市场标准化,再有国家权力部门授权评估机构,艺术品资产化就合法化了。这个转变是天翻地覆的,艺术品自古以来是玩品、藏品,后来成为投资品、商品,如果实现它的资产和金融属性,艺术品也会发生重大转变,它会成为有钱人、企业家、金融机构、甚至国家战略关注的重要资源。艺术品资产化会为艺术品金融化插上腾飞的翅膀,艺术金融也将进一步推助艺术市场做强做大,从而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做出更大贡献。四、当代艺术品资产化、金融化、货币化,为我国经济战略发挥特殊作用艺术品已被国家定为战略资源,2019年4月19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出台文件,明确了人民币国际化要与黄金挂钩,因黄金储备量不足,把古代艺术品作为补充资源。为此要求有关部门对古代艺术品进行确真、确权、确值,推进古代、近现代艺术品资产化。当代艺术品是艺术市场的基础,更是可生性的持续资源,我们通过选拔、培养,确定达到资产化标准后,将当代艺术品资产化。当代艺术品资产化比古代、近现代艺术品资产化有更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需求。古代、近现代艺术品数量已经定性,不可再生。而当代艺术品资产化是对古代、近现代艺术品资产化的补充和衔接,能让艺术品资产源源不断地发展。古代、近现代和部分当代顶尖大家的艺术品可定为战略资源资产,像黄金一样作为国家战略储备,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补充资源。当代一般大家的艺术品定性为资产性和流通性资产资源。既可企业资产配置、家庭资产配置、收藏等,也可以市场交易。中青年潜力艺术家作品为成长性资产,更适合投资、理财、上市等。艺术品资产化让艺术品市场更广阔的、更巨大。当今,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我们的平台掌握了大量的当代艺术品优质资源,我们将优秀的艺术品做成数字艺术品(NFT),在传统书画艺术品资产化的基础上,将数字艺术品资产化,甚至货币化,这些无尽的资源,不仅有文化意义,还有经济意义,更有战略意义。中国艺术品交易中心在书画标准化、资产化、金融化取得成功,运用这一模式将紫砂壶、瓷品、玉雕等艺术品引入潍坊,形成大艺术、大文化、大金融,这样潍坊不仅是中国画都,更会成为中国艺术之都,文化之都和艺术金融之都。来自巴克利银行的推荐数据:机构投资者与高端人士会配置5%的资产进行艺术品投资。如果以保守的5%作为对艺术品的潜在的需求进行估计,按中国130万亿元的财富这样一个保守的数字计算,中国艺术品市场潜在的需求就是6万多亿元。如果按当代艺术品只占总需求的1/3这个假定来计算,也有2万多亿元的规模。而目前当代艺术品的规模只有几百亿元,潜在的需求非常大。这是中国经济领域的又一个蓝海,是一个刚刚开发的财富矿藏,随着中国艺术品交易中心的建立和瀚卿源艺术品牌确立,中国当代艺术品会成为企业家、投资人和金融机构关注的焦点,是企业家和富裕人群资产配置的最优质资产,是投资人最安全和回报率最高的新兴产业,是国家经济发展新的助力器,是人民币国际化挂钩的补充资源,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崔连玉中国艺术品交易中心负责人中国画廊报社社长瀚卿源(山东)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山东艺海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潍坊市画廊协会会长
《中国经济周刊》 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从统计数据看,中国经济8月份呈现回暖态势,但风险挑战依然存在,尤其需求不足更是主要矛盾。怎么办?第一,需要我们静下来,全面检视和梳理,搞清问题的内在诱因;第二,抓到“纲”,纲举才能目张。犹如诊病先验血,检视经济病症先要检视金融,因为它是经济肌体的血液。检视金融我们发现,金融短期化趋势会同时导致经济承受“压力”。比如,金融短期化会导致股权资本稀缺,股市虚弱,同时削弱企业创新性供给能力;进一步而言,股权资本稀缺会导致短债长投,债务规模和风险“因短而高”,而且当债务杠杆超过一定的边际,投资需求受阻,内生性动力弱化。再比如,金融短期化会导致政府“债务与投资期限错配”,进而导致地方财政和政府债务一并陷入流动性困境;对实体经济而言,金融短期化实际是金融“明松暗紧”——短期货币一大堆,但满足实体经济需求的长期资本稀缺,不仅长期压制GDP增长,而且不断弱化资本市场走势,进而影响老百姓对经济温度的感受,预期不断弱化。如此等等。当然,除了金融短期化,还有许多其他问题,我们都需要一一梳理,找出真相,尽最大可能兴利除弊,铲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障碍。尤其需要防止的是:那些不易被看清的、复杂且背离经济目标的“技术机制”不仅得不到纠正,反而在各种嘈杂的说辞中被掩饰。从源头上加厚长期资本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但从现实看,许多问题长期困扰中国资本市场。这其中固然存在大量机制问题、监管问题,但更为根本性的问题是什么?诚如证监会主席易会满2022年8月1日在《求是》杂志撰文指出的那样:“总的看,我国不缺资金但缺资本,尤其是缺创新资本的问题比较突出,在传统行业投资增速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这一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什么是资金?短期的货币流动性;什么是资本?适宜稳定而长期,甚至超长期投资的资金,它是股权投资的基础力量。所以,可以认为易会满说的实际就是金融短期化问题:短期的钱一大堆,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所必需的长期资本短缺。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金融结构扭曲?“单一利率调节”的货币政策方式。根据“M2=基础货币×货币乘数”这个公式,在“单一利率调节”的货币政策方式之下,GDP规模不断扩大所必需的M2增长,将主要依托于货币乘数的不断提高,而基础货币数量却保持平稳。就目前而言,央行基础货币发行始终保持30万亿元左右不变,但中国的货币乘数已经高达8倍。必须明白的大逻辑:第一,货币乘数过高,意味着商业金融机构通过“存款变贷款、贷款变存款”的方式派生了过多的金融杠杆,而且“存变贷、贷变存”的周转速度越快,则意味着金融运行周期越短,这是导致金融短期化的根本源头;第二,金融期限越短,债务规模越大,杠杆率越高,这就好比“木料越短,建房所需木料总量越大”;第三,当金融期限短到一定程度,企业会规避“短债长投”的流动性风险,于是,货币流动性再大,企业也不借贷,这就是所谓的“流动性陷阱”。在破解资本市场困境的问题上,两大供给缺一不可:其一是制度供给,要以完善的法律制度规范市场,大幅提高上市公司品质;其二是海量的长期资金供给,这就要求金融市场能够生成更多的长期资本,为资本市场健康成长提供坚实的基础。传统观念认为,资本市场是储蓄转化为投资的场所。所以,资本市场的资金必须源自老百姓的储蓄。但现代金融理论认为,金融问题是系统问题,激励经济同时破除债务杠杆有效的方式是:整体金融系统长期化、资本化,加厚企业股权资本,在激励企业创新发展的同时,降低债务率,去除债务风险。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更是直白地指出,央行发行的基础货币是永远不必回收的债务,功能上属于“国家资本”,所以破解债务杠杆的有效方式,就是大规模释放基础货币,甚至是长期基础货币,推动整体金融系统更多生成长期资本,大幅增加资本市场可用资金。正因如此,破解当前经济难题:第一,需要央行以期限结构调整为抓手,实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多供给长期资本,而非短期资金;多关注资本流动性的充裕与否,而非只注重货币流动性。为此,央行需要破除依据新自由主义货币理论所构建的、“单一利率调节”的货币政策方式,充分意识到,金融短期化不仅与资本市场发展需求相悖,而且与实体经济发展需求相悖,更与科技创新发展需求相悖,同时很可能导致“流动性陷阱”。第二,需要央行从货币供给端出发,在寻求M2合理增长的前提下,大幅提高M2的品质。具体而言就是:加糖降水——在大幅提高基础货币,尤其是长期基础货币成分的同时,压低货币乘数。以此规避单纯依靠货币乘数推高M2的过程,逆转金融短期化趋势,促成资本金融、长期金融的快速发育。无论是为实体经济服务、支撑中国经济创新发展,还是化解债务风险、激励资本市场健康成长,构建强大的资本金融已经刻不容缓。避免似是而非的概念理论上说,M2增速过快是导致通货膨胀的根源。但我们必须牢记:M2=基础货币×货币乘数。按照基本概念:基础货币是央行以国家信用为基础发行的货币,亦称外生货币或高能货币;基础货币之所以被定义为高能货币,是因为基础货币在商业金融机构手中,可通过贷款变存款、存款再变贷款创造出数倍于基础货币的“派生货币”(亦称内生货币),其派生倍数则为货币乘数。所谓“大水漫灌”应指:M2增速过高。但现在,许多人把央行投放基础货币视为“大水漫灌”,只要央行实施逆周期调节——降准或增加MLF投放,立即就会有人说,央行放水。这样的说法实际已经对社会构成误导:第一,完全混淆了基础货币和M2;第二,央行投放基础货币未必导致M2增速加快,因为货币乘数可能随之降低;第三,把央行基础货币投放简单粗暴称为“放水”,势必引发社会对通胀的担忧,从而阻碍货币政策的正常实施。所以,第一,我们必须在货币问题的表述上力求精准,不使用“大水漫灌”这种似是而非的概念;第二,权威机构不仅要向公众解释经济数据,同时还应担负起向媒体和公众解释专业问题的职能,这有利于提高全民的经济、金融素养,有利于政府目标的达成,有利于正确引导市场预期。比如,不能把基础货币投放简单混同于M2高速增长,这个问题解释起来并不难,但有必要不厌其烦,反复解释;再比如,物价上涨未必是通货问题,这个道理讲清楚也不难,但也需要不厌其烦,反复解释。化解地方政府债务不能因噎废食地方政府只会乱花钱,而必然存在道德风险?在中国,这几乎成为一些人“不假思索的认定”,就像“国有企业必定低效”一样。但事实如何?尤其是经历数十年改革之后,正确回答这个问题,似乎已经变成了“该不该结合货币政策破解地方政府债务困境”的最大障碍。我们需要看到:第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大力实施税制改革,强化了预算约束。典型案例是:2018年3月13日,国务院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作了 《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 的说明。该方案第二款第十一条明确指出:“改革国税地税征管体制。将省级和省级以下国税地税机构合并,具体承担所辖区域内的各项税收、非税收入征管等职责。国税地税机构合并后,实行以国家税务总局为主与省(区、市)人民政府双重领导管理体制。”这无疑大大节约了政府税务成本,减少了企业针对税务检查的负担,同时也加大了政府预算约束。第二,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大量现代科技手段被运用于财政收支,地方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纳入中央预算管理,置于国家统一规划之下,各级政府“超预算支出”的情况被强力控制,这势必让预算“软约束”成为过去。所以,绝不能因噎废食,财政方向不尽如人意必须加大改革甚至处罚力度,但货币政策配合地方债务化解势在必行。总体上看,地方政府债务背后大都对应有资产,而且存在较好的收入预期,只是当下或短期内尚无法产生足够的现金流。所谓债务风险,说到底都是流动性风险,而化解债务风险最有效,也是最重要的手段则是“用时间换空间”。有人说,“用时间换空间”处置债务问题,不过是把这辈人的债务推给下一代去还。这种说法严重错误。我们说“用时间换空间”,实际是等待债务背后的资产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渐产生效益,而绝非单纯延长债务期限,而下一代人恰恰是这笔巨额资产的享用者。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政府债务与西方国家政府债务具有本质的不同,中国是“财政赤字资本化”——财政赤字用于投资,是创造财富的过程,不仅为当下提供了发展的潜力,也为后人留下了可以“下蛋”的财富;西方国家则不同,它们的财政赤字若用于发钱消费则是典型的财政赤字货币化,为后人留下的当然是债务。如何“用时间换空间”?三层逻辑之下,重担必然落到央行身上。第一,“用时间换空间”意味着通过债务置换,大幅拉长债务期限,同时有效降低债务利息成本;第二,让商业银行以长期低息贷款置换地方政府债务,不仅违背市场规律,而且在货币乘数高、商业银行长期资金来源不足的背景下,大幅增加10年期以上的贷款,必然放大银行风险,结果是风险转移,有悖化解初衷;第三,必须央行出手,按照前段所述原理,在大规模释放长期基础货币的过程中,以地方政府债务作为工具,(1)为央行提供足够规模的货币政策工具,(2)为巨额地方政府债务市场提供足够的流动性,(3)央行和政府信用匹配之下才有可能拉长债务期限、降低利率成本。毋庸置疑,当下中国经济说到底,关键在于债务制约。历史证明,地方政府的发展欲望强、干劲大,中国经济就活跃、就发展,反之就会死气沉沉。实际上,让地方政府变冲动为能动,变面子为里子,这恐怕也是提高政府现代经济治理能力的关键。因此,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既要看到债务,也要看到资产,只有通过发展,让资产尽快产生效益,债务风险才会有效且良性地降低。正因如此,我们没有理由沿用老腔老调,以地方政府存在道德风险为说辞去拒绝货币政策改革,尤其在中央不断强调系统观念的大势之下,各级政府和部门首先要强化系统观念,梳理全国一盘棋,为实现共同目标而齐心协力。实际上,中央多次强调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配合与协调”,但我们现在是否已经做到了?需要反思和检视。厘清人民币汇率的一些基本概念有人说,鉴于美元加息已近尾声,所以人民币不会再出现剧烈的贬值;又有人说,不论是短期还是中长期,汇率测不准是必然,双向波动是常态,不论是政府、机构还是个人,都要避免被预测结论误导;还有人说,要稳定预期,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上述观点在说什么?第一,“美国加息已近尾声”的意思是,美元指数因加息而走强的趋势已近尾声,所以人民币相对美元指数走高而贬值“也已近尾声”;第二,没人说得清美元和人民币之间怎样的汇率水平才是“均衡水平”;第三,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确实存在“超调风险”。把上述说法加总是否自相矛盾?第一,人民币汇率之“锚”是美元吗?如果是,我们的汇率制度是不是一种“另类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这明显与“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矛盾?第二,美元指数走高,人民币一定贬值;美元指数走低,人民币一定升值?这其中的关系必须厘清。(1)美元指数涨跌是美元对欧元、日元、英镑等6种(一篮子)货币变动的结果,但6种货币中没有人民币,所以美元指数变动不能说明美元和人民币之间的比价变动状况,凭什么人民币要看美元指数涨跌?(2)美元指数中57.6%是欧元,所以欧元区的经济问题对美元指数影响很大,比如,俄乌冲突等因素对欧美汇率影响巨大,在此背景下,人民币凭什么因“欧元区经济弱化推升美元指数”而贬值?这不是很矛盾吗?第三,既然“汇率测不准”,该如何发现人民币汇率是否“超调”?又该依据什么去管理市场预期?如果“汇率测不准”,如何才能知道“均衡水平”在哪儿?如何“实现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的目标?显然,这里依然存在矛盾。应当看到,当今金融市场中的许多概念属于“模糊概念”范畴,但“模糊”不等于“没谱儿”,更不等于“自相矛盾”。但很遗憾,新自由主义货币理论恰恰带给世界大量“自相矛盾”。所以,我们必须坚决反对新自由主义货币理论之下的市场原教旨主义。比如,对均衡汇率问题,新自由主义货币理论认为“市场可以自动找到汇率均衡点”。但是,历史实证告诉我们,汇率可以在任何点位上达成“供求均衡”,也可以在任何点位上出现“供求失衡”。因为,外汇市场从来都不是“自由市场”,汇率背后永远存在各种干预和操纵的势力。比如,亚洲金融危机、欧债危机时金融大亨的搅动。正因如此,“均衡汇率”问题是个永远争论不休的老大难问题,也是所谓“汇率测不准”的根源所在。既然如此,不能一面强调“汇率测不准”,一面又强调“实现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这之间存在矛盾。怎么办?应当坚持“满意价格”原则,也就是让汇率最大限度地符合中国利益诉求,而这个诉求应当是,不寻求均衡的相对稳定。对实体经济为本的国家,汇率往往不在于高低,而在于稳定。“二战”之后为什么各国要构建“布雷顿森林体系”?因为,那时的世界还是实业资本为主体的世界,需要一种汇率机制,带给各国汇率以“超级稳定”,带给实体经济以稳定的汇率预期和生产安排。这样的稳定,哪怕仅仅维系一段时期也是有益的。所以,世界各国都在寻求固定汇率机制,哪怕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一些以实体经济为本的发展中国家依然热衷于固定汇率,包括小型经济体甚至采取“联系汇率制度”去寻求汇率稳定。问题是,固定汇率制度之下的“超级稳定”已经很不现实,尤其是像中国这样的贸易大国。那该怎么办?放弃“均衡汇率理论”,承认市场根本找不到所谓“均衡汇率”。与此同时,通过有效的管理去实现人民币汇率“不寻求均衡的相对稳定”。所以,中国必须实施“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而非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人民币是否存在“不寻求均衡而相对稳定的条件”?当然,当下中国经常项目依然存在巨额顺差。为什么一方面是巨额顺差,另一方面却是人民币贬值?关键是,在经常项目自由兑换的背景下,顺差所获外汇大量外挂。外汇外挂当然与中外利率差价密切相关,但我们是否可以就此任由人民币贬值,甚至把人民币币值绑定于他国不再加息或我国不再降息甚至跟随美国加息?这不仅非常被动,而且不符合中国经济需求。该怎么办?发挥“有管理浮动”的特点,在强化管理的同时,设法构建“愿意结汇而增加中国市场外汇供给”的制度。实际上,当今世界根本不存在完全自由的浮动汇率制度,包括拥有货币霸权的美国,也不会放任美元指数的自由波动,而无论涨跌,其中都包含目的。所以,中国不能一味遵从“他人设置的市场规则”,任由外汇外挂失控。尤其是:(1)当美国已经把中国视为经济对手,无所不用其极地打压中国经济之时,中国更不能被市场原教旨主义捆住手脚;(2)2008年之后,美欧货币角力明松暗紧,美联储货币政策长期大开大合,未来势必愈演愈烈,而相应的,美元指数大起大落常态化,中国必须有所准备,采取必要措施,防止人民币随之大起大落。更为关键的问题是,人民币汇率该如何“锚定”?或许,这才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最该尽早考量的重要事项。其实,国内早有呼声,比如,以GDP为锚,以电力为锚,而最近更有“以数据为锚,迎接中国数字经济时代”的呼声。总之,人民币汇率之“锚”应当符合中国经济特色,符合中国利益诉求,而一味坚持以一个或一篮子他国货币为“锚”,这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新自由主义货币理论之下的产物,它最大的危害是,将弱势货币国家的经济导入强势货币控制。坚定预期管理的信念和意志舆论影响预期,预期影响价格,价格影响资本流向,资本流向影响经济健康。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因此,中央特别重视预期管理。但是,中国经济预期管理做得如何?第一,经济舆论专业性强,跑偏与否往往很难识别。比如,最近A股市场走势被人民币汇率左右,但似乎没人意识到,这可能是“让外资控制中国股市走势”的恶为。更为严重的是,一旦构建起“群体性认知错误”,很可能产生“羊群效应”,让经济走势背离目标。比如,人民币汇率引导股市走势,很可能会阻碍“企业借助低利率货币环境募集股权资本”的进程,进而导致中国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资本基础不足。第二,言论干预预期是最重要、最有效,也是最便宜的工具,但对比发达国家,中国经济权威部门说话频率还不够高,不能给市场带去明确的逻辑性和方向感。究其原因:(1)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缺乏预期管理研究,更缺乏各部门之间预期管理的沟通和综合研究,这势必导致预期管理散乱,各部门自说自话,缺乏系统表述;(2)经济管理部门担心“言多语失”,所以尽量少说多做,等待市场自悟,但其效率低、效果差,往往错过最佳时机,更不好的是,体制优势异化为体制短板。第三,宏观经济政策缺乏可持续和能确保可持续的手段。比如降息,在市场利率已经很低的情况下,央行降息幅度势必越来越小,频率越来越低,时间间隔更无确定性。尤其在央行拒绝量宽手段,又唯恐降息降准加大杠杆风险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则少了许多坚定性,甚至数次出现“见好就收”的情况。美联储前主席本·伯南克在 《21世纪货币政策》 一书中实际蕴含了这样的道理:对央行而言,降息不是降息、QE也不是QE,这些手段实际都是“预期管理工具”,而非简单的货币政策工具。所以,经济数据尚未确认市场预期转变之前,美联储货币政策方向将一刻不停地坚持,甚至“超级QE”可以坚持10年。当然,“超级QE”背后还有另一层含义:货币政策方式改革——从内生扩张(基础货币不变,货币乘数提高)转向外生扩张(注入长期基础货币,压低货币乘数)。10年坚持“超级QE”的结果如何?(1)2019年之前,美国货币乘数从9倍回落到最低不到3倍,后保持在5倍左右;(2)M2增速从10%左右回落到5%左右,没有带来任何通胀压力;(3)珍尼特·耶伦卸任美联储主席之前称,10年货币政策使得美国企业长期稳定的股权资本增长100%,而最不稳定的货币市场(短期借贷)融资减少了50%。这是什么概念?尽管2020年过度的财政赤字货币化导致美国严重通胀,但为什么美联储暴力加息没能严重伤害美国经济?这与2020年之前打下的底子有无关系?是否值得认真研究?有人说,经济好了,预期自然会好,所以不必刻意扭转预期。真是这样?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它忽视了“不良预期会与经济健康”之间形成恶性循环。所以无论如何,央行等所有经济金融管理部门有必要“再次解放思想”,破除条条框框,敢于面对公众、善于面对公众,切实在扭转市场预期的问题上给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宏观经济政策切忌临时性和计算式在推动经济升温的诉求之下,宏观经济政策切忌计算式和临时性。所谓“计算式宏观政策”就像喂鱼,一池鱼有大有小,如果按照每公斤鱼应投喂多少饵料“计算式喂养”,表面看似科学,但实际结果很可能是:大鱼吃撑,小鱼饿着。所以,宏观经济政策往往需要更进一步,尤其在推动经济升温的过程中,宏观经济政策必须展示坚定的信念和意志,给予市场正向的、确定性预期,持续强化市场信心。说到宏观经济政策切忌临时性,伯南克在 《21世纪货币政策》 中讲过一个故事:1966年,美国经济过热,通胀高企,但政府不希望美联储紧缩货币,怎么办?时任美国总统约翰逊和美联储主席马丁达成一项计划,以政府“临时加税”的方法取代紧缩货币手段,结果失败。为什么?关键是“临时”作怪。就是说,如果经营主体都认为加税只是临时措施,他们就不会收缩开支,而是动用储蓄以维系现状,从而导致经济热度不减,政策失败。中国是否存在同样的问题?这些年,政府因疫情而给了经营主体许多政策支持,但这些政策似乎都带有明确的“临时性”色彩,甚至给人以疫后就会退出的感觉,这是否导致政策努力前功尽弃?是否导致经营主体对疫后经济恢复正向预期偏弱?是否导致疫后经济恢复不及预期?正所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在推升经济温度的过程中,宏观经济政策必须为市场提供足够的时间,让企业在宽松的宏观环境里找到未来的发展空间并真实扩张投资,这恐怕才能有效强化内生性增长动力。刚从三年疫情中走出,恢复经济活力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企业不仅需要康复的环境,更需要发展的环境,这都要求决策者有足够的耐心去保持政策的持续,直至企业真正走出困境。积极财政政策应当更加普惠不同以往,中国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已从沿海向中西部延伸,也唯有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大型基础设施才有伸向贫困地区的可能性。但在中西部,尤其在贫困大山里建设基础设施,成本高、效率低。更重要的是,铺路架桥所需技术条件极高,一般民营企业参与度会相对低得多;还有“新基建”,它也是政府投资密集区,但同样存在技术门槛极高、一般民营企业难以参与的问题。应当说,上述政府投资方向无可厚非,但关键是技术门槛削弱了政府投资的普惠性,很难关照到极具消费欲望的、底层公众的收入增长。所以,有学者建议,政府应当着力增加“水循环系统”建设。这项建议实际非常积极:第一,它可以大量消耗传统过剩产能;第二,符合乡村振兴的基础要件;第三,符合全球变暖且中国缺水的实际,而打造“精细化水循环系统”大网,可以使中国水资源利用上一个台阶,加厚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第四,可吸纳海量普通劳动力参与,有利于促进中国消费增长;第五,工程持续时间或可长达10年以上,对内需经济、内循环系统构建以及统一大市场建立均可形成持久拉动。所以,财政投资需要高、中、低搭配,尤其需要更多关注投资的普惠性,这样或许会更好地兼顾政策的长、中、短期效应。扩大有收入支撑的消费我们应当意识到,老百姓的消费能力是一国经济潜在增长的关键能量。所以经济学早有研究指出,在国家整体资产负债表弱化的周期中,试图单纯通过消费拉动去刺激经济增长,只会适得其反。原因是,如果国民资产负债表再因过度消费拉动而弱化,国家经济的增长潜力将被耗尽,正向经济预期也将随之丧失,整体经济将更加虚弱。想要重新补起来,则必须慢慢积累,不仅难度巨大,而且时间超长。所以,必须谨慎控制消费拉动力度,让经济尽快回归“投资拉动收入,收入拉动消费”的基本逻辑规律,正如中央所说,要扩大有收入支撑的消费需求。正因如此,扩大财政投资的普惠性尤为重要,拉高底层民众收入是最佳消费刺激。同时,中国应大力推动乡村振兴,尤其应当支持农村住房改造和乡村特色经济,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政府还可以补贴建立乡村直播带货平台,为大山里的农产品进入城市消费循环提供便利条件等。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切忌“发钱消费”。第一,严重消耗老百姓的消费潜力,对经济未来不利;第二,政府完全可以通过普惠性的财政投资,实施以工代赈,这是“财政赤字资本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会留下大量优质资产,造福后代,并以“用时间换空间”的方式逐步实现价值,但“发钱消费”则是典型的“财政赤字货币化”过程,极易引发恶性通胀,2020年之后的美国就是典型案例。谨防 “无利润” 经济陷阱工业是商品价值之源,商业是商品利润之源。历史地看,工业利润+商业利润+服务利润是全社会的所有利润来源,而商业利润是大头。但经济学有个重要定律,当商品信息足够透明时,商品利润将无限趋近于零。毫无疑问,互联网提供的商品透明度带来了商品交易的极高效率,包括购物方便、价格低廉等。但是,它同时也带来一系列不容回避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第一,恶性竞争导致商业企业营商环境日益恶化,商业利润大幅降低;第二,越发微薄的商业利润,使得原本最大的就业领域不断收缩,整体商业领域可容留的就业人员规模,以及可支撑的中产家庭数量越来越少;第三,大资本支持下的平台渠道走向垄断,“无效消费”暴增,消费者极易变成“剁手族”,而无论消费数量如何增长,多数商家依然无利可图;第四,飞奔的快递车辆车祸频发,包裹拥挤在城市社区门前,收件人排队取包裹变成城市景观;第五,优雅而随机的消费快乐消失,社会紧张感大增,幸福感递减;第六,退货、快递包装带来严重的资源浪费,与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存在矛盾。这种商品市场景观背后是什么?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科技所带来的市场行为未必都有正效应。比如,个别公司依托“科技实力+资本实力”快速形成垄断,使得大量公共服务渠道收窄;再比如,购货退货频繁,占用大量快递资源,包装浪费严重;等等。所以,无论何时何地,政府都该依据市场条件的变化,兴利除弊,让更多劳动者在商业活动中能够获得收益,这其实也是中产社会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过程中,政府应以“人民利益至上”为原则,大力推动中国商业经济重构。我们说,事物是在“否定之否定”中前进的。电子商务的出现部分“否定”了传统店铺式经营方式,其“否定之否定”阶段又该是怎样的模式?至少,我们需要认真研究与实践,尽快推动商业市场找到新的各方利益平衡点。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破解传统商品市场“过卷”趋势,避免走入“无利润”经济陷阱。(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3年第18期)
引言我国宏观货币需求的研究:关于我国宏观货币需求现状——基于货币化率视角货币化率——M2/GDP最早由麦金农在1973年提出,以金融资产存量作为金融市场发展水平的衡量依据,以GDP作为经济发展程度的替代指标,因此M2/GDP的比值则代表货币化率。同时体现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对水平和金融深化的程度。关于早期我国货币需求的研究,国内学者主要将关注点放在我国货币化率上。我国在改革开放后,货币供应量激增,而这也使得M2/GDP的比值大幅提升。针对中国高货币化率的不断攀升,易纲曾系统概述了“货币化理论”,认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和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以货币作为媒介的交易量将会扩增,从而促使M2/GDP大幅提高。樊纲认为,我国M2/GDP比值居高不下是受制于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金融发展模式,加之投资选择范围较为狭窄。曾令华研究发现储蓄率与M2/GDP比值呈显著正相关性,认为我国因为金融市场较为滞后,因此居民的收入通常都流向银行存款,因此M2/GDP随之增长。谢平和张怀清通过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我国货币化率高的根本原因在于银行信贷规模小,不良资产率高。王磊和朱太辉则围绕M2/GDP建立了相应的理论模型,深层次剖析了货币化率季节性波动的根本原因,认为它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的季度波动而导致。刘晓欣和梁志杰指出随着经济虚拟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大量货币向金融市场集聚,货币化率将大幅提升。刘建丰等则立足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认为在金融风暴爆发后,房产热使得大量资金流向房地产市场,从而推高了土地、房屋住宅货币化,最终使得M2/GDP比值节节攀升。范从来和杜晴以产业结构变动为出发点研究了我国高货币化率问题,认为不同产业对货币化率的影响不同。多数学者普遍认为高比值的M2/GDP对经济的负面冲击较小,但是有学者则通过实证研究持否定态度。如张杰认为M2/GDP比值的过快增长,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居民储蓄率过高,对银行依赖性过强,政府干预过多等问题。我国货币需求的稳定性:刘金全等利对我国短期和长期货币需求函数稳定性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1990—2004年间我国货币需求函数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万兆泉对我国货币需求稳定性研究后发现,货币需求与实际GDP、利率和物价水平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闫泽涛和李燃考察了收入、储蓄及企业资产负债等因素对财富持有者货币需求的影响,认为所构建的货币需求函数具有稳定性。在金融市场发展和制度因素对货币需求稳定性影响方面,王曦以传统货币数量理论为指导,探讨研究货币需求函数稳定性问题,指出制度因素的引进有利于提高货币需求的稳定性。范从来系统归纳了国内外关于货币需求稳定性理论成果,认为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成熟,金融资产种类单一,货币替代品较为匮乏,因此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较弱。董晓辉从资本市场发展的视角研究货币需求影响因素,以1998—2009年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发现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成熟发展,货币需求函数不稳定特征较为突出。许月丽等研究了数字金融发展对中国货币需求函数稳定性,发现数字金融对货币需求产生不稳定影响。战明华等以货币投机需求源自于市场经济主体最优资产投资组合作为假设前提,研究发现中国存在显著的货币需求流动性陷阱,且资产组合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机理符合投资组合假说。在汇率因素对货币需求稳定性影响方面,易行健将名义有效汇率引进传统货币需求函数,发现纳入该变量后货币需求更加稳定。万晓莉等研究了1978—2008年间我国货币需求是否长期稳定,发现将汇率和外部因素的约束纳入考虑后,货币需求表现出长期稳定性,并提出需要考虑货币的替代效应和流动效应。项后军等研究改革开放后汇率与货币需求稳定性的关系,发现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促进了M2需求的增长,但是与货币需求之间并不存在密切关联性。在经济开放的框架下,我国货币需求函数仍然表现出长期稳定性,并不会因为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的变动而改变。国外学者对中国货币需求的研究。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国外对中国货币需求的研究也逐渐增多。Burton&Ha利用误差修正模型,以我国1952—1988年的年度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实证发现我国货币需求和实际国民收入、预期通货膨胀率等指标之间呈现的长期均衡关系。Cargilletal.估计了中、日、美三国的货币需求函数,认为相较于收入弹性而言,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弹性更大,不同国家在通货紧缩时期的货币需求存在显著差异。Mehrotra通过建立稳定的M2货币需求函数,发现通货膨胀与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相关性,并且在广义货币M2的冲击下,通货膨胀率大幅提升,因此央行采取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符合中国国情。Goldstein基于我国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水平较低的实际,发现我国企业普遍面临着严重的融资约束问题,而这也造成了我国经济结构的不稳定性,从而刺激货币性资产需求的激增,从而使得货币化率居高不下。Laurens&Maino对我国1977—2002年的货币需求函数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其表现出阶段性的稳定特征,此期间我国经济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变,金融创新不断深化发展,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Bahmani-Oskooee&Wang利用VECM模型,以1983—2002年的季度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发现我国货币需求和名义有效汇率、国内外利率、真实GDP均表现出长期协整关系,这意味着在引进汇率因素后我国货币需求函数具有稳定性。Burdekin&Siklos实证发现我国货币供应量、利率、资产价格、实际产出具有显著的长期均衡关系,并表示尽管中国货币化率高,但是货币供给在相对合理的范围内,不存在货币超发问题。Koivu则基于中国1998—2007年的月度数据,考察与分析了利率和信贷需求、真实GDP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我国信贷需求虽然表现出较高的利率敏感性,但是利率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较小。结语Chen以灰色关联分析法作为研究工具,探讨分析了我国货币需求与利率、价格指数、实际GDP、股票收益率等因素间的影响机制,认为我国货币需求函数具有长期稳定性。Baharums hahetal.探究了中国股票市场和货币需求的关系,发现股价与M2货币需求构成了长期均衡关系,且国民收入水平、利率等都是中国货币需求的重要影响因素。Bahmani-Oskooeeetal.通过研究发现中国与其他贸易伙伴的经贸关系,发现货币需求会受人民币汇率的影响而产生不稳定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叫货币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