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之东方安卓相较于其他类似APP有什么优势?


券商中国
2019年11月19日 10:24
返回
财富号评论吧>当客户逐渐老去,银行该怎么办?被广泛采纳的策略是——聚拢年轻客户。但这并不容易。与成熟的财富管理客户相比,年轻客户的财富属性偏弱,对消费和借贷的诉求反而更高,如何吸引、留住并转化特点鲜明的年轻群体成为关键。近期,招商银行APP8.0迭代上线。围绕金融与交易、打造最佳客户体验的原点,新版本不断延伸服务场景边界,试图通过内容社区、双向开放打造“无限开放”的APP财富生活生态圈。改版的背后,是招行将零售业务的重点放在了年轻用户、非招行持卡用户的数字化获取上,对用户的争夺,也更加突出地表现为对用户时间的争夺。这并非传统银行所为,而是站在APP用户突破1亿的新台阶上,招行对标头部互联网企业的竞争策略,也是招行对零售金融3.0转型的思考与回答。在招行副行长汪建中看来,与合作伙伴共建共生,携手共创丰富的APP场景生态,是招行零售金融3.0转型的重要方向,也是本次8.0版本传递的一个重点。迭代的思路零售之王希望通过APP“去银行化”来为亿级客户经营注入新动力。转变的背后是招行的三点“不易”:一则,代发工资、网点等传统获客渠道难以为继,银行客户离柜率越来越高;二则,招行零售用户已经突破1.3亿,APP用户也突破1亿,比肩一线互联网企业,“高处不胜寒”;三则,1亿APP用户中,60%以上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1300余万是非招行用户,如何增加与年轻客群、非招行用户的交互至关重要。站上新台阶,如何保持零售业务的增长动力?2018年,该行启动零售金融3.0转型,探索构建数字化转型引领下的“人 技术”服务模式,尤其是数字化获客能力、数字化经营能力。招商银行APP,这个数字化转型最重要的平台因此被重新定义,APP的月活用户数(MAU)也成为该行APP经营的“北极星指标”。事实上,从2010年诞生至今,招商银行APP已经历经7次迭代,角色从交易平台转换至经营平台,再到延伸服务场景,财富管理的概念也被拓宽至财富生活。如今,8.0版本的招商银行APP将关键词选定为“无限开放”,意图打造完全开放的APP财富生活生态圈。招行的打法是,通过立足金融和交易,并向其上下游不断延伸,引入更多元的泛金融和生活服务场景,同时主动走出去,连接APP之外的生态,以高频生活场景增加用户与APP的接触频次,增加营销触点以及用户粘性、活性,由此带动低频金融场景的活跃,实现用户的留存与转化。清晰的打法源于自我认知。据了解,目前招行1亿的APP用户中,近80%处于“内环”赛道,也就是招行借记卡持卡人,“中外环”用户只占约22%,但处于逐步扩张的过程。“目前招行零售客户四成以上来自于代发渠道,不到三成来自于网点,在两大渠道增长乏力的情况下,数字渠道带来了较快的获客增长,而2019年正是我行借记卡数字获客的元年。”招行相关负责人透露。为了接纳更多的APP“中外环”用户,同时提升用户活跃度,有必要搭建好基础设施:一方面,构建更完善的场景,从财富到生活,再延伸到资讯;另一方面,也要具备服务更广泛开放用户的技术和平台能力。基于此,招行也能积累APP“中外环”用户的使用痕迹,充分了解这批用户,并基于用户画像再做产品规划和经营动作。“可能月活率是有‘天花板’的,招行两个APP都在50%上下,但用户数量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招行相关负责人认为。双APP并进招商银行APP改版前,招行掌上生活APP也在今年9月完成8.0迭代更新——淡化APP原有信用卡属性,以生活类APP形态吸收非持卡用户。值得注意的是,两大APP同时叠加了内容生态,同样重视非金融场景、非招行持卡人的获取,这是否意味着二者定位趋同?招行零售金融总部总裁张东给出了否定答案。他认为,虽然两大APP对一些生活类、高频类场景都有所布局,但更多体现为互补关系,二者并非趋同。在他看来,两大APP面向的是不同客群。“掌上生活APP偏向信用卡持卡人,招商银行APP主要起源于借记卡用户体系。”由此也带来了不同的场景需求。前者更偏重于偏消费类以及与消费相关的生活支付场景,信贷属性较强;而招商银行APP财富管理、支付、存款等场景更丰富,当然,借贷也是它比较主要的一个流量变现场景。两大APP也同时开始主动引入上千家优质的内容生产者,并通过“千人千面”的精准推荐构建完善的流量分发机制,但二者推送的“内容”同样存在差异。基于不同的客群及场景布局,掌上生活APP的“内容”更偏重生活类,多与吃、喝、玩、乐相关;招商银行APP的内容则偏财富类、财经类,生活类内容占比相对较小。“虽然APP不一样,但其中的用户体系都是打通的,饭票、影票等高频生活场景也完全打通,共用底层、共用注册账号、共用用户体系、共用积分等。”招行相关负责人称。至于是否有必要合二为一,将两大APP合并为一个超级APP?张东表示,“如果两个APP发展的不好,可能会考虑,但目前都能找到自身定位、流量,配合、共享也比较好,就没有必要合并了”,“存在即合理”。从用户角度而言,超级APP也意味着更长的下载时间、更高的手机用电量。更为关键的是,用户原本可以直达、快速地满足需求,合并后内容增多,却需要多番寻找,用户体验势必降低。张东总结认为,多APP策略是互联网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细分的必然结果。“但也并不是越多越好,推出一个APP并不难,但要让它长大并不容易,在实践中能长大的就是好的”。APP的开放生态“无限开放”,是招商银行APP8.0的关键词,8.0版本也被该行相关负责人视为APP开放生态时代的新起点。开放始于心态。招商银行APP8.0就上新了开放登录和开放记账两项新功能,主动连接更多账户。不同于以往招行自有账户登录,8.0版本与第三方账户体系打通连接,支持微信登录和Apple ID登录。据悉,招商银行APP也是目前唯一支持Apple ID登录的银行APP。开放生态更在于“引进来”和“走出去”。在招商银行APP的实践中,前者通过APP小程序平台实现;后者则是与头部平台合作,在招商银行APP之外主动连接外部生态。承载“引进来”策略的小程序平台,搭载于招商银行APP7.0版本上线。通过与更广泛的伙伴合作,主动将其引入APP平台,丰富APP非金融场景生态,也减少自建生活场景的成本。经过一年多的探索与优化,小程序平台已成为招商银行APP开放生态布局的重要一环,目前已接入包括社保、公积金、高德打车、顺丰速递等在内的300余家合作机构,覆盖便民、出行、旅游、快递、购物、外卖、文娱、教育、健康等高频生活场景,MAU超过700万。“为什么合作伙伴愿意接入?一是招行永远不会成为他们的对手,我们的专长在于金融,不会想做打车行业的第一第二;二是我们的用户质量比较高,双方完全可以在这个MAU接近5000万的平台上实现共赢。”张东说。目前,招行APP场景建设及使用已取得显著成绩。截至10月末,招商银行APP MAU超过4967万,其中,账户总览、招乎、收支、转账、理财、生活、信用卡、活动等8个场景的MAU超过千万;APP金融场景使用率和非金融场景使用率分别为 87.7%和 63.4%。招商银行APP渠道的理财投资销售金额也达到6.48万亿元,同比增长24.9%,占全行零售理财投资销售金额的71.3%。近年来,招行还加大了对场景化金融服务输出能力的探索,主动“走出去”。目前,招行正与华为钱包、芒果TV等头部平台合作,以“一网通”账户为基础,输出智能账户体系、聚合支付能力,并输出零钱理财功能。据了解,三大功能将打包成小招电子钱包,作为一个输出的产品。招行相关负责人同时表示,“我们并不是简单地输出金融场景,而是要做筛选,双方能行业互补,又不构成竞争关系,客群还能比较匹配,最好还是符合总行战略客户的管理体系,这就是我们输出的对象。”“我们内部经常说要与互联网企业‘异业同构’,对标他们的交互体验和数字化服务能力,同时和其他银行‘同业异构’,具备更丰富的场景生态,二者兼而有之,才能进一步巩固招行零售在数字化时代的护城河优势。”张东表示。券商中国是证券市场权威媒体《证券时报》旗下新媒体,券商中国对该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相应法律责任。(来源:券商中国的财富号 2019-11-19 10:15) [点击查看原文]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
2023-01-13大家好,这里是正惊游戏,我是正惊小弟。前不久知名移动应用数据分析公司Sensor Tower公布了2022年12月份全球手机游戏营收排行榜。分别分为总排名、AppStore排名和谷歌市场排名,到底是哪些游戏上榜了呢?这其中又有什么奥秘呢?小弟今儿就给大家分析分析!说明:数据不包括中国及其他地区第三方安卓市场。总排名:前10名分别是《王者荣耀》、《原神》、《PUBGM》、《糖果粉碎传奇》、《Roblox》、《金币大师》、《宝可梦Go》、《NIKKE》、《部落冲突》、《FGO》前三名稳稳不动,依旧是《王者荣耀》、《PUBGM》、《原神》三大游戏。腾讯的《王者荣耀》继续蝉联第一,以近2亿美元(约15亿人民币)的收入遥遥领先,比起上个月略有上升。另外一款腾讯游戏《PUBGM》,则以1.8亿美元(约12亿人民币)收入位列榜单第3名。《原神》移动端在12月虽然没有了小草神的加成,但是开放了流浪者以及雷电将军的卡池,依旧让原神的收入以1.9亿美元(约12.87亿人民币)位居第二。《原神》12月上线的3.3版本将散兵的故事画上了一个暂时的结局,散兵也进入了卡池中。由于散兵一直都是以反派角色出现在游戏当中,虽然在3.3版本剧情中,散兵蜕变成更加友好和温柔的流浪者,但散兵进入卡池一直都非常有争议。不过实际流水,抽散兵的玩家是真的不少,是目前《原神》历史流水第三高的池子,而且散兵抽取人数是一斗的12倍。小弟个人觉得,虽然散兵强度不强,在之前的剧情中争议也很大,但散兵可以飞天,大世界体验拉满。而且反派的设定和后续剧情的反转,也让不少人觉得散兵有特别的魅力。在海外海报刚刚出炉的时候,散兵就凭借超过17500条推文冲上了推特的热门话题榜单。再加上后续一个池子是大家期待已久的雷神复刻池子,12月《原神》维持高收入水平,也就不奇怪了。再来说说各位老绅士们喜闻乐见的《NIKKE》。《NIKKE》在12月收入明显不如开服首月时候了。不过虽说是没有刚开服时候赚钱,但《NIKKE》在12月依旧吸金超过7000万美元(约4.7亿人民币),位列榜单第八名。其中。62.4%的收入来自日本市场,14.4%的收入来自美国市场,韩国市场的收入占10.9%。不知道这里混了多少中国玩家进去呢?12月8日,《NIKKE》新活动“MIRACLE SNOW”上线,作为《NIKKE》上线后首次大型限时活动,官方在这次更新中引入了限定角色与新地图等多种元素。在活动开启当天,游戏登上日本App Store畅销榜榜首。仅12月8日-9日两天,《NIKKE》全球收入接近740万美元(约5000万人民币)。不过这个新活动钱虽然是赚了,问题是真不少。主要是圣诞露菲这个角色早在封测期间就有流出,结果在活动正式上架的时候,圣诞露菲在服装上遭到了和谐,建模的胸部以及腿部都曾被双双加料,腰上也围上了围裙花边。这事儿一出,各位玩家就坐不住了,纷纷表示不满。毕竟大家来玩《NIKKE》是图什么大家都知道的,就算游戏bug很多,运营不给力,大家都能忍,这妹子被和谐了是真的不能忍。虽说《NIKKE》的首月流水非常给力,不过目前来看这收入还是有所下跌的,再加上《NIKKE》真的是骚操作不断,什么连接失败频繁,什么游戏bug太多等等,不知道《NIKKE》这一波能火多久呢?其他:App Store:前十名分别是《王者荣耀》、《原神》、《PUBGM》、《糖果粉碎传奇》、《Roblox》、《三国志:战略版》、《梦幻西游》、《宝可梦Go》、《部落冲突》、《梦幻家园》Google Play:前十名分别是《金币大师》、《糖果粉碎传奇》、《原神》、《Roblox》、《NIKKE》、《宝可梦Go》、《FGO》、《怪物弹珠》、《天堂M》、《部落冲突》一个正惊问题:2022年12月你在什么手游上花了最多钱呢?

随着22年传媒行业中概互联和疫情后复苏的双重带动,传媒板块已经在逐步走出常年排在涨幅倒数的尴尬境地,而在2023年,传媒行业更是以34.72%的年初到现在涨幅遥遥领先其他板块,而游戏ETF更是以52.69%的涨幅再次冲击年度ETF涨幅第一的宝座。以AI,MR,数据要素三大行业变革带来的科技红利,堪比甚至超过了2013年的互联网+大浪潮。本篇策略报告,就是通过对2013年到2015年互联网+浪潮的回顾和分析,从而挖掘和展望未来AI和元宇宙的投资机会。
过去:大模型已于22年末迎来奇点时刻,商业化初见雏形。自2018年Google推出大规模预训练模型BERT以来,22年初大厂纷纷入局大模型。年初至今,受益于生成式AI带来的算力需求提升及收入端变化,A+H相关标的上游基础算力层领涨,下游应用层开始落地,当前平台大模型公司的商业化模式已见雏形。
现在:Token调用成本进一步下降,自定义GPT有望开启新流量入口。应用端商业化维度来看,Token调用成本下降明显,为API生态繁荣及订阅制收入奠基。PC端以ChatGPT为首的聊天机器人占据流量绝对优势,移动端AI应用主要集中于图片与视频编辑以及生产力提升工具。ChatGPT嵌入应用程序,AIGC能力扩展至C2C,自然语言交互即可完成自定义GPT创建。
未来:大模型不断迭代,应用端有望跑出新龙头。分行业看,AI+影视未来或迎来人人皆导演的时代,视频内容产能或迎来井喷,结合对东方财富等成功路径的分析,未来重点关注具备颠覆性技术,产出划时代产品、具备丰富影视素材资源和成熟制作水平、有望切入影视领域的相关公司。AI+游戏方面,开放世界游戏有望成为现实。AI+教育方面,“虚拟教师”或更受青睐。
元宇宙基础技术相对成熟,内容形式逐步多元化。当前元宇宙初步进入独立子元宇宙阶段,作为元宇宙的硬件基础与核心载体的虚拟现实(VR)技术的发展已经相对成熟,逐渐向增强现实(AR)和混合现实(MR)推进。元宇宙行业在内容形式上多元化,影视方面,打造全新影视交互体验,赋能影视制作带来巨量盈利空间;游戏方面,向交互感知多模态化、品类多元化、游戏平台化发展;营销方面,元宇宙重构营销“人、货、场、内容”四大要素;教育方面,元宇宙推动教育场景虚实结合,AI时代下学习机有望成为新载体。
未来,元宇宙发展可能从以下方面进展:(1)VR/MR硬件迭代下体验感提升,推动元宇宙应用进入新阶段;(2)AI技术赋能元宇宙,推进构建元宇宙生态圈;(3)布局AI原生应用或将成为主要趋势,AI原生应用趋向简单易用;(4)政策加速出台进一步推动元宇宙多场景应用。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不振对行业的风险;行业竞争加剧风险;用户拓展不及预期风险。
01
过去:大模型已于22年末迎来奇点时刻,商业化初见雏形
1、复盘移动互联网时代,东方财富等公司如何杀出重围
同花顺:另辟蹊径率先布局手机端,优质产品力抓住行业红利。
移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用户数量、客户的支付习惯等因素带来行业贝塔,金融资讯和数据信息服务是当时行业内收入规模最大、竞争最为激烈的业务之一,想从中脱颖而出需要自身强烈特色:同花顺始终坚持研发,在产品力上多有侧重:2013年同花顺推出了手机财富先锋、手机诊股等一系列用户喜爱的增值服务;根据金融前沿技术,研发了量化交易平台等创新工具,积极开展基金销售业务。2014年,上证指数和深证成指全年涨幅分别达到52.87%和35.62%,特别是第四季度,上证指数和深证 成指单季度涨幅分别达到36.84%和36.31%,两市单日最高成交量达到12,438.91亿元,股票账户新开户数大幅增加。在需求大增的情况下,同花顺优质的产品体验(手机炒股便捷好用)成功抓住了行业红利。
东方财富:PC端财经门户优势奠定流量基础,不断切入新赛道抓住流量变现机会。
东方财富通过金融数据和广告服务起家,1)东方财富网和天天基金网通过提供海量免费财经资讯和数据吸引投资者或潜在投资者成为用户,是核心流量入口,股吧为用户提供交流和社交需求,也可通过用户对个股的搜索进行引流。2)2012年东方财富旗下天天基金获得第三方基金销售牌照,成为证监会批准的首批独立基金销售机构,2015年国内第三方基金代销机构成为基金代销的主力,东方财富旗下天天基金交易平台代销基金数量与基金资产居于全部代销机构首位,叠加A股市场行情火爆,基金销售业务进入新的爆发阶段,驱动公司基金电商业务实现新一轮高速增长,公司业绩与估值不断攀升。3)2015年公司收购西藏同信证券,更名为东方财富证券,成为国内第一家获得证券经营牌照的互联网证券公司,此后证券业务的营收占比迅速上升至 60%左右,成为公司营收主要驱动力。
分析同花顺和东方财富的成功,我们可以归纳以下几点特质:1)业绩和市值的爆发并非突如其来,在抓住行业东风之前,这些公司在相关领域都有一定基础,比如用户优势(同花顺的手机端注册用户行业领先、东方财富的PC端财经门户国内领先)、产品优势(同花顺的手机诊股、量化交易平台等);2)行业贝塔:行业的贝塔是尤为重要的因素,比如重大科技革命等,将会催生一大批新公司和新业务;3)还有部分公司是后来居上的特例,比如手游时代的米哈游、AI时代的一些新生代公司,通过爆款产品实现业绩与估值的急速飙升;4)抓住第一波红利后的选择非常重要,可能决定后续股价走势:常见选择为收并购、推出创新产品、切入新赛道等,但是对方向的选择需要慎重(盲目收并购可能走向巨额亏损、及早切入快速成长赛道能更上一层楼、及早拿到关键牌照可抢占身位等等)。
借鉴费雪大师的投资理念,假设在13年1月1日认定互联网+大浪潮即将开始,在那个时间段通过研究比较选择了10只互联网+代表企业,假设这10只股票里有两只分别是东方财富和同花顺,其他八只股票可以任意选择当时比较积极的互联网+公司(腾讯控股这种龙头互联网+公司由于当时没有开通港股通我们暂且不列入),同时假设初始投资1000万,每一支互联网+的股票各投资100万,那么可以看看到:东方财富2013年1月4日股价前复权0.28元,2015年12月31日股价7.93元,涨幅28倍,同花顺2013年1月4日股价前复权3.01元,2015年12月31日股价64.18元,涨幅21倍,如果在2013年初各买入100万元东方财富和同花顺的话,那么在2015年底,2家公司的投资收益加本金分别是约2800万和2100万,也就是说,即使当时投资的另外8家互联网+公司都跌到0的话,互联网+所带来的的投资回报也是惊人的,因此我们强烈建议投资者重视积极拥抱AI的优质龙头企业,以期最大限度的享受AI+大浪潮的投资回报。
2、大模型迎来C端奇点时刻,生成式AI市场前景广阔
生成式AI自2018年Google基于Transformer架构推出大规模预训练模型BERT以来,全球范围截止23年5月参数规模10亿以上的大模型累计共有201个。21/22/23H1分别发布了个68/76/39个大模型。国内大模型主要覆盖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其次是多模态领域,在计算机视觉和智能语音等领域的大模型较少,研发主体主要为高校与科研机构。
23年初大模型迎来C端奇点时刻,大厂纷纷入局。2022年11月,OpenAI推出聊天机器人ChatGPT,上线5天注册用户破百万,于23年1月突破1亿月活,历时两个月成为史上用户增长速度最快的消费级应用。2月GPT试点推出付费订阅版本,2023年在其业务功能中使用ChatGPT的公司数量超过800家。此外,微软/网易/百度/腾讯等决定于均于2/3月发布相关战略布局。具体来看,微软于2月7日宣布整合ChatGPT推出新版Bing;2/15日网易推出首个游戏智能NPC与瑞芯微合作进行AI深度优化,在硬件方面全面部署Transformer模型;百度于2月官宣文心一言,3月完成内测;腾讯于3月成立“混元”项目组。4月,阿里发布“通义千问”、昆仑万维“天工3.5”邀请测试;5月网易上线“玉言”大模型,用于音乐、美术以及文本创作;6月360发布“360智脑”、字节跳动发布“火山方舟”;7月京东发布“言犀”;9月浪潮科技推出“源 1.0”。目前日活用户数维度,百度文心一言相对领先,11 月日活用户数约为 80 万左右。第二梯队为“智谱清言”、“讯飞星火”、“天工”,11 月日活跃用户数在 10 万-40万区间。
2022年全球生成式AI的市场整体收入已达到400亿美元。根据IDC预测,2025年全球数据规模将达到175ZB,近十年平均增长率保持在30%以上,为人工智能模型训练提供数据资源基础。根据麦肯锡的预测,2027年全球生成式AI应用规模可达3990亿美元,2024年将达到增长顶峰。收入增长主要分布在硬件训练侧、硬件推理侧以及广告应用端,预计2022年到2027年的增量分别为1070/790/640亿美元。
中国市场增长趋势与全球趋势保持一致。美国和中国发布的通用大模型总量占全球发布量的80%,成为大模型技术领域的领跑者。文心一言、通义千问等中国一批通用化大模型正快速发展,初创公司与科研机构加入战局,国内大模型呈现井喷之势。目前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等机构的展望,2025年中国生成式AI应用规模将达2070亿元并保持两位数增长速率。IDC预测,2026年中国AI大模型市场规模将达到211亿美元。
3、商业化雏形初现,下游应用层开始落地
AI大模型产业链涵盖了从硬件设施到软件算法的各个环节,主要包括上游基础层、中游模型层和下游应用层。其中,基础层涵盖包括算力和数据要素,AI芯片、AI服务器以及智算中心支持AI大模型大量的计算和储存空间;模型层主要包括通用大模型和行业大模型,单模态模型按照内容种类又分为文本大模型、语音大模型、视频大模型等,多模态AI大模型协同文本识别、声纹识别、图像识别等功能,实现跨模态内容生成。应用层主要包括生活消费应用、产业经济应用以及公共服务应用。
年初至今,受益于生成式AI带来的算力需求提升及收入端变化,A+H相关标的上游基础算力层领涨。AI训练模型算力提升速度突破极限,目前英伟达训练型AI服务器一般配备8个GPU,而通用服务器只需要1-2个CPU、不含GPU。随着以ChatGPT为代表的AI的发展,训练 GPT-3、Megatron-Turing NLG530B等超大语言模型所要求的算力提升速度已经突破了后摩尔定律算力提升速度的极限,尽管CPU不断升级,但CPU制程以及单个CPU和核心数量接近极限,仅依靠CPU无法满足算力需求。
以Open AI为例,当前平台大模型公司的商业化模式已见雏形,GPTs应用商店繁荣可期。具体来看,OpenAI处于产业链中游位置,负责模型的开发与定制,包括使用数据要素进行模型训练与垂类细分领域二次开发以适应下游内容生产与分发平台的个性化需求,其商业模式类似于APP的商业模式。
Open AI的盈利模式包括:To B:(1)MaaS付费许可:OpenAI向企业授予GPT技术的许可,使其能够在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中使用GPT;(2)定制化解决方案:OpenAI可以提供定制化的GPT解决方案,以满足企业特定的需求。涉及到模型在垂类细分领域的二次开发、定制训练。To C:(1)订阅服务:OpenAI提供基于GPT的订阅服务,让消费者可以享受到更先进、个性化的体验。例如ChatGPT Plus的订阅费用是每月$20,ChatGPT Plus用户可以享受优先访问、优先支持、更快响应时间等特权;(2)付费使用:根据内容产出的数量计费收费;(3)GPT Store、第三方平台& GPTs:预计其会对在平台上交易的GPTs产品进行分成,采取会员订阅模式以及内容付费等。
02
现在:Token调用成本进一步下降,自定义GPT有望开启新流量入口
1、Token价格下调,奠基应用商业化
应用端商业化维度来看,Token调用成本下降明显,为API生态繁荣及订阅制收入奠基。11月17月发布的GPT-4 Turbo支持128k上下文(相当于300页文档),输入价格下降2/3至0.01美元/token,输出价格由原0.06美元/token下降至0.03美元/token。GPT-3.5 Turbo 16k更新版本的输入和输出也分别从原来的0.003/0.004美元/token下降至0.001美元和0.002美元。API调用费用的下降有望进一步降低应用开发商的开发成本,从而促进API应用生态的繁荣。
国产大模型价格优惠,设定多用价格区间满足多种应用场景。OpenAI 旗下 GPT-4Turbo 128K 版本大模型定价高达 0.22 元/千 token。与 OpenAI 的价格相比,百度和智谱 AI 的定价相对较低,均不大于 0.01 元/千 token。科大讯飞和腾讯、阿里的高阶版本定价较高,均不小于 0.01 元/千 token。其中百度的 MAAS 定价更为细致,提供了不同版本的大模型,覆盖了不同需求的用户。智谱 AI 的定价最低并对新客户进行额度赠送,性价比较高。
2、ChatGPT绝对优势,增值产品百花齐放
PC端:以ChatGPT为首的聊天机器人聚焦流量,头部AI应用优势明显。AI产品10月访问量Top30中,聊天机器人、搜索引擎、教育工具、写作生成、生产力、代码助手、图像编辑以及模型训练等模块受到较多关注。其中,聊天机器人类产品与教育工具类产品出现4次,且ChatGPT以17亿的访问量位居榜首,Google Bard以2.6亿次位居第四。Top 30的总浏览量中,ChatGPT与New Bing的浏览量之和的占比已超55%,流量集中,头部应用优势明显。
移动端:图片与视频应用拔得头筹,国产APP待发力。根据全球APP增长榜Top 30数据,移动端AI应用主要集中于图片与视频编辑以及生产力提升工具。Top 30中,有22个图片&视频类APP,其中,EPIK凭借让用户生成怀旧的90年代风格的“年鉴”照片火爆出圈,10月全球下载量变化达500%。用户需要为AI生成的结果付费,标准配送$3.99,可能需要等待24小时,$5.99的快速配送则可以在2小时内提供图片。Top 30国产APP仅占4席,涵盖生产力、图片与视频以及教育领域。
海外部分头部应用公司发布了AI赋能的增值产品,付费率及客单价维度均有所提升。办公类软件以Microsoft 365 Copilot为例,该LLM工具可以帮助用户在 Microsoft Office 应用程序中进行写作、总结和创建。Microsoft 365 Copilot单独收费,定价为企业账户每用户每月售价30美元。设计类软件以Adobe为例,Adobe Firefly Premimum月度可生成100次文生图及生成式内容填充,定价为4.99美金/月,单独付费。教育类软件以多邻国为例,多邻国推出DuolingoMax,功能包括“Roleplay”、“Explain my answer”、“in-lesson coach”,定价为14美元/月。
3、自定义GPTs掀起AI海啸,应用端或将集中爆发
ChatGPT嵌入应用程序,AIGC能力扩展至C2C。任何人都可以创建量身定制的ChatGPT版本,结合外部知识和技能组合,以适应各种场景,并分享该创作,已覆盖图像生成、生产力、开发人员、健康、食物、学习、写作设计、金融、旅行、职业生涯、社交媒体等多个模块。目前ChatGPT Plus和企业版用户可以使用。自定义GPT创建过程简便,极大地降低了产品的制作门槛,将设计AIGC应用的能力扩展到To C用户,打造C2C模式。配合随后上线的GPT Store,搭建GPTs社区,突出GPTs的生产力特征。除了内置功能外,用户可以通过向GPT提供一个或多个API来自定义操作,连接到现实世界。
自定义GPT创建过程无需编写代码,只需进行自然语言交互即可完成。用户仅需要在自定义GPT界面完成参数配置,规定自定义GPT的图像、名称、提示词等信息,选择发布或仅自己使用保存后即可创建对话使用。
创作者热情高涨,C端应用有望迎来爆发。GPTs功能上线后迅速掀起了一波全民开发AI应用的热潮,导致11月15日,GPT Plus需求量激增超出公司运营能力,新GPT Plus用户的注册暂停。ChatGPT逐渐从AI工具进化成为开发平台,连接C端用户,助力AI应用爆发式增长。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大量的GPTs,截至2023年11月14日,第三方GPT Hunter中GPT应用为9803个,12月12日20时,GPT数目为48949个,环比增长率超400%。
GPTs应用场景广泛,第三方集成平台领先。目前官方GPT store尚未上线,第三方集成平台例如GPTs Hunter、GPTs Today以及gptstore.ai等平台。根据GPTs Hunter的划分,目前收录的GPTs可覆盖市场营销、语言学习、启动工具、生产力、开发者工具、写作、代码助理、客户支持、教育助理、医疗保健、文本到语音以及人力资源等各个领域,支持中文、英文、日语等多种语言的GPTs。
官方GPTs占据市场主导,大部分GPTs的功能未被广泛运用。目前所有自定义GPT的总访问次数约为826万次,分为官方和非官方两类。浏览量Top12的GPTs均由OpenAl官方发布,排名第一的非官方GPTs是Canva,其为OpenA的合作伙伴,可以批量创作图文。其次是主打编程辅助功能的Grimoire。前五名GPTs的访问量占总访问次数的61.26%,大部分GPTS的功能未被广泛运用。
官方发布了16款功能各异的GPTS,覆盖图文创作、内容生成、教育培训等方面。其中图像生成类DALL·E、数据可视化分析类Data Analysis以及没有任何附加功能的GPT-4模型ChatGPT-Classic问鼎访问量前三。教育类Math Mentor通过数学问题概念解答,解题方法指导等帮助家长解决孩子的数学作业问题;The Negotiator聚焦于模拟谈判场景,提高用户的提升谈判技巧。生活类GPTs包括Sous Chef,用于提升烹饪体验,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菜谱建议。
非官方GPTs覆盖范围更广,支持不同的语言版本。非官方GPTs主要集成于第三方平台,种类更加丰富。以游戏类为例,由Christopher J Symonds提供的The Dungeon Master可以制作冒险游戏,尊重玩家自主权。Fantastic Tales!是AI驱动的科幻角色扮演游戏冒险。学术方面,ScholarAI建立超过2亿篇论文的数据库,并导航学术语料库;ResearchGPT集成2.82+亿篇论文数据库,协助研究人员在短时间内完成学术初稿。图文生成方面,Canva一骑绝尘,批量生成编辑图文;由Matthew Schlicht提供的Simpsonize Me则可以将照片转换成辛普森一家风格的艺术作品。
4、案例亮点分析
(1)图片生成与编辑:DALL·E & Canva & Midjourney
DALL E具备上下文修改图文能力。目前DALL·E3向所有ChatGPT Plus和企业用户开放,聚焦于绘图功能,其技术架构可以分为图像描述生成模块和图像生成模块,Diffusion模型显著增强了图片细节生成的效果,每天生成约200万张图像。DALL·E3与前两代相比,在语义理解、图片质量、图片修改、图片解读、长文本输入等方面实现了质的飞跃。ChatGPT+DALL·E3已成为OpenAI代表应用,成为访问量Top1的GPTs,拥有超过1.5+百万人的活跃用户和7+万家企业和用户。
Canva拥有超过1亿的平面设计资源,是一款用户友好的在线图形设计工具,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2023年9月,OpenAI发布Canva ChatGPT插件,为数字营销领域带来重大突破,使用户更容易设计视觉资产。根据JUST CREATIVE,Canva在190个国家/地区拥有1.35亿月活用户,有超过40万个使用Canva的非营利组织,85%的财富500强公司使用Canva,超2500万教师和学生使用Canva。截至2023年10月Canva访问量达54348万,mom+9.8%,在图片生成与编辑应用领域遥遥领先。
Midjourney能够根据用户提供的文字描述创造出独特和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图像,在图像生成领域遥遥领先。Midjourney采用基于深度学习的生成对抗网络(GANs),由生成器和判别器构成。生成器负责创造图像,而判别器则评估这些图像的真实性。通过不断的迭代,生成器学会创造越来越逼真的图像。用户只需输入简单的文本描述,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图像输出,用于教学、演示和研究项目,尤其是在视觉艺术和计算机科学相关领域。截至23年10月,Midjourney拥有1570万用户,主要分布在25-34岁群体,在Reddit最大的社区中排名前1%,Twitter官方账户拥有300,000名粉丝。23年Midjourney预估收入约为3亿美元。
(2)搜索引擎:Perplexity
Perplexity使用NLP技术,是具有先进API性能的搜索助手。Perplexity提供了一个类似于聊天机器人的界面,允许用户以自然语言提问,由其AI回答并引用网络上的站点和来源,为用户提供详尽且精准的回答。相较于传统搜索引擎,Perplexity利用RAG技术,对结果进行处理,减少误导信息的同时加强信息的及时性,着力提高理解问题的能力、总结搜索的能力、保留结果的能力以及扩展问题的能力。自2022年12月上线至今Perplexity已经完成了多次关键的版本更新迭代,表现出其极强的创新能力,具有敏锐的产品洞察。
Perplexity成长迅速,访问量快速提升。据Expert Beacon估计,Perplexity的日活跃用户已达数万,每月增长率可达20%。截至2023年10月,官网独立访客达884.87万,mom+19.83%;访问量达4747.39万,mom+26.89%,平均停留时长超过9分钟,跳出率仅30%左右,显示了用户在Perplexity上的高度参与度和满意度。
(3)写作助手:Jasper & Copy.ai
Jasper是由微软开发的AI营销工具与写作助手,帮助用户创建高质量的内容。Jasper创始团队凭借营销背景和关系网络,率先为GPT-3找到在营销场景下的市场需求,在早期GPT生态中建立先发优势,开辟了内容营销用例的深度,为SurferSEO、Grammarly以及Copyscape等提供本地集成。2022年,Jasper采用SaaS商业模式,创收15亿美元,上线Chrome扩展程序,初步探索统一AI体验部件的构建。截至2023年10月,Jasper月访问量超300万,UV超140万,占据约30%的市场份额。
Copy.ai是基于NLP技术的写作助手工具,可以生成多种类型的营销和创意文案,包括社交媒体帖子、广告文案、博客文章等。Copy.ai打造AI营销操作系统和AI销售操作系统,具备90+文案模板,以简洁直观的用户界面而闻名,用户即使没有技术背景也可以轻松使用。推出10个月内,Copy.ai就拥有了超过25万名注册用户,截至2023年10月,官网访问量接近3000万。
(4)科研助手:ResearchGPT
面向研究人员定制,ResearchGPT将ChatGPT的对话能力与SciSpace科学严谨性的开创性结合。ResearchGPT集成2.82+亿篇论文数据库,使研究人员在短时间内能够生成高质量、无剽窃的文本,用于各种用途,例如生成研究大纲、文献综述、摘要、引言、结论甚至论文全文等。截至11月22日,访问量超134k,位列11月访问量Top20榜单。
03
未来大模型不断迭代,应用端有望跑出新龙头
1、AI应用公司有望迎来各细分行业龙头
(1)AI+影视:人人皆导演的时代或将到来
AI与视频的结合是目前国内外积极探索的领域:海外人工智能初创公司Runway发布GEN-2相比GEN-1模型利用现有视频素材二次创作,新增基于文本、图片、人物动作等多模态从零开始自动创作短视频的功能,在保持高水准视觉效果的同时大幅缩短视频制作周期;Deepfake使人脸替换、人物和虚拟环境合成成为可能;腾讯智影提供了AI绘画、数字人、智能配音三大功能,主要目的是解决PGC的工业化规模产出和UGC的创意转化难的问题,以AIGC的方式提升创作者的生产效率。近期,海外初创公司pika_labs推出的Pika 1.0爆火,在 Pika 1.0 中,通过文字就能够生成非常贴近且生动的视频。不仅如此,使用图片,甚至是视频,还可以对它们进行「再加工」,能对生成内容进行更精细的编辑和控制 —— 调整视频宽高比和视角、换装、增减物品(比如给机器人带上墨镜)等。
我们预计未来或迎来人人皆导演的时代,视频内容产能或迎来井喷。分析当前市场中涌现的产品可知,主要的创新发力点在于降低内容创作门槛、缩短创意转化链路等等,拆分整个生产流程我们不难发现,上游环节中的视频素材、模型水平、易用性这些几个关键点将会影响未来产品的表现,独家IP或优质视频素材稀缺性有望进一步增强。
结合前一部分对未来可能成功的公司的分析,我们判断:未来可能成功的公司有以下特质:1)具备颠覆性技术,产出划时代产品的公司。如可生成更长时间的视频、调整画面更细节的要素(布光、渲染、配乐等);2)具备丰富影视素材资源和成熟制作水平的公司,比如影视制作公司、IP所有方、广电公司,可提供素材,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能;3)有望切入影视领域的相关公司,比如拥有文学IP、艺人(MCN等)、音乐制作公司、广告商(可帮助生产广告素材) 等等,这些公司原本拥有影视生产所需要素,但是缺乏制作能力,未来有望弯道超车。
(2)AI+游戏:开放世界游戏有望成为现实
游戏作为复合型的文化内容产品,既有天然的文化娱乐属性,也和科技技术密不可分,并基于这两种属性,成为支持数字技术与试题经济融合发展的驱动器。ChatGPT等成熟AI的接入有望帮助打造真正的开放世界游戏,实现沉浸式游戏。根据机器之心Pro的报道,游戏公司 Cyber Manufacture发布了最新的AIGC技术预览Quantum Engine,用户可以用自然语言随意与NPC互动,AI会根据用户的表达,实时生成剧情互动,支持英文、中文、日本等多种自然语言的交互。近期,掌趣科技和悠米互娱共同开发的“AI 游戏创作平台”展示 Demo 正式发布,在城市场景智能生成、AI 数字人生成与交互、建筑实时编辑和交互等已知功能基础上,新增了天气控制、职业角色扮演等细节功能以及服装、武器、载具等数字资产编辑器的展示。
总结而言,目前生产制作端现有AI工具大致分为以下几类:①策划:AI对策划方面的提升主要集中在基础计算工具的整合和帮助牵引灵感,给出大的框架设计。②美术:AI与美术的应用以技术突破为主,专业化人员进入大众视野,深度融合,美术自训练AI模型成为标配。AI生态的融入,很大程度上对美术这一岗位进行了一次大面积筛选,绘画功底越深、驾驭的美术风格越成熟,或者风格越独特的能更大的放大自身的价值。③客户端:虽然AI目前无法完全代替程序员来编写复杂的游戏客户端,但它可以帮助程序员生成一部分简单的代码或基于已有的代码进行拓展。运用AI来辅助编写游戏客户端代码已经起到了不错的成效。我们预计未来AI在游戏中扮演的角色讲不仅仅是辅助生产PGC和UGC,还有可能进一步接入运营等环节。
目前来看,行业头部玩家有望凭借丰富的用户数据和顶尖技术保持领先地位,对于中小玩家也有可能消除部分内容差距(内容生产壁垒下降),实现弯道超车,供给侧整体来看进一步丰富。
(3)AI+教育:“虚拟教师”或成更受青睐方向
教育产品频现AI产品访问量榜单前列,教育交互性和个性化需求强烈的特征导致其天然地与AI存在强烈的适配性。1)当前多邻国正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继续创新Duolingo Max。Max目前有两个功能,一个功能可以帮用户练习对话;另一个功能是当用户犯错误时,它会给出解释;2)Chegg正在通过 GPT-4 模拟的专家和老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答疑,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整体化,CheggMate 成为学生日夜相伴的「口袋教师」;3)2023年3月,可汗学院发布基于GPT-4的AI助手Khanmigo。Khanmigo包含AI辅导、AI备课、AI写作训练、AI编程互动四大功能模块,帮助学生和教师获得教学反馈。涵盖的科目包括数学、写作、编程等。2023年9月,可汗学院下载量为474,119次,同比增长36%;4)近期好未来宣布MathGPT全面开放,将在学习机上陆续落地基于自研大模型的AI能力应用。学习机陆续上线的功能包括“AI对话学”、“AI讲题助手”、“中英文写作助手”等等。其中“AI对话学”可通过多轮对话的方式将精准学定位到步骤级,快速分析出学生的薄弱点。
展望未来,我们判断“虚拟教师”或为更受青睐的方向。不管是AI批改,配套练习的精准匹配,还是AI实时互动,当前市场大家对几个细分赛道做的探索其实最终都可以理解为在制作某种程度上的虚拟教师,或者说承接部分教师的职能。我们认为,未来除了语言学习等已经有多个产品掀起热潮的赛道,整合型的产品(内嵌多种功能,可以答疑、对话、出题、批改、授课等)也值得关注,其依托的载体可以是网页、学习平板、VR眼镜等等,市场空间广阔。此外,AI还有望同时在软硬件实现与现有教育信息化产品的结合,如为原有的数字资源提供方提供个性化学习方案制定的可能性,AI也可依托信息化终端及创新教室等产品实现大范围的普及,同时也可以通过更多信息的输入使模型不断学习优化。
(4)AI+办公:个性化智能助手重塑办公体验
办公领域对提高生产力、产出高价值有极高的需求,也具有一定的容错率,因此成为了适合AI应用快速落地的广阔市场。2023年3月,微软正式发布Microsoft 365 Copilot订阅服务,AI Copilot于9月在Windows系统铺开,定位为“日常AI伴侣”。Microsoft 365 Copilot是一款集AI与人类智慧于一体的办公软件助手,它能够通过深度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帮助用户更高效地完成日常工作任务。从自动生成电子邮件、策划会议议程,到智能筛选和回复消息,Copilot都能轻松应对;Adobe则以其在创意设计领域的优势为基础,于2023年3月发布了其生成式AI工具Adobe Firefly,仅靠输入相关的文字信息就可完成图像生成、模型构建、图像编辑以及图形变体等各种任务,将AI与数字体验应用功能相结合,帮助设计师提高设计效率并开拓创意领域的边界,通过使用Firefly,设计师可以更加轻松地创作出优秀的设计作品。
除了推出新产品,微软和Adobe还更新调整了办公软件的收费方案。微软推出了订阅制的Office 365套件,用户可以按需订阅并获得最新版本的办公软件,并享受云服务和定期的功能更新。这种模式使得用户无需购买整个软件包,而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相应的订阅计划,提高了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同样,Adobe也采取了类似的订阅制模式,用户可以订阅Creative Cloud套件或单个应用程序,获得最新版本的软件和服务。这种灵活的收费方案满足了用户个性化的需求,避免了长期承担高额的一次性费用。
目前,“AI+办公”在技术变革和行业回暖的双重催化下,迎来良好的布局机遇。办公领域的各大企业或巨头,都在紧抓机遇去积极拥抱AI技术浪潮。未来,随着AI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可以期待更多创新产品的出现,进一步推动办公方式的改变和升级。
2、从gpts看优质内容公司发展新机
OpenAI首次开发者大会推出的简易定制GPT工具(GPTs)引发开发热潮,一周时间GPTs的数量就达到1.5万个。通过OpenAI的GPT Builder,开发者可以不用懂编程语言,直接用自然语言与ChatGPT沟通自己的需求,即可以生成专属的GPTs。此外,开发者还可以输入大量的文档,让GPTs更加适配特定领域的知识,更具针对性。技术门槛的下降带来了更多天马行空创意的落地,覆盖编程、写作、教育、游戏、设计等多个领域。作为生成式AI的领头羊,OpenAI此次的一系列重磅更新已经在AI业界掀起了波澜。11月16日,在面向开发者和IT人员的Microsoft Ignite大会上,微软也推出了低代码定制化Copilot开发工具Microsoft Copilot Studio,这被视为等同于GPTs的开发工具。实际上,微软还支持无缝集成 OpenAI 的服务,创作者将能够在 Copilot Studio 中构建自己的定制 GPTs。
我们判断,GPTS堪比APPS,未来AI应用或迎来大爆发,GPT商店和GPT都会迎来清晰的商业模式。GPT Store的生态,对整个AI产业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在 GPT Store,人人都可以成为开发者,可以做出自己的 AI。目前来看通过自然语言对话形成自定义GPT显著降低了代码难度,有望像APPs时代那样造就新的创业者的时代。但是经过测试我们发现,如果缺乏具有独特价值的独家数据,很难产出吸引用户使用甚至付费的产品。我们相信大多数创业者都希望通过付费获取独家专业正版数据,从而形成竞争壁垒和特色,以及防止被告侵权,所以我们判断,未来市场对优质或稀缺的独家数据需求会更加强。在这个位置上,部分优质内容公司可能会自己入场,利用自己的独家数据进行商业变现;部分公司可能选择数据授权或者售卖等方式成为“卖铲子的人”的角色,但是总体看,GPTs的兴起带来的对优质数据渴求的趋势较为明确,拥有专业数据的公司和平台有望迎来较大的投资良机。
04
元宇宙发展史及核心要素
1、元宇宙发展历程
“元宇宙”的提出(1992):元宇宙(Metaverse)由meta(超越、元)和universe(宇宙)两个单词融合而来。1992年,尼尔·斯蒂芬森在小说《雪崩》中明确提出“元宇宙”和“化身”的概念,这标志着元宇宙概念的正式出现。
“元宇宙”的雏形(2006):2006年,Roblox的诞生被广泛视为元宇宙的雏形,其核心在于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创作平台。在平台上,游戏内容由用户创作并分享,形成了一个丰富多样且去中心化的游戏内容生态。
“元宇宙元年”(2021):2021年被认为是元宇宙的元年,这一时期的技术供给和社会需求都为元宇宙的崛起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和推动。(1)供给端:VR、AR等技术的不断进步为元宇宙的构建提供了更为真实、立体的体验,让玩家能够全身心地沉浸在元宇宙中。区块链技术通过去中心化的信任机制,使得虚拟世界中的交易可以安全高效地进行,为元宇宙中的数字资产确权和交易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2)需求端:新冠疫情的爆发加速了社会虚拟化和元宇宙的发展进程,人们需要一个更加有趣、更加丰富的虚拟世界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与此同时,科技巨头纷纷加速在元宇宙领域的布局。2021年,Roblox作为元宇宙概念股成功上市,Facebook更名为Meta并全面构建元宇宙公司,Epic Games则成功募集了10亿美元用于打造元宇宙。此外,苹果、腾讯、字节跳动等科技巨头也在元宇宙赛道纷纷投资布局,进一步推动了元宇宙概念的火爆。
当今的元宇宙(2023):如今的元宇宙已经初步进入独立子元宇宙阶段,Roblox、Decentraland在内的多款应用其实已经拥有子元宇宙的核心要素。根据亿欧智库《2022“数字经济风云榜”元宇宙榜单报告》显示:2029年前,子元宇宙之间将局部实现协议连(元宇宙1.0);2035年前,子元宇宙之间将出现通用协议并实现大范围互通(元宇宙2.0);2036年后,元宇宙的大融合将会实现(元宇宙3.0)。
2、元宇宙核心要素
(1)底层架构(Web3.0)
Web3.0是互联网潜在的下一阶段,是一个运行在区块链技术之上的去中心化的互联网。Web3.0被广泛认为是元宇宙的底层架构,对元宇宙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和商业价值。(1)Web3.0为元宇宙的资产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持。依据定义,Web3.0是一个运行在区块链技术之上的去中心化的互联网,去中心化的优势与特点使得数据和资产的控制权不再是由平台掌控而是回归用户,为元宇宙提供了更加公平、透明和安全的运行环境。(2)Web3.0为元宇宙用户的数据隐私保护提供支持。用户的数据是元宇宙体系中重要的资产,而Web3.0可以通过去中心化身份验证、差分隐私技术等一系列技术性手段保证用户的数据不被滥用和泄露。(3)Web3.0支持元宇宙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发展。在Web3.0的框架下,每个人既是社区的居住者,也是社区的构建者和贡献者。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到元宇宙的开发和建设中来,可以促进元宇宙多样性和包容性发展。
(2)入口(XR技术)
XR是AR、VR、MR等多种技术的统称。其中VR的作用在于产生一个完全虚拟的3D世界,用户将获得关于听觉、视觉等感官上的体验,实现所谓的临场感;AR的作用在于将虚拟的信息添加到现实世界中,以达到增强现实环境的目的;MR的作用在于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混合在一起,从而产生一个既包含物理实体,又囊括虚拟信息的新环境;XR将实现前述三者的融合,产生一个虚实混合的新世界,通过虚实交互设备实现视觉、听觉、嗅觉甚至味觉的获取。XR技术能够通过计算机将真实与虚拟相结合,为体验者带来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无缝转换的“沉浸感”从而实现“进入元宇宙”。
(3)载体(虚拟人)
虚拟人是指利用图形渲染、动作捕捉、深度学习等计算机技术构建的、具有多种人类特征的外观特征等多种人体特征的组合。根据元宇宙的相关概念,在元宇宙构建虚拟空间成功之后,每个参与者都需要一个虚拟形象,进入元宇宙世界探索。虚拟人是现实与元宇宙场景链接的重要“媒介”。在元宇宙世界中,用户可以通过虚拟的角色、对象和环境来交互和沟通。因此虚拟人技术是搭建元宇宙的技术基础之一,也是元宇宙的重要载体。
虚拟人的场景包括:虚拟偶像、真人偶像、电商直播间、服务及其他衍生形式,覆盖影视、传媒、游戏、金融、文旅、社交等行业,目前虚拟人的盈利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虚拟人产业图谱从上到下可分为基础层、平台层和应用层。
(4)凭证(数字藏品/NFT)
在元宇宙中,NFT(非同质化通证)是一种重要的资产,可以用来代表数字内容或实物资产的所有权。NFT在元宇宙中可以作为身份识别的钥匙、数字形象的标志、金融体系的基础和数字资产的底层架构。
身份识别:NFT的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使其在元宇宙中可以作为身份的代表,类似于现实世界的身份证。
数字形象:元宇宙平台不会局限于任何单一的数字或真实应用程序或场景,因此数字物品和身份可以在虚拟场景之间进行转移。一旦元宇宙成功构建了虚拟空间,每个参与者都需要一个虚拟形象。基于这个虚拟形象,人与人之间可以在元宇宙中建立虚拟的社交关系。
金融体系基础:NFT在元宇宙金融体系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去中心化的元宇宙的完全体需要各个国家的互联网公司参与。类比现实世界的金融体系,稳定需要一个具备“互联网共识”属性的代币来支撑其体系。作为一种独特的凭证,NFT保证了元宇宙内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其不可篡改和去中心化的特性有效地防范了欺诈和盗窃行为的发生。
数字资产:NFT的独特性在于其唯一性,这使得它可以作为独一无二的数字资产的代表,例如虚拟土地、物品和身份等。
据nftscan的统计数据,今年11月各大NFT交易平台的交易总额已达9.79亿美元。环比方面,10月份的交易总额为8.3亿美元,11月较10月环比增长18%。同比方面,2022年11月的交易总额为8.5亿美元,今年11月同比增长15%。从11月交易额内部来看,Blur、OpenSea、OKX NFT为前三大平台,交易额分别占比44.37%、23.20%、17.59%,三者之和占据了整个NFT交易市场超八成份额,是当之无愧的龙头。
3、元宇宙硬件端的发展
2018年以来,VR的底层技术开始加速迭代,截止2023年,显示分辨率、芯片、光学模组、操作方式等核心部件组已全部实现迭代,性能实现大幅提升。与此同步的是各大厂商在VR头显市场积极布局、每年推陈出新。2023年受关注最多的产品无疑是苹果公司的Apple Vision Pro和Meta公司的Meta Quest 3。
经过技术迭代,最新的VR产品的性能与配置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虚拟现实体验更加逼真、流畅。在众多VR产品中,苹果的Vision Pro和Meta Quest3以其卓越的性能和丰富的功能成为引领市场的佼佼者。苹果独特的软硬件整合能力,使得Vision Pro在图像渲染、交互设计等方面表现出色,成为追求高品质VR体验用户的首选。Meta Quest3则以其传统的、专业的游戏交互体验设计受到广泛关注,两款产品充分体现了技术迭代带来的VR性能和配置方面的巨大提升。
VR技术目前已经相对成熟,人们借助VR设备能够计入一个完全虚拟的环境,但缺点是与现实世界完全隔绝,切断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开始探索将虚拟环境和现实世界相结合的方法,VR逐渐向AR推进。借助AR技术,用户既能够享受到虚拟环境的便利,又能够保持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大大提高了交互的便利性和真实性。在AR的基础上,人们进一步探索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融为一体的技术。MR技术通过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相结合,使用户可以在一个统一的数字世界中进行互动。与VR和AR相比,MR技术更加逼真和自然,使用户可以更加真实地感受到虚拟元素的存在。作为元宇宙的硬件基础与核心载体,目前虚拟现实(VR)技术的发展已经相对成熟,逐渐向增强现实(AR)和混合现实(MR)推进。
05
元宇宙行业现状
1、内容形式多元化,多行业应用加速落地
(1)影视:元宇宙打造全新影视交互体验,赋能影视制作带来巨量盈利空间
互动式短剧颠覆传统影视交互,带来巨量增长空间。2023年10月,由Intiny开发的国产真人电影互动式恋爱模拟游戏《完蛋!我被美女包围了!》上线,上线首日成为Steam国区游戏热销榜第一名并连日登顶国区畅销榜首,好评率超92.51%,日均在线近30,000人。《完蛋》系列的出圈为影游联动带来新思路,以交互式观影和交叉式叙事为主要特点,通过赋予观众主动权,实现观众与作品内容的交互,营造代入感和沉浸感,给用户深度“情绪价值”和情感陪伴。而元宇宙提供更沉浸的交互式体验,有望与互动影视有效结合,带来更深层的价值空间憧憬。
元宇宙打造全新影视交互,带来深层次沉浸式体验。对于影视行业来说,元宇宙的意义之一在于将开启全新的交互式叙事新语境,影视与观众的连接方式发生重构,观众可以与影视中的人物进行交谈,也可以利用自己的行为对虚拟世界发生影响。通过交互,改变或创造新的内容。未来,元宇宙中的影视创作将更注重对于丰富剧情方向的提供和对互动环节与叙事线索的巧妙设计,元宇宙影视创作将成为一个由情节、角色、观众三者相互作用和影响而形成的动态过程。
虚拟人代替真人演员,打造数字人IP及数字藏品,创造虚拟变现空间。经典电影《西蒙妮》讲述了一位天才程序设计师利用高度逼真的三维动画程序打造了一位全世界追捧的虚拟超级偶像Simone,并使其成功参演电影的故事。影片的设想中,虚拟演员将突破虚拟世界真人演员形象的局限,更好地满足观众的幻想,同时有着更强的可把控性,而当前元宇宙技术的发展,也为“超真实”虚拟演员的诞生和应用提供了可能性。结合NFT技术,利用虚拟形象IP也有望创造更多商业化变现空间。
元宇宙赋能全链路影视制作模式,带来超现实虚拟体验。传统影视制作需要进行现实布景,再经过剪辑、组接、转换,按照剧情发展需要,最终合成影视作品,而元宇宙能够以低成本搭建繁杂多元的影视场景。如电影《失控玩家》通过与多个技术供应商合作,实现剧情及制作技术上虚拟和现实的结合。除降低成本外,元宇宙技术能够打造超脱现实的虚拟人物和场景,影视创作者的创作空间将被大大拓宽,想象力也将在虚拟世界得到更好的发挥,最终元宇宙将助力实现现实场景虚拟化,虚拟场景超现实化。
(2)游戏:向交互感知多模态化、品类多元化、游戏平台化发展
元宇宙游戏突破感知壁垒,多模态交互迎来革新突破。元宇宙交互多模态、精细化是游戏玩家沉浸式体验游戏的关键因素。目前元宇宙游戏拓展精细化交互包括手势追踪、眼动追踪。手势追踪主要有裸手识别、数据手套等交互方案。2023年11月15日,由恒信东方旗下XR开发团队开发的纯手势交互游戏《Drakheir》在questapplab平台正式上线,截至目前下载量已达1.21万次,游戏评分高达4.5分。眼动追踪相对头部追踪更为精细,具有实现注视点渲染、瞳距自调节、虹膜解锁等功能。据Tobii官网数据,目前已有超过170款游戏使用眼动追踪技术。随着元宇宙交互反馈技术的不断发展,交互体验将更加多模态、精细化,未来交互方式也有望包括肌电感应、虚拟气味、精细化触觉范阔,甚至脑波控制、意念识别等,带来完全沉浸的游戏体验。
游戏品类多元化涌现,满足各类玩家需求。2022年上半年,87%的元宇宙手游下载量来自于模拟品类,其中沙盒游戏市场份额在该品类中高达97%。生活娱乐品类的元宇宙游戏下载量占比为5%,且主要以灵活度较高的角色自定义玩法为主。当前元宇宙游戏品类已向多元化发展。开放世界游戏满足用户对沉浸感的要求,2022年12月,以冒险生存为题材的开放世界类游戏《求生国度》正式登陆PICO Store。
沙盒类游戏融入创意玩法,为玩家提供自由创作的空间。《Roblox》作为经典元宇宙沙盒类游戏广受玩家喜爱,在2022年H1登顶多国元宇宙游戏榜榜首,《Roblox》不仅是游戏,更是数以万计独立游戏的“启动器”和开发端。通过为游戏制作者们提供素材库和展示平台,平台玩家能够找到从忍者跑酷到灾难模拟,从农场种田到城市建设的几乎所有规则玩法,实现了“从玩家到开发者,从开发者再回归玩家”的高用户粘性循环。
从娱乐到平台,游戏创作者与玩家共同促进优质内容产生。元宇宙游戏脱离传统游戏的界定范畴,非游戏体验也将融入游戏本身。玩家与开发者的交互将实现游戏内容优质化的良性循环,而游戏将从服务转向平台,去中心化的管理模式将使得游戏平台属于每一个用户。例如,Roblox游戏平台为玩家提供丰富的素材库和强大的编辑功能,支持玩家进行数字内容创作,目前拥有超过4000 万款游戏,涵盖射击、格斗、生存、竞速等各种类型,并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多人在线创作游戏平台。
(3)营销:元宇宙重构营销“人、货、场、内容”四大要素
元宇宙重塑营销四大要素,或将塑造品牌与消费者间“共创共情共鸣”的关系。元宇宙营销目前泛指所有基于元宇宙相关技术及概念衍生出的营销活动,通过人工智能、物联网、新型人机交互、区块链等技术,对营销要素“人、货、场、内容”进行重塑,具有创造性、娱乐性、沉浸感体验等特点。基于元宇宙营销类似游戏的娱乐性、沉浸感等特点,品牌方可利用元宇宙从视觉、听觉等多维度展现平台故事,将广告融入环境,利用高效互动沟通与沉浸式交互,与消费者产生情感共鸣,进而从认知、情感需求方面构建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共创共情共鸣”。
元宇宙重塑营销要素“人”,虚拟人带来互动体验升级。虚拟人作为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重要的对应者,具备永生性、可定制性、可控性、交互性、安全性等特点,能够承载企业文化,可以通过创造个性化的虚拟体验,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提高品牌认知度和购买意愿。“虚拟数字人+品牌”的营销模式已辐射渗透到车企、电商、快消、美妆等各行各业,成为品牌对外营销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不乏洛天依、LIl Miquela、阿喜、柳叶熙等超高价值虚拟人。
元宇宙重塑营销要素“货”,NFT结合产品成为营销新手段。NFT具备可转移性、真实性及所有权属性,基于去中心化技术且NFT代币具有自己的标准和身份的特征,以数字藏品为展现形式的NFT+产品具备可出售性的同时能够识别和跟踪所有权,赋能各行各业价值空间提升。一众数字藏品中,无聊猿IP以艺术原创IP结合Web3.0的形式被称为NFT之王,从JPEG头像摇身转变为现象级NFT潮牌。与此同时还发行了自己的代币 ApeCoin(APE)和新的元宇宙项目Otherside,其母公司 Yuga Labs 也在今年3月完成 4.5 亿美元融资,估值达到40亿美元。
元宇宙重塑营销要素“场”,元宇宙成为展览新形式,带来沉浸式体验。2021年8月,网易伏羲发布沉浸式活动系统“瑶台”。网易瑶台是网易伏羲旗下沉浸式活动系统,通过复刻线下真实会议场景、表情实时迁移等技术,网易瑶台打破传统视频会议模式,带给用户更具科技感、身临其境般的沉浸式活动体验。2022年,网易瑶台立足需求,发布产品发布会、艺术展厅、800人会议厅、开普勒-22b星球、节日庆典广场等多个场景,目前已有场景20余种,打造2022 IEEE CoG国际会议、2022“生态守护映像”沉浸式公益生态摄影展等多个成功案例。
(4)教育:元宇宙推动教育场景虚实结合,AI时代下学习机有望成为新载体
基于元宇宙技术,教育有望实现场景虚实结合、资源公平化。当前我国教育存在课堂形式由教师向学生单向讲述为主、东西部教育资源不均、基础及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目标脱节、产教研融合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元宇宙基于其特性能够使得教育更具虚实结合、交互性、个性化、创造与创新、多元化且终身学习的特点,推进国内教育体系改革,教育资源均衡化。如今,教育领域已经开展基于VR/AR技术的元宇宙教育项目研发和应用,以虚拟仿真场景为例,虚拟实验室应用已走进高校,有效解决了实验教学中实验仪器有限、师资力量有限、耗材需求量大、经费投入多、部分实验危险性高等现实问题。
AI+教育应用及平台涌现,学习机有望成为元宇宙应用载体之一。教育行业AI应用已在海内外掀起风波,海外AIGC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已从语言教育向自然学科方向延伸,包括微软旗下的专业网络平台 LinkedIn、语言学习应用Duolingo、教学助手Khan Academy。国内教育行业也有望随AI应用获得突破性爆发,科大讯飞、网易有道、好未来、学而思等均基于生成大模型发布相关应用及平台。
在AI广泛应用的基础上,VR/AR等技术将进一步打造全新教育交互式体验。随着VR技术和AI技术的不断发展与相互渗透,VR交互的智能化和VR对象及内容生产的智能化、自动化也在不断增强。VR与AI的融合,非常适用于分布式虚拟仿真条件下的教育场景应用。可以实现虚拟课堂、虚拟实验、虚拟培训场景中的智能化交互,促进高阶的探究式、自适应学习,对未来教育产生深刻影响。未来搭载生成式大模型的VR/AR类学习机设备将成为元宇宙教育主要承载体之一。
06
元宇宙未来前景
1、VR/MR硬件迭代下体验感提升,推动元宇宙应用进入新阶段
VR/MR硬件终端机持续迭代升级,多款重磅硬件设备陆续发售,产品迭代更新速度迅猛。VR/MR硬件终端机持续迭代升级,各月份均有上新,从2023年至今国内外发售或发布了多款重磅头显硬件,包括HTC ViveXR Elite、PlayStation VR 2、Pico 4 Pro、Vision Pro、Meta Quest 3等,其中最为重磅的是苹果的Vision Pro和Meta的Quest 3。XR设备产品迭代更新速度迅猛,推陈出新速度加快,以Meta的VR头显设备为例,Quest 2发布后间隔两年与2022年10月发布了Quest Pro,而Quest 3仅间隔一年便于2023年10月发布上市,并且Meta还计划于2024年推出代号为“Ventura”的Quest头显、于2025年推出与LG电子合作的高端头显Quest 4 Pro。
以智能手机史为鉴,苹果公司造就划时代革命性产品iPhone 4。2010年6月,苹果发布iPhone 4引起全世界轰动,在88个国家和地区发售4天内就销售了170多万部,一度被认为重新定义了iPhone。iPhone 4在硬件、软件、设计方面相较于同时代其他产品及其上代产品,都带来革命性突破,而在技术革命的同时,也带来智能手机应用生态的快速发展。App Store使得软件生态由PC端向移动端迁移,开启移动互联网时代,颠覆手机使用习惯,使得“应用经济”商业模式崛起,更清晰的视网膜显示屏及滑动触屏交互方式的革命也加速诞生了《水果忍者》《神庙逃亡》《汤姆猫》等现象级爆款游戏。App Store软硬一体化策略和软件开发“民主化”,使得软件开发更加便利,并为个人、工作室等应用开发者提供创作平台,成为各类爆款应用出现的催化剂。2022年,App Store已吸引超过3600万Apple注册开发者,平均每周吸引超过 6.5亿访客,用户平均每周新APP下载达7.47亿次,重新下载APP达15亿次。
苹果推出MR有望再次成为颠覆性存在,为元宇宙应用端带来突破性机会。Vision Pro采用3P Pancake光学带来轻薄体验,M2+R1的双芯片设置使得图像延迟低于12ms,叠加Micro OLED显示屏带来的单眼分辨率4K的效果使得Vision Pro大幅解决VR眩晕问题。轻量化、高沉浸将带来游戏、观影、社交、购物等生活娱乐相关应用的全新体验。同时,参照智能手机发展史,硬件交互方式变革往往诞生全新体验感应用,手势追踪、眼动追踪、语音交互甚至脑机技术的实现使得Vision Pro开启“空间计算”时代,有望催生基于眼动或手势交互的应用。Eyesight和全彩透视功能建立虚实连接,按钮调节打破虚实屏障,让用户主导现实感或沉浸感间的自由切换,无边际画布使得APP不再受制于显示屏边界且可以放大、缩小、并排,支持用户定制工作空间,为办公场景、远程协作相关应用爆发带来可能。Vision OS系统,兼容iphone和ipad数十万款应用,同时支持开发者更深入利用Apple Vision Pro和visionOS的强大功能,设计全新的APP或者为空间计算重塑现有APP的体验,有望带来元宇宙应用端百花齐放的盛况,增加“杀手级”应用出现的可能。
随着技术迭代XR设备或作为元宇宙接口,未来有望取代智能手机成为新一代必须智能终端。目前已经出现较多头显、VR、MR等相关XR设备作为元宇宙接口的构想,包括动漫《刀剑神域》、电影《头号玩家》、电影《失控玩家》等,《刀剑神域》构想的是头显设备和脑机接口作为虚拟世界游戏的接口,《头号玩家》构想的是VR设备作为元宇宙接口,《失控玩家》则更多展示了AR增强现实的效果,XR设备作为元宇宙接口这一构想也已成为普遍观点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随着技术迭代进步、相关构想落地、元宇宙成为现实并得到普及,元宇宙或将成为XR设备刚需应用场景,XR设备有望取代智能手机成为新一代必须智能终端。
2、AI技术赋能元宇宙,推进构建元宇宙生态圈
AI技术深度赋能元宇宙,对于解决元宇宙落地时面临的互动沉浸、内容匮乏、技术门槛等诸多困境有着巨大的潜力,有望更好支撑元宇宙产业发展。
一方面AI增强了元宇宙互动性和用户沉浸式体验,AI让元宇宙中的NPC变得更加聪明、拟人化。AI赋予了元宇宙NPC以“生命”,使它们能像真人一样在元宇宙中活动,确保用户在元宇宙中的互动真实自然来增强用户沉浸式体验,比如Deepgram可以让AI机器人成为品牌代言人在元宇宙中自由活动推广产品或者服务,再比如说逆水寒手游中的加入AI功能的智能NPC,目前逆水寒手游已经可以实现随时同智能NPC聊天打趣、陪伴出游,并且在“朋友圈”功能中可以和自己喜欢的角色诉尽衷肠。
另一方面AI正在不断扩充、革新元宇宙应用场景,助力元宇宙基础架构完善,首先AI虚拟角色加入赋能社交类应用,目前已有众多相关产品,包括美团WOW、Character.AI、稀宇科技GLOW、微博的明星AI情感伴聊、百度小侃星球等,以美团最新上线的年轻人AI交互伴聊社区WOW为例,在这个AI朋友社区中用户可以训练属于自己的AI伙伴,随时随地进入各式各样的幻想世界,与AI伙伴们进行角色扮演,感受在小说中才有的场景。
解决技术门槛问题,AI为软硬件齐赋能,降低内容生成门槛,节约制作成本。目前AI赋能元宇宙内容生成门槛、制作成本最主要体现在2D美工和3D建模上,包括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等图像生成工具以及Luma AI、3DFY.ai、NeROIC等图像生成3D模型和文本生成3D模型工具都对企业内容生成降本增效方面有极大的帮助,多家游戏内容厂商表示通过AI工具在美工、建模方面的成本大大降低,相关人工成本和外包成本均有所缩减。识别方面,SAM(Segment Anything Model)为软硬件齐赋能,降低内容生成门槛,节约制作成本,SAM为Meta AI推出的可快速实现分割的CV系统模型,只需点击一下就可对任何图像中的任何对象进行分割,SAM已经学会了关于物体的一般概念,可对不熟悉的物体和图像进行零样本泛化,而无需额外的训练。
AIGC助推元宇宙影视娱乐玩法进入新纪元,将全面革新人们传统娱乐体验。其底层逻辑是AIGC的智能和部分情感能力为人们在虚拟世界中塑造一个有深度且智慧的“全能朋友”,而元宇宙将其实体化,赋予其真实感和生命力,进一步增强可交互性和感知性。影视方面,AIGC能够助力用户自主创作或参与创作科幻、爱情、冒险等各类剧本,同时生成具备交互能力的虚拟演员,用户可以根据剧本需求和个人喜好,设定人物性格、能力等,结合元宇宙,用户可以自定义场景设置,与虚拟演员一起,身临其境地打造专属自己的虚拟传奇,更进一步的,随着元宇宙底层Web3.0技术发展,也可打造全球实时互动的影视作品创作,和全世界的朋友或者身边人共同创作、共同演绎,决定剧情走向。游戏方面,AIGC赋能将带来更沉浸的游戏体验,如AIGC将赋能场景、音效随用户在元宇宙游戏中的移动、视角、方位等进行改变。除此之外,虚拟伙伴的生成将突破次元壁垒,给予用户真实情感陪伴,打破传统游戏NPC点位、语言、剧情固定或用户与真实玩家交互或存在冲突等的缺陷,让NPC代替真人给予用户陪伴,或者分析用户游戏行为,像“朋友”一样辅助用户完成任务等,甚至可以通过AR眼镜将游戏NPC带入现实场景,给予用户更深层次陪伴。
3、政策加速出台推动元宇宙多场景应用
政策加速出台,中央及地方出台一系列政策,进一步推动元宇宙多场景应用。2022年以来,北京、上海、浙江、山东、四川、河南等多省市已前瞻布局元宇宙相关产业,将元宇宙纳入未来产业规划,相继出台了相配套的行动计划或行动方案,2023年以来国内各省市元宇宙政策出台延续2022年快速增长势头,国家级和地方层面的产业扶持政策和项目不断落地,2023年9月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发布《元宇宙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首次从国家层面对元宇宙产业的支撑技术、产业应用、规范治理以及软硬件端的发展给出了指引和相应的发展保障措施,提出了5大任务和14项具体措施,结合元宇宙社交、文旅元宇宙等使用场景革新和VR、MR等头显硬件变革的多元因素驱动,以及AI赋能下的元宇宙内容生产工具迭代丰富和多感知交互融合,元宇宙内容端将持续迎来创新催化和供给新活力。
政策加持下元宇宙市场增速迅猛、市场空间广阔,众多企业纷纷布局。目前元宇宙产业链已进入发展快车道,全球元宇宙产业市场规模都在高速增长,数据显示22年中国元宇宙市场规模为425亿美元、全球元宇宙市场规模2800亿美元,到25年中国元宇宙市场规模预计增长到2862亿美元、全球元宇宙市场规模预计增长到12483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79%、51%,市场增速迅猛、市场空间广阔,众多企业纷纷布局,投融资火热,从18-22年中国元宇宙产业投资事件数量从23件增长到113件年均复合增长率41%、投资金额从16.21亿增长到122.76亿年均复合增长率60%,其中投融资涉及领域、投资方广泛,腾讯、阿里巴巴、华为、网易等科技互联网巨头前期已经在元宇宙领域进行投资和布局。
来源
招商传媒、文化产业评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三方软件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