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银行转支付宝限额提到农业的钱二十四小时了还没有到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达标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必修二)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搜索: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达标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必修二)
作者:佚名 试题来源:网络 点击数: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达标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必修二)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
文 章 来源 天添 资源网 w w w.tT z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达标测(含解析新人教必修二)&测试内容&测试要求&教学要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和灌溉工具 (2) 了解古代中国的水利工程 (3) 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 (1)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新课导入  师: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黄梅戏《天仙配》中“夫妻双双把家还”的那段戏曲吗?生: (齐声)喜欢。师: 我也非常喜欢这段家喻户晓的戏曲。在听歌时,我留意到其中一句歌词“你耕田来我织布”,这是对我国古代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从这句歌词中,我们可以形象地感受到我国古代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生产形态。当然,一句歌词不能概括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全貌。要想仔细了解我国古代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的详情,还需要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发达的古代农业》这节课。&&基础达标&1. (2014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农业方面的成就突出。其主要表现是&(A)                  A. 铁犁牛耕的出现&B. 高转筒车的发明C. 耦犁技术的普及&D. 曲辕犁的推广解析 本题难度低,是课本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B、C、D三项成就都不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2. 下图中被称为“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的是&(B)&&
解析 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牛耕并将其推广,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所以牛耕的使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3. 下图所示犁耕工具,可以通过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地的深浅。这一开创性技术为后世所沿用。该项技术革新最早是在&(D)&A. 春秋时期&B. 秦汉时期C. 魏晋时期&D. 隋唐时期解析 本题难度低,是课本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从材料文字和图像上都可以看出是曲辕犁,这一农耕工具出现在隋唐时期的江东地区。&4. (2014年盐城模拟卷)某文献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这里的“此渠”是指&(A)A. 都江堰&B. 郑国渠C. 灵渠&D. 井渠解析 从材料中的“蜀守冰”“成都”可以看出是秦国的蜀郡郡守李冰领导修建的都江堰,材料的后半段赞扬了都江堰的效用和意义。&5. (冲A)“戽车寻丈旧知名, 谁料飞空效建瓴。一索缴轮升碧涧, 众筒兜水上青冥。溉田农父无虞旱,负汲山人赖永宁。颠倒救时霖雨手, 却从平地起清泠。”诗中所述工具&(A)A. 推动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B. 促使汉代灌溉技术进一步提高C. 表明水力鼓风冶铁技术成熟D. 属于古代农业耕犁技术的进步解析 从材料中的“众筒兜水”可知这种灌溉工具是唐朝时创制的筒车,筒车利用水流的自然冲力转动,其使用解放了人力,所以说“溉田农父无虞旱,负汲山人赖永宁”。&6. 古代民间谚语“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反映了&(B)A. 封建社会农业产值高B. 封建社会以农为本C. 封建经济的特征是自给自足D. 封建社会商业兴盛解析 “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反映出了农业的重要,所以B为正确答案。&7. 下图是2010年中国邮政发行的一枚邮票,从经济文明的角度看,该邮票主要反映了 &(C)&A. 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B.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特点C.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D. 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解析 邮票画面上是牛郎织女,反映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是以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小农经济。
&8.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这首诗能够反映自然经济状态下&(A)① 乡野风景的恬适闲静 ② 乡村民风的古朴淳厚 ③ 重视农业的观念 ④ 安土重迁的思想A. ①②③    &B. ①③④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解析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反映了①乡野风景的恬适闲静,“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反映了②乡村民风的古朴淳厚,“开轩面场圃”反映了③重视农业的观念,④从材料中反映不出来。&9. (判断正误,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2014年宿迁模拟卷)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小农经济有利于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A)解析 小农经济以户为单位,在有限的土地上进行耕作,以维持一家人的基本温饱和向封建政府缴纳赋税,这就必须要精耕细作,以提高粮食等作物的产量。10. (判断正误)(2014年南京模拟卷)隋唐时,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这种犁安装了犁评,既简便又轻巧,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所沿用。 &(A)解析 本题考查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和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材料文字与课本叙述完全一致。&巩固提升一、 &1. (冲A)(2014年扬州模拟卷)我国古代有很多关于农业的谚语,比如:“小满前后,种瓜种豆。”“小暑不种薯,立伏不种豆。”“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这组谚语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A)                  A. 遵循自然规律、不违农时B. 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C. 面临自然灾害、难以抵御D. 生产效率不高、自给自足解析 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之一是精耕细作,材料谚语也反映了这一特点。这一组谚语主要强调的是“农时”的作用,解题时应紧扣材料。&2. “一头牛,一方田,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中国古代农民向往的理想生活。这突出反映了小农经济的特点是&(A)A. 封闭保守   &B. 精耕细作C. 耕织结合    &D. 艰难脆弱解析 注意“反映”在此处的指向。B、C是小农经济的内容,D项不能反映古代农民的向往。排除B、C、D项。&3. (2014年宿迁模拟卷)《耒耜经》记载:“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所以进退,曰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应是&(B)A. 耦犁&B. 曲辕犁&C. 翻车&D. 水排解析 读懂材料,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曲辕犁“这一农具”在“江东”使用的特点和作用。&4. (2014年南京模拟卷)梅尧臣《水轮咏》:“孤轮运寒水,无乃农自营。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利才畎浍间,功欲霖雨并。不学假混沌,亡机抱瓮罂。”诗中所咏“水轮”应是&(A)&A. 高转筒车   B. 水排&C. 翻车     D. 风车解析 读懂诗句,从诗句中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农业灌溉工具,利用水流,不需人力。这样便可排除B、C、D三项。&&5. (2013年江苏高中学业水平测)民间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右侧邮票所体现的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A)A. 男耕女织B. 铁犁牛耕C. 集体劳作D. 刀耕火种 解析 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特征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男耕女织,再观察本题所附邮票图片,上面是男耕,下面是女织。&6. (2014年南通模拟卷)元代张养浩在《山坡羊》中写道:“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布衣得暖胜丝棉,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该作品反映出当时&(D)A. 农业采用集体耕作方式B. 绝大多数土地属国家所有C. 手工产品主要供应市场D. 农民生产生活的自给自足 解析 文学作品是一定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本题引用的元代散曲描绘了中国古代农村男耕女织的生活景象,反映了当时农民生产生活的自给自足。二、 非&7. 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康熙御制耕织图》原图为南宋画家楼俦所作,作品得到了历代帝王的推崇和嘉许。清朝康熙命内廷供奉焦秉贞在楼绘的基础上,重新绘制。近代有学者将两个时代的《耕织图》作比较:发现除“焦图应用西洋之透视法以作画”之外,画面内容都没有大的区别。(1) 画面上的这种农具最早出现于何时何地?康熙时代它还在使用说明了什么问题?
(2) 材料表明中国当时怎样的农业文明?它有哪些显著的特点?(3) 这一农业文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有什么地位?(4) 中国古代的这种经济形态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解析 第一问前半题比较简单,属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后半题有一定难度,考查学生思维判断、正确作出历史结论的能力,注意时间跨度“南宋……清朝”;第二问学生回答问题不大;第三问也是要求学生作出正确的历史结论;第四问要求回答“关系”,如何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现象有机地、正确地联系在一起,对学生来讲历来是一个难题。答案 (1) 隋唐时期,江东地区。说明: 中国传统农耕技术自唐宋以来没有突破性的发展。 (2) 封建自然经济(或“小农经济”);特点: 以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等。 (3) 地位: 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4) 关系: 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8. 古代中国小农经济出现于什么时期?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案 时间: 春秋战国时期。 原因: 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逐渐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 (1) 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2) 生产主要为自家需要和交纳赋税;(3) 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4) 拥有一定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5) 经营规模小,精耕细作;(6) 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容易失去土地或破产。&史料研读一、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商周的青铜工具材料一 (河南新乡潞王坟商代遗址出土)残铜刀2件,青铜铸造。一件,剖面呈楔形,残长7.5厘米,另一件,柄端圆形,两侧铸有2行6个长方形纹,其旁又有许多小圆点饰物,残长7.5厘米。――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南新乡潞王坟商代遗址发掘报告》材料二 (陕西扶风云塘西周遗址出土)铜刀3件,皆残。其中两件身短柄长,刀尖上翘。柄扁平,上有3条凸起的直线,末部有一长方形的孔,残长10.1厘米。――陕西周原考古队《扶风云塘西周墓》【解读】 关于商周的青铜器农业工具,目前出土的数量还不多,以上两则材料,从考古发掘角度证明了商周时期已出现了青铜农具。目前,考古发掘出土与传世的青铜农具共有60多件。有锸、铲、镰、犁铧、耒、耜、等。出土青铜农具的地域分布,有河北、陕西、山东、湖北、安徽、江西、河南等省。其中以河南、江西最为集中。河南省有明确出土地点的22件,仅安阳小屯殷墟出土就达16件。商周的青铜冶炼业很发达,制造水平很高,为什么青铜农具数量很少呢?其原因可能是: 第一,西周的贵族阶级不从事农业生产,认为农业劳动是下层人的事,农具不是享受器,贵族死后自然不会把农具作为随葬品。第二,铜器在古代是贵重的“美金”,青铜农具用坏,可以回炉改铸,与石质农具不同,因而墓葬中不见青铜农具也就不足为奇了。第三,春秋战国时通行的货币有铜铲布、铜刀币,这类货币是从实用的农具互相交换发展而来的,这也可以间接证明西周时期曾盛行过青铜农具。(参阅郭宝钧《中国青铜器时代》,三联书店1963年版)二、 精耕细作技术的传统农业 牛耕的推广材料一 范、中行氏不恤庶难,欲擅晋国,令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①为畎亩之劳。――左丘明《国语•晋语》材料二 使五尺竖子引其á,而牛恣③所以之,顺也。――吕不韦《吕氏春秋•重己》&【解读】 《吕氏春秋》是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学术著作,该书以黄老道学为主,兼采诸家学说,史称“杂家”。(1) 春秋晚期,原来用作祭祀的牛,开始用于田间耕作。(2) 战国时称牛鼻环为“ā,说明牛被牵引从事劳动。20世纪20年代在山西浑源李峪村出土了一件春秋时期的牛尊,牛鼻穿有鼻环,是牛用于农业生产的物证。牛耕的推广,促进了耕作技术的进步。在河南辉县固围村和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出土的铁犁铧皆为V形,前端尖锐,后端宽阔,锐端有直棱,能加强刺土力,说明只有牛才能拉动这样的犁。【注释】 ① 牺: 色纯。② : 牛鼻环。③ 恣: 听任。三、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个体小农经济材料一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轲《孟子•梁惠王上》材料二 今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①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 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墨翟《墨子•非命下》材料三 今一夫挟②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除什一之税十五石,余百三十五石。食,人月一石半,五人终岁为粟九十石,余有四十五石。石三十,为钱千三百五十,除社闾尝新春秋之祠,用钱三百,余千五十。衣,人率用钱三百,五人终岁用千五百,不足四百五十。不幸疾病死丧之费,及上赋敛,又未与此。此农夫所以常困,有不劝耕之心。――班固《汉书》卷二四《食货志》材料四 晁错复说上曰:“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③者矣。”――班固《汉书》卷二四《食货志》&【解读】 《墨子》是记载战国墨家思想的著作,对研究战国思想有一定的参考价值。① 小农拥有简单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只要年景不太坏,国家服役不太沉重,农民能够维持基本生活。《荀子•大略》也说:“故家五亩宅,百亩田,务其业,而勿夺其时,所以富之也。”② 小农经济是个体经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弱,又承担较重的赋税,小农常常生活在困苦之中。在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由于劳动分散,生产工具简单,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具有易于破产的特点,因而农民必须起早贪黑,辛勤劳作,才能维持基本生活。正如材料二所说,他们“早出暮入”,“不敢怠倦”。在封建政府的重压下,小农劳动强度大,生活极其艰辛,正如《汉书•食货志》说:“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注释】 ① 菽: 豆类。② 挟: 拥有。③ 责: 同“债”。&资料卡片一、 耦犁由二牛合犋牵引、三人操作的一种新式耕犁。汉武帝时赵过在推行代田法的同时,发明了二牛耦耕的耦犁,其操作方法是一人牵牛,一人掌犁辕,以调节耕地的深浅,一人扶犁。这种犁犁铧较大,增加了犁壁,深耕和翻土、培垄一次进行,可以耕出代田法所要求的深一尺、宽一尺的犁沟。二牛三人一个耕作季节可管五顷(汉大亩每亩当今六分九厘,每顷当今六十九亩)田的翻耕任务。耕作速度快,不至耽误农时。此后,耦犁构造有所改进,出现了活动式犁箭以控制犁地深浅,不再需人掌辕。驶牛技术的娴熟,又可不再需人牵牛。二、 江东曲辕犁曲辕犁,也称江东犁,它最早出现于唐代后期的江东地区,它的出现是我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犁普遍使用前,耒耜是主要耕作工具。使用畜力牵引的耕犁从春秋战国才开始逐渐在一些地方普及使用。汉代耕犁已基本定形,但汉代的犁是长直辕犁,耕地时回头转弯不够灵活,起土费力,效率不太高;江南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创造出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又称江东犁。在敦煌莫高窟第四百四十五窟的壁画中有曲辕犁耕作图。据唐朝末年著名文学家陆龟蒙《耒耜经》记载,曲辕犁由十一个部件组成。即犁铧、犁壁、犁底、压 
K、策额、犁箭、犁辕、犁梢、犁评、犁建和犁盘。曲辕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有几处重大改进。首先是将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并在辕头安装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这样不仅使犁架变小变轻,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畜力。其次是增加了犁评和犁建,如推进犁评,可使犁箭向下,犁铧入土则深。若提起犁评,使犁箭向上,犁铧入土则浅。将曲辕犁的犁评、犁箭和犁建三者有机地结合使用,便可适应深耕或浅耕的不同要求,并能使调节耕地深浅规范化,便于精耕细作。犁壁不仅能碎土,而且可将翻耕的土推到一侧,减少耕犁前进的阻力。曲辕犁结构完备,轻便省力,是当时先进的耕犁。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耕犁的结构没有明显的变化。&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测试内容&测试要求&教学要求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 (1) 了解中国古代的官营手工业 (2) 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 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2) 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新课导入  同学们,报上曾经刊载过这样一则消息: 一尊很可能会创造中国瓷器全球最高价的元代青花“鬼谷下山”圆罐,昨天在多位保安的看护下,在北京国际俱乐部饭店亮相,拍卖公司将在英国拍卖此青花罐。目前专家估计此罐的成交价可达1000万美元以上。据了解,2003年9月在纽约拍卖的一尊元代青花罐拍出580万美元的价格。这些消息表明,我国古代许多瓷器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是世界古玩市场上的一枝奇葩。中国古代瓷器为什么会受到世人如此青睐呢?这些价值连城的瓷器是怎样烧制出来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基础达标&&1. 右图是安徽省博物馆镇馆之宝――楚大鼎,1933年出土于安徽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楚王墓,重约400公斤,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下列对该鼎的表述正确的是  (C)                  A. 该鼎沿口处文字应是甲骨文B. 该鼎铸造时主要作为生活器具C. 该鼎反映了商周时期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D. 该鼎可能是周朝民间手工业的杰作解析 本题可用排除法。铜鼎上的文字是金文,不可能是甲骨文;铜鼎特别是大型铜鼎是国之重器,是作为政治权力的象征或举行隆重祭祀的礼器,不可能作为生活用具;这种鼎肯定是官营手工业的杰作,不可能是民间手工业制作的。A、B、D三项明显错误。&2. (2014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卷)汉朝规定,凡产铁的郡里均设置铁官,即便不产铁的郡里也要在县一级设置小铁官。铁的冶炼和铁器的制作与销售,一律由铁官负责。这反映了汉朝&(C)                  A. 开创了郡县制&B. 铁官代行地方政务C. 实行冶铁官营&D. 铁器成为官方专用解析 西汉政府为加强中央集权,从武帝以后将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材料讲述的是“冶铁官营”。&&3. 下列有关右侧《木棉(棉花)拨车图》的叙述正确的是&(B)① 图中工具反映出农业技术的进步  ② 图中工具主要用于棉纱加工 ③ 拨车产品主要供家庭消费④ 该图经机器印刷而成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 ③④解析 图中妇人使用的是手工棉纺织工具,非“农业技术”,排除①;中国古代只有雕版印刷或活字印刷,不可能出现“机器印刷”,排除④;“用于棉纱加工”图片已有说明,从图片也可看出是家庭个体式生产,②③正确,选B。&4. 某博物馆陈列着下列三张图片。下列与图片相关的历史信息中不准确的是&(D)&图一 刑窑白瓷&图二 《天工开物》中的手工业生产场景
图三 清代彩瓷A. 唐朝时邢窑白瓷最负盛名B. 清代我国彩瓷生产水平提高C. 明朝中后期烧制出多种彩瓷D. 明清时期中国制瓷业走向衰落解析 本题考查对基本史实的迁移能力。唐朝时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故A项正确。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图二手工业生产场景正说明中国制瓷业水平提高,故D项错误。&5. 下列有关家庭手工业的表述,不正确的是&(D)A. 是农户的一种副业B. 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自己使用C. 剩余产品拿到市场上销售D. 在自然经济时代可有可无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家庭手工业是自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自然经济时代的手工业生产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不是可有可无的。&6. 明清时期的花楼机用于&(D)A. 冶铜业   &B. 冶铁业C. 制瓷业   &D. 丝织业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花楼机是丝织业工具,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7. (2014年盐城模拟卷)“土豪,我们做朋友吧”成为当今一种网络流行语。如果某一土豪生活在武则天时代,他能够显摆的财富不可能有&(B)A. 精美的青铜酒樽&B. 色泽鲜艳的粉彩瓷C. 削铁如泥的钢刀&D. 田园中闲置的曲辕犁解析 武则天时代是唐朝时期,在此以前出现的东西有可能用于显摆,还没有出现的东西当然不可能拿出来。粉彩瓷出现的时间是清代。&8. 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值二株赢”。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是&(B)A. 当地人口严重不足&B. 当地出现资本主义萌芽C. 当地工商业经济发展&D. 当地商品经济渗入农村解析 材料里讲到了雇佣关系的出现(“募旁邑民为佣”、“作佣值二株赢”),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当地出现资本主义萌芽”。&9. (判断正误)(2014年无锡模拟卷)秦朝时期,政府在咸阳设置的东西织室规模很大,其艺术吸收了当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B)解析 人教版课本:“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唐朝……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10. (判断正误)右图所示的工具,王帧在《农书》中作了说明:“其制,当选湍流之侧,架木立轴,作二卧轮;用水激下轮。……则排前直木,则排随来去,O冶甚速,过于人力。”这一工具的运用使得农田灌溉得到了迅速发展。&(B)
解析 根据图片和文字材料,这一工具应该是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而不是农田灌溉工具。&巩固提升一、 选择题&1. 2013年4月山东定陶灵圣湖汉墓被选为“201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在墓中可能出土的文物是&(B)&A. 开元通宝  B. 丝质长袍  C. 突火枪      D. 青花瓷器解析 汉墓中可能发现的只有B项丝质长袍,A项是唐朝的;C项是宋朝的;D项是元明清的。&&2. (冲A)右图为东汉错银饰青铜牛灯,1980年在今江苏扬州邗江甘泉山出土,现为南京博物院标志性文物。其结构可分为灯座、灯盏、烟道三部分。灯座为一头伫立状的黄牛,灯盏的外观如一座亭子,烟道为一弧形圆管,成为灯盏与牛腹之间的通道,在牛腹中储以水,烟炱即可溶于水中。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B)                  ① 反映了东汉时期青铜铸造工艺的高超水平 ② 可以窥见普通百姓日常社会生活的一面 ③ 造型艺术体现古代的农耕文化和环保意识 ④ 说明当时扬州地区已经成为全国经济重心A. ①②&B. ①③C. ①④&D. ③④解析 本题文字量比较大,又是组合选择题,有一定的难度。该文物工艺高超,结构复杂,造型科学,不大可能是民间用品,排除②;东汉时,全国经济重心在北方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扬州不可能是全国经济重心,排除④;①③正确,选B项。&3. (冲A)(2014年南京模拟卷)清朝康熙年间,烧制出大量造型丰富和具有装饰图案的瓷器。这一时期的瓷器上不仅以文字作为纹饰装饰内容,而且在瓷器的纹饰中绘有欧洲的家族、公司、团体、城市等图案标志。下列关于这一时期瓷器烧制的表述中最恰当的是&(C)A. 开启了中国瓷器远销海外的步伐B. 反映了中国各民族间联系的加强C. 顺应了国内外市场多样化的需要D. 体现了当时兼容并蓄的对外政策解析 从宋元开始,中国瓷器开始大量地销往国外,中国瓷窑开始烧制外销瓷。新航路开辟以后,适应欧洲市场的需要,以瓷器为代表的中外商业交往更为频繁,有人称海上丝绸之路为瓷器之路。从本题的材料看,时间是“清朝康熙年间”,纹饰是“有欧洲的家族、公司、团体、城市等图案标志”,选C正确。本题有一定的难度。&4. 在一座古墓中发现了黑亮如漆的黑陶,洁白如雪的白瓷,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这座墓葬的时间应不早于&(D)&&A. 魏晋      &B. 隋唐C. 宋代     &D. 清代解析 本题是根据距今最近的历史信息来作出判断的选择题型,由所学知识和题干可以知道珐琅彩出现于清朝,这是距今最近的历史信息,由此得出答案是D项。&5. (2014年镇江模拟卷)下图是连环画《水浒传》中的一幅,花和尚鲁智深要求铁匠帮他打制兵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D)
A. 铁匠铺中的工匠来自于官营手工业作坊B. 当时的私营手工业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C. “计日受值”的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D. 私营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繁荣解析 可以帮客户打制兵器的不可能是官营手工业,来自官营手工业中的工匠也没有这种自由;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和“计日受值”的雇佣劳动关系的历史现象均是明中叶以后才出现的。《水浒传》故事来自于北宋末年的一次农民起义,小说成书于元末明初。选D正确。&6. 明朝范濂的《云间据目抄》记载:“松江旧无暑袜店,暑月间穿毡袜者甚众。万历以来,用尤墩布(一种细密、柔软的棉布)为单暑袜,极轻美,远近争购之。故郡治西郊,广开暑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筹取值,亦便民新务。”对材料下列理解正确的是&(B)① 官府鼓励手工业发展 ② 纺织业技术水平提高③ 松江出现雇佣关系 ④ 松江纺织领先世界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 ③④解析 从题干材料中可以体现②③,而①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二、 非选择题&7. 下列材料:材料一 古罗马士兵使用的刀剑是熟铁的,在战场上交锋时一刺便弯,再刺之前还要放在地上用脚踩直。春秋时中国就有了炼钢生产,把熟铁放入炉内加热吸碳,煅打除掉杂质又渗进碳,从而得到钢,硬度大大增强。春秋战国时期,发明了冶炼铸铁(生铁)技术和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得到了可锻铸铁,既有硬度又有韧性,这使生铁广泛用做生产工具成为可能。欧洲直到公元14世纪才有生铁,两种可锻铸铁工艺一直到1722年和1826年才由法国人和美国人发明出来。&材料二 右图是《天工开物》中的手工业生产场景――《锤锚图》。(注:锚是船舶停靠固定之物)材料三 (清前期)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永禁机匠叫歇碑》请回答: (1) 材料一反映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金属冶铸业有哪些重要的技术成果?它们的发明有何意义?(2) 根据材料二的信息,说明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生产情况。(3) 材料三体现了明清时期手工业生产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4) 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具有哪些特点。解析 课本中对冶铁技术的工艺介绍很少,第一问要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第二问要仔细观察图片,用文字描述生产情况;第三问注意“明清时期”、“生产关系”这些关键词;第四问归纳特点有一定的难度。答案 (1) 成果:春秋战国时期发明了炼钢、冶炼生铁技术、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意义: 促进了铁器的普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2) 情况: 生产工艺复杂,规模大,一道工序需多人合作才能完成。 (3) 变化: 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4) 特点: 官营、私营、农民个体手工业并存发展;技术不断进步;生产技术领先于世界;规模大、分工细;是农耕经济的附属;明清时期手工业生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8.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有哪些特征?答案 (1) 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与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2) 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3) 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与工场手工业出现。 (4) 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5) 随着经济重心南移,有不少手工业生产部门、手工业制品的主要产地也从北方逐渐移到南方。 (6) 古代中国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史料研读一、 素称发达的官府手工业1. 杜诗发明水排材料一 (建武七年①)迁南阳太守,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成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而建功多,百姓便之。――范烨《后汉书》卷三一《杜诗传》材料二 白超垒侧旧有坞,故冶官所在,魏晋之日引谷水为水冶②,以经国用,遗迹尚存。&――郦道元《水经注》卷十《谷水注》&【解读】 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为冶铁炉加氧,提高了炉温。至魏晋时期,依然沿用此法冶炼。春秋晚期,中国已有铁器。要将矿石冶炼成液态生铁,需有较高的炉温。商周以来,冶炼用皮囊鼓风,《礼记》说:“良冶之子,必学为裘。”缝制皮囊成为冶炼工匠的必备技能。后来,鼓风装置由人力驱动的人排发展到用畜力驱动的马排。杜诗总结了前代冶炼鼓风的经验,发明了水排。即利用水力推引皮囊鼓风的器具,为冶铁炉加氧,大大提高了炉温。水排的功效不仅比人排,就是比马排也高得多,《三国志•韩暨传》说:“旧时冶作马排,每一熟石,用马百匹。更作人排,又费功力。暨乃因长流为水排,计其利益,三倍于前。”元代农学家王祯在《农书》中详细记述了立轮式和卧轮式水排的形制,并绘有图形。水排的发明是东汉冶铁技术的重大创新,这一技术比欧洲早1200多年,使中国的冶铁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注释】 ① 建武七年: 公元31年。② 水冶: 即水排。2. 景德镇瓷器的发展材料一 景德镇属浮梁①之兴西乡,去城②二十五里,在昌江之南,故称昌南镇……至宋景德③年,始置镇,奉御董造④,因改名景德镇……――蓝浦撰、郑廷桂补辑《景德镇陶录》卷一《图说》材料二 陶窑: 唐初器也⑤。上惟白壤⑥,体稍薄,色素润。镇钟秀里人陶氏所烧造。《邑志》⑦云: 唐武德⑧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景德窑: 宋景德年间烧造,土白壤而埴质薄腻,色滋润。真宗命进御⑨,瓷器底书“景德年制”四字。其器尤光致茂美。当时则效⑩,著行海内。于是天下咸称景德镇瓷器,而昌南之名遂微。――蓝浦撰、郑廷桂补辑《景德镇陶录》卷五《景德镇历代窑考》材料三 昌南镇陶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事陶之人,动以数万计。海樽山俎,咸萃于斯。盖以山国之险,兼都会之雄也。……景德……业制陶器,利济天下。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如鹜。……浮梁提封仅百里,土宜于陶,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陶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蓝浦撰、郑廷桂补辑《景德镇陶录》卷八《陶说杂编上》材料四 陶家精美器用,中国出惟五六处,北则真定、定州、平凉华亭、太原、平定、开封、禹州,南则泉郡德化、徽郡婺源、祁门。德化窑惟以烧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造实用。真、开等郡瓷窑所出,色或黄滞无宝光。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产。浙江处州丽水、龙泉两邑,烧造过锈,杯碗青黑如漆,名曰处窑。宋元时龙泉华琉山下,有章氏造窑,出款贵重,古董行所谓歌窑器者即此。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中《陶埏》&【解读】 《景德镇陶录》,清人蓝浦撰。蓝浦为景德镇人,他于乾隆时期修撰此书,汇集大批资料进行整理考证,系统全面地叙述了景德镇及其他古名窑的历史沿革和陶瓷烧制情况。蓝浦在书脱稿前去世,由其同乡门人郑廷桂补辑,嘉庆年间出版,是为中国古代陶瓷史名著之一。《天工开物》,明末杰出科学家宋应星著。全书共三卷十八篇,并附插图123幅,全面系统地记述了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和经验,是图文并茂的古代科技名著。(1) 景德镇因宋景德年间承造进贡御用瓷器而知名。(2) 景德镇的兴起与此地的瓷土资源有密切关系。(3) 景德镇到明代,已有“瓷都”之名,四方瓷器工匠纷纷集中于此。(4) 景德镇瓷器业发展到明代,为全国瓷业之冠,其他任何地方所造,皆不能与之比拟。&资料卡片一、 司母戊鼎现在名为“后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是中国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原称“司母戊鼎”或“司母戊大方鼎”。由于殷商时期字体较为自由,既可正写,也可反写,因此,学者对“司”与“后”难以分辨,故而学术界争论多年。日,新国博展牌把“司(si)母戊鼎”改名“后(hou)母戊鼎” 。甲骨文字书写规则是: 字形可以正写或反写,但字音字义不变。现在新国博展牌把司的反写之形“后”读作“hou”,这个读音下的字义是“君主”,与“司(si)”义已不相同,这违反了甲骨文惯例,所以“后母戊鼎”还不能作为该鼎最后定名。后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后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势华丽,工艺高超,又称后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8厘米、重832.84千克,四足中空。用陶范铸造,鼎体(包括空心鼎足)浑铸,其合金成分为: 铜84.77%,锡11.44%,铅2.76%,其他0.9%。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后母戊鼎是现存的先秦时期最重的青铜铸件,铸造年代约在商代晚期,反映了殷商青铜冶铸业的技术水平,是商周青铜器的代表作。二、 马王堆出土的素纱单衣1972年3月至7月,我国考古工作者对湖南省长沙市东郊马王堆一号汉墓进行了科学发掘,出土了基本完整的丝织物和服饰达一百余件。在这批丝织物中,最抢眼的是“素纱禅衣”。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墓主是第一代侯利苍的妻子。她葬于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以后几年。作为第一代侯妻子随葬品的“素纱禅衣”是两千一百多年前的丝织精品。它反映了西汉初期我国养蚕、缫丝、织造的高超水平。素纱禅衣,身长128厘米,通袖长190厘米,重量仅49克。领口和袖口有较厚重的绛色缘边。如果除去缘边,重量仅为半两多点。根据计算,这种衣料每平方米仅重12至13克,真是薄如蝉翼,轻若烟雾。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两件素纱禅衣。高级的纱料,并不以纺织的空隙多为好,而主要是以蚕丝纤度匀细见长。在纺织学上,衡量纤度有专用的计量单位,每9千米长的纤维,重量为1克,其纤度称“一旦”。旦数越小,纤维越细、越好。现在生产的高级丝织物乔其绢,其纤度为14旦,而素纱禅衣纤度竟然只有10.5至11.3旦。对此,有人质疑: 人类发明衣裳,原本是为保暖遮羞,素纱禅衣既不能保暖,又不能遮羞,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它怎么穿呢?素纱禅衣的命名是从材料品类和形制特点两个方面着眼的,“素纱”,是说制作衣裳的材料用的是没有染色的白纱;“禅衣”,是说衣裳的形制是没有衬里的。《礼记•玉藻》:“禅为N。”郑注:“N,有衣裳而无里。”由此可见,禅衣就是单衣。如果从功用方面命名,素纱禅衣也可以称为“景衣”、“N衣”、“衣”。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注释《仪礼•士昏礼》时说:“景与N、,音相近,义正同。”从功用方面上看,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禅衣是合乎景衣或衣要求的。素纱禅衣是古代女子出嫁时套在婚礼服外面的罩衫。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教学目标测试内容&测试要求&教学要求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 (1) 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 (2) 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商帮& (1) 叙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 (2) 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新课导入  向学生展示范蠡图片。&
  范蠡,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国宛人。他帮勾践灭吴复仇后,弃职经商,辗转来到陶,变易姓名为陶朱公。由于陶的地理位置很好,往来贸易非常发达,范蠡便做起了买卖,没有几年,就置下了千金的产业。天下人都称赞陶朱公是最会做买卖的人。 通过阅读教材引文,从范蠡身份的转变中,你对春秋战国时期商人有什么看法?(提示: 商业繁荣,商人地位高等)然后引入“商人”和“商业”的概念,由此。&&基础达标&1. 一位编剧编写了历史剧《7世纪商人张生的传奇》,经学者认定只有一项符合史实,它是&(D)                  A. 张生非常勤奋,每天经营所开店铺到深夜B. 由于经营成功,他在长安城各处开了分店C. 为了缓解疲劳,他经常到瓦肆去休闲娱乐D. 在行首的管理下,他积极向政府缴纳税收解析 7世纪应是唐朝前期(唐朝公元618年建立),当时市场设置有严格的地点和时间限制,他不可能开店到深夜,也不可能在城中各处开设分店;瓦肆这种娱乐场所是宋代才出现的,因此A、B、C三项都是错误的。D项正确,但学生不懂“行首”是什么人,可解释为“商家的掌柜老板”。&2. (2014年徐州模拟卷)有一位在宋真宗年间在四川一带贩售布帛的商人,他可能使用下列哪一种货币进行交易&(B)&A. 铜钱  B. 交子  C. 会子  D. 宝钞解析 注意时间:北宋初期“宋真宗年间”;地点:“四川”,人教版课本有“两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北宋纸币铜板拓片”插图上有“四川”字样。&3. 日本近代汉学家内藤湖南说:“若说近代史应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应当是宋以后……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北宋以后堪称近代史。”文中宋代发生的“商业革命”不包括&(C)A. 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B. 坊市界限不复存在C. 出现了区域性的大商帮D. 出现晓市、夜市解析 本题难度较低,是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 “区域性的大商帮”出现在明清时期,不包括在“宋代发生的商业革命”之内。&4. 电视剧《走西口》在央视开播后受到欢迎。其实在历史上,“走西口”除了是一部分人的生存方式之外,主要指的是一种经商活动。“走西口”所描写的商帮在古代与徽商齐名,它是&(D)A. 浙商   &B. 闽商&C. 粤商  &D. 晋商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走西口”所描写的商帮是指晋商。&5. 都城,往往是农业社会皇权与文化的集结处和辐射中心,而从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的“市”“坊”布局上可以看出,都城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这实际上反映了&(A)A. 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B. 统治阶级重视都城建设C.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  &D. 重农抑商的政策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西汉、唐朝都城长安及北宋都城最初是皇权的辐射中心,即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但市、坊界限布局变化后,商业中心的地位也日益重要,这实际反映出商品经济的发展。&6. 中国古代城市中的坊(住宅区)和市(贸易区)曾严格分开。市的开设有地域限制,活动有时间限制。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是在&(C)A. 魏晋南北朝  &B. 隋唐C. 宋代  &D. 元代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7. 两宋时期,我国对外贸易涉及的范围主要是&(B)① 西欧 ② 东南亚 ③ 阿拉伯半岛 ④ 非洲A. ①②③   &B. ②③④C. ①②④    &D. ①③④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根据教材可知,两宋时期,我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个国家有贸易往来。&8. (2014年徐州模拟卷)明清时期出现了“弃儒就贾”的现象。其原因是&(B)A. 科举制度被废除&B. 商品经济迅速发展C. 重农抑商政策被废止&D. 实业救国思潮兴起解析 A、C、D三项都出现在中国近代历史上,B项正确。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趋利心理增强,一些人改变了传统的士商观念,认为士商处于平等的地位,弃儒就贾,从商的人增多,进一步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9. (判断正误)(2014年南通模拟卷)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草市”也更加普遍,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监管。&(A)解析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难度低,熟记课本知识即可。10. (判断正误)有古诗这样描述江南养蚕情景:“东风二月暖洋洋,江南处处蚕桑忙。蚕欲温和桑欲干,明如良玉发奇光。缲成万缕千丝长,大筐小筐随络床。美人抽绎沾唾香,一经一纬机杼张。咿咿轧轧谐宫商,花开锦簇成匹量。莫忧八口无餐粮,朝来镇上添远商。”这反映出当时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日益明显。&(A)解析 本题有一定的难度,古诗中描写了江南蚕桑丝织业的发展,可以看出这种丝织业的发展已经商品化了,是为市场服务的。特别要注意最后两句,这里有解题最关键的信息。&巩固提升一、 选择题&1. 《周礼•地官•司市》记载:“大市,日昃(太阳偏西)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材料说明先秦时期&(A)A. 按时段分类交易&B. 已经出现了夜市C. 交易场所已趋同定&D. 市场初显专业化解析 读懂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材料中划分了三个交易时段: 大市(曰昃)――百族;朝市――商贾;夕市――贩夫贩妇。由此可见,先秦时期按时段分类交易。&2. 元稹有诗云:“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通算衣食费,不计远近程;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此诗主要反映&(C)                  A. 西汉商业贸易发展盛况&B. 区域性商人群体的兴起C. 唐代各地经济联系加强&D. 唐朝百姓生活富裕安康解析 元稹是唐代著名诗人,排除A项(西汉)、B项(明清)。诗中提到了许多地点和许多商品,反映的是C项“唐代各地经济联系加强”而非D项“唐朝百姓生活富裕安康”。&3. 唐以来十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只有十来个,宋代发展到四十余个,洛阳、扬州、杭州、广州、鄂州、成都等都是当时繁华的大都市。这是由于宋朝&(C)A. 人口迅速增长&B. 统一全国C. 商业经济空前繁荣&D. 小农经济的发展解析 古人云: 城,“以盛民也”,即人口集中居住的地方;市,“买卖之所在也”,即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城市的发展是商业经济繁荣的集中体现。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大大超过了前代,商业城市也增加了许多。&4. 下列关于西汉都城长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C)A. 是当时著名的商业中心B. 城里设有专门的贸易区域――市C. 当时的市区与住宅区还没有严格分开,方便了人们的生活D. 官府设有专职的官员管理市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西汉都城在特定的位置设市。东、西有“市”九处,市与民居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长安既是政治中心,又是著名的商业中心。&5. “县不产米,仰食四方,夏麦方熟,秋禾既登,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也,中人之家,朝炊夕负米而入者,项背相望也。”这段材料主要表明该地&(D)A.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B. 交通便利C. 小麦种植业较发达&D. 商业繁荣解析 解题关键是读懂材料,材料反映了该地由于“不产米”,因此来此做生意的商人人数众多,粮食交易量大,这些现象表明该地“商业繁荣”。&6. 晋商票号取名讲究,如“日升昌”、“合盛元”、“协同庆”、“大德通”等。这些票号名称的内涵不包括&(B)A. 兴旺发达的诉求&B. 关注世界的意识C. 诚实守信的理念&D. 和气生财的寓意解析 A、C、D三项都反映了中国商人传统观念的内涵,这种内涵也是中国农耕社会、儒家文化所决定的,没有“关注世界的意识”。二、 非选择题&7. 古代都城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形成的都城文明堪称中华文明的缩影。阅读下列材料:&图一 唐朝长安平面图&图二 北宋东京平面图请回答:(1) 图一信息中反映了唐朝长安城有哪些特点?(2) 图二信息中北宋东京城和唐朝长安城相比,北宋东京城的商业有哪些突破性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解析 从两幅图片及其文字说明中提取有效信息,再进行比较,找出北宋东京城与唐朝长安城相比有哪些不同点,从中指出北宋东京城的商业有哪些突破性发展。本题考查学生观察、分析、比较、说明等方面的能力。答案 (1) 唐长安: 商业活动有严格的空间、时间规定;市场数量少,规模小。 (2) 北宋东京:① 商业活动突破空间、时间限制,如出现沿街经营的店铺和夜市、晓市。说明北宋商品经济得到较大发展。② 出现纱行等三十多“行”,出现专门性集市,如鱼市等。说明北宋城市商业出现了行业性、专业化的分工。③ 出现了娱乐的瓦肆、夜市、商业区,说明北宋东京的市民文化流行,城市商业、文化功能更突出。④ 北宋东京城市布局不讲究方正规划,呈现开放式格局,说明北宋城市商业活动的加强。&8.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有哪些?答案 (1) 整体状况: 不断发展,宋元时期空前繁荣。 (2) 阶段特征: 宋代以前,商业发展受到严格控制和管理;宋代以后,商业发展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交易也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管。 (3) 商业手段: 类似银行的柜坊和类似汇票的飞钱以及纸币很早就出现。 (4) 对外贸易: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以政治目的为主。 (5) 商业政策: 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但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史料研读1. 唐代长安的坊、市坊市,总一百一十区,万年、长安①以朱雀街为界。街东五十四坊及东市,万年领之。街西五十四坊及西市,长安领之②。皇城③之东尽东郭④,东西三坊。皇城之西尽西郭,东西三坊。南街一十四坊,象一年并闰⑤。每坊皆开四门,中有十字街,四出趣⑥门。皇城之南,东西四坊,以象四时⑦。南北九坊,取《周礼》⑧王城九逵之制⑨。其九坊但开东西二门,中有横街而已,盖以在宫城⑩正南,不欲开北街泄气以冲城阙。棋布栉比,街衢绳直,自古帝京,未之比也。――李好文《长安志图》卷上&【解读】 《长安志图》,元李好文撰,是有关唐长安及周边地区图录和说明的重要史籍。(1) 唐长安城规模宏大,道路笔直,东西南北直道整齐地划分出一百多个方正的坊市,俯瞰就像一个巨大的棋盘。(2) 每处坊、市皆有围墙,每坊皆开四门,形成一个个方正的、相对封闭和独立的院落,这种划一的形制有利于对居民的控制管理。(3) 唐长安商业区仅位于东、西二市共四坊中,亦有坊墙与其他居民区坊院隔开,这种商业区划也是为了便于控制管理。但也反映出唐代的都市仍更多地体现着政治和军事中心的价值,其商业功能尚不突出。【注释】 ① 万年、长安: 万年县和长安县。唐长安城在政区上由万年县和长安县分半统辖。② 街东五十四坊及东市,万年领之。街西五十四坊及西市,长安领之: 《长安志图》这里所记坊数有误。据《唐六典》卷7&工部郎中员外郎&载,长安城共有114坊,东市和西市各占二坊,此外110坊分属万年、长安。街东、西除东、西市外当各有55坊。③ 皇城: 唐长安城正北面唐朝中央机构所在地。④ 东尽东郭: 郭,外城。东尽东郭,东边直到东外城墙。⑤ 象一年并闰: 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又加上闰月。⑥ 趣: 朝向。⑦ 象四时: 象征春、夏、秋、冬四时。⑧ 《周礼》: 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阐述周王室和战国各国官制及儒家政治理想的儒家经典。⑨ 王城九逵之制: 逵,四通八达的道路。王城九逵之制按《周礼》的说法就是王城内必须有东西、南北的道路各九条,每条道路的宽度可容九辆车行走。⑩ 宫城: 位于皇城北边,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的所在地。布栉比: ,与“棋”通。栉,梳子。布栉比意为像棋子棋盘的布局,又像细密整齐的梳子齿。绳: 正。未之比也: 没有可以与之相比的。2. 北宋开封城内商业的繁华材料一 自宣德①东去,东角楼乃皇城东南角也。十字街南去,姜行。高头街北去,从纱行至东华门街、晨晖门、宝宫②,直至旧酸枣门,最是铺席要闹③……东去乃潘楼街,街南曰“鹰店”,只下④贩鹰鹘客,余皆真珠匹帛、香药铺席。南通一巷,谓之“界身”,并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⑤,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以东街北曰潘楼酒店,其下每日自五更市合⑥,买卖衣物、书画、珍玩、犀玉。至平明⑦,羊头、肚肺、赤白腰子、⑧房、肚j⑨、鹑兔、鸠鸽、野味、螃蟹、蛤蜊之类讫,方有诸手作人⑩上市,买卖零碎作料。饭后饮食上市,如酥密食、枣、磴砂团子、香糖果子、密煎雕花之类。向晚,卖河娄头面 、冠梳、领抹、珍玩、动使 之类。东去则徐家瓠羹店。街南桑家瓦子 ,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 五十余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 、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东角楼街巷》材料二 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 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潘楼东街巷》&【解读】 《东京梦华录》,宋孟元老撰。孟元老曾任宋东京开封府官员,在东京生活了23年,北宋灭亡后南逃,晚年追忆昔日东京的繁盛,写成此书,共10卷。《东京梦华录》详细记载了当时开封手工业、商业、文化、交通的发达情况和都市风貌、时令物产、街市风情,是研究北宋开封的重要历史资料。(1) 北宋开封的城市商业活动极为繁盛。(2) 北宋时,汴梁城中不再按唐朝时的旧制设置东、西市,大街上到处都有商店,从宫城正门宣德楼起,各街巷不仅有官衙、寺院、馆驿、达官贵人的住宅,而且有各种各样的商店散布其间。开封城中的官署、市廛、居民区已呈现出交错分布的格局,以前那种森严的坊市界限已荡然无存,商业机构和商业活动已完全深入居民区,从而成为城市经济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 从交易时间上看,交易可以从早到晚,有了“夜市”、“早市”(即“鬼市子”),商业交易不再受时间限制。坊市界限完全被冲破,商业区(市)已经逐渐伸入居民区(坊)里,从而使这一时期城市的市场由以前封闭型市场演变为开放性的市场。(4) “瓦子”、“勾栏”等市民游艺场所的大量出现和存在,表明伴随着城市商业的繁荣,城市中迎合居民需求的市民文化已经兴起。【注释】 ① 宣德: 指北宋开封皇宫正门宣德门,又称宣德楼。② 宝宫: 即开封城内的上清宝宫,为道教宫观。③ 铺席要闹: 店铺闹市要道。④ 下: 住宿。⑤ 森然: 巍然排列耸立。⑥ 自五更市合: 市合亦称合市,即交易。自五更市合,从五更(相当于现3时―5时)开始交易。⑦ 平明: 天亮。⑧ : 同“奶”。⑨ 肚j: 牛之胃肉,即牛百叶。⑩ 手作人: 泥水、木工及其他手工艺人。& 头面: 妇女头上的饰物。& 动使: 用具、器具、日用物品等。& 瓦子: 亦作“瓦”、“瓦市”、“瓦舍”、“瓦肆”,宋代城市中的民间娱乐场所(包括戏场、游艺场、赌场、妓院等)的总称。& 勾栏: 各个具体游乐场所、剧场,因四周围以栏杆,故名。& 喝故衣: 吆喝买卖估衣(出售的旧衣服或质量较次的新衣)。& 博易: 交易。&资料卡片1. 宋代的“交子”宋代铜钱和铁钱并用,四川地区盛行铁钱。由于铁贱铜贵,三个铁钱只能折合一个铜钱使用。铁钱极为笨重,例如买一匹罗要用铁钱二万枚,重一百多斤,携带极不方便。宋真宗时成都16家富户联合起来,共同发行“交子”,在市场流通。使用交子的人可向交子铺兑换现钱,每千钱扣除3%作为手续费。这是我国使用纸币的开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上印有房屋、树木、人物等图样,并作了暗记。后因发行人破产等原因不能兑现,发生纠纷,同时政府看到发行交子有利可图,即禁止商人发行。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改由政府发行,每次发行有一定限额,以铁钱为后备金,流通区域仍限于四川。徽宗崇宁四年(1105)改名为“钱引”,用以代替贬值的“交子”,同时扩大了流通区域。2. 坊与市秦汉时,在京都、郡、国所在的大县城内,多有官府在指定的地区设立由官府管理的“市”(进行商品交易的固定场所),与居民所住的“里”“坊”严格分开。唐初两者有严格的区分。按唐制,两京及诸州、县治所在的城市,始准设市,长安有东、西二市,洛阳有南、北、西三市,都是当时著名的市。市设市令、市丞掌管交易,凡买卖均须立契约,不立契约者为违法。市内店铺一般临街而设,鳞次栉比,出售同类商品的店铺集中在一起。因而有笔行、铁行、肉行等不同的名称。市内按规定时间集散。以后坊市制度逐渐突破: 一是坊与市的区别渐消,坊内亦出现商店;二是夜市广泛出现,突破了市场集散的时间限制;三是市的设置不限于州县治所,凡为“要路”而交易繁者皆可设市,且民间也有许多自发的市。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教学目标测试内容&测试要求&教学要求&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 了解古代中国基本的土地制度 (2) 理解“重农抑商” (3) 了解“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 (1) 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 (2) 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新课导入  通过教材引言情境导入: 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引言内容,从“田”字的写法导入土地制度的演变。教师可以设问: 田字在甲骨文中的刻法有几种?田字是表音还是表意?田字的形状说明什么?学生可以结合已有知识呼应教师。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便于由浅入深解释历史概念。&&基础达标&&1. (冲A)如右图所示,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下列对其认识错误的是&(A)A. 公田归贵族所有,私田归庶民所有B. 公田的生产采用庶民集体耕作方式C. 要求先种公田,公事毕然后治私田D. 公田中的所有收获物都归贵族所有解析 井田制下土地(“公田”)属于周天子即国家所有,贵族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2. 有人形容中国古代商业就像一个带着枷锁、脚镣并被捆绑起来的舞者。她的每一个舞步都带着沉重的牵累。这主要是因为&(D)A. 古代中国交通落后B. 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落后C. 统治者实行海禁政策D. 统治者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解析 重农抑商政策严重束缚了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所以被形容为“带着枷锁、脚镣并被捆绑起来的舞者”。&3. 下列对“重农抑商”政策评述正确的有&(C)                  ① 自然经济的产物 ② 曾在封建社会的早期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③ 最终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④ 是完全消极反动的政策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C. ①②③   &D. ①③④解析 “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早期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只是到了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故④不正确。&4. (2014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卷)《新唐书》载(太宗)谓房玄龄曰:“……工商杂流,假使技出等夷(等夷意指同行),正当厚给以财,不可假以官,与贤者比肩立、同坐食也。”这反映唐太宗的主张是&(A)A. 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B. 严禁工商业者的技术发明C. 提高商人的政治地位D. 遏制商人对高利润的追求解析 材料意思为工商人士即使技艺出众可以给予钱财,但不可以授予官职,不能与贤者平起平坐。对应选项,A正确。&5. (2014年南通模拟卷)朱元璋对户部臣僚说:“人皆言农桑衣食之本,然弃本逐末……一农执耒而百家待食,一女事织而百夫待衣,欲人无贫,得乎?”这一理念&(A)A. 强调了农业发展的重要B. 导致了崇商风气的兴盛C. 重视了资本的原始积累D. 摒弃了传统的抑商政策解析 读懂材料,理解材料。朱元璋批评了“弃本逐末”的现象,认为男耕女织,恪守本业,就可以使人“无贫”,这就“强调了农业发展的重要”。A项正确。&6. (冲A) (2014年无锡模拟卷)清乾隆年间出使中国的马戛尔尼曾说:“吾实未见中国禁止外人在北方各埠贸易之规定明文。其所云云,不过华人欲掩其真正动机,而不欲宣诸口者。”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对外政策的“真正动机”是&(B)A. 限制对外频繁交往&B. 维护天朝统治和权威
C. 闭关锁国&D. 维护封建小农经济解析 读懂材料,理解材料。注意上下文及“真正动机”。学生很容易选D项“维护封建小农经济”,但D项的真正目的也是为了维护统治,即B项。&7. (2014年连云港模拟卷)清代旧例:“凡内地商人赴外洋者,必戚里具结状,限往返期,逾限者连坐。……过三年不归者,不听回籍。”这体现了清朝的政策是&(D)A. 工商食官&B. 鼓励贸易D. 重农抑商&D. 闭关锁国解析  清朝用种种严厉的规定严格限制内地商人远赴外洋经商,超过期限者不许回国,这体现了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8.(2013年江苏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卷)清顺治十八年八月,朝廷派员至沿海各省“立界”筑垣墙,派兵戍守。《福州府志》记载,乾隆年间,在福建宁州“每处悬一碑曰:敢出界者斩”!当时清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D)A. 避免海难发生&B. 防止鸦片走私C. 杜绝西方思潮&D. 严控对外联系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解读本题所提供的材料可以得知,这时期清政府实行“海禁”政策,该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严控对外联系。&9.(判断正误)下图是中国古代耕织图诗文八角碗,该碗图片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形式是劳动者采取集体耕作方式。&(B)&解析 在奴隶制的井田制下,劳动者采取的是集体耕作方式。而该文物上的耕织图反映的是男耕女织、小农经济的社会生产形式。10. (冲A)(判断正误)1793年英使来华觐见乾隆,两国互赠礼品,清单如下:国家&礼  单英国&天体运行仪、望远镜;座钟一架、奇巧椅一对;毛瑟枪、连珠枪、铜炮、榴弹炮数门、军舰模型;英国的土特产若干中国&珐琅、珍宝、玉器、漆器、花缎、画册、鼻烟壶、扇、签、普洱茶48团、茶膏9匣和各色食品
这说明的本质问题是英国进入工业文明,中国处在农耕社会。&(A)解析  注意“本质”是深层次的,不要仅仅看表面现象。英方礼品反映的是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中方礼品反映的是封建主义农耕文明。双方赠送的不同礼品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体系。
&巩固提升一、 选择题&1. 从图一到图二变化反映的实质是&(C)&图一  图二                  A. 私田开垦越来越多B. 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效率提高C. 生产关系的变革D. 劳动力减少,井田制遭到破坏解析 历史习题中的“反映”和“实质”都是深层次的,不要只看到表面现象。从图一的奴隶制国家所有制的井田制到图二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的变化,反映的是“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劳动产品的分配、劳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本题反映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变化。&2. (冲A)《水浒传》第2回这样描写史家庄:“前通官道,后靠溪冈。一周遭杨柳绿阴浓,四下里乔松青似梁。草堂高起,尽按五运山庄;亭馆低轩,直造倚山临水。转屋角牛羊满地,打麦场鹅鸭成群。田园广野,负佣庄客有千人;家眷轩昂,女使儿童难计数。正是: 家有余粮鸡犬饱,户多书籍子孙贤。”庄园的情景说明&(B)A. 自耕农阶层生活富足安康B. 土地兼并导致财富高度集中C. 农村经济呈现出封闭状态D. 农业与养殖业开始密切结合解析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私有土地是可以买卖的,这就造成了土地关系的经常变动。小农因为天灾人祸或地主兼并等原因,往往出现失地现象。大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通过欺压农民、巧取豪夺等手段,大量兼并土地。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史家庄“田园广野”,非常富有,这就是一种土地高度集中的现象,这种现象导致了财富的高度集中。B项正确。 &3. (冲A)“探寻中国经济政策演变之路”研究性学习小组在整理研究成果时,附了两幅描绘生产民俗的河北剪纸,借以说明中国古代的某种经济形态,同时他们还引用了与这一经济形态相对应的言论。这些言论不应包括&(D)& A.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B. “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C. “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但家无井盐耳”D. “通工商之业,便渔盐之利”解析 A、B两项体现的是重农抑商政策,C项体现的是封建经济自给自足的特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反映,是中国小农经济、农耕社会的必然产物。D项主张发展工商业,与这一经济形态不吻合。D项正确。&4.《覆园丛话•产业》中记载明清时期,“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主,市廛次之,典与铺又次之”。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B)A. 封建地租重B. 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 商品经济繁荣D. 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解析 本题考查对史料的理解能力。材料表明当时把买田作为置业的主要手段,而把经商看做次要手段,从而表明了“重农抑商”的思想。&5. 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个时期的漫画,它表明&(C)&A. 封建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 古代民间手工业受到严格限制C. 封建统治者推行闭关锁国政策D. 我国古代一直实行海禁政策解析 通过画面及对话,可以看出是“封建统治者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不让造船”是为了防止沿海居民出海,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6. 明清时期“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所起的相似作用在于&(C)① 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 ② 延缓了自然经济的瓦解过程 ③ 延续了汉唐以来对外交往的局面 ④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A. ①②③ &B. ②③④C. ①②④ &D. ①③④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共同影响的分析能力。重农抑商使富商大多将钱用于买田置地,这与闭关锁国一样共同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同时延缓了自然经济的瓦解过程。③表述错误。故选C项。二、 非选择题&7.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康熙元年)令滨海民悉徙内地五十里,以绝接济台湾之患。于是麾兵拆界,期三日尽夷其地,空其人。……自有粤东以来,生灵之祸,莫惨于此。――(清)屈大均《广东新语》材料二 (康熙五十五年下诏)海外有吕宋、葛喇巴等处,常留汉人,自明以来有之,此即海贼之薮也……东洋可使贸易,若南洋,商船不可令往。&――《清圣祖实录》材料三 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窘迫)。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致远之无方,故有以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艘,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清)蓝鼎元《论南洋事宜书》请回答:(1) 据材料一,归纳康熙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和影响。(2) 据材料二,归纳康熙帝实行“海禁”的主要目的。这里的“海禁”与材料一中的“海禁”有什么不同?(3) 据材料三,指出“开海”的积极影响。结合所学如识,归纳“海禁”对中国社会长远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4) 综合上述材料,由“开海”与“海禁”的反复,指出清朝统治者政治决策上的根本出发点。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理解和归纳分析能力。第一问,原因根据材料一中“绝接济台湾之患”分析,是为了封锁台湾。影响根据“生灵之祸,莫惨于此”分析,给广东居民带来灾难。第二问,前半题根据材料二中“此即海贼之薮也”分析,目的是为了清除海贼。后半题,比较两则材料中政策的不同点,材料一中“空其人”说明禁止,材料二中“可使贸易”“不可令往”说明限制。第三问,前半题,根据材料三中“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从经济和社会两个方面分析。后半题,根据清朝时期东西方之间交往存在的差距回答。第四问,根据政治统治的目的回答。答案 (1) 封锁台湾(或收复台湾需要)。给沿海居民带来巨大灾难。 (2) 清除海贼(防止沿海商人与海盗勾结)。材料一: 完全禁止;材料二: 限制。 (3) 积极影响: 人民富足;社会安定。消极影响: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延缓了中国发展步伐。 (4) 维护封建统治。&史料研读1. 井田制材料一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①,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材料二 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凡税敛之事。――《周礼•地官•小司徒》材料三 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十一②也……夫仁政必自经界③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④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孟轲《孟子•滕文公上》&【解读】 《孟子》是记载孟子思想言论的著作,对于研究先秦思想有重要参考价值。(1) 此时的土地归国家所有,一切土地属于国王,臣民也归国王管辖。(2) “井田”是人们把一定地段的田地划成若干面积相等的方块,形如井字而得名。既是计量单位,也可以此授田。(3) 在井田上劳动的人要向国王交纳各种贡赋。(4) 孟子认为,实行仁政,一定要从治理井田开始。关于夏、商、周的土地制度井田制,由于古代文献记载的内容不尽一致和对这些记载的理解不同,学术界对井田制度的看法众说纷纭。多数人认为中国古代实行过井田制。材料四中孟子对井田制的论述,是先秦典籍中最早关于井田制的材料。但有的研究者认为,这是孟子根据井田制的传闻,为了宣传仁政的政治理想而勾画出来的,其中包含了某些真实的历史情景,也有孟子的理想成分。【注释】 ① 率土之滨: 四海之内。② 十一: 指税率十分抽一。③ 经界: 井田的界划丈量。经,即界划丈量。界,指沟田之类的界限。④ 慢: 打乱。2. 清雍正的重农抑商思想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欲于器用服玩之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且愚民见工匠之利,多于力田,必群趋而为工,则物之制造者必多,物多则售卖不易,必至壅滞①而价贱。是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也。小民含轻利而逐重利,故逐末易而务本难。苟遽然绳之以法,必非其情之所愿,而势所难行。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如此日积月累,遂成风俗。虽不必使为工者尽归于农,然可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清世宗实录》卷五七&【解读】 雍正的这段话集中反映了清代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思想。他认为: (1) 农业是国家的本业,而工商业是末业。(2) 工商业不能生产粮食,而且与农业争夺劳动力。(3) 面对工商业比农业得利多、百姓争相从事工商业的情况,主张采取措施,使百姓回归农业。这段史料反映了清朝前期的经济政策和社会经济情况。清代的统治者继承并发展了重农抑商政策,并且用于巩固封建统治。重农抑商是我国封建时代的传统政策,自商鞅变法至清朝两千多年基本上沿袭这种政策,这是由我国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是封建经济特点在政策上的反映。与当时西欧国家不遗余力地保护工商业发展的做法恰恰相反,清王朝对工商业采取了控制、压抑、打击的政策,将其视为“末业”,对国家无利。这种政策的结果,影响了商业资本的积累和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由于工商业不发达,影响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流通,对农业的发展最终也是不利的,所以说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注释】 ① 壅滞: 不流畅。
&资料卡片1. 初税亩: 我国最早的税收制度春秋时期,鲁国在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实行的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它是承认私有土地合法化的开始。春秋时期,由于牛耕和铁农具的普及和应用,农业生产力提高,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后,隐瞒在私人手中,成为私有财产;同时贵族之间通过转让、互相劫夺、赏赐等途径转化的私有土地也急剧增加。实行“初税亩”田赋制度之前,鲁国实行按井田征收田赋的制度,私田不向国家纳税,因此国家财政收入占全部农业产量的比重不断下降。公元前594年,鲁宣公因势利导,适应土地私有制这一历史潮流,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实行“初税亩”。《左传》记载:“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秋七月,初税亩。”初,是开始的意思;税亩是按土地亩数对土地征税,即“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凭借政治权力对“私田”开始征税,规定不论“私田”、“公田”一律“履亩而税”。从此,井田之外的“私田”开始纳税。初税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也预示着井田制的瓦解。2. 均田制 中国古代北魏至唐中叶封建政府推行的土地分配制度。公元485年,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制并开始执行。主要规定: (1) 男子15岁以上,授种票谷的露田40亩,妇人20亩。奴婢同样授田。耕牛1头授田叨亩,限4头牛。授田视轮休需要加倍或再加倍。授田不准买卖,年老或身死还田,奴婢和牛的授田随奴婢和牛的有无而还授。(2) 男子授桑田20亩。桑田世业,不必还给国家,可传给子孙,可卖其多余的,也可买其不足20亩的部分。产麻地男子授麻田10亩,妇人50亩,年老及身死后还田。北齐、北周、隋、唐都沿用均田制,具体办法有所变更。北齐男子18岁开始授田。唐代女子不授田,男子授永业田20亩,口分田80亩,狭乡减半。永业田、口分田均不得买卖,但迁徙和身死无力营葬者可卖永业田,从狭乡迁往宽乡者可出卖口分田。均田制的实施,肯定了土地的所有权和占有权,使农民摆脱豪强大族的控制成为国家编户齐民,保证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唐中叶以后,人口增加,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均田制实行的基础――土地国有被破坏。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实行两税法,均田制被废止。3. 乾隆帝与英国特使马戛尔尼1793年,英国为了建立与中国的通商关系,派马戛尔尼访华。乾隆帝十分高兴地接见了马戛尔尼,但是乾隆帝把他当做一个藩属的贡使看待,要他行双膝下跪之礼。马戛尔尼最初不答应,后来有条件地答应。他的条件是: 将来中国派使者到伦敦去的时候,使者也必须向英王行跪拜礼,或是中国官员向他所带来的英王的画像行跪拜礼。最终他以单膝下跪的形式朝见了乾隆帝。乾隆帝很不高兴,接见以后,就要他离京回国。至于英国所提出的通商要求,乾隆帝的回答是:“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从而拒绝了英国的通商要求。第一单元 单元归纳与整合&单元归纳一、 整体知识结构&二、 时空定位&&&单元整合一、 阶段特征――单元概述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经济形态。先民们长期的奋斗,使中国农耕文明形成了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中国古代的工商业高度发达,手工业产品和商品经济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些都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封建社会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然而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的政策,严重阻碍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传统的经济结构没有发生革命性的变革,最终使中国在现代化的世界大潮中落伍。本单元从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及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四个角度全面分析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中国古代的农业包括农耕方式由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精耕细作技术的不断成熟,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中国古代手工业在经营形态上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在手工业门类方面,冶金、制瓷、丝织业技术水平不断成熟,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秦汉、隋唐、宋元和明清,商品经济在经营场所、商品种类、货币金融及对外贸易等各个方面不断发展。土地制度由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在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基础上,明朝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清代缓慢发展,但由于统治者的“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一直是稀疏而又微弱的。二、 知识整合(一)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特点、主要形式及演变规律1. 特点(1) 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2) 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3) 封建政府和皇帝还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2. 主要形式(1) 封建大地主土地所有制: 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在封建社会中占支配地位。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后才被彻底消灭。(2) 封建土地国有制: 包括均田制和屯田制等形式。(3) 农民土地所有制: 是对封建生产关系的重要补充。3. 演变规律官僚、地主和贵族通过各种手段兼并农民甚至国家的土地,地主私有制不断扩大,自耕农经济和国家所有的土地逐渐减少。(二) 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比较比较项&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实施时期&实施于战国时期,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封建社会衰落时期目的&维护封建统治&压制商人势力,维护封建统治基础,发展地主经济&防御外来殖民势力,维护封建体制内容&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严格控制国内市场和商业活动&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影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前期对古代农业的发展有利,后来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限制了中国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三) 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特点方  面&特  点农业生产模式&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模式,实行精耕细作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小农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等多种形式并存经济重心&经历了从西向东、从北向南的转移过程,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不断变化工商业&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而存在,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经济结构&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政策&大多采用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采取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四) 中国古代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1. 我国封建社会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牢固结合。农民的家庭手工业主要是自给性的生产,它的发展起着巩固自然经济、阻碍社会分工和维护封建制度的作用。尽管家庭手工业中自用有余的一部分产品也进入市场,但仍然是副业性质,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小商品生产。这对独立手工业和资本主义萌芽来说,是一种限制力量。2. 封建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在清朝具体表现为对内实行重农抑商、对外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加上沉重的封建赋税剥削,导致小农贫困化,商品经济难以发展。财富的积累、社会生产的扩大都十分困难。3. 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逐渐形成地主、商人、高利贷者三位一体的剥削体系。在这种剥削体系中,地主、商人和放贷者往往互相转化,很少投资于手工业。文 章 来源 天添 资源网 w w w.tT z
没有相关学科试题&&
? ? ? ? ? ? ? ?
var _bdhmProtocol = (("https:" ==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 https://" : " http://");
document.write(unescape("%3Cscript src='" + _bdhmProtocol + "/h.js%3Fde4f10e54e8' type='text/javascript'%3E%3C/script%3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业银行支付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