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 OSI/RM模型是国际标准化组织OSI制定的七层网络协议议

OSI/RM参考模型的提出:
世界上第一个网络体系结构由IBM公司提出(74年,SNA),以后其他公司也相继提出自己的网络体系结构如:Digital公司的DNA,美国国防部的TCP/IP等,多种网络体系结构并存,其结果是若采用IBM的结构,只能选用IBM的产品,只能与同种结构的网络互联。
  为了促进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77年成立了一个委员会,在现有网络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基于具体机型、操作系统或公司的网络体系结构,称为开放系统互联模型(OSI参考,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TCP/IP开发过程:
在构建了阿帕网先驱之后,DARPA开始了其他数据传输技术的研究。NCP诞生后两年,1972年,罗伯特&卡恩(Robert E. Kahn)被DARPA的信息技术处理办公室雇佣,在那里他研究卫星数据包网络和地面无线数据包网络,并且意识到能够在它们之间沟通的价值。在1973年春天,已有的ARPANET网络控制程序(NCP)协议的开发者文顿&瑟夫(Vinton Cerf)加入到卡恩为ARPANET设计下一代协议而开发开放互连模型的工作中。
  到了1973年夏天,卡恩和瑟夫很快就开发出了一个基本的改进形式,其中网络协议之间的不同通过使用一个公用互联网络协议而隐藏起来,并且可靠性由主机保证而不是像ARPANET那样由网络保证。(瑟夫称赞Hubert Zimmerman和Louis Pouzin(CYCLADES网络的设计者)在这个设计上发挥了重要影响。)
  由于网络的作用减少到最小的程度,就有可能将任何网络连接到一起,而不用管它们不同的特点,这样就解决了卡恩最初的问题。(一个流行的说法提到瑟夫和卡恩工作的最终产品TCP/IP将在运行&两个罐子和一根弦&上,实际上它已经用在信鸽上。一个称为网关(后来改为路由器以免与网关混淆)的计算机为每个网络提供一个接口并且在它们之间来回传输数据包。
  这个设计思想更细的形式由瑟夫在斯坦福的网络研究组的1973年&1974年期间开发出来。(处于同一时期的诞生了PARC通用包协议组的施乐PARC早期网络研究工作也有重要的技术影响;人们在两者之间摇摆不定。)
  DARPA于是与BBN、斯坦福和伦敦大学签署了协议开发不同硬件平台上协议的运行版本。有四个版本被开发出来&&TCP v1、TCP v2、在1978年春天分成TCP v3和IP v3的版本,后来就是稳定的TCP/IP v4&&目前因特网仍然使用的标准协议。
  1975年,两个网络之间的TCP/IP通信在斯坦福和伦敦大学(UCL)之间进行了测试。1977年11月,三个网络之间的TCP/IP测试在美国、英国和挪威之间进行。在1978年到1983年间,其他一些TCP/IP原型在多个研究中心之间开发出来。ARPANET完全转换到TCP/IP在日发生。[1]
  1984年,美国国防部将TCP/IP作为所有计算机网络的标准。1985年,因特网架构理事会举行了一个三天有250家厂商代表参加的关于计算产业使用TCP/IP的工作会议,帮助协议的推广并且引领它日渐增长的商业应用。
  日卡恩和瑟夫由于他们对于美国文化做出的卓越贡献被授予总统自由勋章。
在制定计算机网络标准方面,起着重大作用的两大国际组织是:国际电报与电话咨询委员会(CCITT),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虽然它们工作领域不同,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通信与信息处理之间的界限开始变得比较模糊,这也成了CCITT和ISO共同关心的领域。为了使不同体系结构的计算机网络都能互联,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77年成立专门机构研究这个问题。1978年ISO提出了&异种机连网标准&的框架结构,这就是著名的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OSI。1983年正式批准使用。
有趣的是,ISO 使用IBM的SNA协议栈作为它的OSI的原始模型。&看来是先有TCP/IP协议再有OSI参考模型的.
阅读(...) 评论()名词解释关于internet、tcp/ip模型、osi/rm、IIS等。。一、名词解释internettcp/IP模型OSI/RMIISDNS、DHCP、FTPEIA/TIA568AADSLCSSHTML磁盘配额二、问答题什么是网络体系结构?试比较OSI参考模型和TCP/IP模型的_百度作业帮
名词解释关于internet、tcp/ip模型、osi/rm、IIS等。。一、名词解释internettcp/IP模型OSI/RMIISDNS、DHCP、FTPEIA/TIA568AADSLCSSHTML磁盘配额二、问答题什么是网络体系结构?试比较OSI参考模型和TCP/IP模型的
名词解释关于internet、tcp/ip模型、osi/rm、IIS等。。一、名词解释internettcp/IP模型OSI/RMIISDNS、DHCP、FTPEIA/TIA568AADSLCSSHTML磁盘配额二、问答题什么是网络体系结构?试比较OSI参考模型和TCP/IP模型的异同点请描述CSMA/CD的工作原理请解答说明搭建WWW服务器的步骤搭建FTP服务器有哪些途径?请列举5/8种常用的INTERNET的读入方式,并做具体说明简述共享接入的工作原理,并说明共享接入有哪些作用?答案简单易懂
到谷歌,自己输入关键字搜!比谁给你的都全面!或者你咨询专业人士!
Internet,中文正式译名为因特网,又叫做国际互联网。它是由那些使用公用语言互相通信的计算机连接而成的全球网络 TCP/IP参考模型分为四层: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传输层(Transport Layer)、网络层(Internet Layer)、链路层(Link Layer)。 OSI/RM的全称是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它是由国际标准组织ISO提出的...
/soft/7728.htm
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创建了OSI模型,并在1984年发布,以为供应商提供一个网络模型,这样它们的产品可以在网络上协调工作。OSI参考模型提供了层次分析工具,以理解互连技术,以及当前和未来网络发展的基础。在网络互连中,有两个标准可以考虑:合法的和事实的。合法的意味着用权力或法律建立。事实的意味着用实际的事实建立,尽管没有得到官方或法律上的承认,但TCP/IP为那个协议创建了一个事实...浅论计算机网络中OSI/RM模型和TCP/IP模型--《科技风》2010年10期
浅论计算机网络中OSI/RM模型和TCP/IP模型
【摘要】:本文介绍了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两种参考模型OSI/RM和TCP/IP,简单了解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中模型的产生和发展,并从他们的层次和功能对比了解两种模型的不同特点。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TP393.02【正文快照】:
信息化社会的基础是计算机和互联计算机的信息网络,信息网络已成为十分重要的基础设施。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OSI/RM是198年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提出的网络通信参考模型,它是一种分层体系结构,包括体系结构、服务定义和协议规范。网络采用分层体系结构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村合;[J];情报学报;2002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曾碧卿,陈志刚,吕西红;[J];电脑与信息技术;2005年01期
王洪娟;;[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7年02期
朱建春;[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隋银昌;[J];情报杂志;2003年09期
黄孟黎;[J];图书情报工作;2005年02期
吴廷照,李兴国,李秉严;[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4年02期
罗舟,赵跃龙;[J];现代电子技术;2004年22期
江涛;[J];现代情报;2004年05期
吉炽平;[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4年06期
张桦;[J];医疗设备信息;2005年07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端妮;[D];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
曹安丽;[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沈磊;[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山兰;[N];中国计算机报;2002年
;[N];中国计算机报;200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trackbacks-0
1 OSI参考模型
  谈到网络不能不谈OSI参考模型,虽然OSI参考模型的实际应用意义不是很大,但其的确对于理解网络协议内部的运作很有帮助,也为我们学习网络协议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在现实网络世界里,TCP/IP协议栈获得了更为广泛的应用。
  1.1 OSI参考模型的分层结构
  OSI参考模型(OSI/RM)的全称是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OSI/RM),它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ISO)提出的一个网络系统互连模型。
  OSI参考模型采用分层结构,如图1-1所示。      图1-1  OSI参考模型
 在这个OSI七层模型中,每一层都为其上一层提供服务、并为其上一层提供一个访问接口或界面。
  不同主机之间的相同层次称为对等层。如主机A中的表示层和主机B中的表示层互为对等层、主机A中的会话层和主机B中的会话层互为对等层等。
  对等层之间互相通信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如通信的内容、通信的方式,我们将其称为协议(Protocol)。
  我们将某个主机上运行的某种协议的集合称为协议栈。主机正是利用这个协议栈来接收和发送数据的。
  OSI参考模型通过将协议栈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可以简化问题的分析、处理过程以及网络系统设计的复杂性。
  OSI参考模型的提出是为了解决不同厂商、不同结构的网络产品之间互连时遇到的不兼容性问题。但是该模型的复杂性阻碍了其在计算机网络领域的实际应用。与此对照,后面我们将要学习的TCP/IP参考模型,获得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实际上,也是目前因特网范围内运行的唯一一种协议。
  1.2 OSI参考模型中各层的作用
  在OSI参考模型中,从下至上,每一层完成不同的、目标明确的功能。
  1、物理层(Physical Layer)
  物理层规定了激活、维持、关闭通信端点之间的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以及过程特性。该层为上层协议提供了一个传输数据的物理媒体。
  在这一层,数据的单位称为比特(bit)。
  属于物理层定义的典型规范代表包括:EIA/TIA RS-232、EIA/TIA RS-449、V.35、RJ-45等。
  2、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
  数据链路层在不可靠的物理介质上提供可靠的传输。该层的作用包括:物理地址寻址、数据的成帧、流量控制、数据的检错、重发等。
  在这一层,数据的单位称为帧(frame)。
  数据链路层协议的代表包括:SDLC、HDLC、PPP、STP、帧中继等。
  3、网络层(Network Layer)
  网络层负责对子网间的数据包进行路由选择。此外,网络层还可以实现拥塞控制、网际互连等功能。
  在这一层,数据的单位称为数据包(packet)。
  网络层协议的代表包括:IP、IPX、RIP、OSPF等。
  4、传输层(Transport Layer)
  传输层是第一个端到端,即主机到主机的层次。传输层负责将上层数据分段并提供端到端的、可靠的或不可靠的传输。此外,传输层还要处理端到端的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问题。
  在这一层,数据的单位称为数据段(segment)。
  传输层协议的代表包括:TCP、UDP、SPX等。
  5、会话层(Session Layer)
  会话层管理主机之间的会话进程,即负责建立、管理、终止进程之间的会话。会话层还利用在数据中插入校验点来实现数据的同步。
  会话层协议的代表包括:NetBIOS、ZIP(AppleTalk区域信息协议)等。
  6、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
  表示层对上层数据或信息进行变换以保证一个主机应用层信息可以被另一个主机的应用程序理解。表示层的数据转换包括数据的加密、压缩、格式转换等。
  表示层协议的代表包括:ASCII、ASN.1、JPEG、MPEG等。
  7、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应用层为操作系统或网络应用程序提供访问网络服务的接口。
应用层协议的代表包括:Telnet、FTP、HTTP、SNMP等。       1.3 OSI参考模型中的数据封装过程     图1-2  OSI参考模型中的数据封装过程
如图1-2所示,在OSI参考模型中,当一台主机需要传送用户的数据(DATA)时,数据首先通过应用层的接口进入应用层。在应用层,用户的数据被加上应用层的报头(Application Header,AH),形成应用层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PDU),然后被递交到下一层-表示层。
  表示层并不"关心"上层-应用层的数据格式而是把整个应用层递交的数据包看成是一个整体进行封装,即加上表示层的报头(Presentation Header,PH)。然后,递交到下层-会话层。
  同样,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也都要分别给上层递交下来的数据加上自己的报头。它们是:会话层报头(Session Header,SH)、传输层报头(Transport Header,TH)、网络层报头(Network Header,NH)和数据链路层报头(Data link Header,DH)。其中,数据链路层还要给网络层递交的数据加上数据链路层报尾(Data link Termination,DT)形成最终的一帧数据。
  当一帧数据通过物理层传送到目标主机的物理层时,该主机的物理层把它递交到上层-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负责去掉数据帧的帧头部DH和尾部DT(同时还进行数据校验)。如果数据没有出错,则递交到上层-网络层。
  同样,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也要做类似的工作。最终,原始数据被递交到目标主机的具体应用程序中。
  2 TCP/IP参考模型
ISO制定的OSI参考模型的过于庞大、复杂招致了许多批评。与此对照,由技术人员自己开发的TCP/IP协议栈获得了更为广泛的应用。如图2-1所示,是TCP/IP参考模型和OSI参考模型的对比示意图       图2-1  TCP/IP参考模型
 如图1-2所示,在OSI参考模型中,当一台主机需要传送用户的数据(DATA)时,数据首先通过应用层的接口进入应用层。在应用层,用户的数据被加上应用层的报头(Application Header,AH),形成应用层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PDU),然后被递交到下一层-表示层。
  表示层并不"关心"上层-应用层的数据格式而是把整个应用层递交的数据包看成是一个整体进行封装,即加上表示层的报头(Presentation Header,PH)。然后,递交到下层-会话层。
  同样,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也都要分别给上层递交下来的数据加上自己的报头。它们是:会话层报头(Session Header,SH)、传输层报头(Transport Header,TH)、网络层报头(Network Header,NH)和数据链路层报头(Data link Header,DH)。其中,数据链路层还要给网络层递交的数据加上数据链路层报尾(Data link Termination,DT)形成最终的一帧数据。
  当一帧数据通过物理层传送到目标主机的物理层时,该主机的物理层把它递交到上层-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负责去掉数据帧的帧头部DH和尾部DT(同时还进行数据校验)。如果数据没有出错,则递交到上层-网络层。
  同样,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也要做类似的工作。最终,原始数据被递交到目标主机的具体应用程序中。
  2 TCP/IP参考模型
ISO制定的OSI参考模型的过于庞大、复杂招致了许多批评。与此对照,由技术人员自己开发的TCP/IP协议栈获得了更为广泛的应用。如图2-1所示,是TCP/IP参考模型和OSI参考模型的对比示意图。     图2-2  TCP/IP参考模型的层次结构   在TCP/IP参考模型中,去掉了OSI参考模型中的会话层和表示层(这两层的功能被合并到应用层实现)。同时将OSI参考模型中的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合并为主机到网络层。下面,分别介绍各层的主要功能。
  1、主机到网络层
  实际上TCP/IP参考模型没有真正描述这一层的实现,只是要求能够提供给其上层-网络互连层一个访问接口,以便在其上传递IP分组。由于这一层次未被定义,所以其具体的实现方法将随着网络类型的不同而不同。
  2、网络互连层
  网络互连层是整个TCP/IP协议栈的核心。它的功能是把分组发往目标网络或主机。同时,为了尽快地发送分组,可能需要沿不同的路径同时进行分组传递。因此,分组到达的顺序和发送的顺序可能不同,这就需要上层必须对分组进行排序。
  网络互连层定义了分组格式和协议,即IP协议(Internet Protocol)。
  网络互连层除了需要完成路由的功能外,也可以完成将不同类型的网络(异构网)互连的任务。除此之外,网络互连层还需要完成拥塞控制的功能。
  3、传输层
  在TCP/IP模型中,传输层的功能是使源端主机和目标端主机上的对等实体可以进行会话。在传输层定义了两种服务质量不同的协议。即:传输控制协议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和用户数据报协议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
  TCP协议是一个面向连接的、可靠的协议。它将一台主机发出的字节流无差错地发往互联网上的其他主机。在发送端,它负责把上层传送下来的字节流分成报文段并传递给下层。在接收端,它负责把收到的报文进行重组后递交给上层。TCP协议还要处理端到端的流量控制,以避免缓慢接收的接收方没有足够的缓冲区接收发送方发送的大量数据。
  UDP协议是一个不可靠的、无连接协议,主要适用于不需要对报文进行排序和流量控制的场合。
  4、应用层
  TCP/IP模型将OSI参考模型中的会话层和表示层的功能合并到应用层实现。
  应用层面向不同的网络应用引入了不同的应用层协议。其中,有基于TCP协议的,如文件传输协议(File Transfer Protocol,FTP)、虚拟终端协议(TELNET)、超文本链接协议(Hyper Text Transfer Protocol,HTTP),也有基于UDP协议的,如简
阅读(...) 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7层网络协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