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风光电最后有没有收购海润光伏察尔湖海润

江苏顺风光电成功收购无锡尚德
时间:&&作者:本站&&浏览次数:322
  10月8日晚间,在无锡尚德重组竞标中获胜时,江苏顺风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江苏顺风光电&)负责人也付了5亿元押金给无锡尚德的重组管理人,以表达自己的诚意。这部分资金,比江苏顺风光电的控股公司&&顺风光电上半年收入还高出20%.
  有知情人士称,顺风光电在收购无锡尚德上,会掏一些钱,但不会很多。聪明的郑建明(顺风光电实际控制人)知道什么时候要花钱,什么时候用别人的钱来挣钱。同时,对无锡尚德的收购,或许正是他做大光伏电站项目的重要一步棋。
  有传闻称,郑建明从海南、上海投资房地产起家,而2002年起又转战香港炒卖写字楼,5年时间赚了5亿港元,估计身家超过10亿港元。同时,他本人也有可能曾是国美电器[微博]的主要股东之一。
  郑建明是从2011年低调进入到光伏产业中的。2012年11月底,顺风光电的主要股东汤国强将大量股份转给了郑建明,后者成为持股29.65%的第一大股东。
  从以往郑建明在光伏上的出手来看,多是大手笔、大公司。如,其参股赛维LDK,斥资近1亿元购买了无锡尚德的部分关联公司股权、组件产品等。
  今年7月5日,顺风光电也敲定了与海润光伏总计499兆瓦、投资额达47亿元的6个光伏电站的合作项目。
  海润光伏总裁杨怀进曾告诉记者:&这些项目基本都转让给顺风光电了,现在我们拿到了履约保证金和定金,总额为3亿元。&但双方的合作,则是基于海润光伏成为这些项目的EPC承包商。
  熟悉光伏项目运作的一位山东当地企业负责人向本报记者说,简单而言,郑建明的思路是,拿到这些电站项目,并让海润光伏垫款做EPC承包建设。光伏项目发电成功后,彼此再分账。这样,郑建明既扩大了自己的光伏电站业务,而且出资也并不多。
  事实上,目前郑建明正在撒网于新疆、甘肃等地,并积极建设新的电站,而一些电站的运作模式也可能与上述项目类似:由工程商、设备商前期垫款,再兴建项目,最终上网后,大家再逐步分钱。这可能是郑建明运作这些电站项目的主要套路。
  因此,郑建明收购无锡尚德,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无锡尚德现在虽有很强的组件生产能力,但知名度和品牌大大削弱。郑建明或可通过少量的经营性资金,先把无锡尚德的组件项目运营起来并用在自己的光伏电站上。但是,在付款上,可能会灵活处置,甚至可以欠款无锡尚德。
  既然无锡尚德未来都是在自己的运营体系之内,无论是管理和账款结算,都可以由郑建明或顺风光电说了算,由此成就其最终要成为国际最大电站运营商之一的梦想。
  目前,从事光伏电站项目的风险比以往要小一些。国家已经确定了各地光伏上网电价(0.9~1元/千瓦时)及相应补贴政策(分布式电站补贴0.42元/千瓦时),因此企业或能保证正常收益。但是,一位无锡尚德高管则认为,顺风光电要实现高盈利且让无锡尚德正常运转,必须要在光伏补贴到位的前提下,才能获得,否则其财务成本也将吞噬其利润。顺风光电在低谷抄底,应是成功的第一步,但最终的成败乃是光伏电价及各类补贴的及时发放。
热门新闻排行海润光伏42亿大单背后:9成多项目无核准批文|海润|光伏|批文_新浪财经_新浪网
&&& &&正文
海润光伏42亿大单背后:9成多项目无核准批文
  核心提示:不仅错误的披露了顺风光电的财报,被指误导投资者,超9成项目并未得到当地发改委的核准批文,订单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
  21世纪网讯7月5日,海润光伏发布特大合同公告,拟与香港上市公司顺风光电旗下的江西顺风光电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顺风投资)签订41.9亿元的工程承包协议,占公司去年营业总收入的84%。
  但面对这一重度利好,投资者并未买账,5日收盘,海润光伏反而下跌3.08%,合作方顺风光电则大涨11.72%。
  21世纪网调查发现,海润光伏不仅错误的披露了顺风光电的财报,被指误导投资者,而且超过9成项目并未得到当地发改委的核准批文,订单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
  除此之外,由于频繁变动商业模式,海润光伏的专业能力也受到业内人士质疑。
  江苏一位专业光伏电站运营商就对21世纪网表示:“光伏制造与光伏电站运营完全是两种商业模式,海润在国内还没有成功的独立运营案例。”
  公告摆乌龙
  7月5日,海润光伏发布公告,拟与顺风投资签署《项目收购及合作开发协议》, 涉及499MW光伏电站项目的转让和建设,双方同意通过股权转让、合资等方式进行合作。
  双方还同时签订了项目公司《股权转让协议》及《项目EPC合作协议》。其中,《项目EPC合作协议》是由海润光伏总承包后续479MW光伏发电项目工程的协议,合同金额约41.9亿元。
  根据资料,合作方顺风投资大股东为香港上市公司顺风光电,实际控制人为郑建明。
  此前,郑建明已先后控股顺风光电、入股赛维LDK、购买尚德旗下工厂,成为光伏行业新的“大佬”。2013年来,郑又将眼光投向了电站领域,而这一次他选择了深陷电站泥潭的海润光伏。
  而正是因为投资电站,让海润光伏资金链十分紧张,2013年第一季度,已负债合计超过93亿元,资产负债率达到72.49%,6月因为多基地欠薪,旗下子公司还出现过罢工事件。(详见21世纪网报道《海润光伏电站“嗜血”:子公司欠薪罢工》)
  海润光伏对资金异常渴求,顺风光电的出现可谓雪中送炭,但海润光伏显然并未对合作方有足够的了解。
  在披露合作方顺风光电背景时,海润光伏大摆乌龙,将原本亏损2.71亿元的顺风光电披露为盈利2.71亿元;不仅如此,其公布的合同协议与合作方顺风光电公布的协议在一些细节上也有出入。
  根据顺风光电财报,截至2012年末,顺风光电总资产为20.52亿元,净资产为4.31亿元,2012年度营业收入为10.59亿元,净利润为亏损2.71亿元。。
  而在海润光伏公告中,顺风光电2012年净利润则被披露为()元,以括号代替了亏损。
  由于41.90亿元的合同款将由顺风光电来支付,因此合作方的实力和盈利能力直接决定着项目能否顺利完成,海润光伏将顺风光电亏损的业绩写成盈利,显然会影响投资者的判断。
  除此之外,在公告中海润光伏还表示,“自本协议签署之日起9个工作日内,顺风投资向海润光伏支付协议定金20955万元人民币。”
  对于这笔定金,并未在顺风光电的公告中出现。
  21世纪网查阅其公告发现,顺风光电的表述为“江西顺风⒅Ц逗H蠊夥脑急Vそ鹑嗣癖90,450,000元,自框架协议之日起3个工作日戎Ц度嗣癖50,000,000元及自框架协议之日起9个工作日内支付余额。”
  二者相差9000多万元,为何一份合同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付款额?
  一位接近海润光伏的业内人士对21世纪网表示,“一个可能是,二者在合作细节上还未谈好,协议里(海润光伏)的一个项目公司在国开行还有1.5亿的贷款,这笔钱海润希望顺风能垫付上,但顺风只同意了8000多万。”
  9成多项目无核准批文
  根据二者签订的框架协议,499MW的电站项目被分为了三类,并分别采取不同的合作模式。
  第一类项目:已取得项目所在地省级发改委核准批文和入网许可且已签订EPC合同并在建设中的项目共20MW;第二类项目:已取得项目所在地发改委签发的项目前期工作函且已成立项目公司的待建项目共210MW;第三类项目:已取得项目所在地发改委签发的项目前期工作函但尚未成立项目公司的项目共269MW。
  前两类项目共涉及规模230MW,将采取顺风投资逐步收购包括酒泉、兴和县察尔湖、精河、吐鲁番海鑫、柯坪、岳普湖等6个项目公司95%的股权的形式来完成。
  在股权交割后,海润光伏负责并确保协议签署后六个月之内完成第二类项目中不少于60%项目的后续开发工作,全部第二类合作项目的后续开发工作应在本协议签署后八个月内完成,即取得所在地省级发改委的核准批文,使项目达到开工状态。
  第三类269MW项目,海润光伏应负责每一个项目的后续开发工作,直至取得所在地省级发改委的核准批文,使项目达到开工状态。
  在海润光伏的公告中,仅对第二类项目合作做了时间上的承诺。但顺风光电则对三类项目都做出了时间上的框定。
  根据其公告,第一类项目应在2013 年12 月31 日之前完成,第三类项目的要求则与第二类项目相同,要求海润光伏8个月内取得所在地省级发改委的核准批文。
  这就意味着,除了20MW的已经取得了当地发改委的核准批文具备开工条件以外,其余479MW的电站项目都还未取得当地发改委的核准批文,并不具备开工条件。
  “项目前期工作函指的是路条,相当于准生证,而有了(核准)批文才可以上户口。”浙江光伏协会的一位工作人员这样告诉21世纪网。
  据了解,在光伏电站开发中,路条、核准批文、及时并网是三个决定性的条件,关乎着一个项目的成败。
  “现在,敢拿了路条就未核准先建的企业越来越少。拿不到核准就无法并网,投资等于打了水漂。这两年随着大量投资者涌入西部以及长期存在的并网问题,地方政府的路条发放已越收越紧,而且越来越倾向于国企和发电企业。” 上述光伏运营商表示。
  据其介绍,去年我国光伏电站EPC企业总装机量排名第一的中电投也才320MW,海润光伏的499MW规模还是有些大。
  “这些电站都属于大型电站,现在国家的政策更侧重于分布式光伏电站。”而一旦国家政策有变,42亿的订单或将成为泡影。
  对此风险,海润光伏在其发布的补充公告中也表示,“项目所在地发改委有可能不予以核准。”
  顺风光电则在其公告中也表明此协议为“潜在收购”、“可能继续或可能不继续”。
  专业能力成疑
  除了信披错误和项目风险,海润光伏做EPC的专业能力也受到业内人士的质疑。
  所谓EPC是指涵盖“设计、采购、施工”在内的工程总承包,是我国现阶段光伏电站运营的一种盈利模式。
  在这方面海润光伏在国内还没有独立运营案例,对此,海润光伏亦承认,其在公告中表述:“本协议涉及的光伏电站工程 EPC 总承包业务为公司新开拓业务。”
  据了解,EPC的一般的合作方式是专业运营商寻找制造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制造企业以组件入股占大头,EPC企业做终端的光伏电站,投资较少。
  而海润光伏与顺风光电的组合就有些奇怪,顺风没有组件生产能力,又想成为大股东投资电站,海润没有EPC经验,又是组件生产企业,反而占股很少。
  这意味着,海润光伏再次改变了其商业模式。
  自2011年借壳上市以来,2年的时间里,海润光伏的商业模式多次变化,从最初的光伏制造商到电站开发商再到如今的EPC。
  “以前海润做硅片、组件是制造业,之后进入到光伏电站开发一定程度上属于金融业,这是两种完全不同商业模式。现在又把国内的电站都转手了搞起了EPC,这又是系统集成一定程度上属于服务业。”上述光伏电站运营商表示。
  不过,由于近年来光伏行业所面临的局面。上游的硅片、组件企业亏损严重、库存高企,为了消化库存,很多企业都开始向下游进军开发电站。
  “组件企业进入下游(光伏电站)只不过是把库存从仓库里搬到了电站上,目前国内民营企业做电站的收益率还不到3%,还会占用大量资金,影响企业的现金流,无异于饮鸩止渴,超日如此、海润也是如此。”
  那么为何这些组件企业如此热衷于投资光伏电站?“一个好处是,自己的电站用自己的组件可以卖的价格更高些,这样财报会好看些。”上述人士表示。
  以海润光伏为例,2012年共销售组件813.65MW,销售金额36.81亿元,生产成本33.46亿元,约为4.11元/瓦,毛利率9.1%,同期尚德、英利这些海外上市公司的毛利率均为负值。在其独资的武威50MW光伏电站建设项目上,计划投资6.5亿元,成本为13元/瓦,按照行业内组件所占40-60%比例计算,组件售价在5元以上;而在其参股的已建成并网的国电德令哈20.4MW项目上,共投资2.4亿元,成本则为11.8元/瓦,价格相差明显。
  在将国内电站打包售出之后,海润光伏不可避免的会让度出一部分利润,不过,其资金压力也将会大大减小,高企的库存问题也将得到解决,2013年第一季度海润光伏库存达到了8.3亿元。
  根据协议,469MW项目的组件将会采用海润光伏的组件,合同金额为41.9亿元,约为9.74元/瓦,而根据此前5月海润光伏的公告“19.42亿元投资190 MW 项目”,约为10.22元/瓦,利润将下滑近5%。
  “利润下滑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还在于海润具不具备EPC的能力,要知道在海润国内还没有一个成功的独立运营案例。” 上述人士强调道。
  据21世纪网了解,海润光伏虽然在国外已经有了成功并网的项目,但效益并不好。而在国内与国电合作的德令哈项目,总投资为2.4亿元,2012年收益为913.4万元,收益率仅为3.8%。(21世纪网李彬&)
&&|&&&&|&&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顺风光电公布,公司於本月4日与海润光伏订立框架协议,拟收购海润光伏於内地开发三类太阳能电站项目,总年产能499兆瓦。公司於同日订立协议,向海润光伏收购其6间附属权益,包括,兴和县察尔湖海润生态光伏发电的90%权益,代价9亿元人民币(下同);酒泉海润光伏发电的95%权益,代价9.5亿元;吐鲁番市海鑫光伏发电的95%权益,代价9.5亿元等。收购代价总数逾47亿元,由公司以现金支付。&&&&&该等目标公司均主要於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及甘肃省从事发展太阳能发电站项目。&&&&&於完成该等协议项下之收购後,集团将在中国参与发展6个太阳能发电站项目,总年度产能达到230兆瓦。董事相信,根据该等协议进行收购显示公司在发展及兴建太阳能发电站方面的执行能力。集团继续发掘新机会以确保稳健发展其太阳能发电业务。(责任编辑:finet)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苹果公司收购海润光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