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钉钉的广州开发区上市公司司

腾讯有微信、阿里有钉钉,班聊怎样突围?--百度百家
腾讯有微信、阿里有钉钉,班聊怎样突围?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万万没想到,BAT争霸的万亿企业级服务市场,居然也要从即时通讯这个入口切入。
万万没想到,BAT争霸的万亿企业级服务市场,居然也要从即时通讯这个入口切入。
是的,腾讯在发力微信“企业号”,阿里巴巴高调推“钉钉”----从机场、户外到处可见的广告牌就知道其力度。
BAT为什么?班聊凭啥冒头这么快?即时通讯能成为企业级服务市场的入口吗?本期深受读者欢迎的《入口列传》专栏就来简单八一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后查看全部系列文章。(扫描文末二维码,关注可获取更多内幕,每日一深度!)
【万亿企业级互联网市场等待入口】
这两年,业内公认,企业级互联网服务的春天来了。与之对应的是,SaaS(在线软件)行业异常火爆,巨额融资频频。
实际上,企业级互联网服务市场远不止于目前的SaaS市场。从数据上看,一家100人的企业每年经营花费约2000万元,而SaaS服务只有约2万元,仅占千分之一。一旦企业把日常经营行为互联网化后,就可以形成万亿级别的企业服务市场。
套用著名小说《等待戈多》的句式,这个万亿级的企业级互联网市场,需要一个强入口来撬动。“入口”是互联网行业特有的名词。于腾讯,QQ/微信是入口级产品;于阿里巴巴,淘宝是入口级产品。于百度,网页搜索是入口级产品。于360,安全卫士是入口级产品。于小米,手机是入口级产品。于美团,餐饮团购是入口级产品。于滴滴,打出租车是入口级产品。
我在年度培训公开课【重创新】中提出:入口的本质,是一个与用户最“重度连接”的产品或服务,以此为根据地,逐渐延伸企业的整个商业体系。其实,互联网经济的核心模式就是入口模式,互联网公司的秘密就是打造入口级产品!
入口级产品的达摩五指包括:刚需、痛点、高频、场景、连接,对于工作即时通讯产品而言,刚需(确实存在这个需求)、痛点(无法与个人IM有效区隔而导致体验较差)、高频(天天使用)、强场景(延伸性强),理论上有成为入口的可能。
班聊就是一个瞄着入口的企业级即时通讯软件,目前拥有超过百万的日活跃用户。班聊英文名WorkChat,可以直接和微信英文名WeChat直接区分出不同属性。班聊前身为IMO云办公室,是一款基于PC,并集成了众多企业第三方应用如流程审批、考勤、日程管理、企业文件,并可以通过开放API和众多专业OA/CRM/ERP连接的企业即时通讯平台。许多知名企业如和记黄埔、国通物流、李宁服装等都从PC时代开始使用IMO云办公室产品。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易睦网络在今年4月将IMO云办公室更名为IMO班聊,并发布班聊灰度测试版本,正式宣布进军移动互联网。据悉其完整版将在年底上线,这是国内首家跨PC和移动端的工作场景的即时通讯平台。
【争夺企业级服务的支付场景】
要我说,班聊、钉钉大火,本质上是卡位了企业级服务的支付场景。入口级产品的特点之一就是:强场景、强延伸。
先科普一下,“场景”本来是一个影视剧用语,指在特定时间、空间内发生的行动,或者因人物关系所构成的具体画面,它是通过人物的行动来表现剧情的一个个特定过程。从电影角度讲,正是不同的场景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以超文本链接为核心的Link模式已经完全失效,因此导致了流量的碎片化,移动流量的核心特征便是场景。
因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每一个人时刻都生活在不同的场景中,消费者与商家、子女与父母、学生与老师、共同的兴趣爱好者等等。基于不同的场景,建立不同的场景关系链,来解决不同场景的问题。最终,在互联网上形成一个新的社会关系网络。强场景就意味着强连接,意味着高频次。
以企业级服务市场为例,目前携程、去哪儿、饿了么、嘀嘀打车等互联网公司主打的差旅、餐饮及出行服务有相当大的一部分都是在工作场景下发生,最终由企业支付完成的。班聊正在试图把这些服务整合进来,从而给企业提供一站式的O2O服务。
数据显示,目前IMO班聊PC端用户平均日在线时间为9.01小时,而班聊用户每日人均发送消息数为37条,超过微信的每日人均17句的沟通,粘性居然是微信的两倍。这就是班聊的强场景威力。
班聊创始人乔月猛认为,即时通讯+每个具体场景的结合将独立诞生出伟大的商业公司。如即时通讯+社交成就了微信;即时通讯+陌生人社交成就了陌陌;即时通讯+游戏秀场成就了YY;这三家都是纳斯达克的上市公司,而即时通讯+工作场景将是一个巨大的蓝海市场,必将成就一家百亿美金级别的上市公司。
【BAT必须争霸,必须做生态】
像其他垂直互联网领域一样,最后还是BAT的游戏。我曾在微博上发过一句话,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中国互联网是创业者的,也是VC的,但归根结底是BAT的。”
中国互联网公认有百度Baidu、阿里巴巴Alibaba、腾讯Tencent“三座大山”。李彦宏圈流量,连接人和信息;马云圈商业链,连接人和商品;马化腾圈用户,连接人和人。三英控制力最强、影响力最大、市值最高,被行业畏惧地称之为BAT。
现在,腾讯的网络游戏,阿里的网络购物,以及百度的网络搜索增长都在放缓。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到来,带了三个足够大的机会:O2O(吃喝玩乐等本地生活服务)、智能硬件、金融、企业级互联网,并且纷纷开始进入高增长阶段,三大佬向新兴市场倾斜的战略必要性凸显。
移动互联网时代,游戏规则变了,不是非得都自己做,而是做大生态。譬如,“狗日的腾讯”成了“开放的腾讯”,单挑整个行业的阿里巴巴则买下了半个中国互联网。马云、马化腾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快速做大生态。
实际上,2015年是中国互联网不折不扣的生态年,可堪与2011年“开放年”相媲美。我认为,生态有三个层次,纵向的是垂直生态链,横向的是异业生态圈,终极的是“生态链+生态圈”的复杂生态系统。藉此,企业完成了从点延伸到线、面和体的伟大进化。而企业即时通信这个入口,正是现在急于做大O2O、移动支付的百度所急需的。
用淘宝,自然就会用支付宝,用微信,自然就会用微信支付。有分析认为,如果企业市场形成巨大的社交平台,也很可能会培育出一个专有的企业支付工具,如果企业的采购、薪资、企业O2O服务费等都通过平台支付,这将是一个十万亿级的企业支付市场。整个盘子都会被激活。
其实班聊自己也在做小生态。据报道,在获得新一轮1.4亿融资后,班聊一方面将快速扩大自身用户,为更多企业提供多样化的即时通讯服务,如中小微企业提供公有云,而大型企业提供私有云。另外一方面,班聊将开放移动即时通讯SDK给更多的App开发者,从而构建基于班聊核心能力的生态体系。
当然,做生态是一种新玩法,它对资源的要求更多、操盘者功力的要求更高,执行难度的要求更大,但一旦做成了就是大成。
【结束语】
班聊投资人、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杨志伟认为,企业互联网市场正在酝酿颠覆性的变革,大量移动的、碎片化式的办公行为进入工作场景。
IMO班聊很好理清了管理者与员工彼此间的沟通秩序,重构了任务协同的信息流。UMCCapital合伙人卓新元也表示:IMO班聊的新战略致力于成为“企业场景下的微信”,连接企业场景下的各种服务,其市场潜力远远大于当下的企业SaaS服务。
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
王冠雄,转型教练。著名观察家,中国十大自媒体(见各大权威榜单)。每日一深度,发布于微信、微博、搜索引擎,各大门户、科技博客等近30个主流平台,覆盖400万中国核心商业、科技人群。为英国《金融时报》等世界级媒体撰稿人,观点被媒体广泛转载引用,影响力极大。详情可百度,业务咨询。
长按下图关注。预告:我看自媒体脱口秀
作者:重创新之父、互联网+转型教练,中国十大自媒体、微信公众号【王冠雄】,。
阅读:7530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推荐文章RECOMMEND
阅读:5563
阅读:16万
阅读:12万
阅读:10万
热门文章HOT NEWS
“不靠硬件赚钱”的商业逻辑让整个手机产业链不能成为一个利益共同...
牛老师商业评论
机器之心 Synced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扫描二维码下载
订阅 "百家" 频道
观看更多百家精彩新闻阿里:来往失败,钉钉重来
作者:魏武挥
  用运营的方法去做一款社交产品,那将是一个巨大无比的坑。
  阿里最近又推出了一个新的社交应用:钉钉。有传闻说,除了钉钉以外,阿里还准备了一款社交应用。传闻中的这个社交应用尚未显山露水,但钉钉是很明确的:职场社交。算是一个细分的社交应用吧。
  这应该是阿里在“移动社交”上的一次卷土重来。上一次,来往,推出时的声势之猛,衰落时的速度之快,堪称阿里的一次着着实实的小败局。
  在桌面时代,从用户量上而言,阿里的旺旺,其实并不比QQ差多少。但其实也就是因为这个数量上的差异不大,可能让阿里误以为,他们同样可以做社交。实际上,旺旺和QQ是非常不同的,前者基本上无法切入到用户的日常生活中去。在大多数时候,用户把旺旺当成一个临时性的买卖双方就特定事宜的沟通工具,一旦沟通目标完成,便不再使用旺旺。
  不过,桌面上的大屏幕、大硬盘等条件掩盖了这个缺陷。但到了移动领域后,腾讯在社交上的领先优势一下子被激发出来。微信的早期用户量激增,和QQ的导入不无关联。然后,微信又将一个极其庞大的内容生态(微信公号)以及内容流传链条(朋友圈)囊括了进来。这一下子,使得阿里在移动社交里完全没了方向。
  桌面上,很少能出现功能合一的超级APP――这一点,其实连QQ都很难做到,比如依靠QQ,腾讯在多个战场上的努力都没有获得太大的成功。但在移动端,超级APP出现了。人们似乎并不介意一个APP把所有的事都能干了,大概和如下两个原因有关:其一,智能手机的容量并不大,64G算是顶峰了(128G有但很少),这限制了手机APP的个数;其二,APP与APP之间,非常难以互联互通。即便互通跳转,界面的不同会导致用户体验割裂。
  超级APP的出现会导致这样的后果:人们可能在聊天中完成一个支付,但很少在支付中完成聊天。这样的场景,导致腾讯微信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阿里旗下任何一个应用。
  来往失败了。对来往可谓是寄予厚望,曾发动员工推广。在他看来,阿里旗下数万员工,每个人拉100人,数百万用户唾手可得――这就是来往的基本盘。但今天事后诸葛亮一句:这种做法并不是一个好方法。发动员工推广,这个根子上还是一种运营思路,而阿里一向的确强于运营。可一款社交产品,它属于人们天天要摆弄的东西,对人性的洞察要求极高。如何围绕人性并做出他们想要的东西,这就是产品思维。至少在社交这个领域上,产品思维会胜过运营思维。
  新的问题出现了。既然社交应用如此重要,那么,在微信如此强势的情况下,对于阿里而言,还有什么翻盘的机会呢?也许有,但肯定不会大过微信。垂直领域做到极致,也很难和水平领域中的极致相抗衡。桌面是这样的,移动端,恐怕依然如此。
  整个移动社交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可能,那就是基于二度人脉的社交。强关系握在微信手中,弱关系握在陌陌手中,不强不弱的二度关系,有没有机会?这是一个有趣的话题。事实上,一款叫脉脉的应用就在做这个市场。阿里以职场应用的钉钉切入,也许,瞄准的正是这个方向:二度人脉。
  但最终还是要重复一句。用运营的方法去做一款社交产品,那将是一个巨大无比的坑。
(责任编辑:HN054)
07/09 13:1807/01 10:47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专题图鉴
网上投洽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州开发区上市公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