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谁能推荐几本有关石油的好书籍吗?主要想了解明朝的书籍一些较为基本的东西,包括以下两点:1、石油的基础知识

有哪些值得一看的经济学的书籍,有什么推荐?_百度知道
有哪些值得一看的经济学的书籍,有什么推荐?
  经济学书籍推荐:  (1)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脉络,其经典著作包括《国富论》(亚当·斯密)、《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原理》(约翰·穆勒)《经济学原理》(马歇尔)、《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凯恩斯),以上这几本书要么是开创一个时代的伟大著作,要么是当时经济理论的集大成者,在经济学发展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还有一些著作虽然不是西方经济学的主流,但影响也非常深远,如马克思的《资本论》、门格尔的《国民经济学》、哈耶克的《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与《通往奴役之路》、熊彼特的《经济分析史》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弗里德曼的《美国货币史》等也都是能够开创一个学派的经典著作。(3)教科书当中最经典的要数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可惜智者已去,版本定格在了第十八版。现在比较流行的是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写的非常生动,值得一读。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提问者采纳
《经济原理》曼昆著梁民译  曼昆(Gregory Mankiw)本《经济原理》潘前给投资者朋友介绍要说本书特点潘认主要两点特点简单易没任何基础都至少懂95%本书没任何高深理论且基本所理论都配案例非直观易懂本书第二特点知识覆盖面广传授广义经济原理比像货币银行、财政、际金融、际贸易等科本书都浓缩两章内容通习本书初者望经济主要知识内容整体性解  曼昆《经济原理》内目前销量第经济入门读物曼昆书归纳著名经济十原理内教材百抄厌象译者梁民享受务院特殊津贴著名经济专家翻译质量高总说本书浅显易懂非适合没任何基础投资者阅读  《经济》萨缪尔森著萧琛译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本《经济》真谓经典经典说别单说版数吧自1948初版已经再版第18版该书作者萨缪尔森1970诺贝尔经济奖主英著名杂志《经济家》认:萨缪尔森《经济》书毫夸张讲全球范围内形重要影响潘认《经济家》评论毫即使非喜阅读本书本书早读者已经金融家政策制定者著名经济教授总说本质量非高经济教材  萨缪尔森《经济》本书难度要略高于曼昆《经济原理》仍本针初者经济教材本书案例文字论述非严谨外外累计销量高本经济教科书潘认本书经济业余者必读本书各级干部办公室书架必摆本书想解位诺贝尔奖主眼经济世界想知道我官员喜欢本书通阅读相信难找答案  《经济》斯蒂格利茨著黄险峰译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所著《经济》另本全球闻名经济教科书作者斯蒂格利茨2001诺贝尔经济奖主我都知道美克林顿政府执政期间美经济罕见高增低通胀期斯蒂格利茨克林顿经济智囊团重要物本书与萨缪尔森版《经济》同本书重视完全竞争信息经济且加入般教科书没博弈论章  斯蒂格利茨非重视特该书读者写封信斯蒂格利茨说:《经济》(第三版)更系统、更科读者提供些原理使读者仅更解现阶段问题解未能遇问题  该书章节都特别趣比讲垄断市场概念引用我熟悉微软反垄断案案例毫疑问些趣、贴近案例于读者更理解该书内容帮助  潘相信本书21世纪经济者特别用该书仅教读者理解新经济现象解释数字代经济问题告诉读者评价亚洲金融危机及看待前苏联、东欧经济转轨总说本书特别贴近代贴近师亲笔所著教材各位读者容错  《牛奶乐经济》弗兰克著闾佳译弗兰克(Robert Frank)《牛奶乐经济》本经济畅销书潘专性读者推荐经济参考书本书牛奶与乐包装同说起通讲故事式让读者知觉接受经济思维式本外非畅销书籍今初引进内连续周现图书销售排行榜该书面向性市场通性朋友关注模特、打折、超市、酒吧等面案例讲述经济故事值性朋友读  本书与前面三本书同本教科书本畅销书您阅读该书希望能师指点应该要参考面三本经济教科书  《吴敬琏专集》吴敬琏著  吴敬琏著名经济专家投资者读面几本外师书觉瘾妨读读吴本精选文集告诉经济与西家经济同处  吴敬琏本书收录吴敬琏<img class="word-replace" src="/api/getdecpic?picenc=0af82至2005全部重要文章该书客观记录改革放经济变化相信投资者阅读本书能经济些特殊现象更深刻领悟  吴敬琏改革放重要智库目前经济政策制定者吴潘建议投资者定要读读吴敬琏本书提高投资者研判经济政策走向能力处网看觉错直接给楼主拷贝希望能点
提问者评价
嗯,这个也看到的,非常感谢!
其他3条回答
《经济学原理》,曼昆著,梁小民译  曼昆(Gregory Mankiw)的这本《经济学原理》,潘大以前就给投资者朋友介绍过。要说这本书有什么特点,潘大认为主要有两点。它最大的特点就是简单易学,没有任何基础的人都可以至少学懂95%。这本书没有任何高深的理论,而且基本上所有理论都配有案例,非常直观易懂。这本书的第二大特点就是知识覆盖面很广,传授的是广义的经济学原理。比如像货币银行学、财政学、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等学科,在这本书中都被浓缩成为一到两章的内容。因此,通过学习这本书,初学者将有望对经济学的主要知识和内容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是国内目前销量第一的经济学入门读物。曼昆在书中归纳出的著名的“经济学十大原理”,也是国内很多教材百抄不厌的对象。译者梁小...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老外的书直白易懂,案例丰富个人经验:不要企图通过新闻报纸、热门读物或者名人出版了解经济学,看再多也是皮毛
只是喜欢看这一类的书,为什么说看再多也是皮毛呢?
因为这些书是只讲现象的不说理论的,很多观点都是个人观点,不一定代表经济学主流理论。有些人为了自己出名不惜哗众取宠,迎合大众情绪,从而说一些背离经济原理的事情,这种书还不如新闻报纸靠谱,你可能知道我说的是哪个人。另外,经济学分支很多,包括货币银行学,国际贸易等等,知识点较多但看新闻报纸就算看个几年也只能了解很小的一部分,还不如看2本教科书理解深刻。个人经验。
《牛奶可乐经济学》挺不错的。通俗易懂。
值得一看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帮忙推荐几本 有关心理学的 和 经济学的 书籍_百度知道
帮忙推荐几本 有关心理学的 和 经济学的 书籍
本想读些理经济 书籍
知看哪些书籍些
希望家能推荐几本
提问者采纳
理必看:   1.理导论   《理与》《理-条整合途径》   《格理》(轻工业版社)   《图解理》本 图片简易版   读类书理研究内容各种理理论理入门必读      2.社理 《社理》(轻工业版社)   介绍各种类理现象能已经意识些固定行模式社理用更精确语言描述些行模式社理整理体系扮演数据收集者角色      3.进化理 《进化理-理新科》《Introducing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进化理解释类理现象由目前唯能够所理理论贯穿起核理论其目前发展速度进化理完全能力久统整理理论体系   门科名绝数甚至许者都能接受类行物行进行类比点<img class="word-replace" src="/api/getdecpic?picenc=0a5f世纪相于Darwin代并没表现明显进步      4.理论《与众同理》《改变理40项研究》《社研究》   《与众同理》讲科理研究强   《40项研究》讲理史些重发现《社科研究》本虽读第章觉作者社科研究理解非位致翻全书核内容应该讲统计研究社科研究应用科哲角度讲类获取知识任何都基于统计包括科研究强烈推荐本书      5.神经科 《神经科-探索脑》   讲类神经系统物原理或者说类理物质基础觉理解理十必要   6.咨询面   《登觉》   相信本书想做理咨询师理由   ---------------------------------------   些书豆瓣都直接搜类别名字(比&进化理&)即   看看wiki&理&条目          入门前读书基本原则:   1.暂看几种书:解梦/精神析/格理论/理咨询/理治疗   2.看声称能快速解决具体问题书:领导力/3秒钟看透/测试XX能力/投资理/让别喜欢   3.能辨书坏前看翻译暂看内作者写书除非强烈推荐 经济必看  《经济原理》曼昆著梁民译 《经济原理》难度指数:★   曼昆(Gregory Mankiw)本《经济原理》潘前给投资者朋友介绍要说本书特点潘认主要两点特点简单易没任何基础都至少懂95%本书没任何高深理论且基本所理论都配案例非直观易懂本书第二特点知识覆盖面广传授广义经济原理比像货币银行、财政、际金融、际贸易等科本书都浓缩两章内容通习本书初者望经济主要知识内容整体性解   曼昆《经济原理》内目前销量第经济入门读物曼昆书归纳著名经济十原理内教材百抄厌象译者梁民享受务院特殊津贴著名经济专家翻译质量高总说本书浅显易懂非适合没任何基础投资者阅读   《经济》萨缪尔森著萧琛译 《经济》难度指数:★★★   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本《经济》真谓经典经典说别单说版数吧自1948初版已经再版第18版该书作者萨缪尔森1970诺贝尔经济奖主英著名杂志《经济家》认:萨缪尔森《经济》书毫夸张讲全球范围内形重要影响潘认《经济家》评论毫即使非喜阅读本书本书早读者已经金融家政策制定者著名经济教授总说本质量非高经济教材   萨缪尔森《经济》本书难度要略高于曼昆《经济原理》仍本针初者经济教材本书案例文字论述非严谨外外累计销量高本经济教科书潘认本书经济业余者必读本书各级干部办公室书架必摆本书想解位诺贝尔奖主眼经济世界想知道我官员喜欢本书通阅读相信难找答案   《经济》斯蒂格利茨著黄险峰译 《经济》难度指数:★★   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所著《经济》另本全球闻名经济教科书作者斯蒂格利茨2001诺贝尔经济奖主我都知道美克林顿政府执政期间美经济罕见高增低通胀期斯蒂格利茨克林顿经济智囊团重要物本书与萨缪尔森版《经济》同本书重视完全竞争信息经济且加入般教科书没博弈论章   斯蒂格利茨非重视特该书读者写封信斯蒂格利茨说:《经济》(第三版)更系统、更科读者提供些原理使读者仅更解现阶段问题解未能遇问题   该书章节都特别趣比讲垄断市场概念引用我熟悉微软反垄断案案例毫疑问些趣、贴近案例于读者更理解该书内容帮助   潘相信本书21世纪经济者特别用该书仅教读者理解新经济现象解释数字代经济问题告诉读者评价亚洲金融危机及看待前苏联、东欧经济转轨总说本书特别贴近代贴近师亲笔所著教材各位读者容错   《牛奶乐经济》弗兰克著闾佳译 《牛奶乐经济》难度指数:★   弗兰克(Robert Frank)《牛奶乐经济》本经济畅销书潘专性读者推荐经济参考书本书牛奶与乐包装同说起通讲故事式让读者知觉接受经济思维式本外非畅销书籍今初引进内连续周现图书销售排行榜该书面向性市场通性朋友关注模特、打折、超市、酒吧等面案例讲述经济故事值性朋友读   本书与前面三本书同本教科书本畅销书您阅读该书希望能师指点应该要参考面三本经济教科书   《吴敬琏专集》吴敬琏著 《吴敬琏专集》难度指数:★★★★★   今改革放三十周读读《吴敬琏专集》显特别意义   吴敬琏著名经济专家投资者读面几本外师书觉瘾妨读读吴本精选文集告诉经济与西家经济同处   吴敬琏本书收录吴敬琏<img class="word-replace" src="/api/getdecpic?picenc=0af82至2005全部重要文章该书客观记录改革放经济变化相信投资者阅读本书能经济些特殊现象更深刻领悟   吴敬琏改革放重要智库目前经济政策制定者吴潘建议投资者定要读读吴敬琏本书提高投资者研判经济政策走向能力处   总结   知者;   知者;   困其;   困民斯矣   ——孔夫   潘认孔夫所言于功投资者勤奋习结您投资路锦添花于没入门投资者尽快熟读两本入门经济书籍于少走弯路重要于亏钱投资者越早补习自缺乏东西您越早受益于亏钱拒绝习投资者或许民斯矣您惨淡结局 斯蒂格利茨本书错美经济选修课都指定本建议参考书 早解些经济知识今死抗现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2条回答
鉴于未习我给推荐基本实用理书1、岳晓东《登觉》(迅雷能载):本书于入门理咨询非~2、《身体语言密码》:近比较火解密作含义3、犯罪理《我FBI20》:作者亲身经验向看说作犯罪理入门4、白军等翻译《改变理40项研究》:经典理书籍偏理论5、津巴等《社理》:书厚比较贵面知识于我解身边事帮助习性助、责任散(半夜打呼救命却没)...质解救反帮助绑匪
《心理学与生活》《梦的解析》《登天的感觉》《心理学史》
心理学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志书编纂的组织与管理
志书编纂的组织与管理
及编纂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这是我们第一次开展讲课,结合多年来的实践,也查阅了一些资料,拿出来与大家共同学习,难免有不适合的地方。总起来讲,编纂一部志书,大家应该明白,应该经过哪几个阶段,每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什么,在具体编纂中应该注意的主要方面有哪些。希望经过共同学习,能有大体了解,主要是让大家听后,对志书的编纂有一个大体的认识,在工作中,可以根据情况一步一步走。
结合我区的实际,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和大家共同学习。
&&&&一、志书编纂的一般步骤
&&&&持续不断的编纂地方志,是我国独有的延续2000多年的优良文化传统。特别是自隋、唐确立史志官修制度以来,历代都把修志当作一种官职、官责,并颁布政令进行统一规范。古代(明、清)有一种说法,县官的职责大概就是断案、收税、修志。断案是为了维护社会治安,收税是为了维护官僚体制的运转成本,修志就是为了续写历史。能够把修志与断案和收税相提并论,也足以说明古代对于修志是相当重视。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国务院也高度重视地方志工作。1956年,国务院在制定12年科学远景规划纲要时,将编修地方志列为20个重要项目之一,要求“全国各县、市(包括少数民族地区)能够迅速写出新地方志。”但是,因为历次政治运动耽搁了。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第一轮修志工作迅速兴起,截至2005年底,全国第一轮修志基本完成,已出版志书5000余部。此轮志书的编纂,基本是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地方志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的格局。
转至:朱光临的博客。&&&&为了使修志工作更加规范,2006年5月18日,国务院颁布《地方志工作条例》,将我国的地方志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关于地方志工作的组织领导,《条例》第五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地方志工作的领导。地方志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实践证明,加强党和政府对地方志编纂的组织领导,既是志书编纂工作的基本前提,也是确保志书编纂的关键所在。&#57348;
志书编纂的组织管理工作,体现在整个修志过程。主要有这么几个阶段:
&&&&(一)、成立领导机构。
&&&&主要是成立领导机构,成立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或领导小组。编委会的主任委员,按惯例,多由本地或部门的主要领导担任,一般由书记任名誉主任,政府主要领导任主任,副主任由分管领导担任,委员由下属主要部门的负责人担任。如河口区地方志编纂委员,名誉主任由书记担任,主任由区长担任,分管区长担任第一副主任,副主任分别由区委、人大、政府、政协的办公室主任担任,委员则由区委办、组织部、人事局、宣传部、政法委、计划局、经贸局、教育局、科技局、农业局、财政局、统计局、文体局、档案局、党史办的主要领导担任。
作为各乡镇街道来讲,我觉得主要是要成立两个班子,一是领导班子,二是编写班子。领导班子可以叫《。。。志》编纂委员会,由书记任名誉主任,乡镇长任主任,分管领导任副主任,有关单位负责人任成员。编纂班子就是具体的编纂人员,设立主编1人,副主编2~3人,编辑若干人。这两个班子里有两个关键人物,一是分管领导,二是主编。作为主编,是具体负责编纂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不但要当好主编,还要做好协调联系工作,也就是说做好分管领导的协调工作,为具体编纂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拟订篇目、编纂方案(包含工作进度安排)和行文细则。
&&&&篇目是志书的框架结构,编写的纲要、依据。因为志书是众手修成,这个纲目就是大家分工承编和搜集资料的依据。一般而言,这个篇目应根据科学分类与社会分工的实际来拟订,按本地国民经济行业的实际情况来设计篇目。承编分工和搜集资料篇目要尽量考虑全一些、细一些,以便于确定搜集资料的范围。要在各个章节之后标上承编单位,由多个单位合编的要注明牵头单位。这个牵头单位常常是大口或承担任务较多有权威性、管理、指导职能的承编单位。篇目拟订一般先由主编、副主编草拟成三级层次,即拟出编、章、节三层的初稿。承编单位明确后,再由编辑人员与承编单位共同商定细化的篇目,因为咱们的编辑人员不可能熟悉所有部门的具体内容,而只有承编单位最为熟悉本部门本门类应撰写的内容,由他们提供到实写条目的2~3个层次内容才是最全面、科学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当然,这个篇目仍然只属于搜集资料阶段中的分工与搜集篇目,在以后的撰稿、评审、出版阶段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多次修改至最终定稿。&#57348;
&&&&编纂方案,一般包括志书编纂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组织领导、编纂阶段工作进度和基本要求等。主要任务,就是要把编修志书的所有任务都加以明确。组织领导,就是要对承担修志任务的各部门的领导和组织作出明确的规定和要求。&#57348;
行文细则,由于地方志有其独特的体例,在行文编纂方面有着具体的要求,因此,在启动修志之时,也应加以明确,以此保证征集来的资料符合修志的需要。即使不形成文字的东西,也应该让所有参与编纂的人员,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编纂中才能够少走弯路。
区史志办按照区政府的要求,制定了全区三年完成乡镇街道志的总体编纂方案,各乡镇街道下来后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也要制定好自己的具体编纂方案。
&&&(三)、搜集资料&
&&&&搜集资料阶段,关键是要指导各个部门开辟多种途径去搜集资料。以前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各地靠行政命令就能基本把资料收集上来。现在修志,在市场经济情况下,机构变化大,资料散失不少,还有那些条条单位,单纯再靠行政命令,已难以收齐收全资料。因此,收集资料要加强与各单位的联系、协作与指导,要变坐等资料上交为主动上门指导与收集,要从网络、广告、宣传资料、政府档案、统计资料、工商企业登记、社会组织资料等方面多途径掌握承编单位的资料或资料线索,以指导并协助他们收齐收全修志资料。同时要做好各单位资料收集工作的分工,将分工尽量分得细些,合作协调得具体,这样才能使资料落到实处。
河口区建区晚,有些资料还要去滨州、沾化、利津、垦利等地了解查阅。比如关于移民的问题。河口区是一个移民地区,西部主要来自沾化、无棣,南部主要来自利津,东中部主要由油田、马场、垦利的人员组成。还有来自鲁西、外省等几十个县的移民,人口来源复杂多元。油田人员的来源就更复杂,有四川油田的,湖北油田的,大庆油田的,还有西北新疆克拉马依油田的。正因为人员来源复杂多样,在长期的交往中,在语言、行为习惯、甚至吃饭口味等方面,都是慢慢在互相影响中融合,也就慢慢形成独有的河口文化传统。要想了解好这段历史,我觉得一是靠发动各个村,每个村都要了解好各自的来源地。二是依靠各村的线索,对于有疑问的,还要到来源地了解核实。这些资料都是很珍贵的资料,比如去年,山东省要求各地调查补助东平湖移民问题。我区就有这部分移民,李区长亲自查阅《河口区志》,了解这方面的情况。这说明各级政府对于移民问题也是很重视的。
关于资料工作,王主任已经讲的很详细,在这里不多说了。但是,在进行资料考证、鉴别的过程中,当资料出现相互矛盾时,应该怎么办?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鉴别考证:
&&&&1、图书资料与档案资料发生矛盾时,以档案资料为准。档案资料是第一手资料,是历史的真实记录,在所有的文献资料中最具有权威性,它所反映的史实相对可靠。其它图书资料相对于档案资料而言,多属于第二或第三手资料,有的属于对档案资料的利用和加工,有的甚至是对文献资料的加工再利用。无论是第二手或是第三手资料,由于使用者的历史观点、使用目的不同,其结果都有可能在利用原始档案资料时产生偏差,或征引失误,或各取所需,或以偏概全,等等。所以,当图书资料与档案资料发生矛盾时,除非有足够多的相关资料能够证明档案资料有误的,应以档案资料为准。
&&&&2、内部资料与外部宣传资料发生矛盾时,以内部资料为准。内部资料,包括工作笔记、信函、内部通报、工作简报等,多为一手资料或根据一手资料形成的二手资料。外部宣传资料一般取材于内部资料,但是对内部资料的再加工,有些宣传材料往往根据一时的需要或是其它一些原因,在对内部资料进行再加工时改变了口径,不一定完全遵从事物的本来面貌。所以,内部资料的准确度高于外部宣传资料。
&&&&3、距离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近的资料同距离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远的资料有矛盾时,以近的为准。这是史料考据的一般原则。
&&&&4、亲身经历者提供的资料同旁证者的资料有矛盾时,以亲身经历者的资料为准。事情的亲身经历者所提供的资料相对于一般的旁证者而言,其可信度更高一些。当然,这里指的是对事件的一般性表述,而不是指有关对当事人自己的评价。对于这一类资料,如果均为口碑资料,还需要与有关的书证资料相印证。
&&&&5、统计数据不统一的,以统计局正式公布的资料为准。统计部门所公布的为法定统计数据,所以,当部门所提供资料和通过其它途径所收集的资料与统计部门公布的资料发生矛盾时,应以统计部门资料为准;统计资料没有的,以部门提供的数字为准。统计数据不统一的问题会经常遇到,应该仔细鉴别,力求统计资料的准确无误。也就是说所用的每一个数字都应该有来源。
(四)、编写资料长编
整理资料长篇,就是把收集到的文字、图表等各种资料按照志书篇目设计的章、节、目等层次进行分类,分到最后一个层次,再按时间顺序排列。应注意的几点:有原文的,抄录原文,不要随意给修改删节。删去套话及与主体无关的话。要注明资料的来源(出处),形成时间及必要的解释。资料长编本身仍属资料,保持有资料的原始性,但是可以看成是系统化的资料。资料长编以条目的形式对资料进行排比整理,资料长编的篇幅一般不作限制,以便尽量地把有价值的资料保留下来。在此过程中,要熟悉全面资料,补充不足的资料,核实不准的资料,剔除不用的资料。实践证明,通过整理资料长篇所形成的资料,都比较丰满、系统和准确。
(五)、总纂,即汇总成书
志书的编纂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工程质量的高低往往取决于总纂工作,做好总纂工作主要应该是主编和副主编的职责。我们主张主编全程参与修志工作,这是保证总纂质量的根本保证。
&&&&总纂就是志书的总成。狭义的理解是对志书全部内容的统稿。或称“三通”,即:通读、通纂、通审。往往指志书的最后阶段工作。广义的总纂是指贯穿全书编纂过程的统筹安排,直至最终定稿。主编从事总纂工作,其角色是一部志书的总编辑,从策划安排、篇目拟定、资料征集、组织编写、审稿定稿,是全程参与的。
总纂并不是将各分纂人员撰成分纂稿简单拼凑,而是对分纂稿的一次再加工、再升华的总集成。是对资料长编的精加工。总纂作为修志撰稿阶段的最后汇总环节,决定着志书的成败。由于是最后的汇总,必须追求对地情的全面反映和志书内容、结构的完美结合、完整统一。总纂工作的好坏,决定主编编纂思想的体现,总纂的政治和方志业务、文字功底以及方式方法等。主要是把好政治关、体例关、学术关;把好内容关、史实关、文体文字关;删繁就简、纠谬补漏、统一文体、统一规范。总纂对人员的要求基本要求:
首先,要有大局意识。尽管从总纂的工作过程来看,最为紧张、繁重的工作体现在成书阶段,事实上并不是这样。志书的各个阶段工作各有侧重,主编在各个阶段的工作总是在最为侧重的那一面。因此,主编不能是一个单纯的事务主义者,而必须有很强的大局意识。总纂的大局意识表现在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搞好志书的总体设计。第二阶段,在修志的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总体设计。第三阶段,也就是志书的统稿合成阶段,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对志书的总体设计进行最终的推敲、确定。
&&&&其次,要具备结构统筹能力。每一篇文章都有一定的结构,一部书更是如此。一部志书包罗万象,头绪繁多,既要做到上下领属得当,又要做到左右安排合理;既要照应到交叉关系,又不能使之重复;既要做到五大部类各司其职,又要述记志传图表录使用得宜;既要各分志相互协调,结构上又不能畸轻畸重,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一是要对志书的所有组成部分非常了解,了解各部分的职能,各部分的位置。不能把自己淹没于浩繁的资料之中,“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失去驾驭全局的能力。二是对相同或相近部分,结构上要相对统一。首届修志提出的“有模式而不模式化”的主张,在志书中用于相同或相近部分的内容记述是合适的。三是要能够站在全书的高度看待各部分,处理好它与全局的关系。四是要对全书的交叉点全盘掌握,及时发现和解决具体问题。
&&&&第三,要有扎实的文字基本功。无论有什么样的大局观和结构能力,没有文字能力作为基础,一切都是枉然的。作为总纂,普通编辑、撰稿人所掌握的方志基本理论必须全部掌握,普通编辑、撰稿人所不掌握的知识技能也必须掌握。总纂从具体技法上来讲,主要的就是删削组焊之功,从全局着眼,记述多余者坚决舍去,不合规范者坚决修正,结构错位者重新排列,行文松散者重新组合,这些都与驾驭文字的能力密切相关。在实际工作中,
第四,主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全书的政治观点必须相一致。人们对于当今的一些政治术语、政治避讳往往比较注意,不大可能出现政治上的偏差;而对于历史上的一些人和事往往注意不够,特别是在引用旧志或是旧的文献资料的时候,出现政治观点上的偏差时有发生。关于这一点在首届志书中较为多见,而本届续志出现的机率不大。
第五,要熟悉本书的体例。凡是本书一些必须执行的限制性规定必须坚决贯彻。特别是那些不易发现的、被编辑人员、分纂人所忽视了的相关问题,在主编这里都要认真把关。
第六,要熟悉相关的编辑规范。像数字的使用、人名地名、法定或非法定的计量单位、技术规范等等,主编都必须处处留心。
&&&(六)、评审
总纂完成以后,便形成一本评议稿,并进入修志的修改、评审阶段。志书出版前的修改、评审一般需经过一评、二审、三验收3个阶段。&#57348;
评议阶段一般需召开3~4次评稿会,
一是,编辑人员的内部评稿会。由本办编辑对总纂的评议稿逐编的评议,群策群力,修改出一个比较成熟的推出去的评议稿。在逐编细磨的时候,还需由各分纂编辑将每编志稿给该编承编单位领导、专家、业务人员、撰稿员再审改一次。&#57348;&二是,本乡镇街道领导、专家评议会。历届书记、乡镇长是本乡镇街道发展的决策者、实践者,是改革开放的探索者、当事人和见证人,他们对地情最熟悉,宏观情况和史实最清楚,还有当地的专家对本地和各部门的专业的地情最熟悉,请这些人进行座谈、评稿,就能帮助志办把好史实关、资料关和质量关,能保证不出政治问题,不出史实争议。
三是,史志专家参加的评稿会。邀请史志工作者从业务的角度进行评审。
这样多层次的评议、指点,才能使志书质量更上一层楼,从而出精品佳志。在召开了以上多次评稿会后,便可将再次修改后的评议稿形成送审稿送审。
&&送审稿需首先由本级地方志编委会代表本地政府(部门)进行审稿,审稿通过后再送上一级地方志编委会(办公室)代表上一级地方政府进行审稿。本级编委会审稿一般是将送审稿送给每一个编委会成员,由他们签署审稿意见,通过后报上级地方志编委会审稿。&#57348;
一般来说,基本合格的送审稿有的也需进行较大的修改,有的甚至还得花上半年、一年的时间。验收通过后,一般还需根据验收意见进行一些局部的小的修改,然后便可进入出版。
&&(七)、出版
志书出版,目前许多地方采取统一组织出版的方法,即由上级志办统一出版版式、统一出版程序、统一指派对方志和出版都内行的责任编辑等,以在出版时对志稿再一次把关。我区根据实际情况,决定由区史志办全程参与、指导各乡镇街道志的编纂和出版工作,以确保编纂出版质量。
二、编纂工作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方志是科学著述,只有指导思想正确,才能保证政治观点正确。首届修志明确提出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续修方志时应当继承。但也应看到,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邓小平理论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样,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已写进了党章。续修方志重点记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史实,此时正是产生邓小平理论的新时期,邓小平理论不仅从宏观上论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而且对这一时期的一些事物都有具体论述。因此,续修方志必须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保证编修方志的政治方向。关于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指导续修方志问题,主要应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切实贯彻实事求是的精神。
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续修方志的指导思想,这就要求贯彻实事求是的精神。从总体上说,就是要尊重历史,尊重事实,一切从实际出发,保证志书内容全面、真实,充分反映当地的客观情况。具体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既要充分记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巨大成绩,也要记载存在的问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此续修方志应详细记载。同时还应看到,前进的道路上也存在着不足,对这些不足志书中也应记载。
二是既要充分记载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光明面,也要记载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非主流的阴暗面。如,随着国门打开,资本主义国家腐朽的生活方式在部分地区造成影响;封建迷信、赌博拐骗等沉渣在一些地区泛起,弄虚作假、夸大成绩的浮夸风在一些地区抬头;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知法犯法、腐化堕落的不正之风在某些领导干部身上出现。这些情况,续修志书也应予以记载。
三是对资料内容的处理要存真求实。要全面记载各种事物及其发展阶段,不以个人好恶随意增删或歪曲。对资料应广泛征集,精心考证,使之准确可靠。记述时要忠于资料,不能随意更改。统计数字更要准确无误,万不可为说明个人臆造的规律而随意改造统计数字。所记大事、人物及其评价,应严格依照统一的标准,决不能搀杂个人感情。不为尊者讳,不为亲者讳。使整部志书符合历史的真实,真正成为“信史”,经得起现实和历史的检验。
第二,用邓小平理论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改革开放的年代,社会急剧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变化,这在续修志书中要体现出来。记载各种事物,一律使用新观点,以邓小平理论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比如,过去只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去理解社会主义,认为只有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现在看这种观点很不全面,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续修方志记载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和市场经济时,自然要遵照这一观点。
第三,记载各项事物要用“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行为的准则。“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扬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特别是记载近几年的工作,更应该自觉以“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作为判断问题的准则。在关于经济建设、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都是记载相关事物时应该遵循的。有了这些具体理论的指导,就会准确反映这些事物,保证志书政治观点正确。总之,在具体操作中,就是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二)、基本原则
志书是具有独特文化品位和学术价值的地情书,因此,志书编纂工作有它自身特有的规律和特点,有它固有的一系列原则。这些原则可以从两方面概括,一是一般原则,一是特殊原则。
&&&&第一,一般原则。包括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三个方面。
&&&&思想性。所谓思想性,是指志书的全部资料所表现的政治倾向和显示出的社会意义。衡量志书的思想性依据是政治标准。志书不是党的宣传读物,而是一种严谨、科学的资料性著述。因此,志书的思想性,不靠空洞的政治说教,不能抽象地发表议论,而是靠资料和事实说话。
&&&&科学性。所谓科学性,是指真实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规律。地方志具有科学性,是指地方志的表现内容要科学,表现方法要科学。从形式上来说,要制定科学的体例和篇目。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要尽量做到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和谐统一。从表现方法来说,要尽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要运用摄影技术、电脑制作技术手段,外观设计、印刷要精美等。从内容上来说,要尽量进行科学的记载,以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资料性。资料是志书的基础。资料要符合真实、全面、系统、实用的要求。所谓真实,即实事求是,客观地反映和记述事物的本来面貌。所谓全面,即广征博采,不漏不滥。所谓系统,即要做到“纵不断线,横不缺项”。具体地说,就是“纵”要完整地记述历史的演变和发展轨迹,“横”要反映和记载历史的全貌以及相互关系。所谓实用,就是要优化资料,合理取舍。编纂过程中,要追求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统一。三者关系中,思想性是全书的灵魂,表现形式上要追求科学性,内容上要追求资料性。
&&&&第二,特殊原则。包括横排竖写,述而不论,详略得当,生不入传等等,这些都是编纂工作的特殊原则。
&&&&横排竖写。这是地方志著述的一个重要原则。所谓“横排竖写”,即先按事物性质分门别类地进行横向排队,然后,再对各个类别分别按照时间的顺序,逐项记述。在记述过程中要求做到“横不缺项,竖不断线”。比如,一部志书在设计纲目时,应该先按照事物的性质进行横向排队: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经济”部类,则分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再按时间的顺序分别进行“竖写”。例如工业部分,则按照“建国前”和“建国后”;“建国后”再分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等等。“纵”,即分期;“横”即分类。“横排竖写”,实际上是指志书如何处理记述过程中事物的分类和时间先后的关系问题。地方志是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内容丰富,头绪繁复,如何做到条理清楚,脉络分明,必须坚持统一的格式,这就是“横排竖写”的记述方法。关于这个问题,后面再详细讲解。
&&&&述而不论。所谓“述而不论”,是指编纂时,除了概述和序言之外,编者只是客观地记述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结果的演变过程,不作任何形式的评论。换句话说,编纂者的任务是忠实地设计和编排资料,不需要发表自己的见解或对事物作出评论。编者的立场、观点包含在资料所反映的事实之中,也就是说让事实和资料来说话。其实我们选取什么样的资料,也就能看出我们编者的意识和观点在里面了。大家也许注意到,新闻报道方面,也有很多时候是不评论的,但是一看这记者选取的新闻素材,他所报道的角度,也就能够体现出编者的立场。
&&&&生不入传。所谓生不入传,即指活着的人不入志书的人物“传”。如确要在志书中反映人物的背景情况时,应通过“以事系人”的办法来弥补,也就是说,在记事件的过程中,交代人物的有关背景情况,不得对活着的人专门写传记。为什么要这样办呢?主要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其一,活着的人是会起变化的,一成不变的人是不可能的。志书不同于一般的新闻报道,它的功能不仅仅在于短暂的时效性和很强的“教化”作用,更重要的是长远的“存史”作用。如果对活着的人作了定论,一旦这个人的情况变化了,志书将会贻误后代。这是对历史、对后代不负责任的表现。古人说“盖棺定论”,人只有死去了,才不会发生重大的变化,对他的评价才能够经得起历史的考验。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其二,活着的人往往会左右客观的评价。众所周知,活着的人特别是一些当权者,他们凭借着自己手中的权力,往往会左右对他的评价,影响志书的客观公正性。另外,给现代活着的人立“传”,会给编纂工作会带来许多不必要的矛盾。例如,哪些人可以入传?由谁来对他们进行评判?如果入传者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怎么办?这些现实的问题常常是回避不了的,编纂者要正确处理这些问题确有相当的难度。因此,干脆来个“生不入传”的规定,这样就可以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但是,如果我们想把咱们现在的领导或者先进工作者入志怎么办?可以采取人物简介、人物列表的方式。
三、横排与竖写
&&&&前面讲了,横排竖写是志书的一个基本原则,我觉得这也是志书最重要的特点。那么怎样横排,怎样竖写呢?应该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横排竖写的基本原则
要把握两点:
1、横排竖写与纵横结合。横排是指按事物的性质横向分类;竖写是指以时间为序纵向记述。纵横问题实际上是指在志书中如何处理“时”与“事”的关系问题,即在拟定篇目、安排层次时,先分期还是先分类的问题。以前曾开展过这方面的讨论。有的认为应先分期再分类,有的认为应先分类再分期。最早出版的县级志书中,有采用先分期再分类记述的。随着方志实践和理论探讨的深入,方志界已形成共识,即先分类后分期,也就是横排竖写。篇章目都要坚持这一原则。首先按照“事以类聚”“类为一目”的原则,按事物性质划分章节目层次,然后再进行纵向记述。这样划分的层次、章与章、节与节、目与目之间一般为横向并列关系,各自记述某一类事物;而章、节、目之间一般为纵向关系,章辖节、节辖目,这样即显得门类清晰,又显得条理清楚,还可避免内容重复或遗漏。
横排竖写是新方志应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但由于新方志所记述的事物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所以在记述一些具有特殊的事物时,应灵活掌握这一原则,做到宜横则横,宜纵则纵,纵中有横,横中有纵,纵横结合,使篇目既符合志体,又便于把事物写清楚。
2、横不缺项与纵不断线。地方志要求横陈百科,纵述历史,所谓横不缺项、纵不断线。横不缺项是拟定新方志篇目要遵循的一项重要原则。方志的一个基本特征之一是“全”,所以称它为一方之全书。它所记载的是一地、一行业之全貌,举凡一地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人物等等,无一不在方志记述范围之内,缺一项就不成其为方志。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达,当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行业越来越多,社会结构越来越复杂。我们在拟定篇目时,要做到尽其所有,无所不包,广辟类目,注重科学,做到横不缺项。&纵不断线是编纂地方志需要遵循的另一重要原则。地方志是一方之全书,横向看,方志反映一方之全貌,纵向看,方志反映断限内一方包括各行各业的兴衰起伏和历史发展脉络。因此,断线与缺项一样都会影响志书的质量。横排要求横不缺项,所谓横不缺项是因为志书横及百科,是“一方之全史”、一地的“百科全书”,对一地的主要事物以及事物的主要方面不能遗漏。
(二)、横排门类的原则
横排门类主要是篇目设计的问题,横排的合理,篇目也就设计的合理了。在横排门类设计篇目中,主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社会分工与科学分类相结合。也就是说,这是分类的依据,尽管有许多的科学分类方法,比如统计学中的分类方法,与国际通行标准是基本接轨的,但它并不适合于志书的分类操作,原因很简单,如果用这一分类去编纂志书,在编纂组织、材料组织上都会面临许多无法解决的现实问题。社会分工与科学分类相结合的原则在续志中必须坚持。&
&&&&2、标准要统一。一部志书的每一个组成部分就如同是一个个子系统,全书大的分类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每一个组成部分也必须有一个统一分类标准。门类横分得宜,记述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否则会给记述带来许多具体问题。因此,横排门类必须坚持标准的统一。
&&&&3、要因地制宜。横排门类是志书编纂体例的要求,具体实践中必须根据记述对象的属性灵活掌握,切不可过于机械地搬用工具书的概念,或是依照形式逻辑的一般要求,过分追求形式的整齐划一。比如,不少志书,在分类时对有地方特色的事物都进行了“升格”处理,这种做法是违背工具书或形式逻辑的分类原则的,但志书中的这种用法则相当普遍。这是因地制宜的结果。套用工具书的做法,容易束缚手脚,给具体内容的记述带来许多难以协调的矛盾和问题。现实生活中的产业发展也好,行业构成也好,在各个地方都是有自己特色的,是具体的,不可能像工具书所归纳总结出来的那样具有普遍性,照搬照套工具书往往会使分类无法进行下去,即便强行分类,记述起来也会受资料的制约。若是简单地依照形式逻辑的要求去分类,越是具体到章节,问题也就会越多。同样道理,形式逻辑与工具书都是对社会和自然现象的高度理论概括。志书的分类必须从实际出发,从志书的记述对象出发,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根据一般原理,在做到内容归属得当的前提下,求得志书章节分类的大体合理,相对均衡,而不必过分拘泥于教条。
举例来说,《河口区志》中对于石油和黄河的处理,《东营市志》也是同样的理由,对石油和黄河进行了升格处理。
(三)、竖写的原则
这是方志在体裁上区别于其它文体的主要特征,也是方志编纂最基本、最普遍、最关键的写作方法。要坚持竖写原则,就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要顺时记事。就是要求顺着时间的前后,把事物的兴衰起伏记载下来。这种方法用于记述一般事物,比较顺手,用于记述较复杂的事物则有点难度。有的编者往往将这一事物记到一定阶段时,又回过头来记述另一事物,从而出现时序颠倒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未能处理好各个事物之间的关系,解决办法有两条:一是对编目再度修订,尽可能将几种本质不同的事物分别设置;二是在同一竖写单元内,根据事物的多少,分别用几个自然段加以记述。
&&&&2、要努力体现事物发展的阶段性。从志稿编纂的实践看,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用记述大事记的方法代替记述事物发展的阶段性的方法。志书要体现事物发展的阶段性,不仅要有选择地记述事物发展的量的变化,尤其要花力气寻找和记载事物发展的质的变化。而有的编者,在记述事物发展时,往往只注意记述事物量的变化,而忽略记述事物发展中的质的变化,因而出现了流水账式的记述方法,所记内容,类似详细的大事记。二是用历史分期、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分期等硬套事物的发展阶段性,这就违背了不同事物的运动形式及其发展阶段是不同的客观规律。
&&&&3、要着力记好起点、转折点和终点。所谓起点,是指事物的起始发端。我觉得要交代好一件事的起点,也就应该交代清楚起点的年月日,至少应该让读者明白这件事开始在什么时候。
所谓转折点,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变化点。事物的发展,有时处于渐进状态,有时处于剧变状态,有时呈现出量变形态,有时呈现出质变形态。如果把事物的所有变化都一一记载下来,那是记不胜记的。所以,我们强调,记好事物发展的转折点,就是记好事物发展出现重大量变或质变时的情况。当然,这种重大量变和质变时的情况,在有的事物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多次。抓住了这些转折点,再根据记述的不同对象,横陈事物在重大量变或质变时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根据,从而揭示事物发展因果关系,体现事物发展的本质变化。如果所记实体为多元化的事物,还要采取点面结合的方法加以记述。
&&&&所谓终点,是指事物的终结。记好终点,就是记好事物消亡时的情况。一般来说,这个终点还是比较好记的,只需交待何时、何物因何原因而消亡或终结。但另有一种情况,就是事物在志书下限时尚未消亡而且正在发展之中,对于这类事物,按照志书断限的要求,则要记好志书下限时事物发展的现状。
&&&(四)、竖写的基本要求
&&&&&1、主线要明确。一部志书应当有一条或几条“大主线”。各篇、章、节、目也要有“小主线”,“小主线”是由“大主线”生发出来的。这个主线不是编者臆造的,不应牵强附会。志书的主线是客观事物的本质联系,是事物的主要矛盾或主要矛盾方面在编者意识中的反映。这种反映形成观点,观点反作用于事实材料,就是用主线贯通条目的竖写。例如:写“城乡储蓄”,如果写某年建了多少网点,人员增减了多少,服务宣传搞得如何,利率的调整,储蓄余额的升降等,还写了开展文明服务及表彰先进的活动,应有尽有,但读者读后不会得出什么结论,难知所云。这里的关键是没有抓住主线。那么“城乡储蓄”这个栏目的主线是什么?我们看储蓄事业是发展了,还是衰落了,主要还是看储蓄金额的多少。这是衡量银行储蓄工作好坏的主要尺度,故应以储蓄金额变化作为主线。其他诸如方针、政策只能作为影响、制约其发展的背景,网点、队伍、利率只是发展的条件,而宣传服务态度则又更为次之。所有这些都应在主线贯通之下来记述。
&&&&&2、事件要完整。所谓完整性,就是要把握三大环节,或者叫做竖写的“三部曲”,即写好事物的发端、转折和现状(或结果),不能缺项。有头无尾,有尾无头,或者有两头无中间,都是不可取的。例如:我区的冬枣生产,经历过发动阶段,发展阶段,再就是现状。要完整记述才能看出冬枣生产的情况,包括存在的问题、取得的成绩都能反映出来。
&&&&&3、特点要突出。就是要表现时代特点的问题。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写出不同的表现形式就可以体现时代特点。比如工资,旧时称俸禄,现在叫工资,旧时或以白银,或以粮食发给,现在以人民币发给,这也是时代的不同。又如:农业方面,每个时期也都有每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建国前,基本属于自然经济,靠天吃饭,建国后兴修水利,部分解决农田浇灌问题,建区后,也是大力开展水利建设,通过修建水库,改变来水渠道,基本解决灌溉问题等等,也能反映出我区农业的发展。还包括改良土壤,改良农业作物品种,改革耕作制度,包括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等等,这些,都带有强烈的时代特色,只要我们用心分析研究,一定能理出一条清晰的发展脉络。弄清楚了,记述的时候也就能够看出明显的时代特色。同时,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地区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各乡镇的情况也不一样,河口街道和六合、孤岛、仙河都有明显的油田特色,西部几个乡镇就淡化的多。义和、太平一带解放前还是沾化县的抗战大后方,其他几个乡镇也没有。所谓地方特点就是要写特有的事物、特有的作法和特有的结果等。
&&&&4、系人要典型。竖写要注意以事系人。以事系人是指在记述事物发生、发展、变化时写出与之密切相关的人的活动。系人的目的仍是为写事,即通过人的活动更好地反映事业状况。以事系人要注意掌握标准,主要系开创者,反映事业兴起;系贡献者,反映事业进步;系代表人物,反映事业或事件状况;系行业名人,反映专业水平。以事系人的方法,既可以先人后事,以人带出事;也可以先事后人,以事带出人;还可以依时顺事,人物出现于事物发展的过程之中。凡同一事一人起决定作用的,只系一人,多人起决定作用的,可以重叠式系人。其次要人从事出,事与人关,将事物的发展与人物的活动紧密地融合在一起。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不叙述人物生平,更不宜记述与此事无关的其他活动。而且,在以事系人中,要反映人物的思想境界,突出人物的先进性,使读者从中受到鼓舞,受到感染。
&&&&5、行文要规范。这方面需要注意的是,基本概念要统一,包括一些计量单位要统一,比如在同一情况下,有的用人,有的用万人,有时候用元,有时候万元,有时候用斤,有时候用公斤。再就是纪年要统一,数字用法要统一,图题表题要统一。再就是注意全书中前后数字要统一,年月日要统一。
&&&(五)、竖写的几种形式
&&&&志书必须从记述事类本身的实际出发,采用适当的竖写形式。从新志编纂的编写实际来概括,至少有以下数种:
&&&&1、逐年编写。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存在时间较短或出现较晚的事物,象“政法”部分中的“从重从快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另一种是虽贯穿于整个历史长河中,但每条资料对得出科学的结论都是不可缺少的依据,如“水灾”、“地震”等自然灾害,这种事物逐年编写,既便于存史备查,又不占过多的篇幅。
&&&&2、侧重写转折点。历史悠久且有明显起伏变化标志的事物,如果逐年记述,不仅会拉长篇幅,而且也没有必要,实际上也做不到。应选择其发展变化的若干转折之点侧重加以记述。如“教育”部分中的“小学教育”、“农业”部分中的“小麦栽培”、“生产工具”等。
&&&&3、分期记述。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性质、形态有明显差异的政权、司法、军事等专业分志中的许多类目,以及新中国建立后受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制约的经济类各专业分志中的许多类目。有的可按社会历史分期,如“半封建半殖民地”、“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区前后”等等。有的可按经济历史分期,如“一五”计划、“二五”计划。
&&&&4、选择典型记述。象“科技成果”、“医疗事故”、“大的自然灾害”、“重大事件,如孤岛镇、仙河镇的建立,河口街道的建立”等,此类事物没转折点,无阶段性,时断时续不规则地出现,可选择其中的典型加以记述。
&&&(六)、竖写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忌写成流水账。流水账的具体表现一般有两种形式:
第一种不分时期,按编年体的方式逐年逐月堆砌各种资料,如有部志书关于科研点的记述写道:“1978年以前有14个,1979年有16个,1980年有21个,1981年有24个,1982年有31个,1983年有42个,1984年有56个,1985年有76个。”又有一部志书在写干部调配时,也只是罗列一点数据:“1985年调进干部12人,调出69人。1986年调进7人,调出58人。1987年调进9人,调出37人。1988年调进8人,调出30人。1989年调进12人,调出27人。1990年调进15人,调出29人。……”
第二种是事无巨细,有闻必录,把所搜集到的情况统统写上,使人看后如堕烟海,很难抓住主要的东西。如有的志书写新产品开发的一个小目中,开了多少个会,发了多少个文件,领导讲了什么话,如何传达布置、发动群众,班组怎样加班加点,有多少好人好事等都详尽写上,结果开发措施和取得的成效等比较重要的情况,淹没在一堆豆腐账里面。这种写法停留在事物的表层,满足于一般化的表述形式,不分主次、轻重、本质非本质地堆砌、罗列资料,平均使用笔力,眉毛胡子一把抓,用琐细的过程淹没事物的本质特征,是不可取的。这种毛病比较普遍,如有部教育志中的教学方法也是这样写,某年干了什么,某年干了什么;有的人物传也写成人物大事记要,也是某年干了什么,某年干了什么,叫人看了十分厌烦。
&&&&&2、忌写成总结报告。常见的情况是,在记述完一些事实之后,总结归纳出几条经验、做法、体会之类,其目的是使读者加深理性上的认识。如有的志书写“推广普及优良品种”一节,在记述通过推广取得好的成绩之后,接着写道:“在推广优良品种工作中有以下几点做法:一、建设一个勇于改革的领导班子。……二、思想政治、行政管理与技术一起抓。……三、推广一整套优质快速的技术措施。……以岗位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科学管理制度”。这种写法主要是提炼观点,加以阐明,虽然有的也补记了一些事实,但目的还是为了说明经验和体会,不符合“述而不论”的要求,同样是不可取的。
3、忌写成教科书。这种弊病多发生在自然环境类分志或某些经济类分志中。如有的志书关于“玉米”一目的记述是这样写的:“玉米俗名苞米,又叫玉蜀黍、苞谷、苞粟、棒子、玉茭子。属禾本科、玉米属,一年生草本。异花授粉,雄穗着生植株,顶端为圆锥花序;雌穗内生花序,穗生节间,外有穗壳包裹,顶端有丝形花芯,外露如缨,缨干粒熟,一苞二三百粒,累累如嵌珠。因粒形色不一,而分为黄苞米、白苞米、红苞米、马齿苞米等名。性喜温暖,不喜肥水。对土壤要求不甚严格,短日照作物”。这样详尽地介绍玉米的各种名称、分属科目、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植物学教科书或科普知识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如果全国的地方志记“玉米”都写成这个样子,那志书还有什么存在价值呢?当然,志书在竖写中也并非完全排斥介绍、解释某个事物的特征、习性,特别是在有些专业性较强的志书中,对一些名词、术语进行适当解释是完全必要的,否则读者难以看懂。所以我们说志书应该避免教科书式的写法,但又要做到专业性与通俗性的统一。
咱们这里也容易犯这样的问题,比如写河口的特产的时候,如冬枣、三疣梭子蟹、文蛤等,也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4、忌写成文件摘编。这个问题在劳动人事等志中最容易出现。有的志书“劳动人事志”在工资改革、职工福利、劳动保护、离退休这些类目中,大段大段地摘录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规定,变成文件摘编。这种做法,堆砌全国通典,看不到当地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的步骤、作法和成效,缺乏地方特色,也是不可取的。再如:写计划生育、招商引资也容易罗列有关的文件精神。
&&&&5、忌写成通讯报道。不能堆砌空泛的形容词,拔高事件或人物的作用。这种毛病在宣传教育方面的志中容易出现。
6、忌写成年鉴条目。现在大家每年都要为《河口年鉴》提供稿件,所以很容易在志书编写中带入年鉴的痕迹。在编修志书中应该注意。
四、志书编写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志稿的编纂,是志书从制定编目到定稿出版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又是志书从收集资料到形成著述一个质的飞跃。编纂志稿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志稿成书的质量。志书编纂除了掌握以上原则外,还应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把握好记述范围
志书的记述范围,主要是要把握好地域范围和时间范围。
地域范围。鲜明的地域性,是方志的重要特征。把握地域范围,
一要处理好现行行政区划与历史上曾隶属地域的关系。因行政管理和经济建设的需要,行政区划常有变动。记述应立足于现行行政区划,现行行政区划内的地域,不论历史上是何隶属,均应一体记述,不记则是缺漏;反之,历史上曾是隶属地域,而今不在现行行政区划内,也不能拘泥于“志不越境”而一概不记,如不可分割的统计数据、事物的发展过程都可记述,以表现事物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但这只能略记、粗记,否则和相邻地区的志书资料重复。
二要处理好“地域范围”与“域外管理”的关系。特定的地域范围确定之后,只要是地域范围内的事物,不管它属于哪一级管理,都应记叙。但有的事物,虽说不在本地域之内,却属本地域的行政管理,对这样的事物应作具体分析,不能搞一刀切,不应将该记的事物拒之志书之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地之间的经济相互渗透的现象已十分普遍。新方志应顺应这一发展趋势,把该记的事物都记载下来,这不仅不会削弱新方志的价值,反而会为新方志增添时代光彩。
&&&&时间范围。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不能越位,二是要到位。
不能越位。就是志书所记事物不得超越《凡例》规定的上限和下限。如果超越,则视为越限。当然,也不能机械地执行志书的断限。有的事物,确需交待来龙去脉,而其起始时间又在志书上限之前,作为背景材料交待一下也未尝不可。比如,有的工程项目竣工的时间与志书下限相距甚近,为了反映该项目的完整性,采用括注的形式也是可行的;有的志书的总述、大事记等需要越限,可在凡例中加以说明。
要到位。就是上限、下限要到位,它是指志书记述事物应达到的上限和下限位置。
越限和不到位的现象往往普遍存在。越限就是记述了志书规定的上限之前或下限之后的不该记的事,这好处理,删去就行了。记述不到位,就是记述事物的起始和终止不到位。起始不到位,常常表现为记述断限之内发生的事物而不记事物的发端,或虽记发端,但记的是概念化的发端;终止不到位,通常表现为记述断限之内终止的事物,表现在事物的记述上不到位。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事物在志书下限之前已经终止,但志稿的编写未作必要交待。产生不到位的原因,主要是资料的不到位。如果实在是没有资料了,可以作出说明,以表明这一事物就是到头了。例如各乡镇的乡镇企业,就可以写到破产消失为止。乡镇企业消失了,而民营经济却发展起来了,这里面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要写好这部分很不容易。但在写作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其资料的上下连接的问题。不能出现断档。
(二)、要体现时代特点
地方志必须体现时代特点。地方志的时代特点,又称时代性,或称现代性,是地方志的基本属性之一。地方志的时代特点,之所以成为地方志的一个基本属性,其根本原因乃在于,地方志是时代的产物,是根据某一时代统治阶级的需要,组织人力,动用财力,编纂而成的。例如,我国旧志数以万计,它们都共同具有一个时代特征,即封建性。从内容到形式都充满着封建主义色彩。如在内容上,少经济多地理,反映出封建社会的封闭性和不发达;此外,宣扬忠孝节义的内容更是充斥全志。有的志书对于一些烈女的宣扬就很多。所以从内容上也能看出一部志书的时代特色。基于此,社会主义新方志必须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和鲜明的时代性。
&&&&地方志体现时代特点的一些做法。
&&&&地方志的时代特点,是对地方志的总体要求,整体要求,而非某项单项要求。它要求地方志书要反映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反映时代的先进性和科学水平。社会主义的时代特点,要体现在整部志书之中,要体现在整个史实的记述之中。
&&&&首先,指导思想上。记载的重点应该是社会变革,是改革开放取得的新成就。
&&&&其次,记述内容上。要突出“新”字,着重记述新制度、新科学技术和各种新东西。记述社会变革,事物变化,反映发展的阶段性。还要多记述我们这个时代的英模人物,记述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
第三、编纂重点上。这就是说,一定要坚持详今略古、详近略远的原则,着重记述现代历史和当前状况,着重记述本境的事物。志书都是溯源的,从古记到今,但是,志书最珍贵的部分总是当代的部分。历史的记载,只能依赖资料,前人遗留下来的种种资料,要想出新只能努力去挖掘新的资料,而当代的内容却可以是志书编纂者亲身经历的,或者亲眼目睹的,因此,也是最真实可靠,最富有存史价值的。记好当代,如实地记载当代,反映当代的本质,是最重要的任务。
&&&&第四,框架结构上。制定篇目,一定要从现代社会分工和科学分类的实际出发,力求表现出门类的相互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由于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分工日渐细密,因而制定篇目是一件相当复杂的工作,无论如何,一定要体现时代面貌。
&&&&第五,语言文风方面。要用现代规范的语体文记述体,反对文白夹杂,对历史纪年、数字用法,执行现代行文的统一要求。基本文风要朴实、精炼。
&&&&(三)、要体现地方特色
地方志的地方特色,又称地方性,是地方志首要的基本特征。地方志的地方特色,很重要的一点,是对地方特点的宏观把握。所谓地方特点,应该是一个整体概念,它表现于地方的各个方面。既表现在自然环境及其变迁方面,也表现在社会分工及其发展和制度变革等方面。地方志要反映地方特点,不仅仅是体现在个别门类的设置上。只有真正反映出一地的本质特征,才能说真正体现出地方特点。要想真正反映地方特色,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对地方特色的认识和把握。因此,修志工作者很重要的一个条件便是对当地的熟悉和了解,在充分认识和把握地方特点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反映地方特点。
突出地方特色的几点做法。有些做法,也不一定成熟,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做法:
&&&&1、总体展示。即从志书篇目到志书各部分共同体现该地的总体特色。志书篇目的总体要求是统一的,但是,各地志书篇目又绝无一模一样,这是由各地特色不同所致。我们在制定篇目的时候,就要考虑如何反映该地的特点。一地的特点,又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这就要求我们从各相关部分共同反映。如要突出石油城的特色,不能只记石油的开发和生产,还要记地质、资源以及由石油工业兴起和发展而带动起来的地方工业、农业、第三产业等的发展……在这点上,我区几个乡镇街道之间差别很大,情况很不相同,所以在制定篇目上也应该不一样。
&&&&2、直接揭示。一般来说,地方志述而不论,地方特点总是寓于记述之中,让具体资料来体现。但是,志书中也有一些特殊部分,如概述和章节下面的小序,不但能记述,而且可以适当进行画龙点睛式的议论。这样,我们就可以在这些部分直接揭示明确说明哪些事物是该地的特点。这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做法。
&&&&3、提前详记。即把某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事物,置于同一层次的首要位置上详记。如沿海的新户、仙河就应该突出海水养殖,在志中就可以把海水养殖详细记述。
&&&&4、增设类目。即对具有特色的事物,在有关章中增设类目,详加记述,甚至可以对其中的一些特色事物,专文撰述,作为全志或有关章节的附录,还可以出现专记的形式,在正文中出现。如沿海乡镇可以在“自然资源”章中,增加对“海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部分。孤岛、仙河也应该能够体现油田矿区特色。有些地方一些极有特色的事物,如果分类记述可能会出现肢解的现象,破坏事物的整体性,用专文专记的形式来反映,就集中有力。如“三网”工程,如放在农业、林业、水利、公路里单独记载,就割裂了“三网”工程的整体成就。
&&&&5、图文并茂。即对有地方特色的事物,除详细记述外,还可以辅之图、表,使事物愈加形象鲜明,富有直感,表格可使资料愈加密集,一目了然。
&&&&6、扬长揭短。一些志书在强调特色的时候,往往只注意到反映地方的优势和长处,而忽略了该地的劣势和短处,以及它们形成的历史原因。地方特色应是优势和长处、劣势和短处两个方面的综合。只有全面正确地反映一地的长短优劣,才能便于扬长避短,全面发展。例如我区西部几个农业乡镇长期存在缺水的情况。
7、升格。即把具有地方特色的事物升格。记载时,目上升为节,节上升为章,章上升为篇的做法。对此做法,有人极力赞同,有人坚决反对。当然,对于某些特殊的事物,它们记述的内容已越了领属篇目的范围,此时,做“升格”处理是合理和必要的。一般情况下,升格法不可乱用不可滥用。因为随意升格会造成父子同级,破坏志书的整体性,反使志书层次不清,交叉混乱。对待升格法,应慎之又慎。例如在第一部《河口区志》中,就对“石油”和“黄河”升格为编。
(四)要坚持“述而不论”
  “述而不论,寓观点于资料之中”是修志的传统,这一点很重要,也最容易忽视,这个传统应该坚持。志书是资料性著述,以资料见长,修志者的任务是真实准确地记述当地、当代经济社会所发生的变化,也就是用事实说话,用资料说话。不同的用志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利用志书资料、研究志书资料。有人认为“述而不论,寓观点于资料之中”不过瘾,要体现编者的学术水平,志书应该写编者的观点,编成一部研究性的著作。志书如果加进编者个人的观点,它就不是政府主持编修的志书,而是个人著作,这样社会利用面不会很广,也不可能一代一代地修下去。当然,不加进编者的观点,不等于没有编者的观点,而是寓观点于资料之中。资料的选择、剪裁、编排实际上是体现了编者的观点。修志者的组织能力、学术水平和文字功底应体现在资料的搜集、取舍、剪裁、编排上,努力编纂名志佳作。
 &(五)、要把好“三关”
“三关”即政治关、保密关和重大史实关。志书是政府主持编纂的出版物,国内外公开发行,存史资政,留传后世,千秋大业,质量第一。衡量志书质量合格不合格,首先或重点是看政治、保密和重大史实上有没有问题。有些问题,如文字不精练、数字不准确、资料有缺漏、史料有错讹等等,当然不应该在志书中出现,个别地方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可在下一轮修志时纠误、补遗。政治上、保密上出现一个问题造成的损失都是不可弥补的。重大史实出问题,人们会对编者是否具有修志的资格提出质疑。
  从已经出版的志书来看,一般没有大的政治问题,但政治性问题表述不当、不准的问题并不少见。如对帝国主义侵略的记述,抗日战争时期日伪政权的记述,历史事件的记述,民族宗教问题的记述,突发事件的记述等,个别地方存在表述不当、不准的问题。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一是看修志者尤其是主编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把关能力;二是加强学习,提高自身水平;三是学习、参考质量高的志书对有关问题的记述。
  保密上出问题主要是供稿人和编纂者不清楚具体的规定。修志人员特别是主编,要想把涉及全社会各行各业的具体规定都掌握得十分清楚、准确是不容易的,主要靠各有关部门把关。一是严格按规定程序办,不能图省事,怕麻烦;二是向供稿单位提出明确的要求,志稿终审前分别交各供稿单位进行保密审查,并签字盖章;三是根据志书是公开出版物,国内外发行这一总的原则,看有关内容能否在报刊上公开发表,如报刊上不能公开发表,则应考虑删节。一些单位将向上级报告工作的总结材料的内容不加区别、不作取舍地写入志稿,这就容易出问题。此外,科学技术中的专利权问题、军事编有关问题的记述等,也往往会出现保密处理不当的问题。不是所有的资料、数据都可入志,不宜入志的资料坚决不收入志书。
  重大史实把关,很好理解,就是所有记述的事情,不能出现错误。要符合实际,符合历史的本来面目。有时只是一两个字不当的问题,稍不留神就会出错。这要靠修志人员平时的学习、积累,靠全体修志人员尤其是主编和志稿审查验收人员层层把关。当地的史实只有靠修志人员和主编把关,志稿审查验收人员不了解具体情况,很难把关。
(六)、要强化五种意识
  续修方志,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才能保证工作正常开展。我们认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上而下、从部门到社会强化五种意识。
  1、使命意识
  续修方志是一项符合社会需要、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重要事业,起着传承文明、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作用,不仅有近期的社会效益,而且有久远的社会效益。作为续志工作者,一定要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强化使命意识,提高史德修养和业务水平,成为德才兼备的修志人才。历史上不少杰出的史官为我们树立了楷模,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圆满完成自己担负的重大任务,不辱使命。
  2、法制意识
  大力推进方志工作的法制化,通过法律形式来确定政府和修志机构的职能、职责和参与者的责任、义务,有效地组织各方面力量参与此项工作,制约不能履行责任和义务的机构和个人,让修志尽快步入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依靠法律法规的支撑和制约,依法行政,使修志工作获得新局面、修志事业获得新发展。
  3、服务意识
  在新的历史时期,方志主要是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经济、政治体制改革服务,为各部门、各行业的工作、生产、管理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服务,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为之提供全面的、科学的、可靠的历史借鉴和现实依据。方志的这一功能,决定了方志机构的服务地位,这就要求修志工作者增强服务意识。
  4、精品意识
  质量是志书的生命和价值所系。志书是一方经济、社会、历史、人文的总体反映,不仅在当前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可以传诸后世,所以一定要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增强创名志、出佳志的精品意识,要把精品意识贯穿到工作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方志的内容和形式,从来都是随着时代变化发展的,是与时俱进的。方志要出精品,必须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因循守旧是没有出路的。
  5、现代意识
  随着信息技术社会的到来,方志信息采集、编辑加工、数据与图形处理、排版及方志应用检索和事务管理等全部走上现代化道路。方志工作者如果不从观念上予以重视,不从素质上加以提高,将很难适应新志续修的客观需要,也必将贻误地方志事业面向新世纪的发展机遇。因此我们必须增强现代意识,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今天就讲这么多内容。以上内容大多从资料上查来的,结合自己的理解,加进去了一些自己的想法。肯定有许多考虑不成熟、不恰当的地方。对于不足之处,欢迎和同志们一起探讨,互相提高。
谢谢大家。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了解互联网的书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