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内小所如何跳入国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所??

进普通国内的会计师事务所和进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区别在哪里???_百度知道
进普通国内的会计师事务所和进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区别在哪里???
1.专业素养来自于专业的培训,全球统一的做事方式以及高素质人才。你到国内的四大和美国的四大office去看,都是一样的。2.认知度长期以来全球知名度高,收到各中介机构、投资者的认可3.作假略少一方面是文化不同,一方面是专业素养,一方面是地位所致,还有一方面是造假成本高,这导致了审计报告质量高于本土所4.国际视野主要表现在如果你想去国外上市,那就找四大吧,除了他们的影响力外,他们自身也是更为了解海外资本市场,有相关行业经验的。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前几年应该是四大的高一些,出来以后去外企做财务的机会更大内资所就主要是做A股IPO的客户,越往后应该差距越小你都工作几年了,还有各种国企待遇上面在四大做的美股和港股还有外企多一些,不限于PRC GAAP,很多项目是IFRS和US GAAP的
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从国内小所如何跳入四大会计师事务所??
从国内小所如何跳入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学校三本,专业会计,毕业一年了。超级喜欢审计这个行业,喜欢出差,不怕加班,喜欢做有挑战的事。需要有哪些方面知识,CPA?英语?需不需要从小所跳入国内大所,在跳四大?
按投票排序
我理解的国内小所,就是40家拥有证券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以外的事务所。通常这些事务所比较少有机会参与到的大型的审计。如果想要加入四大,先到国内大所(有证券资格)工作几年,会大有裨益。想要加入四大,首先是,提升专业能力,通过CPA考试是基础,提升专业知识的储备;实务方面,尽可能多参与上市公司年度审计、IPO审计、企业并购相关审计等审计项目, 通过实际的项目工作加深自身的专业水平和项目经验。这些在四大面试过程中,会非常有帮助。次之,提升英语水平。虽然四大不断本土化,但是想要在四大有长远的发展,英语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要素。捷径,前面两项做到以后,可以找一个在四大工作的朋友,关注事务所的招聘信息。由于四大事务所的社招并不一定是持续进行的,因此某个分组出现社招需求后,通常会先要求员工进行内推。如果能成功内推,基本可以保证进入面试环节。
身体好,精神抗压度高,英语过关,思维有逻辑性,最好比数字比较敏感。善于在面试的时候表现自己的特质
前四大员工来答题。1 四大渴望CPA。 如果你通过了CPA考试,四大很可能会要你。2 小所的从业经验不要太多。一两年就够了。四大通常认为小所的工作经验不如直接在四大的经验,你到四大以后会被“降级”使用,所以会亏。3 英语和数学是两门非常重要的技能。笔试的时候会考英文阅读理解和数学计算。逻辑思维也很重要。入职后能不能写出有条理的工作底稿全看这个。4 找人推荐。由于有内部推荐机制,推荐者和推荐对象都可拿奖金,因此四大员工都乐意做这件事情。5 真正决定你能走多远的,是你是否能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项目时间管理以及表达沟通等“软”能力。否则五年之后升不上经理。6对本科生来说,很难有cpa。所以除了数学和逻辑、英语外,你要向面试官证明你的合作精神和解决困难的能力。
原问题是:毕业生怎么进入四大,我的回答是基于原问题的。—————长相没那么重要!长相没那么重要!长相没那么重要!不要过度理解我的回答!我那两个同学,虽然证书和成绩一般,但是出身不错的学校不错的专业,也是过了笔试,且面试时能给面试官留下良好印象!同等条件下,外表收拾得得体大方肯定是加分的!如果你到处挂科,英文计算机爆烂,面试畏畏缩缩,长成天仙也没用!也不要因为自己外形而担忧,大多数人都是一般长相。————————以下原回答————我能说如果你是个男生,而且长得不错,会很有优势吗……去年我们班有四个人一起进了某四大,两男两女。我是其中一个女生。说实在的,两个男生的素质挺一般的,专业课成绩不拔尖,也没有CPA和英语的特长,社会活动什么的也没有很厉害。相比之下,另一个被录取的女生是个学霸,考试不败之神,放弃保研找工作,被四大录取后又嫌公司太远,于是又考了个很难考的公务员职位,走了。我是入职之前就考完了CPA,英语证书也有不少。很多女同学条件真心比他们俩好的也被刷下来了。后来我思来想去,觉得应该是他们的性别和外形加了分。四大一直出差加班,男生比较能适应高强度的工作。形象好更能给客户良好的感觉,我那两个同学说不上多帅,但是身高够高,五官端正,穿上西装就给人很专业的感觉。后来听说四大面试打分的第一项就是“外貌、仪表仪容”,更加证实了我的推测。另外感觉四大现在不是很挑学校啊,还是要看个人吧。
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四大的社招规模会缩小,但与此同时,对于高级审计员的缺乏却也是并存的,因此如果真心喜爱审计这个行当,热爱这个职业,不妨先从内资所做起,3-4年成为高级审计员后再申请四大。不可否认,目前内资所拥有更多参与到IPO的机会,也能获得不小的锻炼。专业技能方面,CPA和英语是硬指标,四大的许多项目都需要用英文完成底稿,而专业知识是从事专业服务所必须的技能,至于怎么才能做到,我想只有2个字----------“努力”!
如果确定自己的就业方向了,就从学业、实践、应试几方面来加强吧。针对四大来说,学习上绩点hold住,会计审计和英语,一方面是能力的加强,一方面是考证,比如会计的相关基础证书、审计的高端一点有CIA,英语就多了,认真考一个。实践一个是学校社团、学生会、各种活动积极参加,这个真不是纯粹应付简历,要相信你的身边有很多低调又优秀的人,和大家交流真的很重要,否则很容易四年下来只认识自己舍友。还有社会实践,相关实习多提前留意一下。应试其实就是早点进入找工作的状态,学习和用人单位交流,这样真正到了求职季会从容很多。所以现在应该是大二上学期,可以这个寒假开始找个实习,可以找亲戚朋友介绍一个。大二下,学习考证社团,暑假找实习,带正规笔试面试的锻炼锻炼,大三上,学习考证社团,寒假应该能找一个不错的实习了,然后大三下学期学习加找一个高大上的实习,幸运的话实习完就能直接签约,其他同学大四上开始找工作的时候,你已经非常嗨皮地到处玩去了。以上是一个纯理论的理想化的计划,仅供参考,享受生活,多和父母联系。另外,如果对几个就业方向都感兴趣,就都去实践一下,实践出真知。内容来自卧龙阁网专访
本科毕业一年,国内证券所一年,cpa专业阶段。 刚刚跳槽kp。四大没有那么高大上,有了cpa,进去很简单,而且内推还有提成。ps 英语没那么重要
三本的话,把CPA给过了吧,四大还是喜欢名校的多一点。
三本的话,个人觉得可以在英语和cpa上下下功夫,然后可以试着投一投简历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从普通的会计事务所跳槽后该如何进入四大工作? : 经理人分享
从普通的会计事务所跳槽后该如何进入四大工作?四大会计事务所的审计方法和国内事务所有什么不同?
按投票排序
在审计计划和“下田”时采用的审计程序这个层面上,可以说,国内事务所是尽量在采用四大的审计方法。从人员的流动性来讲,很多四大出来的员工流向了国内事务所的高层,很自然的将四大的先进审计方法带入了国内事务所。这之中,学习能力强的国内所,可以全部吸纳四大的审计方法;学习能力差的国内所,也能依葫芦画瓢,做的不差。所以,从实地审计这个”狭义“的审计方法上来讲,国内所是在努力追赶四大的,其间的差距不会太大。然而,对于审计来说,控制风险最重要的层面,客户风险管理,国内大所相比四大来说可能差距较小,国内小所的差距就太大太大了。造成如此差距的原因很明显。因为国内所吸纳的并不是四大的高层,而是属于一般的经理级别或高级经理级别。这个级别的审计人员,其实地审计能力很强,但对客户风险管理的经验并不足。在四大,客户风险管理是一整套体系,并且至少合伙人及以上级别才会经常接触到和真正理解到。而在四大做到合伙人级别跳槽去国内所的案例很少很少,由此造成国内所学习实地审计很强,对客户风险管理能力较弱的情况。一个例子是,我之前供职的事务所(还是一家外资所)高层全是从四大跳槽过来的,带来了一整套审计体系,并于这家事务所自己的审计体系相结合促进。一次,我们接到一个客户,是世界八大事务所之一(还不是四大)看了一个星期之后放弃的。我们接到这个客户后,做了两星期的客户风险管理,三个半星期的实地审计,最后结论是,没法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报告。同样是拒绝出具报告,前者只花了一个星期,我们花了五个半星期,这就是差距。
感谢王律邀请,这是这个问题对于我这个长期在国内所任职的人来说,实在没什么发言权,只能根据接触到的简单谈谈。说到审计方法,我觉得四大所倒真是严格按照审计书上写的来做的,先做符合性测试,再做实质性测试,用符合性测试的结论来指导实质性测试的工作,并且IT审计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始终。但国内所在这些方面是做不到或者流于形式的。在我接触到的四大的审计项目中,基本上都会花费巨大的人力和时间来进行符合性测试,对企业的每个运作环节和关键控制点进行测试,用测试的结论来修改审计计划,并对实质性测试的针对方向和审计重点进行修正,对客户的风险把控非常到位以后再来做实质性测试。通常在整个审计工作的时间比重里,前期的符合性测试要占到2/3的时间,而实质性测试则可以根据符合性测试的结论而相应削减大量的工作,所占的时间相对较少。而对于一般的国内所而言,审计工作一开始就进入到实质性测试,符合性测试基本不做,或者即使做也只是对风险的控制环境进行简单的了解和测试,主要工作就是大量的抽查、复印会计凭证和重要单据。很难向四大所那样详细并认真的进行符合性测试。其实并不是说这些国内所不想这么做,关键的问题就是成本!众所周知的是,四大的审计费用非常高昂。同一个项目,四大能收20万美元,而国内所可能连20万人民币都收不到。而且由于四大所的国际知名度,导致他们对品牌的管理和运营达到非常严苛的地步,对于审计工作和审计程序的坚持是压倒一切的。所以在与企业进行审计费用的议价以及时间要求上,四大比国内所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所以相对而言,四大比国内所更有能力和时间来进行他们的审计工作。所以能够按照四大所或者说按照标准的审计程序来做的国内所基本上都是那些国内排名靠前的大型的事务所,但是由于审计体系、主要员工的工作风格以及审计意识的缘故,使得这种坚持很难持久。我一个极要好的朋友就亲身经历过这种事情,他所在的事务所在建所的时候,把包括四大某所的全球副总裁和6位合伙人以及多位项目经理在内40多人全部都挖了过来,按照四大的审计程序、流程甚至用人的风格全部移植过来,甚至要求员工都用英文写底稿和大段的说明。在运营初期,事务所从上到下坚持了这种在其他国内所看来极为消耗成本的审计方法,的确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得到很多高端客户的认同。但是由于具有这种意识的初级审计人员人数较少,并且由于无法像四大所那样投入大量的人力,所以使得每一个项目的项目经理和合伙人都非常劳累。但在当时,大家心气儿很足,这种弊端并未引起广泛的关注。到后来,证监会等监管机构对于高风险企业的风险控制意识逐步提高,也相应要求国内事务所提高风险控制,并加入相关的程序检查。按道理说,这应该是这个所收获的果实的时候。但实际上正是由于前期审计体系和这种意识的继承性出现了问题,原先入所的初级审计员工和项目经理因为先前过于劳累的工作而离开,审计意识的继承出现断档,仅仅靠几个留下的高级经理和合伙人来支撑局面。而他们的意识又不能像之前那样顺利被传达到具体的审计人员,这样就出现了问题。而更致命的是,由于在监管层面对于风险控制提出了要求,很多国内所为了符合监管要求,仓促上阵并将监管层关注的重点程序化、条文化。不是为了控制风险而去履行审计程序,而是为了防止检查出错而去补程序,使得在很大的范围内风险控制流于形式。事务所的很多人看到这种审计方式,只增加了一点点成本,同时又能符合监管层的要求,而且还能给人以“专业”的观感,那又何乐而不为呢?于是,好的传统被遗忘,形式化的审计程序被广泛的执行。甚至很多新入职的同事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取得那些系统界面的截图、那些会议纪要、那些风控阀值的设置,他们很多都是为了防止检查或者领导要求而去做审计程序。当然IT审计也是四大优于国内所的一个环节。对于高风险企业,特别是金融企业而言,不做IT审计就等于没有进行审计。而在这方面,专业人员的匮乏,是国内所无法和四大所竞争的关键因素。国内所也只有排名靠前的几家大所能够让IT部门参与审计工作,而审计效果都不能称得上是满意的。四大所一般都有专门IT审计部,这些人员既是审计专家又是计算机高手,他们对于金融行业的信息系统和风控系统的熟悉程度和钻研力度超过绝大多数的国内所人员。而且他们的工作风格和审计体系已经形成一种文化、一种DNA,当他们出现在现场,你就能感受到他们才是专业的!这种差距很大,很令人绝望,但国内所的人员还在努力去缩小这种差距,用规模优势去抵减四大的技术优势。去努力用心做好每一步审计程序,总有一天,我们也可以像他们一样专业,甚至比他们更强大!
我就从另一个角度谈谈为什么国内所不爱做内控。内控是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业务稳定所采取的措施。如果是一个正在属于成长期、业务模式在不断的扩展的企业就不适合采取较为严格的内控。而在之前可以说大部分大型企业的业务是交给四大做的,对一个成熟、稳定的企业进行详实、严谨的内部控制审计是十分有必要的。而国内所,更多是做中小型企业,中小型企业的业务不断变化,特别是走创业板的企业,公司可能也就两三百人,组织架构也不复杂,虽然有内控制度,但是执行上基本为0,因为大小事都是由那几位股东或管理层决定,如果事务所还要进行内控审计,实在是闲的没事干,因为不规范的业务流程、不合格的单据,基本上是由股东或者管理层实施或同意的,所以意义也就不大。而且这个内控有点不适用中国的国情,除开已经是成熟或国家垄断的行业,比如石油、航空、水泥等,其他在快速发展的行业,尤其是中国特别多的行业在快速的发展,如果企业死扣内控,会极其的影响其业务的扩张。
十分同意王维的答案,深有感触,内资所的内控审计是流于形式的,主要仍然依赖大量的实质性程序。也就是说,内资所是“伪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名曾经的IT审计师,我毕业之后拒了四大的OFFER,去了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当时立信刚加入BDO,我们部门的老板从美国BDO回来,负责组建立信的IT审计部门,我是第一批跟我们老板干革命的。IT审计分为ITGC和ITAC的审计,ITGC实际上审的就是内控,而ITAC很多可以被划入实质性程序的范畴。我们审的主要客户,如王维前辈所说,都是金融行业,包括银行、证券公司、信托、基金等,主要是银行(插句题外话,选择了审计行业是我的不幸,选择了IT审计是不幸中的万幸,那段时间工作让我对金融有了更全面深刻的理解)干了时间不长,我辞职了。一个原因是,立信审计的方法论基本上是不依赖内控(实际上所有的内资所都是),内控底稿二审三审都不看的,而IT审计的重心又主要放在了ITGC上,我们给其它财务审计部门写的底稿,别人基本不看直接扔进仓库。我一看,尼玛IT审计师在这不就是个摆设嘛。当然,我辞职的主要原因是,审计不符合我的性格、兴趣和立志要实现财务自由的人生目标。同时,我十分不同意楼上某些四大同学的言论,什么“四大是正儿八经走路,国内所是野路子”,实际上,单从审计技术上来说,内资所的方法并没什么不妥,审计人员的个人技术上甚至都高于四大。而且风险导向审计中强调的内控审计,在国内当前审计环境下,到底有多少实质作用,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确实都还值得商榷。很多时候甚至让人觉得就是自欺欺人。众所周之,国内的上市企业要舞弊,一般都是管理层授意,而当管理层凌驾于内控之上,现有的内控审计方法论基本就是失效的。比方说,如果我要伪造收入,我当然会把收入相关的合同什么的全都伪造好、签好字让你来查,靠查内控能查出什么?中国上市企业的股权一般来说都比较集中,实际控制人往往也是最高管理者,相对国外上市公司相对分散的股权结构及所有者和管理者高度分离的治理结构,中国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往往会有更强的舞弊冲动,这样一来大部分时候花费大力气做的内控审计实际上作用都不大。而实质性程序会让人觉得更踏实。因此,实际上内资所的审计方法论不依赖内控,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我只是觉得花这么多时间做这么多无用功,实在没意义而已。而这一切,其实都是体制的错。
1,四大真的是按照审计教材说的那样,严格的先按照风险评估程序然后进一步程序中,控制测试也是非常重要。内资所在这方面做的流于形式,很大一部分原因其实在于客户群体。
四大审计的客户大部分都是内控严格,审计风险相对低的企业,内资所得客户资源相对没那么高大上,所以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实质性程序。2,四大不屑接(價格不符合預期值)ipo项目,看看每年ipo審計師名單就知道了,更别说新三板这类吃力不讨好的了。因为这些项目审计要求高,风险高,性价比太低。尤其不规范的小企业,审计的时候会发现很多问题,调整分录会出很多很多。3,个人觉得四大和内资所各有利弊,内资所在人员参差的情况下,你会接触很多东西,碰到小公司也许你一个人就可以负责好几个科目的底稿,所以会学的很快。四大很规范,你可能就是一个螺丝钉,比如第一年就永远只负责某项长期资产的底稿。4,还有个特点比较有意思,我去四大的同学(入职3年的大概有六七个)cpa没一个考出来的,最后大部分都跳槽或者转行了,内资所的通过率反而很高。这也和他们招人因素有关,四大的入职试题只是shl,面向所有专业,理工男更好,内资所校招笔试就是专业题,并且很看重你是否考过cpa科目。四大这几年招人在英语上的要求也降低很多了,安永普华永道甚至去年开始笔试题都改成中文了。不过“出q”“清q”这类术语依然只属于四大吧。5,再次同意楼上很多人说的“不太同意审计人员的个人技术上甚至都高于四大”。但是呢,将来想跳槽外企in house的话,很多人指点明要四大三五年经验的。这点内资所劣势很大。6,四大工资和差补比内资所高不少,这个应该是周知了~还有想到什么再补充。。。。。
Local单兵作战能力强,四大整个审计体系强。刚到四大的时候确实被各种高大上所折服,但待的久了,发现值得佩服和作为榜样的四大人比local可是少太多了。
开玩笑地讲,审计行业是一个让甲方花钱买罪受的行业,较之其他行业,审计师收费给予你的仅仅是一个质疑或不质疑你的保证。没问题的人认为自己不需要找一个收费高昂的家伙来证明自己不是个坏蛋,而有问题的人更是忌惮于花钱聘请别人来抽自己嘴巴。因为这样尴尬的矛盾,许许多多事务所都经历着审计费与投入不成正比、审计受限、无法拒绝管理层“恶意串通”请求等问题。这直接影响了审计质量。不仅当事人,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政府监管机构和民众都需要为此而进步和努力。
同意王维、Mrtoyy和周召的说法。本人供职国内所,但有幸与E记和D记共同审计过某上市公司。四大的审计方法确实如王维所说,按照审计书上来的,也就是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来的;话说回来,现在的国内审计准则很多都是直接翻译的国际成熟准则,而这些准则,四大已经熟练运用,甚至不客气的说,四大在一定程度上是准则制定的参与者。也正是因为四大对准则的熟练应用,而使得四大的审计流程化,非常像流水线。这也正是为什么四大在校招时,无任何专业限制:只要经过培训,只要不是太笨,大部分本科毕业生都能胜任这样流水线的工作。现在的LOCAL所,从流程角度,也在强调风险导向审计,但是在执业过程中,出于成本效益原则,弱化了风险评估,而仍然以实质性程序为主。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最终无非是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个人认为,两种方法运用得当,都是能控制风险的。现在的IPO市场上,不少国内所出了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审计技术有问题,而是某些程序没有执行到位。同样的,四大也不是一直那么干净清白。举个亲身经历的例子:有一年我们跟E记一起审计某A股上市公司,各自审计,最后一起核对结果。我们在期末盘点存货的时候,发现有一辆地铁列车已经出库并交付给对方了,但是没开票也没做收入;E记没有发现。原因在于:我们盘点的时候,将账上的存货按照金额的大小、重要程度进行了人工筛选,选择了金额大地铁列车作为重点盘点对象,而那些数量庞大但是单个金额小的备品备件盘点数量就少,因此我们发现一辆地铁列车出库了。而E记则严格遵守了审计准则,严格采用了审计抽样,而那列已经销售的列车没被抽中。。。通过这个例子,并非攻击E记,他们严格执行审计准则,确实值得国内所学习,但是也说明,即使执行了审计准则,也不一定能够发现问题。因此,我个人觉得,在审计方法这个问题上,各自有各自的优点。总之一句话,风险导向是目前的趋势,国内所也在追赶,但尚需时日。
2010年往后至今,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在中国大陆地区,收集审计证据的末端审计员超过50%为非会计类专业本科毕业生,相反非四大的事务所此比例是低于50%的。此处不讨论此现状和趋势的成因,总结一下大的不同:非四大的国内所由于末端人员对会计的了解度高,审计方法更多基于“帐”、而四大的朋友很多对 “帐”是什么都不甚了解,所以更多的是参照四大的审计流程操作。然后经常会发现工作中有这样的情况:审计小朋友发现一个不合理的问题,然后第一反应是问客户或者高级别的同事请他们解释原因,自己没有先去看“帐”的意识,如今此趋势还在蔓延。国内非四大所由于培训体系的不完整性,所以对于末端审计员专业性要求更高,也更能成就一批有能力的人。
在几十名注会的小所实习过很久,大三经历了毕马威的暑期实习(实际做了点底稿),后来去普华做了3年苦力如今已脱离苦海的小菜鸟路过。可能接触的小所的审计方法比楼上很多内资大所都更“接地气”一些——最初的时候会去一些很小很小的公司,一天外勤就要全部搞定那种,主审几乎坐下来就翻开账簿开清单给手下的虾兵蟹将抽凭证。小所抽凭是实实在在的抽凭,老师会让你记下来附件都有什么,金额是否正确,记载的项目是否异常等等等等……于是就在无数次的抽凭当中模模糊糊知道客户都在搞些什么。但是对于审计究竟在干什么基本上还是没太大概念。到了毕马威,因为是暑期实习,做的是中期审阅,才知道在抽凭之前可以通过做很多分析性的测试来增加效率/减少工作量的,然后在短短几周时间里学会了讲故事的本领(误)。当然最后到了普华真正开始系统上手以后就会发现四大的审计方法是教科书式的标准(这个评价最初是听Local所的主审说的,后来她在四大社招大潮中去了EY),等自己做过1~2年的比较完整的一套审计程序以后再去看审计书就会有一一对应上的感觉(当然需要中英文脑内转换也算是个硬伤)。而为了符合教科书所写的一切审计程序,需要花费很多很多的时间去填补各种程序的空缺,心好累的。。。而真正到那些剩下去抽凭的部分……只能说大部分四大小朋友其实抽不来凭(不知道这么说会不会被打- -b)而内控测试,Local所的小型项目基本上是不会做,因为做了也白做,完全无法依赖内控的(呵呵),但是到后来应用到一些集团项目上还是开始应用的,但不一定有四大具备一套自己的“说明书”,很多时候还是主审自己判断的。四大毕竟接触很多很大型的集团,对建立起内控制度的集团公司来说,花时间去做了内控测试后确实是实实在在减小了后期的工作量。讲到程序的合规性,四大也是一年比一年严格的,这点确实控制的很好,也仰仗客户的理解和支持(各种要求真心烦,如上列举的询证函交接等等等等)。总的来说在我所知的范围内,内资所还是逐渐在向四大靠拢的。最后讲个很穿越的事例,就是在普华做过一个很local的Job,公司太小,最后决定不依赖内控测试,直接上实质性,然后就抽了无数的凭,当时自己有种仿佛穿越的感觉……(一般四大人没什么机会遇到这样的事)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大会计师事务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