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题目“黄金下滑比较明显,那怎样才能提升黄金的服装业绩下滑分析报告”!

黄金珠宝零售业绩下滑 珠宝商积极应对
&  截至6月30日的周大福新财年一季报显示,其不包括电子商务在内的一季度同店销售暴跌40%;周大福零售额则同比下滑32%,其中,内地和港澳地区分别下跌28%和50%。&  从销售数据看金银珠宝零售&  4月份中国限额以上企业(单位)金银珠宝销售额为208亿元,较去年同期缩水30%。&  5月份中国金银珠宝销售额为236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12.1%;今年3至5月,金银珠宝月度零售额同比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  香港政府统计处发布5月份零售业报告,报告显示香港零售业自2月份以来连续4个月出现同比下跌。其中珠宝类销售4月跌幅高达39.9%。&  近日,国内一线珠宝品牌周大生出于扩充资金的需求宣布联姻昆百大A的消息在业内一石激起千层浪。受制于贵金属价格特别是黄金价格的向下波动,近年来,黄金珠宝零售市场进入销售平淡期,不少珠宝零售企业面临制作成本和人工成本上涨的双重压力,进而导致资金链紧张。面对种种复杂局面,珠宝零售商们如何看待市场,未来将采取哪些方式方法应对眼下的困局?&  黄金珠宝零售业绩下滑&  从公开数据判断,目前珠宝零售业企业的业绩的确不太乐观。今年5月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中国限额以上企业(单位)金银珠宝销售额208亿元,较去年同期缩水30%。而5月份这一数值为236亿元,相较去年同期也下降了12.1%;今年3至5月,金银珠宝月度零售额同比都出现了下跌。&  此外,香港政府统计处发布的5月份零售业报告也显示,香港零售业自2月份以来连续4个月出现同比下跌。其中珠宝类销售4月跌幅高达39.9%。&  事实上,自2011年黄金突破每盎司1900美元大关后,金价就进入了震荡下行通道,虽然黄金珠宝零售业所受到的影响有一定滞后性,但进入2013年,金价下跌的负面影响开始显现。而受国际金价接连跳水的影响,尽管“中国大妈”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抢金潮”,但消费者购买黄金的积极性仍然逐渐退潮。&  一些黄金珠宝业观察人士预计,由于去年形成较高的历史基准,且黄金价格不会出现快速回升,2014年中国黄金需求量,包括珠宝首饰、金条的需求量增长都将明显放缓。&  香港珠宝零售商周大福日前发布了截至日的新财年一季度财报,一季度周大福不包括电子商务在内的同店销售暴跌40%;零售额则同比下滑32%,其中,内地和港澳地区分别下跌28%和50%。&  对于高达32%的跌幅,周大福解释称,零售额下跌是受2013年财政第一季度金价急跌后黄金产品销售大幅增长而录得极高基数的影响。&  周大福董事总经理黄绍基在公司业绩电话会议上印证了这一说法,去年首季抢金潮造成销售基数过高,因此本财年一季度业绩大幅下跌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周大福的财报数据显示,一季度周大福同店销售下跌主要是由黄金产品暴跌造成的。按类别看,黄金产品同店销售暴跌56%,远高于集团整体同店销售40%的跌幅,而珠宝镶嵌首饰同店销售则有2%的增幅,这亦造成二者销售占集团份额同比的大幅差距。&  中投顾问咨询顾问崔瑜分析认为,尽管前期基数过大是导致周大福零售额大幅下滑的重要原因,但黄金价格趋于平稳后周大福的经营状况也很难大起大落,这与香港地区市场的消费增速稳定有密切关系。不过,第三和第四季度是传统的消费旺季,金银饰品的需求量会大幅增加,周大福或有望借此机会实现正增长。&  在崔瑜看来,香港地区市场饱和度较高,营业成本的增加必然会削弱企业的盈利能力,周大福若缩减店面数量也在意料之中。同时,内地消费增长潜力巨大,电商系统逐渐发挥巨大作用,通过渠道整合、产品调整,周大福未来的盈利能力仍将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  珠宝零售商积极应对&  自2007年以来,伴随黄金价格的一路高歌猛进,国内黄金珠宝店的数量也进入到了飞速扩张期,周大福财报公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30日,周大福共运营2123个零售店,覆盖了全国除中国台湾地区、中国澳门地区以外的所有省份,共有近300多个大中城市。此外,财报显示,周大福一季度净增46个零售店,其中包括内地的41个珠宝零售店和1个钟表零售店。黄绍基还透露,将继续维持每年净增200个零售店的目标,但集团目前对在香港地区继续开设店铺“态度审慎”,并不排除会减少店铺或者缩小面积。&  而在同行业中,截至2013年底,老凤祥银楼全国网点数量为2624家,其中,老凤祥自营银楼网点158家、老凤祥银楼专卖店916家,其他经销网点达到1550家。&  北京一位珠宝商石女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对于周大生这样的一线珠宝品牌来说,前期经历了快速扩张之后,必然面临资金压力,必须通过各种渠道来补充资金,此番要借昆百大A来补充,而昆百大A此前也曾公布过要聚焦商业零售业的战略目标,这两家的联姻可谓一拍即合。”&  石女士坦言:“受累于黄金价格近年来震荡下跌,珠宝零售业的销售从过去的快速增长期进入到了平淡期。近两年黄金价格较低,相关产品的销售价格也随之降低,而与之对应的是制作成本和店面租金却在不断上涨,此外,由于珠宝业在制造和销售环节,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员工工资的上涨也导致珠宝行业成本不断加大,这些都是黄金珠宝行业不好做的重要原因。”&  面对行业的整体不景气,石女士认为,黄金珠宝商应该从过去的“跑马圈地”时代过渡到“精工细作”时代, 市场的极度繁荣让整个黄金珠宝行业呈粗放式增长。一些品牌甚至因为加盟业务一度膨胀,总部失去监管能力,而让品牌在局部市场“死掉”。此外,石女士认为,中国珠宝市场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产品的同质化问题,这在行业整体销量情况乐观的时候往往被忽视。&  面对黄金珠宝行业销售平淡的现状,位于南京中山陵风景区的紫金爱涛黄金珠宝交易中心董事长张国侨想到了“找朋友”合作。他几经市场调研,终于找到了“爱福家”,即南京华越健康咨询有限公司。这家公司宣称目前在全国各省市已有98个点,会员人数达40万人,仅在南京一个点就有27个分中心,有会员近14万人。双方决定携手合作,互惠互利。爱福家会员凭会员卡去紫金爱涛购买黄金珠宝首饰,可获优惠,团购则更加实惠,选购余地也大,既有老人喜爱的老寿星饰品,也有孩子们喜欢的童星饰品。&  而坐落在南京江宁区金箔路上的全国惟一的一家中国金箔艺术馆,那里摆放着《万马奔腾》、《恭喜发财》、《福星高照》、《三马拉车》等多种贴金工艺的大摆件,艺术品陈列有序,十分吸引眼球。“在往年,这些摆件非常畅销。”金宝珠宝城总经理蔡敏在接受采访时坦言,时下虽仍有销售,但明显不如以前畅销。金箔集团党委书记江楠向艺术馆总经理熊怀珠提出:“要从市场规律中找办法,从市场实践中觅商机。”&  据了解,“分期付款”、“以租代售”,都是目前金箔集团在市场上较为有效的解决办法。如找大企业,可买、可租,也可“以租代售”,双方签订合同后,可以选择分期付款。&  预计下半年将回暖&  尽管黄金珠宝零售业目前销售情况不太乐观,但机构对于行业下半年的走势却很看好。近日,高盛高华发布报告表示,基于四项因素看好零售行业中的黄金珠宝板块。&  高盛高华认为,中国零售行业中的黄金珠宝板块目前相对其他品类而言面临的结构性挑战较为有限:首先,黄金珠宝是对电商冲击最具抵御能力的品类之一,消费者看重的是品牌和商品真伪而非单纯的功能设计;此外,由于定位和目标客户不同,黄金珠宝行业来自全球品牌的竞争相对较小;第三,与服装、鞋类和消费电子等大众可选消费品相比,进入门槛较高;第四,领军企业扩张业务并提升市场份额的空间依然广阔(截至2013 年前三大零售商的市场份额仅为15%)。&  高盛高华还认为,三大因素高峰(即婚庆市场高峰、生育高峰和35至50 岁女性消费高峰)可以支撑黄金珠宝零售业长期增长,预计今年下半年复苏在望。尽管市场观点普遍认为,2013年黄金珠宝行业的高速增长可能导致了过度消费,从而对2014年的需求造成了影响。高盛高华表示,中国的三大人口高峰在长期内为黄金珠宝行业的增长提供了支撑。&  对于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逐步放松,高盛高华强调,三四线城市新生儿数量可能会更快增长(因为在这些城市抚养后代的成本低于一二线城市),从而带来新的市场机遇。“考虑到2013年下半年的基数恢复正常,我们预计该行业将在2014年下半年复苏。”&  此外,高盛高华分析师在接受采访时预计,金价对领先零售商盈利的影响可能较为有限。&  “2011年金价触顶回落之后,黄金珠宝零售商的股价与金价的相关度并不高。我们发现,金价下跌并不必然导致这些企业盈利下滑。”高盛高华认为,对龙头公司而言,金价下跌可能会带来销量和市场份额的持续提升,且刺激周转加速,进而减缓对毛利率的负面影响,此外,有效的套期保值策略还可对冲金价下跌的影响。&  此外,高盛高华还将老凤祥加入到强力买入名单,认为老凤祥将成为国内消费升级的受益者。&  “我们认为老凤祥的股价已经反映了市场对2014年需求前景的担忧。”高盛高华认为,“市场需求下降将主要对规模较小的零售商产生影响,我们认为这为老凤祥带来了巩固市场地位的良机。我们预计全行业零售额将在今年下半年复苏。”从长期看,高盛高华判断,老凤祥的门店网络将有助公司更好地受益于三四线城市的消费增长。“我们预计到2016年销售额和盈利的年均复合增速分别为15%和19.4%。我们对其12个月目标价格人民币32.4元隐含28%的上行空间。老凤祥的风险回报具有吸引力。我们将该股加入到了强力买入名单。”
将本文分享到&&
------分隔线----------------------------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新闻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参与新闻留言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第一商业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摘自:本站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商业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第一商业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020- 传真 020-
Copyright&2014&&第一商业网版权所有 &&&& ,明牌黄金珠宝广告,收入增加 净利润下降 原因,营业收入下降 净利润上升,明牌珠宝官网,永辉发布2015年业绩快报
声明:本网部分信息转载于其他网站,如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E-Mail:@qq.com神木县惠宝煤业有限公司-详细内容
您现在的位置: & 煤炭黄金十年终结 业绩下滑煤企纷纷出奇招
自2012年年初至今,煤炭市场历经风云突变,供需迅速发生逆转,煤价一路下挫,景气度由高点直线回落。&煤炭黄金十年&也将就此告一段落,煤炭企业开始向利润率并不高的电力行业扩张。
  煤价在经历逐年攀升的暴涨局面之后,2012年首次出现大幅暴跌局面,煤价下跌幅度近200元/吨,逼近合同煤价。受行业低迷影响,截至三季度二十七家煤炭上市公司中除永泰能源(600157,股吧)(600157.SH)和大有能源(600403,股吧)(600403.SH)两家公司实现利润同比正增长外,其他包括国内龙头煤炭企业在内均为负增长。
  业绩下滑 煤企纷纷出奇招
  一位大型国有煤炭企业高层向《证券市场周刊》记者表示,煤价回调是必然的,不可能再回到从前那样疯涨,煤炭企业早有预判,只是没想到会这么快。
  煤炭价格与经济增长周期息息相关。2012年受全球经济疲软影响,国内外煤炭需求严重不足,煤炭供大于求,煤价一路下跌。除此之外,还受煤炭产能释放速度远远大于下游需求、国外大量便宜进口煤进入中国市场、充足水电供应和清洁能源挤压等影响。
  不仅如此,国外页岩气对国外煤炭行业有较大冲击力,远途美国煤和哥伦比亚煤纷纷加大对中国的供应,抢夺市场。导致煤炭价格回落,行业盈利水平出现下滑,部分煤炭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增速均出现回落。煤炭企业在受煤价下跌的同时,还要饱受应收账款和成本不断攀升之苦。
  煤企最重要的两个指标是应收账款和存货,一旦控制不当,将降低企业资金使用率,增加煤企风险。然而由于煤炭行业低迷,煤企单纯依赖现销根本无法适应当前竞争。为扩大销售额,减少库存,煤企纷纷采取先拿货后付款方式,并且周期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加长,导致煤企应收账款大幅增长。
  2012年上半年,煤炭行业应收账款达611亿元,同比增长78%;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比重由上年同期的10%上升到14%;应付账款由上年同期的639亿元增长到873亿元,增长31%;应收账款周转天数由上年同期的16.7天上升到21.7天;应收账款周转率由上年同期的31.8次下降到19.25次。
  煤炭上市公司中多家企业在年中和季度中均不做计提。在煤炭行情好时煤企并无坏账顾虑。然而,今年与以往情况本质上有很大区别,煤价下跌,下游企业境况也未见好转,这样势必加大坏账的风险。
  煤企上市公司永泰能源三季报显示:由于合并报表,截至9月30日,公司应收账款达17.6亿元,同比增长2015.3%,相比年初增长209.4%。而这样的惊人数字在整个煤炭企业中也是不多见的。
  不仅如此,永泰能源逆势而为,选在此时下调坏账计提比例。2012年8月,公司将原来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计提比例不分年限为6%均做了调整,而调整后的1年以内及1-2年的应收账款坏账准备比例均比行业其他企业要低。因坏账计提比例的调整,致使减少合并报表2012年坏账准备金额约1亿元,增加利润7000万元。
  目前,煤炭行业不仅面临产能过剩、库存攀升、进口煤量冲击、煤价下跌和盈利下滑等眼前问题,还要面临行业整合、企业转型发展、政策方面变革和未来页岩气带给煤炭行业的冲击等种种苦难,煤炭企业又将如何过关斩将突破重围?
  整合的欢笑与泪水
  中国煤炭运销协会首席评论员侯玉春接受《证券市场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部分省份煤炭整合已经接近尾声,小矿扩建基本完成,2013年煤炭企业增量会很高,国家将实施总量控制,但煤价不会有太大变化。
  他表示,未来大型煤炭企业将进一步加大整合力度,产量将有所增加,企业为开拓市场,必将以优惠价格销售。虽说国家实行总量控制,但对于主要以产煤为支柱省份来说,都不会主动减产,而把市场丢掉。届时,将出现省份之间、市之间和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
  目前煤炭市场虽说市场化,但实质仍为计划经济,地方政府为保GDP稳增长,给企业下达任务,如果不完成任务,将会采取变相惩罚。而企业又要面临行业产能过剩,竞争压力巨大。企业为了完成任务,只好通过赊销手段来做大销售规模。相比地方国企的任务在身,民营企业的日子将更加悲催。
  据了解,各个地方对各省煤炭产量均提出了相应的产量控制政策。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生产矿均提高准入门槛。大型煤炭企业将关闭一部分小型矿井,而加大其他矿井产能或整合其他煤矿,而地方民企的产量将被压缩下来,从而保证大型煤企的增量。而新的一批民营煤企将面临着被整合或退出煤炭市场的宿命。
  内蒙、山西和陕西等产煤大省,在近几年的整合过程中,煤矿准入门槛年年提高。这一政策却苦了那些投资小煤矿的老板,由于没有大量资金,只能购买刚刚达标的煤矿,刚刚扩建欲达产,却又遇新标准,不得不继续投入扩产,最终无法忍受而退出。
  除此之外,按照国家安全标准,有大批瓦斯不达标的省份小煤矿理应早早关闭,但由于这些煤炭淘汰产能地区部分城市的财政收入60%来源煤炭行业,一旦马上关停,财政收入将大幅下滑;而推迟关闭,或者不关闭,地方政府又将面临安全方面的压力。
  据悉,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小煤矿、部分西北小煤矿和湖南、湖北的类似煤矿。国家安监总局局长杨栋梁已经多次开会强调加强关井力度,未来将势必关闭,而这部分市场将成为其他煤企抢夺的市场。
  煤炭企业除了不得不面对行业产能过剩的现实以外,还有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加快煤炭企业的转型发展,寻求收入的增长点。
  煤企并购瞄上了电力企业
  电力行业,本不是煤炭企业的并购方向,如今却成为煤炭企业的新发力点。
  此前,冀中能源(000937,股吧)集团副董事长刘建功接受《证券市场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煤炭行业的微利时代是每个煤炭企业都不愿看到的,但要拿出应对微利时代的姿态。现在是煤价理性回归,未来单一煤炭发展已经不可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煤企转型迫在眉睫。
  煤企转型的步伐还没有站稳,煤炭行业已迎来了冬天。这使得所有的煤炭企业领导人不得不加快转型步伐。目前煤炭企业主要转型方向以煤&电&化、煤&焦&化为主,其他产业为辅。而运行不错的当属煤电联营,而其他产业由于建设周期长、投资金额大,短期将无法获得回报。
  近年来,神华集团不断收购电力资产。截至2012年8月,神华集团完成涉及550亿元国网能源公司的发电企业,这一举动使神华集团超过中电投,成为国内第五大发电企业。其总装机容量达6324万千瓦,其中火电装机达5948万千瓦。
  与此同时,2012年山西省全面启动煤电联营工作,整合省内煤电资源。因同煤集团控股火电公司ST漳电(000767.SZ)取得的成功,加快其他煤企与电企的联姻。
  分别为ST天成(600329.SH)的控股公司山西煤销集团与通宝能源(600780,股吧)(600780.SH)的控股公司山西国际电力集团有限公司进行战略重组;西山煤电(000983,股吧)(000983.SZ)拟参与竞购山西和信电力发展有限公司旗下挂牌价为4.15亿元的两发电公司。
  不仅如此,陕西煤业化工集团与中国华电也签订了战略协议,以投资入股的方式控股华电湖南分公司所属的石门电厂,并参股长沙和常德电厂。
  除此之外,12月7日,据相关媒体报道,此前一直颇有争议的煤价并轨方案已经通过国家发改委批示,于近期下发到相关单位,方案中提到暂不启动煤电联动。与大部分人预期一致,从2013年起取消重点合同,改为煤炭生产企业与各自客户签订中长期合同(2-5年),当遇电煤价格大幅波动时,政府将采取干预措施。除此之外,12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下发《深化电煤市场改革的指导意见》文件,2013年煤炭双轨价格正式取消,取消重点电煤价格,实施电煤价格并轨。
  煤价并轨 谁喜谁忧
  中国煤炭运销协会首席评论员侯玉春表示,煤价并轨政策的出台,不只电力企业日子不好过,煤炭企业日子也不好过。一旦取消,由于利益驱使,各地方政府不严格控制煤炭产量,对煤炭企业未必是好事,如果任其发展,煤价将存在继续下行风险,煤炭企业首当其冲。
  &煤价并轨前提要控制好产量,国家在出并轨政策的同时,必须要拿出多个配套方案,相应的地方政策。除此之外,价格并轨,是市场煤价格并到合同煤价格,还是合同煤价格并到市场煤价格,如果选合同煤价与市场煤价的折中价,那么只会对化工企业和建材行业有好处,由于电力改革还没有到位,并不可能实施下去。对于电力企业来说更希望市场煤价格并轨到合同煤价。&他说。
  煤电矛盾由来已久,煤价并轨如果权衡不好煤炭行业中各个环节,将牵动全身。合同煤一般为年初签订的总量,由于合同煤价远低于市场煤价,大部分煤种为动力煤,少量为其他煤种。
  近年来,由于市场煤价较高,国内煤炭企业纷纷减少合同煤量占总销售的比重,增加市场煤供销。而在目前煤炭市场发生逆转的情况下,恰恰又是那些合同煤量大的煤企保证了一定的供货量,公司业绩也相对比其他同行企业要好一些。
  而煤价并轨政策的出台,将引发供需、省份和大小企业等之间新的博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服装业绩下滑分析报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