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立论移动老客户4g飞享合约4G客户

新闻报道写作通论
新闻报道写作通论
【新闻报道】 池锝网
本文已影响 人
篇一:华中科技大学新闻报道写作通论背诵版笔记一、新闻报道写作的基本原理 (一)新闻报道要真实:新闻报道真实的基本内容;虚假报道出现的社会原因。1、新闻报道真实的基本内容 ①新闻报道的五要素必须真实。②新闻事件的环境、条件、过程必须真实。③新闻报道引用的资料必须真实。④新闻报道中人物 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必须真实。⑤新闻报道的真实必须是全面的。2、虚假报道出现的社会原因 ⑴有意制造虚假新闻报道。①政治运动的需要;②名利的诱惑;③认为新闻可以虚构。⑵无意采写出的失实新闻报道。这种失实被称为“软性假新闻” 。“软性假新闻”是指那些有一定的新闻事实,五个 W 中有三至四个符合事实,有一两个存在问题 的假新闻。①业务不熟悉;②采访不深入;③材料处理不当;④看问题较片面;⑤偏听偏信,先入为主。(二)新闻报道要讲时效:增强新闻报道时效的几个环节;网络传播对新闻时效性的影响。1、增强新闻报道时效的几个环节 ①转变观念和作风;②分工不宜过细,审稿不宜过繁;③改进终结式的报道模式。2、网络传播对新闻时效性的影响 网络传播更新了我们的新闻时效观。①网络新闻的最大特性:即时滚动。即可在任何一个时间内更新新闻报道文本,其反映事实 的速度十分快捷。②即时滚动式报道引发了新的一轮新闻“快速”战。(三)新闻报道写作要关注受众兴趣:受众感兴趣的几个方面信息;受众兴趣的满足与引导。1、受众感兴趣的几个方面信息 ⑴真实的新闻信息。真实的新闻信息满足了受众最基本的生存、发展需要;受众对真实的新闻信息的兴趣还体现在更深的一个层 面上:要求新闻信息实在、有用。⑵新鲜的新闻信息。必须注意三点:①寻求新鲜事物和富有个性的事实;②寻求罕见、奇异的事实;③寻求事物新鲜的角度。⑶益智的新闻信息。益智的新闻信息就是能使受众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提高修养的新闻信息。主要有两类内容:知识性的和情 趣性的。⑷有情感的新闻信息。⑸有审美作用的新闻信息。应具备以下特征:①内容美;②自然美;③形式美。⑹多样化的新闻信息。主要是指:①多样化的内容;②多层次的内容;③多样的形式。2、受众兴趣的满足与引导 对受众的兴趣的处理方式主要由两个:满足和引导。⑴极大地满足受众兴趣。策略:①关注受众兴趣的系统性;②关注受众兴趣的集中性;③关注受众兴趣的层次性;④关注受众兴趣的运动性。⑵积极地引导受众兴趣。途径:①树立样板;②设置议题;③因势利导 (四)新闻报道与记者的倾向性:用事实说话的内容,用事实说话的方式 1、用事实说话的内容 ①对政治事件和现象表明自己的政治观点和主张。②对经济工作和社会生活进行指导。这体现在新闻报道中就是新闻的指导性。③赞许美好心灵,斥责丑恶现象。④对受众的情趣进行引导。2、用事实说话的方式 记者在新闻中是通过选择事实和事实的不同侧面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趣的。①选择事实。选取这个事实而不选取那个事实就体现了记者想说特定的话。②选取事实中有利于自己的侧面。③解释和评价事实。④采用联系对比方式。有时候单个事实无“话”可“说” ,这时可用联系对比的方法将另一个事实拿来与新闻事实进行联系对比, 就可以达到“说话”的目的。二、新闻报道写作的基本程式 (一)新闻报道的基本构件:消息头的作用;导语的作用和类型;主体的类型和写作要求;结尾的形式;背景材料的作用和类型。1、消息头的作用 ①消息头首先标明了一种文体;②表明消息的来源及方式,增加时效感和真实上的权威性;③表明身份区别,让读者选择和评价; ④表明稿件的重要性。2、导语的作用和类型 作用:①以简洁、凝练的语言反映出新闻的要点和轮廓;②为整篇报道定下基调;③引起读者的注意,最大限度的激发读者读完 全篇报道。类型:按是否直接交代主要新闻事实来分,可分为直接导语和延缓式导语。 ①直接导语。就是直接陈述新闻事实,大致分为三种形式:单一事实导语、多元事实导语、概括式导语。②延缓式导语。又叫间接导语,先不直接陈述主要事实,而是运用描写、气氛渲染、解释、设问等手法先写一些相关的东 西,再引出新闻事实,或者只在导语中设出悬念等,吊起受众的胃口,让其产生对主体的兴趣。3、主体的类型和写作要求 类型:按叙述的复杂程度来分,分为单线型和多线型。①单线型主体结构。就是沿着一件事或一个问题展开叙述。着力于把一个事实说明白,不及其余。②多线型主体结构。就是在消息主体中叙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新闻事实。写作要求:①中心突出。②结构合理。在结构的安排中,可以按照事实叙述的复杂程度来进行(已详述过) 。还有另一种安排结构 的方式,大致分为三种:一是按材料对主题的轻重程度来排列;二是时空顺序来安排结构;三是按逻辑关系来安排主 体的结构。③层次分明。通常的办法是按意思不同划分段落。④曲折生动。要达到这种效果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 写故事,二是运用多种表现手法。4、结尾的形式 ⑴归结总结式。这种结尾就是对新闻事实作总结性的概括。主要有三种方式:①从整体上进行归纳概括;②对新闻事实作解释; ③对事实作评论,通过评论来反映人们对新闻事实的态度或揭示新闻事实的本质属性。⑵补充式。即对新闻事实进行必要的补充,以便使表达的含义更全面,提供的信息更丰富,达到受众对信息不确定“度”的降低。⑶展望式。就是对事实的未来发展趋势、动向作说明或大致的预测。⑷劝告式和反诘式。常用于批评报道,对新闻事实的行为主体做出劝告和反诘,以求问题能得到及时解决和警钟长鸣。5、背景材料的作用和类型 作用:①深化主题。常见做法是用对比性的方法将相关事实用来衬托主体事实,以深化主题。②解释事实。③表明记者的倾向。④增强可读性。类型:从功能来分可分为:①对比性背景材料。②说明性背景材料。是指用来说明和解释新闻事实发生的条件、原因、环境以及 周围事物联系的背景材料。包括社会背景、地理背景、历史背景、人物背景等。③注释性背景材料。这种背景材料主要是 对新闻事实中一些不容易懂的内容作出解释。(二)新闻报道的基本结构形式:倒金字塔结构的意义、特点和不足;新闻报道其他结构的特点。1、倒金字塔结构的意义、特点和不足 意义:它将新闻事实最重要、最精彩、终结性的信息放在前头,正好迎合了人们长期形成的不重过程而重结果的心理,给新闻报 道反映事实找到了一个最恰当的文本形式。更重要的是,倒金字塔形式的产生标志着新闻报道文体的独立。特点:①头重脚轻。从导语至结尾,呈现出新闻内容重要性递减的顺序。②短小精炼。③断裂行文。其特点是:在写作中用新闻 事实的内在联系,即段落之间的逻辑联系来行文,而不用我们常用的过渡段,只是在必要时才用过渡词。不足:形式程式化,结构呆板;有时显得零碎,没有文采。倒金字塔结构适合于写时效性强、事件单一的动态新闻,而一些非事件性新闻,富有故事性和人情味的新闻就不太合适。2、新闻报道其他结构的特点 ①金字塔式结构 特点:按事件的发生发展顺序来安排材料,或是按事件的因果关系来安排材料,将事件中最重要,最精彩的内容放在报道的最后。金字塔结构写法的特征是,保持了新闻事实原貌和进展的完整性。②流水式结构 特点:顺着事件的流水,按新闻事实的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来组织材料,时间和事件进展在报道里重合在一条线上。它的形 态特征是没有导语,事件的开端就是新闻报道的开头,时间结束了,新闻报道也就写完了。③多股辫式结构 特点:在一个主题的统帅下,报道从纵、横两个维度反映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相同或相反性质的事件。④悬念式结构 特点:这种结构是针对受众好奇的心理,在报道开头制作一个悬念,然后再慢慢将悬念的谜底抖开。它是由倒金字塔式和时间顺 序式结合而成的一种结构形式。因而它吸取了两种形式之长,即在报道开头突出了最精彩的事实,易于吸引受众;又在主 体中能清楚地交代事实地发展过程,给人一个完整印象。⑤螺丝式结构 特点:除导语包含了重要的事实外,主体部分各个段落在重要性上难分轻重。记者在安排这些材料时,无须在前后次序上去刻意 调度,只需随意写出即可。⑥自由式结构 特点:完全打破消息的原有结构形式,在层次段落的安排上,用一种自由灵活、不受约束的手法来安排材料,结构富于变化,没 有框框,浑然天成,形散而神不散,让受众能自由自在的接受信息。它不仅仅是追求结构上的“随意” ,同时还追求表现手 法上的生动、形象、以给人一种艺术感。(三)新闻报道的基本种类:简讯的特点;动态新闻的特点和写作要求;综合新闻的特点和写作要求;述评性新闻的特点和写作 要求;现场新闻的特点和写作要求;人物新闻的特点和写作要求;其他一些新闻种类的各自特点和写作要求;美国客观报道和精 确报道产生的原因。1、简讯的特点 ①在表达形式上:短小精悍。②在信息传播上:及时迅速。③在体裁适用上:报道面广。2、动态新闻的特点和写作要求 特点:①短。②快。③活。动态新闻的快捷保证了信息新鲜、内容新鲜;同时,这个“活”还体现在新闻报道中有一种强烈的动 态感,这体现的是一种活力。④叙。即在写作上以客观叙述为主,一般不允许记者出面发议论,也不需要抒情。不少情况 下,动态新闻是纯客观地告知刚刚发生事实的信息,记者意图与倾向不明显。写作要求:⑴要有动态。常见的挖掘动态的方法有四种:①突出具体场面,以“点”带动“面” ;②抓住主要情节以之包含事实; ③深入现场,以记者活动带动事实;④采取连续报道,形成波澜起伏之势。⑵反应要及时。⑶要写得简洁。3、综合新闻的特点和写作要求 特点:⑴时空上的综合性。⑵材料安排上组织性。⑶采写思维上的主观性。主要表现在:①主题的产生有些是主观的;②材料的 选择是主观的;③报道的时间选定是主观的。⑷表达方式上的多样性。写作要求:⑴注意三种综合技巧的运用:①横向综合。就是把全国或一些地区、部门所进行的某项工作的情况、成就综合起来, 反映事物的全貌。②纵向综合。就是记者对一段时间以来,某地区、某单位开展的某项活动、某项工作所取得的成就 等所作的综合性报道。③点面结合。就是把点的材料与面的材料杂糅在一起的写作方法,常常是先写总的情况,然后 再横向比较、纵向剖析。⑵形散而神不散。⑶结论客观公正。必须做到:①要充分占有材料,在大量材料的基础上进 行分析综合,避免片面性;②要实事求是,观点应是材料综合后的必然结果,切忌无限拔高,牵强附会,造成观点与 材料脱节,报道“形”与“神”分离。4、述评性新闻的特点和写作要求 特点:①边述边评;②富有理论色彩;③观点明确。写作要求:①就事论事,以叙为主。②评要精当。“精”有两层意思:一是量上要“少而精” ,不宜太多;二是要见解独到,评点 中肯。③要有针对性。④观点要鲜明。⑤“评”与“述”要有机结合。5、现场新闻的特点和写作要求 特点:①新闻事实是作者在现场看到或经历的。②采用描摹的手法。③现场感强,具有生动的形象性。现场感是指能让人有如临 其境、如见其人的感觉,展现给人们一个动感强烈的现实场面,加深受众对人物与事实的印象与认识。写作要求:⑴所选事实要“三个集中” :①空间集中;②时间集中;③情节集中。⑵采访当中要运用多感官。⑶运用多种手法再现 场景。主要由两个途径:①浓墨重描。可多用动词,多用“现在进行时”和目击式的句子来反映客观现实中的人和事, 用多种手法描绘出场面和气氛,刻画出新闻事件的“韵味” 。②淡笔写意。再现环境,不需面面俱到,只需选择最能衬 托出新闻事实、最能烘托现场气氛的典型环境即可。6、人物新闻的特点和写作要求 特点:①以“人”为主;②叙事单一。写作要求:①要突出新闻事件。所谓新闻事件就是所写的对象在新近做了一件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人物新闻为什么要有新闻事件:首先,这是新闻这一文体决定的;其次,新闻事件可以使人的精神境界更明确地表现出来。②要写出人物思想。③要简洁传神。7、其他一些新闻种类的各自特点和写作要求 ⑴实录新闻 特点:①内容真实度高;②形式自然灵活;③反映的事物多为隐性。写作要求:①记者要深入现场;②要尊重别人的隐私权;③要“录”精彩瞬间。⑵图表新闻 特点:①直观;②概括;③灵活;④简洁。写作要求;①要精巧构图,突出主题;②要抓住特点,追求创意。⑶会议新闻 特点:①政策性强;②指导性强;③具有权威性;④报道程式化。写作要求:①准确传达会议精神;②选择新颖的报道视角;③采用生动的表现形式。⑷体育新闻 特点:①最重要的特点是时效性强;②竞争性强;③可读性强;④体育新闻报道的事实多是现在进行时。写作要求:①抢时间;②找角度;③不猎奇。猎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五花八门炒明星;二是耸人听闻搞预测。 ⑸科技新闻 特点:①内容新颖、深奥;②富有科学性、知识性;③形式不活。写作要求:①要做到科学性与通俗性的统一;②要做到知识性与可读性的统一;③要做到传播和引导的统一。⑹经济新闻 作用:①宣传政策;②协调沟通;③揭露问题;④传播信息。写作要求:①“要想总理想的事情” 。这就是说,作为经济新闻的记者,要真正领会党和国家对经济建设的政策、方针,能从大处 着眼客观地审视经济建设问题。②要懂一些经济知识。③把报道写活。“讲故事”是写活经济新闻的有效方法。⑺社会新闻 特点:①内容平实,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②可读性强,能引起受众阅读兴趣;③取材随意,市井百事皆可入文。写作要求:①深入生活,深入实际;②内容新颖,健康向上;③形式生动,有情有趣;④提升格调,克服“俗” “假” 。⑻娱乐新闻 特点:①主题轻松;②形式生动;③语调诙谐。写作要求:①内容要真实,不能制造假新闻;②格调要高;③要尊重他人隐私。⑼经验新闻 特点:①具有较强的指导性;②主题较为庄重;③形势比较呆板 写作要求:①用“新闻”传播“经验” ;②“经验”要上升到一般的“理” ;③突出重点,不宜面面俱到;④要处理好经验和事件、 人物的关系。⑽图片新闻 特点:①现场感强;②表现生动。体现在:一是信手拈来,原汁原味,毫无雕琢;二是图文并茂,主次分明,简洁明快。③主旨鲜明 写作要求:①对图片的要求:一要选好题材;二要抓住时机;三要选准角度;四是要有一种视觉冲击力。②对说明文字的要求:一是表述要准;二是篇幅要短;三是信息要丰富。③对标题的要求:一要简洁,二要丰富。④对整篇报道的要求:图 片新闻是图、文、题三合一,这就要求:一要三者主次分明;二要三者分工明确,不重复;三要三者形成一个有机体。⑾广播新闻 特点:①语言特点: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用词规范,朗朗上口。②结构特点:线性结构,线索单一,简练顺畅,开宗明义。③内容特点:题材朴实,自然有趣,事实说话,具有个性。写作要求:①语言要求:A、广播新闻的句子结构要短而完整,要多用简单句,少用复合句,不用长句、倒装句。B、广播新闻的 用词应注意通俗化、口语化,要少用单音词,避免同音词想混,慎用简称。C、广播新闻的标点符号的处理也很重要, 特别是引号、省略号、顿号、破折号等一般要根据新闻稿件的内容改成相应文字,否则容易引起误解。②广播新闻的导语和写作常用的结构:A、导语的写作除了要达到报刊新闻的要求外,还要达到两点:一要开门见山、 开宗明义;二要简洁干练,突出重点。B、常用的结构是倒金字塔式和金字塔式相结合的模式。③写作技巧:采录有音响特点的报道,让听众直接听到现场音响。⑿电视新闻 特点:①重视同期声的运用;②重视纪实手法的运用;③视听结合,形声并茂。写作要求:①注意交代新闻的导语、主体、背景等,要注意新闻格式的完整。②在写作电视新闻稿件时要时刻注意与画面的对应 的关系。③电视新闻的文字稿要尽量口语化,避免深奥难懂的词语,给观众一种亲切感。④电视消息的文字稿不必拘 泥于细节的描写,细节的表现可以交给画面去完成;文字稿的主要任务是叙事、说理,把画面上看不到的事实说清楚, 把道理讲明白。⑤电视消息文稿写作中要注意与画面的有机结合,切忌形成声音、画面“两张皮” 。⒀网络新闻 特点:①形式活泼、富有动感、图文搭配、声形并茂.②标题醒目、文字简短、语言亲切、内容新颖.③超链接操作,快餐化处理。写作要求:①标题的制作:A、网络新闻的标题的内容要意义明确,引出悬念,把我读者的兴趣点。B、网络新闻的标题无论是实 题还是虚题都必须言简意赅,惜字如金。②导语写作:要点明新闻的要旨,受众通过导语就能轻松的抓住新闻的主要 内容;网络新闻的导语写作必须符合人们在网上阅读的习惯。③背景写作:A、将新闻背景与新闻事实融汇在一起,而 不成为独立的结构,穿插在导语、主体或结尾中。B、将新闻背景与主要新闻事实区别开来,放在不同的网页上通过链 接的方式供读者随时查阅。④主体写作:A、使用有意义的小标题,并变换字体或颜色以示突出。B、一段一个内容, 并要注意每一段的开始几个词要牢牢吸引住读者的注意力。C、想排行榜一样,将新闻内容的大意清楚地逐条列出。⒁手机短信 特点:①传播源广泛分散;②传播周期短暂及时;③传播成本十分低廉;④传播方式多样化;⑤传播范围广泛;⑥具有较强的参 与性和互动性;⑦保密性强。文本的制作:①内容要真实、健康;②形式要简单;③遵守语言、形式的规范。 8、美国客观报道和精确报道产生的原因 ⑴美国客观报道产生的原因:①欧洲工业革命的影响;②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商品市场繁荣,这样使报业中的广告业空前 发展。报社在经济上有了保障。③广大读者已对“政党报纸”那种虚假的不切实际的报道十分厌恶。④电报的发明。⑵美国精确报道产生的原因:①从 19 世纪开始的总统选举调查的促动,为精确新闻的产生提供了社会基础。②二战之后,量化研 究方法引入新闻实践中,为精确新闻的产生提供了研究方法。③计算机的运用,为精确新闻的产生提供了技术条件。三、新闻报道写作技法 (一)发现新闻:记者的发现力表现诸方面;记者发现力决定于记者具备多方面的素质;记者发现力决定于记者具有科学的思维 方式;记者选择新闻的两个标准;两个标准之间的关系。1、记者的发现力表现诸方面 ①善于发现或者找到世界上迄今还没有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广泛传播的、鲜为人知的新鲜事实;②善于发现或者澄清社会上众说纷 纭、莫衷一是的重大事件的事实真相;③善于发现或者提炼出有助于解决当前各种困难和社会矛盾的新鲜经验;④善于发现或捕 捉能给人以启迪的新思想,深刻地揭示改革开放大潮中人们观念上的新变化;⑤善于发现或表现最能体现时代精神、对人们有较 大激励和鼓舞作用的典型人物;⑥善于发现能够体现事物发展规律的新的苗头、新的动向,准确的预测和描绘事物发展趋势。2、记者发现力决定于记者具备多方面的素质 ⑴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站得高、想得深、看得远。⑵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⑶要有非凡的胆识。⑷要有 敏锐的新闻嗅觉。主要体现在:①迅速而准确地判断某一事实的意义;②及时判断某一事件是否能引起读者的广泛兴趣;③及时 判断某一事实是否新鲜,是否会对全局产生积极作用和影响;④及时判断同一新闻事件中的许多事实,哪一个是最重要的,哪一 个是次要的;⑤善于从纷纭复杂的事实中看出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增强采访工作的计划性和新闻报道的预见性。3、记者发现力决定于记者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 ⑴系统思维。系统思维是以系统的眼光看世界,以联系的眼光看问题。我们在采写新闻时,就要将我们的报道对象放在系统的大 背景下加以审视,这样可以更清楚的看到事物在历史和同类中的位置和特色,从而抓住事物的本质,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大新闻。⑵反向思维。反向思维就是对原有思路的一种背叛。⑶泛化思维。两种形式:①定性泛化。有助于我们十分准确的揭示事物的时 代本质,抓出好新闻。②视角泛化。事物是多侧面的,每个侧面都有不同的属性,如果从不同的方位来审视它,事物会出现另一 种情形;视角泛化的另一个内容是“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 。4、记者选择新闻的两个标准 ⑴新闻价值标准。包括:①新鲜性。②接近性。主要有:空间接近、时间接近、心理接近、年龄接近、兴趣接近、职业接近等。③趣味性。④显著 性。包括:新闻人物的显要地位、新闻事件非同一般的影响力。⑤重要性。两个特点:影响面广、影响力大。主要有:重大政治 事件、新的政策法规的颁布实施、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突发性震惊世界的事件、重大工程完工。⑥审美意义 ⑵新闻政策标准。体现在:①政治标准。②利益标准。③法制标准。④宗教标准。5、两个标准之间的关系 新闻价值和新闻政策是记者衡量新闻的两把尺子。这两把尺子的使用是有先后的,先使用的是新闻价值的尺子,然后是新闻政策 的尺子,而不必颠倒。将新闻价值和新闻政策完全对立是错误的,不能只重新闻价值而忽视新闻政策,也不能只重新闻政策而忽 视新闻价值。这两个标准既是对立又是统一的,他们是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站在全局的高度,政治的高度来审视事 物,才能真正把握事物的本质,揭示其内部的规律性。(二)新闻主题:新闻报道主题的特征;新闻报道主题的选择和确立。1、新闻报道主题的特征 ①基于事实——新闻报道主题的客观性;②高于事实——新闻报道主题的主观性;③展示事物的多重属性——新闻报道主题的丰 富性;④集约性。(所谓集约性,包括三层意思:其一,就内容而言,新闻报道主题是记者掌握的新闻材料所含意义的集中概括; 其二,就表现形式而言,新闻报道主题必须是新鲜的、单调的,一篇报道只能突出一个主题;其三,就意义而言,好的新闻报道 主题必须是时代精神的反映。) 2、新闻报道主题的选择和确立 ⑴选择和确立新闻报道主题的标准是什么? ①选择意义重大的主题。我们要选择反映党的路线和方针,反映改革开放政策,反映两个文明建设,具有重大典型意义,指导性 强的问题作为新闻的主题。②围绕中心确定主题。围绕党和政府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选择不同的侧面进行宣传报道。③要注意 主题的舆论导向。新闻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要鲜明,不能片面追求轰动效应,不能猎奇,不能宣扬封建迷信、暴力、色情、颓废。④选择具有新意的主题。发现新事物,宣传新思想,总结新经验,阐述新观点。⑵在新闻报道主题的选择过程中,还要注意? ①寻找事物的本质与时代的本质的结合点;②要准确的揭示事物的本质;③把选择的标准交给受众。(三)写出感觉来:“感觉”在报道中的重要作用;记者的感觉与受众的感觉; “六 S”报道的特征。 1、 “感觉”在报道中的重要作用 2、记者的感觉与受众的感觉 ⑴记者的感觉就是作者将客观事物形态及对其感受最大限度的原样搬到报道中去。描摹的对象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四个形态和三 次变化:自然的形态(客观形象)变化为作者眼中的形态(感性认识) ,再变化为作者胸中的形态(理性认识),最后变化为报道 中的形态(作者想要呈献给受众的形象) 。⑵受众的感觉就是受众根据自己的经验, 将报道文本中记者就新闻事件所表达的感受体会出来。受众的感觉富有主观性和随意性, 这种主观性和随意性导致了受众感觉的多样性。3、 “六 S”报道的特征(“六 S”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平衡觉) ①凸显现场,增强新闻报道的真实感和可信度;②描写细节,使新闻报道更加形象生动、感人;③营造氛围,延伸人的整体感觉。(四)要“讲故事” :新闻报道从现场写起有的好处; “讲故事”是向受众提供信息的最好方式; “华尔街日报式”的小技法。1、新闻报道从现场写起有的好处 从现场写起,可以使新闻报道具备以下特征:①保持“鲜”味。新闻事实保鲜的主要方法是还原,即假设着将已经发生的事是拉 回来,在新闻报道中让其演示一遍。②具有“活”性。“活”性就是新闻报道中新闻事实的人、物、景以及情节都处于一种激烈的 运动和变化之中。③富有情趣。新闻报中的情趣来自于记者在现场细致的观察以及对事实生动有趣的描写。2、 “讲故事”是向受众提供信息的最好方式 3、 “华尔街日报式”的小技法 “华尔街日报体”就是《华尔街日报》头版中有一种固定的新闻写作形式,即在报道非事件性新闻时,常常在开头讲一个轶事或 小故事。这个开头的轶事或小故事与新闻报道的主题密切相关,而与报道的事实不一定有关。结构:①开头——一个小故事或具体的人物描写;②过渡——由小故事过渡到新闻的主体事实;③展开——在第二部分的基础上 展开、深入;④结尾——重引开头的小故事或人物更进一步的阐明主题。优点:①将普通人引入新闻中,使读者在阅读新闻的过程中,其关注点落在与自己一样的普通人身上,不知不觉的被带入新闻主 题,从而增强了新闻的人情味和可读性;②纤巧的故事开头给读者强烈的独特感受;③点——面——点的写法使报道叙事 走线曲折生动,富有节奏感;④起承转合使报道在结构上形成一个自足的封闭圈,具有完整性。四、新闻报道形态演变 (一)当代新闻报道形式发展变化:“新华体”的特点及变化;当代报道形态变化及动因。1、 “新华体”的特点及变化 特点:①消息简洁,文字精炼,篇幅短小;②善于用事实解释事实,很少空发议论;③层次清晰,尽量做到一个事实一段,消息 中段落过渡自然;④稳健中见权威,该快则快,该慢则慢,注意通稿的信誉;⑤善于抓大问题、关键性问题,重大事实的 报道多有耳目一新的角度,主题开掘深刻。变化:穆青对“新文体”的改革:不一定写导语,也不一定要有新闻根据;可以夹叙夹议,既有形象的细节描写,又允许有简短 的议论和记者的感受;在选择角度的时候,即可以从领导角度来写,也可以从群众角度来写。穆青后来又提出了“视觉新 闻” 、 “实录性新闻” 、它们与“散文式新闻”被合成为“三论” 。2、当代报道形态变化及动因 变化:①体裁特征淡化;②追求直观效果;③复合型报道出现。多层面多角度的审视事物,体现在报道形态上是一种复合型的出 现。④信息展示立体化。所谓立体化就是将新闻事实的信息分为若干个层面,将最重要的精彩内容提出来,放在最表层面 或封页上,将丰富详细的内容放在下一层次或内页。动因:①内容的变化导致新闻报道文体不断发展;②市场竞争导致新闻报道寻求生动的形象;③信息量加大导致新闻报道讲求科 学的展示方式;④科技发展导致新闻报道形态不断的变化;⑤新闻从业者主体意识增强;⑥国外报道技法的借鉴 (二)传播科技与新闻文体的关系:传播科技发展对新闻文体的影响;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对新闻文体的影响。1、传播科技发展对新闻文体的影响 ①对人的感觉的“链接”由单线到多维;②对现实的模拟由模糊到清晰;③对传播空间的控制由小到大;④对传播空间的控制由 慢到快;⑤就文本形式本身而言则是由建构到解构;⑥媒体与受众的距离由疏远到亲近。2、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对新闻文体的影响 ⑴广播对新闻文体的影响:①导语从第一代转向第二代;②现场录音报道、访问记等出现;③新闻语言口语化。⑵电视对新闻文体的影响:①现场报道更加完善;②视觉新闻的兴起;③深度报道的兴起;④对话式报道出现。⑶网络对新闻文体的影响:①网络的即时滚动式导致新闻报道的连续性。②网络的互动性导致新闻文体的解构;③网络的超文本 特性导致表现手法的多样性。超文本指的是两个方面:一是指信息的形式可以多媒体形式存在,二是 指通过超链接使信息之间产生联系。 ⑷手机对新闻文体的影响:它真正彻底解构了作为新闻报道文体标志的倒金字塔结构,使新闻报道更加随意、简洁。从本质来说, 这符合新闻报道文体的发展趋势。
篇二:《广播电视新闻学》广西艺术学院 2013 年硕士研究生入学复试科目考试大纲《广播电视新闻学》考试科目:广播电视新闻学 考试代码:338考试参考书:《新编广播电视新闻学(第二版) 吴信训.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年 03 月. 》 考试总分:100 分 考试时间:3 小时一、考试目的与要求 本考试科目以《新编广播电视新闻学(第二版) 》为主要参考书,主要考察应试者对广 播电视新闻学的基础概念、主要理论、研究方法、基本命题的掌握程度,并考查应试者如何 运用相关知识、原理观察与理解各式各样的广播电视新闻实践。二、考试的基本内容 说明:考试基本内容,以《新编广播电视新闻学(第二版) 》中的论述为准。分析题型 所涉及的观点,也不超出此参考书论述的范围。本复习提纲涵盖“一般性了解”和“重点” 两类知识考查点,除了标注“重点”的内容之外,参考书中的其它内容均为一般性了解的知 识内容。要注意灵活运用知识点分析广播电视新闻领域中的各种实践活动。第一章 广播电视新闻原理 第一节 广播电视新闻特殊的社会价值 第二节 广播电视新闻的定义、内涵与特性 第二章 广播电视新闻体裁(上) 第一节 广播电视新闻消息 第二节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重点) 第三章 广播电视新闻体裁(下) 第一节 广播电视新闻解说与评论(重点) 第二节 广播电视新闻谈话节目(重点) 第三节 广播电视新闻现场直播报道(重点) 第四章 广播电视新闻类别(上) 第一节 广播电视时政新闻 第二节 广播电视经济新闻 第三节 广播电视民生新闻 第五章 广播电视新闻类别(下)1 第一节 广播电视法制新闻 第二节 广播电视文化新闻(重点) 第三节 广播电视体育新闻(重点) 第六章 电视新闻采访(重点) 第一节 电视新闻采访的定义及特殊性 第二节 电视新闻采访的艺术 第七章 电视新闻拍摄 第一节 电视图像的景别 第二节 电视图像构图的基本美学原则(重点) 第三节 摄像机运动的艺术 第四节 电视新闻拍摄的用光艺术 第八章 电视新闻编辑(重点) 第一节 电视新闻解说词写作 第二节 电视的音响与音乐 第三节 电视画面的编辑 第九章 电视新闻的播音与主持(重点) 第一节 电视新闻节目播音员、主持人的内涵 第二节 电视新闻主持人的魅力元素 第十章 电视新闻的编排(重点) 第一节 编排与编成的内涵及意义 第二节 编排的管理与实施 第三节 电视新闻节目播出的编排 第十一章 广播电视新闻数字化传播 第一节 电视新闻传播的三次革命 第二节 视频网站与电视新闻传播(重点)三、考试题型 1.名词简释(20 分) 2.简答题(30 分) 3.分析或应用题(50 分)2 《新闻写作》考试科目:新闻写作 考试参考书:1、 《新闻写作精要》 高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年 04 月. 2、 《新闻报道写作通论》 孙发友.人民出版社,2007 年 02 月. 考试总分:100 分 考试时间:3 小时 考试代码:465一、考试目的与要求 本考试科目以《新闻写作精要》和《新闻报道写作通论》为主要参考书,从理论上考察 应试者如何认识采访的素材、制作新闻作品,通过新闻工具传播作品,以及如何开展新闻作 品的案例分析,着重考查应试者如何运用相关知识进行新闻写作的实践操作。二、考试的基本内容 说明:考试基本内容,以《新闻写作精要》和《新闻报道写作通论》中的论述为准。分 析题型所涉及的观点, 也不超出此参考书论述的范围。本复习提纲涵盖 “一般性了解” “重 和 点”两类知识考查点,除了标注“重点”的内容之外,参考书中的其它内容均为一般性了解 的知识内容。要注意灵活运用知识点,准确把握题意,力求做好应用题。不必死记硬背,关 键在于综合应用新闻写作的相关知识。第一部分《新闻写作精要》大纲 引言第一节 新闻写作的重要性 第二节 怎样学习新闻写作 第三节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品质修养(重点) 第一章 什么是新闻 第一节 对新闻的辨识 第二节 怎样判断新闻 第三节 了解环境、了解受众、了解媒体 第二章 怎样获取新闻写作的资料 第一节 采访的准备 第二节 营造与采访对象的和谐关系 第三节 采访中的提问 第四节 采访中的倾听和观察 第五节 采访中的记录 第三章 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重点)3 第一节 追求真实 第二节 保证准确 第三节 交代来源 第四节 谨慎验证 第五节 保持公正 第六节 坚守客观 第七节 力求简洁 第八节 确保完整 第四章 第一节 事实至上 第二节 判定主题 第三节 选择角度 第四节 展现细节 第五节 使用引语 第六节 考察背景 第七节 遣词造句 第八节 构建段落 第五章 消息的写作(重点) 第一节 导语的写作 第二节 主体的写作 第三节 建立“报道单元”的概念 第四节 事件陛新闻报道与非事件性新闻报道的写作 第六章 第一节 什么是特稿 第二节 特稿的种类及各类特稿的报道要点 第三节 特稿的结构 第四节 特稿写作的技术要点 第七章 第一节 什么是新闻背景 第二节 新闻背景的作用 第三节 怎样选择背景资料 第八章 分类新闻的写作 新闻背景的写作(重点) 特稿的写作(重点) 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重点)第一节 灾难新闻的写作(事故、火灾、自然灾害) 第二节 科技新闻的写作4 第三节 刑事犯罪新闻的写作 第四节 司法新闻的写作 第五节 恐怖袭击事件新闻的写作 第六节 体育新闻的写作 第七节 演说与会议新闻的写作 第八节 公关新闻的写作 第九章 第一节 连续报道的写作 第二节 专题报道的写作 第十章 第一节 深度报道的定义 第二节 深度报道的作用 第三节 深度报道的选题方向与方法提示 第四节 两种深度报道体裁的写作 第十一章 广播新闻的写作(重点) 第一节 广播新闻的特点 第二节 广播新闻的写作原则 第三节 广播新闻的写作技术 第十二章 网络新闻的写作(重点) 第一节 网络新闻传播的特点 第二节 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众心理与行为方式的特征 第三节 怎样写作网络新闻 第四节 提高网络新闻传播影响力的策略建议 第十三章 计算机辅助报道(重点) 深度报道的写作(重点) 连续报道与专题报道的写作(重点)第一节 收集背景资料:使用搜索引擎 第二节 掌握互联网上的专用工具 第三节 掌握专业动态:利用专业论坛 第四节 建造专业报道数据库第二部分《新闻报道写作通论》大纲 绪论 认识新闻报道一、什么是新闻 二、什么是新闻报道 三、新闻报道的社会功能5 第一章 论真实性——新闻报道与事实关系分析(重点) 一、新闻报道为什么要真实 二、新闻报道真实的基本内容 三、采写虚假新闻报道的原因 四、网络给新闻报道真实性增添了新的内涵 五、对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学理层思考 第二章 论时效性——新闻报道与事件时间关系分析(重点) 一、新闻报道要讲时效性 二、增强新闻报道时效性的几个环节 三、 “抢”新闻:增强新闻报道时效性的有效手段 四、网络传播更新了我们的新闻时效观 第三章 论可读性——新闻报道与受众兴趣关系分析(重点) 一、受众兴趣原则的现实意义 二、受众是新闻报道的最终评价者和消费者 三、受众兴趣:满足与引导 第四章 论“用事实说话”——记者与事实及报道关系分析(重点) 一、新闻报道要“说话” 二、新闻报道说话的方式:用事实 三、走出新闻报道“说话”的误区 第五章 新闻报道的基本构件(重点) 一、标题 二、消息头 三、导语 四、主体 五、结尾 六、新闻背景 第六章 新闻报道的基本结构形式 一、倒金字塔式结构 二、金字塔式结构 三、流水式结构 四、多股辫式结构 五、悬念式结构 六、螺丝式结构 七、自由式结构6 第七章 新闻报道的基本种类(一) 第八章 新闻报道的基本种类(二) 第九章 新闻报道的基本种类(三) 第十章 新闻报道的基本种类(四) 第十一章 事实信息的价值认定与发掘(重点) 第十二章 新闻报道主题的确立和提炼(重点) 第十三章 链接感觉:让受众体验事实(重点) 第十四章 从现场写起:讲个“故事”受众听(重点) 第十五章 当代新闻报道形态变化及其动因(重点) 第十六章 新闻报道文体演变与传播科技发展(重点) 第十七章 新闻报道写作观念变化分析——以灾害报道为例三、考试题型 1.名词简释(15 分) 2.简答题(20 分) 3.写作应用题(65 分)7 《中国当代新闻发展史》考试科目:中国当代新闻发展史 考试参考书:1、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二版)》方汉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年 6 月. 考试总分:100 分 一、考试目的与要求 了解中国新闻传播发展史是掌握新闻传播学基本理论,熟悉其整体框架的有效途径。同 时能够借助学习使学生对新闻传播学的实践业务知识有具体的了解。《中国当代新闻发展史》 科目考试大纲以《中国新闻传播史》为主要参考书,要求考生对参考书中相关的基本概念、 基本知识、基本内容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掌握,能综合运用其中的理论和知识观察、分析传播 现象。本科目的考试,主要考察应试者掌握和运用史论的基本观点、理论、知识的情况和能 力,考察应试者分析当代新闻发展现状的能力。二、考试的基本内容 说明:考试基本内容,均以《中国新闻传播史》中的论述为准。分析题型所涉及的观点, 也不超出此参考书论述的范围。第一章 第一节 中国新闻传播活动的溯源 第二节 唐代的新闻传播与早期的官报 第三节 宋代官办的“邸报”和流行于民间的“小报” 第四节 元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五节 明代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六节 清代早期和中期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二章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第二节 鸦片战争前澳门广州的近代报刊 第三节 鸦片战争后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 第四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上海报业的崛起 第五节 在华外报网的形成与外报的历史作用 第三章 第一节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 第二节 维新运动与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 第三节 维新派报刊的业务特点与历史作用 第四章 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不考) 第一节 资产阶级各政治派系在海外港澳的报刊活动 第二节 “新政”与国内新闻事业的发展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考试时间:3 小时 考试代码:3398 第三节 新闻思想与新闻业务的发展 第五章 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 第一节 民国初年政党报纸的繁荣 (不考) 第二节 袁世凯统治下的新闻事业 (不考) 第三节 北洋军阀控制下的新闻事业 (不考) 第四节 新闻业务的变迁和著名采访记者的诞生 第六章 第一节 《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 第二节 新的报刊宣传阵线的形成 第三节 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 第四节 新闻工作改革新闻学研究与新闻教育 第七章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的报刊 第二节 国共合作后的新闻事业 第三节 北洋军阀统治地区的新闻事业 第四节 北伐战争中的革命报刊 第八章 第二节 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事业 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事业 (不考) 第一节 国民党统治区的新闻事业 (不考) 第三节 抗日救亡运动中的新闻事业 (不考) 第四节 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九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不考) 第一节 延安等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事业 第二节 国统区新闻事业与境外抗日宣传活动 第三节 沦陷区的新闻事业 第十章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一节 国民党新闻统制的重建与的抗争 第二节 解放区人民新闻事业的发展与新闻工作中两条战线的斗争 第三节 中国新闻事业的划时代巨变 第十一章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一节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创建与初步发展 第二节 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与新闻业务的探索和改进 第三节 新闻宣传报道的成就与过失 第四节 年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改革 第十二章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一节 新闻事业的发展与调整 第二节 从反右派斗争到“大跃进”运动的新闻事业 第三节 年代初期新闻工作的主要经验和教训 第四节 主要新闻思想评价 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9 第十三章 第一节 新闻事业的艰难发展“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新闻事业的主要特点 第十四章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一节 回归新闻本位——年至年的新闻事业 第二节 驶上市场化的快车道——年至年的新闻事业 第三节 日渐开放的新闻事业——年至年的新闻事业 第四节 三十年的广播电视事业 第十五章 第一节 网络传媒格局的形成 第二节 网络媒体舆论影响力日增 第十六章 1949 年以来台湾香港澳门的新闻事业 第一节 1949 年以来台湾的新闻事业 第二节 香港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三节 澳门的新闻传播事业 三、考试题型 1.名词解释(20 分) 2.简答题(30 分) 3.分析题(50 分) 网络媒体迈向主流媒体10 《艺术传播概论》考试科目:艺术传播概论 考试代码:340考试参考书:《非言语传播学》 ,宋昭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年 6 月. 考试总分:100 分 考试时间:3 小时一、考试目的与要求 本考试科目以《非言语传播学》为主要参考书,主要考察应试者以非言语传播学的基础 概念、主要理论、研究方法、基本命题为核心,观察与理解各式各样的艺术传播实践、艺术 符号、艺术媒介、艺术符码,能够开展各类文本分析,熟知传媒制度、文化场域、文化消费 等社会现象,以及从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和艺术欣赏出发,分析艺术传播的主体、客体和媒 介,探索艺术传播的效果以及创作新艺术作品的取向。二、考试的基本内容 说明:考试基本内容,均以《非言语传播学》中的论述为准。分析题型所涉及的观点, 也不超出此参考书论述的范围。本复习提纲涵盖“一般性了解”和“重点”两类知识考查点, 除了标注“重点”的内容之外,参考书中的其它内容均为一般性了解的知识内容。要注意灵 活运用知识点分析非言语传播与艺术现象的各种实践。第 1 章 绪论 第一节 非言语传播概述 第二节 非言语传播的研究意义 第 2 章 非言语传播简史 第一节 人类非言语传播形态的演进 第二节 言语中的非言语传播 第三节 有确定含义的非言语传播 第 3 章 非言语传播功能与特性 第一节 非言语传播功能 第二节 非言语传播特性 第 4 章 非言语传播环境制约论(重点) 第一节 客观环境与非言语传播 第二节 心理环境与非言语传播 第 5 章 言语中的非言语传播——副言语(重点) 第一节 副言语的内涵与外延 第二节 言语造型元素 第三节 功能性发声11 第四节 副言语的解码 第 6 章 人际传播中的非言语传播(重点) 第一节 体语学基本理论 第二节 无声的动态 第三节 无声的静态 第 7 章 大众传播过程的非言语传播(重点) 第一节 大众传媒所隐含的非言语信息 第二节 报道角度所隐含的非言语信息 第三节 传播过程所隐含的非言语信息 第四节 非言语信息采访 第 8 章 印刷媒体的非言语传播(重点) 第一节 版面语言 第二节 图像编辑 第三节 “言”外之意 第 9 章 电子媒体的非言语传播(重点) 第一节 视觉非言语传播 第二节 听觉非言语传播 第三节 视听复合非言语传播 第四节 网络传播中的非言语传播三、考试题型 1.名词简释(20 分) 2.简答题(30 分) 3.分析题(50 分)12 《跨文化传播学》考试科目:跨文化传播学 考试代码:466考试参考书:《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孙英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年 10 月. 考试总分:100 分 考试时间:3 小时一、考试目的与要求 本考试科目以《跨文化传播学导论》为主要参考书,内容涉及跨文化传播学的基本知识, 主要考察应试者以跨文化传播学的基础概念、主要理论、研究方法、基本命题为核心,全面 呈现理解跨文化传播实践、开展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符号、文化、社会、心理、技术、能力和 全球社会等层面的认知视角。能初步运用跨文化传播学的原理,观察与分析艺术现象。二、考试的基本内容 说明:考试基本内容,均以《跨文化传播学导论》中的论述为准。分析题型所涉及的观 点,也不超出此参考书论述的范围。本复习提纲涵盖“一般性了解”和“重点”两类知识考 查点,除了标注“重点”的内容之外,参考书中的其它内容均为一般性了解的知识内容。要 注意灵活运用知识点分析艺术现象中的跨文化传播实践。第一章 概 论 第一节 跨文化传播:定义与学科属性 第二节 文化与传播 (重点) 第三节 跨文化传播学的理论基础与学科建构第二章 语言与非语言符号(重点) 第一节 符号与符号学 第二节 传播中的语言符号 第三节 交往中的非语言符号第三章 文化的差异、冲突与观念体系(重点) 第一节 从文化差异到文化冲突 第二节 文化的观念体系 第三节 文化相对主义与民族中心主义第四章 规范体系、社会互动与认同的建构(重点) 第一节 规范体系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社会互动、群体影响与人际关系 第三节 认同的建构与影响13 第五章 文化心理与认知体系(重点) 第一节 认知的基础:感知与思维方式 第二节 态度的主要类型与影响 第三节 民族性格:文化群体的“平均人格” 第四节 文化心理研究的“路线图”第六章 技术发展与全球交往 第一节 技术、文化与跨文化传播 第二节 跨国卫星电视与网络传播 第三节 文化的“全球化”与“同质化”第七章 传播能力:个体与组织的选择(重点) 第一节 文化适应的模式与理论 第二节 传播能力与有效传播 第三节 组织的跨文化实践第八章 面向全球社会:中国、东亚与世界 第一节 从文化权力到传播秩序 第二节 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对话 第三节 文化的传统与未来:中国、东亚与世界三、考试题型 1.名词简释(20 分) 2.简答题(30 分) 3.分析题(50 分)14 《翻译基础》考试科目:翻译基础 考试代码:341考试参考书:《英汉汉英应用翻译综合教程》 方梦之.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年 6 月. 考试总分:100 分 考试时间:3 小时一、考试目的与要求 本考试科目将全面考核考生是否达到跨文化传播实践所需要的各项基本技能。考察考生 是否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的能力、翻译能力,以及写作能力,为考生能以英语为 工具,获取跨文化传播专业所需要的信息,并具备以跨文化传播的视野分析艺术现象和社会 活动的综合素质。二、考试的基本内容 本考试包括四个部分:听力理解、阅读理解、中英翻译、短文写作。全部题目按顺序统 一编号。第一部分:听力理解 (Part 1:Listening Comprehension):共 20 题。这一部分包括两节:A 节(Section A) 共有 10 题,每题含一组对话,对话后有一个问句。B 节(Section B)有 10 题,分别安排在若 干篇听力材料之后,每篇后有二至四道题,每题为一个问句。听力部分的每个问句后有约 13 秒的间隙,要求考生从试卷所给出的每题四个选择项中 选出一个最佳答案。录音的语速为每分钟约 140 词,念一遍。选材的原则是:1. 对话部分为交际场合中的一般对话; 2. 短篇听力材料为题材熟悉的讲话、叙述、解说等; 3. 所用词语不超出教学大纲词汇表四级规定的范围。听力理解部分的目的是测试考生获取口头信息的能力。第二部分:阅读理解 (Part Ⅱ:Reading Comprehension):共 20 题。要求考生阅读若干篇短文,总阅读量不超过 1400 词。每篇短文后有若干个问题。考生 应根据文章内容从每题四个选择项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选材的原册是:1. 题材广泛,可以包括艺术、传记、社会、文化等方面,但是所涉及的背景知识应能 为考生所理解; 2. 体裁多样,可以包括叙述文、说明文、议论文等;15 3. 文章的语言难度以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的规定为准,无法猜测而又影响理解的关键 词,用汉语或英语注明词义。阅读理解部分主要测试下述能力:1. 既能理解个别句子的意义,也能理解上下文的逻辑关系; 2. 既理解字面的意思;也能理解隐含的意思; 3. 既理解事实和细节,也能理解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 4. 能就文章的内容进行判断、推理和信息转换。阅读理解部分的目的是测试考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既要求准确,也要求有一定 速度。第三部分:中英翻译 (Part Ⅲ:Translation):共 5 题。要求考生从短文的背景材料中,对指定的汉语句子 翻译为英文。中英翻译部分的目的是测试考生运用词汇、短语、语法结构以及句子的能力。第四部分:短文写作 (Part IV:Writing):共 1 题。要求考生写出一篇不少于 120 词的短文,试卷上可能给 出题目,或要求看图表作文,或根据所给文章(英语或汉语)写出摘要或大意,或给出关键词 写短文等等。要求切题,能正确表达思想,意义连贯,文理基本通顺,无重大语言错误。写 作的内容包括为科技、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一般常识。短文写作部分的目的是测试考生运用英语书面表达思想的一般能力。三、考试题型 1. 听力理解(25 分) 2. 阅读理解(25 分) 3. 中英翻译(25 分) 4. 短文写作(25 分)16
篇三:新闻传播实务(1)2009 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新闻传播实务》考试大纲 新闻传播实务》第一部分 考试说明 一、考试性质 新闻传播实务基础是我校新闻学、传播学专业硕士生必考的专业基础科目之 一。旨在检验考生新闻传播实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分析问 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对象为参加 2009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准考考生。二、考察学科范围 1.必考范围:新闻采访学、新闻报道写作 2.选考范围:新闻评论、电视实务、网络传播、广告实务 (备注:选考的四个部分中由考生任选一部分) 三、考试形式与答题时间 (一)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二)答题时间:180 分钟 三、内容比例与试卷结构 (一)必答部分包括下列内容(占总卷面分数的 60%) 新闻采访、新闻写作 60% (二)选答部分包括下列内容(占总卷面分数的 40%) 在新闻评论、电视实务、网络传播、广告实务 4 部分内容中,任选 1 部分答题, 占总卷面分数的 40% (三)题型比例 题型 名词与概念 简答题写作题分析论述操作(四)参考书目 本参考书目由两部分组成:基础+报考专业。1、基础参考书目:申 凡.当代新闻采访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年 孙发友.新闻报道写作通论.人民出版社,2005 年 2、报考专业参考书目:新闻学专业部分:赵振宇. 现代新闻评论 .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 年1 广播电视专业部分:石长顺.当代电视实务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年 传播学专业部分:屠忠俊、吴廷俊.网络新闻传播导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年 广告与公关专业部分:余明阳、陈先红.广告策划创意学(第二版)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年 第二部分 考查要点 一、新闻采访学 (一) 采访活动的哲学基础 1. 采访态度与唯物主义:采访工作的出发点是搞清事实,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 程序不能颠倒与简化,要有检验地吸收间接性材料。2. 采访方法与辩证法:采访方法使用的顺序与采访方法体系的排列顺序,采访 中认识事物的方法不能片面,选择的方法不能机械呆板,处理问题的方法不能简 单化。(二)采访的工作路线 1.采访中与各级机构的关系:与自己业务分工有关的机构加强联系,争取多参 加这些部门的活动,与政府部门有意见分歧时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2.广交朋友的群众路线:把党的政策与群众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考虑,以群众 的“知”为新闻采访的标准,对无意听到的群众说法、意见要分析,注意使用群 众中的新闻源、信息网。3.深入实际的基本功:积极到实地去抓第一手材料,对所报道的战线、行业情 况有全面调查,定期对重点问题做调查研究,建立自己的采访基地。(三)采访的选择 1.记者的新闻敏感:新闻敏感的概念,新闻敏感发生的过程,新闻敏感的作用, 新闻敏感的培养。2.形势观念与报道思想:报道思想的概念及其产生,报道思想与采访的关系。3.新闻价值与题材选择:从变动中抓新鲜事物,从重点方面抓重要事实,从和 群众有切身关系的方面抓有接近性的事实。4.新闻线索及其收集:新闻线索的概念及发现渠道。(四)采访收集材料的方式 1.准备与查阅材料:平时准备与临时准备,采访前准备的作用,采访前准备的 内容。2.访问与提问:平时的概念及搞好访问的条件,问话的原则,问题的种类,按 认识事物的过程展开问题,提问角度。3.开座谈会:座谈会的作用,开好座谈会的方法。4.观察与现场采访:观察及其在采访中的作用,新闻观察的目标,新闻观察应 注意的问题,多感官感知。(五)采访材料的整理与核实 1.记录与整理材料的技术:心记与笔记,需要记录的内容。2.材料的核实:材料核实的必要性及方法。(六)采访中对写作的思考 把采访与写作结合起来思考的好处。1.从主题需要考虑采访的方向:报道思想与主题,对事物的认识与主题提炼,2 上下结合的思考。2.从体裁方面调整采访视角:采访中选择新闻体裁的根据,采访中思考新闻体 裁的条件,采访中思考新闻体裁的时机。3.从使用角度考虑收集材料的标准:材料的准确度,材料的深刻性,材料的全 面性,材料的细致程度。(七)采访活动的形式与类别 1.机动记者与常驻记者的活动特点,对机动记者与常驻记者的要求。2.专业性采访的特点:专业采访的共同点。3.事件性新闻的采访:事件性新闻,突发性新闻的采访,预发性新闻的采访。4.非事件性新闻的采访:非事件性新闻,非事件性新闻与事件性新闻特点之比 较,非事件性新闻采访中的注意点。(八)采访心理学及其应用 1.采访心理的特点:记者心理,采访对象的心理,新闻事实,社会环境的相关 关系。2.采访与记者的心理品质:稳定正确的采访动机,适应社会活动的角色心理与 个性特征,突出的顿悟思维特征,自觉、自制、果断、坚韧的意志特征。3.新闻事实与采访对象的心理定势:有利事实,不利事实,无害事实被采访的 心理定势。4.采访对象心理分析与处置:访问要注意采访对象的个性,提问要适应采访对 象的能力,应对拒绝采访者的策略。二、新闻报道写作 (一)新闻报道写作的基本原理 1.新闻报道要真实:新闻报道真实的基本内容;虚假报道出现的社会原因。2.新闻报道要讲时效:增强新闻报道时效的几个环节;网络传播对新闻时效性 的影响。3.新闻报道写作要关注受众兴趣:受众感兴趣的几个方面信息;受众兴趣的满 足与引导。4.新闻报道与记者的倾向性:用事实说话的内容,用事实说话的方式 (二)新闻报道写作的基本程式 1.新闻报道的基本构件:消息头的作用;导语的作用和类型;主体的类型和写 作要求;结尾的形式;背景材料的作用和类型。2.新闻报道的基本结构形式:倒金字塔结构的意义、特点和不足;新闻报道其 他结构的特点。3.新闻报道的基本种类:简讯的特点;动态新闻的特点和写作要求;综合新闻 的特点和写作要求; 述评性新闻的特点和写作要求; 现场新闻的特点和写作要求; 人物新闻的特点和写作要求;其他一些新闻种类的各自特点和写作要求;美国客 观报道和精确报道产生的原因。(三)新闻报道写作技法 1.发现新闻:记者的发现力表现诸方面;记者发现力决定于记者具备多方面的 素质;记者发现力决定于记者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记者选择新闻的两个标准; 两个标准之间的关系。2.新闻主题:新闻报道主题的特征;新闻报道主题的选择和确立。3 3.写出感觉来:“感觉”在报道中的重要作用;记者的感觉与受众的感觉; “六 S”报道的特征。4.要“讲故事” :新闻报道从现场写起有的好处; “讲故事”是向受众提供信息 的最好方式; “华尔街日报式”的小技法。(四)新闻报道形态演变 1.当代新闻报道形式发展变化:“新华体”的特点及变化;当代报道形态变化及 动因。2.传播科技与新闻文体的关系:传播科技发展对新闻文体的影响;广播、电视、 网络、手机等对新闻文体的影响。三、新闻评论 (一) 新闻评论面临的形势 网络媒体的特征及挑战,中国入世对新闻评论的影响、认识及对策 (二) 中国新闻评论的现状与特征 评论份量、评论时效、评论论题、评论指向、评论监督、评论形式、评论队伍 (三) 新闻评论的基本概念 新闻评论的定义、新闻评论的性质和作用。(四) 新闻评论的基本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 (五) 新闻评论的选题 选题的概念、选题的价值、选题的来源、选题的原则、选题的标准 (六) 新闻评论的立意 立意的要求、立意的过程 (七) 新闻评论的论证 论证中存在的问题、事实论证的作用、理论论证的作用、立论和驳论 (八) 新闻评论的素质要求 新闻人的特质、新闻评论者素质要求 (九) 用新闻评论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评点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 四、电视实务 (一)电视写作(上) 电视解说词的作用;电视写作的特性。(二)电视写作(下) 电视新闻的基本形态;电视新闻的导语、正文、结尾、标题写作;电视专题片与 纪录片的区别;电视专题节目的结构;电视专题节目的风格。(三)电视编辑 剪辑原则与剪辑规则;镜头组接与镜头长度;镜头段落的转换。(四)电视调查报道 电视调查报道界定及发展;电视调查报道的分类;电视调查报道的方式。(五)电视谈话节目 电视谈话节目的特征;电视谈话节目的分类;电视谈话节目构成要素;电视谈话 节目制作方式。(六)电视栏目创作 电视栏目设置定位;集纳型、杂志型、专题型新闻栏目的特点及创作要求;电视4 社教栏目的分类;公共型社教栏目的创作特点和要求;生活服务类栏目的现状; 电视娱乐节目的类型与创新。(七)电视节目编排 节目编排的基本原则;节目编排的竞争策略;节目编排的基本方法。(八)电视频道运营 专业频道专业化与差异化;综合频道特色化;品牌栏目的构成要素及培育创新; 频道品牌识别及营销。五、网络传播 (一)互联网(因特网)之前的新闻传媒技术 1.新闻传媒技术概述:概念、特征、发展阶段、3I 内涵、3C 技术 2. 报业新闻综合业务处理系统:概念、组成、功能应用以及网络环境 3.广播电视技术及其数字化 4.新闻通信技术及应用:电报、电话、通信网,通信新业务、通信新网络 (二)互联网(因特网)传播技术与第四媒体 1.多媒体电脑与多媒体电脑网络:概念、特征、发展、应用、影响 2.第四媒体(因特网) :因特网传播(网络传播) 、多感觉、信息冗余、超媒体、 超文本,第四媒体(因特网)的传播类型及其特点 (三)网络传播的媒介分析 1.网络媒介与传统媒介的比较:媒介性质、媒介特征、传播特征、媒介功能 2.网络媒介对传统媒介的影响:对传统媒介的挑战、共存、双赢战略 3.网络媒介的文化分析:媒介与文化、网络文化空间、网络空间文化的特征 (四)网络传播的受众分析 1.网民:概念、特征、结构 2.网民行为:行为方式、行为特征、网民语言 (五)网络传播的效果分析 1.网络传播效果分析的特殊意义 2.网络传播过程效果分析 3.网络传播社会效果分析 4.网络传播对传统效果理论的更新 (六)网络新闻传播 1.网络新闻传播的概念及特点 2.传统新闻媒体的网上新闻传播 3.商业性 ICP 网站的网络新闻传播 (七)网络传播伦理与法制 1.因特网背景下的伦理问题与犯罪问题 2.网络传播道德规范及法制建设六、广告实务 (一)广告策划报告 广告策划报告的主要构成,主要包括市场分析、广告策略、广告计划、效果评 估等。(二)广告市场调查的内容、范围和方法5 (三)产品认识、分析与定位 (四)广告战略设计和广告预算 (五)广告媒体特性和渠道选择的影响因素优化组合、选择方法及原则 (六)广告表现策略、推进策略、实施策略 (七)广告创意的基本理论、思维方法和创造技法,创意者的素质开发 (八)广告文案创意的基本要求,主题创意的方法,结构创意、语言创意的基本 形式、方法及技巧 (九)平面广告创意概述、报纸广告创意、杂志广告创意 (十)全书的策划案例赏析和创意链接6
篇四:论坛类新闻通稿后金融危机时代 浙江物流业何去何从? ——浙江物流业转型升级发展论坛盛大开幕由浙江省道路运输管理局和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共同主办、 由浙江省综合交通 物流行业协会承办的浙江物流业转型升级发展论坛在之江饭店举行。浙江省交通运 输厅副厅长郑黎明出席开幕式并作开幕致辞。论坛邀请了省交通运输厅、省运管局相关领导;各市运管处分管处长、货运科负 责人;省市物流龙头企业负责人;制造企业代表与媒体代表共计约 250 余人。论坛 聚焦主题为新经济形势下的浙江物流业转型升级。不同于以往论坛的单一讲座模式, 本次论坛采用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包括背景 VCR、议题对话、沙龙聚会、专题讲 座等,以物流业转型升级作为主线,相关贯穿。一直以来,制造业与物流业始终伴随浙江经济发展的每一步进程。2009 年,浙 江省生产总值达 22832 亿元,每年保持近 9%以上的增长。庞大的制造业让人们记住 了浙江, “浙江速度”的背后又离不开物流业如火如荼的发展。09 年,全省社会物 流总额达到 5.8 万亿元,每亿元 GDP 物流需求达 2.5 亿元,社会物流增加值也达到 2120 亿元,占到第三产业增加值的 21.6%。然而,市场总是以她特有的规律刷新着 面孔。历经考验的浙江经济,在遭受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后,打破了已有的平衡, 关于制造与物流的种种弊端被市场无情地放大,浙江经济也由此陷入了发展瓶颈。一方面,制造企业的物流需求分散在各个部门和企业,没有转化为社会化的需求, 物流运作成本高、效率低;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化需求不足,专业化物流的发展受 到制约,适应制造企业需要的物流服务能力不高,出现了有效需求不足和有效供应 不够并存的矛盾。面对新形势下的新特征,如何推动物流业的转型升级,帮助降低风险、提升服务 质量、提高物流效率,掘取更多的“第三方利润”? 如何发挥制造业与物流业之间 的融合联动,在唇齿相依中携手共舞?如果说,创新是浙江经济发展的基因,那么, 现在,又有一系列创新命题摆在我们浙江的物流业面前。今天,浙江省物流行业的政府相关领导、专家学者和企业精英济济一堂,相互碰 撞思想,分享观点,交流经验,共同探求物流业发展的破冰之旅。作为“后起之秀” 的物流业,必将迎头赶上振兴大势,通过专业化、系统化、规模化发展途径,真正 实现“大物流”的发展目标。
篇五:2014年-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试大纲2014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试大纲(科目代码:440)第一部分:考试说明一、考试性质 《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是我校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必考 的专业基础科目之一。旨在检验考生新闻传播实务的基本和基本技能的掌 握程度,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对象为报考我校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准考考 生。二、考察学科范围 1.必考范围:新闻采访、新闻报道写作 2.选考范围:新闻评论、电视实务、网络传播、广告实务 (备注:选考的四个部分中由考生根据报考方向选择相应的部分) 三、考试形式与答题时间 (一)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二)答题时间:180 分钟 三、内容比例与试卷结构 (一)必答部分包括下列内容(占总卷面分数的 60%) 新闻采访、新闻写作 60% (二)选答部分包括下列内容(占总卷面分数的 40%) 在新闻评论、电视实务、网络传播、广告实务 4 部分内容中,选其中 1 部 分答题,占总卷面分数的 40% (三)题型 简答题写作题分析论述操作(四)参考书目 1、必答部分:孙发友:《新闻报道写作通论》 (第二版) .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 何志武:《新闻采访》 (第二版)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2、选答部分 新闻评论方向:赵振宇. 《现代新闻评论》(第二版).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版 广播电视专业方向:石长顺:电视专题与专栏——当代电视实务教程》 修订版) 《 ( ,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年 网络传播方向:钟瑛. 《网络传播导论》 .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年 广告实务方向:余明阳、陈先红. 《广告策划创意学》 (第二版) .复旦大学出版 社 2003 年版第二部分考查要点一、新闻采访第一章 采访与新闻采访 新闻采访的涵义及其特点 第三章 新闻采访的唯物主义基础 新闻采访所获取的事实应是什么样的事实? 涉及新闻真实要求事实的每个细节都真实、新闻真实是客观真实而非主观导 演的真实、 新闻真实是总体真实与局部真实的统一、新闻真实是现象真实与本质 真实的统一 第四章 新闻采访的辩证法基础 客观准确地反映事物的内在价值;把握新闻报道的时机;保持新闻信息的平 衡;记者采访的空间。第六章 新闻发现 没有发现就没有新闻;新闻发现的涵义;新闻发现的两重境界。第七章 新闻发现力的培养 新闻发现力的培养和训练方法;发现新闻的途径。第八章 采访准备 准备在采访中的作用;采访准备的内容。采访提纲的拟定 第九章 现场访问 访问的价值;访问的选择;问题设计的原则;新闻发布会中的提问。第十一章 现场观察 现场观察的功能;现场观察的目标。第十二章 体验式采访 显性的体验式采访之方法;隐性采访的涵义及作用。第十三章 电话采访与网上采访 网上采访的方式;网上采访面临的问题。 第十四章 采访方法 上下结合的方法及点面结合的方法 第十五章 采访的核实 新闻失实的表现;新闻失实的原因。二、新闻报道写作(一)新闻报道写作的基本原理 1.新闻报道要真实:新闻报道真实的基本内容;虚假报道出现的社会原因。2.新闻报道要讲时效:增强新闻报道时效的几个环节;网络传播对新闻时效性 的影响。3.新闻报道写作要关注受众兴趣:受众感兴趣的几个方面信息;受众兴趣的满 足与引导。4.新闻报道与记者的倾向性:用事实说话的内容,用事实说话的方式 (二)新闻报道写作的基本程式 1.新闻报道的基本构件:消息头的作用;导语的作用和类型;主体的类型和写 作要求;结尾的形式;背景材料的作用和类型。2.新闻报道的基本结构形式:倒金字塔结构的意义、特点和不足;新闻报道其 他结构的特点。3.新闻报道的基本种类:简讯的特点;动态新闻的特点和写作要求;综合新闻 的特点和写作要求; 述评性新闻的特点和写作要求; 现场新闻的特点和写作要求; 人物新闻的特点和写作要求; 其他一些新闻种类的各自特点和写作要求;美国客 观报道和精确报道产生的原因。(三)新闻报道写作技法 1.发现新闻:记者的发现力表现诸方面;记者发现力决定于记者具备多方面的 素质;记者发现力决定于记者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记者选择新闻的两个标准; 两个标准之间的关系。2.新闻主题:新闻报道主题的特征;新闻报道主题的选择和确立。3.写出感觉来:“感觉”在报道中的重要作用;记者的感觉与受众的感觉; “六 S”报道的特征。 4.要“讲故事” :新闻报道从现场写起有的好处; “讲故事”是向受众提供信息 的最好方式; “华尔街日报式”的小技法。(四)新闻报道形态演变 1.当代新闻报道形式发展变化:“新华体”的特点及变化;当代报道形态变化及 动因。2.传播科技与新闻文体的关系:传播科技发展对新闻文体的影响;广播、电视、 网络、手机等对新闻文体的影响。三、新闻评论 (一)新闻评论面临的形势 网络媒体的特征及挑战,中国入世对新闻评论的影响、认识及对策 (二)中国新闻评论的现状与特征 评论份量、评论时效、评论论题、评论指向、评论监督、评论形式、评论队伍 (三)新闻评论的基本概念 新闻评论的定义、新闻评论的性质和作用。(四)新闻评论的基本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 (五)新闻评论的选题 选题的概念、选题的价值、选题的来源、选题的原则、选题的标准 (六)新闻评论的立意 立意的要求、立意的过程 (七)新闻评论的论证 论证中存在的问题、事实论证的作用、理论论证的作用、立论和驳论 (八)新闻评论的素质要求 新闻人的特质、新闻评论者素质要求 (九) 用新闻评论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评点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四、电视实务 (一)电视专题与栏目分类 电视专题分类:电视专题的内容分类;电视专题的形式分类 电视栏目分类:栏目表现对象;栏目表现内容;栏目表现形式 (二)叙述型电视专题(专题片) 专题片的类型:新闻性专题片;社教性专题片;散文性专题片 专题片的叙事:叙述者;叙述视角;叙事结构 专题片的写作:专题片写作过程:专题片写作特性;专题片写作风格 (三)纪实型电视专题(纪录片) 纪录片的发展历程:纪录片的开端;纪录片的本质;纪录片的轨迹 纪录片的创作模式:格里尔逊式;真实电影;访问式;反射式 纪录片的摄制技巧:电视纪录片的选题;电视纪录片的拍摄;电视纪录片的结构 纪录片的发展走向:纪录片选题的多元化;纪录片创作的多样化;纪录片经营的 市场化;纪录片播出的栏目化 (四)政论型电视专题(政论片) 论政性政论片 思辨性政论片 评述性政论片 (五)调查型电视专题(调查报道) 电视调查报道的界说:调查报道的界定;调查报道的发展 电视调查报道的分类:调查内容分类;调查目的分类;调查模式分类 电视调查报道的方式:调查方式;结构方式;调查技巧 (六)新闻型电视栏目创作 电视新闻栏目化:电视新闻栏目化的意义;电视新闻栏目的形态 集纳型新闻栏目:集纳性新闻栏目的编排;集纳型新闻栏目的个性化 杂志型新闻栏目:事件组合式;栏目组合式 专题型新闻栏目:题材的选择;叙事的技巧;专题型新闻栏目的发展趋势 (七)社教型电视栏目创作 社教节目的地位 社教栏目的类别:节目题材分类;受众对象分类;节目样式分类 公共型社教栏目的创作:社政类节目创作;经济类节目创作;文化类节目创作; 科技类节目创作; 对象型社教栏目的创作:年龄层次的栏目分析;性别层次的栏目分析;职业层次 的栏目分析 服务型社教栏目的创作:服务栏目的发展;生活服务栏目的制作 (八)娱乐型电视栏目创作 电视娱乐节目的基本类型:电视娱乐节目的基本样式;电视娱乐节目的特征 电视娱乐节目的消费语境:消费文化的滥觞;电视娱乐节目的“热潮” ;娱乐节 目的接受心理 电视娱乐节目的文化批评 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策略:电视娱乐节目的市场化细分;电视娱乐节目的规则化 控制;电视娱乐节目的个性化经营 (九)谈话型电视栏目创作 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历程: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背景;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历程 电视谈话节目的基本类型:节目内容分类;结构形式分类 电视谈话节目的创作要素:话题;谈话人;谈话方式 电视谈话节目的拓展空间:谈话节目的交流特质;谈话节目的时空跨越;谈话节 目的改进策略 (十)常规型电视栏目编排 编排的基本原则:编排基本要素;编排时段划分;编排基本原则 编排的竞争策略:栏目编排的策略;节目编排的策略;成功编排的经验(石老师 修订) 五、网络传播 第一章 互联网发展现状及前景第一节 国外互联网发展简史 一、20 世纪 60-70 年代 ARPAnet 的发展 二、20 世纪 80 年代 NSFnet 的变革 三、20 世纪 90 年代万维网的出现 四、21 世纪 Web 2.0、Web 3.0 的兴起 第二节 国内互联网发展简史 一、20 世纪 80-90 年代中期的研究探索阶段 二、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到末期的实际应用阶段 三、21 世纪初以来的快速发展阶段 第三节 互联网发展前沿 一、下一代互联网 二、物联网 三、语义网 四、移动互联网第二章 网络传播技术与发展前沿第一节 网络传播基本技术 一、计算机网络基础 二、互联网(Internet)基础 第二节 网络传播实践技术 一、网页设计与开发技术 二、多媒体网络传播技术 三、网络传播信息资源管理技术 第三节 网络传播前沿技术 一、云计算 二、3G/4G 三、智慧城市/智慧地球 四、云计算和物联网、3G/4G、智慧地球的关系第三章 我国主要网站类型及其特征第一节 商业门户网站 一、商业门户网站再认识 二、四大商业门户网站的经营状况 三、商业网站市场竞争面临的问题 第二节 新闻网站 一、网络主流媒体的形成 二、网络主流媒体的发展 三、新闻网站市场化之路 第三节 视频网站 一、视频网站的形成及影响 二、网络视频与网络恶搞 三、视频网站的著作权之争 四、视频网站的管理第四章 网民及其活跃分子第一节 网民的基本状况 一、网民的界定 二、中国网民的基本构成状况 三、网民的类别划分 第二节 网民的特征 一、网民的行为特征 二、网民的需求特征 三、网民的语言特征 第三节 网民中的活跃分子 一、网络游戏行为中的活跃分子 二、网络购物行为中的活跃分子 三、知识分享行为中的活跃分子 四、网络书写行为中的活跃分子 五、网络活跃分子中的高影响力者:网络意见领袖第五章 网络新闻的评价与管理第一节 网络新闻及其类型 一、网络新闻的定义 二、网络新闻的特点 三、网络新闻的分类 第二节 网络新闻的评价 一、中外网络新闻评价标准 二、网络新闻的评价体系 第三节 网络新闻的管理 一、我国政府对网络新闻的管理方式 二、中美网络新闻管理及生产机制的比较 三、我国网络新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争议第六章 网络舆论及其传播规律第一节 网络舆论传播的形态 一、黑客网络舆论行为 二、网络舆论签名与调查行为 三、网络舆论谣言行为 四、网络舆论暴力行为 五、网络舆论推手行为 第二节 网络舆论传播的渠道 一、网络新闻与新闻跟帖 二、BBS 论坛发言与贴吧讨论 三、博客、播客与微博 四、即时通讯 五、电子邮件与社交类网站 第三节 网络舆论的传播规律 一、重大网络舆论事件的时空特征 二、重大网络舆论事件所涉群体与类型 三、重大网络舆论事件的信源与传播路径 四、网络舆论事件的影响与效果第七章 网络传播方式及影响第一节 网络传播的主要方式 一、网络中的人际传播 二、网络中的群体传播 三、网络中的组织传播 四、网络中的大众传播 第二节 网络传播的政治影响 一、新闻传播与政治 二、网络传播与国内政治 三、网络传播与国际政治 第三节 网络传播的经济影响 一、网络经济 二、网络经济对传统产业的影响 三、网络经济对传统媒体产业的影响 四、网络经济对网络媒体产业的影响 第四节 网络传播的文化影响 一、网络传播对物质文化的影响 二、网络传播对精神文化的影响 三、网络传播与制度文化 四、网络传播与行为文化第八章 网站的商业运营第一节 网站运营的内容与方式 一、网站运营的内容 二、网站的主要盈利模式 三、网站运营的主要模式 第二节 网站运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内容缺乏吸引力 二、技术存在瓶颈 三、推广缺乏力度和章法 四、资金没有保障 五、网站的安全性差 第三节 改善网站运营的途径 一、做好内容管理 二、注重用户体验 三、做好数据收集与统计 四、广告运营与管理 五、网站运营中的安全管理第九章 网络管理与中国特色第一节 我国互联网管理主要机构及其职能 一、我国互联网管理主要机构 二、我国互联网主要管理机构的职能 第二节 我国政府互联网管理阶段与评价 一、我国互联网管理阶段 二、我国互联网管理效果及其评析 第三节 我国互联网管理模式及其特征 一、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 二、我国互联网管理的基本特征 第四节 我国互联网管理的目标与路径 一、中国特色网络管理的目标 二、中国特色的网络管理原则 三、中国特色网络管理机制的路径 第五节 中国特色网络管理机制的构建第十章 网络传播研究前沿理论与方法 第一节 网络对传统传播理论的冲击 一、网络对传统把关理论的冲击 二、网络对传统议程设置的冲击 三、网络对传统传播模式的冲击 第二节 网络传播研究前沿理论 一、网络中立 二、数字鸿沟 三、媒介融合 四、复杂网络 第三节 网络传播研究方法前沿 一、社会网络分析法 二、网络数据挖掘 三、网络田野考察六、广告实务 (一)广告与公共关系报告 与品牌策划报告的主要构成,主要包括市场分析、广告策略、广告计划、 效果评估等。(二)广告市场调查的内容、范围和方法 (三)产品认识、分析与定位 (四)广告与公共关系战略设计和广告预算 (五) 广告与公共关系媒体特性和渠道选择的影响因素优化组合、选择方法及原 则 (六)广告表现策略、推进策略、实施策略 (七)广告创意的基本理论、思维方法和创造技法,创意者的素质开发 (八)广告文案创意的基本要求,主题创意的方法,结构创意、语言创意的基本 形式、方法及技巧 (九)平面广告创意概述、报纸广告创意、杂志广告创意 (十)全书的策划案例赏析和创意链接
相关热词搜索:
[新闻报道写作通论]相关的文章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新闻报道】图文推荐
Copyright & 2006 -
All Rights Reserved
池锝网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驳立论阶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