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英语达到何种程度什么样的程度才可以申请贫困基金?

投行和对冲基金的人聪明和优秀到什么程度?
按投票排序
141 个回答
补充:看了下其他回复,感觉还是对这个行业有光环的人居多,那我讲一个小故事好了。我一个在megafund PE的哥们去年刚刚被提拔为可能是历史上最年轻的VP. 这个事儿没有投行那么容易,到了megafund要去拿carry而且还需要在不少投资上有着看的过去的IRR,一比投资就是几年时间。我去商学院之前想找他聊聊,他跟我说了如下的见解:“这个行业里,有一些人是真的聪明,聪明到他就是和你不同,瞬间几千万美元进账成为名人,这些人可能是沃顿是哈佛是MIT的,他们脑子基因就不同。但我不是这样的人,你的直系上司也不是,而你也不是,我们绝大部分的人不管你看到在黑石还是och ziff,都不是。”“我从某个顶级投行干了2年之后面试了无数的PE/HF,我是个top analyst, 就是没有offer。我甚至差点失去了动力坚持下去,不过最后我来到了这里,我想告诉你的是,不管你做什么,坚持下去,机遇最终会来,但你需要坚定不移的相信自己,坚持下去,祈祷好运。”这哥们本科不是美国top30 (也就是美国985之外), 大二的时候为了进入投行自己找当地的小投行组织了一个实习计划,最后大三去了一家bulge bracket实习,毕业的时候再利用bb的offer去了一个顶级的独立投行。他和你我一样,喜欢party,爱喝酒,喜欢漂亮姑娘。他现在在这家PE,跳过了MBA,晚上8点下班,干着喜欢的事情,成为了最年轻的VP。你要再问他,经验是什么,他绝不会告诉你仅仅是聪明,但一定会说,work hard, be persistent, and good luck.=======================================================================从非QUANT投行角度而言其实没什么聪不聪明。勤奋努力进入一个好的学校,基本上申请个实习的机会就有了。从入职角度上看,IBD/S&T无非都是一些基本的东西,如果要建模那都有template, 说难听点随便找一个不笨的大学生做几遍就会了,如果做flow trading那你就下下单子,如果做sales那本质上什么行业的sales都一个特性。hedge fund会比投行更容易展示聪明的部分,因为你需要自己做一些对于投资的决策和判断。这个世界上聪明人太多了,并没有哪一个行业就比另一个行业的人要聪明的多,IT/工程/computer science行业中聪明人更是大大的有。做研究的教授,甚至在北京胡同里唱了50年戏的老大爷,在他们各自的领域都是聪明的。对于成功而言,基本的聪明以及勤奋的努力是prerequisite。90年代华尔街有一句很著名的话"you better be lucky than smart". 很好的形容了这个行业。即便再聪明如LTCM,依旧成为历史的炮灰。确实金融行业很难进,因为太多人冲着光环和长时间工作换取金钱而来。其实只要进入了名校,都好说。这个世界上聪明的,勤奋的,有背景的,有各种特殊情况人太多太多,所以没有任何一个人有多特别,so, you better be lucky than smart. 如果你自认你没有自信,不够聪明,不够勤奋,那么,good luck.
投行和对冲基金不是聪明人密度最高的行业,不少行业准入门槛和智力要求高于投行和对冲基金。不过相对大部分行业来说,投行和对冲基金的人可以算得上比较聪明的一批。投行和对冲基金不一样,各自都有许多部门。即使排除辅助部门,核心业务部门也有好几大类,它们的人员构成特点差别较大,应该分开讲。公众从媒体了解最多的,除了二级市场的交易部,应该就算投资银行部了。也就是通常说的investment banking,主要做企业融资、并购、上市等业务。先说投行部,再说交易部,最后说对冲基金。首先限定投行范围,主要说那几家大型投行(高盛摩根瑞银之类),也会提到特色投行(比如像罗斯柴尔德这样的家族投行)。1. 投资银行部简单说,进投行难,混投行容易。聪明的人才能进投行,这个说法基本成立。大部分毕业生是走完整套严苛筛选流程,被选拔进投行,这部分人总体比较聪明。每年情况也不一样,市场差的时候招人少进人标准更高,市场好的时候扩招素质会下降。另有小部分其它行业人士凭经验或关系进投行的,这些人情况背景不一,暂且不表。从事投行工作本身并不需要非常聪明,但投行又是世界上聪明人密度最高的地方之一。说白了,投行是一个挥霍人才浪费资源的行业,这也是投行让人艳羡之余,经常被人从价值观上鄙视的原因之一。投行设置了很高的门槛,能进投行的人大部分很聪明。聪明程度,体现在选拔标准。第一、简历筛选。要求名校(大部分顶尖投行只去固定几所学校招人)、相关实习经验(投行实习竞争也很激烈)、其它体现能力的成就(奥赛或其他学业奖项、出色社会活动、运动健将等)。第二、笔试。考查数学、逻辑、阅读三个部分。第三、面试。数轮面试,有的会有为期一天的 on-site assessment 做综合现场评估。考查通识、专业知识、各种能力、团队协作、性格、价值取向等。第四、运气。这个说了和没说区别不大,但运气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也有运气也是核心竞争力一说。取决于面试官个人好恶、金融市场状况、公司业务表现、人事政治斗争、和其它HR不会反馈的因素。你全过了,就踏入投行了。你大概需要有这么聪明。投行里的人大概聪明到这个程度。从事投行工作,并不需要多聪明。特别聪明特别热爱投行工作的人,升职会快些。一般聪明的人,勤奋一点,数年如一日熬夜加班钻研,也会升上去,没有悬念。这是一个勤能补拙的行业。有趣的是是,投行工作本身,会使得投资银行家变得更聪明。首先,投行专业标准比较高,对技能综合素质要求全面。在一个高标准的框架下工作,能生存下去,能力自然会逐步提高。另外,同事是名校里选拔出来聪明且有野心的那部分人,客户也都是成功的企业家,以及各自领域举足轻重的人物,这形成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学习和竞争环境。优秀是一种习惯,是一种环境,也是一种氛围。做投行的人经常产生幻觉,我称之为 Goldman Disease、Morgan Disease、xxx disease,这是一种病,一般要去别的行业摸爬滚打后才能治好。这些人常认为自己的能力和巨额薪酬成正比,志得意满意气风发。其实这种能力更多是基于一个平台的能力,基于高盛或摩根这样的光环和背书下的能力,也是基于目前金融畸形发达下的能力。投行是一个高压行业。做投行的人狠挑剔,习惯把投行高压专业标准套到其它行业,嫌弃其它行业的人智商低、情商低、不专业、没有责任心,等等,虽然这些他们不会说出来。不过,同时他们也是交易员嘲笑调侃的对象。因为在交易员眼里,投资银行家就是一些智商不够用,只能靠加班写报告,搞客户关系和政治来挣辛苦钱的人。为什么交易员觉得是辛苦钱,因为投行工作不像交易那样 largely scalable。待续...2. 交易员抽空写交易员,可先看我在这个问题的回答3. 对冲基金抽空写对冲基金,可先看我在这个问题的回答应聘职位,或对 AI 及封测有兴趣,可加微信 lichengang2011(请注明知乎ID)
前一段时间看热门奥斯卡电影『Spotlight』的评论, 里面有一句话感触颇深:『当聪明人用笨办法下功夫, 这才是优秀的可怕。』投行没做过全职, 但是一个暑假在纽约一家精品投行的实习也是深有同感的。表面上, 投行看上去是一个把常春藤的顶级毕业生聚集在一起,挥舞着鞭子一遍一遍的做ppt,拉表格,从日出到日落。 我在做实习之前看过很多前辈写的投行帖子, 印象是:辛苦,麻木, 势力,考运气。 不需要任何技巧,只需要能熬夜,能狠下心来做事情,在外加一些运气, 谁都可以做。 真正等到我实习的时候,有些事情看表面是运气,深入看了,确实是聪明。讲道理太空讲一个事例吧。 隐去了利益相关部分大家将就着看好了。 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哥大(对,就是那所著名的明星爱去的学校...)大三的学生,是我同一届的实习生,就叫他H吧。 看上去白白净净的,每天白衬衫,领带天天不一样。由于是精品投行,实习生人数也少,我们两个于是玩得就很多。 H出生于东欧某国,小时候国家动荡,每隔半年就得搬一次家。爸爸给人做会计, 他跟着后面学, 每天看到凌晨,于是14岁时就开始帮别人算账打零工挣钱了。 后来全家移民美国,自己努力学习申请到了全奖上了哥大。 每次我们谈话, 他最自豪的就是那段替人算账的日子。每天白天上学, 下午放学后开始工作, 别人做一天的东西他要能在半天内做完而且不出错才能保住来之不易的工作。 于是他就苦练记性, 这样别人要来回翻找的数字他都能一分不差的直接背出来,这样一点点把时间挤出来。 那时候锻炼出来的记性和反应能力, 也为后面的故事打下了基础。开始第三周,我上了一个项目, 这个项目是风能相关产业的M&A(并购), 我们是卖方代表。 我上项目的时候,基本上条款已经敲定好了, 就等双方走个过场, 投个票, 签个字的事情。就在一天晚上,当我在公司里看着YouTube吃着Seamless叫来的晚餐,手机突然响了。 买方看中了一个别的项目想反悔, 这笔交易可能要挂。 然后就是项目组开会。 VP问我”你从刚进公司开始盯风能,你去看看美国有哪些新能源的fund有可能卖掉这个项目?“ 我一下就头皮发麻了 - 虽然说我确实在研究风能, 但是我从来没有关注过哪些基金可能会买;更何况时间这么短,哪来得及拉一个完整的研究报告。 就当我要说需要点时间的时候, 我隔壁的和我一起开始实习的哥大小哥主动说清楚情况, 可以来帮我。 我心想, 我好歹还看了三个星期市场, 你能帮上毛线忙。 结果我错了。我们刚回小隔间坐下来, 他就说了好几个他知道的在2010年之后做了相同级别风能收购的fund。 然后在又开始头脑风暴有哪些别的新能源基金可能想要diversify portfolio可能会买。 列完了后, 就开始写分析, 比较可能性, 最后写出报告结论。 一气呵成,早上5点就完成了。 期间我本来想帮忙, 但是看他给我解释的时间比做的时间都长, 我也就不好意思插手了, 就打了打下手。 最后这个项目还是买了出去。董事总经理根据小哥提供的list开始打电话, 最后在牵线搭桥下找了一个fund接盘,价格没有很好,不过总算卖出去了。 我实习结束后也就没打算留下, 小哥也没有留下, 最后去高盛工作了。 走之前我好奇的问他为什么他会知道那么多。他跟我说 “我做excel、ppt的时候时时刻刻都在想为什么这边要这么算? 做 comparable 的时候我都会想这些公司以后还有哪些收购的可能性。 工作虽然简单重复, 但是仔细学还是能学到很多的。要注重长期积累。“ 我跟他的区别,就是我在一遍一遍的excel的折磨下,脑子越发迟钝和容易开小差,而他已经不仅摸清了每一个关注的公司的信息,并且分门别类的储存在脑海里。 通过一整个实习,我对投行的偏见基本全部消失,我并不觉得投行是个拼时间拼运气的行业。只是一味当苦力的分析师, 估计最后也不会在这条路上走远, 真正的投行精英, 每一次ppt,每一个excel都见证了一次成长。这种不被重复苦力劳动吓到,并且能从中不断学习的能力,才是成就这些人的原因。
对冲基金和投行完全是做两种事,答主在一家国内普通券商投行部,不敢对量化基金作评价,只讲投行。越是“超额利益高”的领域,就越是会聚集聪明人,比如投行。何为“超额利益”,就是你付出了价值10W的劳动,得到30W的薪水。从一个IPO项目流程讲投行做什么。1、接触客户,拉项目。这需要人脉、情商,这一般都是领导或者二代们做的事情,这个过程中小兵会被要求做ppt介绍自家投行多牛逼,小兵的ppt能力、逻辑能力、情商(怎样让客户看了觉得牛逼)就体现出来了。2、尽职调查。小兵们对企业历史沿革、财务、房产、无形资产等等进行调查。这个过程要求小兵们有法律逻辑,不一定非得很懂法律,但要能快速搜索相关法律法规并判断是否合规,不合规要给出方案。小兵的学习能力、靠谱程度就体现出来了。3、写报告书。小兵的学习能力(业务技术章节很需要对行业的理解)、细心(这个最重要!!答主因为错别字被骂的狗血淋头!!!!)、吃苦能力(没的说,报告书信息量还是很大的)、文笔(不需要才华横溢,但逻辑一定要靠谱)、吹牛逼能力(一定要吹的有逻辑)得到了充分体现,但其实要求也不是那么高。还有一点,脑容量其实也很重要,智商不高但很有条理的普通院校女孩子(没有贬低女性之意)能够通过合理安排使得工作井井有条,但当你读报告书检查错误的时候,没有好脑子根本看不出第五章和第八章有某个逻辑矛盾!!!4、报材料。不要小看这个环节,我们报了个借壳项目,申报材料50斤!!!这些都要检查一遍有没有漏、错。各种文件需要不同的人签字页,你要去收集完备,这可不是简单的事。因为签字的人往往都是领导,不是你一叫就到,但你要保证他们什么时候有空你一叫就到!!整理申报材料不需要技术含量,但需要细心、靠谱。综上而言,投行对人的要求是细心、文笔及逻辑好、会吹牛、吃苦、做事有条理,总而言之,靠谱。你看看中金写的招股说明书和某小券商写的招股说明书,你就知道差距了。文笔简洁性、错别字、插图的美观性都是有差别的,北大奖学金得主的靠谱程度和普通985毕业生没法比。当然,就算有错别字又能怎样?不照样能发行么。如果你有10个亿,你会不会花50W请一个气质好一点、个人卫生好一点的人做你的家庭保姆呢(暂且假设你不想上她,因为那事儿价钱另算)。你还是会的,尽管这个保姆比程序员创造的价值少很多。这就是投行高薪的原因了。对于一个几十亿的项目,中介费多1000万真的不是事儿。投行不需要专业技术,但牛逼的人干出来的活儿跟水货还真有差别,那该招谁呢?答案很简答,名校精英——尽管这些精英不一定就多高智商(普通院校里数学大神多了去了),但他们的共同点是靠谱。同理适用于咨询行业,但不适用于对冲基金。那些高端咨询师为大公司写的发展方案,绝对是靠谱、漂亮,但是没人看。。。。但大公司不在乎这个钱。IT公司招人很简单,看谁编程好,所以IT公司这些要求智商的公司反倒会收屌丝学校的简历。投行工作不需要特殊专业能力,但还希望员工优秀,只有在学历、奖学金上做文章了。对于非理工科专业来讲,奖学金其实也是反映一个人的靠谱度,不反应智商,这个大家都懂。社会就是这么操蛋,把一群聪明的人聚在一起,做不创造价值、智商要求低的活儿,只是因为他们能做的更靠谱一点。这也是为什么绝大多数人从价值观上是鄙视投行的,包括我。我进这个行业,只是利益需求(其实平均收入也就是同工作经验会计师的1.5至2倍吧,不是外界传的那样)。
我在投行和对冲基金都干过,以下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小见解:先说投行,这得看哪个部门了。从智商的角度来讲,无疑是操盘手(trader)和量化分析师(quant)。这两个职位都要求极强的数学能力,而量化分析师往往是获得自然科学或者工程学博士的牛人,智商高是毋庸置疑的。按智商排下来的话应该轮到技术部门,这群人通常毕业于名牌大学,拥有计算机或相关的学位。当然,余下部门的人同样很聪明很优秀,而他们会在软技能(如沟通能力)上比上述两三种职员更高一等。金融业的职场上有句老话,进四大的人总想着有天进投行,进投行的人总想着有天进对冲基金。进(像样的)对冲基金会比进投行难不少。对冲基金里的人有不少拥有理工科的博士学位,也有很多来自有名的IT公司,如Google。在那里遇到聪明的人的机率会比在投行里高好几倍。说到优秀,我并不觉得能在投行或者对冲基金干的人就有多么的优秀。优秀是多方面的,上帝给你打开一扇窗,就必定给你关上一扇。我遇过不少quant,虽然在智商上无人能比,但却和社会脱节,说话缺少common sense,说白了,就是情商低。还是那句,这些只是我一些个人见解。
“投行从业人员很聪明很优秀”这个概念大概是因为2008年前的金融泡沫让这个行业吸引了很多人,也让投行的雇佣条件一再变得苛刻,给公众一个“投行都是精英”的印象,哪怕那个精英的主要工作是给大家买咖啡打印PPT。08年之后就不是这样了。经济严冬导致IBD没有生意;交易部门在这几年严酷的监管下只能苟延残喘;资产管理部门因为瑞士对于账户秘密的公开再不能像以前一样轻易地帮人洗钱逃税。三大板块一起衰落,投行的吸引力大不如前。毕业生招生比不过美西的技术公司,有经验的雇员跳槽去对冲基金私募基金,技术人员加入硅谷或者独自创业,人才流失十分严重。对冲基金的人才相对质量高一些,不过也只能看那些生存下来的。世面上很多靠忽悠筹资,靠内幕消息或者扰动市场赚钱的,走不了太远。
最聪明的人应该是各行各业第一线的领袖人物,他们的商业嗅觉、执行力、领导组织能力、冒险的勇气,各方面都是绝对顶尖的。投行的人基本素质过得去,读过书,脑子不笨,办事也不会差,外行人看着稍洋气。
但是和前面提到的人相比,投行真的弱爆了。顺手黑一下,咨询平均水平可能还不如投行。
起码投行是按效果收钱,事情办不好不收钱。
咨询搞好搞不好先收钱,比投行还忽悠。哈哈,匿了。
泻药哈想了挺久,这个问题挺难答的,怎么写都得罪一群人首先,先讲讲"聪明""优秀"的定义是什么。第一,我觉得聪明、精明、智慧是不一样的。聪明和聪明也不一样,所谓的book smart, street smart。这话写着挺绕,希望大家能明白我想表达什么。。。精明是聪明+审时度势和趋利避害的能力,智慧就是一个更高的层次,蛋定而有远见,普通人做不到,做得到的人又可能因为迥异于常人而被视为怪人。所以,我想,题主讲的聪明,应该是我所说的聪明和精明。第二,优秀对于我来讲首先是一个结果导向的词语,其次代表了聪明、精明之外的一些好的品质。一个人是否优秀,我觉得不仅仅在于他是不是职业发展很好或者学业很好,更在于能否持续的干什么成什么,就是多次的表现出聪明、精明并获得好的结果。要做到这点,光有聪明或者精明还不行,还得有很多内在的特质,比如特别Driven,有自制力,有目标有执行力,这样才能把天生的聪明和在聪明基础上可以习得的精明转化为成果好了,现在回到题主的问题,投行和对冲基金的人有多聪明多优秀呢?我在投行工作,也认识很多对冲基金的人。我觉得投行和对冲基金无疑有很多聪明人,不一定精明,也不一定优秀,但是依然,在投行 和对冲基金你遇到聪明、精明、优秀的人的概率很非常高。原因是:第一,教育履历的门槛高。不是说好学校出来一定好,但是好的几率比较大。第二,复杂而冗长的面试又筛掉一大群人,至少那些一眼看上去就特别二的人没有了第三,工作辛苦,节奏快,压力大,竞争激烈,头几年的工作又把那些不适应或者不屑于这个行业的人筛出去了。能够适应这样的工作环境,必然是有内在驱动力,有自制力,有目标有执行力的人 所以,结果就是,投行和对冲基金的人聪明又优秀的几率很大。这是一个残酷的自然选择的结果,题主!不知道怎么去量化这个聪明和优秀的程度,举个栗子吧,我觉得和聪明人一起工作的好处是,我说什么笑话都有人懂,不会有我说了一个我觉得特别明显的笑话,对方完全不在一个频道的情况;其他事情也是,不需要说太明白,大家都懂了。和优秀的人共事呢,我觉得收货最大的是看待事情的角度和态度好像有点写玄了,而且跑题了,呃,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他们有多聪明我不知道,我来讲个我知道的故事。我一个帝国理工金融数学专业的好友,职业规划自然是走Quant风或者Trader风。去年面试了荷兰CME集团,前面一套套的phone call, “意识形态”测试,就不谈了,亮点在 On-Site:第一轮:几十个世界各族的大老爷们儿齐聚一堂,发了一份加减乘数算数测试题。恩 你没看错。就是你小学时候老师让你拿回家复印,5分钟做一版大概100条的那个算术练习纸。规则是:一共100题,一共三分钟只能顺序做,正确一分错题倒扣两分跳题倒扣两分65分为PASS故事的最后,几十个老爷们里面,只有3个人PASS鸟。。恩,你也许猜到了我前面埋的包袱,一个印度裔,两个华裔。HR心里一万个草泥马飘过,硬是拉了个63分的白人来补位,表示 分数也是差不多的,愿意给多点机会。第二轮:数组找规律。没错,就是你小学的暑假作业本里面,每个单元最后的“放松一下,考考你”。恩,结局也很直接,那位欧罗巴Local真是扶不起,最终还是第三世界军团碾压进总决赛。第三轮:Par/M 面,恩,就是你所知道的那种,你可以假装摔一跤,老总直接给你承包一个鱼塘的场景。然而,Chinglish毕竟拼不过咖喱味的英文。华裔们全军覆没。被rejected的理由简单粗暴:“英语不好,前台无望”哈。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话都讲不利索聪明有个卵用么
第一句话:本答文不成体系,是周末瞎扯淡性质。或许对一些人能有些帮助,但真心,不成体系,于是受不了扯淡的人可以不再往下看了2333.然后紧扣题主的问题:有关“聪明”“聪明”粗略来说分两种:book smart,street smart (这不是我瞎编的)而book smart又可以细分为两种:rocket-scientifically smart, non-rocket-scientifically smart(这是我瞎编的)投行和对冲基金,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物。而每一种机构内部,不同岗位对人的素质要求又大相径庭,于是真的很难简单归类。但基本上有一点是确定的:能在这两类机构里混的,大体上都具备了“non-rocket-scientific smartness”接下来简单描述一下何为“non-rocket-scientific smartness”。如果用中文来形容,我觉得其可被描述成一种“优秀的范式”。比如这样的一个典型范式:很好的中学,很棒的高考结果 -- 国内起码“北清华五人”的本科,最好直接是“北清”,或者直接美国牛校本 -- 之后可以选择直接进金融服务机构,也可以选择工作+MBA等模式。能较完美符合上述“范式”的人,已然是人群中的极少数,你我显然也很难说他们不聪明。但在这个层级上,更好的形容,并不是“聪明”,而真的就是“优秀”。或者更准确地说,“按照某种范式来优秀的习惯”。在此“范式”基础上,用最简化的方式讲,HF会更重视一个人是否有是rocket-scientifically smart,而投行(姑且讲狭义的IBD好了)更重视的则是一个人是否是street smart。而到底什么是“rocket-scientifically smart”?什么是“street smart”?姑且这么比方好了:一个“non-rocket-scientifically smart”的人,能很容易地搞懂BS模型以及其日常熟练运用。一个“street smart”的人能闻到客户那边的需求和动机,并在恰当的时间,用恰当的方式,把自己与BS模型相关的知识和能力用一种夸大但准确的方式,传达给客户,从而完成交易。一个“rocket-scientifically smart”的人,认为热传导方程是其知识体系内基础级别的直觉,从而需要强迫自己忍受BS模型的粗糙,甚至发现更好的改进模型。而狭义的IBD,说到底,并不是个“技术”,而是个“生意”。跟金融相关的那些个模型,全都打包团起来,“难度”恐怕也远比不上好比"Aerodynamic"这种玩意儿的一个章节,于是谈什么book smart的意义真心不大。所以呢,若身处这个行业,还抱怨公司重视VIP而不重视所谓“更有能力”的自己,那可真心就是没搞清楚自己的行业到底是个啥了。所以你我也很少听HF核心人员谈论有关“金融业”整体的聪明程度。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很聪明,他们也可能会对卖方高层大佬儿们的street smartness表示叹服。但这行业的整体智力程度?这帮人因为见识过行业外的那些智商妖怪们有多变态,于是反而淡定得多。--------------------------------------------------------------------------------------------------------------------------------------------以上内容是回答了题主的问题。下面的内容是个人的引申扯淡。我姑且认为题主所问的投行和对冲基金都是在说美国(起码是欧美)。而在美国,有相当多的同胞,都符合前面提到的“优秀的范式”,起码在让自己朝着符合此范式去努力。而以下的结论,负能量略多:这样的人群,显然并不具备HF所需的rocket-scientific smartness,同时也很难在美国IBD有长期发展。前半句话并无所谓好坏高低,仅是“路径不同”;而后半句话,并非否定这样的人的street smartness,而更多的是语言和文化的壁垒限制了他们去施展其street smartness。然后不谈HF,单说IBD,或更广义的“投行”。(注:不谈HF的原因是,HF的诸多优秀从业者,说到底,本就不是“金融业从业者”,而是“将其智商和能力恰好应用到了金融行业的人”) 另一个答主提到了一个概念,所谓“buldge bracket disease”。借着这个概念说下去,我想可以总结为以下的两句命题:1,这群人自以为具有的能力和影响力,远高于其脱离所在体系之后的能力和影响力2,这群人当下和未来的经济补偿,远低于其脱离所在体系之后可能达到的经济补偿这两句话看似是矛盾的,其实背后的逻辑高度统一:你作为一个具备“优秀的范式”这种稀缺资源的人,加入了一个将这种“优秀的范式”当作门槛的大组织,你的这种稀缺性会被高度地稀释,从而变得一点儿也不独特,于是对应经济补偿的弹性和发展度也非常低。与此同时,因为你所在的机构在行业中的权力地位(如果在甲方面前居然依然存在的话),会对你产生一种麻痹作用,将机构的独特性幻想成自己的独特性。虽然在客户和公众的眼中,看到的其实是你公司的logo,而不是你的名字。而将上面那两个命题,换一个更带有情绪色彩的说法就是:1,你脱离了你的组织,你就屁都不是(你的独特性被压制了)2,你脱离了你的组织,才有可能牛逼(你的独特性被浪费了)但这绝非否认一个人以加入bulge bracket为目标的意义,而是说,你我年轻的时候,大到将来的目标,小到每天要做的事情,很多时候只是一个外部强加给你的“优秀的范式”来规范出来的,而非来自个人对自身和外部世界的观察。这在“小时候”是没有问题的,甚至是一件好事儿。但终究,人人都需要逐步建立起自己的“观察”,从而建立起真正自我定义的目标,并将自己当下已经拥有的知识和经历,用一种最优的方式,调整到与这种目标一致。而接下来的问题,很自然就会是“脱离了组织,那去哪儿?干什么?”对此问题,我并没有确切答案,本答文也打算虚无缥缈到最后的。但如果真的想去回答这个问题,我个人的一个长期的信念,或许有些许帮助的意义:从行业特征讲,金融业确实对“优秀”的门槛相当高。但谈到“聪明”,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一群人,若在金融行业中,未免也太浪费了。而世界上最聪明的一群人中的大多数,他们也确实并非在金融业中打拼。真的有些想法的金融业从业者,或许应该努力去忘掉关乎自身和自身所在群体的聪明和优秀,而是去努力寻找行业外部那些世界上真正最聪明的人。我想,这才应该是金融行业从业人员应该达到的智慧吧。而往大了说,每一个金融行业的从业者,都该有一个清醒的觉悟: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我们都跟“牛逼”无关。庸俗点儿说,多赚钱就好;粉饰地说,能帮助真正牛逼的人成功,也算是个贡献。人类进步的荣光,少了我们可能会黯淡一些,但最终能在历史中写上一笔的,真心没我们这行业什么事儿(除了危机之外2333)。总之,心态还是放平和一些比较好。还是没有什么切实的感知?不如举个行业外顶级大佬和行业内顶级大佬的例子好了。难道大家不觉得,跟前者相比,后这简直就是个...(友善度/这并不是说GS的存在不重要)而人类历史荣光中,又到底会留下谁的名字?希望后者母校的法学院前教授能尽快让后者们学会做人吧2333--------------------------------------------------------------------------------------------------------------------------------------------然后,我周末扯这么多淡是为了什么?嗯。。。其实就是想表达这么一个意思:我朝诸多还没有决定人生职业走向的后辈们,如果觉得自己天赋异禀,能力超群,智商拔尖,真的甭想着干什么金融了,简直就是暴殄国家人民的天物。(更要命的是,按照目前科技发展的这个尿性,如果你走的不是Street smart或者Rocket-scientifically smart的路子,而仅是想着去抖有关细心、专注、记忆、勤奋等软特质的包袱,最终悲剧的可能性实在是太大,因为机器在这些方面已经对人类大脑和生理构成了绝对的秒杀。)顺便安利:什么?那去干啥?这难道不是一道送分题么?!当然是去搞“Rocket Science”咯!(比喻义)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英语达到何种程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