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一年政府的财政金融互动政策政策

互联网金融扶持政策大汇总
  互联网金融的热潮引来了地方政府的关注,全国各个地方纷纷出台政策,北京、上海、贵阳、深圳、广州、南京、武汉、青岛、成都、浙江等地均以出台或者拟出台相应的政策。
  一、直辖市、地级市政策对比
  对上海市、南京市、贵阳市、深圳市四个直辖市、地级市分别从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支持、对载(产业园、孵化器、孵化园)支持二方面进行分析。
  (一)对互联网企业的支持
  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等财政资金予以重点支持,并支持进行软件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等方面的认定。
  贵阳市:根据实收资本,给予50-500万元的奖励;市、区(市、县)两级政府每年按照企业当年入库营业税及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50%,给予连续三年的奖励扶持资金;设置“贵阳市互联网金融创新奖。
  深圳市:企业所得税年度达到500万元以上(含)后,参照深府〔2009〕6号银行类金融机构一级分支机构待遇享受相关政策,即一次性奖励200万元;可申报互联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及金融创新奖。
  南京市:对经领导小组认定的重点项目,每家给予不超过50万元的资金补贴;对经领导小组认定的重点示范企业,每家给予不超过100万元资金补贴;实行“一企一策”。
  (二)对载(产业园、孵化器、孵化园)的支持
  上海市:对有特色的互联网金融产业基地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对优秀互联网金融产业基地(园区),市、区县两级政府可给予一定支持。
  贵阳市:给予最高不超过每年30万元的房租补贴和业务经费补贴,连续支持不超过两年。
  深圳市:符合条件的互联网金融产业园区,可申报科技型企业孵化器项目资助。
  南京市:对经领导小组认定的互联网金融示范区一次性给予100万元的资金补贴;对经领导小组认定的互联网金融孵化器一次性给予50万元的资金补贴。
  二、市辖区政策对比
  对天津开发区 、北京海淀区 、北京石景区、上海长宁区四个市辖区政策从投入资金额度、落户奖励、办公用房补贴、财政贡献补贴、小微服务奖励五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一)投入资金额度
  天津开发区:设立额度为1亿元的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北京海淀区:发起设立互联网金融产业投资引导基金 ,纳入现有5亿元海淀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统一管理。
  北京石景区:设立每年1亿元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奖励。
  上海长宁区:设立专项投资基金,基金一期规模为2.5亿元人民币;设立长宁区创建“国家信息消费示范城区”专项资金,每年安排5000万元。
  (二)落户奖励
  天津开发区:根据注册资金以及对开发区的实际财政贡献,给予不超过200万元的运营扶持。
  北京石景区:经认定符合条件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可享受一次性开办补贴100万元。
  上海长宁区:对认定的总部型互联网金融企业,按照长宁区发展总部经济的有关政策予以支持。
  (三)办公用房补贴
  天津开发区:对在产业基地购买办公用房,给予1000元/平米(最高1000万元)的资金扶持;租赁办公用房,三年内给予最高30元/平米/月的租金扶持。新购建的自用办公房产所缴纳的契税给予100%的扶持,房产税给予三年100%的扶持。
  北京海淀区:参照金融机构享受《海淀区促进科技金融创新发展支持办法》(海行规发〔2012〕7号)相关的购房补贴和三年租房价格补贴。入驻海淀区科技金融重点楼宇的互联网金融企业,给予三年的房租价格补贴,第一年50%、第二年50%、第三年30%。
  北京石景区:购买自用办公用房从事互联 网金融业务的,经认定后可以享受购房补贴,补贴标准不低于1000元/平方米;租赁自用办公用房从事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经认定可以享受三年租金补贴,第一年补贴50%,第二年补贴30%,第三年补贴20%。
  上海长宁区:以上海虹桥临空经济园区为核心建设互联网金融产业园和基地,给予经认定后的入驻企业3年的房租价格补贴,每年按租金的一定比例给予补贴,每家入驻企业的3年租金补贴累计不超过一定总额。为入驻企业免费提供3年的公共会议及论坛场所。
  (四)财政贡献补贴
  天津开发区:对于互联网金融企业上缴的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开发区留成部分,自开业年度起两年内,给予其100%的金融创新奖励,之后三年给予50%的奖励。
  北京海淀区:根据对海淀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区域贡献情况等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 ,额度不超过其自注册或迁入年度起三年内区级财政贡献的50%。
  北京石景区:三年内每年按其对区财政贡献额的50%提供金融创新资金支持。
  (五)小微服务奖励
  北京海淀区:通过互联网金融模式开展中小微企业融资业务的机构,根据其业务量规模给予其风险补贴和业务增量补贴,补贴上限400万元。
  北京石景区: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模式切实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的,按相应额度给予一定补贴。
  上海长宁区:对互联网金融企业切实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的,按照长宁区科技金融相关政策予以支持。
  三、互联网金融的未来要何去何从?
  目前来看,互联网金融包括第三方支付、P2P小额信贷、众筹融资等其他网络金融模式。 各地政府均以包容的态度,支持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互联网金融已经出现了三个重要的发展趋势。未来互联网金融将与大金融相互融合,达到与现在直接和间接融资一样的资源配置效率,并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大幅减少交易成本,简化操作,提供一站式服务。
  1、移动支付替代传统支付业务(no zuo no die,走正道才是主要的)
  随着移动通讯设备的渗透率超过正规金融机构的网点或自助设备,以及移动通讯、互联网和金融的结合,全球移动支付交易总金额2011年为1059亿美元,预计未来5年将以年均42%的速度增长,2016年将达到6169亿美元。
  2、P2P小额信贷替代传统存贷款业务(各路资本小跑圈地,或现“千P大战)
  P2P小额信贷的发展背景是正规金融机构一直未能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而现代信息技术大幅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使P2P小额信贷在商业上成为可行。
  3、众筹融资替代传统证券业务(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众筹融资是最近两年国外最热的创业方向之一。2012年4月,美国通过JOBS法案,允许小企业通过众筹融资获得股权资本,这使得众筹融资替代部分传统证券业务成为可能。
  互联网+金融关键的困难有两点:第一,就是贷款人的诚信问题;第二个问题就是政策的问题。面对互联网金融不断地创新发展、打破传统业务边界,相应的监管措施需要动态创新和完善,在鼓励创新和防范风险中寻找平衡点。由于互联网金融并没有改变金融风险的本质,亟需加强行业自律和监管,建立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用户等多方参与的行业治理机制,为互联网金融的健康、有序发展创造条件。
  现在全国有二千多家P2P贷款平台,跑路风波从未断过,根据P2P网贷平台的股东类型不同,分不同的派系,相对来说银行系(民生银行民生易代、包商银行小马bank、兰州银行e融e贷、齐商银行齐乐融融E平台)和国资系(如由国家开发银行、国开金融以及江苏省国有大型企业共同设立的开鑫贷等)的平台安全些,请谨慎投资。
&&&&编辑 &徐卫良十三五规划()期间的经济局势会比 2015 年的要好么?
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可能会因为哪些因素,走出 2015 年的困境?
为什么称中国经济崛起是史无前例的巨大挑战?原因在于中国几亿劳动力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超量供应。在工业时代的英国,一千万人提供了全球的大部分产品;在美国工业时代,5000万人提供了全球大部分产品,而现在,中国试图让14亿的中国人进入全球市场,而且主要是担任生产者的角色这种超量供应带来的,不仅仅是全球原材料价格的飞涨,全球大部分制成品价格的下滑(以及为了追求利润和国内内部竞争导致的价格质量同时下滑),还有全世界绵绵无期的需求不振仔细想想,中国这么多年来的经济靠的是什么?之前靠的是国际需求(外贸),之后靠的是内部需求(主要是投资)用这么多经济术语都没意思,用供给和需求就直截了当。请问,未来,还有这么强大的需求吗?什么是“新常态”?外部需求是越来越小了。当年中国加入WTO后为何经济突飞猛进?因为欧盟那时还比较阔,再加上也在超前消费,带来了大量需求和订单;因为美国连续经历互联网泡沫和次贷泡沫,美国人资产的虚高也给中国带来了史无前例的需求;而这些订单给了中国工厂以后,中国向俄罗斯巴西等国进口大量的原材料,使他们的资产也大幅虚高,也带来了大量订单和需求。而现在呢?欧盟因为之前买的太猛了,现在各种债务危机,希腊的债到现在还还不完;美国次贷危机结束后经济一直不振,再加上喊出美国制造,对中国的订单也在减少。内部需求呢?别说消费,中国本身消费力并不高,尤其是中西部广大地区。次贷危机后,国内的需求完全是靠投资+房地产所带动的。买了房要买家具买地板买空调买电视买一切……没了房地产财政收入不足以进行大量的基础建设了发达国家没有了,自己没有了,怎么办?向不发达国家要。于是有了一带一路,自从发布了一带一路计划,就有大量外资进入这些国家,而这些外资许多都变成了中国基建公司的利润。中国刚刚获得了印尼高铁的订单。于是就有了亚投行,为什么有亚投行?因为要向穷国家放贷,然后我们来基建,将他们未来的需求先挪到现在用。为什么要中韩自贸区?为什么在TPP谈成后习主席要去和日本韩国谈自贸区?为什么去了欧盟谈自贸区被顶了回来?可是这些所有的举动都被美国认为是:1.动摇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2.长期甚至永久性地创造过量供应,导致美国经济长期低迷。(TPP其实就是把中国排除在外,即将需求固定,将超量供给踢开的框架)所以这样就很明白了,没有出现新的需求,经济就不会好太多。那么新的需求在哪里?国外:中国制造和中国品牌质量口碑提升,行销能力提高,替代一部分美国日本德国的制造业产品,从他们口里抢需求。这包括利润丰厚的电子产品行业,化工(包括高级隐形眼镜),光学仪器,等等签订自贸合约,抢夺需求一带一路和亚投行去抢穷国未来的需求等等国内:同样的,质量和品牌提升导致买国货的增加人民购买力提高,需求增加(中国每年的最低工资都有10%以上的上涨)包括户籍改革在内的各种改革来提高需求(有了户籍和没有城市户籍,在消费行为上完全不同)增加研发,全民创新,提高产品的差异性等等未完待续,实在是懒的写其实大家仔细看,尤其是住在江浙,珠三角一带的同学。去看看那些工厂。很多工厂都试图做出过改变,做了好多研发,但绝大多数工厂不懂营销,也不懂这种新渠道建设,所以大多数研发的产品都被认为”没有需求“而放弃了。但你去看看,美国在kickstarter和indiegogo等的所谓的创新创业项目,居然都是筹钱向这些中国工厂下订单(有最低批量要求,工厂才会生产),而不是自己去做。他们为什么能赚钱?因为他们会发现,而我们这儿缺乏发现需求的眼睛。顺带说一句,这些人都靠发现中国被埋没的好项目,顺而开公司,和中国工厂签合约,过上了财务自由的日子举几个例子(都是明星项目):还有很多,之前还看到过一个中国工厂有那种玻璃球(如图下)。可以调整温度,于是里面的水就会随着温度的变化,变成液态(喷水),变成气态(像雾)。而现在日本人做了一个类似的,但是和手机app结合,温度控制与天气预报同步,下雨就喷水,雾天就喷雾,白天就老样子,卖300-400美金一个。真的有太多好项目浪费了,很多随着工厂转型倒闭,产品和图纸都丢掉了,真是浪费……再更新今天有人给我发信息,说改进了。不得不说,其实这些工厂的改进速度和学习速度真的是惊人的还有这种
由于时间关系,这里只说说结论供同好参考,不展开推理和论述,有不同意见欢迎探讨。 这个世界已经进入摊牌的临界点,国际政治上和经济上都是面临最大危机。 美国的终极利益是美元霸权,自欧元产生后就开始了制造冲突和危机的一系列动作,成为苏联解体后的主要战略方向。广场协议解决完日本后,欧元成立了,于是发生科索沃和南联盟战争,这是促使资金流向美国的动作,阿富汗、伊拉克战争是意图控制伊朗,从而控制石油,对于依赖石油的欧洲和中国是战略筹码,对依赖石油出口的俄罗斯也是命门。当这三方明白过来以后,在伊朗问题上联手牵制了美国。而美国也发现这个博弈过程中国崛起,美国在中东也耗不起,次贷危机后来演变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美国评级公司屡屡在关键时刻煽风点火,欧元区的问题目前只是延后,美国明白欧元区结构性矛盾终究会出大问题,如不能实施财政一体化欧元会解体。人民币则是人民的货币,公币与私币的本质对决,对美元的真正挑战出现了,于是美国开始了重返亚太的战略,真正需要遏制的目标是中国。
从钓鱼岛到南海,缅甸越南菲律宾,台湾反服贸,中日韩自贸谈判中断,还有TPP,南海巡航,美国从幕后操纵冲突到赤膊上阵了。 遏制中国的一个大C型包围圈基本成型,但中国出现了强力反腐和对外强力反遏制的新领导,包围中国的关键环节差北方,于是乌克兰引爆,亲俄政府被赶走,目的是制造俄欧冲突,牵制俄罗斯,或者逼迫俄罗斯反华,完成包围圈。这个算盘欠缺了一些历史文化积淀。俄罗斯的文化源头在基辅,不只是300年的兄弟关系,倒向美国后俄罗斯得到的是进一步挤压和釜底抽薪,如北约继续东扩,格鲁吉亚不断挑衅。,被激怒的俄罗斯进行了对抗,拿下克里米亚,把住黑海出海口,以乌东牵制乌克兰,于是美欧制裁俄罗斯,与沙特联合做低油价,俄罗斯与中国关系进一步走近。但俄罗斯陷入经济困境,于是进行了更加冒险的对抗,伊朗核协议签订后出兵叙利亚,支持阿萨德现政府,打击ISIS,直接目的是促使油价上涨,战略上形成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的什叶派联盟,伊朗支持也门胡塞武装,也门不产油,但可以封锁沙特的石油出口,沙特出兵打击胡塞武装。俄罗斯如果保住叙利亚政府和叙利亚军事基地,形成什叶派联盟并控制沙特,则可以掌握石油输出配额和定价权。
ISIS极端宗教狂热,没有世俗战略可言,空袭巴黎,炸俄罗斯客机,杀中国人质,形成了俄罗斯战略上反转的契机,中国也受益。俄罗斯打击ISIS走私到土尔其的油车,顺带打击叙利亚反对派,土耳其击落俄罗斯战机,意图胁北约阻止俄罗斯在叙利亚的行动。俄罗斯没有马上与土尔其开战,而是揭露土暗中支持ISIS的问题暴露出来,把美国纵容甚至支持ISIS搅乱欧亚的阴谋揭穿,美国失去了道德高地,报应不会太远。 下一步,俄罗斯是拿中东做生意解套乌克兰呢还是进一步把持中东拆散北约?美国是利用中东拖死俄罗斯呢还是不管中东坚持遏制中国?恐怕要取决于在叙利亚谁控制的地盘大,谁能与库尔德人合作,美国保护库尔德人但不允许其建国,俄罗斯则作为报复土耳其可能支持库尔德人建国,而俄罗斯如果在中东一家独大也会引起抵制。前几天有消息说美国特种兵将进入伊拉克和叙利亚,而伊拉克居然表示不需要,应尊重伊拉克主权,什叶派政府的态度显然与伊朗靠拢。精彩剧情陆续上演,美国大选后什么总统上来很重要,但其国家错误战略不调整终究是世界祸害。
经济上是这样的,各国宽松政策和放水形成了微弱的复苏,但虚拟经济的空转与实体经济的困难对比鲜明,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股市持续上涨,美国经济指标较好,想恢复利率可浮动的常态,实际上4万亿美元的债券资产还需要找机会减持呢,全球需求不足不是货币紧,而是产能过剩,过剩产能背后是公司和政府债务捆绑在一起,08年危机以后全球债务进一步上升,而实体经济没有多大起色。
化解全球产能过剩的办法是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开展产能合作,一带一路战略就是这样的意义。 美国虽然还没有加息,但美元已经涨了很多,资金流出新兴市场已经有相当的规模,紧缩效果其实已经产生,12.4非农好于预期,但美元没有上涨,黄金大涨,加息的市场效应已经吸收和消化了。从下图看,美国衰退的苗头已经出现,通货膨胀不明显的情况下如果执意加息,衰退可能更快到来。资金流入维持股市和债市与降低贸易赤字不可兼得。
为什么各国宽松政策下通货膨胀仍然很低呢?这是因为货币流通速度大大降低了,货币乘数降低了,这种紧缩是超高能量的,低利率借入资金做套息交易,除了股市,做低风险债券的投资也很容易,由于美欧债券交易的普遍杠杆化,形成了低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模式,资金配置出现了扭曲,实体经济的投资和贷款成为高风险低收益的领域。
中国道理一样,表现为理财产品刚性兑付,本来应该高风险高收益,出现违约风险后信托公司和银行总是被迫托底,形成了高风险低收益的投资,20万亿资金扎堆,投向实体经济的资金被大大挤占,这就是货币充足、大宗商品和产品通缩、股市债市理财市繁荣的奥秘。
黄金在两种情况下上涨,一是通货膨胀,二是避险。今后会出现第三种情况,就是纸币失去信任的情况。各国央行没有限制的放水,将来如何收场呢?黄金挂钩的新货币取代旧货币?或者比特币之类的虚拟货币?高盛研发了用于支付的虚拟货币,值得关注。
中国加入SDR是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的门票,真正国际化还有很多路要走。中国的思路是扩大SDR逐步形成稳定的世界通用货币,这是公正和公平的,而美国在美元玩不下去的情况下是否会先下手找到独霸的新工具,让人民币“入篮”SDR是否容易了点?对美国的幺蛾子需高度警惕。
理论上是货币超发利率应该下跌,今后甚至负利率都会普遍,这种变相的通货膨胀应该是有利于黄金的。 如果上述合作与替代不能很好解决货币体系问题,那么会出现外科式去产能,由某个经济体的塌缩消除产能过剩。当初苏联垮台为美欧摆托滞胀和二十年的发展腾出了空间,现在谁垮台最好?俄罗斯没有什么产能,美国或欧洲块头足够,日本产能大,中国制造业和信贷规模庞大。由于中国的制造业由发达国家深度共享,中国有核武器,因此,只要我们应对无误,应该是风景这边独好。最后演变的结局就是枪杆子出货币,货币出权力。如果欧洲不能尽快退出北约加强统一财政和防务建设,替罪羊可能就是欧元。如果欧洲整合好,美元问题就大了,因为远远高估和超发了。人民币如果不走出去是超发的,如果走出去则还有很大空间。 进一步的推演虽然还需考虑一些变数,但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清晰了。
美国12月加息已成定局,但会表示后续观察很长时间,就业这种滞后指标继续乐观,使得黄金Q浪之b反弹后还有c下跌,估计在3月底破1000美元后到底。随后黄金进入新牛市第1小浪,2017年没有到顶时黄金回落到1000附近二次探底。其后黄金飙涨。黄金的上涨是对纸币的不信任,虚拟货币也会在2017年以后火爆。 石油价格将保持在30美元附近,美国页岩油成本45,其它石油36,俄罗斯石油成本40,英国52,巴西49,加拿大41,沙特则低于10,美国为了打击俄罗斯付出很大代价,沙特则干脆把油价打得更低,反正自己成本低,挤垮高成本的生产商扩大自己的份额。俄罗斯的底线40能否保住?OPEC刚刚抬高上限,油价只能进一步下跌,除非非OPEC国家减产才考虑减产。俄罗斯能挺多久,还有哪些后手,我们要记住俄罗斯买了大量黄金,一定会有大动作。
大宗商品恐怕不会像以往的周期稍早于黄金见底回升,因为黄金的金融属性在纸币滥发的情况下价值发现会早一些。商品有个30年高点周期,2010年刚刚过了高点,只调整10年也得2020年见底,下次疯狂通胀顶部在2040年,因此不要幻想了。锂矿、石墨和磷矿的阶段性炒作会有一定的行情,但普通有色能横盘就不错了。 美股月线布林缩口已注定暂时没有波段上涨的可能性,至于是否会转为熊市,才KDJ是难以判断的,MACD则死叉进入熊市有比较高的确定性,因此,出现1998年那样调整后创新高的可能性小,转入熊市可能性大,只是09年以来的波浪不好数。
中国股市的调整模式见下图,乐观的是收敛三角形震荡整理到2019年,中性的是向下倾斜的楔型,如果出现危机模式那么向下的绿线,这里X浪是关键,符合三段特点,这是很多人数浪不断出错的原因所在。从基本面来说,加快实施注册制,打破理财产品的刚性兑付,行政手段去低效过剩产能,这是满盘皆活的关键,都需要在股市上有个消化过程.
以前我们看经济表现,一般看出口、投资、消费。其中出口起主导作用,投资的目的是建工厂、建基础设施,最终指向也是出口。因为只有出口赚钱了,人民收入提升了,才能有衣食住行各种消费的提升。直到去年,我忽然意识到,我们不能再用传统的眼光去看中国经济了。这个世界的运行逻辑已经改变,只有跟上这种变化,我们才能看懂中国。我们辛苦了三十年,终于成长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但是我们的生活依然艰难,依然不富裕,为什么?因为我们只是一个打工经济。打工经济的特点,就是GDP很亮丽,但是利润率极低。比如钢铁业,每年为国家贡献数万亿元的工业产值,但是实际的财富价值却是负数。全行业亏损嘛,不但不挣钱,还需要全体纳税人拿钱去补贴。这些低利润率的行业,在我们国家中,比比皆是。因此只看GDP的数字,增长的速度,幸福感是打了折扣的。美国的工业规模已经被超过,GDP规模差距也已经小于两倍,那么差距最大的是什么呢?是资本的平均回报率。因为美国是一个老板经济。老板经济的特点,就是不看GDP,只看投资回报。美国的资本极少受到政治干预,极少盲目投机,在专业、高效的金融制度支持下,资本流向最有发展前景的科技产业和海外新兴市场。在这种机制激励下,出口不再重要了,资本输出的意义重要的多。比如苹果,作为世界最大的科技企业,他的研发在美国,生产在中国,销售在全球。在这样的模式中,他的出口数据将只会记在中国名下,对中国GDP数字的贡献也会更大,但实际的财富收益将绝大部分落到美国的口袋里。也就是说,通过对外投资,整合世界资源,获得的回报比单纯制造出口的利润率要高得多。固定投资也不再重要了,资本的周转速度重要的多。资本从发现项目到退出变现,其效率意义凸出到更重要的位置。比如谷歌,创投机构从项目发现,到运营资源的支持,到上市退出收获数百倍的回报,只花了六年时间。同样的资金,如果投到传统行业,回报速度将慢得多,投到钢铁水泥行业,甚至可能血本无归。中国已经开始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必须有意识的向老板经济转型。那么在新的发展模式下,我们传统的一套经济治理模式,也必须及时的改变,才有可能追上发达国家的步伐。举个例子,在打工经济中,出口是源动力,为了支持实物商品的运输,港口、机场、高速公路等物流成本的降低,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老板经济中,资本的效率提升是源动力。如何降低资金流的成本?注意,是资金流的成本,而不是资金的成本,所以降低利率是没用的。真正的办法,是打造一套高效的资金发现和退出的基础设施。资金如何发现好项目?将资金交给专业的风险投资机构和基金经理人去打理,另外,提升互联网的信息传递价值。前者,需要市场的发育,对于政府来说,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降低信息流的成本。在今天我们这个移动信息时代,关键的信息基础设施就是4G通信网络,它的意义和工业时代的高速公路处于同样重要的地位。值得欣慰的是,政府已经开始有意识的加大这些信息基础设施的投资,“互联网+”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此。调研公司OpenSignal最新发布的全球4G LTE覆盖率排行榜显示,2015年中国4G网络覆盖率为76%,和美国、瑞典等发达国家持平,远远高于其它的中等收入国家。这个网络覆盖率,比起2G、3G时代往往落后三到五年的代差,已经是有了极大的进步。另一个方面,就是建立资金的高效率退出渠道。项目变现的最佳方式,是上市,而目前的审批制度成了拦路虎。本来说好了的注册制,在现有强大利益集团的反对下,已经停摆了。改革就是这样艰难,一旦实行注册制,上市公司数量将大幅增长,现有的高市盈率必定无法维持,股价面临着大幅下跌的危机,这导致了目前的上市企业和股票持有人的一致反对,难以推行下去。那么是否就会这样停滞不前了呢?据我观察,事实并非如此简单,改革者其实正在执行一套暗渡陈仓的办法。既然正面战场阻力太大,那就开辟第三战场。落实到政策层面,就是新三板分层机制的推出。新三板是一个低门槛的上市交易场所。以前之所以不被关注,是因为投资门槛高,交易也采用协议转让模式,因此流通不活跃。在分层机制推出后,进入创新层的企业将采用竞价交易制度,投资门槛也相应降低,这无异于是悄悄的筑起了中国第三个股票交易所,而且是一个完全符合注册制定义的全新资本退出渠道。由于其上市门槛低,无需审批,因此发展速度极快,以目前的预计,很有可能今年就将突破一万家企业,大部分回归的中概股都将来这里上市。打左灯,往右转,一向是政府改革的法宝之一。相信新三板分层的意义,在中国转型向上的历史中,将不亚于股份制改革的出台。如上所述,在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上,4G网络的投资扮演了核心角色;在金融改革的进程中,新三板分层机制扮演了核心角色。这样,资本的发现和退出效率,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为中国从一个打工经济向老板经济的转型,降低了巨额的成本。这个时候,我们再看近年来的中国资本输出速度。2009年的对外投资金额只有480亿美元,2014年跃升至1160亿美元,五年增长了241%,这个速度是相当惊人的。按目前的数据,2015年已经是中国从资本净输入国向净输出国转变的里程碑年份,比如近期中国企业对倍耐力轮胎、先正达农化、传奇影业、通用家电、东芝家电的投资,金额规模与频次都明显上了一个层级,投资的方向,也从早期的资源占有向渠道和技术的占有调整。从这样的角度来看,中国经济在未来的五年,GDP的增速将必然下降,因为我们再也不能,也不需要通过出口和固定投资来刷GDP了,甚至随着重工业的去产能,相应的GDP数据还有可能负增长。但是随着老板经济的渐见雏形,资本利润率的提升,社会的实际收益将会有一个值得乐观的未来。
谢谢han han的邀请。首先,需要强调的是2015年还不能算为困难时期,真正困难的时期还未到来。目前国内专家学者比较集中的看法是2016年中国会迎来经济结构调整的真正挑战,但也有些认为中国的经济结构改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2017年才会迎来真正的寒冬。如巴曙松的看法是2016年第二季度至2016年底这一期间中国会迎来困难时期,主要原因是2016年中国经济会面临更为沉重的去产能、去杠杆、提高经济效率的中期挑战(《巴曙松:去杠杆、去产能考验金融体系》。还有最近网络上盛传的马云认为中国经济在未来5至15个月里是个困难期,认为随着全国正打击政府官员的过度开支,以及持续进行的经济转型,中国经济接下来的1年会有压力,不过马云并不认为中国经济会经历大幅下滑,他认为年内7%的经济增速是可以实现的(这个真假暂时没去考证)。但最近国家领导人的一系列密集动作也许可以掀开明年经济动向的面纱了。日,习大大主持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供给侧改革”。习大大表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日,习大大在亚太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提出了四点主张,其中第一点是“坚持推进改革创新。要解决世界经济深层次问题,单纯靠货币刺激政策是不够的,必须下决心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作更大努力,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日,李克强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指出,要加快企业技术升级改造,形成“中国制造”的竞争新优势。要聚焦《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启动实施一批重大技改升级工程,支持轻工、纺织、钢铁、建材等传统行业有市场的企业提高设计、工艺、装备、能效等水平。与此同时,一批学者和官员也纷纷就“供应侧”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吴敬琏就认为中国经济下行原因在于供给侧的问题,包括人口红利的消失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速的下降。供给侧的提出,意味着国家将淡化过往”三驾马车“经济发展模式,并将成为十三五规划经济改革的重心。虽说国家政策会跟随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但国家领导人如此密集地发声已经表明,如没有重大经济问题发生,2016年推进供给侧改革已是毫无悬念。那么,面对这种经济结构改革中国又可能会因为哪些因素走出经济困境,未来的社会可能会发生哪些变化以及我们个人又能怎样做出应对措施呢?先来谈谈中国走出经济困境的机遇。第一当属产能输出与构建以人民币为主导的国际金融秩序。无论是一路一带,亚投行还是人民币国际化寻求加入SDR,其实质都代表了中国谋求实现国内过剩产能输出与重构国际金融秩序的努力。第二是国内企业的做大做强,并力图打造一批民族企业品牌,这包括了那些经历“淡马锡模式”改革后的大型国有企业。主要解决的是两个问题,一是国内的内需供应问题,二是资本输出时期国内企业的对外竞争力问题。当前中国并非不存在内需,一方面是具备实力的国内企业大多未能建立让消费者信服的企业品牌,另一方面则是国内企业未能生产出消费者所需要的高端产品。其后果是导致大批消费者出国购物,并且催生了海淘一族这种在国外消费的后果。近几年国外旅游购物越发兴盛,其背后的问题是中国不仅很是缺乏能让消费者信服的高端品牌,就连底端产品也备受国内消费者的质疑,尽管其中一些其实已经达到了”物美价廉“的高标准。第三是互联网、工业4.0(目前仍处于概念阶段)等高新科技对传统行业的改造与革新。“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改造正在拉开大幕,用李彦宏的话说就是:可以把传统产业都推倒 用互联网思维再做一遍。互联网的优势在于极大地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实现共享经济和提高资源利用率这三方面。工业4.0目前还处于概念阶段,最起码等我国工业全部实现自动化再说吧。第四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双创的目的在于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支撑,一千个创新里面只要有一个有效提升经济效率的创新,那么国家的目的也就达到了。知乎上对该项的评论也足够多了,这里就不再复述,具体可参考以下两个问题的回答。未来社会又可能会发生哪些变化呢?这个题目太大了,笔者就主要从个人的视界来谈一谈。先来说好的可能。经济结构改革将会释放一系列的改革红利。第一是减税,11月9日李总理在座谈会上就提出了合理加大减税力度的政策走向,近期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则建议有关部门在个人所得税制改革中统筹考虑代表所提意见,适时提出修法建议以提高个税起征点;第二是户籍改革,其最大动力源自能够延长人口红利,现在很多农民工到了40岁左右就离开城市返回家乡,这是导致劳动密集型产业招工难的一大主要原因,如果能够留住农民工在城市落户,那么城市就等于多出了一份能再干20多年的劳动力。此外,让农民在城市落户还能顺带着帮忙消化房地产库存,因而是具备实现基础的。广东则将于2016年全面放开异地高考,符合条件的普通高中随迁子女可在粤参加高考。其背后所折射的还是城市对劳动人口的需求。还有人口政策改革(比如二胎)、土地制度改革等,这些就不复述了。这些改革红利有些是已经实现的,有些还没实现,具体的实现程度还是得看国家推进改革的力度。坏的可能,最大的自然是失业风险。按照供给侧改革正常发展的思路,有很多趋势是可以预判的,笔者就简单列举三个:一是行业集中度的提高,也就是经济寡头时代的来临,必然会导致部分从业人员的暂时失业,目前国企有国家托底,即便是合并重组目前暂时没见到裁员现象(比如南北车的合并),但有没有其他形式的裁员、今后会不会打破这一情况就不好说了。二是制造业往高端方向发展,低端制造业从业人员必然也会出现部分暂时失业,但情况未必会有网络上形容的那么严重。中国的经济转型无时不刻不在进行,只是现在到了攻坚阶段才格外引人注目。底端造业经过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早就把效率低下的企业给淘汰了(部分国企除外)。举一个简单的例子,2015年9月,一张《1.7亿就业人口的纺服业现“倒闭潮”,千万人或将提前回家过年》的网帖在互联网和微社交群上广为流传,但中国纺服业就业人口真的有1.7亿之多吗?工信部就声称所掌握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纺织服装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数约为1000万人,纺织服装全行业就业人数为2000万人。三是现代服务业也就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国家统计局在1985年《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中,将第三产业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第二个层次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业、保险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第三个层次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科研事业,生活福利事业等;第四个层次是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至于发展的理由笔者就不写了。那么就业人口转移的趋势已经很清晰了,部分因为行业集中度提高和制造业优胜劣汰的暂时失业人口会往现代服务业靠拢,以现代服务业覆盖的行业范围之广,真的无法容纳这些就业转移人口吗?显然不是。但顺利实现这一过程是有前提的,一是现代服务业要能发展得起来;二是实体经济能够支撑得起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三是就业人口转移这一过程不能太剧烈。从这三方面来看,无论从提升生产效率还是提升服务质量,进行国企改革都是必然的选择。除了资源的原因,也许还有人才的原因。国企里大量人才过剩(大量高素质人才干着初、高中生就能胜任的工作),而中小企业却十分匮乏人才,那么现代服务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要从何而来?但即便是改革顺利推进,国企也并非意味着荣光不在。2015年世界500强企业中国上榜公司106家,其中绝大部分是国企。过去”国进民退“的实质是大进小退、优进劣退,直到今天看到的很多国企已经成为行业巨头。虽然不少国企因为亏损问题备受诟病,但行业巨头们仍拥有极强的竞争力,这从改革比较前沿的通信行业可以看出来。未来也许会有一批国企倒闭,但更可能的是涌现体量更大、竞争力更强的国企,比如通信行业的中国铁塔。最后是个人的应对措施。一是保持”危中有机“的意识。在经济结构转型期既要看到传统行业的衰败,也要看到并抓住现代服务业兴起的机会。即便是在经济困难的蛰伏时期,也应细心观察并寻找新行业的发展机会。保持与外界的积极联系,多参与一些跨行业的交流,多做一些新颖的尝试,相信都会有所收获的。至于新行业若干年后会不会人满为患,这个就见仁见智了。但总的来说,先入行、先熟悉游戏规则的人会有优势。二是保持好平稳的就业观。不可否认行业很重要,重要到足以抵消个人的努力。但大部分人是否能够寻找到满意的好工作,笔者觉得有待商榷。行业周期的存在,意味着每个产业都会经历从成长到衰退的过程,谁又能保证自己进入的行业不会变成夕阳行业?混任何行业最终靠的都是实力,当然在中国”实力“的含义非常丰富。笔者也并不否认第一份工作的重要性。个人可以选择的,除了搭上新行业初创期的顺风车,也许就只能凭借实力说话了。(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全文完)==============(11月22日更新)附上供给侧改革的一张图解读,来自凤凰网==============(下面是有关互联网的,不感兴趣的可以跳过直接往下拉)现在很多互联网O2O创业者最惯用的方式就是把原来在线下运作的商业模式搬到线上,再利用线上运营的信息优势(包括大数据)和资本优势抢占市场。比如今年新兴的拼大巴互联网业务,就是把之前线下的大巴出租业务搬到线上来运营。并通过互联网思维对其进行优化与改造。据估计目前国内拼大巴的互联网市场有百亿规模,但距离兴起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国内就已经涌现了9家区域性经营的班车定制公司,巨头滴滴打车的进入使得该领域的市场竞争直接白热化。这也许是传统行业的悲哀之处,当互联网开始进入传统行业领域时,传统行业很难有招架之力,即便是出再低的市场价格,互联网也能够通过在资本市场不断融资的资本碾压来摧毁一切,这包括了采取免费送甚至是倒贴钱的一切营销手段。以区域性班车定制互联网公司嘟嘟巴士为例,它能够在4个月的时间里完成四轮融资,总融资资本超过7000万人民币,有哪家传统行业的企业能够做到这样?但当前互联网创业的未来也开始变得不甚明朗,这并非是指互联网失去了对传统行业改造的发展空间,而是指互联网巨头可以通过抄袭和资本碾压的手段征服几乎一切仍处于成长期的互联网创业公司。很多互联网从业者甚至是互联网相关专业的学生,发现一个互联网创业的机会并不难,难处在于如何在资本相对有限的情况下避免互联网巨头的抄袭与资本碾压。在当前国内互联网细分市场巨头都在纷纷合并以追求垄断市场的形势下,互联网行业的洗牌正在不断加速。很多互联网创业者都在祈祷的一件事情,就是他们所经营的细分市场没被互联网巨头看上,否则那日子将会天天难过天天过,也许最好的结局就是被入股和收购。如果互联网创业者所经营的细分市场没被巨头看上或者巨头根本不屑一顾,那它的发展前景是比较乐观的。当然,也有些互联网创业者从创业之初就确定是要捞一笔钱的,那么公司是否被收购自然就不在乎,甚至创业者本人是巴不得被巨头收购好资本变现,但问题的关键是这得巨头愿意看得上创业者的公司才行对不?2015年互联网行业史无前例的合并浪潮,诞生了四个垂直领域的小巨头,这些巨头企业背后又都有BAT公司各自的身影。笔者猜测,随着这些互联网巨头划定各自细分市场的疆界,下一步它们将会向所经营细分市场的相关领域发起进军,以扩大市场垄断优势,一如滴滴打车进军拼大巴互联网市场,这有可能意味着经营细分市场尤其是O2O部分创业者的灭顶之灾(当然,经营出规模的也许可以无惧),但可以预见的是今后的市场竞争将会越加激烈。与此同时,资本市场也会对互联网创业者提出更加苛刻的融资要求,过去资本市场青睐互联网创业无非是九败一胜仍能获得利润,但这种获利情况将会随着巨头的进入变得更为艰难。这并非就意味着互联网创业者已经毫无机会。首先,目前互联网巨头消灭创业者用的方法简单粗暴:资本碾压和抄袭(还有一些龌蹉手段这里就不说了)。目前资本碾压多用于O2O领域,而抄袭则是巨头利用自身庞大的用户群来抢先占领市场。但一款应用是否被市场接受,最终要由用户说了算。用户最终注重的,还是哪款应用能够更好地满足自身需求。其次,互联网的721定律已经在搜索市场、社交市场得到验证,如果在O2O等市场得到验证,最后存活的小公司还能抢占最后的1/10市场份额。==================(下面是针对评论里一些问题的回答)第一个问题是劳动适龄人口下降却又伴随着就业难,这看起来是否很矛盾?工作职位是由社会需求提供的,这其中又以劳动适龄人口的需求最为旺盛(结婚生子、购买房车的需求,子女教育赡养父母等),劳动适龄人口的减少会造成社会总需求的减少,进而减少了工作职位的提供。特别是老龄化社会中社会财富多集中在老年人手中,老年人自身的消费需求十分有限,而有消费欲望的年轻人却往往缺乏金钱,这自然无法拉动社会总需求的增长,工作职位也就没能得到增加的机会。至于延迟退休,主要还是解决养老金缺口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是互联网的未来发展以及在经济中的位置问题。第一个小问题:互联网会过冬?支持这个观点的依据应该是BAT公司三家公司各自不同类型的缩招。但笔者经过观察发现,当前互联网仍处于蓬勃发展时期,一个最有利的证明就是国内互联网行业仍处于暴利阶段(这从阿里和腾讯今年第三季度财报的利润可以看出)。国内互联网在08年金融海啸时期都没过冬,反而是在那时获得低成本扩展的机会,现在又怎么会过冬呢?互联网与实体企业生产方式有所不同的是,实体企业产品的用户增加通常就得扩大生产规模,包括增招人手、开设新厂房和新增生产流水线,但互联网企业产品的用户增加却仅需要增加几台服务器,这种轻资产的特性正是互联网巨头得以实现暴利的主要原因。但为什么当前BAT巨头又开始缩招甚至是有变相裁员的冲动?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明显的原因和一个潜在的可能原因:一是当前互联网从业者多了,互联网企业的门槛开始抬高;二是互联网企业自身追求高额资本回报而主动降低人工成本。一个潜在的可能原因则是互联网巨头正在做好过冬的准备,一如阿里巴巴在08年金融海啸来临半年之前就已经通过大数据知晓了经济危机的来临,当然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情况将会是最槽糕的。当然,除了巨头之外的其他互联网企业裁员也有可能是因为激烈的市场竞争而被迫裁员。至于互联网行业再过十年会不会因为大量从业者涌入像建筑行业一样人满为患,这个笔者认为决定因素在于基于互联网所创造的蓝海市场空间是否足够巨大以容纳这么多从业者。第二个小问题:互联网只是实体经济的附加值而已,不是实体经济的主宰?对于这个问题还是先来看下国家十三五规划建议的部分内容(目前只能看到建议的内容,真正规划的内容得等明年两会才会公布)。《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内容摘要: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完善电信普遍服务机制,开展网络提速降费行动,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联网。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互联网企业让实体经济厌恶的,在于它的寄生属性。互联网企业的网络是电信运营商提供的,但它却只需要支付自身连通网络的费用,就能够借用互联网这种信息无比快速的网络渠道。很多互联网企业将脏活累活外包给了实体企业,自己却在独享高额利润。事实上,互联网巨头早就拥有了经营实体经济的资本,但它们通常对此不屑一顾,因为利润率太低了!京东也许是唯一的例外,但它的毛利率相比阿里巴巴要可怜的多。现在阿里巴巴拥抱苏宁,主要还是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十月中公布的第三季度经济宏观数据显示:GDP增速6.9%乃是自金融危机以来最低的经济增速,失业率的5.2%则是改革开放以来最高的数字。经济数据出来以后,自然有大批“砖家”跳出来说:“6.9%仍然是大国最高”、“慢一点,好一点”、“新常态下的稳步增长”、“有利经济转型”,总之没什么面子问题。结果央行在10月23号实施了双降措施:一年期存贷利率双降1/4厘,银行存款准备金比率下调50至100点。显然,之前一年之内,央行不下10次的降这将那都通通不管用,经济一直下行,于是要再次出手。
经济转型的确困难,即使以政府有形之手可以多出力的市场经济里,无论祭出多少板斧,都似乎无效,因为市场经济自有其脾性和发展规律。目前的国家说的经济转型,主要着眼于两方面,一是将“投资带动增长”改为“内需带动增长”;二是变“制造业为主”为“服务业为主”。(当然还有其他方面,例如提高产业的高科技含量、城镇人口比例等)。其实这些主要方面的经济转型「工作」,10年前已经提出。胡温于2007年搞「家电下乡」的消费补贴措施试点;到了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发生的时候,就有具体政策全面推行。
当时的补贴消费品包括彩色电视机、手机、洗衣机、计算机、空调机、热水器、微波炉等15项。「家电下乡」之后,其他补贴政策,包括「汽车下乡」、「家电以旧换新」,「汽车旧换新」、「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等,亦于年间逐一出笼。这些政策执行后,的确很快达到有关产品消费普及化的目标。然而,微观层次的产品普及化是一回事,改变宏观经济里头的关键结构比例是另一回事;10年下来,后者变化微乎其微。
根据上图世界银行给出的数据,
根据上图世界银行给出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家电下乡」等多个消费补贴政策实施的年之间的中国家庭总消费佔GDP的比例只是大致持平,几乎没有提升过;如果看具体数字,2008年的比例是36.4%,2014年是37.8%,亦即6年只增加了1.4个百分点。(图中没有中国2014年那点,37.8%之数是从国家数据库网页上得到的)。
在几乎所有的中等或以上收入水平的国家/地区里,最典型的曲线是像南韩、日本那样几乎水平的,比例数值则多半处于50%至70%之间。另一方面,30年来家庭总消费佔GDP的比例几乎一直递减的国家也是少见,就只有中国(大陆)和新加坡。由此可见,要在宏观层面压缩社会总投资、增加私人总消费的GDP佔比,在短中期而言,几乎不可能做到;就算是像中国那样财力甚丰的国家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效果也不过似有若无。问题恐怕不全是经济的,而很可能也是政治的。中国这方面的表现和新加坡是难兄难弟,也许并非偶然。
另外一个结构转型就是服务业的GDP佔比要提高,同样上图根据世界银行给出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在06年到14年的整整8间服务业占GDP比例仅仅上升了6.3个百分比,从06年的41.9至14年的48.2。由此亦可见,期望中的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比重变化,也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这个比重的政策弹性也不大。近年大陆在这方面的少许进展,主要是在製造业的相对不景气底下自然发生的,特别是在2007年的景气峰顶到2011年的不景气谷底之间,製造业出口总值跌了整整一半;最近两年的年出口总值,也不过是回复到2006年的水平稍多一点而已。製造业失去的部分很难再回来,因为那显然不是周期现象,而是有关的资本和业者大都离岸而去了。製造业没很好出路,那麽资金流入服务业自然要多一点。也就是说,近年的服务业比重增长,很大一部分是不得已的结果,即是所谓的「necessity makes virtue」。那并不是很健康的转型。
还有一个趋势,就是外来直接投资(FDI)的增幅骤减、本地资金的大量流出。导致二者的原因不尽相同,整体效果却差不多。90、00年代,FDI的年增幅常常都在12%以上;但2011年全球金融风暴完结以来,大陆的FDI增加速度,年均1%也不到。外来直接投资不是大陆固定资本构成的主体,但这部分资本的技术含量高,单位增值率也高;这方面的资本增幅萎缩,是2007年以来GDP增幅急促下跌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详情请看本人另一个回答:
坦白讲未来中国十三五规划下的经济是充满变数,虽然近期人民币贬值预期在央行全方位干预下(无论是离岸、在岸、还是在衍生工具合约上)渐趋稳定,但是中期贬值风险依然存在。至于中国未来几年经济走向如何,现在没人能够给题主你一个确切答案,但是一点可以肯定中国经济飞速增长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这个困局早就存在了,并且是处于预期之内的。接下来的五年,最重要的恐怕就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事情了。中国过去几十年依靠大量的外资投资,持续性的突飞猛进发展,也创造了天量流动性,也就是短时间制造了超级多的钱。然而,流动性是存在天花板的,为了应对不会触顶崩溃(触顶崩溃之后就是到处乱窜的钱,通货膨胀爆炸直接把自己胀死了),就需要在离顶部很近的时候,把流动性释放出来,也就是人民币国际化,把钱刷出去,变成别人的外资投资,解决了触顶崩溃的问题。那么之前玩的不亦乐乎的行业,恐怕药丸,首先就是低端制造业,房地产。低端制造业的完蛋,伴随着环保产业的崛起。这是一个顺水推舟的过程,钢铁煤炭产量下降之后,环境自然就好治理了,产业崛起非常容易。试想要是之前的模式,政府有可能自断双臂去玩高大上的环保吗?房地产的完蛋,有两种。(以免误解,房地产的完蛋并不是崩溃,我认为房地产失去了对资金的吸引力,住房里面除了学区房以外其它房产大部分都会失去投资价值,而在十三五规划新型城镇化人口筛选的过程中,二三线的房价大概会一波冲刺。)一种是短而急的拉高房价,让买房人彻底绝望。一种是户籍改革,让房子失去一些特别的属性,比如没房不让上户口,没户口不能生孩子等等。完蛋之后,居民就消除了一个超级大的后顾之忧,可以进行消费了。之后的娱乐,游戏,电影,体育都会崛起,是整个服务业的崛起。走出困境需要看人民币国际化的速度,在中国利率持续下降的过程中,就是流动性逐渐释放的过程,国内促消费,国外猛投资。国外来看,一个国家要收你的人民币,则必须通过资产并购的形式进入,收购一些垃圾,没落的企业,以此企业为基去当地进行投资,亦或是给予人民币的贷款并大规模提供基础设施建设(亚投行),否则别人凭什么收你的人民币。可以看到最近两年中资企业大肆出海收购,其实本质上就是输出人民币去了。然后,货币流动的范围变大了,天花板就变高了。这个过程肯定是痛苦的,最痛苦的就是旧模式的那些产业和人,其实政府说的很清楚,几次深化改革出来的文件最多的几个字就是:保持定力,不走老路。(老路是什么,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极度刺激的财政政策是其中的一个。)关于改革有空再补充点。===========改革这个词,我相信大家每年都不停地可以听到。首先,改革到底是什么呢。如果把一个国家想象成一种生物,那么“改革”在我认为,基本上就是“进化”,当然可能有些区别,但是先做此种假设。生物不停地进化以适应变化的外部环境,和优化自身内部的组织结构。所以在不停进化的过程中,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时间点A出现的器官和组织非常优良,但是却在时间点B的时候出现了缺陷,那么在B时间点就会痛苦的割裂掉之前的器官和组织,出现新的性状。好了,生物学完全不懂,以上全是吹牛逼。我大概就这个意思,改革就是不断造出新东西,摔碎,再造更新的东西的过程。扯了这么多,我自己都晕了,下面说说以后的机会(纯粹吹牛逼,是真是假自己判断。。。。。):1.新型城镇化。城镇化政策的改变,可以说引起了非常多关联的东西一同变化。a.户籍改革 现在的户籍改革,首先就是要把留在城市里的流动人口彻底锁定在城市里,其次就是进行人口素质的大筛选。当今的政府将城市进行了划分,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市。每一个层级的城市对户籍和人口的政策都不一样,在积分落户迅速铺开之后,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开启了赶人模式,大家可以去看所在城市的新型城镇化的规划,到2020年都有一个常住人口控制在多少,一般来说特大城市的都会控制在当前的人口数量甚至有些城市会减少。积分落户我认为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个是进行人口的筛选,间接就是进行了产业的筛选,比如有些代工等制造业比较强的城市需要转型,那城市落户需要的积分可能就对厂工厂妹不是很友好了。第二个就是去掉了住房的一些属性,我发现很多试点的城市,积分落户后,即使没有买房子,也是可以生孩子,孩子上学等(当然学区也有的是有积分的,不买学区房可能上不到好学校,这是属于房子最后的附加红利)。 总结来说,进行大城市的产业转型,其实就是人口结构的筛选和转型。b.现代农业 把城市里的农民锁住之后,就是把农村里的农民赶走一部分,让他们把土地让出来。那么就是土地流转,建立土地银行。一些企业会投资建立农场,引进现代化的设备,甚至自己研发制造,可能会和德国的工业进行合作。赶走农民是很难的,怎么赶走,我神棍一下,就是把粮价打下来,让农民种地每年亏本,这样他们就会把土地流转起来,放弃土地到城里去。当然了,这个比较黑。2.环保 我之前提到了,环保是一个顺水推舟的事情。美国现在的青山绿水是一直存在的吗,不是。上世纪60年代左右,美国在战后快速发展的制造业,造成了巨大的污染,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搜索一些资料。那之后,美国进行了产业升级和转型,GDP中制造业的贡献持续性的减少。环保产业迅速发展,青山绿水就来了,而且还拉动了一个产业。所以产业升级和绿色环保是齐头并进的趋势。3.娱乐 娱乐包含了很多,电影,游戏,旅游。国内大力发展旅游业是一定的,这个会配合新型城镇化。旅游城市发展起来,肯定会需要大量的服务业人员,把那些人留在周边的城市也是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的过程。电影,游戏不说了。4.金融 流动性释放之后,很多人的钱都会从银行里跑出来,我估计银行也不需要那么多钱,因为套利空间有限,储蓄太多容易挂掉。钱跑出来,需要管理。资产管理将会变成未来一个大的机遇,别看现在国内资本市场上蹿下跳杀人不见血,都是在未来铺路。而国内的四大行,在混业经营成为现实之后,转型变成美国四大行的类似的银行非常有必要,也很现实的一件事。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国内的外汇需求逐渐减少,想进入中国的热钱一定是会被监管起来的,想进来只会有一条路。这个通,那个通插进国内直接融资市场的各种管子。央行会通过这次变革,接收资本市场的大部分权利。可以看出主要就是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调整,可以关注每年的统计年鉴中,从12年起第一产业的产值占比、就业人口数量都大幅度的下降,而第二、第三产业相对应的数据持续性的上升,所以国家内部以后的方向就是做大服务业占GDP的比例,消费当然首当其冲,无论是降息降准(请不要把双降理解为宽松),消费税的扩围,加强社保医保等福利比例,放开相关商品的价格(新一轮价格闯关)都是为促进消费,做强服务业铺路。答完了忘了说结论,未来五年并不会马上好起来,属于过渡期与阵痛期,人民币国际化长路漫漫。转载请注明出处并私信通知作者。
2016经济将深度下滑, 先看篇文章:正好今天在人大上了宏观的课程,写个笔记和总结,新闻写了很多,深入分析下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投资下滑严重,中国主要投资有两类拉动,房地产和基建投资,其中,房地产严重下滑,根据数据,80%的房地产在三四线城市,但预计不会再增长,原因主要是现在三四线的新区住宅可以承载30亿人左右, 三线城市投资增速已经从32%降到4%,根据美国的案例,人口会向特大城市如北上广聚集,一线城市会继续增长,如今年深圳上涨40%左右,北京上涨10%左右,但是一线城市已经没有土地可供使用,出现了,1线没地,3,4线没人住的现象。基建也不行了,原因有2:1是反腐导致地方政府出现懒政现象,做事的做不好就进去了,不敢花钱,直接向财政部退,典型现象是往年年底都是政府烧钱,今年都不敢烧了,宁愿退回,2是,之前都是拆旧城建新城,然后就要修路什么的,现在新城也不建了,各种路也不用修了,凑合用吧。第二,居民劳动收入占比持续下滑,从52%降到44%,意味着总需求下降。有70%的人口也就是约8亿人均分24万亿的劳动收入,平均每人3万人民币,挺悲观的,也就是说只要你赚超过3万就不拖后腿了,其他40%的人通过资本收入分了其他所有的钱,而且劳动收入占比还在持续下滑,也就是不管你如何努力的劳动,致富也只能分这24万亿的蛋糕,没希望,看来只能靠资本收入去拉开距离了。。。。第三,外需就是出口增速已经结束。为什么呢?过去的出口黄金10年结束了,原因是之前东南亚的市场全让我们吃完了(这也是她们那么恨中国的一个原因),现在已经是出口顶峰,已经天下第一了,再瓜分就得去欧洲了,只能靠高端产业,但是目前高端技术还没跟上 ,造成出口将来是持续下滑周期。以上几点造成PPI下滑严重,从10%到现在的-5%左右,总供给回落,铁路货运量从15%跌倒-16%,真tm可怕。PPI数据的看这我们知道,GDP=C+I+NX也就是通常说的消费,投资,净出口组成,现在三个元素都不行了,加上乘数效应,现在GDP 6%是很水的。随着总需求总供给的同步严重下滑, 国家今年不但没有加杠杆还在去杠杆化,政府不采取政策,估计明年会深度通货紧缩,其中猜测治理政策有几个手段:1.拉升股市,给人民分钱,从而刺激消费。但是拉到5000点后怕了,而且傻逼的一次性把人民币贬值(数据),造成外汇大幅流出,后来各种无脑抓人好不容易稳住了,估计模仿里根1982年的治理策略,股市不会再暴涨暴跌,进入持续慢牛期,什么是持续慢牛,请看一下,美国30年股市从几千涨到几万点,哈哈,不过今年股市也就那个样了,最近国家不是又要开会了嘛,等等看。2.明年若石油涨价,成本又会上升,只能加大财务杠杆,政府扩张负债,制造泡沫型环境,以促进技术型创新等等(纳斯达克就是故意制造泡馍,诞生了google等科技创新型公司,估计什么战略新兴板,新四板的会慢慢出吧。。。)。通胀这拨人其实挺熟悉的,还有很多手段,如控制利率,出售债转之类的,但是通缩不好搞,满满熬吧。估计年初会出新政策,不然像日本进入20年的持久通缩。。。然后老龄化,挺吓人的。ps: 关于职业选择,以后进入老龄化社会,会对钱的保值需求持续增长,因为大家很多存钱养老保值啊,背后驱动力很强,看看那些与这些有关系。
谢两位兄弟抬爱,不过这个问题实在太大,只能从微观和个人感受角度说一些。胡言乱语,不喜勿喷。先说结论,有时间补充。从手头的数据看,本省从2010年10月份开始感受经济上的寒意,然后逐步加重。期间经历了温州跑路潮、高利贷、担保链,直至去年开始大量企业出现无力经营状况,今年中小企业老板普遍缺乏持续经营信心。我预测明年这个情况还不会好转,如果运气好,2017年下半年能止跌回稳,然后是长期的低位徘徊,“十三五”之后看看是否有机会重拾增长。后面的因为时间太长,连胡乱猜测都不能。怎样走出困境?其实个人认为大海当年在广东的“腾笼换鸟”思路没错,但没搞成。一个是因为当时经济压力还不够大,置之死地才能而后生,当时还远没到死地。所以政府内部、企业等各个方面其实都还缺乏足够的动力。另一个原因是,产业升级缺乏方向和制度保障。例如老板们没有足够的判断力决定企业往什么方向升级。企业自发的升级方向往往是产业上游,但上游既意味着大投入,也意味着技术密集和更少的企业容纳量。在没有到生死关头的时候,很少人能孤注一掷的,更少人能孤注一掷然后成功。制度上,老板进行技术创新也没法获得足够的法律保障,这个不展开了。现在提供应方改善是对的,实际是另一版本的“腾笼换鸟”,但很难。这个要成功,要有死掉三分之一到一半企业的心理准备。所以社会保障要做好,要有托底。我们需要中国的里根,但别是撒切尔,太惨。
过去,中国享受了全球化带来的经济高速增长,今天虽然遇到了经济高位下行的新常态,但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逆转,中国难得的、把经济搞起来的战略机遇期没有消失,因为我们的人均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有10倍左右(以前是80-100倍),中国还是很有希望的。
中国经济面临下行,下行的来势还是蛮猛的,因为不是从2%变成1%,是从金融危机之前2007年14%以上的高增长回落到了7-8%之间,今年数据已经出来了6.9%,所以叫做高位下行。
应对的方法老生常谈了,继续投资、继续扩大消费,李博士提出的要要改革政府自身,要降低经济运行的制度成本,减少审批,鼓励高储蓄转为更有效的投资。这在十八大以来一系列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政策中,已经是很清楚的方向。中国经济 怎么会转为高位下行的呢?第一条,高度依赖出口,就是受世界市场的影响,金融危机就是冲击,华尔街一出问题,美国的消费出了问题,出口突然变成了20个点的下降。所幸美国挺住了,没有出现大的问题。但市场出问题政府出手,政府出问题,谁来救?就要靠勒紧财政收支。所以全球的总需求不足,新兴市场的增长速度下来,发达国家更下来了。
第二条,多年过热。多年调控中行政手段用得非常多,现在政府抓的是减少审批,其实没有什么审批是计划时代留下的。每年调控地价房价,所有的投资品价格都硬生生弄了下来,控不住怎么办?就是行政手段、发文件,一个部委不行,8个部委联合行动。这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相当大。一而旦有了审批权,在微观上很顽强,很难打掉。经济上行的时候不觉得有什么,经济一下行,会发现我们的经济体里面有很多的摩擦系数。
第三个,真实利率迅速转正,物价指数很高。物价很高的时候借钱等于发财,可以用来形成资本,所以信贷的愿望非常强。我们国家改了35年。现在还是间接融资主导的金融体系,等经济往下行的时候,物价下来,名义利率变成正的,通货膨胀时高额负债,谁不负债谁吃亏,等到一变脸,高负债就把经济的起伏放大了。股权没有这个问题,好的时候多分钱,不好的时候一起熬着。借贷不一样,好的时候借,以为这一点利息没什么,等到市场一翻脸,发现我我怎么还钱啊,经济才7%的增长啊?跑路、跳楼都是这么来的。
中国难得的、把经济搞起来的战略机遇期没有消失,工人工资还差了十倍,我们还有很大的机会。所以”十三五规划“还是有希望,不是以后就走下坡路了。第一,中国在全球的定位,很多人说中国的依赖度太高,所以要收缩、以内需为主。其实外需还有很大潜力。金融危机后,全球总需求的格局发生了变化,中国无论是贸易还是投资,在过去二三十年习惯冲着发达国家去——有现成的购买力、现成的基础设施、现成的服务,生意做得非常好,非常顺。但现在正在长大的全球新兴市场的板块里,我们所谓的过剩产能有多少出去了,贸易多少?投资多少?
这些国家,纯粹的贸易不行,一定要对外投资来带。像80年代欧洲资本,无论是由于资本的力量还是政府的远见,借钱给中国,低息贷款,你要的话马上就签给你,但这个钱不是自由外汇,是买他们的设备的。所以中国提出海上陆地两条丝绸之路、组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新兴潜在的市场有大量的贸易互补性,中国为什么不能去投资?为什么不能做卖方信贷?
我们制造业强、商人弱,就要去开放市场。更重要的是,要有新兴市场的打法,中国现在的比较优势不同了,积累了一些资本,也积累了一些技术。我们现在可以去国外推销我们的高铁了,过去谁能相信呢?
中国也面临着低越南印度的竞争压力,有的是人工、土地比你便宜的国家。中国的产业开始往外走。制造业和游牧业一样是走来走去的。我们到今天,农业收入10%,农村户籍人口65%,其中17%是常年在城市工作,城市化的机遇。
当一部分制造业走了,一部分制造业升级了,剩下的就是服务业了,这是下一步很大的问题,但也是很大的潜力。第三个问题,很多的人说中国的土地贵了、人工贵了、税也高了,没有竞争优势了。这是错的,工资的上涨永远是和生产率在一起的。中国的产品问题是很多我们都会做,质量升得很快,但还是差一点。商品质量滞后于收入水平,滞后于消费市场的要求,看看海淘,进口商品卖得好,因为品质好啊,同样的东西我们会造,很便宜,但品质呢?中国正面临一场制造业的品质革命。质量差的东西过剩,质量好的东西方兴未艾。最后一条,中国高速增长,社会矛盾也很尖锐,收入分配问题也很大。不是不公平,主要是不公正。真实的世界,让老百姓不高兴的不是不平等,而是不公正。权利歪了、官场的行为乱了、贪污腐败严重、利用公权力……这些问题不解决,经济总量到全球第一大也是不行的,持久不了。要通过深入的改革,通过法治,把权力放到笼子里。另外还有一个计划生育带来的影响,可怕的生育率,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都没有任何一个大国实行过这么长时间的计划生育,但人口断崖式下降带来的危害,从经济学上推断是非常可怕的,看到时心都凉了。到了2030年,人口下降带来的损失,可能远远超过我们的想像。当一个国家都是老人的时候,他们是不会想着去创新的。
经济增长分“潜在GDP增长”和“实际GDP增长”。潜在GDP类似于一个人的资质,比如IQ、自控力之类的。同资质的人升学目标自然是不一样的,你让清华北大的精英考三本,那他们可以打2年半data,完成目标。实际GDP就是一个人现实取得的成绩,类似于同样的实验班,大家的资质一样,有的人考上了清华,有的人考到了西安交大。分析了资质,就要分析目标。同样资质的天才,考清华与交大的难度是不一样的,显然高考数学130和145分需要的认真程度是不一样的,人越往上提高的空间越小,难度越大。国家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中国的潜在GDP已经很高了,显然实现6.5%的增长率很困难,但现实不是这样。那么中国的潜在资质是多少?林毅夫多次用亚洲四小龙收入同阶段的GDP增长率类比,中国现在与50年代的日本、60年代的新加坡、70年代的台湾和韩国的收入相似,这些国家在接下去的10多年都取得了8%左右的高增长。资质一样,目标却比别人低,那么中国取得6.5%的增长率并不困难。可是官方一直在渲染6.5%左右的增长目标,这又是为什么?这就要从经济增长的本质说起。经济增长本身是一种进步,无论是投资扩大生产,资源合理的配置,还是新技术的实施,这些进步都随着毁灭,现实中不存在所谓“帕累托最优”改革。比如我们常常提起的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这明显和78年前广泛推行的“农业学大寨”制度相反,所以必然伤害由“农业学大寨运动”而名声鹊起的郭永贵、郭凤莲等人。当时的副总理郭永贵就因此和改革派的万里发生了冲突,这场争论也一直持续到1980年郭被迫辞职。现在还有哪项改革可以到达当年的层面?实际上,小大开牛肉拉面馆(扩大再投资),大到农业改革(资源合理配置),前卫到打车软件APP(新技术实施),都会伤害到其他人。对官方来说,6.5%的增长目标的确困难就在于进步的本质会伤害既得利益者,而这些既得利益者本身就是改革政策的制定者。很多人从国家、大众的宏观角度分析改革,但梅斯奎塔有句名言,“国家没有利益,人才有”。这世界有普遍规律的,中国无论是微观的人,还是宏观的制度都符合这些普遍规律。国内经济学已经太多关于“政治关联”的论文,政治关联影响着矿难发生的频率、行业的垄断与并购、融资能力等等。中国政府实际上也有着周期性,企业投资、土地招标、商业并购,这些都和政府换届有关。这些研究一切的一切,都说明中国的政治经济运行,符合着所有国家普遍存在的规律,那就是:人是依照自己利益作出决策的。改革与进步必然带来不一样的利益分配,但人们之间的利益却是不一样的。首先大众之间的利益就不一样。政策制定者为了巩固权利,需要支持,而这份支持肯定不会来自大众。以我们身边最新的打车软件为例。打车软件有利于大众,它可以降低了打车的价格,提高乘车质量;同时很多的士司机会因此失业,被迫在其他的行业就业,甚至是环卫工人,但这就提高了其他行业的劳动供给,降低了其他行业的成本。因此打车软件可以从两方面这样使得消费者收益,但商业的士司机的利益。利益受损的的士司机会上街抗议,如果你是面临群体上访一票否决压力的地方政府负责人,你会选择为大众节省1块钱,寄希望于不切实际的口碑,还是保住自己的位置?实际上连口碑都很难获得,有几个知道上海支持打车APP软件试点官员的名字?又有几个人向交通部寄信,表达自己的意见?实际上大众很少维护自己的利益,而既得利益者却会,比如交通部统计结果表明,原因很简单,显然大部分是出租车从业人员寄信了,而大众没有。官员之间的利益也是不一样的。地方与中央,中央部门之间,地方政府之间,大家都有着自己不同的利益,不同部门的人又属于不同的派系。例如薄熙来在任内,看到日本和新加坡基本瓜分了欧美企业数据外包产业,希望在重庆推出“云特区”,也就是在重庆建立一个审批比较少专门承担国外数据外包产业的特区。这显然是一个好主意。但这显然牵扯多方利益博弈,重庆与安全部、工信部对重庆特区内的企业各有多大审批权(地方和中央部门博弈),安全部和工信部各自谁占主导(中央部门间博弈),北京也提出要“建成“亚洲最大超云服务器生产基地”(地方政府间博弈),甚至还包括派系斗争。这项11年提出的政策,显然被搁置了。因此说改革是复杂的,牵扯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根据梅斯奎塔的研究,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利,维护自己的利益,政策制定者有两种选项:1、提高既得利益者的收益;2、增加新的支持者。显然改革属于后者,但是改革如前面所说,太难了,因此实际情况往往是选择提高既得利益者的收益。比如,显然更加垄断后带来的利益,有利于提高石油产业利益者的收益,可这是不是显然和国企改革发生冲突?这样的改革结果,不但是经济不会增长,由于垄断带来的效率低下,可能还是负增长。所以说规划有用么,经济增长的客观规律是靠领导人说的么,关键要看实质动作。。。实际上中国想取得6.5%的增长率并不困难,因为中国有着8%的增长潜力,放开天然气安装、电信固定电话和网络不再捆绑销售,都可以给老百姓带来多少实惠。难的是高层决心与魄力,如果一方面高层说国企改革,一方面底下实质上却是南北车合并、石油产业合并,甚至传闻中的,那么经济不是负增长就不错了,还要啥6.5%。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