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怎么那么的三国志13不好玩玩?

奥比岛怎么这么不好玩了?_百度知道
奥比岛怎么这么不好玩了?
我有更好的答案
我也觉得,小时候很喜欢玩,感觉现在都变了
有了年费红宝石之后
高低贵贱更分明了
我就是贵人
我就是奥比岛中的合群者
有钱充红宝石,有钱买绝版,那才叫王者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奥比岛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怎样尽快让大众知道心理学不只是心理咨询或弗洛伊德?
关注心理学话题,发现很多梦的含义之类的问题。不知能不能将这类话题的话题改成“梦的解析”,而不是“心理学”?大部分人都把心理等同于心理咨询或精神分析法了。如果可以有一种方法让大众能够区分这些就好了\(^o^)/~
按投票排序
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很认真地想了想,其实我已经花了十年时间来回答这个问题。先交代一下背景。我本人本科和硕士都是心理学专业。让我贴一篇我的旧文,尝试来回答这个问题。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2011年的4月,我读研究生三年级的时候。这篇文章到目前为止,可能是我豆瓣上最多人看过和转载的文章,有1600多位豆友点了喜欢,讲的是一个即将毕业也即将失业的心理学研究生如何自以为可以用心理学拯救世界的故事。现在看来,既单纯又弱智。那时的我,有点像巴斯光年:自以为是“宇宙英雄,一飞冲天”,却从来没发现自己只是一个孩子心爱的玩具而已。而身边的朋友因为她这股看似超现实的傻劲,都特别支持她。于是毕业,选择不工作,选择不断跟人讲理想,打鸡血。然后回到现实,找了一份工作,一干就三年。2014年的7月4日,从入读心理学系到现在整好10年,也是心理学从非主流逐渐走向公众视野的10年。也是在这个第10年,一股傻劲又犯,重操故业,继续和一帮天真又都比我聪明许多的心理学人,用加班的空隙和逃课的下午,做着心理科普的平台——友心人的微信号。短短几个月,已有将近6000人支持,不断有业界朋友叫好,也有读者说从中获得了一点点帮助。我想我太喜欢心理学,有些东西,即便铅华洗尽,也是无法舍弃。期待,和你们,和心理学在一起的,下一个10年。————————————————————————————————————————2004年,我很幸运,命运和我自己,一起,选择了一个美好的起点:中山大学心理学系那一年,我18岁。刚入学的那一年我非常比心机(努力)读书,在有着落地玻璃窗又可以看到海的图书馆,啃着那本比我枕头还厚的英文版的心理学导论(心导),那一年突然发现,一向连睡着说话都比别人多的我,竟然可以那么安静地和这本那么巨大的书对话,那时候,我想,我是真的爱上了心理学。认真地学每一个理论,认真地玩里面讲到的每个小游戏,查字典,查好几部心理学字典,看那些词怎么翻译,渐渐地就发现,只需要看过就好。那一年,我是真正地做到了小时候希望自己成为的样子,可以在自由的空间中学习自己好奇的东西:Skinner的鸽子箱,大脑剖面图,老弗的defensive mechanism,甚至Leipzig这个词的发音都可以让人无比欢喜。逐渐打开心理学的世界,才发现跟常人想的不一样,虽然我高中就知道心理学也会研究生理,研究脑科学等等方面的东西,但真正吸引我的应该是它能够帮助人了解自己的部分,到现在我依然觉得社会心理学的东西才是最吸引我的。这个是我的师弟师妹做的活动,叫做中山大学第六届心理宣传月(链接已失效)他们玩的东西,用的模式依然跟我们当年的所差无几,因此过了多年后,我依然可以真心而问心无愧地说这是个无敌正的活动!我相信即便没有我的存在,这个活动迟早也有人会办出来,但是它对我的意义是非凡的。因为它,我看清楚了我自己的路。我依然记得2005年那年的某个炎热的夏天的中午,我大二的时候,穿着我的背心短裤从饭堂里面一边打着饱嗝出来,一边接过同学手上的宣传单,写着“XX学院心理健康活动月”。这个XX学院无疑跟心理学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因为我们这个孤苦伶仃的学院只有一个孤苦伶仃的系。也只有一个孤苦伶仃的专业,叫“应用心理学”。实际上,我们做的事情跟计算机、青蛙和数据打交道,多过跟人打交道,所以也谈不上什么应用。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接到别的系搞的所谓“心理健康”“心理普及”活动了,问题的关键就来了,我们这些专门学这个的还要接收那些从来没有学过的人的心理科普?这是什么理论?另外,既然他们自己也是业余爱好者,他们给那些更业余爱好者(竟然包括了我)做的都是什么鬼心理测试?是测测你这个月的桃花运指数呢?还是看看你的阴毛类型判断你的性能力?我实在头脑发热了,那时我就想,妈的,我怎么初哥(菜鸟)也是学了一点点心理学的,我凭什么要在这里“被科普”“被误导”?虽然我能理解那些同学做这些社团活动的出发点,不过本人就是心理阴暗狠不得这些“伪”的东西都从这个地球上消失掉。那时候,我们的学系已经有5届学生(01-05),但我们对别人来说是个很神秘的系,除了偶然找社团的人去实验室做几个好玩或不好玩的实验外,几乎没有人知道我们在做什么。于是,我想,要搞,我就搞大它!我决定要从0开始,搞一个心理宣传月出来。但是我一个人,怎么搞呢?虽然那时,我是那种小team的组长,带领3-5人一起做出很棒的presentation,但是跟做活动还不是完全是一回事,一个人或者3-5个人是不够的。那时我想到了学生会。在那一年的学生会部长选举中,他们问我为什么想做文娱部长?我说:因为我想搞一个叫心理宣传月的东西。又有人问万一学院或者学生会不支持你搞呢?我说那我就辞去部长的职位自己想办法搞,最后他们让我当了个副的(其实就只有2个人去参选)。那时候的宣传月,可以说是连个影子都没有,因为除了我,其他人就大都循规蹈矩地搞搞学术讲座,组织一下去探访孤儿院,搞搞辩论赛或者新年晚会什么的。还好,我们那年9月,招了一帮niubilably的新生做马仔,其中一位,我觉得非常有创意的(可以说跟我差不多有创意的),就是如今在豆瓣上大名鼎鼎的阿饭同学。于是,我就着手构思心理宣传月的方案了。我常常会在走路的时候想,怎样的活动才能跟别人做的什么健康月不一样,怎样才能创新,怎样才能既专业有好玩有趣,有时候,会躺在宿舍的铁床上想得入神,然后口水花喷喷地跟我室友描绘活动时会有什么什么环节,怎么怎么好玩,想到自己多巴胺都在分泌好多,犹如做爱。当你对一个东西抱着美好的希望并深信它会在你手中实现时,你就会达到那种所谓的逢魔时刻(心理学上叫尖峰体验)。后面发生的一切就显得非常顺理成章,水到渠成。06年1月我draft了一个proposal,描述一个月的整体规划和大致的活动设计;06年2月开学后,我把这个方案share给各个部的部长,他们基本都赞成这个活动的构思,文娱部brainstorm了2-3次就定下来了非常棒的整个流程和一些蛮flash的宣传手段,我觉得最帅的莫过于那个明信片项目,(貌似是pen同学提议的),在第一周向全校3000个师生发放明信片系列no.1,然后后面的明信片各限量一千张,只有参加活动才能获得,集齐一套四张的人可以参加最终的大抽奖。整个活动的流程出来,如果我没记错,貌似就用了1周左右,然后外联部开始根据我们的东西很快写了预算,接着团委说他们就负责放电影,学术部负责大板,体育部负责拍宣传片etc.当时,我还有错觉,以为这个事情真简单啊,一瞬间就成了。后来的这几年,我参加了很多机构、公司组织的活动,发现简直是漏洞百出,各种问题。我才发现,那时候的每一个参与的人都是如此优秀,充满创意和充满热情。现在,这种无厘头一样的热情和冲动,我甚至好难从大一新生身上找到。为了搞好这个活动,我那个学期没考四级,因为我知道这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东西,其他东西都可以放一边去。为了搞好这个活动,我三番四次地和我室友翻脸,甚至背着她把他们一个team的劳动成果付之一炬,因为我是一个只求结果,不顾过程的人。为了搞好这个活动,我貌似得罪了非常多的人,以至于下一届的学生会会长竞选的时候,有意无意都听到在表达我们那个部门权力过大的事情。为了搞好这个活动,我和不少人一起熬夜熬通宵,甚至把pen都逼到几天没觉睡的地步(估计她已经不记得了)。为了搞好这个活动,甚至某个小朋友连去偷别人的大板都做出来,至于是谁,自己心知肚明啦,啊哈哈。但是,这一切都不能阻止这个心理宣传月的成功,我们铺天盖地的宣传攻势,导致开幕式那天有些人连主讲人杨老师的头都看不到。我们的多媒体展,让很多人第一次看到什么是真正的心理测试(而不是测什么星座运程),看到心理学的人都在做怎样的研究,读怎样的书,而且可以跟心理系的人face to face的交流。我们的电影放映会,每期都会请一位老师来点评,从科学的心理学的角度去解读电影中的情节。我看到有的同学在填反馈表的时候写到自己一直渴望了解心理学,我们的活动是每一场都参加的,收获良多!也有人为了得到那张漂亮到死的明信片,竟然愿意饿着肚子把电影看完。更重要的是看到每一个学心理学的同学实际上都从这个事件中得到锻炼和成长,有人可能为了制作那个知识大板查了一大堆资料,有人到处找那些有趣的错觉图片和视频,有人甚至自己专研成了投射测试小专家;创造,学习,合作,互动,成长即便有过痛苦,这个过程,我相信每一个参加过的人都能有收获。而自此之后,我发现那些乱七八糟的心理健康活动少了不少,起码我们那个校区,因为人家都知道我们心理系的搞得这么专业又好玩,很难超越。这件事对我很重要,因为我知道了几点:一是我懂得如何让事情变得有趣二是有想法,只要你行动,就可以实现三是一个人的力量很小,但是当你做的是美好的事情的时候,每一个人甚至连个天都会帮你。做心理学科普,是如此的有趣。那时,我们还没有TED,没有MAD,也没有松鼠会,但是我自问我们做出了很geek的东西。一晃已经5年过去了,心理学宣传月已经做到第六届。我自己虽然没有大的进步,但一直做的跟心理学推广有关的事情。做心理版编辑帮报纸写情感心理文章设计心理游戏编制心理测试去农村给小朋友讲什么是心理学,什么是sex,怎样了解自我10年3月开始创办了少少人读书会做了10期跑了北上广三个大城市小的活动未必就不是好的活动我相信每个来了的朋友,都能带着多点对心理学的理解和思考离开。——————————————————————————————————最近这几天,开始考虑在毕业之际,再开始跟公众分享心理学,却遇到了跟那年夏天一样的事情,伪心理学当道,到处都是打着心理学的旗号招摇撞骗,博支持博掌声赚钱赚粉丝数的人。尤其是08汶川地震后,中国社会对心理学的需求瞬间指数级膨胀。仿佛人人都想学点心理学防身,仿佛全民皆有心理困扰一样。而这时候没有心理学常识的媒体从业者往往就会请很多所谓的砖家叫兽出来讲两句(一些人上过几堂心理咨询师班的课拿了个劳动局发的就业证就自称心理学家,然后开口闭口“心理学认为XXX”,或是动不动就原创一套别人都没的从外星来的心理学理论)。出版社也会及时出几本“十招教你XX心理学”“轻松学XX心理学”的书来忽悠求知若渴的读者(当然也有很好的心理学科普书,但是往往潜水太深,很容易被埋没)。然后我们这些科班毕业的出去别人问的问题还是那个阿饭的吐血14条。微博和豆瓣上,伪心理学和各种披着心理学外套的读者文摘甚嚣尘上,读者粉丝动辄过万,而且信徒一堆。真正的心理学也有人关注但是受众要少很多很多。面对这样艰难的现状,我真的觉得心理学的科普,是任重道远。我从来不反对心灵鸡汤,甚至自己也挺热爱的。但是人家心灵鸡汤叫soup of soul, 不是soup of psychology。多实事求是,爱看心理鸡汤的人继续看,真正想了解点心理学知识帮助去了解自己的人,也可以找到很好的教材、讲座和老师。要改变人们对心理学的刻板印象,渐渐地学会用一些科学的通过实证的知识来了解自己,是一条非常漫长的路。不是靠我一个人,或者是2-3个人发两三篇文章搞几个读书会就可以做到的。如果你学心理学,你跟我也有相似的想法,请你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哪怕只是给一个朋友讲解一点点你了解的心理学,也是改变观念的一个重要的过程。可以给我发邮件()如果你爱好心理学,又那么有耐性看完我这个裹脚布文,那么请你开始关注一点点真正靠谱的心理学家,科普网站或者心理学人,他们可能不会自诩自己是专家或权威,告诉你你可以怎么怎么做就能变得完美,幸福和成功,但他们说不定可以帮你打开一扇窗,去看看内心的世界:不定期更新:友心人心理社区:我和一群心理学人一起发起的心理科普微信号微信公众号:yosumn新浪微博:豆瓣小站:心理毕业生都在干神马?新浪微博:#微博靠谱心理学排行榜#入选基本条件:1.内地认可的心理学系,发布心理学科普信息;2.以科学实证的心理学为基础的科普网站;3.心理系海内外研究生或从业者,一般也为心理学科普作者;官方的,但是没V所以很少人知道 自我介绍是“心理学改变生活”,该微博由中大的师生定期更新,关于生活的心理学结论,分享最新的心理学前沿研究,有时也会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些热点问题。 自我介绍是”PhD student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科学松鼠会资深松鼠,兴趣广泛,写的心理学科普相当好看啊~~
我的牛b哄哄的心理系师兄,搞认知神的心理学博士,果壳网@心事鉴定组 作者之一,大家可以去看他的博客,有很多好玩的研究~ 中大心理系教师,心理学艺术化创始人,程老师发明的“意象火柴”最近还被电视剧用到宋丹丹的婚恋咨询中了哦,想多了解又靠谱又好玩又生活化的心理学,@他就对了~,“中国政法大学MEAG。研究、探讨心理应激微反应,主要应用于非仪器测谎。非技术讨论不会回复,不明白的和不想明白的,我们不会纠缠,也请自觉退散”。这个站主要会介绍一些微表情、心理语言和心理测试,方面,严重推荐Lie to me粉和犯罪心理粉关注。自我介绍:小师太,资深愤老,养心殿主任,光头帮帮主,小西天群主,问题儿童军团团长,一个始终无法脱离低级趣味的人实际上,是北京大学本科,杜克大学硕士和博士,主要研究自闭症儿童心理 周欣悦,中山大学心理学教授,社会文化与精神健康研究中心主任。亚利桑那大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性爱心理学、婚姻、金钱和商业心理学认证原因:中山大学心理系教授,社会文化与精神健康研究中心主任。博士毕业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主要研究领域:性爱心理学、婚姻以及金钱心理学 迟蜀黍,华南师范大学副教授,心理学界的段子手:大脑爱偷懒,大脑爱说谎,经验靠不住,实验来帮忙官方网站:豆瓣小组:科学心理学:心理学书单:另外我是希望能够形成一个类似union的东西,让各位在做心理学科普的朋友可以一起来整合一些网上好的资源,包括文章、网站、学习材料,很多人在做,但是我感觉良莠不齐,我把它叫做”友心人心理社区“,目前已经有一批非常棒的作者(简单心理发起人简里里、知乎达人,资深心理咨询师李松蔚、家庭治疗师梁鸿儒、科学松鼠会成员蓝枫、果壳作者婉君表妹等)目前微信号有少几万粉丝,每天发送一些心理学小知识!如果你专业系统学习过心理学(不好意思,那种短期课程和仅仅读过心理咨询师班的同学不算),且又愿意把你手上的资源或知道的东西跟别人分享。请你联系我,标题注明大心理学资源共享计划.欢迎大家提供你认为靠谱的更新信息。
目前心理学大四。想着大一新入学的时候,在普通心理学课上,老师让每一位同学讲讲自己为什么选择了心理系。除去了一堆被调剂专业的苦命孩子以外,收到的答案差不多都是:学心理学能够帮助更多的人;心理学可以让知道梦境有什么意义;或者是我觉得自己心理似乎有些强迫症、拖延症****症的倾向,所以我想解决自己的问题。那个时候即使是选择心理系的同学,对于心理学的认识也是非常偏颇的。老师对每个人的回答微笑,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却用一句我现在都记得的话来总结了心理学的属性: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就意味着,心理学的学科基础是建立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的。心理学所采用的是实证的方法(如实验、问卷等)来解释人们的外在行为过程和内在心理感受。更多的时候,这门学科在揭示规律和总结行为本质。它不是一门简单地解决问题的技能型工具型的学科(这是大众的普遍认识),而是一门找出现象背后本质的学科。它可能无用,离生活遥远,但却能够回答很多让人好奇的问题:人们是怎么做决策、怎么爱上一个人、输了钱会有怎么样的感受、怎么学习数字、怎么认识图形、怎么长大、怎么衰老。现在想来,老师那个时候所做的事情,就是向“大众”普及心理学的学科本质。并且让我们学会去区分野狐禅式的心理学与真正作为科学的心理学的区别。想来这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不是专业的学习者的话,可能很少能有这样的耐心和这样的努力去了解一门学科的经典理论、研究方法和前沿问题。想着自己也是用了很久才明白,可能以后并不是去开诊所的,而是要坐在实验室写代码的。那么,怎么让大家来了解心理学到底是什么呢?方法1:做被试被试,指的就是参与实验中被测试的人。做被试其实是最直接参与到心理学研究中的方法。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嘛。所以,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来当被我们研究(对,就是做小白鼠)。欢迎去各校心理学门前的小广告处看。轻松有趣还有钱拿哦!这个过程中,其实就很容易了解到典型的心理学实验是怎么开展的。当你参与过脑电实验、fMRI实验之后,然后了解到这些实验高大上的目的之后(做完实验你的主试有义务向你解释的哟!)。可能就不会再傻傻地问你的实验员:这个,心理学是解释梦境的么?而是会理解:哦,心理学是这样的。方法2: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背后心理学的原理对于让爸爸妈妈知道我在学什么,我就常常用这个方法。比如,我告诉妈妈背单词表的时候,头尾的单词记得比较牢,是因为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他们的形成机制是……(此处略去一堆)。这是认知心理学。比如,当妈妈问,你确定你的男朋友是你的真爱么?我会告诉她斯滕伯格的爱情三要素,并且告诉她我正在努力向那个方向努力。顺便提一句,我们心理学会学这个哦。这是社会心理学。比如,当妈妈说,谁谁谁家的小孩只会掰着手指头做数学题,好可爱哦。我会跟她讲讲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的具体运算阶段。因为掰着手指,我们会得到具象的内容,会容易理解运算。然后跟她说,我们小时候都是这么过来的。这是发展心理学。跟不是本专业的同学也会这样讲啊。但是有的时候大家就没耐心听我讲啦。对了,上次一时兴起仿照了一个网络节目做了一个小视频,还可以参考玩玩。讲的就是心理学是什么,以及心理学是怎么解释爱情的。与其想改变大众,还不如先告诉身边人。我是这么想的。其实很开心大家会对心理学有很多各种各样的看法。有误解也就说明有关注嘛~~总之是门很好玩很有趣的学科。欢迎了解:)
首先赞同@柏树 的答案 然后我的回答是我觉得从根本上回答主要问题:怎样尽快让大众知道心理学不是心理咨询或弗洛伊德?其实是回答,心理学本身如何传播,如何没有误解的传播?心理学
首先确立心理学判断标准 市面上对心理学的各种曲解,(认为心理学就是看破人的心理,学心理学都是神经病等等)重要的是证明辨别什么是心理学,有个心理咨询师给我的建议:抓准心理学的 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 指导原则,就能辨别什么是心理学,什么不是心理学,也就可以知道心理学不是心理咨询或弗洛伊德 。 (附: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的心理现象和主要规律;
研究方法:1观察法:是指在日常生活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被试(被研究的对象)行为的外在表现以研究其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2。实验法 :实验法是有目的严格控制和创设一定条件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现象以进行研究的方法。3。调查法:是以搜集被试各种材料来间接了解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4。测验法:是通过运用标准化的心理量表对被试的某些心理品质进行测定来研究心理的一种方法。 5。个案法 :
是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因的方法。心理学的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即实事求是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研究任何心理现象都必须按事物的本来面目加以考察。2.系统性原则: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把各种心理现象放在整体性的、动态和相互联系的系统中进行分析。3.教育性原则:进行心理学的研究时,应从有利于教育,有利于个体身心健康的角度来设计和实施研究。4.发展性原则:把心理现象看作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去认识人的心理活动。
)2. 电视剧
@柏树 的答案我赞同同时让我想起 美剧 DO NOT lie to me
那么非诚勿扰的乐嘉推崇的“性格色彩”是推动心理学吗?
所以我认为电视剧的确是很好的途径。电视剧是一种适应电视广播特点、融合舞台和电影艺术的表现方法而形成的艺术样式。它的特点是时间长,老少都看,影响力广泛。 北京90年代的《过把瘾》红了不仅仅是演员,广东电视台制作的小品喜剧《外来媳妇本地郎》更播出超过十年,还有网友调侃,看到还珠格格和西游记就知道暑假来了,TVB剧更是多数台词被调侃,以上可以看出电视剧的影响力,是宣传心理学的很好的途径。【如果可以有一种方法让大众能够区分】这种长期在群众中的观念,没法一蹴而就的。就像上半年流行的眼中体一样,眼中体是刻板印象的反映,刻板印象就是我们对某一类人所具有的特征的高度概括,而且这种想法往往是快速而自发完成的。在生活日新月异工作隔行如隔山的新时代,刻板印象更多地体现的是误导众人的一面。所以眼中体的流行,这样的刻板印象是无法一下子就改变的,需要慢慢的引导和用新的形象来代替,那就是“心理学电视剧”的需要做的。至于如何操办“心理学电视剧”,这个不仅仅可以再写个新问题和答案,还可以写个商业计划书啦!【累,工作间隙来休息,结果回答这么多字,主动求赞同啊!】
最快最有效的是拍几部热门电影和电视剧,要足够吸引人的眼球,其中大量心理学的相关情节,这种普及最快
个人觉得还是离不开普及和发展。让大家觉得心理学是是心理咨询和弗洛伊德是经济问题在作祟——有心理疾病的人会拖累个人、家庭和社会,让大家对此很重视,认为必须解决;而心理学的其它主要方面对人的正面作用则不明显,没有什么市场。显然拼不过有市场需求的。所以从这个方面着手,可以多宣传积极心理学之类的有切实效用的部分。然后就是努力发展心理学,当心理学能够有比较完善的系统的时候,大家就不会有此误解了。
个人觉得知道精神分析的不多。。。大多数人只是满足下猎奇心态而已。。其实也不用那么急切的让大家了解,就像怎么让大众知道学计算机的不是玩WIN修电脑的一样。。。。好吧。。这平台上IT的太多了。。。。
如果是这样的状况,那么可以让不知道心理学真正含义的人看《对伪心理学说不》。这本很重要,让我们清清楚楚地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心理学。然后再把《心理学与生活》、《社会心理学》看完后,相信那些不了解心理学的朋友都会开始知道心理学到底是研究什么的,还有与我们有什么关系。
心理咨询和解梦当然属于心理学,有什么理由说它不属于呢?大众只需要了解心理咨询这一类型的心理知识就足够了,fMRI、可操作性原则对大众有什么意义吗?实际上大众所遇到的大多数心理问题都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来解决(解梦也是咨询的一种方式,其最根本的起作用的方式在于减轻乃至消除咨询者的压力,其呈现形式是否“科学”,并无现实意义),只有极少数需要精神科医生的治疗。
这个和“怎样尽快让大众知道IT不只是修电脑”一样困难。
制造出一件轰动的事情,心理学在这个事情中起关键作用。而且是社会心理学、发展发展心理学或是进化心理学等等。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守望先锋不好玩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