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和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会能做吗

长姿势了!公益还能这样做,京东要服死一大批互联网企业长姿势了!公益还能这样做,京东要服死一大批互联网企业炫彩科技百家号谁也不会想到,在电商领域打造了一流用户体验的京东,把用户体验直接做到了公益上。3月24日,“京东公益物资募捐平台”发布会,很多人觉得似曾相识,但仔细一想,哇,京东把电商的经验用在公益上了。(京东公益基金会荣誉理事章泽天)谈到京东的用户体验必谈自营及自建物流还有高科技,京东可以从商品供应、物流配送、技术运营、客户服务等各方面实现优势叠加,从而实现高品质物流体验。在京东公益平台上将会怎样呢?几个问题就能体会,2016年出现过多次重大灾害事故,为什么京东的物资总是能在第一时间抵达灾区?答案很明显,京东自建物流网络已经实现了全国98%的覆盖率,而且东哥也强调过,在任何灾难发生时,各区域总经理无需请示和汇报,就可以把当地仓库里面灾区急需的物资无偿捐献出去! 网友的爱心物资经由京东高效的物流体系直接配送到公益项目地,并由公益机构执行人员发放至受助人手中。网友还可通过京东APP实时查询所捐赠物资的物流状态,直观地看到物资发放到受助人手中的全过程。“京东公益物资募捐平台”的上线,还是互联网公益领域很了不起的创举,官方叫做“一键捐赠、物资直送”模式。很容易理解,就像在京东上下单一样,只要一点击,马上就会有快递员来取件,然后通过全网物流传递到救援区域。带来的高效率体验也可以理解为,你买东西有多快,取件效率就有多高。(京东公益基金会理事长、京东集团首席人力资源官兼法律总顾问隆雨正在介绍京东公益)以往,我们在参加公益活动时,很多顾虑都来自于物资能不能到达灾区?更有募捐过程不透明导致对慈善机构信任感动摇,京东募捐平台明显为公益事业提供了高速公路,也让更多有需求的人能够及时地得到帮助。事实证明,用电商业的效率来做公益不但行而且行,你知道可以在儿童关怀项目里利用VR等高科技吗?其实京东就是在打通科技与公益之间的墙。还有以前用于电商业的黑科技开始浮出水面,京东在智慧物流、智慧供应链、大数据等领域的技术优势,可以根据网友选订爱心物资的捐赠订单数据,对公益物资库存进行合理补货、备货……仿佛又让人走进了电商界。一家有良心责任感的企业,要敢于担当和创新,不得不给京东一个大写的服。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炫彩科技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提供每日最新的科技新闻、科技知识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北京长和公益基金会是不是传销_百度知道
北京长和公益基金会是不是传销
北京长和公益基金会是不是传销
我有更好的答案
总爱问百度 ,又说不会、老行业吧&#9728,又说没能力;马云说得对,说赚不到钱,又说难做、好的模式吧,又说像传销、守店吧说不自由、做业务吧,穷人真难伺候: 免费的吧,说是骗人的、投资小吧、习惯听朋友、投资大吧,又说没钱投、新行业吧、多少人都败给两个字、想的比教授多、做的比文盲少
你好,朋友,这个要看它的运作模式你是怎么打算的,我可以帮到你
是传销,击鼓传花,拉人,我爸我姨夫每人被骗了五万,一直要不回来,天朝还有王法吗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传销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南都基金会副秘书长刘洲鸿:让“正常人”来做公益
我的图书馆
南都基金会副秘书长刘洲鸿:让“正常人”来做公益
日晚,与公益界的几个朋友聚会,大家聊起了公益从业者的待遇问题,很有感触。6月25日晚9点37分,我在新浪发表了一条微博:
@刘洲鸿:与几个公益界朋友聊天,说到现在公益行业薪酬太低,年轻人找不到对象,有的怀孕好几个月还跟女友睡一张床。有人说公益从业者应该免交个人所得税;有的说经济适应房应优先考虑公益从业者;有的说要建立公益从业者救助基金。我说我们不要自我矮化,关键是公益行业整体薪酬应该提高,而不是想着被照顾。
微博发出后,不到两天的时间,就有800多条转发,300多条评论。一直到现在,还有人不断转发和评论,截止今天(7月12日)转发了近954条,评论近381条。
  归纳参与讨论者的意见,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不理解“有的怀孕好几个月还跟女友睡一张床”的意思。这一方面是由于微博有字数限制(每条限140字以内),表述不是很清楚,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很多人对公益人士的艰苦情况不知情。很多年轻人结婚了,可是没有条件住在一起,两个人都和各自的兄弟或者小姐妹住一屋分摊房费省钱。
  第二类是认为做公益应该就是奉献,不应该有工资,更不用说合理的待遇。这种观点混淆了公益职业人员和志愿者。如:
@加糖的coffee: 口口声声做公益,现在叫苦,说工资低~!这叫什么?公益本身就是种牺牲~!如果你无法承受 那么请退居外线让有能力的人去做~!如果你还没理解那就好好继续学习!
@帝都里的丁丁猫:本来就是志愿服务。应该是生活无忧的人去做这事儿。
@陆宇驰干公益首先要有公益人格,为薪酬去干的趁早别干。
@speed_hihigh:专业做公益,本来就是有钱有闲的富太太的专利,没钱的就好好工作赚钱,心里有公益就可以了
  第三类认为公益行业是一种职业,从业者也需要养家糊口,应该得到合理的报酬,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公益行业也才能发展。如:
@王艳君儿:任何一个行业想长期发展都必须考虑人才的合理薪酬,职业发展路径等问题,公益也一样。
@彭艳妮:说得太对了!公益行业要健康发展,整体薪酬水平必须提高。公益是职业。如果只靠奉献,做公益的人到头来就要成为被救助的对象了。这需要行业共同努力。
@丹薇:做公益的人生活有保障,才能不疲于生活压力,才能在公益路上走得从容,才能有贵气。这种“贵”,非“富”,而是平和的心态,自信的气质,自由的灵魂。(6月26日 11:35)
  在讨论待遇的同时,有人还进一步讨论了公益行业透明度的问题:@袁岳:公益界也有国民之别,苦乐鸿沟,黑箱和白板两类。(6月27日 06:55)。此外还有讨论公益行业的政策环境问题等。
  相比我发的其他微博,一般转发或评论能达到10的就算多的了。这条微博受到如此大的关注,引起如此热烈的讨论,始料不及。我想这说明公益从业者的待遇是大家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非常值得研究和思考。
公益行业招人难,人才流失严重
  2010年10月,南都公益基金会联合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刘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零点研究咨询集团一起,对中国公益组织人才现状及需求进行了调查,发布了《中国公益人才现状与发展报告》[1]。研究大约问卷调查了5000多家公益组织,有效问卷450多份,以民非、社团为主,另外也包括一部分基金会。需要说明,能够找到联系方式并接受调研的组织,本身就是相对比较活跃、发展较好的机构,尽管如此,研究还是发现,公益组织在人才发展方面很不乐观。
  公益组织在人才发展方面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是公益组织招人难。调研发现NGO招人难是普遍问题,尤其是草根NGO。而对资源相对充裕的非公募基金会和公募基金会来说这个问题好得多,受访的公募基金会甚至表示招人没有困难。总的看,52%的人认为招人很难或非常难;42%认为不太难。难易程度排序为(比例为很难和非常难之和):工商注册(62.9%)、未注册(60.3%)、民非注册(55.1%)、社团(43.2%)、非公募(25.0%)、公募(0%)。
  第二是公益人才流失严重。研究发现,草根NGO和社团当年有员工离职的比率均在60%左右,均较高,而基金会尤其是非公募基金会的比例最低,只有18.8%。
  离职的人中,只有不到3成的人继续在公益领域(其他公益组织23.8%或公益创业4.6%),7成以上的进入了政府(17.7%)、事业单位(16.2%)或企业(37.7%)。
  第三,相比较而言,发展型人才最为缺乏。操作型岗位和支持型岗位人员比较完善,80%的组织都具备;但发展型岗位中,具有专职筹资或公关传播员工的机构只有45.4%,有研究人员的只有30.1%。
待遇低是公益行业人才发展困难的主要原因
  公益行业人才发展困难的首要原因是待遇低,发展空间小。研究发现,NGO整体水平低。与在政府、企业同等能力水平的人相比,67.2%的人表示收入要少很多或少一些。从总体上看,绝大部分NGO从业者的月薪收入在5000元以下,约占90%(其中无固定收入和月薪资在1000元以下的共占18.4%;元的占17.5%;元,占25.7%;元的占12.9%,元的占9%);5000元以上的有10%,。进一步分析发现,5000元以上的绝大部分为基金会。
  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全国年平均工资37147元,私营单位为20759元。作为私营单位的社会组织全国年平均工资为8900元[2]。社会组织月平均工资740元,仅为私营单位平均工资的43%,为非私营单位的24%。
  社会组织不仅工资整体低,而且上升空间还很小。NGO高级管理人员工资低,只有27.8%工资在5000元以上,只相当于高收入行业的平均工资。
  其次是社会保险差。近4成机构未给员工上社会保险;上社会保险的NGO中,五险一金都上的也不到2成。尤其是社会组织没有资格上社会生育险,生育医疗费用成了年轻人的一个很大的负担。
  最后,跟很多人想象的不同,公益组织工作强度很大。67.0%的NGO从业者表示NGO的工作强度非常大或比较大;20%以上的人平均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
人才缺乏与资源匮乏,导致了公益行业的恶性循环
  由于公益行业待遇低,发展空间小,而且缺乏人才支持体系,难以吸引人才,致使公益组织人员普遍存在能力差距。研究发现,现有公益人员能力差距最大的是“执行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公益人才缺乏,导致社会组织创新能力、专业服务能力、执行能力都不足,而这些不足又成为公益组织获取资源的瓶颈;公益组织难以获得资源,又会使公益组织难以找到优秀人才。人才缺乏与资源匮乏,形成了公益行业发展的恶性循环。
  调查发现:调查的5000多个NGO中,45.9%无人接听或欠费停机;16.4%为空号,两者占62.3%,这说明草根组织严重休眠。与此同时,受访NGO机构规模普遍较小,44.8%员工在3人以下;10%无专职人员;10人以上的不足20%。此外,资金规模小:55%以上年资金规模不足50万。机构规模和运作资金的规模反应了我国NGO还非常的弱小。
提升公益行业待遇,让“正常人”来做公益
  2009年7月,在第一届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上,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说,做公益的人都不是“正常人”;必须让“正常人”来做公益。他大意是说,以前做公益的主要的两类人都不是“正常人”:一类是精英型的,能力很强,即使做学者、企业、公务员也没问题,但是他/她们怀有公益理想,因此投身公益,很多做得都很成功,如地球村的廖晓义;一类是能力相对较低,无法进入政府、企业,不得已来做公益。以前“正常人”一般是不会选择公益行业的。公益行业要发展,必须提升待遇,让“正常人”——亦即是普通的有能力的人也能把公益作为一个职业选择,而不只是凭着公益理想和热情的精英或被企业和政府淘汰的“弱者”。
  有人说徐永光的话是“语不惊人死不休”。我理解他是希望能够引起大家对问题的关注。近年来,虽然随着非公募基金会的发展,非公募基金会行业逐渐吸引了一些人才的加入,但是人才问题依然是公益行业发展的首要问题。而人才又与资源紧密相关,没有资源,吸引不了人才,也留不住人才。以下是几条微博评论:
@坚家山佃户:一开始挺好玩,没钱也好玩,但是玩着玩着,就不太好玩了,你有太多顾虑。因为你还要惦记着能租一个小但温暖的屋,你还要惦记着过节孝敬孝敬爸妈,你还要惦记给爱人买个花裙子……(6月27日 09:25)
@昆良之瞳:低薪从业人员路过,一年前刚和相恋9年的女友分手,二年前进入这个圈子(6月26日 00:07)
@梁杰华:本人承认有生活压力,盖过道德追求。
  提高公益行业的待遇,并不是说做公益的要拿高薪,而是说应该参照市场水平,给予公益人士合理的待遇。有研究表明,美国公益行业人员比市场部门约低10%,这个也为大家所接受,因为做公益往往还能收获更多的精神上的满足。香港本科毕业社工,进入社工服务机构工作的起薪甚至比当公务员的要高。我国的香港、台湾以及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服务人员都属于中产阶级,具有较好的收入,能过上体面的生活。
  目前在我国,公益行业已经成为了一种职业。对于绝大多数的公益行业的从业者来说,公益工作既是事业,也是养家糊口的手段。而实现了财务自由、可以不拿工资专职做公益的人士还是极少数。公益人士是专业工作者,不是志愿者,大众不应该从道德的制高点,要求公益人士不吃不喝地做公益。公益人士本身也不要自我矮化,自己给自己贴上弱者的标签;应理直气壮地去争取自己应得的收入,而不是一边拿着入不敷出的低薪,另一边又去想法设法寻求照顾(如前面提到的免个税、救助基金、经适房等),本末倒置。
  当然,正如@熊猫说话说的:“不要自我矮化的前提,是不要自我异化。……非营利部门……不要异化为藏头露尾之鸵。”公益组织应该自律,要提升绩效,要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的问责,最终在市场竞争中形成一个较为合理的薪酬机制。
社会、政府和公益组织共同努力促进公益行业发展
  为了促进公益行业人才建设,从而促进公益组织发展,需要社会、政府和公益组织共同的努力。
  首先,要加强社会公众教育。
&&& 要让普通老百姓知道,公益行业工作者不是志愿者,他们也需要拿工资;企业、老百姓在捐款的时候,要考虑公益机构也需要管理经费,理性捐赠。正如深圳市民政局局长@刘润华说的:有些捐赠人希望把每一个铜板都用在被救助者身上,这显然不符合慈善组织的运作规律。其结果必然是慈善项目做不大,慈善组织做不强,慈善事业做不好 (6月29日 16:45) 。
  第二,政府政策推动。
  政府应该解决公益组织的注册问题,使公益组织取得合法性,获得公益组织身份,而不是“非法”存在;应给予民非等草根组织普惠的税收优惠,包括机构本身的免税资格和捐赠税前扣除资格,以利于动员资源,减轻负担;应加大购买服务的投入,增加社会组织的收入来源;应解决社会组织上生育险等社会保险问题,免除公益人士的后顾之忧;政府应取消公益组织免税资格关于“工资不得超过社会平均工资两倍”的规定,以利于公益组织吸引人才……。
  值得高兴的是,深圳等地已经开始了探索。/@刘润华说:改革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让社会组织能够合法登记;政府从一些公共服务领域推出,从服务的生产者转变为服务的购买者,让社会组织有广阔的服务空间和可提供服务的资源;加强社会组织的能力建设,让社会组织成为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
  第三,公益组织本身的转变
  公募基金会、慈善总会垄断了绝大部分的社会捐款,应该承担支持行业发展的使命。基金会,包括公募和非公募基金会应该由操作型向资助型转变,或者至少是混合型,即自己运作项目的同时,也向草根组织开源,为草根组织提供资助。公募基金会应该与草根组织合作,而不是与政府绑在一起,让民间捐款流入政府。同样,非公募基金会也应如此。
  基金会在支持公益组织的项目的时候,不能只支持项目的直接费用,而不支持机构的执行费用。这是毫无道理的,如果没有人,项目如何能够做好呢?怎么可能既让马儿跑,又不让马儿吃草呢?因此,一定要支持草根组织的人力成本和管理费用,而且需要充分考虑给予项目人员合理的工资,而不能是基金会自己的项目官员月薪5000元也觉得低,而对草根组织项目官员开3000元月薪也觉得太高。
  除了项目支持,基金会还应支持草根组织的能力建设,支持机构的发展,比如实施专门支持人才发展的计划(如南都公益基金会实施的银杏伙伴成长计划、阿拉善SEE基金会的绿色领导力计划);又如实施机构支持计划,着眼于机构发展的需要,提升机构的能力(比如南都基金会的机构支持计划;芯世界公益创新奖等)。
  草根组织在向基金会和企业申请项目时,要敢于把人力成本晾出来,跟资助方谈判;在机构运营的过程中要有成本核算意识,其中很重要的就是人力成本核算,项目人力成本加直接服务成本才是项目的真正成本,一定要争取全面的资助,而不能赔钱做项目,到最后做项目就像喝盐水一样,越喝越渴,越渴越喝,形成所谓的“盐水效应”。
  草根组织要制定合理的薪酬制度,完善社会保险制度,让员工过上体面的生活。此外,要加大员工培养投入力度。
  在南都基金会的内部讨论中,徐永光曾经指出,在当下的中国社会,公益被严重的边缘化;公益行业是需要有尊严的,南都基金会的同仁需要在一个有尊严的行业环境里工作;一个机构在一个缺乏尊严的行业环境中谋得自己的行业地位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为赢得整个行业在社会的崇高地位和尊严而奋斗!
  一个行业的地位和尊严,需要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需要提升整个行业从业者的素质,需要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人才。让我们共同努力,提升公益行业的待遇,让正常的人都能来做公益,推动中国公益行业的发展!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与人基金会秘书长唐金银:人才是这个行业最大的局限_凤凰资讯
与人基金会秘书长唐金银:人才是这个行业最大的局限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公益机构中关注青年公益人的项目有一些,但专门支持、孵化青年公益项目的基金会,2012年成立的广东省与人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与人基金会)应该是第一家。新生力量在任何行业都是可贵的,代表着希望和未来。与人基金会怎样支持青年公益?本报记者专访了与人基金会秘书长唐金银,看看从商业领域转行做公益的她,怎样看待公益行业和机构自身的人才培养。
原标题:「公益青年说」人才是这个行业最大的局限&&专访与人基金会秘书长唐金银公益机构中关注青年公益人的项目有一些,但专门支持、孵化青年公益项目的基金会,2012年成立的广东省与人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与人基金会)应该是第一家。新生力量在任何行业都是可贵的,代表着希望和未来。与人基金会怎样支持青年公益?本报记者专访了与人基金会秘书长唐金银,看看从商业领域转行做公益的她,怎样看待公益行业和机构自身的人才培养。与人基金会秘书长唐金银公益时报:您从商界的角度看,公益行业有哪些欠缺?唐金银:在人才和资源的获取上相比商界都存在更明显的局限性。在跟同行们的交流中发现很多公益机构造血能力有限,大家非常多地讨论筹资、资源获取、优秀项目的发掘等问题。第二个层面也是我加入与人后经常思考的问题,如何做人才梯队的搭建,我发现无论是公益行业还是我们机构内部,人才梯队的搭建都面临了比商界更明显的障碍,比如发展空间、薪酬水平、培养机制等。第三是行业创新,我觉得创新更多来源于人的内在动力,而公益行业对高端人才加入和长久留存的吸引力存在局限,同时有了创新项目,要找到合理资源将它落实也有难度。这导致公益圈的创新能力、响应速度、推进力度相比商业领域都有所欠缺。最近看到何享健先生60亿的捐赠计划,都是好现象,但这样的大手笔始终还是少数,希望以后会越来越多。公益时报:公益机构可以为青年人进入行业做些什么?唐金银:在国内,青年人做公益的资源很稀缺,与人希望在青年公益起步时给予支持,在他们接触公益并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扶持,吸引没接触公益的年轻人开始做公益,让几千个做公益的年轻人变成几万人或更多。我们资助过的一些青年公益项目的执行者,在走出校园后选择了加入公益行业,这是很好的人才转化。另外就是青年公益人才孵化,从2015年开始,与人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青年孵化这一块,促使更多热心公益的年轻人提升公益能力。这几年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公益机构开始做人才孵化项目。我们也在关注,看能否跟同行形成合作,规避各自的局限,产生更大的合力。此外,机构领导者应该为自己的员工创造更多机会。除了薪酬,能力提升和发展空间清晰化也非常重要。以与人为例,我们会给员工创造机会外出培训、学习商业领域的工作方法。内部架构也会进行调整,原来是扁平化管理,所有项目官员直接向我汇报,高级项目官员只是在薪酬、负责项目金额大小上有所区别。后续我想进行一些调整,比较优秀的人才可以承担更多管理职能,统筹地规划业务,为他们创造更多提升的机会。基金会团建公益行业:与人基金会为什么一开始就定位在青年公益,希望带来怎样的影响?唐金银:与人在5年前创立之初考虑自己定位时,考虑到资源有限,加上我们的的出资人愿景,成为首家聚焦青年公益的资助型基金会。当时考虑这个群体有两个原因:第一,这个群体本身代表着公益行业的希望;第二,这个群体支持的人相对较少。我们希望先把公益的种子埋在青年当中,这对整个社会产生的效益虽然不能量化,他们即使不是成为全职公益人,也可以以义工、顾问等的角色支持到各类公益组织中;同时他们可能成为一些社会议题的关注者,倡导者,推动行业和社会的发展。青年时期的经历常会影响人的一生,我们希望并相信这些种子可以在未来起到积极的作用。国外很多青年人在小时候就接触公益,社区型公益活动非常多,国外很多大学在招录新生时都要求有公益活动参与经验。中国社会还没有这个氛围,大家在中小学时忙着参加培训班、考试,到大学放松了先谈个恋爱。所以,对于没有公益概念的人,我们可以让他先了解。有公益想法的人,帮助他更好地实现,这些好的项目会在青年人中产生示范效果。此外,除了对他们的项目给予资助,我们也对这些青年人进行能力培养,我们的项目官员会在项目设计的合理性、可执行度、可复制性等方面对执行团队进行引导。基金会内部分享会公益时报:您观察到的青年公益项目有哪些不足?唐金银:我们覆盖的是28周岁以下的青年公益群体,包括大学生和一些青年全职公益人。大学生这部分有几个特点,比如接触社会有限、思考问题的连贯性还有缺陷、对公益的理解仍然有偏差、更理想化。但我们不应该小看青年人的能力,理想化让他们更有热情,有的青年人非常有冲劲,也非常有自己的见解。这是相辅相成的。所以我们项目人员任务量蛮大的,我们从来不直接say no,而是在项目申报过程中引导他们不断改进。如怎样贯通项目逻辑,设计上可以回应到需求和目标;原来项目的公益性比较弱,更像一次普通的校内社团活动,怎样链接一些公益主题,可以让活动的公益性更加凸显&&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项目跟进中需要考虑,并协助青年人在做公益时去完善的例子。2014与人开辟了小型项目通道,专门资助以在校大学生为主的未注册的小型社团及其项目,以基金会内部立项的形式对他们进行资助。这些小而散的学生团队让我们看到了青年公益无尽的潜力和希望。今年5月我在北京参加创行世界杯中国站总决赛,很高兴最后拿到冠军的是我们资助过的广东药科大学的一个团队,他们把中药渣经过种植草菇一级利用后,草菇废料进入二级利用堆肥发酵有机肥,再有机肥种植中药材,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既达到环保的公益效果又产生一定经济效益。像这样的项目并不算多,但是让我们看到希望。公益时报:与人基金会的YU益平台也是互联网+公益的形式,我们希望用它实现怎样的作用?唐金银:与商界相比,公益圈的互联网化水平相对滞后一些,但是受出资人的影响,与人一直在与时俱进,希望通过网络平台的搭建,利用互联网思维为公益界带来新的气象。YU益平台是我们在2015年与人成立三周年的时候开发推出的,这个平台由PC、手机网页版和微信端组成,分四大板块:我要出力、我找孵化、公益商城、项目申报,是一个旨在为青年人参与公益提供一站式、整体化解决方案的网络平台。目前平台运营了整整2年的时间,注册用户4万多,审批项目600多个。但目前这个平台只是实现第一层级功能,更像一个基金会内部的项目管理工具。我们带着很大的期许在做这个平台,但确实困难重重。商界推的互联网平台很多,但能够形成完整运营闭环、高用户黏性的也不多。接下来我们也要积极思考,如何去进一步完善我们的平台,以达到提高青年人的公益参与度,为青年人提供多样化的公益选择。同时,也将他们对于公益项目的评价和反馈纳入到资助体系中来,增加公益参与者与公益项目本身的关联度和互动性。与人YU导师计划嘉许礼公益时报:公益圈内部也有几个互联网平台,只火了一阵子,大家用得多的还是大众化平台。唐金银:公益圈确实有不少类似尝试,互联网化这几年特别火。我觉得还是存在信息不对称,比如参与公益的渠道、小项目获取资助的渠道、参与者与项目的互动等。我们知道商界的平台前期靠烧钱圈用户,但公益机构没有资源去烧,所以我们要回归到项目本位,我们需要去分析去了解现在的年青人的兴趣偏好和情感需求,用更贴近他们的方式去传播、推广公益活动,甚至是遵循他们的思维方式来设计公益项目。将更多的青年人吸引并聚集到YU益平台,通过互联网的便捷性让青年人更容易参与到公益项目中,并给予愿意参与公益的青年人更多支持方式,比如培训机会、行业交流、资源链接。成都高新区萤火公益事业发展中心来与人参访交流公益时报:与人基金会孵化的项目中哪些比较成功,已经实现独立运营?唐金银:我们这样看待独立性&&通过我们的资助,它可以去解决一些社会问题,引起社会影响和关注,同时能够吸引更多资源参与进来。与人资助过的项目比较大的比例都实现了这种独立,也就是在项目初期,与人提供&天使投资&,支持前期的起步,而项目运转起来之后获得了更广泛的关注和支持。例如颗粒公益、深圳市信息无障碍研究会、蓝信封、灯塔计划、阳光书屋等项目,都是在早期获得与人支持的青年公益项目,现在很多已经是行业内有一定影响力的组织,有些拿到了相较于早期资助数倍甚至数十倍的资金支持,更多样化的社会资源参与到这些项目中来;而例如微乐益在2013年做青年成长计划时有获得资助,发展到现在的微辣青年,持续做青年支持,获得好的口碑,近期的共创者计划也是以一种新的方式吸引大众参与。公益时报:与人基金会下一个五年会有哪些策略上的变化?唐金银:与人的的目标可以分三个层级看,一是推动青年广泛参与公益;二是希望青年持续参与公益,从志愿参加服务向执行公益项目转化;三是引领创新。在前五年的摸索中,与人更多是在做第一步,接下来我们希望将重点转移到可持续性上。这个会促使我们在资助的标准、项目的设计等方面都做一些调整和聚焦。另外,我们也会积极与行业其他机构、平台交流学习,比如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加强行业交流,优化行业生态,提升基金会在行业的整体影响力。公益时报:您从汤臣倍健跳到公益机构,是出于怎样的个人考虑?唐金银:我将这次转行视为一次机遇。我在商界工作10年,其中7年从事的是证券方面工作,相对专业化,且随着时间的累积,越来越标准化、流程化,可以尝试的创新也是在一个相对的范围内。而与人虽然扎根于公益圈,但是其整个运作模式和团队氛围更像一个小型创业公司,很有挑战性,我很希望有机会介入其他行业,走出原来安逸的工作环境。另外,与人定位资助青年公益,我们的合作伙伴们都是年青人,我们的团队也都是非常有想法有活力的年青人,他们的激情、创造力,勇于创新的精神,之于公益都是异常可贵的推动力,对于我个人来说也是促使我保持思考、保持学习的重要促进力量。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129511
播放数:289608
播放数:5808920
播放数:580892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东省长江公益基金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