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到一条稀有黄金捉黄鳝视频二两可以卖个什么价钱

嫌城里的黄鳝太贵了?这条乡下黄鳝欲出1.2万都不卖嫌城里的黄鳝太贵了?这条乡下黄鳝欲出1.2万都不卖美食是艺术百家号相信大家对黄鳝这一生物都有所了解,就去年都有一个女主播因为黄鳝而大火了一把,互联网上也是除了各种各样有关黄鳝的搞笑版本,可是小编说的可不是这个趣事噢,而是有关于黄鳝的另一件趣事。黄鳝味道鲜美,营养价值也是极高,城里很多人都喜欢吃,但是却又纷纷觉得太昂贵,一般家常菜是不会选择买黄鳝吃的,而是来了客人便会奢侈一回,价钱昂贵可是买回来的黄鳝也就是这么大一条,滑溜溜的看起来很像蛇。 可是你知道吗?就在前两天在一个农村有位大哥却抓住了一条近1.5米,重36斤的野生黄鳝,看到这数值简直惊呆了好吗,怎么会有如此巨大的黄鳝,怕不是成精了吧? 根据这位农村大哥口述,自己是误打误撞下才捉到的这条黄鳝,刚开始看到的时候也以为是一条蛇,因为啊自己也没有看过这么大一条的黄鳝,可是定睛一看才发现这准是黄鳝,没错了!黄鳝身上有黄绿色的斑纹,遍体光滑,眼小头大,这位农村大哥就是根据这几特点确认是黄鳝的噢。 农村大哥还说,经常听人说城里人啊觉得黄鳝很贵,现在我也觉得这黄鳝啊是真的贵,有人出1.2万高价想要把这条黄鳝买回家我都舍不得。不过看看这条巨大野生黄鳝的体态,要换做小编小编肯定也舍不得,这体态足足是城里大黄鳝的近三倍大! 或许小可爱们可以多出去逛逛噢,哪天也捉到一条这么大的黄鳝也说不定呢,卖一万多可是够在城里吃一年黄鳝了哈哈哈。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美食是艺术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美食是门艺术,其实你也可以很懂艺术!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afd2b7a3ffac23b46d7c26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29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afd2b7a3ffac23b46d7c26_r.jpg&&&/figure&关注风云之声&br&提升思维层次&p&&strong&解读科学,洞察本质&/strong&&/p&&p&&strong&戳穿忽悠,粉碎谣言&/strong&&/p&导读&p&张维迎、林毅夫围绕产业政策存废的论战在媒体的构设及炒作下,争论演变成“批产业政策”一边倒的舆论态势。但普通网民中却反映出,多数反对张维迎代表的全面市场化、私有化倾向。这个被媒体放大的争论,带有明显的“借题发挥”意味,反映出新自由主义思潮仍波涛暗涌,其“学术批评”所指,其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理念和中国道路。&/p&&br&&p&2016年8月底以来,北京大学教授张维迎在数个论坛发表演讲,炮轰产业政策,林毅夫教授发文反驳,两人围绕产业政策的存废展开的论战持续多个回合,引发学界、政府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p&&br&&p&在媒体的构设及炒作下,争论演变成“批产业政策”一边倒的舆论态势。但普通网民中却反映出,多数反对张维迎代表的全面市场化、私有化倾向。这个被媒体放大的争论,带有明显的“借题发挥”意味,反映出新自由主义思潮仍波涛暗涌,其“学术批评”所指,其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理念和中国道路。&/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afd2b7a3ffac23b46d7c26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29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afd2b7a3ffac23b46d7c26_r.jpg&&&/figure&&br&&br&&strong&一、学术界多回合论战&/strong&&br&&p&&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隔空论战&/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p&&br&&p&日,张维迎在2016年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年夏季高峰会上发表演讲,主张政府不要给任何行业、企业特殊政策,随后他又在多个论坛上发表类似观点。张维迎在演讲中表示,由于人类的认知能力有局限和激励机制的扭曲,新技术创新和新产业的产生无法预测,勉强上马的产业政策注定走向失败。他表示,不能依靠官员来制定产业政策,当产业政策出现失败后,为了掩盖政策的失败,政府更像是一场豪赌,将给项目更多的投资,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从“无知”走向“无耻”,投入更大的资源掩盖前一政策的错误。张维迎的结论是,产业政策只会阻碍创新,对中国企业来说,他们需要的是自由公平的法制环境,而不是什么产业政策的支持。随后张维迎在多个论坛发表类似的观点,称产业政策是“穿着马甲的计划经济”。&br&&/p&&br&&p&9月13日,林毅夫发表文章《经济发展有产业政策才能成功》,反驳张维迎的观点,林毅夫的文章观点鲜明,针锋相对。他指出,至今还没有看见一个成功追赶的发展中国家,或者持续发展的发达国家,不用产业政策的。林毅夫认为,不能因为部分产业政策失败就反对一切产业政策,要研究产业政策成功和失败的机理,提高成功的几率;他认为,产业政策能够帮助企业家解决自身难以克服的外部性问题;国家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有必要集中部分资源,优先支持对经济持续增长做出最大贡献的产业;林毅夫强调,国家的经济发展需要“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的共同作用,二者并不矛盾。&/p&&br&&p&争论进入第二个回合,两人进一步就产业政策的作用分别发出四点批评与回应。&/p&&br&&p&9月17日,张维迎很快进行反击,发表文章《林毅夫的四点错误》,直陈林毅夫在产业政策上的错误认识:1.中国经济长时间快速增长应归因于市场化改革,而不是产业政策,中国改革开放之前发展不好是因为缺少自由;2.发挥比较优势与强调政府作用存在矛盾,市场才是发挥比较优势的最有效制度;3. 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来源是企业家精神,这与产业政策存在矛盾;4.计划经济导致的赶超战略,必然会打压企业家精神和个人权利。&/p&&br&&p&针对张维迎提出的一些根本性问题,林毅夫又发表《对张维迎有关评论的回应》一文,逐一反驳张维迎所指的四个错误:&/p&&br&&p&1.“中国落后是因为没有自由”这个解释没有抓到中国现代经济出现翻天覆地变化的根本原因,包括基础科学的革命和产权制度的建立;&/p&&br&&p&2. 比较优势有静态和动态之分,在发挥动态比较优势时,将会面临很多外部性问题和协调问题,及其诸多变化,不是单独企业所能应付的,必须政府协调不同的企业来进行,政府的作用很关键;&/p&&br&&p&3.企业家精神与产业政策不存在矛盾,企业家的创新主要在产品层面,或者技术运用方面,这些创新是建立在基础科研和公用技术的突破之上,这大多是依赖于政府的产业政策支持。即使美国今天也是这样,政府要有对哪些产业支持,哪些不支持的战略性选择,这就是产业政策的作用。我们要看到,成功的国家都有产业政策,没有产业政策的国家基本没有成功的。我们要避免产业政策的失败,也要避免没有产业政策的失败;&/p&&br&&p&4.国家发展战略侵犯个人自由吗?在结构变迁时政府发挥作用的方式只要是对的,能给予个人更大的自由,如果政府不因势利导解决问题,企业家精神也发挥不出来。&/p&&br&&p&9月22日,张维迎再次发文《人类认知局限和激励机制扭曲无人能解决》,提出阻碍创新有三方面因素:第一是政策监管;第二是反垄断法;第三是产业政策。他说,既得利益者通常保护利益的办法就是呼吁政府监管,政府名义上是保护消费者的利益,维持市场秩序,本质是保护既得利益,大量监管措施都是在扼杀阻碍创新,产业政策注定是要失败的。所以政府不要实行产业政策。产业政策一定会导致寻租行为,套利地创新更有利可图,产业政策会误导企业家的投资选择;产业政策特别容易误导不公平竞争,得到政府支持的企业处于优势地位。他称“自由、私有产权和法治”才是发挥企业家精神的最基本制度条件。&/p&&br&&p&10月17日,林毅夫在《求是》刊文《照搬西方主流经济理论是行不通的》,他说,中国经济发展之所以能成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在于中国从实际出发,找到一条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的道路。他认为,在深化改革中,中国不断在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实现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关系。他指出,理论的适用性取决于条件的适用性,实践证明,根据西方主流理论指导转型和发展的国家并不成功,而少数成功国家的转型和发展道路却违背了西方主流的经济理论,将其搬到发展中国家,常有“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缺憾。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推广蔓延,并没有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经济繁荣,反而弊端不断暴露,消极影响日益凸显,给众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危害。他说,产业的发展与转型需要相适应的制度安排,必须和产业发展的结构、规模和风险相适应,才有可能发挥比较优势,从而形成国家竞争优势。他说:“中国道路的成功秘诀,就在于打破新自由主义所谓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的神话,在坚持发挥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妥善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p&&br&&p&10月31日,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田国强教授和林毅夫在微信群辩论了四小时,讨论的重点从产业政策深入至什么是政府作用的定位,火药味儿十足,田国强大批林毅夫走极端,批评林毅夫主张的“有为政府”。记者问田国强,他们所争论的核心是什么?田国强明确表示,当前,国内学术界关于产业政策的争论与上述问题息息相关,其背后也正是政府的角色和定位的关键性问题,他说,这就是我们争论的核心问题。&/p&&br&&p&11月2日,田国强就此争论发文《有限政府,有为政府?——与林毅夫、王勇商榷》,主张“一个有效的市场的必要条件是有限政府而不是有为政府”。&/p&&br&&p&“有为政府”是林毅夫教授所创导的新结构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是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因素,林毅夫及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勇对此概念进行了大量陈述。田国强在与他们的商榷中认为“有为政府”定义不清,将会产生误导。他认为,在中国,政府的作用目标定义为“有限政府”更准确。他说,“有为政府”和“有限政府”的取向和定位只是一字之差,却是天壤之别,甚至是本质差别。&/p&&br&&p&11月6日,林毅夫发表回应文章《论有为政府和有限政府——答田国强教授》,文章对“有为政府”进行了解释,并对田国强提出的“有限政府”进行了批驳,强调政府在调节市场失灵和经济发展、结构转型中的重要作用。&/p&&br&&p&这场争论的内容已经从要不要产业政策深入到要不要限制政府的作用。&/p&&br&&p&&strong&&strong&现场交锋&/strong&&/strong&&/p&&br&&p&10月初,在历经数月隔空喊话后,一些媒体开始进行精心策划,并且放出风声,11月9日,张维迎和林毅夫要在北京大学进行公开辩论,数家媒体将进行直播,并将此场辩论称之为“世纪辩论”。&/p&&br&&p&11月9日,林毅夫、张维迎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展开了3个小时的公开辩论。这场辩论引起学界、产业界、政府等广泛关注,双方在激辩中争论的内容包括产业政策的废存及更广泛的有关中国改革发展路径问题,而在产业政策争议的背后,涉及更深的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现场直接交锋的“火药味”弥漫于辩论现场。&/p&&br&&p&林毅夫重申了产业政策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以及追赶发达国家必须要有产业政策的现实意义。张维迎在与林毅夫辩论中表明他为什么反对产业政策,他在演讲中说,林毅夫把他归类于新自由主义,他自己并不否认,他称自己信奉的是哈耶克范式。&/p&&br&&p&会后张维迎发文《我为什么反对产业政策?——与林毅夫辩》, 11月12日,林毅夫也发表《产业政策与国家发展——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对张维迎做出进一步回应。&/p&&br&&p&&strong&&strong&辩论双方主要论点及分析&/strong&&/strong&&/p&&br&&p&&strong&一、林毅夫的中心论题始终围绕产业政策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strong&&br&&/p&&br&&p&(1)近代经济史说明,后来者追赶先进工业国时“都使用了产业政策”例如19世纪美德法、20世纪日韩;在“研究这些成功国家经济体当中,没有看到没有用产业政策来支持他们新产业发展的”。&/p&&br&&p&(2)二战以来成功发展的少数经济体,其共同特点都包括“有效的市场、有为的政府”;当代经济发展,是一个结构不断变迁的过程,“必须在现有的产业上面技术不断创新”。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够继续领先,是因为“政府在支配这些研发(资金),影响他们产业发展的方向”。&/p&&br&&p&(3)“不能说因为产业政策有很多失败,我们就不要产业政策了”;“只是强调市场建设的那些政策建议是不充分的”。&/p&&br&&p&林毅夫并不是否定市场,而是主张发挥政策作用引导市场经济,实现产业升级。他上述关于产业政策的意见,是基于自身多年任职世界银行的经历,纵观各国经济发展实际,在研究和比较国际上多个学派意见的基础上形成的,这无疑是很值得重视的意见。 &/p&&br&&p&&strong&二,张维迎的论述特点:&/strong&&/p&&br&&p&(1)避开林毅夫的经济史论据,强调双方争论的是“有关市场理论的两个不同范式的分歧”;讨论限于新古典经济学和米塞斯关于“市场失灵”概念的差异,称“所谓市场失灵,其实是市场理论的失灵”;&/p&&br&&p&(2)重申技术创新的来源是企业家,而“产业政策只会阻碍创新,误导企业家”,他引瓦特、本茨、莱特兄弟、爱迪生等例为据;&/p&&br&&p&(3)引用西方某学派“日本产业政策总体失败”之论,否定林毅夫建立在多个案例研究基础上的判断;并称改革以来将产业政策代替了计划指标,是“穿着马甲的计划经济”。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产业政策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成功的例子凤毛麟角。他认为,中国经济持续存在的结构失调,产能过剩,哪一个不是政府产业政策主导的结果。但他对中外各种科技和产业政策的成功案例则未提及。&/p&&br&&p&(4)直接提出废除产业政策。他称,产业政策是集中化决策,意味着将社会资源集中投入到政府选择的目标,这是一种豪赌!成功的可能性很小,失败的代价巨大。他说,中国企业家需要的是自由和公平竞争的法制环境,而不是产业政策的扶植,所以我主张废除产业政策。&/p&&br&&p&(5)批驳林毅夫对中国成功经验的总结。他说,林毅夫认为中国过去30年的经济成功是“比较优势战略”的结果是与事实不符的,他认为这是经济自由市场化、民营化和国际化过程中,企业家的自发行动的结果,与政府的发展战略无关。因而,他主张“无为的政府,自由的市场”。&/p&&br&&p&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张维迎以上观点,无法驳倒林毅夫以大量国际经验为依据的论点,因为面对复杂的经济现实,结论越极端就越难成立,其举例失之片面,多不恰当。 &/p&&br&&p&其实,一些“挺张”言论的字里行间,对张彻底“否认市场失灵、否定政府作用”的偏执观点是有所保留的。但一些经济学家和主流媒体受新自由主义观念及流行思维的影响,使张维迎的极端和武断,能够博得一些媒体的追捧。&/p&&br&&strong&二、论战中的学者阵营&/strong&&br&&p&经济学界的诸多学者先后加入了这场关于产业政策的论战,表明了自己的立场。&br&&/p&&p&&strong&&strong&支持林毅夫:产业政策不容否定,要提高调控水平&/strong&&/strong&&/p&&br&&p&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曹和平教授在《经济导刊》2016年第11期刊文《林毅夫与张维迎:政策见解差异背后的认识论思考》,指出林张争论不是政策效益的高低的争论,而是要不要政策工具的争论,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分歧,实质上是“姓公姓私”、“姓资姓社”的争论;“在这个问题上,林毅夫站在更为接近真理的一边”,张维迎及其支持者的观点是“市场原教旨主义的好邻居”。&/p&&br&&p&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侯若石教授9月21日提出,张维迎说产业政策不过是“穿着马甲的计划经济”,难道这些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张维迎的眼中突然变成了计划经济吗?人家的经济制度没有变,是张维迎搞错了,制定产业政策,支持产业发展,恰恰是市场经济国家推动经济发展的通行做法。从计算机到互联网,再到人工智能,哪个技术的发展能够离开政府的支持?他说,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各国政府采取了应对办法,美国实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提出了“关于实施工业4.0战略的建议”,日本实行了“产业重生战略”。他说,企业家不是财富创造的唯一主体,政府在财富创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同样不容忽视,产业政策的作用也不容否定。&/p&&br&&p&全国政协委员贾康教授认为,张维迎完全不考虑产业政策的作用,这个认识框架显然是不对的,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在框架上更合理。中国基于“赶超战略”的前提,是“需要有必要的国家干预或者政府干预,去弥补市场失灵”。&/p&&br&&p&北京大学教授黄益平认为,产业政策对克服“市场失灵”、帮助化解新兴产业发展的瓶颈能发挥积极作用。&/p&&br&&p&日,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朱富强教授发表系列文章进行评述,他认为经济学界争论的本质是围绕坚持还是反对新自由主义。他说,现代经济学主流更加关注政府失灵而非市场失灵,从而严格限制政府行为,这集中体现于此次论战中。但是我们对传统的市场失灵关注的是效率方面,而市场失灵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社会价值的忽视和丧失。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市场内含的堕落和负面效应,包括以效率失去公平,乃至发展到“市场越开放,政府干预越少的地方,收入差距越小”的极端主张。对公共目标的关注是应有的政府职能,不能把政府作用本身的机制改进问题与应有的职能混为一谈。他认为,政府和企业的关系不是你死我活,互补性很多,它们的分工一个是生产公共产品,一个是生产竞争型产品,最优配合要通过改革来达到,改革目标不是谁消灭谁。他表示,矫正市场失灵途径都是来自公共产品,因而林毅夫观点更客观。&/p&&br&&p&&strong&&strong&支持张维迎:政府干预必然扭曲市场机制&/strong&&/strong&&/p&&br&&p&林毅夫发文支持产业政策后,邓新华、陈兴杰、江濡山、张曙光、韦森、盛洪、许小年、冯兴元、刘胜军、毛寿龙等学者在各财经媒体发表文章,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认为政府的政策干预一定会扭曲市场机制;中国产业政策失大于得,是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型的障碍。认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软硬件基础设施和维护市场秩序”是政府的本分,不应算作产业政策。&/p&&br&&strong&三、舆情分析&/strong&&br&&p&源清智库舆情监测室的数据显示,从日至日,共有涉及林张之争事件的媒体报道1473篇(包括媒体转载),微博61556条(不包含评论)、论坛主帖8538条,含其他博友评论和互动讨论。(舆情走势如图1)&/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ef6500a4fa526be1ff4ed_b.jpg& data-rawwidth=&497& data-rawheight=&34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7&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ef6500a4fa526be1ff4ed_r.jpg&&&/figure&&br&&p&&em&图1 林张产业政策之争舆情走势&/em&&/p&&br&&p&&strong&&strong&媒体“挺张抑林”的鲜明倾向&/strong&&/strong&&/p&&p&从舆情走势图来看,此事件的舆情发展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p&&p&&strong&第一阶段:张维迎炮轰产业政策,林毅夫发文反驳&/strong&&/p&&br&&p&张维迎在2016年8月底至9月初多次呼吁“应该废除任何形式的产业政策”,但未引发学术界及舆论界的广泛关注和批驳。9月13日,林毅夫发文驳斥张维迎之后,相关媒体报道大量出现,带动网络舆情升高。&/p&&p&&strong&第二阶段:多位学者加入辩论,林毅夫陷于孤立&/strong&&/p&&br&&p&9月13日,林毅夫发文支持产业政策后,多家财经类媒体纷纷报道,张维迎迅速回应,提出林毅夫四点错误,林毅夫对张维迎的质疑逐一进行了反驳。两轮隔空对战中,双方表达了基本观点,两人的论战引发大量媒体和学者关注。一批经济学界“意见领袖”陆续加入论战,撰文或发表演讲,多数支持张维迎的意见。凤凰、搜狐、新浪等各门户网站的财经频道以及财经、和讯等财经类媒体对此事件长期保持关注,纷纷加入论战,或刊载各路自由派学者的评论文章,同时断章取义地对林毅夫的观点进行片面报道,媒体舆论几乎一边倒。与此同时,张维迎在炮轰产业政策后,又发表演讲,称“计划经济的幽灵不时披着产业政策的外衣,在一些经济学家的拥戴下粉墨登场”,而一些媒体在此呼吁下,纷纷给林毅夫贴上“政府御用经济学家”标签,林毅夫在这场号称是“学术之争”的论战中几乎是孤军作战。&/p&&p&&strong&第三阶段:媒体炒作和直播辩论,网络舆情激增、态度大相径庭&/strong&&/p&&br&&p&10月18日起,包括新浪财经、网易财经、腾讯财经、金融界、凤凰网、财新网、未来网、和讯网、新京报等在内的各大媒体,广泛宣传11月9日将举行的林毅夫与张维迎的公开辩论。在此之前,“林张之争”还局限在学术界和财经媒体,11月9日的公开辩论则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网络舆情也出现激增。&/p&&br&&p&辩论会引发了400多篇媒体报道,凤凰网、新浪网、腾讯网、搜狐网、网易的财经频道以及财新网、和讯网、第一财经、澎湃新闻、界面新闻均对林张之争进行实时播报,报道力度空前,而传统主流媒体集体失语。然而,该争论引发的网络舆情方面,网民与上述财经和商业媒体的态度却大相径庭。&/p&&br&&p&&strong&&strong&财经类媒体热炒“林张之争”&/strong&&/strong&&/p&&br&&p&各大财经类媒体始终保持对此事件的热切关注,在林张公开辩论一个月前,就提前炒作该活动。&/p&&br&&p&9月14日,凤凰卫视记者在国家发改委新闻发布会上向新闻发言人赵辰昕追问,要求其对张维迎“反对产业政策”的意见进行评论,赵辰昕表态称“世界各国都在运用产业政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政策对我国的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他又说:“我们现有的产业政策确实存在与新常态不相适应的地方,我们要通过相关调整来使这些政策适应新常态的需要。”随后,凤凰网、界面新闻、大公网等以“发改委谈产业政策之争:确实存在不相适应的地方”,以及“产业政策是变相计划经济?发改委:现行产业政策需调整”为标题进行了扭曲报道。此后凤凰财经又陆续发表《历史早已宣判林毅夫错了!日本通产省神话终结的警示》、陈立杰《林毅夫与张维迎争论背后的迷惑》、《林毅夫的观点不是务实是迷失》等评论文章,多次攻击林毅夫,力挺张维迎。搜狐财经和新浪财经也密集刊载“经济学家痛批林毅夫”的有关评论文章,批判林毅夫的观点计划经济色彩严重,力挺张维迎的“有限政府”才是“九阳真经。”&/p&&br&&p&11月9日,林张辩论会后,各大财经媒体迅速跟进评论,第一财经发表《林毅夫在产业政策上的内在悖论》,搜狐财经发表浙江工商大学朱海就文章《产业政策大辩论,林毅夫已经败了》,称林毅夫不理解市场的含义:“政府与市场不是并列关系或对应关系,政府只是市场中的一个部门。”&/p&&br&&p&&strong&&strong&&strong&媒体报道对林毅夫极不公平&/strong&&/strong&&/strong&&/p&&br&&p&8月底以来,张维迎和林毅夫的论战基本是你来我往,发表文章或公开表态次数相当,但到11月底,对张维迎观点的报道数量远超林毅夫观点的报道。在两人公开辩论的11月9日,以张维迎为主要信源的媒体报道达108篇,以林毅夫为主要信源的报道仅64篇。&/p&&br&&p&媒体报道的偏向不仅体现在报道数量的不平等上,而且对有关报道的处理明显地预设立场,即“扬张抑林”、“挺张批林”。&/p&&p&&strong&一是断章取义,对林毅夫的观点选择性的模糊化。&/strong&&/p&&br&&p&媒体对林毅夫的报道多使用“林毅夫承认政府有失灵”、“不能因为产业政策大部分失败,就不要它”、“其实我是既要有市场又要有政府”等观点模糊或有意歪曲的标题,抹去林毅夫的鲜明观点,制造出林毅夫观点暧昧不清的假象。而对张维迎的报道则使用“张维迎批林毅夫:对市场失灵浓墨重彩对政府失灵轻描淡写”、“张维迎调侃林毅夫一次买4台电扇:当年想不到能用上空调”、“张维迎:林毅夫理论中政府官员无所不能、毫不利己”、“张维迎:产业政策失败第一因人无知、第二因人无耻”等犀利言辞为标题,营造出二人形象的对比,甚至使用“一语道破张维迎:产业政策是穿着马甲的计划经济”等带有鲜明立场的标题。&/p&&p&&strong&二是片面刊载或摘录有关挺张的学者观点。&/strong&&/p&&br&&p&此事件的报道以学者评论文章或学者观点摘录为主,各门户网站的财经频道刊载的评论文章多以批林挺张为主,在摘录各方观点的综合报道中,也偏重自由派学者的信源。&/p&&p&&strong&三是将学术争论转向对“官厅经济学家”的道德批判。&/strong&&/p&&br&&p&9月19日,新京报发表邓新华文《林毅夫会“赢”得产业政策的争论》,称“假如从学理上判断……假如从现实影响力来说,那么,林毅夫正在赢,未来还会继续赢”,并评论“林毅夫的‘赢’有很多深刻背景。无论是产业规划部门,还是那些享受扶持的企业,都不会轻易放弃这么巨大的利益……为产业政策规划提供论证,是一项名利双收的学术生意”。&/p&&p&新浪财经9月21日发表江濡山《林毅夫张维迎争的是里子还是面子?》一文,文中说:“林毅夫教授是戴着一顶红帽子的官厅经济学家,其名利收获依赖于权力,是政府利益的代表。”“要为政府站好台,唱好调,又要……东拼西凑地寻找‘科学’的理论根据,不至于太离谱,让学界太瞧不起”;张维迎“则是典型的自由市场经济学派,他的名利主要来源于民间的认可和企业家群体的推崇,必然会顺应历史规律和市场化逻辑思考问题。张维迎是企业家及民众的利益代表,政府显然不喜欢他这类从不会看官员脸色行事的顽固不化的自由化分子”。这两篇评论文章脱离了观点之争,不仅进行人身攻击,并且具有明显的煽动性。将政府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对立起来,将企业家与政府的关系对立起来。&/p&&br&&p&&strong&&strong&学界自由派和媒体对林毅夫的联手打压&/strong&&/strong&&/p&&br&&p&张维迎、林毅夫的论战形式上是公平辩论,在媒体报道和舆论传播效果上却很不平等。在整个过程中,媒体与自由派学者保持着高度默契。从争论一开始,媒体就大量刊发转载自由派学者的评论文章,组织专题采访,并冠以鲜明夸张的标题。众多财经媒体为林张11月9日辩论造势并跟踪报道,多数报道刻意扬张抑林,营造张维迎占优的表象。在林张公开辩论的网络直播中,邀请自由派学者评论,辩论结束后迅速发表“挺张批林”的评论文章。&/p&&br&&p&林张辩论后,挺张学者组织相关活动,造成批林报道的二次传播。11月16日,中国政法大学举办以“实体与金融:谁为谁打工?——从金岩石要把林毅夫钉在耻辱柱上辩起”的论坛,声称要把林毅夫钉在耻辱柱上的金岩石在政法大学组织专场辩论会,与政法大学教授当场辩论。金岩石在现场声称,林毅夫最大的问题是让政府凌驾于企业之上,并使用很多人身攻击之词。这哪里是他们声称的“学术之争”!&/p&&br&&p&事后多家媒体对此论坛进行了报道,片面摘登金岩石的观点“政府可以引导,但当市场选择了,政府必须服从,这才是我们要面对产业的态度,而不存在政府决定着产业政策、由市场和企业来执行”。&/p&&br&&p&这显然超出了对学术辩论的一般报道形式,其中的策划痕迹是非常明显的,整个过程不仅包括媒体宣传的议题策划,也包括新自由派学者群的不谋而和,也不排除“有约而同”。&/p&&p&多数媒体在报道中预设立场,联手造势,着力营造了一边倒的舆论氛围:把张维迎塑造为“敢言直言激进自由学者”,“民营企业家代言人”,把林毅夫塑造为“依附政府”学者。他们在自由派多年营造的“市场化=政治正确,政府干预=政治不正确”、“凡政府行为皆错”的思维定式和舆论氛围下,有意把“发展战略”话题引向关于市场化的“概念”之争;把秉持严肃治学精神,为国家为人民利益着想的学者,引入满脑子意识形态偏见的自由派学者们的“口水阵”的围攻之中,甚至推上道德的“被告席”。在这场舆论造势中,一些媒体成为挑拨政府和学术对立、政府和社会对立的平台。这是一场新自由主义思潮集体造势、集中发泄的事件。&/p&&br&&p&&strong&&strong&主流媒体声音缺失&/strong&&/strong&&/p&&br&&p&从舆情走势看,网络关注度变化基本跟随媒体报道量变化,微博、微信、论坛上的讨论热点也基本与媒体报道一致。可以说,此事件是近年来少见的媒体成功设置网络舆论议程的事件。&/p&&p&这一方面和此事件的专业性较高有关,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此事件中各媒体报道的步调基本一致。持续关注此事件的媒体包括搜狐、新浪、网易、腾讯、凤凰等门户网站的财经频道,财新网、和讯网、第一财经等财经类媒体,以及观察者网等少量民间媒体。新华网、人民网等传统主流媒体对此事件几乎没有发声。商业媒体占据报道主流,本应代表政府立场的主流媒体却大都缺位,这也是此事件媒体报道出现一边倒的一大原因。&/p&&br&&p&&strong&&strong&多数网民赞同林毅夫&/strong&&/strong&&/p&&br&&p&尽管财经媒体设置了关注议程,公开发表意见的学者支持张维迎的居多,媒体报道也有明显的倾向性,但在强大的倾向性造势中,网民观点却未迎合。在社交平台的讨论中,超过六成的网民支持林毅夫,支持张维迎的网民不足两成。&/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10da9c656a65d4b57517c_b.jpg& data-rawwidth=&484& data-rawheight=&31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4&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10da9c656a65d4b57517c_r.jpg&&&/figure&&br&&p&&em&图2 林毅夫张维迎之争舆论倾向分布&/em&&/p&&br&&p&多数网民对“取消政府干预”以及“全面市场化”等观点并不买账,两者立场的对立,反映了广大群众对新自由主义并不认可。网友@music-dog 说:“张维迎提倡取消一切形式的产业政策,也就是说取消一切政府干预,完全市场化。在我们这个大国可能吗?完全市场化,老百姓连药都吃不起,谁还愿意生产几分钱或几毛钱利润的廉价药?”网友@凌风听雨g 说:“张维迎的观点是无政府主义社会思潮在经济领域的翻版。在当今资本财团欲垄断世界经济乃至人类社会的大背景下,其主张无疑是要把人类社会交给国际资本财团来主宰。”&/p&&p&各大社交媒体的网民评论关注的焦点,在是否同意“全面自由化、市场化”的问题上。微博网友@minepower说:“不管怎么样演变,要以中国国情背景原则为基础,民生经济必须由国家政府主导,而非所谓西方倡导的自由化经济!这才符合国人的基本利益!”网友@懒虫---橙二妹说:“中国实现完全自由化,目前行不通,将来也不一定能行。我的观点是,有为的政府掌握部分重要产业,其他产业在有为政府的调控下相对市场自由。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网友@文军书屋评论说:“引入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不但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更与社会主义政治理想发生了严重的背离。”&/p&&p&广大网民更认可社会主义制度能保障民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微博网友@may_-2012- 说:“如果解决不了基本社会福利的经济发展,设想应该已经失去了争论的意义。”网友@法家唧唧歪歪的导演说“所谓经济学家能认清经济本质吗?……以大众为根本制定经济以及企业政策才会有正确方向。”&/p&&br&&p&对于人民群众来说,经济改革不仅事关经济增长,也关系到家国命运。其关键之处在于,国民经济的主导权应当始终掌握在代表人民利益的党和政府手中,任何改革都应当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p&&br&&p&可见,网民认为,林毅夫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心愿。&/p&&br&&strong&四、对论战的短评&/strong&&br&&p&(1)“市场vs政府干预”之争起源于19世纪的“自由贸易vs市场保护”之争,这是追赶型国家运用政策力量扶持本国幼稚工业,向先进工业国博弈的理论表现,这一国家间的博弈延续至今。当代世界科技进步和产业更新加快,其中包含着发达国家间争夺科技-产业制高点的竞争,以及后发国家追赶先进的竞争。为实现这一国家目标,各国都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采用不同政策手段,促进关键领域的科技-产业进步,这和发挥企业家作用并无矛盾。大量事实说明,当代各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早已超出“宏观调控,市场秩序”的范围。理论必须服务现实的需要。&/p&&p&(2)一些自由派学者坚持主张西方市场化理论,而对“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则语焉不详。张维迎说“中国过去30年的经济成就是因为政府管的越来越少……目前的很多问题是改革不彻底造成”,批评“中国目前弥漫着过度自信的气氛,反对普世价值”。彻底否定建国初30年成就,是自由派的共同预设前提;彻底抹黑和否定政府作用,则是他们和众多媒体联手声讨产业政策的本意。&/p&&p&(3)一些学者的讨论缺乏林毅夫等学者的国际视野和历史观,片面纠结于国内改革、聚集于“市场化、反垄断”,看不到现实的国际竞争态势和国家总体发展目标,以及现实对改革政策的需求。由于缺乏对技术-产业的系统知识,他们也就无法对“是否需要、如何实施”产业政策问题作出深刻的判断,只是局限于“市场、产权”范围的争论。而研究产业结构的学者多置身争论之外。  &/p&&br&&p&(4)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体现了辩证的经济观。近几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国企改革作重要指示,如2016年7月,习近平同志强调“国有企业是壮大国家综合实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必须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不断增强活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p&&p&耐人寻味的是,在习近平主席讲话一个月后,“废除产业政策”的声音就冒了出来。这次争论由众多媒体和自由派学者联手炒作、借题发挥,力挺“市场化、自由化、私有化”,形成一边倒的舆论态势。“学术之争”看不到理性,而是新自由主义思潮的集中发泄。争论的中心再次转向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之争,这也是要不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之争和社会主义制度之争。&/p&&br&&br&&blockquote&&p&&strong&&strong&扩展阅读:&/strong&&a href=&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p.weixin.qq.com/s%3F__biz%3DMzI0NzQzMjU3Ng%3D%3D%26mid%3D%26idx%3D1%26sn%3D66bcdfd72e00bc03d6ec2e%26chksm%3De9b15243dec6db55f3d2a95c2f8cedac31c4f239ece963da0f60f526fscene%3D21%23wechat_redir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张维迎的产业政策理论错在哪里?分清原创和追赶 | 袁岚峰&/a&&/strong&&a href=&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p.weixin.qq.com/s%3F__biz%3DMzI0NzQzMjU3Ng%3D%3D%26mid%3D%26idx%3D1%26sn%3D66bcdfd72e00bc03d6ec2e%26chksm%3De9b15243dec6db55f3d2a95c2f8cedac31c4f239ece963da0f60f526fscene%3D21%23wechat_redir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张维迎的产业政策理论错在哪里?分清原创和追赶 | 袁岚峰&/a&&/p&&p&&strong&背景简介:&/strong&本文来源于《经济导刊》2月刊,作者为《经济导刊》编辑部 源清智库。此处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em&中信基金会&/em&(&a href=&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p.weixin.qq.com/s/F9xMzMnUlOeEPe0ijHs7JQ&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从产业政策争论到意识形态的交锋——从“林张之争”看当下学术舆论环境&/a&),风云之声获授权转载。&/p&&p&&strong&责任编辑:&/strong&郭尖尖&/p&&/blockquote&&br&&br&&br&欢迎关注风云之声&br&&p&知乎专栏:&/p&&p&&a href=&http://zhuanlan.zhihu.com/fengyun& class=&internal&&&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zhuanlan.zhihu.com/feng&/span&&span class=&invisible&&yun&/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p&&p&一点资讯:&/p&&p&&a href=&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yidianzixun.com/home%3Fpage%3Dchannel%26id%3Dm107089&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yidianzixun.com/home?&/span&&span class=&invisible&&page=channel&id=m107089&/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p&&p&今日头条:&/p&&p&&a href=&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3A//toutiao.com/m&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toutiao.com/m&/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a&&/p&
关注风云之声 提升思维层次解读科学,洞察本质戳穿忽悠,粉碎谣言导读张维迎、林毅夫围绕产业政策存废的论战在媒体的构设及炒作下,争论演变成“批产业政策”一边倒的舆论态势。但普通网民中却反映出,多数反对张维迎代表的全面市场化、私有化倾向。这个被…
&p&先说结论:&/p&&h2&前些天,我偶然发现:如今在中国市面上火得不能再火的大量引进版海外畅销书,在德国竟然根本没引进、没德文版时,我就意识到,我们真的开始崛起了!&/h2&&p&-----------------------------------&/p&&p&我70后,文科生,98年开始在汉斯国留学,当年的德国书店和图书馆,对我来说真是“灯塔”一样的存在,图书的丰富性令人叹为观止!直到我08年那次回中国探亲,作为一个骨灰级的书迷,我仍然感到中国出版业远不如德国发达成熟,特别是在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非虚构领域,中国的图书种类和出书速度,远不如德国(德国在二战后始终是全球出版业第二大市场,美帝是全球第一,亚洲第一是日本,这个格局数十年不变)。这是我当年的印象。&/p&&p&但是,随着我经常回国做生意,特别是从2014年(那年我在青岛定居)起,我开始陆续发现很多我&b&在当当网、京东网上轻松买到的热门畅销书,在德国书店根本找不到&/b&(我主要是去慕尼黑和法兰克福这两大城市)&/p&&p&------&b&注意&/b&:我说的书籍指的是都是英美畅销书(如果你要求罗贯中曹雪芹鲁迅钱钟书黄仁宇的作品在德国成为热门畅销书似乎还不现实吧),因为英语是国际热门语种,是强势跨国文化的代表,德国出版社一向很热衷引进英美书籍,德国各大书店优先摆放的大部分都是英美引进图书,这是毋庸置疑的社会现象。&/p&&p&但是,我前些天无意中发现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 古典自由主义经典 ,经常读书的人都明白这书在中国学术界有多热门),&b&在德国竟然从来都没有引进过,书店找不到德文版&/b&,我上亚马逊德国网站,只能找到下面的搜索结果(只有他的文选读本,而且只有可怜的2个短评):&/p&&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236fe0ead2c6f_b.jpg& data-rawwidth=&943& data-rawheight=&65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43&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236fe0ead2c6f_r.jpg&&&/figure&&p&而在中文的豆瓣网,这本书有短评几千个,长书评有236篇:&/p&&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b13bbc13f213f004e708_b.jpg& data-rawwidth=&842& data-rawheight=&56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42&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b13bbc13f213f004e708_r.jpg&&&/figure&&br&&p&于是我开始搜索一些中国国内比较热门的非虚构类史海外政畅销书,为避免英文和德文书名的误差,我在德国亚马逊都采用作者外文姓名进行搜索,因为德版书的译名可能不同,但作者姓名肯定是完全相同的(不像中文对外国作者的译名有多种分歧),例如我在德国亚马逊搜索中国很畅销的《国家为什么会失败》 作者Daron Acemoglu ,可以找到德文版:&/p&&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3f20bdafffd19e1bb5d349d_b.jpg& data-rawwidth=&942& data-rawheight=&64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42&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3f20bdafffd19e1bb5d349d_r.jpg&&&/figure&&br&&br&&p&德国亚马逊的搜索结果永远是优先将德文版排第一,英文原版书次之,如果没有德文版,则将英文版排第一,如果都没有,则显示跟该作者姓名类似的其他图书。&/p&&p&于是我开始搜索一些国内畅销、豆瓣分数比较高的英美政治类书籍(有些德国引进的我就不逐一列举了,这里只列出没引进的图书结果):&/p&&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ook.douban.com/subject/1051386/&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大国政治的悲剧 (豆瓣)&/a&&br&&p&德国没引进(进攻派现实主义外交观的极品好书居然被德国人错过?我看是罪过):&/p&&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3d627be4ad3_b.jpg& data-rawwidth=&870& data-rawheight=&63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7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3d627be4ad3_r.jpg&&&/figure&&br&&p&我搜索:&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ook.douban.com/subj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独裁者手册 (豆瓣)&/a&&/p&&br&&p&德国没引进(这本书好评如潮,堪比君主论,德国人都瞎了吗):&/p&&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603ddaed9cbc_b.jpg& data-rawwidth=&909& data-rawheight=&62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09&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603ddaed9cbc_r.jpg&&&/figure&&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ook.douban.com/subject/119018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国家的视角 (豆瓣)&/a&&br&&p&德国没引进(当代政治学的经典。德文网只有莫名其妙的美国冒险小说):&/p&&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df2b5febbbb4e25f_b.jpg& data-rawwidth=&936& data-rawheight=&65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36&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df2b5febbbb4e25f_r.jpg&&&/figure&&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ook.douban.com/subj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即将到来的地缘战争 (豆瓣)&/a&&br&&p&德国没引进(卡普兰是记者出身的美国大战略家,视野宏大冷峻,德国居然视而不见):&/p&&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33b910f0ff918bebb66a6f_b.jpg& data-rawwidth=&939& data-rawheight=&63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39&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33b910f0ff918bebb66a6f_r.jpg&&&/figure&&br&&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ook.douban.com/subj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政治的细节(第10版) (豆瓣)&/a&&br&&p&德国没引进(这本百科全书式的政治学名著,又被文盲德国人忽略了):&/p&&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72f93d0bfd249653fcdc86c_b.jpg& data-rawwidth=&951& data-rawheight=&64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51&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72f93d0bfd249653fcdc86c_r.jpg&&&/figure&&br&&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ook.douban.com/subject/6849285/&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加图决策者手册 (豆瓣)&/a&&br&&p&德国没引进(此书特别好,发人深省,非常适合做事迟钝木讷的汉斯国学习一下):&/p&&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5ab744a090d1c588f886d_b.jpg& data-rawwidth=&921& data-rawheight=&6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21&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5ab744a090d1c588f886d_r.jpg&&&/figure&&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ook.douban.com/subject/3226669/&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石油地缘政治 (豆瓣)&/a&&br&&p&德国没引进(非常值得推荐的国际政治内幕好书,豆瓣近9分,德文亚马逊只有法文原版):&/p&&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71de42f4efdcf3fab9d0cd_b.jpg& data-rawwidth=&942& data-rawheight=&64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42&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71de42f4efdcf3fab9d0cd_r.jpg&&&/figure&&br&&p&于是我又开始搜索一些英美的历史畅销书,大部分仍然是没有德文版,汉斯们都在干嘛?:&/p&&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ook.douban.com/subj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阿拉伯的劳伦斯 (豆瓣)&/a&&br&&p&德国又没引进(甲骨文丛书的所有经典好书都被眼瞎的德国人无视了):&/p&&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f539ea19227baee2376e60f_b.jpg& data-rawwidth=&929& data-rawheight=&65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29&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f539ea19227baee2376e60f_r.jpg&&&/figure&&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ook.douban.com/subj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哈布斯堡的灭亡 (豆瓣)&/a&&br&&p&德国又没引进(此书是关于奥匈帝国的,中文版都出了,居然没有德文版?汉斯傻了吗?):&/p&&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290d70f2f92429edf6b0_b.jpg& data-rawwidth=&920& data-rawheight=&65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2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290d70f2f92429edf6b0_r.jpg&&&/figure&&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ook.douban.com/subj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上帝与黄金 (豆瓣)&/a&&br&&p&德国又没引进(关于英语民族发展与崛起的分析大作,中文都出2版了,德国人真该虚心读一读):&/p&&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76cc03ddeb9a193df8b434e4de2b063e_b.jpg& data-rawwidth=&936& data-rawheight=&64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36&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76cc03ddeb9a193df8b434e4de2b063e_r.jpg&&&/figure&&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ook.douban.com/subj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隐形军队 (豆瓣)&/a&&br&&p&德国没引进(是关于世界游击队史的军事专题书,内容包罗万象,其实德国国内下一步就面临msl游击队的袭击了):&/p&&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d54bdf746e244_b.jpg& data-rawwidth=&934& data-rawheight=&64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34&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d54bdf746e244_r.jpg&&&/figure&&br&&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ook.douban.com/subj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历史的教训 (豆瓣)&/a&&br&&p&德国又没引进(这书从2015年热销至今,是杜兰特大师的绝笔力作,我都读两遍了,至今没有德文版):&/p&&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b3280cbc9aaff00330a8_b.jpg& data-rawwidth=&953& data-rawheight=&65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53&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b3280cbc9aaff00330a8_r.jpg&&&/figure&&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ook.douban.com/subj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西方文明史手册 (豆瓣)&/a&&br&&p&德国又没引进(麦克尼尔大师的历史著作如今在中国热销到沸腾,几乎出全了,此书有2个版,而在德国毫无波澜)&/p&&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8d743aa65df_b.jpg& data-rawwidth=&849& data-rawheight=&6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49&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8d743aa65df_r.jpg&&&/figure&&br&&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ook.douban.com/subj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统治史(卷一):古代的王权和帝国--从苏美尔到罗马(修订版) (豆瓣)&/a&&br&&p&德国又没引进(Finer是战后最重要的历史大师,高屋建瓴目光如炬,中文版都出了两版,德国一部都没引进):&/p&&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5a65b79b7aae0f28fdce45f_b.jpg& data-rawwidth=&911& data-rawheight=&6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11&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5a65b79b7aae0f28fdce45f_r.jpg&&&/figure&&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ook.douban.com/subj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政治秩序的起源 (豆瓣)&/a&&br&&p&德国又没引进(福山这书一出,广西师大出版社的“理想国”丛书在第二年就引进了,目前已再版,德国仍然是无视):&/p&&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a2b4c04e9da138f741dece_b.jpg& data-rawwidth=&888& data-rawheight=&63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88&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a2b4c04e9da138f741dece_r.jpg&&&/figure&&br&&br&&p&然后我又开始查找美国政治领域的畅销书,德国一向很崇美的,结果仍然失望,德国人如今的闭目塞听令人惊讶:&/p&&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ook.douban.com/subject/1048922/&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硬球 (豆瓣)&/a&&br&&p&德国仍然没引进(爱读政治书的朋友都知道这书在中国有多火,完全是美国版厚黑学,中国都出3版了):&/p&&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b6dc4c85c1035bdd518cd_b.jpg& data-rawwidth=&869& data-rawheight=&64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69&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b6dc4c85c1035bdd518cd_r.jpg&&&/figure&&br&&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ook.douban.com/subj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右派国家 (豆瓣)&/a&&br&&p&德国仍然没引进(此书在中国有两个版本,是关于美国政坛发展史的最佳读物,德国只有英文版,而且没有任何人写评):&/p&&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1b12d0afa69485_b.jpg& data-rawwidth=&934& data-rawheight=&66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34&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1b12d0afa69485_r.jpg&&&/figure&&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ook.douban.com/subject/4720006/&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峭壁边缘 (豆瓣)&/a&&br&&p&德国仍然没引进(熟悉财经图书的人都知道美国前财长保尔森的这书在中国圈内有多热门了,可惜德国瞎子们看不到):&/p&&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8b0a908aabd52c8d44a4cd42ad04de2c_b.jpg& data-rawwidth=&933& data-rawheight=&64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33&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8b0a908aabd52c8d44a4cd42ad04de2c_r.jpg&&&/figure&&br&&p&众所周知,德国和整个欧洲都面临中东恐怖主义的大问题,但我查找德国亚马逊,根本看不出德国圣母们对此有什么兴趣,中国这边则飞速引进了多部剖析和解读恐怖主义问题的畅销书,而德国出版界则是不闻不问,坐井观天,痴人说梦,发誓将圣母梦进行到底:&/p&&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ook.douban.com/subj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美国独行 (豆瓣)&/a&&br&&p&德国没引进(此书极好,批穆的观点空前大胆,我多次推荐过,非常适合欧洲圣母细读思索):&/p&&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96d0f1bb88d8fc4f380bbb1b337ac4b8_b.jpg& data-rawwidth=&931& data-rawheight=&64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31&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96d0f1bb88d8fc4f380bbb1b337ac4b8_r.jpg&&&/figure&&br&&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ook.douban.com/subj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基地秘史 (豆瓣)&/a&&br&&p&德国还是没引进(如此重要的恐怖组织研究报告,德国人居然不理不睬,被袭击只能说活该了):&/p&&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2aef30acbfc163d2ba121b45f720a503_b.jpg& data-rawwidth=&941& data-rawheight=&66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41&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2aef30acbfc163d2ba121b45f720a503_r.jpg&&&/figure&&br&&p&最后我查了一下这本书(由于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德国人真应该仔细研究了解一下中国国情以及中国政治家):&/p&&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ook.douban.com/subj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邓小平时代 (豆瓣)&/a&&br&&p&德国仍然是没引进(只有英文版,德国人似乎只对中国亿万大单感兴趣,对中国历史和国情完全闭目塞听,不知己不知彼,还想百战百胜?):&/p&&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6d0c5a4f40b6a344b992a0e51f75580b_b.jpg& data-rawwidth=&942& data-rawheight=&65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42&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6d0c5a4f40b6a344b992a0e51f75580b_r.jpg&&&/figure&&br&&p&PS:根据我十几年对德国人的了解,&b&他们的英语水平根本不足以大规模普及英文原版书,德国人的日常阅读习惯就是读德文书&/b&,德国书店的英文原版书数量很少,阅读者寥寥无几,我亲眼所见,因此它们如果不翻译引进上述非德文图书,就意味着绝大部分德国读者根本读不到了(有些人在评论区就无需为汉斯们吃力地辩护了,跪太久了真以为自己身高1米1)。&/p&&br&&p&&b&爱读书,绝对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有前途的重要标准,求知欲广博而强烈,才是民族复兴社会进步的重要条件 - 甚至是最重要条件!&/b&&/p&&p&&b&中国如今已经取代德国成为全球第二大出版市场,这就是国家走向强大的里程碑特征!&/b&&/p&&br&&p&&b&==============&/b&(:再补充几本德国没出版的好书,没想到浓眉大眼的汉斯也有成半文盲的一天?)&/p&&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ook.douban.com/subject/1005492/&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光荣与梦想 (豆瓣)&/a&&br&&p&德国没引进(这本美国社会变迁的纪实文学神作早在1979年就引进中国大陆了,还引起巨大轰动,成为中国新闻人的一代宝典,当然这些对汉斯蠢汉们是无所谓的)&/p&&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35f5adce0feaa016ab63caaa5ed316c4_b.jpg& data-rawwidth=&956& data-rawheight=&64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56&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35f5adce0feaa016ab63caaa5ed316c4_r.jpg&&&/figure&&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ook.douban.com/subject/4187474/&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西方世界的兴起 (豆瓣)&/a&&br&&p&德国没引进(诺思大师这部言简意赅的学术经典早在1989就引进中国了,据我所知就至少出了4个版本,德国佬只爱读垃圾惊险小说,对经济学完全是处于井底之蛙状态)&/p&&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15f4c3fa53b5caa7e0e86c_b.jpg& data-rawwidth=&912& data-rawheight=&64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12&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15f4c3fa53b5caa7e0e86c_r.jpg&&&/figure&&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ook.douban.com/subject/1053848/&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看得见的手 (豆瓣)&/a&&br&&p&德国没引进(这部现代工商企业理论的里程碑巨著在中国是洛阳纸贵,当然德国人忙着读八卦图片报,没时间看这个)&/p&&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63d4f35d6baa5badad791fc79d6e488c_b.jpg& data-rawwidth=&939& data-rawheight=&65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39&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63d4f35d6baa5badad791fc79d6e488c_r.jpg&&&/figure&&br&&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ook.douban.com/subj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强权与富足 (豆瓣)&/a&&br&&p&德国没引进(此书很值得推荐,是除了《大国的兴衰》之外最好的西方崛起研究著作,故步自封的德国人再次无视了)&/p&&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76c4b2ebc0a841c676e423aca85e474f_b.jpg& data-rawwidth=&954& data-rawheight=&64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54&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76c4b2ebc0a841c676e423aca85e474f_r.jpg&&&/figure&&br&&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ook.douban.com/subj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金融的本质 (豆瓣)&/a&&br&&p&德国没引进(美联储前主席的这本书在中国热销一时,并且是中英文双语版,其实,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求知欲和野心都是惊人的。。。)&/p&&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5d8bee0fc33a0_b.jpg& data-rawwidth=&948& data-rawheight=&65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48&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5d8bee0fc33a0_r.jpg&&&/figure&&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ook.douban.com/subj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令人惊艳的十年 (豆瓣)&/a&&br&&p&德国没引进(美联储首位女主席的大作,中国出版界的大事件,巴曙松翻译并作序推荐。德国那帮榆木疙瘩仍然是不理不睬)&/p&&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6bfa828d69e0bc52d775_b.jpg& data-rawwidth=&980& data-rawheight=&6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8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6bfa828d69e0bc52d775_r.jpg&&&/figure&&br&&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ook.douban.com/subject/534611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穷查理宝典 (豆瓣)&/a&&br&&p&德国仍然没引进(芒格这本畅销书在中国至少出了5个版本,销量火的都接近白鹿原了,而德国人至今还没翻译引进,对先进投资文化无动于衷,难怪你们欧盟经济停滞,活tm该!)&/p&&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72b302b1a225d5fcc9a04c_b.jpg& data-rawwidth=&963& data-rawheight=&67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63&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72b302b1a225d5fcc9a04c_r.jpg&&&/figure&&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ook.douban.com/subject/3221188/&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罗马帝国的大战略 (豆瓣)&/a&&br&&p&德国仍然没引进(这本书是当代大战略的研究经典,虽然中文版译文粗糙,但起码我们在读在努力,但昔日横扫欧罗巴的铁血汉斯们退化到不译此书的地步,有些令人唏嘘啊)&/p&&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d1c3c0def8fdceffd7d39f2_b.jpg& data-rawwidth=&940& data-rawheight=&64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4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d1c3c0def8fdceffd7d39f2_r.jpg&&&/figure&&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ook.douban.com/subj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强权与铁腕 (豆瓣)&/a&&br&&p&德国死活就是不引进(这本英国记者写的普京传记,中国目前已经出了两版,写的确实不错,但是作为整天在媒体中疯狂妖魔化俄罗斯(和中国)的德国人,却不读人家领导者的传记,真想当无脑黑?)&/p&&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91f400cf1fac8c8afe9417d_b.jpg& data-rawwidth=&960& data-rawheight=&65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6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91f400cf1fac8c8afe9417d_r.jpg&&&/figure&&br&&p&有人在评论区问我:德国人这不读那不读,到底读啥?我截了个亚马逊畅销书的图,&b&基本都是庸俗不堪的流行言情或惊险小说&/b&(相当于中国的琼瑶或黄易),自己看吧:&/p&&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9a2caf4deae950e24a8bf184bc24e352_b.jpg& data-rawwidth=&1075& data-rawheight=&58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75&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9a2caf4deae950e24a8bf184bc24e352_r.jpg&&&/figure&&br&&p&&i&有人说日本如今早已丧失进取心和创业精神,玩物丧志自甘堕落,平成养豚。。。。其实德国。。。。。跟某诈骗岛很接近,一味沉迷在“小确幸”的自娱自乐中(开咖啡馆、养宠物是热门话题),对外界风起云涌大变局无动于衷了。&/i&&/p&&p&&i&岂不知如今在国际的黑暗丛林中,大国崛起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啊!&/i&&/p&&p&&i&我们中国人过去曾经固步自封,闭目塞听几百年,遭受血淋淋的教训,现在我们必须把失去的时间都追回来。。。&/i&&/p&&h2&&i&读书报国,不忘初心!&/i&&/h2&&h2&&i&是为记。&/i&&/h2&
先说结论:前些天,我偶然发现:如今在中国市面上火得不能再火的大量引进版海外畅销书,在德国竟然根本没引进、没德文版时,我就意识到,我们真的开始崛起了!-----------------------------------我70后,文科生,98年开始在汉斯国留学,当年的德国书店和…
&p&中国的制度和文化远比美国先进。只不过还没有多少人能够意识到这点。&/p&&p&白天上班,晚上上干货。&/p&&p&并不存在的分割线。&/p&&p&&b&我打算分三步来解释这个问题:1.制度和文化的起源和本质;2.制度和文化的演变过程;3.评判制度和文化先进性的标准;4.中美对比&/b&&/p&&p&&b&长文,希望篇幅够用。&/b&&/p&&p&首先,如果忽视掉人类与生俱来的动物性谈社会制度这种话题无异于空中楼阁,所以在引言的部分先引入一个概念叫“族权思想”。&/p&&p&族权思想是自然中最普遍的一种划分种族的方式。人们讲“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就是在说这个道理。当一群有着相同目的,或者相同种族的人聚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就形成了族权,进而孕育出族权思想,它是自然界一种随处可见的管理方式。&/p&&p&“族”“权”分别代表了两种含义,“族”是指的范围,比如猴族,羊族,狼族,“权”指的是控制力。支撑族权的关键是控制力的大小,而它的特点就是拥有排他性——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丛林法则——强者生存,弱者淘汰。&/p&&p&比如狼群都是有“势力范围”的,那么这个势力范围就是这个族群的狼可以控制多大区域的能力体现。这种控制力是排他性的,在这个专属的区域内,这个族群的狼可以任意捕猎,而其他狼族是不能轻易入侵的。一旦入侵就自然会引发争斗。这是族权对外的方面。&/p&&p&那么在对内的方面,比如在狮群中,狮王享有无限大的交配权和管理权,这种权力就是它的控制力的体现。只有狮王才有群体中的最高权力,其他所有雄性都没有它的权力大,这种对于权力的支配就是控制力的体现。&/p&&p&那么为什么族权思想总会持续不断的排他呢?因为不管是动物,还是人类,都需要“安全”。&/p&&p&我们来设计一个微观的社会模型:假设宇宙中存在一个遗世孤立的理想乡,这个小小的世界是由9块大小和品质完全相同的土地构成,它们可以产出一共9份的物资,这些物资每年正好可以供给9个人——也就是这个世界的全部人口,使他们衣食无忧。可突然有一天,这个世界诞生了第10个人,那么这10个人该如何去分配这9份粮食呢?&/p&&p&以一种善良的愿望为出发点,可以设想:只要每个人都分给那个没法分到食物的人一点食物,大家每个人都少吃一点点,那么所有人都可以活下去,但这也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愿望。&/p&&p&事实上最有可能发生的就是这10个人分裂开来,划分成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团体来争夺这些食物,而有的个体甚至可以分到两份甚至更多的食物,少的则要几个人去分食一份食物。这是为什么呢?&/p&&p&因为人需要“安全”。如果真的按照那种美好的愿望去做,也就是那九个人分到一份食物后,将原本属于自己的一小部分食物分给那个没有得到食物的人,则每个人必然会想到一个问题,如果我分了食物,而其他人不分的话会如何呢?&/p&&p&并不能将这种思想定义为人性的贪婪或者自私,因为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每个选择付出代价或者承担责任,任何事物在实际运行中所关乎的都是一个人的生死。所以当一个人去想:“如果我分了,别人却不分”的时候,他就会不安。进而他可能会想:“如果我今天分给他的只是一小部分食物的话,那么到了明天会不会那个人会需要更多的分配呢?”&/p&&p&这个念头会变得更加沉重,如果我今天分了食物,明天分了更多,到了第三天对方会不会干脆抢走我的食物、甚至将我杀死呢?这样人减少了,不就等于食物的比例增多了么。&/p&&p&同样的思考也会发生在那个没有食物的人身上。他会想,就算我今天得到了食物,明天还能不能照样得到食物呢?或者说今天得到的食物仅够勉强吃饱,明天能不能设法得到更多的食物呢?你会发现人的思考方式会有一个惯性和逻辑,那就是在只想确保自身安全的时候会产生什么呢?&/p&&p&反而会产生不安。&/p&&p&疑心是一味毒药,怀疑会催生戒心,戒心一旦生成就会更加地令人不安,越是不安则越是思考对方有没有可能想要杀掉自己,这种心态生成以后再去看别人,似乎对方的一切行为和一切思想都在朝向着这个方向运转——对方要是有什么举动,哪怕平时看起来再正常不过的举动,都会被看成就要动手的信号;而对方要是没有什么举动,那就更不正常了,一定是在内心进行可怕的预谋。那我该怎么做呢?人的压力会越来越大,最终人会因为卡在一个心理关口,就是“到了明天我是否还能活着”的这个问题上的猜疑,决定今天晚上就痛下杀手。&/p&&p&那么为了更好地行动,人就会寻找同伙,这就使得人产生了团体。不管是为了更加好地保护粮食,还是为了更好地掠夺粮食,人都会形成一个组织。在整个过程中指导人们行为的这种思想就是族权思想。&/p&&p&那么有意思的事情来了,人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动物。&/p&&p&当争斗的需求产生的时候,人最优先考虑的并不一定是自己,那么还会有什么呢?&/p&&p&是可以和自己形成契约的人,也就是“我们”。&/p&&p&如果说一个人会对一个人产生非常大的不安,会看见那个人就觉得对方想要杀死自己,那么又为了什么在同时会相信另一个人不会杀掉自己呢?毕竟背叛,抛弃,诈骗等词语都是在形容一个己方团体内部发生的问题。&/p&&p&所以&b&人们为了更好地生存,就需要思考并创造出某种可以把人按某种规则区别开来,以便决定自己是可以去相信他们还是不能相信他们的东西,这就是“文化”。&/b&&/p&&p&假如有两种价值观A和B,如果你身边所有人都选择了A,那么当你选择B的时候,你就成了什么呢?你就成了“他们”。所以文化的最重要意义是什么呢?就是帮你区分谁是“A”、“B”。也就是谁是“我们”,谁是“他们”。这样一来如果从B的视角看A的话,会感觉到一丝不安。&/p&&p&这是非常正常的,因为从B的角度看去,其他人都是A,那么“他们”就都无法与选择B的建立契约。如果你是一个选择A的人话,你的内心就会非常稳定,因为你会发现周围的人都是选择A的,也就是形成了“我们”。&/p&&p&那么问题来了,在A之中没有坏人么,那么B之中就没有好人么?答案是当然有,不管是A和B之中都存在着好人和坏人,但是问题就在于——你要相信一个人,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因为你相信了一个人的同时就等于对那个人放下了一部分怀疑之心,所以那个选A的人是更愿意对选A的团体放下戒心还是对选B的团体放下戒心呢?&/p&&p&这就是人的思想,与其去相信B之中存在好人,不如更加简单的相信B都是由坏人组成的,相信他们就等于被他们骗,那么不如选择去敌视对方。&/p&&p&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你是一个A团体中的成员,那么假如一天一个A的成员说“B明天会来攻打我们。”那么你是该相信这样的话,还是该不相信呢?&/p&&p&对这个人来说往往愿意相信,人为什么往往愿意去相信最坏的结果,因为人愿意将最坏的结果当做前提来评估自己的损失。所以当这个可能的说法存在的时候,人就会相信B真的明天会来攻打我们。因为与其去相信对方不会,不如去相信对方会,因为只有这样做好了战斗的准备,才能将损失降到最低。而如果A团体中有人提议“干脆我们先杀过去吧”。那么一场战争似乎就会开始了。从开始的捕风捉影到后来的草木皆兵,重要的并不是对方真的做了什么,而在于——你,愿意相信什么。&/p&&p&为什么人愿意相信最差的结果?因为这是“我们”和“他们”的问题。&/p&&p&所以历史其实就是在围绕着族权思想而发展,那么该怎么具体地分析族权思想呢?族权思想的关键在于控制力,为了确保“安全”所以形成了“我们”,而为了更加地安全,所以会排斥“他们”和聚集资源。&/p&&p&同样以分食物为例,当一个族权势力产生的时候,其内部会因为控制力的能力高低产生内部的竞争。因为人所持有的能力是不同的,不同能力的人能产生不同的生产结果。&/p&&p&比如对粮食生产能力的不同,将会产生一种现象:在大致相同的自然条件下,由不同的人进行耕作,粮食产量的结果也不同。又比如在武力的较量中,有的人天生筋骨强壮,膀大腰圆,通过武术锻炼会成为强悍的武士,有的人则天生瘦弱,无法变得更加强大。&/p&&p&当不同的结果产生的时候,对于某个事物的话语权就产生了高低,人们更愿意推选更有能力的人成为领袖,这就是控制力产生了争斗,而争斗的结果产生了“我”。&/p&&p&当这个“我”的控制达到极致的时候,就形成了“王权”。在不同的时代对于“王权”的称呼有所不同,但是王权是由族权内部竞争而出是一个发展的必然,当“我们”和“王权”产生以后,社会就会开始发展。这样一来一个必然的结果就会产生,这就是“他们”的出现。&/p&&p&当“我们”,“王权”,“他们”三个要素出现的时候,人类社会所共同经历的第一个大时代就出现了,这就是氏族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我将“我们”替换成“公族”,而“他们”替换成“旁族”。&/p&&p&人们为什么要选出王权来,表面上看是因为王权能力上的强大,大家对他是有一种敬畏之心。其实不然,大家选出王权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王权又是否能够拥有真正的权力呢?&/p&&p&答案是:不一定。&/p&&p&控制力是一个极不稳定的事情,为了说明这点,这里将引入另一个关键的、核心的东西,这就是社会资源。&/p&&p&社会资源指的是社会在运行过程中产出的总量,减去成本,等于的剩余价值。社会资源要如何分配,决定了一个社会的制度和文化运行的情况。&/p&&p&那么氏族时代要如何分配社会资源呢?答案是真正占据最大比例的是公族,而不是王权。最受压迫的是旁族,所以人类文明的最初形态中都大量地使用了奴隶制度。&/p&&p&&b&怕篇幅太长,不展开说了。简单地说,可以把制度看作是用于分配利益的一份合同。而文化则是用来划分你可以和什么人共分利益的的一种方式。&/b&&/p&&p&一个新制度想要建设成功需要四个条件的支撑,它们分别是:制度理论,斗争纲领,文化思想,社会阶段。&/p&&p&对于一个制度来说,首先要满足的条件,就是它要在理论阶段是完善的。这种完善并不是指它要创造一个“完美社会”,而是要是“可以实现”的。假如一个制度的提出根本没有任何可实现的可能,那么这个制度的建设本身就极容易失败。一个优秀的制度创造者首先就是要了解当时社会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矛盾是什么,然根据矛盾的来创造出解决办法。在思考中反复地辩论和修改,以达到完善的目的。这一点还不算难。&/p&&p&真正困难的在于后三项,有了一个制度以后,首先需要考虑的事情,自然是如何实现它,也就是斗争纲领的出现,&b&一个可操作的斗争纲领才是制度可以实现的关键。&/b&&/p&&p&比如,墨家为什么消亡了?&/p&&p&墨家以“非攻”“兼爱”的口号,想要建立一个理想化的社会。但是这本身就存在问题,也就是说,墨家的理论制度是完善的,但是,墨家不能制造出可操作的斗争纲领。&/p&&p&也就是说,对于墨家来说,人到底能不能实现人人爱别人呢?也就是我们所期望的一个超级的理想化社会呢?&/p&&p&理论上是可以的。可以说一切大规模的“排他”根本原因都是社会资源不足造成的,所以,如果当社会资源达到一个无限大的时候,那么自然人人就可以爱别人了。因为那时候人们不再需要通过排他来增加自己的控制力,那么自然可以。&/p&&p&但是在春秋战国可以么?&/p&&p&显而易见,不可以。所以墨家没有、也无法创造一个可以实现的斗争纲领,那么理论再好都无法实现,最终的结果,就是在历史长河中消亡了。&/p&&p&那么文化思想有什么作用呢?这是人们非常容易忽视的地方。文化思想其实作用非常之大,以至于&b&“忽视了文化的作用,再好的制度也将瓦解。”&/b&&/p&&p&因为文化思想的存在意义就在于可以构建起支撑制度的核心观点。也就是说,制度的任何理论观点,都需要用文化的核心思想去做支撑。&/p&&p&那么文化思想到底是什么呢?&/p&&p&文化思想实际上同样是一种“无形”的欲望,但是这种“欲望”却大多是向善的,可以看到任何文明中,大多的文化思想都是积极,乐观的,并且绝大多数都是利于群体的。比如讲求牺牲精神,奉献精神。&/p&&p&也就是说,“无形”的思想成了有形的制度和斗争纲领的一种补充条件,如果说向恶的“无形”欲望是破坏制度的一种威胁和隐患的话,那么“无形”的思想就是专门克制向恶的欲望的一种利器。&/p&&p&因为有形是难以对抗无形的,无形可以变成任何有形的,有形就难以防住无形的渗透。但是无形的思想却可以防住向恶的“无形”。&/p&&p&道理非常简单,人们之所以选择群居,是因为群居不管从效率还是安全性上来说都比独居要好很多。既然是群居,那么人们自然期待向善的欲望,那么惩恶扬善就成了一个社会产生凝聚力的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p&&p&如果相反是惩善扬恶,那么社会就变得一片散沙,必然瓦解。所以一个成熟的社会都是惩恶扬善的,这就使得无形的思想,刚好可以克制向恶的欲望。&/p&&p&这就是道德的作用。道德像一张无形的大网一样罩住向恶的心。因为人们都是渴望向善的,所以道德比恶更加宽广,不管恶的形式和形态如何改变,作恶本身就是被否定的。所以一个支持制度的文化思想就非常关键了。&/p&&p&如果有了这样的文化思想,那么自然可以支撑起制度的建设,这就是文化的作用,切不可小看文化的作用,因为只有配套的文化才能稳住人心。&/p&&p&这里要举个例子,就是中国第一个王朝秦朝的灭亡。表面上看,秦朝灭于小人作乱,二世昏庸。但是深入去分析,你会发现秦朝亡于“没有文化”。&/p&&p&为什么说秦国没有文化思想的支持呢?&/p&&p&因为新的制度需要新的文化思想上的支持,而秦国恰恰在这方面,缺少真正的突破。这是一个偶然,也是一个必然。&/p&&p&因为法家的理论,存在一个缺点。&/p&&p&在中国的法律史上曾经爆发过一次争论,那就是“子产铸刑书”,子产把刑法公开于世,并且宣传要用法律治理国家。这时候晋国的叔向就写信给他,告诫他不要让“法”单独出“礼”之外,这样做的结果只会造成人们一旦精通了法律就会钻空子,造成法律的崩溃。&/p&&p&那么,这场争论中谁是正确的呢?&/p&&p&我认为,是叔向。因为法家存在一个根本性的漏洞,那就是法家也好,法律也好,刑罚也好,都存在一个必然的前提,那就是法家与法律想要真正的发挥作用,就首先要做到:&/p&&p&“法家之学重行不重心,诛行而不诛心,法制可成。”&/p&&p&该怎么理解这句话呢,这是看待法家的关键,可以在影视作品中经常性的观看到一句话,那就是&b&要维护法律的“正义性”。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错误的&/b&。&/p&&p&&b&什么是法律?法律最重视的不是正确与错误。也就是说,法律不关心行为人的善恶,只关心行为人是否违反法律。&/b&这才是法律的最高精神,“诛行而不诛心”就是一切法律的核心,“诛”指的是看待事物用什么标准。&/p&&p&举两个例子,比如说,某甲曾经举报某乙的暴力犯罪行为,结果某乙出狱后,某天夜里某甲被人虐杀在野外。所有人都认定嫌疑人某乙是杀人凶手:他有动机,有作案时间,有能力,有前科,但是不管这个人下手是多么地凶残,多么地没有人性,可是如果控方所出示的证据不足,就不能判这个人有罪,就要放了他。即便所有人心里都认定他就是凶手,可只要没有足够的证据,光靠凶手有动机、两人有过节之类模棱两可的东西就是不能判罪。&/p&&p&另一个例子是,如果一个家徒四壁的孝子为了自己的母亲而去偷吃的,那么该不该论罪呢?也许这个人仅仅是因为想要得到些吃的而违法,但是也应该毫不留情地依法进行惩处,因为法律最关心的是“是否违法”,而不关心动机的善恶。&/p&&p&所以,说得更加深入一点的话,法家和法律都是一种“有形”的理论制度,规范了何种情况是犯罪,何种不是。如果遇到没有明确的“有形”的证据,比如杀人的凶器,比如偷盗的赃物,那么便不能以“有动机”或者“有预谋”这样的心里的“无形”的思想去论罪。&/p&&p&这表面上看起来是非常公平的,但实质上,却存在着根本的危机。&/p&&p&因为任何“有形”的制度都难以长久地、持续性地击败“无形”的思想,这才是叔向给子产写信的根本,“无形”的思想可以变成任何的“有形”的行动,这才是法律的根本问题。&/p&&p&也就是说,如果单纯的讲究以法家之道治国,最后,不但不能持久强大,还存在客观上的危机。&/p&&p&理由就是,“无形”的思想变化得太快,而“有形”的制度只能跟随者“无形”变化,那么结果自然就会落入下风。并且它还限制了法家思想的发展。&/p&&p&有一句话我们都听过,那就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p&&p&那么为什么是“道”不如“魔”高呢?在我们的现代社会中也有这样的现象,那就是新型犯罪形式总是层出不穷,刚刚严厉打击掉一种犯罪模式,马上新型犯罪又出现了。&/p&&p&这个原因非常简单,那就是执法部门作为保护普通人的一种组织机制,它具有一种后置性——如果人们不犯罪,就不能随意抓人。&/p&&p&也就是说,“犯罪”是触发“追查”的前提条件。进一步说,认定犯罪和违法是需要依靠法律的。那么“法律”是“有形”的,比如抢劫、偷窃都是犯罪,那么只有当人犯罪了并触犯了法律,才能进行“追查”。&/p&&p&“有形”的法律是固定的,但是相比“犯罪”的欲望来说,就要逊色很多,因为欲望是“无形”的。一些新型犯罪通常都是寻找“有形的法律”的盲点,然后进行犯罪。这样的犯罪方式,通常会造成“法律”的滞后性。而欲望却可以使得一些人不断地研究“有形的法律”,这样无形的欲望就可以变成任何有形的犯罪。&/p&&p&表面上看起来,有形的法律可以防范有形的犯罪。但实质上,无形可以变成任何有形,这就使得法律往往跟不上犯罪的发展步伐——总要先有新型犯罪,然后法律进行跟进,进行修改,弥补这个漏洞。&/p&&p&但是,一个“有形的法律”需要严格的审查,因为如果设计不当,则有可能造成这个法律变成恶法,使它虽然是打击了犯罪分子,却更多地会对正常生活的广大民众造成打击和妨碍。所以法律需要严格的审查和修改,从它出现到真正颁布实施,通常需要非常久的时间,但是“无形的欲望”,却可以在一瞬间就产生。&/p&&p&&b&这里顺带讲一下海洋法系的问题。举美国的例子好了。&/b&&/p&&p&对于美国来说,最有趣的一点就是不同的地方法律不同,甚至可以说到了一地一法的地步,这就是因为美国的独立战争中是13区各殖民地联合抗击的结果。&/p&&p&所以,不同的区的法律都有不同,他们的法律最大的特点就是满足于自己区域,为了自己内部的风俗和情况来制定法律,最终形成一部法典。&/p&&p&这就造成了一个现象,那就是法律多而复杂。表面上看起来海洋法典可以不断地更新自己,它的更新速度要比大陆法典强。但实质上,法律就是法律,有形的法律与无形的欲望之间博弈,最终无形的欲望一定会更占优势。&/p&&p&其实海洋法系的优势并不存在,另外,法律过多、过细、过于繁杂,使得普通人根本无力了解法律,只能选择请律师,这就导致了律师的费用水涨船高。直接的后果就是,对于有钱人有利,而对于没钱人有害的基本事实。&/p&&p&表面上看起来法律是公平的,但是对于在资本占有的多少面前,却非常不公平,因为法律过多,导致的结果就是越是大的资本族权在法律面前就越有利。&/p&&p&如果海洋法系仅是以判例法作为判决,那么还好;但是随着陪审团制度的出现,使得族权化得更加明显,这也是我对海洋法系意见最大的一点。对于法律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不重人情——可是参与判案的人越多,越是会使得判决变得复杂。&/p&&p&而且,当剩余社会资源充足的时候,那么陪审员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样捕黄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