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道隔热材料要求类别中的的PP和ST是什么意思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管道标准大全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管道类型如何选择 管道安装施工规范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管道类型如何选择 管道安装施工规范
上传于||文档简介
&&管​道​类​型​如​何​选​择​ ​管​道​安​装​施​工​规​范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7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例谈化学试题中隐含条件的类型
例谈化学试题中隐含条件的类型
例谈化学试题中隐含条件的类型
长沙市第21中学 邵国光
命题者为了更好地考查学生敏捷而严密的思维能力,常常在题干中设置一些隐含条件,若对试题中的文字表述不作深入剖析,很可能会使思路误入歧途,得出与实际不相符合的答案。如何挖掘试题中的隐含条件,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本文就隐含条件的类型做些探讨。
&一、隐含在实验仪器中
&1.实验仪器量程的隐含
&[例1] 实验室里需480 mL 1.0 mol.L-1 NaOH溶液,若用固体NaOH配制,则应称取NaOH的质量为(& ).
&& A.19.2 g&&&& B.20 g&&&&&& C.29.6 g&&&&&& D.39.2 g
解析:480 mL溶液中有NaOH 19.2 g,但实验室里无480 mL容量瓶,只能用500 mL容量瓶,故应称取20 g NaOH。
& 2.实验仪器精度的隐含
[例2](1996年上海高考题)准确量取25.00mL高锰酸钾溶液,可选用的仪器是(& ).
A.50 ml量筒&&&&&&&&&&&&&&&& B.10 mL量筒&
C.50 mL酸式滴定管&&&&&&&&& D.50 mL碱式滴定管
解析:量筒、滴定管均为量器,可量取液体体积,由于量筒的精确度不高,选择量筒不符合题意。滴定管的精确度符合要求,但碱式滴定管下端有一段内塞有玻璃珠的橡皮管,由于橡皮管易被高锰酸钾溶液腐蚀,故应选酸式滴定管(下端是一玻璃活塞),即选C。
&3.实验仪器量程与精度的隐含
[例3]实验室用NaCl固体配制90 mL1 mol/L的NaCl溶液,应用托盘天平称取NaCl& (&& ).
A. 5.265 g&&&&&& B.5.3 g&&&&&& C.5.85 g&&&&&&&&&& D.5.9 g
解析:若按已知数据计算,则需NaOH的质量为90x10-3Lx1mol/Lx40 g/mol=5.265 g,错选A,若考虑托盘天平的精确度,则错选B。因为实验室里无90 mL容量瓶,只能用100mL容量瓶,故需NaOH的质量为100x10-3Lx1 mol/Lx40 g/mol=5.85 g,再考虑托盘天平的精确度(0.1 g),故应称取5.9 g NaOH。,故正确答案为D。
二、隐含在实验操作中
[例4]实验室用氢气还原m& g CuO,当大部分固体变红时,停止加热,冷却后,称得残留固体质量为n g,共用去氢气为w g,此时生成水的质量为(& ).
A.8/9(m-n)g&&&& B.9/8(m-n)g&&&&&& C.9/40wg&&&&&&& D.9wg
解析:该题在题干中隐蔽一些几乎可以以假乱真的迷惑因素,既已知失氧的量又已知H2的消耗量,似乎有两个选项,这样析题时往往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忽视了隐含的信息:实验室里用H2还原CuO消耗H2的量,包括排除空气、还原CuO、冷却灼热的Cu三部分。所以题目所给的共用w g H2并不是实际参加反应用去的H2,故不能用它来计算,它是个干扰数据。剔除后,采用差量法求得答案为B。
&三、隐含在概念或规律中
&[例5]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构成分子晶体的微粒一定含有共价键&&
& B、由不同原子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
& C、两种不同的酸溶液混合,溶液一定呈酸性
& D、离子晶体也可以完全由非金属构成
解析:解答此题时若不能找出隐含在化学概念或规律中的特殊性,就易犯以偏概全的错误。(1)认为Cl2、CO2、H2SO4、CH3COOH等分子晶体中含有共价键。错选A。(2)认为NaCl、H2O等化合物是由不同原子构成的纯净物,错选B。(3)认为H2SO4与HCl、HNO3与H2SO3等混合,溶液呈酸性,错选C。认为NaCl、K2SO4等离子晶体由金属和非金属元素构成,不选D。正确思路:既把握规律共性,又抓规律的个性防止运用化学规律以偏概全,对于A、B例外的有He、Ne等稀有元素的单质不含共价键,由同位素的不同原子组成的纯净物(如:1H2H)则是单质;对于C,例外的有2H2S+H2SO4=2S↓+3H2O等;对于D,NH4Cl、NH4NO3等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D。
&四、隐含在原理中
&[例6]25℃时PH=7的(NH4)2SO4与NH3.H2O的混合溶液中NH4+与SO42—物质的量浓度之比是(&&&&& ).
&A、等于2:1&& &&&&&B、大于2:1&&&& C、小于2:1&&&& &&&&&D、无法判断
解析:不少学生认为NH3.H2O电离会产生NH4+,从而导致溶液中NH4+浓度增大,继而推断出c(NH4+)与c(SO42—)之比大于2:1。正确思路:打破旧知识的束缚,抓住问题的本质,因为混合溶液的pH=7,故c(H+)=c(OH—);由电荷守恒原理有关系式:c(H+)+c( NH4+)=c(OH—)+2c(SO42—),答案为A。
五、隐含在组成中
[例7]已知由NaHS、MgSO4、NaHSO3、MgS、NaHSO4组成的混合物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则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A.a%& &&&&&&&&&&&&&&&B.2a%&&&
C.1-1.75a%&&& &&&&&&&&D.1-0.75a%
& 解析:混合物中有五种元素,计算时似乎束手无策。但若能抓住“Na、H合起来当Mg来考虑”这一组成中的隐含条件,问题就可简化。
n(Mg):n(S)=1:1,&&& m(Mg):m(S)=3:4。
则m(Mg)%:m(S)%=3:4,m(Mg)%=(3a/4)%,即钠、氢、镁三元素总质量百分数为(3a/4)%=0.75a%,则氧元素质量分数为1-a%-0.75a%=1-1.75a%,选C。
&六、隐含在物理性质中
& & 1.物质的溶解性隐含
[例8]将等物质的量的SO2和H2S于常温下在定容的密闭容器中反应,待充分反应后恢复至常温,容器内的压强是原压强的(& ).
&&&& A.1/2& B.1/4&& C.&1/4&& D.&1/4
解析:根据题意先按反应中的物质的量找出标准,再分析可能的变化。SO2与H2S两气体反应按:SO2(g)+2H2S(g)==3S(s)+2H2O(l)进行,其比例为
V(SO2):V(H2S)=1:2时,气体的压强可视为0.按比例题意设SO2与H2S两气体的物质的量分别为2mol,反应后SO2剩余1mol,其物质的量是原来的1/4.同温同容下容器内气体的压强之比等于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所以题中气体在反应前后的压强之比为4:1.若只分析到这一步时,思维会受阻,导致错误。但因常温下水溶解SO2的体积比为1:40,所以SO2有大量溶解,尚未溶解的气态SO2远不及原来气体体积比的1/4,故压强小于原来的1/4。
2.空气浮力的隐含
[例9]00C,1.013x105 Pa时用一只塑料袋做实验,所得数据为:塑料袋的质量为35.23 g,充满气体的体积为0.45 L。充满氧气后的质量为35.29 g,充满某气体后的质量为35.53 g。该气体的分子式为(& ).
A.CO& &&&B.CO2& &&&&&C.C3H8& &&&&&&D.C4H10
解析:若根据阿佛加德罗定律推论:同温、同压、同体积的不同气体,其质量之比等于相对分子质量之比,应有:(35.29 g-35.23 g)/(35.53 g-35.23 g)=32/Mr,解之得:Mr=160.观察选项,没有式量为160的物质.错误出在哪里呢?化学原理和数学运算都无懈可击,仔细想来,题给条件下0.45 L氧气的质量m(O2)=32 g.mol-1x(0.45 L/22.4 L.mol-1)=0.64 g,为什么连同塑料袋只有35.29 g呢?相差0.58 g.此时便可挖掘出题中的隐含信息:充满气体的塑料袋受到了空气的浮力(即气体体积与空气密度的乘积),其大小为:0.45Lx(29 g.mol-1/22.4 L.mol-1)=0.58 g.同一气球在相同条件下充满不同气体所受的浮力是相等的.所以充满某气体的气球的实际质量应为:35.53 g+0.58 g=36.11g,气球中某气体的质量为:36.11 g-35.23 g=0.88 g再按思路可求得:0.64 g/0.88 g=32/Mr& 解得:Mr=44& 故正确答案为B和C。
3.密度大小的隐含
[例10](1998年上海市高考试题) 在100g浓度为18mol.L-1,密度为pg.cm-3的浓硫酸中加入一定量的水稀释成9mol.L-1的硫酸,则加水的体积为(& )
A.小于100 mL&&&&&&& B.等于100 mL&&& C.大于100 mL&&&&& D.等于100/pmL
解析:本题的条件设置比较抽象,不但给出浓硫酸的密度为字母,而且没有已知稀释后硫酸溶液的密度,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容易产生猜测心理而忽视逻辑推理步入误区。若根据硫酸稀释前后H2SO4的物质的量保持不变, 且硫酸溶液的密度随浓度的减小而减小计算求解,则容易得到正确答案。
设稀释后硫酸的密度为p1g.cm-3 ,则有p1&p,因为:
(100 g/p g.cm-3)x18 mol.L-1=[(100 g+V水x1 g.cm-3)/p1]x9 mol.L-1& 得:
V水=(200p1/p)-100& 因p&p1
&则有:V水&100mL.答案应为A。
& 七、隐含在化学反应中
1.副反应的隐含
&[例11]实验室里可用乙醇与浓H2SO4按1:3体积比共热制乙烯.要制得2.8 g乙烯,需乙醇的质量为(& )
A.等于4.6 g &&&&&&B.小于4.6 g&& &&&C.大于4.6 g&& &&&&D.大于或等于4.6 g
&&&&&&&&&&&&&&&&&&&&&& 浓硫酸
解析:根据:C2H5OH&&&&&&&CH2=CH2↑+H2O知,需4.6 g乙醇,但制备过程中随温度的升高会出现下列副反应:
2C2H5OH&&&&&&&&C2H5OC2H5+H2O
C2H5OH+2H2SO4&&&&2SO2↑+2C+5H2O
C2H5OH+6H2SO4&&&6SO2↑+2CO2↑+9H2O,这些副反应都消耗了乙醇,故需乙醇的质量一定大于4.6 g。
2.反应滴加顺序的隐含
[例12]在10 mL 0.01 mol.L-1的纯碱溶液中,不断搅拌并逐滴加入1.2 mL 0.05 mol.L-1盐酸,完全反应后在标准状况下生成CO2的体积为(& )
A.1.344 mL&& &&&&&&B.2.240 mL&& &&&&&C.0.672 mL&&& &&&&&&&D.0 mL
解析:Na2CO3与盐酸反应产生CO2的量与其操作顺序有密切关系。向盐酸中滴加Na2CO3溶液时,发生的反应为:Na2CO3+2HCl==2NaCl+CO2+H2O;
向Na2CO3溶液中滴加盐酸时,发生的反应为:
Na2CO3+HCl==NaCl+NaHCO3&&&&&& ①&&
NaHCO3+HCl==NaCl+CO2+H2O&&&& ②&&
发生反应的过程是分步进行的,产生的CO2取决于按方程式①中n(Na2CO3):n(HCl)=1:1进行反应后,HCl的剩余的量。很显然,根据不同的操作顺序、不同的计量系数,进行物质的量过量分析,才能以不足的一方来计算CO2的量。本题是向Na2CO3溶液中滴加盐酸。因
n(Na2CO3)=10-4mol&n(HCl)=6x10-5mol,盐酸与Na2CO3反应生成NaHCO3,盐酸的量都不足,故不可能再继续与生成的NaHCO3反应产生CO2,答案为选项D。
3.反应进程的隐含
[例13](1997年全国高考试题)向50 mL 18 mol.L-1H2SO4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铜片并加热.充分反应后,被还原的H2SO4的物质的量为(& &&)
&&& A.小于0.45 mol&&&&&&&&&&&&&&&&&&&&&&&&& B.等于0.45 mol
C.在0.45 mol和0.90 mol之间&&&&&&&&&&&&& D.大于0.90 mol
解析:题干中隐含了“反应进行过程中硫酸的浓度会逐渐变小”这一条件.若只考虑
Cu+2H2SO4(浓)==CuSO4+SO2+2H2O被还原的硫酸为参加反应的硫酸一半,即:
50x10-3Lx18 mol.L-1/2=0.45 mol.若将思路停留于此,解题陷入误区,导致错选B.事实上,随反应的进行,硫酸的浓度会逐渐变稀,当稀释到一定程度时,铜就不能与稀硫酸反应了,所以被还原的H2SO4的物质的量应小于0.45 mol.答案应选A。
4.化学反应方程式的隐含
[例14]在含有1 mol HNO3和2 mol H2SO4的混合稀溶液中,加入1.5 mol Cu,加热,充分反应后产生的气体体积在标准状况下约为(& )
A.5.6 L&& B.11.2 L &&&C.22.4 L&&& D.44.8 L
解析:分析本题时,若认为Cu只与稀HNO3反应,根据化学方程式:
3Cu+8HNO3==3Cu(NO3)2+2NO↑+4H2O,可知Cu过量,计算得V(NO)=5.6 L,得出错误的答案A。导致失误的原因是:忽视了H2SO4中的H+、Cu(NO3)2中的NO3-组合成HNO3与Cu可发生反应这一隐含条件.因此该反应可用如下离子方程式表示:
3Cu&& +&& 8H+&& +&& 2NO3-==3Cu2++2NO↑+4H2O
&3mol&&&& 8mol&& &&&2mol&&&&&&&& 44.8L
1.5mol&&& 5mol&&&&& 1mol&&&&&&&&&& V
由计算可知,H+过量,Cu与NO3-完全反应,得NO的体积V=22.4 L,正确答案为C。
八、隐含在数据中
1.数据的隐蔽性隐含
[例15](1995年上海高考题) 纯净的碳酸氢钙试样在高温下分解,当剩余的固体质量为原试样质量一半时,碳酸氢钙的分解率是(& )
&& A.50%&&&& B.75%&&&&& C.92.7%&&&&& D.100%
解析:初看起来,要计算碳酸氢钙的分解率,由于原试样的质量和已分解的试样质量均未知,一时竞束手无策.但仔细分析碳酸氢钙分解前后的质量变化可知:当Ca(HCO3)2完全分解时,剩余固体的质量应大于Ca(HCO3)2质量的一半,即:&&&&&&&&&&&&&&&&&&&&&&&&&&& & Ca(HCO3)2==CaCO3+H2O+CO2
162&&&&&& 100
100g&162x(1/2)g 这说明题中隐含着不仅Ca(HCO3)2完全分解了,而且还有部分生成的CaCO3分解了,Ca(HCO3)2的分解率应为100%,故选D。
2.数据的暗示性隐含
[例16]在容积为V L的密闭容器中盛有2LA(g)和1LB(g),一定条件下发生下列反应:
3A(g)+B(g)& &&nC(g)+2D(g)达到平衡后,A物质的量浓度减少1/2,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增大1/8,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n值为(& )
&A.1&&& &&&&&&B.2 &&&&&&&&&&&&C.3&&&&&&& D.4
解析:本题若按常规解法求解,则显得繁琐,解题时若能挖掘出题中隐含条件:从正反应开始建立平衡后,混合气体总质量未变,而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增大,这说明反应后,气体的物质的量减少了,即存在关系式:n+2&4,n&2,选A.无需计算可直接得解。
3.数据的迷惑性隐含
(1)虚设数据迷惑:即试题给出的数据是解题不必要的,把本属于概念判断型或规律应用型试题伪装成计算题,这是命题者精心设计的“陷阱”,意在声东击西,使答题者落入“圈套”。如想准确无误的越过障碍,必须能理清思路,化解迷惑,揭示本质。
[例17]将NaCl和NaBr混合物mg溶于水后,向所得溶液中通入足量Cl2,反应后将溶液蒸干得固体(m-2)g,则通Cl2前原溶液中Na+、Cl-、Br-的物质的量之比不可能为(& )
A.4:3:1&& &&&&&&&&&B.3:3:1& &&&&&C.3:2:1&&&& &&&&&&&&D.3:1:2
解析:如果读题之后马上按已知数据列式计算,实际上陷入命题者设置的圈套。通过虚设数据,本题貌似计算题,实际上考查的是电荷守恒原理。即溶液中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等于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n(Na+)=n(Cl-)+n(Br-),只有选项B不符合此关系。立即可得答案为B。
(2)多余数据迷惑:即试题给出的数据,既有必要数据,又有无用数据。无用数据的给出达到鱼目混珠的目的,常常对考生思维产生极大干扰作用。
[例18]有在空气中暴露过的KOH固体,经分析知其中含水7.62%、含K2CO3为2.38%,取此样品1 g,加入到3.65%的盐酸(密度为1 g.cm-3)46.0 mL中,过量的酸再用7.0%的KOH中和至中性,最后将其加热蒸发,所得固体的质量是(& )
A.1.07 g&&&& B.3.43 g&&&& C.4.0 g&&&& D.4.5 g
解析:粗看起来,这是一道关于多步反应的化学计算题,且已知数据多,但仔细分析后会发现,有些数据是多余的,是命题者故意设置的干扰数据。
对计算题而言,最重要的是分析。即:简化题意,理清脉络,分析推进,顺序求解。先作分析如下:
含杂质的KOH 1 g& &3.65%的盐酸46.0 mL& 7.0%的KOH& 溶液蒸干& 固体(KCl)
(水7.62%、K2CO3为2.38%)
故可判断最后所得固体成分是KCl。根据原子守恒,KCl的物质的量一定等于K+的物质的量,也一定等于Cl-的物质的量。过程中只有第一步操作中引入Cl-。
设最后所得KCl的质量为x,有关系式:HCl&&&& ~&&&& KCl
&&&&&&&&&&&&&&&&&&&&&&&&&&&&&&&&& &36.5&&&&&&&&&&& 74.5
&&&&&&&&&&&&&&&&&&&&&& 1g.cm-3x46.0cm3x3.65%&&&&& x
解得:x=3.43 g,答案选B。
(3)隐含数据迷惑:试题给出的数据比较隐晦不易为考生直接利用。考生必须具备洞察能力和创新能力,善于化暗为明,化曲为直。
[例19] 已知由丙烯酸(C3H4O2)与己烯(C6H12)组成的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则混合物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A.11A/8&& B.3A/8&&& C.(48-66A)/56& &&D.(48-45A)/56
解析:本题只给出了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A,而碳,氢元素的质量分数间又没有确定的关系,似乎很难求解.但若将丙烯酸(C3H4O2)等效变换为[(C2H4)(CO2)],则其中的(C2H4)与己烯(C6H12) 碳氢原子个数比为定值(C:H=1:2).
根据:CO2&&~ 2O,可求得其中CO2的质量分数为:11A/8, 则CO2中碳元素质量分数为(12/44)x(11A/8)=3A/8.
碳氢原子个数比为定值(C:H=1:2) 的部分:(C2H4)与己烯(C6H12)的质量分数为:(1-11A/8),则此部分组成中碳的质量分数为: 6(1-11A/8)/7.
故混合物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A/8+6(1-11A/8)/7=(48-45A)/56,选D.
(4)干扰数据迷惑:有些试题数据完整,若按部就班,则陷入了命题者设置的繁琐计算中,若能发现题干、选择项中某些特殊规律便能轻松作答。
&[例20]在密闭容器中盛有H2、O2、Cl2的混合气体,通过电火花点燃,三种气体恰好完全反应,冷却至室温后,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为25.26%,则容器中原有H2、O2、Cl2的分子个数比是(& ).
A.6:3:1&& B.9:6:1&& C.13:6:1&& D.10:6:1
解析:容器内进行的反应为:2H2+O2===2H2O,H2+Cl2===2HCl;三种气体恰好完全反应,即:
n(H2)=2n(O2)+n(Cl2)。观察选项,只有C符合。
发表评论:
馆藏&42287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中国国家标准分类目录之
下载积分:30
内容提示: 中国国家标准分类目录之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21|
上传日期: 21:56:02|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中国国家标准分类目录之
官方公共微信查看: 954|回复: 3
速冻调理鸡排执行标准SB/T10379中的类别
在线时间261 小时
阅读权限50
签到天数: 345 天[LV.8]以坛为家I
主题帖子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640, 距离下一级还需 560 积分
速冻调理鸡排执行标准SB/T10379中的产品类别哪一项& & 菜肴类吗?&&还是肉糜类!
(拜师无门)
在线时间2143 小时
阅读权限100
签到天数: 67 天[LV.6]常住居民II
主题帖子积分
本帖最后由 食为轩 于
09:23 编辑
我觉得属于菜肴制品类,应为肉糜制品有重组的工序而鸡排就是处理调味在速冻!
(199.56 KB, 下载次数: 5)
09:21 上传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在线时间261 小时
阅读权限50
签到天数: 345 天[LV.8]以坛为家I
主题帖子积分
我&&觉得也是!谢谢
(食品从业者)
在线时间10062 小时
阅读权限150
签到天数: 532 天[LV.9]以坛为家II
主题帖子积分
食品论坛版主勋章
食品论坛版主勋章
食坛知名勋章
食坛知名勋章
食品论坛认证会员
2014年度魅力人物
2014年度魅力人物
2015年度魅力人物
2015年度魅力人物
终身魅力人物
终身魅力人物
食坛传奇勋章
食坛传奇勋章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燃气管道隔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