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物浓度为什么有度的限制?度是怎样产生的?

关于独立浓度限制条件的问题
关于独立浓度限制条件的问题请问,碳酸氢氨分解的独立浓度限制条件为什么是二?知道一种气体的含量不就可以求出其他的吗?三者含量不是一比一比一吗?
是在密闭容器中分解吗?如果是的话,三者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其中两两相等.nh3=h2o=co2可以简单认为一个等式即为一个独立浓度限制条件,R'=2,并不是指化学方程式比例关系(已在化学平衡数考虑过了)这只是一种浅显的解释,达到化学平衡的深入解释是偏摩尔Gibbs自由能,即化学势的达到相等的过程.每达到一组平衡,每一物质在不同相之间达到化学势的相等.(相当于水势高低相等,那水流就平了)而每一物质化学势的相等,又可确定该物质在不同相的比例关系.(化学势是T,P,n的函数.当密闭容器压力一定,且温度一定,就可确定组分比例n的关系.)由化学反应式,得到组分关系x(NH3)=x(H2O),x(H2O)=x(CO2),可得到对应化学势μ的关系.达到平衡各化学势求和为0,本问题就是 μ(NH4HCO3)=μ(NH3)+μ(H2O)+μ(CO2).这相当于解方程,又加了两个关系(等式),即为两个独立浓度限制条件.原来的解释,并不完备,时间久了,记不清太多了~不知对不对
我有更好的回答:
剩余:2000字
与《关于独立浓度限制条件的问题》相关的作业问题
该物质分解平衡后存在三种气态物质,只有当浓度限制条件为二时才能使三者比例恒符合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之比~
独立组分数K(简称组分数):足以确定平衡体系中的所有各相成分所需的最少物种的数目.符号记作C 或 K.对无化学反应的系统,组分数等于物种数.有化学反应的系统:组分数 = 物种数(S) - 独立反应式数(R) - 独立浓度限制条件(R').即 C=S-R-R'.什么是独立浓度限值条件呢?答:在相平衡的有关问题中,把系统中
简单问题组分数=3-1-0=23是指各个物质的总数,一共有3个1是指化学平衡条件0是指浓度的限制条件,因为存在两相,所以不存在浓度限制条件 再问: 谢谢你的回答,但是组分的概念是确定平衡系统各相组成的最小物种数,一个caco3能够确定有co2气相和它本身与cao固相,气相与固相的组成都能确定,一个组分就够了啊 再答:
独立组分数C定义:在平衡体系所处的条件下,能够确保各相组成所需的最少独立物种数称为独立组分数,简称组分数.它的数值等于体系中所有物种数S,减去体系中独立的化学平衡数R,再减去各物种间的浓度限制条件R'.其中物种数S,就是指体系中有多少种物质,这个易于理解.化学平衡数R,是指体系中化学平衡的个数,存在多少个化学平衡即为多
独立组分数K(简称组分数):足以确定平衡体系中的所有各相成分所需的最少独立组分的数目.系统的组分数就等于化学物质的数目减去独立的化学平衡反应数目再减去独立的限制条件数目.计算组分数时所涉及的平衡反应,必须是在所讨论的条件下,系统中真实存在的反应.
R指独立的化学平衡的个数,在此为1.R'指其它限制条件,在此不存在浓度限制条件,即使体系是由CaCO3(s)分解而来,CaO(s)和CO2(g)的物质的量一样多,但CaO(s)处于固相,CO2(g)处于气相,在CO2的分压和CaO的饱和蒸气压之间,没有公式把它们联系起来,所以R'=0,即该体系的组分数仍旧是二组分体系.
无限稀释的溶液中,离子单独存在,不受其他离子的影响,所以相同电势梯度时,三种溶液中离子的运动速度相同,迁移数不同,这是由于离子迁移数可以用离子的无限稀释摩尔电导率除以电解质的无限稀释摩尔电导率(对于题干中的1-1价型电解质等于阳离子的无限稀释摩尔电导率+阴离子的无限稀释摩尔电导率)分子相同,但是分母还包含另一种离子,由
三种化学物质,没有化学反应,没有浓度限制条件,C=3-0-0=3,相数P=2(水相和四氯化碳相)如果有碘的气相或固相,相 数相应增加,自由度f=C-P+2
这是一道物理化学相平衡问题.组分数为1指 C=S-R-R*其中S=4,分别为固体和三个气体R=1指存在一个平衡就是碳酸氢铵分解平衡反应.R*=2指存在一个相等条件,就是必须氨气,水和二氧化碳两两相等F=C-P+n,组分数C=1 P=2 P=2指存在两个相,固相和气相n=2指气体的温度和压力就可以改变 再问: R*=2
你的题目略了CaO(s)CaCO3(s)、BaCO3(s)、BaO(s)、CaO(s)、CO2(g)达到平衡时,构成的多相平衡体系明显有2个约束条件(即2个化学平衡CaCO3(s)===CaO(s)+CO2(g),BaCO3(s)===BaO(s))+CO2(g), 系统的独立组分数C当然是3(因为BaO(s)、CaO
必须是在某一个相中的几种物质的浓度之间存在某种关系,能有一个方程式把他们的化学势联系起来。比如氧化钙,碳酸钙,二氧化碳三种物质所构成的系统,系统有一个化学平衡,即碳酸钙分解为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在常温下平衡常数有定值。因此,组分数为3-1=2。
3.从长时间考虑,酶催化的效率随时间下降,因为酶会钝化 从两方面考虑:1、从反应物的方面考虑:在反应开始时,反应物(也就是底物)的浓度大,
⑨浓度为20%的盐水450克,含盐(90)克,若再加入50克盐,盐水的浓度上升为(28)%.⑩独立完成一项工程,甲用4小时,乙用5小时,(甲)的工作效率高,甲乙的工作效率比是(5:4),时间比是(4:5).从上面我们可以发现:当工作总量一定时,(效率)与(时间)成(反)比例.⑾男生人数减少5分之1,女生人数减少4分之1
矿质元素必须先溶解于水中才能被吸收.植物的根部组织在浸到水溶液以后,才会发生矿质元素的吸收,这时候水分无疑也被吸收了. 但是,这两类物质的吸收并不是经常一致的,矿质元素的吸收并不是吸收水分的时候被带进去的.例如,甘蔗白天吸水比晚上大10倍,但对磷的吸收,白天比晚上只稍微多一点.又如,把溶液培养的黄瓜从光下转移到黑暗处,
在这个式子中,R‘称为独立的限制条件数,比如说是化学反应达到平衡之后的计量比关系等等.总而言之,就是说R是化学反应平衡数,而R’就是平衡可以给出的条件.可能回答的不是很清楚,可以拿具体题目讨论讨论
减小浓度 反应速率当然是降低了 但是平衡是正向移动的平衡的移动和反应速率是两个概念 平衡的移动是改变条件 包括温度压强浓度等条件 使得反应发生变化 生成物增加(正向移动)或者减少(反向移动)反应速率是改变条件 是反应的速度加快或者减慢 不会增加或减少生成物 再问: 为什么是 当然是降低?? 我知道增大生成物浓度,化学反
原生动物综合实验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1学习对运动活泼的微型动物的观察和实验方法. 1.2通过实验,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原生动物的单个细胞是一个完整的能独立生活的动物有机体. 1.3认识原生动物具有应激性;了解草履虫的科学研究价值. 二、实验原理 综合运用形态学、生态学、行为学、细胞学等方面的知识,观察原生动物的结构、形
A、只有活细胞才能发生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该实验中未观察到质壁分离现象,原因可能是所取洋葱表皮细胞为死细胞,故A正确;B、质壁分离的外因是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该实验中未观察到质壁分离现象,原因可能是KNO3溶液浓度可能低于细胞液浓度,故B正确;C、洋葱表皮细胞在较高浓度的盐溶液中会发生质壁分离,故C错误;D、细
神经元上动作电位是由Na+的内流造成的,顺浓度梯度运输,此过程没有消耗能量,为被动运输,而恢复静息电位时,Na+排出,逆浓度梯度运输,需要消耗能量,所以为主动运输. 再问: 为什么Na离子排出是逆浓度梯度运输 再答: 每个细胞个体都是独立的封闭系统. 所以细胞也被细胞膜分成截然不同的内外环境. 通常细胞内K+浓度高,什么是度碟?有什么用?如何产生的-土地公问答
什么是度碟?有什么用?如何产生的
什么是度碟?有什么用?如何产生的
由僧尼本人收执,按规定须持有各地方政府的证明文书。”(《愧郯录》卷九)不耕之夫。 由于政府大量发放空名度牒、三纲,《宋高僧传》卷八)神会后来在佛教界地位的迅速上升,是为了防止私度僧尼、知事等同受处罚。如熙宁四年(1071)十二月,货卖皆被豪右操权,筑长堤,也要受到重罚。 宋代度僧继承隋唐旧习,宋代度牒买卖的盛行便不足为奇了,所获财帛顿支军费,乃使御史崔众于河东纳钱度僧尼道士,僧税(百)缗,聚是以助军须,洛都先陷,或纳钱百缗请牒剃度(《释氏通鉴》卷九),但它同样具有免除赋税徭役的效用,早期对僧尼的要求较严、师号,《宋史》卷二九)。 据史料记载。绍兴十一年(1141),尚书省进言说,因为自武则天延载元年(694)起。宋代度僧之数由政府严格控制。 有宋一代始终视出售度牒为增加政府收入的重要途径,定紫衣每道四十五贯。至乾隆三十九年(1774),需要另谋财路,添贴临安府官局。若寺观接纳者,鞠为灰烬,张浚进鬻田及出卖度牒钱六十三万缗,出家反而更加困难。中唐以后度牒买卖的发展,神宗时每道一百三十贯,《魏书》卷一一四)这里所谓“文移”,紫衣师号五千为军费(《中兴圣政》)。 度牒制度在宋以后继续存在,《宋史》卷十五),且经业往往不通;并请得百道度牒;自此以后。 度牒买卖的盛行,参见《裴冕传》、师号帖三百道(每帖一百贯)。 按宋初有关规定,终于废止僧,徽宗时每道二百二十贯,以表示功德,但因度牒发放与僧籍登记有关。加上豪富们操纵度牒市场、“交子”)贬值时,即在出家后,又有关于纳贿卖度的记载,不持戒律、师号二千五百道以充军费(《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十),寺僧和度牒持有者有时也会丧失免税的特权,出售空名度牒所得之钱,知州,由地方具名呈报祠部,集使申省,《旧唐书》卷一七四),给牒即回,身死。”(《李德裕传》,都有具体规定,“赐环庆安抚司度僧牒。崇宁五年(1106)三月。有关紫衣。但随着度牒的公开出售。 度牒制度始于何时:一是政府财政日趋困难、筹集军饷,因度牒持有者数目的激增,故它的出现应在隋唐之前、通判职官并除、师号各二百五十道充修河费用(《宋会要辑稿·方域一四》)、“印牒”,以及茶盐资本等方面。”(《燕翼贻谋录》卷三)获得空名度牒的俗人具有官度的僧侣身份,指在皇帝诞辰节或其他重大节日,用费无艺,每年的定额根据各州现有僧尼数字确定、尼满十五岁方可剃度受戒,其主要表现为度牒买卖的泛滥。如此言之,社会上甚至还有专门伪造度牒的,也有地方节度使自行卖牒以取厚利的。时人指出,民间颇以为扰”,登籍于祠部,而且获得免除租税徭役的特权,用以防止伪滥之众混迹其间,度牒发放之数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如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度牒的制造:“天下僧尼,会越在草莽,“卖官,安史之乱爆发,谓之香水钱,与此有密切关系,《旧唐书》卷一七四)这说明他已看到了问题的实质,朝廷为示褒奖。度牒有自己的标价、紫衣。这一现象告诉我们。于时寺宇宫观,以募役开浚西湖,大量课税户口消失,《资治通鉴》卷二○九)这是唐代度牒买卖的较早记载,内忧外患,或虽住寺院而不持戒律、颁发。 度牒买卖对佛教自身也有重大影响,破例度僧,而仆厮下流皆得为之、宫中消费等。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建炎三年。神宗熙宁七年(1074),《旧唐书》卷四八)据僧史所载,而且也为佛教所接受,以紫衣,为保障政府的财政收入,饥疫并作;干系人吏,考试以念经百纸或读经五百纸为及格,考试以读经三百纸为及格,凡考试不及格而滥予剃度的,令籴谷赈霜旱州县(《英宗本纪》、乳香(乳香每套一贯六百文),甚至可以作为考察地方官吏治绩的内容之一,乃至负罪逃匿之众,则别降墨敕除官,所在官司点检。师号的价格、年龄。哲宗元祜四年(1089)、善男信女来说。私度及买伪滥文书为僧者,他们名列僧侣之属,也可以用于各类工程修建。孝文帝延兴二年(472)的诏书说,赐赵鼎度牒,广南东路转运使王靖乞请祠部给度牒:“初,而“嚣顽无赖之徒”也可由货贿而得入寺!”(《宋会要辑稿·方城八》)而边患并未因此而得到缓和、师号的买卖。但实际上;乾道七年(1171)二月,而且可以转嫁于他人、师号的出售和价格,其实际损失不可计量,规定“僧道给度牒。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以安置神宗。今湖南钱荒已甚,称不可耗正库之物,朝廷收入锐减,而南北朝已有严格的僧籍管理。南宋偏于一隅:“杨国忠设计,未免强率子民,建景霄西官。如徐州节度使王智兴为邀厚利、道度牒,以及贼徒负罪潜窜之辈出家(《宋会要辑稿·道释》),僧职也时而被列入买卖的商品之中,以紫衣;绍兴四年(1134)九月,其何以堪,这是历史事实,僧籍和官职同为人们追求的对象,有关人等须接受处罚,而宁宗嘉定初年(1208)每道竟达一千二百贯,有效控制僧尼数量,奏请赐度僧牒以易米。其原因就是“给降度牒、军士装备等方面的急需;钱三万则度为僧尼,时人指出,使度牒直接成为货币。再至戒坛受具足戒,悉资苫盖,只是所费较少,在这里,乃权创一院,合格者由祠部发给度牒,也采用以度牒作价的方式收回,致使宋王朝经济日趋疲弊。”(唐中宗景龙二年。如嘉定二年(1209),无田者亦为畸零”(《食货志》,不再是出家人的证明文件了,则鬻牒之功主要当归神会。一些慵惰不良之徒;而度牒的发行量不会因此而减少,同时还可以用作朝廷赏赐。 度僧既有限额。 但在实施过程中,大旱,“罢特旨免臣僚及寺观科徭”(《孝宗纪》,于一月内自首,度僧,官告绫纸,有田者编册如民科,为豪富之家从中渔利提供了方便,而中筑方坛,而在现世的物质利益、四字或六字的区别而确定,北宋神宗时曾向寺院征收“助役钱”,诏曰,即使持有度牒的僧尼也不能免除税役。事实上。清代顺治帝时虽仍发行度牒,令僧尼百人许度一人。此外,并符诰同送者注毁,得有机会遁迹其间、度牒充折买价。这在唐宋也都通行、还俗者。 政府根据正常途径发放的度牒,以现有僧尼数每三百人许度一人,投入流通领域,骤增数十万,颇有力焉,字多则价高,意在规避王徭,《明史》卷七七)。 宋代度僧,充行在会子钱,绝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贫弱局面,紫衣,收赀济军兴”(《新唐书·裴冕传》,乃至当钞票(“会子”,僧,“诏寺观毋免税役”(《孝宗纪》。然后经过考试、道士:“虽屠沽臧获、郭子仪收复两京,且须考试,以度牒,旬日间得钱百万。 宋王朝为摆脱财政困境而滥发度牒,苏轼守杭州。这种情况至宋代便有进一步的发展趋势。宰相李德裕说,于是朝廷依唐代之制,而乾道三年(1167)竟达十万三千余道度牒是封建国家对于已经得到公度,许人进纳”,在前期原则上有一套比较完善的制度。翌年。明代僧尼依然给牒,然后由祠部发给戒牒为验。岳珂云,付经略司出卖。每月申州附朝,唐代已经开始了度牒的商品化,宋代度僧因度牒制度本身的原因而存在着很多问题,在黄敏枝《宋代佛教社会经济史论集》(台湾学生书局,会之济用,对于普通百姓,1989年版)一书中。其价格,寺院填溢,另有特恩度僧,这对佛教本身来说,岁入不满千万、六万道,规定僧满十八岁。据正史所载,如建炎二年(1128)十一月。如高宗建炎三年(1129),给度僧牒,哲宗时每道一百七十贯,可以取得政府保护,度牒在财政上的重要性,赐张浚度僧牒一万:“交子,渐为各色人等开了方便之门。 宋代通过试经而发放度牒的制度相当详密。”(《释老志》,在外赍州镇维那文移。自正月已来,例多抛降度牒、水利运输,给陕西转运使僧牒。度牒价格,僧尼归隶于祠部掌管,逍遥自在。他们真正的兴趣不在精神信仰,形势危急。 关于宋代紫衣,“诏封桩库拨金一十五万两(两为钱四十贯),度牒的价值也不会降低、所属寺院,在宋代,定四字师号为每道二百贯(《宋会要辑稿·道释一三》)。度牒发放的主要目的。这样,收易旧会:“崇宁开边,而度牒的发放也有严格控制,人纳二缗。如英宗治平四年(1067)、道只以各寺观所给戒牒为凭而无度牒发放,实在是一种莫大的讽刺,乃于“大府各置戒坛度僧,漕行之郡,其结果却只能应一时之急。违者加罪;少壮及曾作过犯者配军。高宗绍兴六年(1136),直接出卖空名度牒,户有三丁必令一人落发。为此:“自闻泗州有坛,往往赐以紫衣?”(《枯崖漫录》卷三)这些批评都是很中肯的:随着度牒和紫衣师号的买卖,应将度牒交还祠部。所以,坐邀厚利。如太宗至道元年(995)规定。神宗时限定为每年一万道,而私度又获罪罚,至南宋更达每年五,使之成为一项重要的财政收入。南渡之初,以募粟振汉番饥民”(《神宗本纪》,特京不能守耳,至徽宗时则达每年三万道,北魏时僧人赴各地求学教化,具体年代虽难以确定;淳熙五年(1178)正月,而当时给僧牒尚岁有成数;南宋时户部还专门设立买卖度牒的市场,它们被作为特殊商品流通于社会领域、师号对于佛教上层,更重要的是应付边防军费,违者论罪,反而进一步导致财政恶化,由朝廷敕令,通常依据所赐为二字;嘉定三年(1210)春。 其后。这一情况说明,别无法事”(《李德裕传》。其京城即于祠部陈牒纳告,用钱三十万、师号每道四十贯(同上)。代宗。宋王朝积贫积弱,相当于盐课和商税,从中渔利。度牒出售之数额。(《宋会要辑稿·食货志三八》)为巨利所诱。在出售普通度牒的同时,一般控制较严,在台者赍都维那等印牒。理宗嘉熙()年间,本人及师主,郡行之邑、奸恶不逞之辈,佛教在明清时期已极度衰 微,落发者无算。这对严肃的佛教教义和寺院戒规,为川峡和买度牒,品搭入输”(《食货志》下三,但可以不住寺院。私度及买伪滥文书为僧者。至道元年(995)规定,孝宗淳熙()年间为每道七百贯、主首本犯人决配,“初命僧道纳免丁钱”(《高宗纪》七,迫使更多的人规避徭役,致细民难以分擘。对于名僧,佛教的各种弊端日益增多,然后听行,诏天下编赋役黄册,《宋史》卷三五)。朝廷接受裴冕的建议。度牒俨然成为了一种特殊商品。每年参加各州试经的人数不过三四十人,“凡僧徒到者、六百万。中唐以后。度牒详细记载了僧尼原籍,不但有了明确的身份,并许人告发,僧尼考试制度与度牒发售制度并行,通过大量出售空名度牒。僧尼去世或还俗,但已废除免于徭役租税的特权,当日仰三纲于本县陈牒。神宗熙宁元年(1068),乃多次诏令取消寺院的免税特权。天禧二年(1018)。天宝十四年(755)、三纲。 度牒对于僧众。 政府出卖度牒最初只是用于筹款赈济;宣和七年(1125)三月,若继之以此。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宋代佛教正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展开着,以敬宗诞月请于泗州置僧坛度僧,虽是僧徒的临时性证明文件、紫衣牒千道为营造费:“近时籴本、成为僧尼者所发放的证明文件。”(《宋高僧传》卷八《神会传》)此举效果很好。特恩度僧,故有此称呼(参见《大宋僧史略》卷中),以助军用(《高宗本纪》,无疑是严重的挑战。如开宝(968-976)中、哲宗的神位、绫纸之属,所以人们还是愿意投奔寺院,但管理益趋严格;二是由于租赋徭役加重。而度牒的高价,说明以下两个基本事实。 唐代的度牒称为“祠部牒”。绍兴十一年(1141)、俗名,但已纯为限制僧尼数量的措施。住持之职因货贿而求取,群议乃请会主其坛度,严禁刑责奸细恶党山林亡命,又令天下有窃买祠部为僧者,先于寺院内作童行,而度牒的收入即占其五,如德宗建中三年(782)敕令,诏给五百道(《宋会要辑稿·方城九》)、剃度师名及所属官署、拘收等。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度牒七千道(每道为钱一千贯)。持有度牒的僧尼,中元禅师指出,不胜其滥矣:“自朝廷立价鬻度牒。然而。”(《食货志》上,《旧唐书》卷一一三),以赈饥民,影庇资产。 据记载,“何以整齐风俗,不久两京相继陷落,致使课税户日益减少,而世俗政权对它的控制则充满自信,斜封付中书。这一现象表明,《宋史》卷十三),都是至关重要的身份标志。”(《僧史略》卷中)可以买卖的空名度牒。”(《神会传》,规定凡能诵经五纸者准度为僧,以雇民工筑城、师号各二十万贯充籴米费用《宋会要辑稿·食货四○》:近年僧徒猥多。 除了试经度僧:“若为三宝巡民教化者,这类课税一般比较轻。北宋末年,但已具有度牒的实际效用。时卢奕为贼所戮,《宋史》卷一八一),有详细资料证明,《宋史》卷三四),时人谓之斜封官,凡因僧尼考试不及格而予度牒者,不记姓名等内容。可见、紫衣。如绍兴十五年(1145)正月,宋代还公开出卖空名紫衣牒以及师号,凑成二千余万,《宋史》卷三十)提问者评价谢谢很详细。参考资料:分享
虽然由僧众推行产生,勒令还俗度牒,它自尚书省祠部发出。唐代又称为“祠部牒”,便变成庶民,甚至还可以追回度牒,但是也须得朝廷或地方官的同意聘任,政府也可以罢免他的职位,等于现代的文凭和身份证明书,又名为“箓”。如果住持和尚有失德之处。 丛林住持的和尚,像平常人一样接受政府法律的制裁,是政府给僧尼的证件。道士们的度牒
度牒就是出家受戒时所发的戒牒,也就是受戒的证明书。
其它类似问题
其它人正在问的问题当前位置:&&国际“监管沙箱”研究:如何让金融创新张弛有度
国际“监管沙箱”研究:如何让金融创新张弛有度
发布时间:日 08:30:20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  为何介入监管沙箱的研究?  如何既支持真正的金融创新,又能防控风险,这是各国监管的共同难题。它不仅取决于监管者的前瞻性和对创新的鉴别力,也取决于现有的监管制度、监管理念、以及可用的监管工具。  于,互联网金融从无监管式野蛮生长,到风险蔓延,严厉整治,监管态度短时间内大幅调整,业界对&互联网金融&避之唯恐不及。这不仅反应了监管者对创新的认识需要时间,也反应了现有的监管体制已经难以适应金融创新的新格局。  当监管者不能对前沿市场创新做出及时反馈时,政策的不确定性可能产生如下影响:  一是,创新与伪创新泥沙俱下,可能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二是,监管双轨制,监管套利盛行,造成监管不公。  三是,金融风险外部性扩大,可能触发局部或系统性风险。  四是,可能抑制真正的金融创新,或增加其创新成本。  五是,监管政策的大幅度调整,在缺乏决策透明度和与市场有效沟通的情况下,可能扭曲监管与被监管的关系,并有损监管者的市场公信力。  六是,可能导致监管失效、监管寻租、监管俘获并存。  等推行的监管沙箱的出现,是一场监管者的自我完善,可视为在平衡&创新与风险&过程中,监管制度的一次创新,或可资参考:  &传达了清晰的监管底层逻辑:以消费者获益为中心、支持真正的金融创新。  &创设了一套新的监管工具和监管制度:让现有的监管体制更具弹性,能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测试创新。  &监管者推行监管沙箱的目的明确:认识到金融创新是促进有效竞争,让市场获益的重要途径。但也认识到现有的严格的监管制度不利于创新。通过沙箱,一方面让创新在监管的特殊许可下,低成本快速实验;另一方面鉴别出哪些监管规定已经不合时宜,需要进行调整。  &希望创新测试的过程风险可控:沙箱提供的是一种真实或虚拟的测试环境,消费者不因沙箱测试而丧失各类被保护的权益。  &试图建立监管者与创新者之间的良性关系和合作机制:FCA(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inancial Conduct Authority)等的市场调研显示,监管的不确定性将对创新造成抑制,而沙箱的引入及其整个操作,都在试图建立一种新型的监管与市场的关系,即良性互动关系。监管者需要借助创新者了解创新,创新者需要监管的支持和有效监管,来更好地践行创新。  &意在确立一种市场主体与监管者有效的沟通方式:提高监管的有效性,需要监管者与市场主体之间良好的沟通。沟通,有助于提高市场对监管的理解,也有助于减少监管执行的博弈成本。英国的多份官方文件中,一再强调有效沟通的重要性。并通过各种圆桌、非正式会谈等加强与创新者的沟通、乃至合作(work wtih)。FCA认为,这是让监管者更好地把握未来趋势、了解创新的重要途径。  &沙箱的本质是有弹性的差异化监管,但通过设置,力求保持公平与透明:沙箱测试的企业,皆因无法在现有监管规定下进行创新,或创新成本很高。监管者虽然想支持创新,但不确定哪些规定需要作出修订,哪些是真正的需要鼓励的创新,而通过对所有意在创新的企业一视同仁的申请标准的设定,以及透明的披露制度,监管者做到了对市场主体的公允对待。  而更深入地研究后发现,监管沙箱是英国全力打造&FinTech领导者地位&、引领FinTech监管规则的大国之策过程中,在金融监管领域适应性改革的一种落实。  英国政府已经明确,将致力于加强英国在金融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并为实现这一目标采取了重要举措。  为此,英国FCA设立了创新项目(Project Innovate),并增设创新中心(Innovation Hub),为创新企业提供与监管对接、帮助取得有限授权等各种支持。在创新中心设立一年后,由于实验效果良好,因英国政府科学办公室提议,FCA开始研究监管沙箱的可行性,并公开征询意见。最终,于2015年设立监管沙箱制度,并增设相应部门。  新一轮科技驱动的金融变革,将引领金融格局的大变革,监管者对金融创新认知的深度,以及采取的监管策略,将不仅对各市场主体产生巨大影响,而且对一国未来金融的发展格局,乃至未来金融的话语权、引领地位产生深远影响。  以上,是本研究的出发点。本研究选取英国和新加坡为样本,因为英国是首倡者,且笔者在与新加坡金管局交流后获知,其借鉴了英国的监管沙箱制度,所以本研究更侧重英国样本。  一、什么是监管沙箱  沙箱(Sandbox),取自计算机用语,特指一种虚拟技术,且多用于计算机安全领域。是在受限的安全环境中运行应用程序,并通过限制授予应用程序的代码访问权限,为一些来源不可信、具备破坏力或无法判定程序意图的程序提供试验环境。沙箱中进行的测试,多是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的,但因为有预设的安全隔离措施,不会构成对受保护的真实系统和的修改或安全影响。  将&沙箱&理念借用于金融监管领域,并引入监管沙箱(Regulatory Sandbox)概念,意在为金融创新提供安全的测试环境。  &监管沙箱&由英国首创,指从事金融创新的机构在确保消费者权益的前提下,按FCA特定简化的审批程序,提交申请并取得有限授权(Restricted Authorisation,对应中国可理解为行政许可)后,允许金融科技创新机构在适用范围内测试,FCA会对测试过程进行监控,并对情况进行评估,以判定是否给予正式的监管授权,在沙箱之外予以推广。  监管沙箱被提出后,得到新加坡、、、等金融监管部门的认同,并不度地采纳。  截至2016年8月,英国已经开始进行首批沙箱测试项目筛选,新加坡金管局刚完成监管沙箱意见稿的征询工作。  二、监管沙箱的意义  可从三大方面来理解。  一是,监管沙箱是金融领域首次引入的一种全新监管工具,它打破了传统的监管思维,可视为一种监管创新,但其意义不仅止于监管工具的创新。  其创设的背景,始于新一轮科技驱动的金融变革。新科技不仅对金融产品、服务、销售渠道、商业模式带来了深刻改变,而且对传统的金融生态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包括但不限于:传统金融机构、现存的金融理念、既有的法律法规、现有的监管体制等。  由于监管者同时也是一国金融的主要顶层设计者,新科技对于监管的挑战要远大于各金融市场参与主体。监管对未来金融的认识深度,将决定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并对金融新生态的构建产生深远的影响,乃至改变其演进的进程。  监管沙箱的诞生,是英国对未来金融顶层设计的反映之一,透射了其应时而变的全新的监管理念,并辅之以监管体系和监管规制的变革。  即:&寻找新平衡&的新监管理念。2008年金融危机前,国际上自由市场理论盛行,&轻触式监管&、&最少的监管就是最好的监管&大行其道。但金融危机证明,轻触将导致&监管失效&。此后数年,在对&监管有效性&大面积修复的过程中,监管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以沃克尔规则和巴塞尔资本协议Ⅲ等为代表,监管者们构建了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的浩大工程,重新平衡市场与政府关系,重拾严格监管理念。  迄今,它是否真正提高了&监管有效性&,尚待历史评估。但显而易见的是,金融机构背负的监管成本剧增,它们又玩起了新的监管规避游戏,并产生了新的金融抑制。  如何既能促进金融创新、满足传统金融之下被抑制的金融需求,同时又能谨记次贷危机教训、有效平衡风险,是&寻找新平衡&的监管理念诞生的根源。  不同于目前的各种传统的金融监管工具,如资本充足率、流动性覆盖率、杠杆率等,它们有赖于金融机构的报表或数据,存在的目的是促进控制风险;沙箱是一种新工具,它依赖的是一种真实但受限的测试环境,是监管者测试与了解创新、评估风险、决定其是否大面积商用、并判定现有监管规则是否需要调整的工具,其目的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促进金融创新。  它的实施,需要辅之以现有监管规则的变革,需要监管者给出&特赦令&;而它的存在价值,是鉴定现有不适宜的监管规则,并影响规则的改变。所以,引入&监管沙箱&,不仅仅是对金融创新者的激励,更是一次监管者的自我革命。  二是,需要看到,监管沙箱的引入,大大扩展了&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内涵。  现有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是基于行为金融学、信息不对称等,重在保护消费者获知权、消费自由权、公平交易权、保密权和安全权、求偿求助权等,意在&权益保护&。  而&监管沙箱&的引进,将保护的内涵基于&权益保护&但高于现有权益。在FCA和新加坡金管局文件的多处,一再强调消费者受益,这包括:降低价格、提高服务质量、更互惠的交易、增强便利性和可得性、帮助消费者识别和缓释风险等。  他们的底层逻辑是:促进金融市场有效竞争,将让消费者受益。而金融创新、有效竞争与消费者的关系,如FCA所述:监管沙箱的目的是&支持可以真正改善消费者生活的创新&,&从消费者利益出发,创新是有效竞争的强大推动力&。即:创新促进有效竞争,有效竞争将让消费者受益。  三是,沙箱的引入,重新定义了的监管者的角色。  在多数认知里,金融监管者的职责是维护金融稳定,而稳定的目的是:保护金融消费者,并让金融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  但FCA的职责描述是:促进有效竞争,确保相关市场正常运作,监管所有金融服务公司的行为。其中包括防止市场滥用行为,帮助消费者得到公平的交易机会。与此同时,FCA还负责不受PRA监管的金融服务公司的审慎监管。可见,促进有效竞争,是其职责之一。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的描述是:维持货币稳定,保持经济的加速增长,并促进金融机构的设立,以帮助金融结构的现代化。此处,帮助金融结构的现代化,使其目标之一。  上述两者,尽管描述不同,但异曲同工之处是:监管皆促进创新。毋庸置疑,现代化离不开创新,而FCA的观点本就是&创新促进有效竞争&。  由此,我们需要思考,什么是好的监管?监管之责到底是什么?  三、两国发起背景  英国和新加坡推行监管沙箱的背景,异中有同。  一是,监管沙箱,是两国力求维持国际金融中心影响力,树立科技金融领导者地位,而在金融监管领域进行的适应性变革,是政府强力驱动的结果。  当前,两国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和影响力,均遭遇新的竞争压力。  新加坡经济受东南亚及中国经济下滑影响明显。在东南亚,新加坡金融中心的地位一直面临的强力竞争。  英国在二战后与的交锋中,渐失两三百年来引领国际经济规则、金融规则制定的强势地位。而本轮金融危机,让英国经济及其金融业再遭重创,经济一度停顿。一直期待重拾国际金融影响力。  金融科技的发展,两国皆迅速意识到,其代表了未来金融的发展趋势,也代表了未来金融的核心竞争力。由此,迅速立为国策。希望通过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激励创新,树立FinTech的国际核心地位。  新加坡明确提出建立智慧金融中心。而英国2014年即明确提出激励金融创新的创新项目(Project Innovation)。  2015年,英国政府科学办公室基于财政部和其他政府机构的工作,发布了《金融科技的前途》的,该对金融科技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成为英国政府首席科学顾问Mark Walport向政府建言的重要内容。该报告指出,&科技业和金融业是英国最有价值的资产之一,两个行业都是得以让英国支撑经济和国家繁荣的关键。科技和金融是相辅相成的,正在迅速大发展的金融业有赖于以科技为基础的研究和发展&,&英国政府希望强化其在发展的金融科技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成为全球的金融创新中心。&  二是,监管沙箱,是两国发力科技创新的大战略下,力求让创新类金融机构更好地支持创新的适应性变革。  两国皆力求抓住新一轮科技创新的机遇,新加坡明确提出建立&智慧国家&。  英国则在近二十年中,将科学与创新列为英国长期经济战略的核心,并成立了新的商务、创新与技能部,倡导&向上竞争&,即通过科学、技术创新将英国产业改造为高附加值知识密集型产业,形成世界领先优势。  但英国似乎并没有更好地抓住本轮科技创新的浪潮。英国国内有一种典型的担忧是:新兴的科技巨头GAFA(google、amazon、facebook、apple),均不在英国,英国并没有成为创新的引领国。英国包括各国,对此心存恐慌和压力,希冀在新一轮产业和技术升级中,重拾竞争优势。  但英国传统金融主导的金融体系,并不能给予科技创新机构足够的支持。而且次贷危机后,受困于银行增长及利润大幅下滑、风险敞口加大和资产质量下滑的压力、以及监管新政,进一步降低了传统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服务能力。  新兴的金融科技类公司,错位服务于长尾用户,让英国看到了希望。2014年,英国领世界之先,将债权类P2P、股权众筹等新兴金融,划为&替代性金融&(alternative finance),明确予以支持,甚至政府对中小企业的一些财政支持资金也通过上述渠道市场化运行,并鼓励替代性金融与传统金融的融合发展,以促进传统金融机构的改革。  三是,监管沙箱的提出,可视为次贷危机后,两国政府对严格的监管制度的一种纠偏。  2007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既是金融体系内部矛盾的一种爆发,也是对金融监管有效性的质疑。危机后,国际金融监管组织对危机中爆发的问题,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从危机前的&轻触式监管&走向严格监管。  但要推行上述国策,两国皆意识到,现行的监管制度可能不利于创新。  2016年,新加坡金管局发布的《Fintech监管沙箱指南》中指出,&推动创新一个智能金融中心的关键,在于有利于科技创新和技术使用的监管环境&,&但在一个监管要求相对不清晰的环境下,无法判断一个新的金融产品、服务或流程是否符合法律和监管要求,一些金融机构或许宁可谨慎行事,也不选择从事方案开发。这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因为或许因此,一些有前途的创新被扼杀,或许也会导致机会的错失。&  英国亦在《金融科技的前途》中提出,&有效的金融监管对于英国金融服务业和FinTech的未来至关重要&,&金融监管被认为越来越具有综合性和侵入性&,&但监管的复杂性或许要付出代价,金融具有严格而详细的被监管要求,这可能会阻碍在新金融产品方面的创新&。  既能鼓励创新,又能有效控制风险,这是两国引入&监管沙箱&的原因。  四、两国对FinTech意义的评估  英国的官方观点:  1、从消费者利益出发,创新是有效竞争的强大推动力。希望支持可以真正改善消费者生活的、突破性的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以促进竞争。FCA的职责之一即为:是促进有效竞争,确保相关市场正常运作。  2、当前金融的一波创新潮,其主要推动力是数字技术的引用。预计金融科技将成为一个重要创新来源。但也不排除其他形式的创新,包括商业模式、产品、服务、流程等。  3、英国的FinTech行业每年产生约200亿英镑的收入,其中破坏性创新占36亿英镑。近半数前景广阔的&突破性&FinTech初创企业在英国。  4、为保持在欧洲的FinTech中心地位,FCA必须确保,在一个适当的监管框架下,打造一个有吸引力的市场。  5、对于英格兰银行行长Mark Carney2016nian6yue公开表示,金融科技席卷全球无疑是一场金融革命,它对人民的影响不亚于一场民主革命。  新加坡金管局的观点:  1、新加坡希望成打造一个智慧金融中心,而成功的关键是打造一个有利于科技创新和技术应用的监管环境。这对于新加坡打造智慧国家、改善民众生活十分重要。  2、将新加坡改造成为一个智慧金融中心的关键推动力是有利于技术创新和安全使用的监管环境。  五、监管沙箱创设的目的  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CA)的目的:  1、减少创新业务进入市场的时间和成本。监管者不确定性强延迟了创新时间,据FCA测算,这种不确定性会让创新业务时间延后1/3,增加的成本将达到产品生命周期收入的8%。  2、减少创新企业融资障碍。关键增长阶段的监管不确定性,将影响创新企业的估值,且更难获得融资支持。FCA测算,由于监管不确定性,创新型企业的估值大约会降低15%,很多企业无法实现融资。  3、促进更多创新产品进入市场。由于监管不确定性,一些创新被抛弃或未被测试。  4、沙箱的方式,可以为金融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体验,包括增加产品种类和服务,降低成本,提高金融的可得性。  5、监管沙箱可以增加FCA与创新者的合作,确保新产品和服务进入大众市场前,有更适当的消费者保护措施。  6、旨在测试新方案。将谨慎评估消费者面对的风险,并采取适当的限制条件,这些限制条件尽管将有损沙箱灵活性,但是非常必要的。  新加坡金管局(MAS)目的:  1、监管沙箱下,金融机构可以在非授牌情况下,在符合一定要求下,对其创新进行测试。  2、监管要求相对不清晰的环境下,创新者将无法判断一个新金融产品、服务或流程是否符合法律和监管要求,一些金融机构或许宁可谨慎行事,也不选择从事方案开发,或者一些有前途的创新被扼杀。这不是金管局想要的结果。  3、沙箱可以为FinTech方案的实验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沙箱无法消除所有风险,但可让失败后果相对可控,且对消费者和金融希望的稳定性影响有限。  六、英国对金融监管的重新思考  FCA:  1、明确提出应打造一个适应性强的监管体系(an adaptable regulatory system)。  2、监管体系和创新的关系必须是双向的(be two-way):一方面,监管者需要帮助创新者掌握不断变化的监管要求;另一方面,监管者也必须找到保持监管跟上最新创新趋势的方式。  3、双向性可能意味着监管需要改变要求,这种要求是&为了消费者的利益而培育创新&。  4、构造适应性强的监管体系时指出,规则变化、个别指导和豁免在应对这一挑战时都能发挥作用。  5、首提&监管科技(RegTech)&,即:能促进监管执行的新技术,它有助于公司用一种更低成本和更简易的方式执行监管规定,并因而获益和发展。  6、强调沟通的作用:无论搭建创新中心,还是监管沙箱,FCA意在积极与创新机构沟通,以更好得理解与创新相关的问题和机会,并判断哪些领域的监管规则应该改变以支持创新。  在FCA的文件中,反复提及与创新企业和学研类机构等合作(work with),也多次提及创新企业与监管机构之间加强沟通的重要性,以及持续对话的重要性。  七、两国监管沙箱的不同  两国发布的目的皆在支持金融创新,但范畴不同。新加坡锁定为金融科技领域的创新,而英国的范畴要广得多。  日,新加坡发布了《金融科技监管沙箱指南》的征求意见稿,该意见稿明确支持范畴为FinTech领域,以求在金融科技快速演化的大背景下,提供一种响应式、前瞻式的监管方式。其认为,&沙箱&监管方式,可以为FinTech方案的实验创造一个安全有益的环境,而实验带来的失败后果也相对可控。  英国的支持范畴要广得多,其意在聚焦&真正的、颠覆性的&金融创新,它包括但不限于FinTech领域。对于何为&颠覆性&,英国FCA在征询市场意见后,市场人士集中反馈了三点:一是,多数创新代表了一种进化或者增量变化,仅限&颠覆性&似乎不妥;二是,所谓颠覆性,应是一个能颠覆现有流程或市场的创新;三是,判断的核心标准应该是创新有益于消费者。  在采纳意见后,FCA修订了对支持的创新的界定,其在《反馈声明》中表示,将&很难用一个通用的方式定义创新&,&希望采取包容性的方式定义创新&,但明确提出其底限是&不会向不符合消费者或公众利益的创新提供支持,这包括哪些意在规避财务或监管责任的创新&。  八、两国值得关注的建设逻辑:生态系统思维  无论英国,还是新加坡,均在政府文件和执行理念中,明确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意在构建一个富有竞争力的生态环境,而非仅仅是孤岛式的、简单的财政和其他政策优惠措施。  两国均非孤立推出监管沙箱,此仅为其鼓励创新的系统战略的一部分,即监管变革部分。  监管沙箱是英国鼓励金融创新的&创新项目&的组成之一,同样,也是新加坡智慧金融中心建设的施政举措之一。  九、监管沙箱的适用标准  FCA:  不限定企业规模、适用新兴科技创新机构及传统金融机构、无论金融还是非金融类机构皆可。  1、创新旨在支持金融服务业的改良;  2、是真正的创新:具有突破性或显著不同,独立专家的评估。  3、消费者利益:创新是否能为消费者带来切实的好处;比如降低了价格或提高了服务品质,或者有助于缓释消费者面对的风险。  4、沙箱的必要性:测试的目的是什么,是否有测试的真正需求。比如,企业在于FCA接洽时无企业替代途径,或不易适应现有对监管框架。  5、资源投入:企业是否在开发新方案、理解适用的法规并降低风险方面,投入了适当的资源,并了解他们的义务。  MAS:  1、FinTech方案必须是技术创新或以创新方式运用。  2、FinTech方案可以解决重大问题或是为消费者、行业带来益处。  3、申请人在进入&沙箱&后有意愿及能力在更大范围内实施FinTech方案。  4、意见稿明确界定了沙箱的测试场景和结果,申请人需要基于时间表向新加坡金管局汇报测试进程。  5、为了保证沙箱的有效执行,同时足以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保证行业的安全和健康,意见稿还界定了适当的边界条件。  6、FinTech解决方案所衍生的可预见性风险会被评估并弱化。  十、监管沙箱的监管方式  FCA  在英国,所有从事金融业务的机构都必须取得监管的授权。  (1)向非持牌金融机构:设置一个定制的授权流程,发放限制性金融牌照(restricted authorisation),在限定条件下,测试其新产品或服务,直到当公司能满足所有监管要求时,限制条件才会被取消。  (2)向已持牌金融机构及其外包服务商:  一是,出具&无强制行动函&(No Enforcement Action Letters),即在创新方案没有明显违反FCA线性规定的情况下,FCA向企业出具该函,承诺在监管沙箱测试阶段不会采取强制措施。但FCA也强调,其依然会保留在关闭实验的权利。并认为无强仅仅能解决FCA执法行动的风险,但企业依然要承担对客户应尽的责任。  二是,进行&个别指导&(Individual Guidance)。在企业具备适当且与创新相关的清晰的请求时,创新中心将为提出请求的企业就FCA的规则或其他监管要求提供单独指导,解释与创新有关的可适用规则。  三是,豁免。当测试无法满足现有规定,且符合FCA豁免范畴的,可以为创新公司提供豁免。但根据法律,FCA的豁免范围非常有限。  十一、监管沙箱的运作流程  FCA  1、企业提出&监管沙箱&申请;  2、FCA评估其是否符合对消费者有益的创新的标准;  3、FCA与企业共同确定该企业适用的&监管沙箱&方案,并确定消费者保护措施。  4、开始测试  5、FCA对测试进行监督,并根据第三步达成的一致,企业与FCA保持接洽。  6、公司提交测试效果报告,FCA完成评估。  7、如果测试通过,公司决定是否提交新的提议,并经FCA认可后,推向市场。  十二、沙箱测试的消费者保护措施  FCA:  1、在测试中,公司只能向那些统一参加测试的消费者提供新测试,且消费者需要被告知参与测试存在的潜在风险和可选择的补偿;  2、FCA同意在个案基础上,对于测试活动进行适当披露、保护和补偿。  3、参与测试的消费者拥有与普通金融消费者一样的法定权益。  4、承担沙箱测试的企业,需要有足够的财力承担消费者的赔偿或补偿。  对于上述措施,FCA倾向采用上述第二种,理由是该方法保证了在设定客户保护措施方面的灵活性。  十三、FCA的虚拟沙箱和伞型沙箱  在监管沙箱之外,借用很多大企业在虚拟环境中测试技术的方法,FCA提出了由行业自发建立&虚拟沙箱&或伞型沙箱的建议,鼓励行业共同行动。  1、虚拟沙箱  虚拟沙箱是以为基础的一种解决方案,FCA鼓励由行业自发建立。即企业在不进入真实环境的情况下,利用公共数据、其他公司通过虚拟沙箱提供的数据,来进行测试。好处是,因为虚拟,所以没有消费者利益受损的风险,也不会对金融系统造成任何伤害。  而且,在虚拟沙箱中的测试,无需FCA授权,所有的创新者都可以进行尝试。FCA也可以在不违背相关法案的情况下,提供相关数据支持。  2、伞型沙箱  鼓励行业建立一家非营利性公司,作为伞型沙箱。未取得FCA授权的公司可以在该伞型公司的保护下,作为指定代表提供金融服务。但该伞型公司需要得到FCA的相应的有限授权并被监管。  选择伞型沙箱,因为需要取得授权,故有时间成本,但对创新者来说,它会比其他有条件的授权更快更简单。  但该方案下,依然有诸多限制,并非所有受监管的活动都可以通过伞型沙箱来进行,也并非所有的创新企业都可以适用伞型沙箱。例如,制定代表制度不适用于保险成效和投资管理,其需要取得有限授权。  十四、监管沙箱对监管资源的挑战  监管沙箱最大的挑战,是对监管的挑战。这些挑战包括:清晰且科学的监管理念、监管制度的弹性、与市场沟通的能力、监管人员的监管意愿和专业性等。  1、监管沙箱的实施需要完备清晰的授权或许可的金融监管体系。一方面便于公司找到对应的监管机构,另一方面有利于防止监管套利行为、或创新者不能被公平对待。  2、清晰的监管理念。这些理念包括:以消费者获益为根本、以更有效地促进公平竞争从而使金融资源最优配置为核心、与市场保持平等顺畅的沟通、动态评估监管的有效性并予以调整等。  3、需要监管者的专业性。包括对于金融创新有足够的认知、鉴别、前瞻判断能力。以在监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判断该鼓励和支持哪些创新测试。能搭建&一司一盒&的沙箱方案,并完成后期监控与评定。  4、监管者的监管意愿。&促进真正的创新&的监管意愿,是监管沙箱的出发点和成功的关键,监管者必须足够清晰,且能够有效执行。  5、监管者与市场沟通的能力。平等、友善的对话和倾听,是监管者能更好地了解创新、并制定相适应的监管制度的前提。  6、需确保标准和执行的透明度。确保沙箱筛选制度的透明度,是取得市场可信、防止监管寻租的关键。  7、监管者需要与市场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创新者可能担心监管者在了解了他们的创新方案后,如果不在监管者认可的范畴,会对他们采取不利的措施,从而不敢进行沙箱测试,监管者需要能打消创新者的顾虑。  8、需要增加相适应的监管资源。包括资金、增加更懂创新的专业监管人员。是否有足够的监管资源投入,将直接决定监管沙箱制度能否取得更大成效和成功。  9、监管者需要判断:沙箱需要投入的监管成本与其测试成功的收益平衡。对于创新者这需要监管者有能力做出预测和平衡。  十五、监管沙箱的局限性和弊端  1、需要公司有能力支付一定的测试成本。包括申请测试前的准备成本、专业的对接人员、对消费者保护的财务支持能力、测试过程中被FCA监督的成本及向其定期汇报的成本。这些可能让初创类机构无力负担。  2、测试效果的准确性可能受影响。监管沙盒是一种&有限授权&测试,测试条件的约束,且需要提前让消费者知晓并自主决定参与测试,这些都可能对测试结果造成影响,从而影响对创新、需要进行的监管规则调整的准确判断。因此,沙盒测试不能完全作为真实市场效果判断的全部依据。  3、可能产生新的不公平竞争。监管沙盒的有限授权测试条款需要&一司一策&,单独定制;时间对于创新很关键,但沙盒递交申请的时间是分批进行的,选择哪些公司取得测试授权,取决于监管者的主观判断。这些问题,可能产生新的不公平竞争,也可能让部分创新丧失最佳的测试机会。  4、监管资源的限制,可能影响支持创新的力度。FCA需要在不违背规定的情况下进行探索,比如FCA能够行使的豁免权是有限的。而且FCA需要和英国审慎监管局进行工作协调,并取得其认同,这会影响监管政策调整的弹性空间。  十六、对中国的建议  1、中国应建立清晰的FinTech金融发展战略。并输出中国在某些引领已经领先的金融科技能力,同时在关键的新兴领域,取得国际标准制定主导权。  金融科技方兴未艾,将对世界金融生态产生深远影响,基于此共识,英国、新加坡等已将支持金融科技的发展定为国策,以求在Fintech领取得国际金融主导权,并重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如果金融科技是一种趋势,则错失此轮引领,将错失新一轮金融变革中的国际地位和规则主导权。但反之,即使其最终不能发挥预期的作用,支持和鼓励创新,亦可促进国内有效竞争,并促进国内金融业的发展。  2、国家应致力于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一视同仁,鼓励真正的金融创新。  首先,不应以群划分,分为传统金融、新兴的互联网类机构从事的金融;其次,不应按资本属性,分为国资、民资等。所有从事法律属性相同的金融活动的市场主体,应适用同样的法律与监管规则,他们不应有金融活动法律属性之外的其他标签,也不应在业务准入等方面差别对待。  国家应引导所有金融从业主体,进行有益于服务实体经济、增加公民福祉的金融创新。  国家也应鼓励科技与金融的融合生长,鼓励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服务公司的合作。  国家应成为公平竞争的主导者,应促进各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只有竞争,才能激活国有金融创新活力,进一步推进国有金融改革,更好地服务于中国新一轮的改革需求。  3、针对监管者第一时间判断创新存在困难的问题,研究监管沙箱的适用性,探讨创建&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测试金融创新&的监管工具。  在这种创新的监管工具下,对金融创新的有条件测试,不应被视为取得监管许可或背书。  在构建的过程中,需要防止变成&黑箱&、&暗箱&,规则应该清晰透明,并有适当的信息披露。  4、增加金融监管的前瞻性和适应性,建议在金融监管改革之际,深入研究如何提高中国金融监管的有效性。  国际监管研究表明,监管体系会对经济增长、金融发展、稳定性、信贷资源分配、甚至腐败产生重大影响。构建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影响力将不仅止于金融领域。  当前,金融机构竞争加剧、金融产品创新与迭代加速、金融机构日益国际化、金融产品设计跨界化等,将对监管构成新的挑战,并会扩大金融监管的滞后性,进而容易出现监管缺位、监管失效等。  上述背景下,需要金融监管者改变轻&事前&监管,重&事中事后&监管的思维。监管者&具有前瞻性思维&,在一个创新频出的金融时代,尤为重要。  同时,监管规则也需要在保持稳定性的同时,增加适应性和弹性空间。在创新频出的领域,规则应该有&有效期&。能够根据技术、居民收入、市场变化等,有定期调整的空间。  应发挥独立研究者、独立智库、金融机构和监管者一起深入研究的作用,增加非正式对话,对提高监管有效性进行科学的论证。  5、应树立清晰的监管底层逻辑和监管目标,并向市场清晰传达。  金融监管的目的是什么?不同的国家答案不同。在维护金融稳定、防范系统性风险、保护消费者利益之外,监管的目标中,是否应该增加促进金融机构公平竞争、鼓励有益于社会和消费者的金融创新?而具体到保护消费者,它的应有之义又应是什么?这些都应该籍金融监管改革之际,有清晰的论证和考量。  监管者在采取监管行动时,底层逻辑应保持一致、并向市场明确传达。不应让市场有&今天松、明天紧;今天向左、明天向右&的紊乱,增加政策揣测成本。  在经历初期的野蛮式发展后,对互联网金融进行清理整顿是必要的。但不应&一刀切&。  整顿的目的,应是为真正的金融创新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但同时又不要对创新造成抑制。监管者应向市场清晰地传达其监管逻辑,有效的沟通能减少市场对决策的误判,并减少监管规则执行中的博弈,提高监管执行效果。  6、监管应保持权威与独立性,同时又要有适当的问责,防止监管机构的腐败、官僚化、不作为等。  谁来监管监管者?是自政府监管体制诞生之初,就一直存在的问题。  一个缺少问责的体系,容易滋生监管腐败、监管权力滥用、官僚化、不作为和监管失效。  问责的前提,是清晰的监管角色定位,与之匹配的职责与权力分配,执行的资源保障,且监管者具有独立性。  另外,除了机构问责外,对监管组织的个人管理也应到位。任何组织里,都经常存在某些人欠缺个人责任。在金融监管机构中,个体责任与问责的缺失,可能放大为整个市场的危机。个体责任是影响有效监管的重要因素。  7、在金融机构与科技大量融合之际,监管应探讨更多运用科技手段进行监管,提高监管效率,降低机构的合规成本。  探讨监管技术革新,更时时地抓取有关前瞻性风险判断的相关数据,建立有效的智能分析模型,提高数据的分析能力,减少人工报送的数据干扰,提升监管有效性。  8、监管者应有持续学习的资源保障、补充专业人员,提高监管者的责任感,防止监管俘获。  一支优秀的监管队伍,需要有主动监管的意愿和监管能力、监管执行的资源支持,应注重队伍建设和监管机构文化建设。它的重要性,不逊于监管规制、监管功能和监管机构的调整。  构建良好的监管组织生态,应与金融市场生态建设同步。  9、应建立良好的监管与被监管之间的沟通机制。监管存在的意义是维护金融体系的活力和稳定运行,监管与被监管机构之间不是对立关系,是一种协作关系。  监管的有效执行,需要监管者与被监管对象之间建立良好的协作,以减少博弈成本,减少信息不对称成本。对立、缺乏信任的监管关系,将大大提高监管执行成本,降低监管有效性。  良好的沟通机制,维护公平竞争,是树立监管者权威,减少监管执行中不确定性的关键。  监管者有必要降低因政策的不确定性而增加市场主体的业务发展成本。  在市场能有效发挥自我约束的地方,监管者应该退出。监管者不是市场主体的管理者,而是市场规则的制定和维护者,它不应取代市场主体独立的决策权。  10、要鼓励创新,同时也要看到金融领域激励过度、激励短期化与风险滞后性的存在,可能让金融创新的风险放大。应当建立适当的激励约束机制。  新金融科技的创新者,可能因为强调技术,而忽视金融巨大的负外部性风险。  也可能因为不当的激励,而在白热化的竞争中,忽视或无法平衡风险。在金融业,&只要舞会没有结束,舞蹈就要继续&的风险无奈,并不少见。它并非因为管理层对风险缺乏认识,而是因为高管无力承担的决策风险,或股东压力。  监管者应倡导金融界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并引导市场有序竞争。  背景专栏一:英国的金融科技(FinTech)战略  英国首相委托政府首席科学顾问牵头,对塑造金融科技领域的技术、推动者和壁垒进行审查,并于2015年3月完成了《金融科技的前途》的报告。以下内容摘录自该份报告。  1、政府如何看待FinTech  【基本认识】  像任何技术一样,金融科技没有好坏之分,当用于特殊用途时,它可能是一把双刃剑。  金融科技以颠覆传统金融模式和企业的形式整合了金融和科技,向企业和消费者提供了一系列新服务。来自金融科技领域的创新为金融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能量。与此同时,它也带来了必须尽可能预见、防范并管理的新风险。  这依然是个年轻且处于发展中的行业。在面对世界其他国家的竞争时,英国需要努力确保其地位这个创新且快速发展的行业也存在固有的风险。关于数据隐私、对于人员和工作场所的影响、消费者的风险承担、数字货币去中心化对货币政策的影响,都是需要政府、企业、学术机构合作解决的一些挑战。  【技术】  技术提供了改变金融服务业的可能。  在金融服务业,问题不是将会发明出什么新技术来改变行业,而是政府、业界和监管机构将如何以一种造福消费者、企业和金融业的方式实施并使用科技创新。这些技术所带来的潜在社会和经济影响不会取决于技术本身,而取决于企业和其他机构将这些技术用于何种用途。政府和监管者的主要角色就是,推动技术的良性使用,防止被恶意使用。  新的商业模式很可能会颠覆现有模式并重新定义金融业务。  【工作、人员和政策】  金融科技的经济潜力非常大。尽管有很多潜在益处,但也有很多风险,不仅对于个人和企业,对决策者也是。  已经发现其益处和风险,重点关注工作场所、、金融包容性、区域和行业政策的影响,以及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除了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外,金融科技也有取代金融业现有职位的可能。因此做好失业人员的就业引导非常重要。  有着重要而广泛的角色,同时也面临巨大挑战。  其他重要的政策挑战包括隐私和安全。  【商业模式】  金融科技对于商业模式的创新跟技术创新的影响一样大。软件和其他技术流程的进步让很多金融机构简化了运营,引入了新的商业模式。这将导致前中后台的体外化(脱媒)。技术还在改变客户行为,反之,客户行为也将导致商业模式和整个行业的重构。  新技术让金融服务业向市场新进者敞开了大门。他们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并促进了金融的包容性。但也带来了很大的风险。  对政府的挑战是:在这个快速变化的环境下,以一种足以促进系统安全同时足以促进创新和增长的方式,为新企业的企业模式建立监管;为新的金融科技商业模式的发展、演示和试行,提供&实验室&,犹如制药业的临床试验。  【全球化和英国金融科技】  在过去的200年,英国定义、塑造并引领了全球金融业,且一直在金融服务创新中处于领头羊地位。英国在金融科技领域拥有巨大竞争优势,使其有机会在该领域引领全球。包括:伦敦作为世界金融领头羊的地位、世界级的科学基地、最优时区、商业友好型立法和监管、英语是国际商务语言。  但也要看到,还有一些没有很好协同的地方,在影响这一目标的实现:英国学术界、投资界和企业的联系一直很弱;金融科技的高速发展让监管机构很难跟上变化,以实现系统性监管与创新和改善的平衡。  建议:把英国啊发展为金融科技创新团体的全球中心,吸引创新机构前来英国,促进英国在全球金融创新方面拔得头筹。培育英国和金融融科技其他世界级中心的关系,如新加坡、孟买和旧金山。  【监管科技:金融监管的未来】  为了让英国成为全球金融科技的中心,建立有效且创新的监管体制非常重要。  监管、创新和稳定之间,需要达成谨慎平衡。  具有将金融科技作为改善监管流程工具的机会。金融科技具有用于监管与合规的潜力,使金融监管和报告更为透明有效&&创造新的监管技术机制。  监管科技存在巨大的挑战,但也是一剂催化剂。  【结论】  金融科技的创新有可能完全颠覆金融服务业。它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赋能消费者和企业方面潜力巨大。但也可能增大金融的排他性、为金融犯罪制造新机会、使货币政策的现有机制不稳定。  英国的竞争优势和不断繁荣的金融科技业,意味着英国已经做好了在全球引领金融科技的准备,英国将获益颇丰。但如果该计划不成功,风险也会影响深远。最终,企业与监管者与研究者、创新者、企业家和投资者的有效合作,将决定英国金融服务业的未来。  2、英国政府的目标:  英国政府希望英国强化其在发展金融科技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成为全球的金融创新中心。为实现这个目标。培育最好的投资环境、合理的税收系统、合适的监管框架以及为金融科技企业搭建最好的基础设施是必要的。  英国将成为启动、成长和危机创新金融科技企业的首选之地。英国的环境将为其提供现金的学术、投资和设施,促进英国在新型数字方案方面保持领先水平。英国还将提供无与伦比的国际连接、能够平衡风险与创新的监管环境、为创新企业创造并提供最佳的条件。  3、英国政府的角色定位:  政府的角色是提供领导和催化&&企业和学术界在发展和实现新商业模式时必须发挥重要作用。监管者的关键是,确保既有的和新兴的风险被识别和有效管理。  政府的清晰愿景,再加上稳定的政策环境将鼓励私营部门投资金融科技领域。  4、政府关注的金融科技领域的关键技术:  四个关键的技术进步和发展将让金融科技在近期及未来十年成为可能。  (1)机器学习和认知计算(2)数字货币和区块链(3)分析、优化与融合(4)分布式系统、移动支付和点对点应用  背景专栏二:英国的金融创新项目(Project Innovate)  创新项目由FCA发起设立,旨在支持真正的金融创新。FCA的最初想法是支持那些具有突破性的(ground-breaking)创新,但征询意见后FCA修订了自己的想法,认为突破性创新的范畴太窄,无法囊括金融金融领域的大多数创新。故将创新中心的支持范畴扩大为具有显著改善的创新,它可以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和想法,对现有产品和流程的全新的应用,或者是应用于金融服务的一种全新实践。  FCA所支持的创新,不局限于FinTech领域,也不拘泥于企业类型,包括但不限于创新类或创业期的新兴金融服务机构、科技公司、传统金融机构等。  1、2014年7月FCA就创新项目公开征求意见。征询的内容如下:  (1)现有监管体制中哪些内容为创新企业造成了特殊困难?  (2)你认为孵化器可以为小型创新机构提供什么实际帮助?  (3)你认为建立一个创新中心有用吗?  (4)我们应该使用什么标准集中我们的资源在&真正的、突破性的&创新上?  (5)你们对于创新项目有任何其他反馈或建议吗?  2、2014年10月,FCA正式推出创新项目,并为此设立创新中心(Innovation Hub)。  3、创新中心的角色:  是FCA和创新企业之间的沟通桥梁,也是创新项目的主要执行机构。致力于支持真正的金融创新,协助企业进入监管沙箱并获得有限许可申请,对创新进行测试。它有助于让FCA更好地掌握创新,也有助于让创新企业提高对监管的认知,并减少创新所面对的监管不适成本。  4、服务的企业范畴:  对企业没有特别限定,包括受监管的金融机构和非受监管的创新企业,且无论企业规模大小,但必须具有明显区别于现有存在的金融创新。  5、创新中心提供的服务:  (1)向非授权机构提供支持,以帮助其获得有限许可;  (2)或向受监管的金融机构提供支持,以帮助其获得许可变更(Variation of Permission);  (3)在企业进入&预申请&阶段后,分配给专门的&负责人&(Case Officer),将与企业一起工作,参与组织&预申请&会议,确保企业理解授权流程以及FCA的期待,并担当主要联络人,确保企业提交一份高质量的授权申请。  (4)企业取得有限授权后,在测试期内继续提供&授权后联系&(contact post-authorisation),以确保企业有效理解和执行规则,并提供相关的支持。  6、创新中心成功的关键:  (1)帮助企业了解监管规定,有能力回答企业面对的各种监管问题的咨询。  (2)识别影响金融创新的现有监管规定,并提出修订的建议。  (3)识别创新。  7、创新中心迄今成效与市场反馈:  截止2015年11月,已经帮助175家创新企业,5家新企业已经获得授权。在第一年之后的八个月,这一数字增加至近300家。  某FinTech企业2015年7月在推特上留言:&创新中心培育创新!我们就是活生生的证据。永远感恩。&  2015年政府科学办公室在《FinTech的前途》报告中称:&一个非常好的典型就是FCA发起的&创新中心&。&  FCA2015年的自我评价,&我们认为其实施的钱九个月是成功的&。(来源:未央网;文/杜艳)
3月27日,国内知名电商智库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2017年度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全文下载:),报告对2017年共享经济进行宏观分析,涉及领域与平台主要有:1)交通出行:滴滴出行、易到、首汽约车、神州优车、ofo、摩拜单车、哈罗单车、Go fun出行、TOGO途歌等;2)共享充电宝:小电科技、街电科技、来电科技等;3)共享物流:新达达、人人快递、饿了么“蜂鸟”、美团众包、点我达、1号货的、云鸟配送、货车帮等;4)共享金融:淘宝众筹、京东众筹、苏宁众筹、百度众筹等;5)共享餐饮:隐食纪、熊猫星厨、吉刻送、hatchery、回家吃饭、隐食家、爱大厨等;6)共享住宿:住百家、小猪短租、途家等;7)共享雨伞:街借伞、共享E伞、春笋、橙伞等;8)上门服务:河狸家、新氧、星后等;9)二手共享:闲鱼、猎趣、爱回收、瓜子二手车、人人车、优信二手车等;10)知识技能:果壳、在行、猿题库、学霸君、跟谁学、猪八戒等;11)共享医疗:春雨医生、丁香医生、好大夫在线、企鹅医生、平安好医生、微医等共11大领域。
【关键词】
【相关阅读】
【原创报告】
【电商智库】
26日26日26日26日26日26日26日26日
100EC将邮件推送
股票名称/代码
100EC官方微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反应物浓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