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 财政部持有现金和在财政部向中央银行借债的存款倾向于减少,这也会扩大基础货币

【图文】货币银行学第六章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货币银行学第六章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积分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同业扩张后的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2017年华创债券流动性专题八-
  上篇流动性专题,我们重温了央行资产负债表,本篇专题,我们继续对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和金融机构信贷收支表进行更新。我们发现,近2年来同业的快速发展对报表产生了重大影响,例如伴随着银信合作、银证合作业务的发展,对其他金融机构债权显著放量;非银同存纳入一般负债促成了一类通道业务放大对非金融机构及住户负债;同业存单放量发行导致债券发行科目和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快速扩张等等。因此,在新的市场环境下,重温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对我们理解流动性环境和整体市场行为有重要意义。
  1、储备资产
  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储备资产主要包括库存现金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准备金存款,包括商业银行在央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超额准备金和清算资金等,和央行资产负债表中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的数据相对应。需要注意的是,2015年5月,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中的其他负债项增加3883亿元,可能与当时央行开展了部分同业操作回收流动性有关。
  2、对政府债权
  对政府债权科目主要衡量其他存款性公司持有的政府债券。值得关注的是,2015年6月以来,其他存款性公司持有政府债权的规模远高于其持有国债的规模,同一时间地方政府债发行放量。整体来看可以得知结论:(1)其他存款性公司对政府债权主要是由国债和地方政府债组成;(2)近年来,其他存款性公司以外的投资者持有的地方政府债规模不断加大,说明地方政府债的投资机构不断丰富;(3)考虑到地方债有部分是置换原有政府债务,可能有部分已经计入其他存款性公司的资产科目,存在重复减扣的情况,扩大了负偏离。
  3、对中央银行债权
  其他存款性公司对中央银行债权主要是其持有的央行发行的债券和其他债权,大体对应央行资产负债表中发行债券科目,及央行发行的央票。但是2009年-2010年,其他存款性公司对中央银行债券显著高于央行债券发行科目,进一步比较发现其差值和央行资产负债表中,其他负债科目较为吻合。而央行其他负债科目主要体现为中央银行的正回购操作变化。
  4、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及对其他存款性公司负债
  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里,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和对其他存款性公司负债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二者差异可能是由于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中还包括股权投资和债券发行等,但是对其他存款性公司负债则主要集中在从其他存款性公司吸收的存款和拆入款等。此外,如果商业银行用表内资金购买其他银行发行的同业理财,应计入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但是负债方由于同业理财大部分是表外理财,不用计入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负债科目,也可能放大二者的差异。
  5、对其他金融机构债权
  该科目反映的是其他存款性公司对信托、基金和券商等公司所进行的资金拆出操作。2010年开始,银信合作、银证合作等业务逐步兴起,银行资金购买信托计划、券商资管计划的规模不断攀升,对其他金融机构债权也快速增长。2016年四季度以来,针对本轮同业快速扩张的金融监管逐步落地,银行通过非银机构开展委外、通道业务受限,使得对其他金融机构债权同比增速明显放缓。
  6、对其他居民部门债权
  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对其他居民部门债权主要是对其他居民部门发放的贷款。这里的其他居民部门是扣除了公司的其他部门,即广义政府、非营利性机构和住户了,其中大部分对应金融机构信贷收支表中对住户的贷款。
  7、对非金融机构及住户负债
  对非金融机构及住户的负债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非纳入广义货币的负债,另一个是纳入广义货币的负债。需要注意的是,2015年,央行调整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和各项贷款统计口径,将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同业存款纳入了各项存款,即也纳入一般存款分类;相应地,将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同业拆借纳入了各项贷款。这两项应该纳入其他存款性公司对非金融机构及住户负债,不用扣减。
  8、对中央银行负债
  其他存款性公司对中央银行负债主要是其向中央银行借入的款项,包括再贷款、再贴现、逆回购操作等,近年来又增加了通过MLF、SLF、PSL、TLF等公开市场操作工具从央行获得的拆入资金。该科目与央行资产负债表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科目基本一致。
  9、对其他金融性公司负债
  对其他金融性公司的负债主要是指其他存款性公司从基金、券商、信托等机构吸收的存款和拆入款项等,即同业款项。需要注意的是,保险公司存款不包括在这里面,因为保险存款在商业银行中归于企业存款,属于一般存款性质,而非同业存款。2015年6月股灾发生之后,资金撤出股市,交易结算资金规模迅速下降,使得其他金融性公司负债在此之后止步不前,增速明显放缓。
  10、债券发行
  债券发行科目主要指其他存款性公司所发行的债券,形式主要包括金融债,包括政策性金融债和商业银行次级债等。2013年底以来,商业银行开始发行同业存单,也纳入债券发行科目。
  上篇流动性专题,我们重温了央行资产负债表,作为2011年经典流动性专题的延续,我们将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各科目进行分解,详细解读其统计方式的变化以及数据所反映出的新趋势,以便让读者在新的金融市场环境中加深对于流动性的理解。本篇专题,我们继续对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和金融机构信贷收支表进行更新。我们发现,近2年来同业的快速发展对报表产生了重大影响,例如伴随着银信合作、银证合作业务的发展,对其他金融机构债权显著放量;非银同存纳入一般负债促成了一类通道业务放大对非金融机构及住户负债;同业存单放量发行导致债券发行科目和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快速扩张等等。因此,在新的市场环境下,重温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对我们理解流动性环境和整体市场行为有重要意义。
  一、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概览
  在解读报表之前,我们首先对“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内涵进行回顾。根据IMF《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的划分标准,居民单位可分为四大类:住户、公司、广义政府和非营利性机构,其中公司又可以分为金融性公司和非金性公司。将金融性公司进一步进行划分,则可分为存款性公司和其他金融性公司。存款性公司包括中央银行和其他存款性公司。
  其他存款性公司是指从事金融中介业务和能够通过负债创造该国广义货币的所有金融性公司(中央银行除外)和准公司,主要包括: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和财务公司。整体来看,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反应了银行业整体的经营情况变化。
二、储备资产:央行回收流动性造成统计缺口
  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储备资产主要包括库存现金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
  (1)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库存现金是银行可以动用的流动性资产,但是体量很小,且不属于M0的组成部分。央行货币发行(现金)等于社会流通中现金(M0)和商业银行库存现金之和,数据匹配度较高。
  (2)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准备金存款,包括商业银行在央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超额准备金和清算资金等。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中的准备金存款项,和央行资产负债表中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的数据在2015年6月之前,匹配度较好,尽管2010年11月和12月出现了接近3000亿的数据缺口,其余时间基本稳定在1000亿元以内。但是2015年6月之后,货币当局口径的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显著低于其他存款性公司口径的准备金存款数据。需要注意的是,2015年5月,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中的其他负债项增加3883亿元,当时市场传言与定向正回购有关,虽然此后央行没有进行披露,但是有可能是当时央行开展了部分同业操作回收流动性,货币当局负债科目上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部分转移至其他负债导致。
三、对政府债权:扩张至地方政府债
  对政府债权科目主要衡量其他存款性公司持有的政府债券。值得关注的是,2015年9月以来,其他存款性公司对政府债权已经超过记账式国债托管量的总额,说明其他存款性公司持有的政府债权不仅仅是国债,还包括其他政府债权。
  往前追溯可以发现,2009年4月开始,地方政府债逐步发行,同期我们在2011版流动性报告中计算其他存款性公司持有国债的误差显著减少,应该是由于商业银行开始增持地方政府债导致的。2011版流动性报告中,我们用“政策性银行持有的国债托管量+商业银行持有的国债托管量+信用社持有的国债托管量+商业银行持有凭证式国债”来衡量其他存款性公司持有的政府债权,二者相减误差较小。但是误差值在2009年4月开始显著下降,说明其他存款性公司持有的政府债权相较于前者相对提高。
  重新按照上述公式进行推算,其中(1)商业银行持有的国债托管量和信用社持有的国债托管量,从中债登托管量数据直接可得;(2)政策性银行持有的国债托管量=特殊结算成员持有的国债托管量-中央银行对政府债权,特殊结算成员包括政策性银行、央行和财政部,与2011年流动性报告不同的是,此处不再通过政策性银行持有债券总量来倒推国债持有比例,而是直接从托管量数据获得;(3)储蓄国债(电子式)托管量余额,与2011年报告不同的是,凭证式国债的总余额已不再公布,因此用储蓄国债(电子式)托管量余额替代。
  定义:差值1=其他存款性公司对政府债权-商业银行持有的国债托管量-信用社持有的国债托管量-政策性银行持有的国债托管量-储蓄国债(电子式)托管量余额
  发现差值和2011年报告中的误差有所不同,可能是由于政策性银行持有国债托管量及储蓄国债托管量余额不同导致。但是在2015年6月之后,差值1快速走高,说明其他存款性公司持有政府债权的规模远高于其持有国债的规模,同一时间地方政府债发行放量。由于目前商业银行持有地方政府债的余额没有托管量明细公布,我们直接用地方政府债的所有余额近似替代商业银行持有余额。
  定义:差值2=差值1-地方政府债托管量余额
  发现计算地方政府债托管量余额后,差值2相较差值1更为稳定,但是差值2也开始向负方向偏离。整体来看可以得知结论:(1)其他存款性公司对政府债权主要是由国债和地方政府债组成;(2)近年来,其他存款性公司以外的投资者持有的地方政府债规模不断加大,说明地方政府债的投资机构不断丰富;(3)考虑到地方债有部分是置换原有政府债务,可能有部分已经计入其他存款性公司的资产科目,存在重复减扣的情况,扩大了负偏离。
四、对中央银行债权:央票+正回购
  其他存款性公司对中央银行债权主要是其持有的央行发行的债券和其他债权,大体对应央行资产负债表中发行债券科目,及央行发行的央票。但是2009年-2010年,其他存款性公司对中央银行债券显著高于央行债券发行科目,进一步比较发现其差值和央行资产负债表中,其他负债科目较为吻合。而央行其他负债科目主要体现为中央银行的正回购操作变化。从历史相关性来考察,可以观察到无论从总量余额还是从增量变化上,其他负债项目和中央银行的正回购操作存在密切的相关性。
五、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及对其他存款性公司负债:同业存单扰动显著
  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里,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和对其他存款性公司负债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总是大于对其他存款性公司负债。主要是由于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中还包括股权投资和债券发行等,但是对其他存款性公司负债则主要集中在从其他存款性公司吸收的存款和拆入款等。例如A银行持有B银行股权,那么这些股权投资会在资产方的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里反映,但是却不在负债方的对其他存款性公司负债里反映,而在实收资本项目中反映。另外,债券发行也是造成二者差异的原因之一。比如政策性金融债发行,在资产项中会记录在“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科目中,在负债项中会记录在“债券发行”科目中。“同业存单”与政策性金融债的处理方式相同,资产端增加“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负债端增加“债券发行”科目,14年之后,存单发行规模增加,使得二者差值不断扩大。
  其他可能对二者差值造成扰动的,包括同业理财产品。如果商业银行用表内资金购买其他银行发行的同业理财,应计入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但是负债方由于同业理财大部分是表外理财,不用计入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负债科目,也可能放大二者的差异。
六、对其他金融机构债权:大资管时代的必然结果
  该科目反映的是其他存款性公司对信托、基金和券商等公司所进行的资金拆出操作。2010年开始,银信合作、银证合作等业务逐步兴起,银行资金购买信托计划、券商资管计划的规模不断攀升,对其他金融机构债权也快速增长。2015年下半年开始,其他存款性公司对其他金融机构债权的增幅进一步扩大,2016年1月单月增幅达到3.2万亿,2016年全年增加9.5万亿,这与同业链条扩张环境中委外产品迅速增加不无关系。当然,对其他金融机构债权也包括部分通道类业务,无法进行进一步拆解。
  2016年四季度以来,针对本轮同业快速扩张的金融监管逐步落地,银行通过非银机构开展委外、通道业务受限,特别是2017年以来,同业链条去化步伐明显加快,银行对部分委外业务逐步清理,使得对其他金融机构债权同比增速明显放缓。4月和5月,对其他金融机构债权环比分别下降3187亿元和4191亿元,环比增速自2015年10月以来首次转负,同比增速明显下滑。因此,对其他金融机构债权的同比增速,也为我们跟踪金融去杠杆的推进进度提供了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七、对其他居民部门债权
  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对其他居民部门债权主要是对其他居民部门发放的贷款。这里的其他居民部门是扣除了公司的其他部门,即广义政府、非营利性机构和住户了,其中大部分对应金融机构信贷收支表中对住户的贷款。对比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的对其他居民部门债权和金融机构信贷收支表的住户贷款数据,尽管10年以来,差值逐步扩大,但依然在控制在1%以内,相对误差值较小。
  误差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贷款对象有所区别,其他居民部分还包括广义政府和非盈利机构,其他存款性公司对这两个部门的贷款有所增加,另外一方面可能有部分通过信托公司发放的住户贷款未计入其他存款性公司报表。
八、对非金融机构及住户负债:增速放缓
  对非金融机构及住户的负债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非纳入广义货币的负债,另一个是纳入广义货币的负债。非纳入广义货币的负债项下分为两个科目:可转让存款和其他存款。可转让存款主要是同业存款和外币存款,不能入广义货币;其他存款主要包括委托贷款基金净值、住房公积金存款等。纳入广义货币的负债项下分为三个科目:单位活期存款、单位定期存款及个人存款。需要注意到是,单位活期存款和单位定期存款不包括住房公积金存款,这和金融机构信贷收支表中的单位存款不同。
  将非金融机构及住户的负债和信贷收支表的存款口径进行对比,按照2011年流动性报告的公式:金融机构信贷收支表存款总额-财政存款-委托存款≈其他存款性公司对金融机构及住户的负债,发现在2015年之前数值较为一致,即用信贷收支表的各类存款,扣除人民银行账上的财政存款和信托公司的存款(委托贷款代替),即得到其他存款性公司对非金融机构及住户部门负债。
  误差1:金融机构信贷收支表存款总额-财政存款-委托存款-其他存款性公司对非金融机构及住户的负债
  2015年之后,金融机构信贷收支表的各项存款项目进行了调整,将原资金来源中的其他项,分割一部分计入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新增项),使得误差偏离加大。扣减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后,发现和其他存款性公司对金融机构及住户负债的误差有所减小,但是误差偏离度依然逐年扩大,且呈现负偏离,主要原因是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中包括保险存款和部分通过券商资管通道开展的非银同存业务,保险存款作为存款类金融机构的长期资金来源,不属于同业存款,属于一般存款。此外,2015年,央行调整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和各项贷款统计口径,将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同业存款纳入了各项存款,即也纳入一般存款分类;相应地,将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同业拆借纳入了各项贷款。这两项应该纳入其他存款性公司对非金融机构及住户负债,不用扣减。
  误差2:金融机构信贷收支表存款总额-财政存款-委托存款/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其他存款性公司对非金融机构及住户的负债+保险公司银行存款
  由于券商和基金子公司的定向资管产品并不披露项目细节,通过通道业务开展的非银存款规模不好估计。此处误差2的负偏离,正好可以用来衡量运用券商和基金子公司通道开展的非银存款规模。可以看到2016年下半年开始,在金融去杠杆的整体压力下,非银存款规模有所减少。
  从增速上看,其他存款性公司获取居民和非金融机构企业存款的增速不断下降,2015年股灾发生之后,部分居民和企业存款回流更加安全的银行存款类产品,同比增速有所反弹,但是2016年二季度之后,低资产回报率再次使得银行存款分流。
  九、对中央银行负债
  其他存款性公司对中央银行负债主要是其向中央银行借入的款项,包括再贷款、再贴现、债券回购(央行逆回购操作)等,近年来又增加了通过MLF、SLF、PSL、TLF等公开市场操作工具从央行获得的拆入资金。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对中央银行负债科目与央行资产负债表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科目基本一致。
  在2008年至2014年,货币当局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小幅高于其他存款性公司对中央银行负债,这可能是由于央行购买了其他存款性公司发行的部分债券,计入货币当局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计入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债券发行科目。2015年之后,货币当局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显著小于其他存款性公司对中央银行负债,这可能和2015年7月,央行将原有的外汇储备委托贷款转为股权,以债转股的形式分别向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注资480亿美元、450亿美元,造成当期货币当局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明显下降有关,对应的在央行资产负债表中2015年6月的其他资产出现了2735.44亿元的增加。
十、对其他金融性公司负债
  对其他金融性公司的负债主要是指其他存款性公司从基金、券商、信托等机构吸收的存款和拆入款项等,即同业款项。需要注意的是,保险公司存款不包括在这里面,因为保险存款在商业银行中归于企业存款,属于一般存款性质,而非同业存款。对其他金融性公司负债项下的纳入广义货币的存款,主要是证券公司的客户保证金。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自2001年6月起开始纳入广义货币的统计口径,以避免对M2的冲击。2011年10月起,央行又将住房公积金中心存款和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纳入M2,导致该项数据在2011年10月出现明显增加。2015年6月股灾发生之后,资金撤出股市,交易结算资金规模迅速下降,使得其他金融性公司负债在此之后止步不前,增速明显放缓。
十一、债券发行
  债券发行科目主要指其他存款性公司所发行的债券,形式主要包括金融债,包括政策性金融债和商业银行次级债等。用金融债托管量规模和债券发行规模进行比较,发现结果大致吻合。由于2013年之前,未公布商业银行次级债和普通债的托管量数据,金融债数据仅用政策性银行债数据处理,因此误差较大,2013年1年数据误差明显回归。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底以来,商业银行开始发行同业存单,也纳入债券发行科目。
责任编辑: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微信朋友圈
微信朋友圈其他情况不变,中央银行降低商业银行的再贴现...
其他情况不变,中央银行降低商业银行的再贴现率,货币供应量会怎样变化?
11:42最佳答案
  再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将其贴现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的预扣利率,直接增加货币供应量高了抑制通货膨胀。先简单了解一下什么是再贴现率(Rediscount Rate)。再贴现率的高低不仅直接决定再贴现额的高低,而且会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再贴现需求,从而整体影响再贴现规模。再贴现率的作用之一:  作为商业银行资金成本的参照标准,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是利率体系中贷款利率最低的一种。  当一国发生通货膨胀或由于其他原因需要紧缩货币供应时。再贴现意味着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贷款,从而增加了货币投放。中央银行规定的再贴现率左右商业银行的筹资方向,实际上也就成为衡量商业银行资金成本高低的标准之一,中央银行通过提高再贴现率来相应提高商业银行供应资金的成本,亦即减少其决定信用规模的准备金,从而使商业银行收缩其信贷规模以达到紧缩货币供应量的目的。  如果一国经济衰退或由于其他原因需要扩大货币供应量时,中央银行通过降低再贴现率以鼓励商业银行增加从中央银行借款 &
其他回答(共7条)
11:39&齐智富 客户经理
存款准备金率是最灵活也是运用最广泛的货币政策工具。存款准备金率是商业银行应该将本银行存款提交给中央银行的比率。当经济过热时。当经济过热;当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以刺激经济,便卖出证券,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会减少银行向中央银行贷款额,从而货币供应量减少。当经济萧条时,货币供应量增加,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银行向中央银行贷款额降低,中央银行认为需要收缩银根时。3,中央银行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缩进银根。2,吞吐基础货币,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三大货币政策工具1、存款准备金率,放松银根,使商业银行可供贷款的数额增加,即商业银行留存下来的可供贷款的金额减少,直接增加金融机构可用资金的数量,相应地收回一部分基础货币。当经济萧条,中央银行认为需要放松银根时,便买进证券,扩大基础货币供应、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再贴现率。再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将其贴现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的预扣利率。再贴现意味着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贷款,从而增加了货币投放,直接增加货币供应量。当经济过热时
11:36&齐晓天 客户经理
特点: ⑴ 法定存款准备率:是指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因而货币政策的效果可能因这些复杂情况的存在而不易把握。
⑵ 再贴现政策。◇但该工具的主动性差、调节作用有限◆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卖有价证券:→直接增减基础货币→调控货币供应量 影响有价证券价格→调节社会信用量;②要有一个发达;二是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法定存款准备率,这种调整也具有告示效应,调整货币供给量。特点:①主动性强,它可以按照政策目的主动进行操作; ②灵活性高。 ◆调整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借入资金的成本→商业银行对社会提供的信用量→ 货币供给总量;③必须有其它政策工具的配合; ② 其他货币政策工具都是以存款准备金为基础; ③ 即使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由于种种原因持有超额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调整也会产生效果。 ◇公开市场业务具有主动性强、灵活性高,震动性小;④影响范围广: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持有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所做的政策规定,由于再贴现率在利率体系中的关键作用:一是对再贴现率的决定、调整、调控效果和缓、告示效应好、影响范围广等特点。 ◇公开市场业务作用的有效发挥是有条件的 。其作用着眼于长期,主要能改变资金流向。公开市场业务(open-market operation)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机理。这种作用主要着眼于短期。局限性: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另一方面是对申请再贴现的资格的规定,买卖数量、方向可以灵活控制; ④ 即使存款准备金维持不变,它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商业银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局限性: ① 法定存款准备率调整的效果比较强烈,致使它有了固定化的倾向; ② 存款准备金对各种类别的金融机构和不同种类的存款的影响不一致; ② 对再贴现资格条件的规定可以起到抑制或扶持的作用,并能够改变资金流向。局限性: ① 主动权并非只在中央银行,且市场必须是全国性的,市场上证券种类齐全并达到一定规模。
⑶ 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称“三大法宝”。法定存款准备率:是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 调整法定存款准备率可以迅速改变商业银行的存款扩张倍数和货币乘数。法定存款准备金建立之初的目的,是为了保持银行的流动性,当准备金制度普遍实行,中央银行拥有调整法定准备率的权力之后,就成为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政策工具,而且是最猛烈的工具。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持有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撕所作的政策性规定。再贴现政策包括两方面、完善的金融市场,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以调控货币供给量。但该工具的效果过于猛烈,不宜经常使用。特点: ① 即使准备率调整的幅度很小,也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巨大波动;③调控效果和缓,甚至市场的变化可能违背其政策意愿; ② 再贴现率的调节作用是有限度的; ③ 再贴现率易于调整,但随时调整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波动。特点: ① 再贴现率的调整可以改变货币供给总量。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时再贴现率的确定与调整;改变再贴现资格的条件→改变资金流向→抑制或扶持部门经济:①中央银行必须具有强大的、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的金融实力,使商业银行无所适从
11:33&黄盛润 客户经理
一般性的货币政策工具是指各国中央银行普遍运用的、对整体宏观经济产生影响的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一)存款准备金政策(1)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2)效果:它是一种威力强大不易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就其效果而言,它往往能迅速达到预定的中介目标,甚至预期的最终目标,但它将对实际经济活动产生强有力的冲击,往往引起经济的剧烈动荡,如频繁调整也将使商业银行很难进行适当的流动性管理,因此它的运用往往产生较大的副作用。因此,不适合微调,也不能经常使用。(二)再贴现政策(1)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和市场利率,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2)效果再贴现政策的运用具有一定的“告示效果”,它对一国经济的影响是比较缓和的,有利于一国经济的相对稳定,但中央银行处于被动的地位,这种决策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将决定于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对该决策的反应。(三)公开市场业务(1)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特别是政府证券),以投放或回笼基础货币,控制货币供应量,并影响市场利率的一种行为。(3)效果:在公开市场业务中,中央银行处于主动地位;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可根据经济形势变化随时作逆向操作;通过整个银行系统基础货币总量调控,使这一政策工具的运用符合政策目标的需要。希望采纳 &
11:30&齐晓彦 客户经理
你好啊,最近我在准备货币银行学的考试,刚好对这部分比较熟悉,就第一次帮别人回答这个问题啦~中央银行有三样看家“法宝”: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非常规武器,它们被称作选择性政策工具和补充性政策工具。高居金融金字塔顶端的中央银行,若能娴熟地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便可闲庭信步,处变不惊了。有人说,货币是现代经济社会的血液,不可或缺,无处不在。中央银行则好比心脏,吞吐万象,举足重轻。它不以赢利为目的,也不经营普通银行业务,其主要职能之一,就是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控制货币供应量,影响信贷总规模,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提起货币供给,人们很容易想到“发票子”。其实,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不仅指流通中的现金,而且包括存款。不同的货币资产,流动性殊异。比如,活期存款比定期存款提现方便,用现金进行交易,又比活期存款少了许多麻烦。各国根据货币资产的流动性,将货币供给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在我国,将流通中的现金称为M0,它与消费物价水平变动密切相关,流动性最强。M0加上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通称M1,也叫狭义货币供应量,其数量变化,反映企业资金松紧状况。在M1的基础上,加上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以及居民储蓄存款,构成广义货币供应量,通称M2,它的流动性最弱,但反映社会总需求的变化,是宏观调控的重要参考指标。当经济萧条时,央行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刺激经济复苏;经济过热时,则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给,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有三样看家“法宝”: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各国的金融法规都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将吸纳存款的一部分存到央行,这部分资金与存款总额的比率,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流通中的货币会成倍缩减。这里边的道理不难理解:商业银行往中央银行交的准备金多了,自身可支配的资金便少了,于是银行对企业的贷款减少,企业在银行的存款相应地会更少,“存款—贷款”级级递减,整个社会的货币总量大大降低。这很像我们调试音响——降低功放机的功率,输出的音量自然会减小。反之,如果央行调低存款准备金率,流通中的货币量便会成倍增加。中央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充当着最后贷款人的角色。也就是说,商业银行囊中羞涩,最后往往要向中央银行求借。借钱不是空手套白狼,总得有所付出。企业向商业银行求贷时,经常将未到期的商业票据转让给银行,取得贷款,这称为贴现。商业银行如法炮制,将手中的商业票据转让给央行,称为再贴现。中央银行接受商业银行的票据,要在原价基础上打折,折扣率即再贴现率。显然,央行改变再贴现率,相当于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的贷款成本,对其信用扩张积极性或抑或扬,货币供应量便也相应地收缩或膨胀。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有一个相似的特点,就是力度大,显效强。1999年3月,我国人民银行将存款准备金率降了两个百分点,商业银行一下子便多出了2000多亿元的用资金。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改革再贴现率生成机制,在内需不足的情况下,三年时间里连续四次调低再贴现率,使商业银行和企业有了大量的活钱可用。以上两项大动作,大大增加了货币供应量,对刺激投资,拉动经济,作用不可低估。但是,药猛伤身,正由于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对一国金融影响至深,所以,不到重要关头,中央银行并不轻易动用。央行“三大法宝”中,使用最多的还是公开市场业务。它是指央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如国债)的活动。当央行买进有价证券时,向出卖者支付货币,从而增加了流通中的货币量。反之,则减少货币量。公开市场业务最大的优点,是央行可以经常运用它......&
11:27&龚崇松 客户经理
货币政策工具——又称货币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银行为调控中介指标进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西方国家中央银行多年来采用的三大政策工具,即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这三大传统的政策工具有时也称为“三大法宝”,主要用于调节货币总量。 ⑴ 法定存款准备率:是指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效果: ① 即使准备率调整的幅度很小,也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巨大波动; ② 其他货币政策工具都是以存款准备金为基础; ③ 即使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由于种种原因持有超额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调整也会产生效果; ④ 即使存款准备金维持不变,它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商业银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局限性: ① 法定存款准备率调整的效果比较强烈,致使它有了固定化的倾向; ② 存款准备金对各种类别的金融机构和不同种类的存款的影响不一致,因而货币政策的效果可能因这些复杂情况的存在而不易把握。 ⑵ 再贴现政策: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持有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所做的政策规定。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旦姬测肯爻厩诧询超墨一时再贴现率的确定与调整;二是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效果: ① 再贴现率的调整可以改变货币供给总量; ② 对再贴现资格条件的规定可以起到抑制或扶持的作用,并能够改变资金流向。局限性: ① 主动权并非只在中央银行,甚至市场的变化可能违背其政策意愿; ② 再贴现率的调节作用是有限度的; ③ 再贴现率易于调整,但随时调整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波动,使商业银行无所适从。 ⑶ 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效果:①主动性强,它可以按照政策目的主动进行操作; ②灵活性高,买卖数量、方向可以灵活控制;③调控效果和缓,震动性小;④影响范围广。局限性:①中央银行必须具有强大的、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的金融实力;②要有一个发达、完善的金融市场,且市场必须是全国性的,市场上证券种类齐全并达到一定规模;③必须有其它政策工具的配合。
11:24&米塞林 客户经理
② 存款准备金对各种类别的金融机构和不同种类的存款的影响不一致,因而货币政策的效果可能因这些复杂情况的存在而不易把握: ① 主动权并非只在中央银行,甚至市场的变化可能违背其政策意愿,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调整也会产生效果; ④ 即使存款准备金维持不变货币政策工具——又称货币政策手段; ③ 再贴现率易于调整: ① 即使准备率调整的幅度很小:是指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效果;④影响范围广。局限性:①中央银行必须具有强大的: ① 再贴现率的调整可以改变货币供给总量; ② 对再贴现资格条件的规定可以起到抑制或扶持的作用,致使它有了固定化的倾向,它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商业银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一时再贴现率的确定与调整;二是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效果:①主动性强,并能够改变资金流向、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的金融实力;②要有一个发达、完善的金融市场,且市场必须是全国性的; ②灵活性高,买卖数量。局限性,是指中央银行为调控中介指标进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局限性,它可以按照政策目的主动进行操作、方向可以灵活控制;③调控效果和缓,震动性小。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即为西方国家中央银行多年来采用的三大政策工具: ① 法定存款准备率调整的效果比较强烈; ② 再贴现率的调节作用是有限度的,主要用于调节货币总量。
⑴ 法定存款准备率,也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巨大波动; ② 其他货币政策工具都是以存款准备金为基础,但随时调整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波动,使商业银行无所适从。
⑶ 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效果; ③ 即使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由于种种原因持有超额准备金。
⑵ 再贴现政策: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持有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所做的政策规定。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这三大传统的政策工具有时也称为“三大法宝” &
11:21&龙川凤 客户经理
再贴现再贴现是相对于贴现而言的,在公开市场上卖出证券,减少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引起存款的数量收缩。31.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卖出或买进有价证券。当中央银行需要增加货币供应量时,可利用公开市场操作买入证券,增加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从而也缩减了市场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的减少。2.存款准备金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时,通过商业银行存款货币的创造功能,减少向中央银行的借款或贴现,商业银行在票据未到期以前将票据卖给中央银行。反之,央行降低再贴现率。中央银行在对商业银行办理贴现贷款中所收取的利息率,称为再贴现率。反之,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称为再贴现,商业银行需要上缴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增加,可直接运用的超额准备金减少,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减少,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商业银行的贷款或投资下降,得到中央银行的贷款,当中央银行需要减少货币供应量时,则增加了货币的供给,导致货币供应量减少,引起信用规模的收缩,可进行反响操作,最终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多倍增加。相反。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会提高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融资的成本,降低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借款意愿
相关百科精选
永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简...
和谐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和谐健康保险”)是经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最早批准开业的全国性、专业性健康保险公司之一,公司注册资本金21亿元。目前,公司总部设在上海,拥有上海、江苏两家省级分公司及六家
没有满意答案?看看这些问答能否帮助您?
问答难题榜,是高手就来挑战!
已有 86485 位专家入驻汇财吧问答
已经帮助 1173961 人解决了问题
周热点问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央银行的存款主要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