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在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三台卖门不知卖那个品牌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当前位置: &
【三台行】21:花园镇孔子画像碑三台县花园镇涪城街1号花园初中内,有南宋孔子画像碑。一.国家一级文物——孔子画像碑涪城孔子画像碑,或称“孔圣碑”、“圣像碑”、“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碑”。此碑长方形,高2.15米,宽0.92米,厚0.22米。“碑面上四分之三为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孔子高坐玉案讲学,七十二弟子分十排对坐听讲。”孔子头戴通天冠,丹眼挺鼻,颧骨略高,唇须呈八字形下垂,颔须稀疏直下,面容适中多骨气,双手捧如意,身着曲领大袖袍,盘坐于方形玉台之上,云纹鞋置案前踏几。长0.32米,高0.42米,像高0.3米。七十二弟子均分成左右两部,各分10行,朝内对坐。案侧2行各4人,其余群像8行各8人,单像高0.16米许,每像旁均摹刻该弟子姓名。人物均为单线阴刻,并作红蓝彩。下四分之一处为涪城县尉张埴写的跋文,阴刻楷书,26列,满列16字,跋文对南宋时期儒家兼融释道二教之义有一定的反映。跋文云:埴窃闻之,士人尝岐三教为不同,愚尝谓:“/三教实本于一,而吾/夫子之教,又天地古今纲常之大囗囗。”(释)/氏专穷性命,弃外形骸,老氏济囗囗囗,囗/无为宗,似无亚于吾囗囗囗囗囗囗囗囗。/释氏垂成,犹以不杀不(淫不盗不饮酒不)/妄语为训。夫不杀,仁也;不淫,(礼也);(不盗),(义)/也;不饮酒,智也;不妄语,信也。囗囗囗囗/吾五常之道耶。老氏……(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夫子温良恭俭逊者耶。使囗囗囗囗能以/佛老为修心养生之具,而当以吾儒为治/国平天下之本,则夫子之道,万世而下,/岂不实高而尊欤?颜渊谓:“坚高钻仰之不/可测。”孟子谓:“生民以来,未有如孔子也。”/囗相去百有余年,言若合,即君子之论焉,囗证也。埴漫尉于此,日诵夫子之言,服/听夫子之训,久矣。一日登琴堂,陈大/夫出示“夫子圣像善本”,傍刻颜孟,次列七十二贤,真所罕见,且命刻置县庠,以便/后学瞻仰。愚因喜闻而嘉道,谨用僣书其/下,以移盛事之传俾世人,用意于吾道,当/如用力于缁黄云。陈大夫,匠监奖廉先/生之子,政事文章皆在及行之列,又喜与/学者共志焉。嘉定庚辰端午日,邑尉紫岩/张埴谨跋。孔子画像碑受砖亭保护,亭砖三面合围,正面安装玻璃门。亭基八面三层,单层高近0.5米,间种涪城麦冬。前立文保碑:孔子画像碑/东晋原刻,南宋重刻/三台县文物保护单位/公元一九九一年。近处有香樟两棵,树围为1.68米和3.15米。绵阳境内所存石碑,以唐宋为古。三台琴泉寺内的《颜氏干禄字书碑》刊刻于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魏城镇尹商彦《通济桥记》立于南宋淳熙庚子(1180年),游仙石板镇陈季习《重熙桥记》刊刻于南宋绍熙二年(1191年),花园镇张埴《孔子画像碑》,刊刻于南宋嘉定庚辰年(1220年)。四通石碑产生年代相隔不远,以颜碑和孔圣碑级别最高,孔子画像碑保存较为完好,是四川省及全国现存最早的孔子画像碑之一,1981年5月被公布为三台县文保单位,1996年5月,经全国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组确认为国家一级文物。二.孔子画像碑来自涪城县文庙孔子画像碑立于花园初中内,这里难道就是涪城县文庙旧址?向门卫打听,只说一直都有;向街上老者打听,言解放后从涪城村运来。查阅《嘉庆三台县志》,才得到确切答案:“罗汉寺,县西六十里涪城坝,即古涪城县学宫旧址,后废为寺,今前殿有《宣圣像碑》。”画像碑前文字简介:元朝至元二十年,涪城“县废鱼学”,文庙改建罗汉寺,但“孔圣碑”犹存前殿,清乾隆二十三年,“邑绅建砖亭三楹将圣像覆之”,“碑亭落成,贡生汪隆新曾撰有记。”《绵阳地区文物简介》介绍:“罗汉寺为涪城县文庙,砖上有‘圣庙’二字。宋朝嘉定十三年,县尉张埴和陈大夫等刻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碑,已移立于花园中学内,碑下刻有张埴跋文。”涪城县非涪县。汉代时,这里属于涪县(绵阳)。晋永嘉年间,分涪县地置涪城县。南梁天正二年(502年),改名始平县,为始平郡治。西魏改为涪城,北周该涪城县,为安城郡治。后经隋唐到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并入郪县,历时七百余年。立碑时的涪城,为潼川府涪城县。罗汉寺遗址在涪城村6组,当寻访至石佛寺,因听热心人介绍罗汉寺旧物全无而未前往,遗憾。(李戴于日端午节记)
【三台行】22:花园镇的魁星楼三台县花园镇星楼村1组36号,有修建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的魁星楼。一.历经237年风雨的魁星楼魁星楼,坐西向东,面三进四,穿斗兼抬梁,四面各一穿,二重檐歇山式,宝顶亭台,鸱吻吞脊,飞檐翘角之间,凤凰来仪,文士高步云间,脊上灰雕祥花瑞草,珍禽异兽,屋面盖灰色筒瓦,檐口设滴水。魁星楼是一座带“以戏娱神,以戏养会”色彩的古建。门开后院文昌宫,下层抬空为戏楼,1人余高,台面铺设木板,明间内宽4.88米,次间1.92米,柱径1.2米,柱间连枋,枋上立单柱, 有匾:“焕巍峰鳌”, 翰林李调元原书,今人补书。上层是供魁星的青云阁,中立独占鳌头,朱笔点斗的魁星。前面竖匾:“青云阁”,举人丁鸿道原书,后匾:“文光贯斗”,李调元原书。魁星楼于1993年进行过维修,前后四柱在培修时换成水泥柱,正面外联:“二百五十春秋,风风雨雨,练就一副好身架;五千余涪城人,拼拼搏搏,争得世代永繁荣。”内联:“魁星楼魁星镇,涪城兴善除恶;涪城坝涪城兴,坝业地灵人杰。”二.梁架上的墨书上层梁架上多墨书。“惟祈奎光主照,地脉效灵,自今以始,俾人文蔚起,科第联登云尔。”“维大清乾隆四十三年岁次戊戌蒲月望五日午时竖柱上梁大吉。”“囗建官衔:四川潼川府三台县葫芦溪……,助银四两;四川候补县正堂摄潼川府三台县葫芦溪盐政厅军功加四级随带纪录三次赵,助银四两;四川潼绵营驻防葫芦溪凡囗司囗,助银四两。”“叙州府隆昌县儒学正堂姜,助银四两;原任山东安东营都阃府杨,助银六两;囗囗囗囗囗儒学训导姜,助银四两;原任湖广元州协中厅都阃府罗,绰银四两;特授甘肃镇西府奇台县巡厅罗,绰银四两。高升。”“囗囗河标囗营副总府加三级纪录三次罗;潼川府葫芦溪盐政厅加三级纪录三次潘;顺庆府西充县儒学训导汪;丙子科武举,原任江南漕运千总罗。禄位。”“囗建官衔:御前侍卫特授四川潼绵营都阃府加三级纪录一次唐;护理四川分巡川北兵备道印务潼川府正堂加一级纪录八次刘;署潼川府三台县正堂加八次纪录二次又记功一次徐。”“旧建会首:授贡生汤善绎,生员丁世龙,生员丁弘道,生员罗经囗,王兴智、罗囗,罗绶,郭观光,囗阳治,生员丁,监生李国辅,罗尚达,张维任,周凤鸣,刘汉奕,杨芳,陈所举,郭观光,刘斯基,监生李笃模,王和元,杨仙机,吏员张瑛,丁烛,张人学,生员张轮,姜禄。福禄绵远。”“囗建新阁会首:生员丁弘道,生员罗囗囗,罗化辅,生员林囗瑜,生员吕仙韶,王渝,余宁周,罗尚礼,张廷训,生员罗化龙,生员罗攀龙,陈德珍,李浩,丁焯,罗绩,生员鄢邦宪,马宗樟,周之德,胡其先,张九州,刘开魁,监生赵斌,梁占乾,丁维德,陈在荣,陈万兴。丹桂争芳。”(不确待核)三.魁星楼的传说文昌宫在魁星楼后院,仅左右两廊,一侧是以刘关张塑像领衔的本土传统神像,一侧是佛教塑像。间留一块道光五年的方碑,为账目等内容公示。据戏楼上张贴的宣传内容,魁星楼还与刘备、法海相关。简述之——魁星楼,传旧名文昌宫,法海寺。名文昌宫,传与刘备刘璋涪城会有关,时蜀主刘璋驻军此地,到涪县与刘备会见,后刘备反客为主,成为一代君王。双刘在后来的涪城县,即现在的花园镇留下很多三国故事。两晋末年,当地人修建文昌宫纪念刘备。言法海寺,传是在金山寺无法安身的法海托身蜀中之地。在明朝嘉靖二十七年修建了大雄宝殿、大佛殿和观音殿。乾隆四十三年,由当地士绅倡修,在三殿前修建了二十余米高的魁星楼,竣工后,当地举子丁鸿道请来翰林李调元题写“焕巍峰鳌”和“文光贯斗”两匾,从此,以楼名为寺名。楼前曾有古塔,庙旁曾有演武场。解放后因破旧立新,拆毁三殿,改修学校,即现在刚弃置不用的花园镇中心小学,校内有三棵参天香樟,最大者树围4.4米。(李戴于日记)
【三台行】23:花园镇的石佛寺石佛寺,位于三台县花园镇涪城村5组,坐西北向东南,内供古石佛。石佛寺门外有躺卧石狮和蹲踞石狮各一,在简陋的单院里,有残损的孔子像、没人知道用处的盘龙石圈和少量的石沟件。正位供奉三世佛,中间宽厚者为释迦牟尼佛石像,寺因其名。石佛结跏趺坐,双手禅定印,着袒胸通肩式袈裟,涂金底抹蓝边,胸口“卍”字符。头顶遍螺髻,宽额印堂有大肉凸,眉间施白毫,眉长弯,凝目远方,面大颌宽,双耳肥厚,颈部肉簇成环。测其数据,坐像双膝间宽0.97米,肩宽0.77米,高1.5米,头高0.5米,耳长0.26米。佛像背面未涂彩,更可确证为石佛。人言自古有之,乡民都称“飞来佛”,佛像基本完好,破四旧时,唇角稍损,在红薯窖中躲过一劫,附近曾挖出城砖。罗汉寺近在咫尺,而罗汉寺曾是涪城县的文庙,所以罗汉寺、石佛寺应该处于涪城故县城址内。这一带临涪江,坝中又有穿濠大沟,是一块特别容易遭受水害的地方,故“兵屯五层,水打涪城”的三国故事是有一定现实逻辑的。(李戴于日记)
【三台行】24:新晋国保云台观——多代古建的精华,当今寻幽的圣地三台县云台观是四川第二大(第一为青城山)道教圣地,它又名佑圣观 ,属于全真教教派,是台湾太乙祖庭,位于三台县南90里的安居乡云台山。它所处小位置可以用“七上八下”这个成语来形容:上距安居场镇7里,下距郪江古镇8里。具有800年历史的云台观,是绵阳市新晋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身处幽远,识人不多。下面,我就带着你来个走马观花吧。来到云台观“步上南天”山门前,看到门楼是四柱三门二重檐形式,山门后面就有几个东汉崖墓洞穴。在这,要向看官说下,上云台观有三条道路,不远的道路,车可至顶,这条算步行道路吧。云台山高三百六十丈,阔四里余,地接岷峨,脉连玉垒,从山门到古建筑集中地的路径上,有重建的头天门、二天门、三天门及一些景点。此几个地方,原古迹累累,可惜在破四旧中破坏很多,幸三合门之内历代古建筑和其它古迹保存较好。曲折故事,待会诉来。拾阶而上,四顾苍茫,古柏森森,气象万千。看那石梯,是规整砌码的白沙岩条石,石梯路蜿蜒山林之中。同行二哥说,听说这些石梯路很多是原来保留下来的。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朝拜者亦步亦趋在这石梯路上,不知有多少寻幽者徜徉流连在这深幽山林中。走在朝山路上,让人想到了中江人赵肖庵(法应)。他在11岁时,就在此山结茅修炼,开禧二年(1206)入山,嘉定三年(1210)修玄天宫,云台观历史到如今,算来有803年了。不远见《培修云台观朝山路碑记》,碑记显示朝山路原名金云路,到民国时,军长田颂尧将此地划为云台山公园,并修复了登云路。玉带桥到红牌楼的路基有毁坏,后又培修过。坚实的石梯路让我们见识前人做事的认真。而路边不时可见的东汉崖墓洞穴,则让人油然而生好奇之心。那些洞穴,都是1800年到2000多年的古洞穴,探身进入,感受历史悠远。悠悠锦江,巍巍云台,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方道教圣地,更有那汉代人的珍贵遗存。山下村姑说,山中某处有很长很宽的神仙洞,洞天然形成,有蛮子生活的大厅、石床、灶台等。看来这里不但遗存了“蛮子”身后的墓穴,还遗存了蛮子身前的生活洞府?又进入一汉墓,洞内遗物虽无,但整体格局实在让人震撼,墓道、甬道、前室、中室、后室、侧室、石床、灶台等俱存。墓门前有线刻飞鸟,大厅还有房屋的立柱,斗拱结构支撑起了平顶四面坡的房顶。汉代的古人对人的丧葬真是重视啊,待死如生。对于崖墓,我曾着迷于富乐山的崖墓,现在看来那些不过仅仅几米深的小洞,而且坍塌严重;我曾惊叹于游仙石堂观的五花洞,现在看来那还是显得单调了些;只有汉墓之乡的郪江崖墓,才够我们留恋三天不愿归去。而要看郪江崖墓,最好先登云台观预热。旁一山缝,外刻“奇风”,“九二年冬”。据说奇风洞四时微风习习,冬暖夏凉。漫步石梯,吸纳天地间的浩然正气,不由人神清气爽,精神倍增。我们首先来到了第一个殿宇——文昌殿。文昌殿开三门,朱笔作宝顶,红墙碧瓦,飞檐翘角,歇山主顶,次层歇山两边对称分布。文昌殿之后,就是绵延两里余的各式殿宇,在三天门前,既有古迹也有仿古。一天门也叫头天门,是云台观的第一道门。上有对联:“一气长存,仙驭飘然超法界;万峰环列,天门开处见云台。”进入一天门,就来到了三皇殿院落。穿过一天门,到达三皇观。三皇观既是道观,也是民宅。三皇观主体是破败的明清古建筑,前后三院,与云台观古迹重地恰在一条中轴线上。观前右土地庙,旁刻阳关叠《送君燕游云台观》,后栽一棵百年大榕树。左有民房,基本颓废。不知这里的回龙观现在在什么地方,只留下海灯法师在此空地习武的传说。正殿前一白沙岩古石狮,殿内新塑地官、天官和水官三官,右边房中清碑一通,可能为培修三皇观碑记,不能近观;做边房中古碑一通,未能进入观看。 从偏左巷道进入院落里,发现有前后不下三个院落。院落中,全部石板铺地,条石砌坎,很多条石经过精心打磨,雕刻了精美的花纹。这些房子,全部是穿斗木结构,柱头一人难抱,穿枋也是巨树木材,墙面散架篱壁,大多保存完好。篱壁涂抹白色灰浆,壁画犹存,文革标语还在。穿斗屋架上无梁,房顶为悬山式,木椽青瓦,古柏掩映。院内天井尚存,木门厚重,窗棂精美,人语回响,置身其中,时光仿佛已经倒流。三皇殿前面庙宇,后面民房,住户十几,屋壁也有红砖补修过的,院内保坎有损,个别屋窗棂无存,后院天井不在,留守住户仅二三。三皇殿现处于保护开发的十字路口,住户补偿谈判未果,房屋失修。三皇殿后面有很多挂牌保护的古柏树,树围从1米多到两米多的都有,再下山凹之处,有新建的一大片仿古殿堂,不知为何地?三皇殿出来,遇见一棵大榕树,当地人常把这样的榕树说成是“上百年了”。继续前行不远,就到了重建的二天门。二天门有联:“师演玄宗,琼简赤文弘正道;天开诊境,金庭玉局壮神都。”又有联:“大道巍巍,本诸无而生天地;至真窈窈,觉群有而常静常清。”过二天门,就有渐入佳境之感,路旁柏树树围整体大了一些,其中一棵目测树围有三米多,是少见的古柏之一。右望是云台山主峰,青峰若黛,雄姿巍峨。遍布山林的柏树,明代《重修云台观碑记》有记载:“柏凡数千株,则承赵昌之所植也。”前行不远为重建的灵官殿。灵官殿屋基近方,以条石为墙体,单檐歇山顶。此灵官殿不是资料中所说的灵官殿,在玄天宫附近的灵官殿才是清代建筑。过灵官殿,穿古柏夹道路段,就到了云台观三天门。三天门有联:“璇宫窔窈,紫极焜煌,慧剑长挥妖雾净,拭瞻虎踞龙蟠;翠囗(左山右献)岧山峣,丹池蜿蜒,玄关重镇洞云间,时听鸥鸣鹤唳。”透过三天门,云台胜景坊跃入眼帘。从山脚的玉带桥,漫步朝山路,过文昌殿、一天门、三皇观、二天门、灵官殿、送子殿,到三天门,云台观的三重天参观就此结束。云台胜境木坊是是一个分界点,朝天路和三重天有更多的民间色彩,过了木坊门楼,就进入了主景区。下面,我将变换一个角度,从行车上山的路开始说起。其实这条路是文革期间才有的,当时为开辟这样一条路,民政部门砍伐了许多古柏,一位民政领导也因此受到了处罚。不过历史证明,正因为有了民政部门的这次毁树开路,才让云台观多代古建筑得以幸存下来。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文革期间,三台为了收容许多精神病患者,就把云台观作为了精神病院。收容精神病患者,权属民政,民政部门毁古树开山路,运送精神病患者入云台观精神病院。因为云台观成了精神病院,所以才能在破四旧年代中得以幸存很大一部分。以精神病院为大体界限,外边古迹破坏严重,里面古迹得以幸存。亲爱的看客,现在你清楚了云台观为什么得以留存多代古建筑精华了吗?登三重天入“云台胜境”。云台胜境木坊,又叫木牌坊,始建于明正德,复建于清初,长9.2米、高10.5米、前后檐口距3.2米。四柱三洞,木柱用方石墩紧锁,穿斗配合斗拱,托起重檐庑殿顶门楼 。顶盖琉璃,彩绘梁栋,花鸟镂空,飞檐翘角,明间高、次间低。上刻联云:“到此来头头是道;向前去步步登云”。有人说,是不是胜境,第一要紧的是有没有千年古树,若是有,这胜境就基本上成立了,要是没有古树,无论你吹的天花乱坠,游客都有被愚弄的感觉,因为有了千年古树,这山就有了灵气,它首先就是生命的奇迹,在古树面前,游人就是来去匆匆的过客,真是短暂得可以。过云台胜境牌坊,古树一棵大似一棵。早晚仙云飘渺,这不就是太虚之境吗?!来到云台胜境木楼和三合门之间的停车场,会有卖香的人过来推销高香,纸钱,价格较为公道,一份十六元(讲价12元),香客不会有被宰的感觉。云台观现今“门前冷落车马稀”,而他霸气的古建筑和四川第二的道教地位,一定会有朝拜者和探幽者趋之若鹜的时候,期待那时,也有这样纯厚的风气。民国时,田颂尧军长曾驻军于此,据说那柏树曾拴过战马,那宽阔场地曾练过兵。紧挨云台胜境坊的是清代木廊坊——迎仙桥。木廊坊周围石板铺地,八柱穿斗无梁,八檩,阔面三间,单檐歇山卷棚顶。木廊坊两旁各一方形石砌水池,两者常连称为水池凉亭。眼前出现一对石华表,石华表是明代留存。很具皇家色彩,是古时文物官员至此停轿下马的地方。石华表基座四面套八面,柱身多面,柱顶圆盘状,上蹲踞瑞兽, 其下横插云板,云纹浮雕生动流畅。这对石华表简单、古朴、庄严、精美。虽已不再和殿堂相得益彰,倒也让人生下敬畏之情。古榕树下,凝望华表,思绪又想到开山鼻祖——赵肖庵 。这位十二虚岁入山结茅,二十岁升隐而归。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募资修建玄天宫,降魔殿,创下佑圣观基业。又历经宋元明清,云台观终成巍巍大观。华表前,有几棵遮天蔽日的大榕树(黄桷jue树),树围大约都在4、5米,棵棵上百年,树树皆挂牌。其中有一棵树很特别,被称为夫妻树,两棵树相拥千年,已经合二为一,无法分开。如果再发挥一下,就是一个黄相公(黄桷树)抱白小姐(柏树)的趣景。站在厚重的三合门前,心里充满了激动之情,内心知道自己现在面对的是规模宏大,巍巍壮观的古建筑群,眼前是仅建筑面积就达5000余平方米的云台观主体建筑。 一个分布在一条中轴线的三重四合院,以三合门作为起始。三合门,又名石合门、红照墙,是第一重四合院前门,建于明万历十六年,当时蜀王府奉正杨旭,赐金修葺,创石合门三重。三合门面阔16米、进深2.35米,脊高5米。明代有联赞到:“世上无双胜境;天下第一名山。”今对联三幅,内容待考。三合门有三门,旁门上锁,一边放翻刻的明皇帝圣旨。圣旨颁发时间是万历四十四年,刘邦后裔刘艺题。三合门和圈拱门之间,是一重石板铺地的四合院落,左右分列清代穿斗身悬山顶的建筑——阎罗十殿。篱壁精美,壁画内容为二十四孝,以正能量劝人向善;屋内是十殿阎罗,花上2元钱就可“经历”一次地狱之旅,各个场景以负面典型警示世人向善。一正一反,用心良苦。圈拱门前,有一巨大古柏树,不知是不是宣传的树围达5米的古柏树,看标牌为国家公树10387号,测量树围3.97米。道观人介绍,树龄有1800年,这说法当不可信,个人认为宋明时可能性较大。圈拱门,为第一重四合院后门,与三合门同建于明万历十六年,两门壁皆条石砌成,施朱红,下部石材卷纹尚存 。与三合门相对南面有联,横额:”乾元洞天“,对联:“乾元福地人间少;茅屋云台天下无。”相背北面又有横额:“蓬莱境”,对联:“矗矗名山真海岛;巍巍胜境类蓬莱。”站在卷拱门处,目光向北,视线穿过降魔殿、藏经楼的宝顶,可以看到云台观正殿玄天宫的殿顶。在这里角度,你千万不要错过云台观的一个奇观,也是云台观四大悬疑之一。
& &&&玄天宫殿顶黄绿二色琉璃瓦覆盖,组成三块菱形图案,历时数百年,仍然色彩绚丽,耀眼夺目。“ 在阳光照耀下,会反射到空中3丈之高。图印中央一颗略大,两边的稍小,突然望去,宛如天放豪光,令人赞叹不已。这3颗图印之迹困扰了不少建筑专家与考古专家。”过圈拱门,到第二重院落,第二重院落分布有观音殿(阁)、城隍殿、青龙白虎殿、九间房、灵官殿、降魔殿等。下圈拱门台阶,来到一平台,平台东西两面有清代建筑观音殿和城隍殿。普渡慈航相对阴森肃严,真是意味深长。如果按内容分,此二殿内容与第一个院落的阎罗十殿联系更为紧密。紧挨观音殿和城隍殿的,是明代建筑青龙白虎殿。此殿左右贯通,近城隍殿处一角屋顶坍塌,暂未补修。青龙白虎殿是明代建筑,从房檩上有“大清乾隆三十六年岁次辛卯季夏月望五日谷旦谨立。皇图永固”的字来看,此建筑在清代经过了翻修。两侧五柱二开间一回形走廊相连。木柱黑漆,穿斗房檩雕梁画栋,以蓝绿色彩为主,光彩夺目。精美斗拱承上托举起单檐歇山式房顶,椽涂朱红,上覆青瓦。殿内供奉有骑虎耍龙的尊者,财神祖师等。“上有明崇祯皇帝御书上有明崇祯皇帝御书“第一名山”的匾额,门联云“世上无双胜景,天下第一名山”。相传明代鲁班化身到此修建两扇木渣门,其门远看刨木凹凸不平,近触光滑平整。”青龙白虎殿和灵官殿之间,是云台观主体建筑群的低处。这里就是对外客堂——九间房。九间房是清代宫廷式建筑,上下两层,挑檐抹角,丹楹朱户,左右共计三十六间,颇具皇宫气派,在过去为宫员进香休息之所,现今为普通客房。如果你愿意,你可以在此小住几日,感受云台的灵气,洗涤心灵的尘垢。过九间房到灵官殿。灵官殿器宇轩昂、气势宏伟地出现在上前方。拾阶而上,见殿中是王灵官之位,王灵官通体漆黑,身披铠甲,右脚踩风火轮,左手掐指一算,右手高持金鞭,三目怒视,显得威武勇猛,令人畏惧,正印证“驱邪扶正”牌匾之意。殿前柱有联:“事在人为,休言万般皆是命;境由心造,退一步自然宽。”同行黎姐很感叹这句话,我们一起感受了这幅对联的深意。
& &&&灵官殿为清代建筑,阔面三间,明间无门,左右回廊向后有四扇开木门。桶粗木柱有八,根根漆黑,红穿斗红檩红椽,柱础如鼓,雀替镂空雕刻卷纹及花草,撑拱浮雕人物、花鸟,古色古香,让人赏心悦目。门框漆黑,门板朱红,贴“凤朝阳”镂空雕刻,精美异常。灵官前一香案,未施花纹色彩,只剩下岁月的厚重古朴。殿左一五屉木质柜案,不知其几百斤,拿动其中一抽屉,都显费力。柜案以恶兽为四脚,每个抽屉配方形浮雕图案,内容有鸳鸯、金鸡、祥云等,柜案下部有八仙浮雕图案。每个浮雕图案都显刀工圆润,色彩艳丽古朴。灵官殿之后是清代光绪年间建筑降魔殿。降魔殿是第二重四合院的结束。“面阔五间26.2米,钗寮?0米,脊高12米,建筑面积524平方米”,“其殿高七丈,宽约九丈,深六丈,三十余根合抱之柱相互傲立,顶上梁椽层叠,龙头飞跃,殿内神像林立,岿然如生。”降魔殿是云台观的二殿,很具传奇色彩。该殿现为清代建筑,原名拱宸楼,它具有怎样的历史呢?那就从云台观的创建人赵肖庵说起吧。云台山是五星归位,九龙捧圣之地。三国时,诸葛亮在此山设“七星灯”(三皇观居民说,遗址还在),为在此地建都做准备。玄阵进行时,听山中人语,诸葛才知此山已被神仙占据,于是大功未成。唐贞观年间,此山大兴宫观,有三千僧人八百道人的鼎盛之时。因干戈战乱,宫观夷为平地。南宋时,真武帝君飞神化气,游驾蜀川,托胎于赵岩之宅,取名赵法应,号肖庵。开禧二年(1206)11岁入云台山结茅修炼,嘉定三年(1210),赵肖庵与徒众募资建成玄天宫。 嘉定六年(1213年)募铁数千斤,在文曲峰赵村垭设炉铸降魔圣像一尊,一丈二尺高,剑长七尺二寸,阔四寸八分。完工次日子时,天空浓云密布,一声雷电,引来万道闪电,云台山上洒满霞光,降魔神像倏然升空,乘着雷电披着霞光,凌空飞到了降魔殿,坐上了正位,巍峨赫奕,俨然如生。时皇帝宋光宗封赵肖庵为“妙济真人”,当时宰相李纲,太玄博士赵希真,承奉郎赵昌白志荣、罗祖高等率三千御林军临云台观瞻拜,并赐庙产田地500余亩,植松数万株。嘉定七年,二十岁的赵法应升隐而去(是年,云台观得名圣佑观)。其躯蜕历元、明而两目不陷,发润如生,至明万历年间才葬于玄天宫下。云台观从此以后有了皇家色彩,明清皇帝大力护持,常“遣官修治”或派太监监修,历代蜀中藩王捐金培修。天顺五年(1461年),重建因兵灾毁掉的拱宸楼 ,万历三十二年(1604),又对 毁于大火的拱宸楼复还原制,光绪十二年(1886年),又将毁于火灾的拱宸楼改修为降魔殿。光绪十五年(1889年)落成的降魔殿,保留至今,穿斗上的墨字为证:“皇清光绪十三年十一月十一日邑众善住持吉立”,“特授潼川府魏邦翰知三台县事李发荣暨绅民重修”。那神魔神像,是高四米重四吨的仿宋铸铁神像,道士介绍,它是从外地请回来的,大炼钢铁的年代,观内很多铁器都炼了铁。又有说法:“泥塑降魔神像高三米,怒发跣足,手执长剑。左边配殿供奉雷神、火神等塑像;右边配殿供奉鲁班塑像。”降魔殿是云台观对联最多的地方,我们来看看明代时的对联。拱宸楼有联:“享普天人人香火;佑大明世世江山。”又“金像端居,万古人心仰圣;玉楼高拱,七星山势朝元。”又“佑圣观连三岛地;拱宸楼近九重天。”又“天文子开,悬像日月,星辰连帅,风云雷电握世界;地理丑辟,分野江山,社稷变化,人物草木定乾坤。”又“西蜀仙台,斗楼九州光玉烛;北辰天府,威灵万古奠金躯。”匾额:“人间天上。”降魔殿后门供奉差遣真武大帝下凡的神像。降魔殿和朝金阙之间,恰好处于二重院和三重院的交界地带,两院檐口紧邻未接,阳光漏下,有一线天的感觉。在此,看到墙壁外射进的光芒,心底生下想围绕云台观走一圈的心结。过降魔殿就是云台观的第三重四合院院落。第三个院落分布有藏经楼,玉皇殿,钟楼、鼓楼、茅庵殿和玄天宫等等。降魔殿后,第三重院落地势突然升高许多,幸藏经阁下二十四级石台阶通道相连。这二十四级石台阶,古称“二十四步朝金阙”,意思就是迈上这步步高升的二十四级台阶,就达到了天帝居住的地方。玉皇殿上面的光芒射进方形阶梯道路之上,抬头仰望,匾额上“蜀中胜景&四字格外醒目。拾阶而上,恰似登上瑶台仙境,回头看,正有“回头看”匾额回应观瞻者的视线。更有“道不外求”烫金大字熠熠生辉。落款为:“简阳田颂尧书詹少卿补书,岁次庚午年孟秋月谷旦。”“道不外求”指的是道就在自己内心,不需要到外面去求,需要用道德观念去修炼,道不外求,心外无理。匾额上的落款时间是公元1930年,那个时代,四川军阀割据,当时在潼川任29军军长的田颂尧,拥有6万兵力,为养活军队,田赋已经预征至1971年。当时田颂尧驻军云台观,一边征收赋税,一边也做了一些实事。“道不外求”匾额就出自那时,后来匾额陈旧,由云台观詹道长模仿“复制”了一块悬挂。匾额之下,太上老君立于降魔殿壁后,这似乎既表达了道家的思想,又代表了遣神坐上降魔殿正位的双重含义。左右两壁上还有道光十九年的捐资记事碑四通,捐资开始几个有:潼川正堂十六两,直隶州署十千文,潼川府经囗四两,三台典史八千文,潼川府营分防河嘴泥二钏,一百钏,刑部主事十两……石梯上尽,来到玉皇殿前,想回登藏经阁而不得。藏经阁是单檐歇山式,宝顶为多层多角宝塔,鸱吻吞脊,文官北望主殿。阁殿短廊相连,短廊上挂“蜀中胜景”匾额。玉皇殿,清代建筑,古称香亭。中间三开间,明间玉帝上位,左右壁画:左虎右龙。青石铺地,穿斗身悬山卷棚顶,无宝顶,正脊和四脊色彩低调,雕工精美。两旁又各配圆门重檐四角楼亭,左侧鼓楼,右侧钟楼,倚天而立,翘角凌云。有联曰:“楼阁倚云霄,千百世光明日月;威灵扶社稷,亿万处功镇乾坤”。相传鼓楼后西角有一洞进去可观肖庵真人之墓,后来垮塌,变成一座小石山,下雨后石上现梅花,人称:“雨后梅花石”,乃奇景之一。第三个院落里中,还有很多配套功能室,大多为清代建筑,极少部分为现在修建的。在一间屋里,还有三台籍前人国防部长梁光烈题写的“千年古刹”墨迹。正殿玄天宫左侧为云台观弟子祖屋——茅庵殿。茅庵殿,也即茅屋殿,为赵肖庵最早结屋修炼处,羽化后遗蜕曾存放于此。明代有对联:“修真茅屋垂千古;显化云台镇一邦。”又“百炼千磨威灵镇乎宇宙;千般神化尘世绝灭妖氛。”赵肖庵11岁入山结茅,15岁募资建玄天宫,19岁建降魔殿,20岁羽化登仙。遗躯存于茅屋,至万历年间才埋于玄天宫内下。其被宋光宗封为“妙济真人”,人以为他是玄天帝在世。殿前一标语:隆重庆祝李果真祖师诞辰131周年。云台观现任住持傅复圆,俗名傅元法,遂宁人士。口碑相传中,是较为“神”的道长。特别在换jie前期,拜访者尤多,平时卜问者络绎不绝,功德给予不给,顺其自便。殿内供奉的三位祖师,面色体态有真人感觉。殿旁一小屋,一道士真卧病床,有几位信士床前问安。正殿玄天官,初建于嘉定三年(1210年),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重修。面阔五间24.9米,进深四间1&9米,脊高10米, 面积420.51平方米 。主像“玄天上帝”尊高丈二,萧穆祥和,瑞气融融,脚踏鬼蛇镇乾坤,圣隐玄机化三体坐正宫。殿之两侧为十大元帅,威严神武,执兵著器,护法于旁。殿后为真武祖父母塑像,与玄帝相背而坐。殿顶天花板上游龙出海图栩栩如生,更有三条产体雕刻蟠龙,口含“避尘珠”,数百年来大殿不积尘埃,角落檐下无一丝蛛网,堪称云台一奇。避尘珠在解放后被盗此珠虽然被盗,效力却仍显于世。这是云台观四大悬疑之一。 云台观有四大千古悬念,玄天宫处还可以观其一:玄天宫大门音鸣之奇。玄天宫乃云台观的正殿,建筑恢宏华丽,殿门前滚龙缠柱,金童系红绫骑于其上。其大门相传为战国时鲁班所造,甚为奇特,开关门时有奇特音鸣,自古流传这样一句谚语:“左手开门金鸡叫,右手关门凤凰鸣。”殿内傅道长讲,此门过去声传数里,音若洪钟,在“文革”年间大门曾遭拆除,现在音律受损,音韵欠佳。(李戴于2013年5月)
【三台行】25:郪江古镇(古崖墓、古建、古树、古桥、古道、古渡) 走完云台观,怎么能不去毗邻的郪江古镇呢?郪江古镇,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郪江镇古为郪王城,是春秋战国时郪王国的首都,自汉高祖六年建郪县(和涪县同年建县),作为县治地前后700余年。蜀汉时置东广汉郡,蜀汉姜维在此得到刘禅皇帝的投降敕令,“解甲投戈”,到涪县投降,郪从此逐渐衰落,西晋时完全撤销,元代时做过四川省的省府。
& &&&郪江古镇小巧谨严,精致典雅,不事铺排。曾有到此旅游者问郪江人:郪江古镇在哪?笑答曰:郪江古镇你已经走通了。郪江古镇有锦水相伴,隔郪江与中江相望。漫步郪江街道,领略古镇风情,回望历史尘烟,在里子尚为老房子的地方触摸这块龙兴之地,叹息姜维在此接到投降诏书的蜀汉往事。登高而望,天台山、鼓楼山、俯仰狮山,四山环卫,锦江、郪江双江依傍,侧耳倾听,市井之声似回响在古洞、古桥、古渡、古道、古树、古庙之间。
& && &和郪江的缘份是那样的肤浅,仅与王爷庙、地祖庙、汉墓、九龙桥、古树亲密接触。如果时间够多,真可以住下深入领略郪江古镇的款款风采。假如你要去这个没耍头的地方,一定不要把脚步迈那么快。在王爷庙一边领略古建风采时,还可看看石包树,树包石的奇景;在地祖庙,你放慢脚步听听一个月只有65元待遇的老人家给你喋喋不休地述说那郪江的故事;在九龙桥,你可以打听下古石桥上为什么会安装上两块水泥板桥面;在锦江桥,坐古榕树下,小憩中观赏两岸行人熙来攘往;在镇政府对面,边吃凉粉边欣赏一枯一荣的景观;如果不去汉墓之乡的汉墓,你又怎么算得上去过郪江呢?要是赶上逢场的日子,那就又有趣了一大截,如果再逢上庙戏连台的时候,那就是锦上添花之游了。郪江古镇打造好不久,我们不用人山人海的时候去感受。现在去,正当时。(2013年5月)
【三台行】26:汉风扑面的郪江紫荆湾崖墓群 汉墓之乡——郪江,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郪江崖墓群,早在1996年已经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到郪江古镇旅游,不去看崖墓,怎么对得起古郪国的馈赠?又怎么算到过郪江呢?当你进入安居镇,公路两边的崖墓就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你面前。据说这一带到郪江那边,有上万座崖墓(说法还有数以千计,预测两万多座)。郪江崖墓群分布面积约数平方公里的河湾山峦间。遗存数以千计的崖墓,有些地方鳞次栉比,密如蜂房。其中以金钟山、泉水坝、紫荆湾墓群最为集中,最富有特色。墓多开凿于东汉中晚期,多室墓占半,有建筑和画像形象的再半。墓室面积最小者2-3平方米,最大者80余平方米,最深者达25米。结构上,多室墓均在中轴线上,一般可分墓道、墓门、前室、中室、后室、侧室和耳室,墓内利用山岩凿有台阶、水沟、壁龛,灶案、柜、棺台、床等附属设施,厨房锅灶、杯盘碗盏、钱罐谷仓,可以说一应俱全,让人叹为观止。很多墓有圆雕、浮雕、线刻等建筑装饰雕刻和画像装饰雕刻,还有一些墓内有红色涂料彩绘。画像装饰雕刻多在前、中室两壁和门壁上。浮雕画像的内容有:如舞蹈状而奋力撑顶岩石的力士、腾空的舞蹈人、托腮端坐人、推门探望人、执板说唱人、舂米人、人头面具像、狗咬耗子、猴子吃桃、白虎、朱雀、玄武、羊头、跑鹿、奔马、立羊、爬龟、肥猪、瓜果等,阴线刻画像有风阙、飞鹤、凫鸭,花草、武器(戟、矛、戈、盾)及架等。汉代以红色表示高贵吉利,故很多墓内部用朱红、土红涂抹和彩绘,一些床台、石棺也有此装饰。以上画像、彩绘装饰表现了避邪乞样的日常生活和民俗情趣,反映出了汉代的社会风貌。 这次我们去的是泉水坝的紫荆湾崖墓群(另有吴家湾)。紫荆湾是郪王的后花园,现在花棚村,距离郪江镇很近,驱车2、3分钟可到。我们参观了11座崖墓,二哥说,这里的崖墓比郪江镇后面金钟山崖墓还霸气些。紫荆湾崖墓的11座崖墓全部是多室崖墓,有的通过盗洞相连,成为连体石屋,阴凉舒适,蔚为壮观。崖墓内的雕刻手法圆雕、浮雕、线刻均有。雕刻从屋顶样式到屋面覆瓦,从天花藻井到立柱斗拱,从壁面装饰到宅门窗棂,皆是对当时木结构建筑的真实模拟。建筑装饰雕刻有悬山、歇山式,柱、额、坊的户外门庭装饰,室内有四面坡的屋顶,藻井、天花、门扇、栏杆、窗棂、壁框、隔墙的雕刻,穿斗结构特别明显,斗拱有丁字拱,一斗二升,一斗三升的多边形立柱和壁柱。室内很多生活设施,台阶、壁龛、灶台、石柜等,其中有一大石床和一室内大平台犹很引人注目。雕刻的画像有在门壁上的,有在穿斗壁框里的,画像内容有凤阙、仙鹤、奔马、舂碓人、爬龟、耗子、野猪、游鱼、鱼骨架、攀援猴、沉思猴、展翅凤凰、猫头鹰等等,画像雕刻有的细腻,有的粗犷,充满神韵,极为生动,是极其珍贵的画像石艺术。欣赏这些画像,尤其觉得汉风扑面,质朴清新。说下崖墓中画像“猴”的寓意:“猴”通“侯”,就是期待逝者在另一个世界仍然能够步步高升,封侯进爵,享受荣华富贵。“狗牙耗子”也不是多管闲事的意思,耗子会侵犯逝者的身体,用狗镇守,相当于是对逝者的守卫和保护。参观了壮观的紫荆湾崖墓,既激动,又有些怅然若失。我们只看到了崖墓的形制布局,对于里面的历史遗存,就不能参观和鉴赏了。所以我在这里,想对郪江崖墓群的开发方提一个建议:设立一个玻璃展柜,里面摆放一些实物,让参观者有更多的收获。摆放的实物,如担心失窃,可以摆放点级别不高的也是可以的,类型尽量全,有实物作证历史,参观者当然更愿意付那20大洋了。在绵阳周边地区,我发现的崖墓分布范围越来越广,从绵江交界的飞凤山到圣水寺南面山中,从富乐山一直延伸到小梘松垭永明,从冯家湾到魏城石堂观,从边堆山到新皂……汉代崖墓的分布是那样个广泛。接触到郪江崖墓,才觉得自己所见的绵阳城区附近的崖墓形制小了很多,室内单调了很多,级别还是低了很多。郪江——郪王城所在,郪王国介于巴国和蜀国之间,是西汉以来,巴蜀之间古郪道的要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地位都比较高。郪江崖墓级别高于其他很多地方,看来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三台行】27:郪江锦江桥和九龙桥 “天台鼓楼镇双龙,三狮抬头望金钟。九龙逆水拜金阙,五庙风铃唱夜空”。这是一首当地民谣——《郪江谣》。古街古建是一个古镇的基本要素,倘若有了古树、古桥,那就又多添了很多韵致。郪江古镇又名双龙场,因东滨锦江,南临郪江而得名。锦江宽不过十来米,上有古桥一座,名曰锦江桥。锦江桥是四墩五孔的平板桥,建材为当地盛产的白沙岩,桥东西走向,27步长,东面有护桑碑,西面一棵百年大榕树。大榕树和锦江桥相得益彰,是游客停歇的热地,是摄影爱好者的最爱。锦江是郪江的支流,跨过锦江桥,踏石梯往右南行到达两江汇合之地,这里一古码头尚存。沿河下行不远,一座古老的石桥——九龙桥就出现在面前。九龙桥,南北走向,横跨郪江,处于郪道之上,古道漫漫,北面是三台县郪江镇玉江村,南面是中江县万福镇中三村,是连接绵阳市三台县和德阳市中江县的纽带。一桥衔两县,一桥衔两市。九龙桥是九墩十孔的全石料平板龙头桥。全长当在40米以上(桥面397*10+桥墩73*9-扣榫宽*9)。桥长一说约50米,一说35米,一说40米。九龙桥以桥墩为扣榫,以桥面为卯,相互咬合,20块同样规格的石板两两拼合,全宽1.7米,厚47厘米,首尾连接成天衣无缝的整体。九龙桥桥墩最为精美。桥墩上部是贯通成整体的龙,九龙均首尾相连,长3.9米余,宽73厘米,均为高浮雕,鳞爪栩然,须髯飞动,极富动感和立体感,充分显示出建造者浮雕技艺的精美绝伦。可惜多已被破坏!只剩下北面第三条龙基本完好,到此拜访者均喜欢在此留影做纪念。九龙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1795年),清同治八年(1869年)培修,历经多次大洪水,仍安然无恙,这与九龙桥设计科学有关。它采用的建材是硬度很差的白砂岩,加上建成的是平板梁桥,它抵抗弯曲的能力就更差。对于此,九龙桥首先采用了“加密桥礅至最大限度,巧妙地将35米桥跨分解成2.9米礅跨。石材之短,迎刃而解。”其次是加厚桥面,每块桥面均近半米厚。第三在桥面下贴桥面沿桥面方向加装木棒。第四在每个桥墩下游又用长石支撑桥墩,让桥抗洪能力增强。龙桥桥面距水面不过一米余,九龙逆水而卧,形态各异,如遇水位上升,九龙好似溯水而游,逆水奋进,吞水镇江,形成“九龙逆水拜金阙”的壮景。 “关于这座桥有个美丽的传说,当时郪河由于水妖作怪,常年河水泛滥,人民来往两岸很不方便,天庭知道了派下九条祥龙降服妖怪,从此郪河平静,人民安居乐业,为了纪念这九条龙,当地村民建造了这座桥,并命名为九龙桥。”郪江是中江和三台的界河,九龙桥是两县的界桥。九龙桥两县共有,中江拥有四个桥孔,三台拥有六个桥孔。仔细看南面第四个桥孔,发现两块桥板与众不同,装的竟是水泥桥板。起初以为是因桥面断裂补装的,后来中江老乡才道出了曲折故事。破四旧的年代,两岸百姓砸毁了龙头和龙尾,发展到后来,两岸关系也搞僵了,断绝了往来,为了做得更彻底一些,砸毁掀掉了界限桥面,两岸百姓成了鸡犬声相闻却不相往来的怪邻居。后来时代变化,两岸抛弃前嫌,和好如初,九龙桥的内涵也因此更丰富了一些。在九龙桥下游不远,又新修了九龙大桥,两岸连接就更加便利了。1993年1月,九龙桥被三台县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三台县文物保护单位。
【三台行】28:观桥镇上观音桥,火莲寺处火神庙一.初识观桥见大树观桥镇,位于成都到重庆的古官道之上,有“南路通衢”之称。位于三台县城南31公里处,三(台)大(英)公路穿镇而过,观射、观菊、观郪、观鲁四条公路交汇于此,是去神秘古郪国、仙境云台观、生态鲁班湖的必经之路。与观桥镇匆匆一见,看到观桥镇有清代遗存的观音桥、火神庙,还有一个清代大院“天丰殿”。在政府街,远远地望见了一座廊桥,廊桥不远有两棵百年大榕树,枝繁叶茂,遮天蔽日,挂牌古树,红布系枝,一棵树围4.2米,一棵4.9米。二.九柱无梁观音桥近观观音桥,见观音拱桥横跨孟龙河支流(?),二开间九柱十檩穿斗无梁悬山卷棚顶,长7.9米,宽4.2米。上匾额一块,黑底金字,从左至右书:观音桥。乙亥年天际书。桥穿枋间两侧挂黑板几块,是居委会的宣传栏,过桥者常伸头细看。观音桥旁一座重檐八角桥亭,桥亭立于平板桥上,新修,有道家色彩,门关闭。观音桥桥中间穿斗架子上悬挂1995年的《观音桥桥亭培修记》。内容显示观音桥桥亭建于1896年,近年屡遭车祸,又于1995年重建。这样,我就生出了疑问:观音桥是古迹吗?1995年修建的,是不是只是那重檐八角桥亭?而有当地人介绍,观音桥已上百年。百年是指下面拱桥,而不包括桥亭吗?内容如下:观音桥桥亭,于清代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岁次甲午孟夏月中浣,由观音庙住持邓理庸募化众善建立。历年,风雨飘摇,几经损毁。近年,屡遭车祸,柱折亭斜。为抢救“九柱无梁房”这一古迹,抢修危险建筑,居委会、主持者在观桥镇党委、政府领导下,向各界人士募捐资金二千四百零四元七角,县保险公司赔款一千五百元,及时兴工,经添瓦换柱,培坏补缺,耗资三千九百余元。囗是,古迹恢复,培修一新,众人称善,余心欣慰,因以记之。主持:观桥居委会、李栋廷、尹,明善、刘际天。捐资单位和个人:观桥镇政府伍佰元、观桥计生办二百元、观桥国土村镇办二百元、安居粮站一百元、观桥棉花加工厂一百元、观桥派出所五十元、观桥中心小学五十元、安居工商所五十元、观桥卫生院五十元、观桥镇基金会四十元、观桥加油站二十元、观桥信用社十元、肖永忠四十元、肖永模四十元……公元一九九五年五月二十日立。三.寻天丰殿不遇观音桥头有一排穿斗悬山老房子,老街22号、24号、26号共四开间三口面,到此者常留步观看。对面新房,新房后又围老房子。在这附近,应该有清代的五星级酒店——天丰殿。听同行观桥女孩说,天丰殿现在只剩下了残墙。四.奉政大夫捐金,道光石碑尚存上石梯,过马路,又上三十余陡石梯,到达观桥火神庙。观桥火神庙,现名火莲寺,主殿为新建砖混五开间二重檐悬山式大殿,正位供奉观音。其余造像比较粗糙,香案为旧物,六位老人正用灯草做红蜡。大殿左一棵榕树郁郁葱葱,榕树掩映着四开间扇架篱壁悬山顶的火神庙老房子。火神庙里面倒也没多少稀奇,右首第一间的碑墙吸引了我的眼睛。石碑立墙中,碑就是墙,墙就是碑。碑文为锦山籍正五品奉政大夫罗楚盛书写的《重修火神庙碑序》,字体隽秀柔弱。内容记载了三台县观桥镇的火神庙始建于嘉庆末年,后遭火灾,周围民房尽焚,火神庙两廊焚毁,“余中间三楹”幸存,“以为神灵”,道光二十四年,罗楚盛捐金重建。 碑文如下:《重修火神庙碑序》从来庙宇之兴,先王所为。以神道设教,使人过而生敬也,抑以其神,必有益于民生,/有关于祀典,苟不为之恢宏其庙貌,即无以妥灵爽而壮观瞻。今邑南观音桥有火/神一庙,创自嘉庆末年(1820年),迄于道光甲辰(1844年)秋月。居人不戒于火,延烧及庙,两廊灰烬,(仅)/余中间三楹。予过而见之,曷胜悼叹,以为火神非淫祀比也。昔祝融氏,以火德王,后/世赖之至,于今不废。况闻火烈之际,近庙民庐俱成焦土,而神庙居中安然无恙,此/非神之最灵,焉能若是?予惊异者久之,爰归而谋。诸子择日兴工,东西庙房从新起/造,正殿虽存,坏者培之,缺者补之,当面地步狭隘,退出数丈余尺高坎,砌以坚石,此/内外阶梯概修整完好,不遗余恨。是役也,约费资三百余金,非敢谓功德无量,苟囗/庙犹依然,神灵囗香火不绝,不特予一人之心慰,而众善信之心也慰矣。如谓囗囗望报,皆流俗邀媚,求福之情,予窃有所不取。是为序。诰封奉直大夫、例授奉政大夫锦山罗椘盛捐修。大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丙午仲冬吉日立。离开观桥,从壮观的人民渠渡槽下经过时,看到渡槽高大巍峨,心生亲切感。没有细看此景,留点遗憾,也算是一种美丽。(李戴于2013年5月)
整理的好啊
蜀ICP备号-4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2305117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1号
服务热线: 028-8-
四川日报报业集团 四川日报网络传媒发展有限公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绵阳市三台县黑社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