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体化政策文件是北京人口疏散政策吗

评论:产业转型升级是京津冀一体化关键|制造业|京津冀一体化|产业升级_新浪财经_新浪网
  产业转型升级 是京津冀一体化关键
  当前,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已经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区域发展战略之一。根据官方文件,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主要目标是,疏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缓解北京的人口压力,使三地在产业布局上实现协调发展。
  当前在讨论京津冀一体化战略时,往往聚焦于人口转移或者产业配套这两个问题中的一个问题。然而,这两个问题其实是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而且彼此制约,形成了一对内在的矛盾体。从历史经验和产业经济学理论的角度看,一个产业的就业吸纳和技术升级通常是矛盾的。如果一个产业要吸纳更多劳动力,要缓解就业压力,这样的产业通常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技术水平上则比较低端。反之,如果一个产业要实现技术上的转型升级,从劳动密集型升级为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就意味着就业吸纳能力要下降,给社会带来的就业压力会增大。正因为存在就业吸纳和产业升级的内在矛盾,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面临就业和人口压力的前提下,很难顺利实现产业升级,跳出所谓“中等收入陷阱”。
  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关键难题,就是如何解决就业吸纳和产业升级的冲突。如果北京要维持目前的就业人口,确保社会稳定,在产业选择方面就必须保留一部分具有较高就业吸纳能力的产业,而这些产业往往是劳动密集型,它们在技术水平上可能不是高技术产业,这就是内在矛盾。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北京被定位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其中的科技创新中心定位意味着北京要保持高端技术产业。同时,要将“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和区域性批发市场、部分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功能以及部分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这些非首都功能逐步疏解到天津或河北。
  北京既要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又要考虑短期内面临的巨大就业压力,因此在选择产业时必须同时考虑就业吸纳能力和技术水平。
  对于北京来说,发展高技术含量产业肯定是未来方向,长期来看要将大量就业人口疏散到天津或河北,在短期内还必须维持较高的就业水平。因此,北京在短期内应该选择“中等就业弹性+高技术复杂度”的制造业,这些行业包括化学制品、专用设备和医药制造业等。在长期内,北京应该选择“高就业弹性+高技术复杂度”的制造业,这些行业包括文教、通用设备、电气机械、通信设备、仪器仪表和塑料制品业等。对于天津来说,其定位是发展高级装备制造业,同时部分疏解北京的人口压力,因此应该选择“中等就业弹性+高技术复杂度”的制造业。对于河北来说,主要任务是承接北京和天津的低端制造业,同时缓解北京巨大的人口压力。因此,短期内河北的产业选择应该是“高就业弹性+低技术复杂度”的制造业,这些制造业包括皮革、服装、纺织、金属制品等行业。长期来看,河北作为京津冀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北京和天津提供配套产业,必然也要伴随北京和天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因此要逐步发展“高就业弹性+中等技术复杂度”的制造业。
责任编辑:陈永乐
今日中国急切呼唤孙冶方式的理论开拓者,甚至需要比他更大的勇气和更多的智慧。孙冶方终其一生,想仿效《资本论》,编写一部《社会主义经济论》。在中国当代经济理论史上,他是一座丰碑,同时是一个比顾准更大的悲剧。
土地、税收、人工成本啥啥都在涨,而这些涨幅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是块“蜜糖”。到底是谁导演了房价的暴涨?答案或许谁都清楚,但却没有一个公开的口径。而如果你要问我,我只能回答高房价已经演化成了一个哲学问题。
在全球股市百年沉浮的历史当中,一个并购异常活跃,尤其是大蓝筹爆发股权狙击战的时期,往往预示着一两年后一场大股灾或是经济危机的来临。
整体房价进一步快速攀升的动力明显不足,当然热点城市房价下跌的空间也相对有限。现在房价正处于不上不下的僵持阶段,地价也快速达到了相对高位,且地价泡沫程度远比房价要高。地价不率先进行调整,整体市场压力还会继续放大。京津冀一体化人口遭疏散? 动态看产业园何去何从
自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引发三地百姓广泛关注。在正式规划出台之前,各种“小道消息”满天飞。其中就有一则:京津冀一体化人口将遭疏散。对此,11月5日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司长徐林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型城镇化集体采访上表示,要通过优化公共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空间布局等手段引导人口合理分布,所谓“京津冀一体化将通过从北京向河北天津疏散人口来实现”的说法不实。
  自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引发三地百姓广泛关注。在正式规划出台之前,各种“小道消息”满天飞。其中就有一则:京津冀一体化人口将遭疏散。对此,11月5日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司长徐林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型城镇化集体采访上表示,要通过优化公共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空间布局等手段引导人口合理分布,所谓“京津冀一体化将通过从北京向河北天津疏散人口来实现”的说法不实。  21世纪人才的重要性想必企业比谁都清楚,京津冀一体化号召在京企业外迁。先不提区域配套是否能够匹配企业迁入,只津冀地区人才供给是否充足就可让企业担惊受怕。而今这一小道消息被破,企业人才问题更加凸出。那么对此,京津冀产业园都有哪些措施来为企业解决呢?我们不妨来看一看。(&&&)  推荐理由:  1、入区企业的投资人和引进的专业技术人才享受天津市统一的户籍迁入政策。证件齐全后,由园区管委会负责协助办理有关手续。  2、天津作为直辖市在高考分数上较众多省份具有不小的优势;  3、武清拥有天津市首批重点中学、全国千所示范高中杨村一中;  4、除享受人才相关政策外还享有税收等多项优惠政策。  物业类型:标准化厂房,仓库,孵化器,土地  项目地址:天津市武清区汽车零部件产业园云景道1号  最新租价:1.00元/平米*天  价格说明:厂房租金30元/平*月  产权年限:50年  主导产业:能源材料,光电机械,其他  已入驻企业:忠旺集团天津基地、比亚迪汽车、法拉达散热器器、亚新科汽车零部件  联系电话:&<font color="#ff8-2200 转 50780  园区介绍:  是由天津市政府日批准建立的市级示范工业园,园区坚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方向,以汽车及零部件制造、高端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为主导产业,全面推进汽车产业链的整合,形成汽车零部件高端产业群;同时有序地发展汽车整车的研发制造,致力将园区打造成为国内知名的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出口基地。  位于京津高速梅厂出口,有多条公路穿行而过,连同京津城际铁路、天津港及滨海国际机场形成了一个立体的交通网。其控制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其中一期9.63平方公里划分为四大片区:汽车新材料制造区、汽车电子产品制造区、精密铸造零部件区、研发生活片区,打造集研发、生产、居住为一体的现代化产业园区,为投资者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目前区内已实现道路、供水、排水、供热、供电、通讯、宽带、天然气七通一平,汽车大厦(楼宇经济)、科技型中小企业加速器(标准厂房)等功能设施齐全。延伸阅读:
8500.00元/平米
2.00元/平米*天
6800.00元/平米
5200.00元/平米
35000元/㎡
27000元/㎡
2780元/平米
6500元/平米
23000元/平米
5000元/平米
3000元/平米
风险提示:本网站所刊载的房产、家居信息仅供参考。参阅本网站所刊载信息的人士, 如欲进行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有关的任何交易行为,请以政府主管部门公示信息、房产、家居生产者、销售者或者其他法定权利人的公布信息为准。本网站不对所刊载的房产、家居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以及合规性提供任何保证,亦不构成任何交易要约、承诺或者类似意图。本网站所刊载信息如出现任何错误或者疏漏,我们将本着发现即更正的原则,尽量予以完善。敬请各位阅览者注意及知悉我方立场。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 京ICP证030367号上周我们发了一篇文章,以北京统计局数据为基础,提出了京津冀背景下北京房价的十大看法,有标题党之嫌,实质是想看北京人口的未来走势及其对房价的影响。文章发表后,得到诸多朋友的点评,看来帝都房价的关注度十分高。因此将当时的讨论深化并整理加工,后续我们将以此为基础,陆续发布有关北京房产市场的文章,以下是我们的系列文章之一,主要讨论人口问题。1、&&北京到底有多少人?近年来变化如何?& & & &&尽管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得到众多质疑(后续我会简要说明其他机构的预测,并吐槽一下统计局数据的奇葩),但仍有其不可替代性,特别是在统一的定义下有很长的历史时间,便于作纵向对比。按最近三次人口普查(10),北京常住人口(指在北京市域内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包括户籍人口和常住外来人口,下同)从.9万人到.2万人,其中上世纪90年代的10年增长275万人,新世纪10年增长604万人,人口增长速度大大加快(有个模糊印象,统计局在2000年的普查中将常住外来人口的居住时间下限从一年改为半年,因此上述两个10年的数据不一定完全可比)。& & & &&从增长的原因来看,外来人口持续进入是主要原因,1990年北京常住人口中来自外地的仅为53.8万人,但2010年增加到704.7万人,增长650.9万人,是同时期北京常住人口增量的74%。& & & &&需要注意的是,最近四年(年),常住人口增量连年减少,其中2014年为36.8万人,是2005年来的最低水平,到底是北京市政府引以为傲的人口分流起到了效果,还是统计局数据出了问题不得而知[2]。& & & &&当然,很多朋友说北京应该早就3000万人了,有网友说在两个城市都待过,感觉从拥挤程度来说,北京人口肯定比上海多(从官方数据来看,以人口和经济总量来看,上海一直高过北京,比如2014年,上海GDP23560亿元,人口2425万人,北京分别为21331亿元和2152万人)。网上也有很多关于北京还是上海的地铁更拥挤的段子,请各位自行百度。有文章按2013年北京农民工缴纳保险工伤保险312万人和缴费比例推算,农民工即有1100万人(当然,这个跟北京商品房价没有直接联系);有按暂住证办理人数和比例估算的,有按公积金缴纳人数811万人推算的(在校生、老年人、自雇人士不交);有按中国移动的用户数统计的(但一人多号的情况很多,这个推算准确性需考察)。& & & &&以上数据表明,北京统计局的数据不完美,但可肯定的是,外来人口增长是北京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既有的2000多万人是事实(实际人口比这个数只多不少是共识)。近年外来人口增长放缓可能是经济增长放缓的自然选择,可能是北京居住成本高、政府各种限制导致“逃离北上广”的普遍,但也有可能仅仅是政府统计数据的固然误差(参考注解的分析,统计局公布的常住人口增量近年变化)。表:年北京常住人口数据& & & & & & & & & & & & & & & & & & & & & &表:年北京户籍人口数据注:自然增长=出生-死亡,机械增长=迁入-迁出2、&&除了总人口以外,还有哪些指标对房价影响大?&& & & &&(1)中青年人口居多。与其他城市不同,由于大量外来人口以中青年为主,因此北京常住人口的年龄结构相对年轻,人的北京人口1049万人,占比达48.8%(全国仅为41.2%),这些人是住房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表:2014年北京常住人口年龄结构& & & &&(2)新出生人口近10年持续增加。以户籍人口为例,北京新出生人口数在2008年突破10万人(年间都在10万人以上,但年间均不超过10万人,均值为7.4万人),到2014年达到17.2万人。但需要注意的是,统计局可能低估了常住外来人口的出生人数,有很多外来人口因为出生证明等原因回户籍所在地生孩子,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常住人口总出生人口数为20.8万人,扣掉户籍人口的17.2万人,即常住外来人口仅出生3.6万人,相当于总出生人口数的17.3%,远低于总人口中外来人口的占比(约38%),这与外来人口偏年轻、处于生育高峰的直观感受不同(前面的小学生在校数据也显示,外来学生占比可能在半数左右)。& & & &&(3)在校中小学生规模大,外地户籍占比近半。年,北京的小学在校人数稳定在100-102万人之间(相当于每年新入学约17万人),之后持续下滑到2006年的47万人(相当于每年8万人,下降近一半)。但2007年起,北京统计局数据开始统计外地户口在当地借读人员(即北京外来常住人口的子女),当年的小学在校人数即攀升至67万人,2014年增长至82万人(由此可推算,北京目前的小学生中,有近半数为外地户籍,这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北京外来人口占比之高)。& & & &&(4)大学生数量多,本地就业多。另一方面,北京作为高等教育重镇,目前在校大学生接近60万人,最近几年每年新招生约16万,毕业约15万人(这几年略有减少,顶峰似乎已经过去;在近期公布的京津冀规划当中,部分高校转移、限定北京大学新办和招生人数,也已成为北京控制人口的手段之一)。但北京是多数本地高校毕业生的去向,还有来自全国高校的毕业生,估计每年新进北京的毕业生可能就有四五十万人。从周边情况来看,笔者所在单位的员工超过80%为外地户籍(总员工近万人),这样的单位不在少数。表:年北京市大学和小学人数变动& & & &&(5)人均住房面积和住房自有率不高。住房存量的讨论是一个大坑,后续我们会详细分析(也欢迎大家提供更多信息,之前有拿电表空转数来证明空置率高的)。北京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来自5000户的抽样调查,2014年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为31.54平米(2010年为28.94平米);但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当年北京人均住房面积约27.8平米,有58%的家庭人均住房面积低于30平米,即314万户,其中12平米以下的就有132万户(人口普查是通过人查房,准确度应该更高,而抽样调查面临外来人口的样本库不准的问题)。此外,还有约267万集体户,多数属于有北京户籍但无住房的中青年群体。& & & &&另外,从城市建设的角度考虑,由于小产权房、城区扩大导致城镇范围内住房增加的数据无法统计,仅以对历年住房竣工面积(包括开发商建设和农村集体建设)做过统计,年,北京住宅竣工面积2.28亿平米,其中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的为1.78亿平米(之前的10年分别为1.58亿平米和1.17亿平米,还有无法统计的农村自建房、小产权房、保障类住房等)。因此,若要满足人均30平米,则需超过6亿平米的住宅,但过去很多年的建设量没有这么大,或者很多人居住的住房不在政府统计范围内(属于自建或无产权住房)。一个类似的数据是,2014年,北京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商品房和房改私房的比重分别为37.6%和31.1%,约20%通过租赁解决住房需求(包括单位公房和私房),& & &&&&3、&&京津冀协调发展代表什么?北京2300万人口控制目标能否实现?& & & &&2005年国务院通过的北京市规划2020年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但在2009年即突破,近期发布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将这一目标修正为2300万人。控制人口一直是北京市的重要政策取向。越来越少的户口指标、不断升高的房价和生活成本,都是这一目标的配合措施。北京市领导也经常表态“人口增长压力很大”,市统计局发布的《2014年北京市人口发展变化情况及特点》表示:“2014年常住人口和常住外来人口增量、增速保持双下降趋势,这既与经济社会发展有关,也与产业结构调整、非首都功能的疏解,生活成本、交通成本提升有关”。& & & &&(1)京津冀战略的核心是缓解北京人口压力。京津冀协调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的非手段功能”,从疏解对象来讲,“重点是疏解一般性产业特别是高消耗产业,区域性物流基地、区域性专业市场等部分第三产业,部分教育、医疗、培训机构等社会公共服务功能,部分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和企业总部等四类非首都功能。”根据这一原则,北京市政府将整体搬迁至通州,一大批事业单位、教育机构可能向通州区转移,大量低端产业向河北省转移,“四环内是首都、四环外是北京”的说法即由此而来。预计中央将通过市政府及相关单位转移、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搬迁等手段,提升北京郊区及河北的吸引力,促进经济发展。鉴于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有理由相信相关建设将在未来数年快速推进。& & & &&(2)京津冀人口增长是必然趋势。研究城市集中度的Zipf法则和城市结构数据表明,人口朝中心城市集中式必然趋势。只要京津冀协调战略实现,该区域的城镇人口总量将大量增加(2014年河北人口达7384万人,但城镇化率不足50%,低于全国水平,其他省市人口也会朝京津冀转移),因为人总是朝着有发展前景的地区转移,这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必然之路。& & & &&(3)城市之间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参考纽约、东京、旧金山等都市圈的发展轨迹,在城市化后期,不同城市的行政界线将变得模糊。比如大量在纽约曼哈顿工作的人居住在数十公里以外的新泽西州,每日通过地铁、城际铁路通勤。随着更多产业向通州和北京周边转移,这些地区将吸引较多人入住,北京中心区的拥挤程度有望下降,上海与周边城市的紧密融合,也是北京应该学习的(目前上海地铁已通往昆山市下属的花桥镇,长三角地区的城际高铁也十分便捷)。& & & &&(4)北京市人口控制很难实现。按北京市的规划,低端服务业、制造业将向周边转移,以确保2300万人口控制目标的实现,但靠政府人为地将人分为三六九等恐怕不现实,高端人群继续留在北京,就需要大量的餐饮、商业服务等配套人群来支持,而且很多蓝领群体的收入水平甚至高于普通白领。在京津冀城镇人口增加的情况下,北京人口控制的目标恐怕难以实现。毕竟,人往高处走是多数人的普遍愿望。& & & &&(5)北京多数城区人口密度不大。北京市面积为16410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1311人/平方公里,明显低于上海(3754人/平方公里)。当然,北京市多山区,部分区域居住条件有限,从区域来看,包括东城、西城在内的核心区人口密度超过20000人/平方公里,朝阳、丰台、石景山、海淀的密度基本在8000人/平方公里左右。但通州、昌平、大兴等近郊区新区面积超过6000平方公里,但人口密度仅为1088人,明显低于上海和全球其他中心城市水平。这些区域将成为北京房地产市场和人口转移的主要去向。至于资源和交通压力的问题,本文不想做深入讨论,这方面可参考梁建章的系列文章《北京该不该严控人口》。有关人口增长的问题,梁博士也有诸多精彩评论,请读者自行查找。& & & &&4、&&小结:北京人口增长难控制,房价仍有支撑,但风险持续聚集。如前所述,在京津冀战略下,北京人口控制目标很难实现,北京经济和房价仍有正面支撑。从需求结构来看,大体可分为两个方面:& & & &&(1)现有人口住房存量有限,改善性需求逐渐成为主力(半数家庭人均面积少于30平米),新生儿高峰、中小学生数增长等带来一大批改善性需求。如之前讨论,在交易量更高的二手房市场(现在二手房更多在四环里,新房更多在五环外),越来越多的需求是有现有人口换房的改善性需求推动,“白银十年”这一特点将更加显著。& & & &&(2)外来人口增长放缓势头不确定,首次置业仍较为强劲。过去十年新增常住人口66万,明显高于这几年的新增住房交易量(平均约10万套,武汉、重庆等城市一年都在接近20万套的水平),有大量已经进城但住房条件比较差的人,比如刚毕业并租房的人群(按前述估算在四五十万)。另外,现在新增人口只是增速下降,还有5-10年的缓冲期。就好比2010年工作人口就在下降、老龄化逐渐成为现实,但北京依然相对年轻。但需要注意的是,简单按前些年盲目选择购房、甚至到通州这样的热点区域追高,风险是显而易见的:& & & &&(1)政府规划能否如期完成。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人口转移能不能有效地将市政府及相关产业转移到通州区。很多城市为了发展,将市政府搬到新区,但省政府及相关企业还在老区,光靠市政府依然拉不动当地经济。过去一段时间通州及周边区域房价涨幅显著,是否已透支未来?& & & &&(2)高投资加大宏观经济风险。经过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在经济增长潜力下降、人口红利衰减的今天,中国经济靠投资拉动的模式可能难以持续,政府推进大规模城市建设的负债风险如何?& & & &&(3)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但不会简单的重复:过去十多年房价高速上涨的各种推动力都在下降,不可以历史简单地推演北京房价的未来走势。不断上涨的北京地价和房价,与绝大多数人群的购买力不符价格会围绕价值(或平均购买力)阶段性波动,但不会永远偏离。欢迎讨论互动!||||||||||
最新播报:
国家发改委:京津冀一体化不会强制疏散人口
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司长徐林5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型城镇化集体采访上表示,要通过优化公共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空间布局等手段引导人口合理分布,所谓“京津冀一体化将通过从北京向河北天津疏散人口来实现”的说法不实。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年)》提出,严格控制城区人口5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徐林介绍,根据1989年的《城市规划法》,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50万以上的城市为特大城市,这种划分标准明显跟不上发展需要。研究表明,城市人口规模200万—500万,最符合规模经济。根据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调整方案》,城区人口500万以上的城市为特大城市,目前全国有16个特大城市,这些城市下一步要严格控制人口规模。
在回应“北京将通过京津冀一体化向河北和天津疏散500万人口”的传言时,徐林表示这种说法子虚乌有,政府不会通过行政手段将人疏散,而是通过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合理疏散特大城市功能,缩小不同规模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引导人口合理分布。
(记者 顾仲阳)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京津冀一体化政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