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在职人员学习的需要,东西文化发展互补的需要

登录四川在线通行证
新闻24小时排行第08版:理论纵横&&&&
第01版第02版第03版第04版第05版第06版第07版第08版第09版第10版第11版第12版
■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
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 云南需要突出抓好的重点领域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云南重要讲话中,明确要求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抓住重点带动面上工作,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一贯倡导和坚持的方法。深入分析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提出和深入实施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及云南的区位、资源、开放优势,在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方面,应该抓住重点,在以下几个领域作出应有的贡献:建设好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突出云南的“主体省份”作用,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示范和样本,建设好滇中城市经济圈,优化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根据长江经济带的联动机制,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以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为主抓手,推进云南产业优化升级,补齐云南发展的最大“短板”。&&&&&&&&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核心内容是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对接各国政策和发展战略,深化务实合作,促进协调联动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一带一路”建设倡议。这一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积极响应和广泛支持,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其中,一大批合作项目陆续启动,基础设施联通网络初步成型,沿线产业合作形成势头,从而使‘一带一路’建设逐渐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取得了丰硕成果,开创了发展新机遇、形成了发展新动力、拓展了发展新空间。&&&&云南毗邻南亚和东南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示云南要努力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同年9月在中美省州长论坛上的讲话中,他又指出“云南是‘一带一路’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作出的新定位,使云南在国家发展战略实施的过程中,拥有了独特优势。因此,抢抓机遇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是云南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的关键点。&&&&云南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要在整体理解其内容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内在组成部分并做好相关的服务工作。“一带一路”建设确立了“六大经济走廊框架”,其中的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既是云南占据独特区位优势和人文交流优势的传统合作区域,也是联通南、北方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部分。云南应以这两条经济走廊建设为落脚点,积极发挥“主体省份作用”,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在具体的实践中,应该紧扣“主体”和“服务”做好这一工作。&&&&紧扣“主体”,就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用好云南的独特区位优势。一要加快“一核一圈三带六群”与“两廊”建设的对接。“两廊”建设并非仅仅事关沿边和涉外部门,而是要在作为龙头的昆明的带动下,加快推进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建设,为沿边开放经济带发展增加活力,为加快培育澜沧江开发开放经济带、金沙江对内开放合作经济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以此形成相互借力、联动发展、全面推进“两廊”建设的良性发展态势。二要积极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云南站到了开放的前沿。云南要用好现有的开发开放试验区、边境经济开发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综合保税区等开放载体,发展沿边特色产业和边境贸易,促进互联互通,吸引更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凸显云南的开放优势。&&&&紧扣“服务”,就是服务好“五通”。“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正式场合多次重复过的“一带一路”建设的具体内容。“两廊”作为“一带一路”框架的一个组成部分,要为整体目标的实现,做好具体的服务工作。“政策沟通”,就是“协商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在政策和法律上为区域经济融合‘开绿灯’”。云南要加强交流渠道建设,为解决与周边国家合作中的问题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增强互信和合作共识;加强法治和政策交流;加强与周边国家的政策和规划对接,达成区域协同发展的目标。“设施联通”方面,要提升与周边国家的输送通达水平,通过加强骨干交通网,加强区域合作,发展沿线特色优势产业带;加强保通和安全保障工作,达成内外联动的处置机制;加强相关标准体系的对接,并将绿色低碳环保生态的理念充分融入其中。“贸易畅通”方面,要拓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领域,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加强边境节点城镇建设,增加周边国家通过云南开展进出口贸易的吸引力;将投资和贸易进行有机结合,提升区域产业配套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依托国内大市场,进军国际大市场,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经济贸易中心。“资金融通”方面,云南的着力点是做好沿边金融这篇大文章,加大对跨境人民币结算的支持力度,加强与周边国家金融机构的沟通与合作;加强与亚投行、丝路基金等机构的合作,拓宽融资方式和渠道;鼓励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做好金融风险的防范工作;加大金融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力度。“民心相通”方面,一要加强教育合作交流规模和层次,注重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教育,增加给予周边来华留学生的政府奖学金额度,建构与周边国家的教育合作机制;二要深化文化交流,与周边国家互办艺术节、电影节、文化年和特色体育比赛,扩大影视节目的联合创作及翻译,加强旅游合作;三要加强公共卫生和疫病防治的合作,为周边国家提供必要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培养服务;四要加强与周边国家民间组织的交流合作,塑造和谐友好的舆论和人文环境。&&&&(执笔:舒源&祁苑玲)&&&&&&&&全面优化滇中城市经济圈&&&&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并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是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态、为优化开发区域发展提供示范和样板的需要,是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路径、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需要,是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的需要,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进程中,对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云南需要做的,就是紧紧把握并吃透其中的关键环节,并以此为指导,全面优化升级滇中城市经济圈。&&&&从城市化理论视角看,城市化的实质就是经济、社会和空间结构的变迁过程,是农业为主的生产活动走向非农业生产的产业结构变迁过程;是农村人口逐渐转变为城市人口以及城市文化生活和价值观念向农村扩散的过程。从空间结构上看,随着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乃至现代服务社会转型,经济活动从普遍均衡分布于自然空间,逐步转向集聚于少部分区域,是聚集、辐射和扩散的过程。现代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使通达度大大提高,使得相邻的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经济社会活动和联系愈加紧密,相互影响逐步形成关联互动的城市群落。在城市群内建立良好的分工和协作关系,可以有效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展望当今世界,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的经济要素都集中在较小的空间中。从我国的情况看,改革开放以来近40年的快速发展,促进生产要素向大都市及周边城市群聚集,最为突出的是三大城市群,即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冀首都圈、珠江三角洲城市群。2015年,三大城市群以占全国5.09%的土地面积、23.65%的常住人口,创造了全国39.87%的生产总值。&&&&后工业化社会的今天,以及高科技创新社会和现代服务业主导的明天,城市群及群落内的城市汲取相互的活力,达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多赢格局,是空间结构变迁的时代指向。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向全国传达了空间结构变迁指向,为各区域发展提供了示范和样板。&&&&基于此,云南在“十三五”规划中深刻研究和领悟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意义,明确提出“一核一圈两廊三带六群”的区域发展格局,重新梳理和定义了云南的空间利用及发展重点,即昆明市与滇中新区融合发展,形成区域性国际城市,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增长核心。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北部地区(蒙自、个旧、建水、开远、弥勒、泸西、石屏)共同构成滇中城市经济圈,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扩大生态环境容量,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重点开发新模式,推进一体化步伐。&&&&滇中城市经济圈地势较为平坦,开发条件较好,国土面积114600平方公里,占云南国土面积的29%,2016年末,总人口2100万,占全省44.02%,经济总量9347亿元,占全省的63%。拥有一定的公共基础设施,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承担着云南2/3的工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滇中城市群规划()》要求,到2049年,滇中城市群形成以昆明都市区为主核,曲靖城镇组团、玉溪城镇组团、楚雄城镇组团、蒙自城镇组团为次核,总人口达到3600万,经济总量达到10万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5∶30∶65,城镇化率达到80%。&&&&下一步,滇中城市经济圈要优化升级,成为“一带一路”上的重要节点,辐射南亚东南亚,应该在五个方面实现重点突破。&&&&一是明确各区域的功能定位、城市布局和产业分工,促进分工协作,提高城市群一体化水平,发挥综合承载能力。以昆明和滇中新区为龙头,推进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避免同构性、同质化。同时,创造和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吸引人口进入。&&&&二是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体系,通过加强城市间的轨道交通,优化1小时、1.5小时交通圈内的联动,把打造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网络作为必须的基础支撑来推进,作为带动滇中经济发展的先导部门来重视。&&&&三是加快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促进资本、资源、技术、产权、人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形成圈内共同市场。&&&&四是建立经济合作发展协调机制,推动城与城之间的合作关系。在财政税收政策、投资政策、项目安排、考核机制等方面统筹安排,形成具体措施,避免恶性竞争、地方保护,保障协同发展。&&&&五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扩大生态环境容量,规范山川、河流、湖泊、空气等的保护和开发,为未来规模聚集、提升人口和产业密度,奠定良好的宜居环境。&&&&(执笔:祁苑玲&舒源)&&&&&&&&积极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产业在全球的梯度转移,是贯穿世界经济发展史的主要脉络。国际性的产业转移,促进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重新组合和优化配置,加快了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产业空间布局的变化,促使发达国家完成了从结构提升阶段向要素优化阶段的转变,走向现代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经济主导型阶段。从中国的情况看,东部和中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客观上存在着经济梯度。近年来,沿海地区的产业逐步转向创新型、高技术和现代服务业,原有产业尤其是加工业、制造业加速向外扩散,中西部各区域政府、企业均主动把握产业转移的路径,对承接作出积极响应。&&&&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将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2016年9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确立了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新格局。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地域跨越东部发达地区和中部、西部地区,其中,以上海陆家嘴为首的金融核心区引领沿海创新经济并走向陆海联合,以武汉、长沙为支撑的中部承东启西,担负产业移动主力的职责,重庆江北嘴形成西部最重要的金融中心,四川、云南、贵州是西部脱贫攻坚经济升级的重点区域。&&&&可以说,长江经济带发展了,中国近一半的发展问题就解决了;长江经济带联动了,中国一半的区域合力就形成了;长江经济带东中西之间的产业转移成功了,中国的产业转型和空间重构就实现了。&&&&对云南而言,抓住机遇,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加速要素供给,有效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布局合理化,推进跨越发展的重点。2016年,云南承接到位的省外资金7415.5亿元,同比增长14.3%。其中,第三产业承接3773.2亿元,占比为50.88%,工业承接2656.6亿元,占比为35.82%。从合作区域和产业源头来看,北京(含央企)、四川及泛珠三角地区的广东、浙江、福建是主要的转出地和合作对象,共到位资金4677.8亿元。获取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1284.6亿元,占总额的17.32%。其中上海资金197.5亿元,同比增长17.4%;承接四川产业1000亿元,同比增长15.3%。在此过程中,云南总结自身优势、经济积淀和未来趋势,聚焦八大产业,促进了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高原特色产业、旅游文化产业、新材料、装备制造业、食品消费品加工方面的承接成果;同时,阿里巴巴、中兴通讯、浪潮、华为等企业加快了与云南的合作,推动云存储云计算方面的发展。&&&&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存在很大的产业梯度差,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始终处于领先状态,在产业集成、技术创新、产业系统化和高度化方面,均能辐射带动长江流域各省市的发展。云南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构建金沙江对内合作经济带,对接融入长江经济带,实现联动发展。云南可以依据自身要素特征,因地制宜地承接沿江各地的适宜的产业,并随着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和东部地区产业转型步伐来推动云南的产业升级。&&&&下一步,在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云南应着力挖掘潜力解决四个方面问题。&&&&打开视野和格局。把云南产业放在国内外区域分工和产业链合作的大坐标中来考量,围绕重点,突出特色优势,引进大项目、好项目,加强与世界500强企业及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的对接,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改变产业格局。&&&&形成集群发展的态势。在空间布局上发挥优势,“做强滇中、搞活沿边、联动廊带”,根据各区域特点推动产业集聚,形成合理的分工格局,进而形成产业“虹吸”能力,给予外部良好的发展预期,聚合国内外要素,实现集群发展。&&&&挖掘和吸引民间投资。保障民营经济发展的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消除限制民间投资的各种障碍。支持混合经营,鼓励民营经济参股国有资本项目。通过改善贷款、融资条件,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引导创新要素更多投向民营经济,特别是科技型民营企业。&&&&优化发展环境。正确处理政府、行业、企业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战略、规划和政策的引导作用,切实解决诸如承接项目落地难、外来企业服务难等问题。创新行业管理方式,探索行业规范条件、负面清单、行业自律、企业社会责任等新型管理方式,推进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释放产业发展活力。&&&&(执笔:祁苑玲&舒源)&&&&&&&&面向南亚东南亚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业&&&&当前,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是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核心的一个完整体系。在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可以看到包括创新驱动发展、网络强国、国家大数据、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军民融合和西部大开发在内的21个战略。面对这样一个系统的体系,云南必须找到一个既符合未来发展趋势,又能结合现有基础的有力抓手,才能以点带面,盘活全局,推动云南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的进程。&&&&这个抓手,就是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高端装备制造业。这个抓手包含三层含意:一是以出产用于生产的机械、设备的装备制造业为基础,占据发展实体经济的制高点。二是以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业为关键。三是以南亚东南亚为主要的目标市场和合作对象,充分发挥云南的地缘和人文交流的基础性优势。&&&&为什么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应该成为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的有力抓手呢?&&&&针对云南经济发展中最大的“软肋”发力。发展基础薄弱,工业大部分都处于中低端,市场化程度不高,是云南最大的短板。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就要求我们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上下功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基于云南实际,并逐步向高端化迈进,最终目标是高端化,这是解决云南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缺乏产业集聚、缺乏优势产业的问题的有效办法。&&&&顺应时代发展大势。省委十届二次会议提出,“要自觉把云南放到国际国内形势以及科技革命、产业变革这个大背景下来分析、研判和谋划”。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对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振兴实体经济、提升贸易质量、突出人才的重要地位,能够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加强与泛珠三角区域的合作;推动产业结构向“两型三化”发展,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能够提升云南整体的发展层次。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要在“高端装备制造”“取得新突破,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云南省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确立了到2020年实现云南先进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7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400亿元的中期发展目标。这不仅是一个规模超千亿元的大产业,还能显著优化云南的产业结构。&&&&能够更好达成以企业为主体,促进重点支柱产业发展的目标。云南已经拥有一批生产技术和产品领先的装备制造企业,如昆明船舶设备集团公司生产的自动化物流和机场通用设备,在国内处于领头羊的位置;昆明中铁大型养路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铁路自动化养护机械,包括道岔清筛机、气压焊轨车、移动式闪光焊轨车、桥梁检查车等,处于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先进水平;云内动力股份公司生产的多缸小缸径柴油发动机,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昆明机床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大型数控龙门镗铣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云开股份有限公司的高原型高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处于国内的领先位置。对这些企业进行必要的扶持,就能够达到搞好一个企业、一个产品,形成一个产业集群的效果。&&&&云南的装备产品在周边国家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因价廉物美、进入市场较早和产品适合东南亚国家的特殊需求,以汽车、农用机械和电力设施为代表的云南装备产品,已占据东南亚相当的市场份额,并建立起了较高的美誉度。&&&&确立了重点和目标之后,应该采取的对策,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第一,聚焦铁路养护、汽车和电力设施制造,打造产业集群,延伸本地的产业链,推动云南产业发展水平整体性提升。第二,建立联动机制,加强服务和引导。建立包括相关企业、政府相关部门和涉外研究部门在内的会商机制,加强对国内和周边国家相关形势及政策的把握,做好企业产品和市场开发的参谋,并为企业用好国家政策提供全面服务。第三,充分运用各种合作机制,激发各方面的动力,向北与东三省企业合作,例如生产智能机床;与北京企业合作,例如生产北汽新能源汽车;向东与长三角地区、向南与泛珠三角地区的企业合作,生产机器人、智能制造、3D打印、医疗器械、现代农业机械等。第四,政府给予必要的扶持,设立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的云南省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发展基金,为企业的技改、研发和市场拓展,提供必要的支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强化人才的培养、使用和流动工作,加大对相关专业人才和作出突出贡献人才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确立政府采购优先目录。第五,组织建立协会,促成企业间的相互合作,用好现有的销售和人脉网络,做好对周边国家市场的拓展工作,提升市场开发效率。&&&&(执笔:舒源&祁苑玲)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新闻爆料热线: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 (R)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您当前的位置 :&
雅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14:08】 【来源:四川新闻网-雅安日报
雅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日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审查批准
  二○一一年至二○一五年,是雅安市抢抓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关键阶段。《雅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依据《中共雅安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政府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雅安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也是制定和实施全市专项规划、县(区)规划、年度计划及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纲要》由文本、附图、附表、专栏、名词解释、项目规划等组成,经雅安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批准,公布实施。
第一篇& 站在新的起点& 明确奋斗目标
第一章& 发展基础&
第一节& 优势条件
第二节& 发展环境&
第二章& 发展战略&
第一节&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第二节& 初步建成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
第二篇& 加强统筹协调& 落实重点任务
第三章& 推进工业新跨越
第一节& 加快结构优化升级&
第二节& 引进培育龙头企业&
第三节& 优化工业区域布局&
第四节&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第四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一节&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第二节&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第三节& 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第四节& 完善农村社会组织&
第五节& 完善政策保障机制&
第五章& 增创服务业新优势&
第一节& 建设国际度假旅游目的地
第二节& 构建川西物流中心&
第三节& 提升商贸发展水平&
第四节& 优化金融服务环境
第五节& 扶持发展现代服务业
第六节& 培育壮大文化产业
第六章& 构建综合枢纽新格局
第一节& 加快建设综合交通枢纽&
第二节& 大力推进电力枢纽建设
第三节& 不断提升水利保障能力&
第四节& 逐步提高信息应用能力&
第五节& 不断强化应急保障能力&
第七章& 拓展城镇发展新局面
第一节& 加强城镇体系规划
第二节& 加大城市建设力度&
第三节& 创新城市经营管理&
第八章& 树立生态文明新理念
第一节& 建设资源节约社会&
第二节& 加强生态屏障建设
第三节&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第四节& 强化资源综合利用&
第五节& 构建绿色发展机制&
第九章& 开创开放合作新空间
第一节&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第二节& 优化区域空间布局
第三节& 提升开放经济水平&
第四节&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十章& 创造振兴跨越新业绩
第一节& 确保瀑电库区稳定发展
第二节& 积极支持灾区发展振兴&
第三节& 扶持民族地区跨越发展&
第四节& 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第十一章& 确保民生改善新成效&
第一节& 切实改善人民生活&
第二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第三节& 促进居民健康发展
第四节&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
第五节& 提升社会保障水平&
第六节&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第十二章& 增添创新发展新活力&
第一节& 深化体制机制创新&
第二节& 积极推进科技兴市战略&
第三节& 坚持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第三篇& 强化保障措施& 实现规划目标
第十三章& 完善配套政策
第十四章& 强化规划引导&
第十五章& 推进重大项目&
第十六章& 加强实施管理&
  第一篇 站在新的起点 明确奋斗目标
  第一章 发展基础
  第一节 优势条件
  区位。雅安市位于长江上游,居于四川省行政版图的几何中心位置,为成都平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雅安东融成渝、西连康藏、南界攀西、北达甘(肃)青(海),处于四川省成都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西北经济区的结合部,毗连全国第二大藏区、全国第一大彝区、全国唯一的羌族聚居区。是沟通成渝经济区和“云南桥头堡”〔注1〕、康藏地区,走向东南亚、南亚、西亚的重要门户,具备建成川西综合交通枢纽的客观条件。
  图1& 雅安市综合区位
  资源。雅安是成渝经济区成都都市圈资源相对富集的地区之一。全市可开发水能资源1322万千瓦,约占全省水能经济可开发量的1/10、全国水能经济可开发量的1/40;到2010年,累计建成水电站875万千瓦。探明储量矿产30种,发现各类矿产56种,石棉、石材、碲铋、铅锌、芒硝、锰矿储量位居全省前列。雅安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拥有世界级旅游资源1个,国家级旅游资源16个,省级旅游资源38个,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建成国家4A级旅游区2个,国家2A级旅游景区1个。拥有茶叶、林竹、水禽、药材、果蔬等优质农业资源。
  生态。雅安生态资源禀赋独特,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全国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示范区。拥有以大熊猫世界自然遗产和茶叶之都为代表的国际生态品牌。全市森林覆盖率61.3%,年降水量毫米,空气质量长期优于国家二级,市区大多数时段负氧离子含量6级〔注2〕左右、景区达到6级以上;出境断面水质国家二类,素有“天然氧吧”、“天府之肺”的美称。
  文化。雅安是历史文化名城。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解放初期为西康省省会;全市少数民族聚居区面积占幅员面积的54%,有3个民族待遇县;红军长征在雅安境内创造了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等重大事件,8个县(区)被命名为革命老区县;雅安是大熊猫故乡,是世界上第一只大熊猫科学发现地和命名地;雅安是世界茶文化发源地,有古今史料最早的人工种茶记录;具有地域特征的大熊猫文化、茶文化、女娲(三雅)文化〔注3〕和历史底蕴的富林文化、汉文化、民族文化、长征文化交相辉映。
  科教。雅安是西南农业科教中心,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坐落雅安,自改革开放以来,共取得500余项科技成果,其中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约400项。依托四川农业大学的科研优势,国家批准设立雅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注4〕。
  第二节 发展环境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显著。“十一五”时期是雅安历史上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全市上下成功应对瀑电移民工作大会战、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雨雪冰冻和暴雨洪涝自然灾害等重大事件的考验,深入实施“科学发展、奋进跨越”战略〔注5〕,贯彻落实“以枢纽为纲、于极地奋起”〔注6〕、“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注7〕战略新思路,扎实推进“三个加快”〔注8〕,攻坚破难,奋力爬坡,超额完成“十一五”确定各项的主要任务。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均实现翻番以上,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综合实力明显增强。“3+1”支柱产业〔注9〕支撑明显,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生态建设不断加强,和谐发展局面加快形成。川西综合交通枢纽〔注10〕建设取得突破,电网建设加快推进,区域合作取得巨大进展,资源市场化配置取得明显成效,发展平台不断完善。尤其是,瀑电移民工作大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瀑电库区转入后续发展;灾后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地震灾区进入全面振兴。面向未来,雅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表1& 雅安市“十一五”规划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完成情况
  “十二五”加快发展的宏观环境总体有利。放眼世界,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话语权增强,世界经济形势总体好于预期,科技创新催生绿色产业导向,全球产业分工和转移的动力增强。环顾国内,我国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区域发展格局优化提升,承接产业转移政策机制日趋完善;西部大开发由打基础转入上台阶的新进程,中央对西部大开发定位更高、支持力度更大、着力重点更突出。着眼四川,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纵深推进,“一主、三化、三加强”〔注11〕统筹实施,“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注12〕加快建设。立足雅安,“成渝经济区成都都市圈增长极”〔注13〕、“川西综合交通枢纽”、“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战略定位科学明确。展望未来,雅安“十二五”时期面临千载难逢的新机遇。
  未来五年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增长模式可能经历艰难复杂的调整过程,主权债务危机加大二次探底的风险,发达国家占据竞争优势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资源市场、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大宗商品价格、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粮食安全、金融监管等全球性焦点问题博弈更趋激烈。国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社会转型加速压力加大,改革进入利益格局调整攻坚阶段,突发公共事件呈现增多趋势,能源资源瓶颈日益突出;西部大开发也仅是开了一个好头,发展差距仍然较大、瓶颈制约仍然存在、薄弱问题仍然突出、稳定任务仍然繁重。全省“三个最大”〔注14〕的省情没有根本改变,特别是在西部省区市竞相发展的格局中,四川在西部面临更为激烈地竞争和挑战。雅安发展不足、发展水平不高、经济总量小依然是最大问题,基础设施落后,城镇化程度偏低,资源性经济和投资拉动型经济特征突出,开放合作优势亟需充分发挥,城市功能亟待完善,产业支撑尚需加强,加快发展理念亟需提升;自然灾害易发多发,防御自然灾害综合能力亟需提升。应对挑战,雅安“十二五”时期仍处在“打基础、建平台、增后劲”的关键时期。
  第二章 发展战略
  第一节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也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应全市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加快发展为总体取向,以工业富民强市为主导,以初步建成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为目标,坚持生态立市,建设川西枢纽,推进三化联动〔注15〕,着力改善民生;加快库区发展,促进灾区振兴,实现全域跨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立足雅安经济社会的阶段性特征,“十二五”发展应坚持和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加快发展。加快发展是当务之急,必须把加快发展作为解决当前经济社会所有问题的关键。加快发展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把生态城市建设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在加快发展中促转变、在加快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生态建设。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定地走生态立市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以省级和国家级生态市创建为平台,着力培育以现代农业、优势工业、度假旅游、现代物流为主的生态产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构建绿色发展新格局。切实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引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注16〕。
  ――坚持枢纽为纲。以交通枢纽建设为基础,联动推进产业、生态、物流、城市、电力、水利、通信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变交通走廊为经济走廊,变交通枢纽为经济枢纽,全方位汇聚成川西综合枢纽。
  ――坚持共享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要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均等化水平,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体系;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同步,使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全体人民群众,努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加快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继续深入推进重点领域的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加强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提高行政效能;推进雅安全方位的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深化区域合作,全面融入成都都市经济圈,强力驱动雅安跨越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提高全社会的创新能力。
  第二节 初步建成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
  根据市委对雅安发展的定位,综合考虑未来五年发展环境和基础条件,“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奋斗目标是:瀑电库区稳定发展、地震灾区全面振兴、川西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全方位区域合作等重大战略任务取得新业绩,初步建成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新进展。具体目标是:
  ――重大战略任务取得新业绩。瀑布沟水电站库区移民后续稳定、后续建设、后续发展、后续管理取得明显成效。全面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巩固提升灾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灾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振兴。深入实施“枢纽为纲”的新战略,川西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取得较大进展。紧紧抓住全域纳入成渝经济区成都都市圈的新机遇,加强区域合作,积极发挥雅安融入成渝、辐射藏区、链接攀西、北达甘(肃)青(海)的重要作用。
  ――初步建成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形成比较完善的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市政等基础设施体系,切实缓解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初步形成以四川雅安经济开发区〔注17〕、雅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汉源工业园区、石棉工业园区,成都―雅安工业园区〔注18〕、雅安―甘孜产业合作示范区〔注19〕、西南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注20〕和特色工业集中区为主体的经济发展平台。基本建成水电矿冶、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工业,会展、商贸、文化、度假旅游等四大现代服务业平台,林竹、茶叶、果蔬等特色农业“443”现代产业体系〔注21〕。基本形成雨城城市中心,名山城市副中心,天全、芦山、宝兴、荥经、汉源、石棉6个县城,若干重点城镇、农村新型社区共同发展的城乡建设体系。继续巩固国家退耕还林示范区成果,推进雅安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注22〕建设,以生态工程和生态产业为抓手,促进产业与生态相融,经济与生态双赢,初步建成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将雅安打造成为中国生态城市的样本和典范。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新进展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年均增长15%,经济总量在全省位次有所提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进入全省前十位。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以上,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逐步提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0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00亿元。按照“优一进二上三”〔注23〕结构调整思路,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10∶60∶30,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比重为35∶30∶35。中心城市和副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5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0万人,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达到43%以上。以交通、能源、电网、市政、水利、通信、物流、应急保障等为主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形成。
  和谐社会取得新进展。城乡居民收入和家庭财产逐步增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5000元、年均增长10.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年均增长14.1%,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到32.5%、3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各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不断增加,基本健全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成果,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城乡居民住房条件不断改善。社会管理能力大幅提升。
  可持续发展取得新成效。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规模控制在163万人左右。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总体水平保持全国领先地位,森林覆盖率保持在62%以上,空气质量稳定在国家一级标准,出境断面水质量达到省环保标准。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污水排放达标率进一步提高。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强度、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控制。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取得新进展。
  创业环境得到新提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农村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服务政府、法治政府、效能政府建设取得新进展。开放型经济取得明显成效,社会诚信体系基本建立,居民素质和文明程度普遍提高,社会公共安全保障有力,社会管理体制逐步完善。民营经济活力不断增强,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28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
 表2& “十二五”规划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第二篇 加强统筹协调 落实重点任务
  第三章 推进工业新跨越
  深入实施工业富民强市战略,加快推进雅安工业迈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按照产业集群、企业集聚的发展要求,坚持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倾斜,壮大规模、优化结构、增强竞争力。力争到2015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达到345亿元,就业比重达30%;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达到31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270亿元,年均增长22%。
  第一节 加快结构优化升级
  继续做大做强“3+1”支柱产业,积极引导培育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高端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按照产业绿色化,资源循环化的原则,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强化主导优势产业;力争到2015年,“3+1”支柱产业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比重超过90%。累计建成水电装机1200万千瓦以上,积极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电冶产业,壮大矿冶、建材(石材)、芒硝等资源深加工规模,加快建成水电矿冶基地。充分发挥通工汽车目录资源优势和建安、泛华、川西等军工企业技术优势,主动参与成渝经济区生产分工,扩大机械制造业规模,建成汽车零配件为主的机械加工基地。大力实施林竹、茶叶、果蔬、畜禽、中药材等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形成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建成全省有机(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做大做强新型建材、太阳能光伏等产业链,形成以多晶硅、单晶硅、电极箔、锂电池等为主导的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力争节能环保、生物医药、高端制造业等新兴产业有所突破。
  专栏1 实施工业富民强市发展战略
  ◆主导产业:加快形成水电载能、新能源(新材料)、机械汽配(车)、林竹茶四大百亿产业。到2015年,“3+1”支柱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610亿元,年均增长19%。其中:水电及电冶业产值达到280亿元,年均增长15%;新材料(新能源)产值达到150亿元,年均增长30%;机械制造业产值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长20%;农副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80亿元,年均增长18%。
  ◆龙头企业:到2015年,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企业超过25户,其中:10亿元以上企业10户以上,3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5户,出现50亿元以上企业。加快培育瀑布沟、大岗山、深溪沟、雅电集团、汇得利、一名、乾盛、蓝剑铬铁等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水电及电冶企业,积极培育新筑通工、建安集团等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机械制造企业,努力培育三九药业、金安纸业、蒙顶茶业等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力培育永旺硅业、九晶电子、中雅科技、华瑞电子等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新材料(新能源)企业,积极支持雅化集团、蓝天化工、汉龙石材、科创、鑫广等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其他企业。
  ◆优势产品:加快壮大水电、工业硅、碳化硅、铅锌锭、高碳硅铬、电熔镁砂、稀土合金、重质碳酸钙、精细化工、特种水泥、商品混凝土等水电电冶产品,着力培育汽车后桥及配件、精锻齿轮、等静压机、粮油加工机械等机械产品,大力打造蒙顶山茶、三九中药注射剂、金安纸浆及高档生活纸、汉源花椒、雅安藏茶、天府水禽、二郎山森林蔬菜、石棉黄果柑、宝兴中药材等生态产品,快速形成多晶硅、单晶硅、电极箔、锂电池、LED节能灯等新材料(新能源)产品。
  ◆产业园区:力争建成1个国家级开发区,3―4个省级开发区,4个左右工业集中区,力争雅安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达100平方公里,完成开发面积30平方公里,实现工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加快汉源工业园区、石棉工业园区等省级工业园区建设。支持荥经、天全、芦山、宝兴工业集中区整合发展。
  第二节 引进培育龙头企业
  完善招商引资政策,搭建招商引资平台,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积极吸引跨国公司、国家级企业、上市公司来雅产业投资,设立企业研发基地。坚持引进培育大型龙头企业与鼓励发展中小企业并重的原则,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和企业家培训双重战略思路,到2015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比重超过60%。采取政策引导、骨干示范、重大项目带动等综合措施,推动拥有产品品牌、市场占有率高、发展前景好的优势企业强强联手,促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支持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越式实施兼并重组,形成大企业大集团。加强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的联系和对接,引进一批产业关联程度高、科技含量高的项目落户雅安,扩大产业集群规模,延伸产业链,带动中小企业关联配套发展,推动产业升级和产业规模扩张。
  第三节 优化工业区域布局
  按照“市场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原则,突出园区工业特色,到2015年,工业园区(集中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比重达到80%。按照“融入成渝,链接攀西,辐射康藏”区域经济发展思路,优化工业区域布局。构建工业发展增长极:加快四川雅安工业园区更名为雅安经济开发区扩区升位规划建设,力争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加快成都―雅安工业园区,雅安―甘孜产业合作示范区规划建设,打造雅安工业发展“北极”;加快汉源工业园区、石棉工业园区省级工业园区申报审批,促进水电矿产等资源最大限度就地转化,建成攀西经济区的产业合作平台,打造雅安工业发展的“南极”。突出生态工业品牌:开发完成青衣江、大渡河流域水电资源,建成清洁能源产业基地;加强茶叶、林竹、中药材、果蔬等农产品整合开发,建成有机和绿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壮大优势工业集群:加强主导产业合理布局,促进优势资源向优势区域、产业、企业集中,加快形成集群经济。雅安经济开发区集中布局太阳能光伏材料、汽配制造业集群,汉源、石棉、荥经工业园区集中布局电冶产业集群,天全、芦山、宝兴工业集中区主要布局建材、轻纺、石材产业集群。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发挥名山、雨城区位优势,积极引进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高端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图2 雅安市工业发展规划
  第四节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按照市场导向、优势互补、生态环保、集中布局的原则,以重点产业、重点园区、重大项目、重要集群为载体,以招大引强、集群承接、沿链引进为路径,以现有园区(集中区)为平台,以与东中部共建产业转移示范区为重点,积极承接市外产业转移。把承接产业转移与调整自身产业结构相结合,合理确定承接产业转移重点地区和重点产业。安排产业转移引导资金,严把环境保护关口,有选择性地引导市外企业落户。以引进国内外优势企业、重大项目落户为承接产业转移的着力点,解决阻碍产业做大做强的体制性、瓶颈性问题。建立项目落地“绿色通道”,落实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提供优质高效政务服务。
  第四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基本要求,以建设西南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为平台、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发展现代农业为基础、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为前提、优化农村社会组织为纽带、完善体制机制为保障,建设农民幸福美好生活新家园。到201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55亿元,年均增长3%。
  第一节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以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为重点,以生态效益农业为核心,以生态安全、绿色(有机)农产品为主导,加强与四川农业大学合作,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品牌农业、休闲农业,积极发展都市型农业、设施农业、外向型农业,形成具有雅安特色的现代农业体系。稳定粮食生产水平,依法、自愿、有偿推进土地流转。完善农业区域布局,合理布局“城郊、丘陵、山地”农业功能区,着力优化“北茶竹、南果蔬”〔注25〕特色产业布局,着重抓好名山县茶产业、天全县林产业两个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积极发展雨城区北线观光农业、宝兴县中药材产业、汉源县现代种植业综合开发三个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建设。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工程”〔注26〕、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和基本口粮田建设,提高耕地质量和农业防灾抗灾能力。以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为方向,大力发展现代生态畜牧业。以“创百亿产值、惠百万林农”〔注27〕为目标,加快现代林业基地建设。优化农业品种品质结构,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和质量监管制度化,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产品,建设生态有机(绿色)农产品基地。着力培育龙头企业,重点培育林竹、茶叶、中药材、果蔬、畜产品等年销售收入超过5亿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注册和保护,着力培育农产品国家(省级)等区域品牌。加快完善农业服务体系,继续实施科技入户、信息入乡工程。完善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探索实施经济强镇工程。
  图3& 雅安市特色农业规划布局
  第二节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成西部农村电网改造和完善工程,搞好农村电网维护和经营管理,实现城乡同网同质同价;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完善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机制;严格水资源管理、合理配置水资源,全面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切实加强农村能源、水利、卫生、教育、文化等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文明进步。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实施农村教师培训计划,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农村药品监督网和供应网建设,鼓励扶持农村药店发展;健全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完善基层计划生育服务体系,继续实施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推动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完善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文化宣传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力争以光纤为主导的通信传输网络覆盖全市所有乡(镇);加强建设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消费市场网络。引导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地区辐射延伸,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化的交通、水务、电力、通信、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网络。
  第三节 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切实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全面落实中央、省级的各项直接补贴政策,完善补贴方式;改革政府支农投资管理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村;促进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严格涉农收费管理,严禁变相增加农民负担,逐步建立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增加农民务工收入;积极探索农村集体在资源开发项目的利益共享方式,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坚持开发式扶贫为主,救济救助扶贫为辅,配套多层次扶贫方式,提高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专栏2& 农业发展重点项目
  ◆粮食生产:建设标准农田20万亩以上,水稻、玉米、马铃薯高产示范3.5万亩。每年粮食播种面积在17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稳定在50万吨左右。
  ◆特色种植业:经济作物总面积达到170万亩、总产量125万吨。茶叶:新发展茶园10万亩,达到60万亩。名优茶占70%以上,无性系良种面积达到90%以上。蔬菜:新发展蔬菜面积4万亩,达到45万亩。水果:新发展特色水果12万亩,达到45万亩。其中,甜樱桃新发展2万亩,达到5万亩;红肉猕猴桃新发展5.5万亩,达到9万亩;枇杷新发展1.5万亩,达到2万亩;黄果柑新增1万亩,达到6万亩。中药材:新发展草本药材3万亩,达到10万亩。新发展木本药材6万亩,达到15万亩以上。
  ◆畜牧业:家畜存栏达到180.5万头(只),家禽存栏达到到768万头(只)。肉类总产量达到20万吨,奶类总产量达到3.5万吨,禽蛋总产量达到2.7万吨。畜禽适度规模化养殖达到60%以上。
  ◆林产业:新增竹质原料林17万亩,达到200万亩;新增木质原料林80万亩,达到450万亩;新增花椒3万亩,达到10万亩以上;新发展核桃等干果5万亩,达到12万亩。
  第四节 完善农村社会组织
  积极稳妥地构建规模适度、集中有序、布局合理、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社会组织结构。积极发展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按照“自愿进出、自主管理、产权明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积极引导鼓励农民建立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社等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组织化、市场化程度,完善相关法规和登记管理规范。推进城镇近郊新农村村落建设,按照与自然相融、生产生活低碳化、循环化的要求建设生态村落,逐步构建多形式的农村新型居住区;综合考虑村落现状、自然和交通条件等因素,搞好新村建设规划,实施小型自然村生态移民工程,引导农民集中建房,集中配套交通、通信、供水供电、集贸市场、卫生教育文化、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文体活动,加强科学普及,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积极推进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村务公开等农村基层管理方式,注重发展农村基层党员,发挥党在脱贫致富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努力塑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第五节 完善政策保障机制
  建立财政投入长效机制,保证市本级财政用于“三农”的资金总额占一般预算支出比重逐年提高;全市新增教育、卫生、文化、计划生育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基本完成乡镇机构、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农村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改革任务。完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机制,探索推进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盘活用好农村集体资产存量,规范集体资产经营管理。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探索流转模式,搭建流转平台,建立土地流转管理服务机制,促进农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积极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盘活闲置的农村建设用地资源。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支持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积极发展农村合作银行,着力培育村镇银行,探索发展农村保险业,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放,拓展金融支农领域。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完善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加强村务公开,健全农村“一事一议”〔注28〕制度,推行村务管理民主听证制度,提高农村新型社区的自治程度。
  第五章 增创服务业新优势
  把发展服务业放在培育新增长点的突出位置,推动服务业与城市功能、促进就业融合发展。以旅游业和物流业为龙头,带动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升级发展,努力提高服务业比重。到2015年,力争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5%,达到158亿元,就业比重达35%。
  第一节建设国际度假旅游目的地
  力争到2015年,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0%,达到100亿元以上,占全市GDP比重的20%左右。树立高端旅游、整合发展、凸显个性的发展理念,开展“熊猫首都?生态天堂”〔注29〕城市品牌营销体系,以建成国际化区域性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城市为目标,着力构建大熊猫、茶文化为主题的北部生态文化旅游区,阳光、碧湖、峡谷、南丝绸路为主题的南部阳光风情旅游区,以及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为主题的长征文化旅游带,逐步形成“一中心三走廊六集群十业态”和“一节庆、一演艺”发展格局。以积极推动雨城、名山市区
  专栏3& 旅游产业项目
  ◆旅游集群项目:熊猫绿岛、周公山、百丈湖、清漪湖、上里古镇等项目,龙苍沟、大相岭、严道古城、牛背山等项目,大渡河峡谷、汉源湖、栗子坪、田湾河、安顺场等项目,喇叭河、二郎山、红灵山、茶马古道等项目,大熊猫国家公园、夹金山、神木垒等项目,大川河、龙门溶洞、围塔漏斗等项目。
  ◆旅游配套设施:国家5A级景区1-3个、国家4A级景区5个,5A级宾馆1-3家,星级宾馆达到30家以上,国际(国内)旅行社20家以上;游客集散中心、“千秋雅韵”原生态实景演艺等项目;旅游门户网站、服务中心、呼叫中心、服务热线等信息化标准化项目;旅游道路、标识、停车场等项目,旅游执法、诚信体系、行业组织建设等项目,旅游公共安全应急、紧急救援建设等项目。
旅游圈发展,建成全市旅游的服务中心和集散地;以省道210线和雅马高速、国道108线和雅西高速、国道318线和雅康高速为旅游发展走廊,打造国际大熊猫生态旅游线、中国茶马古道旅游线和大渡河阳光文化旅游线(南丝绸路旅游线);大力发展碧峰峡―蒙顶山―周公山、龙苍沟―大相岭、大渡河―环贡嘎山、二郎山、夹金山、大川河六大旅游集群经济;重点培育自然观光、休闲度假、旅游地产、康体疗养、运动健身、文化演艺、科考探险、商务会展、影视体验、美食品茗十大旅游产品业态;着力打造国际熊猫?动物与自然电影周〔注30〕旅游节庆品牌和“千秋雅韵”大型原生态实景演艺品牌。加强旅游道路、接待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旅游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强化旅游宣传推介,拓展客源市场,加强旅游区域合作。力争到“十二五”末,旅游总收入、入境旅游人数和收入在“十一五”的基础上翻一番,争创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市。
  专栏4&& 现代物流发展
  ◆功能布局:建成以铁路、高速公路、国省干道的交通枢纽为核心的物流快速网络,建成以物流公共信息查询、物流电子政务、物流电子商务、应急物流物流信息为核心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成以雅安物流综合园区、四大物流中心、三个服务站为核心的物流产业发展平台。
  ◆物流项目:规划占地6500亩,总投资58亿元的物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辐射成都、攀西、川西的区域综合型物流园区,建设雨城川滇物流园区、汉源矿产物流中心、始阳建材物流中心、石棉矿产物流中心,建设荥经物流服务站、芦阳物流服务站、宝兴物流服务站,重点建设华峰、雅惠、博娟等物流企业,着力发展大型机械、建材日用消费品、粮油、农产品、茶叶、林产品等专业物流市场。
  图4&& 雅安市旅游发展规划
  第二节 构建川西物流中心
  到2015年,力争物流业增加值达17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培育5户年收入超亿元的物流骨干企业。构建以成都中心城市为主枢纽,以雅安和遂宁为东西两翼的总体思路,逐步形成“一网二平台”和“一园区四中心三服务站”的功能布局。积极推进城镇配送型、产业基地型、行业分拨型物流建设,积极促进第三方物流业发展,加快形成现代物流业体系,构建区域区域、市域、应急物流格局。完善物流网络支撑体系,加快推进铁路、高速公路、国省干道、快速通道等物流通道建设,依托紧邻双流航空港、水运成都港(乐山港)的“通勤优势”,实现航空、铁路、公路、水路联运的有效对接,加快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加快建成服务滇藏桥头堡建设的“内陆港”。积极发展现代流通业态,重点引进培育大型专业市场、大型物流集团、现代购物中心、大型商贸连锁及配送、仓储商场、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
  专栏4& 现代物流发展
  ◆功能布局:建成以铁路、高速公路、国省干道的交通枢纽为核心的物流快速网络,建成以物流公共信息查询、物流电子政务、物流电子商务、应急物流物流信息为核心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成以雅安物流综合园区、四大物流中心、三个服务站为核心的物流产业发展平台。
  ◆物流项目:规划占地6500亩,总投资58亿元的物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辐射成都、攀西、川西的区域综合型物流园区,建设雨城川滇物流园区、汉源矿产物流中心、始阳建材物流中心、石棉矿产物流中心,建设荥经物流服务站、芦阳物流服务站、宝兴物流服务站,重点建设华峰、雅惠、博娟等物流企业,着力发展大型机械、建材日用消费品、粮油、农产品、茶叶、林产品等专业物流市场。
  图5& 雅安市现代物流发展规划
  第三节& 提升商贸发展水平
  以城市(镇)商业、连锁经营为核心,建立城市商务区、城镇中心商圈、商业特色街(专业市场)和乡(镇)、社区商业点等多层次商业服务网络,推进传统商业经营方式向大市场、大贸易、大流通现代流通方式转变。重点扶持城市(镇)商业发展,加快中心城区商务中心建设,培育区域商业中心、居住区商业中心、街坊商业和特色商业街。加强乡(镇)、社区(行政村)便民店、放心店等商业网点建设。以连锁经营为主导,特许经营、多式联运、电子商务等经营模式相协调,培育城市大型连锁商贸企业、社区(行政村)连锁商贸企业。健全现代商贸物流配送体系,促进商贸企业信息化建设,推动商贸经营规范化和标准化,建立商业信息共享机制。重点建设汽车、工程机械、农产品(林产品)、茶叶、建材等大型专业化市场,建设集购物、娱乐、休闲、餐饮一体的现代大型购物中心,加快农贸市场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农村供销服务网络建设,继续实施乡(镇)建连锁超市、社区(行政村)建放心商店的“便民工程”,到2015年,覆盖全市90%以上乡(镇)和80%以上社区(行政村)。
  第四节 优化金融服务环境
  坚持市场化推进与政府引导相结合,以健全金融机构体系,完善金融市场功能,鼓励金融服务产品创新,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为重点,加快建设川西区域金融中心。完善壮大金融市场体系,积极争取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政策性银行及证券、保险等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在雅安设立区域性总部、分支机构或代理机构;积极支持地方金融机构发展,发展壮大政府投融资平台,积极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逐步在中心城区形成金融机构集聚区。不断提升金融生态环境,切实加强金融监管,积极发展金融服务中介机构,推进征信体系建设,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健全资产评估体系;积极推进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探索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促进国有商业银行新增存贷款用于当地发展。积极扶持金融业务创新,整合银政银企合作资源,积极发展质押、票据、担保、租赁、财务、信托等新兴金融业务,积极争取大型集团企业结算中心落户雅安,鼓励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企业债券,力争新增上市企业2家以上。
  第五节 扶持发展现代服务业
  规范发展房地产业,加大普通商品住宅投资建设力度,适度发展高档商品住宅,积极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鼓励开发建设特色小区,力争“十二五”期间房屋竣工面积250万平方米;加强土地市场管理,规范发展房地产交易市场。促进中介服务业发展,积极发展咨询、评估、法律、会计、代理、广告服务以及经纪等各类中介服务业,着力培育工程、勘察、规划、设计、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积极引进科技、工程、管理等咨询服务机构。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逐步构建县(区)、街道(乡、镇)、社区三级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的社区服务网络,探索社区服务公司化运作模式;积极发展物业管理、家政维修、商贸流通、健身养老、医疗卫生、中介咨询、文化娱乐等社区服务业。积极发展体育产业,积极发展体育健身俱乐部,引进重大体育赛事落户。积极扶持信息产业发展,加快信息服务业与工业、金融、物流、会展等行业的融合发展,发展以网络传输服务、计算机与软件服务以及数字内容服务为代表的信息服务业,重点培育电子商务、软件服务、服务外包等特色产业集群,着力引进信息服务龙头企业。积极推动会展业发展,依托高品质的宜居环境,引进和培育国际性会节、论坛等商务会展平台,加强国际性会展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服务特大中心城市的国际会展业基地。
  第六节 培育壮大文化产业
  把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培育,依托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形成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到“十二五”末基本形成雅安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体系框架,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达到20%以上,到“十二五”末增加值比2010年翻一番。围绕打造熊猫影视文化创意基地,积极支持雅安日报报业集团,组建雅安文广传媒集团,着力培育和打造“熊猫(发现地)文化产业园区”和“茶马古道民族文化园区”两大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基地。重点打造熊猫绿岛国际会展中心,办好国际熊猫?动物与自然电影周。创作精品舞台剧目,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发展文化展演、文化娱乐、广播影视音像、新闻出版、艺术培训、文化旅游,加快培育新兴文化产业群,拓展广播电视、出版发行、媒体广告、艺术品、文化贸易等文化服务业发展的新空间。积极促进以互联网为主体的新媒体发展。
  第六章 构建综合枢纽新格局
  坚持统筹规划、适度超前相结合,产业布局、城镇建设相协调,扩大规模、完善网络、健全功能、形成枢纽为目标的原则,继续加大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应急保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加快形成较为完整的川西综合枢纽基础设施体系。
  第一节 加快建设综合交通枢纽
  加快建设雅安市域对外运输大通道,形成“突出南向、加强东向、畅通西向、扩充北向”和“铁路、公路、水路、航空衔接配合”的交通运输发展格局。加快实施对外通道战略,形成以“4+1”铁路、“6+2”高速公路、“2+4”国省干道为骨干的综合交通体系〔注31〕,到2015年,新增铁路里程100公里,新增高速公路里程336公里。积极推进市域综合交通网络,以生态和文化为主题的旅游示范路标准,加强国(省)干道、县际公路、乡村道路的升级改造工作,加快建设市(州)间断头路;加快市区国道108线绕城路建设,积极推进市区绕城高速公路、名山―芦山―天全―荥经―草坝―名山环市区绕城路前期工作,加快建设市域景区和市外景区间的快速通道,加快推进县(区)、乡(镇)、行政村的路网建设,重点实施道路联乡(镇)通村(组)工程,大力发展城区(乡、镇)公共交通。
  图6& 川西综合交通枢纽规划
  专栏5 川西综合交通枢纽
  ◆综合交通枢纽:规划铁路290公里、高速公路336公里、公路通车里程7971公里,五年累计投资达600亿元。加快建设成都至雅安铁路,开工建设雅安至康定、雅安至甘洛、雅安至乐山铁路,加快雅安至眉山至资阳至遂宁、雅安至都江堰至九寨沟沿龙门山脉东麓旅游铁路、雅安石棉至泸定、雅安至金口河等铁路前期工作。建成雅安至西昌、雅安至乐山等高速公路,开工建设雅安至康定、汉源至乐山高速公路,启动成都至雅安高速公路扩容,加快雅安绕城高速、石棉至泸定高速、雅安至马尔康高速前期工作。建设成都至新津至蒲江至雅安快速通道,争取七条县乡道路升级为省级干道,积极推进“联村通组”工程。
  ◆对外通道战略:突出南向,指强化雅安与攀西经济区、云南桥头堡的通道建设,重点加强与西昌、攀枝花、云南的通道建设。加强东向,指密切雅安与成都经济区、川南经济区的联系,重点建设与成都主枢纽的通道建设。畅通西向,指打通雅安至康定、西藏的联系通道,重点建设与康定、拉萨的通道。扩充北向,指解决雅安与川西北交通瓶颈,重点建设与马尔康、甘肃、青海的通道。水运通道,指通过雅安至乐山城际铁路和高速公路,联通至乐山、宜宾、泸州等川南港口群。航空通道,指通过成都至雅安铁路、成都至雅安高速公路、成都至温江至邛崃至名山高速公路、成都至新津至蒲江至雅安快速通道联系成都双流国际机场。
  第二节 大力推进电力枢纽建设
  加快推进水电开发扫尾工程。重点建设老鹰岩(65万千瓦)、大岗山(260万千瓦)、锅浪跷(21万千瓦)、民治(12万千瓦)、飞仙关(10万千瓦)电站,力争“十二五”期末全市水电装机达到1200万千瓦以上,建成成渝经济区重要水电基地。加大天然气资源勘探力度,积极推进天然气管道建设。积极配合“西电东送”建设规划,加快推进1000千伏、500千伏特高压等输变电工程建设。巩固和完善电力“一张网”,继续推进220千伏、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推进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编制实施智能电网改造规划,建成全省高等级、大容量电网枢纽。
  图7& 雅安市电力规划布局
  专栏6& 电力枢纽重点项目
  ◆能源建设:五年累计投资280亿元以上,新增水电装机350万千瓦以上。
  ◆电网建设:五年累计投资60亿元,芦山1000千伏输变电站工程,石棉500千伏输变电扩建工程、雅安500千伏输变电扩建工程、大岗山水电站至雅安500千伏送出工程,荥经220千伏输变电工程、竹马220千伏输变电工程、龙岗山220千伏输变电工程、成都―雅安工业园区220千伏输变电工程,苗溪110千伏输变电工程、草坝110千伏输变电工程、中里110千伏输变电工程、红星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城厢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前进110千伏输变电工程、龙岗山110千伏输变电迁建工程、萝卜岗110千伏扩建工程、利吉堡110千伏输变电扩建工程。
  第三节 不断提升水利保障能力
  按照节约优先、优化配置、有效保护、综合治理的原则,突出加强薄弱环节,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以骨干水源工程、饮水安全工程、河道治理工程为重点,大力推进水利设施建设,重点抓好永定桥水利工程、铜头引水工程、九龙水库工程等重点工程;建成雅安市城区南郊水厂和汉源县县城备用水源工程建设。抓好新建水库灌区配套建设,完善建成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及小型灌区整治,继续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加强微型水利设施建设。完善大渡河、青衣江等流域综合规划和防洪规划,加强市区、重点城镇、中小河流防洪体系建设,重点加强市区、重点城镇堤防工程建设。推进中小河流、山洪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建设。
  第四节 逐步提高信息应用能力
  实施“完善计算机互联网、扩容提升通信网、加快建设数字广电网、积极促进三网融合”发展思路,建设川西区域信息枢纽。推进光缆传输,发展无线传输,加快实施宽带网接入和扩容工程,重点建设宽带互联网以及兼容综合业务的接入网,到2015年,全市互联网用户普及率达到60%以上。建立覆盖全市的智能化监控、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社会保障、行业部门等五个数据化应用平台,继续发展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适时向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平稳过渡,优化升级固定电话网络,逐步发展下一代综合业务网络。全面推进广播电视从模拟向数字化过渡,完善以有线电视管网为重点的网络建设,逐步建立传输、服务、监管的统一平台,加快广播电视网络双向改造和有线数字电视的整体转换。加强信息技术标准的衔接和统一,促进大型数据库和公共信息平台的联建共享,全面推进政府、企业、社区和家庭信息化。
  第五节 不断强化应急保障能力
  加强防减灾设施建设,规范基础设施项目的设计、施工和管理,强化高标准城镇防洪、主要水系和流域治理、抗震及地质灾害避险等重要工程建设;合理开发气象资源,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加强供水、供电、供气保障和学校、医院、商场、娱乐场所安全设施建设,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加快应急网络平台建设,整合应急技术系统和设施,建立应急指挥平台;加强气象、水文、地质等部门协作,建立覆盖市域的地理信息系统,提高对暴雨、洪涝、冰冻、干旱、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和火灾、交通事故、化学污染、核辐射等重大公共事件的监测、预测和预警能力。加强社会安全应急管理指挥体系和救援救助体系建设,健全公共安全预案,普及全民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国民经济的应急保障能力和快速动员能力。
  第七章 拓展城镇发展新局面
  坚持产业化和城镇化融合联动思路,以建设中国生态城市、新兴工业城市、川西枢纽城市、国际度假城市、民族走廊城市为目标,坚持高规格规划、大手笔建设、精致化管理,初步形成基础设施配套、城市功能完善、产业布局合理的新型城镇化体系。力争到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3%以上。
  第一节加强城镇体系规划
  坚持适当超前、突出特色、优化布局的原则,打造生态文化品质中心城市,建设城镇与产业融合发展城市新区,构建城镇化与交通通道相协调的城镇走廊带,初步形成“一个中心城市、一个城市副中心、六个城镇走廊带”城镇体系。全力建设生态文化品质中心城市,逐步形成以“一江三河”〔注32〕和“六山”〔注33〕为生态本底,以熊猫文化、茶马文化、女娲(三雅)文化、西康文化为文化本底,构建“一核、一主轴、三翼、三组团、五节点”〔注34〕的发展格局,建成集生态人居、历史文化、科教金融、商贸会展、城市旅游的中心城市。按照产业化和城镇化联动融合发展的思路,加快建设名山县城市副中心,力争建设成为雅安全面融入成渝经济区成都都市圈和承接产业转移的窗口,城镇化和产业化融合发展的示范区;近期着力推进中心城市和城市副中心建设,远期着眼川滇藏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的定位,加快推进以市区为中心的交通大环线建设,打造环市区的半小时城镇圈。规划建设城镇走廊带,加快发展始阳-城厢、芦阳-苗溪、灵关-穆坪、严道-花滩、九襄-萝卜岗、新康―新棉-安顺场等六个城镇走廊带。初步建成1个中心城市,1个城市副中心、13个重点镇、77个集镇,450个农村新型社区。
图8 雅安市城镇体系规划布局
  专栏7& 城市建设重点项目
  ◆中心城市:实施中心城市“显山露水工程”、水中坝熊猫绿岛等重点工程。实施西城、上坝、河北等道路改造工程,姚桥、大兴、多营等主次干道工程,草坝、南郊、北郊、对岩等片区城市道路工程,建成市区绕城路。建设廊桥副桥、大兴大桥、大兴二桥、多营大桥、周公河大桥等城市桥梁工程。实施城市管网提升工程,实施城区加压水泵建设规划,扩建雅安第二水厂、第三水厂、多营水厂、新建雅安第四水厂,扩建雅安污水处理厂、新建大兴、草坝污水处理厂等城市供排水工程。新建雅安储气站等城区燃气工程。扩建雅安垃圾处理场等工程。新建多营、大兴、草坝等城区邮政通信工程。新建市区临山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市区河道堤防工程、人防避灾场、消防站等城区综合防灾减灾工程。新建张家山、金凤山、周公山等城区绿地公园广场工程。新增城市公交线路、站点等公共交通工程。
  ◆城市副中心:实施茶文化历史名城、雅安物流园区和雅安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等重点工程。新建雅安至名山第二快速通道、名山永兴至雨城草坝快速通道、蒙阳国道318绕城路、雅安工业园区至永兴、皇茶路、三蒙路等城市道路工程,开通中心城市至名山城市副中心公交线路。实施重点工业园区(集中区)供排水管网提升工程,扩建名山水厂、徐家沟等县城饮用水源工程,扩建15个供水站管道、新建24座集中式供水站和永兴镇供水工程。新建蒙阳城市公园、绿地工程。扩建名山污水处理厂、新建永兴污水处理厂等等给排水工程。新建名山加气站等燃气工程。新建蒙阳防洪堤、电力、通信、消防、防震设施等工程。
  第二节 加大城市建设力度
  到2015年,中心城市和城市副中心常住人口达到50万人以上、建成区面积达到55平方公里。重点做好中心城市(核心区、组团、节点)、中心城市与城市副中心、城市副中心与产业功能区的基础设施衔接配套。重点实施中心城市“显山露水工程”〔注35〕,着力提升城市旅游功能;着力抓好城市道路桥梁、公交站场、供水供电供气、污水垃圾处理、防震减灾、安全消防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道路和停车场建设,基本形成中心城市快速交通骨架网;建设生态化人性化背街小巷和景观步行道,配套完善城市道路附属设施,改善城区公共步行环境。适度超前建设城市水源工程,加快老化漏损供水管网改造;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重点改造完善排水管网及排水系统。加快建设城市垃圾收运、处理系统,推行垃圾袋装分类收集、运输、处理和利用。积极推进燃气管道建设,扩大燃气供应范围。加快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依托自然山脊和河谷斜坡,实施城市生态林工程、特色绿化工程、社区花园工程和城市公园等工程,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平方米以上,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5%;城市生活污水收集率达90%以上;供水普及率达100%;清洁能源普及率达95%。
  第三节 创新城市经营管理
  按照中心城市和副中心城市规划建设的需要,创新城市社会管理体制。抓好城市经营策划,以公共投资为先导,多渠道筹集城市建设资金,实现中心城市和城市副中心的滚动开发。强化城市综合管理,明确市、区两级政府的城市管理职能,坚持属地管理、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的原则,建立市、区、街道(镇)、社区合理分工和规范高效的城市综合管理体系,形成“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注36〕的城市管理体制,加快园林、市政等公用事业改革。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快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健全城市道路交通监控系统,坚持把城郊结合部、出城道路沿线和背街小巷作为加强市容管理的重点,推进点线面、数字化、网格化管控执法模式,实施全时段、全覆盖执法管理;完善城市建设决策机制,对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实行公示、听证、征求意见制度。
  第八章 树立生态文明新理念
  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思路,围绕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国际茶文化发源地等国际性生态品牌,推进生态建设,加强环境保护,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强化节能减排,建设雅安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构建绿色经济发展体系。到2015年,森林覆盖率达62%以上,继续保持全省第一;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相适应,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按省下目标执行,万元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第一节 建设资源节约社会
  切实加强能源节约,建立低碳产业体系,积极培育节能环保产业、专业节能服务产业、农林碳汇产业、再生资源利用(静脉)产业,实现结构节能;促进节能科技成果产业化,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设备,实现技术节能;完善地方节能法规和管理制度,加强能源开采、生产、运输、消费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建立重点领域能源统计、监测、评、执法体系,实现管理节能。大力建设生态建筑示范区,推广使用LEED国际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注37〕,优化建筑设计,提倡建筑材料循环使用,制定建筑节能地方性管理条例,推进建筑“绿色照明工程”和“阳光屋顶工程”,加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力度,推进建筑节能绿色评级。制定和实施低碳交通规划,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引导鼓励市民绿色出行,积极推进智能化交通设施建设,适时发展免费自行车系统,构建绿色交通体系。规范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积极争取国家健康城市试点,提供低碳生活指南,增强公民绿色消费意识。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重点抓好建材、造纸、电冶、化工、食品等工业节水技术应用,因地制宜地推广农业节水技术、城市再生水利用技术和节水设备器具,实施以经济手段为主的各种节水措施。坚决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建立政府共同责任制,到2015年,确保全市耕地保有量不少于10.1万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9万公顷;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力度,大力推进金土地工程;建立土地储备机制,发展节地型建筑和住宅,盘活利用旧城存量土地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制定实施土地分类利用标准,完善土地利用评价体系,积极推行土地集约利用政策。积极推进材料节约,制定并执行重点行业节材技术消耗标准和材料消耗核算制度,禁止无实用性过度包装,加大散装水泥推广力度,加快开发材料替代产品。推进矿产资源节约,利用先进采选综合利用技术,提高矿产资源采选回收率。
  第二节 加强生态屏障建设
  构建生态网络,建立“山、江(河)、城、田”生态基础网架,加强城市、交通干线及江河沿线的绿化,提高森林覆盖率和城市(城镇)公共绿化水平。加强林地、湿地、草地等重点生态系统建设,继续加强天然林保护和草场恢复治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到2015年,完成退耕还林94.27万亩,积极争取新增退耕还林指标;完成森林抚育100万亩、封山育林100万亩,对国家和地方公益林实施全面保护,积极稳妥推进生态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移民。重点做好煤炭、大理石等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力度,完成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300平方公里,积极推进石漠化治理工程。依据法律法规对大熊猫、珙桐等珍稀动植物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自然保护区等实施强制性保护,严禁不符合保护区功能定位的开发建设活动,加强市、县两级生态监测站建设,建立重大生物灾害预警体系和控制体系。积极实施生态县、生态乡(镇)、生态村落等生态示范工程,努力形成以点带面、以线串片、协调推进的生态建设新格局。
  第三节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实行最严格环境保护政策,引进和推行污水生态处理、零固体垃圾、无填埋固体垃圾处理模式,全面推进城乡环保一体化,以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障环境安全为目标,以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工业污染防治、污染治理工程为重点,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实施“蓝天工程、碧水工程、绿地工程、宁静工程”,优化城乡人居环境,空气质量、出境断面水质保持稳定,声环境质量达标。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利用排污许可证制度、税收、排污收费和排污权交易制度等政策和经济手段,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全面启动中心城区污染企业外迁工程,规划建设工业功能区绿化防护带。加强城镇污水、垃圾、医疗废弃物、危险废弃物等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收集、运输、集中处理及利用水平,全面征收污水处理费和垃圾处理费;力争到2015年,全市建成污水和垃圾处理厂56个,生活垃圾处理能力达到1230吨/日,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达到32万吨/日。
  专栏& 8环境保护工程
  ◆蓝天工程:以治理空气污染源为重点,全面推行城区煤改气,到2015年城区全面使用民用天然气,控制地面扬尘,防治机动车尾气污染。
  ◆碧水工程:加强城乡饮用水源地和取水点保护,完善水质监测网络,统一规划入河排污口,依法监督和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保障地表水和地下水源水质,城镇生活用水水质全部达到国家标准。新建(续建)城镇污水处理厂、城镇污水处理管网等项目,实施城镇污水再生利用、污泥处理等项目
  ◆绿地工程:加强市政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生态恢复,对城市规划区、旅游风景区、生态保护区企业依法实施关停转迁。实施垃圾无害化处理、垃圾收储运输、整治废旧垃圾场等项目。
  ◆宁静工程:加强噪声监督管理,城镇建成区噪声控制在国家标准以内,切实加强学校、医院、商务、居住区、办公区等环境的噪声控制。
  第四节& 强化资源综合利用
  加快构建循环经济体系,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导向,以企业生态设计和清洁生产实现企业内部小循环,以园区企业、产业的循环链建设为主要抓手推进园区中循环,以生态社区和生态城镇创建为载体推进社会大循环。推动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建设,实施循环产业发展、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高效生态农业、循环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生态城市和生态乡(镇)建设、绿色消费等重大工程。重点做好废渣、废气、废水、废料等工业副产物的再回收利用,推进秸秆、畜禽养殖等农业附产物的再回收利用,加强对工业园区或集中区内的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引导,促进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转向预防和全程监控的清洁生产,引导企业实施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和循环工艺流程。加大循环经济政策支持力度,积极支持循环经济园区和循环经济企业试点。
  第五节构建绿色发展机制
  争取建立林权交易市场,争取成为国家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市。建立规范标准,修订和制定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建筑节能等政府规章,加快制定资源节约的产品和产业标准,完善企业清洁生产的标准规范,研究制定循环经济的资源效率标准、能源效率标准、废弃物排放标准等,建立和推行绿色产品、绿色企业的标准体系,完善监管办法,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处理收费制度。强化支持引导,实行有利于资源综合利用的价格政策、财税政策,加快制定鼓励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的相关政策,加大公共财政对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投入力度;大力加强国情、省情、市情教育,开展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政府、企业、社区活动。
  第九章& 开创开放合作新空间
  图9& 雅安市主体功能区规划
  第二节优化区域空间布局
  推进“一核两带五走廊”生产力布局,实施重点突破。
  图10& 雅安市空间开发规划
  一核:以中心城市为主骨架,建设城镇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城市新区,逐步建成融入成都、辐射康藏的城市发展核。两带:以植被、地形、山脉为地理分布带,着力保护生态和发展精品旅游,建成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以夹金山系、大相岭山系构筑两大生态景观带。五走廊:以中心城市为放射点,沿交通干线布局五条经济走廊,沿成雅、名邛高速和成雅铁路,融入成都一体发展的经济走廊;沿雅乐高速和雅乐铁路,对接川南长江上游港口群的经济走廊;沿国道108线、雅西高速和雅甘铁路,链接中国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的经济走廊;沿国道318线、成康高速和成康铁路,形成辐射康藏发展的经济走廊;沿省道210线、雅马高速,构建大熊猫生态旅游联动发展的经济走廊。
  第三节 提升开放经济水平
  实施“四向拓展、五大推进”合作战略,积极构建与周边市(州)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型产业合作关系。全面提升开放水平。面向成渝经济区,拓展东向城市发展空间,以融入成都一体发展为核心,推进成都―雅安工业园区建设;以生态品牌为核心,推进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以特色农业和农业科研为核心,加强雅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推进西南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面向攀西经济区,拓展南向开放国际大通道,推进水电矿产资源深加工示范区建设。面向康藏,拓展西向国际开放大通道,推进藏区产业合作示范区建设。面向川西北,拓展北向旅游经济功能,以旅游整体联动为核心,推进世界大熊猫精品旅游区建设。以构建川西综合交通枢纽为重点,积极推进交通、电网、通信、水利通道的共建共享和优势资源的共同开发。有效对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产业外溢区域,积极参与西部国际博览会、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亚欧博览会等合作平台。
  第四节&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建立协调发展保障机制,加快制定和完善综合功能区、生产力布局等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规划,制定相关实施细则,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建立区域协作机制,健全完善统一市场机制,建立完善经济区协作协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