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 风控风控有那么重要吗?

您现在的位置:
互联网金融困境与痛点 互联网金融风控真的很难吗
  互联网金融困境与痛点 互联网金融风控真的很难吗
  互金行业,发展到今天,仍然乱象纷呈,或许是某些困境或者痛点,导致今天这样的局面。笔者在此,盘点一下当下行业的困境与痛点,也做一下简略分析。
  难点一:资金池(重点分析)
  大家小时候,一定做过一道数学题,一个水池进水和放水的问题。
  其实互金行业的资金池问题,可以用这个逻辑去理解。资金池英文名叫&cash pool&,我们可以简单把P2P流程,看做是很多进水口(相当于投资人投资)和很多出水口(相当于借款人借出),由于来来去去的资金,就会无形中形成一个池子。银行就是这样的原理,无数的存款人和借款人,就代表了资金的流向。
  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这个行业是怎么定义的:P2P是信息中介。
  意味着中间不能存在池子,我用一个图来简单描述一下两者的区别:
  上图可以清楚的知道,两者的区别在于,资金能否完全有效匹配。美国LC具体的项目,都是对应具体个人或者项目,很多都是过桥资金性质;而国内,笔者不敢说每家互金网站都存在资金池问题,但是一旦涉及理财计划之类的,就一定存在资金有效匹配的时间差问题。既然存在资金的时间差,那么资金就会在企业账户,形成一个&蓄水池&,这就成了资金池。
  假设企业挪用资金,只要来去资金正常流动,那么这就是一笔沉淀资金。余额宝就是这么发展起来的,于是,大家看到各家消费类网站,想尽各种办法,叫我们把资金存到他们账户下,那都是资金池啊。
  P2P行业,你觉得会例外吗?资金池100%存在的,没有例外。但是笔者在这里要阐述的观点是:资金池是一个正常、自然而然形成东西,它不会因为银监会的某些禁止性规定就消失,相反大家更多的要去理解资金池产生的背景原因。因此笔者对资金池是否要禁止,一直是持有中立态度,在当下的互金行业,完全禁止是完全不可能。(具体课参见笔者先前的论述《P2P行业不应该对资金池噤若寒蝉》)
  当然,笔者在今年七月出台的《互金指导意见》中,没看到关于资金池的说法,对于之前那么提倡的&八条红线,四个不可以&,基本上很多都不现实,所以监管层也及时调整了,《指导》中也有意的避开了这个话题,这些都颇值得大家玩味。
  但是,大家也要理解监管层为什么在前期提出禁止&资金池&口号或相关言论。原因很简单,就是保护各位投资者,早期连个银行资金存管都没有,当平台对资金的权限越大,可操作空间越强,那么出问题的概率,理论上就越高。
  早期的直接禁止,应该是口号式、运动式、中国特色官僚式的文化,而不是禁止它。行业内一直都对这个话题,非常敏感,笔者觉得不应该是这样的。
  难点二:坏账率和相关风控
  由于是借贷行业,就会存在一定的坏账率。
  互金行业的坏账率,一直都是一个谜。笔者听到几种声音:
  1、声称坏账率为零的;
  2、计葵生声称陆金所坏账率为5%左右;
  3、干脆不公布的;
  4、笔者曾经了解到的,中关村某些小贷公司,坏账率高达20%以上;
  具体的风控、坏账这些,笔者认为,这些会一直是一个谜题,因为不会有客观中立第三方人知道;
  当然,像第一种说法的,完全是把投资人当傻子,他们的逻辑是:只要平台把钱垫付了,就可以宣称自己没有坏账。但实际情况呢:是一旦平台垫付不了这个钱,那么出现的后果就是,平台所有借款都是坏账,也就是坏账提升到100%。
  关于计葵生自爆家底,笔者认为,他们的数据,真实性比较高一点,陆金所的逻辑也很简单,假设行业老大是这个水准,那么基本低于这个坏账率的数据,基本都有水分?这让笔者突然联想到手机制造业的乐视手机,他们公布制造手机的MBO(原材料清单),也就是把第全部公布出来,也算是下了血本的。
  不公布的呢,可能很多是数据不好看(平台的风控总监,需要时刻清楚坏账的变化情况,否则平台资金断流,将是大概率事件)
  第四种说法,是笔者自己在工作中,从大股东口中听到的,真实性无法考证。
  在笔者看来,不管坏账率是多少,只要:
  ①平台因坏账导致的现金缺口&平台所收取的各种管理费,那么平台就是非常健康的;
  ②平台收取的各种管理费&平台因坏账导致的现金缺口&平台新吸收的资金量(也就是从投资人那收过来的钱),那么平台只要不东窗事发,就能一直存活下去;
  ③平台坏账导致的现金缺口&平台新吸收的资金量,那么平台就会倒闭。
  详细可以见下图(按照定义域的概念理解):
  笔者私下了解到:大概积木盒子之前8600万美金的融资,就是因为河北融投事件,导致的现金流紧张,这家企业平台差点因为河北融投事件的恶劣影响,成为了问题平台。只不过由于融到钱了,当然积木盒子平台本身平台价值也还挺不错,所以它存活下来了,也就是用融到的钱,堵住了坏账导致的资金缺口。
  难点三:获客与营销
  在上一个章节《战国时代》,笔者曾详细讨论过互金秀肌肉的问题,这就好比买东西,畅销与否,取决于嗓门大小;现在则是营销劲头。
  强者如&借贷宝&,活动无下限,强迫学生下载APP营销;中者如&撸精锁(陆金所)&,尺度无下限,色情基调;当然,最次者,那就是直接骗老头老太太了。
  就目前笔者了解到情况,随着竞争加剧,而行业的投资者人数发展缓慢,目前人均获客成本已超500元,这已经是一个很高的数据,也意味着大笔营销费用。
  获客与营销,更多是中小平台的问题,大平台之间,关键是营销转化率。
  难点四:非法集资、自融、资金存管与监督
  每次和朋友介绍自己的工作,特别是那些不懂这个行业的,总是避免不了解释一下这些传统民间借贷的问题。
  因此,笔者在和父母解释自己工作时,总是很无奈。
  还好,目前银行开始展开存管工作,对资金的流向,多少有了一定的规范。
  难点五:投资者的不成熟(刚性兑付、兜底和风险保证金)
  每次出现什么&危机&、&跑路&等新闻时,笔者从来都是冷眼旁观:过于贪婪导致他们选择高息;过于懒惰导致他们不挑选平台,而投资是一件需要自己对自己负责的事情,世上没有白来的午餐,投资也别想着随随便便就能获得高息。
  看着&泛亚危机&,真是让人嘀笑皆非,拉横幅堵政府就想挽回损失,可能吗?不能承受那个风险,就别投资;玩股市的目前是被教育出来了,互金行业,则不知能够何时成熟起来!
  难点六:优质资产端的匮乏
  对于那些整体素质不错的平台,他们一般都有优秀&吸储&能力,制约平台发展壮大的,不是投资人的问题,而是标的资产是否优质。
  小平台求能够快速成长,而大平台追求的是能够健康成长,也就是不同平台之间的风险偏好是不一样的。
  小平台追求高风险,所以营销开道,用户数据为王,那将是决定他们融资故事的关键要素;而中大型平台,可能追求在一定风险阈值下的高速发展,因此,缺乏优质资产,就成为了制约大平台发展的关键要素。
  可能互金行业的困境与痛点,远不止这些,在理解行业问题、抉择具体投资哪家平台时,还需要深入了解一些细节;但是面对行业这些问题,其实就像一个人一样,只要健康就行,不可能完全没有上述情况。就如同那些无免疫力的病人,必须在ICU病房里,那反而是不健康的;真正健康的平台,或许存在着某些问题,例如对坏账的态度。
  我们考察一家平台是否值得我们信任,看看这家平台是否有一定的抵御坏账风险能力,也就是人体免疫能力。
  互联网金融风控真的很难吗
  央行征信系统并未彻底开放
  监管机构从切断风险传导到金融机构的角度考虑问题,无可厚非。但允许P2P、众筹平台查询个人信用情况,符合市场和社会发展需求。目前,为保护互金平台积极性,大家可以接入上海XX征信公司获取相应信息,但平台总是抱怨,信息不全,无法与中国人民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比拟。此后,也有网贷平台通过自家关联公司(小贷公司等)获取央行征信信息,实属权宜之计。当然,十部委意见中对符合条件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允许开展征信等业务,但似乎落地文件迟迟未到影响了效率。
  民间借贷需要&个人非财务信息&
  与银行信贷不同,民间借贷尤其是互联网借贷中,需要除个人财务信息之外的其他有效信息,比如:闯红灯的次数、逃票情况等。这些非财务信息可以在侧面反映个人信用情况,对网贷平台做风险控制具有参考意义。几乎每家征信公司的梦想都是把全国各地煤气、电表、法院开庭、违章情况纳入系统,但没有国家或法律层面的大力支持,步履维艰。
  大数据真的有用吗?
  昨天某国资金融机构的大咖来沟通,谈及大数据,他的态度鲜明:呸,没用。当时并未与之争辩,因为我们最初也认为大数据在风控中的作用非常有限。原始数据就有误,结论必然有失偏颇。但如今我们看到了大数据的神奇功能,客户拿到某特定领域的海量数据后,经过清洗,可以准确判断借款企业的真实流水和运营。对某一特定领域的放款风控而言,甚至比真人去尽职调查DD还要真实。
  互联网金融业态丰富,各平台对风控的依赖程度不同。即便是风控外包的平台,也应该有自己的风控专家把关,在合作机构初次风控后进行二次或三次风控,打理自己的资产远比打理别人的资产要精心。(来源:综合整理自零壹财经)
  南方财富网微信号:southmoney
南方财富网声明: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48小时排行为什么说大数据风控是互联网金融的必然趋势?近日,壹理财资产端合作公司言禹普惠信审政策与数据部高级经理Jason针对大市场前沿性风控理念发表了观点,此文主要就“建立大数据模型降低信用风险,补充和促进传统金融业务”提出建设性意见。&对于互联网金融而言,风控是核心竞争力。而风控最关键的还是积累数据源,将客户特征按照数据库的规则来进库根据动量环境和用户需求不断更迭计算方法进行分析、建模、匹配。目的在于让大数据协助判断信用风险,而不只是依赖风控人员对人工算法的主观判断。P2P平台去担保化是趋势,本质就在于,是否有独立的能力筛选到优质的借款人,而不是依赖于担保公司。&大数据风控,是互联网金融乃至传统金融风控的必然趋势,它的发展将会给金融领域带来巨大福音。&关于大数据(big&data)——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来适应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以下来自言禹普惠的部分观点:&一、什么是大数据风控&大数据风控在近几年成为了各个平台在创新信用管理和风险管理方面的一种新思路,其核心理念在于通过大数据核心算法和信用模型,在收集各种维度数据基础上,结合互联网化评分和信用管理模型,最终达到风险控制的目的。&在现阶段,绝大多数的小微金融企业,特别是小额贷款公司,基本处于凭借人工手段(Excel表格、纸质报告)来管理公司的各项数据,往往无法归纳并利用基础数据进行有效分析(或者作最简单的统计分析)。与原有人为对借款企业或借款人进行经验式风控相比,大数据风控可以很好起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优化客户服务的作用。&目前,各大互联网金融企业均已采用大数据风控分析这一手段,蚂蚁金服、融360、拍拍贷、点融网等均开发有独立的大数据风控系统。互联网的高效性和爆发性使我们能以较低的成本、较短的时间,积累大量的用户数据,为分析建模提供足够的样本量。这种大样本量、多维度、非结构化的数据非常适合各类大数据分析处理和机器学**技术的运用。&二、大数据风控能解决什么问题&1.有效提高审核的效率和有效性&在传统的风控审核过程中,申请人信息调查审核最为费时、费力、也最难管控,基于传统的经验审核也会造成审核结果的偏差与非有效性。引入大数据风控技术手段分析,通过多维度的信息分析、过滤、交叉验证、汇总,可以形成一张全面的申请人数据画像,辅助审核决策,可以提高审核的效率和有效性。&2.对欺诈风险的防范&恶意欺诈用户一般不会采用真实身份借款,身份真实性识别是反欺诈的核心。身份证、银行卡、姓名、手机号四要素如果无误,欺诈概率是其他群体的1/3左右。&通过大数据储存用户与各种ID对应的数据库,在用户进行借贷时进行身份匹配,能够及时辨别潜在的欺诈嫌疑用户。这些数据库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的实名ID,手机号、地址、银行卡号等准实名ID,QQ号、微博号、设备指纹(PC或手机硬件设备编号)等的匿名ID。&3.对信用风险的防范&主要指还款能力(经济实力)与还款意愿(道德风险)。大部分用户在申请阶段并非恶意,这就考验借款人对信用风险的判断,而行为数据挖掘是信用风险防范的核心。要预测借款人的信用风险,更多地需要依赖于分析海量用户的行为数据(强弱变量),从中挖掘出可以多次复用的规律。&数据显示,坐过商务仓以上或一年乘坐飞机四次以上的客户违约率较低;在本地生活方面花钱越多的人违约率越低;访问财经媒体天数越多,违约率风险越低;同一手机号使用九年以上的用户违约率大概仅为6‰;而三四线城市打游戏花钱较多的人违约率比较高。&4.贷中管理及不良催收&贷中管理方面,通过及时监测借款人信用的变化、共债的新增、流水的异动、联系状态的异常等数据,采用全自动的风险识别流程,提早识别风险,提高人工处理效率。消费金融不良资产,主要由道德水平不高和还款能力不强造成。据统计,70%-80%的不良资产是因为债务人失联导致,大数据网络可重新建立起与债务人的联系,通过关联匿名ID、联系家人朋友追回欠债,从而降低整体不良率。&三、建立大数据风控模型&在运用大数据进行风控时,需建立自身的云数据系统、风险评估模型、信用衡量体系、风险定价模型等核心产品,对自身体系内以及体系外用户的海量数据进行搜集分析,直接将数据模型应用到信贷业务中,实现完全以数据驱动产品及业务,实现企业风控的流程化、自动化。&从大数据技术角度来看,任何大数据方法用于信用风险的评估,要始终坚持开发出来的模型“明确、准确和稳定”的三大特点。目前在利用大数据中的机器学**技术开发的模型当中有一些模型是明确的,也有些是不明确的。&但总体而言,对于大数据和大数据技术,目前,在风险控制中,可以是在遵守一定规则上开放性使用,但是对于征信领域,在数据的来源上应当适当保守些,这主要是由于征信对评分开发模型的明确性要求更高。但是尽管如此,在数据的处理方法上,都可以进行不同的尝试和探索,因为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可以将使用的信息,包括传统的信息和现实生活中映射到互联网的各种信息极大的简化为一个分数,供放贷机构高效、便捷的使用。&大数据风控的发展将会给金融领域带来巨大福音,使用大数据进行风控已成为美国等发达国家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标准配置。我国的大数据风控依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有效扫除当前大数据风控的障碍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声明:本文不代表P2P日报观点,亦不代表构成投资建议&该作者最新发布网友推荐的文章最新发布的文章@风控是互联网金融的致命死穴
风控是互联网金融的致命死穴
1、金融本身也是多种概念,涵盖了多个范畴,所以互联网金融也随之出现不同的领域,并不能一概而论。总的来说,我个人倾向于进行两个拆分,一个是信贷类的互联网金融,核心特征是附属于信贷基础,因此带有极大的风险特性。第二个是非信贷的互联网金融,并不带有太大的风险特征。典型的表现其实是支付领域,以及保险产品或者理财产品的销售领域。
2、互联网的优势和劣势其实是并存的,互联网极大的改变了金融的运行模式,但是不改变金融的核心特征。目前短期内来看,互联网其实本质还是工具,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都可以采用互联网来实现,其最终的核心点还是金融属性,遵守的还是金融规则,目前的媒体过度的渲染了互联网金融的意义,确切的说,在互联网技术暂时可以看到的几年内,互联网金融还脱离不了金融的现有规则。有了互联网,至少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还暂时并不意味着借钱就可以不还钱,也不意味着有了互联网,信贷类金融资产的整体质量就会提高。至于随着互联网技术进一步发展,会到什么程度,暂时无法予以想像,而且想来也没意义。因为彼时可能互联网本身也会被另外一种事务替代。
3、非信贷类的互联网金融的成功概率要远大于信贷类互联网金融的核心点在于非信贷类更容易标准化,标准化的产品在互联网层面,更容易规扩大边际效益和降低服务成本,更适合进行互联网化,这个层面其实在各个国家都有成功的案例,不需要值得进行太多的讨论。证券业务、支付业务、保险销售业务,甚至理财产品的在线销售业务,都有成功的案例。这个层面上的互联网金融,其实已然是共识,无论金融机构还是非金融机构其实都在努力实现各类业务的网络化,总的来说,个人还是认为金融机构由于体系的复杂和庞大,决策流程以及服务的人性化欠缺,延缓了金融机构的网络化进程,但是并不代表金融机构在网络化的优势不明显,金融机构的觉醒,会加剧这个领域内的残酷竞争。个人还是看好金融机构的网络化趋势。银行间的竞争,会在未来几年残酷开始,充分竞争逼迫金融机构不断进行差异化,挤压非金融机构的互联网金融的生存空间。但这并不代表非金融机构活不下来,但是总的格局会比较有限,附属业态存在的可能性较大,但是由于整体市场的规模较大,占据较小的市场份额也将是一片蓝海。
6、信贷类的互联网金融,个人感觉在互联网技术未能有效突破的情况下,存活概率较低,构成目前的互联网金融存活的三大能力,第一其实还是构建资金池的能力。第二才是风控能力,前者其实核心点还是在于小额资金目前缺乏较好的投资渠道所形成的,目前一百万以下金额的资金,没有较好的投资渠道,缺乏对抗通胀的有效手段,而很容易成为P2P机构的投资群体,从而容易引入构建P2P网站资金池,帮助P2P实现错配,这个错配的背后其实是规模不断的放大,而没得到相应的监管和约束。容易引发极大的风险。我自己个人建议在P2P的监管上还是要跟银行一致起来,实现核心资本管理,因为目前的P2P,本质是一个类担保机构,也同时附属了一定的银行的功能属性,因为最近零散,小额,人数众多,带有吸收储蓄的特征。所以,要求保证必备的核心资本,同时限制放大倍数非常有必要。个人感觉对于人数超过200人的投资行为的监管还是非常必要,因为本质已经是属于公募产品,监管的目标还是要以大量中小投资人为目的,要进行严格监管。
考验P2P机构的第二个能力才是风控能力,从很大程度上来看目前P2P的风控措施和传统金融机构的风控措施相比,无明显优势,无论从人才储备,经验积累,制度设计、以及尽调方式等各个方面,P2P机构其实都没有表现出互联网应该有的特性来,互联网更多只是吸收资金和发放贷款的工具,本质还是营销层面的创新,这个层面的创新容易扩大规模,却不利于控制风险,事实上,金融机构做大规模容易,但是在低风险下做大规模难度很大。首先的核心是解决低风险这个问题,但是事实上,互联网在如何回答这个层面暂时没有看到太多技术层面创新。
基本性论断是,如果互联网不能在风控层面进行革新,那么信贷类的互联网金融的模式就不具备生存可能性,目前在风控层面唯一可能有所突破的也就是所谓的大数据下的量化放贷,但是短期内,面临数据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以及数据的技术处理能力也暂时跟不上,所以,没看到现实中可以予以实践的互联网风控方式,某个程度上而言,阿里金融,可能是目前唯一一个进行立足于风控革新的互联网公司,其他的所谓供应链融资以及库存抵押融资等互联网公司,本质还是线下金融的线上化。这个程度上说,阿里金融最具备历史意义,但是就其结果而言,在可预见的五年内,个人感觉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现有的数据无法成就核心的量化放贷思维。[编辑:xiaohong]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互联网金融 风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