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读2016年上半年经济分析的宏观经济数据

您现在的位置:
【2016年上半年中国经济数据公布】分析:四大点看清当前形势
  【2016年上半年中国经济数据公布】分析:四大点看清当前形势
  国家统计局今日将公布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投资、消费、居民收入等宏观经济数据。此次是在中国实施研发支出核算方法改革后首次公布GDP。上半年GDP增速会达到多少,新的核算方法对GDP有何影响,收入增速能否跑赢GDP增速,民间投资增速能否企稳,一系列问题值得关注。
  上半年GDP增长水平如何?
  今年一季度GDP增长6.7%,上半年中国经济将交出一份怎样的&成绩单&,将在今日正式揭晓。
  中新网记者注意到,对于当前经济形势,官方已有定调。国务院11日召开的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指出,今年以来,面对困难增多、挑战严峻的国内外环境,通过实施有效的宏观政策,中国经济运行基本平稳、符合预期、结构向好。二季度经济延续了一季度平稳增长的态势。
  先期披露的就业、物价等多项经济数据印证着&经济基本平稳&的判断。其中,1-6月城镇新增就业717万,就业形势总体平稳;上半年CPI同比上涨2.1%,处于全年3%左右的目标之内;上半年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2.7%,增速较去年同期回升1.4个百分点;二季度进出口、出口值分别增长0.1%和1.2%,呈现正增长;进口值下降1.2%,降幅较一季度收窄7.2个百分点。
  &上半年物价保持低位,劳动就业形势不错,中国经济依然运行在合理区间。&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发展经济学系主任曹和平对中新网(微信公众号:cns2012)记者分析,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新经济发展速度较快,预计二季度GDP增速与一季度增速持平,三四季度GDP增速可能会略微回升一些。
  新核算方法对GDP有何影响?
  国家统计局7月5日宣布改革研发支出核算方法,将能够为所有者带来经济利益的研发支出不再作为中间消耗,而是作为固定资本形成处理。新的核算方法对上半年GDP产生什么影响,是否会让上半年GDP数据更加亮丽?
  国家统计局核算司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从增长速度看,由于研发支出增长速度比GDP增长速度相对快一些,实施研发支出核算方法改革后,理论上GDP增长速度将有所上调。但是,由于研发支出占GDP比重很小,研发支出与GDP的增速差异并不大,因此其对GDP增速的影响十分有限。
  这位负责人指出,从2016年1季度GDP增速变化情况看,因核算方法改革增速变化幅度只有0.04%左右。   南方财富网微信号:southmoney
南方财富网声明: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个股分析专区
48小时排行
概念股专区如何解读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6年上半年经济数据?-中国学网-中国IT综合门户网站
如何解读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6年上半年经济数据?
来源:互联网 发表时间: 4:15:43 责任编辑:李志喜字体:
本内容来自互联网,有网友碰到如何解读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6年上半年经济数据?,具体问题为:传送门:我们通过互联网以及本网其他用户共同努力为此问题提供了相关答案,以便碰到此类问题的网友参考学习,请注意,我们不能保证答案的准确性,仅供参考,具体如下:(注意:本网只是整理不享有版权及不承担相关可能的其他责任,版权归原作者原网站所有,本网仅为了知识传播.)======以下答案可供参考======供参考答案1:
一年没答题了,没想到昨晚熬夜写了三个小时居然得到这么多关注,太感谢各位了!最近这一年基本是看得比较多不想答题,之前发现认真写的答案还没人抖机灵的赞多,有点受打击......现在已经没有那么在乎赞的多少,反而希望各位多在评论区讨论,我不是什么大神,也不怕打脸,如果能受教简直感激不尽!原文在下面,回到公司补了两张最新的图。――――――――――――――分割线――――――――――――给点干货吧。作为一个长期跑宏观口的一线编辑,统计局发改委等部委都有接触,自认为这题还是有资格说两句的。第一、统计局数据可信度到底有多少?统计局的数据并不能反映真实状况,主要来源于基层造假,到国家统计局这一层面,计算方法还是很严谨的,但是计算方法再严谨,下面上报的数据有问题也没办法。不能忽视的是,国家统计局的最终数据是有参考价值的,它代表的是一种核算方法,是一种重要的参考。从基层统计局工作人员和国家统计局的人我都接触过。前几年过年回老家,一个基层统计局的公务员曾透露,他们统计各个村里面的数据,都是马马虎虎糊弄过去,上报的时候都会根据要求调整,真实数据是不可能直接上报的,楼上一些统计局的基层工作人员说得是没错的,一层一层上报上去,导致国家统计局最后到手的数据准确性不高。我在北大听过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演讲,统计局数具体怎么核算都一一解释了,还是蛮有诚意的。别觉得统计局领导谁都能当,不管是之前落马的王保安局长还是发改委调过去的新局长宁吉矗际茄跣凸僭保忝强梢圆榧蚶冶救硕杂谕臣凭值墓僭被故呛芫粗氐摹要说阴谋论,我跟商务部的工作人员交流过,这些比较关键的数据都会上报到院里(哪个院我就不说了),由院里确认了,统一口径再发布,所以我也理解很多人说的“为什么数据那么完美”的疑惑(都是套路)。但是如同上面所说,国家统计局的最终数据是有参考价值的,它代表的是一种核算方法,是一种重要的参考,可以反映国家层面的整体趋势,对于经济决策有重要作用。放几张照片:中国学网
上图是去年11月份在北大参加的一个报告会,嘉宾有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上图是去年11月份在北大参加的一个报告会,嘉宾有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这张应该比较清楚,许宪春左边是发改委规划司司长徐林,十三五规划就是此人操刀的。(细心的人会发现徐林左边那个人是高善文。)这张应该比较清楚,许宪春左边是发改委规划司司长徐林,十三五规划就是此人操刀的。(细心的人会发现徐林左边那个人是高善文。)当时关注点主要在规划司司长,那时候十三五规划才是重点和热点,所以没拍许宪春。当时关注点主要在规划司司长,那时候十三五规划才是重点和热点,所以没拍许宪春。第二、统计局修改GDP核算方法对GDP影响多大?上面已经有人回答这个问题了,所以我也不多说,简言之就是比重太小基本没影响。GDP增速6.7%这一数据超过券商和业内的普遍预测(预计6.6%),据统计局说,研发支出计入固定资本形成对于核算影响不大。从增长速度看,由于研发支出增长速度比GDP增长速度相对快一些,实施研发支出核算方法改革后,理论上GDP增长速度将有所上调。但是,由于研发支出占GDP比重很小,研发支出与GDP的增速差异并不大,因此其对GDP增速的影响十分有限。统计局指出,从2016年1季度GDP增速变化情况看,因核算方法改革增速变化幅度只有0.04%左右。至于为什么统计局刚好在公布GDP之前修改核算方法,我也不清楚,也许真是巧合,没必要阴谋论。第三、二季度的经济数据好看吗?先说结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金玉其外”指GDP保持了6.7%的增速,看上去是顶住了下行压力;“败絮其中”是其他指标未见好转还在继续恶化。捡几个我认为比较重要的数据说说。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消费、进出口、投资”,其中拉动GDP最重要的就是投资,短期来看见效最快的也是投资,原因是消费的增长比较缓慢稳定,不可能一下子拉动经济快速逆转,而进出口在全球通缩+需求不足+货币竞争性贬值的大背景下,一直在萎缩,没戏。所以拉动GDP的只能是投资了。那么民间投资有多重要?2004年到2015年,民间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的占比一路从26%飙升到64.2%,已经成为拉动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引擎。据统计,民营经济对GDP贡献超60%,创造了社会超80%的工作岗位,其税收也占到了约一半的比重,可以说,民营经济对整个社会而言非常重要。(数据来源:wind)不过,今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全面下行,民间投资甚至可以说是血崩:看这个图表需要注意,这个投资增速是前X月累计增速,不是当月。看这个图表需要注意,这个投资增速是前X月累计增速,不是当月。三月份的时候我看到走势的时候就已经觉得是触目惊心了,这个月数据一出来,心里拔凉拔凉的,两个季度而已,民间投资已经两次腰斩。是不是觉得很奇怪?在去年12月之前,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和民间投资增速的拟合度是相当好的,而到了今年一月份,民间投资突然断崖式下跌。为了搞清楚民间投资增速为什么下滑,国务院从5月份出就开始派出了9个督查组分赴18个省区市开展实地督查民间投资情况,并在调研中发现了很多问题(发改委也派了督查组,然并卵):比如“玻璃门”现象(即规划得好落实难)、PPP设定门槛太高、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并无法从根本上说服人,解释不了民间投资的突然下行,而且诡异的是,占大头的民间投资不行了,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却下行不是很厉害。通过发改委我发现这其中有两个逻辑:①去产能是导致民间投资下行的直接原因。6月14日,发改委在宏观经济发布会上谈到民间投资,给了四点具体原因,前三点和国务院给的差不多,其中第四点提到产能过剩。回想一下,“三去一降一补”正好是去年12月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来的,然后1月份民间投资立马断崖式下跌,这说明去产能落实得很好。插一句专家的观点,李迅雷认为,人口因素是民间投资下行的核心原因,由于人口老龄化是不可逆的,流动人口的减少也意味着社会经济结构渐趋稳定,投资机会自然少了。②国有投资是拉动总投资的发动机。今年前两个月,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2%,一改此前持续下滑的态势,增速出现回升。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15%,功不可没。当时国家发改委称,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很大,合理有效投资增长的基础并不稳固。中央预算内投资力争第一季度下达60%左右,上半年基本下达完毕。这一进度明显快于往年。往年中央预算内投资通常在全国“两会”后才开始下达,而据媒体报道,今年从1月起预算内投资即开始下达,同时中央转移支付也已下达,用以稳定地方预期。北大国发院教授宋国青曾表示,在国有投资高增长拉动需求下民间投资不升反降,说明如果没有政府主导的投资高增长,民间投资将会更大幅度下降。此外,据财政部官网,截至今年3月,财政部搭建的PPP综合信息平台收录各地的PPP招商项目7721个,总投资约8.8万亿元,涵盖了19个主要发展领域。问题在于,经官方调研,也知道PPP设定门槛太高,那么这8.8万亿元究竟有多少是来自民间投资呢?7月14日,我去发改委参加定时定主题的宏观经济发布会(这种类似的发布会我已经参加过很多次了,套路很熟了),提问环节央视财经的记者第一个提到民间投资的问题,但是发言人的回答让人很失望,基本上就是把今年以来的民间投资情况分析梳理一遍,措辞都是国务院的,完全没有新东西。不过我拿到一份材料(应该也有公开报道):大概6万亿的样子,大家可以估算下,2008年M2是47.5万亿,当时的4万亿和这个6万亿比如何?(最新的M2数据是149万亿多)虽然这个6万亿完全没法跟当年的4万亿比,不过也说明国有投资力度之大。大概6万亿的样子,大家可以估算下,2008年M2是47.5万亿,当时的4万亿和这个6万亿比如何?(最新的M2数据是149万亿多)虽然这个6万亿完全没法跟当年的4万亿比,不过也说明国有投资力度之大。什么新旧经济结构转换,不过还是在走“铁公鸡”的老路。上面提到了M2,现在再说下M1。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49.05万亿元,同比增长11.8%(预期11.4%,前值11.8%),增速与上月末和去年同期持平;狭义货币(M1)余额44.36万亿元,同比增长24.6%(预期22.6%,前值23.7%),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高0.9个和20.3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6.28万亿元,同比增长7.2%。上半年净回笼现金398亿元。如果你注意前几个月的数据,你会发现,M1M2的剪刀差进一步扩大了。(数据来源:wind)我先解释下M0M1M2的含义,M0代表流通中现金,也就是你钱包里面的钱;M1代表现金+活期存款,也就是你随时可以拿出来用的钱,总之这些钱的流动性非常高;M2代表M1+定期存款,这个很好理解了。为什么M1M2增速如此不匹配呢?简单来说就是央行撒出来的钱没有进入实体经济,在金融系统空转。M1增速对应民间投资增速一看,完美的反相关,都是从今年1月份开始异常,到六月份已经偏离得很严重。今天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在公开场合表示,M1M2异常有三个原因:1.企业持币待投资;2.持有活期存款机会成本降低;3.地方债务置换影响M1。这个说法我很服气。举个例子,今年一季度开始,以深圳上海为代表的泛一线城市楼市火爆,大家都取钱贷款买房,存款是不是活期化了?房企拿到钱了也不会立马存定期,而且先放在银行,现在定期存款利率那么低,还不如拿着等待好的投资机会,比如说在哪搞个地王什么的。工业企业也不傻,1―5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5.73元,比去年同期下降0.22元;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59%(14年这个数据是5.91%,唉,反正一直也没多高),这跟银行理财能高得到哪里去?到处在去产能、到处需求不足,有钱你会扩大规模吗?M2为什么增速不高呢?一方面可能是央行有意收缩,一季度M2增速比较快,超出了2016政府工作报告中给全年定的目标增速13%;另一方面是去年这几个月频繁降息降准导致基数比较大;再一方面原因是外汇占款一直在下降,央行缺乏有效的基础货币投放渠道。让人感到很不安的6月全国楼市还在涨,从前一段时间地王刷屏(各种逆天楼面价,面粉贵过面包)就可以嗅到一种趋势,即未来房价还会涨。虽然6月70大中城市房价还没公布,但是个人预测还会继续涨。一是前面所说民间投资下行趋势恶化,M1增速继续扩大;二是央行的新增贷款数据已经暴露了一切,6月住户部门新增贷款再度创下天量。中国央行7月15日公布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贷款增加7.53万亿元,创历史最高纪录。其中,6月新增贷款1.38万亿元,为年内第三次单月超万亿。持续放量的信贷涌向按揭房贷和政府基建领域,6月以按揭贷款为主的居民中长期贷款创历史新高5639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41%。综上所述:只要民间投资继续没有起色、资金继续在金融系统空转、房价继续暴涨,就不能断言说经济基本面有改善。以上是个人观点,我不是啥经济学家,模型什么的也不太会,绝大部分数据可以保证是官方数据,个人经历保证真实,如果有逻辑错误还请指正!谢谢!希望大家少点阴谋论,多点独立思考和求证。当然我也只是提供一种答案的思路,欢迎探讨~――――――――――――――――分割线――――――――――――――――最后放几张在发改委参会的照片,台上是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政策研究室主任赵辰昕。我提问的照片和视频就不放了,辣眼睛:以上内容更新于7月17日 03:28――――――――――――――分割线――――――――――――――选几条评论供大家讨论::就说个现在比较火的PPP,现在年限基本都要求10年起步,等于说企业投资后10年才能看到回报,这么长时间,领导换了,政策估计都换了,民间资本不是傻子,不会入这个坑的,目前PPP项目也就央企在投资。:宏观经济数据相信很多金融行业的从业者都明白什么回事,就算是用官方的数据都能分析出目前经济面整体未改善的结论。作者更是用经验和数据实在的告诉大家,调结构啊,稳增长啊,供给侧改革啊,核心仍是凯恩斯主义思想,也就是铁公基建设。没办法,不搞基础投资建设不仅仅是经济增长无法保证,主要是就业问题将会成为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政府现在换了个方式增大投资,比如说PPP公共服务购买,设立产业基金用金融杠杆引导民间资金和金融机构资金投入,加大基础设施和行业投资力度等等,总之一句话:政府的投资和政策便好决定了宏观经济的实际。政府投资的加大也明显对民间资本有挤出效应,银行等金融机构要想未来持续发展,就得傍政府的大腿,协助加大各项基础设施的投资,尤其是房地产开发、高速公路修建,城镇化改造等等,民间资产风险高,不靠谱,可政府项目收益低,甚至亏钱都要接,这就是现状。:干货是不少,但是里面的分析不敢苟同。什么新旧经济结构转换,不过还是在走“铁公鸡”的老路。铁公鸡没错吧?经济转型升级也不能一下就把基础设施建设不要了啊。顶着压力把那些能源、资源消耗过大 污染严重的给停掉已经很不错了。:资本利益和国家利益是独立(可能对立也可能重合)的。你不能要求民间资本放弃更高的利润从金融业出来,进军实业,它们没有这样的觉悟/意愿/需求。这个冲突其实就是民间资本要求权力的过程。你不让民间资本掌握权力,民间资本和政府的利益目标就会冲突。任何宏观调控都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简单来说就是:你不让我掺进中央赚钱,我就不鸟你中央。:作为国有银行对公业务的从业者,最直接的感受就是银行就是无论是计划经济还是现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意志在左右宏观经济走势上有绝对的力量,市场本身的规律在相对狭小的空间内力量有限,资本的本性也不会在没取得权利的同时,愿意冒险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另外补充两点:国有投资对民间投资有没有挤出效应这个很难论断,所以我文中没有明确下这个结论,历史上来看国有投资和民间投资增速没有明确的线性关系,引用下宋国青的观点, 不是说国有投资对民间投资有没有挤出效应,而是这一点上业内还有争议。韦森去年就提出一个观点,过去拉动经济增长的因素现在正在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我个人的感觉是政府并没有用壮士断腕的力度去去产能,还是在以时间换空间,慢慢来。再次感谢各位!
供参考答案2:
作者:夏可链接:来源:知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M2同比增长率11.8%,M1同比增长率24.6%,M1,M2剪刀差继续扩大,货币的供给是在不断的加大,但是新增的货币,并不能产生新的信贷,整体货币供应量依旧趋紧M1增速不断上涨,原因是大量企业资金回笼后处于观望态度,没有好的投资项目,资金放在银行空转,这个从近期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即可证明,民间固定资产投资不断下行M1增速不断上涨,原因是大量企业资金回笼后处于观望态度,没有好的投资项目,资金放在银行空转,这个从近期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即可证明,民间固定资产投资不断下行M1增速不断上涨,原因是大量企业资金回笼后处于观望态度,没有好的投资项目,资金放在银行空转,这个从近期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即可证明,民间固定资产投资不断下行M2增速依旧下行,维持之前判断,信贷周期正在从扩张转为收缩,而信贷收缩周期,以房地产、股票为代表的资产价格,大趋势向下,1-4月份短期房地产市场火爆是由于国家政策导向所致,短期上涨,不改长期大趋势。5-6月份,房地产市场各项数据已经开始出现回落。而且现在政策已经转向,关心国家政策的人,最近半年可能都会有一种感觉,感觉高层传达出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是针对需求侧的改革,也就是1-4月份干的事,放出天量信贷,鼓励居民加杠杆,增加住房需求,然而结果是,增加的信贷转化为企业活期存款,资金空转,不能拉动经济脱离泥潭,反而把房地产泡沫越吹越大。5月份的“权威人士”的讲话是一个高层态度转变的转折点,全面转向供给侧改革,从最近新出台的相关文件,可以解读出现在ZF意图,先列出最近几个比较重要的事件。7月3日:中国保监会公布一份重要文件:《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项目管理办法》,这份文件,简单来说,就是将保险业的资金引入大基建行业,还允许加杠杆,按照保险业资金测算,能为实体经济注入万亿资产。大力推广PPP模式(公私合营模式)7月14日,国资委对外表示国企改革试点全面铺开,选择多家企业开展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中央企业兼并重组试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试点。此外,国资委昨日宣布,中纺集团整体并入中粮集团,成为其全资子企业。7月15,发改委:国家将对PPP进行统一立法由此可以猜测ZF意图,由于今年1-4月,房价泡沫增长过快,地王频现,高层对房地产的政策导向,从支持、鼓励、引导,变为观望甚至收紧,然而如果没有房地产对经济托底,中国经济将会进一步下行,所以,想要托住经济不下行,就得找到新的增长点,现在,ZF的意图是不再刺激房地产业,而是大力发展基建行业,积极开展PPP模式,通过PPP,将民间资本引入实体经济,从而使得企业大量的活期存款能重新投入实体经济,创造增量信贷,提升M2增长率,尽量补齐信贷缺口,延缓信贷收缩速度,延长改革时间周期,在此期间,引导过剩行业进行合并重组,发展直接融资,减少企业债务。所以,从理论上来说,2016年,将不再会出现向前几个月一样的房地产火爆情况,能托住不下行已经是最好的结果,因为在政策上托底经济的主体,已经从房地产切换到基建。(房产下行,基建托底)(房产下行,基建托底)所以要评价上半年经济数据,其实简单,1-4月份用房地产托底经济,5月份后政策转向,开始用基建托住经济,看似数据是稳住了,但民间看不到投资机会,整个经济体没有活力。
供参考答案3:
谢谢大家对一个小透明的支持~飞吻一个~最近财务表报表期,不能及时回复大家~但还是请记得我~--------------------------------------------------------------占座~开电脑来答~ 作为一个统计的一线工作者,必须以数据质量作为切入点,回答这个每天写报告都要用到的问题~ 先来说说数据质量吧~我把这次公布的数据分成三类,因为数据的来源不同:1.企业方面经济数据的来源 我的工作经常能接触到的主要是经济数据,具体涞说有: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额、建筑业总产值、服务业营业收入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每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大部分都由“规上”企业在国家联网直报系统中独立填报的数据汇总而来。所谓“规上”企业,就是在工业、服务业、建筑业和批零住餐业中,年营业收入超过一定限额的企业(一般而言均在1000万/年左右,具体专业有具体的限额),提交相关资料给统计机构后,通过审批后纳入国家联网直报系统中,定期上报数据报表,此类企业行内称“四上”企业或者“规上”企业。至于报送的系统,网址是,需要已入库的企业自行下载证书进行独立上报,统计机构不得干预。这里的不得干预,措施就是查IP地址,所有统计机构每台电脑的IP地址在国家统计局是有备案的,上报的数据IP地址不得有重复的,也就是说不得为企业代报数据。2.其他方面经济数据的来源 这类数据主要是农业、金融业、进出口总额、居民收入等,这类数据属于部门统计的范畴,相应的由农业部门、金融办、商务部门、人社部门进行上报,统计机构一般会在各类专项普查、抽样调查中收集到一手数据,平时的定期数据上报是由各部门收集上报滴~3.GDP、CPI数据来源 GDP即国民生产总值,不是某个专业或者某个部门能够直接得到数据的,而是将所有行业的数据根据国民经济核算法则计算得出的,一般依据收入法对一个国家一段时间内的各行业增加值进行数据统计,简单来说,如果把一个国建看做一个企业的话,就是计算了这个国家企业一段时间内各项业务赚了多少钱~这项指标的计算呢一般由统计机构内的核算处负责,由于我所在的是开发区,根据政策是不计算区域增加值(开发区往往是会跨行政区域的特殊区域,计算GDP会存在汇总数据时的重复计算),因而对GDP的计算只会理论,不懂实操...... CPI即居民价格指数,往往也是大家觉得最不准确的数据之一,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价格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大家的直观感受会更强烈,二是由CPI的计算方式带来的差异。CPI的计算方式可以叫“一篮子”计算法,就是将报告期(比如今年上半年)很多代表性消费品的价格赋予不同权重进行加和计算价值,与基期(比如去年上半年)价值相比计算出来的,这里不单是一种商品,而是很多种类商品,因而数据内部会存在相互抵消的现象,比如猪肉涨价了,但大米跌幅更大,其他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CPI会同比减少,但猪肉购买者与大米购买者的感受就不同了~常买猪肉的大妈就会说国家统计局又在胡说了...... 从这三类数据来源上看,企业的数据我最有发言权,因为每天都在和这些企业打交道~先要说一点,在企业搞统计不容易,在“规上”企业搞统计上辈子一定折翼了,因为每月就像女生的大姨妈一样总被报表期折磨着,这个报表期从每月1日持续到每月20日(房地产企业以及有固定资产投资的企业则是一整个月)......周而复始的......强烈要求各部门不要加表加制度了......呜呜呜...... 企业的数据对统计机构而言,我们负责的只是催报,检查数据是否满足统计报表中的逻辑关系,以及定期检查企业统计台账,数据均是由企业的统计人员根据!财!务!报!表!进行上报的,我们不得代报,不得干涉企业数据的填报,一般就是解决下技术问题,比如网站打不来啦,证书下载错误啦,系统登录有问题啦(我觉得我是网管......),如果说我们要篡改数据,首先要是个好会计,你要会改企业的财务报表。每个规上企业定期会被抽查统计台账的,这份台账包含每月报送的统计报表和每月的资产负债表以及利润表,两方面数据必须吻合,不然国家统计局的失信名单等着你哦亲~这样一来,统计机构不是随便就能叫企业修改数据滴,你想啊,你改了统计数据,就要调账,调了账会计报表就要重做,重做了会计报表要找主管签字,主管就要问你为什么,你还要解释说我在为虚增国家GDP数据做着不懈的努力......这画面太清奇了...... 有同学一定会问,那规下企业呢?很好,我很喜欢你这个问题~格兰芬多加十分~各行业的规上企业已经基本涵盖了此行业中的佼佼者,因此规下企业在整个经济体量中虽然数量很大,但是产值较少,特别是在这个经济下行压力那么大的环境下,很多规下企业都在生死存亡中挣扎,数据质量有待商榷,因而一般我们以估算为主,有权重管着,水分一般很少。 有同学又一定会问啦,你们统计机构不能数据造假啦,那你们计算方法上难道不会玩游戏?非常好,我更喜欢你这个问题~斯莱特林加五十分~统计学从出生就不是一门精确到分毫的学科,很多统计学家终其一生都是不断的在缩小统计方法的误差,提高精度,但总有无法消除的系统误差和人为误差。统计一手数据是统计大餐的原料,我们无法用三流的原料做出米其林餐厅的佳肴,有些锅我们统计不背!每一种数据的计算方法,在统计学的教科书内都会讲到,在国家统计局的资料库里面都有,每一项调查的出台都有相应制度下发,制度中一定会包含指标的计算方法,而抽样调查一定会有指标的估算方法,这些方法都是有相应统计理论作为支撑的,和数学血脉相连的统计学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学科。 统计学这些年才开始走向台前,这是一门宏观的学科,不是进行哪一家企业的情况分析,而是对整个行业或者国家而言的啊亲,960万平方公里陆地面积加299.7万平方公里的海洋面积啊,不是楼下超市涨价了就一定会影响CPI的,不是一家企业倒闭了就要增速下降了......统计学需要做的宣传和普及还很多,消除这些误解才能夯实我们的公信力啊...... 说远了,说回来~ 其他两类数据由于我接触的较少,还是留给更专业的同僚来和大家探讨吧~ 在我看来,以我所在的地区为例(二、三线省会城市的老牌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总环境和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出入不大,经济增长势头可能略微有差距,毕竟工业企业的回稳上升需要时间和资本,但二产、三产增速差距不大,二产中的建筑业增加看点在道路、桥隧建设方面,基建建设工程也在增加,三产的服务业中道路运输业开始有复苏迹象(物流业毕竟是经济的温度计嘛~),科技、技术服务企业发展迅猛,但传统的传媒(特别是纸媒)下滑趋势明显,与之向对应的就是互联网行业的欣欣向荣啦~所以说,由小见大的看,整个经济数据是具有较好代表性滴,水分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多滴~ 单就数据而言,6.7%的增速是个很好的现象,一方面不是两位数增长那么迅猛晃眼,但也不是5%以下的低迷态势,是个放缓的转型、有信心的发展增速,不至于被高估也不会被看扁的数字(这可能是统计学的新型学科――统计心理学,貌似还真有......)。国家的转型是需要付出和割舍的,需要强大执行力和资本,下行压力、世界各方面环境复杂的情况下,稳住是王道~ 呼~知乎首次文字回答,大神们轻拍,有不足的欢迎交流和找茬~暂不支持随便乱喷选项~
供参考答案4:
一个简单的提醒GDP计算方法修改的部分:将能够为所有者带来经济利益的研发支出不再作为中间消耗,而是作为固定资本形成处理这个是把过去每一年的这类支出都做如此处理,相当于每一年的GDP总数都增加了一部分。而不是今年加进去,去年没有加,以此来提高GDP增速。所以对GDP增速而言,这个改动基本没有意义,除非研发投入增速非常大。我国研发投入占GDP大概2%,假如全部满足“能够为所有者带来经济利益”这个标准,再假设研发投入每年增加10%,除去研发投入,其他所有GDP增长率为6.70,那么对于GDP增速的贡献为0.02x(0.1-0.067)=0.00066.(这里一开始写错了,只有研发支出增速超过其他GDP增速,才会提高整个GDP增速)即0.066个百分点,那么GDP增长率由6.70修正为6.7666.政府给出的数据是增速年均增加了0.06个百分点,明显是可信的。所以这个修改计算方法不是什么大事。至于说GDP统计数据作假,我不懂,看到很多人说,但都不是很让人信服,希望有人能给出个比较让人信服的解释。不要都一个个悲观论调各种阴谋论却不给干货,让我们这些不懂经济的想学点东西也学不到。
相关信息 [
相关文章:
最新添加资讯
24小时热门资讯
Copyright © 2004-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学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1 京公网安备02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6年上半年宏观数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