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衡量财务风险的指标因素包括哪些

你现在的位置:> >
企业财务风险有哪些原因
会计城 | 日
来源 : 互联网
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生产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其自身的原因。
全球经济的发展、一体化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的席卷,使得我国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竞争日趋激烈,同时市场经济的规律表现的更加明显。在这种环境下,企业的生产经营与财务管理面临这巨大的风险。企业财务风险产生有着多种因素的作用,不同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具体原因也不尽相同。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生产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其自身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  1.企业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而企业管理系统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  (1)企业财务管理宏观环境的复杂性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企业之外,但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重大的影响。宏观环境的变化对企业来说是难以准确预见和无法改变的,宏观环境的不利变化必然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财务管理的环境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外部环境多样化可能为企业带来某种机会,也可能使企业面临某种威胁,而给企业理财带来困难。  (2)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建立的财务管理系统,由于机构设置不尽合理,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不够健全,管理基础工作不够完善等原因,导致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缺乏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具体表现在对外部环境不利变化不能进行科学的预见,反应滞后,措施不力,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2.国家政策的变化带来的融资风险  一般而言,由于中小企业生产经营不稳定。一国经济或金融政策的变化,都有可能对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市场环境和融资形式产生一定的影响。从2007 年开始,我国加大了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力度,央行第四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尤其是实行差额准备金制度使直接面向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商业银行信贷收紧,中小企业的资金供给首先受阻,融资风险徒增不少,中小企业也因无法得到急需资金而被迫停产或收缩经营规模。  3.利率水平和外汇汇率水平的影响  (1)企业以负债筹入的资金,当合同利率固定时,市场利率的下降会使企业按合同水平支付较高的利息;当合同采用浮动利率时,利率的上升使企业付息压力加大,都会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  (2)如果企业采用外币融资,那么浮动利率的变化也会导致企业产生财务风险。  (3)汇率的变动还会影响进出口企业的收益情况。  4.银行融资渠道不流畅造成的融资风险  企业资金来源无非是自有资金和对外融资两种方式。在各种融资方式中,银行信贷又是重要的资金来源,但是银行在国家金融政策以及自身体制不健全等情况的影响下,普遍对中小企业贷款积极性不高,使其贷款难度加大,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二、内部原因  1.企业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淡薄  传统的财务管理中,财务人员认为只要合理利用企业的各项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没有意识到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这是导致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  2.企业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  目前,我国的财务决策也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的现象,尤其表现在固定资产投资中[8],企业在分析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过程中,未能科学判断投资的内外部环境以及对未来现金流量产生的影响,从而造成投资失误,项目预期收益无法实现,产生巨大的财务风险。  3.企业存货和应收账款管理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企业的流动资产比例普遍偏低,即便是在流动资产中,存货的比重相对较大,甚至有一部分超储积压商品。  (1)由于存货的变现能力较低,大量的存货不仅增加了企业的管理费用,也降低了流动资金的比重,不利于企业的资金周转。同时,长期持有存货还要承担因存货市场价格下跌而产生损失的风险。  (2)企业为增加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经常会采用应收账款方式销售产品,但在收回应收账款的过程中,一方面债务人长期占用本企业资金,影响本企业资金的流动性;另一方面,对客户的信用水平和经营状况不够了解,造成大量应收账款不能收回,形成坏账损失。  4.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目的就是为督促各项资金的合理使用,以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在现阶段,部分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与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合在一起,未能有效的对财务资金的投资和收回情况进行监管,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必然造成财务风险的加剧。  5.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  企业在筹资过程中,为降低资本成本,更多的采用债务融资方式,从而导致债务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例过高,一旦资金链断掉,企业无法及时偿还到期债务,就会陷入财务困境。从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来看,普遍存在着资产负债率过高的问题,因为企业在生产规模扩张以及流动资金不足时,首先会向银行借款。【重磅好消息:金蝶软件推出最低价,仅需299元!】金蝶KIS记账王,操作简单方便,财务报表清晰明了,老板省心易懂,升职加薪不是梦!现在疯狂价格,299元,买了还赠送200元学习卡,仅限前一百个名额,更多优惠请关注会计城的微信(KJCITYCOMR)!手机用户:微信“扫一扫”立即购买电脑端用户:(点击图片进入)
[获取更多干货,请关注会计部落微信公众号]
你可能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您要为您所发的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2012 财务管理多选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2012 财务管理多选题
上传于|0|0|文档简介
&&2012多选题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5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财务管理简答题(题目+部分答案)
您的位置: →
财务管理简答题(题目+部分答案)
1、怎样理解财务管理的目标?含义:是指利用财务报表及其他有关资料,运用科学方法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比较、评价,以利于企业经营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及国家财税机关掌握企业财务活动情况和进行经营决策的一项管理工作。目的:评价过去的经营业绩,衡量现在的财务状况,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意义:(1)开展财务分析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经营决策和改善经营管理。(2)开展财务分析有利于投资者作出投资决策和债权人制定信用政策。(3)开展财务分析有利于国际财税机关等政府部门加强税收征管工作和正确进行宏观调控。2、经营者与股东之间的利益矛盾与冲突产生的根源是什么?有哪些表现?如何协调?股东和经营者间的冲突经营者的目标是增加报酬,休闲时间,避免风险.但往往其目标和股东不完全一致,经营者可能为了自身的目标而背离股东的利益.(1)道德风险,经营者会为了自己的目标,避免提高股价的风险,不努力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2)逆向选择,经营者为了自己的目标,挥霍股东的财富.股东和经营者之间的协调(1)监督,股东和经营者由于分散或远距离,往往存在信息不对称,股东可以通过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进行审计,监督经营者的行为.(2)激励,股东可以通过让经营者分享企业增加的财富来鼓励他们采取符合股东最大利益的行动.通常,股东会同时采取这两种方式来协调自己和经营者的目标.监督成本,激励成本和偏离股东目标的损失之间此消彼长,互相制约.股东要权衡轻重,力求找出能使三项之和最小的方法,它就是最佳的解决办法.3、债权人与股东之间的利益矛盾与冲突产生的根源是什么?有哪些表现?如何协调?股东和债权人的冲突债权把资金借给企业目的是到期时收回本金和约定的利息收入,公司借款的目的是用它扩大经营,投入有风险的生产经营项目,两者的目标并不一致.股东得到资金后可以通过经营者为了自身利益而伤害债权人的利益,常用方法:第一,股东不经债权人的同意,投资于比债权人预期风险更高的新项目.如果失败,对债权人来说,超额利润肯定拿不到,发生损失却有可能要分担.第二,股东为了提高公司的利润,不征得债权人的同意而指使管理当局发行新债,致使旧债券的价值下降,使旧债权人蒙受损失.如果企业破产,旧债权人和新债权人要共同分配破产后的财产,使旧债券的风险增加\价值下降.股东和债权人的协调债权人为了防止其利益被伤害,除了寻求立法保护,如破产时优先接管,优先于股东分配剩余财产等外,通常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在借款合同中加入限制性条款,如规定资金的用途,规定不得发行新债或限制发行新债的数额等.第二,发现公司有损害其债权意图时,拒绝进一步合作,不再提供新的借款或提前收回借款4、影响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表外因素有:(1)可动用的银行贷款指标:银行已同意、企业未办理贷款手续的银行贷款限额,可以随时增加企业的现金,提高支付能力。这一数据不反映在财务报表中,但会在董事会决议中披露。(2)准备很快变现的非流动资产:企业可能有一些长期资产可以随时出售变现,而不出现在“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项目中。例如,储备的土地、未开采的采矿权、目前出租的房产等,在企业发生周转困难时,将其出售并不影响企业的持续经营。(3)偿债能力的声誉:如果企业的信用很好,在短期偿债方面出现暂时困难比较容易筹集到短缺的现金。5、区别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对财务管理的意义?A系统风险是外界的经济政治因素所导致的,对于投资者来说是不可以避免的,如果是有力的就能带来收益,非系统风险(可分散风险)是指由于某一种特定原因对某一特定资产收益造成影响的可能性。通过分散投资,非系统性风险能够被降低,如果分散充分有效地的话,这种风险就能被完全消除。非系统风险的具体结构构成内容包括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两部分。B非系统风险在股市中的应用:非系统风险又称非市场风险或可分散风险。它是与整个股票市场的波动无关的风险,是指某一些因素的变化造成单个股票价格下跌,从而给股票持有人带来损失的可能性。非系统风险的主要特征是:1他是有特殊因素引起的2它只影响某些股票的收益3它可通过分散投资来加以消除6、如何理解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什么?从财务角度,风险是指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难以控制因素的作用,使企业的实际收益与预计收益发生背离的可能性,尤其指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风险管理的目的:正确地估计和计量风险,在对各种可能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趋利防弊,以求以最小的风险(危险)谋求最大的收益;同时还要善于识别、衡量、选择和获取增加企业价值的机会。7、如何理解可持续增长与超常增长,两者有何关系可持续增长率是企业在当前经营效率和财务政策所决定的内在增长能力8、财务计量中为什么必须坚持“资金时间价值”的原则资金时间价值是指一定量的资金在不同时间点上的价值量的差额。1、要正确理解资金时间价值的产生原因。时间价值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不作为资金投入生产经营过程的货币,是没有时间价值可言的。2、要正确认识资金时间价值的真正来源。时间价值的真正来源由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3、要合理解决资金时间价值的计量原则。资金时间价值的相对数是扣除风险报酬和通货膨胀贴水后的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其绝对数是资金在生产经营中带来的增值额,即一定数额的资金与时间价值率的乘积。7、各种筹资方式的优缺点。
财务管理简答题(题目+部分答案)相关文章
《》由(在点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最新公告:目前,本站已经取得了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音像制品许可证,协助杂志社进行初步审稿、征稿工作。咨询:400-675-1600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对策(共10篇)
定制原创材料,由写作老师24小时内创作完成,仅供客户你一人参考学习,无后顾之忧。发表论文
根据客户的需要,将论文发表在指定类别的期刊,只收50%定金,确定发表通过后再付余款。加入会员
申请成为本站会员,可以享受经理回访等更17项优惠服务,更可以固定你喜欢的写作老师。
一、中小财务风险及现状
企业财务风险伴随于企业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主要包含于资金的筹集、运用、管理等各个财务活动中,是各个财务环节所能遇到的风险因素的集中体现。因此,根据企业的经营、筹资和活动,可以将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分为三类,即筹资风险、经营风险和投资风险。当前,一方面,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我国中小企业也发展迅速,重视新兴的经营管理模式的同时,也开始重视财务管理;另一方面,受到危机的冲击以及自身经营情况的制约,中小企业在“后经济危机时代”所面临的风险和隐患加大,尤其是财务风险日益复杂多变,使得一些中小企业寿命较短,破产风险大。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现状可概括为以下三点:首先,融资困难,资金短缺。进入“后经济危机时代”,原价格和劳动力成本普遍上涨、出口面临反倾销风险增加、人民币升值、企业招工难等众多不稳定因素使得中小企业生产成本提高,获得收益少,生产经营易陷入困境,导致严重亏损。2013年前两个月,规模以上中小企业亏损面达15.8%,亏损额度增长率高达22.3%,目前亏损面还在扩大,江浙一带中小企业倒闭潮也引发了社会的热切关注。其次,资金管理水平低,偿债风险高。很多中小企业受短期利益的驱使,盲目追求短期行为,缺少有效的和经营决策,忽略日常资金管理,存货、应收账款、应收票据等流动资产闲置或得不到有效周转,现金流失、浪费现象严重,而且缺乏正确的投资决策,投资报酬率低。有的中小企业经营决策不当,把大量流动资金变成赞助费、吃喝费、考察费。有的中小企业对经济形势及自身的发展状况认识不足,盲目制定计划和目标,往往花费大量资金投入设备更新、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结果受众多因素的限制达不到预期效果。再次,内部控制不规范,缺乏财务风险管理机构。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普遍不够完善,没有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公司治理结构,管理模式比较僵化,管理理念落后,财务决策往往比较随意,也没有设立财务风险管理机构,当处于高财务风险时难以有效应对。比如费用的报支缺乏适当的管理,员工很可能通过费用报支获取不法利益,没有相互制衡机制,容易滋生奢侈浪费之风。
二、成因分析
(一)宏观因素
1.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入WTO后,国内经济不再是一个独立体,而与世界经济紧密相连,在开放的市场经济中,我国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经济环境不仅仅要考虑国内,还要关注国外经济形势。总的来说经济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主要包括汇率风险、利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经济周期的波动、产业结构的变化等。例如人民币升值,外汇汇率降低,不但影响外贸出口订单,而且收回账款的风险增加。
2.国家政策的变化。国家的宏观调控会对市场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出台的经济政策和指令会影响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国家出台的贷款优惠措施,可以降低中小企业的筹资风险,缓解财务危机;出台的指令指示可能会影响中小企业的投资决策和经营方式;出台的金融政策会影响中小企业的筹资和偿债风险,贷款利率上调,融资困难,利息成本费用上升,到期无力偿还本息的可能性增加。
3.企业间竞争。竞争是市场经济的重要标志,是企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但是激烈的竞争也会带来竞争风险,使企业陷入经营困境。现有企业间的竞争,替代品的威胁,潜在的进入者,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购买者讨价还价的能力影响着企业的经营决策和投资流向,都会引发企业财务风险。
(二)微观因素
1.不完善的内部控制。中小企业内部风险意识相对薄弱,没有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财务风险很可能由潜在变为事实,一旦财务风险产生,遭受的损失是巨大的。内部缺乏相互制衡的监督机制,内部监督不完善,财务风险产生的可能性大大提高。混乱的处理工作造成的信息系统失真为提供虚假会计信息,隐瞒会计利润或是虚报会计收入提供了条件。
2.不合理的举债方式。通常企业的筹资方式主要有发行股票、发行债券、向借款,选择适当的融资方式能避免因融资而产生的财务风险。股票筹资没有到期日,只需盈利时分配股利,但是发行股票受限条件多,而且筹资成本较高;债券筹资的成本相对较低,但要按期支付利息和归还本金,易使企业陷入资金周转困难;贷款的筹资成本低,但是很难一次性筹得大量资金。因此中小企业应该根据自身条件和特点,选择适当的融资方式,避免产生偿债风险、信用风险、利率风险。
3.不恰当的投资经营决策。正确的投资经营决策是企业取得发展的关键,而不恰当的投资经营决策会使企业陷入经营危机。中小企业缺乏正确的投资经营决策机制,财务人员也缺乏相关经验和专业能力,往往对市场调查和预测做得不充分,经营决策和财务决策也缺乏可行性分析,经验主义盛行,所做出的投资经营决策与自身实力不匹配或是与自身经营关联度不大,大大增加了财务风险。一些中小企业一心想扩大规模,进行盲目投资,投资数额超出了企业承载能力或是投资一些自身不熟悉的项目,高财务风险状态下一旦出现问题,损失是巨大的。
4.不规范的财务管理。中小企业财务部门的设置不合理,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缺乏专业的财务管理能力,财务管理的有效性不高。有些中小企业缺乏专门的财务管理人才,甚至由会计人员兼任财务管理职能,加剧了财务管理的混乱化和无序化。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不规范带来的对资金使用缺少计划,流动资金流失、浪费严重,应收账款、存货难以变现,资本结构不合理,负债率过高等都会演变为财务风险。
三、风险的管理对策
(一)加强政府部门宏观环境的扶持。在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政府应积极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关注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为中小企业发展建设良好的财务金融环境。加大贷款支持力度,对特定行业提供无息补助或是利息优惠,拓宽融资渠道,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加快金融机构改革,改进贷款审批程序,提高审贷效率;引导中小企业的投资流向,提高中小企业投资报酬率;加强外部监督,有效规范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政府通过多方面的途径给予中小企业激励与扶持,能有效降低财务风险。
(二)完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混乱、投资经营决策不当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强化董事会作用,建立相互监督制衡机制;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增强风险管理意识,确立良好的企业,去除经验主义、主观主义;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系统,提供内容准确、及时、高质量的信息;加强企业内部监督,制定有效的成本费用预算,构建成本预测。
(三)拓宽融资渠道,优化投资策略。除了选择向银行借款、发行股票、发行债券的常规融资方式外,中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状况,合理预测资金的需求量,结合自身特点选择融资租赁、商业信用、向政府申请贷款补贴等合适的筹资方式来融资,以充分利用杠杆作用,降低融资成本,分散财务风险。投资活动关系着财务风险的高低,中小企业应该针对投资活动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在决定重大投资时,要考虑资金周转情况以及对各种进行可行性分析,在进行投资时,利用投资组合来分散风险,合理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保值。
作者:胡蕾 单位:湖北省烟草公司武汉市公司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特点所致
①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职能是政府职能的延伸,因此其资金常常由国家拨款。②由于不属于营利部门,所以单位的各部门难以形成一致的经营利益。③管理部门职权过于集中,各部门的责权不明确。④固定资产方面,行政事业单位拥有的固定资产及维护费用,常常由国家拨款。⑤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重点在非营利性的事物方面,因此不像企业一样注重财务人员在经营方面的作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在工作中缺乏与管理者的交流,财务人员水平偏离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要求。⑥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具有行政权力,相比其它事业单位权力大。
(二)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引发的风险
1.部门责权不明晰,会造成管理人员不能通过相同的目标达成一致。而部门之间难以形成一致利益,因此难以出现一般企业通过董事会与财务人员共同商讨投入、支出与收益的情况。这会造成资金的利用率下降,资金流失。
2.固定资产由国家拨款,因此在财务处理方面,行政事业单位常常出现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力度不够的情况或者风险意识较低的情况。
3.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水平偏离财务管理要求,并且不注重经营方面的问题,所以,可能会出现风险意识低的情况,引起财务风险。
4.由于行政事业单位权力范围大,因此,在财务管理方面,有更多的利用权力的机会,造成违反财务管理制度的风险比率增高。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的意义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权力集中,单位面向外部的权力大,因此一旦财政决策缺乏科学性,不但会对本单位造成影响,而且会对整个社会造成影响。通过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管理,可以减少对这两方的不利影响。
(一)对本事业单位的意义
对本单位而言,确立正确的风险意识,有利于加强财务部门的能力。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如果能够克服前文提到的财务管理部门受制于领导者的弊端,通过对财务工作的风险管理,改变目前重会计核算,轻财务管理与轻资产利用率的现象。就能够有效减少领导者滥用资金,从而导致单位内部财务混乱的情况。而且,这种对财务部门职能的有效管理,还有利于提高本部门的社会公信力,从而更好的完成事业单位的本职工作。
(二)对社会的意义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投资决策,涉及到利用固定资产及附属品的民众、涉及到为固定资产提供土地、等资源的方方面面,还牵涉到国家的财政资金。因此,进行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防范与管理,可以达到利用最小的支出成本,却让整个社会更多的享受到公众资源的目的。可见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的社会意义非常重要。
三、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财务风险管理目标
前文提到,行政事业单位不是赢利性企业,尽管财务风险管理的目的之一,是让行政单位提高效率,对资金的利用和社会回报,都能像企业一样“精准利用,追求最大回报”。但鉴于其自身的特点,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风险管理,还要注重达到以下目标:在自身利益与社会公众利益取舍方面,注重满足社会公众需要;在资金运作方面,对于资金,要合理利用,确保绩效目标达成;注重对整体公共资源的高效利用;财务预算、财务分析等要做到合理、合法、合规;主动对监管部门。通过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管理,要达到的宏观目标是让本单位财务清楚、财务部门对整个单位的运行起到监管和提出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让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对整个社会公众和国家负责。
(二)财务风险管理原则进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首先需要坚持全员参与的原则,让整个单位的各个部门,都认识到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其次,综合考虑引发财务风险的内部因素与外部环境。对于内部原因引起的风险,要通过收效预期、风险评估等方法,降低到最低,而对于外部引起的风险,要结合内部风险的解决途径,进行权衡,全面解决这个问题。此外,培养会计人员的风险预测能力,对会计人员的资格进行考核,保证不会因为会计人员自身的问题,带来更多的财务风险。
(三)财务风险管理流程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风险管理,要建立一整套的有效机制。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部门权力不平衡,财务部门过多受到干扰的问题。从而尽量减少由于会计人员的主观原因导致的财务风险。这个流程包括,首先对风险出现的原因进行整理和综合考虑,剔除与该单位公共服务职能不符的因素;其次,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按照其发生机率与影响大小分类,有重点的对风险进行管理;再次,设立对应风险的决策流程。只有规范了决策流程,才能更好的对财务风险进行管理;最后,按照财务人员的不同的职能和能力,进行分工,分别负责风险管理的各个方面。在经过这一系列过程之后,再将风险管理的结果交给高级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复核,确保达到了预期的风险管理效果。
行政事业单位的特点,决定了其财务风险与其它单位有所不同。针对其特点,财务风险管理流程,可以有效避免风险。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坚持保证财务风险管理对整个社会及公共服务的作用。
作者:张越 单位:松原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一、新建本科高校财务风险的成因
(一)高校债务责任人缺位
由于制度性失范引发了高校作为一个经济主体但产权不明晰,责任不明确,最终出现了高校债务责任人缺位的现象。政府和高校谁是债务的最终承担者,责任并不明晰,导致高校债务的责任人缺位。高校校长既代表所有者的委托人,又代表管理者的受托人。而政府作为公办高校的出资者和所有者,在高校发展的重大事项中应该起到决策主导作用。但现实是高校领导自己拍板决定这些重大决策,上级主管部门权利虚置,形式上的批准起不到监督作用。虽然在法律上明确了高校的法人地位及承担的民事责任,但并没有将高校的所有权与经营权进行明确区分,高校能否在民事活动中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在法律中也没有作详细的规定,存在法人产权缺位的问题,这会导致高校债务归属责任人不清,也是导致高校贷款的盲目性与非科学性的根源。
(二)财政投入力度不足
目前高校巨额贷款的主要原因就是财政拨款力度不足。尽管国家预算内经费绝对数年年都在增长,但其中的70%是用于义务制教育。用于高教的部分还要优先考虑“985”,“211”和一些老牌本科院校的重点学科、重点项目,新建本科院校由于融资渠道单一,自身的造血能力不强,其运行资金主要依靠财政拨款和学校的事业性收入。在学生一定的情况下,事业收入是相对固定的。要想多争取资金投入,新建本科高校只能依赖财政增加投入。而财政对新建本科院校的拨款却往往没有具体规划,其从财政拿到的只是人员和公用的基本定额,单项专项经费经常是3-5万元,属于撒胡椒面,象征意义更大。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位于省会之外的地级城市,当地政府财力有限,除了给学校一些优惠政策外,对学校直接投入的资金并不多。因此新建本科高校为保证基建项目和日常教学的正常运行,不得不通过银行贷款来解决经费短缺问题。由于贷款数额巨大,高校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
(三)预算软约束
高等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其本质属性决定了它具备预算软约束的形成条件。公立高校的公有制性质以及政府的角色与作用,使高校不会被“破产”,高校领导人由于短期任职和官本位制度将产生目标扭曲,从而对预算约束软化产生行为激励。高校为社会提供的服务和影响力造成其不能“倒闭”,它的倒闭成本远大于救助成本,带来的社会损失将远大于本身承担的成本,即高校规模越大社会损失也越大。高校的倒闭成本有可能成为与政府讨价还价的筹码,高校规模越大,其得到救助的可能性就越大。预算软约束导致学校在很大程度上不用承担管理不善造成的财务后果,不仅没有动力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率,而且会在如何获得政府、其他出资者的经费上下功夫,有时甚至使学校成为一个成本最大化组织,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四)生源不稳定
未来十年部分院校将因生源危机而倒闭。如今部分高校已经开始面临招生困难。生源减少对于那些因为质量及声誉等问题存在生源压力、严重依赖学费的高校构成了威胁。山东省教育厅的数据表明,高考生源在未来将会逐年减少,四年后高中应届毕业生将减少一半。事业收入是高校经费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付贷款利息的主要来源,而学生生源日渐下降,将对高校未来还贷造成很大影响。
(五)财务信息不对称
现行的高校财务制度早已不能适应当前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改革以及高等教育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财务信息的主要载体高校的财务报告是以政府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对高等学校的预算管理和监督为主要目的,报告不完备、不透明。年度财务报告既没有经过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也没有向社会公开发布,不能满足社会各个方面的利益相关者对于高校财务运作信息的需求。学校管理者的利益与政府、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不总是相一致的,往往会出现利益上的偏差。由于财务信息的不对称、不公开、不透明造成很多决策上的失误。
(六)财务管理水平不高
高校财务系统在高校的整体内部控制中是比较薄弱的。缺乏相应的责任约束、会计人员素质偏低及好人主义思想泛滥这三大症结已成为导致高校财务系统薄弱的主要原因。目前高校的财务职能更多的是事后核算,经济交易没有在适当的会计期间记录,影响了财务信息的及时性。会计的监督职能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会计系统被严重扭曲,对高校的财务管理及其他方面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也为财务风险埋下了隐患。
二、新建本科高校防范财务风险的对策
(一)完善现代大学制度
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大学制度。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核心就是要促使政府与市场资源配置方式进行协调、互补,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我国高校目前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它是构建中国现代大学治理结构的基点。现阶段,政府已不再是高校财务治理的唯一利益中心,高校的财务治理不仅要考虑政府和高校的利益还要兼顾不同相关利益者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在体现高校长远利益的同时,也要考虑其他相关利益者的利益诉求。因此在高校财务治理组织结构中,很多学者也都提出借鉴中的三权分立思想,建立和完善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组织结构体系。可以考虑引入董事会、以总会计师为首的财经委员会、监事会等制度。由董事会、财经委员会和监事会分别拥有财务决策权、财务执行权和财务监控权,形成“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配置格局,有效完成高校的各项财务治理任务,从制度上保证了高校财务的高效运转。
(二)财政加大对教育投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中明确提出从2009年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从24.2%提高到40%,在校生总数从2826万人增加到3300万人。而高校每增招一个学生,需增加投入约3万元。为应对从现在到2020年的学生增长,需增加投资约1500亿左右。现阶段,高校解决资金短缺的主要方式是寻求和金融机构合作,用未来的钱干今天的事。庞大的资金需求,单纯依靠高校自身去消化,难度是很大的,迫切需要财政加大对高校的投入,以保障高校教学的质量和正常的行政运转。
(三)拓宽资金筹措渠道
高校应该大力支持教师、科研人员积极开展科研工作,争取国家、省级各项人文、社科、自然基金等科研项目经费。项目完成都有其周期,项目进展中科研经费可为高校提供一定的周转经费。除此之外,可以通过与当地企业、团体密切合作,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效益,在为社会服务中获得自身发展所需的资金。高校应积极开展各种国际合作办学模式,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吸引外国留学生。目前新建本科高校吸纳留学生的能力还不强,但已经在尝试“2+2”“3+1”等合作办学的模式,可将这种筹资方式作为教育事业收入的一种补充渠道。资产置换成为解决目前高校新校区建设资金缺口问题较为成型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高校的老校区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地带,土地升值很快,高校可通过资产置换的经营方式来盘活学校的现有资产,优化学校资源配置和提高学校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可以考虑在高校基础设施建设中引进BOT模式,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并将其按市场模式运作,这种投资模式是吸纳社会资金,弥补国家投资的不足,有利于缓解高校后勤建设经费投入的不足,既能有效减轻高校资金支出压力,提高基础设施投资与运营的效率,同时又不会产生产权问题。BOT方式采取社会和学校一起办后勤已成为缓解国家投资不足和高校资金困难的重要途径;也使得高校借此缓解高校规模化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
(四)强化预算的刚性执行力度
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预算是高校根据其发展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主要包括预算的编制、执行、控制、分析与调整。高校在编制预算时首先要建立预算组织体系,成立以校长或分管副校长为总责任人,由财务、审计、教务、国资、后勤以及各二级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预算管理委员会。各个预算编制单位既是预算的编制单位,同时也是预算的执行单位。各职能部门和院系都参与到预算的编制中来,落实到实际中就是人人参与预算编制、人人严格预算执行,领导负责制有利于权责明晰,保证预算得到有效地执行;其次在预算编制时要紧密结合高校自身的财力状况,编制切实可行具有实际操作性的预算,确保资源配置合理、优化。预算执行过程中不能随意调整,严格控制支出项目,保持预算执行的严肃性。财务部门要定期向领导和资金使用部门提供预算执行情况的说明,保证预算执行监督到位,维护预算的权威性。
(五)执行新会计制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财政部已发布《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和《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对提升会计信息质量进行规范。与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比较,财政部的征求意见稿主要变化包括如下方面:新增了与政府收支分类、国库集中支付、工资津补贴、部门预算、国有资产管理等公共财政改革相关的会计核算内容;对高校资产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将基建财务与事业财务合并;平行设置财务会计科目与预算会计科目;同时,总说明中第三条:高等学校会计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基础。会计确认基础由“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改为“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是本次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变化。本次制度的变化顺应实际工作的需要,为准确提供财务信息提供制度保障。
高校要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加强财务管理,建立全面风险意识;另一方面,对于相关财务预警指标的分析,可以及时发现高校存在或潜在的财务风险,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在此基础上完善现有高校资产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高校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全面推动新建本科高校发展管理的需要。
作者:徐琴 单位:铜陵学院
一、财务风险的成因
(一)资本结构不合理,债务资本占全部资本的比例过高
合理的资本结构,不仅可以降低医院的综合资本成本率,还可以使医院通过财务杠杆获得更多的利益,从而增加医院的价值。但是面对蜂涌而至的患者,大多数医院纷纷举债,建造新的医疗大楼,抢购先进的贵重医疗仪器设备。有些医院不顾自已的具体情况,盲目攀比,使得负债剧增,资产负债率甚至超过80%,导致资本结构失衡。由于基本建设周期一般相当长,很难在短期内产生效益;而负债的种类又大多为中短期的债务居多,因此还本付息的压力非常大。一旦不能按时偿还,医院将面临巨大的财务风险。
(二)投资决策缺乏科学性
长期以来,医院习惯于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缺乏市场经济下经营的风险意识。投资决策缺乏科学性,主观臆断,成本意识淡薄。对于项目的讨论研究,大多是走过场,应付上级检查,目的是争取上级拨款。项目立项时不进行市场调查,不注重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不做严谨的成本效益分析,项目建议书内容不全面,不真实,主观随意性很大。由于投资决策者对投资风险的认识不足,再加上缺乏相应的追究问责机制,导致医院盲目投资,投资收益率低于筹资成本,甚至血本无归,财务状况恶化。
(三)会计核算方法落后,无法适应医疗市场化的要求
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医疗市场将逐步市场化。但我国现阶段的医院会计核算方法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以这种会计核算方法计算出来的会计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符,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无法适应医疗市场化的要求。
1.我国医院会计制度规定不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和减价准备,固定资产的损耗和剩余价值得不到客观及时地反映;而随着固定资产投资的不断增多,固定资产的帐面价值与实际价值背离越来越大。尤其是对于属于高科技产品类的贵重医疗仪器设备,减价损失更是惨重,导致固定资产的帐面价值严重失真。
2.医疗成本核算不全面。目前,大多数医院成本核算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计算内部奖金的分配,成本核算的范围主观随意性很大。相当多的医院未将发生于非医疗创收科室的费用列入医疗成本,固定资产折旧和减价损失也不列进,有的竟连固定资产本身的价值也不进行摊销。这种不完全的成本核算方法计算出来的医疗成本远低于实际成本,造成经济效益虚高的假像。
(四)对财务风险的认识不足
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化,医疗市场已逐步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但相当部分医院管理层的经营思想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只关注医疗技术的创新,不注重成本效益的分析研究。认为财务风险是财务部门的事;救死扶伤,提高医疗水平才是自己的职责。而医院的财务人员则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管好医院的资金,正确地进行帐务处理和按时编制财务报表,是医院的“账房先生”。风险意识淡薄,对财务风险的认识不足,不仅使医院不重视风险管理,更谈不上设置风险管理机构。因此,风险意识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医疗应收款的管理丞需加强
医院的职责是救死扶伤,先治病后付款由来已久。尤其是在基本实行全民医疗的今天,医院的医疗应收款更是大幅增加。这部分垫支的款项占据了医院大部分的流动资金,大多为医疗保险患者的欠款。我国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明确规定了医疗费用的付费标准,由医、保、患三方共同分担。由于医院对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规定理解得还不够透彻,运用得也不够自如、准确,难免会出现与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规定不符的现象。导致各医院很难全额取得所垫付的医疗应收款,超过规定部分只能由医院自己支付,从而产生财务风险。
二、防范医院财务风险的对策
(一)优化资本结构,实行稳健的融资策略
在医疗需求剧增的今天,医院应抓住机遇,,改变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等、靠、要思想,敢于负债、善于负债;但也不能操之过急,盲目融资。应采取稳健的融资策略,充分考虑各种有利和不利因素,通过对医院各时期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研究出符合本医院实际情况的最佳动态负债额度,使融资风险与谋求医院效益最大化之间达到一种均衡。既可以使医院充分享受到财务杠杆带来的收益,又可以规避由于债务资金在医院资金总额中所占比重过大而给医院带来相应的财务风险。同时,还应制定出一个合理的负债警戒线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防范财务风险。
(二)建立和健全投资项目评估制度,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
财务会计化水平建立和健全投资项目评估制度,严格按照投资项目评估制度进行投资决策。采用科学的方法和程序,先由相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及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领导者组成投资决策小组,通过周密的调查和严谨的可行性研究,包括对配套项目的研究,再由投资决策小组进行科学论证,筛选出最优方案。并建立严格的投资风险追究问责机制,确保投资项目评估制度得到严格的执行。另外,还应建立投资项目后评价制度,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三)改进成本核算方法,为管理层提供符合市场化要求的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参照企业计提折旧的方法对医院的固定资产进行折旧,并计提减价准备基金。再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将全部的医院成本分摊到各成本核算科室,即按全成本核算的方法计算医疗成本,核算出真正的符合市场化要求的医疗成本,为管理层进行正确的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挤干虚增的利润,降低财务风险。
(四)加强医疗应收款的管理,提取坏账准备
组织医院职工认真学习我国的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掌握医疗保险制度精神的实质,及时转变观念,在保证医保患者有效治疗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努力寻找应对的策略,采取有效的自我控制措施,合理利用医疗资源与医保费用,防止提供过度医疗、过度报务,为患者提供高值低价的医疗服务,尽可能地避免医保结算的扣支。对于被医保结算中心扣支的医疗应收款的超支款应深入研究,分析超支产生的原因,并研究出应对的措施,确保医保的医疗应收款能如数收回,减少损失。年末应计提相应的坏帐准备,并计入各科室医疗成本,降低财务风险。对于末被医保结算中心扣支的科室以奖励基金的方式返还。
(五)提高医院职工对财务风险的认识,建立健全财务风险管理体系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它存在于医院资金筹资、投资、运营及分配的各个环节中。因此医院的所有职工都应该提高对财务风险的认识,自觉地在防范财务风险的基础上做好本职工作。设置专门的财务风险管理机构,建立与健全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明确医院各岗位工作人员的财务风险管理职责并制定出相应的奖惩条例。形成一种全院上下,齐抓共管,共同做好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良好氛围,减少和降低财务风险。
(六)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医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结合自身需要建立与健全财务风险预警体系。首先建立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广泛收集相关的财务信息,对各类敏感性预警指标进行动态的跟踪,采取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价体系。对有关风险指标进行测算与评估。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经常性监控,在风险发生前及时地发出警报,并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降低损失出现的概率,将财务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降到最小。
作者:彭小芳 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
一、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形成原因
我国施工企业所承受的财务风险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即宏观方面和微观方面。
(一)宏观方面
宏观方面主要指我国目前整个施工市场供过于求,这种市场局面使得施工企业总是处于劣势或被动地位。在承接工程项目时,常常不得不竞相压价或以垫付资金的形式招揽施务。而且,前文已述,目前我国很多施工企业通过银行贷款进行融资,一旦净资产利润率小于资金成本率,企业不但无法发挥财务杠杆效应,还将面临偿债风险。而且还可能因此引起“系列反应”。比如,无法支付材料款、工人工资等。从而加大了财务风险系数。
(二)微观方面
微观方面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即内部管理机制不规范;缺乏风险评估机制。首先,内部管理机制不规范。施工企业的施工项目通常实际由具体的施工小组(施工队)负责。方便的同时却未曾考虑不同的施工项目所具有的特点不同。所提倡的“矩阵制管理体制”实际普及率还很低。而且项目核算不及时、不到位,项目应有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其次,缺乏风险评估机制。严格说来,施工企业在承接每一个施工项目时,都应提前对项目进行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再确定究竟是否投标。然而,当前的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施工企业的风险评估机制并不到位。对投标报价、项目款项结算、资金调配、工程款收回保证等,都未进行充分把握。风险评估机制的缺乏,给施工企业带来一定财务风险。
二、施工企业如何防范与控制财务风险
(一)建立风险预警及评估机制
前文已述,风险评估机制的不到位容易使企业遭受财务风险。对此,施工企业应建立财务风险预警及评估机制,及时降低和排除财务风险。施工企业可以定期对包含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等在内的偿债能力指标;对包含净资产收益率、利润率、投资报酬率等在内的盈利能力指标;对包含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等在内的营运能力等进行分析,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其可接受的财务风险设定一个临界范围,及时做好财务风险的防范。
(二)把好关
合同是施工企业的收入来源,也是财务风险的产生“元凶”。因此,把好合同关,对财务风险防范至关重要。施工企业应在承接施工项目时,实际签订合同之前,对隐含的财务风险予以充分的警惕,防止原来应由建筑单位承担的风险被转嫁至施工企业。并且,企业各项目部门应于合同签订前对财务风险进行评估,使合同的签订严格按规定流程,防止企业出现“拍脑袋签合同”的行为,合同签订的有效性要有实际论证。同时,企业还要防止不利条款的出现,及时消灭合同隐患。凡是显示公允的、资金难以到位的、不符合程序的、未经审查评审的合同,坚决不予以签订。在实际签订合同时,对款项预收情况;税金抵扣、缴纳情况;工程收入收回情况、付款方式、质保金要求等,合同条款中要给予明确规定。
(三)工程款索要要及时
施工企业工程完工之后对工程款要及时索要,以防止出现不良资产或造成企业坏账。竣工结算手续应于完工后的第一时间就与建设单位办理。索要工程款几乎是每一个施工企业都普遍面对的一个棘手问题。对此,笔者建议企业在项目竞标时,提前摸清建设单位“底细”,不贸然竞标,杜绝企业承接存在巨大财务风险的施工项目,以免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此外,多与发包单位沟通,在工程项目正式完工前,就依照合同款项追缴进度款,面对拖延的建设单位,可以以款项不到位就暂停施工给予逼迫。再者,面对确实难以追缴的工程款,可以诉诸于法律,以合法途径予以解决,并向相关责任人进行追责。
(四)做好投标工作
施工企业还应完善工程招投标机制,建立相关的评审制度。对项目进行招标之前,施工企业应安排专人进行项目的前期报价评估。可以采取复核工程量,审查图纸,进一步理解分析招标文件等形式,预测财务风险,真实把握自身实力。同时,调查建设单位的商业信用和财务状况等,以及项目所在地的经济环境。结合自身实力综合权衡项目的投标价值。
(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
严格说来,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应从市场预测入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涵盖材料采购、工程投标、合同签订、组织生产施工、资金结算、工程验收、调试等各个环节。笔者认为,在整个内部控制机制中,应重点把握以下几点。首先,建立健全预算管理机制,做好成本控制。古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算可谓是施工企业有效管理与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与保证。因此,施工企业应及时编制项目预算,严格控制成本支出。再者,建立健全承包责任机制。加强对施工过程的控制,严格杜绝“以包代管”情况的发生。可以实行岗位工资,限制项目责任人或项目小组的自主权。将项目参与人员的薪酬与项目完成质量和完工进度挂钩,“责权利”相结合,调动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的同时,又能有效避免一定的财务风险。
作者:乔程 单位:青建集团股份公司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
1.1缺少对财务风险的认识
对财务风险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是当前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企业进行经济业务活动必然带来风险,而且这种风险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是当前许多企业的管理层和财务人员对其不够重视,未能认清财务风险的本质,认为规范好资金使用,严格制度就能避免风险产生。有些企业虽然认识到风险的重要性,但是往往认知有滞后性,不能主动、及时掌握外界信息的变化,灵活变通,在风险出现之后才来补救,已经太晚了。
1.2外部环境的影响
在企业的经营运作中外界环境也是导致企业出现财务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经济体制的转变及大环境下的经济形势如何都会影响企业的投资、筹资行为,引发财务风险。随着金融市场,资本市场的日渐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扩大规模、创新产品而对外借债,一旦利率发生较大变化,后果可想而知,必然加剧财务风险。从国家环境来看,国家政治环境是否稳定及出台的各项法律法规也会影响到企业的经营活动,导致财务风险。
1.3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良好、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是确保企业健康、有序开展财务活动的前提,但是当前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中普遍存在制度不完善的现象。很多企业在资产管理、资金运作、分配中都缺少严格规范的制度,导致资金使用效益低下,资产流失严重,财务管理混乱。比如,管理层权限过大,对于重大的经济活动和决策,个人决定,没有经过集体讨论和严格的授权审批制度,最终投资活动失败,带来损失。
1.4企业的内部控制失效,决策缺乏合理性、科学性
内部控制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内容,有效、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及会计信息资料的真实、可靠。然而当前我国许多企业中由于管理理念不够,关系不清,内控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导致企业决策失误,财务风险很高,无法达成目标。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对策
2.1提高管理层的风险意识,增强应对风险的能力
树立风险意识是有效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企业在经营活动动中要加强对风险的重视度,提高全体人员的风险意识。尤其是管理层,作为企业决策的核心,要发挥带头作用,从思想上和行为上重视企业财务风险,大力宣传风险的重要性,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或讲座活动,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清晰地认识风险,识别风险,规避风险,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
2.2建立企业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企业应当尽量将风险控制在初期,以减少企业的损失,为此必须引进和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防范预警机制和配套的信息网络,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决策和分析,应对由于经营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一是可以通过编制现金流量预算来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各项盈利指标说明的盈利能力并不代表资金充裕,如果现金流量状况不佳,企业将会面临资金短缺,无法正常经济的困境。短期预警系统可以及时、有效的反映这种信号,警示企业。二是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为此企业应当根据实际经营和财务状况设置一套预警指标,综合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及获利能力,以更好的防范风险。
2.3提高企业财务决策水平,避免决策失误带来的财务风险
在企业的管理中,决策正确与否、决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的长久发展,因此企业必须提高决策水平。首先要全面分析企业的内部环境,包括企业的财务状况,文化愿景,业务流程、生产、销售、分配等各部门的活动,确保各部门协同合作。然后综合考虑外部经营环境,包括市场占有率,竞争对手的行为及客户关系的保持与发展等等,做好市场调查,收集数据,采用科学的计量和分析方法有效决策,避免决策失误。
2.4不断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
企业财务风险的多变性和不可预测性决定了对其管理的复杂性,而财务管理系统的不健全和内部控制的弱化又引发了高风险,因此,企业必须建立切实有效的财务管理系统和内部控制制度,更好的管理财务风险。首先,企业要严格规范财务管理部门的制度,明确各岗位,各人员的权利和责任,相互监督,相互约束,切忌散漫和舞弊。其次,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合理规范治理层和管理层的权限,使管理权、决策性和监督权相互分离,各司其职,确保内部控制有效执行。最后,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重点控制决策机制、授权审批制度及内部审计等,发挥内部审计部门和外部监督的作用。
作者:陈维义
一、导致事业单位财务风险越来越高的几项原因
1、相关人员没有形成财务风险管理意识
事业单位的主要功能是为人民服务,所以其财务来源主要是国家针对具体的项目给事业单位拨款,一般的来说资金的数额都是比较大的,如果相关部门没有合理的使用这些项目就会导致资金的流失。相关的数据表明,一些事业单位出现财务风险主要是因为工作人员没有意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甚至有的工作人员还认为反正是国家拨款,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就会导致他们不知道如何去分配资金,没有本着节约的原则,将每分钱的用到刀刃性。虽然国家在资金上投入了很多,但是却没有达到该有的效果。久而久之,财务风险性也必然的提高。事业单位财务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主要是相关人员没有建立相关的财务风险的认识。
2、事业单位的资金浪费比较严重,整体的风气不好
和企业相比,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是非常的不健全的。事业单位的整体环境比较复杂,由于是非盈利的组织,没有竞争的压力,导致相关人员不能够在财务管理上投入相应的精力,导致了事业单位没有一个健全的管理制度,制度不健全必然的会让一些人员有漏洞可钻,管理人员也仅仅是简单的认为只要保证事业单位的正常的财务运转就好,没有必要投入过多的精力,这就导致了一些人躲过了管理层的监督,出现贪污腐败的事件。实际支出和预算存在很大的差别。虽然事业单位对各个部门财务开销的有一个总额预算,也规定相关的部门的财务支出需要按照这个预算进项,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是因为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的自上而下的管理系统,导致管理者不能够对财务支出有约束,约束力不强就会在出现财务的浪费,支出不合理。这样就导致了大量的资金的浪费也会让财务管理中出现漏洞。导致财务风险性也增强。
3、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监督和控制系统不完善
财务监督能够将财务风险降低到最小,但是纵观现今的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督和控制系统,可以很容易的发现它们存在很多问题。国家现行颁布的关于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法规也没有提出以下具体的措施去监督和管理事业单位的财务支出和收入。事业单位的财务的审计制度的不完善,会让事业单位的很多项事物无法顺利的进行。审计能够提前的控制一些财务事件的发生,还能够完善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监督机制,能够合理并且有成功的控制风险的发生。
二、防范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几项措施
1、培养管理者和相关人员的风险意识
事业单位的出现财务方面的风险主要是因为相关的人员没有拥有相关的意识,在出现事故的时候不能够及时的提出解决方案,所以事业单位在管理人员上岗的时候就需要让所有的工作人员能够从根本上认识到财务风险如果没有控制得好,就会对事业单位产生很大的威胁导致事业单位的各项事业不能够正常的运转,甚至如果问题累积还会导致负债经营的情况产生。所以相关部门要在管理人员上面投入相应的精力,培养他们的大局管理意识,将事业单位的每项资金预算和收入能够严格的控制。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从根本上杜绝财务风险的产生。
2、架构完善的财务风险监督和预警管理体系
随着事业的快速的发展,相关部门可以将积极将电子技术引入到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系统中,这样就能够及时的发现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适当地节省了人力和物理,也让财务管理的监督形式发生了改变,最重要的是可以严格的控制住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发生的几率,将所有的财务风险性都降低到最小。完善的财务风险监督和预警管理体系能够让事业单位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及时的,灵活的和实际情况相结合并快速的解决问题。全方位监督管理体系能够让相关的人员互相的约束,出现风险,能够第一时间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快速的解决事业单位出现的财务风险,将财务风险降低到最小,保证事业单位的盈利最大化和风险控制能力。
3、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性
如果管理人员的拥有专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必然的能够提出科学的财务管理决策,为了能够让财务管理人员的提出的每个决策都是合理并且有效就需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和相关管理人员将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情况视为培训的重点,可以请一些财务管理的专业人员对这些管理人员进行系统的有组织的教育,传授他们相关的知识,使他们的专业技能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时也需要及时的将先进的管理意识和技能传授给管理人员,这样管理人员就能够在遇到市场冲击的时候能够从容的面对。在管理人员中宣传终生教育的理念,让人们主动的参与学习,道德风险也是财务风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管理人员的道德素质的学习,保证所有的工作人员能够拥有良好的素质,降低腐败事件发生的几率。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必然的导致他们拥有专业的知识,在事业单位的财务决策过程中,能够提出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措施,及时的将资金进行了有效的管理,杜绝的资金的浪费,提高了事业单位处理事务的能力。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事业单位的良好运行对社会的服务与建设的正常的运转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变更,财务风险是不能够杜绝的,只能尽量的将风险的范围控制到最小。财务人员需要财务风险重要性能够清醒的认识、当遇到相关的问题的时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的做出有效的决策方案,这样才能够快速的应对一些问题,保证事业单位的各项事务顺利的进行。推动事业单位的快速的发展。保证事业单位的资金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建立起从上而下的健全财务管理体系不可或缺,因为它可以降低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发生率,减少经济的损失。加强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机制非常的重要。需要相关的部门高度的重视。
作者:渠建利 单位:太原市医疗废物管理处
一、财务风险形成的内外部原因
(一)财务风险形成的外部原因
1.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即企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经济状况,通常包括经济结构、经济体制、产业结构、产业政策、经济周期、经济政策等。不同国家所处的经济环境不一样,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所处的经济环境也不尽相同。比如:自从2008年后,一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不断的向纵深阶段推进,加之世界主要的经济体经济增速缓慢,我国经济自去年以来,一直在下行通道徘徊,导致我国部分企业经营较为困难,财务风险日渐暴露。
2.金融环境
金融环境对企业的日常经营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我国虽然已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21个年头,但是我国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仍未得到较大改善,资本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依然没有得到建立。一方面,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以银行为主体的间接融资占据主导地位,直接融资以股票市场为主,公司债券的发展有待培育,这种企业融资市场导致了资金不尽合理。根据资本的逐利性,一些优质的上市公司或国营企业资金充足不乏资本,而银行更乐意借款给他们,而中小企业有着良好的发展机会却资金短缺时借不到资金,进而导致企业的财务风险;另一方面,国家金融政策对企业的投融资有着直接影响,这在无形中给企业增加了财务风险。当股市低迷、银行紧缩银根时,企业很难在资本市场融资,当企业出现营运资本短缺时,如果不能通过商业信用等合法方式融资,那么这些企业将面临着严重的财务风险,轻则资金流转不畅,丧失发展良机,重则陷入财务危机,濒临破产。
3.法律环境
随着我国法制化进程的加快,法律环境对企业的经营发展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任何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都必须在法律的允许范围内,否则将带来诸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近年来,随着规范企业经营的法律法规日趋完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违法违规的概率在上升,一旦企业违法,即将面临着法律诉讼和罚款,这些结果看似与企业的财务风险没有多大的关系,而事实上其最终结果都得通过企业的财务进行反映。因此,由法律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也在不断的增大。
(二)财务风险形成的内部原因
1.公司治理不完善
公司治理的本质是各种契约关系的集合,随着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健全的公司治理机制对企业管理财务风险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健全的公司治理机制主要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层四部分。股东大会代表公司所有者的利益,董事会对股东大会负债,董事会下通常设有审计委员会、薪酬与提名委员会、公司战略委员会和预算委员会,公司的经营管理层由公司董事会选举产生,经营管理层决定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中,各职能机构各司其职、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有利于公司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而在实务中,公司治理机制不健全的公司比比皆是,尤其是民营公司和家族公司,这样可能导致公司治理过程中权利失衡,决策失误和经营不善等问题,进而给公司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
2.内部控制不健全
自从本世纪初,美国一系列财务造假和舞弊的公司丑闻出现以来,内部控制在公司的日常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2008年颁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准则》,后来又颁布了相应的配套指引,这对我国公司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供了依据。从中国企业的现状来看,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还有待完善。正是基于内部控制不完善,部分公司财务造假,财务舞弊才有可乘之机,这也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的财务风险。
3.风险意识薄弱
风险管理是进入新世纪在我国才得以重视的,我国企业现有的风险管理状况令人担忧,不少企业的管理人员缺乏风险管理意识。有些经营者过度自信,缺乏对公司内外部环境的客观分析,盲目的扩大经营规模,进行多元化或高负债经营,一旦项目失败,则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甚至走向破产和倒闭的边缘。因此企业经营者应该提高对财务风险的警惕意识,适度的应用风险的收益效应。
二、管理财务风险的措施
(一)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企业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有利于在风险识别、风险估量和风险管理环节降低财务风险,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规模、业务流程、内外环境和风险暴露的敞口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在效益和成本配比的基础上,统筹兼顾,既要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也要注意局部性和关键控制点,这才有利于在企业的正常经营运作中充分的识别各个财务风险点。在完善公司治理时首先要做到权责分工明确,互不相容的职务相分离;在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中尽可能的做到将董事长和经理相分离,这样有利于避免“一个人说了算”的决策局面,也进而降低了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很多企业财务风险的失控从根源上都源于公司没有一个运作有效的治理环境,因此企业的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和监督层要彻底的分离,要为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提供良好的治理环境。
(二)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一个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就像一个国家的法律一样,它对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起着规范作用。如果一个企业或公司没有完善而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那么日常的经营活动就陷入混乱,公司职工很多时候就找各种理由和借口规避风险管理的要求。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从财务风险发生的源头上控制财务风险,进而可以有效的减少财务舞弊和降低财务造假的风险。
(三)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经济越发达,财务管理越重要。要有效的管理公司的财务风险,提高公司的财务管理水平是必不可少的。良好的财务管理有利于公司优化资本结构,选择合适的时机和适当的方式筹集资金,有利于降低筹资环节的财务风险;良好的财务管理有利于企业结合自身发展需要和内外部环境进行投资布局,减少不必要的投资行为,如过度投资或投资不足,进而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投资效率,降低投资环节的财务风险;良好的财务管理有助企业坚持长期资本与长期资产、短期资本与短期资产的营运资本管理原则,做到适时的调整企业营运资本的流量和存量,降低日常经营过程中因营运资本管理带来的财务风险。
(四)建立财务风险的预警机制
要有效的管理财务风险,先进的财务管理工具的应用尤其重要,因此财务预警机制必不可少。企业的财务预警机制通常具有信息收集功能、监测功能、诊断功能,它可以利用现有的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识别财务运转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和风险。企业应该根据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确定企业的财务预警体系,在定量指标中应该包括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长期投资率、投资收益率、投入产出率、资产关联方占用率、毛利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净资产收益率等关键性财务指标。
作者:王丽平 单位:成都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装备技术分公司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原因分析
导致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外部原因例如自然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等,这些是企业难以避及和控制的因素,企业只有把握好大环境,遵循法律法规才能降低自身的财务风险,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下去。然而,企业更多的是因为自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导致了财务风险的发生。
1.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众多企业不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使得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权责不明,分工不当,资金管理不科学,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回收困难。
2.企业管理层风险意识淡薄。随着市场的发展与完善,竞争情况越来越复杂多变,众多企业管理人员还没有及时转变观念,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单纯地认为管理好资金就不会产生风险,从上至下没有树立正确的危机意识。而且受到管理理念和能力的限制,许多企业管理层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经验不足,风险控制和防范能力较弱,面对财务风险时都束手无策使得风险加剧。
3.企业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受到传统管理理念影响,我国企业财务决策基本都依靠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认为没有必要花钱聘请高级财务管理人才或是专家进行论证。实际工作中财务部门的人基本都照着领导的意思做事,不管是否科学合理,有无风险。
4.企业面临信用危机。财务风险有时来自于信用危机也就是道德风险,一是企业之间相互不诚信,在现如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各种诈骗、违约与“三角债”等问题非常容易导致企业蒙受损失从而引发财务风险。二是企业自身对消费者不诚信,迫于行业竞争压力有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获取更多利润制造假冒伪劣产品,一旦被曝光,企业将遭受财务风险甚至破产。所以道德风险会对企业的持续发展造成极大影口向。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对策
1.防范筹资风险的对策。当企业有资金需求时,选择先内部后外部融资,先负债后股权融资的方式。企业可以先利用自身计提折旧与留存收益积累的资金再考虑对外融资,在向外部筹集资金时优先考虑负债,因为一般债务资本成本小于权益资本成本,债务利息还具有抵税功能。同时应注意树立维护企业良好的形象,因为诚信经营带来的较高的信誉度可以减少筹资成本从而减轻企业的财务负担。另外,保持恰当的资产负债率,提高资金周转率。企业筹资金额要与需求量及投资方式相结合,资金的动态需求要求企业在资金管理上将负债到期日与现金流人日期相配合,运用经营净现金比率分析使长、短期负债偿还配置合理,避免“挤兑”的发生,提高偿付能力。
2.防范投资风险的对策。第一,要树立谨慎投资的理念。目前我国投资市场还不成熟,金融制度还不完善,企业要在资金运转良好或有较多闲散资金的情况下,再去考虑有额外报酬的投资,前提必须保持主业健康发展,使产品能够销售顺利,完成向货币资金的转化。如果投资是生产经营的必要环节,则要拟定严谨的投资计划,进行科学的投资回收评估和论证,以避免投资失败造成资金链断裂影响正常经营。第二,选择稳健的投资活动。投资活动一般有投资生产项目、证券市场和商贸活动。企业在选择投资时要充分考虑实际能力,重大投资项目要集体决定,用科学方法计算各种投资方案的投资报酬率、净现值和内含报酬率等指标。既要能获取更多利润,又要克服盲目乐观和冒险主义,避免或降低投资风险。
3.防范资金回收风险的对策。首先,针对应收账款的管理,企业需要制定明确的信用标准、建立恰当的信用额度、制定可行的收账政策。提前做好对客户资信情况的详细调查,将赊销金额控制在信用额度之内,争取选择风险较小的结算方式。对于那些信用状况不好、偿债能力差的客户采用现金折扣尽量缩短其还款时间。其次,要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严格制定生产计划,控制好库存,并建立严格的赊销审批制度,因为存货过多时提高销售量必然导致赊销可能过大,应收账款数额随之变大。
4.防范收益分配风险的对策。收益分配是企业财务循环的最后一个环节,留存收益与利润分配有着此消彼长的关系,企业要依据发展计划谨慎选择合理的分配政策。分配时控制好现金流,保障现金流人与流出的相互配合、协调,以期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
作者:吴晓彤 姜宁 单位:南通大学商学院
一、独立学院财务风险的类型及成因
1.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风险
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金额大、期限长的特点,独立学院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的建设,项目投资收益主要是学费收入,独立学院未来招生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如果招生不景气,就会出现投资无法收回,会导致基建投资的浪费。另外,大量的现金资产被基建项目所占用,影响独立学院资金的流动性,给独立学院资金周转带来较大的风险。同时,独立学院基建投入资金主要是来自学费和银行贷款,大量的银行贷款和过高的资产负债率使独立学院在贷款偿还方面存在很大的财务风险。
2.信用风险
独立学院属于公益性教育事业单位,这就决定了独立学院法人的特殊性。《担保法》规定,学校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财产、社会团体教育设施不得用于抵押,因此,独立学院在贷款方面就受到政策上的限制,很难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只能是信用贷款。所以独立学院主要是通过良好的信誉贷款,满足自主发展中的资金需求。对于金融机构来说,信用贷款是贷款种类中风险很大的一种,所以独立学院的还款能力始终是被关注的焦点,能否及时足额还本付息是金融机构能否贷款的重要依据。如果到期的贷款无法续贷,大量贷款集中到期时,独立学院会面临极大的还贷压力。因此独立学院必须将偿债资金的来源落实,确保拥有相对稳定和充足的资金,否则独立学院可能会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一旦独立学院无法按时还款付息,必将损害独立学院信用等级,不但有丧失信誉的风险,还会造成后续贷款困难,给独立学院的持续发展带来严重负面影响。
3.偿债能力不足风险
独立学院贷款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偿还贷款利息和本金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学费收入。贷款本金越大,利息成本越高,用于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的资金就越多,对教学和科研的投入就会相应减少,教师的工资待遇也会降低,会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学生素质不高,进而影响学校的招生情况,学校的收入会大幅减少,导致学校偿债能力不足的风险。
4.生源不足的风险
高录取率、低生源的情况使独立学院同公办高校的生源竞争更加激烈,但独立学院在和社会认可度上显然没有优势,并且独立学院的学费相对较高,使独立学院在生源竞争中处于很不利的地位。特别是个别独立学院为了追求眼前利益,在招生过程中发布虚假和承诺,欺诈和蒙骗大考生及家长;有的独立学院不能提供与其高收费相符的教育服务,甚至为了节约成本而出现缩减课时现象;导致教学质量低劣,文凭与声誉贬值,使社会对整个产业的评价降低,影响了独立学院产业的整体声誉,会使独立学院招生不足的风险更大。
二、独立学院财务风险的防范和措施
从独立学院主要面临的财务风险看,防范和控制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1.加强基建投资风险控制
独立学院在对基建项目投资决策时,应遵循科学化、民主化的原则;确保基建项目投资决策正确,确保对基建项目实施质量、资金、工期等目标的控制。根据拟建设项目的特点,如类别、投资规模、工期和质量要求等,遵照这些原则,做好独立学院基建项目的管理工作。独立学院还应加强对基建投资风险的控制。基建投资金额巨大,更应加强财务内部控制。严明基建资金的审批权限及支付程序,基建项目的收支必须纳入预算和决算。独立学院应该对基建、物资、设备采购等实行公开招标或政府采购制度。对基建项目应该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减少独立学院基建的资金风险,确保资金使用安全。
2.控制贷款规模,适度负债
独立学院应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对收入能力和偿债能力进行评估,控制好贷款的总额度。如果贷款规模过大,超过了一定时期内独立学院还本付息的能力,就会出现偿债危机,影响独立学院的声誉。如果债务危机恶化,引起连锁反应,甚至会出现独立学院资金链断裂的局面。对于新增贷款,独立学院应该对贷款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充分论证,落实偿债资金的来源,不对没有偿债资金来源项目进行贷款。如果对未来发展影响重大的项目,该项目的贷款又超出了自向身的还贷能力,独立学院也要严格控制贷款规模,同时积极争取其他筹资渠道,因此维持一个合理,稳妥的贷款数量,是独立学院进行债务风险防范的关键问题。
3.增加收入、拓宽筹资渠道
增加收入是独立学院防范贷款风险的根本途径。目前,独立学院的收入仍然以学费、住宿费收入为主。因此,独立学院一方面要保证生源,保证稳定的学费收入,另一方面,独立学院应该积极争取地方政府资助和社会捐助,解决独立学院有资金需求。独立学院还可以尝试通过社会投资、融资等多种市场手段筹集资金,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吸引社会闲散资金,实现多渠道筹措资金的目的。
4.保证稳定的生源
独立学院的收入主要是学生缴纳的学费。因此维持稳定的学费收入是防范独立学院财务风险的最有效措施,稳定的学费收入的前提就是要有稳定的生源。独立学院在发展的初期,处在整个高等教育供不应求的时期,靠数量和规模的扩张,的确可以维系生存,取得收益。但是,随着整个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高等教育很快改变供不应求的局面,出现了生源不足的现象,更谈不上规模扩张。要吸引是保住生源,独立学院就应保证教学质量,注重办学特色,稳步提高教育质量,根据社会需求调整办学方向,调节办学专业和层次结构,以特色立足,以质取胜,提高就业率,以维护自身良好的声誉。独立学院如果想要在竞争中立足,将办学质量放在首位,以特色办学为突破方向,才能实现独立学院的可持续发展,保证良好稳定的生源。
独立学院是民办机制下举办的高等教育机构,采用公办高校的财务制度,在资金来源上,与公办高校有着很大的差别,会使独立学院面临的财务风险加大。因此,独立学院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建立合适的财务管理体制。
作者:董春梅 单位:长春建筑学院
&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对策(共10篇)责任编辑:陈老师&&&&阅读:人次
本文永久链接:
上一篇论文: 下一篇论文:
按栏目筛选
财务风险论文热门范文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财务风险论文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会计风险包括哪些方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