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在经济衰退时期,依靠的普遍特征

欢迎来到自考365,请选择您的地域
当前位置:
计划工作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来源:    字体:  
  计划工作的基本特征是( )
  A.目的性
  B.主导性
  C.普遍性
  D.经济性
  E.固定性
  正确答案:ABCD
  自考365网校名师权威解析:参见P89。这样的题型只能记忆,没有其他好的办法。
  编辑推荐:
  广东已经出来,我在10月份考了三门,听了韩旺辰,张文辉老师,刘卫红老师一个月课,三门顺利通过,谢谢!
  东莞教育信息网查了成绩,《》64分,《》60分,感谢自考365网校,感谢张仕禄老师。
专升本报名
网络教育报名
其它学历提升报名语言的普遍特征
Design Features
一、语言的普遍特征(Design Features) 1. 任意性Arbitratriness:shu 和Tree都能表示“树”这一概念;同样的声音,各国不同的表达方式 2.
基于17个网页-
模糊性,即语义的不确定性,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特征,也是翻译研究的热点。
Fuzziness 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almost all languages, and arouses general interest in translation studies.
亲属称谓语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特征,因为亲属关系作为人们之间一种最亲密的关系,在社会结构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Kinship terms are a universal feature of languages because kinship which remains the principal source of our closest tie with others is so important in social organization.
普遍语法原则和参数反映了人类语言的某些普遍特征,同时也揭示了各种语言中的语法复杂性。
Indeed, UG principles and parameters reflect some general properties of human language and at the same time, elucidate the linguistic complexities of specific grammars of individual languages.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经济服务化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经济服务化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经济服务化是高度发展阶段以后的一种转变过程,表现为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的比重超过工业,成为的中心。因此经济服务化又称为化(Tertiarization)。
经济服务化概念
随着及结构升级,各种包括、技术、等必然要从农业流向,迸而再向转移。而服务的扩大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和程度,即一国的服务业在中的产值和就业人口中的比例均超过50%以上并不断增加,就表明该国进入了经济服务化阶段。
经济服务化基本信息
经济服务化特点
经济服务化已成为的一个显著特征。不管人们谈论知识经济也好,也好,或者软性经济、、等,都包含有经济生活的服务化变革这样一层含义,这是人类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所必然产生的一种现象,是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必然结果。
从的比例来看,最早出现经济服务化的美国,20世纪60年代就业人口取得的收入就已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60%,1994年这项指标已高达69%,其次为法国67%,英国62%,德国59%和日本56%,这说明即服务部门在这些中已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截至20世纪80年代后期、不仅普遍出现了经济服务化的趋势,而且服务业在所占比重也出现了持续上升的变化趋势。据估计,一些中等收人国家服务业就业人数,已占到全部就业人口的50%以上,并且不少国家有1/3的劳动力集中在服务部门就业。这说明各国服务贸易额的迅速增长与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随着及结构升级,各种生产要素包括资本、技术、劳动力等必然要从农业向制造业过渡,迸而再向服务业转移。而服务的扩大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和程度,即一国的服务业在中的产值和就业人口中的比例均超过50%以上并不断增加,就表明该国进入了经济服务化阶段。
经济服务化含义
经济服务化至少有下列含义:(1)生产的软化。软化的概念源自电子计算机中硬件和软件的提法。人们通常把各种机器设备的投入称为硬件,而把技术、信息、知识的投入称为软件。生产软化是指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服务成分或者软件的成分比重加大。这促使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更加注重技术、信息、知识的价值,而这些价值一旦得到应用,产生生产力,会比物质资源产生更为可观的价值,从而推动了生产过程的软化。现在许多企业普遍重视软件的投入,正是生产软化的反映。(2)生产的服务化。生产过程中的服务行为是企业创造价值的主要来源之一。服务生产与工农业生产始终是在相互作用和依赖的过程中进行的,而且它们中间的服务成分已构成商业和中最核心的部分。例如现在制造商送货和售后服务系统包括物流系统可能远远超出产品的。(3)服务的产业化。经济服务化最深刻的变化是在生产过程中许多原来没有分离的辅助劳动在社会化分工的冲击下逐渐独立化、社会化和产业化。(4)服务的国际化。货物、国际投资自由化和跨国公司的跨国越来越普遍,使得全球化服务分工越来越系统化和。发展水平是衡量贸易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准。当今贸易首强美国,每年货物数近千亿,但服务贸易又几百亿美元。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货物服务补,不仅节约了资源,而且还保护了环境。
经济服务化的过程中,由于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依次提升,产业重心向转移,使得世界产业结构发生了大规模的调整。与此相适应,服务业的发展愈来愈专业化,规模也日趋扩大。目前,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实现了经济结构的服务化转型,并抢先尝到了服务化所带来的好处。目前美国3/4劳动人口与日本近2/3的劳动人口投身于服务业。据统计,上述国家的中,的产值均已突破60%,有的国家达到了70%以上,由转变为加上服务产业的发展愈来愈专业化和规模化,为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许多服务业的创造发明对于的影响比的发明更深。更广,带来更大的利益。美国仅金融业一项就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25%,从中可以看出服务业在中所占的分量。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受到了申东的猛烈冲击,整个国民经济呈现低迷滑坡的景象,但日本凭借其发展的优越条件,迅速摆脱了生产停滞的困境,可以说服务业的发展是促使日本经济走出困境的主要因素。
经济服务化机遇与挑战
经济服务化业务机会
现代发展从而经济服务化趋势的演进将使银行业面临难得的。从浅层次上看,服务行业涉及业务链长,为银行挖掘、培育潜在客户提供了机会,为银行拓展新的业务空间,推进发展、促进产品创新和整体服务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新的动力。把握经济服务化趋势的银行无疑将在新一轮的竞争中抢得业务先机。
从深层次分析,上海经济服务化趋势对商业银行可能具有战略意义。和服务业产值在上海GDP中的比重,15年前是7:3,现在是5:5,而15年或更短时间后,这一比例可能将完全颠倒而成为3:7(目前这一比例已经实现)。在这之前,国内银行业的业务重心一直在生产性企业上,那么,当经济服务化趋势日益明显时,商业银行的战略方向和业务重心是不是也应作相应调整呢?的发展无疑为国内银行的业务转型提供了。
经济服务化特征及其挑战
经济服务化趋势对国内银行业的同时也提出了挑战。这种挑战缘自的金融需求特征对商业银行的传统、服务领域和构成了挑战并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这种挑战体现在:①产品和服务的无形性加大了商业银行和控制的难度。这种无形既体现在其产品、服务,也体现在其来源:作为其利润来源更多地来自其知识性、技术性,更多地体现在信息、渠道、技术、知识等无形的东西上。②的新兴性为银行提供切合客户需要的金融服务方案提出了挑战。原因在于,作为,商业银行对服务经济的主体-现代服务业缺乏深入的了解,包括其运行模式、流程、金融需求、及其相应的风险把握。③融资需求的弱化、金融需求的多样化为银行产品和服务创新提出了挑战。需求多样化大大削弱了国内商业银行的传统强项:优势,使得银行传统的产品和服务模式越来越难以满足其需求。④服务业需求个性化和服务专业化为银行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服务业需求的个性化要求银行提供更多度身定制的产品和服务,同时它对于银行服务的质量要求更高,如结算的速度、便利程度等,还可能涉及全国及至全球的结算网络,对于网络化、电子化要求极大提高。此时满足的金融需求不仅涉及一家分行,还需要遍布全国甚至全球的网络支持,对银行一体化、网络化、电子化经营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国内商业银行的上述挑战揭示了一个核心问题:国内银行尚未建立与服务经济相配套的产品与服务体系。目前国内银行的服务体系主要还是以生产性企业为对象的。对于生产性企业,我国银行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服务与支撑体系,包括提供的产品、对企业的与控制等。而相比对生产性企业的产品与服务,我们对于服务业的配套服务要弱得多。我们对于的配套产品和服务,目前尚停留在零星的、自发的阶段,只是根据既有的对生产性企业的产品与服务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修补。具体体现在我们目前尚存在很多与经济服务化趋势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对于服务业特别是具体行业的运作模式、尚缺乏了解,从而对新兴服务业缺乏与控制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没有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企业评价体系、体系等。简言之,我们尚没有建立与相配套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体系。
经济服务化服务化趋势及其特征
经济服务化经济发展的普遍趋势
如果说十八世纪起于英国、十九世纪席卷全球的工业化浪潮标志了农业主导型经济向工业主导型经济的转变,那么在先进国家工业已经高度发达的今天,从工业主导型经济向服务主导型经济转变的时代早已悄悄地来临。
早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经济学家就已经认识到人类重心渐次从农业向工业并进而向()转移的规律性。1973年美国社会学家指出了美国经济从产品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的特征,其标志是美国服务业的劳动力与GDP比重(1969年分别达到60.4%与61.1%)已经超过工业与农业之和(Bell, 1973)。同一时期,托夫勒·奈斯比特等也相继提出类似概念与理论。
贝尔等人的理论引起世界性的广泛关注,而国际经济发展的现实则为其提供有力的验证:当今世界经济中的一个显著现象就是,服务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逐年提高,无论从占GDP的比重,还是从服务业就业占总就业的比重看,服务业已经成为现代经济中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统计数据显示,1999年世界范围内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球GDP的比例已从20世纪70年代早期的50%上升到64%。在,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70%。和低收入国家的这一比例分别为55%和44%。在一些主要城市,这一数字达到了70-80%。与此同时,吸纳的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发达国家为60-70%,中等收入国家在45-60%,低收入国家也达到30-40%。
可见,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普遍经济特征并进一步成为国际性的发展趋向,服务业在整个经济中居于首屈一指的地位的这一现象,被称为“经济服务化”(杨治,1985)。
经济服务化经济服务化的特征
一般认为,经济服务化趋势表现为以下三方面的特征:
首先是产业结构服务化
表现为服务的大规模发展引致的转变,服务产业在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并成为产业结构的主体。从的统计来看,无论是GDP的产业构成还是各国的就业构成,服务业在都已普遍成为第一位的经济部门,而且这一经济服务化的潮流已开始向较高的中等发达国家与地区扩散,在(地区)的中,服务业也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其次是生产型产业的服务化
表现为工业等生产型产业(非服务性产业)内部服务性活动的发展与重要性增加,从而改变了这些产业的单纯生产特点,形成生产—服务型体系,反映了服务活动在经济领域的广泛渗透。这种趋向在工业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如早在1980年美国就已经有75%以上由工业内部的服务性活动所创造(Britton,1990)。
第三是服务型经济的形成
经济服务化发展的结果,是形成以服务活动为主导类型的服务型经济。服务型经济与产品型经济的区别在于:服务型经济的主要经济部门是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而非制造和加工产品的部门;服务型经济的主要产品是大规模的服务,而非大规模的商品;服务型经济中大部分集中在服务部门,而非制造和加工的经济部门;服务型经济的大部分产值由服务性行业而非商品生产部门创造。这四个方面揭示了服务活动在服务型经济中的主体地位。事实上,服务活动在服务型经济中更具有主导性的广泛的经济社会功能,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成为推动传统产业的新发展并引致产业体系的整体升级的重要动力。
经济服务化中国经济服务化趋势
经济服务化开始趋势显现
经济服务化是国际上已经出现的发展现实,并有其历史必然性。我国是,经济发展在整体上处于阶段,80年代以来发展较快、在GDP中的比重有较大上升,由80年代初的20%左右上升至2004年的34%,占比也由13%上升至31%。然而总体来看,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仍低于工业,在中的比重仍较低。从整个上看,我国尚处于工业化阶段,工业仍是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
然而在中国整体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同时,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服务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服务化趋势已经开始显现并进一步扩散。在沿海发达地区特别是其中的中心城市,开始出现从工业中心向中心的转变。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的在GDP中的比重都已接近或超过50%,中心正在从以工业为主向以第三产业为主转变。而且从长远看,这种趋向正在进一步扩散。
经济服务化上海的经济服务化趋势
以上海为代表的东部沿海发达城市在经济服务化方面走在了前列,并且代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不失一般性,我们以上海为例对这一趋势进行分析。
1、历史:过去15年中上海服务业保持了高速增长
上海在过去15年中的发展已经充分展示了上海的经济服务化趋势。自进入1990年代以来上海的发展开始加速,特别是90年代后半期其更是远远高出其它产业的增长。其结果是在上海GDP中的比重,由90年代初的30%最高增至2002年的51%,并且一直维持在50%左右的水平。
2、现在:上海服务业站上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
从发展规律、经验和上海所处的阶段来看,上海即将进入服务业加速发展期。国际经验表明:服务业加速发展期一般发生在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由水平向中上等收入水平转化的时期,今后15-20年,上海经济发展正处于类似的阶段。
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同时面临全球第三次浪潮的有利机遇。目前全球范围内的第三次产业转移浪潮正在进行中,第三次产业转移浪潮同时也是发达国家服务业转移的过程。近几年来,经济全球化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显著特征之一,就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知识型服务产业(包括技术性服务、软件开发、芯片设计、建筑设计、、金融分析及各类研发性工作等)开始出现成规模地向具有智力人才优势的转移的新浪潮。这一产业转移浪潮为上海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上海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的确立为上海服务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上海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的目标。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尽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增强上海城市的,已成为上海的重要任务,明确写入了《上海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纲要》。
经济服务化产业结构逐步确立
结合发达国家城市的先行经验,从城市发展与的发展关系,以及前述我们对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分析来看,上海现代服务业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高潮,而目前正处于新一轮加速发展的起步阶段。上海“经济服务化”特征将日益突出,2010年80%以上的将由服务业所创造;与优先发展先进的战略思路一致,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结合的将取得突破性发展;金融、物流、航运、信息服务、专业服务等将成为上海现代服务业的重点领域。市区三带十九区2将形成鲜明的服务业聚集区并形成强有力的,而大浦东地区3无疑将构建上海现代服务业的制高点。种种迹象表明,上海将迎来新一轮的大发展时期,接下来若干年上海服务业的,可能会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
上海经济发展所显示的服务化趋势,将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经济服务化商业银行业务策略
经济服务化银行战略机会
种种迹象表明,上海将迎来现代服务业的大发展时期,的发展可能是商业银行的战略性机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代表了上海产业发展的一个方向,也暗示了商业银行公司业务转型的一个方向,即银行重心由融资功能转向更多的服务功能,由主要针对生产性企业以信贷支持为主的服务模式向面向生产性企业和服务型企业提供包括信贷支持的更多的综合性的模式转变。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影响我们现有的服务模式,并将全面影响我们的。另外,银行本身就是现代服务业的一员。未来上海现代服务业的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表示银行业也面临较好的发展机会,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经济服务化趋势对商业银行的启示在于:银行的战略方向和业务重心必须适应经济服务化的趋势和方向。
经济服务化建立配套的体系
经济服务化趋势下商业银行的核心问题是建立与相适应的与服务体系。
1、与服务经济相配套的产品与服务体系的主要内容
建立与服务经济配套的产品与服务体系要回答的三个问题是:一是哪些是我们所应重点关注的潜力行业?如何把握其中的?二是如何深入了解服务经济的主体-现代服务业及企业的运行模式、财务运营特点、资金流动规律和金融需求?三是对于现代服务业,我们能够提供哪些适合服务业金融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如何提供?如何控制其风险?
因此,与服务经济相配套的银行产品、服务体系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加强对服务业重点行业和区域的关注和研究,动态了解、跟踪服务业重点行业与新兴服务行业运行模式、业务流程、的机制。
二是针对的运行模式和业务流程,建立对其进行风险评价与的机制。
三是针对服务业的运行模式、业务流程、金融需求,对现有与服务进行整合或创新,提供适应行业特点与其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的机制。
2、建立配套产品与服务体系的有效突破口
(1)关注重点行业与区域。对服务业的研究与推进不可能全线挺进,而应选择重点行业与区域。以上海为例,应重点关注在未来若干年有可能大发展、蕴涵较大的现代服务业重点进行重点研究,包括:未来几年可能爆发性发展的物流行业、金融同业及金融市场业务、具有较大的等。而重点区域则是包括浦东新区和南汇临港的地区,以及市区“二横一纵”集聚带和聚集区。
(2)通过试点增进了解。对于企业,重点研究其运行模式、业务流程、财务运营特点及资金流动规律、的个性化专业化要求等。为了实现对重点潜在行业的突破,建议:①可以在若干各分行层面(如上海、北京)上尝试选择重点行业的典型企业进行试点,通过试点加深对新兴行业运行模式、的了解,积累服务经验。②学习与借鉴国外银行的成功做法。对我们来说是新兴事物的,国外银行已经建立了相对成熟和完善的配套服务体系,采取“拿来”的策略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③在分行层面上建立与重点行业的稳定联系制度,定期深入调查研究,及时掌握经营状况、设立重点行业企业档案,建立项目储备。通过加强研究,试点了解,制订符合行业个性化要求的产品和服务方案,完善对重点行业的信贷评估、信贷制度,方法,建立适应其个性化要求的其他银行产品和服务。对于服务业一般行业企业,通过研究,制订适合服务业行业一般性的产品和服务方案。
(3)制订重点行业配套方案。在加强研究和了解的基础上,分别为各个重点行业(如包括物流、金融、等)设计整套的金融服务方案。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产品和、和控制等方面,生产性企业和性企业有一些共通点,但存在更多明显的差异。在产品/服务设计以及风险评估中,必须体现这种差异性。这就是建立适应服务业企业特点、个性化要求的服务体系和风险评估与控制体系。如果将制造型企业和服务型企业混为一谈,套用现行统一的标准,其结果不是无法有效拓展业务,就是无法风险。
3、建立配套产品与服务体系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除了上述内容外,建立现代服务业配套服务体系还需重点解决几个问题,包括创新机制、电子化建设、总分行沟通与协调机制等。现代服务业的更凸显了银行产品创新机制的重要性,建立和完善银行业的创新管理机制刻不容缓。它同时要求银行业的电子化系统除了具体快捷方便、功能完备等特征外,还必须适应现代服务业多样化、个性化和专业化的要求,甚至与企业的实现“无缝”衔接。另外,建立现代服务业的配套体系,必须进一步加强总行与分行之间的沟通与协调,特别是在大集中系统上线后,涉及系统开发与完善、新产品开发等,将更多依赖总行层面。上述三点中,电子化建设和产品创新机制是核心和关键。
1三大集聚带构成上海现代服务业的“”,包括现代服务业集聚带、现代服务业集聚带、以-为轴线的上海商务走廊。19大聚集区则包括市区12个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郊区7个以生产型服务业为特征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2 “地区”泛指由浦东新区和南汇临港地区构成的地区。
.新浪新闻中心.[引用日期]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当前位置:
正文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第二十三章 商业周期波动和总需求理论经济活动中各种变量的短期波动称为商业周期。凯恩斯经济学认为,总需求的变动在短期内会对总产量、总就业和总价格水平产生强烈的影响。A 商业周期的波动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经济的增长方式从来都不是按部就班、一成不变的。令人兴奋的扩张和繁荣、短暂的衰退、金融危机、长期的萧条、缓慢或强劲的复苏,往往会交替出现。产出、通货膨胀率、利率和就业的波动构成了商业周期,商业周期是所有市场经济的共同特征。231商业周期的特点商业周期,也叫经济周期,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总就业量的波动持续时间通常为2-10年,以大多数经济部门的扩张或收缩为标志。商业周期包括两个主要阶段:衰退与扩张,峰和谷代表周期的转折点。衰退是总产出、总支出和就业的连续下降期,通常延续半年至一年,以经济中许多部门广泛的紧缩为标志。萧条指的是规模广泛且持续时间长的衰退。商业周期的形式是不规则的,但两个周期之间有着家族式的相似性。经济衰退的普遍的特征包括:1 消费者购买急剧下降,汽车等耐用品存货出乎意料的增加,厂商会压缩生产,实际GDP下降,对工厂和设备的企业投资也会随之下降。2 对劳工需求减少,首先是每周工作时间减少,其后是解雇员工,失业率上升。3 产出下降,通胀减慢,原材料价格跌落,工资和服务价格的增长趋缓。4 企业利润急剧下滑,由于预期这种结果出现,普通股票价格下跌。由于对贷款需求减少,利率在衰退期一般也会降低。经济扩张阶段的情景是衰退的镜像,上述特征都向相反方向变动。232 商业周期理论外因论和内因论外因论是在经济体系之外的某些要素的波动中寻找商业周期的根源:战争、革命、选举,石油价格、发现金矿、移民,新土地和新资源的发现,科学突破和技术创新,乃至太阳黑子、气候和天气等。外因的两个例子是:美洲新大陆的发现,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内因论则在经济体系内部寻找商业周期的机制和原因。这种理论认为任何一次扩张都孕育着新的收缩,任何一次衰退也都孕育着新的复苏,经济生活正是以这种近乎规律的方式不断循环往复。一个重要的原理是乘数-加速数原理,根据该原理,产出的快速增长刺激了投资,大规模的投资反过来又刺激产出增长更多,这样一直持续到潜在经济能力完全被利用殆尽,之后经济增长率开始放慢,使得投资和存货减少,使经济衰退直至谷底,在之后,经济又呈现相反的运作状态,经济回稳并重新兴起。商业周期的内因论显示出一种类似钟摆运动的机制,外部冲击通过一种循环方式在经济内部延绵传递。投机泡沫及其破灭内因论的另外一个例子。<span style=";color:#世纪,<span style=";color:#世纪<span style=";color:#年代和<span style=";color:#世纪初,美国都产生过投机泡沫。包括计算机等在内的“新经济”领域的创新模式使得相关行业股票出现泡沫,在投机最狂热的时候,人们争相抢购一些严重亏损公司的股票,这些因素又刺激了相关产业的实际投资。最终,投资者开始怀疑这些公司的真实价值,亏损开始累积直到无以复加,恐慌性的抛出代替了狂热的追涨,造成了<span style=";color:#02年-2003年的股市低迷。需求拉动型商业周期商业周期的一个重要来源是总需求冲击。(参见P448图23-4)总需求下降,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如果总供给没有变化,产出、价格水平和通货膨胀率均下降;扩张的情形正好相反,产出向潜在GDP逼近,甚至超过它,价格和通胀上升。商业周期中产出、就业和价格的变动通常是由总需求的变动引起的。当消费者、企业或政府改变其与一国的经济生产能力相关的总支出的时候,这些波动就会发生。关于商业周期的思考<span style=";color:#货币学派将商业周期归因于货币和信贷的扩张和收缩(弗里德曼)。该理论认为货币是影响总需求的最基本因素。如<span style=";color:#81年为应对通货膨胀的高利率引发了经济衰退。<span style=";color:#乘数-加速数模型认为,外部冲击通过乘数效应和加速原理得以传导(萨缪尔森),说明的是乘数和加速数的相互作用如何导致总需求发生有规律的变动,是解释商业周期的少数几个内生的模型之一。<span style=";color:#商业周期的政治理论将经济波动归因于:政治家为重新当选而对经济政策的操纵(诺德豪斯)。尽管总统上任初期经历衰退,再度竞选时却增长迅速。<span style=";color:#均衡商业周期理论宣称,对价格和工资变动的错觉使人们提供的劳动总是过多或过少,从而导致产出和就业的周期性波动(萨金特)。一个说法是,衰退期间失业增加是因为劳工期望的工资过高。<span style=";color:#真实商业周期理论的支持者认为,某一部分的创新或劳动生产率变动所带来的影响会在经济中传播,并引起波动(熊彼特)。这种古典理论认为,商业周期主要是总供给冲击造成的,和总需求关系不大。这种理论在解释苏联解体时由于秩序混乱造成的总供给下降尤为奏效。<span style=";color:#当商业周期是由总供给的改变而引起的时候,供给冲击理论就会出现。典型的例子是<span style=";color:#世纪<span style=";color:#年代的石油危机,总供给紧缩,通胀上升,产出和就业降低。上述理论都有一定合理成分,应综合各家之长,并知道在何时何地恰当的应用。233 商业周期的预测经济计量模型与预测为了更加精确地预测未来,经济学家应用计算机化的经济计量预测模型。一个经济计量模型是用一系列代表各种经济行为的方程所组成,使用大量的历史数据进行推算。建立计量模型的方法:先有一个分析框架,包含一些带有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方程式,通过现代经济计量学技术,使这些方程与历史数据吻合,取得有关的参数估计值(如边际消费倾向MPC),此外,在每一步骤,都需要凭借建立者的经验和判断来评价其结果是否合理。最后,将所有“模型”放在一起,作为一个方程体系来运行。现代的大型预测模型可能包括上万个变量。研究表明,基于方程体系额度预测比天真预测(预测下年产出增长率与今年相同的预测)可以更好的预估未来。B 总需求理论的基础总需求: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某一个给定的价格水平上,人们所愿意购买的产出总量,也即所有成产部门所愿意支出的总量。总消费包括:消费、国内私人投资、政府商品与服务采购、以及净出口。消费C:主要取决于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减去税收),其他影响因素包括:收入的长期趋势、居民财富、总体价格水平。总需求分析主要关注那些决定实际消费数量(即名义的或货币的消费量除以消费价格指数)的因素。投资I:包括对建筑物、软件和设备的私人购买和库存量的增加。决定投资的主要因素是产出水平、资本成本(取决于税收政策、利率和其他金融条件),还有将来的预期。经济政策赖以影响投资的主要渠道是货币政策。政府支出G:政府在商品和服务上的支出,包括购买设备和提供公共服务,直接由政府的支出政策决定。净出口X:等于出口值减进口值。进口取决于国内的收入和产出、国内和国外价格的比率,还有本国货币的汇率。出口(亦即外国的进口)是进口的镜像,由外国的相应因素决定。234 向下倾斜的总需求曲线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意味着如果其他条件保持不变,当经济中整体价格水平升高时,实际支出水平会下降。最主要原因是,一些收入构成要素并不随价格上升而上升。比如,一些个人收入是以名义货币定义的——譬如政府的某种转移支付,最低工资和企业退休金。当价格上升时,实际可支配收入下降,从而导致实际消费支出下降。另外,一些财富构成要素可能在名义货币上是固定的,如持有现金和债券,如果价格水平上升,这些财富的真实价值就会下降,也会导致实际消费支出下降。价格影响支出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货币供给。有时央行保持名义货币供给不变,当价格升高时,实际货币供给量(定义为名义货币供给除以价格水平)一定会下降,货币变得相对“稀缺”和紧缩,利率和抵押贷款成本升高,贷款很难获得,从而引起投资和消费的下降。价格上升诸多效应的一个结果是,经济会沿着向下倾斜的AD曲线从右向左的上升。(参见P451图23-6.P452图23-7)微观经济学的需求和宏观经济学的需求回忆有关供求的谈论,微观经济学的需求曲线分析单个商品的价格和产量,纵轴表示单个商品价格,横轴表示该商品的产量,并假定其他商品价格和消费者的总收入保持不变。而在宏观经济学的总需求曲线描绘的是整体经济的价格和产量的变化,一般价格水平沿纵轴变化,总产量和总收入沿横轴变化——微观经济学的曲线那里,总产量和总收入是保持不变的。微观经济学需求曲线的斜率为负,是由于消费者用其他相对便宜的商品来替代所讨论的商品;宏观经济学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原因是货币供给效应,总体价格水平上升,实际货币供给量下降,固定不变的货币供给量必须通过提高利率、紧缩信贷和降低总支出等手段在货币的需求者之间进行分配,引起总支出数量的下降。总需求的移动引起总需求(曲线)变动的主要因素(参见P253表23-1)包括:一类是政府控制的政策变量,包括货币政策(中央银行赖以影响货币供给量和其他金融条件的手段)和财政政策(税收和政府支出);另一类是外生变量,或由AS-AD框架之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变量,这些变量有的超出了宏观经济分析的正常范围(如战争和革命),有的不在国内政策控制范围之内(如国外经济活动),还有一些(如股票和市场)则具有明显独立的变动性。战争引起的政府开支增加,货币供给量增加,重要新发明引起的新投资的利润增加,股票价格上升导致消费者财产价值增加,都会引起总需求的增加和AD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影响需求各要素的相对重要性各个经济学派对不同因素的重要性看法不一。主流的宏观经济思潮是一种折中的理论,往往从凯恩斯主义的角度研究商业周期的问题,即强调总需求波动是商业周期的根源。这种波动可能是由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或私人部门的波动引起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政治、科技和军事方面的波动,从而形成各自不同的商业周期模式。235 商业周期可否避免在过去的150年中,美国商业周期明显趋于平缓。一个原因在于,政府部门更具规模而且更加可靠,人们对于宏观经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政府已经能够运用各种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来预防各种冲击演化为衰退,陷入萧条。应该对商业周期可以避免的观点保持警惕,商业分析家奥肯接近在美国历史上第二长的经济扩张时期的尾声时,曾写到:现在,普遍的认识是,衰退从根本上来说是可以防止,它们就像飞机失事而不是飓风。但我们从来没有能够从地球上消除飞机失事,当然也不清楚是否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去消除衰退。危险并未消失,那些可以导致周期性衰退的因素仍然潜伏在飞机的两翼,等待着飞行员的某种失误。之后,不久美国进入战后经济最动荡的时期。
第二十四章 乘数模型经济学者需要揭示和了解在支出的变动和产量、就业的变动之间的传导机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凯恩斯主义的乘数模型,我们将看到,投资增长如何增加收入,从而导致未来支出的总体放大。投资的变动由此可视为对于产出的乘数化增长;乘数机制可以运用到投资之外的政府支出等领域。乘数模型是第一个发展出来的完整的短期产出决定模型,但由于忽略了金融市场、货币政策、与世界的互动,以及价格和工资等重要因素,所以对经济的描述过于简单化。A 基本乘数模型乘数模型是一个用来解释短期产出水平如何被决定的宏观经济学的理论范畴。乘数名称来自于这样一个发现,即某些产出的1美元变动会引起GDP的1美元以上的变动。这个模型可以说明在一个存在资源闲置的经济中,投资、外贸、政府税收和开支政策如何影响产出和就业水平。乘数模型的关键假设是,工资和价格是固定的,同时社会资源是未被充分利用的。此外,还要暂时忽略货币政策的作用和金融市场对经济变化的反应。236 储蓄与投资对产出的决定作用以高度简化的经济为例,先考察投资和储蓄在乘数模型中的的等价性。(参见P458图24-1)消费曲线上每一点表示的是,在某个可支配收入水平上社会所意愿和计划的消费量C;储蓄曲线上每一点表示的是,在某个收入水平上社会所意愿或计划的储蓄量S。由于C+S=可支配收入,所以这两条曲线是互为镜像,在曲线图上加起来总是等于45度线。然而,储蓄主要取决于可支配收入,而投资则取决于产出、利率、税收政策和企业信心,为简化起见,将投资视为一种外生变量,即它的规模由模型以外的因素决定。在给定投资数量时,储蓄曲线SS与投资曲线II的交点就是国民产出在达到均衡时的GDP水平。(参见P459图24-2)均衡水平的含义物体在不同的力做功时达到平衡的一种状态,就说其处于均衡,反之,就是不均衡。在宏观经济中,一个均衡水平的产出就是当支出和储蓄中的各种力达到了平衡;在均衡状态下,居民的意愿储蓄等于企业的意愿投资,产出的水平总是趋向稳定,直到支出或储蓄的力有所改变。产出调整到同意愿的储蓄量和投资量相对应的水平的三种情况:(参见P459图24-2)1经济处于均衡点每个人的计划都得到满足,企业不会有存货堆积,也不会提高产量,GDP会停留于此点。2经济(储蓄)高于均衡点储蓄曲线高于投资曲线,也即居民的储蓄量高于企业的意愿投资,企业的商品存货高于理想水平,从而不得不降低产出,GDP随之下降到平衡点,3经济(储蓄)低于均衡点类似上述分析,企业会增加产出,使GDP增加到均衡位置。综述:GDP的唯一均衡水平是出于计划的储蓄与投资相等的均衡点,在其他任何产出水平上,居民意愿储蓄的数量都不等于企业意愿投资的数量,这种不一致会导致企业改变其产量和就业水平,从而使经济体系回复到均衡的GDP水平。237 总支出对产出的决定(参见P459图24-3)第二种方法是用总支出法来决定一个国家的产出。将意愿的投资(即固定的数量I)加到消费函数上,这样意愿的支出总量TE,就为C+I。总支出TE曲线表示对应于每一个产量水平,消费者和企业意愿付出的数量。TE=C+I曲线与45度线的相交于E点,经济处于均衡状态。这是因为,在这一点上,对消费和投资的意愿支出数量正好等于总产出量。调节机制一个均衡的经济就意味着计划的支出量(C和I)等于计划的产出量。在非均衡状态,企业会增加或减少订货,工厂也会相应调整生产,这样,总计划产出和总计划支出之间的差异就会导致产出数量的变动。计划数量与实际数量计划的或意愿的消费或投资的数量是由消费函数或投资需求曲线决定的;实际的消费或投资数量都是事后衡量的。只有当产出水平处于计划支出等于计划产出的时候,产出、收入或支出才不存在继续变动的趋势。数据分析(参见P461表24-1)当生产量大于其能够以有利的价格销售的数量时,作为一个整体的厂商就会缩减生产量,从而GDP趋于下降;当销售数量大于目前产量时,它们就会增加产量,GDP就会上升;只有在均衡状态时,其销售量正好继续维持总产出的现有水平,GDP既不扩大也不缩小。237 乘数乘数模型说明,外生投资的增加将会引起更大的乃至数倍的GDP的增加。乘数是指,外生支出变化1美元对于总产出的影响。在简单的C+I模型中,乘数是投资变化率和总产出变化率的比率。木屋和木匠假设我们利用闲置资源建造了一栋1000美元的木屋,木匠和木材生产者会因此得到1000美元的收入,假设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MPC均是2/3,则他们会支出666.67美元购买新的消费品,这些商品的生产者又会增加666.67美元,如果他们的MPC也是2/3,则他们又会支出444.44美元,这样一直持续下去。最初的1000美元投资就导致了一系列次一轮的再消费支出,再支出永无止境,但数值为递减,总和是有限的量。由计算得知,乘数的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MPC的大小,也就取决于边际储蓄倾向MPS,(MPC+MPS=1)。如果MPS为1/X,则乘数为X。所以:产出的变动=1/MPS X 投资的变动 = 1/(1-MPC) X 投资的变动乘数的图形(参见P462图24-4)当边际储蓄倾向MPS=1/3,假设投资1000亿美元,由于在均衡水平上储蓄等于投资,所以需要有3000亿美元的收入,才会有1000亿美元的储蓄和投资。另一方面,根据公式,也可得到,GDP应增加3000亿美元。238 展望乘数模型最简单的乘数模型忽略了很多重要的问题:金融市场、货币政策、与国外经济体联系、经济的供给方。但它仍是第一个宏观经济学模型,理解经济社会复杂性的基石。从长期看,一国的产出水平和生活标准是由它的潜在生产能力来决定的,但在短期内,商业环境使得经济高于或低于其长期趋势,而产出和就业对于各自趋势的偏离可以由乘数模型或者与其类似但更全面的模型来解释。乘数模型只适用于有闲置资源存在的情况,当经济处于潜在水平上时,就没有产出随着总需求扩张而扩张的空间。当经济中存在过剩的生产能力和失业人口时,增加投资或其他支出,所增加的这些支出最终会更多的导致实际产出的增长,而较少的导致价格水平的上涨。然而,当经济达到或超过其潜在支出时,在现有价格水平上想要引出更多的产出就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增加支出只会导致价格水平上升,而很少或完全不会引起实际产出或就业的增加。239乘数模型与AS-AD模型比较(参见P463图24-5)乘数模型就是总需求-总供给(AS-AD)模型的一个特例,它解释了在特定的精确假设下,AD是如何受消费和投资支出影响的。乘数模型的核心假设是:在短期内价格和工资都是固定不变的,所以在达到充分就业之前,AS曲线是水平的;在达到充分就业时,AS也是固定的,所以AS曲线变为垂直的。在潜在产出线左侧,由于存在闲置资源,产出主要由总需求大小决定,当投资增加时,会引起AD增加,从而使均衡产出上升。两个模型的图形可以得到相同的结果,他们只不过是强调了产出决定的不同侧面。(乘数模型是投资拉动产出增长,总供求模型是总支出随价格水平下降而上升)B 乘数模型中的财政政策财政计划不仅有助于决定国民产出的分配,以及如何在人口中分担公共支出,而且对产出、就业和价格的短期波动也有重要的宏观影响。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理论被表述为:凯恩斯主义的政策,首先体现为宏观经济政策对实际经济目标做出的显著贡献,尤其对实现充分就业和国民收入实际增长这样的目标;其次,凯恩斯主义要求积极主动的管理;第三,凯恩斯主义希望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240 财政政策如何影响产出通过在前面的C+I中加入政府支出G,得到新的总支出曲线TE=C+I+G,假设税收总量固定不变(这种不随着收入和其他经济变量变动的税收称为一次性总付税收),由于在简化条件下(不考虑外贸、转移支付和折旧),GDP等于可支配收入加税收,GDP和可支配收入DI之间永远相差一个相同的数量,这样,在考虑税收以后,仍能用CC曲线来对应GDP而不是DI。参见P465图24-6,用CC线表示初始无税收的消费函数,此时,GDP等于可支配收入。引入税收之后,将曲线右移税收的数量,或者下移税收(消费下降量)乘以边际消费函数的数量,就得到考虑税收之后的总支出曲线。GDP=消费支出+国内私人总投资+政府对产品和服务的采购+净出口=C+I+G+X假定经济是封闭的,不存在对外贸易,则GDP=C+I+G。这里的G是政府在商品和服务上的支出,不包括转移支付(如失业保险和社会保障等项)。由于政府的投资和支出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和私人相同,所以在之前的支出总量TE上增加G,就得到在每一GDP水平上出现的总支出量,它与45度的交点就是GDP的均衡水平。(参见P466图24-7)征税对总需求的影响增加税收会减少可支配收入,从而减少消费,如果投资和政府支出不变,消费的减少将降低GDP和就业水平。因此,在乘数模型中,增加税收而不增加政府支出,将会降低实际GDP。同理,增加社会保障会降低税收T而增加可支配收入DI,从而使C+I+G曲线向上移动,GDP均衡水平增加。数值例子(参见P467表24-2)如果C+I+G的意愿支出高于GDP,厂商为适应支出水平将增加产量,于是产出增长;反之,如果意愿支出高于GDP,则产出下降,这种趋势的结果就是,产出维持在均衡水平。241财政政策乘数政府支出乘数是指政府在产品和服务上每增加1美元开支所能引起的GDP的更多增长的程度。G每增加1美元和I对GDP的最终效果相同,即乘数为1/(1-MPC)。(参见P468图24-8)投资乘数和政府支出乘数,统称为支出乘数。需要注意的是,乘数具有双向作用,如果政府开支下降,而税收和其他因素保持不变,GDP的下降幅度将等于G的变化量乘以乘数。小结:政府在产品和服务上的支出是决定产出和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乘数模型中,如果G增加,产出的增加幅度就是G的增长量乘以支出乘数。因此,政府开支就具有了一种通过抑制或刺激产出而影响商业周期波动的潜能。战争对于充分就业是必需的吗?很多学者认为,美国经济从大萧条中崛起主要是因为二战带来的军备扩张,规模较小的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类似的经济扩张也存在着。不过,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却引起经济震荡而不是扩张。原因是军事开支的增长有限,而战争导致投资者由于恐慌情绪而减少投资,油价的飙升导致实际收入的减少,税收的影响税收也会影响GDP均衡水平,但税收乘数比支出乘数要小。为了抵消G增加2000亿美元的影响,(也即是使个人消费量减少2000亿美元)需要增加的税收将大于2000亿美元。当边际消费倾向MPC为2/3时,只有税收T为3000亿时(也即可支配收入减少3000亿),个人消费会减少2000亿在影响产出方面,变动税收是个有力的工具。但是税收乘数小于收入乘数,税收乘数=MPC X 支出乘数税收乘数小于支出乘数的原因显而易见:当政府在G上多支出1美元,这1美元就会直接花费在GDP上,当政府减少1美元税收时,个人相对增加的这1美元只有部分会花费在C上,另一部分会被储蓄起来。实践中的财政政策肯尼迪采用凯恩斯经济学,大幅减税刺激经济增长,但越战的财政扩张的影响使得产出增长过快,超出了潜在的GDP水平,于是通胀升温,为此,美国国会不得不增加临时性收入附加税。里根的经济复兴计划,包括大量增长国防开支,将美国经济从80年代初的衰退中拯救出来,但也导致政府预算赤字的急剧增大。克林顿上台伊始,就面临两难的财政困境:高赤字和高失业率并存;他是应该增加税收,减少支出来扩大储蓄,通过储蓄水平的提高带动国民储蓄和投资增长;还是必须考虑财政紧缩会减少C+I+G并“挤出”投资,而税收增加和G的减少又会减少产出?最后,他选择增加税收,收缩支出,从而带来经济繁荣和财政盈余。不过,之后的股市下跌、经济衰退、恐怖主义等一系列冲击,导致了美国财政状况的迅速恶化。布什努力推行大规模减税法案。财政政策不再作为主要的反经济周期手段,经济学家认识到,税收的变动应该主要集中于影响国民储蓄、投资、和创新等经济活动。稳定政策的另一手段货币政策是除了财政政策之外,对付商业周期的另一个强有力武器,其在解决失业和通胀方面同样有许多优点。正如火车的两个车头,在短期内,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是带动产出、就业和价格的有力引擎。242 现实中的乘数把握乘数的现实数值时诊断经济和制定对策的关键,为此,经济学家需要建立大型的经济计量模型,不同的模型估算的乘数值有很大的差异。这首先是因为,经济关系本身存在着固有的不确定性,经济本身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其次,经济学家对于宏观经济的认识存在不同观点——凯恩斯主义,古典经济理论,真实商业周期理论,乘数模型的背后理解宏观经济要求不仅要理解各种模型,而且要理解各自的优劣所在。乘数模型忽略了货币和信用对消费和投资的影响。最简单的乘数模型忽略了对外贸易对国内国外产出的影响。总供给也未在考虑之列,所以无法分析支出的扩大如何分布在价格和产量之上。 节约悖论<span style=";color:#C0年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著名的节约悖论,他引用了一则古老的寓言:有一窝蜜蜂原本十分繁荣兴隆,每只蜜蜂都整天大吃大喝。后来一个哲人教导它们说,不能如此挥霍浪费,应该厉行节约。蜜蜂们听了哲人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迅速贯彻落实,个个争当节约模范。但结果出乎预料,整个蜂群从此迅速衰败下去,一蹶不振了。经济大萧条时期的景象就是节约悖论的一个生动而可叹的例子。由于人们对未来预期不抱任何希望,所以大家都尽量多储蓄。但是,他们不愿意消费的心理和行为又导致其收入继续下降。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通常情况下,经济繁荣时期,储蓄的增加能有助于减轻社会通货膨胀压力,是有利的,而在经济萧条时期,根据乘数理论,消费的减少会使国民收入成倍减少,从而使经济进一步恶化!所以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总会增加财政支出,鼓励消费,来挽救经济颓势。
第二十五章 金融市场和货币的特殊形态历史上,货币一直这样困扰着人们:要么很多却不可靠,要么可靠但又稀缺,二者必居其一。金融系统是现代经济中最为重要也最富创新性的部门,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和业务工具组成了一个重要的循环体系,将储蓄转化为投资。最有资格作为金融资产的货币是不同参与者进行交易的润滑剂。A现代金融系统243基本概念金融系统的作用金融是指经济代理人以消费或投资的目的从其他代理人那里借入或贷出资金的过程。人们借入或贷出资金是因为他们的现金收入时常和他们的意愿支出不匹配,如学生贷款和工人为养老购买股票。金融系统是金融活动的场所,包括市场、厂商和其他机构,承担和执行着居民户、企业和政府在国内和国外的各种金融决策。金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货币市场、固定利率的债券或抵押贷款等资本市场、能取得公司所有权的股票市场、交易不同国家货币的外汇市场。绝大多数金融系统由旨在盈利的经济实体组成,但是非盈利的政府机构在保证金融系统的有效性和稳定性方面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提供金融服务和产品的机构叫做金融中介,和其他企业有所不同,金融机构的资产更多的是金融资产而非厂房和设备那样的实物资产。借贷行为经由各种金融中介发生在金融市场上。金融市场和其他市场类似,只不过产品和服务包括股票和债券等金融工具。重要的金融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外汇市场。最重要的金融中介是商业银行,它从居民户或其他组织那里吸收存款资金,然后贷给需要资金的企业或其他居民户。另一个重要金融中介包括保险公司和养老基金,提供专业化的产品、保险政策和保证居民退休生活的投资。第三类金融中介“集中”并“细分”各种债券,包括共同基金(代表持有企业债券或公司股票)和抵押品再销售者(从银行购买抵押品并将它们重新包装上市销售给其他的投资者)。金融系统的功能金融系统在不同时间、部门和地区间转移资源。这一功能使投资被更有效的利用,而不是浪费在不需要的地方。学生贷款,退休储蓄,高储蓄率的日本通过贷款和直接投资等方式将资源转移到投资机会巨大的中国。控制风险的作用。风险管理类似于资源转移:将风险从最需要降低风险的人或部门中转移出来,分摊给风险承受力或适应性更强的人或部门。吸收和发放资金。共同基金可以拥有1000个投资人,并从各种投资组合中加以选购。现代公司制度吸引更多人购买股票,将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从事规模巨大且更具风险性的投资。票据交换所的功能。促进付款人和收款人直接更加快捷的交易。资金的流动(参见P477图25-1)通过资金流动图显示金融市场简化的账户,显示了两组经济当事人(储蓄者和投资者),通过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进行储蓄和投资的典型的范例。244 金融资产的类别金融资产是经济中一个参与者对另一个参与者的货币要求权,主要包括以货币计价的资产和有价债券(其价值代表的是所占有的实体资产的价值)。主要的金融工具或资产有:货币,作为一种特殊资产。储蓄账户,指在银行的存款,通常由政府担保,有固定的本金价值,利率由短期市场利率决定。政府债券,包括国家债券和地方债券,承诺到期支付本金,分期支付利息,是相对安全的投资。股权,是指对企业的所有权。它们从公司的净利润中获得红利。公开交易的股权(或称普通股),由股票市场定价,也就是根据市场对其未来红利的估计而决定其价格。非公司股权体现的是合伙制企业、农场和小企业的价值。金融衍生产品,一些新的金融工具,其价值依附或衍生于其他资产的价值。一个例子是股票期权,其价值依附于其基准股票。(股票期权是指买方在交付了期权费后即取得在合约规定的到期日或到期日以前按协议价买入或卖出一定数量相关股票的权利。)养老金,是指人们对公司或养老金计划所持资产的所有权。在工作期间,由员工和公司共同建立这一基金,在员工退休后以养老金的形式发给员工。大多数人拥有的最重要资产——住宅,由于其是有形的,所以并不属于金融资产。245 利率和金融资产的回报率利率与价格借入资金或在金融资产上的投资所获得的利润,叫做投资收益,在固定利率债券收益的特殊情形中,被称为利率。在经济学观点来看,利率或其他收益是借贷行为的价格。它使得借款人在借款期限内能够获得实际资源。利率,是指借入资金所支付的价格。通常以每年支付的利息数量占所借本金的百分比来计算利率,有很多种利率取决于期限、风险、税收负担和借入资金者的其他特质。较高的利率意味着较低的资产价格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事实是利率和资产价格之间的反向关系。一个资产的现值是指未来的收入流在今天的货币值,可以通过计算在现行的利率下,今天需要投资多少钱才能获得未来的收入流而得到。一年期债券。债券本金为1050美元,1年后可得到利息50元(本息合计1100),假设年利率是10%,这笔债券的现值就是1000美元。一个永久性资产永远有固定的收入,假设可固定得到N美元的收入,如果年利率是i%,由于未来收入N = 收入的现值V o年利率i,所以V=N/i。假设未来有一系列变化的收入流,计算现值的一般公式是先计算未来收入流的每一部分的现值N/1+i,然后加总。(参见第165节)通过公式可知,利率上升的时候现值下降,因此资产的价格和利率是反向运动的。一般来说,当利率上升时,股票、债券、房地产和其他一些长期资产的价格都会下降。利率的类别贷款具有不同的期限或到期日,也即偿还贷款必须有时间限制,长期证券的利率通常高于短期证券,因为出借人只有在获得较高收益时,才愿意牺牲迅速回收资金的机会。贷款也会因风险的不同而不同。有些贷款实际上没有风险,另一些贷款则有很强的投机性。当投资者投资于一些高风险项目时,就要求获得一些额外的收益,即溢价。安全性最高的是由国家的信誉、信贷和征税的权力进行担保的国家政府债券,值得信赖的公司、州和地方政府的借款有中等风险,高风险投资带有相当大的违约和无力支付的可能性。资产的流动性不同,如果一项资产可以在几乎没有损失的情况下很快转变为现金,它就被认为是流动性资产。大部分可转让的证券都属于这一类。对于非流动性资产,由于风险较大,投资者很难在短期内将投资变现,通常要求得到比流动性的、无风险的资产高得多的利率。考虑到这三个因素(还有其他因素,包括税收和管理成本等),就可以理解金融工具和利率的种类为何如此之多。在随后的讨论中,提到的利率一般是指短期政府证券的利率。实际利率和名义利率名义利率衡量的是每投资1美元每年所获得的货币收益,但货币可能是一把扭曲的尺子。货币利率并不能衡量出借人实际上所能得到的商品和服务。与之相对,实际利率衡量的是:今天所放弃的商品在明天能为我们带来物品的数量。运用通货膨胀率就可以纠正名义利率或货币利率,得到实际利率。名义利率,有时也称货币利率,是用货币表示的货币利率。实际利率,能校正通货膨胀的影响,以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来计算。 实际利率的确切表达π代表通货膨胀,i代表名义利率,r代表实际利率,今天投资的1美元,在1年后可以得到(1+i)美元,但由于价格也会上升,所以需要(1+π)来购买今天只需1美元的东西。相对于今天的1单位物品,在1年后可以买到(1+r)的物品,其中,1+r=(1+i)/(1+π),对于数量较小的i和π,r=i-π,也即实际利率相当于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在通货膨胀时期,必须用实际利率,而不是名义或者货币利率,以物品的形式计算投资在物品上的投资收益。世界上最安全的投资美国国债被认为是无风险的投资,缺点之一是支付固定美元利率。如果通货膨胀加剧,实际利率就会变为负值。1997年,美国政府通过引入通胀保值债券(TIPS),其利率与基准价值和通货膨胀相联系。所以在债券的整个生命期内所支付的都是固定的实际利率。其利息是按照用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调整后的数值做出的。只要人们预期在接下来的年份有通货膨胀,TIPS的利率就会少于标准国债的利率,其差值就是边际投资者期望的通货膨胀率。B 货币的各种特殊形态货币政策是政府用来稳定商业周期的最重要工具。央行可以控制货币供给,在经济增长缓慢时刺激,在价格上升过快时抑制。如果货币可以得到很好的管理,产出会稳步增长,价格也会保持稳定。246 货币的演变货币的历史货币是能够被普遍接受的充当交易媒介的任何一种东西。以物易物以物易物:用一种物品交换其他物品。由于用于交换的物品不是被普遍接受的,所以操作起来极不方便,如果不采用货币,复杂的社会分工将会不可思议。商品货币作为交易媒介的货币最初是以商品形式出现的。到19世纪,商品货币几乎全部局限于金银这样的金属。这些形式的货币具有内在价值,也即本身具有使用价值,政府不必再去保证其价值,货币的数量也可通过市场对金银的供求来确定。其缺点是:需要动用稀缺资源从地下开采它;会仅仅因为发现矿藏而突然丰富起来。自从中央银行开始控制货币,通货体系就变得更为稳定,货币的内在价值已经成为其最不重要的方面。现代货币商品货币让位于纸币。人们需要货币并不是因为货币本身,而是因为它可以买到的东西。纸币的普遍使用是因为它是一种方便的交易媒介:容易携带和保存,便于防伪而保证其价值,私人不能合法制造使纸币是稀缺的从而具有价值。现在大多数货币是银行货币,储存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中,许多用现金支付的商品或服务都可以使用支票。现在,一些金融机构将支票账户同储蓄账户、某一证券账户相联系,允许消费者按照他们所拥有的股票的价值开出支票。即将应用的是电子货币,通过一张带有嵌入式计算机芯片的卡片实现了购买力量。货币供给的构成主要的货币总量是货币供给的数量指标。狭义/交易货币这种狭义货币或者交易货币,也称M1,包括各种实际用于交易的货币:硬币。M1包括所有未被银行持有的硬币。纸币。纸币是最重要的货币,在很多年前是靠黄金和白银担保。现在,美国的硬币和纸币都是法定货币,是法定清偿手段,两者之和也称通货,约占M1也即交易货币总额的一半。支票账户。也称“活期存款及其他支票存款”,包括支票存款或银行货币,是指存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能够开支票的款项。(信用卡并非货币,而实际上只是一种用货币清偿款项的承诺的工具)广义货币就支付手段而言,M1是衡量货币的最佳指标,其次的是广义货币,或称M2,有时称为准货币。他包括:M1。储蓄账户存款和小额定期存款。货币市场共同基金。这些是准货币,因为它们是安全的,并可以迅速转化为M1。这些不是狭义货币,因为它们不能在所有购买行为中充当交易媒介。货币是任何可以普遍接受的作为交易媒介的东西;狭义货币M1,是在银行体系以外流通的硬币和纸币之和,再加上支票账户存款;广义货币M2,等同于M1加上如储蓄存款、小额定期存款和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等准货币。247 货币需求人们需要货币不是因为其本身,而是它作为贸易和交换的一种润滑剂能够间接的为其服务。货币的职能货币最主要的职能是交易媒介。当货币体系不能正常发挥作用时,货币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货币也可以作为核算单位,用来衡量物品的价值。货币有时还被作为价值贮藏手段,使得价值能在一段时间内被保持。持有货币的成本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就是因持有货币而放弃的持有风险较大、流动性较低的资产或投资的利息,也即相应所放弃持有的其他资产的利息收入。货币需求的原因交易需求人们需要货币的最主要原因是人们的收入和支出并不在同一时期,人们需要货币来支付购买或交易商品、服务和其他东西。如果所有价格和收入增加一倍,也即名义GDP增加一倍,而实际GDP和其他实际变量保持不变,对于货币的交易需求也会增加一倍。如果其他条件保持不变,利率上升,或者其他资产利率相对于货币利率提高了,货币的持有量和需求量都会下降。资产需求货币还时常具有价值储存功能,金融经济学分析理性投资者如何通过最佳方式达到目的。一个精心构造的投资组合(或资产组合)将同时包括低风险投资和高风险投资,但是一般不把M1(现金或支票存款)当做这些资产的一种形式,而是看做一种“劣势”资产,因为有些其他资产(如政府债券)同样安全并且收益更高,以M2(如储蓄账户)的形式保有资产也许是明智的,因为它们是高收益的安全资产。C 银行和货币供给248负债表与准备金 商业银行通过为顾客提供特定的金融服务收取报酬。资产负债表反映的是一个企业在某一时点上的财务状况,按资产和负债分别入账列示。资产与负债的差额称为净值(或净资产)。与其他企业的资产负债表相比,资产方出现“准备金”的项目。准备金是银行以现金或存于中央银行的基金的形式而持有的资产。准备金和支票存款是银行货币创造过程中两个关键项目,支票账户是见票即付,持有准备金的主要原因是出于法律要求,而不是防止以外存款。金匠铺如何发展成银行西方的商业银行最初产生于英国,发端于金匠们承接保管黄金和贵重物品的业务,一个典型金匠铺的资产负债表,由于保险箱中的货币都是客户活期存储的现金资产,所以其存款(负债)等于现金准备金(资产)。其活期存款作为一种银行货币是货币供给的一部分,正与从实际流通中退出并置于其保险柜中的普通货币的数量(黄金或通货),并没有创造货币。具有100%准备金的银行体系对货币和宏观经济的影响是中性的,因为它对货币供给没有影响。现代部分准备金银行现代银行不会将所有存款作为准备金。与之相反,美国法律要求所有的金融机构将部分支票存款或银行货币保持为一定的准备金。249存款的创造过程银行将准备金转变为银行货币的过程实际上分为两个步骤:中央银行决定整个银行体系的准备金数量。银行系统将这些准备金作为一种投入品,并将它们转变成更大数量的银行货币。通货加上这些银行货币就是货币供应量M1,这个过程称为银行存款的成倍扩张。第一级银行假定B女士购买了1000美元政府债券,现代银行并不需要像金匠铺那样将所有1000美元存款都作为准备金,假定准备金率为10%,由于准备金不产生利息,所以以盈利为目的的银行需要将之外的90%,也就是900美元作为贷款放出或者进行投资。假设银行1很快将900美元贷出,借款人得到这笔钱,并存入银行2。由于银行1中,B女士的账户是1000美元,而银行2则有新的900美元存款,因此,银行1的活动已经创造了900美元的新货币。其他银行的连锁反应对于银行2来说,这900美元就如同开始的1000美元对于银行1一样,它们并不关心自己是利益链条的第二个环节,而只关心自己手中无收益的货币是否过多,它也将把900美元的90%,也就是810美元贷出或者投资,至此,货币总数是=2710美元。银行2支付的810美元会同理进入银行3,以此类推。整个银行系统的最终平衡根据常识或者计算,所有银行系统最终产生的货币数是10000美元,也就是最初货币数量的10倍。依据常识,只有1000美元全部作为准备金时,也就是新存款的10%等于1000美元时,银行系统才会达到最终平衡。同样可以按照累加的代数计算方式得到。(参见P488注4)P490的图25-4说明了这一过程,即1美元新存款或准备金怎样变为10美元的总存款或银行货币的。虽然整个链条上有许多环节,但每个环节的增量都在缩小,各环节效应的总和正好是原来数量的10倍。 货币供给乘数支出乘数是产出的变动与新的投资和其它支出的比值,货币乘数是所创造的新货币与准备金的比率。计算货币扩张和计算“支出乘数”类似,但并不相同,它们放大的是不同的事物。新支票存款与准备金增量之比叫做货币供给乘数,在简单情况中,货币供给乘数定义如下:货币供给乘数=货币的变化量/准备金的变化量=1/法定准备金率。当准备金的流失使银行货币减少时,存款的创造过程也可按照相反方向流动。银行恐慌的蔓延银行只保留存款一部分,为“银行恐慌”和“挤兑”的发生提供可能。一旦一个存款人不能马上提取到钱,其他人因为恐惧自己也无法提取而蜂拥进入银行提取所有的钱。在现代银行体制下,挤兑的发生大大减小:联邦政府的信用保证,联邦储备系统承担起“最后的清偿者”,为银行解决临时流动性问题。存款创造的两个条件在上述1000美元新准备金导致10000美元新存款的例子中,假设的是全部的新货币都留存在银行系统的活期存款账户上,并且没有银行持有多余的准备金。漏到手对手的流通中在存款扩张链条的某一环节,现金被用来消费或汇到他国,流出银行系统之外,那么,只有留存在银行系统之内的准备金才创造存款。准备金可能超量如果银行并不将多余的钱放出去,整个的多倍存款过程会就此结束。但由于准备金不赚利息,只要投资的利率大于准备金的利率(设为零),这一行为对银行是荒谬的。在特殊情况,如大萧条时期,多保留准备金是合理的,这时候,利率往往保持很低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央行对货币供给的控制就会变得特别困难。D股票市场股票市场是买卖公众所拥有的股票和商业公司所有权的市场。250 不断波动的股票市场各种资产的收益和风险收益率是指从一项有价证券中获得的全部货币收入(以占该时期最初价格的百分比来衡量)。对于储蓄账户和短期债券来说,收益率就是利率。对于大多数其他资产来说,收益还包括资本损益所带来的收入(如红利等),资本损益即该项资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风险意味着投资收益的可变性。个人投资者更偏好高收益率,但由于他们也是风险规避型,所以偏好低风险,所以必须有更高的收益率才能吸引他们投资于风险更大的项目。参见P480表25-2,P492图25-5泡沫和崩盘投资者可以分为两种:根据公司实际情况投资的,想要透析市场心理的。前者认为应依据公司股票的股息的期望值来估价;缺乏耐心的投资者则投机于资产的未来价值,而不是等待股票表现出其内在价值。当价格的上升仅仅是因为人们断定它们将会升高时,投机泡沫也就产生了。投机泡沫中往往充满这种自我实现,如果人们因为相信股票升值而购买,购买行为本身会抬高价格。在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股票市场,购买者依靠保证金,也就是只支付部分现金就可以购买股票,差额由新买的股票作为抵押来支付。投机泡沫总要破灭,有时还会导致经济恐慌。股票市场的变动趋势可以用股票价格指数进行跟踪记录。股票价格指数是一揽子公司股票的加权平均数,通常使用的有道-琼斯工业股票指数和标准普尔500指数。股票的实际价格等于名义价格扣除通货膨胀影响。有效市场与随机游走有效市场理论:证券市场在吸收个别股票和整个股票市场的新消息方面是极其有效的。只要新消息一传来,它就会非常快速灵敏地反映在股票价格的变动之上。依据过去数据或基本理论预测股票价格而产生的投资收益,不可能高于随机的持有风险相当的个股投资组合的投资收益。一般而言,遵循某个经济法则不可能比随机选择的并且多样化的投资组合有更好的结果。有效市场观的理论依据有效金融市场,是指这样一种市场,该市场所有信息都会很快被市场参与者领悟并立刻反映到市场价格中。有效市场理论认为,市场价格已经包含了所有可以得到的信息。依靠查看过去的信息或以往价格变化的模式来赚钱是不可能的。股票的收益主要由它对于市场的相对风险来决定。随机游走当某种价格的随时变动完全无法预见时,它就呈现随机游走的模式:把变化标在图上,看上去非常不规则。经济学家逐渐认识到:在一个有效市场中,所有能够预见的事情都已经被计算在价格之中了,影响股票或商品价格的正是新消息的出现,而同时,新闻是随机和不可预见的。总之,股票由于会随着无规则事件的发生而变动,因此股票价格本身也是无规则的,就像随机游走一样。有效市场观的限制条件以下是一些反对意见:1研究者已经在一些可预测的股票价格运动中找到一些反例,如:相对于价格而言,红利和收益越高的股票在后市的表现反而越好;急剧的上升或下降之后,通常会有回调或反向的运动。2历史上,一些股票价格急剧下降时,并没有相应的使公司预期收益减少的经济事件发生。3有效市场理论适用于单个股票,但不一定适用于整个市场。长期市场价格的摆动可能反映了金融领域总体情绪的变化。在价值明显高估的市场,短期销售行为代价很大并很难实现,个人对股票的买卖不足以影响整个国家的情绪。251 个人金融策略研究经济学不一定让人致富,但会帮助明智的投资,避免最糟糕的金融错误。了解你的投资。在决策时谨慎并实事求是,要认真分析有关资料并听取专家意见。分散你的投资。分散投资的依据在于通过将资金投资到各个不同项目的办法,能够在降低风险的同时获得高收益。考虑普通股指数基金。指数基金是一个使投资多样化的好工具,通过持有多种普通股股票的投资组合来获得较高的收益和较低的风险,并且费用低,减少因频繁换手产生的税费。最小化不必要的费用和税收。人们投资收益的相当一部分都用来支付了税收和其他费用,应避免不必要的流失。使你的投资和你的风险偏好相一致。可以投资于风险更高的项目从而提高预期收益,但必须仔细考虑可以承受的风险,包括经济和心理。投资总是“吃的好”和“睡的香”的矛盾。如果仍想在股票市场上试一下手气,须牢记金融家的告诫:如果你打算放弃其他一切事情——像医学院学生学习解剖学那样,仔细研究整个市场的历史和背景以及所有主要上市公司的股票——如果你能做到所有这一切,而且除此之外,还有大赌徒那样的冷静头脑,有超乎常人的第六感,以及有雄狮般的勇气,那么,你就会有一线希望。
分享给好友分享到微信朋友圈:第一步 打开微信底部扫一扫第二步 扫下面的文章二维码第三步 右上角点击转发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evant
<li class="w first">从历史的角度来看,2017年有可能会为一些重大变化的“起头”,但不要期待很快就会有结果。文 | 韩福东来源:<li class="w first">习声回响,原声放送!<li class="w first">雾霾严重时你所在的省市公交车免费吗?<li class="w first">人的正常寿命是多少岁?按照密宗讲,是120岁.近代的虚云长老活到了一百二十岁.上次我去漳州佛光寺,妙智老和尚成就肉身菩萨...<li class="w first">前天,有微友发微信向“律师来了”咨询:我今年27岁,是一个全职妈妈,家在杭州.老公比我大5岁,也是杭州人,但他被公司外派...<li class="w first">不要去骗一个对你好的人,因为他不是对人人都好;一辈子碰到一个这样的人不容易.错过一辆车,可以等,错过一个人,也许就是一...<li class="w first">迪士尼新作《奇幻森林》今天跟大家见面了评分相当不错!老规矩,探片小分队提前试深浅总体上,这部电影还是很值进影院观看的单...<li class="w first">一中国女士从英国回来探亲,顺便带着她的洋老公和洋婆婆到中国旅游.这位女士有两个孩子,一个5岁,一个3岁,都是由她自己当全...<li class="w first">昨天,杭州的陈大姐接到前几天请假的保姆张阿姨从老家建德打来的电话,说自己的儿媳妇生了个儿子. 陈大姐连忙道喜祝贺,可是电...<li class="w first">就是他!他在三鹿奶粉事件中被记过处分,罚酒三杯后不降反升,当上了国家食药监局副局长、药品安全总监.而三聚氰胺案爆料人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济衰退阶段的特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