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什么时候简单概率不适用用于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风险交叉传染机制与防控策略研究

——基于医学SIRS传染病模型


文/ 中国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课题组

原文刊载于《南方金融》2017年第2期

转载、引用请注明来源于《南方金融》和广东金融学会微信公众号

随着金融市场之间的联动性日益增强,金融风险交叉传染的可能性也在上升。本文运用医学SIRS传染病模型对金融市场间风险交叉传染机制进行研究,并进行仿真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第一,金融市场风险传染取决于基本再生数,当基本再生数大于1时,一个子市场的金融风险将传染至其他子市场,该值越大,金融风险越容易蔓延。第二,金融风险蔓延趋势取决于风险传染率、易感染群体直接免疫概率、风险感染市场获得免疫概率、风险感染市场转入易感染状态的概率以及免疫丧失率。第三,单独使用事前防御或事后化解的防控策略是缺乏效率的,同时采用这两种策略能够更为有效地控制风险传染。为有效防范金融风险跨市场传递,我国要完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提高金融市场的直接免疫力;建立科学的风险监测与预警机制,有效实现金融风险事前防范;建立风险隔离机制,降低金融市场之间风险传染概率;优化金融市场监管体系,提升金融风险的整体防范能力。

金融稳定;金融风险;医学传染病模型;基本再生数;直接免疫概率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推进,金融机构对各类金融资产配置需求明显增加,各金融子市场之间的联动性和风险传染性不断增强。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金融风险暴露和跨市场传递、扩散的可能性上升。从传染机制来看,金融风险传染与医学传染病具有较强的相似性。为此,借鉴传染病动力学的相关模型,深入研究金融市场风险交叉传染的控制策略,对于增强我国金融市场风险传染的防范、控制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关于金融市场间风险传染机理的研究。

King1990)认为,信息和资源能够在不同金融市场间传递和配置,投资者可根据不同金融市场间的价格变化情况,预测其他金融市场价格变化,导致不同市场价格及其波动特征更加相似,形成了传染效应。AllenGale2000)认为,由于金融机构跨区域经营和交叉持股,当金融市场动荡导致金融机构进行清算交叉持股时,导致金融风险传染到其他地区。郑庆寰(2008)研究发现,美国次贷危机发端于次级贷款市场,增强于次级债券市场,传染到持有次级债券的金融机构,并通过债权债务关系传导至商业银行,导致市场流动性紧缩,影响其他金融市场并产生更大的金融动荡。张磊(2013)指出,经济层面的关联性是金融风险传染的基础,银行信贷、证券投资和资金流动等方面存在关联性,投资者的情绪及其非理性行为在风险传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张华勇(2014)认为,金融市场联动性是金融风险传染的基础,资产配置行为是金融风险传染的重要手段,投资者心理与预期变化是金融风险传染的推动力,信息技术发展更是加速了金融风险传染。

(二)关于金融市场间风险交叉传染的实证研究。

模型,研究美国股票市场对新兴国家股票市场的风险传染效应,发现1987年美国股灾对新兴市场国家股市传染效应显著。Bae2003)运用多项式logit模型估计金融危机传染概率,发现拉美各国金融市场之间存在较强的溢出效应,拉美与亚洲金融市场之间的溢出效应不明显。袁晨和傅强(2010)运用GARCH 年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黄金市场之间阶段时变特征的传染效应,结果表明股票市场与黄金市场间存在传染效应,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之间存在显著传染效应。许凯等(2015)运用时变混合Copula模型,分析了中国内地、香港与台湾地区股市之间风险传染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股市之间风险传染的可能性较大,而与中国台湾股市之间风险传染的可能性较小。

(三)关于医学传染病模型在金融风险管理领域的应用研究。

年黑死病在伦敦的流行规律以及1906 年瘟疫在孟买的流行规律, 为传染病动力学奠定基础。根据不同的种群设置,SIR 模型等①。近年来,有关传染病的理解和免疫策略的研究为分析金融危机和金融系统稳定性提供新的思路。马源源(2013)运用医学SIR 传染病模型对股市危机传播进行研究,发现节点公司出现困难时,危机传播速度非常快。崔红欣(2013)将SIRS 传染病模型和谣言传播ISR 模型引入证券市场投资者情绪传播研究,认为投资者情绪传播与市场理性程度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庞春媛(2015)运用医学 SIR 传染病模型对供应链网络节点企业在违约风险传染中的状态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提高供应链节点企业的风险免疫力,可以有效控制供应链风险传染。

总的来看,国外对金融市场间风险交叉传染理论研究相对较为成熟,且已运用医学传染病理论对金融危机传递、金融系统稳定性问题进行研究。国内学者主要运用VAR 模型、Copula 模型等实证分析方法对金融市场风险交叉传染进行研究;虽然开始引入SIR 模型对个别金融风险案例、单个行业的供应链风险进行研究,但模型的现实性有待提高。本文引入模型设计综合性更强、应用场景更多的SIRS模型,分析我国金融市场间风险交叉传染状态,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金融风险预防和控制策略。 

二、SIRS 模型对我国金融市场风险传染防范机制建设的启示

本文主要结论:金融风险传染的可控性主要取决于基本再生数,传染趋势主要取决于直接免疫概率、风险传染概率、风险感染状态下节点子市场获得免疫的概率、风险感染状态下节点子市场转入易感染状态的概率以及免疫丧失率等因素。有效防范金融风险跨市场传染,关键在于降低基本再生数,同时控制好相关参数。这就需要在增强金融子市场风险防控能力的基础上,在宏观层面上建立起系统性风险防控机制并加强监管,从事前与事后两个方面统筹采取风险防范策略。上述研究结论的政策启示在于:

(一)完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提高金融市场的直接免疫力。

一是完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立法体系,整合监管部门的零散规定,充实金融市场基础设施运行的法律依据,避免因存在法律不确定性而阻碍金融市场发展及产生的系统性风险。二是明晰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业务边界和管理规则,统筹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发展规划,避免监管真空和监管套利。三是根据不同类别金融市场的业务特点和风险控制要求,明确各类金融基础设施授权、注册、监管、评估和审查流程,发挥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在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有序促进金融子市场相互连通的同时,降低金融风险跨市场传染的可能性。

(二)建立科学的风险监测与预警机制,有效实现金融风险事前防范。

建立跨市场的金融市场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风险评测模型,通过指标体系的动态变化来反映金融风险情况。跟踪日常监测结果,对风险变化的可能因素进行跟踪、关注,及时发现不利变化的预警信号,加大对异常交易的监测力度,及时阻隔风险在金融市场之间传递。完善金融市场非现场监管方式和手段,制定风险处置方案,防止风险的发生和恶化。

(三)建立风险隔离机制,降低金融市场之间风险传染概率。

一是重点监控规模较大、参与主体较多、市场关联度高的金融子市场,建立金融市场风险自动缓冲、隔断的有效机制,一旦个别市场出现问题,应当及早隔离风险。二是加强金融市场主体之间的风险防控机制,引导金融市场主体采用差异化的风险管理策略,降低非理性因素对市场运行的干扰,缩小市场共振的风险敞口;加强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能力建设,阻隔因金融机构自身缺陷而产生的风险传染通道。三是建立信息隔离和舆论引导机制,防范负面信息快速、放大传播,正面引导舆论导向,维护金融市场稳定。

(四)优化金融市场监管体系,提升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能力。

改革并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和框架,适应混业经营和金融风险复杂化的变化趋势,建立更加有效的监管协调机制,优化、调整和改革分业监管架构。要加强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在监管理念、管理方式和执行标准等方面的统筹协调,加强跨行业、跨领域、跨市场风险防范和处置协作,形成互为补充的监管合力,有效应对跨市场的金融风险传递,从而维护金融稳定、保障国家金融安全。

* 说明:原文第二小节“基于SIRS 的金融市场风险交叉传染模型构建及分析”和第三小节“金融市场间风险交叉传染模型的仿真模拟分析”从略。有兴趣的读者可从中国知网下载全文。

注:内容来自广东金融学会,版权归原创所有。

  英国央行会在本周四加息吗?渣打银行预计,英国央行将在8月2日议息会议上加息25个基点,将利率从0.50%上调至0.75%,这将是其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第二次加息;此外,英国央行当日还将表示,英国经济增长势头将在今年二季度后有所改善;它还将指出,如果“经济发展符合5月预测,预计持续的紧缩货币政策可能与持续地实现通货膨胀目标是相适宜的”。

  加拿大皇家银行也如此预测。在最新报告中,加拿大皇家银行表示,本周英国央行将把利率提高25个基点;预计货币政策委员会将一致以9比0投票赞成加息;其对GDP和CPI的预测可能不会出现大变化;在经济保持增长的背景下,货币政策委员会可能会提示潜在的全球贸易战的风险;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货币政策委员会将在本次例会上首次公布其对均衡实际利率的估计。

  事实上,渣打银行和加拿大皇家银行的预测与当前市场主流预测一致:预计8月份英国央行加息的可能性高达90%。毕竟,6月份政策会议的纪要显示,货币政策委员会认为,英国本次复苏处于正轨上。而自6月政策会议以来公布的经济数据增强了这种观点,尤其是GDP增长反弹和商业调查数据的改善。“最近几周,零售销售、消费者价格通胀和工资增长数据都令人有所失望,这可能会让货币政策委员会的成员停下来想一想,但我们认为,2018年第二季度反弹的证据非常充分。英国脱欧增加了一层不确定性,就目前而言,英国央行的政策制定者可能会忽视这些噪音。”渣打银行如是表示。

  除了英国经济复苏表现给力之外,英国央行内部也更趋“鹰”派。英国央行行长卡尼曾多次表示,如果英国经济像5月份预测的那样持续复苏,那么,在未来几年内逐步收紧货币政策,将有助于将通胀拉回央行2%的政策目标。另外,近几个月来,英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其他委员也有明确支持加息的表示。英国央行首席经济学家安迪·霍尔丹、委员迈克尔·桑德斯和伊恩·麦卡弗蒂在最近一次会议上均投票支持加息;英国央行副行长戴夫·拉姆斯登最近发表的讲话也表明,他准备支持加息。不过,另一位英国央行副行长乔恩·坎里夫可能是唯一的反对者。本月他表示,国内通胀压力虽然有所增强,但“尚未达到与通胀目标一致的水平”。他补充称,目前尚不清楚失业、工资增长和通胀之间的旧联系是否适用于危机后的经济,因此,有理由在对事态发展作出反应之前再等待一段时间。

  尽管本周英国央行加息概率极高,但这并非意味着加息已是板上钉钉。分析人士表示,尽管自5月份以来,全球经济前景可能变得更加不确定,尤其是由于对贸易战的担忧,但英国近期的数据几乎没有什么值得英国央行大幅修正英国经济增长预测的理由。不过,有一个问题是,英国央行将如何看待令人失望的工资增长。

  而从过去数年来看,卡尼曾因为多次延误加息时点,而被市场戏称为“不可靠的男友”。今年5月,英国央行原本打算加息,但在一系列令人失望的经济数据公布后,英国央行在最后一刻决定暂缓加息。因而,市场中仍有一些经济学家对英国央行本周加息持怀疑态度。巴克莱银行表示,尽管英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成员似乎有意加息,但近期经济数据的回升,主要是受到温暖的天气、世界杯热潮以及皇室婚礼庆祝活动的提振,可能夸大了经济的潜在力量。德勤也表示,与英国脱欧有关的风险、美联储加息对新兴市场的影响以及贸易战风险都可能令英国央行在本周更为谨慎。

19:35:39 来源:券商中国 作者:刘敬元

  上周六,一条“公交上路”的消息,引发全民围观。

  虽然事后被辟,上路的智能公交并非无人驾驶,配备一名公交驾驶员,而且上路是试运行,但消息仍引发各方关注。其中的两大关注群体:一是司机,怕失业。二是,网友不禁替它们担心,还有人买吗?保险公司会不会倒闭?

  研究机构预计,“无人驾驶”趋势不可逆转,无人驾驶又被视为是安全驾驶,真到那一天,我们到底还需不需要买车险?

  深圳无人驾驶公交上路?为时尚早

  上周六(12月2日),一条《别了司机!刚刚,深圳正式宣布!》的文章刷爆朋友圈,事后又被辟谣,怎么回事呢?

  “2017年12月2日,一声令下,深圳的无人驾驶公交车正式上路了!

  一辆辆不需要驾驶员的公交车,从深圳福田穿梭驶出。公交车自动提醒:已进入自动驾驶模式,请乘客坐好扶稳。

  路上的行人都看呆了,这是中国首次,全球首例在开放的道路上进行无人驾驶。

  今天开始,当你在深圳搭乘公交时,看到驾驶位是空的,方向盘还会自己动,千万不要再惊讶!

  深圳决定,先用2辆车在一条驾驶路线推出,并设置三个公交站点。试行期间,乘客免费!

  这2辆车出去了,接下来就是10辆、20辆、200辆,最后深圳全市公交车全部更换为无人驾驶。

  这1条线路完成了,接下来就是第二条、第十条,最后深圳全市公交线路开上无人驾驶公交车。”

  这是上文的第一部分,全文共包括4部分:随后的第二部分介绍深圳智能公交背后的技术系统;第三部分列举百度无人驾驶汽车技术、华为网络技术以及的观点,写无人驾驶并不遥远;最后一部分列出一张时间表:

  “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一起来验证这个时间表:

  2018年,深圳市区所有主要线路,全面实现公交无人驾驶化;

  2019年,北上广深杭等一流城市,全面实现公交无人驾驶化;

  2020年,一线城市,绿牌数量正式超过传统燃油蓝牌;

  2021年,主流城市的网约车、出租车,也逐步实现无人驾驶;

  2022年,交警开始大幅减少,一二线城市交通全面交由;

  2023年,长安、(行情,)、奔驰宝马全面停售燃油车,只卖新能源;

  2024年,交通有序、绿牌遍地、雾霾消散、绿树成荫、蓝天重返;

  2025年,私人司机们逐渐下岗,无人驾驶汽车开始走进千家万户;

  2030年,特定城市、特定片区,开始试点实行“禁止人类开车上路”;

  2035年,测速取消、拍照取消、违章取证逐步撤销,再无扣分罚款;

  2040年,全面无人驾驶,告别交警、驾校关门,从此再无交通事故!”

  看了这篇文章,尤其是这个时间表,司机们坐不住了,分分钟要失业的节奏。不过,很快,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官方微信“深圳交委”12月4日推文予以回应。

  这篇标题为《权威!关于智能公交,更多真相在这里...》的文章,对关于智能公交大家最关心的3个问题给出官方解说,简单说就是:

  1、公交车辆不是真正“无人”驾驶,仍配备一名公交驾驶员,可以及时进行人工干预。同时车辆还具备人工和智能驾驶两种模式,可根据实际需求,随时切换。

  2、目前只是处于“数据采集试运行阶段”,且路线是特定的,并非正式运营。

  3、不是全民开放,只对一些专业人士和受邀市民开放,他们可免费乘坐。

  “深圳交委”12月2日曾推文《刚刚,全球第一批智能公交从深圳发出!》称,当天全球首批智能公交从深圳的福田保税区开出,阿尔法巴智能驾驶公交全球首发仪式也顺利举行。这意味着智能公交全球首次在开放道路上开启试运行。

  文章介绍,智能公交又叫阿尔法巴智能驾驶公交系统,车身以白色为主,外貌和普通巴士没有太大区别。目前已实现自动驾驶下的行人、车辆检测,减速避让,紧急停车,障碍物绕行,变道,自动按站停靠等功能。系统安全性、可靠性已经完全符合公交试运行的要求。截至目前,智能公交车先后在国乐科技园、南方科技大学、福田保税区测试了4个月,累计测试历程5000公里。

  在深圳交委的官方信息中,我们并没有看到无人驾驶公交的路线图和时间表,而前述的文章也已被证为不实信息。

  看来全面无人驾驶还为时尚早,司机们可以稍微安心点了。

  无人驾驶汽车,还会出险吗?

  司机们可以暂时放心,保险公司却处于惴惴不安中,无人驾驶势不可挡,没有了人为不良驾驶习惯的因素,汽车还会出险吗?还有人买车险吗?

  来自平安产险的车险理赔数据显示,在车险出险原因中,占比最多的是不良驾驶习惯,达到37%的比例,加上技术不佳、分心以及其他人为因素,人的因素总计占比三分之二。客观因素的道路环境、车辆故障合计占三分之一。

  内人士认为,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会让车险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车险的责任主体由驾驶者转变为车辆本身,车险市场会从以人为主体转变到以车辆运营系统为主体。

  从车辆本身看,目前车辆故障因素仅占车险出险原因的8.5%,且无人驾驶汽车被认为是相对安全的驾驶,单一汽车出险率更低,不过业内人士分析,由于无人驾驶汽车背后的技术更为精密复杂、系统性风险更高,将来可能的出险概率可能不比现在低。

  瑞士再保险中国区总裁陈东辉接受媒体专访时曾表示,伴随、无人驾驶技术出现和发展,车险的“风险池”会不断变化,会有新的风险池涌现出来。“简单认为技术先进以后风险会降低的理解值得推敲,对风险的特征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他以某著名品牌电动汽车举例,汽车的核心是电脑,技术非常先进,驾驶员通过一个Pad进行操作,防撞、倒车等各功能应有尽有,大家天然认为这样的车开起来一般不会出事,风险会非常低。但是他了解到有两个比传统汽车更高发的风险。

  第一,纯电动汽车加速比传统燃油车快很多,非常容易出现追尾事故。这是对于出险频率的影响。

  第二,对案均的影响。所有的电动车有很多探头,内部有很多线路,稍微磕磕碰碰一下,对所有的探头要重新校验,重新调整一遍,甚至对线路要进行更换,对应的成本很高,更不用说电池维修和更换成本。

  陈东辉认为,对于无人驾驶汽车而言,虽然说单车出险的可能性会有所降低,但是系统性风险出现以后,风险转移的需求更迫切。比如网络出问题、交通系统出问题,绝对不仅是像如今两辆车相撞后两辆车的问题那么简单,可能会是几百辆车、几千辆车同时出问题,这种风险并不能够简单来低估。

  现在的无人驾驶汽车有保险吗?

  正是由于认识到无人驾驶技术对于车险的冲击甚至是颠覆,已经认识到相关风险和的研究迫在眉睫。目前已经有相关的创新车险产品出现。

  今年10月份,据外媒报道,智能电动车宣布,与保险公司合作推出了定制车险服务,若车辆在第一年内被鉴定为全损,则保险公司将为车主更换新车。

  而回到深圳智能驾驶公交,这些公交也是有保险的!而且还创了全球首单的纪录。

  根据深圳保监局的消息称,人保财险深分为深圳阿尔法巴智能驾驶公交出具“全球首单智能驾驶”,开启智能驾驶保险先河,这是全球首单开放道路无人驾驶汽车保险。

  深圳保监局表示,深圳保险业将积极跟踪和收集无人驾驶公驶数据,探索无人驾驶汽车的保险模式,研究开发专用保险产品,充分满足无人驾驶的保险需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时候简单概率不适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