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在生活中沉没成本举例的使用

让爱情里的沉没成本,玩儿蛋去吧 | 科学人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让爱情里的沉没成本,玩儿蛋去吧
本文作者:萧四无
一个姑娘问爱情专家,要怎样做才能更好拴住男朋友的心,让他不对自己不离不弃。爱情专家回答:“让他为这场爱情付出的更多,越多越好,无论是体力上还是金钱。”
我觉得相比 “抓住了他的胃就抓住了他的心”之类的蠢话,这个回答还是比较靠谱的。用经济学上的黑话来说,这句话可以改为:“增加他的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这个词很形象,可以理解为在某一件事情上不可回收的支出,时间金钱都算,相当于泼出去的水,撒出来的尿,终不能返。
正常来说,沉没成本不该影响以后的决策。这很好理解,钱都成了泼出去的水,既然收不回来了,就不要去多想,关注当下才是正经。但现实是,人们经常陷入关于沉没成本的泥潭里不能自拔。
比如有这么个情况:
一家公司要做一个网络项目,已经投入了500万,但这时候腾讯公司也跟风做
起这个项目来,这家公司自然无法与腾讯抗衡,前景渺茫,评估结果是上线后
大约有90%概率要再亏掉500万,但运气好的话也有10%概率能盈利1000万。现
在如果追加投资20万,那么这个项目就可以上线了。那么作为决策人,应不应
该再追加投资?
绝大多数人的答案都是要追加投资。他们想法是,都投了500万进去了,怎么着也要把这个项目做下去啊,不能让这500万打了水漂。运气好的说不定还能赚一笔,就博一把吧。
那么再看这样的情况:
一家公司要准备要做一个网络项目,这时候腾讯公司也跟风做起这个项目来,
这家公司自然无法与腾讯抗衡,前景渺茫,评估结果是上线后大约有90%概率
要亏掉500万,但运气好的话也有10%概率能盈利1000万。现在如果投资20万,
那么这个项目就可以上线了。那么作为决策人,应不应该投资?
这下基本上就没人觉得应该投资了。很明显这是个亏本买卖,正常人都不会去干的(疯子就另说了)。
但事实上,这两种情况就是差了那500万,也就是传说中的沉没成本。如果说沉没成本不影响决策,那这两种情况的决策应该完全一样,也就是不应该投资那20万。但结果说明,多数人会陷入沉没成本的误区。
投资的一个原则是,一旦发现一个风险极大的投资,应该立即悬崖勒马,不要因为之前投了很多钱进去,也就是沉没成本很大,而酿成大错。当年协和公司就因为研制超音速飞机,因为之前投入太大,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结果遭受巨大的损失。
规避沉没成本的误区,不是那些大人物们才用的上,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也到处是这个例子。
某天我和我妈要去西单,地铁和公交都可以到,因为公交站近一些就选择等公交了,但这趟公交等了20分钟还没来。这时候我决定改乘地铁,而我妈说都等20分钟了,再等等吧,说不定马上就来了。一般人都会这么想。但现在我们都知道这20分钟已经是沉没成本了,不应该再影响决定乘公交还是地铁。那么我为什么选择去乘地铁呢?因为这趟公交隔这么久没来,等的人就会很多,车上必然是人满为患,上这样一趟车还不得郁闷死啊,所以果断改乘地铁。
好吧,现在回到最初那个姑娘的问题,怎样拴住男朋友?加大他的沉没成本是个有效的方法。但这只对一般人才有效,但作为死理性派,你还会为以前那一张张电影票,一杯杯哈根达斯,甚至LV啊,Gucci啊什么的,犹疑不定吗?不会的,你知道这些都是浮云啊。决定你去留的依据只能是这姑娘到底好不好,你和她一起开不开心。如果在可以预见的日子里,这场旅程将多么痛苦不堪,那么该怎么做,你一定懂的。让沉没成本玩儿蛋去吧 。
你可能感兴趣
这个“沉没成本”不适合用于感情问题。沉没成本之所以沉没,是因为之前的成本和未来的回报相独立,但如果之前的成本和未来的回报有相关性,那么这个成本就不是沉没成本。感情典型的就是这样的问题,之前的以前“那一张张电影票,一杯杯哈根达斯,甚至LV啊,Gucci”啊什么,最重要的是随着这些物品而共同度过的时光,浸透着两个人相爱的证据,说明了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感情,这是爱情的历史,是一连串的事件,有延展性,至少是在时间轴上的一维事件(极有可能还有其他维度,因此很丰满,因此和未来在各方面相关,注意未来的世间至少是时间轴上的一维事件,所以未来和过去有相关性),对未来有一定的预测,它和单纯的之前投出500万这个0维事件(没有时间轴及任何其他维度的延展性)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如果拿沉没成本为理由来处理感情那不是死理性派,那是死脑筋派。而且绝对没理解沉没成本中沉没的含义。
首先 你得有个女朋友
理性派! 在爱情中耍手段的家伙,总觉得那人人品不咋地。真正吸引对方关注的应该是真诚不做作的一个状态。
受教了,启发很大,谢谢。
很有道理!精辟!但是碰到真的事情上可能还是会进入误区,要时时提醒自己!
引用 的话:首先 你得有个女朋友我还想先有个男票呢~(捂脸~)
引用 的话:理性的人的确不应受沉没成本的影响。但关键是人基本上都没那么理性。好比等公车,这种心法就是心理学上的自我一致性,或者说是自我认知失调。但问题不仅仅是这些。等了20分钟车还没来,说不定等下就来,这也可把公... 所以要控制成本支出,比如等15分钟不来就放弃继续等待,这样对大多数人来说只等了15分钟也无所谓的
投资案例里面,用20万去博取10%概率中1000万收益,明显合算啊?为什么要放弃?还有等公交案例,如果等了10内分钟来公交的概率是60%,20分钟内来公交的概率是80%,而30分钟都不来公交的概率是5%。。那大家说该不该继续等呢?
引用 的话:我还想先有个男票呢~(捂脸~)这位女侠 看你好像很有(mei)想(jie)法(cao)的样子呢~
引用 的话:这位女侠 看你好像很有(mei)想(jie)法(cao)的样子呢~。。。你凑开~~我不就说说,你瞎说点虾米!!!(都不配合剧本走,找导演让你领便当!哼了个哼~)
引用 的话:。。。你凑开~~我不就说说,你瞎说点虾米!!!(都不配合剧本走,找导演让你领便当!哼了个哼~)不按套路出牌的路过
我可是编剧啊喵哼哼-_,-
明显举例错误,第一个例子关注的的要点是:用20万博1000万,胜率是10%,傻子都会博。第二个例子就不说了。
用腾讯公司做比如,瞬间笑尿
沉没成本,用在感情里貌似并不合适
增加沉没成本可能是无效的爱情方法。如果出现情况,有些男的是富二代,他根本不怕付出一些金钱上的成本。到时候女孩子认为人家已经付出了很多,然后自己也搭进去了。最后富二代根本不想有结果,什么都不管直接终止了合同,人间消失了。你所谓的沉没成本不过是别人私房钱而已。这就好像有钱的苹果公司借钱给一家公司造蓝宝石屏幕,到时候苹果突然终止合同,等待蓝宝石屏厂的结局就是倒闭。
在爱情里太过理性,就没法体会其中的乐趣了。这就不是应该理性的东西
引用 的话:理性的人的确不应受沉没成本的影响。但关键是人基本上都没那么理性。好比等公车,这种心法就是心理学上的自我一致性,或者说是自我认知失调。但问题不仅仅是这些。等了20分钟车还没来,说不定等下就来,这也可把公...没事的,打车快
引用 的话:投资案例里面,用20万去博取10%概率中1000万收益,明显合算啊?为什么要放弃?还有等公交案例,如果等了10内分钟来公交的概率是60%,20分钟内来公交的概率是80%,而30分钟都不来公交的概率是5...正解。。。理是对的,可惜例子不太恰当
题主的两个例子都不能算是沉没成本,沉没成本是不可收回的成本,而投资和等车的例子都是有可能收回的成本。
楼上的怎么集体看错题目啊,两个例子都是“有90%概率要再亏掉500万,但运气好的话也有10%概率能盈利1000万”为什么被集体忽略了。。
有理性是对的
但是现实中过于的理性我个人觉得是不靠谱的 很多现实问题中都是需要博弈的
,曾经也给一个喜欢的女孩付出了很多
但是感觉不爱了之后 我愿意放弃之前的沉没成本从新寻找自己的爱情 ,那时候的我是理性的
但或许面对真正喜欢的人 爱情中太过于理性爱情就失去意义了
显示所有评论
(C)果壳网&&&&京ICP证100430号&&&&京网文[-239号&&&&新出发京零字东15000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举报电话:&&&&&&&&豆丁微信公众号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生活中如何面对沉没成本问题,沉没成本,沉没成本的定义,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机会成本 沉没成本,什么是沉没成本,沉没成本效应,沉没成本谬误,单身沉没成本,如何面对生活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生活中如何面对沉没成本问题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举例在生活中沉没成本的使用_百度知道
举例在生活中沉没成本的使用
我有更好的答案
例如你买了一款不好用的洗衣液还是家庭装这时候你退货也不好,因为价钱不贵,退也麻烦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会选择用调它,哪怕不好用但是后果就是衣服洗得不干净,还得花更多的时间和人力去继续清洗衣服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沉没成本效应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沉没成本效应
根据经济逻辑的法则,与制定应是不相关的。但是在人们的实际投资活动、生产经营和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着一种决策时顾及沉没成本的非理性现象:为了避免损失带来的负面情绪而沉溺于过去的付出中,选择了非理性的行为方式。这就是沉没成本效应(Sunk Cost Effects)。
沉没成本效应效应概述
沉没成本效应的原始定义为“如果人们已为某种商品或劳务支付过成本,那么便会增加该商品或劳务的使用频率”,这一定义强调的是金钱及物质成本对后续决策行为的影响。此后又有很多研究者对“沉没成本效应”进行了各种解释,Brockner认为由于人们存在自我申辩(self-justification)的倾向,不愿承认自己以往的决策失误,因而总是希望与先前的选择保持一致;另外一种解释是,由于过去产生了损失,人们会产生尽快弥补损失的强烈动机,这种动机会导致风险寻求;Arkes和Blumer对沉没成本效应的解释为“先前投入的时间、金钱或其他资源会影响个体其后的决策”,提出了时间性沉没成本效应的存在;同时他们认为个人在做决策时之所以考虑沉没成本,是由于个人通常不愿意去接受先前投入的资金被浪费掉的事实。当投资人发生了账面损失,如果不继续对这项不成功投资投入资金的话,就等于接受该损失已经发生。因此沉没成本效应反映出的是一种“避免浪费的愿望”。尽管这些解释背后由不同的动机和心理过程所驱使,却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顾及过去的成本和收益。进一步讲,这些解释认为决策者会追究成本投入的有害性并对其进行评估,进而将它与收益联系在一起。
尽管早期的研究者提到过先前投入的成本应该包括,但大多数沉没成本研究只把焦点放在先前的财务投资影响后续决策这一点上。实际上,沉没成本的种类并不仅仅限于财务方面,日常生活中很多投资还包括付出的努力和时间。
沉没成本效应产生原因
1、用前景理论对沉没成本进行解释
是关于风险决策的一种描述性模型。它的一个主要特征是人们并不根据最终资产而是根据一个参照点对选择进行评估。如果一个选择的结果在参照点之上,这个选择就被编码为盈利;相反在参照点之下,选择的结果就被认为是损失(见图1)。由于,对盈利来说是凹的,而对损失则是凸的。价值函数的这种S形状表明人们在盈利条件下通常是的,而在损失条件下是风险寻求的。价值函数的另一个特征是它对损失比对盈利更陡峭。这意味着损失显得比盈利更突出。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埃姆斯·特维尔斯基(Amos Tversky,)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所做的研究表明,“损失”和“收益”对人造成的心理影响是不同的:在这一点上,损失“完胜”。他们曾设计了一个赌博实验,并注意到,人们在进行赌博之前,倾向于要求至少是其风险双倍的担保。因此得出结论,和收益的喜悦相比,损失对人的刺激还要更多一倍。
参照点通常与现有资产相关,即与现状有关。然而,Kahneman和Tversky指出“一些情形下,人们对损失和盈利的编码与不同于现状的期望或渴望水平有关”。
图1:价值函数
前景理论对沉没成本效应的解释意味着以前的投资没有被全部折现。在这些事例中,人们的期望不是从现状开始(图1的A点),而是从价值函数损失的一侧开始(图1的B点)。根据这一解释,以前的投资被看作是损失,当决策者评估下一次的行为时仍存在于决策者的大脑中。因为价值函数对损失来说是凸的,进一步的损失不会引起价值的更大规模减少。相反,从B点可以看出,盈利会引起价值的大规模增加。希望有好的结果(也可能使损失进一步增加)而向沉没成本增加资金,这种有风险的再投资比完全撤出投资(会导致肯定的损失)更有可能发生。
2、损失憎恶
损失憎恶(loss aversion)是人类的一大动机。在你确定了一个损失之后,它就会在你的头脑中萦绕不去;在你再次想到它的时候,你会发现它比之前更加沉重。然而在决定未来时抱住过去不放,你必将面临沉没成本谬误危险。
俄亥俄州立大学心理系教授霍尔·亚科斯(Hal Arkes)和利物浦大学的卡特琳·布拉默(Catehrine Blumer)早1985年做了一个实验,证明了人们在沉没成本面前会做些多么愚蠢的事。他们让实验对象假设自己花了100美元买了密歇根滑雪之旅的票,但在那之后发现一个更好的威斯康星滑雪之旅——只要50美元,于是也买了它的票。然后,研究者让实验对象假定,这两个旅行的时间互相冲撞,而两张票都不能退或者转让。你认为他们会如何选择呢?是选100美元那个“不错”的旅行,还是50美元的那个“绝佳”的旅行?
在实验中,有一半人选择去参加前者——那个更贵的旅行。虽然它可能不像后者一样有趣,但是不去参加它的话,损失也更大。然而这就是一个谬误了!因为无论如何,花出去的钱都是收不回来了。这个谬误让你无法意识到,最好的选择是要在将来带给你更好的体验,而不是为了弥补你在过去的损失。
沉没成本效应理性一面
沉没成本效应的存在有其理性的一面。
通常来说,人们顾及沉没成本的原因是他们不想表现得太浪费。抵制浪费的原则通常是一种好原则。但是这种提法也不是绝对正确的,在一些情形下(例如:剩余资源可以被更有效使用的情形)这种原则可能被过度概括化了。
人们继续执行一项失败计划的一个原因是为了教育他自己下次制定决策前要认真考虑。这种愿意是具有潜在理性的。可是它暗示决策者有双重自我的身份,一重是教育者,另一重是接受者。一些决策理论家把决策者刻画为有多重自我。例如,Thaler和Shefrin的自我控制理论。他们认为决策者由只受短期结果影响的“近视执行者”和受终身效用影响的“远视计划者”构成。当计划者劝说执行者根据长期目标实施行动,就达到了自我控制。
从这个意义来看,沉没成本行为可能是理性的。我们认为继续一项不成功的计划是一种特殊有效的吸取教训的方式,因为人们初始决策的后果可以产生比仅仅指出决策是失败的更好的反馈效果,换句话说就是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第二个执行失败计划的原因是把忍受失败的结果作为制定失误决策的惩罚。惩罚减少了决策者在未来犯同样错误的可能性;因此它具有给决策者一个教训的功能。与吸取教训原因一样,这一原因也暗含了决策者是由教育者和接受者构成的。但是,两者不一致的是它在做出惩罚时没有明确为什么惩罚是必要的(除了决策者值得受惩罚)。因此,如果惩罚能够阻止未来的不良决策,那么惩罚就是对关注沉没成本的一种理性解释;而如果它只是提供报复,那么它就是非理性的。基于这样的观点,为了吸取教训而继续执行计划在改变决策者行为方面比为了惩罚自己而继续执行计划更为有效。
最后一个原因是为了展现一个良好的前后一致的决策者形象。改变行动计划常被认为是由于决策失误,这等于承认了错误。与此相反,保持一致常能得到别人的尊敬。继续执行一项已经在运作的计划也能使一个人认为自己是一个好的决策者,也就是受自我肯定的动机的驱动。因为一个良好的自我表现具有很高的主观价值,这种原因也可以被看作是理性的。
研究者为沉没成本效应提供了很多合理而具有普遍性的解释,这些解释使我们能够更加理性地对待沉没成本,避免出现沉没成本效应。
沉没成本效应如何对待
在经济学和商业决策制定过程中,会用到“沉没成本(Sunk Cost)”的概念,代指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沉没成本常用来和()作比较,可变成本可以被改变,而沉没成本则不能被改变。在理论中,做决策时仅需要考虑可变成本。如果同时考虑到沉没成本(这被微观经济学理论认为是错误的),那结论就不是纯粹基于事物的价值作出的。
举例来说,如果你预订了一张电影票,已经付了票款且假设不能退票。此时你付的价钱已经不能收回,就算你不看电影钱也收不回来,电影票的价钱算作你的沉没成本。
当然有时候沉没成本只是价格的一部分。比方说你买了一辆自行车,然后骑了几天低价在二手市场卖出。此时原价和你的卖出价中间的差价就是你的沉没成本。而且这种情况下,沉没成本随时间而改变,你留着那辆自行车骑的时间越长,一般来说你的卖出价会越低(折旧)。
大多数经济学家们认为,如果你是理性的,那就不该在做决策时考虑沉没成本。比如在前面提到的看电影的例子中,会有两种可能结果:
付钱后发觉电影不好看,但忍受着看完;
付钱后发觉电影不好看,退场去做别的事情。
两种情况下你都已经付钱,所以应该不考虑这件事情。如果你后悔买票了,那么你当前的决定应该是基于你是否想继续看这部电影,而不是你为这部电影付了多少钱。此时的决定不应该考虑到买票的事,而应该以看免费电影的心态来作判断。经济学家们往往建议选择后者,这样你只是花了点冤枉钱,还可以通过腾出时间来做其他更有意义的事来降低机会成本,而选择前者你还要继续受冤枉罪。
沉没成本谬误有时也被称为“协和谬误(Concorde fallacy)”或“协和效应”,其中“协和”指的是那第一个商业化的超音速客机——协和式飞机。协和式客机项目从一开始就是失败的,但所有参与该项目的人(主要指英国和法国政府)还是坚持为其注入资金。他们的共同投资给他们自己戴上了沉重的枷锁,让他们无法跳出来去进行更好的投资。在损失掉大量金钱、人力和时间之后,投资者们不想就这么轻易放弃。
然而这种坚持、执着,这种对延续的期望,并非什么坏事,而是人类后天形成的一种高贵、独特的品质。研究显示,低等动物和稚龄儿童都不会犯沉没成本谬误。黄蜂、蠕虫、老鼠、浣熊、婴儿……它们才不在乎它们投资了多少或者损失了多少。它们只能看到直接损失和直接收益。但是作为一个成熟的人,你有了反思和遗憾的天赋。你可以预料到你终将会意识到你的努力是徒劳的,你的损失是永久的,而一旦你接受了这事实就会很受伤……能够预料到,就不算太坏,就有所转机。
沉没成本效应主要因素
在经济学中,是损失的情绪和感觉,它的出现往往是因为“事后发觉不同的决策(例如,终止一项处于损失状态的冒险)会有更好的结果”。如果损失是决策者自己造成的,后悔的程度可能进一步增加。为了使后悔最小化,决策者必须考虑未来的状况,并对可能会出现的最好结果和实际结果进行比较。如果这种比较显示坚持下去会招致比以往更大的损失,那么潜在的后悔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决策出现的倾向性可能是承担今天的损失而不是去冒明天自责的风险,决策者会舍弃沉没成本而做出退出交易的行为。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有可能预知一些有关决策后果的信息。决策之后的后悔可能已被决策者预期到了,并且在制定决策时考虑到了。因此,风险承担行为与后悔预期有关。在反馈结果缺乏的条件下,选择安全性方案最小化了体验后悔的可能性;而在反馈结果存在条件下,如果风险性方案能导致更好的结果,选择安全性方案就可能会导致后悔。因此在反馈存在条件下,选择安全性方案时可能产生的后悔将更加痛苦;选择风险性方案的倾向性会则更加强烈。
2、心理账户
是一种自我控制措施,如果在最后期限或达到了投资限制(比如,“给它12个月的时间”或“在100美元那停止”)时没有获得结果,通常人们会在心理上为退出一项冒险预先制定预算并采取行动。这些心理预算的确切数额是很武断的,并且没有任何规范性原则。例如,股票交易者使用自动的停止命令(比如,“股价下跌10%就卖掉”)作为一种工具来保护他们,消除他们抱着反转的希望而呆得太久的心理倾向对他们的影响。从狭义经济理论的角度看,这些自我设置的停止规则并非为了刻意表现出理性。相反,它们构成了对内在非理性的承认。
在支持了以往有关沉没成本的研究结论的基础上,Heath提出了沉没成本效应可能不像人们相信的那样无所不在。他发现沉没成本效应的强度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决定于以前没有发现的两个因素。具体分为两种情况:当决策者没有“心理预算”(支出限制)或者没有记录累计跟踪时,他们很可能被沉没成本所俘获,产生沉没成本效应,即倾向于增加投入;相反,当决策者建立“心理预算”并能够进行跟踪时,沉没成本效应就会减弱,乃至不再发生。
3、初始投资
一种明显的猜测认为初始投资越大,沉没成本效应越强;例如,如果购买大提琴的费用为1000美元而不是100美元或免费,那个人更有可能选择继续参加大提琴课程。初始投资越大,寻求帮助的次数越多,想它的时间越久,你就越是会希望能将该投资继续下去,并且发扬光大。
实验性证据支持这一猜测,Garland和Newport发现与个人总可用资源数量相关的相对成本比初始投资的绝对数量更重要。这种相对成本的重要性与期望理论一致,即如果终止参加高额学费的课程,未来损失(继续参加课程所带来的不愉快)会导致主观价值减少得较少,而同时已经发生的损失(也就是大提琴和课程的费用)数量增加。
4、情境性因素
还存在情境性因素比如决策者的个人责任等影响沉没成本效应。例如,Whyte指出如果决策者感到要为初始计划和行动产生的不良结果负责任,沉没成本行为就会更经常地发生。相反,Simonson和Nye发现人们要承担的决策责任减少了导致沉没成本效应倾向性。Simonson和Nye的结果很可能受他使用经济专业的学生做实验的影响,这些学生中有很多人受过如何避免沉没成本效应的正式教育。最后,Arkes & Blumer发现沉没成本行为和是否是个人或为第三方制定决策之间不存在一致的关系。这些研究表明个人参与对行为的影响在一些情形中还不清楚。
沉没成本效应逆效应
沉没成本导致了,这种由沉没成本可能引起的风险厌恶称为“沉没成本的逆效应”。Simon指出:有些时候,如果选择超过了人们的渴望水平,人们就会通过把它们编码为“满意”来简化这些选择;如果选择低于渴望水平,人们就会把它编码为“不满意”来简化这些选择。一定水平的渴望通过风险规避性选择就可以得到满足。
沉没成本的逆效应可能会导致一些投资者过于轻易地放弃一项失败的或正在进行的决策,这可能与沉没成本的超敏性有关。沉没成本的超敏性是指:以前的损失能使决策者对未来的损失很敏感。这或许能解释这样的现象,即投资年限较长的投资者,在继续进行经济活动时,为避免重犯同样错误预期的痛苦,倾向于不再继续维持投资的状态,并强迫自己立即结束投资。
Heath也发现那些建立心理帐户的投资者可能会不成熟地退出。当对人们一个项目的累积投资达到了帐户限制时,即使任何理性的经济(的)分析都认为应该继续和增加投资,人们依然会减少对这个项目的心理责任感并会拒绝进一步的投资,甚至导致投资者的退出(例如,卖掉一个资本投资项目)。原因仅仅是因为总投资超出了人们当初的预算额。这一效应也能解释为何正在遭受损失的决策者,会在低于合理价格的情况下卖掉他的投资。因为此时,在他花完了他所有的心理预算后,决策者不得不带着他能拿到的东西义无反顾地退出,同时他也拒绝为收回已经发生的损失而冒更大的风险或导致全部损失的诱惑。
.果壳网.[引用日期]
.果壳网.[引用日期]
.维基百科[引用日期]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沉没成本的定义》100篇 第一文库网 www.wenku1.com
【沉没成本的定义】网友提问,专家在线解答,一共有10个相关问题。
----------专业最好文档,专业为你服务,急你所急,供你所需------------- 文档下载最佳的地方 沉没成本的定义: 沉没成本是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
沉没成本的定义:沉没成本是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沉没成本的定义”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92to.com的支持! 1 沉没成本的定义: 沉没成本是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
分手的沉没成本Comments>> keledoll 发表于
05:54 | Tags 标签:不活动惯性, 原创 好友一日致电,称与男友分手了,之后心 情一直低落。问及情况,给我列举了这个贱男的若干劣迹,作为一个毒舌,我的反应是…
第一章 ?当断则断,?摆脱沉没成?本的羁绊 ?作者:神仙?L 回复日?期:201?2-05-?22 19?:29:4?4 回复? ?最近几天的?涨幅完全是?主力空头在?培养对手盘?缘故,尤其?是来自冤大?头国家队的?买盘,即如?是肥羊出圈?,野兽同欢…
明明平时对刺身之类的食物不感冒,去吃自助餐时,却像大多数人一样,把三文鱼、生蚝塞进胃里,不在乎味觉的享受,只想把200块钱吃回来。谈一场恋爱,明知那个人差到不行,在一起不会有什么结果,但想想这几年投入的感情、时间、精力,还是不愿意分手,就那么耗着。人…
去吃自助餐,平时明明对刺身之类极不感冒,却像大多数人一样,把三文鱼、生蚝硬着头皮塞进胃里,不在乎味觉的享受,只想把那200块钱吃回来;衣柜里几件“打入冷宫”的衣服,买时价值不菲,却一直派不上用场,虽然不会穿,就是不舍得扔掉,任凭它们占据着衣柜最宝贵的…
我有一位年轻朋友,结婚前就与女友多次闹别扭,但他还是将恋爱进行了到底。新婚不久又与太太爆发战争,随后,不是冷战,就是热战,可婚姻却依然继续着。他的解释是:当初好不容易追到手的,又结婚两三年了,如果离婚了,岂不是付出的都打了水漂?诸如此类,不论是恋爱,…
生活中的沉?没成本 吃饭消费了?270元时?得知满30?0返30是?不是应该再?吃30块钱?的东西,在自助餐厅?吃饭是不是?应该尽可能?多吃以减少?损失,你不爱的人?向你表白时?,是不是应该?果断拒绝并?认为这样才?是对双方负?责的正确做?法, 昨天…
生活中的 沉没成本 生活中的"沉没成本" / 15:44:15/个人分类:杠起的优雅 杠起的优雅: 生活中的"沉没成本" 生活犹如万花筒,喜努哀乐、酸甜苦辣、生死祸福等,对此,每个人都会面临对生活的放弃与执着追求的选择。徘徊在人生…
来自: 分类:心理杂谈 作者: 收藏: QQ书签 百度搜藏 收藏本文 管理: 屏蔽此QQ 此QQIP 最近老有网友要求我写写有关两性相处、婚姻、再婚之类的帖子。趁今天有空,那就写一点吧。只是,这次我的笔触恐怕不太“阳光”。因为这东西,…
去吃自助餐,明明平时对刺身之类极不感冒,今天却像大多数人一样,把三文鱼、生蚝硬着头皮塞进胃里,不在乎味觉的享受,只想把那200块钱吃回来。衣柜里几件“打入冷宫”的衣服,买时价值不菲,却一直派不上用场,虽然不会穿,可就是不舍得扔掉,任凭它们占据着衣柜最…
——生活中的“沉没成本” 上一篇我们谈论生活中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一种隐性成本,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决策中常常会忽略的一种成本。我们在决策过程中常常只关注决策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也就是显性成本,而认为机会成本似乎与日常生活决策毫无相关,常忽略它的存…
难以割舍的“沉没成本” 参与一项投资,开始一段感情,装修一栋房子,你都要付出时间、精力、金钱或感情。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你越来越发现事情不如你所愿,甚至败局已定。从理性出发,你应该承认失败并放弃该项目,转而寻找新的机会。但你很可能会想:我不能退出,否…
来自: 陶小默(一天一个未来 就听不到钟摆.) 简简,你好: “爱情”这个概念不知是在人类文明的哪个阶段诞生,但我猜,“忠贞”这事儿必然也是与它同期上市。前些天还曾与朋友聊起忠贞这个话题来,当时我说:你们不觉得,在这样一个王八蛋层出不穷的时代里,阶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沉没成本 举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