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明末崇祯的小说年间明庭的税收潜力究竟能到多少

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最近在家又将《崇祯实录》,《烈皇小识》,《明季北略》等明人写的历史书又看了一遍,越看越悲哀,觉得明末崇祯的路就是一条绝境,除非出现奇迹,任何人无法挽回,这也是明末的人对明朝灭亡百思不得其解的原因,这种观点我2年前就有了,为什么呢?我会慢慢道来。     会思考的人就是不仅吸取别人的观点,而且能从历史的蛛丝马迹中寻找线索,发现历史的真相,而不是人云亦云,跟随大众的思想。  明人张岱在《石匮书》曰:古来亡国之君不一,有以酒亡者、以色亡者、以暴虐亡者、以奢侈亡者、以穷兵黩武亡者。嗟我先帝,焦心求治,旰食宵衣;恭俭辛勤,万几无旷!即古之中兴令主,无以过之!乃竟以萑苻剧贼,遂至殒身!凡我士民,思及甲申三月之事,未有不痛心呕血,思与我先帝同日死之之为愈也。     大学士文震孟之子文秉在《烈皇小识》中对这一段历史也充满感伤:烈皇昔由藩邸入继大统,毒雾迷空,荆棘满地,以孑身出入于刀锋剑铓之中,不动声色,巨奸立扫,真所谓聪明睿智,神武不杀者耶!仪鉴于殷,尽彻诸内奄,政事俱归于外庭,诚千载一时也。然而逆珰遗孽,但知力护残局,不复顾国家大计,即废籍诸公,亦阅历久而情面深,无复有赞皇魏公其人者。且也,长山以改敕获戾,而上疑大臣不足倚矣。未几,乌程以枚卜告讦,而上疑群臣不足信矣。次年,罪督以私款偾事,而上疑边臣不足任矣。举外廷皆不可恃,势不得不仍归于内,适又有借不测之恩威,伸具瞻之喜怒者,事权乃尽归于内而不可复收。嗟乎!赫赫师尹,颠倒豪杰者乃尔,即后先臣以讲筵荷蒙圣鉴,超拔政府,真有虚己以听之意。而两月揆地,一语招尤,致负圣明特达,无以报称。天乎人乎,岂气运使然乎?先臣罢而韩城、武陵辈进,虽圣主日见其忧勤,而群臣日流于党比,痼疾已成,不复可药矣。不肖于十七年中,备集烈皇行事,以志尧舜吾君之恩,又以志有君无臣之叹。集成巨帙数十册,可备一朝史料。因遭家难,同世藏书翰墨等项,误行寄托,遂不可问,致烈皇遗迹媺行,湮没不彰,当亦有志所共痛心疾首者也。年来屏迹深山间,有客相过从,询及旧事,尚有一二仿佛胸臆间。窃恐失此不传,后悔无及。又承同志或一人一事相示,因纂抄成册,名曰烈皇小识,共八卷。意四方君子,当有识其大者。虽所纂者十不得二三,然以备修史者之采择,亦未必无小助。迨至天不祚明,帝星告殒,守正不屈,宁以身殉,辄悲愤填膺,扼吭欲绝,涕泗滂沱,几执笔而不能下矣。    总之明人的回忆录中,对崇祯都充满了好感与敬意,与清朝人对末代皇帝傅仪的回忆有天壤之别,当时的人对崇祯的亡国都百思不得其解。那么为什么崇祯会亡国呢?我们不得不去追寻历史的足迹。  崇祯走上皇位是非常偶然的,在崇祯没即位之前,历史对他几乎没什么记载,他自己也没得这种野心,在匆匆忙忙的推上皇位后,他面临了这样的局面。   首先就是自己的生命都无法保障。文秉在《烈皇小识》中记载:天启二年九月,册封信王。七年二月,出就外邸,成婚,册妃周氏。熹庙病危,魏忠贤遣腹奄涂文辅迎上入宫。上时自危甚,袖食物以入,不敢食宫中物。是夜,秉烛独坐,见一奄携剑过,取之,留置几上,许给以赏。悯逻者欲以酒食,问左右何从取给,左右对:宜取之光禄,因传令旨遍犒之,欢声如雷。周后在外邸,祷卜无虚晷,亦虞入朝有他变也。    可见当时情况之险恶。  2、财政困难    首先要看看天启末年,崇祯初年时明朝财政状况,在天启初年,国家的财政收入不超过330万两,再加上赋税连年拖欠,实际的收入只不过二百余万两,而支出却达到了五百余万两!为了填补巨大的亏空,寻找更多的军费,天启朝几乎年年加辽饷,到了天启六年,辽饷已增至7714121两。可纵然是如此,在天启年,大明朝的财政还是有1646575两的亏空。(数字来源:《明史记事本末》崇祯治乱)        甚至〈明史记事本末〉里还记载了户部给事中黄承昊上言:……今出数共五百余万,而岁入不过三百二三十万,即登其数,已为不足,而重以逋负,实计岁入仅二百余万耳!(《明史记事本末》崇祯治乱)而黄仁宇也认为明帝国首先是经济崩溃,其后才是政治崩溃,由此我想大家可以理解为什么明朝末年各军皆欠饷了,其实别说军队,就是明朝皇室那些藩王的年俸,明朝政府也是长期拖欠的,(详参见〈万历十五年〉)因此尽管明朝政府拖欠军饷是很恶劣的行为,但是不得不说在那个时期,这又是无可奈何的很正常的现象。理由很简单:朝廷没那么多钱。        3、烽烟四起    、西南有“奢安之乱”,崇祯动用了云贵川两广5省兵力,军费开支由四百余万,升至五百余万。先不算别的地方,单单是这一入一出,就拉出了至少两百万的差距!两年最低也有四百万!这里很明显地可以看出崇祯用内帑金来作为调整国家财政的储备金2、陕西有王二等农民起义3、满族已占领东北10年,除了宁远小胜外,明军连战连败,士气低落。    4、官员腐败,行政效率低下。    整个官僚机构首先已经到了腐朽的边缘,积弊已经达到一定的程度。财政上的问题,根本不是钱的问题,而是再填多少钱进去都没有用。在看《杨嗣昌集》中有这样一段,因为杨是户部新饷司的,因此他的上疏极具史料价值,他在一次驳回宣府镇要求加新饷的上疏中举了这个例子,凭记忆大概如下:          宣府额定兵员8万,每年额定的本色折色总计是一百一十八万两左右,可实际查验仅有3万人,结果拖了3个月的军饷,底下就闹了.         杨写道(大概意思):兵员不足十分之四,但是却拿着额定的军饷.拖欠的军饷与额定的军饷相比只差了四分之一.也就是说,按照实际这点兵员,饷根本就是发多了,哪还欠什么?这里我不得不提醒一味批评崇祯不肯出内帑的观点,不要说我一直分析崇祯本身就没有,就是有,试问一个皇帝得知3万人的部队一直在领8万人的军饷,居然还说朝廷欠饷,非要皇帝出私房钱,他能同意吗?(这事虽然是天启年的事情,可到了崇祯年间,军镇还是一样的)由此可见,是钱的问题么?这钱都上哪去了?  5、军队毫无战斗力。    在《烈皇小识》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插酋入犯大同,总兵梁家祯,闭门不出,任其杀掠。上召百官谕曰:『朝廷养士,费许多兵饷,一遇虏至,便束手坐视,只请兵饷』。上又曰:『插酋杀僇人民,满载而归,巡抚官不能防御,是功是罪?朕之封疆,止仗一喇嘛僧讲款,不令虏轻中国耶』?上又曰:『讲款整饬,着实整饬,难道中国就胜不得他』?上又曰:『今边疆失事,只参总兵等官,难道叙功不升,文官朦胧偏心,朕甚恶之』。后梁家祯辩疏至,上示阁臣。俱言:『大同失事甚伙,家祯拥兵坐视,岂能逃罪』?上曰:『督抚如何令千余兵马,便要去敌插酋十余万众?梁家祯既有罪,督抚作何事』?刘鸿训奏:『武臣在外提兵,文臣在内调度』。上曰:『文臣还当节制武臣,今督抚一向人马不行操练,平日虚冒,临敌张皇,以千余弱兵,抵十万插酋,卿等试思如何抵得』?鸿训奏:『皇上责备文臣极是,但自皇祖静摄以来,至先帝时,二三十年,边备废弛已久,一时猝难整顿』。上曰:而今何如』?钱龙锡等俱奏:『而今比前,大不相同』。上曰:『此俱是赞扬之词,尚未见行一实事,如何便见不同』?呜呼!有君无臣之概,上已显然于言外矣。  上文的意思是:蒙古一部叫插酋,进犯大同,总兵梁家祯,闭门不出,任其杀掠。崇祯招文武百官说:朝廷养这么多人,只晓得要钱,一遇到敌人进犯,就束手坐视,只晓得要钱。又说:蒙古人杀了这么多老百姓,满载而归,巡抚官不能防御,是功还是罪,我的边防,难道就靠一个喇嘛去议和?不是让敌国轻视中国人吗?又说:今天边疆失败,只追究武将的责任,而不追究文官,文官不公正偏心,我实在恶心。  后总兵梁家祯的奏疏到后,崇祯给大臣看,说:大同失事严重,梁家祯怎么能逃脱惩罚呢?又说:这些督抚等文官为什么要让一千人马去敌敌人十万人?总兵有罪,督抚就没有罪吗?内阁大臣刘鸿训为文官辩护,说:武将的责任是打仗,文官的责任是调度。崇祯不买帐,反驳道:文臣还应该节制武官,今天文官平时不操练人马,只知道虚冒军饷,临敌张皇,以千余弱兵,抵十万蒙古人,卿等试思如何抵得?  刘鸿训辩不赢,只好说:皇上责备得对,但从你的祖父开始,到你的哥哥,二三十年,边备废弛已久,一下难以整顿。皇帝问:如今怎么样?回答:比以前大不相同。但崇祯一针见血地说:就晓得说好听的,没见到做点实事,和以前有什么不同。    这是崇祯二年皇帝与大臣的一段对话,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几方面:1、崇祯朝的军备很差,但这是20-30年的积弊。2、文武不和,互相推委责任。3、崇祯很精明,非常了解情况,大臣无法瞒他。4、崇祯初年对军事上进行整顿,但不可能马上见效。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无力回天
  崇祯也是有心无力
  虽然我也非常同情崇祯!他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  
但是他纵容袁崇焕杀毛文龙,还帮袁擦屁股,导致后来东江将领不信任朝廷,和满清原来有血海深仇的三顺王投敌,还有后来无数的文臣想做袁崇焕第二,斩将立威导致了一系列战败等等恶劣影响;  
铲除魏忠贤后废了东厂抛弃了自己的耳目,从此被大臣玩弄于股掌之间,为筹军饷低声下气求大臣,唉,实在不能说是明智之君。  
综上所述,明确实因崇祯而亡,只会不了解人性的皇帝在哪个危机四伏的年代,并不能生存的。烈皇帝的人品是毋庸置疑的,可叹啊!!!
  崇祯如果不是生在当时,应该是秦皇汉武那个级别的!
      作者:blazelion 回复日期: 16:56:30 
     虽然我也非常同情崇祯!他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     但是他纵容袁崇焕杀毛文龙,还帮袁擦屁股,导致后来东江将领不信任朝廷,和满清原来有血海深仇的三顺王投敌,还有后来无数的文臣想做袁崇焕第二,斩将立威导致了一系列战败等等恶劣影响;     铲除魏忠贤后废了东厂抛弃了自己的耳目,从此被大臣玩弄于股掌之间,为筹军饷低声下气求大臣,唉,实在不能说是明智之君。     综上所述,明确实因崇祯而亡,只会不了解人性的皇帝在哪个危机四伏的年代,并不能生存的。烈皇帝的人品是毋庸置疑的,可叹啊!!!  ——————————————————  
什么叫纵容?袁杀毛是谁也没料到的,杀都已经杀了,但是辽东马上需要一个将领来安定大局,所以暂时没有处罚。   什么叫耳目?明朝宦官弄权如此嚣张,崇祯铲除宦官集团,重新集中中央集权,这是中兴之道。   低声下气求大臣,因为明朝已经有了资本主义萌芽,也有了君主立宪制的萌芽,皇帝的权利已经不是那么大,这本来是时代的进步,被清狗入关,换毁了!  
  大家都知道一种病还好治理,多症齐发就麻烦了,而崇祯面临的恰恰是多症齐发的局面。
  明人也是失去了才懂得珍惜,大难临头还只顾着打自己的小九九,任崇祯典当宫中器物,粗布素食,也不愿为国家做一点小贡献。李自成进北京后就是他们嘴脸的一个很好写照。到最后李定国孤军抗清的时候,才想起当初那个明庭是多么可敬。明末那个时代,很多英雄义士让我们缅怀敬仰,但更多的是让我们今天的人刻骨鄙视、唾骂诅咒的民族败类,是他们使华夏神器沉落异族之手,那些甘心做刽子手奴才的劣种。  
至今,想起先人的辉煌成就,仍难挺起胸膛。今天的中国人只有历史可以引以自豪,明天希望多一些可以骄傲的东西!
  令行禁止,赏罚分明,如果做不到如何叫人信服。就是这样明末的局势才日复一日的恶劣。所有能排除万难,开国或者中兴之主都是杀伐果断的明君。宦官弄权,明朝再弄权宦官也没有象汉唐一样能掌握真正的实权,都说刘瑾权势通天,朱厚照一句话他就伏诛了;魏忠贤都号称九千九百岁了,让刚上台的小娃娃(别说你不知道崇祯办他的时候多大)给办了。  明朝内阁制度是很先进,但是没有制衡的机构存在就会出现大臣把持朝政的现象,东厂和锦衣卫作为制衡机构诞生的,再张扬跋扈,也不会出现后来有人敢矫诏擅自杀害朝廷持尚方宝剑的一品武官的事情,之后还能没事。
  作者:ud_imba 回复日期: 17:00:55     你可了解过崇祯最后几年的朝政情况?所有的情报是文臣提供的,所有的税收是文臣过手的,所有坑是文臣们挖的,却让武将和皇帝来填,填不好黑锅就是他们背。  说万历、天启如何不好,但是他们总能控制住自己手下的大臣,就是因为有太监这个所有人看不起的小人物们在努力。过去皇帝想杀大臣,这证那证,这个不让杀那个求情;但是皇帝杀太监就是一句话的事。多读读史料,你就明白在明朝,大多数做实事的正是你看不起的那帮太监们。大臣们中当然有好的,但多数一心只想着升官发财
  作者:blazelion 回复日期: 16:56:30         虽然我也非常同情崇祯!他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       但是他纵容袁崇焕杀毛文龙,还帮袁擦屁股,导致后来东江将领不信任朝廷,和满清原来有血海深仇的三顺王投敌,还有后来无数的文臣想做袁崇焕第二,斩将立威导致了一系列战败等等恶劣影响;       铲除魏忠贤后废了东厂抛弃了自己的耳目,从此被大臣玩弄于股掌之间,为筹军饷低声下气求大臣,唉,实在不能说是明智之君。       综上所述,明确实因崇祯而亡,只会不了解人性的皇帝在哪个危机四伏的年代,并不能生存的。烈皇帝的人品是毋庸置疑的,可叹啊!!!--------------------  历史上东厂从来就没有被废,好象掌握东厂的就是王之心,后来在例自成进京的时候与十几个太监一起自杀。这在王世德的《烈皇帝遗事》中有记载。
  后面我会慢慢写
  我说的废了就是限制了他们的权力,这也是崇祯上台之初太信任文臣之过。唉,权力,真不是好东西,特别是落到不会使用的人手里。  最后烈皇帝殉国那些所谓忧国忧民的大臣没一个相随的,反而竞相投奔李自成,结果嘴脸过于丑恶,让大顺王也看不过去了,结局都不咋地。
  这是明史中一段话:志第七十一 刑法三  庄烈帝即位,忠贤伏诛,而王体乾、王永祚、郑之惠、李承芳、曹化淳、王德化、王之心、王化民、齐本正等相继领厂事,告密之风未尝息也。之心、化淳叙缉奸功,廕弟侄锦衣卫百户,而德化及东厂理刑吴道正等侦阁臣薛国观阴事,国观由此死。时卫使慴厂威已久,大抵俯首为所用。
  作者:blazelion 回复日期: 17:15:08 
    令行禁止,赏罚分明,如果做不到如何叫人信服。就是这样明末的局势才日复一日的恶劣。所有能排除万难,开国或者中兴之主都是杀伐果断的明君。宦官弄权,明朝再弄权宦官也没有象汉唐一样能掌握真正的实权,都说刘瑾权势通天,朱厚照一句话他就伏诛了;魏忠贤都号称九千九百岁了,让刚上台的小娃娃(别说你不知道崇祯办他的时候多大)给办了。    明朝内阁制度是很先进,但是没有制衡的机构存在就会出现大臣把持朝政的现象,东厂和锦衣卫作为制衡机构诞生的,再张扬跋扈,也不会出现后来有人敢矫诏擅自杀害朝廷持尚方宝剑的一品武官的事情,之后还能没事。  ________________   真有意思,杀毛的事谁知道,你当时处罚了,你找个将领能立刻守住辽东?   原来明朝的大部分事情是宦官做的,看来张居正,徐阶这些是可以下岗了!   上台立刻办魏忠贤,算不算的上杀伐果断?能为了不影响大局隐忍了袁5年,但是还是被凌迟了,怎么叫做时候还能没事?
  作者:ud_imba 回复日期: 17:40:29   能为了不影响大局隐忍了袁5年?  原来明朝的大部分事情是宦官做的,看来张居正,徐阶这些是可以下岗了!  ------------------------------  
袁崇焕于崇祯二年(1629)六月初五害了毛文龙。崇祯二年十月,发生“己巳之变”,崇祯帝十二月初将袁逮捕入狱,囚禁审讯半年后,崇祯三年(1630年)三年八月碟(zhe)刑处死于西市,弃尸于市。  
何来忍了5年之说,而且“袁崇焕咐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及至城下,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这些罪名哪一个是胡编乱造了,可惜审了9个月的案底都给“十全老人”乾隆大狄给毁了。  
就你所说的找将领守辽东。辽东当时已经沦陷了。东江有毛的副将陈继胜可胜任,辽西孙承宗、王化之等不都比那个卖粮食周济蒙满的蛮子强啊。至于袁做的那些恶心事儿就不一一列举了。就算是没有合适的人才,也不能为了这个理由纵容姑息这种无组织无纪律的行为,政令不严不能有开头。放在新中国你觉得会怎么样?放到现在的那些大公司也都明白应该亡羊补牢。  
至于原来明朝的大部分事情是宦官做的这个就很有意思了,呵呵,首先,我说的是实事,张居正他的变法为什么能成功?张居正父亲死了,能够不回乡守三年孝对变法成功多重要你肯定知道。那你不会不知道冯宝这个人吧。可万历时期开海禁,收商税充实国库能撑住三大征,是谁做的,文臣?还有明朝治水的监管也都是太监。光明的一面都是文臣做的,他们有话语权。但是不要低估了那些没有尊严的太监,他们可能动机不纯,但是他们收钱办实事,文官是收钱不办正事。你说谁做实事多?  
上台立刻办魏忠贤,是果断,不杀违纲抗纪的袁就是识时务。你真是幽默大师呢。按你这个道理汪精卫都能算革命烈士了。
  上面的两位,我是这样认为的,人都有好有坏,有讲良心与昧良心的,不管是对文臣还是太监都是如此,权利需要监督,制衡。因此东厂也好,锦衣卫也好都是需要的。不能说太监做了事情而文臣没有做事,也不能说文臣做了事情而太监没有,看问题一定要有个客观的态度。
  LZ提供的材料并不能证明东厂、锦衣卫权力职能如昔,不过其他的史料到是举了很多崇祯消息闭塞的例子。如果不是这样,民间饥荒日复一日、叛乱风起云涌、袁崇焕私自议和等等,以致最后闯王兵临城下的事情都有可能不会发生。东厂、锦衣卫就是间谍特务组织,收集军情、民情还有监视大臣。  
我并不是要诋毁崇祯,他虽为皇帝,但是毕竟是个普通人,而且上台时太年轻,又面对着莫大的压力。更何况他自己心中一直存着做个中兴之主的抱负。满清的御用包衣文人对他的诋毁太多了。  
现在我们要做的不是吹捧他,他确实是千年难得一见的勤政爱民的好皇帝,爱民从三番四次宽恕李自成、张献忠就能看出。但是有错要不指出,我们又和那些包衣奴才有何区别?如果想让人接受,那就一定要做到公正客观。
     上台立刻办魏忠贤,算不算的上杀伐果断?能为了不影响大局隐忍了袁5年,但是还是被凌迟了,怎么叫做时候还能没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是因为袁大人资敌粮草,号称5年平辽结果3年不到让敌人打到北京城下,新帐老账一起算    要是他真能维持住辽东的局面,估计杀毛的事也就无限期搁置了;要是他真能5年灭建奴,杀毛的事肯定就是过眼烟云了  
  blazelion,我觉得我很客观啊。
  当时明朝已经是腐朽到头了就是让秦皇汉武来同样是完蛋!  一、政治权威的丧失。   党争泛滥,言官误事。其一、崇祯十一年写起,离明朝覆灭还有六年时间。在这六年,身为一国之君,唯一一件让崇祯自己做得了主的事,就是选择在煤山自尽。确切地说,那是没有选择的选择。崇祯错过了种种机会:年初李自成军队在山西,朝中大臣有人建议朝廷迁往南京,崇祯怕担“偏安”罪名,“讳言南迁”;后来有人建议,改送太子去南京,但“一经言官反对,便不许再有南迁之议,遂使一盘活棋变成死棋”。其二、李自成刚过大同,离居庸关尚远,天津巡抚冯元彪“具密疏”请崇祯乘海船南下,他率一千精兵到通州“迎驾”,果真如此,崇祯也“必不会身殉社稷”,并有可能从天津转道南京。李自成进北京五天前,崇祯还有机会,但“朝廷上下壅塞之祸,从来没人敢说”,冯元彪的密疏终成画饼,崇祯必死无疑。其三、在明末崇祯时期,就已经出现武将拥兵自重不受文臣节制的现象,他们和贼同掳掠,拥兵自重,李自成进京,崇祯封他们公候仍然不肯发一矢入援。而在朝廷上则是党同伐异,党争不断。祖宗家法,皇亲国戚,满朝文武,无一不像绳索紧缚着崇祯。朝廷每道政令都出自崇祯,但每一道又都是这位“真命天子”多方妥协和无奈的结果。崇祯责备他们“不顾国家急难,不思君父忧劳,徒事口舌之争以博取敢谏之名”,但这些大儒和他们的门生根本听不进其中的一点道理,只知道一个接一个地挺身而出,好像当代媒体组织的辩论大赛。到了南明更是混乱,大敌当前,党争不断,四个小朝廷互相拆台。为了个人的私利不能做出一点点妥协,怎么可能一致对外呢?  二、意识形态的解构   自私,利己主义成为时尚。顾炎武和王夫之认为何心隐、李贽等人的学说,虽然揭露了伪道学,又整体瓦解了儒家道德体系和价值系统。又提不出建设目标,造成小人儒明目张胆的将放纵合理化,物欲横流,情色文化泛滥,士不知耻,言不及义。利己主义再不用伪装,无所顾忌地登堂入室。伪君子干脆抛下了最后一块遮羞布,成了真小人。批孔、批儒,各种思潮层出不穷。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好事,但是也要看在什么阶段。国家民族面临生死存亡,这时就不是百家争鸣的时期。春秋战国,唯有秦国实现统一,唯有秦国思想最统一,独尊法家,罢黜百家。全民高度一致,一心耕战,秦的统一不正说明问题吗?明代的小儒-古代的自由派到满清时代,转眼又变成了奴才。从高唱人权自由,个性解放到转眼成为奴才,这一过程奇怪吗?一点都不怪,而且古今通用,余杰、焦国标、马立诚等人不就是这样吗?晚明的进步人士尤其对李贽恨之入骨,被称为是西学三柱石的冯应京甚至将李贽埋骨之塔焚毁,东林党领袖顾宪成谴责李贽“是人之非、非人之是”,至令天下“学术涂炭”。明代大儒王夫之等遗民遭亡国之恨后,痛骂李贽祸国之深,认为他们是华夏沦亡的罪魁祸首。  
  三、享乐主义,情色文化的泛滥   不论从王公贵族、儒生士大夫到平民百姓,都处于纵情声色之中。明末是古代中国艳情小说的高峰。《金瓶梅》、《二言》、《三拍》、《肉蒲团》等等,说的和做的一样多。李贽声称“成佛征圣,惟在明心,本心若明,每一日受千金不为贪,一夜御十女不为淫也。”这正迎合了明末自由主义思潮的放荡趋势。  四、极端利己主义   纵然是皇亲国戚对国家安危竟然也全然不管,崇祯向皇亲借钱,因一家有难,八方牵连。所以那些在京城的公、侯、伯世爵对抗旨不捐的皇亲戚畹都表示同情,暗中支持,希望武清侯府用各种办法硬抗到底”。他们找亲戚向周皇后、田妃行贿,行贿的银子花得如流水一般,就是不借皇帝一文钱。后来李国瑞的家人买通皇五子(田妃所生,崇祯最喜欢的小儿子)的奶妈和宫女,装神弄鬼,把皇子吓死。皇帝见借助戚畹这条路实在走不通,也只好不了了之。儒学在民间则是言不及义,明末清初,顾亭林就引用这两句话批评明末的社会风气,他说南方的知识分子“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北方的知识分子“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故而,顾炎武会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还说“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五、毫无国家利益可言  据杜车别所举例子明人于慎行谷山笔塵卷11一则记载 “南宋时元兵南下,诏中外不许传播边事。此虽末世之政,然于军国机密,亦不可不知也。近日都下邸报有留中未下先已发抄者,边塞机宜有未经奏闻先已有传者,乃至公卿往来,权贵交际,各边都府日有报帖,此所当禁也。幸而君上起居,中朝政体,明如悬象,原无可掩。设有造膝附耳之谋,不可使暴于众,居然传播是何政体。又如外夷情形,边方警急,传闻过当,动摇人心,误事大矣。报房贾儿博锱铢之利,不顾缓急。当事大臣,利害所关,何不力禁?”感想一:从“报房贾儿博锱铢之利,不顾缓急”来看,明代万历时期似已有类于现代商业牟利性质而出版或抄行的报道时事新闻的报纸感想二:明代政治过于透明化,以至基本国家机密都谈不上,任何行政措施建议都几乎公开于大庭广众之下,置于众口议论之中,明代后期政府无力,与此或亦有关至于军事行动决策都公开化,危害自然更大,萨尔浒战役,奴尔哈赤对明军行动了如指掌,未必不源于此.
  16岁猝然登基,被老奸巨猾的文官忽悠到亡国,内心的痛苦难以言状
  。。。
  唉~~~~~~16岁猝然登基,被老奸巨猾的文官忽悠到亡国,内心的痛苦难以言状~~~~~~~LZ这句话深得我心~~~~~~啊,那帮老匹夫
  当时的官僚,一群王八蛋,崇祯皇帝以身殉国还被***人辱骂了这么多年,他真的很可怜。他已经做到能做到的一切的,md从那伙东林党开始,某些官僚就把国家往亡国的道路上推。清末心疼革命成本,搞稳定压倒一切,帮清政府续命的猪头士绅们到是得了明末那一伙的真传,后来利用言论自由给某教敲边鼓,把合法政府整倒了,他们的报应也临头了,被红太阳杀得七七八八。历史怎么老是在这三百余年的模式里循环哪,受不了。  崖山之后,中国再无士大夫,就剩一伙绍兴师爷。跟商人勾结,不顾国家死活。国家亡了,你能得好么?最可恶的是这些人还不是太大奸大恶的,都跟钱益谦似的,让人觉得恨都配不上(陈寅恪和他隔着历史的长河眉目传情真是囧囧有神。)
  李卓吾这个人,不愧是五四们的祖师,跟他的波斯湾祖先一样,疯狂的仇恨华夏文明。他这种人在他的msl同胞或满清那儿早被砍成八块,他的书就真成了“焚书”了,也就是这个让他切齿痛恨的国家给他发言的自由吧。
  历史有的时候并不是我们从书里面读到的,也许是因为有人想让后人那么认为~~
  崇祯死得其所
  文官误国!文人误国!
      说到底,明朝就是亡于“资本主义萌芽”啊。这玩意是双刃剑,可以让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却让政治、军事虚弱。      其实,本朝现在也一样。如果没有核武器,俄国、日本都能轻松灭亡中国。
  如果历史纪录是真实的  那么到明朝,文官集团已经是彻底腐败了  对应的是儒家文化也彻底走到了死胡同了    但是从大势上看,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确腐烂的,不是说本源是坏的,而是到明朝时,已经腐烂了    毛的文革为什么这样搞,他就是要彻底消灭掉这些东西,想通过修修补补来改变传统已经不现实了。
  还有一点,明朝税负极低,朝廷每年收入极少,目的是为了富民,  现在很多人不是在吹藏富于民吗,其实人民也没拿到钱,低税收全便宜了那帮贪官污吏和商人地主们。  结果国家没钱,外族入侵了,皇帝要找臣民借钱,而臣民还舍不得借。  结果没钱的崇祯只好去上吊,有钱的财主全被抄了家,没钱的人民全做了奴隶。  明朝是一个从上到下,从官到民,从文到商,腐败流脓烂透了的朝代。  或许没有这样一个明朝,我们将来可能面对更加危险的境地,甚至灭族。  有过这样一个明朝,后人应该能吸取教训吧
  look_hc,你的观点从现象来看有一定道理,但没有对当今社会现象分析出产生这一切的深层次原因。
  看看韩非子的说疑,就明白那些沽名钓誉的家伙真实心思了。
  。。。
  look_hc,你的观点从现象来看有一定道理,但没有对当今社会现象分析出产生这一切的深层次原因。  ------------------------------------------------------------  我相信人性本恶,欲望是万恶之源  所以各大宗教包括中国的儒学,都是从精神上控制人们的欲望,教人从善从良。  中国古代重农抑商,重农出于现实农业社会考虑,抑商则是出于商人本质就是挑拨人们的欲望,驱动人们的欲望来获得利益,希望商人能自觉控制自己的利益是不可能的。  晚明的礼教崩坏,一方面是信仰崩溃,疑古思想风行,儒学不断被侵蚀和破坏,另一方面是社会经济的变革,资本兴起,而新的制度文化没有建立。两者相辅相成。  旧的儒家文化体系无法适应新的生产制度变革,导致人民失去信仰,这和今天的社会相似。  区别在于,当初是出于破的阶段,现在则是出于立的阶段,未来的发展取决于这个立是不是成功,成功就是下一个2000年的基础,失败的话,我不知道。
  mark  
  说到明就无法不激动,激动就没办法说出想说的话,  我不恨清朝,反而感激它,愿意承认它是中国的一个正统王朝  但是我们不能希望每次都有这样一个清朝来延续性命。  明亡和别的朝代都不同,明是整个民族的没落,是那种无可救药的灭亡,李自成取代明只能是更加的堕落。  满人入关,补充了新鲜血液,但是量太少、太希,不足以改变汉文化的没落,只是给汉文化延续了性命而已。
  此儒家非彼儒家  明末的儒家已经和孔子的儒家不一样了   确实的说,每个朝代的儒家都是不一样的  儒家是一个宝库,每个朝代都捡自己需要的拿出来,再包装一下,以符合统治需要。  真正的儒家是这样的吗?  儒家是一颗明珠,经过2000年封建社会,已经蒙上了一层又一层的污垢,到明末,污垢已经厚到怎么也洗刷不干净了。  M做的是不洗刷了,直接扔掉,干嘛破四旧,干嘛批孔,与其去纠缠对与错,不如一刀解决了干净。  等到彻底抛掉了,大家回头再去儒里面拿出自己需要的,重新包装,只是这次是新包装,第一次,无污染。可能又能包个2000年
  西方的宗教改革也没有把耶稣砸烂,而是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和对宗教垄断的解释权    明朝末期对程朱理学的否定,以及对儒学的改良力度不可谓不大,甚至到了“非君”的程度(这个在同时代王权神授的西方都是不可能想象的),而明末的中外交流并没有受到阻碍,反而前所未有的活跃    但欧洲宗教改革时也是经历了内战的烽火,还是笃信罗马天主教的哈布斯堡王朝挡住了奥斯曼突厥人的铁蹄,天主教堡垒西班牙的海军挫败了突厥帝国的舰队,为西方的脱胎换骨赢得了时间。而明朝过于前卫的社会环境没有个“落后保守”一点的旧道德力量作缓冲,搞得无数将领和士大夫在个人利益和民族大义之间选择了前者,而且摆脱了道德上的罪恶感。    新兴的商人阶层从长期看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但短期内则是动乱的根源,山西8大晋商(后来清朝封为皇商)甚至不惜灭族的危险给后金带去粮草火药乃至军事机密,海商头子郑芝龙也是未战即降,好在他儿子还读了几年儒家经典,思想没有完全被利益腐蚀。赋税全被摊在贫穷的农民阶层,商人们却洋洋得意地继续自己的小日子,从古到今商人的国家意识就比农民淡薄,中外皆然。    明朝末年的社会大环境,小冰河期的自然灾害,无尽的边患以及腐败的官僚体系都不是崇祯这个20不到的小FQ能解决的。崇祯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这个进程,但联系到他的经历和年龄,也很难指责他用人方面的失误。    明末不是缺良将--袁毛且不去说,孙阁老牺牲了也作罢,从后来投降的洪承畴吴三桂,到战死的卢象声黄得功,哪个不是有勇有谋,就是杨嗣昌在某种程度上也堪称人才。这些人都没能力挽狂澜,崇祯这个刚成人的小p孩能么?  
  性格不好,能力也不行,再说,明朝到那时的情况恐怕不是他能解决的了的。
  直到本朝建国,屡御强敌于国门之外,重振国民自信    发动WG,除去了百余年的奴才思想  ========================================================  有点道理,不过马教破产后,“鞑文化“ 正在疯狂地反攻倒算,还冒充代表“中国”,不彻底清除“鞑文化“, 华夏文明只能永远沉沦。    为什么要把崇祯当唯一的出路?皇权受制约是文明的进步, 从黄宗羲的观点出发,当时出路在于找到中国的克伦威尔。    
  作者:_轩昂_ 回复日期: 23:41:17        很多人,包括我尊敬的一些学者都认为儒家思想造成的中国落后    可2000多年来中国一直以儒学为正统,也一直在各个方面领先于世界,知道明末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之一,这又如何解释?  ========================================================================================  说“一直在各个方面领先于世界”未免太狂妄无知,“明末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之一”倒是没什么问题,被鞑清野蛮人殖民后,倒是变成了世界上最劣等的国家之一。    
  此儒家非彼儒家    明末的儒家已经和孔子的儒家不一样了    确实的说,每个朝代的儒家都是不一样的    儒家是一个宝库,每个朝代都捡自己需要的拿出来,再包装一下,以符合统治需要。    真正的儒家是这样的吗?    儒家是一颗明珠,经过2000年封建社会,已经蒙上了一层又一层的污垢,到明末,污垢已经厚到怎么也洗刷不干净了。    M做的是不洗刷了,直接扔掉,干嘛破四旧,干嘛批孔,与其去纠缠对与错,不如一刀解决了干净。    等到彻底抛掉了,大家回头再去儒里面拿出自己需要的,重新包装,只是这次是新包装,第一次,无污染。可能又能包个2000年    =============================    汗,满清的大篡改文字狱倒不是污垢,成了新鲜血液了?不过满清倒确实是让华夏文明付出了大量的新鲜血液。儒家为什么不可以发展,一定要在孔子那里一次定型呢?原旨主义就是将儒家神秘化,其本身就是儒家所排斥的。个人感觉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着极其负面的影响。你可以引导并推广儒家思想,但不可将其拔得太高,不然肯定神圣化。光光一种思想是不可能让所有人认同的,也不可能没有瑕疵。随着社会的发展,肯定会对原有的思想体系有大量的批评,甚至产生极端的憎恨。但是一旦将这个体系推到,几乎所有人又会觉得无所适从,很容易陷入纯物质享受的迷梦之中堕落下去。这个时候当然会有外族乘虚而入,不管曾经和你会有什么关系。这个时候原先的文化优越感会与外族的屠刀发生强烈的碰撞:起先鄙视这些蛮族,将重点放于内部斗争;这种不团结自然会导致失败,这种挫折感又会与对传统精神支柱的否定相结合,更加深了对原文化的厌恶和对内斗对手的私愤;再接着就是用同样崇敬的态度来膜拜这个在人头上建立起来的新信仰。有时候人的感情如同马蹄铁,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要比从极端到中性要近得多。欧洲文明为什么能转型成功?因为欧洲的老对手中亚伊斯兰文化已经被蒙古人彻底破坏了,而蒙古人在形成自己的文明以前已被汉人打击,明亡后被清朝的满人精神阉割,东亚的华夏文明已经殒落,所以不会有谁来建立屠刀上的新秩序。况且他们还通过征服美洲来获得资源,和非洲贸易来获得劳动力,想不发家都难。可笑的是今天还有很多中国人如同几百年钱崇拜满清一样,开始崇拜新的主人了。
  都有点意思。烈帝毕竟是年轻,一上来就搞掉魏党,但让东林控制了,有点自断臂膀得不偿失了。东林上来就废掉了国家财政的支柱,只留下田税了。当时天下灾害四起,如何加得田税,但战争要钱,就出现了所谓死弯。另一方面,军队战力低下,腐败,文官瞎指挥,让国家花大钱培养的军队去送死。商人地主贵族有钱,但就是不出钱,而且掌控了清议。可怜大明二万万民众,这么伟大的国家,最后就这么搞死了。烈帝殉国。那些文人平时高调比谁都高,满人一来,当奴才比谁都快。无耻啊。最后把责任都推到烈帝和武夫太监身上,把明史写的成什么样子。文人可耻啊。  
  明亡后被清朝的满人精神阉割,东亚的华夏文明已经殒落,所以不会有谁来建立屠刀上的新秩序。况且他们还通过征服美洲来获得资源,和非洲贸易来获得劳动力,想不发家都难。可笑的是今天还有很多中国人如同几百年钱崇拜满清一样,开始崇拜新的主人了。    ======================================================      把鞑清与西方等同起来是很可笑的,西方与华夏一样是文明,是能创造发明的人类文明,不是像满洲蒙古鞑子一样的只会屠杀抢劫和破坏的野蛮垃圾。西方与华夏的富裕都是建立在创造发明生产建设的基础上,西方发家不源于抢劫,因为你抢不来蒸汽机,抢不来电动机,也抢不来计算机,没有“美洲来获得资源,和非洲贸易来获得劳动力”,西方也是人类最富裕的地区。 蒙古抢劫了几乎整个世界,最后依然是最贫穷最垃圾的地方。      “鞑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认为屠杀抢劫(包括武力的抢劫和利用政权抢劫)是致富的途径,而且是唯一的途径。      不彻底清除“鞑文化“, 华夏文明只能永远沉沦。    
  明亡后被清朝的满人精神阉割,东亚的华夏文明已经殒落,所以不会有谁来建立屠刀上的新秩序。况且他们还通过征服美洲来获得资源,和非洲贸易来获得劳动力,想不发家都难。可笑的是今天还有很多中国人如同几百年钱崇拜满清一样,开始崇拜新的主人了。    =======================================================    把鞑清与西方等同起来是很可笑的,西方与华夏一样是文明,是能创造发明的人类文明,不是像满洲蒙古鞑子一样的只会屠杀抢劫和破坏的野蛮垃圾。西方与华夏的富裕都是建立在创造发明生产建设的基础上,西方发家不源于抢劫,因为你抢不来蒸汽机,抢不来电动机,也抢不来计算机,没有“美洲来获得资源,和非洲贸易来获得劳动力”,西方也是人类最富裕的地区。 蒙古抢劫了几乎整个世界,最后依然是最贫穷最垃圾的地方。    “鞑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认为屠杀抢劫(包括武力的抢劫和利用政权抢劫)是致富的途径,而且是唯一的途径。    
不彻底清除“鞑文化“, 华夏文明只能永远沉沦。    
  苹果同学,我说的蒙古人被满人精神阉割,华夏文明已经殒落。我从来没有把满人和西方人等同起来过...西方发家自然是美洲提供的大量自然资源让他们度过那个困难的时期,在“文艺复兴”以前,西方可是穷乡僻壤,是把中东当作天堂的,甚至文艺复兴的那些东东,也是从中东典籍中挖掘出来的,所以他们才大吃一惊,原来在他们这片土地上还曾经有过这么辉煌的文明。然后就自信心暴涨,冠冕堂皇地当起地中海文明的传人了,也不想想这片文明就是他们祖先亲手摧毁的。(这点和满人很像啊)至于蒸汽机什么的,整体质量上来了自然就会有人发明的。如果瓦特天天吃了上顿没有下顿,难道还会去想蒸汽机那点破事?你看看西欧,从头到尾都没有被人打扰过,甚至蒙古人也只打到了维也纳。(还是托了汉人的福...靠)这么好的环境就算他们比较迟钝,但没有和他们争了呗....
  明末崇祯的路就是一条绝境?  崇祯上台时,内乱不足称道,只是辽东后金为大患。以百倍的人财物的优势,怎么也谈不上绝境。  不妨和赵构上台的形势比较一下。
  崇祯死得其所  
  儒家文化就是一种把人当屁的文化,在这个狗屁文化决定的体制里,要么你把别人当成屁,要么你被别人当成屁,反正在这个文化里你不可能把别人当人看,你也不可能被别人当人看.  结果这个屁文化发展到极致的明王朝被满族人象放屁一样崩掉了,这也许并不是坏事.
  作者:look_hc 回复日期: 21:27:13 
    如果历史纪录是真实的    那么到明朝,文官集团已经是彻底腐败了    对应的是儒家文化也彻底走到了死胡同了        但是从大势上看,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确腐烂的,不是说本源是坏的,而是到明朝时,已经腐烂了        毛的文革为什么这样搞,他就是要彻底消灭掉这些东西,想通过修修补补来改变传统已经不现实了。  ===============================================  明末是商业文化得势,冲击儒家思想的结果。明末的腐败,是商业化的腐败不是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的腐败,这一点要搞清楚。    毛是为了追求个人绝对独裁和专制,所以对任何妨碍愚民化的东西他都要毁灭。
  今天也一样啊
  但崇祯一针见血地说:就晓得说好听的,没见到做点实事,和以前有什么不同。  ————————————————————  可惜了,都被这些人害死了!~~  
  作者:嵩云山人 回复日期: 10:28:25 
    儒家文化就是一种把人当屁的文化,在这个狗屁文化决定的体制里,要么你把别人当成屁,要么你被别人当成屁,反正在这个文化里你不可能把别人当人看,你也不可能被别人当人看.    结果这个屁文化发展到极致的明王朝被满族人象放屁一样崩掉了,这也许并不是坏事.  ======================================================  你这样的人,在那都是屁。 什么玩意。
  集权制的中国就烂在宗法制,特别是嫡长子继承制。在宗法制的基础形成豪门大户,垄断地方事务,中央强大时他就归顺,中央积弱时他就完全是土皇帝,破坏国家的基础制度,直到积重难返旧王朝完蛋;而洗牌后强大的新王朝重新将势力拓展到自己的地盘时,他马上“揭瓦革命”参与到新政权从而让新王朝承认自己的地盘。宗法制不破,这个政权循环更替的死结就不可能解开。  儒家最推崇这种制度,多亏老毛借批儒彻底摧毁了这种宗法制制度,虽然其本意未必是如此。  现在的豪门大户们想保持地位就得一直保持活力,因为他们没有做土皇帝的地盘了。
     苹果同学,我说的蒙古人被满人精神阉割,华夏文明已经殒落。我从来没有把满人和西方人等同起来过...西方发家自然是美洲提供的大量自然资源让他们度过那个困难的时期,在“文艺复兴”以前,西方可是穷乡僻壤,是把中东当作天堂的,甚至文艺复兴的那些东东,也是从中东典籍中挖掘出来的,所以他们才大吃一惊,原来在他们这片土地上还曾经有过这么辉煌的文明。然后就自信心暴涨,冠冕堂皇地当起地中海文明的传人了,也不想想这片文明就是他们祖先亲手摧毁的。(这点和满人很像啊)至于蒸汽机什么的,整体质量上来了自然就会有人发明的。如果瓦特天天吃了上顿没有下顿,难道还会去想蒸汽机那点破事?你看看西欧,从头到尾都没有被人打扰过,甚至蒙古人也只打到了维也纳。(还是托了汉人的福...靠)这么好的环境就算他们比较迟钝,但没有和他们争了呗....    ===========================================================    “我说的蒙古人被满人精神阉割,华夏文明已经殒落”,真是不知所云,华夏文明与蒙古蛮人有什么关系?      西方来到美洲和非洲时,已经是文明人类了,希腊罗马才是他们的文明源头,反而对自己的蛮族祖先为耻,“和满人很像“ 才见鬼了。    ”整体质量上来了自然就会有人发明的。“,”蒸汽机那点破事“,
说得轻巧,在北京整天吃饱喝足的鞑子会干什么?吃的脑满肠肥的又发明过什么?要鞑子发明蒸汽机,到地球毁灭也不可能。    贬低蔑视别人的文明成就也是“鞑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鞑文化“ 只崇拜暴力,崇拜强权,因为劫掠是致富的途径,而且是唯一的途径,这深深地写在它们的基因上。    
  作者:look_hc 回复日期: 23:57:15 
    此儒家非彼儒家    明末的儒家已经和孔子的儒家不一样了     确实的说,每个朝代的儒家都是不一样的    儒家是一个宝库,每个朝代都捡自己需要的拿出来,再包装一下,以符合统治需要。    真正的儒家是这样的吗?    儒家是一颗明珠,经过2000年封建社会,已经蒙上了一层又一层的污垢,到明末,污垢已经厚到怎么也洗刷不干净了。    M做的是不洗刷了,直接扔掉,干嘛破四旧,干嘛批孔,与其去纠缠对与错,不如一刀解决了干净。    等到彻底抛掉了,大家回头再去儒里面拿出自己需要的,重新包装,只是这次是新包装,第一次,无污染。可能又能包个2000年  ===========================  你丫就是一傻逼。  唉!!!
  崇祯的责任也很大
  look_hc 前面说的还有些道理,到后面的补充血液什么的就完全是在胡扯了.  
你干脆遗憾中国没有彻底灭亡好了.  
没狗屁补充血液,整个民族换了血,民族就已经不存在了,还有一个,所谓的狼的传人的游牧民族,那一个在今天过的比较好?无非是苟延残喘罢了,
  另外,色情文学的发达,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一定程度上来说,色情文学的发达程度代表着一个社会的发达程度,比如几天的欧美日本,还有回归前的香港,大陆现在的色情文学比几十年前发达了很多,但是社会也比以前进步了很多.色情文学不过人人性解放的结果,一大帮的伪君子,满嘴仁义道德,满腹男盗女娼,其实非常正常.想当初,老夫子都说过食色性也,孔子还是父母夜合后生下来的.明朝末年,江南名妓也是当时饿风尚指标,柳如是穿着是 当时大家闺秀的穿衣指南,这个难道能够称作社会糜烂?那我们几天的糜烂远远超过那个时间.不能说明朝灭亡了,当时的一切都应该否定,这个和明朝时候的文人又有什么区别?  
我们的社会风气.和字明朝继承下来的说法,我还是第一次见到,毕竟还有一个清朝存在,隔代继承实在是一件很架空的说法.当然有一点肯定是从明朝继承下来的,那就是现代的中国人还是会作爱,还是会喜欢美女,会喜欢时尚,但是这个只能证明我们和明朝的人一样,都还是正常的人,仅此而已.
  明朝之后的清朝,绝对是一个狗尾续貂,原因在于明朝之后不再需要明朝,需要的是一个超越,明朝是在元朝基础上的超越,明朝之后应该有一个类似美国或者大革命之后的欧洲一样的朝代,但是问题是,明朝当时还没有一个足够明朗的思想能够知道当时的人去建设这个朝代,于是清朝入关,一切中国人用了三百年取得的成果,在临门一脚之前,彻底的丢掉了,历史在需要前进的时候,开始了另一个循环.
  我说明朝之后不需要明朝,放在其他朝代上也是一样的,唐朝之后也不需要唐朝,汉唐在中国历史上都自有自己的地位,汉朝在西汉灭亡之后,又出现了一个东汉,但是很多史学家都认为,东汉的出现其实是一个历史失误,到了西汉灭亡的时候,汉朝实际上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唐朝也一样,唐朝之后的乱世,实际上是唐宋之间过渡的一个时期,明朝末期的问题是,明朝需要一个传承与超越,但是社会的超越是需要有思想准备的,可是明朝末年的社会并没有这个准备,至少还没有完全准备好,这个时间的中国需要也许长达百年,少则五十年的百家争鸣时期,以催生出一套相对比较成熟的政治理论出来,但是明朝的意外过早灭亡和满清的入关,使这一切都变成了不可能.所谓的清承明制,是历史的一大悲哀,因为明朝的制度已经走了了自己的尽头,它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这个制度可以自然死亡了,1644年之后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全新的制度,清朝的建立如果只是作为一个过渡(类似五代十国),那还无关紧要,但是不幸的是,它延续了两百多年,结果就是有三千年文明史的中国,终于沦落到了和非洲国家一个水准之上.  
难道这就是中国的宿命?
  崇祯皇帝面临的局势确实是很险恶,但是也不是事无可为,原因很简单,所谓的道德沦丧,不过是新道德还没有建立起来,崇祯在这个位子上注定了他必须是一个铁血君主,他没有别的选择,但是历史的诡异之处在于,崇祯恰恰只是一个承平之主,他可以在和平时期守成或者中兴,却不可能挽狂鸾于既倒,人心思利,则以利取人.看一下战国时候的英雄们,真正靠道德取得成功的,几乎没有,无论什么时代,利益导向既正常,也必要.  
崇祯是一个好人,但是不是一个成功的皇帝,他的性格注定了他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而且他明显不懂人性.皇帝不需要是一个好人,就象我们说政客一样,用道德来衡量一个政客是不合适的.
  我如果是明末的皇帝,我也不知该怎么办, 唉 长叹啊。  目前唯一知道应该做的——就是,要狠。
  乱世须用狠,崇祯没能跳出文官这个圈圈
  崇祯新法      天启七年八月,熹宗病亡.这个只知木工不理朝政的荒唐皇帝,留给他弟弟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江山。内有臣奸魏阉专权,外有满人虎视眈眈;奢安乱于云贵,徐鸿儒反于山东,西北民变四起,天下乱势已成;年年的财政赤字,年年的亏空,大明朝在风雨中摇摇欲坠.    .十七岁的崇祯----这个年轻的皇帝,有着深沉的心机和不逊色于先祖的政治手腕,“时魏党甚炽,帝不动声色,逐元凶。旁无一人之助,而神明自运,宗社再安”(1)。十一月,魏忠贤客氏伏诛,崇祯“罢各边镇守中官” (2),稳定纷乱的朝政,并纳户部郎中刘应遇谏言(3),不仅为冤死的左斗光杨涟等人平反,还大幅起用东林仁子,整顿败坏腐朽已久的吏治,政风为之一新!     在天启初年,国家的财政收入不超过330万两(4),再加上赋税连年拖欠,实际的收入只不过二百余万两,而支出却达到了五百余万两!(4)为了填补巨大的亏空,寻找更多的军费,天启朝几乎年年加辽饷!到了天启六年,辽饷已增至7714121两!!!(5)可纵然是如此,在天启七年,大明朝的财政还是有1646575两的亏空!(6)     崇祯即位后,立即着手改善和整顿混乱的国家财政,各项开支,令各衙门严加清理;变盐法,改折色;抑粮价,开中输边之法;开垦西北,责成各司开荒以备军饷;并重新登记天下人口户藉。崇祯亦大力提倡简朴,于元年正月颁布圣旨,禁止着服过于侈华,自己以身作则,停止了供宫庭衣物的江南织造,并禁止在宫中燃点香料。(7)这些措施都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在没有加增的前提下,崇祯元年的田赋由天启六年的4089774两升至5022917两,(8)大明的财政有了一定的改善。    崇祯深知“天下为赋税困扰”(9)----这个年轻的皇帝---对此深表忧虑。为解百姓的困苦---崇祯减税!         首先削减的是杂项商税,天启六年是2292000两(10),崇祯元年则为972020两(10)。接着是盐课税,天启六年是547993两(11),崇祯元年为201632两(12)。最后是关税,天启六年是336000两(13),崇祯元年则为202000两。(14)    商税和盐税的下调,必然带动物价的下滑,直接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亦正面地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一切都在向好的方面发展,辽饷----在崇祯元年为6831133两----在没有任何加增而开支远高于以前的情况下-----减幅达百万之多.(15)         
  自天启初年形成的乱势亦受到了崇祯的全力打压。崇祯元年六月,“起朱燮言总督云贵川广军务,讨水西贼,”(16)朱燮言不负所托,崇祯二年八月,奢安之乱逐平;崇祯元年“七月癸末,海寇郑芝龙降”(17);崇祯二年三月,以杨鹤为“兵部右待郎,代(武)之望总督军务讨贼”(18),暂时稳定了西北形势。   在处理异族问题上,崇祯继承了大明一惯的强硬,为了很好地抵御满人的侵扰,崇祯一方面“以袁崇焕为兵部尚书,督帅蓟辽”(19)。另一方面崇祯听取朝臣意见,决定招抚察罕,令宣大总督王象乾与蓟辽督帅袁崇焕共同商议。“乾至边,与袁焕议合,因定岁与察罕金八万一千两,以示羁縻”(20),至崇祯元年十月,察哈尔,哈刺慎,泰宁诸部蒙古向大明称臣,极大地缓解了宣大保蓟一线的军事压力。         与此同时,崇祯放下了***大国的架子,虚心向外学习。崇祯向澳门匍人购买火炮,并请外国人至登州铸炮以及训练炮兵。并起用徐光启,重修混乱已久的历法,并充许外国人进入明廷中央任职,像龙华民,汤若望,罗雅等外国人逐渐为中国人所熟知,“西法之行自始起”(21)        大明----这个暮日帝国---尽管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经过了崇祯两年来的一番努力,隐有中兴气象, “崇祯始政,天下翕然称之!”(22)         (1)(3)(4)(9)(22)---《明史记事本末》崇祯治乱     (3)户部郎中刘应遇上言天下六大苦:一逮系二狱死三追赃四仁途去就五新进禁铟六廷臣被劫。上然之。----《明史记事本末》崇祯治乱&m9g I(f)n I&Z h    (4)户部给事中黄承昊上言:……今出数共五百余万,而岁入不过三百二三十万,即登其数,已为不足,而重以逋负,实计岁入仅二百余万耳!-----《明史记事本末》崇祯治乱        (7)《白话精评&明史记事本末&》1409页---1411页.     (5)(6)(8)(10)(11)(12)(13)(14)(15)《明史研究论丛》第二辑226页,《熹宗实录》卷十七卷二十九卷四十二;《明史》卷七十八;《崇祯长编》卷三十八;毕自严所写《度支奏议》新饷司六。    (2)(16)(17)(18)(19)(20)(21)《明通鉴》八十一    
  辽左兵端,双雄角力.     爱新觉罗·黑还勃烈——皇太极——后金的第二代君主,不但拥有不逊色于其父的军事指挥能力,还拥有远胜于其父的政治手腕和战略眼光,毫不夸张地说,这家伙确是个雄材大略的人物。     皇太极一上台,为了打破被辽东·朝鲜·察哈尔蒙古·东江三面围攻封锁的不利局面,便制订了先东渐西的战略方针。“吩咐先抢江东,以解根本之忧,次犯宁远山海关诸城。”(1)于天启七年发动了丁卯之役,驱逐了盘踞于辽东半岛的东江明军,再乘势第一次征服了衰弱的朝鲜,从而完成了对东北地区的实际控制。     大明辽东巡抚袁崇焕处于一个比较奇特的位置,他手头握有重兵,锦州离沈阳距离又近,皇太极若想东进,就必须想方设法避免两线作战,兵力并不雄厚的满人可经不起这样的折腾。皇太极想到了议和,他派人与袁接触,以谦卑的语言来表达他那子乌虚有的和平设想;接着他又散布流言,做出要西进的假象;而暗地里则把矛头指向了大明东江和朝鲜。     袁崇焕对大局的把握和战略上的判断远不尽人意。面对着皇太极的种种策略,袁显然无法捕捉得到满人的真实意图,于是--便出现了几份有趣的前后矛盾的奏折--袁一方面说满人似真有输款厌战之意,可乘其不备起兵攻之(2);一方面又说满人将三路攻锦州,他将严阵以待。(3)到了事后,袁又说早就知道满人会攻朝鲜的了。(4)而到了此时,在成功在迷惑了袁崇焕之后,皇太极将兵力东调,准备发动丁卯之役。     袁崇焕与毛文龙宿怨由来已久(5),就算是皇太极没派人来散布流言,他也未必肯全力援救东江,当丁卯之役在天启七年正月爆发之时,袁崇焕采取的是不作为的观望态度。     面对满人的进攻,军力兵力俱不如人的东江明军节节败退,“奴子之犯东江也,不数日而克艾州宣川矣,抢铁山郭山矣:攻云从不下,又东克安州,直走黄州耳!”(6)毛文龙将大部分明军撒往皮岛,满人望海兴叹,乘势东攻朝鲜。     朝鲜衰弱,加之内乱初息,自然无法抵挡满人的狂攻,只得向大明求救。此刻,纵然是反应迟钝的朝庭也意识到了局势的严重,“朝鲜不支,折而入奴,奴势益张,亦非吾利。”(7)于是下旨令袁崇焕自西策应,援救朝鲜。(8)     东江的迅速败退,跟袁崇焕没有任何责任,但朝鲜战事上,袁崇焕毫无疑问是在绥靖,他并不想出兵自西线攻沈阳以救朝鲜。朝庭再次严令袁崇焕出兵,趁满兵精锐东调,“且令以关宁之师直捣虎穴”(9)。袁上疏抗辨:“闻奴兵十万掠鲜,十万居守,何所见而妄揣夷穴之虚乎?我纵倾伍捣之,无论悬军不能深入,纵深入奚损于逸待之夷?”(10)事实上,在当时满人的全部正规兵力也只不过八万余人(11),能动员的兵力也只不过十余万,长期与满打交道的袁因何会不知?皇太极以八万攻朝鲜(11),再加上分驻各地的满兵,守沈阳的兵力确是不多;而袁所控制的义州距离沈阳也不过三百余里,何来深入?迫于朝庭压力,拖延甚久的袁终于出兵了。三月,先派水军五百支援东江(12),再以“关外三军营及前锋三营,抚镇标下四营,每营选精兵九百”(12),合兵九千,“进逼三岔河,为捣巢之举”(13)。此后这九千兵马便一带停滞在三岔河,也不知道干什么,从此西线无战事,直至四月十八朝鲜战事结束。事后,曾做过辽东经略兵部尚书的王在晋质疑道:“辽抚援鲜,布置极其可观。乃官兵望河而止,此真为纸上之兵也。辽兵果可用耶?”(14)袁崇焕于辽东统兵近七万,却只派出区区九千,到了三岔河又停滞不前,消极避战之意非常明显。当然--还有五百水军—不过毛文龙并不需要水军---东江本身就有大把水军的了—毛文龙需要的是陆军和物资。        
  这次的朝鲜战事将袁在战略上的短视表露无疑,而他所津津乐道的议和不但为自己日后的惨死埋下伏笔,还直接让所有大明的臣蕃属国心寒(15),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很多人都说议和自崇焕起,甚至将议和视为袁崇焕战略上高瞻远瞩的英明决定。这其实很荒谬,表面上看来--尽管皇太极极尽谦恭之词---而实际上却是笑里藏刀暗伏杀机,和平—并不是野心勃勃的皇太极所渴求的。我很不明白,如此简单的道理,现在居然还有人信?!所谓听其言观其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行动上说--皇太极从来就没有过诚意与大明议和,当第一次由袁崇焕主持议和之时,皇太极悄悄地将刀口对准了东江朝鲜;当第二次由袁崇焕主持议和之时,皇太极实际上正准备着南下征明。议和—在皇太极看来只是可供利用的棋子---缓兵之计!袁崇焕此时也做了一件比较天真的事,面对着袍泽和属国的沦丧,他并非是第一时间出兵策应,而是“遣方金纳贻书于奴酋,令其急撒犯鲜之兵。”(16)很可惜,皇太极并不领令。   袁崇焕对此也有自己的考虑,对于满人的议和—袁并没有全信—或是说姑且信之,在袁的想法里—加强锦宁一线的防御才是当务之急!他也想趁满兵无法东顾之机抓紧时间修缮锦义凌松诸城(17),这才是袁所希望的。无论袁持何种想法---只着眼于一地利益而忽视大局发展----甚至故意拖延而不肯出兵---这种战略上的短视---是建立在损害国家利益之上的---最终的后果是--朝鲜被征服了---大明的对满人的经济封锁破产了。也许有人会振振有词得反驳,正是袁及时地修缮好了锦宁防线,才有可能取得后来锦宁之战的胜利---这又是袁在战略上的高瞻远瞩的体现之一。表面确是如此,可是,长远考虑一下,若非朝鲜被征服,满人获得了大量的粮食财富,因长期征战造致经济凋零供应匮乏的状况得到改善,并使朝鲜在以后都成了满人的后勤粮仓,那么,正物资缺匮的满人又用什么来发动一次又一次的大规模作战?正处于大饥荒的满人还能有什么手段摆脱困境?若袁肯早出兵,皇太极又用什么来进行两线作战?后来的事实证明了皇太极的判断是正确的。通过己已之变,皇太极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在大明内部最需要平稳正处于革新的脆弱时刻---满人通过军事打击—重新把大明打回了原形,这对于大明是灾难性的。  
  我并没有刻意去贬低袁崇焕,双雄角力—袁崇焕与皇太极---就像高手博弈---各有得失。议和对于袁崇焕或皇太极来说都仅仅是一种手段,一种为赢得时间而采取的计谋。皇太极开出了苛刻的条件:每年十万两黄金,一百万两白银,一百万匹布作为和好之礼;又以每年东珠十颗,貂皮一千张,人参一千斤换取大明一万两黄金,十万两白银,十万匹缎,三十万匹布的互市条件!毫不夸张的说---对于当时的大明来说---这是《辛丑条约》!!!皇太极根本毫无诚意可言!     如同皇太极一样想法的袁,所提出的归还辽东土地和人口的要求,也是皇太极绝不会答应的事情。彼此的想法都是一致,都是在抢时间。半年前袁为了加紧修缮锦宁防线向皇太极传递了议和的讯号;皇太极为了集中力量东进也回敬了议和条件。而如今---一个全力加固工事,一个全力攻朝鲜;一个为了加强自身的攻防能力而不得不失去忠诚的盟友,一个为扫清后顾之忧也不得不眼巴巴地看着自己的敌人在眼皮低下大修工事。但是---袁在局势上却远比皇太极占优,即使是锦宁尚未竣工,明军也可趁满守备空虚之际直捣黄龙,而皇太极却无法使大军立即从朝鲜回师求援。成败只在一念之差呀!!!与皇太极相比,袁崇焕差了不止一筹。
    大明天启七年四月十八日,后金与朝鲜签订《江都和约》,和约规定:   后金与朝鲜结为兄弟之邦,后金为兄,朝鲜为弟;朝鲜国王以胞弟为质;朝鲜每年入贡后金大米千石,各种产品不等;朝鲜于会宁,中江二地开市,低价供应物资。     《江都和约》不仅使朝鲜与大明的传统友谊受损,也使大明的经济战破产,随着互市的进行后金的经济逐渐好转,皇太极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在完成了东北实际的控制后,皇太极踌躇满志:今与敌者,惟明国耳!(18)他已经把自己视为与大明同等的对手,在野心与欲望高度膨胀的同时,皇太极不顾师老兵疲,对锦宁发动了进攻---他也实在无法忍受得了袁在他的眼皮低下大修工事---这将成为他西进的障碍。天启七年五月---锦宁会战打响。     虽说袁在战略上的判断不尽人意,但这一次,袁把他在战术上的才华表现得淋漓尽致。利用假情报将满人从锦州城下引到了宁远城下,成功地将满兵一分为二。袁崇焕一边死守宁远,一边令“傅以昭舟师,东出而抄其后”(19),一边招“死士二百直冲夷营”(19),一边又发动“夜袭,带统炮夜警其营”(19)。面对着利炮坚城,皇太极徒呼奈何,满人死伤枕籍。此刻满桂尤世禄率军援宁远(19),察哈尔蒙古林丹汗亦率“拱兔,乃蛮各家从北入援”(19)。皇太极见势不妙,只得引兵后撒,复攻锦州,四天在锦宁之间跑了个来回。时值天气炎热,军兵疲惫不堪,满人绝难取胜。**日,皇太极见事不可为,惟有悻悻从锦州班师回沈阳,锦宁之战结束。这一战充分体现了袁崇焕在战术上---特别是防御战的高超技巧,也使袁的声望攀升至顶峰。            
  面对着朝庭言官对他拖延援朝的指责,再加上与阉党的对立,袁愤而辞职。明满关系始终处于交战,唯一不同的是,满人的实力得到了提高,多了一个粮仓,但后顾之忧并没有得到最后的解决—东江毛文龙还盘踞在皮岛;而大明多了一道防线,则失去了一个盟友--这一情况一直维持到它灭亡。总的来说,满人得到了它想得到的东西,而大明则失去了它最不愿失去的东西。     到了天启七年的八月,仿佛一夜之间,满人的好运气似乎到头了。先是那个一直为皇太极所喜爱的天启皇帝死了,这确是个坏消息;接着是崇祯上台,那个也为皇太极所喜欢的魏阉完了;更不妙的是,那个年轻的崇祯致力于改革,种种措施让满人为之不安,这绝对是个坏消息;最后,皇太极发现自己的老对手袁崇焕又来了。     有很多人说,皇太极怕袁崇焕,后来的己已之变,就是袁崇焕迫得皇太极狗急跳墙孤注一掷的,这种想法----很幼稚!皇太极为什么会怕袁呢?一支连攻势也没有的军队又何惧之有?参考一下辽东明满双方的实力对比,袁在最高峰之时所能统领的军队---在锦宁一线--也不过只有七万五千人,皇太极怕这些?皇太极根本不怕袁,他确是有所惧,但他所畏惧的不是袁崇焕,而是崇祯,准确地说---皇太极畏惧的是一个重新振作的大明!     皇太极希望看到的是一个衰竭的大明---这对于满人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满人怎么个飞速发展法—都不存在可以拥有超越大明的国力的可能--满人的科技-人口-文化-经济,根本是不足一提---唯一拿得出手的军事实力—这也只体现在局部的优势--整体上的差距是明显的—大明拥有几乎无穷无尽的兵源—而满人经历了十年征战之后已是筋疲力尽兵源短缺。一直以来,满人的发展都取决于大明的君昏臣奸,而如今,皇太极将要面对的是一个力图振作的大明—一个励精图治的年轻皇帝。还记得蒙古人的下场吗?经历了永乐大帝的梨庭扫穴后,蒙古人的四崩五裂一直维持三百年,直到现在或以后也看不到有望统一的可能。莫非好不容易得到统一的女真族也得面临如此的境地吗?这正是皇太极的忧虑所在---一个中兴的大明会放过他们这些叛逆之徒吗?那将是亡国灭种的厄运。   
  大明国内众多的问题也不是一年半载所能解决的,崇祯需要时间,大明需要数年的缓冲。皇太极深刻地明白这一点,这也是满人唯一的机会,他要把握好这一切,打断崇祯的复兴计划,敌人的衰弱便是自己的强大。正因为如此,皇太极不顾亲信大臣的极力反对,不顾所面临的种种困难,密谋策划南下征明。     后来的事实证明了皇太极的判断是正确的。通过己已之变,皇太极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在大明内部最需要平稳正处于革新的脆弱时刻---满人通过军事打击—重新把大明打回了原形,这对于大明是灾难性的。     延绵大半年的战事;高额的军费支出;修补残破的蓟镇诸城;重新训练军队;大量铸造兵器火器;安置因兵祸而流离失所的百姓……仿佛一夜之间,崇祯面对着的是绝望。好不容易才有所好转的国家财政面对着大量的必要的支出---已是破产。迫于无奈之下,崇祯也只好加赋---这有违他的初衷---但他别无他法……当崇祯变为“重征”之时,这个帝国的命运已是无可挽回。崇祯三年,崇祯帝下旨加增辽饷。这可能正是皇太极所期待的,他又赢了一个回合!     首先增加的是田赋,由九厘增至一分三厘,全国加征合银6679208两(20),是加增份额最重的,这说明了作为封建社会最基本的承担者——广大农民以及一部分中小地主,是最大的受害者。接着加增的是杂项商税与盐课税,商税增至2010215两(20);盐税增至9398500两(20)。最后是关税,336000两(20)。整个辽饷增至两!(20)关税盐税商税的加征对象是工商业者,这种加增不是以工商业的发展和繁荣为前提的,而是一种国家暴力的掠夺,其结果只能造成工商业的凋零,而且商税和盐税的加重,必然使物价上升,最终的受害者还是老百姓。辽饷的加派,不但使农民和手工业等广大百姓的生活状况恶化,同时也威胁着众多的中小地主和工商业者的生计,引起他们的严重不满,一场新的社会危机正在形成。也成为了即将到来的明末农民大起义爆发的重要原因。   1) 朝鲜《李朝实录》3284页
  (2) 《熹宗实录》天启六年十二月,辽东巡抚袁崇焕奏言:
  奴遣方金纳,温台什二夷奉书至臣,恭敬和顺,三步一叩,如辽东受赏时。书封称大人,而犹书大金字面,一踵老酋故智,臣即封还之。潜侦其意,则深悔奴之悖逆,来文差误者。窃念兵连十载,中空外竭,鬼怨神愁,乘此逆夷厌兵之时,而制其死命,俾不得再逞,以休息天下……
  (3) 《三朝辽事实录》天启六年十二月,辽东巡抚袁崇焕奏言:
  奴酋要三路出兵,一往三岔河;一往黄泥洼;一往红罗山。我兵固守如铁桶,而以精骑为奇游,备贼败归截击……
  (4)&两朝从信录&卷三三, 辽东巡抚袁崇焕仰仰遵明旨飞报军情疏曰:
  随奉明旨云云,该臣看得夷兵东犯朝鲜,臣久已知之.
  (5)《啸亭杂录》下 卷十 ( 清·杨涟 著 )
  ◎毛文龙之杀
    袁崇焕之杀毛文龙,其事甚冤。世儒以崇焕后死可悯,故尔掩饰其过,至谓毛文龙果有谋叛诸状,非深知当日之事者也。文龙守皮岛多年,虽有冒饷、抗据诸状,然其兵马强盛,将士多出其门,本朝佟、张二将尽为彼害,使留之以拒大兵,不无少补。崇焕乃不计其大事,冒昧诛之,自失其助。遂使孔定南诸将阴怀二心,反为本朝所用,此明代亡国之大机。岂可因其后日之死,乃遂掩其过也。或曰毛文龙尝求陈眉公继儒作文,陈邀以重价,毛靳不与,陈深恨之,乃备告董文敏,言毛不法专擅诸状。董信之,崇焕为董门生;任辽抚时尝往谒董,董以陈语告袁,袁故决意为之。然则明代之亡,亡于善书者手也。
    (6)《熹宗实录》卷八十四。兵部尚书王之臣又复巡抚辽东袁崇焕言。
  (7)《熹宗实录》卷八十二。天启七年四月塘报。
  (8)《三朝辽事实录》天启七年三月
  兵部塘报:
  奉圣旨:奴兵东犯,朝鲜必不能支,若鲜折入奴,则奴势益张矣!着马上差人,说与宁远抚臣,乘奴远掠巢虚之时,挑选关宁精锐,择智勇之将,轻兵直捣,大兵陈河续济,以牵奴后,而予属国之急!
  (9)《熹宗实录》天启七年四月塘报。
  (10)《熹宗实录》天启七年四月塘报。巡抚辽东袁崇焕疏奏
  (11)满清的兵力情况:
    八旗制度本以五五制为基础的,但后来满人人口增多,打破了五甲喇为一固山(旗)的建制,但甲喇仍是由五牛录为建制。
  公元1635年(崇祯八年,)时,满军八旗共有牛录270,总计兵力为81000人;
  公元1642年(崇祯十五年)时,满军八旗共有牛录319,总计兵力为95700人;
  二, 蒙军八旗:
  公元1635年(崇祯八年)时,蒙军八旗的组成为:
  1, 正黄旗,旗主阿岱,兵力1356人;
  2, 镶黄旗,旗主达赖,兵力1425人;
  3, 正红旗,旗主恩格图,兵力800人;
  4, 镶红旗,旗主布亦岱(额附),兵力为1016人;
  5, 正白旗,旗主伊拜,兵力8090人;
  6, 镶白旗,旗主苏纳(额附),兵力960人;
  7, 正蓝旗,旗主武赖,兵力860人。
  8, 镶蓝旗,旗主瑚什布,兵力913人。
   合计:15420人。
  在丁卯年,满人的正规兵力只能是比上述数字更少。
  《两朝从信录》卷三十三,天启七年三月塘报,登莱巡抚李嵩奏言:正月十四,奴兵八万余众犯抢。
    (12)《两朝从信录》卷三三,辽东巡抚袁崇焕仰仰遵明旨飞报军情疏曰:
  臣已发水营都司徐永曾先出,张斌良继之,汪翥劲后,各舟二十只,兵士合五百人。……
  (13)《三朝辽事实录》卷十七,辽东巡抚袁崇焕奏言
  (14)《三朝辽事实录》卷十七
  (15)《三朝辽事实录》卷十六。
  辽东经略王之臣奏疏:
  年来奴酋求和于西虏,而西虏不从;屈服于朝鲜,而朝鲜不受。一旦议和,彼必离心,是益敌以自孤也!近日,都官过通令处,虏鞭其背云:“汝汉人全无脑子,终日只说我等不助兵,汝却驮带许多金帛,着喇嘛替他吊孝求和,反倒教别人与他为仇,我等不如也投顺罢了。”
  据此,我将何辞应之?……
  注:虏指蒙古人;奴指满人.
  (16)《熹宗实录》天启七年三月塘报。巡抚辽东袁崇焕奏言
  (17)《熹宗实录》天启七年正月塘报。
  巡抚辽东袁崇焕奏言:……今山海四城鼎新,重关累塞,又修松山等处扼要城池。……
  另外义州也在袁的控制之下:
  天启七年五月塘报,巡抚辽东袁崇焕奏言:……山海前屯中后中右,今已坚雄如前日之宁远,日且进而大凌,锦,义矣,何虑关宁?……
  (18)《满洲旧档》
  (19)《熹宗实录》卷八十四,辽东巡抚袁崇焕奏言。
  (20)《明史研究论丛》第二辑226页,《熹宗实录》卷十七卷二十九卷四十二;《明史》卷七十八;《崇祯长编》卷三十八;毕自严所写《度支奏议》新饷司六;《皇明世法录》卷三十四,三十六
  乱世须用能臣,崇祯周围的多是酒囊饭袋。  东林党表现一般,温体仁等更是等而下之。  洪承畴可以一用,不过并没有进入决策圈内。    崇祯下不仅是溃烂的官僚体系,还有无能的军事系统。从1618年到1644年,二十余年明军面对后金军,在野战中见不到丝毫进步。军事应该是自适应系统,从失败中吸取经验,对不同的敌人要调整自己的战术策略和武器装备。戚继光为一代名将,就是针对倭寇改进了军事体制、阵法和武器。而面对后金军,明军自始至终没有做到这点。
  天启7年(1627)十二月十六望日,月食。  依照传统习惯,每当遇到日食、月食,皇帝都应该对自己的统治情况进行一番反省。  崇祯帝即位未久,还没有什么值得反省的地方,但他仍然为此发布了一道上谕。    上谕中说:“朕披阅史籍,见到古代帝王,无不以敬天恤民为第一要义,而其中的要点又在用人、理财、靖乱、护民。……近来高官布满朝廷,而山野遗贤却未被任用;各衙门散官冗吏贪漤无能,白白耗费民脂民膏。裁减冗员,澄清吏治,岂能不极力讲求?加派赋税是迫不得已,而有司却敲骨吸髓以充实自己的私囊。因此保护百姓,宽刑省罚,洁己爱民,责任在于循良官吏,怎样选择,才能让百姓解脱困厄?目前东西战报频仍,战守之策毫无定谋,致使师老饷乏,了无成效,如何筹划才是御敌之道?况且民穷而灾荒不绝,官劣而法度败坏;大臣畏惧谗言不愿实心任事,小臣观测风向有意制造混乱。这些情况每一条都足以引起上天的不满。你们九卿科道诸臣,一定要忠诚秉公,各陈所见,如果可以安民察吏、富国安边,朕将采纳实行。诸臣也要痛改旧习,共励公忠,以副朕侧身修行的实意,不可以虚文塞责。”  【见孙承泽《思陵勤政纪》,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第1页。】      这道上谕对当时的国情、政情,  全面很得要领的。明帝国在经过魏忠贤和阉党们糟踏了几年之后,如同害了一场大病,行政混乱,吏治腐败,民穷财匮,边防危急,要着手把这个五痨七伤的老大帝国治理得健康兴旺,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刚刚走上政治舞台的崇祯帝是一个聪明又自信的年轻人,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决心要完成一项前所未有的伟业,让在崇祯纪元前夕的这道上谕,正是他拨乱反正的一个施政纲领。   崇祯怎么会知道他17年后的结局呢?  
     look_hc 前面说的还有些道理,到后面的补充血液什么的就完全是在胡扯了.     你干脆遗憾中国没有彻底灭亡好了.     没狗屁补充血液,整个民族换了血,民族就已经不存在了,还有一个,所谓的狼的传人的游牧民族,那一个在今天过的比较好?无非是苟延残喘罢了,  ---------------------------------------------------------------  我们不要感情用事去评价一个朝代,清朝作为一个近300年的朝代,和汉、唐、宋、明并列,难道就那么不堪?  我们来看看清的民族制度    相比于汉族朝代,清的民族政策有几个优势。  一是没有大汉族主义,能够平等的对待其他民族,这体现在对蒙古的政策上,清朝通过满蒙通婚制度,使得蒙古贵族利益被牢牢地绑在了清朝身上,这在后来外蒙独立时,内蒙的绝大多数贵族选择了留在中国。我们为昭君出塞感动赞扬了上千年,可是满清有着无数个昭君出塞,大批的满族皇室格格出嫁蒙古贵族,这一点做得不比汉族王朝强吗?大家以为满族皇室公主出嫁到大漠,会是兴高采烈吗?他们的父母会舍得吗?但是这条制度实行了整个清王朝。这也是今天内蒙没有独立意识的一个历史原因。  二是没有汉族的华夷之分,所以清皇帝能成为西藏佛教的菩萨,让一个汉族朝代,可能做出这样的事情吗?怕是立刻被那些文人骂的狗血喷头了吧。清采用的金瓶掣签制度延续到今天西藏活佛还需要得到北京认可才生效。  三是没有受到汉族的仁义的束缚,新疆的准格尔部被屠杀灭绝,使得新疆得以长期和平,这是换个汉族朝代是不可能干出来的。  最后满族本身,从康熙开始,要求满人习汉文写汉字,全面汉化,看看今天中国人面对英语的态度,对英语4级的谩骂,大家能想象到满族这样完全放弃本族文化投入汉文化的决心吗?  清亡后,国民政府接收西藏、新疆、蒙古、东北4大块少数民族聚集地,能没有多少抵抗而轻松统一,这里没有清朝的功劳吗?  说清朝奠定了今天中国的版图,不是没有道理的。  虽然从民族感情上,大家可能难以接受和认同清朝,但是也不能把中国2000年儒家文明的糟粕全归到清朝身上,更不能假设如果是一个汉族王朝,在面对晚清那样的局面就能做得比清朝更好。  闭关锁国不是清朝开始的,清不过是延续了明的做法而已,而中国人的大中华意识、瞧不起番邦夷人的心态更不是满人带来的。    去煮酒看看一篇关于金瓶梅的帖子吧,金瓶梅就是一幅晚明的社会政治文化的真实写照,大家通过金瓶梅能想象到那时的社会是如何的礼乐崩坏,如何的道德沦丧,如何的贪污腐败清的政策在明的基础上有所收缩,趋于保守,也是在吸取明亡的教训,期待清朝能自主发明一套自由民主科学出来,不是强人所难吗。
  没有受到汉族的仁义的束缚,新疆的准格尔部被屠杀灭绝  ------------  还有外逃到东南亚的几千万苗族
  如果崇祯象清朝那样 动不动就收几千万几亿的税收  如果崇祯想康熙那样 对流寇决不容情 而不是把李自成和张献忠一再放生  如果…………
  崇祯为庸儒所误。。。
   相比于汉族朝代,清的民族政策有几个优势。    一是没有大汉族主义,能够平等的对待其他民族,这体现在对蒙古的政策上,清朝通过满蒙通婚制度,使得蒙古贵族利益被牢牢地绑在了清朝身上,这在后来外蒙独立时,内蒙的绝大多数贵族选择了留在中国。我们为昭君出塞感动赞扬了上千年,可是满清有着无数个昭君出塞,大批的满族皇室格格出嫁蒙古贵族,这一点做得不比汉族王朝强吗?大家以为满族皇室公主出嫁到大漠,会是兴高采烈吗?他们的父母会舍得吗?但是这条制度实行了整个清王朝。这也是今天内蒙没有独立意识的一个历史原因。  ________________  汉族政权从来就没有法律规定汉人就高人一等,但只要是胡族政权,从来就把治民分成三六九等,到底谁有大“X”族主义?不要把自己干的事硬栽到汉人头上。      二是没有汉族的华夷之分,所以清皇帝能成为西藏佛教的菩萨,让一个汉族朝代,可能做出这样的事情吗?怕是立刻被那些文人骂的狗血喷头了吧。清采用的金瓶掣签制度延续到今天西藏活佛还需要得到北京认可才生效。  ——————————唐太宗也曾为天可汗,后世只有赞颂,没有漫骂。        三是没有受到汉族的仁义的束缚,新疆的准格尔部被屠杀灭绝,使得新疆得以长期和平,这是换个汉族朝代是不可能干出来的。  ——————————这个的确是汉人的一大缺点,今日当效法之,将跳得最高胡族彻底屠灭好不好?
使用“←”“→”快捷翻页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明末崇祯改革小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