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原因会影响创新吗

人口老龄化可能带来五个好处
    日本和美国专家很早就宣布各自国家进入老年化国家行列,美国还把在年出生的一代称为新一代“老年潮”,但正是这群人创造了美国的经济奇迹。日本是公认的老年化国家,而其创造力仍然引领世界潮流。中国老龄化进程确实开始于一个较低的收入水平,但在这个进程中中国经济的增速远比发达国家快,而且中国仍有大量空间通过资金技术积累或引入、培养高素质人才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因而中国在老龄化进程中仍会逐步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环球科技》刊文说,人类寿命越来越长、孩子数目越来越少,这种现象在全球正变得越来越普遍,直接导致人口的老龄化。一般而言,发达国家的预期寿命以每年延长三个月的速度增长,且在许多欧洲国家和其他一些发达国家,生育率甚至已经降至人口置换率以下。  迄今为止,针对人口老龄化的学术讨论绝大部分都聚焦在它存在哪些潜在问题上,包括其对养老金制度、对经济发展及对医疗保健费等的挑战。而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上最新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人口老龄化及它所带来的社会结构的变更,或许对社会也有积极的一面。  该项研究由来自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的研究员埃尔克·罗辛格(Elke Loichinger)与德国马普研究所以及华盛顿大学等机构的研究学者合作完成。罗辛格提到:“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人口老龄化,弄清它的积极和消极影响都是十分必要的。”  德国处于人口结构转型的后期阶段,目前人口出生率约为每个妇女1.4个孩子,人类平均年龄排名世界第二,因而研究员们选取德国作为本次研究的个案。结合其他人口因素,研究者们得出了五个人口老龄化可能带来的好处:  生产力提高:虽然人口老龄化可能会导致劳动力减少,但劳动者教育水平的提高可以通过生产力的提高,部分弥补这种劳动力的减少;利于环保:年龄结构的改变和人口规模的缩小,可以减少能源密集型产品的消耗,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与年轻一代分享财富:随着预期寿命的延长,一般来说人们继承财产的年龄也会越来越高,而且他们很可能会拿出部分遗产作为退休基金,或是在子女成年时在经济上给他们提供支持。此外,由于家庭子女越来越少,参与遗产分割的人数也就相应减少,这样一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平均每人所得也就相应增多了;越来越健康:人们活得越久,也说明了他们保持健康状态的时间更长。研究结果预计,到2050年时,德国人一生中平均有80%的时间是处于健康状态的(目前是63%);生活质量提高:研究表明,休闲娱乐、工作事业与家庭事务之间的关系在不久的将来将发生改变,如人均闲暇时间将会增加。  尽管该项研究主要在德国开展,但研究结果对很多其他老龄化社会群体也是适用的。罗辛格表示,“其他国家的具体情况决定了这些结果之间的联系。例如,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基本上是全球性的,而且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也变得越来越好。根据一个国家在人口结构转型过程中所处的阶段,上述关于遗产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分析结果也可推广到其他国家。”  在人口老龄化现象蔓延至世界各国之际,这项研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罗辛格称,“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程度和预期都超出了以往的观察结果。由于这种发展不曾有先例,所以也还没有制定出应对计划。”●相关链接“未富先老”没那么可怕  刘志勤在《环球时报》刊文说,舆论一般认为“未富先老”是中国面临的巨大挑战,不少专家由此还提出推迟退休的建议,引起热议。笔者认为,中国目前“未富”是真,而“先老”则有“过谦”之嫌,何况“未富先老”并没有那么可怕。  细观百年来的世界经济强国发展史,人们会发现一个相似处:经济越发展,老龄化问题越会成为公众关注的重点。原因不难理解:老龄化问题既是实际存在的社会问题,也是社会利益集团争相利用的工具。然而,中国刚刚由一贫如洗的穷老大,变身为名义上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国家财富还没有变成全民可分享的幸福,由此而论,中国人“未富”是真实的,但中国还不属于“先老”的国家。  人的年龄段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婴幼儿、青少年、中年和老年。如果每一个部分占有总人口的25%左右,就不会产生老龄化或青少年比重过高问题。有专家在上世纪末提出,到2025年中国的老年人将占总人口的20%左右。这个估计其实并非中国“先老”的预言,因为这个比例是合理的。由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中国老年人在逐年增多,但是仍在自然发展规律的允许范围之内,也是在社会资源可承受的范畴之内。人口发展离不开平衡,可以肯定,任何一部分人口的比例失衡都不是幸运之兆。  目前有人认为,过多的老年人是社会负担,将拉经济发展的后腿,是影响生活质量的原因之一。这种看法不仅片面,而且有害。日本和美国专家很早就宣布各自国家进入老年化国家行列,美国还把在年出生的一代称为新一代“老年潮”,但正是这群人创造了美国的经济奇迹。日本是公认的老年化国家,而其创造力仍然引领世界潮流。由此可见,老人多与少不是影响国力的主要因素,而是促进社会和谐、繁荣的平衡力量。中国老龄化进程确实开始于一个较低的收入水平,但在这个进程中中国经济的增速远比发达国家快,而且中国仍有大量空间通过资金技术积累或引入、培养高素质人才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因而中国在老龄化进程中仍会逐步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因此,为确保所谓的“未富先老”不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保护好涉及亿万人的社保养老资金。在这个问题上,来不得半点“金融创新”或胆大妄为。特别要反对借口保值增值而把社保养老资金变成高风险的理财工具。欧债危机的原因就是有些国家的政府未能替老百姓管好社保资金或挪作他用,负债累累,引发债务违约危机。中国不能重蹈覆辙,保护社保资金安全和保护粮食安全同等重要。我们应当把精力放在大力发展经济、公平利用社会资源、使人民真正享受国家富裕的成果上。而这种成果的体现正是要保证人口的两头群体(婴幼儿和老年人)享有足够的保障。的这篇博文被推荐到此博主被推荐的博文:
人口老龄化毒害中国创新能力
&&& 梁建章
【8月28日,斯坦福大学经济政策研究院、人文经济学会、搜狐财经和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联合举办“2014人口与城市化发展论坛”。以下为我的主题演讲发言。】
谢谢各位。首先我讲下我们这个会的一些情况,会议酝酿其实已经有了一段时间。一年多前,最早我跟贝克尔教授(注:加里·贝克尔,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一起想来举办这个会议,可惜很遗憾,贝克尔教授在几个月前去世了。他当初一直非常关心人口问题,尤其是关注中国的人口问题。大家都知道,贝克尔教授是人力资源理论的创始人,他的一些观点非常适合现在的中国人口经济的情况,这个会议也是对他的一个纪念。
我最早开始研究人口经济,就是因为在斯坦福毕业以后获得了贝克尔教授的指导,从而针对创新创业和人力资源这个话题进行研究。如果贝克尔教授在这儿的话,我想他肯定会发表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理念。他认为经济的发展最根本的是人力资本,这个观点现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人力资本既包括教育,也包括人口,其中人口是数量上的规模。中国经济现在整体上处于投资过剩的状态,很多领域内的产能也是过剩的。但在对于人力资本进行投入这方面,反而是最缺乏、最不够的。中国对教育的投入比在全世界范围内处于低位,我们可以看到,城市的学校在减少,农村的学校也在减少。一个国家如果要长期保持旺盛的竞争力,显然离不开人力资本方面的优势。如果这个国家的学校在减少,尤其是小学、中学都在减少的话,这肯定不是一个很好的状况。所以大家在研究中国经济时,最需要关注的其实是中国人力资本的状况,今天我的话题,主要就是讲讲人口跟经济的关系。
我们先看看世界生育率的情况。从这个图上可以看到,整个世界的生育率在大部分高收入甚至中等收入国家已经降到了中低水平以下,也就是2.0以下。除了非洲还有一些高生育的地方,其他的地方基本都降到低生育率以下。世界上的总人口会在2050年到2100年达到一个高峰,之后世界人口也会逐步下降。
为什么生育率会经历一个下降呢?因为在工业化过程中,收入增加会导致一些因素的出现,而这些因素都会导致生育率下降。如果一个国家中同时有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那么发达地区的生育率也会比较低。从时间角度来看,任何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会伴随着生育率的降低。
从这个图上来看,上面那条线是低收入国家,最下面那条线是高收入国家,不论是高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还是低收入国家,他们的生育率在过去几十年都经历一个下降的过程,低收入国家当然会晚一些,高收入国家会早一些。
中国也不例外。在计划生育实行的时候,中国的生育率已经开始下降。当然计划生育实行以后中国的生育率下降得更快。到2010年的时候,人口普查结果得出了一个非常令人担心的数字,中国生育率已经降到了1.18。即便考虑到可能存在漏报的因素,那么实际生育率最多也就1.3左右,这在世界范围内是最低的。如果单独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为例,那么当地生育率降到了世界上最低的0.7左右,也就是一对夫妇生0.7个小孩。这个生育率如果出现在某一个国家,那就意味着过不了几代人就会消失和灭亡。
现在的问题是,中国的生育率未来会达到多少?我们一直提倡要完全放开生育,所以就要研究一下,放开生育之后的生育率会到多少?包括还要对此分析,研究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生育率降低。
在我看来,目前和未来导致中国生育率下降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第一是养老福利。随着社会福利包括养老金的提高,现在生小孩已经失去了从前养儿防老的动机。现在既然不需要养儿防老,那养小孩的成本可能是你自己负担,但是养出来的小孩成年工作后产生的税收,却是养所有社会上的老人。所以要是这样来算账,生小孩在经济上恐怕是不合算的。这是为什么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的提高,人们的生育率也会随之下降的原因之一。从未来趋势来看,中国的社会福利也会逐步跟发达国家接轨,所以生育率不可避免地也会持续下降。
第二是现在养小孩的成本越来越高。关于这个问题,各个国家的情况还不太一样。中国的特点是家长对于小孩的质量特别重视,所以在九年制教育之外,还会额外请家教或者进行精力、财力上的投入,要求不让小孩输在起跑线上,这就使得中国夫妇觉得承受不起培养多个小孩的开销。当然,其他国家也注重小孩的培养,但东亚人尤其是中国人对小孩的抚养更注重质量,所以中国人的生育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更加会是一个负担,于是生育率也就比其他国家更低。
第三是中国女性职业发展水平。和其他的国家比,女性生育除了生小孩的直接成本之外,还存在一个机会成本,因为女性往往因为生育而停职几年,这会带来职业发展受阻或者工资降低等一系列不利情况。跟世界上其他国家比起来,中国女性无论教育水平还是参与工作程度都相对较高,所以从女性机会成本的角度来讲,中国的生育率也会比其他国家更低。
第四是“剩女”的问题。由于城市里面的各种观念,有相当一部分女性情愿单身也不愿意下嫁。在这方面,中国跟其他发达国家有点不一样,一般女性不太愿意“未婚产子”,不会出现像北欧国家或者美国那么高比例的“单亲妈妈”。所以由于剩女的原因,中国的生育率会更低。
由此可见,无论从任何一个角度来进行研究,中国未来的生育率前景都要比其他国家更加悲观。
我们再来看一看实际的数据。横轴是人均GDP,纵轴是生育率,上面每一个点就代表一个国家。图上能看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也就是随着收入的提高,相对应的生育率会不断下降。如果单独看东亚国家也就是那些红点,那么在同样发展水平的前提下,越南、中国、韩国、日本等东亚国家的生育率更低。我刚才说的那几个因素,其实说明了为什么东亚国家的生育率会更低。如果继续比较这几个因素,还会发现中国的生育率可能比其他的东亚国家还低。比如华人在欧美发达国家作为少数民族,他的生育率比起其他种族要低。再来看看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香港、台湾等地区,它们的生育率也比日本、韩国还要低。
就算中国完全放开生育限制,如果按照上述图表所反映出来的数据对应关系,以中国现在人均收入1万美元左右的水平而言,完全开放政策背景下的生育率也不会超过1.5。而且未来随着城市化的提高,生育率还会更低。
我刚才讲北京、上海生育率只有0.7,而二线城市普遍低于1,或许有人会说,与此同时还有大量农村人可能会生很多孩子,从而拉高整体生育率。其实这是在没有深入研究情况下很容易产生的一个错觉,因为现在有大量来自农村的年轻人也生活在城市里,他们面临的抚养小孩的压力或者是购房压力、职场机会成本等等问题,跟城市人大致相仿,所以他们的生育意愿在受到这些因素的制约之后,实际生育的小孩也不会太多。比如现在要是调查中国人普遍想要几个小孩,答案大概只有1.8左右。这个数据听上去似乎不算很低,但在生育的问题上,主观意愿和客观结果往往会有很大出入。比如日本人普遍想要2个小孩,但实际生育率只有1.3左右。
我们身边还有一个最直接的证据,也就是自从允许“单独二胎”之后,最近半年从各地汇总的申请数据。以前曾有一些人口学者杞人忧天地表示,假如中国完全放开会导致很大一批人补生。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在放开二胎半年以后,又有多少符合条件的夫妻来申请呢?只有3%!一般来说,刚刚放开的时候,它的申请会是最多的,因为很多年积累的还没有生育二胎的父母,会想着在政策放开后趁年轻时早点生,所以刚开始时会有“补生”的效应,但这种效应会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步递减。但是在过去大半年时间里,却只有3%的人申请。如果这个数字我们把它放大到5年而且假设这5年里没有递减,那最多也就是30%的人想要生。可见不要说现在符合条件的人不会生,就连以前不符合条件的人也不会大规模地补生。这种局面非常令人担心,中国人口现在虽然总数还增加,但未来老龄化程度会越来越高。
再来看看中国的人口结构。上面一个图是2014年的人口结构。中国之所以新出生的人口还是能够维持在1500万、1600万左右,要比1980年代平均每年生2500万人的数据少了1000万人,降低了40%。之所以还能维持1500万这个水平,因为我们现在的育龄夫妇主要是处于相对生育高峰的“80后”。但从人口数据来看,“90后”的人数要比“80后”少了将近30%。未来等到“80后”过了30多岁接近40多岁时,就需要靠“90后”来实现生育数据。在现有生育率维持不变的情况下,中国每年的新出生口数量在未来十年里会快速下降。真要是出现了那一幕,到时候我觉得哭都来不及。
所以,现在要趁数量庞大的“80后”还有生育能力的时候,必须尽快调整生育政策。以前有人认为“80后”这么多的人群会带来一个生育高峰,可是这个生育高峰目前并没有发生,这个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警觉。因为当这部分人相继步入40岁以后,中国的育龄人数会急剧下降。
刚才我们已经讲了人口减少的一些坏处。那人口减少有什么好处呢?对于这个问题,也有不少人存在严重误区。有人认为只要人口减少,那么人均资本就会增加。但我们知道,人口对于人均资本不会产生长期影响,因为人既创造了消费,也创造了资本,通过人的投资或者储蓄会创造资本。所以长期来说,人的资本积累跟人口多少没有关系。同样的道理,人口减少对就业也没有好处,人既是就业者,也是就业机会的创造者。至于自然环境跟城市拥挤方面,等会儿有几位学者会更多详细的论述。
人口减少的坏处,我跟大家简单总结一下。昨天有的学者也讲到计划生育的另一个负作用会导致性别比失衡,造成中国男孩比女孩多很多,导致未来会有很多光棍。还有养老负担的加重,会导致未来不得不加重税收或者是减少养老福利。除此之外,我还想着重讲一讲人口减少对人力资源方面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规模上的减少,人口规模减少导致人才集聚效应的减少,另一个是年龄结构对创新创业活力的削弱。
未来可能会有大量工作用机器来代替人力,所以有人会问,那时人的数量还重要吗?但大家要知道,机器也是人类造出来的。未来世界上有两个国家,一个是造机器的国家,一个是用机器的国家。而造出机器的前提,是国家具有足够的创新能力,这也会成为决定国家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
如果画一张图,纵坐标是创新能力,横坐标是人均收入的话,那中国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它的创新活力是弱的。发达国家在最上面的圈里,最大的圈是美国,中国在这么一个圈里,下面一个圈是印度。中国的创新能力比发达国家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在同样发展水平的国家里面还是非常强的。这个为什么很重要呢?如果它的创新能力是领先于它的人均GDP的话,它未来的增长就会更快,所以中国有很强的潜力。我们看一些相对弱的国家,这个圈里面,它的人均收入虽然很高,但是它的创新能力显然不足,不如像中国这样的国家,这些国家往往是拉美国家,它们的增长潜力会比较弱。
中国的创新能力为什么这么强呢?其实跟它的人力资本非常有关系。百万人研究人员的数字,中国现在增长非常快,已经远远超过巴西、墨西哥这样的国家。当然要是和发达国家比,那么跟韩国、美国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中国追赶的速度非常快。所以人才的规模效应还是非常明显的,也就是说100个人的人均产出效率是10个人的超过10甚至20倍。因为当更多的人进行聚集时,他们会因为互相交流而产生更多的思想火花,硅谷就很明显,身处那里的高科技人才更容易跳槽或者创业,因为他在人才集聚的环境下会拥有更多的机会。
另外,我最近在做的研究还包括人口的结构效应。年龄结构可能对创新创业的活力有比较大的影响。一个年轻的社会或者年轻的公司,它的活力更高,或者单个年轻人的活力更高。我们刚才讲到将来不得不去延长退休年龄,证明工作年龄人口的结构老化非常快。现在的公司里面,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会成为最常见的人群,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来公司里面可能就是四五十岁甚至五六十岁的人们成为最大人群。在这样的环境中,年轻人无论晋升机会、话语权还是掌握的社会资源都会下降,并导致创新和创业的火力下降。
我们看一下日本的例子。日本1990年代以后开始老龄化,而且加剧得很快,导致现在老龄化非常严重。与此相对应,它的创新创业活力在90年代下降的很快。如果比较日本的高科技公司跟美国高科技公司的差别,会发现美国高科技公司大多在最近几十年由很多年轻人创办出来,而日本的高科技公司基本上是几十年前甚至二战之前创办,而且当初的创始人基本上很少健在。日本经济目前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就是严重缺少创新型企业或者新的企业。从统计数字可以看到,日本的年轻人创业活力非常弱,日本年轻人创业活力甚至不如五十岁人的创新活力。
不光可以看日本,还可以看一些其他的国家。我分析了几十个国家,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如果仅仅看发达国家,有一个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人口越年轻,它的创新能力就越强。
再过10年、20年,中国老龄化程度会跟现在的日本非常相似,而且以后会更加严重。到时候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会对我们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其中蕴藏的风险非常大。而我们今天的发言,是不是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看看世界上其它的很多国家,当它们的生育率降低到中国目前水平时,都会感到非常担心。在这样的水平下,其它国家都不可能再去执行任何限制生育的政策,绝大多数国家都完全放开甚至鼓励生育。其实,这也是中国目前应该做出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我上面所描述的那些非常令人担心的情况。
&&& 谢谢大家。
===============================================
推荐两本书:、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人口老龄化,这三个行业或迎来新的机遇
内容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让阅读,丰满人生  21君:在中国人口结构转型的过程中,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和企业家之一的梁建章写了一本必读的书。他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读者描述了中国的人口结构及其对国家和人民的意义。  明天,6月11日,是中国人口日,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人口模式的变化与经济发展之间那些扯不断的联系吧。  本文节选自《人口创新力:大国崛起的机会与陷阱》  编辑丨陈思;实习生丨宁鑫  人口政策将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马云  题记  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经济发展受惠于人口红利。未来,整个世界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严峻考验,经济发展也将会遇到诸多挑战,但是,仍有一些行业或得到新的发展机遇。下面我们就来一看究竟吧?  01  娱乐旅游业  娱乐业和旅游业是朝阳产业,因为它涉及人类的精神需求。人在物质方面的消费,比如食物、衣服和住房,会在达到一定程度之后饱和,但精神方面的消费仅受限于时间。  随着人们变得越来越富裕,越来越多的时间将会被用于娱乐消费和旅游活动上。此外,老年人将有更多的自由时间来从事这些活动。因此,即使人口已经老龄化,旅游业和娱乐业也将在整体经济中占据越来越大的份额。  旅游业的增长速度要快于娱乐业,因为把一个人从一个地方运送到另一个地方受制于物理规律,所以旅游产品相对来说更昂贵。  与此相反,数字娱乐产品可以变得非常便宜,因为数字产品几乎可以零成本复制,所以虽然数字娱乐会越来越多地占据人们的闲暇时间,但其总规模将增长缓慢。无论处于哪个年龄阶段,人们都将会有更多的时间和金钱消费于娱乐与旅游业上。  02  健康产业  在一个老龄化的社会中,医疗保健行业也将成为一个快速增长的行业,因为老年人的寿命更长,也将会花费更多金钱来进一步延长他们的寿命。  基因技术的最新进步,使得医疗保健成为最具活力的创新产业之一。美国的医疗保健行业在发达国家中是受到监管最少的和最昂贵的,同时也是最具活力和最具创新的。美国医疗保健行业已占到了其国内生产总值的20%,而且这一比例仍在增长。  对大多数国家来说,很大一部分医疗支出来自政府预算和公共养老金。一旦国家开始老化,持续提升的医疗福利费用,就将会给政府预算带来沉重的负担,而这一切只能依靠课以重税或延迟退休来缓解。  03  金融业  金融业的本质,是劳动产出跨时间交易。孩子从父母和社会那里借来财富,当他们成人以后,就以税收的形式偿还。政府从就业人群那里收税,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方面的最低保障。  在一个老龄化社会中,养老是昂贵的,政府可能会不得不降低养老金福利。因此,大多数人越来越多地需要依靠私人储蓄或者投资进行养老,从而导致老龄化社会的金融业更加繁荣。  如图3-3所示,在职业生涯的早期,人们通常会有贷款,也即负储蓄,因为他们需要借钱购买他们的第一套房子和抚养孩子。人们通常在中年的时候开始为退休而储蓄。人们的储蓄高峰的年龄一般会在40~60岁。  图3-3 收入、消费和年龄之间的关系  中国的迅速崛起和其独特的人口结构,对全球资本市场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在中国的出生人口数量线中有一个凸起,即所谓的中国“婴儿潮”,出现于年。在这些年份出生的人口,比接下来的20世纪90年代各年份多出40%。  年,中国平均每年出生2200万人口。相比之下,年,平均出生人口数量下降到每年只有1600万人。这种人口出生数量的变化,无论在绝对值还是在相对值方面,都是前所未有的。人口的年龄构成的变化,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赠书福利  本书从历史和世界的角度,用大量数据和最新的经济学理论,论证了人口与创新以及经济的关系。与传统的人口经济学观点侧重点不同,本书在剖析了人口对于环境、资源、财税等方面的经济影响之后,得出的结论是,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人口成为影响创新力的根本因素,也就成为经济发展动力的最重要的因素。本书详细分析了人口规模、人口年龄结构和人口地域分布对创新力的影响,也分析了各个主要国家在人口创新力方面的优势、劣势、政策的机会和陷阱。  《人口创新力:大国崛起的机会与陷阱》  作者:梁建章 黄文政  译者:李君伟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现在,21君给大家谋福利啦,免费送书!  如何获得?  在本期周末读书下面留言,获得点赞数前3名(点赞数需不少于50)的读者,同时,21君会在前三名以外挑选部分留言走心的读者,也免费赠送《人口创新力:大国崛起的机会与陷阱》一本!  为了给读者提供更多的机会,每四期连续赠书的活动中,同一位读者只能获奖1次(同一微信ID、手机号、地址均视为同一读者)  我们将在明晚的夜读中公布获奖名单哟~获得赠书的小伙伴记得按照时间留下你的地址,逾时不候喔~(所以点赞前3的截止时间是6月11日20:00左右哟~注:准确的时间以21君的截图为准)  21君  小伙伴们,你觉得人口老龄化会带来什么影响呢?什么行业会因此而迅速发展呢?分享一下你的看法吧~  
[精彩推荐]本目录推荐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中查看本页
Copyright (C) 读书网 www.dushu.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号-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