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尔定律的影响是什么是戈登61摩尔提出的吗

史上今日:日 戈登·摩尔提出摩尔定律
戈登·摩尔(网络图)
日,大名鼎鼎的芯片制造厂商Intel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Gordon Moore)提出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摩尔定律。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半导体制造工业的高速发展,导致了“摩尔定律”的出台。1961年,美国著名半导体厂商仙童公司推出了平面型集成电路。这种平面型制造工艺采用一种所谓“光刻”技术,只要“光刻”的精度不断提高,元器件的密度也会相应提高,从而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日,时任仙童半导体公司研究开发实验室主任的摩尔应邀为《电子学》杂志35周年专刊写了一篇观察评论报告,题目是《让集成电路填满更多的元件》。摩尔应这家杂志的要求对未来十年间半导体元件工业的发展趋势作出预言。据他推算,到1975年,在面积仅为四分之一平方英寸的单块硅芯片上,将有可能密集65000个元件。他是根据器件的复杂性(电路密度提高而价格降低)和时间之间的线性关系作出这一推断的,他的原话是这样说的:“最低元件价格下的复杂性每年大约增加一倍。可以确信,短期内这一增长率会继续保持。即便不是有所加快的话。而在更长时期内的增长率应是略有波动,尽管没有充分的理由来证明,这一增长率至少在未来十年内几乎维持为一个常数。”这就是后来被人称为“摩尔定律”的最初原型。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创新里程碑”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作者: 魏德勇
[责任编辑: 汪海伦]
摩尔定律,半导体第一章作业与思考题答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第一章作业与思考题答案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当前位置 & &
& 《自然》杂志:摩尔定律这次真的到头了!
《自然》杂志:摩尔定律这次真的到头了!
22:28:27&&出处:&&
编辑:上方文Q &&)
让小伙伴们也看看:
阅读更多:
好文共享:
文章观点支持
当前平均分:0(0 次打分)
[02-14][02-14][02-14][02-14][02-13][02-13][02-13][02-12][02-11][02-09]
登录驱动之家
没有帐号?
用合作网站帐户直接登录预言不准了 摩尔定律瓶颈突破还有戏吗|摩尔定律|CPU_凤凰科技
预言不准了 摩尔定律瓶颈突破还有戏吗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英特尔每隔两年对处理器架构进行一次升级,即“Tick年”实现制造工艺进步,而“Tock年”则实现架构的更新,从而实现每两年的一次发展,这也是摩尔定律的一个较为直观的展示。
芯片巨头英特尔公司日前在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文件中提到停止采用&Tick-Tock&处理器升级周期,转而更换为处理器研发周期三步战略,即制程工艺(PROCESS)-架构更新(ARCHITECTURE)-优化(OPTIMIZATION),这样一来,产品的升级及更新周期将大幅延长。 摩尔定律瓶颈突破还有戏吗 这一消息的公布引发了轩然大波,有些媒体将其视作摩尔定律(Moore's law)的终结,还有不少网友认为英特尔连牙膏也不愿意挤了,忽视消费者的利益只想坐着赚钱。 这两种看法从客观和主观上认定了技术发展的放缓甚至是停滞,但事实往往不只是表象这么简单。在提出50年之后,摩尔定律仍然有着一众拥趸,也足以见得其影响之深远。 不过虽然有部分媒体和消费者不看好,但是经过50多年考验的摩尔定律不一定就这样终结了。下面笔者就带您纵观CPU芯片的发展,来看看摩尔定律到底遇到了怎样的瓶颈,未来的发展真的像一些人所说的那样要没戏了吗? 两年翻番摩尔定律预测发展 其实提到电子产品的性能发展,很多朋友都听说过摩尔定律。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名为定律,但摩尔定律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定论,而是人为预测的一个发展的趋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英特尔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图片源自IEEE) 摩尔定律是由英特尔的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Gordon Moore)在1965年4月的《电子》杂志(Electronics)提出的,其核心内容为:集成电路上可以容纳的晶体管数目在大约每经过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 简单来说,就是说集成电路上的晶体管数量每过两年就会翻一番,也就是说,这一数字是呈指数级增长的,发展的速度会越来越快。
年台式电脑处理器性能拟合摩尔定律 (图片源自维基百科,注意纵坐标为指数增长,而非线性增长) 自从1965年以来,摩尔定律一直吻合电脑处理器中晶体管的数目,从最早的1958年的集成电路中一个双极性晶体管、三个电阻和一个电容,到2011年的处理器中超过了26亿枚晶体管,处理器性能在飞速提高的同时保持了较低的能耗,价格也在贴近消费者的水平,为我们提供了越来越好的体验。 摩尔定律体现在英特尔的处理器上,就是&Tick-Tock&的发展模式。&Tick-Tock&原意是时钟走过一秒钟发出的&滴答&声响,因此也称为&钟摆&理论。 英特尔每隔两年对处理器架构进行一次升级,即&Tick年&实现制造工艺进步,而&Tock年&则实现架构的更新,从而实现每两年的一次发展,这也是摩尔定律的一个较为直观的展示。 遇到瓶颈制造工艺技术受限 近期英特尔停止&Tick-Tock&发展模式被一些媒体解读为摩尔定律的终结,这一说法暂时还没有被多数人响应,但不能否认的是,CPU性能的发展确实遇到了瓶颈。 此前的2015年年中,英特尔承认其10纳米制造工艺延期,无法按预期在当年年底前实现量产,因此不得不延长14纳米Skylake处理器架构生命周期。一直高速发展的处理器&突然&慢了下来,并不是网友认为的那样,&英特尔连牙膏都不愿意挤了&。
CPU制造需要非常多的工序(图片源自tabloid) CPU的制造工艺,即在硅材料上生产CPU时元器件的连接线宽度在不断减小,经历了0.5微米、0.35微米、0.25微米、0.18微米、0.13微米、90纳米、65纳米、45纳米、32纳米、22纳米,到现在的14纳米,乃至以后的10纳米、7纳米,制造工艺在不断进步的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晶体管布局和更少的能耗。
CPU的制造工艺在不断提高(图片源自ayay) 进一步提升CPU制造工艺的难度在于,现有的材料和技术水平很难在更小的尺寸上布局元件,而且在更小的尺度下,一些器件就不能简单地以半导体元件的物理知识进行分析,还需要结合量子力学的理论,这样一来整个CPU的设计就会变得更为复杂。
CPU制造工艺很难再大幅提高(图片源自opengameart) 除此之外,考虑到原子的尺寸,一些器件或涂层的体积是无法缩小的,这样就进一步限制了处理器尺寸的减小,由于成本的限制也很难将非常精尖的技术应用到大规模量产中。 出路尤在硬件发展需多元化 这样看来好像摩尔定律正如一些媒体认为的那样要终结了,不过正如摩尔定律不是一个定论一样,硬件的发展也并不局限,仍然是有出路的。
CPU制造发展走向何方(图片源自cadence) 在2015年5月接受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在摩尔定律50周年之际的采访时,戈登&摩尔运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我无法预见下一个世代(芯片)的发展,在那儿我们仿佛遇上了一堵墙。而墙一直在后退(使我们有继续进步的空间)。我很惊讶工程师有如此的创造力,可以在难于突破的环境下找到新的出路。&
应用在22纳米处理器上的Tri-gate技术(右图,图片源自英特尔) 目前的CPU制造工艺还是主要注重于在平面上进步,而要突破摩尔定律的瓶颈可以依靠在深度(空间)层面上发展。借助3D布局,CPU的元件布局可以更加紧凑,元器件之间的连接也可以更为高效。 另外,目前受限于氧化硅层的厚度最小为1纳米,以后的发展可能会需要其他材料,也就是将栅氧化层替换为其他材料,例如英特尔就将氧化铪(HfO2)作为栅氧化层材料,未来也有可能采用其他材料进行优化。
CPU以外的空间也可以高效利用(图片源自chipworks) 此外,优化设计也是可以提升CPU性能的一个方面,现有的CPU空间利用率非常高,但是周围的地方却没有如此密集的元器件,如果能将这些空间合理利用,也可以将整体性能再度提高,不过和前者不同,这种方式可以提升的性能有限。 既然有这样的方法,为什么英特尔还是延长了处理器升级周期呢?有些是现有的技术不够成熟,无法应用在商业产品中;有些原材料限制使得制造成本过高,最终的产品零售价过高,不适合作为消费级产品;还有目前不适合量产的处理技术,需要发展完善之后才能让用户受益。
处理器还会不断发展进步(图片源自vortez) 从现在的形势来看CPU的发展放缓,但这并不影响技术的继续进步。遇到的瓶颈对大家来说都是一项挑战,相信我们也会坚韧不拔地努力下去,发展的脚步不止,也为我们带来更好的生活。当然,笔者的观点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果您有独到的见解,也欢迎和我们交流。
[责任编辑:马晓宁 PT007]
责任编辑:马晓宁 PT007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科技官方微信
播放数:5808920
播放数:299292
播放数:60213
播放数:303896
48小时点击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摩尔定律指的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