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秦朔朋友圈和冯仑当道,内容创业者还有春天吗

&我与吴晓波的第四段交集就此开始了&&|&秦朔朋友圈
我与吴晓波的第四段交集就此开始了&&|&秦朔朋友圈
日07时02分来源:
文/秦朔1那是26年前的事了。
复旦大学8613级的同学,毕业前夕举行了一次告别班会,其中最重要的节目是音乐诗朗诵《春夏秋冬》。四个男孩子写了四幕诵词,邱兵写《春》,洪兵写《夏》,吴晓波写《秋》,我写《冬》。记不得邱兵是不是生在春天,洪兵、吴晓波和我分别生在夏、秋、冬。
原谅我吧,竟然记不起四个朗诵的美丽的女孩子了,但徐琅肯定是有的。她是杭州学军中学保送复旦的,和吴晓波来自一个城市,进校后就进了校广播台。
少年洪兵洪兵和我在一个宿舍住了四年。他是福州来的,是我在大学最好的朋友,随便一首诗一场电影都能启动他的灵思。他后来读了研究生,博士论文是关于《南方周末》的研究,他至今都是复旦新闻学院每一届女生最喜欢的老师之一。我和他都爱打篮球和乒乓球,他后来还爱泡酒吧,爱醉,醉了之后爱歌唱。
邱兵是重庆巴县人,1989年的春夏我们一起在《中国青年报》实习。我在团的生活部,他在评论部,还有罗平,在思想理论部。邱兵的短评写得好,当时中青报总编辑徐祝庆很喜欢。而他毕业后能分进《文汇报》,和《文汇报》总编辑、著名报人马达的赏识分不开。那一年,大学生分配的形势特别严峻。
少年邱兵我一直觉得邱兵讲故事的天赋在8613无人能比。他在《文汇报》国内部,写的文章不多,但总被《读者文摘》等转载,我记忆中就有“两个人的学校”、“日本731部队解密”等等。我在《南风窗》有段时间跟着《文汇报》特约记者谭启泰一起写稿,邱兵算在我们的上级部门。我最佩服邱兵的是,能把一个治乙肝的武汉江湖郎中(好像叫吴松刚)的故事写成两种体制的较量,连续发在《文汇报》头版,甚至得到华东七省一市党报头条大赛一等奖。很多读者喜欢邱兵写的“澎湃”发刊词,我一点不奇怪,他的天分,只要稍微被深情点燃一下,就会妙笔生花。
在那个“春夏秋冬”的朗诵会上,我们在各自的段落上抒写各自的季节,而并不知道季节与季节间会如何连接。我也不知道,隔壁宿舍的吴晓波后来会和我有那么长时间的各种交集,彼此见证成长。因为电影《芙蓉镇》里姜文饰演的男主角叫秦癫子,N年以来,除了公开场合,他都叫我“癫子”。直到微信诞生后的某一天,他在微信语音里突然改叫“朔”了,我还有点不适应。
少年秦朔我从广州的《南风窗》月刊开始采编生涯。《南风窗》1985年由当时广州市的领导许士杰、叶选平倡导创办,先由市委研究室主管,后来归到宣传部,再后来归到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广州出版社。我在《南风窗》写的第一篇文章是1990年4月号的头条《广州:扶贫备忘录》,当时谢非是广州市委书记,按他的要求,广州的城区要和县镇结对子帮扶。现广东省省长朱小丹当时是从化县委书记,《南风窗》社长曹淳亮给他写了一封信,介绍我这个还未毕业的大学生去采访。
我在《南风窗》能够立足,并在1996年以副社长、副总编身份主持工作,1997年担任总编辑,和一批优秀作者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当时因为听不懂广东话,我组稿的重镇是讲普通话的新华社,从广东分社开始,到各个分社和总社,网罗了一大批作者,很多今天都是新华社的分社领导甚至总社领导,也有王志纲、吴晓波这样下海的弄潮儿。
我和吴晓波开始比较密切的交往,是约他给《南风窗》写稿,后来是写专栏“大智大愚吴先生”。他的幽默风趣和对社会经济热点的机敏把握,为《南风窗》赢得了不少读者。
吴晓波的才情很早就被“春江水暖鸭先知”的企业界意识到,他开始在市场经济海洋中通过智力服务赚钱。很多圈内人说起新华社浙江分社,还会提到,上世纪90年代,分社有两朵奇葩,一个是名声在外、自主发展的吴晓波,一个是超级劳动模范、几乎每天都能爬出格子、后来连续十年被评为“内参标兵”的慎海雄。海雄兄比我们大一岁,今天是广东省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但吴晓波本质上还是一个作家、文化人、知识分子,就像我,本质上是记者、编辑、研究者。我有时会觉得,经商对吴晓波只是顺带的结果,或者是因为有邵冰冰这位管理能力超强的贤内助,他不知不觉中布就了商业和投资的生态。
我和吴晓波第二段比较密集的交往,是我们分别写了五六本书后,痛感中国的作者往往被书商控制,印数不明,权益不彰,希望改变这种局面,这就有了“蓝狮子”。我记得是有一次在浙江参加吴晓波组织的研讨会,谈了一路,有了强烈的共识。我还写了“蓝狮子的话”,开头第一句话是:“狮子在丛林里逡巡,留下清晰或者杂乱的脚印。某一个清晨,它们不约而同地聚集到一个地方,决意共同去探索一种理想。”由于加盟第一财经,“蓝狮子”便由吴晓波主掌大局,逐步发展成中国最重要的财经出版机构之一。
少年吴晓波“蓝狮子”创办前后,吴晓波在新华社、我在《南风窗》,多多少少都遇到了天花板。我们曾试图创办中国第一本商业周刊,和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也谈了很久,最后没有如愿。这个过程中,新华社筹备《瞭望东方周刊》,姬斌找我参与,我问吴晓波的意见,他说了一句话,你想从一个零件变成另一个更大点的零件吗?于是我婉谢了。
如同吴晓波说过的,我受中原家国文化影响深重。虽然肩膀不如铁,却总想担当媒体责任,所以一直固守在体制内单位。而他2003年左右就毅然离开了新华社。我在筹备《第一财经日报》时,有一天接到乐百氏创始人何伯权的电话,说想找吴晓波,问我要电话,邀请吴晓波去哈佛访学。在访学中,吴晓波萌生了写中国企业史的念头。据他说,最早是和邵冰冰在MSN上聊天聊出的主意。
吴晓波从哈佛回来,和我在浦东东方路的假日酒店吃饭,那次我鼓励他一定要写完中国企业史,相当于替我们这一批人完成一件大事。而他则劝我,“上海的文化和南方不同,你既然要在体制内创一份媒体,就要调整好自己,适应上海的规则。”这话我一直记得,11年自由体操翻跟头,没有翻过边界,有时在空中出去了,落地时也能摇摇晃晃站在线内。我们都算有意志力的人,他说要写中国企业史,我说要办一张市场化财经日报,都坚持了多年。
我和吴晓波第三段比较密集的交往,是去年底今年初真的想创业后,他给了我很多指点。他要我不要再去大公司打工,要我未来把所有力量都用于个人品牌的建设,秦朔朋友圈这个名字也是他的建议,最初是想用在爱奇艺视频节目,后来连微信订阅号也统一为这个品牌。我对吴晓波的感念,会和这个品牌的生命一样长。
吴晓波对文字节奏的把握,我们这一代财经作者中无出其右。他苦读过沈从文和茨威格,大概从他们那里悟到了文字节奏的真谛。学不了,因为你没有下过苦功。
我自己开始创业的时候,才越来越意识到吴晓波是不可复制的。我做一个朋友圈已经“四脚朝天”,他驾驭“蓝狮子”、巴九灵新媒体、狮享家投资基金,还有“吴酒”,等等,还要写作演讲,还有那么多房产财产要管理,真的不可思议。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我还发现,吴晓波的勤奋是超人的。
以前也知道他勤奋,他写书都是在杭州运河边的一套两房一厅完成,谁都不来打扰,邵冰冰也只是来给他送送饭。但切身体会吴晓波用功,是柳传志先生在联想控股上市后,要办一个庆功会,我和他都去了。进门前我们聊了一会,聊到股市,我说现在真的需要一些心灵鸡汤。晚上7点多,我朝他那一桌看,人已经不见了,原来上楼写《别慌》去了。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同一架飞机到杭州,坐好,都拿出一本书看,但我很快睡着了,一醒,吴晓波还在看。我心里感叹,都说世上有天才,其实99%都是靠血汗。
2015年的吴晓波与秦朔
去年10月16日,秦朔朋友圈上线庆祝会,我和吴晓波一起分享朋友之谊。看起来,我们的交集实在太多:大学同学,都保送了研究生,都放弃,都去了女朋友所在的城市,结婚时间差不多,都生了女儿,同年同月差15天,她们都在留学,过去一起筹划了“蓝狮子”,今天共同聚集在“大头”之下……
我送了他一块我一直放在枕边的寿星玉,希望他健康长寿,可以写出更多的优秀作品。我弟弟在广州,有一次在名寺中请了一块翡翠,制了两个小小观音,各戴一个至今。30年的相识,我和吴晓波在共同推动一些事业的过程中慢慢凝结的感情,也是一片冰心在玉壶吧。
我和吴晓波的第四段交集又要开始了,这就是和爱奇艺合作的大头频道,一次财经融媒体的勇敢探索。这一次,他是乐队指挥加首席小提琴,我,冯仑(认识20年的老哥),陈文茜,据说还有年轻的“国民老公”,各找自己擅长的乐器,和而不同地演奏。爱奇艺的男神CEO龚宇、美女总编高瑾和郑蔚,原浙江卫视总监夏陈安、经纬投资合伙人曹国雄,是“大头”的坚强后盾。纵横媒体20年的原杭州电视台新闻频道总监朱永祥和原现代传播集团COO厉剑是整体内容运营和商务合作方面的超级推手。
我相信,还会有更多的智慧头脑加入这个自由灵魂的联合体,共同谱写新常态下中国财经视频的新篇章。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花开花落云舒云卷此刻,是北京时间1月6日1时6分,我在飞往美国的航班上快要写完这篇文章。天涯共此时,一天紧紧张张的吴晓波应该躺下睡觉了,邱兵大概会被尚小的女儿吵得睡不着,洪兵假如还醒着,会想什么呢,里尔克还是披头士列侬?从1986年进复旦,30个春夏秋冬过去,年年岁岁岁岁年年,花开花落云舒云卷,我们始终不曾放弃一些什么,我们始终在坚持一些什么。
是什么呢?为我们亲爱的母校做个植入广告吧,那是“自由而无用的灵魂”。
复旦校园不。那是自由而美丽、而且带着一点不屈不挠刚性与责任的青春魂。
▽长按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大头帮成员秦朔的公众号“秦朔朋友圈”。听他扒一扒商业大佬那些事儿,了解全球商业热点、企业家精神、新商业文明。
内容转载自公众号
秦朔朋友圈has expired.
If this is your domain name you must renew it immediately before it is deleted and permanently removed from your account.
To renew this domain name visit大佬归来:47岁秦朔新征程,再不创业真老了
来源:财经综合报道
  在蛰伏了四个多月后,秦朔携他的自媒体创业项目秦朔朋友圈归来!
  秦朔今年6月从《第一财经日报》辞职,因吴晓波“最后一个看门狗离开”的文章成为传媒行业大事件。而秦朔的去向也被广泛关注。作为操盘《南风窗》、《第一财经日报》这些大媒体的总编辑,对他这种独孤求败段位的传媒大佬而言,再换一家媒体干总编辑的意义也不大。
  熟悉秦朔的人会知道,他是真正配得上“胸中有情怀”的文人。他也是国内少有的坚持在一线写作的总编辑,《第一财经日报》头版有个社论专栏《一财日日谈》,就是秦朔每天在写,而且从2012年初一直写到离职。有时候,秦朔参加论坛等社会活动太忙,也会有一财日报高层为之代笔,“但是,秦总极为严谨,对文章的要求很高,总是会将代笔的文章大改或重写,久而久之,就没有人为之代笔了。”一财日报高层曾向笔者透露。
  秦朔表示,自己已经47岁了,不逼自己一下可能真的就老了。创业会回归初心,做一个创作者,每周一在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写一个评论,每周五会做一个视频。用自己对商业感受力、洞察力为推动中国商业文明的进步做一点事。
  这位在市场化媒体中最有发言权的媒体大佬,在转身新媒体创业后,打算做什么?
  记者:秦朔朋友圈打算做什么?
  秦朔:目前秦朔朋友圈有两个产品,微信公号和视频脱口秀。未来会淡化秦朔朋友圈这个中文名,更多强调Chin@Moments,因为我自己这个符号过去有专业的人格和媒体经历,可以作为一个入口的东西。但事实上我希望有更多人参与这里面。
  微信公号与之前在第一财经做的在框架上差不多,包括经济、金融、投资、商业、生活等等,但比较有特点的是两个方面:一、内容生产不只是一个人的探索,我一个人固定在礼拜一写一个专栏,礼拜五出一个视频。公众号每天会出两条内容,定位是统一的调性,内容生产有三个圈层:我的团队,我相识的媒体人朋友,和过去采访过的人士。会有约稿、推荐、定制的模式。总之是开放的。希望有一个栏目面向90后,让团队里的年轻人做,我只做好把关。希望做的比较开放,不要让人家以为秦朔太书卷气,掉书袋。
  二、我们把礼拜六那天叫“朋友日”,回到在《南风窗》的状态当好编辑,介绍我的朋友。想做移动互联网的一个有生气、有特点的、开放的、能吸取更多优秀内容的东西。我自己的特点是有情怀有思考有些洞察力,能够构建一个底色,但还是要更加开放。
  记者:您在一财期间,一直坚持一线写作,是非常善于写作的人,为何选择脱口秀的形式?
  秦朔:因为视频还是有一定的门槛的,从版权意义上更容易保护。我在《南风窗》时期也经常出去演讲,也想尝试一下视频这种形式。现在音频、视频的趋势很明显,在表现方法上视频包含更多信息容量,想尝试一下,视频转换成音频还可以收听。
  记者:顾名思义,“秦朔朋友圈”应该包含高端访问。但是高端访问曲高和寡,如何将其打造成一款有传播度的产品?
  秦朔:这个名字是我同学吴晓波取的。最早我想叫文明+,我还是这个传统调调的,吴晓波建议要接地气。“你的特长就是人脉啊,大家比较信任你,适合这种在朋友圈寻找话题,深层讨论。”后来策划时,团队认为一个人严肃的访问对采访对象来说已经接受了很多次,都有了现成的答案。如果有一个漂亮的小姑娘和你一起做采访,即使不够专业但能问出很萌的问题,新老搭配做高端访问。可能会有一些鲜活的易传播的细节。但我认为这种方式还是不太适合我。
  我希望自己更独立和超然一些。创业之初曾有一个人说的一句话让我深受刺激:“节目成败与否决定于秦总的人脉能变现多少。”但我觉得还是要把事情本身做好,否则可持续性就会有问题。希望做的内容还是有一些学者色彩在里面。传播形式上可能还需要摸索,会尝试一些互动、鲜活新颖的方式。
  记者:如果选择采访对象会有什么标准?
  秦朔:第一个是要有企业家精神,企业家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状态,创新的、变革的不屈不挠的精神状态,敢于承担风险和不确定性。有的成功只是数字,而有的人即使失败也是具备企业家精神的。关键是能不能有新的想法去尝试,有没有百折不挠的勇气。第二个是商业文明,商业活动很多,文明是商业活动中有创新性的,符合商业行为准则和秩序的,可复制、传承、延伸的观念和模式、方法、标准、技术等等。会从这2个角度观察选取。
  记者:您离开一财时写过一篇上万字的《新时期中国财经媒体回顾与启示》,提到媒体的商业模式还可以有电商交易O2O支付,秦朔朋友圈会怎样设计商业模式?
  秦朔:目前已经考虑进去新的商业模式。未来也许会发布电商平台。但第一个阶段精力有限,也是商业门外汉,首先要把内容粉丝这样的基础工作做好,经营好精准的粉丝。现在感觉创业很难计划,自己说不清什么是靠谱的。像吴晓波的转型大课,一开始就是搏一把,但现在做成了,未来做成最有影响力的民营培训公司也未可知。还有他的杨梅酒――吴酒,也是一个尝试,也成功了。他的一个得力干将去做酒厂负责人,计划明年卖到20万瓶,创造一个杨梅酒品类中的品牌代表。这些都是他创业之前不曾想到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很难从一开始计划好,都需要在实践中去碰,去摸索、检验。
  记者:吴晓波给您最重要启示的什么?
  秦朔:和晓波1986年就认识,30年了,有很多交集点。04年一起吃饭,他说想写企业史,当时下不定决心,我说全中国能做这个的事不多,有能力做这个事的人比如刘洲伟、牛文文都在忙别的,你应该做。
  他对我的影响最重要的一个是下决心创业这件事,一个是回归到创作的初心上,管理者蛮多的,但持之以恒写作的人并不多,我喜欢读书研究看论文,再晚几年就写不动了。我觉得创业能更好的延长自己的创作生命力。第二个影响是,我是河南人家国情怀很重,吴晓波是浙江人,市场经济意识强一些,所以涉足移动互联网也较早,而我是在移动互联网趋势完全确立下来才下决心进来,这种敏锐要向他学习。
  记者:您当初创办一财和创业自媒体区别在哪里?
  秦朔:1994年王志纲从新华社出去,当时我问他最大的体会是什么,他说一方面是很自由空间很大,另外是有一些不适应和失落,比如看不到内参了。对我来说,原来一财管1400多人,摊子很大,全球驻站也很多,好像全世界哪都有一财人。但现在全职员工是6个人,还有实习生,其他职能外包。原来大家都说我没有架子,很nice,其实我也有官僚气,高高在上,一吆喝就有人过来,有些同事的名字我也叫不出。现在事事都是在自己操心自己做,原来很讨厌天天开会,现在坐在家里没会,刚出来的时候挺不适应的。
  但是,人在那个熟悉的环境里思维容易失去鲜活。现在来看,未来不是过去的延伸,未来是要自己去探索的,这样的感觉很不同。之前拥有的虽然多,但都是已经存在的,现在虽然拥有的少,但将拥有的都是新的东西。过了不适应之后,会更加享受创业的自由和快乐。
  记者:在您任期内,一财实现了发刊词中提到的大部分目标?您的秦朔朋友圈有没有发刊词吗,会提什么目标?
  秦朔:我刚刚还在修改发刊词。我对我职业生涯的前半段可以说是非常的知足和满足了。未来只要能不断刷新自己延续自己的创作精神生命就很满足。抱负愿景也有,比如希望做财经领域领先的专业新媒体品牌。我理解自媒体不是个人媒体,是指移动互联网上民营的这类品牌和体系。未来会淡化秦朔朋友圈,秦朔朋友圈只作为一个入口,把chin@moments 发展成一个主要的品牌。英文名是团队中的一个85后想到的,Chin是秦的意思,@代表互联网,还有中国时刻的意思。恰好契合秦朔朋友圈的理念“记录中国时刻 推动商业文明”。
  记者:您觉得牌照重要吗?
  秦朔:可以说很重要也不重要。把关非常重要,目前我们是每篇稿子三个人看。困难也是有的,活动没牌照不能采访,这只能通过时间去解决,未来会越来越开放,被采访报道的主体会更加市场化。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不能既拥有创业的灵活自由又拥有体制内的牌照。
  记者:您觉得财经自媒体没有出现科技里面那么多成功的KOL(意见领袖),原因是什么?
  秦朔:这个原因很多,我现在想到一个,财经金融的专业化积累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一些管制的影响。科技行业里政府管制很少,主要新闻是公司创造的,甚至自媒体就在新闻现场。但金融领域是政策主导,很多公司的命运与政策密切相关。如果有一天一行三会让自媒体去采访了,说明自媒体真正发展到了一个比较好的程度。在宏观经济部门,发改委、国资委、财政部,很少见到自媒体身影。只能在外围评论观察。媒体是环境的产物。财经自媒体没有科技专业程度高,一部分原因是环境养分供给不充足。
  记者:主流财经媒体的关注对象很集中,如大型金融机构、上市公司,给自媒体的空间是否很大?
  秦朔:我认为留下的空间非常大。这些年,中国财经媒体的话语里面财经成分重,宏大的风格重。所以现在财经媒体自媒体写大话题的很多,大家都习惯宏大叙事,所以总是浮在表面上,大家都面目一样,很难创造新的价值。要敢在财经、金融领域做细分,敢做垂直。
  记者:有观点认为新媒体红利期已过,您对新媒体前景怎么看?
  秦朔:在移动互联网发展了五年左右的时间,传统媒体报纸杂志电视,甚至广播将依次进入拐点,也就是主营业务收入不再增长,回不去了。我们能清晰看到,80、90、00后人口是互联网化的,之前的人口还会有成为互联网用户的可能性,大趋势已经形成,互联网浪潮持续个十年八年没问题,未来三五年还是移动互联网的成熟期,增长速度可能没那么快,但还是在红利期之中。只是增长强度可能没有以前那么高。
  记者:在您的《回顾与启示》文章中,2011年之前的媒体变迁都是以10年为单位的,2011年往后就没有以时间为单位,原因是传媒发展太快吗?
  秦朔:是的,传媒和商业的发展都是在加速度,未来内容获取渠道也会更加多样化、便捷化。技术改变和颠覆了既有的模式,让我们原有的价值链一去不复返。比如,虽然在阿里出现之后还有线下店,但是定价体系完全不同了。
  记者:秦朔朋友圈目标用户是什么样的人群?
  秦朔:刚开始的定位是社会精英和“双创”一代,但我觉得定位这个东西要靠市场检验。比如90后栏目开起来之后,可能就有一部分人群是在国外读大学的留学生,有中西比较,有异国风情,会带来更多的年轻人,他们既有情怀责任心,又能够很好的互动,带来清新的东西。
  我本人是四平八稳不喜欢特别极端。传统时代,很多媒体就是总编辑的影子,而互联网时代,总编辑也被市场牵着鼻子走。最近约一篇稿子,大学女教授写韩剧教给我们的恋爱秘籍,这种风格不是我的影子,但是很风趣,很文雅有意思。现在我不得不开放,不可能按照自己的想法,那很窄。未来我们还是有一定平台属性,必须做各种新的尝试。
  记者:过去主要做新闻,现在主要传播?
  秦朔:自媒体做纯资讯不是优势。我把穿透力与生活相结合,出一些很难用过去的新闻体例去定义的东西,更多要面向未来。用我那点对商业的洞察力、感受力为推动中国的商业文明做点事。
  (文章来源:公众微信号财经记者圈转自 野马财经)
(责任编辑:陈洋)
原标题:大佬归来:47岁秦朔新征程,再不创业真老了
&&&&&&</div
搜狐财经致力遇汇集变革力量,评出“中国最具变革力人物&#8226;公司”[]
图解财经:
今日主角: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吴晓波 秦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