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战四平战役林彪败给了谁四次战役名称分别是什么

四平四平不打四次,天下不平——记林彪元帅与四平的铁血战役[上]
&&&&&&&&&&&&&&&林彪元帅&&&&&&&&&&&&&&&&&&&&&&&&&&&&&&&&&&&&&&&&&&&&
杜聿明将军
&&&&&&&&&&&&&&&&&&&&
四平位于东北中部平原,当时是一座拥有十余万人口的现代化中等城市。处在中长、四洮、四梅三条铁路的交叉点上,是通向东西南北满的咽喉要地,自然,也就成了军事战略要地。
对于林彪元帅来说,四平城是他的一个心结。1946年4月至5月间,林彪曾指挥东北民主联军坚守四平,与优势的国民党军进行了32天的血战。最后终于功亏,伤亡万人,弃城而去,成就了东北国军指挥官杜聿明的英名。
&&&&&&&&&&&&&&&&&&&&&&&&&
四战四平是东北解放战争期间,1946年3月至1948年3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同国民党军队在四平街(今吉林省四平市)的四次作战。
第一次作战为四平解放战,是东北民主联军为了夺取战略要地四平,同驻守在四平的国民党军队展开的战斗。
第二次作战为四平保卫战,是国民党新一军全面进攻四平,东北民主联军守城部队奋起还击,打响的四平城区保卫战。
第三次作战为四平攻坚战,是东北民主联军与国民党军决战于四平外围的战斗。
第四次作战为四平收复战,是东北人民解放军集中力量肃清四平国民党守军的战斗。
在四平四次作战中,国共双方累计投入兵力达94万余人次,总计作战时间长达63天。四平各次作战的得失都直接或间接地关系着国共在东北的全局性战略得失,因此,双方不惜投入精兵良将,鼎力相夺,攻守进退,互有胜负。四平几易其手。
东北民主联军在四平之战中,以总计伤亡4万余人的代价共歼灭国民党军6万8千余人,最终掌控了战略要地四平。
&&&&&&&&&&&&&&&&&&&&&&&&&&&&
现在的四平市,很难想象当年的惨烈。
四平地处东北松辽平原腹地,在沈阳、长春之间,是连接东西南北铁路和公路的交通枢纽,又是粮谷集散地,所以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东北解放战争期间,四平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日,国民党接收大员刘翰东率近百名官员到四平,成立了国民党辽北省政府和四平市政府,刘翰东任辽北省政府主席。上任后,他四处网罗伪满残余武装和土匪、地主武装,做接应国民党主力部队并长期统治四平的打算。
1946年月13日,由于驻东北苏联军队北撤归国,使东北之争失去了外交制衡,国共军队爆发了新一轮更大规模的军事冲突,战火由南向北终于蔓延到扼守着东北腹心的咽喉要地四平街,并在这里缠绕成战争的死结。
战争过程——:一战四平。
&&& 四平解放战:
日,驻四平苏联军队全部撤离。东北民主联军决定,在苏军撤离后首先控制沈阳以北的长大铁路干线城市,并由西满军区部署首先夺取战略要地四平。&
3月16日民主联军围四平城东北民主联军于日攻占了四平西郊飞机场,日晚围住四平城。战斗于3月17日凌晨2点打响,激战10个小时战斗结束。除200多名守军逃跑外,其余3000多守军和政府官员被俘或被歼。活捉了国民党辽北省政府主席刘翰东、保安司令张凯及匪首王大化、王耀东等。东北民主联军缴获轻重机枪69挺、大小炮32门、步枪2000余枝、汽车20辆、马700匹,以及大批军用物资。
&&&&&&&&&&&&&&&&&&&&&&&&&&&&
四平保卫战
一九四六年,四月四日,林彪到达四平街,在察看了战场地形之后,他向中央表达了“坚决与敌决死一战”的决心。毛泽东立即回电,表达的也是不惜一切的决心。
一场为争夺铁路线上的重要城市而进行的血战已经不可避免。
这就是后来颇受争议的“四平之战”
四月八日傍晚,四平外围战斗开始。交战双方是:东北民主联军山东解放军第一、第二师,第七纵队,新四军第三师八旅和十旅、东满挺进纵队等,共十二个团;国民党军是新一军新编三十八师。新一军是国民党军主力部队之一,抗日战争时远征缅甸,为解救被日军包围的英军,新一军在当时新编三十八师师长孙立人的率领下奋勇杀敌,最终为远征军冲出一条血路,其顽强的战斗作风为盟军赞叹也为国人崇敬。战后,新编三十八师师长孙立人升任新一军军长。此时,孙立人正在伦敦接受英国女王的授勋,该军暂由东北保安副司令长官梁华盛指挥。两军激战一夜,虽然东北民主联军的两个营在包抄中因迷路没有完成断敌退路的任务,但是新一军新编三十八师的三个连还是在共产党军队不顾一切的攻击中受到重创,共产党官兵爬上院墙,一边开枪一面高喊“缴枪不杀”。新编三十八师师长李鸿曾出征缅甸,作战经验丰富,在指挥部队发动逆袭之后,新编三十八师终于稳住了阵脚。此战,新一军兵力损失不大,但是士气受到打击,梁华盛甚至向刚到东北代替杜聿明指挥作战的郑洞国表示:按照作战命令限定的时间攻下四平是不可能的。
&&&&&&&&&&&
在接近四平的国民党军各路部队中,第七十一军八十七师占领法库后,企图迂回四平的侧后,他们面对东北民主联军的节节阻击边打边推进。突然间,发现自己被引到一个早已布置好的大口袋中:先头团看到前面有个熙熙攘攘的集市,便向路上的老百姓打探情况,百姓们都异口同声地说八路早就走了,于是先头团解散休息。就在国民党军开始又吃又喝时,枪声骤起,原来集市上的不少百姓都是化装的八路军。伏击八十七师的部队,是从阻击新一军的战场上迅速移动而来的,加上共产党辽西工人教导团,共十四个团的兵力。林彪部署了“一点两面”的战术,即用主要兵力攻击敌人最薄弱的一点,其他方向以少量兵力助攻。同时,突击部队用在敌人的两侧,牵制部队则用在正面攻击。四月十五日,在东北民主联军的合力围攻下,八十七师被分割压缩在十几个村庄里。从各村跑出来的老百姓来到共产党军队的阵地上,详细报告了国民党军在各村的兵力分布情况。天黑之后,东北民主联军的围歼开始了,至清晨时分,八十七师大部被歼,副师长和参谋长被俘,只有师长黄炎带领少数卫兵逃离。
&&&&&&&&&&&&&
就在国共两军在四平作战的时候,共产党东北局与苏军就东北民主联军接管长春达成默契。四月十四日,苏军撤离的最后一列火车驶出长春。一个小时后,东北民主联军第七师杨国夫部、三五九旅贺庆积部、东满二十二旅罗华生部和吉北军分区曹里怀部共十三个团,在联军副司令员周保中的指挥下向长春发动了攻击。东北民主联军拉来日军留下的大炮,轰击长春城内被空运来的国民党守军。战斗持续到十八日,包括长春城防司令陈家珍和市长赵君迈在内的八千多人被俘,长春被共产党军队占领。长春被东北民主联军占领的那天,马歇尔回到了中国。美国人担心东北的战火会成为苏军继续滞留中国的借口。马歇尔在听取了前往东北地区监督停战的三人小组的汇报后,在与蒋介石和周恩来分别进行了多次交谈之后,得出了关于目前中国时局的结论,而这一结论令蒋介石与马歇尔的矛盾公开化了。
同时,马歇尔也意识到,共产党人对长春的占领,“对于国民政府的影响甚至更是灾难性的”,因为国民政府中的“极端反动集团的势力”现在可以说,共产党“从来没打算坚持履行达成的协议”。
四平没有攻下,长春也失去了。
四月十六日,从北平回到东北的杜聿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不惜一切代价夺回四平。
四平血战开始了
在林彪的急令下,东北民主联军所有的主力部队昼夜奔袭,前后到达四平的总兵力近八万人。虽然没有大规模阵地防御作战的经验,官兵们还是开始紧急抢修防御工事。他们沿着小城外围挖掘了大量的交通壕,甚至把小城西南的河道全部堵塞,从而让河水漫出形成大面积的沼泽,以阻止敌人坦克的冲击。同时,四平城内囤积了大量的粮食、弹药和医疗用品。林彪的命令是:要使每一个前线指战员有战斗到最后一人的决心,要有与最后一个阵地共存亡的决心。
十八日,国民党军新一军在郑洞国的指挥下发动了攻势,其新编三十师沿铁路由南向北,新编三十八师由西向东,五十师直指四平东南。三路大军在飞机和坦克的掩护下对四平正面展开轮番攻击。交战双方都表现出决死的斗志。在国民党军强大的火力轰击下,东北民主联军的防线多次出现危机,前沿官兵数次与进攻的敌人进入肉搏状态。双方不断派出突击队向对方阵地渗透,两军犬牙交错地混战在一起。国民党军的每一次进攻,都用优势火炮进行长达三个小时以上的火力准备,致使四平外围的阻击阵地上硝烟弥漫、弹坑累累。东北民主联军所有的防御工事很快就被夷平,官兵们只有利用钢板构成的堡垒做掩护,躲避炮弹的杀伤,然后待敌人冲锋到三十米处时,跳出工事用手榴弹和刺刀展开拼杀。新一军虽然武器优良、火力猛烈、战术精到,但是当白刃战和肉搏战来临时,国民党军官兵面对共产党官兵不惜生命的勇气不禁心惊胆战。战至四月二十六日,新一军在四平城东的一次攻击被打退,东北民主联军在城北的反击未能奏效,战场出现了暂时对峙。
郑洞国要求杜聿明增援
二十七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的电报到达:“化四平街为马德里。”(“马德里”,指的是一九三九年西班牙内战中“国际纵队”与西班牙人民一起为保卫马德里而战斗。)
毛泽东的态度是“化四平街为马德里”,林彪的态度则是“尽量化四平街为马德里”。四平八天的战斗,林彪已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军作战的弱点:没有城市防御作战的基本经验,官兵们只知道向前方射击,缺乏与友邻部队策应的意识;火力配备的层次和纵深都不理想,无法形成有效的阻击火力;战场上没有统一的射击命令与信号,有的部队开火太早,致使敌人临近时弹药不足;部队交接阵地时没有顾及工事的交接,造成接手阵地的部队在工事已全部失效的情况下出现大量伤亡。然而,毛泽东要求林彪坚决保卫四平。
毛泽东的真实意图,不仅是以四平之战赢得谈判桌上的有利地位,而且还要在四平一线将国民党军的攻势彻底遏止,以期达到国民党占领沈阳以南,共产党占领长春、哈尔滨以北的平分东北的目的。
但是,本溪失守的消息传来了。
本溪失守后,解除了后顾之忧的国民党军迅速北上,向四平包抄而来。其中廖耀湘的新六军在右,陈明仁的第七十一军在左,已经回国的孙立人指挥新一军居中。东北民主联军本来就装备简陋,兵力不足,现在为防御国民党军的两翼包抄,防线又被拉长至五十多公里,兵力更见稀疏,火力更见单薄。由于防御的正面过于宽大,东北民主联军各部队主力都被置于阵地一线,惨烈的战斗导致的重大伤亡令各部队的兵力捉襟见肘。
此时,负责四平左翼防御的黄克诚提出了“适可而止,不能与敌硬拼”的建议。黄克诚先给林彪发电,但没有等来林彪的回音,更没有等来林彪撤退的命令。五月十二日,他直接致电中央,不但建议放弃四平,甚至建议放弃长春。
黄克诚还是没有接到任何回音。他不知道,在远离四平战场的地方,国共正在谈判桌上就东北问题激烈地讨价还价,而四平无异是一个重要的筹码,共产党人在这样的时刻绝不能轻易放弃四平。毛泽东十五日给东北局发来电报称:“四平街作战支持的时间愈长愈有利。”整整十三年后,黄克诚才明白当年在战场上林彪为什么没有回音。
&&&&&&&&&&&&&&
然而,就在毛泽东发出这封电报的时候,东北民主联军保卫四平的最后时刻来临了。
廖耀湘指挥的新六军新编二十二师的一个团,在付出一个连的伤亡后,突破了东北民主联军第三纵队的防线。新六军由此乘胜推进。在泥泞的乡间小路上,国民党军用钢板铺路,六百多辆汽车、坦克和火炮强行通过,其推进速度之快、进攻强度之大,令负责阻援的第三纵队连连退守,新六军主力很快逼近四平地区。同时,东北民主联军在其他方向上的防御阵地也被相继突破,国民党军最后对四平防线的制高点塔子山形成三面包围。
&&&&&&&&&&&&&&
塔子山距四平城仅十余公里,塔子山阵地上只有十九团。五月十八日,新六军在向塔子山进行了空前猛烈的炮击之后,步兵在飞机的助战下发动了强攻。十九团五连的阵地前突,八名机枪手全部伤亡,副班长杨甫南一个人轮流使用九挺机枪射击。防守核心阵地的三连和十连,面对敌人的集团冲锋,无一人后退。连续的激战令官兵们无法垒就工事和掩体,他们在犹如暴雨般倾泻的炮弹中血肉横飞。弹药全部用完之后,阵地上幸存的官兵们使用了石头和牙齿。最后,在这个不足百余平方米的小山头上,交战双方官兵的尸体达上千具。
林彪不断给塔子山方向打电报,先是命令“尽可能再坚持一天”,然后命令“最少明天要顶半天”。但是,在塔子山防御阵地上,官兵几乎伤亡殆尽。而奉命增援的部队轻信了老百姓的话,以为辽河水深难以徒涉,以至于没能及时赶到战场。林彪给毛泽东去电:“四平以东阵地失守数处,此刻敌正猛攻,情况危急。”电报发出几个小时后,十八日下午,传来塔子山阵地全部失守的消息。这时候,林彪下达了全线撤退的命令。历时一个月的四平之战结束。
&&&&&&&&&&&&&&&&
四平之战,以东北民主联军的惨重损失成为一次失败的战例。不少人认为,四平之战是在对时局的错误估计下发动的,是在不宜进行大规模防御作战时进行的一次得不偿失的消耗战。在诸多要素均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与优势交战对手争夺一城一地的得失,不但导致了八千多官兵的伤亡,而且在战略上也陷入了被动。
四平失守之后,东北民主联军继续向北撤退。毛泽东来电要求他们坚守长春,罗荣桓、林彪、彭真等东北局领导讨论后,还是作出了放弃长春的决定。于是,林彪负责组织部队撤退,罗荣桓和彭真组织东北局机关撤往松花江以北。
五月二十三日,毛泽东再次来电,还是要求坚守长春。原因是:“我们正在南京谈判让出长春,交换别的有利条件,但必须守住长春,方利谈判,否则不利。”可是,由于撤退已经实施,毛泽东的命令已无法执行。
五月二十三日,国民党军占领长春。
&&&&&&&&&&&&
蒋介石对国民党军的凌厉攻势感到万分惊喜,他在致东北军事三人小组和北平军调处执行部的电报中说:“甚望共产党军队能幡然悔悟,切念萁豆相煎之痛,同懍骨肉相残之耻,为国家多留一分元气,为人民保存一线之生机……”
原想一鼓作气打到哈尔滨的国民党军,在松花江南岸突然停止不前了。
这让原准备继续北撤的林彪都感到了意外。
蒋介石到东北来了,他的到来打乱了杜聿明的作战部署。
蒋介石到了长春。在这里他告诉郑洞国和廖耀湘:“政府经与中共方面谈判,决定在东北战场实施短期停战,倘无情况变化,停战令可能在近日下达,你们务必做好充分准备。”
可是,令蒋介石吃惊的消息传来了:共产党将领陈毅集中了山东野战军的全部主力,向山东战场上的国民党军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先后解放了胶县、泰安、德州、枣庄、高密等城镇,不但扩大了山东解放区的地盘,而且威胁着国民党军控制的津浦和胶济铁路的畅通。蒋介石被迫把准备调往东北的两个军紧急调往了山东。
随着各地战事的频发,马歇尔对蒋介石的压力开始升级,他通过宋子文转给蒋介石一封措辞严厉的电报:“国民政府在满洲继续前进,你并未采取任何行动以停止冲突,使我作为一个可能的调解人的工作陷于十分困难,也许不久实际上陷于不可能了。”马歇尔的火气来自魏德迈写给他的一封信,信中说国民党政府的舆论工具正大肆散布马歇尔中了共产党人的奸计,一家报纸上甚至登出一幅马歇尔穿着八路军军装、打着八路军绑腿的漫画。马歇尔郑重地告诉蒋介石,国民党军队如果不停止进攻,美国就立即中断对华援助。
国民党军对林彪部的追击就这样停止了。
一九四六年六月六日,国共双方再次就东北暂时休战问题达成协议。
从此,东北民主联军与国民党军隔松花江对峙。东北的大城市之一哈尔滨始终由共产党人占据着,松花江以北地区因此成为共产党人在东北的坚固后方基地。
&东北民主联军在撤退中大量出现逃兵(新兵据多),又放弃了工事甚好的大城市长春。国军把东北民主联军赶过松花江,蒋介石描述:“共匪当时溃败的情况,及其狼狈的程度,实与其在赣南突围(中共称为“长征”)逃窜时的惨状,只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东北国军“战略受政略影响,专注重城市及交通线之占领,忽略歼灭共军主力”。5月31日,黄克诚发出电报:“毛主席:东北情况很混乱,很难阻止敌人占齐齐哈尔和哈尔滨,假使退出哈齐,能取得和平停战,则坚决退出求得停战,来整理内部,以求再起,时机紧急,请考虑。”林彪撤退到舒兰后旧患病复发病倒。但蒋极有争议的下了六月停战令停止追击,6月7日-10月下旬,东北双方一直无战事。
1999年,当年亲赴东北督战身为副总参谋长随后即就任国防部长的白崇禧将军,其子白先勇先生在发表长篇文章探讨四平之战对国共军事前途之重大影响,详细讨论和批评了蒋介石不听其父之言,穷寇不追,以致养虎贻患,丢掉东北且殃及整个大陆沦陷的责任,引起相当反响。[2]然遍寻该文,仅见引述其父多年后之回忆,未见当时之进言。再查台北国史馆所存蒋档,亦只见其父5月21日之条陈,其中固有对共军“倘能一鼓扫荡,不难根绝”的乐观估计,但内中却明言:“欲消灭东北共*,解决东北问题,必须另筹有效办法,下最大决心集国家全力,在最短期间谋彻底解决”。所谓另筹有效办法,一是收编伪军;一是扩充军官总队;一是恢复军工生产,最后才是用军事办法扫荡北满。至于军事进剿,则还是要增兵后方可实行。即“为争取时机消灭共党退据北满之武力,似宜增调精锐国军三军,加强进攻力量,并确保南满收复地区之安全”。换言之,不仅蒋介石,就是白崇禧当时亦担心东北兵力不足,害怕部队急追过江不仅达不到歼敌目的,反而使南满不保。
&&&&&&&&&&&&&&&
&&&&&&&&&&&&&&&&&&&&&&&&&&&&&&&&&&&&&&&&&&&&
林彪和白崇禧
今天,围绕着当年的这场四平之战,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同看法的争论。对此,我们必须历史地看问题。所谓历史地看问题,就是要深入到当时国共两党领导人决策的特定环境之中去了解,是哪些情况左右了他们当时的形势判断。很显然,无论是毛泽东冒险守四平,还是蒋介石不敢挥师北上乘胜追击,都是受到他们当时所了解的敌我兵力状况和纷至沓来的种种情报影响所决定的。同时,他们的决定,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国共两党内部多数人的判断和心理,并非二人独断专行的结果。不努力把自己放到那些导致他们做出冒险或是不冒险的政治军事决策的特定环境和相关信息中去,站在后来人的角度去讨论他们当时理当这样,或理当那样,会有失公允与客观。本文即试图在充分占有和比较国共两方史料的基础上,对国共两党四平之战经过及其蒋介石、毛泽东决策的复杂背景,再做深入的解说。
在东北解放战争中,四平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从1946年3月至1948年3月东北民主联军与国民党军队在四平先后进行了四次浴血鏖战,东北民主联军将士前仆后继,不怕牺牲,最终赢得胜利。日,四平永远回到人民手中。
四战四平,以其残酷、惨烈而著称于世,战斗中东北民主联军西满独立一师师长马仁兴及诸将土二万余人献出了宝贵生命,四平城秉承烈士的惠泽被誉为“英雄城”。
& 为纪念在四平战斗中和各次作战中英勇殉国的将士,1948年
4月18日,东北行政委员会、人民解放军司令部暨政治部决定在四平市建立革命烈士纪念塔。1949年1月,辽北省(当时叫辽北省)政府成立了烈士纪念塔修建计划委员会。日纪念塔奠基,日一座烈骨英魂铸就的历史丰碑巍然矗立在市中心。
四平市烈士纪念塔,座落在现吉林省四平市铁西区英雄大街与新华大街交汇处的广场中央,东距市火车站约600米。纪念塔整体建筑由塔、牌坊和塔园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18997平方米。纪念塔通高23.25米,塔基为二级园台,塔座上有八面体塔室,20根瓜棱石柱环绕塔室、支撑室顶,凌空托起20.76米的塔身。塔顶镶嵌着一颗闪闪发光的五角红星,象征着英烈的精神永放光芒。距塔前30米处建有牌坊。塔园为圆形,园内青松环绕,花草繁茂。
&&&&&&&&&&&&&&&&&&&&&&&&&&&&&&&&&&&&&
&& 四平烈士纪念塔牌坊:
纪念塔建成后,在塔身四周均有题词。塔正面(东面)是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题词:
“为解放人民而奋斗牺牲的烈士永垂不朽”。塔背面(西面)是时任东北野战军政治部副主任陶铸题词:“成人
有志花应碧,杀敌留红土亦香”。塔身南面是时任东北人民政府主席高岗题词:“日月同光山河并寿人民战士永
垂不朽 ”。塔身北面是时任东北人民政府副主席林枫题词:“中华人民优秀儿女万古千秋”。塔前牌坊上的匾
额与楹联为时任东北行政委员会兼辽北省政府主席阎宝航题词,匾额上题:“四平市烈士纪念塔 ”。两侧楹联
为“革命业绩垂千古,烈士光辉照山河”。岁月沧桑,伴随着历次政治运动的风云,纪念塔身四周题词被一一涂
掉,“文革”中,塔身正面题词换成毛泽东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几字,牌坊两侧楹联换成毛泽东诗词:七
律《到韶山》中的士“为有牺牲多壮,敢教日月换新天。”
&&&&&&&&&&&&&&&&&&&&&&&&&&&&&&&&&&&&&&&
四平保卫战持续月余,民主联军以损失8000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万余人。此战是党中央从全国的战略出发,为配合&
四平战役纪念馆谈判斗争而进行的一次较大规模的城市防御战。在这次作战中,解放军推迟了敌人的北进计划,对巩固北满根据地起到了重要作用。党中央指出:“四平我军坚守一个月,抗击敌军十个师,表现了人民军队高度顽强英勇精神,这一斗争是有历史意义的”。后又指出:“四平防御战为一时特殊条件所致,不能成为我一般的作战方针”。而国民党军4月2日占领四平街的原计划被迫推迟47天。国民党政府国防部史政局编的《绥靖第一年重要战役提要》关于“进攻四平街作战检讨”中说:“虽获得四平最后决战之胜利,然已迁延两月以上之时间,使敌得从容脱离战场,未能将敌主力彻底击破,贻尔后东北剿共军事以无穷之后患”。
&&&&&&&&&&&&&&&&&&&&&&&&&&&&&&&&&&&&&&
&历史烟云扑面萦,
&&&&&&&&&&&&&&&&&&&&&&&&&&&&&&&&&&&&&&&&四战四平英雄城。
&&&&&&&&&&&&&&&&&&&&&&&&&&&&&&&&&&&&&&&&东方之战马德里,
&&&&&&&&&&&&&&&&&&&&&&&&&&&&&&&&&&&&&&&&烈士碑前敬英灵
烈士纪念塔是四战四平的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丰碑。凝视这纪念塔,使人仿佛走进了时间的隧道,置身于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历史的烟云扑面而来,令人感触到50多年前那场战争的惨烈与悲壮。
据不完全统计,四战四平中我军牺牲师长1人,团级干部70余人,营级干部170余人,有姓名记载的有1万多人,还有许多战士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正是这些有名和无名的英烈,构成了一组高大的英雄群像,铸就了这巍
峨耸立的纪念塔。凝视这纪念塔,人们仿佛又看到了马仁兴师长那高大身影,感受到王西兰、刘增荣等英雄“生
命不息,战斗不止”的英雄气概,那一幕幕气壮山河的悲壮场景,那一声声震天撼地的炮火轰鸣,仿佛就在我们
眼前和耳畔。纪念塔承载着烈士的忠魂,昭示着历史的凝重,它是英雄城人民的骄傲,它是英雄城前进的见证。
&&&&&&&&&&&&&&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当前位置:&>&&>&
解放军上将传奇:四平、四平 打了四次才平
12:19来源:作者:浏览:16
解放军上将传奇:四平、四平 打了四次才平
今年1月8日是38军首任军长李天佑100周年诞辰。提起38军,更多的人会想起&万岁军&,想起梁兴初。但38军首任军长李天佑,也是一位勇猛过人、睿智儒雅的战将,许多历史烟云,总是与他联系在一起:百色起义的腥风血雨中,有他的身影;平型关战役的滚滚硝烟中,有他的怒容;四战四平的风起云涌中,有他的手令&&
李天佑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曾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张震称赞他是&一生忠贞,矢志不渝,英勇善战,我军楷模&,曾任国防部部长的迟浩田称其为&一代名将&。
四平、四平,打了四次才平啊!
1947年4月,李天佑调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司令员。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攻打四平。此前,四平已打过两次。后来,四野的老人们都说:东北这地儿,打仗打得最惨烈的就算是四平了。四平、四平,打了四次才平啊!李天佑担任前线总指挥,指挥三战四平。6月8日,李天佑便指挥部队包围了四平。6月11日攻城开始。经过10天激战,攻占四平街西半部,歼敌6000多人。这时,国民党军从沈阳等地抽调了10个师增援四平。6月25日,增援部队逼近四平,林彪下达了撤出战斗的命令。这一撤,救了坚守四平的国民党军第71军军长陈明仁的命。三战四平失利,林彪作了自我批评,李天佑也主动检讨,并总结了经验和教训。
无相关信息当前位置: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发动了四次著名战役,请写出相关战役的名..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发动了四次著名战役,请写出相关战役的名称。
(1)解放东北全境一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放华北全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放南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问答题难度:中档来源:同步题
(1)辽沈战役(2)淮海战役(3)平津战役(4)渡江战役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发动了四次著名战役,请写出相关战役的名..”主要考查你对&&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与解放南京&&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与解放南京
三大战役: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河、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辽沈、淮河、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变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三大战役后,蒋介石国民党集团赖以维护其反动统治的主要精锐部队被消灭殆尽,中国革命已处于胜利的前夜。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巩固基础。三大战役简况:
三大战役的意义:从战争规模和取得成果来看,三大战役在中国战争史上是空前的。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的主力基本被消灭,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辽沈战役示意图:渡江战役:三大战役后,国共进行了以八项条件为基础的和平谈判,国民党反动政府最后拒绝在国内和平协议上签字。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第二、三野战军的百万雄师在西起江西省的湖口、东至江苏江阴的千里战线上分三路发动渡江战役,彻底突破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4月23日,解放了国民党22年来的反革命统治中心南京。攻克南京后,三野直插浙江,先后解放了杭州、上海。二野先后解放了九江、南昌。整个渡江战役历时50天,歼敌40余万人,解放了武汉,南京,上海,南昌,杭州等城市120座,取得了重大的胜利。渡江战役的历史意义:渡江战役历时42天,人民解放军以木帆船为主要航渡工具,一举突破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并以运动战和城市攻坚战相结合,合围并歼灭其重兵集团。此役,人民解放军伤亡6万余人,歼灭国民党军11个军部、46个师共43万余人,解放了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以及江苏、安徽两省全境和浙江省大部及江西、湖北、福建等省各一部份,为而后解放华东全境和向华南、西南地区进军创造了重要条件。渡江战役:&解放南京:&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发现相似题
与“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发动了四次著名战役,请写出相关战役的名..”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924041963941689872414418025315249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平战役电影在线观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