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需求函数有关需求的案件分析题

赞助商链接
当前位置: >>
微观经济学案例
知识如果能够与案例相结合,那我们的学习将会大大的提 升,不信就来看看的《经济学精品课程建设》材料微观经济学案例集2005 年 12 月1 第一章 导论案例一:人生离不开选择 关于作出决策的第一课可以归纳为一句谚语: ?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为了得到我们喜 ? 爱的一件东西, 通常就不得不放弃另一件我们喜爱的东西。 作出决策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 另一个目标之间有所取舍。 我们考虑一个学生必须决定如何配Z她的最宝贵的资源―时间。 她可以把所有的时间用 于学习经济学; 她可以把所有的时间用于学习心理学; 她也可以把时间分配在这两个学科上。 她把某一个小时用于学习一门课时, 她就必须放弃本来可以学习另一门课的一小时。 而目_, 对于她用于学习一门课的每一个小时,她都要放弃本来可用于睡眠、骑车、看电视或打工赚 点零花钱的时间。 还可以考虑父母决定如何使用自己的家庭收人。 他们可以购买食物。 衣服, 或全家度假。 或者他们也可以为退休或孩子的大学教育储蓄一部分收人。 当他们选择把额外的一美元用于 上述物品中的一种时,他们在某种其他物品上就要少花一美元。 当人们组成社会时,他们面临各种不同的交替关系。典型的交替关系是?大炮与黄油? 之间的交替。我们把更多的钱用于国防以保卫我们的海岸免受外国入侵(大炮)时,我们能 用于提高国内生活水平的个人物品的消费(黄油)就少了。在现代社会里,同样重要的是清 洁的环境和高收人水平之间的交替关系。 要求企业减少污染的法律增加了生产物品与劳务的 成本。由于成本高,结果这些企业赚的利润少了,支付的工资低了,收取的价格高了,或者 是这三种结果的某种结合。因此,尽管污染管制给予我们的好处是更清洁的环境,以及由此 引起的健康水平提高,但其代价是企业所有者、工人和消费者的收人减少。 社会面临的另一种交替关系是效率与平等之间的交替。 效率是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 得到最多东西。平等是指这些资源的成果公平地分配给社会成员。换句话说,效率是指经济 蛋糕的大小,而平等是指如何分割这块蛋糕。在设计政府政策的时候,这两个目标往往是不 一致的。 例如,我们来考虑目的在于实现更平等地分配经济福利的政策。某些这类政策,例如, 福利制度或失业保障,是要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另一些政策,例如,个人所得 税, 是要求经济上成功的人士对政府的支持比其他人更多。 虽然这些政策对实现更大平等有 好处,但它以降低效率为代价。当政府把富人的收人再分配给穷人时,就减少了对辛勤工作 的奖励;结果,人们工作少了,生产的物品与劳务也少了。换句话说,当政府想要把经济蛋 糕切为更均等的小块时,这块蛋糕也就变小 I。 认识到人们面临交替关系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 人们将会或应该作出什么决策。 一个学 生不应该仅仅由于要增加用于学习经济学的时间而放弃心理学的学习。 社会不应该仅仅由于 环境控制降低了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而不再保护环境。 也不应该仅仅由于帮助穷人扭曲了工 作激励而忽视了他们。然而,认识到生活中的交替关系是重要的,因为人们只有了解他们可 以得到的选择,才能作出良好的决策。 摘自梁小民: 《微观经济学纵横谈》2 案例二:理性成就快乐:向经济学家那样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 每个人其实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运用着经济学知识。 比如在自由市场里买 东西,我们喜欢与小商小贩讨价还价;到银行存钱,我们要想好是存定期还是活期。经济学 对日常生活到底有多大作用,有一则关于经济学家和数学家的故事可以参考。 故事说的是三个经济学家和三个数学家一起乘火车去旅行。 数学家讥笑经济学家没有真 才实学,弄出的学问还摆了一堆诸如?人都是理性的?之类的假设条件;而经济学家则笑话 数学家们过于迂腐,脑子不会拐弯,缺乏理性选择。最后经济学家和数学家打赌看谁完成旅 行花的钱最少。 三个数学家于是每个人买了一张票上车, 而三个经济学家却只买了一张火车 票。列车员来查票时,三个经济学家就躲到了厕所里,列车员敲厕所门查票时,经济学家们 从门缝里递出一张票说,买了票了,就这样蒙混过关了。三个数学家一看经济学们这样就省 了两张票钱,很不服气,于是在回程时也如法炮制,只买了一张票,可三个经济学家一张票 也没有买就跟着上了车。数学家们心想,一张票也没买,看你们怎么混过去。等到列车员开 始查票的时候,三个数学家也像经济学家们上次一样,躲到厕所里去了,而经济学家们却坐 在座位上没动。过了一会儿,厕所门外响起了敲门声,并传来了查票的声音。数学家们乖乖 地递出车票,却不见查票员把票递回来。原来是经济学家们冒充查票员,把数学家们的票骗 走,躲到另外一个厕所去了。数学家们最后还是被列车员查到了,乖乖的补了三张票,而经 济学家们却只掏了一张票的钱, 就完成了这次往返旅行。 这个故事经常被经济学教授们当作 笑话讲给刚入门的大学生听, 以此来激发学生们学习经济学的兴趣。 但在包括经济学初学者 在内的大多数人看来,经济学既枯燥又乏味,充满了统计数字和专业术语,远没有这则故事 生动有趣;而且经济学总是与货币有割舍不断的联系,因此,人们普遍以为,经济学的主题 内容是货币。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经济学真正的主题内容是理性,其隐而不彰的深刻内涵 就是人们理性地采取行动的事实。 经济学关于理性的假设是针对个人而不是团体。 经济学是 理解人们行为的方法,它源自这样的假设:每个人不仅有自己的目标,而且还会主动地选择 正确的方式来实现这些目标。这样的假设虽然未必总是正确,但很实用。在这样的假设下发 展出来的经济学,不仅有实用价值,能够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而且这样的学问本身也由于 充满了理性而足以娱人心智, 令人乐而忘返。 尽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常有意无意地运用了 一些经济学知识, 但如果对经济学知识缺乏基本的了解, 就容易在处理日常事务时理性不足, 给自己的生活平添许多不必要的烦扰。 比如, 刚刚买回车子, 没过两天, 这款车子却降价了, 大部分人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都垂头丧气,心里郁闷得很;倘若前不久刚刚买了房子,该小 区的房价最近却上涨了,兴高采烈是一般购房者的正常反应。这些反应虽然符合人之常情, 但跌价带来的郁闷感觉却是错误的。 经济学认为,正确的反映应该是:无论是跌价,还是涨价,都应该感觉更好。经济学认 为,对消费者而言,最重要的是你消费的是什么――房价、车价是多少以及其他商品的价格 是多少。在价格变动以前,你所选择的商品组合(房子、车子加上用收入余款购买的其他商 品)就是对你来说是最好的东西。如果价格没有改变,你会继续这样的消费组合。在价格变 化以后,你仍然可以选择消费同样的商品,因为房子、车子已经属于你了,所以,你不可能 因为价格变化而感觉更糟糕。但是,由于房子、车子与其他商品的最佳组合取决于房价、车 价,所以,过去的商品组合仍然为最佳是不可能的。这就意味着现在还有一些更加吸引人的 选择,因此,你的感觉应该更好。新的选择虽然存在,但你却更钟情于原来的最佳选择(原 来的商品组合) 。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还常常烦扰于别人为什么挣得比我多, 总是觉得自己得到的比应得 的少,而经济学却告诉我们这样的感觉是庸人自扰,也是错误的。经济学认为别人比自己挣3 得多是正常的,自己得到的就是应得的,如果自己不能理性地坦然面对,只会给自己的生活 带来不必要的烦扰和忧愁。 我们之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这样那样的烦扰, 主要还是因为对经济学有一些误解, 这 可能是经济学说起来比较简单的缘故。 ?供给与需求??价格??效率??竞争?等都是大 、 、 、 家耳熟能详的经济学词汇,而且这些的词汇的意思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很多时候,似乎 人人都是经济学家。 人们不敢随便在一个物理学家或数学家面前班门弄斧, 但在一个经济学 家面前,谁都可以就车价跌了该高兴还是该郁闷等实际问题随意发表自己的见解。其实,经 济学中有许多并非显而易见的内容,并不是每个人想象的那么简单。在经济学领域,要想从 ?我听说过?进入到?我懂得?的境界并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因此,掌握正确的经济学知识,将经济学思考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来,使我们 能够更加理性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琐事,小到油盐酱醋,大到谈婚论嫁,就会减少生活中的 诸多郁闷和不快,多一些开心,多一些欢笑。 摘自梁小民: 《微观经济学纵横谈》4 第二章 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案例一: “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 当然,有一个问题还不能说清:究竟是先产生需求再产生供给呢,还是先产生供给才产 生需求?这有点像问?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 。我想,可能有时候是需求带动供给,很多的 新产品就是在人们强烈的需求下产生的;也有时候是供给诱导需求,比如新潮的时装,常常 是提供出来之后, 才左右了人们的视线, 引发了人们的需求。 但在某一种商品的价格决定中, 供给与需求就像一把剪刀的两个刀片, 作用是不分彼此共同决定一种商品的价格; 同时价格 又像一只无形的手在市场经济中自发地调节需求, 调节供给, 调节的最后结果使市场达到了 均衡――社会资源配Z合理。 总之, 许多的东西在经济学家眼里都成了产品, 都可以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需求是提供产品的动力, 供给是满足需求的前提。 比如要兴办教育, 是因为存在大量的对 ?教 育?产品有需求的人,而有了?教育?产品的供给,才能满足?教育?产品的需求。如果想 上学的都能上学,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也就达到了教育市场的供求平衡。 摘自梁小民: 《微观经济学纵横谈》 案例二:拥挤难道是我的错? 收拥挤费到底有没有用? 据报道, 北京市规划委近期组织相关部门针对城市发展进程中的交通问题进行研究, 提 出了解决北京旧城交通问题的十项策略。其中, ?车辆进入旧城要交拥挤费?赫然在列。 北京的交通拥堵是出了名的,这些年来,人们为缓解交通拥堵问题想了很多招数。 在市中心地区收取拥挤费,这个办法早有人提过,但一直颇有争议,赞同者很多,反对 者也不少。此次市规委有意将收拥挤费由政策设想变成现实,确实需要几分勇气。 收取拥挤费有没有用? ?拥挤费?是个舶来品。2003 年,伦敦市长列文斯顿在市民的拥护和非议声中,在伦 敦市中心开征拥挤费: 凡是在工作日早 7 点至晚 6 点半进入市中心的车辆需交纳拥挤费, 每 车每天交费 5 英镑(2005 年又涨到了 8 英镑) ,违规者要受重罚。有关调查显示,收取拥挤 费后,伦敦市中心路面交通流量减少了 30%,70%多的伦敦市民认为拥挤费对改善市内交通 发挥了高效作用。 收取拥挤费, 说到底就是政府利用价格杠杆调节特定区域车流量的一种方 式,其通过改变公共服务价格(使用市中心道路的费用)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确实能发挥 出分流车辆、缓解市中心交通拥堵的作用。 收取拥挤费合不合理? 很多反对者质疑拥挤费的合理性, 认为有失公平。 政府收取拥挤费, 等于让 ?有车一族? 承担了额外的成本,但只要定价合理,这些额外的成本并不会破坏社会公平。第一,与那些 步行、骑车和乘坐公交工具的人相比, ?有车一族?占用的人均公共交通服务份额更多,自 然要承担更大的责任,多负担一些?买路钱?也合乎情理。第二,大量小汽车(私车和公务 车)的涌入是造成北京交通拥堵日益严重的重要原因。有车族(包括私家车车主和公务车使 用者) 在享受方便舒适的同时, 却连带其他人时时饱受交通拥挤的苦果。 交纳一定的拥挤费, 算是有车族为自己用车行为的?外部性?付了费,否则就真的有点不公平了。 收取拥挤费能不能根治北京的交通问题?拥挤费的确有用, 但有限。 在治理交通拥堵的5 大舞台上,拥挤费至多只能?暖暖场? ,让它压大轴、当主唱是万万不可的。最重要的?治 本?之策是改善公共交通服务。在旧城收取拥挤费,旨在限制车流,但永远也无法限制?人 流?―――该进旧城的人还是要按时进去,一个也少不了。 收取拥挤费的主要目的是鼓励市民多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但如果公交工具还继续保持 目前少、 慢、 挤加服务态度差的状况, 那最后无非有两种结果: 一是交通拥挤一时得到缓解, 但以大家的生活质量下降为代价;二是有车族不堪忍受,重新被逼回小车里,分流车辆的目 标完全落空。因此,要根本解决北京的交通问题,还必须从扩大公交容量、改善公交服务质 量入手,只有公交才能担当?压轴?的角色。即使将来真的收取拥挤费,也要首先服务于改 善公交状况的需要。还是以伦敦为例,每年征收的拥挤费约 1 亿英磅,政府将其用于伦敦地 铁及公共汽车等交通设施的建设, 大大优化了公交服务, 才使越来越多的市民乐于弃私车选 公交。 目前,收取拥挤费,应当是缓解市中心等特定区域交通拥堵问题的可行之策。不过,根 本解决问题还是要依靠综合治理, 只有制定和执行好以改善公交服务为中心的 ?政策套餐? , 公众出行才能舒心、省心、放心。 摘自 2005 年 10 月 15《北京青年报》6 第三章效用论案例一: “幸福方程式”与“阿 Q 精神” 我们消费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幸福。对于什么是幸福,美国的经济学家萨谬尔森用的?幸 福方程式?来概括。这个?幸福方程式?就是:幸福=效用/欲望,从这个方程式中我们看到 欲望与幸福成反比,也就是说人的欲望越大越不幸福。但我们知道人的欲望是无限的,那么 多大的效用不也等于零吗?因此我们在分析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时候我们假定人的欲望是一 定的。那么我们在离开分析效用理论时,再来思考萨谬尔森提出的?幸福方程式?真是觉得 他对幸福与欲望关系的阐述太精辟了,难怪他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在社会生活中对于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政治家把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报复作为最 大的幸福; 企业家把赚到更多的钱当作最大的幸福; 我们教书匠把学生喜欢听自己的课作为 最大的幸福;老百姓往往觉得平平淡淡衣食无忧作为在大的幸福。幸福是一种感觉,自己认 为幸福就是幸福。 但无论是什么人一般把拥有的财富多少看作是衡量幸福的标准, 一个人的 欲望水平与实际水平之间的差距越大,他就越痛苦。反之,就越幸福。从?幸福方程式?使 我想起了?阿 Q 精神? 。 鲁迅笔下的阿 Q 形象, 是用来唤醒中国老百姓的那种逆来顺受的劣根性。 而我要说的是 人生如果一点阿 Q 精神都没有,会感到不幸福,因此?阿 Q 精神?在一定条件下是人生获取 幸福的手段。在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如果穷人欲望过高,那只会给自 己增加痛苦。倒不如用?知足常乐? ,用?阿 Q 精神?来降低自己的欲望,使自己虽穷却也 获得幸福自在。富人比穷人更看重财富,他会追求更富如果得不到他也会感到不幸福。 ?知足常乐? ?是可而止? ?随遇而安? ?退一步海阔天空?该?阿 Q 时得阿 Q? ,这些说 法有着深刻的经济含义,我们要为自己最大化的幸福作出理性的选择。 摘自梁小民: 《微观经济学纵横谈》案例二:吃三个面包的感觉 美国总统罗斯福连任三届后,曾有记者问他有何感想,总统一言不发,只是拿出一块 三明治面包让记者吃,这位记者不明白总统的用意,又不便问,只好吃了。接着总统哪出第 二块,记者还是勉强吃了。紧接着总统拿出第三块,记者为了不撑破肚皮,赶紧婉言谢绝。 这时罗斯福总统微微一笑: ?现在你知道我连任三届总统的滋味了吧,这个故事揭示了经济 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原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总效用是消费一定量某物品与劳务所带来的满足程度。 边际效用是某种物品的消费量增 加一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我们就从罗斯福总统让记者吃面包说起。假定,记者消费一个 面包的总效用是 10 效用单位,2 个面包是总效用为 18 个效用单位,如果记者再吃 3 个面包 总效用还为 18 个效用单位。记者消费一个面包的边际效用是 10 效用单位,2 个面包是边际 用为 8 个效用单位, 如果记者再吃 3 个面包边际用为 0 个效用单位。 这几个数字说明记者随 着消费面包数量的增加, 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为什么记者不再吃第三个面包是因为再吃不会 增加效用。还比如,水是非常宝贵的,没有水,人们就会死亡,但是你连续喝超过了你能饮 用的数量时,那么多余的水就没有什么用途了,再喝边际价值几乎为零,或是在零以下。现7 在我们的生活富裕了,我们都有体验?天天吃着山珍海味也吃不出当年饺子的香味? 。这就 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设想如果不是递减而是递增会是什么结果,吃一万个面包也不饱。吸 毒就接近效用递增, 毒吸的越多越上隐。 吸毒的人觉得吸毒比其它消费相比认为毒品给他的 享受超过了其它的各种享受。所以吸毒的人会卖掉家产,抛妻弃子,宁可食不充饥,衣不遮 体,毒却不可不吸。所以说,幸亏我们生活在效用递减的世界里,在购买消费达到一定数量 后因效用递减就会停止下来。 消费者购买物品是为了效用最大化,而且,物品的效用越大,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越 高。根据效用理论,企业在决定生产什么时首先要考虑商品能给消费者带来多大效用。 企业要使自己生产出的产品能卖出去,而且能卖高价,就要分析消费者的心理,能满足 消费者的偏好。一个企业要成功,不仅要了解当前的消费时尚,还要善于发现未来的消费时 尚。 这样才能从消费时尚中了解到消费者的偏好及变动, 并及时开发出能满足这种偏好的产 品。同时,消费时尚也受广告的影响。一种成功的广告会引导着一种新的消费时尚,左右消 费者的偏好。所以说,企业行为从广告开始。 消费者连续消费一种产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如果企业连续只生产一种产品, 它带给 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就在递减,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就低了。因此,企业的产品要不断创造 出多样化的产品,即使是同类产品,只要不相同,就不会引起边际效用递减。例如,同类服 装做成不同式样,就成为不同产品,就不会引起边际效用递减。如果是完全相同,则会引起 边际效用递减,消费者不会多购买。 边际效用递减原理告诉我们,企业要进行创新,生产不同的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减少 和阻碍边际效用递减。 摘自:online.njtvu.com 案例三: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消费者均衡就是消费子者购买商品的边际效用与货币的边际效用相等。 这就是说消费者 的每一元钱的边际效用和用一元钱买到的商品边际效用相等。假定一元钱的边际效用是 5 个效用单位,一件上衣的边际效用是 50 个效用单位,消费者愿意用 10 钱购买这件上衣,因 为这时的一元钱的边际效用与用在一件上衣的一元钱边际效用相等。 此时消费者实现了消费 者均衡,也可以说实现了消费(满足)的最大化。低于或大于 10 元钱,都没有实现消费者 均衡。 我们可以简单地说在你收入既定商品价格既定的情况下, 花钱最少得到的满足程度最 大就实现了消费者均衡。 我们前边讲到商品的连续消费边际效用递减, 其实货币的边际效用也是递减的。 在收入 既定的情况下,你存货币越多,购买物品就越少,这时货币的边际效用下降,而物品的边际 效用在增加,明智的消费者就应该把一部分货币用于购物,增加他的总效用;反过来,消费 者则卖出商品,增加货币的持有,也能提高他的总效用。通俗地说,假定你有稳定的职业收 入,你银行存款有 50 万,但你非常节俭,吃、穿、住都处于温饱水平。实际上这 50 万足以 使你实现小康生活。要想实现消费者均衡,你应该用这 50 万的一部分去购房、用一部分去 买一些档次高的服装,银行也要有一些积蓄;相反如果你没有积蓄,购物欲望非常强,见到 新的服装款式,甚至借钱去买,买的服装很多,而效用降低,如遇到一些家庭风险,没有一 点积蓄,使生活陷入困境。 经济学家的消费者均衡的理论看似难懂, 其实一个理性的消费者, 他的消费行为已经遵 循了消费者均衡的理论。 比如你在现有的收入和储蓄下是买房还是买车, 你会作出合理的选 择。你走进超市,见到如此之多的琳琅满目的物品,你会选择你最需要的。你去买服装肯定8 不会买回你已有的服装。所以说经济学是选择的经济学,而选择就是在你资源(货币)有限 的情况下,实现消费满足的最大化,使每 1 分钱都用在刀刃上,这种就实现了消费者均衡。 摘自:online.njtvu.com9 第三章生产论案例一:分工与专业化 亚当〃斯密在其名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根据他对一个扣针厂的参观描 述了一个例子。斯密所看到的工人之间的专业化和引起的规模经济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写道: ?一个人抽铁丝,另一个人拉直,第三个人截断,第四个人削尖,第五个人磨光顶端以 便安装圆头;做圆头要求有两三道不同的操作;装圆头是一项专门的业务,把针涂白是另一 项;甚至将扣针装进纸盒中也是一门职业。 ? 斯密说,由于这种专业化,扣针厂每个工人每天生产几千枚针。他得出的结论是,如果 工人选择分开工作,而不是作为一个专业工作者团队,&那他们肯定不能每人每天制造出 20 枚扣针,或许连一枚也造不出来&。换句话说,由于专业化,大扣针厂可以比小扣针厂实现 更高人均产量和每枚扣针更低的平均成本。 斯密在扣针厂观察到的专业化在现在经济中普遍存在。例如,如果你想盖一个房子,你 可以自己努力去做每一件事。但大多数人找建筑商,建筑商又雇佣木匠、瓦匠、电工、油漆 工和许多其他类型工人。这些工人专门从事某种工作,而且,这使他们比作为通用型工人时 做得更好。实际上,运用专业化实现规模经济是现代社会像现在一样繁荣的一个原因。 摘自 www.lntvu.com 案例二:引进自动分拣机是好事还是坏事? 近年来我国邮政行业实行信件分拣自动化, 引进自动分拣机代替工人分拣信件, 也就是 多用资本而少用劳动。假设某邮局引进一台自动分拣机,只需一人管理,每日可以处理 10 万封信件。如果用人工分拣,处理 10 万封信件需要 50 个工人。在这两种情况下都实现了技 术效率。但是否实现了经济效率还涉及到价格。处理 10 万封信件,无论用什么方法,收益 是相同的,但成本如何则取决于机器与人工的价格。假设一台分拣机为 400 万元,使用寿命 10 年,每年折旧为 40 万元,再假设利率为每年 10% ,每年利息为 40 万元,再加分拣机每 年维修费与人工费用 5 万元。这样使用分拣机的成本为 85 万元。假设每个工人工资 1.4 万 元,50 个工人共 70 万元,使用人工分拣成本为 70 万元。在这种情况下,使用自动分拣机 实现了技术效率,但没有实现经济效率,而使用人工分拣既实现了技术效率,又实现了经济 效率。近年来我国邮政行业实行信件分拣自动化,引进自动分拣机代替工人分拣信件,从纯 经济学的角度, 即从技术效率和经济效率的同时实现来看, 这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呢?假设 某邮局引进一台自动分拣机,只需一人管理,每日可以处理 10 万封信件。如果用人工分拣, 处理 10 万封信件需要 50 个工人。 在这两种情况下都实现了技术效率。 但是否实现了经济效 率还涉及到价格。处理 10 万封信件,无论用什么方法,收益是相同的,但成本如何则取决 于机器与人工的价格。假设一台分拣机为 400 万元,使用寿命 10 年,每年折旧为 40 万元, 再假设利率为每年 10% ,每年利息为 40 万元,再加分拣机每年维修费与人工费用 5 万元。 这样使用分拣机的成本为 85 万元。假设每个工人工资 1.4 万元,50 个工人共 70 万元,使 用人工分拣成本为 70 万元。在这种情况下,使用自动分拣机实现了技术效率,但没有实现 经济效率,而使用人工分拣既实现了技术效率,又实现了经济效率。10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 在实现了技术效率时, 是否实现了经济效率就取决于生产要 素的价格。如果仅仅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角度看,可以只考虑技术效率和经济效率。这两种 效率的同时实现也就是实现了资源配Z效率。当然,如果从社会角度看问题,使用哪种方法 还要考虑每种方法对技术进步或就业等问题的影响。 摘自 www.lntvu.com案例三:木桶理论 经济学家厉以宁曾以?木桶理论?来阐述经济学问题。这一理论认为木桶的盛水量取决 于最短板的长度,这在非均衡经济学里叫做?短边决定原则? 。它告诉我们, ?木桶?想多盛 ?水?的方法有二:一是生产要素替代,锯长补短;二是拆桶重装,进行资产重组。事实上, 一个人乃至一个集体所取得的成绩或成就,也常常取决于其?短边? 。 近日,新华社连续播发了长篇报道,介绍天津构建和谐社会的经验。报道说,自 20 世 纪 90 年代以来,天津经济连续十多年保持了均衡、持续、快速增长。 ?不求短时期的热闹, 及时提升、弥补可能影响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的‘短板’ ,保证城市和谐前进,是天津的 能量以令人惊奇方式释放的核心因素。 ? 这里涉及了一个?木桶理论? :一只水桶能容纳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要想 得到最大容量,得到满桶的水,就必须把所有木板的长度都提升到与最长的那块一样。 社会好比一只木桶,要达到和谐稳定,必须把?短板?及时提升、弥补起来。和谐社会 这只?木桶? ,是由?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 谐相处?等?木板?组合而成的,每块?木板?都有它的对立物,如不诚不信、混乱无序、 缺章少法等。抓紧解决对立物之间的矛盾,即各种社会矛盾的过程,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过 程。 ?短板?的及时?提升?与?弥补? ,对于构建和谐社会至关重要,这也正是新华社记 者所说的?天津的能量以令人惊奇方式释放的核心因素? ,是天津的经验之所在。 ?? 摘自 www.lntvu.com11 第四章成本与收益案例一:上大学值吗? 最近看一报刊上报道, 天津市投资教育的支出是全国第一, 北京是私家车消费支出全国 第一, 上海是投资保险支出全国第一, 广州是旅游支出全国第一。 是否准确, 我们占且不论。 我们用经济学的观点分析一下,为什么家长舍得把大把的钱花在子女教育上? 我们简单的介绍经济学说所的成本。 经济学所说的成本有两种一是实际发生的成本, 即 会计成本; 另一个是机会成本。 会计成本是厂商在生产过程中按市场价格直接支付的一切费 用, 这些费用一般均可以通过会计账目反映出来。 利用这个原理我们计算一个大学生上大学 四年的会计成本是上大学的学费、书费和生活费,按照现行价格标准,一个普通家庭培养一 个大学生的这三项费用之和是 4 万。机会成本是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 西。大学生如果不上学,会找份工作,按照现行劳动力价格标准假如也是 4 万,也就是说一 个大学生上大学四年的机会成本也是 4 万。 大学生上大学经济学概念的成本是 8 万。 这还没 算上在未进大学校门前,家长为了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从小学到中学的择校费用。 上大学成本如此之高, 为什么家长还选择让孩子上大学, 因为这种选择符合经济学理论, 收益的最大化原则。 我们算一下上大学与不上大学一生的成本与收益。 不上大学 18 岁工作, 工作到 60 岁,共 42 年,平均每年收入是 1 万,共 42 万。上大学 22 岁工作,工作到 60 岁, 共 38 年,平均收入是 2 万元,共 76 万,减去上大学的经济学成本 8 万,剩下 68 万。与不 上大学收入比较上大学多得到的收入是 26 万。这还没考虑学历高所带来的名誉、地位等其 它效应。为什么家长舍得在子女教育上投入,就在情理之中了。这里说的?选择?是有两种 机会,你能考上大学的情况下。另外我们说的只是一般情况。 在这里顺便纠正一个错误的说法, 有人说教育是消费行为, 其实教育不是消费而是投资。 消费与投资的区别是消费不会给你增殖一分钱,比如你今年买一台电视,明年再卖,会大大 的贬值不会增殖;投资是有可能增殖,一个大学生尽管投资 8 万,但与不投资的多得的收益 是 26 万。但投资是有风险的,如果一个家长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从小学到中学在教育 上的高投入,如果考不上大学或考上大学毕不了业。其投入与产出之比是可想而之的。 但对一些特殊的人,情况就不是这样了。比如,一个有足球天才的青年,如果在高中毕 业后去踢足球,每年可收入 200 万人民币。这样,他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就是 800 万人民币。 这远远高于一个大学生一生的收入。因此,有这种天才的青年,即使学校提供全额奖学金也 不去上大学。这就是把机会成本作为上大学的代价。不上大学的决策就是正确的。同样,有 些具备当模特气质与条件的姑娘, 放弃上大学也是因为当模特时收入高, 上大学机会成本太 大。 当你了解机会成本后就知道为什么有些年轻人不上大学的原因了。 可见机会成本这个概 念在我们日常生活决策是十分重要的。 摘自 blog.sina.com.cn12 案例二:大商场平时为什么不延长营业时间? 节假日期间天津劝业场和许多大型商场都延长营业时间, 为什么平时不延长?现在我们 用这边际分析理论来解释这个问题。 从理论上说延长时间一小时, 就要支付一小时所耗费的成本, 这种成本即包括直接的物 耗,如水、电等,也包括由于延时而需要的售货员的加班费,这种增加的成本就是我们这一 章所学习的边际成本。假如延长一小时增加的成本是 1 万元, (注意这里讲的成本是西方成 本概念,包括成本和正常利润)那么在延时的一小时里他们由于卖出商品而增加收益大于 1 万, 作为一个精明的企业家他还应该再将营业时间在此基础上再延长, 因为这是他还有一部 分该赚的钱还没赚到手。 相反如果他在延长一小时里增加的成本是 1 万, 增加的收益是不足 1 万,他在不考虑其他因素情况下就应该取消延时的经营决定,因为他延长一小时成本大于 收益。节假日期间,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旅游购物,使商场的收益增加,而平时紧张工作繁 忙家务人们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购物, 就是延时服务也不会有更多的人光顾, 增加的销售 额不足以抵偿延时所增加的成本。 这就能够解释在节假日期间延长营业时间而在平时不延长 营业时间的经济学的道理。 无论是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还是小于边际成本, 厂商都要进行营业时间调整, 说明这 两种情况下都没有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只有在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 厂商才不调整营业 时间,这表明已把该赚的利润都赚到了,即实现了利润的最大化。 摘自 blog.sina.com.cn案例三:利润在经济学家与会计师眼中的是不同的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假设一例。假设王先生用自己的银行存款 30 万收购了一个小企 业,如果不支取这 30 万元钱,在市场利息 5%的情况下他每年可以赚到 1.5 万元的利息。王 先生为了拥有自己的工厂, 每年放弃了 1.5 万元的利息收入。 1.5 元就是王先生开办企业 这 的机会成本之一。经济学家和会计师以不同的方法来看待成本。经济学家把王先生放弃的 1.5 万也作为他企业的成本,尽管这是一种隐性成本。但是会计师并不把这 1.5 万元作为成 本表示,因为在会计的账面上并没有货币流出企业去进行支付。 为了进一步经济学家和会计师之间的差别,我们换一个角度,王先生没有买工厂的 30 万元,而是用自己的储蓄 10 万元,并以 5%的利息从银行借了 20 万元。王先生的会计师只 衡量显性成本, 将把每年为银行贷款支付的 1 万元利息作为成本, 因为这是从企业流出的货 币量。与此相比,根据经济学家的看法,拥有的机会成本仍然是 1.5 万元。 现在我们再回到企业的目标――利润。 由于经济学家和会计师用不同方法衡量企业的成 本,他们也会用不同的方法衡量利润。经济学家衡量企业的经济利润,即企业总收益减生产 所销售物品与劳务的所有机会成本。 会计师衡量企业的会计利润, 即企业的总收益只减企业 的显性成本。 摘自 blog.sina.com.cn13 案例四:福特公司产量的安排 对于许多企业来说,总成本分为固定和可变成本取决于时间框架。例如,考虑一个全机 车公司,比如福特汽车公司。在只有几个月的时期内,福特公司不能调整它汽车工厂的数量 与规模。它可以生产额外一辆汽车的唯一方法是,在已有的工厂中多雇佣工人。因此,这些 工厂的成本在短期中是固定成本。与此相比,在几年的时期中,福特公司可以扩大其工厂规 模,建立新工厂和关闭旧工厂。因此,其工厂的成本在长期中是可变成本。 由于许多成本在短期中是固定的,但在长期中是可变的,所以,企业的长期成本曲线不 同与其短期成本曲线。 长期平均总成本曲线是比短期平均总成本曲线平坦得多的 U 型曲线。 此外,所有短期曲线在长期成本曲线上和以上。这些特点的产生,是因为企业在长期中又更 大的灵活性。 实际上, 在长期中, 企业可以选择它想用的哪一条短期成本曲线。 但在短期中, 它不得不用它过去选择的任何一条短期曲线。 当福特公司想把每天的产量从 1000 辆汽车增加到 1200 辆时, 在短期中除了在现有的中 等规模工厂中多雇工人之外别无选择。 由于边际产量递减, 每辆汽车的平均总成本从 1 万美 元增加到 1.2 万美元。但是,在长期中,福特公司可以扩大工厂和车间的规模,而平均总成 本人保持在 1 万美元的水平上。 对一个企业来说,进入长期要多长时间呢?回答取决于企业。对一个大型制造企业,例 如,汽车公司,这可能需要一年或更长。与此相比,一个人经营的柠檬水店可以在一小时甚 至更短的时间内去买一个水罐。 摘自 blog.sina.com.cn14 第五章厂商理论案例一: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产生于一种关键资源所有权垄断的典型例子是南非的钻石公司德比尔。 德比尔控制了世 界钻石生产德 80%左右。 虽然这家企业德市场份额不是 100%, 但它也大到足以对世界钻石 价格产生重大影响德程度。 德比尔拥有多大的市场势力呢?答案大部分取决于有没有这种产品的相近替代品。 如果 人们认为翡翠、 红宝石和蓝宝石都是钻石的良好替代品, 那么, 德比尔的市场势力就较小了。 在这种情况下,德比尔任何一种想提高钻石价格的努力都会使人们转向其他宝石。但是,如 果人们认为这些其他石头都与钻石非常不同, 那么, 德比尔就可以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自己 产品的价格。德比尔支付了大量广告费。乍一看,这种决策似乎有点奇怪。如果垄断者是一 种产品的唯一卖者, 为什么它还需要广告呢?德比尔广告的一个目的是在消费者心目中把钻 石与其他宝石区分开来。当德比尔的口号告诉你?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时,你马上会 想到翡翠、红宝石和蓝宝石并不是这样。 (而且,要注意的是,这个口号适用于所有钻石, 而不仅仅是德比尔的钻石--德比尔垄断地位的象征。 )如果广告是成功的,消费者就将认为 钻石是独特的,不是许多宝石中的一种,而且,这种感觉就使德比尔有更大的市场势力。 摘自 www1.tlu.edu.cn案例三:西南航空公司的崛起 1992 年,美国航空业亏损达 20 亿美元,完全可以与令人沮丧的 1991 年相提并论。这 也使得美国航空公司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赤字总额累计达到 80 亿美元。三家航空公 司――TWA、大陆、美国西方―已经破产。 然而, 就在美国航空业一片萧条气氛之中, 一家名叫西南航空公司的小企业却异军突起, 它仿佛在漫天乌云中找到了一丝云缝,一举钻出黑暗飞向朗朗青天。在 1992 年,西南航空 公司令人难以Z信地取得了营业收入猛涨 25%的佳绩。率领西南航空公司创造神话的传奇 人物是赫伯特〃克莱尔,是他找到了云缝(管理学家称之为?市场的战略性窗口?,使得名 ) 不见经传的西南航空公司一飞冲天。 起步对西南航空公司的最初构想诞生在餐桌上。在 1967 年的一次聚餐会上,克莱尔律 师的一位客户,罗林〃金,在餐桌上随手画了一个三角形,3 个顶点分别代表达拉斯、休斯 敦和圣安东尼奥。 金的想法是: 目前大型航空公司都热衷于长途飞行, 对短途飞行不屑一顾。 如果我们能够组建一家航空公司,专门在餐桌上所标明的这类大城市间经营短途空运业务, 这个市场应当是有利可图的。克莱尔当即表示赞同。 当西南航空公司从金发现的战略性机会窗口挤进美国航空市场后, 它立即遭到了其他大 型航空公司的激烈反击。 直到 1975 年, 已成立 8 年之久的西南航空公司仍只拥有 4 架飞机, 只飞达拉斯、休斯敦和圣安东尼奥 3 个城市,在巨人如林的美国航空界应是一位小矮人。但 西南航空公司的经营成本远远低于其他大型航空公司, 因而它的票价也大大低于市场平均价 格,吸引了大批乘客。面对西南航空公司发动的价格战,大型航空公司不肯示弱,它们与这15 个闯入市场的不速之客展开了降价大战。 对于绝大多数小企业而言, 如果试图在价格上与实力雄厚的大企业进行价格竟争, 那无 异于自取灭亡。大企业可以凭借充足的财力为后盾,把价格压到比小企业还低的水平,与小 企业拼消耗。小企业有限的资源很快会被耗干,从而目然出局。 没有退路的克莱尔绞尽脑汁压缩公司的成本, 最后, 西南航空公司不仅打赢了这场由它 挑起的价格战, 而且做到了任何一家大型航空公司都无法做到的低成本运营。 大型航空公司 之所以在这场价格战中落败, 根本原因在于它们的优势无法在这个狭小的战略机会窗口中发 挥出来。 在 20 世纪 70 年代, 西南航空公司只将精力集中于得克萨斯州之内的短途航班上。 它提 供的航班不仅票价低廉, 而且班次频率高, 乘客几乎每个小时都可以搭上一架西南航空公司 的班机。这使得西南航空公司在得克萨斯航空市场上占据了主导地位。 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 西南航空公司开始以得克萨斯州为基地向外扩张, 它先是开通了 与得州毗邻的 4 个州的短途航班, 继而又在这 4 个州的基础上开通进一步向外辐射的新航班。 不论如何扩展业务范围,西南航空公司都坚守两条标准:短航线、低价格。1987 年,西南 航空公司在休斯敦--达拉斯航线上的单程票价为 57 美元, 而其他航空公司的票价为 79 美元。 80 年代是西南航空公司大发展的时期, 其客运量每年增长 300%, 但它的每英里运营成本却 持续下降。到 1989 年 12 月,西南航空公司的每英里运营成本不足 10 美分,比美国航空业 的平均水平低了近 5 美分。 到 1993 年,西南航空公司的航线已涉及 15 个州的 34 座城市。它已拥有 141 架客机, 这些客机全部是节油的波音 737,每架飞机每天要飞 11 个起落。由于飞机起落频率高、精 心选择的航线客流量大, 所以西南航空公司的经营成本和票价依然是美国最低的, 其航班的 平均票价仅为 58 美元。 低价位的西南航空公司航班成为美国乘客心目中的&黄金航班&. 1992 年 2 月,西南航空公司开通了前往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的航线。到年底,克利夫兰霍普金斯 机场的客流量比 1991 年上升了 9。74%。该机场的一位经理说:&今年机场客流量突破了历 史最高记录,这些新增的乘客几乎全是西南航空公司送来或接走的。& 面对咄咄逼人的西南航空公司的扩张势头, 许多竞争对手不得不调整航线, 有的甚至望 风而逃。例如:当西南航空公司的航班扩展到亚利桑那州凤凰城时,面临破产危险的美国西 方航空公司索性放弃了这一市场; 而当西南航空公司进入加利福尼亚州后, 几家大型航空公 司不约而同地退出了洛杉矶--旧金山航线,因为它们无法与西南航空公司 59 美元的单程机 票价格展开竞争。在西南航空公司到来之前,这条航线的票价高达 186 美元。 一些西南航空公司尚未开通航线的城市主动找上门来, 请求克莱尔尽快在自己的城市开 设新线。例如,斯卡拉蒙托市就派遣了两名代表前来西南航空公司总部游说,这两人一位是 该市商会主席,另一位是该市机场经理,克莱尔答应了他们的请求,在几个月后开通了这条 新航线。在 1991 年,西南航空公司一共收到了 51 个类似的申请。 西南航空公司的低价格战略战无不胜,到 1991 年,克莱尔发现已找不到什么竞争对手 了。克莱尔说: ?我们已经不再与航空公司竞争,我们的新对手是公路交通,我们要与行驶 在公路上的福特车、克莱斯勒车、丰田车、尼桑车展开价格战。我们要把高速公路上的客流 搬到天上来。 ? 摘自 www1.tlu.edu.cn16 案例三:铁路部门的垄断定价还能掌握多久? 近 20 年的中国季节性大迁徒――?春运? ,已成为中国特色。 ?春运?市场提供了世界 上罕见的爆发性最大的商机。2001 年?春运? ,自 1 月 9 日开始至 2 月 17 日结束,共 40 天 时间,全国运送客员约 16.6 亿人次,比 2000 年增长 2.7%。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数字统计分 析,在 16.6 亿人次中,公路将承担 14.9 亿人次的运力,铁路春运 1.34 亿人次,使用这两 种交通工具者占有中国春运预计总数的 90%以上。这是中国改革开放 20 年来最高峰值的一 次?春运? 。据广东省及?珠江三角洲?的资料显示:仅春运 40 天时间,竟能够创造一些客 运?专业户?本年度至少 50%以上的营业总额;而 70%以上的参加者,在这 40 天?工作?中 所创造的价值可抵本年度价值的 120%以上,甚至可以在未来这一年内什么都不用做也能够 正常维持。这一切很大程度要归功于涨价。 国家铁路部春运办有关人士解释,涨价是为了?削峰平谷? ,以达到?均衡运输?的目 的,但就以关键的广州铁路为例,2006 年 1 月 16 日涨价后的事实证明:广东铁路客运高峰 更为尖锐,超过历史日最高峰, ?均衡运输?就当然成了画饼充饥;对于中国大多数老百姓 而言,出门坐火车是首选交通工具,无论火车票涨不涨价,该回家的还得回家,涨价根本无 法削峰平谷,只能是让铁路部门狠狠赚一笔。据北京一家报纸报道,节前 15 天,北京西站 和北京东站客票收入增长了 50%,收入近 3 亿,只是在 15 天取得的。春节给了铁路部门一 个极为厚重的大礼包。有舆论指责,这是?垄断行业大发横财? 不过, 中国老百姓这次不买账了。 河北律师乔占祥首先就铁路调价方案向铁道部提出行 政复议。这无疑是破天荒的。2006 年 2 月 12 日,中国消费者协会也致函铁道部,要求就涨 价问题给个说法。当然,现在还不能过于乐观。但相比以往习惯于沉默的中国老百姓,今天 终于有了维权的意识, ?铁老大?再要?惟我独尊? ,恐怕不那么容易了。 摘自 www1.tlu.edu.cn案例四:一家独大不是好事 ?富士?胶卷以色彩鲜艳受到很多消费者的喜爱,但是当你满心欢喜地拍完照,想去冲 洗,却会发现原来遍布街头的?富士?冲洗店如今已是踪迹难觅。今天的国内胶卷冲洗市场 早已是?柯达?的天下。 据了解, ?柯达?在全国的彩扩连锁店已有近 9000 家,而?富士?彩扩店已萎缩到 2000 家左右。论胶卷质量,二者可以说难分伯仲,只是特点不一, ?柯达?色彩还原好, ?富士? 色彩艳丽,专业摄影者偏爱?柯达? ,年轻人更喜欢?富士? ,可以说是?萝卜青菜,各有所 爱? ;论冲印技术, ?柯达?没有设备自主开发能力,用的大多是?诺日士?的冲印设备,甚 至包括?富士?的设备; ?富士?开发的冲印设备全球领先;论全球市场占有份额, ?柯达? 数码冲印占四分之一, ?富士?占全球三分之二;论全球销售额和纯利润, ?柯达?是 133.17 亿美元和 2.65 亿美元,而?富士?超过它一倍。 既然?柯达?与?富士?没有本质上的优劣之差,为什么?柯达?会在中国市场上一家 独大呢?7 年前,国内有 7 家胶卷和相纸生产厂家,但由于国外产品大举进入,市场大半落 入人家之手,单?富士?胶卷就占据了中国胶片市场的半壁江山,国内感光材料企业举步维 艰。国内舆论普遍认为这是外商低价倾销造成的结果。后经有关专家调查,情况并非如此, 于是,国家转而支持国内感光材料行业对外开放合资。这时刚刚成为?柯达?公司全球副总 裁的美国外交界级别最高的亚裔女强人叶莺坐在了与中国政府的谈判桌前, 使柯达与中国谈17 了 3 年陷入僵局的合资谈判达成了?98 协议? ,其主要内容是: ?柯达?与中国 7 家感光企 业中的 6 家进行合资合作( ?乐凯?除外) ,共投资 12 亿美元。与厦门福达、汕头公元、无 锡阿尔梅 3 家企业合资, 上海、 天津、 辽宁的另外 3 家企业得到的是经济补偿。 中方则承诺, 在协议签订的 3 年时间内,不批准另外一家外资进入中国的感光材料行业。至此, ?柯达? 在中国感光材料市场上形成了垄断,其在中国影像市场的业务以每年 8%到 10%的速度增 长,占有了市场份额的 70%以上,而?富士??柯尼卡??爱克发?等品牌共占不到 25%。 、 、 Z身于事外的?乐凯?经营日衰,主动向?富士?寻求合作,双方就合作条件的谈判长 达 6 年,但?柯达?又横刀夺爱,于去年 10 月以更优越的条件与乐凯达成合作,双方合作 期为 20 年, ?柯达?以 1 亿美元现金和提供一套用于彩色产品的乳剂生产线,换取中国乐凯 胶片集团公司持有的乐凯胶片股份有限公司 20%的股份,并承诺不吸纳市场流通股;同时, 柯达向乐凯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用于改造乐凯现有的片基和涂布生产线, 还赠送一条新的 生产线;柯达承诺向乐凯持续转让生产技术,以生产世界级的彩色产品,乐凯将为使用柯达 的某些技术向柯达支付费用;双方合作后,乐凯将继续生产和销售乐凯品牌的产品。 几个回合下来,2001 年在上海成立的富士胶片(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在感光材料领域 一筹莫展。其在中国投资建立的生产数码影像产品、医疗图像诊断产品、制版印刷产品的 5 家企业的产品也因耗材大多与感光材料有关而无法实现在中国市场大展拳脚的目标。 虽然国内感光材料领域对?柯达? 早已开放,但对其他外资企业却依然是投资限制类 项目。对彩色胶卷的进口征收的是高额从量关税,今年 4 月 1 日起,每平方米征税 120 元, 以前是 170 元。这意味着本土化生产的?柯达?感光材料的市场竞争条件要大大优于其他纯 进口的感光材料。有专家感言:一家独大的市场是无法使中国消费者享受到多样化的产品、 良好的服务以及日新月异的高技术带来的变化。 如果说, ?柯达?在传统胶片技术上领先,那么它在数码技术上已落后于?富士??富 。 士?新近开发的激光数码冲印设备可以兼容传统胶卷、数码照相、光盘等所有图像源,冲洗 打印出高清晰的图片,如果冲印店装备这样的设备,将使经营者和消费者得到更好的服务。 就拿传统的胶卷说,现在美国的年人均消费量是 3.8 卷;日本是 3.7 卷;欧洲国家在 1.7 卷左右;中国才 0.15 卷,传统相机和胶卷在中国的市场上还将维系很多年,它会与飞 速普及的数码产品共同存在和发展,如果仅让消费者用一种产品,那对消费者是不公平的。 一家独大就没有竞争,没有竞争就不是市场。 摘自 www1.tlu.edu.cn案例五:充分竞争才是市场的最佳选择我们再以彩电市场为例,我国当前市场容量为 2000 万台左右,而生产能力则有 4000 万台左右, 明显的供大于求注定了市场竞争将会日趋激烈。 各个彩电企业又都是单独的利益 主体, 它们在市场竞争中当然会从争取更多的顾客和市场份额的动机出发, 选择对自己有利 的策略――竞相降价当为正常举措。 但是, 当一些企业在日趋激烈的价格竞争中感到盈利下 跌, 难以招架时, 该怎么办?它们可以设法扩大规模, 也可相机转产, 改变原有的投资方向。 这便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争取规模效益, 或是灵活调头的发展之路。 如果一个企业只想靠 价格联盟来形成和保持垄断利益,坐享固定的市场份额,最终会发现,在商品供大于求的背 景下,去签一个自己和竞争对手们都不会认真遵守的协议(除非协议有超级监督力和强制18 力) ,不过是徒劳之举。 对于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来说, 可问一声自己有无能力或有无必要让所有彩电企业都有 饭吃,致使先进企业发挥不了长处,落后企业亦不会被淘汰。如果没有,又想通过建立价格 联盟而为之,岂不白费气力?近年来,价格联盟一次次的不欢而散已经说明了此理,难道今 后还要花费大量资源去做本来就不会成功的事, 难道让每个政府部门都搞成一个 ?欧佩克? , 不断去发起和监督限价、限产的卡特尔活动,从不成功,而又不肯罢手,犹如唐吉可诃德同 风车作战。 竞争的市场是商品价格的最终决定因素。 在供大于求的背景下, 通过价格、 品牌、 服务、质量等方面的竞争,强势企业可以通过增加市场份额、兼并重组,不断扩大规模而成 为市场经济下竞争产生的?巨舰? ;弱势企业则需利用市场退出机制,或寻找新的投资点, 以扬长避短,或者被其他企业兼并、联合,成为?巨舰?的一部分。如此,才会有具有国际 竞争力的大企业产生。所有消费者也将从产品价格不断降低、质量服务日益完善中受益。国 际和国内历史的经验表明,希望通过政府?拉郎配?的办法去组建大企业,或是欧佩克式的 价格联盟保护垄断与落后均非好的办法。 摘自 www1.tlu.edu.cn案例六:麦当劳连锁店的折扣券麦当劳连锁店一直采取向消费者发放折扣券的促销策略。 他们对来麦当劳就餐顾客发放 麦当劳产品的宣传品, 并在宣传品上印制折扣券。 为什么麦当劳不直接将产品的价格降低? 回答是折扣券使麦当劳公司实行了三级差别价格。 麦当劳公司知道并不是所有的顾客都 愿意花时间将折扣券剪下来保存,并在下次就餐时带来。此外,剪折扣券意愿与顾客对物品 支付意愿和他们对价格的敏感相关。 富裕而繁忙的高收入阶层到麦当劳用餐弹性低, 对折扣 券的价格优惠不敏感,不可能花时间剪下折扣券并保存随时带在身上,以备下次就餐时用。 而且折扣券所省下的钱他也不在乎。 但低收入的家庭到麦当劳用餐弹性高, 他们更可能剪下 折扣券,因为他的支付意愿低,对折扣券的价格优惠比较敏感。 麦当劳连锁店通过只对这些剪下折扣券的顾客收取较低价格, 吸引了一部分低收入家庭 麦当劳用餐,成功地实行了价格歧视采取了三级差别价格。并从中多赚了钱。如果直接的将 产品价格降低,不带折扣券的高收入阶层的高意愿消费而多得的收入就会流失。 摘自 www1.tlu.edu.cn19 第六章分配理论案例一:经济地租与准地租 例如,劳动市场上有 A、B 两类工人各 100 人,A 类工人素质高,所要求的工资为 200 元,B 类工人素质低,所要求的工资为 150 元。如果某种工作 A、B 两类工人都可以担任, 那么,企业在雇佣工人时,当然先雇佣 B 类工人。但在 B 类工人不够时,也不得不雇佣 A 类工人。假设某企业需要工人 200 人,他就必须雇佣 A、B 两类工人。在这种情况下,企业 必须按 A 类工人的要求支付 200 元的工资。这样,B 类工人所得到的收入就超过了他们的要 求。B 类工人所得到的高于 150 元的 50 元收入就是经济租。其他生产要素所有者也可以得 到这种经济租。 由此可见,经济地租属于长期分析,而准地租属于短期分析。经济地租是对某些特定要 素来说的,而经济利润是对整个厂商来说的。厂商存在经济利润,并不意味着其要素也存在 经济地租。一种要素在短期中存在准地租,也不意味着长期中存在经济利润。 摘自梁小民: 《微观经济学纵横谈》 案例二:漂亮的收益 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哈莫米斯与杰文〃比德尔在 1994 年第 4 期《美国经济评论》上 发表了一份调查报告。根据这份调查报告,漂亮的人的收入比长相一般的人高 5%左右,长 相一般的人又比丑陋一点的人收入高 5%一 10%左右。为什么漂亮的人收入高? 经济学家认为,人的收入差别取决于人的个体差异,即能力、勤奋程度和机遇的不同。 漂亮程度正是这种差别的表现。 个人能力包括先天的禀赋和后天培养的能力,长相与人在体育、文艺、科学方面的天才 一样是一种先天的禀赋。 漂亮属于天生能力的一个方面, 它可以使漂亮的人从事其他人难以 从事的职业(如当演员或模特) 。漂亮的人少,供给有限,自然市场价格高,收入高。 漂亮不仅仅是脸蛋和身材,还包括一个人的气质。在调查中,漂亮由调查者打分,实际 是包括外形与内在气质的一种综合。这种气质是人内在修养与文化的表现。因此,在漂亮程 度上得分高的人实际往往是文化高、受教育高的人。两个长相接近的人,也会由于受教育不 同表现出来的漂亮程度不同。所以,漂亮是反映人受教育水平的标志之一,而受教育是个人 能力的来源,受教育多,文化高,收入水平高就是正常的。 漂亮也可以反映人的勤奋和努力程度。 一个工作勤奋。 勇于上进的人, 自然会打扮得体, 举止文雅,有一种朝气。这些都会提高一个人的漂亮得分。漂亮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的勤 奋,与收入相关也就不奇怪了。 最后,漂亮的人机遇更多。有些工作,只有漂亮的人才能从事,漂亮往往是许多高收入 工作的条件之一。就是在所有的人都能从事的工作中,漂亮的人也更有利。漂亮的人从事推 销更易于被客户接受,当老师会更受到学生热爱,当医生会使病人觉得可亲,所以,在劳动 市场上,漂亮的人机遇更多,雇主总爱优先雇用漂亮的人。有些人把漂亮的人机遇更多,更 易于受雇称为一种歧视, 这也不无道理。 但有哪一条法律能禁止这种歧视?这是一种无法克 服的社会习俗。 漂亮的人的收入高于一般人。 两个各方面条件大致相同的人, 由于漂亮程度不同而得到20 的收入不同。 这种由漂亮引起的收入差别, 即漂亮的人比长相一般的人多得到的收入称为 ?漂 亮贴水? 。 收入分配不平等是合理的,但有一定限度,如果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甚至出现贫富两极 分化,既有损于社会公正的目的,又会成为社会动乱的隐患。因此,各国政府都在一定程度 上采用收入再分配政策以纠正收入分配中较为严重的不平等问题。 摘自梁小民: 《微观经济学纵横谈》案例三:中国的基尼系数已超警戒线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 由意 大利经济学家于 1922 年提出。其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 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基尼系数最大为?1? ,最小等于?0? 。前者表示居民之间 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 即100%的收入被一个单位的人全部占有了; 而后者则表示居民 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即人与人之间收入完全平等,没有任何差异。但这两种情况只是 在理论上的绝对化形式,在实际生活中一般不会出现。因此,基尼系数的实际数值只能介于 0~1之间。 按照国际惯例,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居民之间收入分配?高度平均? ,0.2~ 0.3之间表示?相对平均? ,在0.3~0.4之间为?比较合理? ,同时,国际上通常把 0.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 ,认为0.4~0.6为?差距偏大? ,0.6以 上为?高度不平均? 。 2005 年 6 月,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对全国 5.4 万户城镇居民家庭抽样调 查显示, 今年一季度收入和消费支出均呈现增长趋缓的态势。 一季度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2938 元,同比增长 11.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8.6 %,增幅较上年同期回落 1.2 个百分点。 人均消费性支出 2020 元,同比增长 9.9%,实际增长 7.2%,增幅回落 0 .7 个百分点。同时, 数据显示,高低收入组的收入差距有所扩大。最高 10%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 8880 元,同 比增长 15. 7%;最低 10%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 755 元,同比增长 7.6%。高低收入组之比 为 11.8∶1,比 2004 年同季(10 .9∶1)有所扩大。 中国社科院研究收入分配的专家指出,目前中国的基尼系数 2005 年迅速逼近 0.47,已 经超过了警戒线 0.4,收入差距已经处于高水平,形势严峻。 摘自梁小民: 《微观经济学纵横谈》21 第七章 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案例一:汽油价格与小型汽车的需求 如果市场对某几种产品的需求相互影响, 可能出现什么情况呢?其中一种情形就是, 导 致一种产品价格发生变化的因素,将同时影响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举例而言,在 70 年代, 美国的汽油价格上升,这一变化马上对小型汽车的需求产生了影响。 回顾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市场的汽油价格两次上升,第一次发生在 1973 年,当时石 油输出国组织切断了对美国的石油输出;第二次是在 1979 年,由于伊朗国王被推翻而导致 该国石油供应瘫痪。 经过这两件事件, 美国的汽油价格从 1973 年的每加仑 1.27 美元猛增至 1981 年的每加仑 1.40 美元。作为?轮子上的国家? ,石油价格急剧上升当然不是一件小事, 美国人面临一个严峻的节省汽油的问题。 既然公司和住宅的距离不可能缩短, 人们只好继续奔波于两地之间。 美国司机找到的解 决办法之一就是他们需要放弃自己的旧车、购Z新车的时候,选择较小型的汽车,这样每加 仑汽油就可以多跑一段距离。 分析家们根据汽车的大小来分类确定其销售额。 就在第一次汽油价格上升之后, 每年大 约出售 250 万辆大型汽车、280 万辆中型汽车以及 230 万辆小型汽车。到了 1985 年,这三 种汽车的销售比例出现明显变化,当年售出 150 万辆大型汽车,220 万辆中型汽车以及 370 万辆小型汽车。由此可见,大型汽车的销售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迅速下降;反过来,小型 汽车的销售却持续攀升,只有中型汽车勉强维持了原有水平。 对于任何产品的需求曲线均假设其互补产品的价格保持不变。 以汽车为例, 它的互补产 品之一就是汽油。 汽油价格上升导致小型汽车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与此同时大型汽车的需 求曲线向左移动。 造成这种变化理由是显而易见的。 假设你每年需要驾驶 15000 英里, 每加仑汽油可供一 辆大型汽车行驶 15 英里, 如果是一辆小型汽车就可以行驶 30 英里。 这就是说如果你坚持选 择大型汽车,每年你必须购买 1000 加仑汽油,如果你满足于小型汽车,你只需购买一半的 汽油,也就是 500 加仑就够了,当汽油价格处于 1981 年的最高点,即每加仑 1.40 美元的时 候,选择小型汽车意味着每年可以节省 700 美元。即便你曾经是大型汽车的拥护者,在这种 情况下, 在每年 700 美元的数字面前, 难道你就不觉得有必要重新考虑一下小型汽车的好处 吗? 摘自梁小民: 《微观经济学纵横谈》案例二:帕累托最优标准――满意即最优 帕累托是 29 世纪初的意大利经济学家,他是新福利经济学家代表人物。以他的名字命 名的?帕累托最优?是现代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经济学的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 这一命题是判断福利优劣的新标准,其含义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如果某一经 济变动改善了一些人的状况,同时又不使一些人蒙受损失,这个变动就增进了社会福利,称 为帕累托改进;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如果不减少一些人的经济福利,就不能改善另一 些人的经济福利,就标志着社会经济福利达到了最大化的状态,实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22 这个概念非常的费解,让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假如原来甲有一个苹果,乙有一个梨, 他们是否就是帕累托最优呢?取决于甲乙二人对苹果和梨的喜欢程度, 如果甲喜欢苹果大于 梨;乙喜欢梨大于苹果,这样就已经达到了最满意的结果,也就已经是?帕累托最优?了。 如果是甲喜欢梨大于苹果;乙喜欢苹果大于梨,甲乙之间可以进行交换,交换后的甲乙的效 用都有所增加, 这就是帕累托改进。 我国经济学盛洪在他著的 《满意即最佳》 里说过一句话, ?一个简单的标准就是,看这项交易是否双方同意,双方是否对交易结果感到满意。 ?而真 是谁也不愿意改变的状态,就已经是?帕累托最优?了。 我们通俗地讲?帕累托改进?是在不损害他人福利的前提下进一步改善自己福利,用老 百姓的俗话说就是?利己不能损人? 。同样,只有在不损害生产者和经营者权利的前提下维 护消费者的权益,才能在市场经济的各个主体之间达到?帕累托最优?的均衡状态。 市场经济有两个最本质的特征,其一是提高资源配Z效率;其二是实现充分竞争。所谓 的帕累托最优,通俗的解释就是在资源配Z过程中,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不但没有任何一 方受到损害,而且社会福利要尽可能实现最大化,社会发展要达到最佳状态。西方经济学中 的帕累托最优,实际上就是要求不断提高资源的配Z效率。 摘自梁小民: 《微观经济学纵横谈》案例三:阿罗不可能定理――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的局限性 在我们的心目中,选举的意义恐怕就在于大家根据多数票原则,通过投票推举出最受 我们爱戴或信赖的人。然而,通过选举能否达到这个目的呢?1972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 者、美国经济学家阿罗采用数学中的公理化方法,于 1951 年深入研究了这个问题,并得出 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否定的结论,那就是鼎鼎大名的?阿罗不可能定理。阿罗不可能定理是指 在一般情况下, 要从已知的各种个人偏好顺序中推导出统一的社会偏好顺序是不可能的。 我 们对此加以证明。 假定有张三, 李四, 王五三个人, 他们为自己最喜欢的明星发生了争执, 他们在刘德华、 张学友、郭富城三人谁更受观众欢迎的问题上争执不下,张三排的顺序是刘德华、张学友、 郭富城。李四排的顺序是张学友、郭富城、刘德华。王五排的顺序是郭富城、刘德华、张学 友。到底谁更受欢迎呢?没有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结果。如果规定每人只投一票,三个明星将 各得一票, 无法分出胜负, 如果将改为对每两个明星都采取三人投票然后依少数服从多数的 原则决定次序,结果又会怎样呢? 首先看对刘德华和张学友的评价, 由于张三和王五都把刘德华放在张学友的前边, 二人 都会选择刘德华而放弃张学友, 只有李四认为张学有的魅力大于刘德华, 依少数服从多数的 原则,第一轮刘德华以二比一胜出;再看对张学有和郭富城的评价,张三和李四都认为应把 张学有放在郭富城的前边,只有王五一人投郭富城的票。在第二轮角逐中,自然是张学有胜 出;接着再来看对刘德华和郭富城的评价,李四和王五都认为还是郭富城更棒,只有张三认 为应该把刘德华放在前边,第三轮当然是郭富城获胜。 通过这三轮投票,我们发现对刘德华的评价大于张学有,对张学有的评价大于郭富城, 而对郭富城的评价又大于刘德华,很明显我们陷入了一个循环的境地。这就是?投票悖论? 也就说不管采用何种游戏规则, 都无法通过投票得出符合游戏规则的结果。 如果世界上仅限 于选明星的事情就好办多了, 问题在于一些关系到国家命运的事情的决定上, 也往往会出现 上述的?投票悖论?问题。对此很多人进行了探讨,但都没有拿出更有说服力的办法。 在所有人为寻找?最优公共选择原则?奔忙而无获的时候,美国经济学家阿罗经过苦心23 研究,在 1951 年出版的《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提出他的不可能定理。并为此获得了 1972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阿罗不可能定理的意思是, ?只要给出几个选择者都必然会接受的前提 条件,在这些前提条件的规定下,人们在一般或普遍意义上不可能找到一套规则(或程序) 在个人选择顺序基础上推导出来? 。由此进一步推出,在一般或普遍意义上,无法找到能保 证所有选择者福利只会增加不会受损的社会状态。 阿罗所说的几个选择者必然接受的条件是: 广泛性。 至少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被选方案, 以供选择者选择;一致性。既一定的社会选择顺序以一定的个人选择为基础,但必须符合公 众的一致偏好;独立性。不相关的方案具有独立性;独立主权原则。对备选方案的选择和确 定,应由公民完全依据个人的喜好而定,不能由社会强加;非独裁性。不能让每一个人的喜 好决定整个社会对备选方案的排序顺序,应坚持自由和民主的原则。 阿罗认为上述五个相互独立的条件每一个都是必要的, 但是要构造能同时满足这些条件 的社会福利函数是不可能的。导致不可能的原因在于 1―5 个条件之间存在相互矛盾,因此 不可能达到完全一致。 他从中得出了一个似乎不可思议的结论: 没有任何解决办法能够摆脱 ?投票悖论?的阴影,在从个人偏好过渡到社会偏好时,能使社会偏好得到满足,又能代表 广泛的个人偏好这样一种排序方法, 只有强制与独裁。 这样寻找合理的社会选择机制的努力 就几乎陷入了困境。 阿罗不可能定理, 打破了一些被人们认为是真理的观点, 也让我们对公共选择和民主制 度有了新的认识。因为我们所推崇的?少数服从多数?的社会选择方式不能满足?阿罗五个 条件?如市场存在着失灵一样,对公共选择原则也会导致民主的失效。因此多数票原则的合 理性是有限度的。 摘自 www.people.com.cn24 第八章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案例一:信息非对称――买的不如卖的精 俗话说?从南京到北京,买的不卖的精?这其中的道理就是信息不对称。非对称信息, 是指市场上买卖双方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 一方面掌握的信息多一点, 一方面掌握的信 息少一些。 中国古代有所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故事,讲的是商人卖的货物表里不一,由此 引申比喻某些人徒有其表。在商品中,有一大类商品是内外有别的,而且商品的内容很难在 购买时加以检验。如瓶装的酒类,盒装的香烟,录音、录像带等。人们或者看不到商品包装 内部的样子(如香烟、鸡蛋等) ,或者看得到、却无法用眼睛辨别产品质量的好坏(如录音、 录像带) 。显然,对于这类产品,买者和卖者了解的信息是不一样的。卖者比买者更清楚产 品实际的质量情况。 这时卖者很容易依仗买者对产品内部情况的不了解欺骗买者。 如此看来, 消费者的地位相当脆弱,对于掌握了?信息不对称?武器的骗子似乎毫无招架之术。 由于信息不对称, 价格对经济的调节就会失灵。 比如某商品降价消费者也未必增加购买, 消费者还以外是假冒伪劣商品; 某商品即使是假冒伪劣商品提高价格消费者还以为只有真货 价格才高。这就是市场失灵造成的市场的无效率。 为消除因信息不对称, 精明的商家想了很多办法。 在大商场某一生产鸭绒制品的公司开 设了一个透明车间,当场为顾客填充鸭绒被,消除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摘自 www.people.com.cn 案例二:解决外部性需要明晰产权 科斯定理是经济学家科斯提出通过产权制度的调整, 将商品有害的外部性市场化和内部 化。例如,一条河的上游和下游各有一个企业,上游企业有排污权,下游企业有河水不被污 染权利, 下游企业要想使河水不受污染就必须与上游企业协商并要求支付费用, 以得到清洁 的水,这样上下游企业进行谈判,上游企业要想排污将给予下游企业一定的赔偿,上游企业 会在花钱治污与赔偿之间进行选择。总之,只要产权界定清晰并可转让,那么市场交易和谈 判就可以解决负外部性问题, 私人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成本就会趋于一致。 除此明确产权的 外, 还有使有害的外部性内部化办法。 按照科斯定理, 通过产权调整使有害的外部性内部化, 将这两个企业还合并成一家,合并为一家以后,必然减少上游对下游的污染,因为是一个企 业,有着共同的利益得失,上游企业对下游企业的污染会减少到最小限度,即把上游生产的 边际效益等于下游生产的边际成本。 还比如,一个湖泊里的鱼的数量是有限的,大家都来捕鱼,鱼越捕越少。对这种情况有 什么解决办法?湖泊里捕鱼太多会使鱼的数量越来越少, 这就是有害的外部性。 解决这个问 题可用明确产权的办法, 即由某一个企业或个人来承包这个湖泊的捕鱼作业; 也可用征税的 办法,即对捕鱼者征税,并把税收用于投放鱼苗。也可以用法律手段明确规定休鱼期禁止捕 捞的时间。 摘自 www.bookschina.com25 案例三:基础理论知识是公共物品 如果一个数学家证明了一个新定理, 该定理成为人类知识宝库的一部分, 任何人都可以 免费使用。由于知识是公共物品,以赢利为目的的企业就可以免费使用别人创造的知识,结 果用于知识创造的资源就太少了。 在评价有关知识创造的适当政策时, 重要的是要区分一般性知识与特殊的技术知识。 特 殊的技术知识,例如一种高效电池的发明,可以申请专利。因此,发明者得到了他的好处。 与此相比, 数学家不能为定理申请专利; 每个人都可以免费得到这种一般性知识。 换句话说, 专利制度使特殊的技术知识具有排他性,而一般性知识没有排他性。 以美国为例,政府努力以各种方式提供一般性知识这种公共物品。政府机构,例如,国 家保健研究所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补贴医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基础研究。一些人根据 空间计划增加了社会知识宝库来证明政府为空间计划提供资金的正确性。 的确, 许多私人物 品,包括防弹衣和快餐汤,都使用了最初由科学家和工程师在登月研究中开发出来的材料。 当然,决定政府支持这些努力的合适水平是困难的,因为收益很难衡量。 摘自 www.bookschina.com案例四:距离产生美 举世皆知, 蒙娜丽莎的清丽无人能及, 世界各地专程前来巴黎瞻仰她容貌的人们甚至踏 坏罗浮宫的门槛, 但是, 蒙娜丽莎的美, 只能在距离油画两三米外才能显现, 如果贴近来看, 唯余一堆皱巴巴、杂乱不堪的油彩;雄居五岳之首的泰山,那磅礴的气势也要从山外来看, 真进了山中,那石,那树, 和别的山川没什么根本的不同; 艾菲尔铁塔,从远处看蔚为壮观、 气势磅礴,可走近了看,不过是一堆锈迹斑斑的钢条加铆钉。为什么?距离产生美。 政府与市场,同样需要距离。如麦迪逊所言: ?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 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 完成治理的基本功, ? 做到对市场的不妨害,是一个政府在经济事务管理的最低纲领(对一些政府来说,或许是最 高目标) ;这也是市场对政府的核心的、正当的、理性的要求。尤其在权力自上授予、对上 负责的情况下, 过于热心的参与往往是执政目标的暧昧所致。 当地方政府在新的政治格局中 获得了更大的权力时, 这种区域竞赛似有进一步蔓延升温的迹象。 当市场上的竞赛主体只是 一些集合的、模糊的身影时,竞赛的魅力就已经失去了。 当前土地市场秩序混乱,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政府离市场太近。本轮圈地运动,一些地 方政府部门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位参加五部委土地联合督察组的官员说, 这次检查发现 经营性土地?招拍挂?出让还没有做到全覆盖,某省份至今仍有一半的市、县未建立?招拍 挂? 制度; 违法审批、 越权审批土地行为仍未得到根本遏制, 如个别地方基层政府违反规划, 随意将大量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 违规扩大土地作为基础设施投资综合补偿范围, 违规低价 出让土地,擅自批准减免地价和土地有偿使用费;一些市县在招商引资中竞相压低地价,恶 性竞争吸引投资者;个别地区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挂牌不甚规范,仍以协议方式出让土地。 市场经济客观要求政府必须将职能定位于制定土地市场规则、 维护市场秩序、 营造市场环境 上,通过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等调控市场,减少对市场的直接干预,以保护土地市场稳定、26 公平、安全运行。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就是要从现在开始逐步规范政府行为,而不是反过 来在现在的机制下再去强化政府各部门对市场经济活动的干预。 当然,距离不能变成遥远,否则,美丽也就不存在了。政府与市场保持适当的距离的时 候,经济、社会的效率是最高的。政府与市场的距离渐行渐远,弊端开始显露。始于 20 世 纪 80 年代末至 90 年代初的那一轮圈地运动, 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政策法规不够完善、 政府 宏观调控不够所致。1989 年 3 月人大修改了宪法,补充了?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一 句, 但是没有出台配套措施, 没有对土地市场交易出台规范措施, 也没有建立宏观调控机制。 游戏规则存在漏洞, 缺乏宏观调控, 使一些炒家看到了发财的良机, 只要通过关系获得土地, 一转手就可以获取数倍乃至数十倍的暴利,于是,寻租现象蜂拥, ?圈地运动?轰轰烈烈地 开展起来了。在那一轮?圈地运动?中,在一些地区,权钱交易几乎是公开的。手握实权的 人和房地产商串通一气,以极低廉的象征性的价格大批圈占土地,然后转手获取暴利。有门 路的国内外商人常越过基层办事单位,直接找省、市、县领导批地,发财后一走了之。在游 戏规则日趋完善的今天,上个世纪的那种疯狂圈地行为将一去不复返,但是,其带来的教训 值得我们铭记。 不过,即使我们的政府部门已经懂得了尊重市场,但如果不知道政府的边界在何处,仍 有破坏市场规则的危险。 这需要我们破除那些似是而非的论点, 并将政府的边界写入约束政 府的法律。今天,在我国许多美似花园的城市中,人们已经养成了不践踏绿地的习惯;我们 的行政部门能否在市场的边界上住足止步呢? 摘自 www.bookschina.com27
更多搜索:
赞助商链接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微观经济学分析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