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经济文化发展贵州经济落后的原因因是什么

打造苗族生态文化村建设
推动旅游经济发展
□ 兴文县文化馆 王文丽 王宇 一 兴文县具有打造苗族生态文化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 兴文县是四川的旅游发展大县。今年,四川省国际旅游文化节在兴文设立分会场充分证明了近年来兴文在旅游文化发展方面知名度的不断提高。兴文县拥有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石海洞乡”、省级风景名胜区“僰王山园区”等知名景区。2015年国庆长假期间,兴文县实现旅游收入八千万,接待游客25.55万人次。跟团游和自驾游的兴起,游客数量的与年剧增为苗族生态文化村的建设,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2 小长假和周五下午+双休日的节假日模式,催生了周边游的火热,为文化村的发展提供机遇。特别是周边苗族生态文化村的建设,提供了游客出游选择的多样性,更能避开主景区门票贵、消费高的尴尬,为全家游、企业游等提供更为合理的消费模式。同时,也能缓解主景区在重点节假日的接待压力,优化全县旅游资源配置。 3 苗族生态文化村建设,有助于改变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的面貌。是兴文县文化强县、旅游兴县政策的惠民之举,是苗族人民自力更生,增强民族自信的根本途径。有助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民族矛盾。使苗族同胞既是苗族文化村的打造者、经营者,又是苗族文化的传承者和推广者。 二 兴文县具有打造好苗族生态文化村的实力和能力。 1 政策支撑。兴文县享有少数民族待遇县相关优惠政策支持。2015年,兴文县人民政府在不断完善招商引资项目政策吸引外资的同时,通过兴府函〔2015〕90 号关于转发《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见》的通知,促进本地人员的创业积极性。兴文县县域内的五个苗族乡镇,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发展,各已走出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旅游发展之路。比如大坝古镇文化建设项目、大坝高装民俗展演、麒麟三合村苗族生态博览园、海纳村生态农庄群、仙峰大元村绿色乌骨鸡产业等项目,在兴文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先行的类似于生态文化村发展模式的产业,已被人民群众所接受,不仅解决了当地就业难的问题,更带动了当地GDP的发展。 2 文化支撑。兴文县苗族文化气息浓厚。兴文县是四川省最大的苗族聚居地,苗族人口近5.5万。兴文苗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苗族文化。苗族三月三踩山节、芦笙舞、苗族古歌、苗族蜡染和刺绣、民俗长桌宴以及苗族婚俗等,苗族传统节日、民间歌舞和民俗等非遗文化世代传承,为生态村的文化建设提供了大量文化底蕴基础,使我们的文化打造有根可循,有理相依。 3 旅游交通支撑。目前,兴文县交通线路的发展进入了飞跃式发展阶段,兴文县致力于打造建设川滇黔结合部综合交通枢纽。随着成贵高铁、宜叙高速、纳黔高速、竹海-石海快速通道等一系列交通枢纽的贯通,兴文的发展将进入一个崭新的世代。与此同时,兴文县县内交通发展也毫不懈怠。依靠县乡改造项目和快速通道部分路段,实现县-乡-村三级互通,切实做好“要致富,先修路”。如此以来,兴文的发展愿景一片光明。我们精心打造的苗族文化生态村再也不会应道路险阻、交通不便而无人问津。藏在大山深处的青山绿水渐渐掀起了她的神秘面纱,好客的苗族人民双手端起米酒等候远方贵客的光临。 三 打造苗族生态文化村建设,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的建议。 1 整体规划、重点打造、因地制宜。旅游的发展方方面面,我们既要有全局观,又要抓主要矛盾突出重点,更要因地制宜,符合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我们的目的是明确的,就是要文化旅游结合,促进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各苗族乡镇和文化村建设站点,要充分挖掘本地特色文化,选择打造的旅游产业或产品,要有亮点,要有“我有他无”的独特性和专有性。乡镇之间要实现信息共享,资源互助,避免重复规划,减少资源浪费。县级文化旅游部门要把握好文化村建设发展的方向,使文化村建设的内容既能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符合“中国梦”的价值取向,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能确保优秀民族文化得以保留和发展。尊重和听取各方意见,特别是当地苗族同胞的意见,在充分尊重民族文化风俗的前提下,进行文化村的包装和改造。 2 促进苗族生态文化村的多元化、产业化发展。切实考虑到文化村建设多方利益,要使投资者有回报、经营者有利润、参与者有收益,使文化村的开发打造具有长效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调动当地群众的参与性,使他们成为文化村的主人。通过政府政策讲解、业务公益培训等举措,使村民认识到文化村建设是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并能于经济利益挂钩的,激发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并积极参与到家乡建设中来。特别是很多旅游服务类产业,如民俗特色住宿、民族特色餐饮、生态农庄建设、旅游商品开发、苗族原生态歌舞风情展演打造等,当地村民都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与条件。 3 旅游与文化发展相互融合,突出在旅游过程中的文化价值体验。旅游无外乎两种情况,景色游和人文游。“兴文石海天下奇”,对于兴文的美景,很多人来过兴文的人都啧啧称奇。而对于兴文的苗族文化,游客们还知之甚少。民族生态文化村的建设就能使游客能多方面、多角度的了解兴文,认同并热爱于兴文的民族民间文化。把旅游者的旅行提升成为文化之旅,无疑是旅游的双赢形式。无论于社会物质条件的再丰富,文化永远作为人类的精神食粮而永不过时,永葆魅力。 4 苗族生态文化村的打造既要迎合市场经济的需要,又不能丢掉民族文化的根。一方面,我们的发展要顺应时代的变迁,要体现与时俱进的品质。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只考虑经济利益,对某些低级趣味的文化糟粕进行盲从和跟风。文化是老百姓的文化,过于阳春白雪未免会曲高和寡。过于接地气,又难免盲从迷失文化发展的方向。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特别是基层文化工作者更应深入民间,了解老百姓所想所知,创作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将向上的正能量作品,带入到文化村建设中,引领方向。 5 打造苗族生态文化村建设,不以牺牲当地生态环境为代价,合理利用资源,促进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县乡政府、村民委员会各司其职,在大力发展旅游文化经济的同时,及时处理好建设中的各方矛盾,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之,兴文县在打造苗族特色生态文化村建设方面,确实有着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兴文将在沿着“文旅结合,互动发展”的道路上走下去。我们坚信,兴文的明天,将会更美好。
(C)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新闻热线: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单位备案号
蜀ICP备号&&川新备08-120013&&宜工商备字[2009]4号
主办:宜宾日报社 地址:宜宾长江大道中段27号 邮编:644002查看: 2798|回复: 15
浅论广南 、富宁苗族经济、文化、政治等重要发展平台
当前用户组为 版主当前积分为 327340, 该用户为特殊用户。
交朋友,享特权,马上注册登录吧!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 && & 本文是帮我姐姐张瑞芝发至三苗网,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其实本文发了很久了,没有得到三苗网友的看法和意见。再此感谢!
& && && && && &&&浅论花山节对边远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 && && && && && &
& & 作者:张芝瑞& && &文章来源:张芝瑞
& && & 摘要:本文较系统地指出了花山节对边远贫困地区经济、文化及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具有可行性、实践性和实在的价值性。对苗族同胞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普遍提高人文素质及建设新农村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苗族花山节、经济、文化、新农村建设、发展
& && & 花山节,是苗族同胞的盛大传统节日。由于历史的变迁,各地称谓各异,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叫法:“踩花山”、“踩山”、“跳花”、“跳月”、“跳场”、“赶坡”等,各地举行时间不同,活动内容各异,节期不等。有的农历正月初举行,也有二、三月、五、六、八月举行的,其中正月初最为多见。在云南文山的广南、富宁两县的苗族都在正月初举行。正确地对待花山节这一传统文化对发展苗族地区特别是边远贫困苗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 && & 笔者主要从花山节与苗族同胞的经济、文化及建设新农村三方面简要论述。
& && & 一、花山节与苗族经济
& && &首先,我们从富宁、广南两县花山节的由来极其形式看其与边远贫困山区苗族同胞的经济状况。
& && & 在文山的广南、富宁两县一带举行的花山节,主要沿袭了封建时期乏嗣求子的主要内容。进入封建时期后,小农经济的出现,使得人的意识有了变化。在精神上各种原始宗教继续盛行,各地节日活动更加兴盛。私有制产生了,发展了,原始的集体观念在解体。在私有制个体家庭和一夫一妻制的基础上,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占据人们头脑,乏嗣求子而形成。广南、富宁一带的苗族花山节,并非是集体组织举行,而是在一对夫妻之间结婚多年仅生一子,通过巫师占卜,该独子必须举办花山节并许以数万人踩花山来保佑其健康成长、长寿才举行的。
& && & 若经巫师占卜,该孩子必须举办花山节来保佑的,必须办满三年,每年几天由巫师来决定,多见为第一年三天,第二年五天,第三年七天。若巫师算第一年为五天,第二年就七天,第三年为九天,照此类推,时间从正月初一起,但一般不超过十五天。立花树通过巫师择日,在春节前旧历二十七、二十八这几天进行为宜。在整个花山节一切由巫师主持并指定寨中或邻居具有一定威信并有多子、多孙的老人带头砍花树,立花树。花树一般采用岩松,岩杉及杉树,松树为宜。花树高处由年限为定,年限为第一年立的,高5—7米,第二年为7—9米,第三年为9-12米。花树必须留有丫枝和树顶,花树砍好抬到选定的花场后(花场必须选定在主办人居住的东方日出方向)。用15-20公分宽的红布将花树杆梯成数梯,用一个土罐壶约盛一斤酒(自家酿成的50度的酒)盛满壶中,用一尺二寸红布包好酒壶,并用红纸扎好三朵红花一同酒壶挂在花树枝上。让人们到花场来花树必须显目。一切就绪工作准备好后,由巫师念词。巫师念完词立即立花树。花树立好了,巫师又接着念词这才算立花树完成。立好花树后需要人护守直到拔花树为止。若不护守好花树被外人取心破坏反遭不利。花山节期满,主办人必须到花场向老者或远来客人递烟并邀请到家里来庆贺。拔花树时在亲戚朋友帮忙下先由主办人背朝花树杆慢慢地接着,其他人员用肩扛着,不许花树倒地。独生母子接下酒壶和红花并带回家中,酒壶和红花放在家人摸不到的地方,多数放在柜子里锁着。要满三年并同最后一年的那壶酒用以摆席给老人祝福与奉承。花树拔好后,必须抬到主办人居住的西方,日落方向寻找岩洞搁放,不宜雨淋日晒,有的抬到自家楼上堆放满三年后可用来修厩等之用。
& && & 我们可以看出,在绝大多数贫穷落后的山区,不是为了娱乐举办花山节,而是为乏嗣求子。从现在人们对娱乐的需求和花山节传统形式的矛盾中,我们可以看到了边远贫困山区苗族同胞的经济状况。这就需要我们找出根源,对症下药。
& && & 贫困偏僻地区的苗族同胞还特别困难的因素很多。但笔者认为苗族发展缓慢的症结中,以下几种十分值得关注。
& &&&(一)因战争的凌辱导致苗族迁徙落于深山岩溶的恶劣环境造成。
& && &&&距今五千多年前,在我国长江下游和黄河下游地带,很早就生活着很多原始人类。他们经过世世代代的生息繁衍,通过艰苦劳动,渐渐成了部落联盟。这个部落联盟叫“九黎”,以蚩尤为首领。“九黎,蚩尤之徒也”②苗族先民九黎在进入中原时是以强大的八十一个兄弟氏族组成的。是以其首领蚩尤为代表的部落集团出现的。“黄帝摄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威震天下,诛杀无道不仁慈。”③可以说,他们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条件,不断地辛勤开拓,使生产力不断提高,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成为我国东方的强大部落。这时候,以黄帝为首的另一个部落联盟也兴起于黄河上游,并向黄河下游发展,和九黎发生冲突。黄帝部落与蚩尤部落交战多年,曾三次大战,最后九黎败战,蚩尤被黄帝所杀,九黎部落解体。苏秦曰:“黄帝伐逐鹿而擒蚩尤,荛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齐桓任战而伯天下,由此观之,恶有不战者乎?”④苗族先民九黎蚩尤部落集团自逐鹿战败后,聚集于黄河长江中下游一带。后又形成了新的部落联盟。在史书上所说的“三苗”又称“有苗”或“苗民”。“迁其类之善者于邹屠之乡,其不善者,以木械之,而命之曰民。己之族,则曰百姓,民之言冥,言未见人道也。百姓,言天之所生。”⑤这是华夏集团对被俘的九黎之民的“异类”,不是以德服人,而是以力压服之。三苗建立新的部落联盟后,又有了洞庭、鄱阳和汶山、衡阳等地理的优势,势力雄厚起来,驩兜部落、三苗部落又与荛、舜、禹为首的部落联盟通过长期的抗争。郑玄曰:“苗民,谓九黎之裔也,九黎之君于少昊氏衰而弃善道,上效蚩尤重刑,以变九黎言苗民者。有苗,九黎之后,顓顼代少昊诛九黎,分流其子孙为三国。高辛之衰,又复九黎之德,尧兴又诛之,尧末在期,舜臣尧又窜之。后禹嗣位又在洞庭逆命,禹又诛之。”当时因民族意识,既有联合,又有斗争。禹诛三苗,采取强行残酷镇压手段后对未逃走的人采取“人夷其宗,而火焚其器,子孙为隶,不夷于民”的办法。“未曾逃走的三苗之民融入华夏族后都变成了奴隶。”⑥苗族人民的先民们在华夏部落集团的征剿过程中,除了战场死者以外,活着的为奴隶或者流窜。有的窜入贵州定居下来,有的越过金沙江进入贵州境内至云南,也有的进而越南、老挝等地,“苗族先民的迁徙是十分频繁的,但其总的趋势,先是由北而南,而后由东向西。正如许多地方志所载:“苗人……即古之三苗,自逐鹿战后渐次向南僻居,以滇黔为最多,苗谓是荆扬旧族;苗人,其先自湘窜黔,又黔入滇。其来久有。”⑦这些记载反映出苗族历史上迁徙的大致方向和路线。上述迁徙定居下来之后,他们用自己的双手进行向荒山野岭进军,开拓未来,寻找他们美好生活。然而,历代封建统治者们企图以种种舆论,制造出他们是“五溪蛮”而行动上则认为他们人乃“四凶之一”“最为暴”的蚩尤遗裔,必须剿灭方免除“后患”。云南文山地区,吴三桂在西南坐大之后,权倾一时,起兵反清。清廷为平定吴三桂叛乱,派平寇大将贝子章等领兵三十余万,由川、黔、桂四路入滇,“血战相持者近两年,先后屠戮者百余万”“兵之所至,辄屠其人,火其居,掠其子女。”造成“遍野榛芜,徒堪牧马。”“往来道路,桑麻久废,鸡犬无闻。”⑧的惨状,云南的苗族人民为了逃避屠戮而被迫迁徙国外或滇西边壤。数千年来,苗族人民在长期抗战和大幅度的迁徙流离中,使苗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也使苗族社会财富遭到大量的消耗,苗族人民生活异常贫困,而迁入之地,大多是荒僻山区,恶劣的自然条件阻碍和延缓着生产力的提高,这是苗族社会发展长期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 &&&(二) 由于地理偏僻不受外来文化的影响。
&&“其与夏人杂居者,则与诸华不别,其僻处山区者,则言语不通,嗜好居处全异”。⑨自炎、黄两个部落集团联合对付九黎蚩尤,互解了九黎部落集团之后,并没有停止对其遗民的征剿。后其遗民南迁离开了黄河平原地带而进入丹水浦岸,建立三苗国,又被舜征剿,直致迁徙各地定居,咸同年间暴发抗清大起义,解放前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等旧社会的历代统治阶级的统治下苗族人民连连遭受战争的摧残,而进入僻壤岩容山区定居繁衍生息。在全国革命形式发展和影响的推动下,苗族人民终于在中国GCD的领导下,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的艰难,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但是由于其偏居地理条件十分恶劣,如同《隋书.地理志》反映:部分苗族生活在汉民族封建地主制的包挟之中,直接受到汉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部分居住在穷山僻壤,交通避塞,自然条件差的环境中,语言不通,他们生活极为落后。就目前而言,苗族居住的绝大多数自然条件相当恶劣,如富宁县木兄坪、下者梅、垮聋等村民委目前居住着的苗族,地理属喀斯特盆地,每年到七、八月份,凹地连年遭水灾,坡地属轮闲地,种一年闲置两年,泥石流较大,石头随时从山上下来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各种自然灾害直接阻碍人们的生产生活。其次,苗族人民没有自己的文字,古今中外,列举凡没有自己的文字的民族、文化不发达的民族,是不会有多大进步的,发展必然缓慢。再次,一个隔绝在僻野山区,文化素质低下,思想一般很保守,旧的观念较浓厚,新技术、新文化难以融入,这是苗族发展缓慢的另一个原因。
& &&&(三) 迷信思想极为盛行。
& && &&&迷信,是原始社会的产物,苗族的信仰是阶级社会以前,“万物有灵”演变而来的多种信仰,这种信仰如同恩格斯论宗教时指出:它“是在最原始时代,从人们关于自己本身及其周围外部自然界的极愚昧,极朦胧,极原始的观念中发生的。”⑩在当今社会,中外各族人民仍不同程度地崇尚。在苗族社会生活里,如前述苗族花山节的起源一样,苗族人民不论从事生产活动,就医或生儿育女,婚姻丧葬,建房修屋等等无不迷信尚巫。总之,迷信之风几乎渗入苗乡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了苗族人民的精神支柱,苗族人民不仅有信“命运”的“宿命”观,而且相信“鬼神”。如富宁、广南部分苗族老人去逝后,三、五年杀牛祭其,并在数年后“杀牛祭祖”“做牛鬼”。治病就医也要找巫师来“走阴”,“招魂”,生怕该病人“魂落”而引起病缠身。生儿育女也先要找巫师“走阴”到阴间去“分胎”。结亲嫁女要看“鸡卜”。正如史载:“苗族尚巫鬼,自古皆然”。这正是苗族先民九黎首领蚩尤的“家为巫史”的遗风,也正是这股“巫风”紧紧围系着苗族人民的头脑。不言而谕,一个民族,一个地区若迷信泛滥,封建思想盛行,这个民族这个地区是不会发达的,发展也是落后的。
& && & 这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要改变这落后和迂腐的一切,需要从经济、文化和思想等方面着手,不段地改造和探索。而苗族花山节的开展是有个着手点,也是一个有效的途径,或者说,是一种证实了可行的方法。
& && & 经济是一切上层建筑的基础,一切活动的开展依赖于并体现出经济。苗族花山节也不例外,它是以经济实力为基础并体现经济情况的民族节日活动。花山节的开展体现了当地苗族同胞的经济情况,同时也能促进当地苗胞和其他民族兄弟的经济发展。 “踩花山虽然只是节日,但却是苗家最隆重的传统集会。踩花山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天,但却让人从中领略到苗家数千年历史的遗风。”⑪“花杆一立,周围三山五领的苗族同胞便不召而至:年幼的孩子由他们的长辈背着来;咪多(年轻的小伙子)背着芦笙来,咪彩(年轻的姑娘)穿戴着整洁漂亮的苗装、打着小花伞而来,”⑫老人们便是相邀着、搀扶着、三三两两地来。总之,人们穿山过寨,熙熙攘攘而至,人山人海,络绎不决。这样,花山期间空前绝后的盛大集会,成了人们交流生产经验和传授生产技术的好时机。同时也是苗家交易的盛大场所。
& && & 花山节是苗族的盛大传统节日,只有花杆一立,不要号召人们便纷踏而至。比其他场所更容易聚众而“教”。这里的教是潜移默化地进行的,而不是生硬的说教,也不会让人们产生抵抗心理,反而会争相学习和模仿。一辈子呆在山旮旯里憨厚老实的苗族同胞在这花花绿绿的场合中,也不禁发出感慨:也要让自己娃儿也像那些穿着光鲜谈吐文雅受人尊重的人一样体面。这很好啊,在这里感叹的不仅是一个,而是很多,在场的大家一看就知道了。这很有利于激发人们的斗志,发奋图强,发展生产,增加收益。同时也有利于让更多的苗族同胞上学求知。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是平时所不能完成的。这就是为什么在平时一块的人们不思进取的原因:没有差距,就没有攀比,没有攀比就没有动力。没有动力就没有生产,没有生产大家就穷了。跟不上时代,也跟不上其他地区的发展。这是有碍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另外在上文已提到的地理偏僻不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导致的贫困和落后。在偏僻落后的山区,没有城市的车水马龙,有的只是每隔六天的“街”。每到这时候就值得人们打扮一翻,穿上好服饰去赶集。但起不了教育和学习的作用,人民忙碌着自己的生活奔波,顾及不了对市场的勘察和了解。而花山节就恰好弥补了这些缺陷。
& && & 首先是人们的心理。一年到头,山里的农民休息了,这是他们痛快玩乐的时候,平时一定要想的可以不去想了。思想的放松对山里的苗族同胞来说,是接受教育和知识、技能的最好时候。这时候人们从各自不同的地方聚集到一起,互相攀谈各自的生产技巧和生活技能,是学习和交流生产技术的最佳时期。其次是人们对“经济”和市场的了解进一步加深。平时对这方面比较敏感的同胞,在这前期已经准备好他们的供应品了。平时的集市都值得大家装扮一翻,更别说这个声势浩大、形式隆重的花山节了。苗族同胞就怎么的贫穷也一定给自己的子女买上好看、多彩的苗族服饰,经济将就⑮的也给自己顺便扯上一身富裕苗族特色和风味的服装。苗族的服饰经营又为同胞增加了经济收入。花山节还是一个人数多来源广的“大市场”。苗族或其他兄弟民族的“土老板”们在这里供应富有民族特色的装饰用品或小吃,都让大家赞叹不已,也为苗族同胞的经济有所发展。还有的苗族同胞乘机推出别出心裁的日用商品服务,不仅满足了人们的需求,而且自己也赚上一笔。算一算,比去异地他乡打工强上百倍。也让其他的苗族同胞增强了经济意识。
& && & 其次,这里的人们来自各个不同地区,也给苗族同胞带来不同的经济思想和文化知识,带来了不同的生产技能和生活技术。丰富和繁荣了贫困山区苗族同胞的文化,提高了人们的生产技能,促进了苗族同胞特别是边远山区苗族同胞的经济发展和繁荣。
& && & 当然了,苗族同胞的经济发展离开不了文化。经济的发展带动文化的发展,文化的发展反过来促进经济的繁荣。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苗族花山节与苗族文化。
& && & 二、花山节与苗族文化
& &&&“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④文化哲学还把文化结构区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我们苗族有丰富的民间文学。但由于数千年来都没有文字,这种文学仅能以口头进行创作、表演和承传,因此口头文学就成了苗族文学最普遍的表现形式。花山节是这种文化最直接的表现。我们就从花山节的内容、习俗等来认识花山节与苗族的文化。苗族花山节的活动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广南、富宁绝大部分苗族花山节主要以对歌、踢马脚、踢线包(毽包),斗牛、赛马等为主要内容。
& && &&&1、对歌。对歌是苗族花山节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首先,在花山节前就准备好了的数对竹筒(土电话)。竹筒约15公分大,约15公分长,不需要竹节。用鸡素包晒半干后,用线将鸡素包扎在竹筒的一端,竹筒的另一端留为口。在中间打一个小眼,线能穿过即可,用一根麻线长约70到100米左右在另一个同样制好的竹筒互相牵连着。制好一对“土电话”,男女对歌时就拿制好的“竹筒土电话”来对歌。对歌一般不能在同一地点,要相距70-100米,意思是对歌必须文明和礼貌,对歌的内容一般仅限于花山节内容(内容多涉及战争和迁徙),不宜唱与花山节无关的内容,否则遭致众人谴责。
& && &&&2、踢马脚。踢马脚是整个花场上最为活跃、最能吸引观众的一个活动项目。踢马脚全由男性进行,并由协助维护花场的人员敬酒邀请。二人相踢,约定俗成踢马脚比赛不得向前相踢,只能用脚往后或向侧面踢对方,踢中对方部位不限。若用脚向前踢就违规。现场需要裁判,在邀请到踢马脚的对象后,由裁判宣布踢马脚的规则和纪律:“对方滚不踢,跑不撵,不能朝前踢”等。两人相踢时间由裁判看情势而定,一般5—10分钟,并由裁判劝解结束。有的极少部分踢马脚人之间互相劝解。“踢马脚的内容,是沿袭在古代部落苗王‘蒙蚩尤’统领下,苗族人民繁荣昌盛,后被黄帝攻打败仗,花山节就为纪念阵亡先祖而聚集演武的一项内容之一”。①
& && &&&3、踢线包 。踢线包是在整个花山节过程中每天11点前进行,是由主办人采用麻线将一团棉花扎制而成,如小孩玩耍皮球相同,带到花山场供踩花山的人玩游的一项内容,玩游戏时由一个人将线包往空中抛降下来大家轮流踢的一项活动。该项活动的进行是等待其它项活动的一项活动内容。
& && & 4、斗牛、赛马。花山节斗牛、赛马活动,主要(目的)是鼓励苗族人民饲养牲口,重视发展畜牧业的一项内容。该项活动与其他活动同时进行,当邻居或远方客人牵牛拉马到花山场时,主办人或帮忙人员老远就招呼,并端酒前去迎接拉牛拉马客人,从客人手中接下牲口栓好,牵客人的手到花杆树的一旁坐下,这时烟酒相待,与其谈论家常。斗牛、赛马结束后,若远来者由主办家指派人员看管好牲口,做到人、蓄有着落。
& && & 随着社会进步和外来先进文化的撞击与结合,花山节的活动又增加不少的娱乐内容,如捉迷藏、钓鱼、夹线、投掷乒乓球,另设有男女结合跳舞,民族舞蹈、扑克、象棋、斗鸟等多项活动,更加增添了花场的氛围。
& && & 苗族的口头文化在这些节日的习俗和娱乐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像踢马脚的规则,山歌对唱规则、游戏规则、对古代花山节的继承和发展等,都是苗族文化的体现。但这还远远不够。我们需要的是不段发展的文化,是满足人们对生产生活的文化,是不断进去,不段发展的文化。这就需要紧跟时代步伐,需要奋发学习、不段求知。而花山节的开展,能够为苗族同胞带来不同地区、不同性质的文化,这有利于苗族同胞特别是贫困山区的文化发展。用更多的知识丰富同胞的头脑,用更多优秀的科研成果来发展生产、提高生产。丰富苗族同胞的生活,使之绚丽多彩。
& && &人们对科学文化的学习,会对花山节的内容进行更好的补充和发展。我们知道,苗族花山节内容具包括着封建迷信色彩的一面,也包含着积极向上的一面。有人说:“花山节的巫师实在是为人们玩游戏而已。”是的,巫师与其说是人的命带需要踩花山来保佑其长命百岁,不如说是因无人举行这个民族传统活动而设法指向该户来负责承办,让人们在过春节时,除准备丰富的食品外,要举行传统的娱乐活动,让苗族青年寻找知音,让老年人互相祝福的佳节。不论如何,始终苗族花山节是苗族人民的一种传统精神文化遗产,这种精神文化遗产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在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特别是在苗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这份传统遗产有着重大意义。任何一个民族要进行现代化建设,都不能不在其历史上业已形成的传统文化基础上起步,脱离传统是不可能的,问题在于怎样对待传统加以扬弃和继承。总的趋势是,原始的东西不断减少,浪费和迷信不断克服,不断增加新的内容。今天,一些地方花山节已经变成全新的歌舞娱乐文化和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场所,其思想内核已由祈求祖先保佑氏族兴旺变成了科学的民族文化振兴与祝愿。正如2004年以来,富宁县委及其有关单位在富宁新华镇旧腮举行的花山节,就全新改变了苗族民间花山节的迷信和禁忌。旧腮花山节宣传力度较大,影响较远,深受当地苗族人民的好评。又如2004年春节,富宁县木兄坪村委会举办的花山节设有吹芦笙内容,改变了民间一些背道途说的:“芦笙是苗族为举办丧事之用,不宜在任何场地吹笙弦曲。”或“在年初不能吹芦笙,年初吹芦笙招来当年不利之兆”的谬误。
& && &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苗族花山节的内容和形式又有了新的拓展。苗族同胞在农闲之时以举办花山节的形式歌颂今天的幸福生活,展示苗族同胞的风采,弘扬苗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又以此交流感情,增进团结,激励苗族同胞自立自强,共谋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等方面是很有必要,问题是我们怎样取之精华弃其糟粕,怎样去继承传统,发展传统,走向未来。
& && & 三、花山节与苗族新农村建设
& && & 在新农村建设中主要表现为“四差”、“三难”。而党也明确指出要因地制宜,探索出尊重实际、尊重群众的经济发展新途径。在贫困的边远山区,特别是在苗族聚集的地区,花山节的开办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前面已经提到这是最有效的一种聚会,加之没有平时柴米油盐的思想负担,是最为宣传和教育、启示与鼓励、扶助与感化的好时机。也可以更好地为苗族同胞引进新的支援。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⑮由于花山节的浩大及人数的众多,其对新农村建设影响是无可比拟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 & 一是符合文件指出的因地制宜,发展富有苗族特色的新农村建设。在苗族聚集的山旮旯,土地的贫瘠和文化知识的缺乏,缺少地利与技能,没有外来人才,缺乏交流与辅导。而花山节的开展正是这样一个场合,他能吸纳更多的人来到苗族同胞的居所,了解这里淳朴、憨厚、老实、好客的苗族,为苗族同胞带来更多的建设人才。“加强舆论宣传,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浓厚氛围。”特别是在边远贫困地区的苗族同胞,更需要发挥自己的优势,让更多的人才进来,一起建设富有特色的新农村。而花山节拥有的浩大势气和它本身所特有的民族风采、韵味、特色,是让外面世界了解苗族优秀传统的最佳途径。
& && &&&二是花山节的开展是一条自己的奋发图强,争取外援的有效途径。要开展花山节,需要人力、物力和财力,而这也是建设新农村中所不能缺少的。通过苗族同胞自己喜好的节日以及与之相符合的形式建设农村新风貌,是苗族人民最欢迎的。把自己的传统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是人们所期待的。这种结合也最能动员、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
& && &&&三是花山节的开展是大众娱乐所需,人民筹办其的积极性高,只要号召大,大众便会前来帮忙,有利于团结、凝结群众。还可以在花山节的筹办过程中对各个村寨的干部进行集中的“思想培训”,让其更好地了解国家的政策,掌握新的技能和方法。而让他们带领各个村寨争相建设,攀比着发展。还可以更好地让人们有得到重用的感觉,这非常重要。让苗族同胞从心里感到自己还是有能力把家园建设得更好,而不是一直自我让位的“窝囊废”,把希望寄托于子女身上而不去行动,不去改造,不去开展属于自己的新生活。激发人们的潜能,是让人们重塑自我,树立信息的最好方法。有信心才会看到希望,才会有目标和动力。花山节以其独有的方式来开导、启发、培育、造就新型农民。还可以在花山节大会上表扬、激励、甚至奖励新农村建设取得好成果的村寨,勉励和帮扶那些暂时落后的村组。让其在精神上有后盾可依,放手搞生产,极力搞建设。
& && & 花山节是苗族古代社会的政教合一的组织形式,是苗族社会的娱乐场所,既有祭祀祖宗繁衍后代的内容,也有庆祝丰收、发展经济的愿望,既有礼乐教化,弘扬本民族精神文化传统,也有崇尚武功,反对外敌的演练等内容。它弘扬着苗族同胞的传统和文化。只要我们更好地继承和发展,弃其糟粕,取其精华,花山节的开展就一定会对苗族同胞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苗族同胞的经济、文化及新农村建设起重要作用。
&&注 释:①《苗族简史》1985年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第13页
& && && & ②《国语·楚语》。
& && && & ③ 吴通才《苗族先民九黎蚩尤与黄帝之战》引用《鱼龙河图》。
& && && & ④《战国策·秦策一》
& && && & ⑤ 夏曾佑著《中国古代史》。
& && && & ⑥ 吴通才《苗族千百年来发展缓慢的原因》。
& && && & ⑦《苗族简史》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
& && && & ⑧《苗族简史》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
& && && & ⑨《隋书.地理志》。
& && && & ⑩ 恩格斯《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 && && & ⑪⑫⑬《文山苗学研究》 云南 出版社出版(2004年)
& && && & 《苗族踩花山 琐谈》一文,作者梁宇明
& && && & ⑭《原始文化》 “关于文化的科学”一章&&作者:泰勒
& && && & ⑮&&指的是经济能顾及之意。
[ 本帖最后由 李xyaum 于
16:59 编辑 ]
当前用户组为 苗王当前积分为 183449, 升到下一级还需要 16551 点。
当前用户组为 版主当前积分为 73032, 该用户为特殊用户。
回复 楼主 敢引烁掇 的帖子
你姐姐我也认识!
当前用户组为 超级版主当前积分为 262742, 该用户为特殊用户。
& && &&&拜读了,看得出作者是用心写的,不错的文章,花山节这几年来一些地方办得不错,有些地方慢慢消失了,这确实值得总结,应该多交流,取之精华,弃之糟粕,让花山节成为传承苗族文化的平台。
[ 本帖最后由 李xyaum 于
17:13 编辑 ]
当前用户组为 版主当前积分为 367659, 该用户为特殊用户。
好论文,慢慢读。
当前用户组为 版主当前积分为 327340, 该用户为特殊用户。
回复 草凳 李xyaum 的帖子
就因这样,所以我们只能用花山节的时间来互相宣传`
当前用户组为 版主当前积分为 327340, 该用户为特殊用户。
请特别关注~`感谢,谢谢,在感谢,在谢谢,给的评论吧,给点意见吧~求你们拉``~`不给算拉````呜~~~`
当前用户组为 版主当前积分为 327340, 该用户为特殊用户。
请特别关注~`广南富宁苗族
当前用户组为 版主当前积分为 327340, 该用户为特殊用户。
为什么苗族人都不喜欢读长的论文呢?
当前用户组为 盘瓠圣王当前积分为 83370, 升到下一级还需要 66630 点。
拜读了,很好的。此文能不能交给文山州苗学研究会,参加今年的苗族学术研讨会呢?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埃及经济落后的原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