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怎样理财中日在那些领域,?如何解决?

三专家点评现阶段中日关系_观点库_观点中国
当前位置:
三专家点评现阶段中日关系
今天是九一八事变纪念日。近年以来,网上“中日之间必有一战”的声音,时有出现。而如今的走向也令人担忧,中日关系何以变成如今的局面,未来会向何处去?评论约请三位专家,为大家指点迷津。“认知差”是中日关系的基础障碍中日之间的相互认知是不重合的,中日都在高举自由主义旗帜,但唱的不是一个调。中方希望日本回到二战后秩序,尊重国际法,反对日方凭借战后重建累积起来的国家实力强行改变战后安排的国际秩序。日本也在积极宣讲自由主义的国际社会理念,安倍通过“地球仪外交”,到各地解释“积极的和平主义”,并把安倍主义着陆于“航空、航海自由”、国际法、联合国维和行动等自由主义议题上,暗指中方凭借现实主义的强权手段“改变现状”。高村正彦所说的中日关系本应处于“战略互惠”的关系,却陷入“战术互损”关系,症结在于双方都觉得本方没错,错的是对方。弥合双方“认知差”,恐怕难以通过民间交往或经贸关系来改善,而高层会晤是否一定是化解这一难题的办法,目前答案仍然是否定的。和静钧(察哈尔学会研究员)中日关系有步入“政冷经冷”局面的危险当前中日关系有重回本世纪初那种“政冷经热”,进而波及经贸层面导致“政冷经冷”局面的危险。中日关系困难的表层根源,在于日方执政当局的政治短视和误判,同时也是日本民主党执政时留下的外交负遗产,经过自民党安倍政权的继续错误挑衅而滚雪球般扩大。从根本上看,则是日本无论朝野,在心理上都没有准备好如何同一个在经济及政治军事各个方面全方位崛起并超越自己的中国正确相处。只要安倍当局不再公开参拜靖国神社并停止其歪曲侵略历史的言行,同时在钓鱼岛等领土纠纷问题上不再挑衅,及时默认钓鱼岛主权争端现状,中日之间打破当前的政治僵滞局面并非不可能,但一切取决于先前犯错的日本当局是否能拿出行动诚意,而非单纯喊话早日实现首脑会谈。张智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中日之间要多做良性“增量”中日关系演变到今天这样严重对立的程度,从全球大格局来说,是2008年以来的西方金融危机向国际政治和安全领域蔓延的结果,一些守成国家不愿意放弃长期以来在国际社会中的强势地位,想方设法阻止国际权势由西方国家向非西方国家转移。从东亚区域关系来说,则是中日两国的竞争优劣势近年间发生了明显转换,两国间本就存在的历史认识和岛屿权属问题不再能够有效管控。如果任由政治纷争升级,对两国来说都将是重大损失,甚至可能引发灾难性的后果。抑制中日关系继续恶化的重要途径,是在两国之间多做良性“增量”,努力方向是两个:一是发挥中日民间外交的作用,在政府对政府的对话不顺畅的情况下,要通过活跃民间往来,开通更多的非官方对话渠道,用“私底下”的沟通接触,一点点化解“台面上”的紧张对立。二是不管政治纷争如何激烈,在经济上还要致力于增进共同性。中日韩的自由贸易区谈判及金融、能源领域的合作,应持续深入展开,努力将中日两国纳入到共同的亚洲经济一体化的大框架,用利益上的更多连结,弱化政治争执的烈度。程亚文(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特邀研究员)《与狼为邻——如何处理中日关系》,学院内部比赛用,欢迎指正。
与狼为邻——如何处理中日关系背景简介:中日两国一衣带水,血缘与文化上都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在历史上两国曾经长期友好交往,但也爆发过多次冲突。在我国周边邻国之中,日本国无疑是对我们而言最特殊、目前最危险的邻居。它既是一个爱美的女子,又是一个嗜血的修罗;既是谦恭的学生,又是暴虐的侩子手;既是温驯的山羊,又是反叛的狼。新中国建国伊始,日本与我国主要是因为意识形态对立,所以长期处于相互敌对关系。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美国时任国务卿基辛格假道巴基斯坦,暗访中国,紧接着尼克松访华。美国人打中国牌的一系列事件,促使日本重新思考与中国的关系。1972年,日本国时任首相田中角荣及其内阁,顶住了日本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巨大压力,毅然踏上访问中国之旅,同年,中日建交,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中日建交之初,两国进入了一段蜜月时期。这一时期中日关系升温明显,日本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对我国提供了许多的帮助,这点,我们不应该也不能忘记。但是,随着美日“广场协议” 的签订,日本经济二十多年“一动不动”,而在这一时期,中国则因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提出与逐步确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经济快速增长。在双方国势的一升一降中,中日关系也开始发生微妙变化。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波及日本,日本经济泡沫破裂,日本经济受到重创,不但冲击了日本经济,而且很自然地冲击了日本政坛、日本民众内心。日本国内矛盾迅速激化,其中民族主义势力和右翼军国主义势力趁机抬头并活跃于政治舞台上。2001年小泉纯一郎成为日本新任首相,他多次参拜靖国神社,并且激化与我国关于东海划线问题和钓鱼台列岛 的领土争端,中日关系迅速恶化。在之后几任首相任期中,中日关系虽偶有升温,但总体来看是比较紧张的,到了野田佳彦任首相后期,由于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提出“钓鱼岛国有化”,中日关系迅速跌到建交以来最低点,甚至剑拔弩张,离战争只有一步之遥。紧接着,安倍晋三梅开二度,重新出任日本首相,其对中国采取罕见的强硬政策,中日关系不见云雾拨开的迹象,冲突的危险直线上升,战争阴云笼罩东亚。中日主要矛盾:上面我们简单谈到了中日两国现阶段关系形成的背景原因,接下来,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中日两国的主要矛盾有哪些,它们分别该怎样认识。1、 领土之争:前面在背景介绍上我们也粗略提到了,中日两国存在领土争端,而这争端主要是在东海划线和钓鱼台列岛归属问题上。首先我们来看看东海划线问题。东海是环中国海的一部分,中国三大边缘海之一,整个海区介于北纬23°00′~33°10′,东经117°11′~ 131°00′之间 ,面积约70万平方千米。看过中国或世界地图的朋友应该都知道,今日的中国与日本之间隔着的正是东海。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沿岸国家从海岸基线起算,可以把200海里以内的海域作为专属经济区,同时,该国大陆架延伸范围内的海域,为该国领海,该国有权在该海域从事各类合法活动。本来中日两国若严格按照这一国际公约的规定,是没有什么异议的,但是,因为我国大陆架延伸一直到达了冲绳海沟,那么问题就来了。你说按照国际法,那冲绳海沟以西的东海海域应该都属于中国领海,这样一来日本的200里专属经济区都保不住,日本人不干了,他们要求在东海中间线上划分中日两国的领海线。我国本是有理有利的一方,当然也不会同意日本人这一要求。同时,东海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还有其他各方面的经济利益,这对两国来说都是日后重要的资源宝库,两国自然在这一块地区都不肯轻易让步。伴随着这一争端,中日两国长期谈判,但双方互不相让,谈判自然陷入僵局,谈了多年不见明显进展。在此,笔者简单点评一下。大家都知道,日本面向东海的一面主要是在琉球群岛,而九州岛只有西南面是面向东海的,不值一提。琉球群岛是怎么一回事呢?它原先是“琉球王国”,在明朝时期已经藩属于中国,但是在1609年,被日本九州强藩萨摩藩 征服,被迫“中日双属”。到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日本人野心膨胀,逐渐走上对外扩张道路,为了蚕食台湾,也为了试探清政府,1879年,日本悍然出兵琉球,琉球亡国,设冲绳县。而在日本彻底灭亡琉球的过程中,琉球王曾经遣使向清国求救,无奈当时正值新疆阿古柏叛乱,清政府无暇东顾,未能保全琉球。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作为战败国,按规定要放弃一切明治维新之后侵占的领土,琉球自然也在其中。当时的蒋介石政府派兵进驻琉球,但后来迫于美国压力,不得不从琉球撤兵,琉球转由美国人占领(国内流行说法是蒋介石调琉球驻军回国参加内战,但是笔者认为,是美国对蒋介石施加压力,迫使蒋撤军,然后美军进驻琉球,达到其看管日本、牵制苏联、防范中国蒋氏政权不测等目的)。当时的琉球,一没有复国,二没有归属,一直在美国手上“托管”。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之际,美国为给中日之间留下交恶祸根,不经中国同意,擅自把琉球治权移交给了日本。注意,日本对琉球只有治权,而没有主权,琉球国际地位未定,中日之间隔了一个琉球,又何来东海领土争端?接下来的钓鱼台列岛争端,日本又从何争起?除了东海划线问题,还有钓鱼台列岛争端。钓鱼台列岛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的《马关条约》正式被割让给日本的,在此之前,一直是中国的领土。姑且不说钓鱼台列岛最早是出自中国人的文献记载,就是在日本侵占琉球之后,中日之间也达成了协议,尖阁列岛(钓鱼台列岛)也是明确规定属于中国。本文上面提到,日本二战战败,理应归还钓鱼台列岛,中国当时却缺乏对海洋、海岛及其地理位置价值、经济资源价值等的正确认识,加上海军实力弱小,导致钓鱼台列岛长期掌握在美国(被当成靶场)、日本(实际控制)手中,国人只能“望岛自叹”。1972年,埼玉县大宫市企业家栗原国起向古贺家买下南小岛和北小岛,1978年古贺善次去世,其妻花子将钓鱼岛卖给栗原家。包括美国统治时期直到现在,岛主都与日本政府缔结租赁契约。2012年4月,日本极右政客、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宣称,东京都政府将于2012年内从钓鱼岛的“拥有者”手中收购部分岛屿,并声称收购计划已经进入最后阶段。日,当地时间上午11时许,日本政府与钓鱼岛所谓“土地权所有者”栗原家族正式签署了岛屿的“买卖合同”,购买金额为20.5亿日元 ……消息传到中国,朝野为之震怒,中国政府强烈谴责,中国民众义愤填膺,甚至个别地区个别民众还采取了不理智的抗议行动。这就是震惊中外的钓鱼岛事件。而关于钓鱼岛归属,其实我国无论是历史上、地缘上、法律上,都对其拥有无可争议的主权,日本的一系列做法,只能是一厢情愿,是不被中国和世界广大正义国家所承认的。2、 历史认识问题上面谈了中日领土争端问题,并且从历史、地理、法律的角度否定了日本人的无理要求,现在,我们就来谈谈中日之间的第二个问题:历史认识问题。二战的时候,日本军国主义曾经给东亚、东南亚乃至世界其他地方的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日本的侵略罪行罄竹难书。二战结束伊始,日本国内关于二战的认识是比较客观、正视的,他们或多或少有一种忏悔、补偿、反思的心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国内民族主义势力和右翼势力不断地想为日本在二战中的罪行美化、翻案,多次篡改历史教科书,向年轻一代日本人讲述错误的历史,灌输错误的民族意识。对于日本这一对历史不思反省,对年轻一代不负责任,对二战受害邻国不加忏悔的卑劣行径,中韩等国多次进行声讨。但是日本依旧一意孤行,而美国,则对其进行纵容、包庇甚至开脱,意在使中日对立,坐收渔利。熟不知,日本这一做法,虽是出自民族自尊,但是却是走向极端的一种信号。不知过去,何谈现在,不谈现在,何有未来?日本人不反省历史,美化侵略史的做法,会逐渐使其国人忘记战争伤痛,虽然可以提高民族自信,在民族心中走出战败阴影,但却为再一次走向极端埋下祸根,我们应该警惕。3、 战后格局问题第三个中日主要矛盾,是在于战后的格局问题。二战后,根据1943年的《开罗宣言》 和1951年的《旧金山条约》 ,日本不但要归还一切自明治维新以后侵略所得领土,而且其国际地位也与其他国家不同,有着诸多限制。这一方面是对日本的惩罚,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范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果实毁于一旦。战后初期,日本因国内百废待兴,对这两条约一直采取忍受的态度,专心发展经济。经过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经济腾飞之后,日本取得了国际经济大国的地位,自此,其野心也随之膨胀,开始了挣脱桎梏的过程,加上德国已经基本正常化,更进一步刺激了日本成为自由国家的决心。首先是日本提出了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对此,日本在各大小国际事务上,能插手的就插手,借此提高存在感,同时还欲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并且提出申请,虽然一直被驳回。其次就是军事正常化。按照规定,日本只能有自卫权,而无其他正常国家的军事权力,更不能派遣军队进行海外军事行动。但是日本却在2003年的伊战中派遣自卫队参战,这等于是公然蔑视《旧金山条约》。在此之后,日本多次派遣自卫队参加海外军事行动,甚至包括亚丁湾护航。但这些还只是一些小打小闹,日本宪法规定了自卫队的性质,自卫队还是非常受限。到了钓鱼岛事件之后,安倍晋三利用国内仇华、恐华心理,开始一步步地推动修宪,意图把自卫队升格为国防军。一旦日本自卫队升格为国防军,其编制、训练、职能、装备等一切都将挣脱束缚,以日本的国力,它能在短时间内成为军事大国,乃至于核大国,这对中国、对世界,无疑都是噩梦,在一年前的QQ空间朋友圈中,笔者即已经说道: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迈出了可能到来的第三次中日战争的第二步也是关键性的一步,表示十分关注且担忧。日本是世界上唯一一个非“正常国家”的大国,安倍为首的日本鹰派想推动日本成为“正常国家”,是很正常的爱国行为,德国已经是了,但是为什么我们会这么抵触日本?因为正如前文提到的,它没有忏悔,它没有反思历史,这就容易使历史重演。与狼为邻,我们的对日政策:在讲述中日矛盾的篇幅中,我们大致了解到了现阶段中日三大主要矛盾,现在的中日关系主要围绕着这三大矛盾,当然,还有经济总量排名的升降带来的民族情绪、历史问题带来的民族恩怨、经济文化联系中的纠葛等。本部分,我们就来谈谈,面对日本这样的邻居,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政策去应对它。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牵涉面非常广的问题,它包括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文化方面,还有军事方面等,在此,由于篇幅受限,我们并不会逐一讲述所有正在执行的或实际可行的对日政策,而是重点概括。首先,在经济上,我们除了要一贯警惕日本的产业转移和资本进入对我国民族产业的冲击、国内市场的影响、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占有之外,还应调整出口政策,限制战略物资对日出口,包括稀土、煤炭、木材等。但是大家都知道,我国加入了世贸组织,不能随便设置贸易壁垒,不能随便中断对外输出。对此,我们可以通过国内立法,来达到对日本、乃至于其他外资来源的有效筛选和利用。例如,在产业发达领域逐步收回外资占有份额,在欠发达产业领域引入日本等国的外资和各方面技术;提高产业转移门槛,限制日本老化产业向我国转移;限制国内市场对国外产品的引入(尤其是文化产品),遏制日本产品特别是文化产品的泛滥趋势;鼓励国内企业开拓日本市场,逐步扭转中日双方在投资、融资方面的位置;在国内鼓励购买国货,出台支持国货政策,振兴国货等。在原料出口方面,我国可以严格规范重要原料出口,限制甚至禁止重要原料的出口等。其次,在文化上,除了经济部分说到的,要限制其文化产品的冲击之外,还要鼓励、加强对日文化交流,尤其是学术性文化交流。为什么要鼓励、加强?因为中日文化同属儒家文化圈,彼此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和合作领域,鼓励和加强对日文化交流,不但有利于促进文化研究的发展,还能增进了解和互信,有利于化解两国人民的历史积怨和增进两国人民的文化认同与友谊。可以说,人心是决定因素,只有文化,才是最有效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手段。同时,我们要加强对日本现状的正确宣传,要让国人明白,日本绝非“小日本”,除了国土面积不大之外,在其他方面它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国”,我们对其绝对不能有丝毫蔑视、轻视,而应该时刻警惕,时刻重视。关于这点,整顿“抗战神剧”市场,是工作的一个关键点,像“抗战神剧”这样的文化作品,只会误导社会大众,麻痹民族心理。最后,是政治上,包括军事方面。我们要坚决捍卫领土完整和国家尊严,“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尺寸与人” ,中国的疆域很广,但是没有一寸是多余的!面对日本的领土要求,我们要据理力争,从历史、地理、国际法等方面下手,准备好文的一面,跟日本人讲理。同时,我们要在争议海域和地域彰显军事存在,显示我国捍卫领土完整不惜一战的决心,准备好武的一面。在国内准备文武两手的同时,要对日释放友好信息,显示我国与日本一起,和平处理国家矛盾,共同维护东亚乃至世界和平的诚意。在国际上主动阐述我国的观点,争取世界各国的同情,揭示日本国内右翼的狼子野心,不给日本右翼在国际社会上抢占舆论高地;对“琉球复国运动” 表示同情,并为其提供历史研究依据。而在军事上,要把握好度,尽力维持争议领域现状,待日后国力进一步提升,再收回主权。这是从我国现阶段国情出发得出的最好的办法:维持好争议领域现状,一来不至于失去面子,落个丢疆骂名;而来可以避免冲突甚至战争,继续维持和平发展的机遇期,重要的是,中国并没有必胜的把握,甚至战败的可能性更大。日本民族是一个欺软而怕硬、自负却自卑、贪婪又精细的一个民族,对这样的民族,我们绝对不能有半点妥协,也绝对不能虚假强硬。对日本的政策如果妥协,那么日本人马上回觉得我们软弱可欺,紧接着就变本加厉。“钓鱼岛事件”是日本国内经济衰退,民众迷茫,国内矛盾激化的产物,是日本政客转移国内视线,趁机迈向正常国家,同时试探中国底线,拉拢美国与日本一起遏制中国崛起的“一石多鸟”之计。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没有令国人失望,一连串的政策组合拳给了日本人一个漂亮的反击,虽然这也只能取得相持的后果,但已经是目前为止最好的后果。对日本的政策如果强硬,日本人会先是一惊,然后试探,若他发现对方是外强中干,他会更加嚣张,只有他知道对方是“认真的”,他才会知难而退。在社会上,很多人对日本持一种“莫名的反感”,这种反感是对历史的感性认识带来的,因此,在中日发生摩擦的时候,民间往往会有很强烈的反日声音。人们的爱国热情值得肯定,但是不理智的爱国只会适得其反。现在我国对日经济政策,较好的方法,是上文提到的,通过自身立法,达到实际遏制的目的,而绝不能出台专门针对日本的经济政策,这会使得我国违反世贸组织条例,不利于我国对外经济的健康发展。对日货,我们不能简单地鼓吹支持国货,拒绝日货。要知道,日本在华企业,养活了上百万乃至于更多的中国人。因此,我们应该如上文所说,出台支持国货发展的政策,通过国货的做大做强,逐渐完成对日货占据的市场的“收复”,这是一个逐渐进行的过程。文化上,我们也绝对不应排斥日本、自以为是地贬低日本,日本人普遍对中国的理解程度,是我们普遍对日本的理解程度所没法比的,而且文化有着其作为“软实力”的优势,上文提到的鼓励、增强中日文化交流,应该成为我国对日文化国策。我们长久以来奉行睦邻友好政策,为什么日本还咄咄逼人?这是我们的睦邻友好政策透着的是软弱,是无可奈何。这就需要我们在奉行睦邻友好的同时,大胆的发出自己的强音,让日本人知道,中国不是好惹的,要软硬兼施,不要忘了太极图对我们的启示,要灵活的分化、瓦解日本的仇华势力。这一系列的政策,虽然不能满足一些愤青的快感,但是是目前我国能采取的较好的政策方向,长远看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符合我国韬光养晦,在忍耐与等待中崛起,变得越来越沉稳和内敛的崛起国策。日本对我国而言的特殊性,决定了我国不能太注意社会舆论的方向,应该冷静的判断和决定。以上就是关于如何处理中日关系的一些看法。全文通过交代中日交往的背景,进而简述中日当前三大矛盾,引出我国应该从哪些方向制定对日政策。总体思想,是要循序渐进,文武结合;不求一时之快,谨慎行事;不落千古骂名,寸土不让。重点是灵活经济手段,注意文化交流,搞好政治舆论,时刻准备打仗。
@史海求索 1楼
00:55顶------------------------------ding
常委们都头疼的问题,学生娃掺和啥?你了解日本吗?你了解中国吗?你文中每一句结论性的话,都是天大的论题,简简粗暴得讲“应该如何如何”,你觉得合适么?有说服力么?有意义么?
@史海求索 1楼
00:55顶------------------------------顶
@魑魅魍魉-12 06:57:58常委们都头疼的问题,学生娃掺和啥?你了解日本吗?你了解中国吗?你文中每一句结论性的话,都是天大的论题,简简粗暴得讲“应该如何如何”,你觉得合适么?有说服力么?有意义么?-----------------------------学生娃也许也有了解中日关系的,至于您说的粗暴,那是实在没办法的事情,因为字数受限,没办法扩展开来,但是到了ppt演示阶段,会比较精炼的向评委和观众讲解。谢谢指正!
日本不亡,中国难安
@史海求索 7楼
12:53ding------------------------------顶
@史海求索 7楼
12:53ding------------------------------顶
@郁闷的GG 12楼
00:45幼稚------------------------------洗耳恭听
@史海求索 7楼
12:53ding------------------------------@史海求索 11楼
23:56顶------------------------------莫沉先
@史海求索 15楼
13:17...------------------------------顶起
1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高位者太少人能做到这点。国妖就一大把。2 李鸿章是北洋舰队的创建人也是舰队最大的蛀虫。丁日昌这个马夫相当于领导的司机,跑两转倭寇国喝几倍猫尿就飘飘然被捧上天真把倭寇当真心朋友。酒肉朋友很多,老朋友也很多---都是损友。3损友就是以下这种:想着你的钱和土地(心里想你的都是我的,我的绝不是你的),当面说好话我们是老朋友,背后找机会捅你刀子再搅几搅,说:你还不死?后来送花圈流几滴不值钱的眼泪。4作者没有历史知识底蕴,犯了常识性错误,被诱导进入一厢情愿的思维模式,缺乏客观实事求是的态度。例如“二战的时候,日本军国主义曾经给东亚、东南亚乃至世界其他地方的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是给东南亚华侨带来深重的灾难。至于东南亚的土著猴子马拉鸡族群(包括非用、马航、阴毒)面族乐观其成。日本---侵略图萨东南亚华侨---罪行罄竹难书。5倭寇国早已脱亚入欧是发达国家中的唯一非白种人国家。这是多么的光荣啊。能让中国试图分享这一光荣吗?请作者不要再说————中日文化同属儒家文化圈,彼此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和合作领域---这种自欺欺人的YY白日梦梦话了。
作者幻想与狼共舞,难。田中72年来大陆,获得了免于赔偿的无与伦比的优惠。这就是今日民间群体索偿被驳回的法理原因。记住:对倭寇不可轻易说出决定性的结论。尤其是那种嘴巴随便放炮:从不带定语状语补充语、从不带前提条件、限制性条件的语言。
大家还在看& & & & 正文
当前中日关系我们应该研究什么?
核心提示:日本问题研究要为我们实现两个百年目标、为实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现代化服务,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日本研究应该促使中日关系朝有利于形成中国实现百年目标所必须的稳定的周边环境的方向发展,而非相反。
原题:中日关系:我们该研究什么?
中日关系研究是日本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特别是对于作为&智库&的研究机构更是如此。中日关系在中国外交大棋盘上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棋眼&。研究中日关系,不仅可望对中日关系未来发展、而且对中国整体外交战略都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文主要围绕中日关系提出几大重点研究领域,并就相关研究工作提出建议。
研究&习近平的对日外交思想&
国防大学政治委员刘亚洲在《当代世界》杂志第10期撰文指出,&对待日本这样的国家,领袖个人的力量显得特别巨大。&笔者认为,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毛泽东、周恩来时代,也同样适用于当今。为此,我们需要认真学习习近平主席八年来关于中日关系的27次重要论述,他最近在联合国大会的讲话以及他一再强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等,并结合学习和研究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领导人的对日外交思想。也许我们需要花一段时间先认真研读和研究习近平主席对日外交思想的核心、方法论、理论与实践等,并力争在2016年发表一项&中间成果&。
研究 &如何对待日本&
二十多年前钱学森曾对我说:&所谓&日本研究&就是研究如何对付日本。&笔者觉得&对付&一词口气&硬&了一些,宜改为&对待&。其实,日本研究既要研究我们如何对待日本,也要研究日本如何对待中国。钱学森强调,&日本研究&就是研究如何对付日本,是要突出&研究如何对待日本&的重要性。然而我们实际的情况是,更多研究&日本如何对待中国&,而对研究&我们如何对待日本&似乎比较薄弱,缺乏深度。因此,研究中日关系需要强调研究两个&对待&的重要性。这两个&对待&,是彼此互动、相互影响的,必须将这两个&对待&的互动机制搞清楚。正如一位美国学者所说,&在安全问题上,美中两国实际上都有所行动,但当彼此缺乏信任时,一方有所行动,另一方就会说,&看,他又在行动了&,而完全忽视了自己其实也在行动的事实&。这个问题在中日之间也同样存在,就是只注意对方的行动,而忽视了自己其实也在行动的事实。
所以,研究中日关系,重要的问题是要搞清楚中日之间的&互动&。对此,国内研究者已经推出一些很好的研究成果,比如对导致&中日两国民众相互好感度降至复交以来最低点&的双方因素的分析(而不是只指责日方的原因)。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期待更多有深度、有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问世。比如,当我们要维护自己国家利益的时候,需要考虑他国也有自身的国家利益,它有可能与我们的国家利益相冲突,这里就需要&互动&,仔细考虑在与他国存在分歧的外交中,有没有可能实现&互利双赢&?当对方坚持&我赢你输&的玩法时,我们该如何应对?另外,日本方面所称的&国家利益&到底是&谁的国家利益&或&谁定义的国家利益&等等。
此外,中日历史问题与中日关系状态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影响?是否存在如果中日关系处于良好状态、两国文化交流活跃,就比较有利于历史问题的缓解;中日关系越紧张、两国文化交流中断,历史问题就越难解?例如,在2007年4月第一届安倍内阁期间,时任中国国家总理温家宝在日本国会发表演说:&众所周知,??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使中国人民遭受了深重灾难,人员伤亡惨重,财产损失巨大,给中国人民心灵造成的创伤难以用语言来形容。&温家宝总理的演说居然在日本国会赢得了热烈掌声,以致主持演讲会的安倍首相说:&我在这里的讲话只能赢得大约一半人的鼓掌,而温总理的讲话却赢得了全场鼓掌!&种种事例表明,中日之间要真正解决历史问题,只有依靠努力改善两国关系,依靠持久深入的民间文化交流和感情交流。可以设想,一个民族即便过去对另一个民族做了伤天害理的事,而如果现在两个民族处于&大多数人都相互厌恶甚至对立&的状态,那么,做了伤天害理事情的民族就可能非常不愿意向厌恶自己甚至与自己对立的民族表示&反省&和&道歉&,认为决不能向一个与自己对立的民族&示弱&、&低头&。由此可见,只有通过努力扩大中日两大民族之间的广泛交流,消除部分民众的相互厌恶和对立情绪,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好感,才能有助于双方在历史问题上逐步取得较大共识。然而,为什么现在中日在历史问题上陷入了&两国关系越差,历史问题越难解决;历史矛盾越尖锐,导致两国关系越差&的恶性循环当中?我们在历史问题上的对日政策是否需要改进?
总的来说,中日之间出现问题,责任在日本方面,但作为研究者,就不能&完全忽视自己其实也在行动的事实&,我们需要在全面分析事实真相的基础上,搞清楚中日之间在每一个具体问题上的&互动机制&,这样的研究更可能对我国对日政策提出有参考价值的见解。
在如何对待日本问题上,我们应该继承毛泽东、周恩来在对日外交方面&化敌为友&的宝贵经验,防止出现&化友为敌&的局面。最近,王毅外长说:&中日关系的问题从根本上讲,在于日本能不能真心接受和欢迎最大邻国中国的重新发展和崛起。就现实意义而言,中国的发展已经给日本带来了重要利益,但从心态上讲,似乎日本还没有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中日之间目前的问题追根溯源,都与此有关。&那么,中国有无可能让日本人真心接受和欢迎中国重新发展和崛起?如果有可能的话,中国如何让日本人接受和欢迎中国重新发展和崛起?有人说,日本人只相信实力,当中国的军事力量和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日本多少倍,日本人就会接受中国重新发展和崛起,至少它会服中国。应该说这有一定道理,但还是缺了什么。因为明治维新前夕,欧洲让日本服气,战后美国让日本服气,并非仅凭强大实力就让日本服气的。基辛格说:&作为一个地处亚洲本土之外的岛国,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日本&进可攻,退可守&,在战略选择上具有足够的灵活性。1853年,美国开着炮舰跑到日本人门口,说咱俩搞贸易吧,日本一看打不过,干脆放进来&&学习!在保留主权的前提下,日本几乎全盘接受了西方的文化和制度,体现了日本的&服从&学习&超越&的传统是非常强大的。&那么,中国要让日本服气或服从,是不是也应该像欧美那样,不仅靠强大的军事力量,而且也要靠先进的文明力量?当中国真正实现了现代化,真正拥有了先进的文明力量,应该就有可能像王毅外长说的那样,&让日本人真心接受和欢迎中国重新发展和崛起&。
本文关键词: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现阶段投资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