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学史建设道路有何特点

十月革命后.苏联进行了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结合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列宁是如何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效果如何? (2)斯大林当政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与列宁有什么不同? (3)如何评价斯大林时期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 题目和参考答案——精英家教网——
暑假天气热?在家里学北京名师课程,
& 题目详情
十月革命后,苏联进行了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结合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列宁是如何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效果如何?
(2)斯大林当政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与列宁有什么不同?
(3)如何评价斯大林时期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
答案:解析:苏联进行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的道路上有成功也有曲折。(1)十月革命后,为了集中财力、物力战胜敌人,苏俄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希望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但对经济造成不利影响,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1921年开始,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再生产,发展生产力,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促成了社会经济的恢复,使政权得到巩固,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探索。(2)斯大林时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其特点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3)这种体制在历史上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这种体制有严重的缺点和弊端,经济上管得过死,缺乏活力,经济效益低下.政治上过分集权,缺乏社会主义民主,后来越来越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的改革。
提示:参见苏联进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科目:高中历史
十月革命后,苏联进行了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结合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列宁是如何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效果如何?
(2)斯大林当政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与列宁有什么不同?
(3)如何评价斯大林时期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学年陕西省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32分)下文均引自《真理的追求》2000年第七期刊登的《一位美国学者对苏联解体的分析》一文:材料一& 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西方的主流观点认为:1,计划经济是走不通的,早在80年代,苏联的计划经济就崩溃了,所以苏联别无选择,只有实行市场化和私有化.2,这是苏联人民的选择.在社会主义国家,一旦给人民真正的民主和自由,人民就会废除社会主义而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材料二& 苏联迄今是进行社会主义试验时间最长的国家,曾取得过举世瞩目的成就……苏联解体的真正原因来自苏共内部,我这里指的是大约10万人左右的占据着党政机关重要领导岗位的。精英集团”,正是这个“精荚集团”想实行资本主义,以便他们享有更大的权利,拥有更多的财富……,我认为,在苏联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条件下,广大人民确实在生活上得到了许多好处,但在政治上是比较被动的,缺乏政治权利.当“精英集团”要搞资本主义时,广大人民群众不能采取有效措施来捍卫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的苏联解体了,这并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已经失败,也不证明资本主义比社会主义更优越.相反,要把一个农业社会转变为一个工业化社会,最优越的制度仍然是社会主义制度,这已为十月革命后的历史所证明,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不仅在于它更有利于社会发展了而且在于这个制度有利于实现最大范围和最高程度的社会公正。材料三& 同苏联的改革相比,中国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到目前为止不能不承认这是一种成功的模式……,如果说在前进中有什麽危险的话,我感到危险主要来自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扩展,这一思潮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按照新自由主义的观点,中国的继续发展必须打破政府对资本和商品流通的有效控制,把企业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上.我认为这是错误的,要知道,美国的自由主义模式不会给中国带来什麽好处.据我研究;凡是过去实行计划经济和公有制的国家,一旦采纳新自由主义模式,实行完全市场化和私有化,最多只能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1)你是否赞成材料一的观点?为什麽?(8分)(2)材料二的论述是否正确?结合有关史实请予以说明(10分)(3)材料三中对中国的论述有何错误,理由何在?(8分)(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史实,你认为苏联解体对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有何警示?(6分)&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2011年安徽省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卷
题型:选择题
十月革命后,苏俄(苏联)的经济体制进行了调整。其中表述完全正确的是(&&&)A.颁布时间&&& B.实施背景&&& C.措施&&&&D.评价&
科目:高中历史
题型:阅读理解
十月革命后,苏联(俄)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系列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动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材料2:我国学术界对“斯大林体制”的历史功过的争议,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种主要观点:一是“功大于过”说,实践证明它对生产力发展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二是“过大于功”说,它不应当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材料3:为克服斯大林时期的一些弊端,赫鲁晓夫进行了改革。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1963年苏联粮食产量比1962年减少3270万吨。1964年苏联被迫增加了粮食的进口。 (1)材料1中列宁“用冲动的办法”是指什么?“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的措施又是指什么?后者有什么特点和意义? (2)你同意材料2中的哪一观点?说明你的理由。 (3)材料3表明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在哪一生产行业?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4)综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哪些启示?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列宁领导苏俄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怎样的有益探索?这种探索有何特点?请再列举两例此种特点的改革
艾密系列593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十月革命列宁斯大林是如何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俄苏联的经济建设有何特点?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问题一:新经济政策对我国以及其他小农经济占优势的的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借鉴意义?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从国情出发,放弃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搞“直接过渡”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探索利用商品货币、市场关系和国家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途径、新方法.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方面的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一些带有原则意义的理论和实践,对我国以及其他小农经济占优势的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有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问题二: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俄(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先后发生了哪两次重大转折?这两次重大转折对其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从中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1)重大转折及影响:①、第一次发生在列宁时期.1921年随着国内战争结束,苏俄政府 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到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苏维埃政权进一步得到巩固.②、第二次发生在斯大林时期.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逐渐取消新经济政策.这次转折取得了巨大成就,苏联由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强国,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难以长期停滞不前等. (2)启示: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从实际国情出发、实事求是,要保证各经济部门有比例地平衡发展,才能使社会主义经济稳步、高速地发展. 问题三:有人说:“罗斯福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邓小平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对此你如何理解? ①、罗斯福实行新政,美国经济缓慢的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罗斯福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经济危机的损失;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加强;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②、邓小平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邓小平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问题四: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我们的启示? 牢记战争的伤痛,以史为鉴;反思大战的历史,远离战争,拥抱和平;警惕帝国主义、法西斯主义复活;要大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才能有效的对付任何侵略;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决不能重演;对邪恶势力决不能姑息养奸;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所有的国家都应互补侵犯,互补干涉内政,和平共处;人类的命运休息相关,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求的共同发展. 问题五:以反法西斯战争为鉴,怎样去应对现今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第三世界国家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国力,争取独立与平等,并积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各国人民之间只有加强友好合作,团结互助,才能有效地遏制霸权主义、新殖民主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促进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促进人类的共同发展,这样才能最终避免战争. 问题六:苏联在农业集体化和中国在人民公社化过程中有哪些相似或相同的地方?对于二十多年前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问题,我们中国没能够吸取苏联的经验教训,没能避免严重的错误.那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失误与苏联的建设的模式有联系吗?谈谈你的看法. (1)苏联在农业集体化和中国在人民公社化过程中都把农村引入社会主义,在实施中都追求高速度,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2)当时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总体框架上没有“斯大林模式”,但仍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没有认识到经济的发展要结合本国国情和尊重客观经济规律. 问题七:20世纪30年代,在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打击下,德、日建立了法西斯专政,美国保住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请你想一想,出现这样两种不同历史结果的原因是什么?两种不同的选择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是什么? (1)原因:①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德国作为战败国受到巴黎和会的制裁.②日本受到华盛顿会议的压制.③它们要求冲破这一体系;而美国是一战中的战胜国,是即得利益者,不想破坏现有秩序.④德国有军国主义传统;日本带有浓厚的封建民主传统.⑤德、日的经济实力较美国弱,只有更多的依赖国民经济军事化和对外扩张,才能使经济复苏;而美国大发战争横财,战后取得世界经济霸权,它有能力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来缓和经济危机,保住民主制度.⑥由经济危机导致政治危机的严重性,德、日大大超过美国. (2)影响:①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后疯狂扩军备战,迅速形成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成为发动二战的罪魁.②美国罗斯福新政保护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使美国经济开始复苏,生产开始回生,社会趋于安定.③随着二战的爆发和扩大,美国参加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问题八:分析中俄两国所走不同革命道路的原因及带给你的启示? (1)原因:①帝国主义国家,垄断组织在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无产阶级的革命力量也聚集在城市,作为政治和经济中心的城市,在全国就具有一种特殊的重要地位.他的变革必然引起全国中小城镇和农村的追随.所以十月革命走的是由城市到农村的革命道路,并取得了胜利. ②国近代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势力在全国的政治、经济生活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他们在城市的力量颇为强大,而农村的力量相对弱小.中国城市无产阶级力量薄弱,使中国共产党无法在城市中取得革命的胜利.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使农村经济仍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就为革命政权的建立提供了可能.所以中国革命要取得胜利,就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2)启示:无论社会革命还是经济建设,必须结合国情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政策方针. 问题九:无论是《反尔赛和约》还是《九国公约》都严重损害了中国的权益,从帝国主义对华态度上可得到什么启示? 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实力弱小,不可能获得国际上的平等地位,帝国主义不会轻易放弃在中国的特权,只有通过革命取得民族独立、国家解放,才能致力于国家富强,从而提高国际地位,获得平等的外交实权. 问题十:讨论一下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与当时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在背景、内容、目的、效果方面有哪些相似性? (1) 背景: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了一定阶段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且造成了苏维埃政权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中国十年“文革”使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经济远远落后于世界. (2) 内容:都是从农村改革入手.苏俄新经济政策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我国则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新经济政策放开商品市场,允许私人办企业;我国发展多种经济成分,也鼓励私人办企业,都是利用商品市场发展经济. (3) 目的:都是发展生产力,改革不适当的生产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4) 效果:都取得很大成效.新经济政策使苏俄的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政权得以巩固;我国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使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问题十一:在美国罗斯福实行新政的过程中,罗斯福与反对他的资本家之间有根本利害冲突吗?他们的分歧是什么? (1) 没有利害冲突 (2) 分歧:出发点不同:罗斯福是从维护资产阶级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 策略不同:反对派主张对工人实行公开的暴力压迫;而罗斯福主张采取民主的让步的策略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当前位置:
>>>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最能发展商品经济,改善人民生..
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最能发展商品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是(&&)A.新经济政策B.斯大林模式C.赫鲁晓夫改革D.戈尔巴乔夫改革
题型:读图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A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新经济政策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在列宁的领导下,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故选A。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最能发展商品经济,改善人民生..”主要考查你对&&赫鲁晓夫改革,东欧剧变,戈尔巴乔夫改革,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赫鲁晓夫改革东欧剧变戈尔巴乔夫改革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赫鲁晓夫成为苏联领导人后开展的了一些改革,其中包括政治上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经济下对农业和工业的改革,外交上同西欧及美国的关系的调整及对外军事策略的调整等多方面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对苏联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但由于一些错误决定的,同样使改革出现了偏差,造成了战略上的失策。&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1、政治方面:主要是平反冤假错案;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2、经济方面:改革重点放在农业领域: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鼓励垦荒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3、工业方面: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地方;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积极性。4、外交方面:以贸易为突破口,打破与西方国家关系的僵局;采取灵活方式,解决二战遗留问题;发展同西欧国家关系,主动同联邦德国建立外交关系;对美国采取软硬兼施的政策。 赫鲁晓夫与尼克松:赫鲁晓夫的相关信息: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日-日),曾任苏联最高领导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及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政府首脑)等重要职务,于俄罗斯库尔斯克州卡利诺夫卡出生,在莫斯科逝世。赫鲁晓夫于1956年的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中发表了”,对前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展开全面批评,震动了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引发东欧的一系列骚乱。任期内,他实施去斯大林化政策,为大清洗中的受害者平反,苏联的各领域均为活化,尤其文艺获得解冻。同时,赫鲁晓夫积极推行农业改革,使苏联的民生经济得到改善。在冷战中,赫鲁晓夫领导苏联与美国和西欧等资本主义国家对峙,曾多次访问美国。1962年,他策划的古巴导弹危机一度使苏联和美国站在核战争的边缘,但最终危机得以平息。1960年代,赫鲁晓夫治下的苏联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系恶化,撤销了对中国的援助计划。1964年10月,当赫鲁晓夫在黑海之滨渡假时,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发动了十月政变,赫鲁晓夫”,从此被迫淡出政坛至1971年逝世。东欧剧变:东欧剧变,又称苏东剧变,西方社会也称为1989年革命。指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是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西方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剧烈动荡。最先在波兰出现,后来扩展到东德、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前华沙条约组织国家。这个事件以苏联解体告终,一般被认为标志着冷战的结束。东欧剧变的实质是东欧各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性质发生改变。东欧聚变的原因:1.苏联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偏离,戈尔巴乔夫的民主社会主义的误导,导致东欧各国思想混乱;2.长期的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让各国经济陷入困难,民众生活困难,各国社会主义政党相继失去领导权;3.西方的和平演变促使东欧剧变。东欧剧变的影响:1.标志着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结束,华约瓦解;2.标志着冷战结束,战后的雅尔塔体系终结;3.社会主义在东欧的改革实验失败。东欧聚变示意图:东欧剧变的先后顺序:波兰—日罗马尼亚—1990年5月匈牙利—1990年5月捷克—1990年6月保加利亚—1991年7月苏联—1991年12月(解体)阿尔巴尼亚—1992年3月南斯拉夫—1992年4月(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作为苏联领导人后,开始的在经济、政治、外交上的一些列改革措施,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试图从根本上重建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和政治体制,彻底摈弃斯大林主义留下的政治体制遗产,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但由于戈尔巴乔夫的错误改革路线,导致民众思维混乱,最终改革失败,苏联解体。修正主义:修正主义一词,是在共产主义运动中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歪曲、篡改、否定的一类资产阶级思潮和政治势力,是国际工人运动中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机会主义思潮。戈尔巴乔夫改革主要内容:1.对内改革:先以经济改革为重点,提出加速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提高经济效益的方针。但由于对困难估计不足,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效果不佳。后将改革重点转向政治体制,1988年6月提出了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过渡,对政治体制进行“根本变革”。2.对外:开展“新思维外交”,追求苏美合作和所谓“欧洲大厦”,幻想得到西方大量的经济援助,实行妥协和退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1.导致苏联民众思想混乱,民族分裂主义,反对派层出不穷;2.直接引发东欧社会动荡,并导致东欧聚变,社会主义政权相继下台;3.同美国的外交关系转变,导致苏联在国际地位明显下降。戈尔巴乔夫改革带来的启示:第一,在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建设中,经济工作的中心地位是不可动摇的,经济改革的成就是其他改革事业成功的基本前提和条件;第二,苏联的剧变和解体说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巨大,人们日益清楚地认识到,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培育与建立,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第三,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各民族之间经济利益的调整,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经济发展的市场化、社会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也是为将来各民族走向接近和融合创造条件。苏联解体后分离出来的主要国家:立陶宛:日格鲁吉亚:日爱沙尼亚:日拉脱维亚:日亚美尼亚:日乌克兰:日白俄罗斯:日摩尔多瓦:日阿塞拜疆:日乌兹别克斯坦:日吉尔吉斯斯坦:日塔吉克斯坦:日土库曼斯坦:日哈萨克斯坦:日俄罗斯:日东欧八国:“东欧”,指位于欧洲东南部和中部地区、苏联西侧的8个国家,它们是: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南斯拉夫。苏联模式:所谓苏联模式,即指苏联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制度、体制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这个模式形成于斯大林时期,并不断得到强化和固化,延续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对于苏联模式的内涵,有各种各样的概括。总起来看,应包含两个层面:一是社会基本制度的层面,一是具体体制、机制的层面。战后东欧主要社会主义国家类型:1.本国社会主义政党有浓厚的群众基础,社会主义政党占据主要地位: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2.本国社会主义政党有一定发展,在苏联的扶植下,建立社会主义政权:罗马尼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保加利亚3.完全在苏联的扶植下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东德东欧八国采用“苏联模式”的原因:1.战后东欧各国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2.苏联在经济、政治、军事上的扶助3.战后国际形式复杂,资本主义世界敌视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东欧八国采用“苏联模式”的影响:1.短期内为各国经济恢复和发展积极作用,为战后重建起到促进作用;2.苏联模式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不适合各国的进一步发展,对后期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阻碍作用。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1945年,南斯拉夫从纳粹德国手中获得解放,宣布成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铁托任主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南斯拉夫实行了国有化和土地改革,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由于南斯拉夫和苏联一向关系不和,加上铁托不甘受制于苏联,1948年,南和苏联关系破裂,南斯拉夫共产党被开除出苏联领导的共产党情报局。1949年,情报局公开斥责南斯拉夫”。赫鲁晓夫掌握苏联政权后,南苏关系开始改善,并恢复外交关系。以后,南苏关系一直在处于低度水平,南也并没有加入苏联领导的。1963年南修改宪法,改国号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前南奉行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外交政策,铁托是不结盟运动的发起者。他反对大国垄断国际事务,反对战争,维护和平,为南斯拉夫赢得了国际尊重。1980年,铁托逝世后,联邦实行集体领导,各共和国日趋松散,民族矛盾加剧。1991年,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及马其顿四个共和国相继宣布独立。日,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议会通过新宪法,宣布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联合成立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正式解体。
发现相似题
与“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最能发展商品经济,改善人民生..”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6801318822319092119932516815818367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