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印度什么产业发达的发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印度哪些地区工业比较发达?印度好像是分邦的,请问那个邦工业较发达?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印度主要有五个比较重要的工业区域1)以加尔各答为中心的工业区.这里是全国最早形成的工业区,近几十年略有衰退.现工业产值仅占全国的1/10.麻纺和机械是本区的两大工业部门.(2)以孟买—浦那为中心的工业区.工业产值占全国1/6,已显著领先于其他工业区.棉纺工业长期居优势地位,占全国30%.此外,机械、化工、炼油等部门在国内均有突出地位,已成为多部门的综合性工业基地.(3)以阿默达巴德为中心的工业区.周围是印度主要棉花和油料产地.以传统工业为主,棉纺织业和油脂工业在国内居首位,水泥、化工两部门地位突出.(4)以马德拉斯—班加罗尔为中心的工业区.这是发展最快的工业区,规模已接近于加尔各答区.区内集中了电力、飞机制造、造船、炼油等工业部门,以及航空、电子、电机等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5)以那格浦尔为中心的工业区.这是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重工业区,有印度的“鲁尔区”之称.它接近主要煤炭产地,煤和钢铁产量均占全国的3/4,电力、重型机械、化工、非金属产品等地位也很突出,是内地重要的重工业基地.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印度新闻业发展简况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印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我的图书馆
印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印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吴兆礼 来源:邢广程主编:《俄罗斯东欧中亚国家发展报告(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5月版
  【内容摘要】印度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但深受种族、宗教以及地方势力影响。各政治力量的消长导致国大党一党独大局面的消弭,多党竞争、联合政府成为印度政治主流,并且处于深化发展之中。自经济改革后印度进入快速发展期,经济实力增强,经济结构改善,对外贸易加速发展,但仍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印度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实行务实的全方位外交基础上,积极调整与大国关系,改善与邻国关系。作为上海合作组织观察员,印度重视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合作。
  【关键词】印度 政治 经济 外交 上海合作组织
  印度北倚喜马拉雅山,南瞰印度洋,东邻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位于南亚次大陆的中心,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独特的地缘位置、广袤的国土、庞大的人口规模、丰富的自然禀赋以及悠久的历史与璀璨的文明,赋予了印度大国底蕴。自1991年拉奥政府经济改革以来,随着经济总量与军事实力的增长,印度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与巴西、俄罗斯和中国一道被誉为"金砖四国",成功跻身于地区大国行列并积极迈向世界大国。
一 印度政治发展
  印度自1947年摆脱了近200年的英国殖民统治获得独立后,基本上沿袭了英国式的议会民主制。低效率的议会民主时常成为印度不同利益群体的抨击对象,但这种由殖民者灌输?外来制度"经过独立后60多年的完善与发展,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结构背景下,基本保障了政治制度的稳定与连续,已经成为印度民众的普遍共识。
  (一)印度的政治结构
  1950年生效的《宪法》规定,印度为联邦制国家,是主权的、社会主义的、世俗的民主共和国。按照议会民主制原则,印度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构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
  印度联邦立法机构采用两院制,包括联邦院(上院)和人民院(下院)。联邦院共245席,12名议员由总统指定,其余233名议员由各邦及中央直辖区的代表组成,任期6年,每两年改选三分之一。宪法规定副总统为法定的联邦院议长。人民院为国家主要立法机构,共545席。543席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其中79席为表列种姓保留席位,40席为表列部族保留席位),每5年举行一次大选,其他2个席位为总统委任的英裔印度人代表。人民院的主要职能是制定法律和修改宪法、控制和调整联邦政府的收入和支出、对联邦政府提出不信任案并有权弹劾总统。总统为名义上的国家元首,由议会两院及各邦议会当选议员组成的选举团选出,任期5年,依照以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的建议行使职权。副总统由联邦议会两院议员选举产生。而邦议会则采用一院制或两院制,邦的行政长官由总统任命。
  以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是最高行政机关。总理由总统任命人民院多数党的议会党团领袖担任,是实际的国家元首;总理和内阁部长组成的内阁是决策机构。这样,总理既是议会中多数党领袖,又是部长会议首脑。
  最高法院是最高司法权力机关,有权解释宪法、审理中央政府与各邦之间的争议问题等。各邦设有高等法院,县设有县法院。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委任。总检察长由政府任命,其主要职责是就执法事项向政府提供咨询和建议,完成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检察权,对宪法和法律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等。
  (二)印度政治发展的特点
  在60多年的政治实践中,印度的议会民主制得到不断完善,虽然它不是最有效率的,但其所具有的内在稳定性基本上保证了国家政权的平稳更迭。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复杂的社会结构、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造就了印?特色"的议会民主制度。
  第一,印度政党众多,是世界上政党最多的国家之一。印度政党主要分为全国性政党和地方性(邦级)政党。根据印度选举委员会的定义,凡在上一届邦议会选举中在4个邦获得4%的选票或3.33%议席者,或者在联邦人民院选举中至少从4个邦提出候选人并获得4%选票或4%议席者,就属于全国性政党,否则只能称之为地方性政党。据统计,印度独立后共有192个政党,在年第一次大选期间,登记参选的政党多达53个,其中包括14个全国性政党,如印度国民大会党(国大党)以及印度共产党等,其他大部分为地方性小党,而且绝大部分是为了参加竞选而新成立的,影响力有限。截至2004年人民院第14届选举时,登记参选的政党则多达230个。五十多年间,参选的政党翻了两番还多。全国性的政党数量有所下降,主要包括印度国民大会党(INC)(通常称为国大党)、印度人民党(BJP)、大众社会党(BSP)、印度共产党(CPI)、印度共产党(马)(CPM)和民族主义者大会党(NCP)等6个。与全国性政党的数量下降相比,地方性政党的数量却有了较大的增长,从1951年登记的39个增加到2004年的224个。
  第二,种姓、宗教以及地方因素影响政治。印度社会结构复杂,是一个多民族、多种族、多宗教以及多语言的人口众多的国家。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教派主义以及地方势力给印度政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在传统的种姓制度下,选民基本上是按照谁代表本种姓的利益就投谁的票的原则进行投票,各政党为了获得选举的胜利,充分利用印度社会的这一特点,研究选民种姓的构成,发展具有优势的种姓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种姓势力甚至借议会民主制有了一定的发展。宗教势力也是印度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印度宪法规定印度是一个世俗的国家,但随着更多的具有宗教色彩的团体或政党的出现,宗教势力及其政党对印度政治的影响呈现上升的趋势,它们通过煽动教徒、挑拨极其脆弱的各宗教教派关系来影响政府的政策。地方势力的发展是印度政治生活的又一特点,其中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地方性政党的崛起以及对印度政治的影响日益加大,尤其是在主要政党需要其他小党支持才能获得组阁权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第三,印度的议会民主制产生了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结果,但积极为主流。尽管独立后印度政坛充满动荡与冲突,但基本上成功地保持了议会民主制度,民众的民主意识在不断提高。1951年举行了第一次人民院和邦立法院选举时,具有普选权资格的选民达1.7亿人,实际投票率为44.87%。至2004年人民院第14届选举时,选民6.71亿,投票率达58.07%。将于2009年5月举行的人民院第15届选举,选民预计将达到7.14亿,较上届净增4300万。一方面是选民绝对数量的上升,这与印度人口数量的自然增长相关;另一方面是选民民主参与意识的提高,尤其是低种姓群体的觉醒和积极参与,成为推动印度议会民主体制不断发展完善的不容忽视的力量。但由于印度社会的复杂多样性以及掣肘于经济发展程度,印度的议会民主也产生了某些消极的现象,如当选议员不能履行职责,甚至部分议员是黑社会成员等。
  第四,印度各政治力量此消彼长,真正意义上的多党民主体制初具雏形。在独立后的二十多年里,得益于健全的组织、坚实的群众基础、崇高的威望以及反对党力量相对弱小等因素,国大党一直处于一党独大并长期执政的地位,形成了罕见的"一党独大制"。在1952年、1957年和1962年的人民院三届选举中,国大党分别获得364席、371席和361席。而在邦议会选举中,国大党也通常获得60%以上的选票。可以说,这一时期的国大党是印度政治舞台上的主导者。然而自1967年人民院第四届选举开始,国大党的主导地位开始动摇。到1989年人民院第9次选举时,该党只获得525个竞选席位中的193席。而成立于1980年的印度人民党却发展成为获得88席的人民院第三大党,全国阵线则获得143席,成为印度政坛上的重要力量。国大党、全国阵线与印度人民党三足鼎立之势渐成。由于没有一个政党能在大选中单独赢得超过半数的选票,印度政体自1989年人民院第9次选举后进入了一个悬浮议会和联合政府的时代。
  (三)印度政治的发展趋势
  由于在大选中没有一个政党可以单独赢得议会中过半数席位,因此,多党竞争、联合政府成为政党运作的主要形式。1996年人民院第11届大选时,印度人民党获161席成为第一大党,全国阵线和印共(马)为首的左翼阵线组成的联合阵线获160席居第二位,国大党仅获得140席,退居第三位,"国大党体制"彻底终结。1998年大选后,印度人民党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始于1989年的印度政局失稳也由于强势的印度人民党的执政而告结束。1999年大选后,以印度人民党为首的24党"全国民主联盟"上台执政。2004年4月第14届人民院选举中,国大党领导的团结进步联盟获得220席(其中国大党获得145席)而居于首位,印度人民党及其盟党获得185席(其中印度人民党获得138席),印共(马)等左翼政党获得62席,其他地方性党派共获76席,国大党终于成功扭转颓势,在左翼政党表示从外部支持的条件下,以国大党为首的"团结进步联盟"获得组阁权。
  地方势力对政局的影响加大,地方性政党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多党或两党竞争局面形成后,主要政党如国大党和印度人民党都不能在大选中获得单独的组阁权,而是必须得到其他政党的支持才有可能在大选中胜出。因此,无论是国大党还是印度人民党,在大选中都必须联合地方性政党。而一些地方性政党出于自身的利益需求,也与主要政党讨价还价,从而影响国家的政策制定。
  2009年5月,国大党的"团结进步联盟"政府将任期届满,人民院第15届选举即将举行。由于国大党和印度人民党都没有足够的信心与实力赢得多数,下一届政府仍将是联合政府的可能性极大。实际上,国大党面临一系列困境,如选民对金融市场混乱、经济增长放缓、通胀率居高不下不满,而且已经在一些重要的邦选举中遭遇失败,但与一些地方性政党(如北方邦的社会党(Samajwadi Party))的联盟将会增强自身的竞选地位。印度人民党的势力范围局限于讲印地语的北方地区,但在2008年底举行的部分邦选举中表现不俗,似乎正在变成一个"全印"的政党。印度的经济形势与孟买恐怖袭击事件都会给以"打击恐怖主义"与"拯救印度"为竞选口号的印度人民党加分,但具有较多票源的广大农村地区却并不过多地关注这类问题,加之印度人民党并不是铁板一块,也使其大选的前景并不明朗。据印度全国最新民意调查显示,国大党领导的执政联盟可在大选中赢得36.6%选票,可以击败印度人民党,但仍然需要拉拢地方性小政党来组织联合政府。
二 印度经济概况
  2003年,美国著名投资银行高盛公司发表了一份题为《与BRIC共同梦想--通往2050年之路》的报告。尽管这个报告预测的时间跨度较长,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从经济发展的视角,印度作为一个世界大国的崛起是历史的必然。
  (一)印度的经济政策
  印度独立后,国大党政府确立了经济增长、社会公平、自力更生、多元并重的经济发展目标,并通过制定和修改一系列经济法规,建立起政府管制下的混合经济体制。"半管制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使印度的公营部门得到迅速发展,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然而对私有部门的高度限制以及对外资流入的限制,也造成公有部门的垄断与效率低下,使印度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以外对经济干预最多的国家之一,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抑制。因此,在独立后的30多年里,印度经济长期处于低速稳定增长状态。从1950年到1980年,年均经济增长率只有3.5%,被称为"印度教徒增长率"。
  年代,印度依次实行"绿色革命"、"白色革命"和"蓝色革命",基本上改善了印度粮食短缺的局面,实现了牛奶的自给自足,海洋渔业得到迅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印度政府对私有部门的政策有所转变。英·甘地于1980年重新执政后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采取了放宽对私营企业的限制、进口替代与促进出口相结合、调整产业结构、放松对外资的限制等措施。拉·甘地总理在任的1985年至1989年,政府加大了改革的力度,进行了推行经济自由化和引进竞争机制的初步尝试,为后续政府的进一步改革奠定了基础。
  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国际收支困境,引发了国大党拉奥政府更深入的经济改革。拉奥政府为摆脱国内经济困境,开始进行以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全球化为导向的经济改革,一些政策相继出台,主要措施包括取消大部分工业许可证制度;修改垄断法,缩小国营企业的经营范围并引进自由竞争机制;加大对外开放,将内向型经济转为外向型经济;调整外贸政策,通过基本取消进出口许可证、取消出口补贴和降低进口关税等政策,促进印度经济的国际化等。
  自1998年3月印度人民党领导联合政府执政以来,印度加大吸引外资的力度,加强全方位的对外经贸关系,在加快公营企业改革、进行金融改革等方面不断深入,实施了一系列更宽松的开放政策,如关税进一步降低、工业许可证基本取消、电信业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向外资开放、农产品的出口限制取消等。2004年,以曼莫汉·辛格为首的"团结进步联盟"政府根据《最低共同纲领》,强调维护社会弱势群体权益,推行人性化经济改革,提高教育和卫生投入,保持社会和谐与地区平衡发展。
  (二)印度经济发展现状
  经过近20年的改革,印度突破了传统的"印度教徒增长率"对其经济社会的束缚,已经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独立后的30年,印度长期保持低速增长,年均经济增长率只有3.5%。1991年实行经济改革后,经济增长明显加快,年期间年均增长率达6%,年达到创纪录的9.7%,年达9.0%。据《经济学家信息部》预测,年度,受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印度的经济增长率将回落到6.2%。尽管如此,印度仍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经济加速发展,提升了印度的经济实力,据印度中央统计组织统计,年度国民生产总值只有50341亿卢比,而年度则升至471320亿卢比,预计年将达到522540亿卢比。年,印度出现外汇危机,只有9.75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但截止年度,印度外汇储备增至3097.23亿美元。
  经济结构改善,服务业发展迅猛。据印度储备银行统计,从年度到 年度,农业在GDP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低,从30.9%下降到17.8%;虽然工业对GDP的贡献度相对下降,由25.4%降至19.4%,但印度制造业在过去的9年中保持了年均7.1%的增长速度,发展势力强劲。尤其是自2004年以来,印度工业出现了加速发展的势头,年的4年内,工业增长率分别达到8.5%、8.0%、10.6%和8.1%;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从43.7%提高到62.9%,并且在年度到年度期间以年均9%的速度增长,成为印度经济的最大亮点。印度被誉?世界办公室",与IT相关的服务已经成为印度经济增长的有力支撑。据统计,印度软件业近几年来的年均增长率一直保持在50%以上,远远高于世界软件业年均增长率(20%)。2008年,印度软件业产值预计可增长到870亿美元,出口总额将达到500亿美元,占印度出口总额的33%左右。从总体来看,在年度到年度的5年内,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度分别为11.1%、18.3%和70.6%。
  储蓄率和投资率有所提高,消费带动经济增长。印度的储蓄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受此影响,其投资率也较低,印度独立初期的投资率还不足10%。从年度到年度的10时间内,印度年均储蓄率和投资率分别是19.4%和21.2%,到年度时,储蓄率和投资率分别是22.3%和23.3%,而年度时,储蓄率和投资率则有较大提高,分别达到34.8%和35.9%。可见,1980后的20年,储蓄率和投资率几乎没有变化,而自年度后的8年内,储蓄率和投资率则维持在年均29.2%的水平,出现了明显的增长趋势。低储蓄与低投资使印度保持着较高的消费率。国内消费在印度社会支出中依然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高比例的消费支出有效地推动着印度国内消费需求,因此,印度主要依靠国内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自年度以来,印度的消费支出不断增长,年度后的三年消费率分别达到 69.2%、67.8%和 66.1%,年度消费增长的幅度甚至高达8.2%,据预测,年度也会维持在8%以上。
  加大吸引外资的力度,对外贸易加速发展。自1991年经济改革以来,印度不断加大吸引外资的力度,外资流入呈稳定增长态势。年,印度共吸引外国直接投资(FDI)237亿美元,其中年度有近52亿美元的外资流入。在随后的几年中,流入印度的外资不断增加,自年度到年度分别流入153.66亿美元、214.53亿美元、290.82亿美元和618.30亿美元。随着印度吸引外资的增加,印度对外贸易也出现了加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印度独立后对外贸易额很小,对外贸易的依存度不高。自1991年经济改革加快对外开放以来,印度进出口贸易增长迅速,进口额从年度的240.7亿美元增至年度的1856.04亿美元,出口额从年度的81亿美元升至年度的1262.63亿美元。据印度工商部统计,年度,印度外贸进出口总额达亿美元,其中进口亿美元,出口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度增长32.92%、35.54%和29.08%。
  (三)印度经济前景
  印度已经成为世界发展最快的经济体之一,这种趋势在未来仍将得以延续。据美国高盛公司预测,未来50年内印度经济增长率将达到年均5.8%以上,国内生产总值在2015年将超过意大利,2020年超过法国,2025年超过德国,成为仅次于美、日、中的第四大经济体;到2032年,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将达6%并超过日本;到2050年, 印度经济增长仍会达到5%,并且有希望成为世界上最大经济体。
  尽管印度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一极基本得到普遍的认可,但对农业投入不足导致的农业增长缓慢、基础设施相比薄弱、农村人口基数偏大且识字率低、贫富分化严重、就业压力大、财政赤字高、内债过重、能源短缺、地方分离势力以及恐怖主义活动等因素,加之全球金融危机对发展中经济体影响的加剧而带来的印度国内固有的种姓、宗教、民族等矛盾的升级甚至激化,都会对其经济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
  年度,印度GDP增长较上年减少0.6%,达到9.0%,但仍高于"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7.8%的平均水平。尽管印度政府坚持年度以及年度其GDP增长不会低于7%,但在印度经历了史无前例的5年快速发展期后,随着全球经济放缓,印度国内消费需求出现下滑,这将对主要依靠国内消费拉动的印度经济增长产生严重影响。印度经济增长在未来的几年内将明显放缓,据《经济学家信息部》预测,年度约为6.2%,年度为6.1%。
三 印度外交
  印度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是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确保国家安全创造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为此,印度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尊重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准则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致力于发展与周边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
  (一)印度外交政策的演变与发展
  独立初期,印度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印度独立后面临着硬实力的先天不足,但印度政治精英为了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摆脱"二流角色"而实现"有声有色大?的理想,以尼赫鲁为首的印度国大党政府在美苏冷战的铁幕下提出了"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拒绝参加各种军事集团。但印度的不结盟政策并不是消极的,而是与两个集团保持积极的互动,同时支持亚非殖民地国家反帝反殖,积极倡导亚非团结,呼吁世界和平。1947年倡导亚洲关系会议、1950年与中国建交、1954年与中国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1955年的亚非会议,使印度成为第三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国家。印度一方面努力塑造道义上和政治上的大国形象,另一方面视南亚次大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力求控制并主导本地区事务,极力排斥区域外大国的介入。
  20世纪六十年代中印边界战争后,印度奉行"实力对实力"的现实主义对外战略,并逐步发展为倚重同苏联的特殊关系。世界格局的两极化、美国所奉行的"非此即彼"的二元逻辑标准与不结盟政策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以及印巴彼此将对方与区外大国的接近视为对自己安全环境的威胁等,使美印之间的关系难于突破。由于印巴对抗、美巴结盟、中印边界战争等一系列因素,印度与苏联的关系越走越近,并于1971年签订了具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印苏和平友好合作条约》,双方建立起涵盖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特殊关系,形成了美-中-巴与苏-印相对抗的局面。在1971年印巴第三次战争中,巴基斯坦被肢解,印度地区霸权地位得到加强,成为地区内无可争议的大国。
  冷战后印度奉行务实的全方位外交政策,推行经济外交与睦邻友好方针。苏联的解体与国际格局的突变对印度的对外政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印度在经历了短期的"无所适从"后逐步顺应世界格局的变化趋势,转向灵活务实的大国平衡外交,积极发展与美国、俄罗斯、中国等国家的关系,并且在对外交往中从突出政治过渡到强调国家的经济利益。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印度出台了针对南亚邻国的"古杰拉尔主义",主动改善与南亚邻国的关系,加强同邻国的合作。
  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9·11"恐怖袭击后,随着国际局势的新变化以及印度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印度在奉行全方位大国外交战略、积极调整与大国关系的同时,不再突出"不结盟"而是强调自身民主国家的属性,在战略上向美国倾斜,更加注重发展同美国的关系。
  (二)印度的大国外交实践
  冷战结束后,尤其新世纪以来,印度在新的国际格局下积极调整外交政策,务实的大国外交成为印度外交最显著的特点。
  美国成为印度大国外交的重中之重。冷战结束后,印美逐渐摆脱相互疏远的状态。从1994年两国确定要建立"一种新的伙伴关系"开始,到2001年印美两国元首承诺要致力于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并于2004年开始实施《战略伙伴关系后续步骤》(NSSP),再到2005年印美发表联合声明将双边关系提升为全球伙伴关系,印美关系在十多年里经历了"三级跳式"发展,双方在经济、能源与环境、民主与发展、不扩散与安全、高技术与空间、反恐等多个领域展开合作。近年来,双边高层互访频繁,建立了多种对话与合作机制,例如印美能源对话、印美全球问题论坛、印美防务合作机制、印美高技术合作小组、印美经济对话、贸易政策论坛、印美CEO论坛、印美信息与通讯技术工作组等。2008年,各种对话与合作机制进展顺利,其中10月签署的《123协议》成为印美政治关系提升的显著标志。美国也明确表示,要帮助印度成为21世纪主要国家。在印美政治关系迅速发展的同时,双边经贸关系稳定提升。长期以来,美国一直是印度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年度,美国继续保持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双边贸易额达417.5174亿美元,占印度全部贸易的10.07%。
  印度高度重视与俄罗斯的关系,"印俄战略伙伴关系"不断深化。冷战结束初期,印俄关系相对平淡,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以及两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双边在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1993年签署《印俄友好合作条约》,印俄关系从盟友变为合作伙伴;1997年两国提出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并于1998年俄罗斯总理普里马科夫访问印度期间就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正式达成协议,签署了《年军事合作协议》,确立了两国首脑定期会晤机制;2000年签署《印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宣言》,确立了21世纪双边关系的性质与走向,签署11项协议,涵盖政治、经贸、防务、反恐、科技和文化等多个领域;2002年签署的《德里宣言》强调促进两国人民的共同安全、发展与繁荣是战略伙伴关系的核心目标,同时签署《打击恐怖主义谅解备忘录》,决定建立联合工作组以协调共同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在两国首脑定期会晤机制框架下,双边频繁的高层互访推动两国关系向纵深发展。截至2008年12月,由印度外长和俄罗斯副总理领导的包括六个工作组的"印俄政府间贸易、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合作委员会" (IRIGC)共举行了14次会议。2007年11月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访问俄罗斯期间,双方签署了在制造多用途运输机、打击毒品走私、空间探月以及金融等领域合作的协议;2008年12月,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访印,两国签署联合声明,肯定了年度首脑会晤机制对印俄战略伙伴关系的作用,同时也签署了包括建设核电站、航空航天、金融领域合作与信息共享、武器出口等其他9份文件。可以说,两国政治互信与军事合作成为双边关系的最大特点,科技与军事领域的互补成为印俄关系深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尽管印俄强调恢复双边经贸关系,但两国间贸易额相对较小,还不足印度对外贸易的1%。年度,双边贸易额只有34亿美元,较上年度增长3.03%。
  印中关系在曲折中不断发展。20世纪50年代初,中印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双边关系进入"蜜月期"。60年代后,中印边界战争导致两国关系全面倒退和长期僵冷。1988年印度总理拉·甘地访华后双边关系有所突破,出现了实质性改善。随着双边高层互访的恢复,以及两国在经贸、科技、文化等领域交流与合作的扩大,双边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取得共识。1996年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访印,双方共同确立了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的目标,签订了《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军事领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协定》等一系列文件。1998年印度以中国威胁为借口进行核试验使双边关系遭受挫折。从2000年5月印度总统纳拉亚南访华开始,双方高层互访频繁。2003年,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华,双方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宣言》以及9个合作文件,提出要在进一步推动长期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的基础上建立"新型关系";2005年温家宝总理访印,宣布将中印关系?长期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提升到"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确定2006年为"中印友好年"。2006年胡锦涛主席访问印度,提出了发展中印关系的6点建议,双边达成将中印关系提升到新水平的"十项战略",即确保双边关系全面发展、加强制度化联系和对话机制、巩固贸易经济交往、拓展全面互利合作、通过防务增加互信、寻求早日解决悬而未决问题、促进跨边境联系与合作、促进科技领域合作、增进文化关系并培育民间交流、扩大在地区和国际舞台上的合作等。2008年月印度总理辛格访问中国,双方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关于二十一世纪的共同展望》和其他10个文件,决心通过发展两国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印中各种对话机制不断完善,军事领域的交流也出现积极势头。双边贸易不断增长,2006年贸易额已达250亿美元,2007年达到387亿美元,月达484亿美元,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
  欧洲国家和欧盟是印度外交的重点之一,印欧关系稳健发展。1993年,印度与欧盟签署《联合政治声明》,为年度部长会议与广泛的政治对话奠定了基础。随后,《关于伙伴关系与发展的合作协定》和强化印欧伙伴关系的计划相继出台,双方表示要在强化经贸关系的基础上加强科技与文化领域的合作。2000年第一届印欧峰会的召开成为印欧关系的里程碑,而印欧峰会的制度化为双边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构筑了坚实的基础。2004年第五届峰会提出的"战略伙伴关系"以及2005年第六届峰会形成的"联合行动计划",为双边伙伴关系的深化与拓展确定了目标与议程,印度成为欧盟继加、中、日、俄、美之后的第六个战略伙伴国。目前,在欧盟逐渐从经济体发展成为地区性政治联盟的背景下,印度与欧盟的关系也从最初主要集中在经贸领域逐渐发展成为涵盖政治、经济、安全、文化与科技等多方面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与此同时,印度与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关系也得到迅速发展,除传统的英、法、德外,印度与欧盟新成员的关系是近来印欧关系的新亮点。欧盟成为印度最重要的贸易、技术与投资伙伴。双边贸易在年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截至年度,印度与欧盟27国的贸易额达729亿美元,欧盟对印直接投资超过109亿欧元。
  印日关系持续升温,自21世纪以来出现加速发展趋势。冷战期间的印日关系十分疏远,自2000年日本首相森喜朗访问印度并提出建立全球伙伴关系开始,双边关系持续升温。2001年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问日本,双方发表了《印日联合宣言》,宣布两国将加强政治、经济、安全等领域的全面对话与合作。自2004年起,印度成为日本最大海外开发援助对象。2005年,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访印,两国决心大力深化"全球伙伴关系",开展高级别战略对话。2006年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访日,双方宣布建立战略性全球伙伴关系,并将2007年定为"印日友好年"和"印日旅游交流年"。2007年8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问印度,公布了涵盖政治安全、防务合作、全面经济合作、商业领袖论坛、科技教育、文化交流等众多领域的印日战略性全球伙伴关系新阶段路线图。2008年10月,辛格总理访日,与日本首相麻生太郎举行会谈,双方同意在能源安全、气候变化、联合国改革等问题上加强合作,并发表了《印日安全合作联合宣言》和《印日战略性全球伙伴关系进展联合宣言》。到目前为止,双边建立?印日能源对话"、"年度防务政策对话"、"科学与技术倡议"、"高级别战略经济对话"等机制。年度,双边贸易额达75亿美元,日本对印发展援助达690亿卢比(1850亿日元)。
  (三)印度与南亚邻国和其他地区的关系
  印度与南盟以及南亚邻国的关系稳健发展。印度是南盟创始国之一,也是南盟最大的国家,于1986年、1995年和2007年三次主办南盟首脑会议,强调加强南亚各国联系,积极推动在南盟范围内实现物流、人员、技术、知识、资金和文化的自由流动,最终建立南亚经济共同体。印度对南亚邻国继续推行"古杰拉尔主义"。印度支持尼泊尔政治转型和孟加拉国恢复民主,加大对不丹的经济援助,尊重斯里兰卡的民族问题并希望通过和平对话加以解决,继续积极参与阿富汗的重建进程。自2004年以来,印巴保持和平对话进程,双边关系继续缓和。2008年,双方决定继续推进印巴和平进程,并启动第五轮全面对话进程。孟买发生连环恐怖袭击事件后,印巴关系紧张,和平进程中断。
  印度积极推行"东向政策",加强同东盟的政治经济关系,积极参与东亚合作。2002年,印度与东盟举行首次领导人会议及"印度东盟商业峰会",确立了双方年度峰会机制。2003年,双方签署了《东盟-印度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并商定10年内成立自贸区,此外,印度还加入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双方签署了反恐联合宣言,标志着印度与东盟密切、友好政治关系的条约化、机制化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正式启动。2004年双方签署了《和平、进步与共同繁荣伙伴关系协定》,制定了未来合作的蓝图。2008年印度与东盟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最终完成,印度将成为继中国、日本和韩国后第四个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机制的国家。目前印度与东盟贸易额约200亿美元,预计2010年达到300亿美元。
  印度历来重视对非洲的外交。印度对非政策的目标在于促进与非洲国家的经济合作、保护印度侨民在非洲的权益、维护非洲和平。为此,印度保持对非洲的援助,积极参与非洲的维和行动,加强与非洲的政治和经济联系。2008年,首届"印度非洲高峰论坛"在新德里举行,8位非洲首脑、14个非洲国家代表团和非盟主席出席,会议通过《德里宣言》和《印度-非洲合作框架协议》两个"纲领性"文件,确定今后将在人力资源、教育、科技、农业研究、粮食安全、工商业发展、医药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司法和防务等领域加强合作,并决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印非贸易过去5年中增长了5倍,双边贸易额达已从年度的52亿美元增长到了年度的260亿美元。据印度联合工商会预测,印度与非洲国家贸易2012年将达到1500亿美元。
  印度重视与中亚国家发展关系。1991年至1992年,印度分别与中亚五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在国际反恐形势严峻以及印度对能源需求上升的背景下,印度努力推动与中亚国家展开军事、能源、经济等领域的合作。自2004年上海合作组织启动观察员机制后,印度于2005年7月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第五次峰会上获得观察员地位。印度与中亚国家在安全、经贸、文化、军事、司法等各领域各层次的合作得到深化与加强,尤其是安全和经贸领域的合作最为突出,尽管双边贸易额小并且经常出现波动。据印度工商部统计,年度,印度与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的双边贸易额出现较大增长,分别达到1.8874亿美元和0.2211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0.11 %和42.64 %。
  总之,印度政治家对印度大国地位的诉求,可以说贯穿独立后的各个发展阶段。无论是国大党长期执政阶段,印度人民党的崛起及地方党派在政治生活中作用凸显的阶段,还是国大党东山再起重掌政权的阶段,印度政治家对印度大国地位诉求的实践始终如一。美国曾明确表示,要帮助印度成为21世纪的全球大国。美国著名投资银行高盛公司也曾预测,印度将会成为世界上的最大经济体。实际上,印度必将崛起为世界性大国已经得到普遍的认同,但对于印度崛起进程和时间,则见仁见智。
四 印度与上海合作组织的关系
  2005年7月,在阿斯塔纳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第五次元首峰会决定给予印度、巴基斯坦和伊朗观察员地位。实际上,在2001年8月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访问印度期间,印度就表达了加入上海合作组织的愿望,印度国内的学术界也开始为印度加入上海合作组织大造声势。2002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第二次峰会期间,印度驻俄罗斯大使克里施南·拉赫胡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印度完全赞成上海合作组织的宗旨,印度希望加入上海合作组织。但由于上海合作组织处于初创时期,机制建设仍有待完善,吸收其他成员还没有纳入议事日程。2004年,上海合作组织在机制建设日趋完善的基础上从初创阶段步入务实合作的新时期,《上海合作组织观察员条例》的签署为希望进一步发展与这一组织关系的国家提供了可能性。
  由于上海合作组织对内遵循"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对外奉行不结盟、不针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及开放原则,各成员国在安全、经贸、文化、军事、司法等各领域各层次的合作相继展开并不断得到加强。尤其是"9·11"事件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加强了以打击本地区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和分裂主义"三股势力"为中心的反恐合作。与此同时,加强成员国的经贸关系,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也是上海合作组织的重要工作之一。这些成为吸引印度加入上海合作组织的主要动力。
  2005年7月,印度外长纳特瓦尔·辛格在上合组织第五次峰会上表示,印度对在反恐和经济合作领域加强与上合组织的合作有浓厚的兴趣,印度希望在上合组织内发挥积极的、创造性的和建设性的作用。同年10月,印外长纳特瓦尔·辛格率团首次出席在莫斯科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元首会议。印外长表示,印度支持上海合作组织寻求促进经济合作、确保地区稳定、打击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的目标,将积极与上合组织成员合作以求在已经达成共识的行动中发挥积极而建设性的作用,并且特别强调上合组织地区内经济合作与反恐的重要性。2006年6月,印度石油和天然气部长迪奥拉率团出席在上海举行的上合组织元首会议。迪奥拉强调,印度作为恐怖主义的受害者,欣赏上海合作组织坚决反恐的立场,承诺与组织内其他成员紧密合作以应对恐怖主义威胁。与此同时,他也强调上合组织成员间发展水平存在差距,指出如何将经济增长与发展惠及整个地区以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将是上合组织面临的主要挑战。为此,印度希望在贸易、银行与金融服务、运输网络建设以及能源安全等领域展开更深层次的合作。2006年9月,印度国务部长恰范率团参加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总理)理事会会议。恰范指出,印度希望参与组织在经济、能源、文化、教育、环境、反恐与反毒品走私等领域的合作。2007年8月,印石油和天然气部长迪奥拉率团出席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举行的上合组织元首会议,重申印度在能源、经济发展、反恐与反毒品走私等组织行动的兴趣。同年11月,印度派出外交国务部长艾哈迈德参加在塔什干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总理)理事会会议。2008年7月,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努尔加利耶夫在秘书处会见了印度共和国驻华大使拉奥琪。 双方讨论了上海合作组织与印度的合作进展情况。8月,印度石油和天然气部长迪奥拉出席了在杜尚别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例行会议,重申既往的立场与观点外还特别强调了印度对成立"上海合作组织能源俱乐部"以及"南北走廊项目"的兴趣与关注,并且希望上合组织密切与观察员的关系,让观察员在组织内发挥更加明确与实质的作用。2008年10月,印度动力部长欣德参加了在阿斯塔纳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总理)理事会例行会议。日,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就印度恐怖袭击事件发表声明,强烈谴责这次恐怖事件,重申对上海合作组织观察员国印度的声援,并向恐怖袭击遇难者的家属和亲人表示深切的同情。2009年2月,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努尔加里耶夫应印度外交部的邀请对印度进行了工作访问,并与印度外交部长慕克吉讨论了加强印度与上海合作组织在打击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毒品走私,以及在经济领域,包括交通和能源领域的合作问题。
  作为上海合作组织的观察员,印度完全赞成上海合作组织的宗旨,相信上海合作組织具有强化区域內各经济体之间合作关系、推动贸易和确保能源安全的潜力,但从印度总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参加历届高峰会来看,印度对上海合作组织的态度还是比较谨慎的。
*吴兆礼,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馆藏&63485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印度服务外包产业 的文章

 

随机推荐